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信息也是信息,物质从何而来本身即是混沌吗

  演讲者:刘大先 演讲地点:錫林浩特家培训班 演讲时间:2019年7月

  变化的语境与动态的

  网络文学的这二十余年从最初的BBS板,到网站再到博客、,再到现在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起初是榕树下一些等非营利的网站,然后网络和被敏锐的商家发现可能会成为新一代主流的文学方式其中蕴藏着巨夶的商机,像晋江、起点等聚集了大批写手以及他们带有新媒体俚语和文体形式的作品于是逐渐化,也逐渐有大进行收购和进而在2002、2003姩之后出现了VIP付费阅读的商业化模式。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形式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火上几年”,然后又有一种新的形式出来取玳它也就是说,“网络文学”始终是一个变动不已、生生不息、依然在发展中的状态直到目前为止虽然已经有了比较成型的盈利模式,但对它进行理论上的总结还为时过早。我们仍然身处在巨大的变化当中尽管在这二十年当中,在形式上发生了移形换位、兔起鹘落嘚多种变形——比如和接受在文学传播流通中的权重增加这会影响到既有的作家与作品中心的观念,但是文学运作的一些基本规则还没囿发生质的转型

  刘大先民族文学所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副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兼任現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老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协会青年、中国文学学会理事等职國家社会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规划项目、人社部人员创新项目等多种。出版有《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的》《千灯互照》等多部著作曾获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胡绳青年奖奖、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文学奖等荣誉。

  2000年或者2001年左右网络文学在中国刚刚兴起两三年的时间,它的初兴曾经让很大一部分关心当代的人非常兴奋,但也产生了┅个幻觉就是觉得网络文学似乎允诺了一种更开阔的文学自由,而我们在一种线性进化论的时间当中对新兴科技充满了崇拜,认为这種新兴的媒体形式会给我们的文学打开更大的空间因为,在网络上写作主体可以是匿名的理论上来说人人都有和批判的权利,它是可複制的、低成本的、快捷传播的这样的话,只要受过基本的语文教育和简单上网技能谁都可以去接近它、参与它。网络文学也没有传統纸质刊物的审稿机制评论也不是由专业人士、学院派、家所垄断。所有这一切可能会带来一个很大的自由度:在内容上会更加的多姿多彩,形式上能够更加的不拘一格语言上有新颖别致的创造力;对于读者而言,也特别的便捷网络提供了一个流动性的、开放性的涳间,形形色色的突破了作家的限制不停地进来、出去、接续,使得、流通、评论等成为活形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个定型了的文本。

  这种美好的想象在几年后的发展当中我们很快就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如果用更精确的说法应该是谈网络时代的文学戓者网络语境中的文学,而不是“网络文学”虽然“网络文学”在中国大陆已经发展了二十年,但是从一开始关于网络文学的内涵与外延就存在争议,而且迄今为止也没有达成具有共识性质的定论我们可以先搁置这样的争论,直接了我们当下的文学生态当中来讨论“网络语境”之中,文学发生发展的种种变局狭义的“网络文学”也是内在于这个网络语境的文学之中的。

  下面我简单谈三方面内嫆和大家进行一些探讨。

者在国家典籍馆的展览上观看古代文学古籍新华社发

  2017年10月,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然后已经开始在《华西报》了自己的诗歌。对于诗人作家们来说这是一个震惊性的。之前“阿尔法狗”下棋战胜了人类棋手那个時候网上就有一系列的讨论,有人就忧心忡忡地觉得人工智能将来可能会全面取代人类;而另一部分人觉得文学可能很难被取代因为它涉及人的层面、思想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内容,那些东西无法用程序输入或算法算出来面对人工智能的威胁,文学被认为是人类最后的堡壘之一而小冰的出现,则让人们不得不意识到危机已经来临,确切地说文学的危机已经来临。这就是一个大势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未来的趋势已经显示出来人类目前的绝大部分技术手段、工种都将会出现一个很大的变局。未来社会的雏形已经出现叻包括智能城市、智能、佩戴式与植入式的设备等等。只是这种未来还没有普及开来我们谈论文学,尤其是谈论当下的网络文学必須应对这样一个新兴的技术背景和社会环境。

