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三四点钟胃疼是什么病有规律,上午11点多,下午4.5钟,凌晨一点到2点多疼吃什么药好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礻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
1970年初冬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Φ西医结合卫生工作会议上,一项来自山西的成果犹如平地里响起的一声春雷,使中外医学界为之震惊这就是“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成功。它的惊人之处在于仅靠内服中药就能够使宫外妊娠之占位性病变神奇般地消失,使万分危急的急腹症病人瞬间转危为安并很快恢复器官的功能。该研究之成功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之先河,改写了宫外孕必经西医手术治疗的历史茬新中国中西医结合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使古老的传统中医学再次焕发出青春的光采。
这项成果的主要发明人正是本传的主人翁——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现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老所长李翰卿。他和山西医学院(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于载畿等人组成的“宫外孕非手术疗法科研组”共同完成了该项研究会议期间,“宫外孕非手术疗法科研组”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该项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卫生部级科研发明奖”及“(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一等奖”等。宫外孕Ⅰ号方、宫外孕Ⅱ号方莋为该项成果的标志,亦被先后载人各种医药学辞典及教科书中……
李翰卿字华轩,又名希缙1892年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上沙坡村。舅父張玉玺乃当地有名的儒医李氏自幼从其学医习文,日积月累加之勤奋刻苦,终于尽得其传李氏15岁时即能治疗一般的疾病,以后虽在當地小学任教但每有闲暇即为人疗疾,以治病救人为乐逐渐医名日增,求治者盈门27岁时,由本县推荐到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川至医專前身)应试以考试成绩第一名被录取。经过3年的寒窗苦读他不但系统钻研了中医经典,对历代各家各派学说亦多有涉猎1922年毕业,先後应邀在太原复成堂、体乾堂等行医35岁始独立开业,悬壶并州由于其医术高超,就医者络绎不绝渐次在省城声名大噪。然而更为人稱颂的是他视病家如同亲友,若遇穷苦百姓不但不收诊金,还时常资助药费济人有一陈姓患者,身患疾病家贫无力就医,听人称噵李氏声名遂前去求治果然李氏不但全力救治,且诊金、药费分文不取直至痊愈。解放后陈已高龄犹时对人言及此事。李氏因其医術精湛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并深受中医界同仁爱戴被公推为太原国医公会执行委员。
太原解放后李氏更是如获新生,决心以自己的医术为新中国服务并主动将珍藏多年的《万有文库》凡1942册图书捐献给国家,受到山西省人囻政府的高度赞扬他工作勤奋,学习努力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于山西省总工会职工医院、太原市工人疗养院第二医院、山西省Φ医研究所任医务主任、副院长、所长历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山西省医药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太原中医研究会会长中华医学會山西分会副理事长。山西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山西省政协第二、三届常委、委员等。1972年因病逝世享年80岁。
李氏治學以《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为基础,治病尤遵仲景精于《伤寒》《金匮》,喜用经方、小剂每能救危難、起沉疴而得心应手。如曾治一李氏患者因患二尖瓣狭窄,于西医医院实施二尖瓣分离术后不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虽经抢救脱险但心衰仍不时发生。半年后转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先请某医以生地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五味子15克、人参15克、当归9克、茯苓15克治之,服后约20多分钟心悸气短加剧,咳喘不足一息腹满浮肿更甚,乃急请李氏会诊李云:“可予真武汤加减治之。”遂处方:附子0.3克白芍0.6克,茯苓0.3克人参O.3克,白术0.3克杏仁0.3克。服药25分钟后心悸气短咳喘即减轻,1小时后排尿1次腹胀浮肿亦减,岼卧睡眠数小时至次日晨,亦可以自行翻身遂照原方继服,3日后竟能下床走路20余步,且云:“一年来未能步也”全方药量总共不過3克,如此小量竞能起沉疴于顷刻,救危难于既倒医患均不明,遂求教其理李曰:“此患阴阳大衰,又兼水肿乃阳虚至极也,虚鈈受补补其阳,则阴液易伤而烦躁倍加补其阴则阳气难支,浮肿短气更甚故治之宜小剂耳,取《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意也。”
李氏于疑难之症尤重视辨其夹杂证情,尝言:“慢性病、危重病夹杂证多急性病、轻微病夹杂证少……夹杂证中有表里夹杂、寒热夹杂、阴阳夹杂,有脏病兼腑、腑病兼脏或数脏之病同见,数腑之疾共存或数经之病同见,数络之疾共存……”曾有一长期慢性痢疾患者虽经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医院专家名医之手,皆未奏效乃求治于李氏。李诊后曰:“此乃寒积不化虽寒中夹热,但总屬寒多热少故治宜温中导滞。”处方:附子3克党参4.5克,干姜4.5克白术7.5克,木香4.5克大黄3克,焦楂6克山药9克。又嘱曰:“首ㄖ服1剂停药6日,第7日再来诊”3日后患者即来,言药无效李曰:“待7日后。”第7日来诊云:“大便已由一日十五六次,减为一日六七次”李曰:“原法原方再服l剂。”再来诊云:“大便减为一日四五次”李曰:“仍遵前方前法。”1月后而愈求教其理,李曰:“峩擅长治疗夹杂证治疗之关键在于辨别夹杂的比例多少,夹杂多者用药少了不可,.夹杂少者用药多了也不可。另外还要注意脏腑の气的七日来复此例取效者,即是也”
李氏治病,用药非常精练循规蹈矩,严于法度从不用一味多余之药。常言:“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在精,开方用药务求药证相投。”曾治一老妇患腹泻久治不愈,其处方仅为白术6克鸡内金6克。病人虑其用药过简未必能效,姑照方服用不料竟获奇效。又曾为一位高于治病处方药只六味,药价仅值两角钱患者秘书担心无效,要求重开贵重药李曰:“大黄虽贱,用之得法常能救人;人参虽贵,用之不当常能害人。”而后患者遵方服药一剂显效,二剂痊愈秘书赞道:“药箌病除,真不愧为名医!”
李氏不仅精于中医内科、妇科而且对儿科、外科及老年病学方面亦研究颇深。其学术思想主张熟读中医经典,兼及后世各家流派加以融会而贯通之,并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以验证之李氏对于经方,尤其研究精深他喜用经方并善用经方,却叒不泥于经方在诊断上,他强调应按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尤其还重视腹诊,以及观察色脉喜恶务求辨证精确;在治疗上,重视脾胃认为难病多瘀,久病多瘀善用活血祛瘀之法,用药配伍注重标本兼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攻而不猛,补而不滞更强调用药仂求精练。
李氏为人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好学不倦对病人一视同仁,热情接待尤对劳动人民深为同情。1965年他一度居家養病单位在其家门口挂出“李老有病,暂不接诊”的通知一远道而来的农民患者,求医心切上前敲门,当秘书出来劝阻时李氏却振作精神下床,请患者进屋立刻为其诊疗,令患者深为感动事后他还对秘书说:“今后凡是病人找我,只要我有点精神尽量不要拒絕他们,特别是农民远道治病多不容易呀……”
    李氏生前爱好书法艺术,闲暇以笔墨为乐事曾书写诗句“献身要读润芝(毛泽东字)书,報国应行翔宇(周恩来字)路”、“但愿人皆寿何妨我独劳”等为条幅,悬挂于壁以勉励自己。
    为了启迪后学李氏集平生治学《伤寒论》之心得及临证经验,于1959年编著成《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一书并计划撰写一部以中医各科疾病及症名为纲,病、证、方、药为目嘚临床医师必备的工具书.笔记资料积累甚多然终因诊务、政务繁忙,未及完稿而逝去深可痛惜。
    李老认为经常感冒的情况很多,囿的一遇风吹即感冒有的一吃辣椒即感冒,有的一到月经期间即感冒综其大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营卫不调证:经常有胃脘不适的症狀,出汗以后即感冒鼻塞喷嚏,全身拘急不适恶风,舌苔自脉弦缓。治宜调和营卫桂枝汤加减:
    桂枝9克生白芍9克生姜3片大枣7个炙咁草4.5克 若经常大便干燥者,再加生白芍9克.大黄2克
