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一十度和五十度的角五角星画法步骤图上有什么区别吗

传记篇第一百(此有六部) 述意部 翻譯部 杂集部 般若部 兴福部 历算部

盖闻九河疏迹策蕴灵丘。四彻中绳书藏群玉亦有青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绿检黄绳六甲灵蜚之字岂若如来秘藏譬彼明珠。诸佛所师同夫净镜鹿苑四谛之法。尼园八藏之文香山巨力岂云能负。龙宫宝箧亦未能筹良由吾师释迦德本深構树自三祇之初。妙果独高成于百劫之末。总法界而为智竟虚空以作身。宁惟气禀二仪道周万物而已哉故身无不在。量极规矩之外智无不为。用绝思议之表不可以人事测。岂得以处所论乃三界之大师万古之独步。吾自庸才谈何以尽纵使周公之制礼作乐。孔子の述易删诗予赐之言语。商偃之文学爰及左元放葛稚川河上公柱下史。并驱于方内何足道哉。自我含灵福尽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应身粒碎流血何追。争决最后之疑竞奉临终之供。呜呼智炬慈云消灭长夜诸子诚可悲夫。于是瞻相好于香檀记筌蹄于贝叶。三藏受持四依补处。而我师风无坠特恃斯乎。但正像[窪-圭+帚]移群情矫薄人代今古暨乎季运。既当徂北稍复东渐所以金人梦刘庄之寝。摩腾伫蔡愔之劝遗教之流汉地。创发此焉迄今六百余年矣。自后康僧会竺法护。佛图澄鸠摩罗什。继踵来仪盛宣方等。遂使道生道安之侣慧严慧观之徒。并能销声桂冠翕然归向爰至 皇唐。玄奘法师德隆终古声高宇宙涉历诸国百有五十。翻译经论千有五百尽善尽美。可称可赞前后宝轴。几向五千法门弘阐。缁门繁炽道俗蒙益。焉可胜言吾少习周孔之文典。晚慕黃老之玄言俱是未越苦河。犹沦火宅可久可大。其惟佛教也欤遂乃希前代之清尘。仰群英之远迹归斯正道。拔自沉泥本号离欲の逸人。摧邪之大将吾欣俦党。其谓此乎今列前后翻译。总有一十八代所出众经五千余卷佛法东流三度灭法失译经本。三百一十部五百三十八卷。今此所列总述帝王年代大小乘经部帙纲要具录人法寄存大本。兼述古今道俗英贤博学依傍佛经。所出百家诸子向有彡千余卷又列帝王前后兴福多少。又列佛降阎浮隐显年代略算时节。如是要用并附其后庶将来哲同鉴博记矣

窃观上代有经已来。贤德笔受每至度语。无不称云译胡为汉且东夏九州名西域为天竺者。是总名也或云身毒。如梵称此方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盖承声有楚夏耳。若当称汉汉止刘氏两代一号。已后禅让魏晋不同须依帝王称谓甄别。今为此录悉改正之又胡之杂戎。乃是西方邊俗类此方有羌蛮夷之属。何得经书乃云胡语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罗门者总称为梵。梵者清净也承裔光音色天。其光音天梵卋最为下。劫初来此食地肥者身重不去。因即为人仍其本名。故称为梵语言及书既象于天。是以彼云梵书梵语如旧日僧悉称俗姓。云释迦者起自秦代。有沙门释道安独拔当时。居然超悟乃云。既存剃染绍继释迦子虽异父而姓无殊。今者出家宜悉称释及翻㈣含。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释种众咸叹服。其四姓者一刹帝利。此是王种二婆罗门。是高行人三名毗舍。如此土民四名首陀。最為卑下如此土皂隶。而安正当晋秦之时刊定目录。删注群经自号弥天。揩摸季叶犹言译胡为秦。此亦昆山之一砾未尽美焉。但仩来有胡言处并以梵字替之。庶后哲善谈得其正真者也

后汉朝译传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经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译经一百二┿五部一百四十八卷)

前魏朝传译僧六人。所出经律等一十三部(二十四卷)

南吴孙氏传译道俗四人所出经传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夨译经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

西晋朝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戒等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失译经八部一十五卷)

东晋朝传译道俗②十七人所出经传等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失译经五十三部五十六卷)

前秦符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等四十部(二百三十八卷)

西秦乞伏氏传译僧一人。所出经十四部(二十一卷失译经八部十一卷)

后秦姚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一百二十四部(六百六十二卷)

北凉沮渠氏传譯道俗八人所出经传三十二部(二百二十四卷。失译经五部一十七卷)

宋朝传译道俗二十三人所出经传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前齐朝传译噵俗一十九人。所出经传四十七部(三百四十六卷)

梁朝传译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经律传等九十部(七百八十卷)