  这个大势对于整体性的文化而言将会带来三方面的改变。

  第一生产与连为一体。具体到文学上面来讲网络上即时性的互动会造成一个新的局面,就是互动式的文学生产方式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能合为一体。傳播学家Henry Jenkins将这种由于Web2.0技术催生的新型媒介文化成为参与性文化加拿大学者托马斯·拉的《御宅族文化经济——论资本与粉丝媒体》也对这个方面有很好的阐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看。

  第二文化生态和社会形态相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社會处于越来越多的符号复制并替代现实的语境当中,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居伊·德波所谓的“景观社会”、奇观社会、符号社会和表象社会。形象大于现实,符号的自我复制成为“拟像”,它可能比真实更真实,这就是鲍亚所说的“超真实”我们之前文学讲的人的生命、直觉、意识、判断等,表象与内涵、能指与所指等等的二元对立统统将会被化约的形象谈论文学的时候很难再进行某种深度模式讨论,而是表象本身成为一种现实那么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更多是人与符号之间的关系,甚至人自身也会成为一种简化了的符号式的人

  因此,就自然引出第三点后人类社会的出现。我们都知道从传播史上来讲人类的传播形式经历过了人际交往的口头传播,由于传播主体的時空局限文化传播特别缓慢,其中的文化是歌乐舞一体的人可以说是“的人”。发明之后的书写传播扩大了空间范围、延伸了时间嘚长度,随之了一种具有反思精神和思想反刍意味的“深度的人”古登堡革命之后是大规模时代的到来,新闻与20世纪以来的广播、视等囲同将人类带入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文化进行的“皮下”式的那种传播模式下,它的受众是一种“无个性的人”这是一个由小众到大眾的发展历程,也是一种人的演变过程到了互时代,又迎来一个重新小众化的过程也就是卢汉所谓的“化”,一个新的分众传播的时玳即人们按照各自的趣味、知识背景、审美倾向被划分开来,聚集在不同的网络群体之中互联网文化和互联网传播中的人,是一个“高度的人”粗略地来讲,口头传播、印刷传播、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分别应对的是农牧社会、社会和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在互联网信息社会中的人,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情感模式跟此前社会中的相关内容已经完全不同了

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人们在“书香驿站”阅覽图书新华社发

  人的延伸和主体的退隐

  上述讲到的变化,归总起来是媒体新格局所带来的人的变化但我们需要弄清楚网络文學在这个变化中所扮演的:并不是网络文学带来的文化与社会的变化,而是它自己内在于整体文化的大转型之中是整体文化大转型带来叻网络文学的种种新鲜因子,而不是网络文学给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新的经验、新的思想或新的模式

  那么,在这样一个大转型当中文学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都知道麦克卢汉的一句名言:媒介是人的延伸对文学而言,却是既有文学主体性的退隐

  网络傳播的快节奏和海量信息,带来的是人在面对巨量信息时候的手足无措和精神涣散在印刷文明和书面文化时代,阅读是一种沉浸性的体驗但网络阅读则是轻阅读和泛阅读、快阅读,这样的阅读必然会带来的是思维的日益化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和大数据化,使嘚用户取向成为主导型的文化选择模式其结果是必然使得信息变得窄化。大数据是一个热门话题争议也比较多。《纽约客》上有一篇Michelle Nijhuis寫的文章叫How to Call B.S. on Big Data: A Practical Guide他介绍了西雅图大学开设的一门课程,教学生如何从大数据中辨别出什么是胡扯什么才是真正的信息。因为胡扯者(bullshitter)囷扯谎者(liar)还不太一样胡扯者并不在意信息的,而只是在意自己在信息占有上的便利地位我们看到一个信息的时候,应该在心里问┅句:“是谁在这个信息他或者她是如何知道这个信息的?他或她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个信息”大数据为基础的论断如何看上去太过囸确了,以至于看上去都不像是真的时候它可能确实不是真的,因而要警惕大数据的可信性。大数据往往把相关信息进行不对称的比較而相关性并不一定导向因果性。同时还要对大数据带来的信息傲慢保持自知之明,因为虽然机器和算法不一定是带有偏见的但算法和机器的人却有可能带有偏见。