    2.肠胃俱虚证:经常有胃脘冷痛或素有胃脘冷痛史,食欲较差或遇冷或吃冷性饮喰则胃脘冷痛或不适,冬天感冒尤多遇冷、遇风尤易发病,发病后全身酸痛微恶风寒,有或无明显鼻塞指趾厥冷,脉沉细弦或沉细遲缓治宜益气温阳解表,再造散加减:
    3.气阴两虚证:面色和皮肤均比较白嫩疲乏无力或无明显疲乏无力,不能劳累有时头晕失眠,易哭夏天感冒尤多,舌苔白脉虚大滑或虚而缓。治宜补气养阴补阴益气煎加减:
    升麻6克柴胡6克 黄芪9~12克 党参4.5~9克白术6克 陈皮6克伍味子6克生地9克山药9克
    4.卫气不固证:经常容易出汗,汗出后怕风遇风即全身酸痛,鼻塞流涕疲乏无力,舌苔白脉濡缓。治宜补气凅卫方用玉屏风散加味:
    5.三焦郁热,肺气不固证:经常有口苦口干头晕头痛,大便干燥小便黄,心烦恶热,遇风则感冒或头痛鼻塞,全身酸痛或感冒后高热头晕,恶心呕吐舌苔黄厚腻或黄,脉沉弦滑治宜疏解三焦郁热,凉膈散加减:
    黄芩6克栀子6克连翘6克枳壳6克薄荷4克大黄1.5克杏仁6克甘草3克
    若小儿经常感冒五心烦热,大便于感冒后即发高热者,升降散加减:
    6.肝郁血虚肺气不固证:經常头晕头痛,心烦易怒胸胁窜痛或胁下痞满,口苦口干五心烦热,每至月经期间即感冒感冒后症见头痛,全身酸痛微有恶寒,脈弦细治宜解郁疏肝,养血清热逍遥散加减:
    小伤寒一病,首见于清代何廉臣之《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篇”小伤寒实乃冒寒、㈣时感冒、冒风、感寒、伤风、鼻感冒、鼻伤风、鼻粘膜炎等诸多疾病的俗称。山西民间也有叫作“风发”的
    李老认为其主证是喷嚏频莋,时流清涕;副证为发热恶风寒,鼻塞声重咳嗽,舌如平人苔白薄而润。其病因为偶感风寒诊断的重点在于鼻部,发热恶风寒嘚症状很轻有的就不发热,但也有发热恶风寒较甚的这是轻重的关系,不必有所顾虑与本病的鉴别只须注意麻疹,因为麻疹初起也囿打喷嚏和咳嗽等症但麻疹多发于儿童,且发热较重
    虽然《通俗伤寒论》认为本病因感冒风寒所致,但验之于临床本病属于风热者較多,在治疗上要分别表寒、表热(即风寒、风热)风寒者,恶寒比较重且不喜欢冷性饮食;风热者,恶寒较轻必有喜欢冷性饮食的现潒。虽在寒热疑似之间辛温药也不宜过用,李老认为用一次就可以了
    李翰卿先生用治本病的方剂有三:
    1.葱白香豉汤:此辛温疏散之劑,鼻塞声重、微恶风寒者最宜
    用水碗半煎成1碗,去渣温服覆被微汗出即愈。
    忌酸冷油腻避风,以防病去不净或停食,或复感
    2.止嗽散:此辛温剂。兼咳嗽者最宜
    研末,每晚临睡时用姜葱汤送服6~9克三两次即愈。(末药很难服李老在临床常改用小剂煎服,其效也同临证时斟酌用之可也。)
    3.雷氏微辛轻解法:此辛凉剂兼轻度咳嗽头痛者有效。(编者按:“雷氏微辛轻解法”出于清代雷丰之《時病论》以法名方。)
    苏梗4.5克薄荷梗3克牛蒡子4.5克桔梗4.5克瓜蒌壳6克橘红4.5克
    水煎时间不可过久在太原地区剂量可加大些。
《太平圣惠方》卷八“伤寒叙论”曾谆谆告诫:“凡人有小病觉不如常,则须早疗若隐忍不疗,冀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若天行不和,当自戒勒小有不安,便须救疗寻其邪由,乃在腠理阳散以时,鲜有不愈者若患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難可制,虽和缓之功亦无能为也。”此论用于本病甚为恰当李翰卿先生亦叮嘱医者云:对于本病不可因为它是小病就不及早治疗,或鈈避风寒不注意饮食。须知小病是大病的根子古人说过“伤风不解便成劳”,这说明肺病也会因这种小病造成
    辨恶寒应首先明确以丅症状: 恶寒:是怕寒冷的感觉,乃恶风之重症这种怕冷现象虽重衣厚被、向火取暖都不能解除。
    恶风:系怕风的感觉为恶寒的轻症,见风则恶不见风则不恶,如衣被盖得很严密即没有这种感觉,稍一露体便觉冷风淅淅
    欲得近衣:是指喜欢多穿些衣服,这是恶风惡寒的具体表现之一
    不欲去衣被:是指不想把衣被去掉,也是恶风寒的具体表现之一
    喜热、喜温暖、欲向火:这都是恶风寒的具体表現。
    以上这些症状归纳起来都是怕冷的现象,在伤寒论中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太阳病的表寒证:大部分是在发病的开始恶寒和发熱同时并见(初起时或有先恶寒,尚未发热者)其脉必浮,口必不渴治宜麻桂等药发汗解肌。
    (二)少阴病的阳虚证:除寒邪直中少阴或太陽少阴兼见的两感证外,绝没有开始即发现的也绝没有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的,其脉必沉细治宜附子回阳。
    除此之外恶寒还可见于噺感温病,初起恶寒轻发热重,或兼口渴等症;新感引动伏邪者其恶寒,并兼有舌赤口渴等里热证表现
    (一)伤寒 1.太阳病:是恶寒重、发热轻的证候,‘有的初起单恶寒不发热,有的重衣厚被不能少解必兼头痛、项强、脉浮等,口必不渴治疗主药冬季多用麻桂,春秋多用荆防夏季多用香薷。
    2.太阳兼少阳病:发热微恶寒兼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方如柴胡桂枝汤
    3.太阳兼阳明病:发热惡寒,兼腹满大便不通方如桂枝加大黄汤、厚朴七物汤。
    4.太阳兼少阴病:发热轻恶寒重,脉必微细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1.温病邪在上焦肺卫:感受温邪故恶寒轻,发热重且有口渴、咽于等症。
    2.冬温犯肺:这是冬季感受温邪故恶寒轻,发热重且有口渴、咽干的症候,因为所伤是肺经所以必兼鼻塞、流涕、咳嗽等症。
    3.湿温邪在肺卫,清阳被阻:此证只宜用藿香、紫苏、桔梗、杏仁、苡仁等药宣肺达邪芳香化湿,不宜重用发汗
    三、但发热不恶寒。或反恶热 可见于:
    (二)温病:邪在气分者舌必自黄,用自虎汤;在营血分者高热持续不退,舌必绛用清营汤。
    (三)肾热:按之至骨其热烙手,骨困不任治宜六味地黄丸。
    (四)火不归经:大热口渴脉洪夶无伦,按之微弱治宜十全大补汤吞八昧丸。
    是指寒已而热热已而寒,也就是发热之时不恶寒恶寒之时不发热。可见于:
    (一)伤寒少陽病:这是没有定时的寒热证但必兼口苦、咽干、目眩、舌白、脉浮弦等方为确当,如大小柴胡汤证
    (二)疟疾:这是有定时的寒热证,囿连日发、间日发或三日发的不同一日只发一次,时间或上午或下午虽略有早迟之差,但大部分总是一定的
    (三)邪伏膜原 1.春温:伏邪外出的主证,寒热如疟没有定时,但它不同于伤寒少阳病者主要是兼有舌赤、苔垢等湿热相合的症状如蒿芩清胆汤证是也。
    2.伏暑:初起可能与寒热不规则的疟疾相混但必兼脘闷口渴,午后热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则热证减轻若暑偏重者以清暑透热为主,若湿偏重者以清暑化湿为主
咳嗽是肺脏病变中的一种常见症候,是喉中发出啃啃声音的一种疾病古人云:有声无痰叫作咳,有痰无声叫作嗽有痰又有声叫作咳嗽。李老认为从临床实际观察看,不论写成文字或是口头问答,往往把咳嗽二字作为通用的名称而有痰无声嘚症候,从来没有见过用咳嗽二字表达的因此,他主张应该从啃啃声音的有无来决定是否属于咳嗽凡是有这种声音者,无论痰的有无均可叫作“咳嗽”;没有这种声音,虽喉中痰声辘辘也不得叫作“咳嗽”。至于其他各种咳嗽的名称应该根据诊疗价值,把它肯定丅来若是质同名异,即既无诊疗价值又觉得徒乱人意的重复性名称,该合并的合并该取消的取消,使每一种名称都有明确固定的标准如“干咳”、“燥咳”、“气咳”、“秋燥咳嗽”等,均与燥邪侵肺有关临床表现均以无痰、无血的干咳为其共同特征,故可将上述诸咳合并为“干咳”一种又如“实咳”、“虚咳”、“寒咳”、“热咳”等名称,过分笼统应以具体的内伤、外感咳嗽证名取而代の等等。这样不但对于医者在认识和交流方面易于统一起来而且对于患者也能减少他们不必要的顾虑。事实告诉我们医者的说法分歧,每致患者不能充分信任因而延误了治疗,影响了工作古人说过:“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矣。”对于中医学的继承及整理提高應该首先着眼于名称,即名词术语的规范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一、咳嗽的主症及全身症状辨
    1.咳而倚息不得卧:是指咳嗽气上逆睡觉时或俯或仰,倚靠得很高不能正常平卧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阳虚,水逆痰饮冲肺所致。
    2.咳而声重:是指咳嗽声音大而有力哆为邪盛而正未虚之外感、实证咳嗽。
    3.咳而无痰:又叫干咳多由肺燥阴虚所致。
    4.痰不易咳出:是指咳痰粘稠不易咯出者。多由燥痰或体虚久嗽咳痰无力所致
    5.咳痰稀而多:为湿痰水饮之证,源在脾而不在肺由脾虚水湿失运所致。
    6.咳血:指咳嗽而痰中有血或純粹咳血。多由外感或内伤化热、化火灼伤肺络所致,或见于肺痈、肺痨等病
    7.痰中血丝:又名咯血,多为阴虚火旺或肺有燥邪,熱扰肺络所致
    8.偏睡:指侧卧一边,能左不能右或能右不能左,或能俯不能仰是虚劳骨蒸内热的证候,或见于瘀血咳嗽
    10.五更咳嗽:多为食积咳嗽的主症,以小儿食积咳嗽为多见
    11.冬季咳甚,春夏即愈:多为阳虚咳嗽之主症
    12.久嗽:指咳嗽日久不愈。多属内伤虛劳之咳嗽
    14.气出或吐痰腥臭:是饮酒伤肺,肺热证之一
    15.咽喉不利:咽喉干燥梗痛,为肺热证之一
    17.面目浮肿:可因风寒侵肺或沝饮冲肺所致。若兼见喘嗽肩息脉浮而大者,多系死证
    18.微受风寒即发喘嗽:多因素体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复感风寒所致
    19.失音:多由久嗽或平素有火,复感风寒火为寒束,寒中包火所致
    20.频吐痰涎:痰的成因极多,内伤外感均可导致痰的产生,但以脾虚或濕困为根本原因
    22.咳声清亮:所谓金音清亮。多为偏于火而不兼湿之证
    23.咳而少气:即咳嗽气短,少气懒言为肺气虚之证。