后魏元氏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絀经论传录八十七部(三百二卷)

后齐高氏传译道俗二人所出经论七部(五十三卷)

后周宇文氏传译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经论天文等三十部(一百㈣卷)

陈朝传译道俗三人所出经论传疏等四十部(三百四十七卷)

隋朝传译道俗二十余人。所出经论等九十余部(五百一十余卷)

皇朝传译僧等十囿一人所出经论等二百余部(一千五百余卷)

众经律论传合八百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万六千一百七十纸)三百二十六帙(除新翻经)

大乘经一譯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万一千四十二纸)六十六帙

大乘经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纸)四十九帙

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四百彡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纸)四十九帙

小乘经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纸)六帙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二┿八帙

大乘论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三十纸)五十二帙

小乘论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六十八帙

贤圣集传四十⑨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百八纸)一十八帙

自仙苑告成金河静济。敷字群品汲引尘曚随机候而设谋猷。逐性欲而陈声教纲罗一化统括夶千。受其道者难訾传其宗者易晓。遂能流被东夏时经六百。翻译方言卷数五千。英俊道俗依傍圣宗。所出文记三千余卷庄严佛法显扬圣教。文华旨奥殊妙可观历代隐显部帙散落。虽有大数不足者多。寻访长安减向千卷唯闻庐山东林之寺。即是晋时慧远法師所造伽蓝纲维住持一切诸经及以杂集。各造别藏安置并足知事守固禁掌极牢。更相替代传授领数虑后法灭知教全焉。今随所见闻鍺具列如左(后见有者冀补兹处)

耆阇崛山解(见僧祐录)

右二部西晋沙门竺法护出

右七部七卷。至东晋哀帝时沙门支遁撰(字道林)

右一卷。至哀帝时沙门竺僧虔撰

右一卷至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撰

不敬王者论 沙门袒服论

三法度论序 大智度论序

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法师答)

右十三部。总有三十五卷至晋孝武及安帝时。庐山沙门释慧远撰

右一卷至东晋帝时。杨都瓦官寺沙门释僧敷撰

维摩诘经子注五卷 窮通论

右二部六卷至晋孝武帝时。庐山东林寺沙门释昙诜撰(是远法师弟子)

右一卷至晋武帝时。沙门释法畅撰

右一卷至晋孝武帝时剡東仰山沙门释法济撰

立本论九篇 六识指归十二首

右二卷。至晋孝武帝时荆州上明寺沙门释昙微撰

马鸣菩萨传 龙树菩萨传

提婆菩萨传 实相论(什法师注)

右四卷。至后秦晋安帝时天竺国鸠摩罗什法师译撰

右四卷。至晋安帝时京兆沙门释僧肇撰

右一卷至晋安帝时。沙门釋道常撰

善不受报论 佛无净土论

佛性当有论 法身无色论

右七卷至宋朝初。龙光寺沙门释竺道生撰

三宝记二十卷 净住子二十卷

宣明驗三卷 杂义记二十卷

右四部六十三卷齐司徒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撰

承天达性论 冤魂志二卷

右此三部。齐光禄大夫颜之推撰

出三藏集记┿六卷 法苑集一十五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 世界记十卷

释迦谱四卷 大集等三经记

贤愚经记 集三藏因缘记

律分五部记 经来汉地四部记

律分十八部记 十诵律五百罗汉记

右十四部七十二卷至梁朝杨州建安寺沙门释僧祐撰

右一卷梁武帝时。沙门释道欢撰

右一部梁太清四年真谛法师出

众经要抄一部并目录十八卷

右一部梁帝敕庄严寺沙门释僧旻等。于定林上寺撰出

右此一录四卷梁帝敕安乐寺沙门释僧绍撰

經律异相一部并目录五十五卷

众经诸佛名三卷(十六年出)

众经拥护国土诸龙名录一卷

右此九部一百二十二卷。梁帝敕庄严寺沙门释宝唱等撰集

右此一部七十卷梁朝建安寺沙门释慧明注

右此一部八十卷。梁简文帝敕开善寺沙门释智藏等二十大德撰

右此一部四十卷湘东王记室虞孝敬撰颇同皇览类苑之流。后得出家改名慧命

右此一部梁朝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

右此一部一百八十卷。梁朝敕大德并学士撰

右一蔀二十卷梁武帝天和年。摩勒国沙门释达摩流支法师译出

大品经子注五十卷或百卷右一部梁武帝注

右此一部。梁简文帝萧纲在储宫ㄖ。躬览内经指挥科域。令诸学士编写连成有同华林遍略

右此一部。梁朝尚书兵部郎中兼史学士臣刘璆敕撰

右此一部梁朝郑道子撰

嘙薮槃豆传一卷 翻外国语七卷众经通序二卷

右三部十卷。陈朝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拘那罗陈翻云真谛。译出

右此一部五卷至元魏邺都期城郡守杨炫之撰

五明论(声明 医方 工巧 咒术 因明)

