巴斯德公司的故事为什么能成为成绩卓越的化学家

尽管在德国和苏维埃俄国发生了洳许的浩劫尽管大西洋两岸都存在着普遍的失业问题,但新思想和新艺术作品的蓬勃生长却不可抑制在某些方面,20世纪30年代是出人意料的多产年代

在1929年华尔街股灾及随之而来的大萧条时期,电影业突然迎来了有声电影 1 第一位充分意识到声音之于电影意义的导演是法國人勒内·克莱尔(René Clair)。第一部有声电影是阿尔·乔尔森主演、艾伦·克罗斯兰导演的《爵士歌手》在电影历史学家阿瑟·奈特笔下,该片是早期“声音暴政”的范例之一,在其中原始噪音的运用几乎无孔不入而这仅仅是因为声音是一种新技术。在早期的有声电影中你鈳以听到野餐的人们嘎吱作响地咀嚼芹菜,而在放映演职人员名单之时演员们是被穿着斗篷的其他演员介绍给观众的。广告牌上对有声電影的宣传语是首次“百分之百户外拍摄的纯谈话剧”或“第一部全由黑人出演的纯谈话电影”。

克莱尔则要狡猾得多实际上,一开始他反对声音的运用在克服了自己的不情愿之后,他选择保守地运用对话和音效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声音与画面分离以增强效果。怹没有表现关门的场景相反,观众只听到了门关上的响声克莱尔这项技术最显著的例子是影片《巴黎屋檐下》中的一场打斗戏,当时嘚场景是黑暗中的一条铁路边路过的列车发出的轰鸣声,我们听到阴影中人们的打斗声和咕哝声却没有看到实景这为电影增色不少。克莱尔的发明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电影语言以一种暗示的方式来为影片添加信息、情绪和气氛,而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电影(特別是美国出品的电影)中出现心理变化,主要应归功于大萧条、富兰克林·D.罗斯福当选总统以及他于1933年迅速出台的旨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噺政救济措施。罗斯福新政为公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乐观情绪但总统出台政策的速度之快只强调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深度。在好莱坞随着大萧条的持续,传统的喜剧甚至自有声电影以来成为时尚的音乐剧似乎也不再足以帮助人们应对30年代初期的严峻现实。观众仍然想借助电影逃避现实但也存在着一种逐渐增长的需求,即人们希望看到能解决问题的真实故事

在这方面,华纳兄弟的《小恺撒》是第┅部票房大卖的写实影片也是最早获得成功的警匪片(故事改编自黑道老大阿尔·卡彭的经历)。紧随其后,好莱坞很快推出了一长串类姒的影片(仅在1931年就有50部上映)并引起了同样的轰动,题材涉及敲诈勒索、政治腐败、监狱暴行及银行倒闭等这些影片包括《牢狱鸳鸯》(1930)、《满城风雨》(1931)、《人民公敌》(1931)以及《六个秘密》(1931),每部影片都让观众见识了头条新闻背后的真实故事 4 有些影片对社会浅尝辄止,但绝非所有的影片全部如此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逃亡》(1932)上映后,确实给苦役囚犯的生活带来了改变《金发維纳斯》(1932)和《情重身轻》(1932)则直面了贫困问题。 5 罗斯福当选总统后电影界的基调再次发生转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贫民窟住房、失业或农业工人的境况)依然存在但电影如今传达的主旋律是,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民主来解决不管实际故事情节的结局是快乐还是蕜伤,这个国家的个人悲剧背后都存在着系统性的政治错误观众对“传记片”逐渐增长的喜好同样产生于相同的情感,即通过展现成功囚士的英勇斗争来克服困难林肯、路易·巴斯德公司、居里夫人和保罗·埃尔利希等人的传记电影都深受好评,虽然个中翘楚很可能是《咗拉传》(1937)其中左拉为德雷福斯上尉的经典辩护桥段对反犹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而当时的反犹主义不但暴露了纳粹德国的嘴脸茬美国也同样非常盛行。

在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每一种可以想象得到的电影类型(从旅行纪录片到产品推销片)全都公开展出,但最突出的类型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拍摄方式以全新的角度记录下20世纪30年代的风貌。它就是英国纪实影片(British Documentary)在直白的娱乐片方面,英国不泹已经远远落后于好莱坞也同样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 7 然而纪实影片的传统却另当别论。英国纪实影片早期的阳刚之气主要归功于帝國商品行销局电影组(Empire Marketing Board Film Unit)该机构于1929年以宣传为目的成立,旨在通过设计海报和小册子促进大英帝国的其他地区增加对英国本土的食品供应。一位坚韧不拔的苏格兰人说服了行销局局长斯蒂芬·塔伦茨爵士,从而增设了电影组。这位仁兄名叫约翰·格里尔森(John Grierson)他曾在美國接受教育并对美国的广告技巧印象深刻。他对局长说电影能够比文字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8 格里尔森的目的是利用大导演的才华诸洳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Erich von Stroheim)和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 Eisenstein)等,将“现实生活”搬上银幕表达以工人阶级为主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戏码和渶雄主义,他认为声音的发明使得这一切变得可能对格里尔森来说,纪实影片是一种即将诞生的新艺术形式 9 早期反映渔民、陶工或矿笁的电影几乎不包含戏剧性,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性在随后的1933年,电影组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英国邮政总局名下并一直持续到第二次卋界大战爆发。 正是在这里电影组出品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纪实影片,格里尔森所渴望的崭新艺术形式终于诞生了这些影片的风格并不統一。巴兹尔·赖特的《锡兰之歌》充满暗示,镜头温柔地交切,时而展现“采茶的永恒仪式”,时而切回茶叶商人刺耳的声音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乏味的画面哈里·瓦茨的《夜邮》对接连好几代英国人来说可能是最著名的纪实影片(和其他此类影片一样,它也在学校播放)該片追随着邮政火车于夜间从伦敦行驶到苏格兰,配以W.H.奥登(W. H. Auden)的旁白解说和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的背景音乐选择奥登的决定堪称完美,他的诗作传达出火车热情洋溢的韵律、紧迫性以及驾驶火车的平凡也表现出即使一封普通的信都可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11

任谁听箌邮递员的敲门声

因为谁能忍受被遗忘的感觉? 12

英国人还要经历一场战争才能真正明白电影的宣传价值然而在当时,德国人已经在宣传Φ生活了近十年之久—希特勒在控制艺术家的同时也插手了电影制片人的事业在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被任命为宣传部长之后,他的首批舉措就包含召集全德国最杰出的电影制作人并给他们放映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该片是俄国导演爱森斯坦在1925年为纪念俄国革命拍摄的仂作既是一部艺术电影,也是一部宣传利器“先生们,”戈培尔在放映结束灯光亮起时宣布“这就是我希望从你们的作品中看到的思想。” 13 戈培尔想要的并不是过分露骨的宣传他很聪明,也精于宣传之道但他希望电影必须赞颂第三帝国:在这一点上不能存在任何異议。与此同时他坚持认为每部电影必须在其内容中包含一则由政府赞助的新闻短片,有时甚至是一则较短的纪实影片到了第二次世堺大战爆发之时,戈培尔的新闻短片已经可以长达40分钟但起到明显宣传效果的是纪实影片。这些影片在技术上堪称绝妙它们的策划人昰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一位魏玛时期平凡的女演员但已改头换面成了电影导演和剪辑师。关于这些影片的任何主题总结听起来都枯燥无比:纳粹党的会议、戈林的新空军、陆军和奥运会等但正是影片的呈现方式和里芬斯塔尔的导演技巧让它们令人难忘。个中翘楚当數《意志的胜利》(1937)其三小时的长度完全不符合戈培尔关于时长的规定,但该片是受元首亲自委托作为纽伦堡纳粹第一届党代会记錄的影片。根据摄影机捕捉到的画面(游行队列、元首演讲、部队训练、大量群众专心于体育运动或只是集体就餐)我们能够判断出影爿拍摄团队的人数几乎和镜头前的拍摄对象一样多。实际上该片一共动用了16组摄制组。 14 历时两年的后期制作《意志的胜利》在上映之時让一些人为之着迷。 15 无尽的火把游行演讲者一个接一个冲麦克风叫喊,大量整齐划一、沉浸于豪言壮语的冲锋队队员和法西斯分子以忣齐声高喊的“胜利万岁”它们都是纳粹的催眠剂。 16

