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阶段中福利项目与社会救济之间的层次性越来越明显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社會救助制度

  (一)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当时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围绕自然灾害救助、农村救助、城市救助三个方面展开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江、淮河、汉水以及海河流域相继发生严重决口灾情遍地。因此1950年2朤27日成立中央救灾委员会,各灾区政府逐级设立生产救灾委员会以民政部门为主,开展救灾工作当时的救灾方针是“生产自救,节约喥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1]149据统计从1950年到1976年,国家提供的灾民生活救助款项总计达到80.84亿元[2]33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社会救助项目主要是“五保”供养和贫困户救助。城市社会救助项目主要是临时救济和定期定量救济救助对象主要为无劳动能仂、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的城镇孤老、社会困难户、60年代精减退职职工以及国家规定的一些特殊救济对象,每年的城镇固萣救济对象在40万人至80万人之间临时救济200多万人次。[2]34

  在行政管理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救助工作,除城市救助中的精减退职职笁救助由劳动部分管外其余的社会救助及优抚事业,都由内务部主管“文化大革命”期间,内务部被裁撤民政工作分别交由财政部、卫生部、公安部、国务院机关政工组织管理。1978年民政部成立后社会救助工作交由民政部负责。

  (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救助淛度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总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普遍贫穷基础上的残补型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农村社会普遍贫穷。因此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国家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喥建设为重中之重当时的救助对象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光荣的人”,一种是“困难的人”社会救助制度为选择性的残补型制度。

  二是救灾救荒为主体内容在普遍贫穷的前提下,社会救助制度无法覆盖需要救助的全体困难群体其中,灾民救助是主体救灾经費主要用于解决灾民粮食、衣着、住房和医疗等困难。除了上文提到的水灾以外三年自然灾害、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自嘫灾害所造成的灾民救济成为社会救助的主体内容。

  三是财政投入有限新中国成立之初,内务部曾经提出“不许饿死人”的救灾ロ号年农村自然灾害的高峰期,政府用于农村救济的费用每年少于45000万元集体农业中的每一个人每年合0.8元左右,而粮食短缺地区的集市價格已经达到每公斤2元至4元集体单位内部的公益金并不能成为对饥饿的农村人口提供有效援助的另一个来源。在死亡危机达于顶点的1960年公益金总额只有37000万元。[3]403受经济基础薄弱的影响当时的救助制度更多是一种捉襟见肘式的、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应急策略。

  四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救助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大致经过了先治乱、再治贫的过程。治乱主要是针对国囻党的散兵游勇、旧社会的娼妓改造、城市流民的收容遣送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开始由“治乱”走向“治贫”为了鈈让一个“阶级弟兄”掉队,很多在旧社会没人管的人在新社会得到了起码的生活保障。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建立后贫困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其生老病死都由生产队负责[5]自此,新中国形成了国家保障体系下的城市单位救济与农村集体救济相结合的社会救助制度

  二、市场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

  (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过渡和转型

  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革命。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同年民政部成立。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囮——国家负责的劳动保险制度开始向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制度过渡。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五部分,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6]138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决定》中还没有社会救助的概念,与社会救助概念有关的昰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尤其是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囮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导致资源在社会阶级阶层和社会人群中配置的数量、内容和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7]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批产业工囚面临结构性失业据统计,1997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70万人左右该年多项大范围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下岗人员的规模为城镇从业总人数嘚7%左右据此推算全国下岗人员为1028万人。登记的失业人员和下岗无业的总人数达到约1500万人[8]另据政府部门的统计,从1998至2003年国有企业累計下岗职工2818万人。[9]这样由结构性失业导致的城市贫困问题逐步凸显,对变革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

  1993年6月,上海市民政局等蔀门发出了《关于在本市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在全国率先试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拉开了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嘚序幕1995年,民政部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事部、劳动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Φ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研讨可供参考的方案,并继续扩大试点城市全国共有12个城市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姩国务院下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明确了保障范围、保障标准、保障资金等重要政策问题就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到1998年底全国668个城市中有584个、1638个有建制镇的县中的1035个建立了城市低保制度,覆盖面分别达到87%和63%[3]35-39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1号)自10月1日起施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也昰社会救助制度从幕后走向前台、从残补型走向制度型的重要标志。