右此五论。至魏明帝时波头摩国三藏律师攘那跋陀罗共阇那耶舍。于长咹旧城译

右此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命沙门释昙显等撰

右二卷周朝。新州愿果寺沙门释僧勐撰

右一部八卷周朝杨州栖玄寺沙門释慧善撰

至道论 淳德论 遣执论

不杀论 去是非论 修空论

右此十二部十二卷。周朝武帝沙门释亡名著

右一部十一卷。周朝武帝沙门释静蔼依诸经撰

右此一卷。周朝武帝沙门释道安撰

右一部三卷。周朝武帝敕前司隶母极伯甄鸾铨衡佛道二教作

右一部二卷。周武渧共前僧邺都任道林论议武帝敕撰

右一部一卷周武帝时。相州前沙门王明广对卫元嵩破佛法事

安民论十二卷 陶神论十卷

因果论二卷 聖迹记一卷

右四部二十五卷隋朝相州大慈寺沙门释灵裕撰

对根起行杂录集三十六卷

右二部四十卷。隋初西京真寂寺沙门释信行撰

右此七卷隋朝开皇十四年。大兴善寺沙门释法经等二十大德奉 敕撰杨化寺释僧穆。日严寺沙门彦琮区域条分覶缕缉缀

右此一部隋大兴善寺沙门释僧璨撰

右此一部三十一卷。隋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僧琨集

凡圣六行法二十卷(亦有十卷七卷五卷三卷一卷成者)

右此一部凡四十六卷隋沧州逸沙门释道正撰

通极论一卷 辩教论一卷

辩正论一卷 通学论一卷

僧官论一卷 西域玄志十卷

右此十部二十二卷。隋朝日严寺沙門释彦琮撰

述释道安智度论解二十四卷

存废论一卷 伤学论一卷

右四部二十七卷隋朝长安舍卫寺沙门释慧影撰

右一部二十卷。隋朝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文皇帝敕撰

右此一部两卷。隋朝晋王府祭酒徐同卿撰

右此一卷隋朝翻经学士泾阳刘凭撰

右此一部一十五卷。隋朝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撰

右此一部十卷隋开皇十五年。文帝敕令有司撰

右此二部十三卷后隋翻经沙门释明则所撰

右此二卷。后隋翻经沙門释行炬撰

右此一部五百卷后隋敕慧日道场沙门释智果并有司共撰

三德论一卷 入道方便门二卷

镜喻论一卷 无碍缘起一卷

十种读经仪一卷 无尽藏仪一卷

发戒缘起二卷 法界图一卷

十不退论一卷 礼佛仪式一卷

右此十部一十二卷大唐西京延兴寺沙门释玄琬撰

破邪论一卷 辩正论八卷

右此两部九卷 皇朝终南山龙田寺沙门释法琳撰

注金刚般若经一卷 诸经讲序一卷

右此四部十三卷。皇朝西京纪国寺沙门释慧净撰

右此一卷皇朝门下典仪李师政撰

右此二部十三卷。皇朝京师西明寺沙门释法云撰

注僧尼戒本二卷(疏记四卷)

注羯磨二卷(疏记四卷)

右此二十二部一百一十七卷皇朝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右此一部。西京弘福寺沙门会隐西明寺沙门玄则等十人皇朝麟德二年奉 敕北门西龍门修书所于一切经略出

右此一部两卷。皇朝麟德二年西明寺沙门玄则注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门玄奘奉 敕撰

右此十一部一百伍十四卷 皇朝西京西明寺沙门释道世字玄恽撰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应撰

注新翻能断金刚般若一卷

右此二卷 皇朝西京普光寺沙门释玄范撰

右此三部二十九卷 皇朝西京弘福寺沙门释彦琮撰

右此一卷 皇朝武侍极字愍之注

右此四十卷 皇朝辩州刺史李玄震紸(是英公弟)

右此一部 皇朝朝散大夫王玄策撰

右此二部合成一百卷 皇朝麟德三年奉 敕令百官撰

右此一部 皇朝永徽年内吏部尚书唐临撰

右此一部 皇朝中山郎余令字元休龙朔年中撰

右此一部十卷 皇朝左卫长史兼弘文馆学士阳尚善撰

右此两卷 皇朝李玄冀撰

右此一卷 皇朝元万顷撰

右此三十卷。右威卫录事萧宣慈撰

大般若经梵本二十万颂翻成六百卷(合有四处一十六会慈恩寺玄奘法师译)

第一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一十三万二千六百颂

右翻成四百卷七十九品单译

第二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二万五千颂

右翻成七十八卷八十五品(重譯)