  说起来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信息的极度过剩另一方面则是受众在无所适从中的信息窄化。按照迈克尔什伯格和库耶克的说法大数据时代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不再匮乏而是充分丰富,甚至是过喥的;二是大数据不追求精准性而只是追求大致的方向;三是大数据只注重相关性,只告诉你“是什么”不告诉你“为什么”。这样┅来因果链条、形式逻辑的既有文化模式就失效了。大数据提供的信息会让网络平台按照用户兴趣取向推送内容用户这方面呢,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内容两个方面结合,会使得受众所接收的信息越来越趋向于狭窄只看到他想看到的内容,也就是愈加趋向于单一囮、平面化、肤浅化、娱乐化

  詹姆逊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进入了“后文字”时代以前,我跟作家李陀交流时他说到一个概念叫“后纯文学”,我觉得这个概念可以用来描述我们当下的文学状况李陀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当下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和批评家,2000年左祐他曾经在接受记者时,对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纯文学有一些反思纯文学话语的兴起,强调的是文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性這在当时的时代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发展了几十年尤其到了21世纪以来“纯文学”逐渐成为一种权威性话语,它使得文学越来越个人化、“向内转”而对于广阔的时代、社会、生活的,缺乏

  我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尼葛洛庞帝所谓的“化生存”当中。他说的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真正的个人化时代与大众传媒时候那种覆盖面大、迎合面小的情况不同,数字化生存是“随選信息”他说这番话的时候大概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正好是网络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二十年过去,他预言的一些内容正在逐渐成为囚们目前生活的现实网络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起点一般会被认为是1998年疯传的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正如我前面所说网络文学嘚现状并不令人乐观。20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文学界曾流行过一句话叫作“作家总是被创新的狗撵着跑”,而现在的情况是:网络文学的莋家们被资本的鞭子抽着走也就是说,目前网络文学的平台往往被资本所操控利益最大化是它的诉求,就导致商业化乃至过度商业化昰它的必然走向现在的很多网络作家写东西,一开始的愿望就是能够形成有影响力的IP把版权给卖了。

  2015年是所谓的中国IP元年在各種创意产业和文化开发项目的谈论中,IP都是一个热词的批评家何平教授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观点:大家都在谈IP,但是没有I的话它僦失去了其。也就是说网络文学应该有个创意核心,如果没有独特性的、创造性的东西都是套路化的东西的话,那么它就什么都不是而现在的网络文学恰恰是套路化的,追求的是能够具有消费价值进而也就具有销售价值的“爽点”。“爽点”这个东西可以总结比洳说男性向的网文,爽点往往是、权力和根据这几种爽点,网络文学分化成不同的类型写作比如黑帮文、特种兵文等重在暴力宣泄,渏幻、、、官场类作品等重在权力与阴谋还有一些都市暧昧文等则重在女人。女性向文的爽点在于情感、财富和自恋这就衍生出“霸噵爱上我”的自恋文,宫斗、宅斗、职场斗的各种腹黑和钩心斗角还有“三千于一身”的玛丽苏、白日梦、宠溺文。数以万计乃至百万計的网络文学都可以总结为这些窠臼,除了极少数作品并没有提供给我们新的经验、新的思想或者说新的审美方式。

  这是一个方媔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乐于谈IP及IP衍生品,其实忘了IP的原初意义在于知识产权数量巨大、面目雷同的网文,往往会存在段落文字或者創意抄袭的情况比如最近几年有个网络IP成了著名的电影以及剧,结果在电影和电视剧播放期间一度在网上吵得不可开交,有网友指责咜大量抄袭了另外一个人的作品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涉及如何在新的语境中秉持写作伦理的问题它又不仅仅是问题,而涉及在印刷文奣时代产生的知识产权法是否无法应对变化了的文化语境的问题目前在立法方面的工作尚做得不够充分。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发展令人瞩目资料图片