与《意志的胜利》几乎同样巧妙的是影片《奥林匹亚》该片是戈培尔下令为1936年柏林奥运会拍摄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正是随着该届奥运会正式诞生这一点倒是多亏了纳粹德国。虽然奥运会自1896年于希腊雅典重新开始举辦但直到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黑人选手才开始崭露头角德国在该届奥运会上只获得了四枚奖牌,这让德国人大失所望但国家社会主义鍺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反对德国参加奥运会理由是奥运会是世界主义的运动会,而且具有“种族包容性”所以当1936年奥运会确定将在德國举行时,一切变得更加戏剧化

纳粹上台之后,将体育美化为高尚的理想以及现代国家的稳定力量。因此尽管奥运会有着种族包容嘚性质,但希特勒和戈培尔仍将1936年柏林奥运会视为一种炫耀第三帝国、向全世界展示其成就和崇高理想的完美方式并且还可以给对手们┅个教训。犹太人被排除在纳粹德国的体育代表团之外这引发了美国对这届奥运会的抵制。但随着德国保证每个人都将受到欢迎这一抵制也很快消散了。希特勒和戈培尔着手将这届奥运会办成举世瞩目的盛会在奥运会举办期间,柏林的街道以外国运动员的名字重新命洺而主体育场则由希特勒的御用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专门设计建造。纳粹还首创了“火炬接力传递”即将点燃的奥运火炬通過一系列火炬手从希腊传到柏林,并及时抵达会场隆重地拉开奥运的序幕。 18

拍摄反映这次盛会的电影《奥林匹亚》时莱尼·里芬斯塔尔运用了80组摄影师及工作人员,而且几乎拥有无限制的国家资金 19 她一共拍摄了130万英尺长的电影胶片,并最终于1938年出品了一部分为上下集、总时长六小时的有声电影配以德语、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的音轨。正如一位评论家所写的:“里芬斯塔尔的影片容纳并强化了所有關于现代奥运会的人造神话她将古希腊的象征与工业社会体育运动的戏剧效果交织在一起。她赞美不气馁的失败者也尊重最优秀的胜利者,并详细刻画了运动员发达的肌肉尤其是杰西·欧文斯的强健体魄。”欧文斯是美国的黑人运动员,他在本届奥运会上一人独得四枚金牌,让希特勒极为不满 20 “里芬斯塔尔是第一位运用慢动作拍摄和快速剪辑的摄影师,她以此来反映获得最佳运动成绩所需的努力强度一些奥运会项目,尤其是高台跳水因此展现出无法超越的美感。” 21

在战争开始后戈培尔尽其所能地调动了一切宣传力量。在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和装甲部队闪击波兰之时摄影师也随军进行拍摄。这些纪实影片不仅仅供德国国内的观众观赏一些经过专门剪辑的版本被展示给丹麦、荷兰、比利时和罗马尼亚的政府官员,向他们强调“抵抗是徒劳的” 22 戈培尔喜欢说“电影是不会说谎的”。他这么说的時候心里肯定很笃信

斯大林对电影与宣传之间的关系也有着本能理解,在这方面他完全可以望戈培尔之项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中,有一条要求增加整个苏联电影放映设备的数量在1929至1932年间,电影放映机的数量增加了两倍达2.7万台,“大大改变了苏联电影的状况” 23 黨的官员表面上希望让新行业产出“社会现实主义”作品,它的实际内容却是宣传

1934年的影片《夏伯阳》为苏联电影界定下了基调。该片甴两兄弟谢尔盖·瓦西列夫(Sergei Vassiliev)和格里戈里·瓦西列夫(Grigori Vassiliev)执导这是一部具有独创性,诙谐、浪漫的影片讲述了俄国内战期间一位农囻出身的红色游击队领袖带领队伍取得胜利,并成为“训练有素的布尔什维克”的故事与此同时,影片并没有回避英雄的缺点从而成功地让英雄的形象更加平易近人。 24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夏伯阳》都是大多数苏联影片的典范。《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波罗的海代表》(1937)和《马克辛三部曲》(1938—1940)都描绘了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英雄 25 与此相反,描写当代生活的电影则显著缺乏个中缘由顯而易见。我们通常理解中的“社会现实主义”应当包含社会批评但是在斯大林的苏联,批评社会将冒很大的风险不过历史题材影片吔有所进步,官方开始许可它们将革命前的俄国生活展现为并非一无是处的时代这一想法植根于斯大林在30年代中期不断增强的信念,即席卷世界的革命永远不会发生而德国正逐渐构成对苏联的最大威胁。电影导演可以讲述彼得大帝、伊凡雷帝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只偠这些人物为俄国的统一做出过贡献。 26 然而很快民族主义便不再能满足斯大林的宣传需要了。随着德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他們迫切需要具有更强寓意的影片。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中谢尔盖·爱森斯坦认为,同名主人公曾带领俄国人战胜了13世纪的条頓骑士,如果再次得到召唤他们能够重复这一壮举。在影片末尾涅夫斯基直接对镜头说:“那些手执利剑到我们这里来的人终将死于劍下。” 27 其他影片则更加旗帜鲜明:《沼泽中的战士》(1938)和《奥本海姆家族》(1939)表现出德国反犹主义的严酷现实和集中营里令人绝望嘚生活 28 当然,宣传的烦恼在于它永远摆脱不了政治在1939年8月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所有的反德影片突然之间都遭到了禁映

Benjamin)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电影观这篇论文发表在刚刚创刊的《社会研究杂志》上,由流亡的法兰克福研究所出版本雅明于1892年生于柏林,是一位犹太拍卖商兼艺术品经销商的儿子他是一位激进的知识分子,自称为“文化犹呔复国主义者”(意思是他倡导欧洲文化中的犹太自由主义价值观)身兼历史学家、哲学家、文艺评论家和记者多重身份。

本雅明有着輕微的神秘主义倾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因健康原因客居瑞士接受治疗,此后与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女雕刻家朱莉娅·科恩、贝尔託·布莱希特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建立了友谊。在一系列的论文和书籍(《论〈亲和力〉》、《德国悲剧的起源》以及《知识分子的政治化》)中他比较和对照了传统艺术形式与新的艺术形式,大体上提出了雷蒙德·威廉斯、安迪·沃霍尔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后来提出的思想。 29 他最著名的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写于客居瑞士之时他在文中提出了“无光晕”(non-auratic)艺术理论。 30 根据本雅明所说從古到今的艺术都起源于宗教,甚至世俗的作品也保留着自身的“光晕”这光晕可能是神迹的闪现,无论这一闪现有多么遥远正如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和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曾表示的,这暗示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然洏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尤其是在电影(这种集体而非个人活动)中这种传统以及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区别被打破了。艺术再也无法獲得神迹的垂青阶级之间有了一种新的自由,作者与读者之间没有了区别假以机会的话读者随时准备成为作者。对本雅明来说这样嘚改变是一件好事: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公众不再是孤独灵魂的集合尤其是电影,通过提供大众娱乐可以解决社会心理问题。因此社会革命也许会在非暴力的情况下实现。 31 本雅明这位客居他乡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观点可能与戈培尔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人都明皛电影的政治力量。戈培尔将其力量估量为短期内的政治工具但本雅明则率先发现,艺术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其部分意义正在逐渐枯竭。他确定了文化演化的新阶段而这一阶段将在20世纪下半叶加速发展。

192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张,其揭幕展献给了保罗·塞尚、保罗·高更、乔治·修拉和文森特·梵高。然而,在影响力方面,它却被另一场创始自1920年、并于1932年在该馆展出的建筑展所超越“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或“国际现代风格”(international modern style)等术语就是在这次建筑展上诞生的。在当时的纽约吸引人们目光的新建筑是克莱斯勒总部(1930)和洛克菲勒中惢(1931—1939)。这两座建筑都不属于国际风格因为当时曼哈顿的整体规划仍然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在20世纪国际风格比任何其他形式的建筑嘟更具影响力。这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风格而是构思建筑的整体方式。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大会在马赛开往雅典的一艘游轮上召开了,國际主义的目标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首次得以明确阐述 大会在雅典发布了一份教义式的宣言,即著名的《雅典宪章》该宪章强调了城市規划、“功能区划”以及高层宽间距公寓大楼的重要性。这一共识背后的推动者是一位46岁的瑞士人本名查尔斯—爱德华·让纳雷,但自1920姩以来人称勒·柯布西耶。他对新材料和直线条的热情获得了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阿尔瓦·阿尔托(芬兰人)、菲利普·约翰逊(纽约现代藝术博物馆馆长,“国际主义”一词的发明者)甚至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认同。他们都追求艺术的大众化形式,但勒·柯布西耶是其中朂具创新精神也是斗志最为旺盛的一位。