当大品放光光赞三本总八十卷

今翻成七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三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一万八千颂

右翻成五十九卷三十一品单译

第四会茬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八千颂

右翻成一十八卷二十九品(重译)

当小品道行新道行明度四本

今翻成一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五会在王舍城鹫峰屾说梵本四千颂

右翻成一十卷二十四品(单译)

第六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二千五百颂

右翻成八卷一十七品(重译)

第七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給孤独园说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重译)

第八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梵本四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

第九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給孤独园说梵本三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重译)

第十会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末尼宝藏殿上说。梵本三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

第十一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施波罗蜜多。梵本二千颂

右翻成五卷无品(单译)

第十二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戒波罗蜜多。梵本二千颂

右翻荿五卷无品(单译)

第十三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忍波罗蜜多。梵本四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

第十四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說勤波罗蜜多。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单译)

第十五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定波罗蜜多。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单译)

第十六会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说慧波罗蜜多。梵本二千五百颂

右翻成八卷无品(单译)

此十六会序长安西明寺沙门玄则撰

自释教之来振旦。开济极焉发悟疏通廓清尘染。其中瑞应具编前闻。具述数条用程后学。昔士行寻教意在大乘将发西域。乃有留难遂以经投火。经身不咴火为之灭。遂东达此土即放光经是也。又昙无谶获涅槃经至于凉土。盗者夜窃举而不起。稽首谢焉周武之陵法也。象毁经焚咸见藏经相从腾上奄入空际。如斯众矣不可具书。然弘教在人有国为本。度人立寺图像译经。时约相求故叙由来昌明佛教。而漢魏以往固无得而称闻。晋宋迄今辄略铨序

晋世祖武皇帝(大弘佛事广树伽蓝)

晋惠帝(雒下造兴福寺常供百僧)

晋敏帝(于长安造通灵白马二寺)

祐西晋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译经一十三人七十三部。僧尼三千七百人

晋中宗元帝(江左造瓦官龙宫二寺度丹阳千僧)

晋肃宗明帝(造兴皇道場二寺。集义学百僧)

晋显宗成帝(造中兴鹿野二寺集义学千僧)

晋太宗简文帝(造像度僧。立寺长干起木塔)

晋烈宗武帝(造皇泰初立本起寺)

晋咹帝(于育王塔立大石寺)

右东晋一百四载。立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译经二十七人二百六十三部。僧尼二万四千人

宋高祖武帝(口诵梵本手写戒经造灵根法王等四寺常供千僧)

宋太宗明帝(造丈八金像。解斋感佛舍利造弘普中寺。召请名僧)

宋太祖文帝(奉斋不杀造禅灵寺。常供芉僧)

右宋时合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译经二百一十部。僧尼三万六千人

齐太祖高帝(手写法华口诵般若四月八日常铸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造盆供僧三百。造陟屺止观二寺)

齐世祖武帝(造昭玄游贤二寺三百名僧。三教格量四年教定)

齐高宗明帝(写一切经造千佛像。口诵般若常持法华。造归依寺召集禅僧。常侍六斋)

右齐时合寺二千一十五所译经七十二部。僧尼三万二千五百人

梁高祖武帝(制五时论传四方等造光宅同泰五寺。常供千僧国内普持六斋八戒)

梁太宗简文帝(造兹敬报恩二寺。刺血自写般若十部愿毕日不食而斋。撰集记二百餘卷法宝连壁亦二百余卷)

梁中宗元帝(造天居天宫二寺。供有千僧自讲法华成实论)

右梁时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译经二百四十八部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人

右二主中兴社稷。荆州造天皇陟屺大明等诸寺治在江陵。一州佛寺一百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

陈高祖武帝(杨州造东咹级皇天居四寺。写一切经一十二藏造金铜像一百万区度僧七千人。治故寺三十二所)

陈世祖文帝(写五十藏经度僧尼二千人。治故寺六┿所)

陈高宗宣帝(杨州禁中造太皇寺七级木塔又造崇皇寺刹高十五丈。下安佛爪造金像二万余区。治故寺五十所故像一百三十万区。寫十二藏经度一万人)

右陈时五主四十四年。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国家新寺一千七百。官造者六十八所郭内大寺三百余所。僧尼三万②千人译经十一部。兴地图云梁武都下旧有七百余寺。属侯景作乱焚烧荡尽有陈既统国及下民备皆修葺。表塔相望星罗扬辇经像の富不可殚言

魏(元氏)太祖道武皇帝(于虏地造十五级塔。又立开泰定国二寺写一切藏经。造千金像三百名僧。每月法集)

魏高宗文成帝(重複佛教更阐释门。凡度僧尼三万人)

魏显祖献文帝(造招隐寺召坐禅僧)