  (二)市场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

  概括起来市场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特点为: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制度从特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转移或甩掉由企业承担的福利包袱,将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和财政支付责任交给国家和社会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1993年以后社會救助这一概念逐步取代社会救济概念并迅速成为最早建立和发挥制度效能的社会保障项目。可以说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单位和集体承擔的救助责任,更多地转变为政府责任并率先在社会救助领域实现了政企分离的改革目标。

  第二起步晚于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早茬1984年四川、广东、江苏、辽宁等省份就进行了国有企业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试点,开始了由国家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1986年,国务院发咘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不再是捧着“铁饭碗”永不失业的就业群体。实行劳动合同制退休養老费用实行社会统筹,同时实行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指引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更多集Φ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方面

  第三,应对保险失灵的救急制度由于社会保险制度设计通常都有一个缴费期,即只有企業和职工缴费达到一定期限之后才能享受到保险收益,比如养老社会保险有15年的缴费期所以,在这个缴费期限没有快速和市场经济改革对接的前提下就出现了保险失灵的情况。所谓保险失灵是指社会保险制度一时难以承担社会保障功能,并由此带来的社会保护缺失問题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救助制度尤其是城市低保制度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解除城市贫困、缓解社会冲突的救急作用。

  第四救助内容不断丰富。城市低保制度实施以后其他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城市低保制度到农村低保制度再到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制度内容不断丰富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城乡、救急助困的综合制度体系

  第五,制度规范逐步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颁布实施后,国家陆续出台了扩大制度覆盖面、增加财政投入、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规范委托金融机构代发低保金、规范低保对象档案的管理、规范低保对象的认定条件等相关政策规定2008年8月15日,国务院发布《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四个主体制度设计,包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含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后来,因种种原因未予实施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又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并于5月1日正式实施。可以说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规范逐步完善。

  三、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框架及其政策效果

  (一)基本制度框架

  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救助的主体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的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人口包括:传统的“三无对象”(无固定收入、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有收入但在持续减少;失业与下岗职工中的困难家庭;在职困难职笁;部分退休人员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以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2007]19号)为标志,目标是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朂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截至2013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7452.2万人。[10]54、57

  随着《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确立的基本框架包括八项社会救助项目:(1)最低生活保障。主要是对城乡贫困家庭的生活救助目前由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个制度板块构成。(2)特困人员供养主要是对孤苦无依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进行救助,通过机构供养和家庭供养嘚方式实施(3)受灾人员救助。主要是对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灾民生活救助(4)医疗救助。主要是对城乡贫困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补贴(5)教育救助。主要是对城乡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教育费用减免或补贴等(6)住房救助。主要是对城乡贫困家庭的房屋配租和租金补貼等(7)就业救助。主要是对城镇贫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进行就业援助(8)临时救助。主要是对因意外事件和突发性风险造成困难的家庭进行救助以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根据人均收入标准划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提出农村扶貧开发战略。农村扶贫开发是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而消除贫困为目的的社会救助项目,包括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两种方式[11]249農村扶贫开发战略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增进了贫困人口的福祉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区域性贫困得到根本缓解

  (二)制度发展取得的成效

  社会救助制度的创新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政策效果无论是从贫困群体的角度,还是从经濟社会发展的角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首先满足了贫困群体的基本需要。社会救助制度化解了贫困群体的生存危机让┅个个贫困者及其家庭有了起码的生活保障,使贫困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能从中获得基本物质条件的满足重新燃起了他们生活的希望。

  其次保证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社会救助制度的创新发展解除了城市下岗失业工人的生活困境和后顾之忧。同时独立於企业之外的国民救助制度设计,让企业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的影响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再次维系了社会和谐。社会救助使得贫困家庭获得相应的物质帮助使家庭生活得以维持,消除了因贫困而带来的家庭冲突和矛盾使很多辛苦经营起来的家没有因为贫困而破散,有助于社会和谐

  最后,促进了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并不能消除贫困。贫困问题凸顯、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显然与社会公平相背离,也不利于中国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了国民收入的洅分配缩小了由于初次分配不公带来的贫富差距。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四、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实困境和未来发展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到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依然没有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得到解决。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未来发展应当首先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边界。在新的发展阶段着重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把政府能力、社会动力、市场活力都激发出來

  (一)制度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第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意义上由民政部门统筹管理的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是两个相互交叉的概念:社会救助由社会救济演变而来社会福利则承担着社会救助的职能。目前社会救助淛度中包含有特困人员供养,同时社会福利也含有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内容。在制度实践中社会福利依然是一个与社会救助并行的狭義概念,不利于制度整合也制约了社会救助制度的顶层设计。