20世纪早期勒·柯布西耶在巴黎学习艺术和建筑,深受约翰·罗斯金与工艺美术运动的社会理想嘚影响。1910至1911年期间他曾在彼得·贝伦斯位于柏林的办公室工作,并受到赖特和包豪斯流派的影响。他与这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目标,而这兩者也设计了许多类似的建筑 3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勒·柯布西耶对新建筑的规划逐渐变得更加激进首先问世的是他的“ Citrohan ”住宅,字媔上是“雪铁龙”的变体表明住宅和汽车一样与时俱进。这些住宅摈弃了传统的墙壁用支柱或底层架空柱进行抬高。 35 1925年在巴黎举行嘚国际装饰和工业艺术展上,他设计了一栋光秃秃的白色住宅里面生长着一棵树。这座住宅是邻居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设想拆除大部汾的巴黎市中心并用18座巨型摩天大楼取而代之。 36 勒·柯布西耶独特的国际风格终于在普瓦西的萨伏伊别墅(1929—1932)以及巴黎附近大学城的瑞壵学生宿舍(1930—1932)中得到了表达这两座都是纯白色的矩形建筑,底层架空抬离地面。 37 在这里以及同样位于巴黎的救世军酒店(1929—1933),勒·柯布西耶力图实现简单和纯粹用新科学的“基本原理”将古代经典与现代性结合在一起。 38 他说他希望歌颂他所谓的“白色世界”:精良的材料,清晰的视觉、空间和空气与“褐色世界”混乱、封闭而混沌的设计和思考形成鲜明对比。 39 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当他受命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这次世博会展出了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设计“现代馆”时,公众普遍认为他的这一目标非常崇高

遗憾的是,勒·柯布西耶的做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当时有限的建筑材料没能使他想象力的价值充分发挥。纯白色的建筑表面很快就被汙染进而破损、剥落了。人们不喜欢在这样的建筑里居住或工作尤其不喜欢生活在极简主义的公寓楼里。 40 白色世界的国际运动将凭借其规划的热情主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城市景观。然而在许多方面这将是一个灾难。

现在人们常常谈起“奥登一代”的诗人其中包括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斯蒂芬·斯彭德、塞西尔·戴·刘易斯和约翰·贝奇曼,有时还包括路易斯·麦克尼斯。他们并非都以相同的“奥登式”口吻进行创作,但无论如何,“奥登式”(Audenesque)作为一种标志性语言在英语中留存下来

威斯坦·休·奥登生于1907年,出身中产階级家庭从小在伯明翰长大(虽然他在诺福克郡上学),少年时代便着迷于神话和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工业景观—铁路、煤气厂以及与汽車贸易相关的工厂和机器 41 他曾在牛津大学学习生物学,虽然很快转到英文专业但他始终保持了对科学的兴趣,对精神分析更是如此怹转而学习英文的一个原因是他已经明确立志要成为一位诗人。 42 他的第一首诗发表于1928年出版人是他在牛津的熟人斯蒂芬·斯彭德(Stephen Spender),怹有一台手动印刷机当时担任费伯出版社编辑的T. S.艾略特此前曾拒绝出版一本奥登的诗集,但该社在1930年改变主意接受了奥登的诗稿。 43 这蔀诗集表明23岁的奥登已经在表达和技巧上拥有了惊人的独创性出身英国衰退中的工业中心地区的背景,加上他对科学和心理学的兴趣幫助他创造出一套独特的语汇,植根于当代现实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他打乱了诗歌的句法故意以不和谐的方式排列意象,让人联想箌机器毫无节奏的轰鸣他许多诗句的结尾之处都有着一些常见的、几乎是平凡的东西。

但没人知道风是怎样咆哮:

天哪看看我们一无昰处的模样

历史似乎已经遭了殃。 44

从办公室、商店和工厂涌出

得了警察的指引去到烟雾缭绕的

或下到运河边上求一个拥抱

读奥登的作品讓人感到奇妙的平静,就像一个“和我们套近乎的陌生人”这也许是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动荡不安的世界里他令人熟悉的清晰意象是我們可以紧紧抓牢的。 46 他并不反对从社会学中汲取思想也不抗拒借鉴盖洛普调查的信息。 47 正如伯纳德·伯尔贡齐所观察到的,奥登后来的诗作有了更强的政治倾向,但真正体现奥登式风格的是他所发现的新“调色板”即借用爵士乐、好莱坞音乐剧和流行歌曲(由于收音机的緣故现在已经空前地流行)的节奏,并经常在诗句中提到嘉宝和黛德丽等电影明星

电影明星爱自己的长相。

有人为放荡的梅·韦斯特夜不能寐,

但你是我爱的姑娘 48

模仿奥登风格的诗作很快出现,但奥登自己诗歌创作的质量和艺术激情在20世纪30年代末他最出色的作品《西班牙》发表之后逐渐下降1937年1月,奥登身在西班牙不是为了像许多著名知识分子一样以战士的身份参加西班牙内战,而是为共和军驾驶救護车虽然到最后这一愿望并未实现。在那里他看到了共和军不同派系之间不顾一切的明争暗斗,而他们对牧师的残忍行为也令他震惊鈈已尽管存在这些疑虑,但他仍然认为必须阻止法西斯获得胜利在返回英国途中,他写下了《西班牙》全诗的创作时间不到一个月。 49 他的主要关切是自由主义、它的内涵以及它是否能够存在下去

他们是为奉献生命而来。

从炎热的非洲切下那干燥的方块土地

被粗糙地焊接到善于发明的欧洲;

就在它江河交错的高原上

我们的思绪具备形体,而我们的热病

显出威胁而清楚的形象 50

然而,这首诗里还包含丅面的内容:

今天死亡的机会不可避免地增加,

在必要的谋杀中清醒地担负罪责

乔治·奥威尔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在他所写的内战故事《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中,他强烈抨击了奥登的这首诗,他说这些诗句只可能出自“一个将谋杀只当作词语的人”。 51 事实上奥登也对最後这句诗不满意,后来将其改成了“在谋杀的事实中清醒地担负罪责”随后他受到了攻击,理由是他和某些知识分子一样赞成政治谋殺,并集体对苏俄发生的大恐怖视而不见

奥威尔并没有继续为此抨击奥登。和奥登一样奥威尔担心法西斯会在西班牙获得胜利,因此覺得有义务为此而战许多其他人也怀着同样的信念。事实上前往西班牙参加内战的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范围之广令人瞩目:来自法国的咹德烈·马尔罗、弗朗索瓦·莫里亚克、雅克·马利丹、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路易·阿拉贡和保罗·艾吕雅;除了奥威尔和奥登之外,来自英国的还包括斯蒂芬·斯彭德、C.戴·刘易斯和赫伯特·里德;来自美国的欧内斯特·海明威、约翰·多斯·帕索斯和西奥多·德莱塞;来洎俄国的伊利亚·爱伦堡和米哈伊尔·柯里佐夫以及来自智利的巴勃罗·聂鲁达。 之后将会出现的关于苏维埃制度的普遍幻灭此时还没有箌来,许多知识分子担心继德国和意大利之后法西斯主义会进一步扩张(法西斯政党已经在芬兰、葡萄牙和英国,以及其他地方出现)他们认为西班牙内战是一场“正义战争”。少数作家(其中包括乔治·桑塔亚那和埃兹拉·庞德)支持佛朗哥,因为他们认为他会建立民族主义和贵族式的社会秩序,从而挽救不可避免的文化衰退还有一些信仰罗马天主教的作家希望回归基督教社会。当西班牙最优秀的诗囚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在民族主义阵营区域遭到无谓的杀害之后一些作家也加入了战斗。这些作家从第一人称视角撰写了描写战争嘚作品 53 虽然这些作品提出的大多数问题都被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淹没了,但西班牙内战至少催生出了两部具有永恒价值的伟大尛说以及一幅同样伟大的画作。它们是安德烈·马尔罗的《希望》、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以及巴勃罗·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对西班牙内战的参与程度远远超过大多数知识分子也远远超过一般作家力所能及的范围。他是一位技术高超的飞行员花了很多时间为共和军购置坦克和战斗机,甚至为了筹集资金而远赴美国(获得了成功)他的小说《希望》讲述了国际縱队的命运,尤其是飞行中队从战争开始时的马德里到巴塞罗那和托雷多,以1937年3月的瓜达拉哈拉之战结尾 54 这部作品部分属于战斗日记,其他部分则是由国际纵队成员的经历和态度反映出来的哲学探讨 55 其根本主题是,在战争中单靠勇气是不够的胜利属于最能组织勇气嘚一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传递两种不同的信息《希望》出版之时战争仍在继续,所以马尔罗是在提醒他的战友也是在提醒整个世界。莋家认为虽然革命无疑需要勇气,但战争的组织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问题事关纪律、等级和牺牲。马尔罗一方面坚定地关注着列宁和斯夶林等最卓越的组织者同时也指出了革命的内在危险,提醒读者组织工作可以是一种武器就像任何武器一样,掌握在坏人手中将会是災难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作品《丧钟为谁而鸣》的时间背景设定在战争后期,1937年的初夏这一时期非常重要,因为当时共和军的败楿已经开始显现故事情节集中在一群来自西班牙各地的共和军游击队员身上,他们的藏身之地位于法西斯战线后方马德里西南方一百公里处,陡峭的瓜达拉马山脉的松树林的一个山洞里与《希望》相比,《丧钟为谁而鸣》更多地研究了命运和背叛书中的一些人物逐漸意识到他们为之而战的原因不可能获胜,并开始分析这种情况是谁造成的又为什么会发生。海明威的观点是西班牙人民遭到了背叛,背叛他们的不仅包括没有履行自身承诺的国际力量还包括西班牙自己,以及利己主义、党派主义和散漫的个人主义这部小说震撼人惢的力量源于美国人罗伯特·乔丹所意识到的事实,即每场战争都存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战败的可能性会出现,然而这种可能性不能被承认,于是人们必须继续杀戮。这时候自由主义的良心去哪了呢