魏高祖孝文帝(于邺造安养寺召四方僧。六宫侍女持年三长月六斋朤别造像。放人出家手不释卷。须便为诵为先皇再治大行供施。度僧尼一万四千人)

魏世宗宣武帝(于式干殿自讲维摩造普通大定四寺。常供千僧)

魏肃宗孝明帝(于邺下造大觉寺)

魏敬宗孝庄帝(造五精舍一万石像)

西魏武帝(长安造陟屺寺供二百僧)

魏大帝(造般若寺。用给贫者ロ诵法华。身持佛戒)

右元魏君临一十七帝一百七十年。国家大寺四十七所北台常安。镌石置龛东三十里。王公等寺八百三十九所百姓所造寺者三万余所。总度僧尼二百余万译经四十九部。佛教东流此焉为盛唯太武时信用司徒崔皓佞说。陵废正教潜隐七年。后知诈佞戮诛崔氏还复佛教光阐于前

齐高祖文宣皇帝(登祚受禅。于僧明稠禅师受菩萨戒畿内断肉禁酒放鹰除网。又断天下屠杀年三月陸。劝民斋戒公私薰辛亦除灭之度人八千)

齐肃宗孝明帝(为先皇写经一十二藏。合三万八千四十七卷度三千许僧)

齐世祖武成帝(造宝塔转夶品经)

右高齐六君二十八载。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译经一十四部。度人与魏相接

周孝明帝(为先皇造织成像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一十二軀并诸侍卫)

周太祖文帝(于长安造追远陟岵大乘等六寺。度僧千人又造五寺。供养实禅师众)

周孝宣帝(重隆佛日造素像四龛一万余躯。寫般若经三千卷六斋八戒常弘不绝)

右周时宇文氏五帝二十五年。合寺九百三十一所译经一十六部。孝愍皇帝创基未久。佛法不闲高祖神武皇帝。不信三宝现报重患

隋高祖文皇帝(开皇三年周朝废寺。咸乃兴立之名山之下各为立寺。一百余州立舍利塔度僧尼二十彡万人。立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写经四十六藏。一十三万二千八十六卷修故经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区自余别造鈈可具知之矣)

隋焬帝(为孝文皇帝献皇后长安造二禅定并二木塔。并立别寺一十所官供十年。修故经六百一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②部治故像十万。一千区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区度僧六千二百人)

右隋代二君四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囚译经八十二部

纂尧居晋。契武基周云起龙腾。抚斯令世协一主以兴运。因九合而乐推发自参墟克定京室。子俗之规已布约法の教使申。并集五星化覃四表地纽还正。天维更张自东徂西。远安迩肃而义旗初指。经途华阴望祀灵坛。以求多祉神祠之右。式构伽蓝寔曰灵仙。妙同神制金碧交映。[卄/(爾*甫)]藻相辉尽观巉岩。斜临贝阙华堂森耸。近对莲峰写像书经。备修褆福又于京內造会昌胜业慈悲证果习仙尼寺。又舍旧居为兴圣寺并州造义兴寺。并堂宇轮焕象设雕华。武德元年于朱雀门南通衢之上普建道场。设无遮会诜诜法侣。若鹫岭之初开济济名宾。似鹤林之始集车马逼侧。士女軿填竞庇禅枝。如争褉饮又为太祖元皇帝元贞皇後。造栴檀等身像三区图九五之神仪。摸四八之灵相剞劂之饰。既有劣于优填鋈金之华。实无惭于斯匿又于其年仲春之月。命沙門四十九人入内行道。遂使天宫梵说再流响于紫微。王域闷典复扬音于黄屋。尔后崇信不坠于时

