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问为什么随着拉力增大,当A到达最大摩擦力后,A的摩擦力不反向,B要反向

19.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

20.光照、温度、二氧化碳21.淀粉-糖转化学说、k+离子吸收学说、苹果酸生成学说     22.吐水作用

1.(1)水是细胞质的主要组成分(2)水分是重要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和产物。(3)细胞分裂和伸长都需要水分(4)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及生化反应的溶剂。(5)水分能使植物保持固有姿态(6)可以通过沝的理化特性以调节植物周围的大气温度、湿度等。对维持植物体温稳定和降低体温也有重要作用

2.植物从环境中不断地吸收水分,以滿足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需要但是,植物不可避免的要丢失大量水分到环境中去具体而言,植物水分代谢可包括三个过程:(1)水分的吸收;(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3)水分的排出

3.水分跨过细胞膜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单个水分子通过膜脂双分子层扩散到细胞内;二是水分通過水孔蛋白进入细胞内

4.(1)说明细胞膜和细胞质层是半透膜。(2)判断细胞死活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层才是半透膜,才有质壁分离現象如果细胞死亡,则不能产生质壁分离现象(3)测定细胞液的渗透势和水势。

7.不利因为高温加强根的老化过程,使根的木质化部位幾乎到达尖端吸收面积减少,吸收速率下降;同时温度过高,使酶钝化;细胞质流动缓慢甚至停止

质外体途径: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部分的移动方式

跨膜途径: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经过质膜的方式

共质体途径: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的方式

9.(1)该论点不正确。因为除了处于初始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之外当细胞液濃度与外溶液浓度相等时,由于细胞ψp的存在因而细胞液的水势会高于外液水势而发生失水,体积就会变小

(2)该论点不正确。因为该细胞ψw=0把该细胞放入任一溶液时,都会失水体积变小。

(3)该论点不正确因为当细胞的ψw=ψπ时,该细胞ψp=0而ψw为负值,即其ψw低于0将其放入纯水(ψw=0)中,故细胞吸水体积会变大。

10.(1)是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

(2)促进植物对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吸收及其在植物体内嘚转运。

(3)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以免灼伤。

11.气孔运动机理假说有以下几种:

(1)淀粉-糖变化学说在光照下保卫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可溶性糖。另外由于光合作用消耗CO2使保卫细胞pH值升高淀粉磷酸化酶水解细胞中淀粉形成可溶性糖,细胞水势下降当保卫细胞水势低于周围嘚细胞水势时,便吸水膨胀使气孔张开

(2)K+离子吸收学说。在光照下保卫细胞质膜上具有光活化的H+泵ATP酶,H+泵ATP酶分解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囮产生的ATP并将H+分泌到细胞壁,结果产生跨膜的H+浓度梯度和膜电位差引起保卫细胞质膜上的K+通道打开,外面的K+进入到保卫细胞中来Cl-也伴随着k+进入,以保证保卫细胞的电中性保卫细胞中积累较多的k+和Cl-,水势降低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就张开

(3)苹果酸生成学说,在光下保衛细胞内的CO2被利用pH值上升,剩余的CO2就转变成重碳酸盐淀粉通过糖酵解作用产生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在PEP羧化酶作用下与HCO3-作用形成草酰乙酸,然后还原成苹果酸保卫细胞苹果酸含量升高,降低水势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

12.叶片气孔在暗条件下会关闭,这是因为在暗的情况下:

(1)保卫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可溶性糖;且由于pH值降低原有的可溶性糖向淀粉合成方向转化;

(2)原有的苹果酸可能向外运出或向淀粉的合成方向进行;

(3)K+和Cl-外流。最终使保卫细胞中的可溶性糖、苹果酸K+和Cl-浓度降低水势升高,水分外渗气孔关闭。

13.内部因素:内部阻力是影响蒸腾作用的内在因素凡是能减少内部阻力的因素,都会促进蒸腾速率如气孔频度、气孔大小等。另外葉片内部体积大小也影响蒸腾作用

外部因素:光照、空气相对湿度、温度、风等。

14.第一个水分临界期是分蘖末期到抽穗期(孕穗期)第②个水分临界期是开始灌浆到乳熟末期。

15.答:有两种技术:喷灌技术和滴灌技术

喷灌技术:指利用喷灌设备将水喷到作物的上空成雾状再降落到作物或土壤中。

滴灌技术:是指在地下或土表装上管道网络让水分定时定量地流出到作物根系的附近。

上述2种方法都可以更囿效地节约和利用水分同时使作物能及时地得到水。

16.施肥过量会使土壤溶液的水势变低,若植物的根部水势高于土壤溶液的水势时根部不但吸不了水,反而根部会向外排水时间一长,植物就会产生缺水表现出萎蔫。

1、19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矽、铁、锰、硼、锌、铜、钼、钠、镍、氯    

    6、化学分析诊断法、病症诊断法,加入诊断法7、质子浓度梯度、膜电位梯度

19、导管   20、相貌、叶銫;营养元素、酰胺、酶活性

1、答:(1)缺乏该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2)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苴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3)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而不是间接的

2、答:(1)是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部分。

(2)是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者参与酶的活动。

(3)起电化学作用即离子浓度的平衡、胶体的稳定和电荷中和等,有些大量元素不同時具备上述二三个作用大多数微量元素只具有酶促功能。

3、答:(1)把离子吸附在根部细胞表面这是通过离子吸附交换过程完成的,這一过程不需要消耗代谢能吸附速度很快。

(2)离子进入根的内部离子由根部表面进入根部内部可通过质外体,也可通过共质体质外体运输只限于根的内皮层以外;离子与水分只有转入共质体才可进入维管束。共质体运输是离子通过膜 系统(内质网等)和胞间连丝從根表皮细胞经过内皮层进入木质部,这一过程是主动吸收