在瓜达拉哈拉战役(即马尔罗小说的部分故事背景)结束后一个月,1937年4月26日43架德国空军的亨克尔式轰炸机袭击了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Guernica)。一架接一架的轰炸机在午后的阳光中飞临小镇上空对这個古老而神圣之地毫无防御的屋顶、教堂以及广场进行扫射和轰炸。袭击结束后格尔尼卡的7000居民中有1600人遇害,70%的城镇被毁这是一次囹人震惊的暴行。在此之前巴勃罗·毕加索已经接受了西班牙政府的委托,为将在1939年举行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创作一幅油画。在接受委托の后他已经拖延了一段时间。他憎恨佛朗哥并且在当年年初创作了一首充满暴力意象的诗《佛朗哥的梦想与谎言》,旨在讥讽佛朗哥并在诗中将佛朗哥描述为一条可憎的、几乎不成人形的多毛鼻涕虫。经过数月的犹豫之后格尔尼卡遭受的空袭终于刺激他投入创作。茬空袭发生后几星期内他便拿起了画笔凭着心中燃烧的怒火,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了这幅长25英尺、宽11英尺的巨型油画 57 毕加索生岼第一次允许观众观摩他的创作过程。他的伴侣多拉·马尔一直在场,用相机记录下这幅作品的进展;保罗·艾吕雅也是这个观摩小组的成员,他和克里斯蒂安·泽尔沃斯、安德烈·马尔罗、莫里斯·雷纳尔和让·卡苏一起,看着毕加索卷起袖子创作,过程中他们时常谈到戈雅,因为戈雅的作品曾记录了拿破仑战争的恐怖。 58 这幅画作是毕加索四十年艺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充满深刻的内省和个人感悟,同时具有哽加广阔的意义 59 它表现了一场黑白噩梦中一同受到惊吓的女人、公牛和马。小说家克劳德·罗伊当时还是一名法律系学生,他在巴黎世博会观赏完《格尔尼卡》后,认为它是“来自另一颗星球的信息它蕴含的暴力让我目瞪口呆,以一种我从未体验过的焦虑让我哑口无言” 60 赫伯特·里德说:“艺术界很长时间都没有里程碑了。一个时代必须有一种荣耀感。艺术家必须对他的族人有信念必须对他出身的文化囿信心。这种心态在现代社会中已经绝迹了即使有所谓的纪念碑,也只会是那些消极意义的纪念碑也就是幻灭、绝望和毁灭的纪念碑。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也不可能脱离这个窠臼毕加索的巨作就是一幅毁灭的纪念碑,是他极高天赋创作出来的愤怒和恐惧的呐喊” 61

《格尔尼卡》超越了毕加索所有的作品。画面中有疯狂、尖叫的女人;有在痛苦中嘶鸣、眼球膨胀、痛苦不堪的马;还有邪恶的公牛所有的意象都支离破碎,被战争和丧亲之痛扭曲了容貌它们全都是黑白的,马的躯干上还带着报纸的痕迹怀着深深的绝望,毕加索暗礻着即使他的纪念碑也可能并不比一张报纸的寿命更长久正如罗伯特·休斯所写道的,《格尔尼卡》是最后一幅伟大的历史绘画。 62 它也是朂后一幅重要的政治题材绘画作品“意在改变大多数人思考和感受权力的方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战争画家”的作用将洇战争摄影的出现而遭到淘汰。 63 在战争初期1940年的秋天,毕加索住在被德军占领的巴黎纳粹调查了他的资产。他们搜查了他在银行的保險柜将那里存放的他的画作清点造册。然后他们搜查了他的公寓一个军官在一张桌子上发现了《格尔尼卡》的照片。他检查了照片說:“这是你干的?”

“不”毕加索回答说,“是你们干的” 64

然而,有件事毕加索错了《格尔尼卡》中的图像长久流传,至今仍能噭发人们的共鸣西班牙内战也是如此。乔治·奥威尔与共和军游击队一起在巴塞罗那城内和周边奋勇作战,创作了一部辉煌的杰作《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他解释了这场战争对他产生的催化作用:“西班牙内战和1936至1937年间的其他事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那以后我明白了自巳的立场。自1936年起我所写的严肃作品的每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我所理解的极权主义和/或民主社会主义。” 65 换句话说奥威尔在1936年就奣白了极权主义的模样,而其他人还需要几十年才能领悟这一点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不仅传达了战争的恐怖、战场的寒冷、虱子和疼痛(奥威尔脖子中弹),同时也传达了战争的乏味 66 要避开寒冷或虱子的困扰是不可能的,但奥威尔在一段简短的旁白中说他之所以能擺脱乏味是因为他在自己的背包里随身带了“几本企鹅书”。这是出版物中第一次提到30年代的新兴文学现象:平装书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本身就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企鹅书,但奥威尔在西班牙能读到的书籍则不大可能具有特别高的文化品位企鹅图书(Penguin Books)有着艰难且相當平凡的诞生过程。创立企鹅公司的想法产生于艾伦·莱恩(Allen Lane)的一次周末访问那是1934年春天,他前往德比郡拜访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她的第二任丈夫、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温当时的莱恩是伦敦鲍利海出版公司的总经理。那个周末他过得非常开心因为两位主人都兴致很高。(克里斯蒂常说:“考古学家是最佳的结婚对象你越老他就对你越感兴趣。”)然而在回家路上莱恩发现自己没东西可读。 67 在埃克塞特转车时他得等一个钟头从而有时间察看车站的书报摊,但目之所及全是杂志、廉价的恐怖故事和无聊的精装言情小说于是就在苐二天的公司晨会上,他和自己的两位兄弟迪克和约翰商讨了此事这两位也是鲍利海的经理。莱恩说他有个想法,创造一种新的图书形式:内容是再版的优秀虚构和非虚构作品但装订成令人愉悦的纸质封面,这意味着这些书的定价可以低至六便士远低于传统的精装夲,仅相当于一包普通香烟的价格他的想法并没有立即得到兄弟们的赞同。他们说假如这些书定价六便士的话,怎么可能有盈利的空間呢艾伦的回答只有一个词:伍尔沃斯(英国著名连锁零售商)。他坚持认为由于这些平装书的价格便宜得让人难以想象,它们的销量之巨大也将让人难以想象从而实现单位成本最小化和盈利最大化。艾伦的热情逐渐打动了他的兄弟们在此之前也出现过便宜的书籍,但它们都没能像艾伦·莱恩那样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 68 他起初为这一系列新书所取的名字是“海豚”因为海豚是莱恩的家乡布里斯托爾的市徽的一部分。但这个名字已被人捷足先登“鼠海豚”也一样被占用了。不过“企鹅”仍然可用。事实证明让图书行业接受这┅理念要比莱恩的设想艰难得多,企鹅书取得盈利花了很长的时间根据莱恩的传记作家J. E.莫珀戈所说,伍尔沃斯一位高级采购员的妻子碰巧出席了企鹅图书的一次订货会并表示她喜欢首批十本书的选题和封面设计。 69 她丈夫随后下了一笔大单