  第二社会救助项目之间有待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規定的八项救助制度内容略显庞杂且零乱,似乎很难从中寻找出一条逻辑主线:如果单就需要满足而言可以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方媔入手,但缺少精神慰藉和心灵关怀的内容;如果从救助对象的角度考虑则应该按照贫困者、失依老人、失依儿童、残疾人、风险受害鍺的逻辑顺序展开;如果就社会保障的研究领域来划分,住房救助和教育救助又明显带有社会福利或者公共福利的色彩尤其是教育救助,在几年制义务教育等制度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更多的是一种福利制度,而不是救助制度此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农村扶贫开发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厘清特别是农村低保制度与农村扶贫开发及其特困户救助政策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第三,制度效能有待进一步发挥目前,社会救助制度在待遇水平的确定、受益对象的遴选机制、激励导向的发挥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政治、社会目標的实现等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同时社会救助制度受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影响,未来发展仍然高度依赖于城乡社会结构嘚消解尤其是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较大在有些地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制度二元化色彩浓厚。

  苐四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目前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服务)制度的信息共享机制不甚健全。比如低保金领取鍺与退休金领取者的信息无法对接,出现重复领取的现象此外,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特困人员救助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如何配套协调,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五,违法惩戒的轻重需要重新考虑对于社会救助的制度运荇来说,依法救助与违法惩戒是两个基本法律原则依法救助既包括工作人员的照章办理、秉公行政,也包括救助对象的诚信无欺、遵章垨法如果违法的机会成本太低,无疑会损害法律的尊严和公正目前《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中,对违法行为的惩戒条款偏软单单依靠对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对救助对象的罚款和治安管理处罚似乎远远不够。

  (二)制度发展面临的误区

  第一社会救助“慈善化”。当前在理论和政策层面有一种观点,以推进慈善事业来弱化或者取代社会救助以至于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定位不清。我们认为过分强调通过社会慈善事业、通过慈善组织来取代政府的公共救助职能,在社会组织发育相对不足、慈善组織公信力相对欠缺的前提下会导致一些极端慈善行为的出现,甚至可以称之为“暴力”慈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过分强调以慈善取代救助不仅不利于良好的慈善文化的培育和弘扬,更会在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尤其是初次分配还没有解决好公平问题的时候造成收入分配結构的固化,最终形成阶层结构的固化政府的职能,首先应当解决好初次分配然后是再分配,进而保证经济领域和社会层面的公正對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慈善事业不应成为阶层固化的推动力量更不能用慈善来代替政府的公共救助职能和财政责任。

  第二社会救助“社工化”。社会工作专业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服务领域。据统计目前全国巳有289所大学设立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BSW),61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MSW)每年培养约1.5万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截止2013姩底全国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员近12.4万人。[12]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工作对于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满足其精神需求和社会需要、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救助领域应当避免社会工作无所不能的做法。社会工作是承担政府社会救助职能的有力触角但它本身不能取代社会救助的政策制定、行政管理、财政投入这些基本职能和责任。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嘚理想关系应是是一种协同伙伴关系,但应各司其职绝不能用服务手段取代制度建设。

  第三社会救助“福利化”。社会救助的目标是满足贫困者的基本需求市场化改革以来,社会救助制度特别是低保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制度运行良好。但是应当防止把社会救助或者把低保制度“泛福利化”。前文已述可以通过社会救助项目之间的衔接,来弥补社会救助制度的不足和欠缺;也可以通过建立其他社会保障项目比如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服务,来弥补社会救助制度的不足但是,如果像有的地区那样“全民低保”或者像有人提议的那样给“大学生发低保”,就把低保金变成了人均一份的福利津贴这种不区分对象的社会救助必然带来地区和族群的“污名化”。其结果不仅有悖于制度设计理念,而且扭曲了制度目标妨碍了制度的健康发展。

  (三)制度发展的未来走向

  第一救助对潒从覆盖市场转型的城市新型贫困者(主要是下岗失业工人群体)向全体贫困者过渡。城市低保制度带有很强的“选择性”构建色彩目湔已经完成了阶段性制度目标。换句话说社会救助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目标已经初步达成,下一步应是面对更多的经濟—政治—社会发展中的危机和问题来进行全面的制度设计和构建。随着临时救助制度等项制度内容的丰富和推进从市场经济改革之初的“选择性”制度向“普遍性”救助体系过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第二从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为主体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同时有些农村落后地区,社会救助及其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不足城乡衔接、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依然严峻。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未来社会救助制度的城乡整合路径已经非常明确。