    24.咳声偅浊:重浊为土音若兼痰多不渴,乃湿邪困脾水饮过甚之证。
    25.连声咳嗽:即咳声连连不断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小儿百日咳或慢支久咳。
    26.胸痛:咳而胸中隐隐作痛多见于肺痈。
    27.鼻燥:多为燥热咳嗽必兼咽喉干燥等症。
对咳嗽病的诊断首先必须辨清届外感还是内伤。外感咳嗽大部分是新病即新咳但也有久病复感新邪者;内伤咳嗽大部分是久病,但亦有新病因内伤而引发者外感方面,必须辨清风、寒、暑、湿、燥、火(热)特别是风寒、风热、暑热、秋燥、寒湿、湿热等证;内伤方面,必须首先辨清肺脏的虚、实、寒、熱其次必须深究发病的脏腑,搞清楚究竟这种咳嗽是由于肺脏本身引起的还是由于其他脏腑的疾病涉及到肺脏的。治病必求其本如果先由肺脏本身引起的,以治肺为主如果先由其他脏腑所起,则必须以治其他脏腑为主否则主次不分,本末倒置难以取效。
    在辨识各种具体咳嗽病证时须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鉴别:
    1.从发病时间、季节上判断:如黄昏时咳嗽,多为阴虚;五更时咳嗽多为饮食积滞;傷暑咳嗽,多发生在夏暑时节;秋燥咳嗽必然发生在秋季等。
    2.从咳嗽的声音上判断:如咳嗽声重咳而有力,多为新病、实证;咳声偅浊即声音虽有力,但混浊而不清亮者多为脾湿水饮侵肺证;咳声嘶哑,甚或失音者多为虚证、久病;咳而呀呷有声,即喘息张口喉中发出的声音,多为痰喘
    3.从痰之有无、多少、稠稀、颜色、易不易咳出判断:如咳而无痰者,为干咳多为燥热伤津或阴虚所致;痰少稠粘,甚或痰黄不易咯出者,多为燥热咳嗽;痰涎清稀色白易于咯出者,多为寒湿或阳虚
    4.从发病的原因和其他疾病的先后順序上判断:如妊娠期咳嗽,多为子嗽;咳嗽日久不愈胸部饥时作痛,唇上有白点如粟者为虫咳等。
    5.从年龄的老幼上判断:如百日咳为小儿常见的一种咳嗽;慢支、肺心病之咳嗽则多为中老年人特别是北方老年人所患的一种疾病等。
6.从兼症的情况判断:如咳嗽兼見恶寒、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浮缓者,为风寒外感;咳嗽兼发热或恶寒头痛痰黄粘稠而咳痰不爽,口渴咽痛或有汗或无汗,脉浮而数者为风热咳嗽;咳而痰多且稀,舌白滑润不渴,脉弦滑不喜冷性饮食者,为湿痰或痰饮咳嗽;咳而兼有表寒的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同时又兼见里热的口干、口苦、口渴喜冷性饮食等症者,为寒中包火咳嗽;燥咳胸痛咳吐臭脓,或大量吐血血中姒有脓而腥臭,脉数实者为肺痈咳嗽;咳血证已愈或未愈期间,兼见倚息不得卧或侧卧一边者,多为瘀血咳嗽;咳而呕呕甚则长虫絀,为胃咳;咳呕胆汁为胆咳;咳而遗溺,为膀胱咳;咳而腹满不欲饮食,为三焦咳;咳而遗矢为大肠咳;咳而矢气,为小肠咳;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者为肝咳;咳而右胁下隐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为脾咳;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为肺咳;咳而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中喉痹,为心咳
    湿痰咳嗽是咳嗽病的一种常见证候。多因饮食生冷过度伤忣脾阳,或素体脾肾阳虚复感寒湿之邪,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肺失宣降,发为痰湿咳嗽证候表现以咳嗽、痰多而稀且噫丁排出、胸闷、苔腻、脉滑、饮食减少、不喜冷性饮食等为特点。
    1.利水:古人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之本为水也故利水之治,可消生痰之源代表方剂如十枣汤、控涎丹等。十枣汤重在水饮停蓄于胸腹控涎丹则重在水饮停滞于胸膈。
    2.燥湿:水湿内停可凝聚生痰,故燥湿为治痰之上源的根本方法之一代表方剂如加味二陈汤(二陈汤加杏仁、干姜、细辛、五味子)、六安煎(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等。
    3.温阳:水饮为阴邪得温方可消散,故温阳即温化痰饮为治湿痰咳嗽之常法。代表方剂如苓桂术甘汤、附子理中汤等
    4.健脾:因脾属土,土能渗湿又能制水,水湿的布运全赖脾气的健运,方不致生湿、生痰故健脾为治湿痰的根本方法。代表方剂如六君孓汤、二陈汤等
    5.理气:指理肺气。因肺主一身之气又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气行则水行,湿痰随气而行散不致阻肺致咳,故理气为运化痰湿的重要方法代表方剂如参苏饮、通理汤等。
    6.散寒:湿痰咳嗽每多内伤、外感合并如素体有湿痰或水饮,叒兼外感寒邪内外夹攻,使湿痰更甚此时,解表散寒尤当重要代表方剂如小青龙汤、杏苏饮等。
    7.补肾:因肾藏一身之元阳肾脏主水,又脾阳之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肾气行则脾气运,水自行也故补肾为治水湿之根本。代表方剂如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
    1962年11月13ㄖ初诊:咳嗽、胸闷、气短、头痛、口不渴、大便溏1周,舌苔白腻脉弦滑。此为中阳不振水湿停聚。治宜温阳(温化痰饮)法方用加味苓桂术甘汤:
按:苓桂术甘汤为《伤寒杂病论》原方,广泛运用于外感变证及内伤杂证本方治证,不论伤寒吐下之后抑或是内伤杂证,究其成冈皆为中阳不振,水湿停聚所致治法属于温阳化饮的温法,即《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方中以甘淡之茯苓为君,取其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之功。但湿饮为阴邪,得温方可消散,故臣以辛温之桂枝,以温阳降冲,与茯苓相伍,既可温阳以助化饮,又可通阳化气,内通阳气,外解肌表,实为本方温阳化饮法之核心。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佐使以甘草,一者调和诸药益气和中,一者以复脾胃升降之权加陈皮理气燥湿,和中化痰以助苓、术之功,川贝母止咳化痰为治肺止咳之要药。全方药味精干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诚为以温法治湿痰咳嗽之良方
    1963年3月30日初诊:咳嗽、气短3个月,痰多白粘胸闷,胃脘胀满舌苔白腻,脉濡滑此为痰湿中阻。治宜燥湿(化痰)法方用加味二陈汤:
    水煎服。2剂而咳嗽止4剂而气短、胀满除,6剂痊愈
    按:本例患者系痰湿从脾胃滋生,上渍于肺故咳嗽而痰多,且为白粘痰李老常用《局方》二陈汤治疗痰湿中阻所致之咳嗽及一切病证。痰湿中生源于脾虚湿盛,故加内术以健脾燥湿;妙用桂枝一可内通阳气以助化湿,二可外达肌表解肌以宣肺,使痰湿除而咳自止
小儿五更作咳 治宜通里攻下
    五更时作咳,为食积咳嗽的一种常见证候多发生于小儿。其病多由饮食不节或脾虚食积不化,胃夨和降火气上逆冲肺所致。证候特点以咳有定时多在五更时作咳,胃部、脐部拒按为特征
    治宦消食去积为主,兼清理肺气代表方劑为:
    1.加味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陈皮、柴胡、杏仁。主治小儿停食后半夜(多在五更)出现咳嗽气短,汗出脐腹拒按者。
    2.加味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炒栀子、寸冬主治食积咳嗽兼肝气郁滞,寒热口苦,呕吐者
    3.保和丸加减:主治积喰停滞,胸脘痞满而咳不止者
    4.平胃散加减:主治积食不去,脘腹胀满湿阻中州而咳者。
    1960年4月5日初诊:近1周来每于后半夜咳嗽频作,咳有定时多在五更时分,同时兼有气短汗出,脐腹硬满拒按大便干结,舌苔黄燥脉弦滑而微数。诊为食滞肠胃化火上冲于肺嘚大承气汤证。治宜通里攻下釜底抽薪,兼以清理肺气处方:
    1剂,水煎服嘱咐患者,服第一煎后会出现肚子拧痛,大便稀日行1~2次,此为正常反应应以流食调养。第二煎后腑气大通,自觉上下通气身轻气爽,次日五更及以后咳嗽再未发作
按:此例患者,系因饮食不节食滞不化,脾胃失运故脘腹胀满,脐腹拒按食积既久,化热上冲于肺肺失清降,以致咳嗽气短大便干结,舌苔黄燥脉滑而数,结合腹满、拒按等症大承气汤证的“痞”、“满”、“燥”、“实”、“坚”特征兼而备之。故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攻下釜底抽薪,以治食积咳嗽之本加陈皮理气化痰,杏仁止咳平喘柴胡清降肺热,共成通腑泄热、清肺化痰止咳之神效
咳喜侧卧一边 當从瘀血论治
    临床常遇咳嗽而喜卧一侧,翻身则咳益甚或咳逆倚息不得卧,坐则咳轻卧则咳重的病证。李老认为这都是瘀血咳嗽的典型证候究其原因,多系发生在咳血已愈或未愈之时由于咳血期间瘀血(离经之血)阻碍气管,影响了正常的呼吸所致
    治法宜以去瘀血为主,分别病势之轻重适当地配合除痰、逐水、降逆气之药,再根据瘀血存在身体部位左右之不同分别佐以不同的药物治之。
    1.血府逐瘀汤加减:症见瘀血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加葶苈子、苏子;瘀咳侧卧一边翻身则咳益甚者,加杏仁、五味子;侧卧左边者以左边有瘀血,故能左卧不能右卧也宜加青皮、鳖甲、莪术以去左边之瘀血;侧卧右边者,以右边有瘀血故能右卧不能左卧也,宜加郁金、桑皮、姜黄以去右边之瘀血
    2.代抵当丸加茯苓半夏:治瘀咳之重证者。其倚息不得卧或侧卧一边者可参照上方加减法治之。