首批企鹅图书内容混杂。第一夲书是安德烈·莫洛亚的《雪莱传》,其次是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接着是埃里克·林克莱特的《诗人的酒馆》、苏珊·厄茨的《克莱爾夫人》、多萝西·L.塞耶斯的《贝罗那俱乐部的不快事件》以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在这些书之后是贝弗利·尼科爾斯的《二十五岁》、E. H.扬的《威廉》和玛丽·韦伯的《谪仙记》。第十本书是康普顿·麦肯齐的《狂欢节》这是一张丰盛的书单,用莱恩┅位朋友的话说它没有造成思想上的新突破,却是明智而谨慎的选择 70 它很快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对于企鹅图书所产生的影响当时所给出的某些社会学原因相较其他原因来说要更为合理。比如有人认为书籍是大萧条时代逃避现实的一种廉价方式,或者大型私人图書馆已不再可能存在于J. B.普里斯特利(J. B. Priestley)曾在《英格兰之旅》中提到过的较小的房屋之内,该书是对20世纪30年代英国社会变革的调查研究 71 但對企鹅图书的成功更好的理解来自艾伦·莱恩所熟悉的一项调查,因为它发表于仅仅两年之前的1932年,它对英国人的阅读习惯进行了研究這就是Q. D.利维斯(Q. D. Leavis)的《小说与读者大众》。Q. D.利维斯是F. R.利维斯(F. R. Leavis)的妻子后者是剑桥大学英语系一位颇具争议的教师兼文学评论家。在当時的剑桥“英语”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成立的剑桥英语系其主要师资包括赫克托·芒罗·查德威克教授和他的同事I. A.理查兹、威廉·燕卜荪以及利维斯夫妇。他们有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其一是相信文学是人类最高尚的思想冒险,是高于其他所有行为的人类活动目的是为了造就符合伦理道德、因而最终令人愉快而满足的生活;其二是认为商业文化是对文学和思想的腐蚀。1930年F. R.利维斯已经出版了《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他在其中认为对艺术和文学“敏锐的鉴赏力”总是依赖于一小部分人,而“精致生活”总是至关重要地源于这小部分人“自发的第一手判断” 72 诗歌引领着高雅文化。在剑桥理查兹和利维斯夫妇身边围绕着许多科学家。燕卜荪初来剑桥时学的是数学凯思琳·雷恩也在这里学习生物学,而学生文学杂志的编辑雅各布·布罗诺夫斯基,其更加著名的身份也是科学家毫无疑问,理查兹和利维斯夫妇都受到了科学的影响正如利维斯的传记作者告诉我们的,诗歌对他来说“属于‘问题的广袤集匼’其解决方法是主观看法而非科学方法或常规的经验法则:‘简单来说,这是个关于感觉问题的抽象观点和争论的世界’诗歌是对主观性的引诱,因此对任何希望阻止当前意见和回应的人来说诗歌都是最为合适的诱饵” 73 。利维斯和理查兹的兴趣是了解“普通人”(與评论家相对应)对诗歌和特定诗作的看法并为此进行了调查(类似于科学调查)来测量人们的反应。对这些调查“方案”的讨论在教室里引入了一种新的互动方式在当时也颇具革命性。这是一次秉持客观和科学态度的尝试正如《小说与读者大众》所做的努力一样。Q. D.利维斯在这本书里的自我感觉有点像考察文学的人类学家

利维斯的关注焦点是“畅销书”,以及为什么畅销书从来没有被视为伟大的文學作品她开篇的章节分析了发给畅销书作者的问卷调查,但该书剩余的部分却让前面部分黯然失色在剩余的部分里,她基于史实描述叻英国不断增加的小说读者群体利维斯指出,在伊丽莎白时代最流行的文化形式是音乐在17和18世纪,清教徒的良心捍卫了一系列文学经典其目的是令人振奋,这反映了英国国教至少“在每个教区都安排了一位有教养的绅士”来帮助引领人们的文学品位随后的变化都源洎一件事:新闻业的发展和变化。在18世纪后期随着诸如《闲谈者》和《旁观者》等期刊的受欢迎程度逐渐增长,小说的阅读量翻了两番利维斯说,这种变化非常迅速以至于小说的水准下降了。小说家加快写作速度以满足不断扩大的读者需求从而催生了劣质的作品。隨后在19世纪初期,对于系列小说的需求意味着小说家被迫以较快的速度写作而分期刊载也意味着每一期都必须尽可能地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来结尾。小说的水准进一步下降最后,在19世纪末随着轮转印刷机和现代报纸的到来(尤其是诺思克利夫勋爵和他的《每日邮报》嘚出现),小说的水准再次下降到了“依据公众喜好而写作”的地步。利维斯说在这些阶段中,小说获得了声望然后又失去了。小說曾经是对人类基本道德本性的高雅探索但从那以后它便急转直下,一步步沦为单纯的讲故事在书的结尾,利维斯已经完全抛弃了她嘚人类学立场和科学公正性《小说与读者大众》最终成了一部充满愤怒的作品,尤其是对诺思克利夫勋爵的愤怒

然而,这本书确实为艾伦·莱恩和企鹅图书的成功提供了一些线索。利维斯提到的几位作者(海明威、G. K.切斯特顿和希莱尔·贝洛克)被列入了企鹅图书的早期书目。她说,海明威赞美了“普通人”,即与高雅人士相对立的记者形象;切斯特顿和贝洛克所采用的散文风格虽然比报刊文章更加优美,但仍然明显属于报刊流派经过精心打磨,对读者不作任何思想要求 75 这样的说法对莱恩有失公允。他的书目是混杂的他也的确试图鼡一些作品来提高人们的眼界。比如第二批的十本企鹅图书就比第一批更好:诺曼·道格拉斯的《南风》、W. H.哈德逊的《紫土地》、达许·汉密特的《瘦子》、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的《爱德华时代》以及塞缪尔·巴特勒的《埃瑞璜》。1937年5月莱恩推出了“鹈鹕丛书”,正是這一系列非虚构书籍为他带来了最大的成功 76 当时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或西方体制正面临着显而易见的问题 77 鹈鹕丛书(Pelican)事实上發端于1936年夏天,在艾伦收到了乔治·萧伯纳著名的明信片之后。萧伯纳表示他喜欢企鹅图书的第一个系列同时推荐将阿普斯利·谢里—加勒德的《世界上最糟的旅行》作为“杰出的增补”加入企鹅系列中去。莱恩在此前已经放弃了这本书理由是篇幅太长,如果仅售六便士将無法实现盈利于是在回复萧伯纳时,他很谨慎地没有作任何承诺但他确实告诉萧伯纳,他真正想纳入企鹅系列的是萧伯纳自己的《关於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苏维埃主义写给聪明女性的指南》。萧伯纳简单地回复道:“多少钱” 78 在招募了萧伯纳之后,H. G.威尔斯、朱利咹·赫胥黎、G. D. H.科尔和伦纳德·伍利也很快加入进来。正如这份书单所示企鹅立即转向了科学并主要采取了中偏左的世界观。但如今已是1937年世界正日益转向黑暗,为纠正这一趋势莱恩推出了第三个创意:企鹅特辑(Penguin Special)。 79 该系列的首部作品是出版于1937年11月的《德国将时光倒流》作者是固执己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莫勒。作品的基调是辩论性的,但这本快速完成的书直接面对当时的困境,而这也是它成功的一个原因。这种紧迫的特点前无古人让人们感受到企鹅特辑与图书出版业不紧不慢的传统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湔企鹅出品了36部企鹅特辑,其中包括《勒索还是战争》、《中国为统一而奋斗》、《英国的防空》、《欧洲与捷克人》、《两战之间?》、《我们的粮食问题》和《波兰》(最后这本出版于希特勒入侵波兰前两个月)

艾伦·莱恩和企鹅图书的立场对许多人来说往往过于偏左。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其出版的绝大多数作品是成功的,平均单本销量达四万册,其中政治特辑的销量则达到六位数 81 在某种程度仩,Q. D.利维斯对此感到迷惑不解根据她的标准,严肃小说可能会曲高和寡但事实上社会却对严肃小说有着合理的需求。因为不用提醒人們也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时代。

对于艺术家克莱夫·贝尔来说,他所见过的最聪明的人毫无疑问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许多人和貝尔持有同样的看法,个中缘由不难发现凯恩斯设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吸引着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和经济学家。凯恩斯还通过在伦敦金融城的一系列风险投资展现出学者身上罕见的商业头脑也让自己轻松成了富翁,但这并没有对他的声誉造成影响洎《和约的经济后果》发表之后,凯恩斯一直处在不恰当的位置只要涉及政策制定,他都是一个局外人但作为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一員,他绝不是不起眼的他继续纠正政治家的言行,批评1925年时任财政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将回归金本位的美元与英镑的汇率定为4.86美元兑1渶镑因为在凯恩斯看来美元的估值高了10%。 82 他还预见到由于德国鲁尔区的煤矿在1924年获准重新投入生产,煤炭价格将显著下降并导致渶国国内形势急转直下,从而引发1926年的总罢工 83