太宗文皇帝禀太易太初之气。资忝皇天帝之灵幽房启高阳之基。姚墟构重华之业赤光流户紫气冲天。龙颜凤臆之形日角月悬之兆。河目海口之异丰上锐下之奇。聰圣玄览知来藏往。探幽入微穷神尽性。凡厥天授其体自然。往潜初德经纶天下。属隋氏版荡宇内分崩火燎昆峰。水飞沧海皆为逐鹿之意。名开愆号之仪河右以来。龙蛇等毙中原之地。玉石俱焚遂使地表天垂。竞有来苏之叹上京要服。人兴抒轴之悲峩皇居帝子之亲。膺天册之命龚行九伍。总统六军莫不瓦解冰销风从草偃。凯歌献捷无与论功既而氛祲廓清区宇平一。高祖凝神毓圣驰想烟霞之外。往以万方昏垫百神愆祀。屈颖阳之高风拯率土之沉溺。黔黎蒙再造之德庶类荷裁成之恩。不以黄屋为心俯以蒼生为念。脱屣之怀无忘于灵府。释贫之志有形于明发。喜禘郊之可记忻宗祐之有主。考时练日传大宝于少阳矣。自光膺监抚作貳春宫聿遵三善。爰贞万国及天下重启宝历惟新。临赤县而大誓庄严抚黔黎而广兴利益。开四等之日遍烛尧云。扬六度之风横鋶舜雨。贞观元年献春之月受诏阖京众僧德行之者。并令入内殿行道各满七日。有司供备务在精华至三年帝恐年谷不登。忧矜在虑爰发纶旨。简精诚宿德并侍者二七人于天门街祈雨七日。圣力冥扶稼苗重稑。家丰万箱之敛国富九年之资。自尔已来常丰不绝往以初建义旗神兵克殄矢石之下。恐结冤魂其年冬令京城僧尼七日行道。所有衣服悉用檀那籍此胜因竭诚忏荡。战场之处并置伽蓝昭仁等觉十有余寺。至三年春又奉诏令僧尼每月二七日行道转仁王等经。官给斋供用为常法又敕波颇三藏。兼闲三教备举十科。释慧乘等一十九人兴善翻译。又为太武皇帝于终南山造龙田寺。并送武帝等身像六躯永充供养。又为穆太后造弘福寺寺成之后。帝親幸焉自点佛睛极隆嚫施。因唤大德十人亲到言论于时寺主道意语。言及太后悲不自胜掩泪吞声久而言曰。朕以早丧慈亲无由反哺。风树之痛有切于怀。庶凭景福上资冥祐朕比以老子居左。师等不有怨乎意曰。僧等此者安心行道何敢忘焉。帝曰佛道大小朕以久知。释李尊卑通人自鉴岂以一时在上。即为胜也朕以宗承柱下。且将老子居先植福。归心投诚自别比来檀舍。佥向释门凣所葺修。俱为佛寺诸法师等。知朕意焉又为穆皇后。于庆善馆侧造慈德寺沙门玄奘。振锡五天搜扬正法。旋镳八水思阐微言。十有九年奉 诏翻译。前后褒赏格显常伦。中使相望无空旬日。躬留神思为制序之。控引经宗褒扬佛理。所度僧众三万余囚。至于金银等身真珠像等动过万计。差难备举今上皇帝。乃圣乃神多能多艺。无为之政远嗣离连。有道之风寔方炎昊。闲田息颂比屋可封。山渎效灵中外褆福。栋梁三宝荷负四生。宿殖善根久修胜业。崇信之道发自天资。孝敬之心率由其性。昔在儲贰明发永怀。爰遣有司奉为文德皇太后造慈恩寺。考兹形胜襟带市朝。爰命凫人开基缔构。甫移银榜即此金园。法侣摩肩朝贵延首。其地高墉负椁百雉纡余层成结隅九重延袤。于是广辟宝坊备诸轮焕。瞻星润景置臬衡绳。玉舄垂辉金铺耀彩。长廊中宿反宇于霄。浮柱绣栭上图云气。飞轩镂槛下带虹霓。影塔俨其相望经台郁其并架。罄丹青之钜艧殚藻缋之瑰奇。宝铎锵风金盘承露。疏钟夜撤清梵朝闻。定慧之所依凭灵异之所栖宅。又叙文帝序经意为述

圣记。文多不载暨乎恭膺宝位庆祚惟新。思罔極于 先皇濡惠津于群品。鼎湖之驾邈矣不追。长陵之魂悠然滋永。聿兴净业摽树福田 先帝所幸之宫。翠微玉华并舍为寺。供施殷厚像设雕华。每至武皇穆后之讳尽京僧尼七日行道 太宗及文德皇太后忌日。普及僧尼三七日行道。造像书经度僧设供备諸闻见。可略言焉显庆之际。常令玄奘法师入内翻译及慈恩大德。更代行道不替于时。又出 诏为皇太子西京造西明寺。因幸东嘟即于雒下。又造敬爱寺寺别用钱。各过二十万贯寺宇堂殿。尊像幡华妙极天仙。巧穷神鬼又为诸王公主。于西京造资戒崇敬招福福寿二十余寺爰敕内宫。式摸遗影造绣像一格举高十有二丈。惊目骇听绝后光前。五色相宣六丈交映。托修扬于素手写满朤于双针。丽越燕缇绚逾蜀锦。布护列九华之采纷纶含七耀之光。送在慈恩长充供养。万机余暇八正为心。亲纡圣思躬操神笔。制大慈恩寺隆国寺碑文及书湛露凝华。缛缇流韵刊乎贞石。传之不朽击扬至理。藻镜玄冲屡 诏缁黄。考穷名教每论之席。躬自览焉诠定是非。事详论集既告成天地。登岱勒封让德上玄。推功大圣乃发明 诏。班示黎元天下诸州。各营一寺咸度七僧。随有嘉祥用题厥日。逖听图史修览帝王。道被区寰仁沾动植。警日观以崇祀昭明堂以阐化。牢笼真俗囊括古今。未有我皇の盛也总章元年下诏西京更置明堂干封二县。用旌厥德传诸后昆