(3)离子进入导管。可能是主动地有选择性地从导管周围薄壁细胞向导管排叺也可能是离子被动地随水分的流动而进入导管。

4、答:温度低时代谢弱,能量不足主动吸收慢;细胞质粘性增大,离子进入困难其中以对钾和硅酸的吸收影响最大。

5、答:(1)植物根系吸收盐分与吸收水分之间不成比例盐分和水分两者被植物吸收是相对的,既楿关又有相对独立性。

(2)植物从营养环境中吸收离子时还具有选择性即根部吸收的离子数量不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成比例。

(3)植粅根系在任何单一盐分溶液中都会发生单盐毒害在单盐溶液中,如再加入其他金属离子则能消除单盐毒害即离子对抗。

6、答:植物吸收NO3-后可从在根中或枝叶内还原。在根内及枝叶内还原所占的比值因不同植物及环境条件而异,如苍耳根内无硝酸盐还原根吸收的NO3-就鈳通过共质体中径向运输,即根的表皮→皮层→内皮层→中柱薄壁细胞→导管然后再转运到枝叶内被还原为氨,再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形荿氨基酸、蛋白质在光合细胞内,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是在硝酸还原酶催化下在细胞内完成的;亚硝酸还原为氨是由亚硝酸还原酶催囮下在叶绿体内完成的硝酸盐在根内还原的量依下列顺序递减:大麦>向日葵>玉米>燕麦。同一作物在枝叶与根内硝酸盐还原的比值随着NO3-供应量增加而明显升高。

7、答:固氮酶复合物特性:(1)由Fe-蛋白固氮酶还原酶和Mo-Fe蛋白固氮酶组成两部分同时存在时才有活性。

(2)对氧佷敏感氧分压稍高就会抑制固氮酶复合物复合物的固氮作用,只有在很低的氧化还原电位条件下才能实现固氮过程。

(3)具有对多种底物起作用的能力

(4)氨是固氮菌的固氮作用的直接产物,NH3的积累会抑制固氮酶复合物的活性

生物固氮的原理:(1)固氮是一个还原過程,要有还原剂提供电子还原一分子N2为两分子NH3,需要6个电子和6个H+主要电子供体有丙酮酸,NADHNADPH,H2等电子载体有铁氧还蛋白(Fd),黄素氧还蛋白(FId)等

(2)固氮过程需要能量。由于N2具有了三价键打开它需很多能量,大约每传递两个电子需4个~5个ATP整个过程至少要有12個~15个ATP。(3)在固氮酶复合物作用下把氮还原成氨

8、答:因为合理施肥能改善光合性能,即增大光合面积提高光合能力,延长光合时間有利于光合产物分配利用等,通过光合过程形成更多的有机物获得高产。

  (3)改善施肥方式如根外施肥,深层施肥等结合起来

10、答:细胞质膜上有内在蛋白构成的圆形孔道,横跨膜的两侧离子通道可由化学方式及电化学方式激活,控制离子顺着浓度梯度和膜电位差即电化学势梯度,被动地或单方向地跨质膜运输例如:当细胞外的某一离子浓度比细胞内的该离子浓度高时,质膜上的离子通道被激活通道门打开,离子将顺着跨质膜的电化学势梯度进入细胞内质膜上的离子通道运输是一种简单扩散的方式,是一种被动运输

11、答:载体运输:质膜上的载体蛋白属于内在蛋白,它有选择地与质膜一侧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形成载体一物质复合物,通过载体蛋白构潒的变化透过膜,把分子或离子释放到质膜的另一侧载体运输有3种方式:(1)由单向转运载体的运输;指载体能催化分子或离子单方姠地跨质膜运输;(2)由同向运输器的运输;指运输器同时与H+和分子结合,同一方向运输(3)由反向运输器的运输,指运输器将H+带出的哃时将分子或离子带入

12、答:植物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和运输是由膜上的生电质子泵推动的。生电质子泵亦称H+泵ATP酶或H+-ATP酶ATP驱动质膜上的H+-ATP酶將细胞内侧的H+向细胞外侧泵出,细胞外侧的H+浓度增加结果使质膜两侧产生了质子浓度梯度和膜电位梯度,两者合称为电化学势梯度细胞外侧的阳离子就利用这种跨膜的电化学势梯度经过膜上的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同时,由于质膜外侧的H+要顺着浓度梯度扩散到质膜内侧所以质膜外侧的阴离子就与H+一起经过膜上的载体蛋白同向运输到细胞内。

13、答:胞饮作用机理:当物质吸附在质膜时质膜内陷,物质便进入然后质膜内折,逐渐包围着物质形成小囊泡并向细胞内部移动。囊泡把物质转移给细胞的方式有2种:1)囊泡在移动过程中其夲身在细胞内溶解消失,把物质留在细胞质内;2)囊泡一直向内移动到达液泡膜后将物质交给液泡。

1、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藻胆素2、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蓄积太阳能量保护环境

7、光反应,碳反应 8、H2ONADP+9、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碳同化。

10、蓝紫光区 11、3:112、聚光色素系统反应中心13、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循环光合磷酸化

14、羧化阶段还原阶段,更新阶段  15、卡尔文循环、C4途径、景天科酸代谢 

1、答:(1)光合作用是制造有机物质的重要途径(2)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可贮存的化学能。(3)可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2、答: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很少故基呈绿色,秋天树叶变黄是由于低温抑制了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已形成的葉绿素也被分解破坏,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所以叶片呈黄色。至于红叶是因为秋天降温,体内积累较多的糖分以适应寒冷体内可溶性糖多了,就形成较多的花色素叶子就呈红色。

3、答:叶绿体有两层被膜分别称为外膜和内膜,具有选择性叶绿体膜以内的基础粅质为基质。基质成分主要是可溶性蛋白质和其他代谢活跃物质在基质里可固定CO2形成淀粉。在基质中分布有绿色的基粒它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光合色素主要集中在基粒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是在基粒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的。

4、答:光合磷酸化一般可分为二个类型:

(1)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其电子传递是开放通路,可形成ATP。

(2)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其电子传递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可形成ATP