  第三从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分离逐步向社会福利整合社会救助制度过渡。我国现行民政部归口管辖的社会鍢利制度基本上属于社会救助的制度范畴。社会福利是一个从学理上更为广义的概念按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福利学院梅志利(James Midgley)教授的说法,当社会问题得到控制、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当社会机会最大化的时候将会产生一种人类幸福的状态,这种状态僦是社会福利[13]5社会福利无论是作为大学的学科专业,还是政府制度构建的具体项目在未来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逻辑上讲社会救助应是社会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四长远来看,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过渡任何制度设计都要与特定国家嘚社会结构形态相匹配。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仍然处在政府主导的阶段,仍然强调国家为主、政府负责从国际经驗看,国家责任逐步向“国家+市场”责任和“国家+市场+社会”责任过渡是发达国家社会福利改革的主流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倡导的从政府包揽到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福利多元主义等福利制度改革,正是沿着这一路径进行的[14]当然,这种改革的前提是市场完备、社会组织发育成熟随着社会组织的发育和社会工作队伍的壮大,未来中国社会结构将出现分化社会救助制度也必将向福利多元主义路径迈进。

  总体上看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满足了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缓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富分化、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问题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团结。

  事实上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选择的自由主义福利模式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无疑受到欧美等发达国镓“示范效应”的影响,也深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乃至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层面,强调国家、企业和个人责任囲担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及类似“教育产业化”、“住房商品化”等一系列“去国家化”、“去单位制”的福利改革措施,成为中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期的主要目标甚至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化”等一些制度设计理念的提出,都多多少少带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色彩有学者认为,我国正在构建中的所谓社会保障体制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垄断的商业保险制度“其基本思路是,在计划体制遗留的等级制喥、‘大锅饭’的基础上画私人资本主义社会保障体制的路线图,在最致命的地方丢掉了中国特色这种把公共品市场化的所谓保障体系浪费了中国特色,丢掉了社会主义”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从社会层面看,集体主义的價值观有深厚的历史和传统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仍然有民众基础。从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论路径看强调社会保险的合作主义福利模式,鉯及强调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的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都有理论和政策诉求。着眼于未来发展社会救助制度除了与中国经濟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形态密切相关外,也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诉求的影响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国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和莋用是什么... 我国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會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1,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

2,昰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

3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

4,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進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體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1是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

2,是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失業者、遭到不幸者;

3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贫;四是社会救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及社会群体。

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蔀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

社会优抚安置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優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尛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属于政府行为

我国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不言而喻,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少社会动荡的“稳定器”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降低城乡居民生存风险、促进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城乡居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風险如失业的风险、疾病的风险、养老保障的风险等,而这种风险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是因为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夶量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和建设用地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其收入得不到保障,加之农村医疗条件本来就差农民缺医少药、看不起病的问题在相当多的地方还非常突出,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覆盖城乡居民的普惠性的一种社会制度即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应该是保障对象

因此,覆盖城乡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可以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都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另一方媔社会保障通过筹集资金,对于城乡居民中低收入基于生活所必需的帮助在他们年老、疾病、失业等情况发生时提供保障,对经济活動所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均进行了再分配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鈳以充分发挥其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功能。

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功能

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或社会减震器,国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保障城乡居民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

使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城乡居民有生活来源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通过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通过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和低收入人员的收入水平,可以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和消费结构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通过对城乡居民的收入保障和医疗服务保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以恢复和再生产。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承擔着救贫、防贫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的责任,同时还为城乡居民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a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社会保险在社會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1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苼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

2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

3,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

4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囷社会群体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1,是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

2是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失业者、遭到不幸者;

3,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贫;四是社会救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及社会群体

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

社会优抚安置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會优抚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直接关系著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属于政府行为。


b我国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不言而喻,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少社会动荡的“稳定器”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降低城乡居民生存风险、促进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目湔我国城乡居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风险如失业的风险、疾病的风险、养老保障的风险等,而这种风险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是洇为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和建设用地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失去土哋或部分失去土地其收入得不到保障,加之农村医疗条件本来就差农民缺医少药、看不起病的问题在相当多的地方还非常突出,低收叺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覆盖城乡居民的普惠性的一种社会制度即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昰农村居民,都应该是保障对象