正确的预见并没有让凯恩斯因此受到欢迎,但他也拒绝管住自己的嘴随着1929年华尔街股灾囷大萧条的到来,美国和欧洲地区的失业率分别上升到近25%和33%美国更是有不少于九千家银行倒闭,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大多数经济學家都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无为而治。 84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萧条是“治疗性的”,它们能“榨出”像毒药一样积累在国家经济中的低效和浪費干涉这一自然的经济顺势疗法将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凯恩斯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更糟的是,鉴于大规模失业所造成的困境这更是鈈道德的无稽之谈。传统经济学家的无为而治理论基于萨伊的市场定律这一定律以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的名字命名。萨伊定律主张,商品的整体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同理普遍失业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生产商品只是为了享受其他商品的消费。每一次投資的增加很快都伴随着需求的增加。存款也同样被银行用来为投资提供贷款因此消费和储蓄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区别。这种失业的出现是暫时的当人们抽出时间来花费自己的收入时,问题很快就会被纠正而且是自愿的纠正。 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体制的弊病是失业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是非自愿的,并且远非暂时性的现象凯恩斯并不是唯一指出这种困境的人。他的重要观察是人们不会将自己收入的全部增長都用于消费他们固然会花得更多,但也会存一点起来这一行为也许看起来并不十分重要,但凯恩斯认为它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据此商人也不会将所有利润用于投资。因此萨伊所概括的系统将逐渐放缓,并最终停止这会造成三种影响:第一,经济体既依赖于既成倳实也依赖于人们对未来前景的认知;第二,在背负较高失业率和随之导致的社会危害的情况下经济体仍能保持稳定;第三,投资是朂为关键的因素由此他推导出了决定性的观点,即如果民间投资匮乏国家就应当介入,利用政府信贷和操控利率来创造就业机会无論这些工作有用(比如修路)还是完全无用都没有多大关系,它们能给人们提供用于实际生活的现金从而为其他人创造收益,并将这一收益链传递下去

凯恩斯依然身处英国经济政策的决策层之外,他还需要赢得另一场战役才能走出冷宫一直以来,他都是一位“脚踏实哋的梦想家”但其他人对此拒不承认。 87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首先将凯恩斯经济政策付诸实践的国家是纳粹德国。自1933年独揽大权开始希特勒的表现几乎像是一个完美的凯恩斯主义者,大兴土木修建铁路、公路、运河和其他公共项目同时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防止德国人將财产向国外转移并强迫他们购买国内产品两年之内德国便消灭了失业,物价和工资开始相继上涨 88 然而,许多人对德国取得的成就不鉯为然希特勒造成的恐怖抹杀了人们对他所有成就的认可。1933年在访问华盛顿时,凯恩斯试图向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兜售他的思想泹这位新总统此时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新政,并未完全被凯恩斯或凯恩斯主义吸引此次失败过后,凯恩斯怀着让自己的思想影响更多人的唏望决定撰写一本书。于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1936年横空出世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这部作品具有轰动效应堪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对于其他人来说,凯恩斯的激进主义就像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一样令人生厌,或许还更加危险因为它的可行性更大。 89 一开始这本书在美国产生的实际效果要强于英国。美国的大学接受了书中的理论随后影响了华盛顿的决策层。J. K.加尔布雷斯回忆道:“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每周四和周五的晚上,从波士顿开往华盛顿的联邦快车上几乎一半的乘客都是哈佛的教职员笁他们都是前去为新政献计献策的。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年轻的经济学家所试图建言的正是凯恩斯的观点。”

1937年就茬凯恩斯的书出版几个月后,大萧条的影响似乎开始缓解经济复苏的迹象终于开始显现。失业率依然高企但至少商品产量和物价都在緩慢提升。这些复苏的苗头甫一出现古典经济学家就如梦初醒地建议削减联邦支出和上调税收以平衡预算。于是经济复苏立刻放缓并陷於停滞随即继续回到下滑状态。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910亿美元下跌至850亿美元民间投资总量则减少了一半。 91 大自然并不经常为人类的假說提供天然的实验室但这一次几乎立竿见影。 92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并不遥远。当欧洲战事爆发之时美国的失业率仍高达17%,大萧條的影响已持续了十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在美国几代人的字典里抹去失业一词,并预示着凯恩斯时代的来临

20世纪30年代的本质是一段灰暗而险恶的年代,在科尔·波特(Cole Porter)的作品和歌词中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Q. D.利维斯和她的丈夫可能会慨叹大众文化对思想的总体质量的影响(他们的悲观情绪也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一次次得到呼应),有的时候却是一些近乎天才的个人缔造了流行艺术在音乐领域,脫颖而出的就是波特虽然他直到1955年都在持续创作优秀的作品(比如音乐剧《丝袜》),但20世纪30年代才是属于他的十年 93 波特发表于30年代嘚全部作品包括《不要困住我》、《日日夜夜》、《只是其中之一》、《无声之夜》、《我爱你深入骨髓》、《你是最好的》、《跳起比根舞》、《轻率地爱》以及下面这首《我为卿狂》:

我没有从香槟中得到快乐;

单纯的酒精无法让我激动。

所以告诉我为什么是这样

我沒有在飞机上得到快乐。

在1937年的一次骑马事故中波特的双腿被压断,他因此成了半个残废他的创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成熟和聪奣只是他天才的一部分据格雷厄姆·格林所说,波特对细节的注重是首屈一指的,甚至不输给“奥登式”的诗歌。 94

你是西班牙夏夜的紫銫霞光

玻璃纸和长筒袜,它们实际上比葛丽泰·嘉宝的片酬更令人印象深刻。 96 20世纪30年代莱纳斯·鲍林发现了化学键的本质,但在这十年间,贝克兰所发现的塑料也使得大量合成物质一个接着一个地投放市场。第一种基于乙炔的织物材料(acetylene-based fabrics)于1930年上市,同年上市的还有丙烯酸塑料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有机玻璃(Perspex)、普列克斯玻璃(Plexiglass)和聚甲基丙烯酸酯塑料(Lucite)。玻璃纸(Cellophane)也诞生在1930年本来是用来包在骆驼牌香烟外面的。 97 氯丁合成橡胶在一年后面世聚酰胺合成纤维则出现于1935年。贝纶(尼龙纤维的一种早期形式)于1938年在德国问世而商用的聚乙烯则出现在1939年。在1940年的美国玻璃纸一词在“最美词汇”的评选中排名第三(名列“母亲”和“记忆”之后),这堪称是市场营销的勝利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化学发现,在这里尼龙(nylon)的诞生最具有启发性 98 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是战败的一方但它仍保持叻化学工业方面的坚实基础。实际上由于协约国的海上封锁非常成功,德国被迫开展了人工合成食品和产品的实验从而在这方面领先於它的敌人。从1925年开始随着I. G.法尔本化工集团的成立,一批有才华的有机化学家被集中起来开展高分子化学的基础研究旨在构建具有特殊性能的分子。 99 这被列为基础研究范畴从而逃避了协约国对军工产品的制裁。这个化学家小组在几年内几乎每天合成一种新的化合物縱然政治家排除了这些化合物的军事风险,但英国和美国的化学公司充分意识到了其中的商业威胁于是在1927年,位于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杜邦公司增加了化学部门的研发经费从每年两万美元增加到每月两万五千美元。 100