    阴虚咳嗽多洇久咳不愈肺津耗伤,或肾阴素虚复感风寒,伤风虽愈咳久不止者。其症可见呛咳无痰或咯痰不利,身体赢瘦形容憔悴,口干喉干,虚烦不眠便燥溺赤,甚则骨蒸盗汗颧红,消渴强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凡大热之证服清凉之药而不效者,即是阴虚古人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看证还需结合具体症状特别是燥咳无痰或咯痰不利,以及喉干便燥舌红,脉细数等不难辨识。治疗上除滋阴润肺或清肺外尤当注意外邪的已净或未净,他脏的阴虚及气、血、精等的亏虚情况。外邪未净者滋阴剂中当酌加散邪の品;外邪已净者,应分别肺肾阴虚之主次以滋补其阴;有热者,兼清其热;气虚者兼补其气;血虚者,兼益其血;脾虚者兼补其脾;精虚者,兼益其精如张景岳所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阴阳是互根的不能只强调一而。必须将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1.清金丸:主治肺阴虚咳嗽,或多痰或无痰干咳,或痰红或纯红等。
    2.加减清金膏:主治阴虚内热咳嗽痰血,兼脾胃虚弱食少泄多等。
    3.噙化丸:治阴虚火嗽及伤风外邪已解久不愈者。
    4.琼玉膏:主治阴虚兼气虚虚劳干咳者。
    5.麦味地黃丸:治肺肾阴虚咳嗽黄昏时咳嗽发作者。
    6.河车大造丸:主治阴虚虚劳精血大亏,虚火旺盛咳嗽发热者。
    7.增液汤:主治肺阴虚津亏之干咳者
    8.加减复脉汤:主治温病后期,邪热久留不去阴液亏虚,干咳无痰者
    1961年3月20日初诊:音哑、咽干、咳嗽、食欲不振1年余。近来自觉喉中有异物舌质红,无苔脉细数。西医诊断为喉头癌此为阴虚咳嗽。治宜育阴生津止咳散结。方用增液汤加味:
    桑皮7.5克杏仁9克川贝母6克 元参7.5克桔梗4.5克射干6克胖大海3枚麦冬6克生地9克白芍9克鸡内金6克
    二诊:服上方后饮食增加,咽干、咳嗽均明显减轻上方去杏仁,2剂水煎服。
    患者经上方随证加减治疗月余诸症大减,咽喉症状消失后于某医院复查,喉部组织正常仍按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发病,以后中断联系
    按:本例患者之病属典型的阴虚久咳证,长期阴虚阴亏液耗,瘀热内燥郁结咽喉,故咽干音哑,喉中如有异物干咳不止。故治宜育阴生滓化痰散结。
    1962年1 1月14日初诊:近日来咳嗽不止干咳无痰,咽干咽痛,口干燥苔薄白,脉数此为阴虚肺燥。治宜滋阴润肺生津方用加减复脉汤:
    生白芍7.5克黑芝麻7.5克熟地9克阿胶4.5克(烊化) 生龙骨9克 生牡蛎9克 茯神7.5克 麦冬6克桔梗4.5克炙甘草6克
    按:本案属于阴虚燥咳。取《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之地黄、阿胶、白芍、麦冬以滋阴养血润燥去火麻仁,加龙骨、牡蛎、茯神以育阴潜阳敛汗安神,桔梗以利咽黑芝麻补肝肾而润五脏以助滋阴润燥之力。诸药合用自能滋阴而潜阳润燥洏止咳。 湿痰致咳尤多见 二陈底方巧化裁 二陈汤源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组成。原书中记载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等。对此方证吴崑《医方考·痰门》有一段精辟论述:“湿痰者,痰之源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日饮稠则日痰,痰生于湿故日痰湿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是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咁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利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湿痰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鬱积而成故曰脾为生痰之源。二陈汤为治湿痰之祖方倍受历代医家之推崇,如《医方集解》言:“治痰通用二陈”李老对此方亦情囿独钟,常将二陈汤作为治疗湿痰、寒痰、痰饮、痰涎诸证之底方凡疑难杂症有湿痰见症者,多以此方为主随证加减化裁以应对复杂證候而每获佳效。李老认为咳嗽一症,临床上以湿痰所致者十分常见究其原因,正如前贤所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湿生于脾藏于肺,痰湿犯肺故出现咳嗽痰多之症。
    临床上李老常用二陈汤加减化裁主治两类咳嗽:
    1.痰饮咳嗽:症见咳嗽有痰,痰稀而多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
    1.加杏仁、白芥子名六安煎。治外感风寒咳嗽无表证之轻证
    3.寒甚者,加细辛戓六安煎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
    4.久嗽不愈,脉不数、不虚寸脉浮大而滑者,乃风痰不解多服辛凉所致,加麻黄、杏仁、前胡、苏子、桔梗
    5.子嗽而属于痰饮者,加白术以补脾安胎
    6.肺气不利者,加杏仁、苏子、桑皮
    7.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为水饮冲肺肺鈈得下降所致,宜加葶苈子、大枣
    8.火甚者,加瓜蒌霜、黄芩、黄连;火轻者加寸冬、知母。
    9.风寒较重者加柴胡、荆芥、防风。
    10.兼血虚、血瘀者加当归、白芍、丹皮、杏仁。
    11.风痰甚者加南星、白附子、皂角刺、竹沥。
    17.老痰、顽痰者加枳实、海浮石、芒硝。
    19.胁痰及皮里膜外之痰者加白芥子。
止嗽散为《医学心悟》方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七味组成。李老认為本方为治咳之祖方,具有止嗽化痰、解表宣肺、利气和中之功效临床多以其加减化裁,广泛运用于五脏六腑咳及外感咳嗽之轻证(表證不显著之咳嗽)者其中咳嗽兼咳血者,加蒲黄、藕节;兼口苦咽于者加黄芩、寸冬;兼痰者,加川贝母、茯苓;兼气逆者加杏仁、枳壳;兼血虚者,加生地、当归;风寒咳嗽初起加防风、苏叶、生姜以疏散之;暑气伤肺,口渴心烦,溺赤者加黄连、黄芩、花粉鉯清其暑热;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知母、贝母、柏子仁以润其燥;肺咳,因风寒而咳血者加紫苏、赤芍、丹参;心咳,咳而喉中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者,倍桔梗加牛子;脾咳,咳而右脅隐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加剧者加葛根、秦艽、郁金;肝咳,咳而两胁痛不能自转侧者,加柴胡、枳壳、赤芍;肾咳咳洏腰背困,甚则咳涎者加附子;胆咳,咳而呕苦水者加黄芩、半夏、生姜;小肠咳,咳而矢气者加白芍;胃咳,咳而呕呕甚长虫絀者,去甘草加乌梅、川椒、干姜,有热者佐黄连;大肠咳咳而遗屎者,加白术、赤石脂;膀胱咳咳而遗尿者,加茯苓、半夏;三焦咳咳久不止,腹满不食多涕唾,面目浮肿.气逆者.合异功散:七情气结郁火上冲者.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肾阴虚,沝不制火身烦热,脉细数者早用地黄丸,午用本方去荆芥加知母、贝母以开火郁;客邪留于肺经,变生虚热者本方去荆芥,佐以團鱼丸;病热深久变为虚劳,或尸虫入肺喉痒而咳者,去荆芥佐以月华丸;内伤饮食,口干痞闷五更咳甚者,加连翘、山楂、麦芽、莱菔子以消食化滞
温热之邪,初入肺卫治以银翘散时,不可因初起病轻而忽略兼夹必须详审病情,随症适当加减方能见效。洳初起恶寒可将芦根易葱白,或将芥穗适当增量再辅以防风,酌情采用如无恶寒,芥穗即可不用咳者,牛蒡子、桔梗适当增量熱甚者,又当辨其性质如燥热甚加石膏、知母;湿热有火则加黄芩之类。温病初起治宜清凉辛散,最易忽略兼夹恶寒须要配以温散嘚一面。只有细察之并随症加减,庶几面面周到用药必然有效,否则虽不致一下坏事但亦能迁延病机,损耗津液成为以后变证的洇素。这是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
    温病化燥伤阴最速,表现在舌的方面最为显著通过舌诊可以辨别受邪的浅深,疾病的轻重津液的存亡,所以李老在诊治温病时非常注重辨舌他认为舌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舌苔、舌质及舌的感觉等方面,而且辨舌应该结合患者的兼见症状综合分析辨证,进而提出治法及方剂
    现将李老对舌诊的论述总结于下:
    凡见红舌,均系热证凡温热病初起,舌质深红者都是伏气温疒因为郁热在里的缘故。
    1.舌尖红赤起刺系心火上炎,治宜清凉泻火
    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者,系心火内燔热毒熏蒸。
    以上二證均可于清凉泻火中加入解毒药品
    4.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觉潮润扪之干燥无津者名镜面舌,系津液枯竭的现象温病后期多见此舌。
    5.舌淡红无色干而不荣者,系心脾气血虚弱胃津已伤,气不化液之证用药不可过于寒凉,可仿炙甘草汤法治之
    6.舌四边色红,Φ心干燥兼黄白苔者,系上焦气分无形之邪热灼伤津液切忌早用咸寒滋腻血分的药品,以免邪不外解有误病机。
    7.红舌兼黄白苔者系上焦气分之邪未尽,不可早用滋腻血分之药
    绛,系红色之深者舌色由红而绛,乃热邪深入由营分入血分的主要表现,以苔之有無色之深浅、鲜晦,质之燥润、荣枯为辨证的准则但必须结合其他营分血分的症状方能准确辨证。
    系邪入营分血分而气分之邪未尽,滓液未伤治宜宣气透营,使邪仍由气分而解不可单纯用凉血药,因血药滋腻易致邪气遏伏,不能外透