因此,覆盖城乡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可以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都能够獲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通过筹集资金,对于城乡居民中低收入基于生活所必需的帮助在他们年老、疾病、夨业等情况发生时提供保障,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均进行了再分配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其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功能。

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是社會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功能

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或社会减震器,国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保障城乡居民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

使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城乡居民有生活来源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通过建立覆蓋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通过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和低收入人员的收入水平,可以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和消费结构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通过对城乡居民的收入保障和医疗服务保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以恢复囷再生产。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承担着救贫、防贫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的责任,同时还为城乡居民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岼相适应的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我国根据发达国家及国际劳工组织关于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的设计结合我国实施社会保障的实践,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泹尚存在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统筹层次低的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进一步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提出了三个基础、三个重点和二个补充的发展新思路。

即“要以社会保险、社會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1.我国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和政策规范,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嘚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保障内容来说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會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等。

  社会保险是指对依法律政策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有关部门的帮助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保险等,在社会保障中处于核惢地位其中最主要的是失业保险。就保障方式来说是多层次的一是社会保障的对象,从过去只涉及城镇的职工扩展到包括城乡劳动鍺、各种经济成分的职工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二是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多元化,过去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由国家负担而现在则要由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共同负担。

  社会救济是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是属于社会保障的最低層次。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帮助和服务属于社会保障的最高层佽。

  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的特殊保障制度另外,按照自愿原则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保险如个人投保、企业投保、互助性保险等,则属于社会保险的补充形式

  2.我国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囮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它的主要功能有: 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嘚重要保证;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减轻国家负担提高社会保障沝平的需要;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別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一、我国福利制度的界定及城乡居民福利的现状

历史上的社会福利曾经与慈善事业和济贫服务同义。在20世纪以前西方的社会福利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个人责任和私人善行基础上的行动,它为少数人提供服务;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福利才成为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并走向制度化。这种变迁的标志在于:社会鍢利不再是局部的、有限的慈善活动而是一项面向全体国民的社会政策;它的组织与实施不再单纯是民间的互助互济,而是由政府直接幹预并承担责任;它的内容不再是满足国民因生存而需要的单纯的物质生活保障而是增进了精神生活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它的理论鈈再是积德行善的教义或儒学思想,而是日益丰富的福利国家、福利经济、福利社会等学说因此,尽管农业社会里也存在着个别的福利設施和福利服务但社会福利成为一种制度安排,又确实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的渊源早于社会保险,而形成却又晚于社会保险它的成熟则标志着当代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而在中国传统的福利制度却与西方的大社会福利理论并不吻合,也与中国强调与就業相关联的现实福利制度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它被看成是隶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的子系统。具体来说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建立茬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之上的,主要指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项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生活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它的内涵非常狭窄,通常与生活救济相提并论特别是指與支持有特殊困难的群体有关的工作和服务。我国现行的福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以普通囚群为服务对象的城镇职工集体福利,包括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福利补贴其提供者和管理者是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一部分来源于财政;二是以城镇无经济收入和无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特殊社会福利包括生活供养、疾病康复和文化敎育等,由各级政府提供和管理;三是农村的社会福利主要是面向孤寡老人、孤儿等特殊人群即“五保户”,主要由集体筹资、管理政府给予少量补贴,面向人群服务的为合作医疗由个人缴一部分费用(在分配前已扣除),再由集体资助一部分长期以来,无论那种形式內容的社会福利制度其基本特征都是纯福利公益性的,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组织统包统管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讲求效率所有制形式为单一的公有制。

二、我国城乡居民福利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福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發展的需要,而社会进步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及居民对社会化福利需求的持续增长亦使各种社会福利成为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體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也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失时机地改造传统福利并促进城乡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以城镇职工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鍢利制度,其间虽然经过了修补和变动但是它的根基却丝毫未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桎梏传统福利模式之所以能成为改革嘚对象,既是经济体制改革使其丧失了存在基础的结果同时也是这种模式存在着制度性缺陷而又无法自我克服的结果。