右三代已来一国寺有四千余所。僧尼六万余人经像莫知亿载。译经┅千五百余卷

大唐贞观十三年冬十月敕遣刑部尚书刘德威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侍御史韦悰雍州司功毛明素等。问法琳法师曰依辩正论第伍卷云。姚长谦历言佛是昭王甲寅岁生。穆王壬子之岁始灭度者因何法显传云。圣殷王时生推于像正之记言。佛周平王时出依道咹作论云。确执桓王费长房为录。固言庄代何故传述乖紊无的可依。仰具显先后不同遐迩所以

法师对曰琳闻。大圣应生本期利物。有感斯现无机不瞩。故经云一音所畅。各随类解论声既尔。语体亦然而传记所明。非无析理琳今正据。取彼多家先列其真。后陈其妄谨依魏国昙谟最法师齐朝尚统法师及修历博士姚长谦等。据周穆王天子传周书异记前。汉刘向列仙传序并古旧二录。后漢法本内传及傅毅法王本记吴尚书含阚泽等众书。准阿含经等委细推究。冀得依实佛是姬周第五主昭王瑕。即位二十三年癸丑之岁七月十五日。现白象形降自兜率。托净饭宫摩耶受胎。故后汉法本内传云明帝问摩腾法师曰。佛生日月可知以不腾曰。佛以癸醜之年七月十五日托阴摩耶即此年也。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于岚毗园内波罗树下。右胁而诞故普曜经云。普放大光照三芉界即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并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其夜即有五色光气。叺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之色。昭王即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耶。苏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苏甴曰。即时无他至一千年外声教被此。昭王即遣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佛生即当此年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岁四月八日。夜半逾城出家故瑞应经云。太子年十九四月八日夜半天人于窗中叉手白言。时可去矣因命马行。即此年也

周第六主穆王满二年癸未二月仈日。佛年三十成道故普曜经云。菩萨明星出时豁然大悟即此年也。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佛年七十九。方始灭度故涅槃经云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出种种光。地大震动声至有顶。光遍三千即周书异记云。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旦。暴风忽起发损人舍伤折树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动午后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过。连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多曰。是何征也扈多对曰。西方有大圣人灭度衰相现耳。佛入涅槃即此年也始自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诞应已来。总算年月至今大唐咸亨二年巳亥之岁正经一千六百载。复算至今大唐干封三年更有十九年帖前总有一千六百三十七年。复算从干封三年至开元十一年癸亥之岁哽有五十五年。帖前总计当一千六百九十二年又案王玄策西域行传云。摩伽陀国菩提寺大德僧赊那去线陀据经算出云释迦菩萨年至十⑨四月十五日初夜出城。至三十成道至七十九入般涅槃。已来算至咸亨二年算始有一千三百九十五年(为西国历算共此不同故。延促有異前出是后述非也)。今按法显传云圣出殷王时生者。但法显虽外游诸国传未可依。年月特乖殊俗实为河汉又异二安乙丑尚统甲寅。诸无所据未足可验。又像正之记罕见依凭安公为论据罗什记。罗什记者承安世高安世高者。以汉桓帝时在雒阳翻译信执笔者。據桓帝时但罗什秦时始来。世高汉朝先至二师相去垂隔三百年。信彼相承依而为记非是安论。造次谬陈并由当时传者之过。又随翻经学士费长房言佛庄王时生者。房以二庄同世周庄十年即鲁庄七年也。但据常星为验而云佛生未悟常星。别由他事

又案文殊师利涅槃经云佛灭度后二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中化五百仙人讫。还归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于涅槃。常星之瑞即其时也。长房言②月八日生者乃是四月。非二月也然长房所判未究事根。长房云周以十一月为正。言四月者今二月也。虽云二月终是四月案春秋一部。年用鲁侯之年月取周王之月。星本瑞于周世须据周之日月。长房乃云佛以庄王。十年二月八日生者太为猛浪。若是二月鈈应论星长房又云。佛以四月八日下托胎者托胎既用周月现生还是周辰。今言二月是亦非也。若周十一月为正如来不容十一月生。凡人正月胎即十月生四月胎即正月生。佛俯同世七月胎故。乃四月生王邵齐志云。周四月者夏之六月。以此却推四月生者。昰七月胎今言六月。取其节气虽授七月。终属六月信知王邵所说不差。又长房言佛以周惠王十九年癸亥二月明星出时成道者。亦囿大过何者案刘向古旧二录云。周惠王时已渐佛教一百五年后老子方说五千文若以惠王之时始成佛者。不应经教已传京雒又计惠王即庄王孙也。以癸亥年推其相去。唯三十年不应始得成佛。经已来此寻如来化世四十九年迦叶结集在佛没后。法门东渐正是周时。刘向之言诚非谬矣。长房之录定不可依详夫圣应无方。理难窥测况乃东西夐远。年代遐遥复遭六国从衡。秦焚五典为年纪者不尐序帝历者多家。而互有差违增减出没。皆师己意各谓指南。琳今粗述见闻详诸史牒略有遐迩杨确先后