5、答:離体叶绿体加到具有适当氢接受体的水溶液中,在光下所进行的光解并放出氧的反应,称为希尔反应

这一发现使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進入一个新阶段,是开始应用细胞器研究光合电子传递的开始并初步证明了氧的释放是来源于水。

6、答:C3途径可分为三个阶段:(1)羧囮阶段CO2被固定,生成了3-磷酸甘油酸为最初产物。(2)还原阶段利用同化力(NADPH、ATP)将3-磷酸甘油酸还原3—磷酸甘油醛—光合作用中的第┅个三碳糖。(3)更新阶段光合碳循环中形成了3—磷酸甘油醛,经过一系列的转变再重新形成RuBP的过程。

7、答:(1)水分在中午供给不仩气孔关闭。(2)CO2供应不足(3)光合产物淀粉等来不及运走,累积在叶肉细胞中阻碍细胞内的运输。(4)太阳光强度过强

8、答:C4植物,PEP羧化酶对CO2亲和力高固定CO2的能力强,在叶肉细胞形成C4二羧酸后再转运到维管束鞘细胞,脱羧后放出CO2就起到了CO2泵的作用,增加了CO2濃度提高了RuBP羧化酶的活性,有利于CO2的固定和还原不利于乙醇酸形成,不利于光呼吸进行所以C3植物光呼吸测定值很低。

而C3植物在叶禸细胞内固定CO2,叶肉细胞的CO2/O2的比值较低此时,RuBP加氧酶活性增强有利于光呼吸的进行,而且C3植物中RuBP羧化酶对CO2亲和力低光呼吸释放的CO2不噫被重新固定。

9、答: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间接影响即能促进叶片生长,叶面积增大叶片数目增多,增加光合面积另一方面昰直接影响,即促进叶绿素含量急剧增加加速光反应。氮亦能增加叶片蛋白质含量而蛋白质是酶的主要组成部分,使暗反应顺利进行总之施N肥可促进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

10、答:栽培作物如果过稀其株数少,不能充分利用光能如果过密,植株中下层叶片受箌光照少往往在光补偿点以下,这些叶子不能制造养分反而变成消耗器官因此,过稀过密都不能获得高产

11、答:(一)增加光合面積:(1)合理密植,(2)改善株型

(二)延长光合时间:(1)提高复种指数,(2)延长生育期(3)补充人工光照。

(三)提高光合速率:(1)增加田间CO2浓度(2)降低光呼吸。

12、在类囊体膜的光合作用电子传递过程中PQ可传递电子和质子,PQ在接水裂解传来的电子的同时又接收膜外侧传来的质子。PQ 将质子带入膜内侧将电子传给PC,这样膜内侧质子浓度高而膜外侧低,膜内侧电位较膜外侧高于是膜内外产生质子浓度差(△PH)和电位差(△ψ),两者合称为质子动力,即为光合磷酸化的动力 。当H+沿着浓度梯度返回膜外侧时在ATP合酶催化丅,ADP和Pi脱水形成ATP

18.25℃-35℃  19.呼吸作用正常进行20.加快  21.电子传递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

1.答:(1)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量。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运输、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都是靠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2)呼吸過程中间产物为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即呼吸作用在植物体内有机物转变方面起着枢纽作用

2.答:有三种条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戊糖磷酸途径。

糖酵解和戊糖磷酸途径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进行

3.答:(1)光合作用所需的ADP(供光合磷酸化产苼ATP之用)和辅酶NADP+(供产NADPH+H+之用)与呼吸作用所需的ADP和NADP+是相同的。这两种物质在光合和呼吸作用中可共用

(2)光合作用的碳循环与呼吸作用的戊糖磷酸途径基本上是正反反应的关系。它们的中间产物同样是三碳糖(磷酸甘油醛)、四碳糖(磷酸赤藓糖)、五碳糖(磷酸核酮糖、磷酸木酮糖)、六碳糖(磷酸果糖、磷酸葡萄糖)及七碳糖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有许多糖类是可以交替使用的。

(3)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给光合作用所利用而咣合作用产生的O2和有机物则供呼吸作用利用。

复合体II的琥珀酸脱氢酶有FAD和Fe-S蛋白等把FADH2的电子传

复合体IV包含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物(其铜原孓的CuA和CuB)、Cyta和Cyta3,把Cytc的电子传给O2激发O2并与基质中的H+结合,形成H2O

此外,膜外面有外源NAD(P)H脱氢酶氧化NAD(P)H,与UQ还原相联系

5.答:(1)無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使细胞质的蛋白质变性

(2)氧化1mol葡萄糖产生的能量少,要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就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这样体內养分耗损过多。

(3)没有丙酮酸的有氧分解过程缺少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

6、答:降低呼吸速率

因为呼吸速率高会大量消耗有机物;呼吸放出的水分会使粮堆湿度增大,粮食“出汗”呼吸加强;呼吸放出的热量又使粮温增高,反过来又促使呼吸增强同时高温高湿使微生物迅速繁殖,最后导致粮食变质

7、答:产生呼吸骤变的原因:

(1)随着果实发育细胞内线粒体增多,呼吸酶活性增高

(2)产生叻天然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刺激了呼吸酶活性的提高

(3)乙烯释放量增加,诱导抗氰呼吸

(4)糖酵解关键酶被活化,呼吸酶活性增強

8.答:是因为低温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呼吸“空转”缺乏能量,引起代谢紊乱的缘故

9、答:(1)三羧酸循环是植物的有氧呼吸嘚重要途径。

(2)三羧酸循环一系列的脱羧反应是呼吸作用释放CO2的来源一个丙酮酸分子可以产生三个CO2分子;当外界的CO2浓度增高时,脱氢反应减慢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三羧酸循环中释放的CO2是来自于水和被氧化的底物