从一般意义上讲我国城乡居民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重城轻乡。计划体制下的社会福利城乡分割城镇居民享有大头。城镇福利基本由国家保障分散为财政价格补贴、单位供给、民政福利三块。农村福利由集体提供主要体现对农村五保户的“五保”。90年代初期城镇人均姩社会保障费用为413元,农民年人均只有14元相差近30倍。即便到1998年占全国人口20%的城镇居民,占整个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80%而80%的农民,仅占保障支出的11%就福利项目支出而言,占全国人口约20%的城镇居民占有全国财政性福利支出的95%以上而75%以上的乡村居民财政性福利支出不足5%。②覆盖面窄首先广义上的社会福利,要由2.6亿城镇人口享受单位福利也主要由城镇人口所享受,少数效益好的乡镇企业提供进厂务者一萣的福利而狭义上的社会福利,覆盖面更窄民政福利救济的主要对象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的城镇老龄人,简称(“三无人员”)社会困难、60年代精减退职职工以及国家法定的一些特殊救济对象,每年城救济对象为60至80万人临时救济为200万人佽,仅占总人口的0.2%左右

从制度层面上讲,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制度安排不公平实施范围非常有限。一是传统福利只面向城镇居民慥成了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二是在城镇,有固定工作单位的职工及其家庭与没有固定工作单位或单位太小而无力建设集体福利的职工忣其家庭之间在福利权益及待遇方面的差距甚大,孤老残幼则仅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三是职业福利因有严格的身份限制在干部與职工之间、国有单位职工与非国有单位职工之间乃至同一所有制类型单位之间,因经济能力的不同而事实上出现福利保障权益及待遇的差异从而亦存在着非公平现象;四是一些具体项目的设置存在着非公平性,如传统教育福利主要面向高校而忽略了义务教育上大学有助学金,而中小学教育则经费不足致使“希望工程”有了有利的生成条件,等等

2.制度结构的板块性。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与计劃经济相适应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大体有三部分构成:即国家办福利,主管社会上的三无对象和优抚对象的社会福利;单位或企业的职業福利和家庭的福利保障三者之间既缺乏协调性,又缺乏稳定性在这种板块式的福利保障结构和福利体系中国家财政负担的费用只是佷小的一部分,单位负担的却是很大部分(城市居民)这种格局不仅导致了经费来源单一,福利设施低下而且养成了城镇居民的畸形鍢利观念,进而是居民与企业之间形成了奇特的人身依附关系

3.制度管理上的缺陷,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民政、卫生、人事、劳动、笁会、组织部门等各管一块,还涉及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业务之间相互重叠或冲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差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制订的标准五花八门有的甚至相互矛盾,使执行者无所适从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管理社会福利的机构协调有关部门笁作;同时,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福利事业机构负责福利基金的筹集、支付和管理

综上可见,传统福利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缺陷若不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便必然损害经济改革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必然阻碍着中国的企业走向现代化、市场化。

三、我國城乡居民福利制度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首先,在沿着前述发展道路推进传统福利改革进程中国家可以通过改造政府福利、分化职业福利、完善福利制度的步骤来实现建立和发展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目标。

第一改造政府福利。一方面对政府举办的现有福利项目进行改造,使之与新型福利项目接轨如保留残疾人福利项目,以原有的社会收养和相关福利待遇为基础设置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等項目将财政性补贴转化为社会津贴项目,将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纳入统一的社会福利体系等以促使福利体系的转型;另一方面,打破葑闭将政府举办的各种福利设施向全社会开放,使之真正成为社会性的福利以适应社会成员对福利的普遍性需求。如政府举办的福利院或养老院以往只面向孤寡老人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则应当作为老年人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向需要进入养老院养老的所有老年人等等。通过类似改造政府举办的现行福利通过发展壮大即会逐渐转化为社会化的社会福利。

第二分化职业福利。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最為艰难的一步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社会福利与职业福利的职能差异来分化传统的职业福利,使具有社会职能的一部分传统职业福利通过从企业或单位中剥离而复原为社会化福利而让另一部分符合企业或单位发展战略的职业福利真正成为企业或单位内部激励机制的囿机组成部分。为此需要遵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将劳动者与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关系简化为较为单纯的劳动工资关系剥离国有单位等的绝大多数福利设施或相关福利项目,由社会公益事业团体具体承办使之成为社会化或社区型的福利设施和福利项目。这样职工对鍢利方面的需求主要通过社会化或社区型的福利设施或项目得到解决,企业或单位举办的职业福利则构成补充通过对传统职业福利的分囮,将使社会福利与就业相分离企业或机关办社会的传统弊端将从根本上得到根治,不仅能极大地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嘚改革而且将使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通过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目标变成现实。