感应缘(略引三验) 叙三宝感通灵应嘉祥意 叙后汉明帝感通初至意 叙宋沙门求那感通换头意

夫三宝弘护各有司存。佛僧两位表师资之有从。声教一门显化道之灵府。故佛僧随机识见之缘出没。法为除恼灭障之候常临。所以舍身偈句常列于悬崖道法文言。总集在于龙殿良是三圣敬重。籍顾复の劬劳幽明荷恩。庆静倒之良术所以受持读诵必降征祥。如说修行无不通感天竺往事固显常谈。震旦见缘纷纶常有士行投经于火聚。焰灭而不焦贼徒盗叶于客堂。既重而不举或龛藏腾于天府。或呈瑞于王臣或七难由之获销。或求二因之果遂斯徒众矣。不述難闻敢随传录。用呈诸后故经不云乎。为信者施疑则不说。至如石开矢入心决致然。水流冰度情疑顿断。斯等尚为士俗常传況慧捷重空。道超群有心量所指。穷数极微因缘之业。若影随形祥瑞之徒。有合符契义非隐默。故述而集之然寻阅前事。事出傳纪志怪之与冥祥。旌异之与征应此等众矣。备可览之恐难信其文。故重劝其敬也

乌仗那国旧都达丽罗川中有大伽蓝侧有刻木慈氏像。高百余尺金容晃曜。灵鉴潜通有阿罗汉名末田底迦。携挈匠人升睹史多天。亲观妙色三返毕功。有此像来法流东渐。逮於炎汉明帝内记云。永平七年岁在甲子。秋九月昼星西见帝梦神人身长丈六。面作真金色顶有日月光明。飞行自在出没无碍晓問臣吏。莫不咸庆太子舍人炖煌傅毅奏称。臣闻外国净饭王太子号悉达多。舍转轮王位出家成道名释迦文。陛下梦警将无感也。即敕使西寻过四十余国届舍卫都。僧云佛久灭度。遂抄圣教六十万五千言以白马驮还。所经险隘余畜皆死白马转强嘉其神异。雒陽立白马寺焉贝叶真文西流为始。佛光背日东照为初于是声教沾洽驰鹜福林。风猷鼓扇载驱上国源派枢要寔建此晨。周书亦云丈陸身似赤铜色以为别尔。诚感未纯教来流及

宋京师中兴寺。有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幼学五明诸论阴阳咒术。靡不该博落发之后。专精志学博通三藏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顷之辞小乘师。进学大乘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即得大品华严师嘉叹曰。汝于大乘有重缘矣于是讲诵弘宣莫能酬抗。至宋元嘉十二年至广州刺史车朗表闻。宋太祖遣信迎接既至京都。太祖交言欣若倾盖初住只桓寺。后谯王镇荆州请与俱行安止辛寺。王欲请译华严等经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應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耶。跋陀具以事对答曰。无所忧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又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寤。心神喜悦旦超道义备领宋言。于是就称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跋陀答曰。京都将有祸乱未及一姩。元凶构逆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跋陀颜容忧悴。未及发言谯王问其故。跋陀谏之恳切乃流洟而曰。必无所冀贫道为客。不得扈从谯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与俱下至梁山之败。大舰转迫去岸悬远。判无令济唯一心称观世音。手捉邛杖投身江中。沝齐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驶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顾谓童子汝小儿何能度我。恍惚之间觉行十余步仍得上岸。即脱纳衣欲赏童子。顾觅不见举身毛竖。方知神力焉后于秣陵界凤皇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视不见人。众屡厌梦跋陀烧香咒願曰。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常为汝等若住者为护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随所安既而道俗十余人。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擔移去。寺众遂安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处也

稽首诸佛  愿护神威  当陈诚请

罔或尤讥  沉晦未寤  圆觉所归

久沦爱海  舟楫攸希  异执乖竞

和合是依  玄离取有  理绝过违

慢乖八正  戏入百非  同舍异辩

染净混微  简金去砾  琢玉除羁

能仁普鑒  疑虑研机  契成大道

敦敢毁诽  谔谔崇德  唯唯侵衰

惟愿留听  庆有发挥  望矜悃悃

垂诲慈悲  采集圣教  纂要承暉

十周方成  三业劳疲  冀传末代

闻略知机  八邪息诤  四句殄非

祛惑存信  熏成智微  含生同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素描五官的详细画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