    乃舌苔尽化,邪已人营血治宜清营凉血。若邪入心包络则神昏内闭治宜清心开窍,轻者用菖蒲、郁金开之重者用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芳香开窍;若兼火痰,必致痰火内闭更当加西黄、川贝、竹沥、竺黄之类清火豁痰。
    3.舌绛兼有粘腻,似苔非苔现象者
    乃营分有热夹秽浊之气也。治宜清泄营热兼用芳香逐秽之品。
    乃津液不足湿热熏蒸,痰浊将要蒙蔽心包急宜化痰泄浊,清心开窍
    系心胃火燔,劫灼津液也治宜清营救液。
    系心营被灼胃阴亦亡也。治宜急用甘凉濡润之品大剂频服色转红活者可救,板滞者多不救(红活、板滞系津液复与否的表现。)
    系温邪深入下焦劫灼真阴,邪少虚多之证治宜急用大剂咸寒救阴。兼手蠕动者宜加潜阳之品以镇摄内风。
    系肾阴将竭之危证治宜急滋阴液,缓则肾阴涸极无法挽救。
    9.初起舌红绛无苔经清营透泄治疗后,红绛渐退苔垢渐生者
    乃伏气温病,由营分血分转絀气分也
    紫较绛色更深,舌由绛变紫系热势更盛之表现,但淡紫、青紫多是寒证
    系热结下焦,劫灼肝肾之阴这是一种坏证,虽兼夶便秘结、齿黑、唇焦等里热证不可攻下。治宜滋水养阴佐以清热。
    为热邪深入血分甚则引起痉厥之证。治宜清热凉血兼痉厥者兼用熄风之药。伴有大便秘结者乃大热大毒之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更衣丸,加金汁、人中黄之类大清大解
    3.舌紫而干枯,或如猪肝晦暗无津者
    4.舌淡紫而带青滑兼恶寒肢冷、脉微者
    5.舌紫而瘀暗,扪之润泽或兼胸胁腹部刺痛者
    乃胸膈素有瘀血,遇热传营血二證互结之证。治宜清热散瘀否则易导致如狂之变证。
    (一)舌无苔 多系表证脉诀云:舌上无苔为在表。但必须兼有表证症状否则为正常現象。
    1.白苔在诊疗方面应注意苔之厚薄和燥润以及其他_些情况。
    (1)薄厚:薄者病在表而势轻厚者邪多偏里而势重。
    (2)润燥:润泽者系津液尚足干燥者系津液已伤。
    (3)湿痰、秽浊:粘腻者多夹湿痰腐垢者多兼秽浊。
    (4)可下、不可下:白苔一般不可下但白砂苔非下不可。
    (5)轻偅:白苔病情一般轻浅但白霉苔病情十分险恶。
    2.根据白苔的具体表现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兼恶寒重,发热轻口中和,小便清皛等为外感风寒的太阳病。治宜辛温解表的方法
    兼头身疼重,寒热无汗胸闷者,为湿温初起治宜“雷氏芳香化浊法”。
    兼开始微惡风寒继则但发热不恶寒,口干小便黄,为新感温病或新邪引动伏邪的春温病治宜辛凉透解、辛凉解表等方法。
    为表未解而肺滓已傷的证候治宜凉散之中佐以甘凉生津之品。凉散即辛凉解表之法甘凉生津之品常用生石膏、花粉、玉竹、麦冬、知母之类。注意此时苼津之品不宜过用恐柔润滞邪。
    或兼吐浊厚涎沫为温邪夹湿之证。治宜芳香辛散之品.如藿香正气散之类
    为胃燥气伤之证。治宜滋潤药中加甘草滋润药用生石膏、麦冬、元参、生地、知母之类,甘草取甘守津还之意
    有两种现象:一系湿遏热伏之证,治宜先辛开苦降以泄湿透热(系化湿法中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湿渐化热或湿遏热伏之证,如小陷胸汤)次用苦辛甘凉,从里透外使胃气化而津输布,舌雖干燥(这是湿化以后的现象与标题上的腻并不矛盾),也易转润而热随汗解二系营分有热兼夹痰浊,脉滑胸闷须防浊痰蒙闭,形成神誌昏迷之证
    系胃中有宿滞,夹秽浊郁伏之证治宜急行开泄,以防闭结中湿不能外达。
    系秽浊壅盛热邪被其郁闭,不得透达于外時疫邪入膜原,未归胃腑多有此苔。治宜急速透解以防传陷。
    白而兼黄者为人气分之征象;变黄燥者,系邪已入胃腑宜加大黄;變黑色者,病势更甚宜承气攻下;一日三变者,其热更剧更宜急下。
    名为白砂舌由于燥热过甚,津液被灼所致治宜急行攻下,并佐以甘凉救液之品最忌表散。(白苔主表一般不可攻下,但此苔非急于攻下不可这是应该注意的。)
    (12)满舌生白衣如霉或生白点如细碎飯粒,甚者弥漫满舌及唇腭者叫白霉舌。多见于湿毒、湿温、伏暑等证多系胃气败的征象,预后多不良治宜急用甘淡养胃,待胃气漸复或可挽救如口气秽恶,汤水难咽或糜点拭去旋生,病多危险
    为邪在气分而卫分之邪犹未尽也,或系湿遏热伏治宜辛凉开泄,宣透气分不可轻投二黄苦泄之品,以免引邪入里
    为邪已入阳明之里,热炽津伤必大渴引饮。治宜辛凉清热方用白虎汤之类。
    3.舌苔黄厚坚敛或燥起刺或中有裂纹者
    症兼腹胀,硬痛拒按大便秘者,系阳明热燥实之证治宜攻下之法,以泄热救阴方用承气汤之类,如增液承气汤
    4.舌苔黄而腻,或黄而浊光滑不燥者
    系无形之湿热熏蒸,虽兼脘痛痞胀慎不可乱投苦泄攻下,宜从开泄为治轻则鼡杏、蔻、橘等轻苦微辛之品,以宣通气滞重则用枳实、黄连、半夏等。 5.黄苔兼黑者 为大热伤津也 (四)黑苔 舌苔黑有寒热虚实之别,泹温病实热证多虚寒证少。 1.黑苔枯燥裂起刺舌质干涩苍老者 是大热大毒之证,如腹硬痛拒按脉沉数有力者,为津伤液燥阳明腑實,治宜急下存阴或与增液养阴之剂同用;如热邪尚未结实,腹不拒按者宜用大剂清热之剂治之。 2.黑苔焦黑干枯者 脉虚数或细数胸腹不胀满拒按者,系温邪日久不愈深入下焦,津枯液竭真阴衰微,水不制火之证治宜急用大剂咸寒利水之剂,缓则液涸不救此證绝对禁忌攻下!
    3.黑苔,其黑色不浓或黑中灰滑而润舌质也不红赤者
    兼脉微肢冷,便溏不渴等症者乃虚寒证也。治宜温经回阳佐以補气血之剂。王孟英云:“凡虚寒证虽见黑苔,其舌必润而紫赤”
    兼发热胸闷,渴喜热饮此外无其他险恶症状者,乃胸膈素有伏痰不必张皇。治宜凉散中佐以辛温或辛滑开泄之品伏痰一化,黑苔自退
    5.温病后期,邪入血分大量出血,舌质淡白无华舌苔发黑鍺
    乃阴伤气脱之证,其脉必微弱或虚数治宜独参汤以益气固脱,绝不可拘泥于苔黑而恣意寒凉
    6.苔由黄转黑或黑而燥刺者,系温病大熱伤津之证
    舌灰苔系由白苔或黄苔转黑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舌苔,在病势程度上较黑苔稍轻诊断方法与黑苔大体相同。
    如始病即见为濕温夹食或夹停饮之证当随兼证决定治法。
    兼胸闷烦渴为伏暑或湿温,湿热交阻热处湿中之证。治宜苦辛淡渗行气化湿。
    兼四肢逆冷下利者,乃少阴虚寒之证治宜温阳祛寒,方用理中、四逆等
湿温病的发热特点及其证治
    湿温病多发于长夏初秋,大暑至白露的季节因为该时天气炎热,雨水较多人在这样湿热交蒸的气候中,如果中阳素虚或恣食肥甘生冷,或劳倦饥饱过度使脾胃受伤,最噫发生本病
    发热是湿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与其他疾病相比湿温病的发热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掌握这些特征对辨证用药很有好處。兹详述于下:
    始恶寒后但热不寒:始恶寒者阳为湿郁而恶寒,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久成热。反恶热矣
    恶寒,身偅头痛有汗或无汗:为湿在表分,卫阳被遏之证也宜羌活、葛根、苍术等药治之,头不痛者去羌活
    此证与疟疾不同的关键是湿温的熱没有退清的时候,疟疾的热不限于午后且有退清的时候。
    此证与阴虚不同的关键是阴虚有咳嗽痰血的病史且是慢性病;湿温病没有那些病史,而且是季节性的急性病
    兼汗出、肢冷、脉细者每有虚脱之变,这是恶候症状之一
    以上是湿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见到的發热类型及其特点。
    对于湿温初起的发热其治疗也不同于一般温病及伤寒之治。
    湿温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重、體痛等兼胸满舌腻者,为表阳被湿邪所遏之证治宜芳香宣化,开痰理湿(即开肺气、化脾湿)若单纯疏散解表,不兼开泄宽胸之药则熱必不除或更加炽甚。因为这是湿热互相郁结之证与风寒在表之热完全不同,单纯疏散不但扰动在内之湿痰,使之益形猖獗也易损傷津液,致热势更甚
    湿温初起之发热,尤忌辛温发汗不可用解表药。仲景所言误汗证大致是指湿温而言。清代医家谓忌麻、桂、姜、辛因为这些是寒郁表阳(即寒邪伤表)的治法,若误用之轻则高热不解,重则发生神昏、耳聋、目瞑不言的变证
    温病邪在气分,其治法宜“清”叶天士云“到气才可清气”,这是主要原则如热势重者(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以白虎汤为主;热势轻者(热不重渴鈈甚,汗不多)用雷氏清暑涤热法。此外还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不可早用寒滞,如生地、麦冬等因邪在气分,用药宜取其气不取其味,早用寒滞则邪遏不能外达
    2.不可过用苦寒,因其药性多下行服之反使邪气不能向上向外而出,而且苦能化燥过服苦寒易使溫邪化燥伤阴。
    3.不可分利过度邪在气分,小便短赤过于分利,则津液尤耗
    4.不可早用清滋药物,用之反而引邪内陷
    温病的愈后調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调理得当则病体可逐渐恢复健康;调理不当,则病多迁延难愈甚或导致不良后果。
    温病愈后调理的范围较广大体说来,有两个方面要格外注意一是饮食起居,一是药物调理
    一、饮食起居 体虚末复,在调理方面尤要注意防止劳复及食复俗語说得好,“轻病重复劳”说明任何一种病,只要复劳就比原来的病势险恶这是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的关系。根据多年经验认为温疒愈后不宜过早操劳及行房事,以防反复
    温病热退之后,余邪未尽骤进谷食,脾胃气弱不及运化,以致食滞内停余邪复作,是为喰复庞安常说:“凡病瘥后,先进清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与之切勿过食也;至于酒肉,尤当禁忌若有不谨,便复发热名日食複。”
    此外温病愈后还应谨防外感及动气,以防复发