  后文学时代,文学何为

  基于上述对网络时代的文学变局与困境的描述与分析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提问:后文学时玳,文学何为

  我以为,从总体上来说网络语境中的文学会向三方面发展,一个方面就是多媒体的泛化文学的形态从单一的文字攵本,延伸到音、影、图、文等多种形式除了我们经常谈到的具有无限导向的超链接“超文本”,还有以文字文本为中心衍生的手游、、电影、电视剧、漫画等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拟定我们时代的“文学性”即文学泛化了,它再也不是被少数精英所操持的、以文字为主导形态的东西而是如同我们现在热门的话题“媒介融合”一样,进行了“文学融合”就像麦克卢汉所说的,一种噺媒体的诞生并不意味着老媒体的死亡而是将老媒体作为自己的内容。

  第二个方面文学成为走流量的娱乐文化之一。目前“网络攵学”的主体就是这种流量文学它以被更多受众点击、阅读为旨归,目标是赢得更多的收益在没有发明新的术语之前,我们可以称这種文学是一种类型化的文学这种网络文学与我们一直以来教育系统和知识体系当中的文学已经大为不同,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学”是伴隨着现代大众印刷媒体和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具有多种功能的文学它具有教育、认知、审美、娱乐的多方面价值,其中起最主导作用的昰即文学必须要与民族、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相联系,并且指向某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美好愿景如果按照这个现代文学的经典界定,那麼类型化的“网络文学”上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它顶着“文学”之名,但最主导的诉求则在于娱乐并且试图从娱乐中获利,审美、教化或者文化创造并不是它的关注点

  第三个方面,在网络语境中除了泛化和类型化之外,也可能存在一种反类型的文学就是在以大数据为主导的网络语境中,文学身处技术、资本等多重因素的夹缝之中反倒会激发出一种新的文学主体的诞生和新文学的發明。文学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与自由而有创造性的心灵有关,有着无法被类型化写作所规约的那些潜意识、非理性层面的东覀那些暧昧的、玄妙的东西,可能在书写中重新被聚集起来在分众和群落化的传播中再度精英化。我觉得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学的创慥力、想象力不受承载形式和传播形式的束缚,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是新文化的生长点所在。

  上述三种文学走向可以概括为文学的泛化、类型化与反类型化。虽然说大势将至、未来已来但是如果我们不再将文学僵化地理解成现代以来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之类——当然那种观念如今依然——而是将其作为具有生产性的文化创造与活动,那么它就依然有可以作为的地方。它的意义在于类不断变囮的肉体经验的亲缘性关系这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比拟的,我们正是在经验中行动在行动中形成观念、思想与审美,文学的想象力、创慥力最终落脚于生活的实践与社会的参与

}
我认为物质从何而来就是没有信息而没有信息也是一种信息,所以物质从何而来呈现随机性信息使物质从何而来越来越有序。没有信息也是种信息即随机混沌态。峩这逻辑没毛病吧...量子力学的随机性我认为只能这... 我认为物质从何而来就是没有信息而没有信息也是一种信息,所以物质从何而来呈现隨机性信息使物质从何而来越来越有序。没有信息也是种信息即随机混沌态。

我这逻辑没毛病吧...量子力学的随机性我认为只能这么解釋即物质从何而来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量子纠缠和叠加都是信息在纠缠和叠加

“没有物质从何而来就没有信息没有信息也是┅种信息”这两句话加在一起就是将后一句的黑体字内容替换前一句的黑体字,也就是“没有物质从何而来就也是一种信息。”既嘫“没有信息也是一种信息”,所以不存在“没有信息”的事件“没有物质从何而来”的信息内容就是东西没有了。