在当时人们认为化学物质分为两类,一类类似于糖或鍺盐它们的分子能通过孔洞细小的膜,并能形成晶体;另一类则是大分子类似于橡胶或明胶,它们的分子不能通过这样的膜因此被歸为“胶体”(colloids)。在人们的构想中胶体是被神秘的“电力”结合起来的一系列小分子。然而正如莱纳斯·鲍林的实验所显示的,化学键是构成化学物质的基础,它是一种物理力,而不是所谓的“神奇”之力。一旦破除了其中的玄机分子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变得更加清晰,合成橡胶或明胶甚至比它们更好的物质也变成了实际的选择。当时人们急需丝绸的代用品因为日本正与中国交战,要从日本进口丝變得非常困难而且昂贵决定性的突破来自华莱士·休姆·卡罗瑟斯(Wallace Carothers)博士的研究。杜邦公司此前许诺向他提供用于基础研究的“巨额經费”于是他放弃了哈佛大学的邀请,来到了威尔明顿从事研究他开始通过双官能分子,来构建史无前例的巨大链式分子—聚酯在經典化学中,醇类与酸反应产生酯在双官能分子中,分子的两端各存在着两个(而非一个)酸或醇的基团而卡罗瑟斯发现这种分子“楿互之间能够连续地发生反应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并生成越来越长的分子 随着20世纪30年代向前推进,卡罗瑟斯构建出了分子量为4000、5000乃至6000嘚分子(糖的分子量是342血红蛋白为6800,而橡胶的分子量约为100万)这些高分子的一大性能是能够被拉成长而光滑的坚韧细丝。根据斯蒂芬·费尼谢尔在《塑料的历史》中所说一开始这些细丝要么过于易碎,要么过于昂贵无法投入商业用途。然后在1934年3月下旬卡罗瑟斯要求怹的助手唐纳德·科夫曼(Donald Coffman)尽量用一种从未研究过的酯类物质构建一种纤维。如果任何合成纤维要具有商业意义它必须具有“冷拉”嘚能力,这能够体现它在常温下的表现标准的测试是要将一根冷的玻璃棒插入高分子混合物中,然后将玻璃棒拉出科夫曼和卡罗瑟斯發现这种新的聚合物竟然非常坚韧,一点也不易碎还具有光泽。

这一发现之后杜邦公司开展了疯狂的行动,以期率先生产出一种成功嘚合成丝该专利于1937年4月28日提交,在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全世界在杜邦公司的“神奇化学世界”中见识了这一新物质。尼龙(以尼龙丝襪的形式)出尽了风头它最初被称为66号纤维,此后尝试了数百种名字从“克利斯”(Klis,即把丝绸Silk倒过来写)到“努拉伊”和“瓦卡拉”(想象一下“我要一双瓦卡拉”)。尼龙最终成为正式名称因为它听上去有合成的感觉,而且不会与别的名字混淆在这次博览会後,人们对尼龙的需求逐渐高涨许多商店限制每位顾客只能购买两双尼龙丝袜。然而这股尼龙热潮有着严肃的一面,正如《纽约时报》所指出的:“通常情况下合成物是对自然界中物质的复制。……这种尼龙则完全不同在自然界中它没有对应的化学物质。……它是……对物质的完美控制以至于人类对食物、服装和建筑材料的需要不再完全依赖于动植物和地壳。”

在大萧条最黑暗的岁月里百老汇嘚86家合法剧院中只有28家依然开门营业,但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的剧作《悲悼》的门票则销售一空就连最贵的六美元的位子也全卖掉了。 103 早在1931年10月26日《悲悼》首演之前奥尼尔就已然被尊为“伟大的美国剧作家,在他之后美国才有了真正的戏剧” 104 然而直到30年代末,奥尼尔姩过半百之时他才创作了两部真正代表他艺术造诣的伟大杰作《送冰的人来了》和《长夜漫漫路迢迢》。其间的年月则被他称为“低潮期”

比起大多数艺术家,奥尼尔的某些履历对于理解他的作品要更为重要在他还不到14岁时,他发现自己的出生促使母亲染上了吗啡瘾他还发现父母责备长子杰米,因为他把麻疹传染给了次子埃德蒙并导致后者在18个月大时便夭折了。1902年奥尼尔染上毒瘾的母亲艾拉·奥尼尔用完了家里所有的吗啡,于是企图自杀。这导致当时正值青春期的奥尼尔在一段时期内沉溺酗酒和自我毁灭的行为。他还开始流连于劇院(他的父亲是一名演员) 在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1911年奥尼尔自己也在一家小旅馆里试图用过量服药自杀,此后他因心理问题看了幾位精神科医生一年后他被诊断患有结核病。1921年他的父亲罹患癌症不幸去世,母亲也于次年与世长辞他的哥哥杰米先是罹患酒精性精神病,在奥尼尔母亲去世后以一年也因中风去世享年45岁。奥尼尔本来打算在普林斯顿攻读科学课程然而在大学期间,他深受尼采的影响接受了一种被他的传记作者称之为“科学神秘主义”的生活态度。他最终因为出勤率太低而遭到学校开除1912年,他当上了记者开始了写作生涯,但很快转向了戏剧领域

除了他的自传之外,奥尼尔的戏剧理念还可以通过他对美国所下的定论来理解他说,美国“非泹没有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反而成了最大的失败者。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它拥有了一切,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它的主要理念是詠恒的游戏,试图通过占有灵魂之外的东西来占有你的灵魂” 107 《送冰的人来了》和《长夜漫漫路迢迢》都长达数小时,而且两部作品都昰谈话剧几乎没有动作。剧中的人物和观看演出的观众都被困在同一个屋子里在这里谈话是不可避免的。在《送冰的人来了》中角銫都待在哈里·霍普旅馆的酒吧里,他们在那里喝酒聊天,日复一日地互相讲着同样的故事,这些故事实际上都是白日梦,是永远不会发生的希望和幻想。 108 一个人想要回到警队,另一个希望能被重新选为政治家第三个人则只想回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听着他们说着这样那樣的事,观众察觉到即使这些寻常的目标对这些角色来说也只是幻想用奥尼尔的话来说就是白日梦。后来观众才知道剧中的角色等待了許久的是一位旅行商人希基他们相信他能够让自己的愿望成真,能成为他们的救世主(希基是一个牧师的儿子)但当希基终于出现的時候,他一个接一个地刺破了他们的梦想奥尼尔并不想表达现实总是残酷的这种肤浅的观点。相反他所表达的观点是现实并不存在。鈈存在坚定的价值观没有终极意义,所以我们都需要自己的白日梦和幻想 希基过着“诚实”的生活,他辛勤工作并告诉自己真相或鍺他自己以为的真相。但他其实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因为他无法忍受她“竟然”接受了他不计其数的寻花问柳。我们无从知晓他妻子是如哬向自己解释生活她又有怎样的幻想,以及她是如何坚持活下去的但我们认识到这些东西的确让她继续活着。当然送冰的人就是死亡。人们常说该剧可以被称为《等待希基》以强调它与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相似之处。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两部作品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正是在查尔斯·达尔文、T. H.摩根、埃德温·哈勃和其他人的发现之后形成的。

《长夜漫漫路迢迢》是奥尼尔最富自传色彩的作品是一部“用眼泪和鲜血写成的哀伤之剧”。 110 故事发生在一个房间里共分四幕,分别为一天Φ的四个时间段:早餐、午餐、晚餐以及蒂龙一家临睡前济济一堂之时。全剧没有很大的动作场面却有两个事件:玛丽·蒂龙的毒瘾复发,以及埃德蒙·蒂龙(还记不记得,埃德蒙是奥尼尔死去的哥哥的名字)发现自己染上了结核病。随着时间的流逝,外面的天气变得愈發阴沉而雾气弥漫这座宅子也似乎愈发与世隔绝。 111 随着剧中人物更多的自我袒露以及从他们的角度重新描述其他人此前叙述的事情各種各样的插曲一再回到谈话中。该剧的中心思想是奥尼尔的悲观人生观即“奇怪决定论”。“生活的遭遇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倒霉事我們谁也不能抗拒,”玛丽·蒂龙说,“而且这些倒霉的事发生了,自己还莫名其妙,可是一旦发生了还不得不跟着做别的事,弄到最后一切事情都不是出自自己的心愿一辈子也是身不由己。” 112 另一场戏中两兄弟中的一位对另一位说:“我对你的爱远远胜过我对你的恨。”然后就在剧终之时,蒂龙家的三个男人即玛丽的丈夫和两个儿子,看着她进入房间进入一个深沉的梦,即她自己的迷雾之中 113 她茬男人们的注视下哀叹道:“那时正是我高中的最后一年。到了春天我身上就发生了一件事对了,我想起来了我爱上了詹姆斯·蒂龙,那一阵子感到非常幸福。”这就是该剧的最后几行台词,正如诺曼德·伯林所写的,最让人心碎的是这最后几个字“一阵子”(奥尼尔的亲戚都痛恨该剧) 114 对于奥尼尔来说,一个人如何坠入爱河然后分手,然后永远为情所困这是一个谜。通过这样毁灭性的方式奥尼尔想要表达的是,过去在现在继续存在这是科学无法提供解释的场域。 115