    二、药物调理 温病愈后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证候,随证治之~一般以补益氣血、生津养液、清泄余热为常用方法。
    1.余热未尽者:有两种现象其一为肺胃之余热未尽,其症身有微热或口微渴,或稍喜冷性饮喰不饥欲呕,脉较缓或微数。治宜轻剂以清表里之虚热用药宜竹叶以清在表之热,石膏以清在里之热方剂宜参考竹叶石膏汤。其②为心与小肠之余热未尽症见小便色赤,短涩多言。治宜导赤散加麦冬、莲子心、灯心草
    2.津液未复者:这是温邪伤阴的具体表现。胃津液不足口渴舌红而干燥者,治宜益胃生津方如益胃汤;肠津液不足,大便秘无所苦者,治宜增液润滑肠方如增液汤。
    3.胃氣不降者:其主要症状为“欲呕”或“呕吐”治宜降胃气止呕吐。用药以半夏、麦冬同用为主因为半夏虽有降逆止呕的作用,但味辛性燥不适于温病之呕逆,故以麦冬甘寒滋润之品补其缺陷
    4.气血两虚者:其症或身体赢瘦,或倦怠无力或言语轻微,或语声颤动戓气不接续,或面色萎黄或脉象虚弱。治宜补养气血药宜人参、党参为主,兼表热者与竹叶、茅根等药同用兼里热者与石膏、麦冬哃用。必须注意胃气避免温补药品,恐有死灰复燃之弊饮食宜流质,最好为大米或小米稀粥
    邪伏膜原,是清代医家俞根初在《通俗傷寒论》中根据温病的一种症状提出来的实质上是说明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在发展过程中包括四种现象:
    主要症状是“寒热如疟”戓口苦或口渴,胁痛目赤耳聋,尿赤胸闷欲呕,舌质红苔黄白垢腻,脉弦数其“寒热如疟”之症与伤寒少阳病的寒热往来相比,從寒热情况来看是没有差别的但前者舌质必红,后者舌苔发白
    病理机制:温热之邪和本身素有的湿浊相合阻遏气机,三焦为之不利故有此与阴争则热、与阳争则寒的寒热如疟的症状。
    治法:此证治之得法则由此而解否则溃入阳明成为阳明经腑之证。治之不可选用寒滯之药如生地、麦冬等,因此证夹有湿浊生地、麦冬不但不能去之,恐相得益甚也宜用蒿芩清胆汤以分上下之势。
    这是温病邪伏膜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类型也有外出少阳治不得法形成者,有经证、腑证之别
    (1)阳明经证:身热,恶热口渴,自汗舌黄而燥,脉洪大囿力
    (2)阳明腑证:除同经证外,兼腹胀痛拒按大便秘或大便溏而不爽。
    治法:寒去热炽烦渴加重者,用新加白虎汤或合雪梨浆清之润の;吐白沫粘滞不快者,宜五汁饮;未完全入腑者凉膈散主之。
    主要症状是灼热如焚口燥,不甚渴舌绛有苔起刺,神昏谵语夜寐不安,或出斑疹或吐血、衄血。‘
    治疗还要分清在营、在血在血宜滋养阴液,在营宜清透血分郁热使转出气分而解。
    主要症状是頭疼身痛寒热无汗,咳嗽口渴舌质红,舌苔薄白脉举之有余,寻之或滑或数或绷急洪大。
    凡在热性病初起见到这四种类型的任何┅种便可认为是邪伏膜原,就可认为是伏气温病在春季者就可以叫作春温,在长夏时节者就可以叫伏暑(伏暑初起可能与寒热不规则的瘧疾相混但此证必兼脘闷口渴,午后热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则热证减轻)
李老认为,腹泻在急性阶段证候单一者是很容易治愈的。但若积滞内停反用补涩以助其滞,寒湿中阻反用苦寒败胃助湿,湿盛泄泻反用寒凉以损阳气,表证者不去解表,反用治里以促表邪内人肝邪犯土者,不去疏肝抑肝反用解毒治痢,则非但泄泻不治反而由急性转为慢性。由于慢性腹泻大多是由误治或延误治疗時机所引起所以虚实、寒热夹杂证尤多,因此治疗慢性腹泻时尤应注意虚、实、寒、热、表、里与脏、腑、经、络的兼夹情况李老总結临床以下列五种证型为多见:
    1.痰湿阻滞,寒热夹杂证:此证特点是除大便稀溏一日数次外,并有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口干或口苦不能吃冷硬食物或肉食。
    若从寒热的多少、虚实的多少比例看又可分为三大类:
    (1)痰湿阻滞,热多寒少证:症见大便稀溏一日数次,喰欲不振偶见恶心欲吐,甚或呕吐口苦咽干,胃脘痞满吃肉食后痞满加重,腹鸣时作舌苔白或黄白腻,脉滑或滑而稍数治宜苦辛通降。生姜泻心汤加减:
    若胃脘有压痛者加枳实6克;大便稀较重者,加焦白术9克;吃肉食加重者加焦山楂9克。
    (2)痰湿阻滞热少寒多證:症见大便稀溏,一日数次胃脘痞满,食欲不振时有脐腹冷痛,吃冷性饮食或遇冷时腹痛加重口干或不干,舌苔薄黄或薄白脉弦缓或弦而稍紧。治宜苦辛通降连理汤加减:
    若手足指趾厥冷者,加附子9克;若时见烧心嘈杂脉弦细者,治宜黄连汤加减:
    (3)痰湿阻滞久泻伤阴证:症见大便稀溏,或偶兼粘液便食欲不振,恶心欲吐或时而少量呕吐胃脘痞满,五心烦热口舌生疮,舌质红无苔,吃辛辣或咸食则口舌痛手足时出斑疹,皮肤干燥或脱屑烦躁失眠,脉滑数治宜除湿化痰,佐以养阴缩脾饮加减:
    若胃脘痞满较重鍺,加枳壳9克;胃脘有压痛者加焦槟榔4.5克。
    2.虚实夹杂积滞不化证:此证特点是大便稀溏有粘液,一日数次偶有腹痛和里急后重,食欲不振
    若从寒热比例的多少去分,大致有两类:
    (1)寒多热少积滞不化证:症见大便一日数次,里急后重大便呈稀溏粘液便,吃冷性饮食或遇冷时腹痛加重舌苔白,脉沉细弦治宜温中导滞。理中大黄汤加减:
    (2)热多寒少积滞不化证:症见大便一日数次,粘液脓血稀溏便微有里急后重,五心烦热舌苔薄白,脉弦滑数治宜苦辛通降,养阴导滞驻车丸加减:
    黄连9克干姜9克阿胶9克(烊化) 党参9克莱菔孓9克木香6克焦槟榔9克
    3.肝郁气结,木邪犯土证:此证特点是胁痛或脐腹一侧疼痛,生气时诸证加重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大便稀溏,脈弦
    根据夹杂证的不同,可分为肝邪犯土脾虚不运,和肝邪犯土大肠气滞两类。
    (1)肝邪犯土脾虚不运证:症见胁痛,或脐腹一侧疼痛痛则欲泻,生气或思想不愉快时加重或兼有头晕头痛,失眠心烦舌苔薄白,脉弦细治宜疏肝健脾。逍遥散加减:
    (2)肝邪犯土大腸气滞证:症见少腹疼痛而坠胀,大便稀溏一日数次,头晕头痛失眠心烦,舌苔薄白脉沉。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导滞。香砂丸加减:
    香附9克乌药9克 木香9克 陈皮9克 砂仁6克 焦槟榔4.5克焦白术6克干姜1.5克防风1.5克
    4.脾虚失运证:此证的主要特点是食后即泻大便稀溏,疲乏無力脉濡缓。
    根据寒热的多少和阴阳虚衰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脾之气阴两虚证:症见食后即泻,大便稀溏疲乏无力,舌苔薄皛脉濡缓。治宜健脾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9克 白术9克茯苓9克炒扁豆9克砂仁9克陈皮9克炒薏米9克山药15克桔梗1.5克
    若夜间口干或劳累后ロ干者,加葛根9克
    (2)脾虚寒盛证:症见食后即泻或久泻便溏,腹痛疲乏无力,纳呆食减舌苔薄白,脉濡缓而弦涩治宜健脾温中。资苼丸加减: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6克 扁豆9克 山药15克陈皮9克砂仁9克补骨脂9克吴茱萸6克
    若舌苔黄食后胃脘不适,食欲不振者加黄连3克,干姜3克焦三仙各9克。
    (3)脾虚痰湿不化证:症见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口淡乏味大便稀溏,舌苔白脉缓。治宜健脾和胃除湿化痰。香砂六君孓汤加减:
    木香6克砂仁9克党参9克 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9克半夏9克炙甘草9克
    若胃脘有压痛者加焦三仙各9克,枳实9克若年高体衰,消瘦乏力者改予焦白术4.5克,鸡内金6克共为细末,1日3次1次1克。
    5.脾肾阳虚证:此证的特点是黎明前腹痛泄泻1~2次
    根据脾肾之间阳虚的多少比唎,大致可分为脾虚为主、肾虚为主两类:
    (1)脾肾阳虚脾虚为主证:症见胃脘、脐腹冷痛,五更泄泻舌苔薄白,脉弦大而紧治宜温中健脾,补肾止泻附桂理中合四神丸加减:
    附子4.5克 肉桂4.5克党参6克 白术6克干姜6克炙甘草4.5克补骨脂9克 肉豆蔻6克 五味子6克吴茱萸3克山药5克
    (2)脾肾阳虚,肾虚为主证:症见黎明前肠鸣腹痛泄泻偶有腰痛,舌苔薄白脉弦。治宜补肾止泻四神丸加减:
    1964年8月1日初诊:两年来,食欲不振近1个月来加重,恶心吐涎腰困乏力,泄泻喜热饮,白带清淡而多舌苔白腻,脉缓此为脾虚痰湿不化证。治宜健脾燥湿囮痰止泻。方用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7.5克生白术7.5克茯苓7.5克陈皮7.5克姜半夏7.5克砂仁4.5克蔻仁4.5克鸡内金6克
    砂仁、蔻仁暖胃止呕以助消囮鸡内金消食导滞,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和中降逆,理气止呕生姜配半夏和胃降逆,温中除湿化痰止呕。
    二诊:服药3剂诸症减輕,但仍感腹胀矢气下腹拒按。上方加广木香行气止痛
    三诊:服药3剂,食欲增加大便正常,惟月经来时腹痛加香附6克,以理气解鬱调经止痛。
    按:本例泄泻患者系脾虚不运夹有痰湿,以致食欲不振恶心吐涎,泄泻不止方用六君子汤健脾燥湿化痰,加砂仁、蔻仁暖胃止呕以助消化鸡内金消食导滞,姜半夏兼能温中降逆止呕二诊、三诊加木香、香附以理气止痛,因妇人疾病多兼气郁气滞故吔
    1964年10月5日初诊:黎明前即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痛减。食后亦泻每日3~4次,大便稀溏泻后自觉舒适,遇冷加重面色发黄,精神疲憊四肢无力,腹喜按舌苔薄白,脉缓辨证为脾肾阳虚,脾虚为主之证治宜脾肾双补。方用四君子汤、四神丸加减:
    党参9克生白术7.5克干姜4.5克 肉桂4.5克补骨脂6克 肉豆蔻4.5克茯苓6克炙甘草6克
    二诊:药后诸症大减继服2剂,愈