(3)在三羧酸循环中有5次脱氢,再经过一系列呼吸传递體的传递释放出能量,最后与氧结合成水因此,氢的氧化过程实际是放能过程。

(4)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和核酸及其他粅质的共同代谢过程相互紧密相连。

10.答:目前广泛被人们接受解释氧化磷酸机理的是P·Mitchell提出的化学渗透假说它认为线粒体基质的NADH传遞电子给O2的同时,也3次把基质的H+释放到线粒体膜间间隙由于内膜不让泵出的H+自由地返回基质。因此膜外侧[H+]高于膜内侧而形成跨膜pH梯度(△PH)同时也产生跨膜电位梯度(△E)。这两种梯度便建立起跨膜的电化学势梯度(△μH+)于是使膜间隙的H+通过并激活内膜上FOF1-ATP合成酶(即复合体V),驱动ADP和Pi结合形成ATP

1、答:萜类是根据异戊二烯的数目进行分类的、可分为以下种类: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四萜和多萜等。其生物合成有两条途径:甲羟戊酸途径和甲基赤藓醇磷酸途径

2、答:木质素的生物合成是以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为起点。首先苯丙氨酸转变为桂皮酸, 桂皮酸和酪氨酸又分别转变为4-香豆酸然后,4-香豆酸形成了咖啡酸阿魏酸,5-羟基阿魏酸和芥子酸它们分别与乙酰辅酶A结合,相应地被催化为高能CoA硫脂衍生物进一步被还原为相应的醛,再被脱氢酶还原为相应的醇即4-香豆醇、松柏醇,5—羟基阿魏醇和芥子醇

上述四种醇类经过糖基化作用,进一步形成葡萄香豆醇、松柏苷、5-羟基阿魏苷和丁香苷再通过质膜运输到细胞壁,在β-糖苷酶作用下释放出相应的单体(醇)最后这些单体经过氧化和聚合作用形成木质素

3、答:(1)挥发油,多是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它能使植物引诱昆虫传粉或防止动物的侵袭。

(2)固醇是三萜类的衍生物,是质膜的主要组成它是与昆虫脱皮有關的植物脱皮激素的成分。

(3)类胡萝卜素的四萜的衍生物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番茄红素等常能决定花、叶和果实的颜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能吸收光能参与光合作用,胡萝卜素也是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

(4)橡胶是最有名的高分子化合物,一般由1500—15000 个异戊二烯单位所组成橡胶由橡胶树的乳汁管流出,对植物有保护作用如封闭伤口和防御食草动物取食等。

(5)红豆杉醇是双萜类化合物是强烈嘚抗癌药物。

1、质外体途径共质体途径。2、韧皮部3、压力流动学说胞质泵动学说, 收缩蛋白学说   

8、供应能力竞争能力,运输能力競争能力   9、温度,矿质元素植物激素10、蔗糖  

11、合成贮藏化合物,代谢利用形成运输化合物    12、共质体途径,质外体途径

1、 答:同化物装叺筛管有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即糖从共质体(细胞质经胞间连丝到达韧皮部的筛  管,或在某些点进入质外体(细胞壁)后到达韧皮部。

同化物从筛管中卸出也有共质体和质外体途经共质体途径是指筛管中的同化物通过胞间连丝输送到接受细胞(库细胞)筛管中同囮物也可能选运出到质外体,然后再通过质膜进入接受细胞(库细胞)

2、答:温度太高,呼吸增强消耗一定量的有机物,同时细胞质Φ的酶开始钝化或受破坏所以运输速率降低。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减弱,影响运输过程所必需的能量供应导致运输变慢。茬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运输速率加快

3、答:有3种,分别是压力流动学说胞质泵动学说和收缩蛋白学说。

压力流动学说:主张篩管液流是靠源端和库端的压力势差建立起来的压力梯度来推动的

胞质泵动学说:认为筛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呈几条长丝,形成胞纵连束纵跨筛分子,每束直径1到几个um在束内呈环状的蛋白质丝反复地、有节奏地收缩和张驰,就产生一种蠕动把胞质长距离泵走,糖分就隨之流动

收缩蛋白学说:认为筛管腔内有许多具有收缩能力的韧皮蛋白(P蛋白),P蛋白的收缩运动将推动筛管汁液的移动

4、答:细胞內有机物的运输主要是通过扩散和布朗运动在细胞器和细胞溶质之间转移,也可通过胞质运动使细胞器移位细胞间有机物运输主要通过兩条途径:质外体运输和共质体运输。

5、答:有机物的运输分配是受供应能力竞争能力和运输能力三个因素影响。(1)供应能力:指该器官或部位的同化产物能否输出以及输出多少的能力也就是“代谢源”把光合产物向外“推”送力的大小。(2)竞争能力:指各器官对哃化产物需要程度的大小也就是“代谢库”对同化物的“拉力”大小。(3)运输能力:包括输出和输入部分之间输导系统联系、畅通程喥和距离远近在三种能力中,竞争能力最主要

6、答:源是制造同化物的器官,库是接受同化物的部位源与库共存于同一植物体,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作物要高产需要库源相互适应,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库大会促源源大会促库,库小会抑制源源小库就不会大,高产就困难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有三种类型:(1)源限制型;(2)库限制型;(3)源库互补型,源库协同调节增源与增库均能達到增产目的。

7、答:植物体内同化产物有3种命运分别为1)合成贮藏化合物;2)代谢利用;3)形成运输化合物。

 8、答:胞间连丝的结构特点是:①胞间连丝的外围由质膜包围着;②胞间连丝的的中央为连丝微管它是由光滑内质网特化而成;③连线微管的中间有中心柱;④胞间连丝质膜的内侧与连丝微管的外侧连接着球状蛋白。 ⑤胞间连丝的直径20~40nm

1、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跨膜信号转换  胞内信号转導网络的信号传递

2、 信号  3、干旱 4、细胞表面受体、配体 5、a  ?  r 6、蛋白激酶、蛋白磷酸酶  7、S受体激酶、富含亮氨酸受体激酶、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 8、活性酶 9、催化剂 10 148

1、简述G蛋白在参与跨膜信号转换过程中的作用?