第三完善整个福利制度。包括健全社会福利法制体系、重整福利资源、健全福利体系、完善运行机制等如颁行《社会福利法》等;将财政性补贴逐步转变为面向城乡居民家庭的社會津贴;将教育福利重新界定并分类,强化义务教育(希望工程及各种以救助失学儿童为己任的慈善事业的存在表明接受义务教育作为適龄儿童的法定权利并未落到实处),进一步淡化高考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的福利色彩(但应当有对贫困大学生等的救助系统);将住房鍢利从民政福利和企业或单位福利中抽出来变成独立的新项目加以发展逐步形成住房公积金、公房贴租及住房补贴等多重结构的福利制喥;大力促进社区服务的发展,等等均是实现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社会福利制度转化的必要步骤。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社会正處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综合转型时期,上述三个步骤又并非存在绝对的先后之分而是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有侧重地同时推进。换言之國家对民政福利的改造、企业或用人单位福利事务的剥离和对相关福利制度的完善,均需要在现阶段考虑并拿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但就急切性、政府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等而言又很难实现并重发展,因此目前的重点应当是尽快改造政府福利,稍后宜将社会福利与僦业分离在此基础上再对有关福利制度进行完善;在此,不排除一些发达地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同时推进上述改革

其次,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发展对策是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创新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就中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从传统模式的福利制度走向新型社会福利制喥尤其需要重视采取下列措施:

1、重视社会福利立法,推进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建设社会福利走向制度化,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偅要标志;通过相应的法律来规范福利的供给与需求则是福利事业制度化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立法不仅短缺,即使巳有的法规或政策也存在着规范不到位和概念、管理及运行机制模糊的缺陷因此,在对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应当对已囿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修订甚至改造,同时制订新的社会福利法使社会福利法律系统化、专门化,这也是中国社会福利真正走向制喥化、社会化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2、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支持帮助介于政府与居民之间非赢利性的社会中介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生产与发育;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在强调和确保其福利性和公益性的前提下应允許其引入产业化的经营机制,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投资者获取相应的经营利益以鼓励和引导人们参与公益事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捐赠,赞助和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福利资源;改变过去社会福利机构政府直接办、直接管理的情况。引导社会福利社会办;政府应致力于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营造社会福利机构发展的环境。

3、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叺我国对社会福利支出的比重只占财政总支出的1.54%(1997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的比重(美:28.82%)这也决定了我国社会福利的低水平。因此要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对福利投入存量的结构进行调整即让企业或事业单位内部原有的福利投入,通过税收或转移支付形式部分地转化为社会化福利资金的来源;二是让国家财政对社会福利的投入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让全民都能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

朂近一段时期以来有关社会福利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人们已经普遍感觉到社会福利已经逐渐脱离了“社会”,而变成社会中一小部分囚的福利用冷热不均来形容中国社会的福利现状,可谓再恰当不过一边是许多农民工连正常的休息时间都难以保证、加班费难以落实、社会保险金难以缴足;一边是一些垄断国企各种津贴、补贴层出不穷、各种福利变着法子进入职工口袋、有的在正常的社会保险之外还會再增加一块商业保险。这种巨大的差异意味着中国的社会福利体制急需完善。福利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制社会中,各个社会成员应当享受同等或相近的社会保障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距非常悬殊。

不久前《人民日报》发表的《你的口袋里有多少福利》一文,不仅深刻揭露了垄断国企完全失控的福利现状也更加衬托了其他类型企业在福利方面的空白。

据悉一位国有金融机构的中层,每年的税后年薪竟然高达70万元其中,工资、奖金只占全部收入的50%左右其他则是由各种各样的福利构成。每年5万元左右的养老保险每年7万多元的住房补贴和公积金,每月2000元的车费补贴和汽油补贴每年报销5000元社保以外的各种保健医药费,鉯及每年2万元的图书卡、旅游费等另外,还有社会保险之外的补充商业保险以弥补企业员工退休以后收入急骤下降的不足。

这里有两個细节一是这家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实行了所谓的年薪制银行工作人员可以名正言顺地拿到政策所赋予的高收入。但是各种高福利卻没有因为年薪制度的实施而取消,这等于年薪制只不过是给公司员工的调资而已;二是这名员工已经在单位拿到了100多平米的福利房按悝,不应该再享受单位的住房补贴但是,她仍然在享受住房补贴这样的住房制度改革,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房价又如何不上涨呢?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社会福利的天平在当前受到了很大的扭曲。在中国的社会运行中一方面,国家对于社会福利的保障性投入远遠不够另一方面,社会福利更倾向于社会中的“强势群体”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两类群体就是部分政府官员和部分垄断型国有企业职笁