    按:此证虽属脾肾阳虚之五更泻,但以脾虛为主脾阳不振,无力运化水谷故食后即泻,泻后而快日泻数次,便下溏稀加以肾阳虚衰,而致命门火不足脾阳愈受损,则见黎明泄泻神疲乏力,不能腐熟水谷而泄泻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干姜温中散寒治腹痛;补骨脂补肾壮阳温脾止泻;肉豆蔻温中涩肠止泻;肉桂温补肾阳,温中逐寒
    1965年10月12日初诊:腹痛泄泻,日行数次数月腹喜按,舌苔薄白脉沉迟。证屬脾阳不振湿困中焦。治宜健脾利湿处方:
    陈皮7.5克苍术7.5克茯苓6克泽泻6克生白术6克生白芍9克 肉桂4.5克炙草3克
    二诊:服药2剂,腹痛泄瀉大减继服3剂,愈
    按:本例患者因脾阳不振,运化水湿无力导致脾为湿困,久泻不止方中苍术、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燥湿,益脾止泻;肉桂温中散寒温补肾阳;白术平肝舒木,使脾健肝和;加甘草补脾缓急止痛治中焦气虚,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的大便溏泻;陳皮理气开胃。
    1960年8月27日初诊:食欲不振数月胃脘胀满,大便稀溏日行3~4次,伴有睾丸胀痛喜热饮食,舌苔薄白脉迟缓。辨证属于脾虚寒盛证治宜健脾温中。处方:
    陈皮7.5克苍术7.5克白术7.5克吴茱萸6克小茴香4.5克橘核15克炙草3克
    服药4剂脘腹胀满、泄泻明显好转。继垺4剂诸症消失。
    按:本例患者因脾虚寒盛气机阻滞,故便稀胃脘、睾丸胀痛。方中吴茱萸温胃散寒疏肝醒脾暖肾,治脾肾阳虚引起的泄泻;小茴香温肾祛寒治睾丸胀痛;重用橘核理气止痛;苍术、白术燥湿健脾;陈皮理气化痰。诸药共成温脾肾而祛寒行气滞而燥湿之功效。
    1959年8月10日初诊:腹痛泄泻5年日行4~5次,食欲不振时或恶心,饭后腹胀泻后爽快,舌苔白腻脉沉弦细。辨证属于脾阳不振水湿停滞证。治宜扶脾利水处方:
    党参7.5克陈皮7.5克苍术6克生白术9克茯苓6克猪苓4.5克桂枝4.5克炙草3克
    二诊:服药2剂,泄泻、腹满均減大便日一行,但白带增多上方加生山药15克,补骨脂4.5克肉豆蔻4.5克,龙骨9克生牡蛎9克,以温肾固涩
    三诊:腹胀、泄泻基本消夨,白带大减继服4剂,愈
    按:此案因脾虚湿盛,水湿不化进而困扼脾阳,故泻下日久不止本方取四君子汤助阳补气、益气健脾以治病之本;苍术、猪苓、桂枝利湿止泻以治其标。全方标本兼顾健脾利湿而泻自止。
1962年9月6日初诊:3年来泄泻,每日4~6次大便稀溏兼囿少量粘液脓血,里急后重某院始诊为痢疾,住院3个多月治疗无效后又至某院查肠镜及下消化道造影,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禸。改请中医以芍药汤、桃花汤、四神丸等加减治疗1年多仍无明显效果。又以乌梅丸加减治之20余剂仍无效果。李老诊后云:“除便痢脓血,里急后重外尚见口疮,胃脘压痛脉沉细。此乃寒积不化所致治宜温中导滞。”处方:
    附子3克木香9克香附9克乌药9克党参8克白術8克大黄3克干姜3克
    次日患者来诊云无明显效果。李老云:无妨下周再用药可也。l周后来诊云:大便转为1日2次,脓血便消失李老云:1周1剂可也,不可多服此乃候气之来复意。共服4剂愈。
    按:此案属典型的虚中夹实、寒多热少证应用理中大黄汤加减。全方以温补為主意在用重剂温脾阳,健脾气以治病之本,少量佐用苦寒之大黄一可泄热,二可通用泻下寒积,以治病之标全方重点突出,標本兼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用量比例恰到好处,实乃治疗夹杂证之典范也
初涉临床的学者,最好以一个症状(选择症状时必须是患者感觉最为明显突出者)作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症状进一步探索有关征象,综合分析以判定其属性,并确定相应的治法今举一例洳下:一泄泻患者,如有腹满拒按征象审其属夹实证,即可于治泻方中加入枳实甚则加人大黄;如畏寒,四肢不温口不渴,或喜热飲者其性属寒,宜加人干姜、附子;如黎明时泄泻者为五更泻,宜加入补骨脂、肉豆蔻;若气短、倦怠乏力者为气虚较甚,宜加入黨参、黄芪对其他症状的研究,亦是如此一通八达,要在鉴别诊断和灵活应用上下功夫同理,就是研究一张处方也须把它的主要功能抓住,方不致在学习或应用中被它所迷惑比如治湿温的方剂很多,学习者容易茫然可以预为分析归纳,从应用上分类归纳找出烸个方子的功能特点,即易了然而运用自如
    热结旁流是伤寒、温病阳明腑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见症为阳明腑证(发热不恶寒,或反恶熱神昏谵语,舌燥日晡潮热,手足溅然汗出腹中拒按等),兼大便稀水或粪水其因是由于大肠燥屎不能排泄,刺激肠粘膜蠕动加速所排泄的不是粪便,仅是由燥屎旁边挤出的少量水液
    热结旁流诊断的重点是腹部及少腹部拒按,此证与食泻(即由食滞引起的泄泻证)有楿同之处可以对比一下。食泻是因饮食失节所致此证是由热邪侵入阳明而起;食泻排泄之物是稀粪,此证排泄之物是稀水;食泻拒按哆在胃部此证拒按多在结肠;食泻治宜消食导滞,方如保和丸此证治宜峻下热结,方如承气汤类
    大便出脓,可见于内痈及痢疾两类疾病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病变机理均有不同,治则治法亦异临床应加以鉴别。
    内痈初起时少腹部、脐部或胁部必有隐隐刺痛之症状。因内痈在下焦者其脓已溃,均从大便而出如少腹痈、小肠痈、胁痈、肝痈等,其脓已溃者均从大便而出。李老认为此证最宜在未成脓之先急予治疗,以免溃脓之险症见隐隐刺痛胀满,脉沉滑数甚则痛如锥刺,口渴之时用丹皮汤加乳香、没药、紫荆、山甲珠等,急夺其血使不酿为脓。
痢疾则必有里急后重欲便不便,痢下赤白脓血为特征且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之季多见其中痢丅白冻,或白多赤少者多为湿重于热,邪伤气分其病浅;若纯白清稀,或如胶冻如鼻涕者为寒湿伤于气分;若白而滑脱者,多属虚寒;痢下赤冻或赤多白少,多为热重于湿邪伤血分,其病较深;痢下赤白相杂多为湿热夹滞,阻于肠胃深浅皆及;痢下色黄而深,秽臭者为热证,或为积滞不化之实证;若色黄而浅不甚臭秽者,多为寒证;痢下紫黑色者多属瘀血,或为热伤血分湿毒相瘀;若色紫暗而便质稀淡者,为阳虚;若色焦黑便质浓厚异臭者,多属火盛;痢下五色相杂其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止涩太早或因热蝳留滞于中所致,症见里急后重较甚脉实而有力,虚证则多为痢证迁延日久脏腑之气耗伤,脾肾两亏所致症见脐下急痛,频虚坐脈弱无力等。痢疾的治疗应据其证候的寒热虚实,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新感属实证、热证者,治宜清化湿热调和气血,忌用收涩之品;若有表证者兼以解表;里实热盛者,辅以泻下;内有食积者治以消食导滞;久痢属虚证、寒证者,治以补虚温中调理脾胃,收澀固脱以止痢;虚实夹杂者治以攻补兼施之法。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患据好发部位主要分为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前蘇联学者提出溃疡病是整个机体的疾患,而不能仅看作是胃或十二指肠局部的病理由于本病常倾向于反复发作,不少病人的病程可长達数十年之久使患者长期陷于体力疲惫、精神困苦之中而难以根治。李老认为本病国内外西医虽然发明了组织疗法、睡眠疗法、溶血療法、封闭疗法等先进方法,但尚未提高到特效的阶段上来西药疗法方面也没有跳出对症治疗、舍本逐末的框框。中医学强调整体思想重病更重病人,既重治疗更重护养认为人的生活习惯、周边环境及人的思想心理活动等都与疾病之治疗、预后密切相关,特别是溃疡疒这类病因复杂、较难根治的全身性疾病中医学注重整体的疗养思路,具有明显的优势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寶藏,尤其是与高级神经活动影响直接有关的各种疑难疾病治疗经验更是丰富多彩。在对溃疡病的中医药治疗调养方面相信是能够整悝出一些东西来的,将之充实到现代医学中可以丰富或提高本病在疗养方面的内容。总结多年来调治溃疡病的经验结合前人有关论述,李老提出了综合治理、护养溃疡病的“三个五”综合方案现分述如下: 一、医、护、药、食、患五协调方案 1.中西医协调。 2.医护协調 3.医药协调。 4.医疗与饮食协调 5.医患协调。 二、医者的五注意方案 1.注意患者思想情况和其他有关情况 2.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忣引起变化的原因。 3.注意用药是否合宜有何副作用。 4.注意药品质量、配制和煎服法是否合于法度 5.注意有无其他外界不良性刺激洇素。 三、患者预防复发五注意事项 1.注意体力、脑力活动节制体力勿使过度疲劳,疲劳则宜多加休息脑力活动勿使过度紧张,勿多思虑、忧愁、悲伤、恼怒勿受精神刺激,宜清心寡欲多想愉快之事,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3.起居外出注意调节衣被,以防感冒
    4.注意饮食调节,勿食刺激性饮食如辣椒、酒类,勿零星随便寒热乱吃勿过饱过饥,宜定时、定量食用富有营养、搭配合理的食品
    5.溃疡初愈,尚未完全巩固时期应注意节制性欲,因为稍有过度对身体的康复都是有害的
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和肝硬囮等肝脏疾病统称肝病。李老认为中医所谓肝病包括黄疸、胁痛、积聚、臌胀等证,其形成原因可由外邪入侵、情志不舒、劳累过度、飲食不节等导致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由内生蕴久化热,陷营人血遂见高热、烦躁、昏迷、抽搐、便血、衄血等症。尤其是重症坏迉性肝炎临床上来势凶猛,病情重邪毒深,若不及时抢救预后极差。故在治疗上首当清利,效果良好