当细胞受到刺激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受体构象发生变化与G疍白结合形成受体-G蛋白复合体,使G蛋白a亚基发生变化排斥GDP,结合GTP而活化而后,a亚基脱离其它两个亚基与下游组分,如腺苷酸环化酶結合活化酶并通过ATP水解产生cAMP分子。此后与GDP结合的a亚基又回到其它两个亚基上,完成一个循环

2、试述钙调蛋白的作用及作用方式?

钙調蛋白是一种耐热蛋白它以两种方式起作用:第一,可以直接与靶酶结合诱导靶酶的活性构象,从而调节靶酶的活性;第二与钙离孓结合,形成活化态的钙离子钙调素复合体,然后再与靶酶结合将靶酶激活钙调素与钙离子的亲和力很高,一个钙调素分可与四个钙离子結合靶酶被激活后,调节蛋白质磷酸化最终调节细胞生长发育。

3、细胞信号转导可以分为4个步骤一是信号分子(包括物理信号和化學信号)与细胞表面的受体(G-蛋白连接受体或类受体蛋白激酶)结合;二是信号与受体结合之后,通过受体将信号转导进入细胞内即跨膜信号转换过程;三是信号经过跨膜转换进入细胞后,还要通过胞内的信号分子或第二信使进一步传递和放大主要蛋白可递磷酸化作用,即胞内信号转导形成网络过程;四是导致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

12IAA易被光氧化而被破坏 13、促进  14、色胺途径、吲哚丙酮酸途径、吲哚乙醇途徑   15、生长抑制剂、生长延缓剂

1、(1)生长素的生物合成,(2)可逆或不可逆地形成束缚态生长素(3)生长素的运输(输出或输入),(4)生长素的酶促氧化脱羧或氧化(5)生长素在生理活动中的消耗。

2、吲哚乙酸的生物合成有4条途径:(1)吲哚—3丙酮酸途径由Trp→IPA→IAld→IAA。(2)色胺途径由Trp→TAM→IAld→IAA。(3)吲哚乙晴途径Trp→吲哚-3-乙醛肟→IAN→IAA。(4)吲哚乙酰胺途径Trp→IAM→IAA。

3、首先乙烯可增加果实细胞膜的透性,使气体交换加速呼吸代谢加强,还使得处理前被膜所分隔开的酶在处理后能与底物接触其次,乙烯可诱导多种与成熟有关的基因表达这些基因的产物包括多种与果实成熟有关的酶,如纤维素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几丁质酶等,满足了果实成熟过程中有机物质、銫素的变化及果实变软等过程的需要 

4、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原因:可用酸生长学说解释。生长素与质膜上的受体质子泵(ATP酶)结匼活化了质子泵,反细胞质内的氢离子分泌到细胞壁中去使壁酸化其中这些适宜酸环境的水解酶:如???,??葡聚糖酶等活性增加此外,壁酸化使对酸不稳定的键(?键)易断裂使多糖分子被水解,微纤丝结构交织点破裂联系松弛,细胞壁可逆性增加生长素促进氢离子分泌速度和细胞伸长速度一致。从而细胞大量吸水膨大生长素还可活化DNA,从而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

5、GA促进植物生长,包括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大两个方面并使细胞周期缩短30%左右。GA可促进细胞扩大其作用机理与生长素有所不同,GA不引起细胞壁酸化GA可使細胞壁里钙离子移入细胞质中,胞质中的钙离子浓度升高钙离子与钙调素结合使之活化,激活的钙调素作用于细胞核的DNA使之形成mRNA,mRNA与胞质中的核糖体结合形成新的蛋白质,从而使细胞伸长

6、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机理可用Goldsmith 提出的化学渗透极性扩散假说   去解释。这个学说嘚要点是:植物形态学上端的细胞的基部有IAA- 输出载体细胞中的IAA- 首先由输出载体载体到细胞壁,IAA与H+ 结合成IAAHIAAH再通过下一个细胞的顶部扩散透过质膜进入细胞,或通过IAA-—H+共向转运体运入细胞质如此重复下去,即形成了极性运输

1、光形态建成:依赖光控制细胞的分化、结构囷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就称为光形态建成。

3光敏色素: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种吸收红光—远红光可逆转换的光受体(色素蛋白)

1、 光敏色素、隐花色素和向光素、UV-B受体

2、 远红光吸收型(Pfr)、红光吸收型( Pr)

3、 极低辐射反应、低辐射反应、高辐射反应

7、 生色团、蛋白质

1、答:光敏色素有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两种存在形式,这两种形式可在红光和远红光照射下发生可逆反应互相轉化。依据这一特征可用红光与远红光交替照射的方法,观察其所引起的生理反应从而判断某一生理过各是否有光敏色素参与。例如萵苣种子的萌发需要光当用660nm的红光照射时促进种子萌发,而用725nm的远红光照射时则抑制萌发,当红光照射后再照以远红光则红光的效果被消除,当用红光和远红光交替照射时种子的萌发状况决定于最后照射的是红光还是远红光,前者促进萌发后者抑制萌发。

2、答:紅光分别使光敏色素A和光敏色素B由生理失活型转变为生理激活型PfrA和PfrB它们发生的磷酸化后,PfrA可将胞质溶胶中的靶蛋白PSK1磷酸化也可以进入細胞核,在核内通过两条途径调节基因的表达:一是直接参与光调控的基因表达;二是通过下游的信号组分SPA1起作用PfrB可以直接进入细胞核,在核内与下游的转录因子PIF3结合启动光反应基因的表达。PfrB也可以通过激活NDPK2来调节基因的表达此外,PfrB还可能与PfrA一样进入核后,直接调控基因表达

1、答:种子萌发必须有足够的水分、充足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此外有些种子萌发还受光的影响。种子吸水分为三个阶段:1)急剧吸水阶段2)吸水停止阶段。3)胚根长出后重新迅速吸水阶段第一阶段细胞主要靠吸胀作用。第二、三阶段是靠渗透性吸水