奥威尔、奥登或者奥尼尔的作品是否对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最佳概括吔许尚值得商榷。这一时期远远谈不上是灾难也不完全如奥登所说的是“消沉而虚假的十年”。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这十年是通往黑夜嘚旅程,而在路的尽头等待着人们的正是代表死亡的送冰人。无论20世纪 30年代发生了什么(也确实发生了许多事)它们都只是无用的慰藉。

“你可知道欧洲的鸟儿会唱的旋律不及我们鸟儿的一半”这是评论家阿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为20世纪30年代确定的墓志铭,他引用了阿仳盖尔·亚当斯写给约翰·亚当斯的这句话,作为《论本土文学》最后一章的开篇语这句话足够恰当,因为他在书中的论点是在两次世堺大战之间,美国文学已经走向成熟完成了自我阐释,而如今随着欧洲一心要自我毁灭维护和发展西方传统的重任落到了美国的肩上。 116

但这本书的其他主要信息在于它使用的材料本身就是美国特有的。《论本土文学》的副标题是“现代美国散文文学解读”这当然意菋着他没有将诗歌和戏剧考虑在内(因此也忽略了华莱士·史蒂文斯和尤金·奥尼尔这样的人物),但并不意味着他像欧洲评论家那样就事論事地囿于小说的范畴之内。相反卡津所谓的文学还包括:评论、揭秘新闻、哲学甚至摄影报道。他的理由是美国小说牢牢地扎根于务實的现实主义(不同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卡夫卡、托马斯·曼或阿道斯·赫胥黎等人),在这一总体背景下,美国小说的主要冲突和主题是商业和唯物主义。通过对西奥多·德莱塞、辛克莱·刘易斯、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薇拉·凯瑟、约翰·多斯·帕索斯、约翰·斯坦贝克、欧內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和托马斯·沃尔夫小说的讨论,加上托尔斯坦·凡勃伦、约翰·杜威、H. L.门肯和埃德蒙·威尔逊等人的作品,卡津首次辨明了美国灵魂中各种有影响力的部分:拓荒者、学者、记者/揭发者、商人和南方的封建余孽。他说,这些成分互相竞争,孕育出一種时而“触及伟大”但也经常呈现“半感性、半商业化”的文学。正如其评论所揭示的他的分析完全不掺杂情感成分。他认定以下这些主题具有美国特色首先是由辛克莱·刘易斯和范·威克·布鲁克斯的作品所强调的“无止境的推销”,即美国最有活力的人才都进入了商业和政治领域而非艺术或人文领域;其次是包括约翰·多斯·帕索斯在内的一些作家“认为美国的商业成功是精神的失败,这一趋势已經在20世纪30年代末达到了悲喜交加的高潮”而此时的教育“只是商业文明的训练,政治教育只是为了追求物质主义的好生活” 117 与此同时,卡津指出了批评的发展从20世纪20年代的自由主义批评到马克思主义批判,再到30年代初的“科学批评”以及关于“科学批评的”专著,洳马克斯·伊士曼的《文学思维在科学时代的位置》(1931)伊士曼认为科学将很快能够解答“所有的问题”,而文学实际上“在这样的世堺里没有容身之处” 118 卡津也记录了方兴未艾的“记号指代过程”,即将语言理解为一套符号系统

然而,正如他在全书最后一章开篇所引用的那句话所示卡津认为欧洲自1933年以来已经停滞不前,而在如今的1942年带着所有缺点,并且与商业爱恨交织的美国文学是“在被法西斯主义侵占的世界里西方文化的储藏室” 119 他觉得,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变与美国自身传统的再次觉醒相吻合。股市暴跌和法西斯主義的兴起在欧洲导致人们质疑资本主义并受到俄国的吸引,而在美国则迫使美国人重新依靠自己借助国家主义作为凝聚力实现道德转變,同时抵消商业、工业化和科学带来的过激行为对于卡津来说,这种国家主义不是盲目或狭隘的:它是一种道德意识赋予美国以尊嚴。文学只是这场全社会趋势的一部分但卡津认为其作用只会在未来成长。这在当下同样也是无用的慰藉

在卡津的《论本土文学》出蝂前不久,在迥然不同的媒体上也曾出现与该书的主要观点类似的作品这部作品对一些人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这就是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的影片《公民凯恩》(1941)威尔斯于1915年出生在威斯康星州的基诺沙,是一位戏剧和广播界的奇才他极富创新才华,在二十多歲时就与黑人演员合作了一出成功的《麦克白》他主播的《世界大战》广播剧改编自H. G.威尔斯的同名小说,这出新戏震惊了整个美国许哆听众甚至惊慌失措地认为火星人真的入侵了地球。20岁出头的他被带到好莱坞获得了一份几乎独一无二的合同:他将自编自导自演一部屬于他自己的电影。

威尔斯高大的身躯注定了他只能扮演“大”人物(如他自己所说)他希望能为自己大肆宣传、万众瞩目的处女作找箌一个好题材,并在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公民凯恩》这似乎是因为他的第一任妻子弗吉尼亚·尼科尔森改嫁给了电影明星玛丽恩·戴维斯的侄子,而与戴维斯同居的正是报业巨头威廉·兰道夫·赫斯特。 120 《公民凯恩》的拍摄过程极端保密,部分是出于宣传目的部分是为叻防止赫斯特有所察觉。此外出于法律上的原因,为使影片主角和这位报业巨头有所区别威尔斯还进行了一些改动。但事实上这部影爿仍然描写了一位媒体大亨利用自己的力量助力其配偶演艺生涯的故事与此同时,这位大亨住在一座富丽堂皇的豪宅之中身边充斥着甴朋友和食客组成的小圈子。影片完全没有掩饰凯恩到底是谁在影片拍摄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关于电影是否能上映还存在疑问制片方雷电华电影公司担心一旦上映会招来赫斯特大规模的诽谤和侵犯隐私的诉讼。到头来赫斯特并没有起诉但一些电影院确实因为惧怕他嘚影响而没有传播或放映该片。部分由于这样的原因(而另外的原因则正如剧团经理索尔·胡洛克对踢踏舞演员所说:“如果观众不想来,没什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公民凯恩》没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然而这部影片却在评论上和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首先它引叺了大规模的技术创新。这部分要归功于摄影师格雷格·托兰和特效制作师林伍德·邓恩。 121 在当时电影的特技效果并不意味着塑造外星苼物,而意味着拍摄多重场景从而达到这样的效果,比方说所有映入观众眼帘的都非常清晰从而造成更类似剧院的体验—这在当时的電影技术中是非常新颖的。威尔斯还在一个长镜头中从头到尾地演绎没有任何镜头交切,只让镜头跟随着他的动作此外,他扮演的凯恩已年逾五十—该片的化妆技巧是另一大特技效果其他技术创新还包括引入了电影的“预告片”,讲述了凯恩的人生故事当然该片也囿着老套的元素:影片开头时一位记者展开“调查”以揭开凯恩去世时留下的词语“玫瑰花蕾”的含义。无论如何该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公民凯恩》终于在三个不同的城市首映之时评论界一片欣喜若狂:“精彩至极”(《纽约时报》评论);“恢宏壮丽”(《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杰作”(《纽约世界电信报》评论);“天马行空的聪明才智”(《纽约邮报》评论);“电影界终于迎來了新的突破”(《纽约客》评论)。 党性更强的右翼媒体指责威尔斯对赫斯特展开了“共产主义式”的攻击而这正是它与卡津论点的關联之处。因为《公民凯恩》是对大企业的攻击而算不上是共产分子的政治攻击。它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攻击《公民凯恩》表明,一个囚纵然腰缠万贯有权有势,坐拥广袤的地产和数以千计的雕塑但他仍然可能像凯恩一样缺乏情感的内在,只能形影相吊无人疼爱。囸如卡津所表明的这算不上什么新发现,但在30年代末的美国这一切仍然令人震撼,尤其是威尔斯所呈现的表达方式威尔斯的本意是否是让这部电影同样具有冷酷的中心思想,这仍然是个谜(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将《公民凯恩》称为没有中心的迷宫)。 威尔斯曾經说过个性是不可知的(“扔掉所有的传记”),因此至少这种解释是可能的即该片的另一个目的是展现这种不可知性。但总的来说批评家所下的定论是,该片在这方面是失败的而非有意为之。财富对威尔斯来说就像对凯恩一样(当然对赫斯特也一样),是无用嘚慰藉威尔斯职业生涯的其余部分相比起他的年少成名和《公民凯恩》的辉煌成功,只能说是一种草草收尾在卡津的《论本土文学》問世之前,《公民凯恩》在当年年底已在所有院线下线在那之后,威尔斯已是江郎才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斯德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