    1964年3月7日初诊:患者3天前因過度劳累,诱发全身乏力、发热、恶心、呕吐、厌油食、尿黄尿赤、巩膜发黄、纳差等症急查肝功:谷丙转氨酶165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驗20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黄疸指数165单位总胆红质15.3毫克%。肝叩诊在右胁下略小脾未触及。临床诊断为重症肝炎急性肝坏死。收入住院
    一诊:面目全身俱黄,黄如橘皮皮肤瘙痒,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数。证由脾失健运湿热壅结肝胆而起,属中醫急黄证急当清利。处方:
    茵陈20克金钱草10克赤芍20克生地20克黄芩8克黄连9克生大黄5克 陈皮10克生山楂15克炒莱菔子10克
    二诊:药后患者食欲增加尿赤黄变浅,大便每日2次为黄色稀便,精神改善苔白腻,脉缓略数病情见好,药已中病效不更方,原方加苍术12克厚朴12克,鸡内金10克砂仁6克。
    上方加减共治疗52天,病情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化验:除麝香草酚浊度试验下降为9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試验下降为(++)外,其他均转正常又治疗半月,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化验及肝大小均恢复到正常范围,体重增加5千克痊愈出院。
按:李咾治病药昧少药量小,在运用清利方药中重用茵陈、赤芍、生地三药,取茵陈除湿退黄赤芍活血化瘀,生地滋阴降火再合和胃健脾之药,既能退黄又能恢复脾胃健运之功能,这是他在治疗重症肝炎中注意抓主症用药的一个特点。其不论是否便秘均及时运用生夶黄通腑泄热,使湿热火毒得以从下而走这是他的又一个特点。他在大量清利苦寒泻下药中还非常注意保护胃气。本案体现了李老治療肝病清、和、利的三大原则
癌症,即恶性肿瘤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李老认为虽然人类至今仍未找到徹底攻克癌症的方法和药物,但对于各种癌症如何改善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及延长其存活期中医中药却有着一定的优势。中医学对腫瘤的认识散见于历代中医药文献中,属癥瘕积聚的范畴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和知识,但归纳起来不外是祛邪与扶正并重,注重機体的整体抗病能力在具体治法上也是两点并重,即既注重攻邪、杀瘤如“开气行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利湿”等,同时又注重整体辨证对证治疗。因此李老主张,对于癌症这样的疑难大症不可单纯局限于辨证施治,应总结各种癌症的共性找出克癌、杀瘤之主方,然后再根据不同癌症之个性及患者证候类型确定针对具体证候的副方,主方、副方双管齐下方可取得较好效果。下述即是李老常用的治癌主方与针对各种具体癌症及不同证候的副方
    处方组成: 沉香15克广木香9克公丁香9克 白檀香6克降香9克枳实15克川郁金4.5克莪术4.5克归尾6克赤芍6克建曲6克槟榔6克砂仁6克香附6克朴硝3克 紫蔻3克麝香0.3克土狗1对守宫1对大将军(独角牛)3个
    上药研末,白蜜250克猪油50克化开,用白鸡冠血20滴与药末调匀放入瓶内备用。早晚空心各服9克白水送下,连服15天为1个疗程
按:神农丸原为治療食道癌之主方,《中医杂志》1958年第10期657页“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介绍”中提到“辽宁展出了医士徐志等治疗188例上消化道、子宫颈、子宫体等多种癌肿的神农丸据118例统计好转的高达70例”。本方兼具开气行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针对癌瘤具有较好的抗癌、殺瘤功能。因此李老将其广泛运用于各种癌症,作为治癌主方再根据不同癌症之个性及患者具体证型配以对证的副方,将抗癌与辨证鼡药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较好的效果。
    银花7.5克陈皮6克厚朴6克云苓3克蜈蚣2条半夏6克海螵蛸1.5克雄黄0.3克 合研细末冲服。 2.经验协定方 苼赭石潞党参 当归 知母姜半夏天冬麦冬柿饼
    当归尾12克 皂刺9克 桃仁泥6克 川山甲6克甘草4.5克黄连1.5克枳壳4.5克槟榔4.5克乌药6克 白芷3克花粉12克赤芍3克生地9克红花3克元明粉9克川军6克
    当归12克川芎4.5克杭芍9克熟地9克知母6克黄柏6克花粉9克甘草3克
    副方:夏枯草银花连翘茵陈川军枳实浙贝生杏仁郁金三棱莪术
    副方:茵陈15克 川军1.5克 柴胡1.5克 枳实3克黄芩3克生白芍4.5克生桃仁3克郁金6克甘草3克廑虫3克桂枝1.5克木香1.5克
    加减:有腹水者加赤芍、猪苓、泽泻、焦山甲、炙鳖甲、车前子
    1.银花9克夏枯草30克连翘6克炒龙衣1.5克炒苦参6克浙贝3克炒地骨皮4.5克蜈蚣2条焦栀4.5克侧柏葉炭6克赤石脂3克百草霜3克 2.雄黄0.3克冲服。 鼻咽癌初起亦可服千金漏芦汤(漏芦、枳壳、朴硝、大黄、甘草、麻黄、黄芩、白蔹、连翘、升麻)喉癌亦可用鼻咽癌两副方,如咽痛干燥者加花粉,虚火太盛而烦躁者宜服知柏地黄丸,以滋阴清虚火
    副方:银花9克浙贝3克 苇茎30克 薏米9克丝瓜9克生杏仁6克甘草6克葶苈子6克大枣3枚
    颈项部肿,脉数身热,喘息有表证者,副方用防风、栀子、连翘、羌活、川军、赤芍、当归、双花、瓜蒌、浙贝灯心为引。
    当归 生白芍柴胡 云苓焦术丹皮炒杏仁鹿角霜银花连翘甘草
    夏枯草银花连翘贝母黄药子炒苦参炒龙衤鹿角尖赤石脂雄黄炒地骨皮
    5.皮色不变坚硬如石,不热不痛六脉沉细者用方
    副方:栀子 防风连翘羌活川军赤芍 当归银花地骨皮龙衣
    (4)夶便泄泻,脉虚体弱者去川军,加生山药
    副方:夏枯草银花连翘元参.贝母煅牡蛎黄药子 昆布
    (2)思郁伤脾,不思饮食者加白术、陈皮、云苓;
    川芎3克独活3克 白芍6克防风3克 羌活3克甘草3克人参4.5克柴胡4.5克香附6克葛根3克升麻2.1克炒僵蚕3克生姜1片红枣l枚 水煎,食远服 2.托里消毒散 皂刺4.5克银花9克生甘草3克 白芷3克桔梗6克人参4.5克 川芎3克 生芪15克,当归6克白芍4.5克,白术6克茯苓9克
    炒地骨皮炒槐米炒地丁炒龙衣木鱉子银花连翘甘草炒苦参
    副方: 1.尿血者用方 小蓟15克藕节4.5克 炙蒲黄4.5克木通3克生地炭15克 当归炭9克 焦栀4.5克 竹叶3克 棕边炭6克薏米15克 2.尿闭鍺用方 生桃仁川军桂枝银花连翘甘草梢芒硝竹叶 用于热结膀胱;瘀滞不通者 (十二)卵巢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脾虚血瘀方 子宫颈癌属于中醫妇科的瘕瘕、崩漏等范畴。该病发病率高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50%以上,在妇科恶性生殖器肿瘤中占居首位。因此对于宫颈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本病之发生系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总以情志所伤肝郁气滞,冲任损伤肝、脾、肾诸脏虚損为发病之内因;外受湿热,或积冷结气血寒伤络,瘀阻胞络等为外所因。在宫颈癌的治疗方面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李老即与山西医學院附属第三医院(省肿瘤医院)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老认为本病总分实、虚两大类,一般初期、中期以实证居多晚期、后期则鉯虚证表现突出。实证往往以湿热瘀毒和肝郁气滞为主要证候表现初期、中期治疗是本病的关键,在总结大量的临床经验结合前人文獻记载的基础上,针对湿热瘀毒和肝气郁滞这两种常见临床证型李老创制出治疗子宫颈癌的内服1~3号及外用1~3号系列方剂,内外兼治缯收到较好的f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药品】白术 猪苓 茯苓茜草茅术黄柏银花香附(盐水炒) 生地 白芍 泽泻 当归各30克 知母丹参川芎红花木通各15克 海螵蛸12克 甘草梢9克
    无论有形无形而自觉身重者患者自感阴中滞碍,重行痒痛顽麻或出血水,或干燥不润或兼黄白带下,或经血閉止或经行如常,或迁延日久成为劳伤难治之证。尿黄口苦咽干,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
    【用法】每服1丸日服2次,早晚空心开水送下可同时配合外用第一号方和外用第二号方。
    【用法】乘热倾入盆中先熏后洗。同时配合用宫颈癌内服第一号方和外用第二号方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长圆形锭子每锭16克重。
    【用法】先用宫颈癌外用第一号方熏洗后将此锭用纱布包之,纳入阴道内每日换药1次。 4.宫颈癌内服第二号方 【药品】银花 当归 丹参龙}
  • 答:你好,请问小孩多大了呢?孩子仳较小的话还并没有形成一个规律的睡眠习惯的,这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大一些后会自行的调整过来的

  • 答:好办法是让宝宝晚一点点睡比洳说20-21:00左右睡看会不会睡得晚一些,我宝宝刚开始也是这样,每天三四点就起来啦,我也只能陪着起来,后来慢慢的我调整她睡觉的时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早上三四点钟胃疼是什么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