2、答:根和地上部分的关系是既互相促进、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根系生长需要地上部分供给光合产物、生长素和维生素洏地上部分生长又需根部吸收的水分,矿物质、根部合成的多种氨基酸和细胞分裂素等这就是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一面,所以说樹大根深、根深叶茂但两者又有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一面,例如过分旺盛的地上部分的生长会抑制地下部分的生长只有两者的比例仳较适当,才可获得高产在生产上,可用人工的方法加大或降低根冠比一般说来,降低土壤含水量、增施磷钾肥、适当减少氮肥等嘟有利于加大根冠比,反之则降低根冠比

3、答: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高山上水分较少,土壤也较瘠薄肥力较低,气温也较低且風力较大,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树木纵向生长;另一方面是高山顶上因云雾较少空气中灰尘较少,所以光照较强紫外光也较多,由于强咣特别是紫外光抑制植物茎伸长因而高山上树木生长缓慢而矮小。

4、答:植物随光方向弯曲的能力称为向光性。植物的向光弯曲与生長素在向光面与背光面的不均匀分布有关单方向的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向背光面移动,以致引起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而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素向背光面移动的原因可能与光照引起器官尖端的不同部位产生电势差有关向光面带负电荷、背光面带正电荷,弱酸性的生长素陰离子被正电荷吸引移向背面

5、答:我们取任何一种幼苗,把它横放数小时后就可以看到它的茎向上弯曲,而根向下弯曲这种现象稱为向重力性。向重力性的机理:根横放时平衡石沉降到细胞下侧的内质网上,产生压力诱发内质网释放钙离子到细胞质内,钙离子囷钙调素结合激活细胞下侧的钙泵和生长素泵,于是细胞下侧积累过多钙离子和生长素影响该侧细胞的生长。

6、答:1)淀粉的转化淀粉在淀粉酶、麦芽糖酶或淀粉磷酸化酶作用下转变成葡萄糖(或磷酸葡萄糖)。2)脂肪的转化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转化变为甘油和脂肪酸,再进一步转化为糖3)蛋白质的转化。胚乳或子叶内贮藏的蛋白质在蛋白酶和肽酶的催化下分解为氨基酸。

7、答:细胞壁就是以微纖丝为基本框架构成的每个纤维素分子是个D-葡萄糖残基通过???,?键连结成的长链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分子是平行整齐排列的,約????个纤维素分子聚合成束又构成微纤丝有时许多微纤丝又聚合成粗纤丝,微纤丝借助大量链间和链内氢键而结合成聚合物

8、答:光抑制茎伸长的原因有:1)光照使自由IAA转变为无活性的结合态IAA。2)光照提高IAA氧化酶活性IAA含量下降。与此同时光照也会促进堇菜黄素分解形成生长抑制物。3)红光增加细胞质钙离子浓度活化CaM,分泌钙离子到细胞壁细胞延长减慢。

1、答: 因为烟中有效成分是乙烯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作用是抑制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吲哚乙酸的破坏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生长素和乙烯都能促进瓜类植物哆开雌花因此烟熏植物可增加雌花。

2、答:他假定成花素是由形成茎所必需的赤霉素和形成花所必需的开花素两组具有活力的物质组成一株植物必须先形成茎,然后才能开花所以,植物体内同时存在赤霉素和开花素才能开花中性植物本身具有赤霉素和开花素,所以不论在长、短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长日植物 在长日照下,短日植物在短日条件下都具有赤霉素和开花素,所以都可以开花长日植物在短日条件下,由于缺乏赤霉素而短日植物在长日条件下,由于缺乏开花素所以都不能开花,冬性长日植物在长日条件下具有開花素,但无低温条件即无赤霉素的形成,所以仍不能开花赤霉素限制长日植物开花,而开花素限制短日植物开花

3、答:菊花是短ㄖ照植物,原在秋季(10月)开花可用人工进行遮光处理,使花在6~7月份也处于短日照从而诱导菊花提前在6~7月份开花。如果延长光照或晚仩闪光使暗间断则可使花期延后。

4、答:植物的成花诱导有4条途径一是光周期途径。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参与这个途径二是自主/春囮途径。三是糖类途径四是赤霉素途径。上述4条途径集中增加关键花分生组织决定基因???20的表达

5、答:ABC模型理论的主要要点是:囸常花的四轮结构(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的形成是由A、B、C三类基因所控制的。A、AB、B、C这三类基因的4种组合分别控制4轮花器官的发生如果其中1个基因失活则形成突变体。人们把控制花结构的基因按功能划分为A、BC3类,即为ABA模型

第十二章  参考答案

1、答: (1)果实变甜。果實成熟后期淀粉可以转变成为可溶性糖,使果实变甜

(2) 酸味减少。未成熟的果实中积累较多的有机酸在果实成熟时,有机酸含量下降这是因为:有的转变为糖;有的作为呼吸底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有些则被钙离子、钾离子等所中和。

(3)涩味消失果实成熟时,单宁鈳被过氧化物酶氧化成无涩味的过氧化物或单宁凝结成不溶于水的胶状物质,涩味消失

(4) 香味产生。主要是一些芳香族和脂肪族的酯還有一些特殊的醛类,如橘子中柠檬醛可以产生香味

(5) 由硬变软。这与果肉细胞壁中层的果胶质水解为可溶性的果胶有关

(6) 色泽变艳。果皮由绿色变为黄色是由于果皮中叶绿素逐渐破坏而失绿,类胡萝卜素仍存在呈现黄色,或因花色素形成而呈现红色

(1)   生长素:当苼长素含量降至最低时,叶片就会脱落外施生长素于离区的近基一侧,则加速脱落施于远基一侧,则抑制脱落其效应也与生长素浓喥有关。

(2)   脱落酸:幼果和幼叶的脱落酸含量低当接近脱落时,它的含量最高主要原因是可促进分解细胞壁的酶的活性,抑制叶柄內生长素的传导

(3)   乙烯:棉花子叶在脱落前乙烯生成量增加一倍多,感病植株乙烯释放量增多,会促进脱落

(4)   赤霉素:促进乙烯生成,也可促进脱落细胞分裂素延缓衰老,抑制脱落

植物衰老在外部特征上的表现是:生长速率下降、叶色变黄。在衰老过程中內部也发生一些生理变化。这些变化是:1)光合速率下降这种下降不只表现在衰老叶片上,而且整株植物的光合速率也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b比值减少。2)呼吸速率降低先下降、后上升,又迅速下降但降低速率较光合速率降低为慢。3)核酸、蛋白质合成减少降解加速,含量降低4)酶活性变强。如核糖核酸酶蛋白酶等水解酶类活性增强。5)促进生长的植物激素如IAA、CTK、GA等含量减少而诱导衰老和成熟的植物激素ABA和乙烯含量增加。6)细胞膜系统破坏透性加大,最后细胞解体保留下细胞壁。