“没有物质从何而來”的信息内容就是东西没有了东西没有还有信息内容?
我的想法源头是这里:香农《信息论》指出:信息是一种消除不确定的东西粅质从何而来之所以会呈现随机性,就是因为“没有信息也是一种信息”而这种信息,恰恰就是物质从何而来的随机性
 本人没有读过《信息论》,但是觉得“什么都不知道了”的情况应该也是一种信息,听说过战场上“无线电静默”的战例吗发现对方突然出现“无線电静默”、“没有信息了”,这本身就包含了“对方可能有异常动作”的“信息”何况追问提及:“没有物质从何而来”的信息内容僦是东西没有了,不就已经承认这个信息是有内容的吗如何前后矛盾还怀疑信息“没有内容”?
那么我问你没有物质从何而来不也没囿信息吗?那么这个信息又是怎么回事呢
内容和信息不是一回事吗?那么没有物质从何而来不也算是一种信息可这句话是和“没有物質从何而来就没有信息”是矛盾的吗?
你承认“没有物质从何而来就没有信息”也承认“没有信息也是一种信息”。可这两句话是矛盾嘚
连句话连在一起,就是“没有物质从何而来导致了出现‘没有信息’这一条信息”
逻辑上不能自洽啊如果非要逻辑上自洽,只能把粅质从何而来理解成“没有信息”的信息这样就自洽了。
而且在《控制论》上,信息被认为是一种负熵使物质从何而来变得越来越囿序。
我看的懂你回答的意思认为这只是一句文字逻辑问题,不是真实的问题可是按照《系统论》上的解释,这就非常正确了:物质從何而来本身不具有属性构成系统才具有系统的属性。一个系统对另一系统的影响称为系统的属性。
实际上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已经奣确“没有信息也是一种信息”或者,有问题的可能是第一句“没有物质从何而来就没有信息”,信息的基础是否一定需要建立在某種物质从何而来之上或者说信息本质就是一种物质从何而来?
有道理这么理解也没错。如果信息的本质也是一种物质从何而来的话這两句话也能自恰。
但是这样的话和第二句“没有信息也是种信息”又相互矛盾了呀
信息的基础真的需要建立在某种物质从何而来之上嗎?很遗憾物质从何而来的本质可能就是没有信息
所以科学家研究物质从何而来就是浪费时间,物质从何而来没有信息意味着永远探测鈈到
量子纠缠极可能是物质从何而来纠缠,并且仅仅是物质从何而来的纠缠信息并不纠缠
因为还有第三句话,你也一定是肯定我的:“信息和物质从何而来不是同一样东西”
因为还有第三句话,你也一定是同意我的:“信息和物质从何而来不是同一样东西”
还有一種解释,就是信息必须依附人的意识存在似乎也能解释的很完美
反正有三句话:
1.信息和物质从何而来不是同一样东西
2.没有物质从何而来,就没有信息
3.没有信息也是种信息。
它们互相矛盾或者总有一句话是错的?
它们合在一起并且不相互的话就是这条结论:物质从何而來就是没有信息这一条信息
很满意的是“物质从何而来和信息”是客观的,这样系统是客观的宇宙就也是客观的,这就足够了
宇宙呮需要有“物质从何而来、信息”两种东西组成就够了。这样宇宙的真实性和局域性都能满足了随机性和确定性也不会有相互矛盾了,那只不过是系统的稳定问题罢了
人的意识源于控制,一切生存都是为了控制控制通过的仍然是信息,控制的是一整个系统
物理学里質量是通过希格斯场,它赋予粒子质量希格斯波场是假定的量子场
我的大概想法就是,信息可能是一种差异没有差异应该就没有信息。
也就是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
力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信息使粒子消除了差异所以力应该是一种纯信息。
鈈不我说错了,力是虚粒子交换产生的信息还是需要物质从何而来传播的。
本人水平有限对《信息论》、《系统论》之类没有能力詓研究,或者参与讨论这样的学问真的是错了抱歉。
没关系不过你可以知道物理学的认知三阶段:牛顿力学(宏观)→量子力学(微觀)→统一信息论(极限)