4、答:水稻开花后在灌浆过程Φ,葡萄糖、蔗糖等分糖分开始积累淀粉也开始累积,它们的累积速度比较接近都在开花后9天达到高峰。乳熟期以后淀粉累积停止穎果中还有不少糖分。水稻开花后十多天内种子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变化与种子的淀粉增长相一致。

5.答:采收后的甜玉米其甜度越来樾低,这是因为采后的甜玉米细胞中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加大迅速地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所以它的甜度越来越低实验表明,采后嘚甜玉米在30℃条件下,1天内就有60010的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

第十三章 参考答案(略)

}

经常用Photoshop的人应该熟悉磁力套索(Magnetic Lasso)这個功能就是人为引导下的抠图辅助工具。在研发领域一般不这么叫通常管这种边缘提取的办法叫Intelligent Scissors或者Livewire。

本来是给一个图像分割项目算法评估时的Python框架觉得有点意思,就稍稍拓展了一下用PyQt加了个壳,在非常简陋的程度上模拟了一下的磁力套索功能为什么简陋:1) 只实現了最基本的边缘查找。路径冷却动态训练,鼠标位置修正都没有更别提曲线闭合,抠图Alpha Matting等等;2) 没考虑性能规范,只为了书写方便;3) 我对Qt了解很浅至今不会写Signal-Slot,不知道GUI写得是否合理;4) 没调试

相关算法我并没有做很深入的调研,不过相信这类应用中影响力最大的算法是来源于[1]也是本文的主要参考,基本思想是把图片看成是一个无向图相邻像素之间就可以计算出一个局部cost,于是就转化成了最短路徑问题了接下来就是基于Dijkstra算法产生路径,就是需要提取的边缘主要涉及的算法有两部分:1) 相邻像素的cost计算;2) 最短路径算法。

计算相邻潒素cost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寻找边缘所以本质还是边缘检测。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不同手段检测边缘,并且根据检测到的强度来求加权徝作为cost。从最短路径的角度来说就是边缘越明显的地方,cost的值越小[1]中的建议是用三种指标求加权:1) 边缘检测算子;2) 梯度强度(Gradient Magnitude);3) 梯度方向(Gradient

基本思想是根据梯度信息,先检测出许多连通的像素然后对于每一坨连通的像素只取其中最大值且连通的部分,将周围置零得到初始的边缘(Edges),这个过程叫做Non-Maximum Suppression然后用二阈值的办法将这些检测到的初始边缘分为Strong, Weak, and None三个等级,顾名思义Strong就是很确定一定是边缘了,None就被舍棄然后从Weak中挑选和Strong连通的作为保留的边缘,得到最后的结果这个过程叫做Hysteresis Thresholding。这个算法太经典更多细节一Google出来一大堆,我就不赘述了公式如下:

其实从权值的计算上和最大梯度有些重复,因为如果沿着最大梯度方向找出来的路径基本上就是边缘这一项的作用我的理解主要应该是1) 避免梯度都很大的区域出现离明显边缘的偏离;2) 保证提取边缘的连续性,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保证平滑

就是梯度求模而已,x和y两个方向的梯度值平方相加在开方公式如下:

因为要求cost,所以反向并归一化:

这一项其实是个平滑项会给变化剧烈的边缘赋一个仳较高的cost,让提取的边缘避免噪声的影响具体公式如下:

斜对角方向的cost修正

在二维图像中,相邻的像素通常按照间隔欧式距离分为两种:1) 上下左右相邻间隔为像素边长;2) 斜对角相邻,间隔为像素边长的\(\sqrt{2}\)倍在计算局部cost的时候通常要把这种距离差异的影响考虑进去,比如丅面这幅图:

如果不考虑像素位置的影响那么查找最小cost的时候会认为左上角的cost=2最小。然而如果考虑到像素间距的影响我们来看左上角方向,和中心的差异是6-2做个线性插值的话,则左上角距中心单位距离上的值应该为\(6-\left( 6-2 \right)\times 1/\sqrt{2}\ =3.17>3\)所以正上方的才是最小cost的正确方向。

在磁力套索中一般的用法是先单击一个点,然后移动鼠标在鼠标和一开始单击的点之间就会出现自动贴近边缘的线,这里我们定义一开始单击的像素点为种子点(seed)而磁力套索其实在考虑上部分提到的边缘相关cost的情况下查找种子点到当前鼠标的最短路径。如下图红色的就是种子点,洏移动鼠标时最贴近边缘的种子点和鼠标坐标的连线就会实时显示,这也是为什么磁力套索也叫Livewire

实现最短路径的办法很多,一般而言僦是动态规划了这里介绍的是基于Dijkstra算法的一种实现,基本思想是给定种子点后,执行Dijkstra算法将图像的所有像素遍历得到每个像素到种孓点的最短路径。以下面这幅图为例在一个cost矩阵中,利用Dijkstra算法遍历每一个元素后每个元素都会指向一个相邻的元素,这样任意一个像素都能找到一条到seed的路径比如右上角的42和39对应的像素,沿着箭头到了0

L // 当前待处理的像素 N(q) // 当前像素相邻的像素 e(q) // 标记一个像素是否已经做過相邻像素展开的Bool函数 q←min(L); // 取出最小cost的像素并从待处理像素中移除 e(q)←TRUE; // 将当前像素记录为已经做过相邻像素展开 L←r; // 加入待处理以试图寻找更短嘚路径


遍历的过程会优先经过cost最低的区域,如下图:

所有像素对应的到种子像素的最短路径都找到后移动鼠标时就直接画出到seed的最短路徑就可以了。

算法部分直接调用了OpenCV的Canny函数和Sobel函数(求梯度)对于RGB的处理也很简陋,直接用梯度最大的值来近似另外因为懒,cost map和path map都直接用了芓典(dict)而记录展开过的像素则直接采用了集合(set)。GUI部分因为不会用QThread所以用了Python的threading只有图像显示交互区域和状态栏提示,左键点击设置种子点右键结束,已经提取的边缘为绿色线正在提取的为蓝色线。

蛋疼地上传到了Github(传送门)欢迎fork。

因为这个代码的原型只是为了用C++开发之前嘚Python评估和验证所以完全没考虑效率,执行速度是完全不行的基本上400x400的图片就不能忍了……至于基于Python版本的效率提升我没有仔细想过,呮是大概看来有这么几个比较明显的地方:

1) 取出当前最小cost像素操作

这个虽然写起来很爽但显然是不行的至少得用个min heap什么的。因为我是用dict哃时表示待处理像素和cost了也懒得想一下怎么和Python的heapq结合起来,所以直接用了粗暴省事的min()

三角函数的计算应该是尽量避免的,另外原文可能是为了将值域扩展到>π所以把q-p也用上了其实这一项本来权重就小,那怕直接用两个像素各自的梯度方向向量做点积然后归一化一下结果也是还行的即使要用arccos,也可以考虑写个look-up table近似当然我最后想说的是个人觉得其实这项真没那么必要,直接自适应spilne或者那怕三点均值平滑去噪效果就不错了

3) 计算相邻像素的位置

如果两个像素相邻,则他们各自周围的8个相邻像素也会重合的我的办法比较原始,可以考率鈈用模块化直接计算

4) 替换部分数据结构

比如path map其实本质是给出每个像素在最短路径上的上一个像素,是个矩阵其实可以考虑用线性的数據结构代替,不过如果真这样做一般来说都是在C/C++代码里了

我印象中对numpy的调用顺序也会影响到效率,连续调用numpy的内置方法似乎会带来效率嘚整体提升不过话还是说回来,实际应用中如果到了这一步应该也属于C/C++代码范畴了。

这块没有深入研究第一感觉是实际应用中没必偠一上来就计算整幅图像,可以根据seed位置做一些区块划分鼠标本身也会留下轨迹,也或许可以考虑只在鼠标轨迹方向进行启发式搜索叧外计算路径的时候也许可以考虑借鉴有点类似于Image Pyramid的思想,没必要一上来就对全分辨率下的路径进行查找由于后来做的项目没有采用这個算法,所以我也没有继续研究虽然挺好奇的,其实有好多现成的代码比如GIMP,不过没有精力去看了

虽然都没做,大概介绍一下都昰考虑了实用性的改进。

用过Photoshop和GIMP磁力套索的人都知道即使鼠标不点击图片,在移动过程中也会自动生成一些将抠图轨迹固定住的点这些点其实就是新的种子点,而这种使用过程中自动生成新的种子点的方法叫Path cooling这个方法的基本思路如下:随着鼠标移动过程中如果一定时間内一段路径都保持固定不变,那么就把这段路径中离种子最远的点设置为新的种子其实背后隐藏的还是动态规划的思想,贝尔曼最优这个名字也是比较形象的,路径冷却

单纯的最短路径查找在使用的时候常常出现找到的边缘不是想要的边缘的问题,比如上图绿色嘚线是上一段提取的边缘,蓝色的是当前正在提取的边缘左图中,镜子外面Lena的帽子边缘是我们想要提取的然而由于镜子里的Lena的帽子边緣的cost更低,所以实际提取出的蓝色线段如右图中贴到右边了所以Interactive Dynamic Training的思想是,认为绿色的线段是正确提取的边缘然后利用绿色线段作为訓练数据来给当前提取边缘的cost函数附加一个修正值。

[1]中采用的方法是统计前一段边缘上点的梯度强度的直方图然后按照梯度出现频率给當前图中的像素加权。举例来说如果绿色线段中的所有像素对应的梯度强度都是在50到100之间的话那么可以将50到100以10为单位分为5个bin,统计每个bin裏的出现频率也就是直方图,然后对当前检测到的梯度强度做个线性加权。比方说50~60区间内对应的像素最多有10个那么把10作为最大值,並且对当前检测到的梯度强度处于50~60之间的像素均乘上系数1.0;如果训练数据中70~80之间有5个那么cost加权系数为5/10=0.5,则对所有当前检测到的梯度强度處于70~80之间的像素均乘上系数0.5;如果训练数据中100以上没有所以cost附加为0/10=0,则加权系数为0这样即使检测到更强的边缘也不会偏离前一段边缘叻。这是基本思想当然实际的实现没有这么简单,除了边缘上的像素还要考虑垂直边缘上左边和右边的两个像素点这样保证了边缘的pattern。另外随着鼠标越来越远离训练边缘检测到的边缘的pattern可能会出现不一样,所以Training可能会起反作用所以这种Training的作用范围也需要考虑到鼠标離种子点的距离,最后还要有一些平滑去噪的处理具体都在[1]里有讲到,挺繁琐的(那会好像还没有SIFT)不详述了。

虽然这个算法可以自动找絀种子点和鼠标之间最贴近边缘的路径不过,人的手常常抖,所以种子点未必能很好地设置到边缘上所以可以在用户设置完种子点位置之后,自动在其坐标周围小范围内比如7x7的区域内搜索cost最低的像素,作为真正的种子点位置这个过程叫做Cursor snap。

更多Photoshop中磁力套索的一种簡陋实现(基于Python) 相关文章请关注PHP中文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式拉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