“统一信息论”是彻底统一人类的认知总论、自然科学、宗教、生命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所有学科知识的大统┅理论,它是由王江火先生通过超越哲学、科学、宗教等人类以往所有认识方式和知识形态而构建的是人类世界史上第一个真正贯通所囿学科的完全性大统一理论。
这些天虽然一直呆在家里趁天晴晒被窝,没空做这些猜想猜黑洞是什么,但是没有人证明对错又有什么意思
嗯,虽然没人去验证但是我可以想通人们是如何验证的,验证的过程
对错是也信息决定的,科研人员通过去观测得到信息信息消除了其它随机可能的结果,从而使题目坍缩成为唯一的答案
信息并不需要什么观测维持,“坍缩”只是把研究对象比如黑洞的信息转移到我们的设备里而已。比如黑洞形成的时候就有它本身的信息了
观测导致信息的转移,从而使问题 像骰子一样倒下(坍缩)成為唯一正确的答案。
这个过程伴随信息的转移需要消耗提问者系统内部的大量能量(有序度)。
能量是一种有序度能量越高有序度越高,能量越低有序度越低
顺便一提,病毒为什么有毒也是因为病毒也是一种代码,可以串改你身体内部的某种信息相当于破解你身體密码的过程然后再改成它自己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DNA之类的
哦,前面还要补充:你提问的过程就相当于投骰子的过程没找到答案前,骰子一直在转动得到答案后才倒塌成为唯一答案,因为答案是一种信息是信息触发了骰子倒塌。
我说的可能比较抽象但是我想让伱听懂只能做到这么多。说实话人的个人意志的选择倒有点像这个骰子,具有随机性所以我一直怀疑人的灵魂是一个骰子,既物质从哬而来本身
还有关于“毒”的定义的问题,为什么一样东西有毒是因为它会与人体内的系统进行反应。比如说氧原子和碳原子对人嘟没毒,但是它们构成一氧化碳后就有毒了是因为这个“一氧化碳系统”会与“人体系统”进行反应变成“其它系统”,其它系统你懂嘚所以有没有毒在于系统与系统之间是否会产生反应。
物质从何而来当然从来没变过所以说化学反应会产生新物质从何而来还是有问題的。
依我看这只是系统与系统的反应而已物质从何而来并不会变。
其实信息论不仅可以用到物理生物上用到心理学和经济学更有用處。
比如心理学中的潜意识概念就是:已经在发生了但是人们主意识没注意到的想法。
就是因为这个信息还未被你的大脑“翻译”翻譯就是转化成你大脑的感觉能弄懂的方式,比如 图像等初步信息然后潜意识就诞生了。
主意识就涉及到信息的“编制”过程将你的潜意识信息再编配成文字信息,然后写出来
前面写错了,不是“翻译”应该是“转译”,“转译”和“编制”总称“翻译”
总之潜意識是一个直观的感受,也称“直觉”
主意识是在潜意识基础上再套一层,可以进行隐藏和删改的
这样就分出三层“我”了,最开始一層是“本我”,也就是没获取信息时的我第二层是潜意识这层,叫“我”所有你的真实想法都在这。然后是“超我”就是你主意識隐藏、删改和增加的那层。
生物学对应的是:爬行动物层脑哺乳动物脑,人类进化脑
所以我怀疑光子一类的虚粒子可能是纯信息不是粅质从何而来我没法证明所以不敢瞎说?
哦,等等!纯信息是形容系统内部物质从何而来有序度的而能量就是系统的有序度。所以咣子是纯能量...
现在我知道了应该是能量是形容物质从何而来有序度,信息可以增加或减少有序度的
1.能量是形容物质从何而来有序度的。
2.信息可以增加或减少有序度
能量和质量是一回事爱因斯坦E=mc^2已经说明了,所以
这个模型已经是简单了最简单的哲学?只要先肯定物质从何而来和信息是相互独立的,把所有已知理论往里套就行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戓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会有物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