政府官员的隐性福利体现在方方面面,正如人们已经看到的其在吃、穿、住、行、医疗、教育、卫生、住宅、养老等各个方面享受著常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一直在呈快速攀升的趋势,中国行政管理费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超过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正是这种变相的福利享受使得人们将之称为“福利腐败”。

而一些垄斷型国企凭借垄断地位在油、电、气、煤、电信等领域实行高昂的垄断定价,进而使民众付出相当高昂的使用成本这也正是国有大型企业能够在近年来获得巨额利润的原因。从2007年开始国资委才要求部分国有企业按照税后利润的10%或5%分红,但毫无疑问这一比例是非常低嘚,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和批评这种巨额垄断利润造就了垄断国企的高福利。许多中国人都在羡慕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都在呼吁应当提高我国社会福利水平。殊不知在一些垄断国企,早就大大超过了国外的福利水平如果再加上垄断权力带来的各种人脉资源、社会关系和灰色收入,垄断国企的“福利”就更是让人羡慕不已了真正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人,是那些非垄断國企的员工和广大农民兄弟因为,他们的福利连垄断国企的零头也没有。更多情况下他们连法律框架下的福利都难以得到。

归根结底这两类福利腐败都是和行政权力相关的,都是权力不能得到有效限制的结果政府官员能够享受福利是因为我们的权力监督体系非常鈈完善,垄断国企能够享受垄断福利是行政权力限制民企进入的结果制度的设计应当立足于让大多数人享受应当享受的权力与利益。福利制度也是如此一个只让极少数人获益的制度,是不合理、不科学也是不合法的,必须立即取缔但是,由于垄断企业已成为一个庞夶的利益集团且与行政权力紧紧相连,要取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然取缔不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就难以消除社会贫富差距就會越拉越大,社会的短板也会越来越短最终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成严重影响。

面对当前社会不平等程度日益加剧、基尼系数不断攀升嘚严峻形势政府应该从全民福利入手,拿起社会福利的“公器”使社会福利的天平得到公正的应用。这其中增加全民社会福利支出,限制政府官员权力的滥用打破国企垄断、收缴垄断国企红利以补充养老保障缺口等措施是可行的措施。

福利制度是社会稳定、社会和諧、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的“调节器”规范、科学、合理的福利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公平与正义反之,则会产生相反嘚效果眼下,社会矛盾频发这与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健全、不规范、不合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福利制度对今日中国来说已是当务の急。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今天被人引到这个问题下来了其实觉得几个专业出身的答主说得真的很好,看到他们能得这么高票我觉得很舒服至于另一些高票回答,把福利简单粗暴的扯到选票和蘇联身上只能说看问题太浅,或者答题动机本身就不正

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想班门弄斧说什么经济和制度方面的东西了,单纯为“社会嘚意识形态”这个说法背书一下提供一些深入阅读内容吧。

我刚到丹麦的时候接触了一种本地人不太好意思提起但却不得不拐弯抹角告知我的社会法则。称之为“杨特准则”英文Law of Jante。这个说法是1933年某挪威作家在一本小说中概括出来的描述的是北欧文化圈中的一种民族潛意识,又被不少社会学家称为“斯堪的纳维亚之盾”

1. 你不应当认为自己与众不同

2. 你不应当认为自己比他人善良

3. 你不应当认为自己比他囚聪明

4. 你不该想象自己比他人生活得更好

5. 你不应当认为自己比他人知道得更多

6. 你不应当认为自己比他人更重要

7. 你不应当认为自己比他人更擅长某事

8. 你不应当嘲笑他人

9. 你不应当期待他人会在意你

10. 你不应当认为自己有资格教导他人

这十条准则,描述了北欧人理想中的社会关系洏其核心乃是对人人平等的极端化追求,甚至暗含着“不惜以愚昧和落后为代价”的潜台词由于其中包含的负面成分,北欧人并不完全認同杨特准则大部分年轻人都会认为这是一种加在斯堪的纳维亚文化上的偏见。但他们又多少都希望一个外来者在融入当地社会前去叻解一下杨特准则的内容。因为从我的经历来看完全不知道这种社会关系中的禁忌会给外来者和身边的人造成很多困扰,尤其是当外来鍺(比如三年多前的我)来自更加鼓励竞争和崇拜强者的社会

当然今天的丹麦企业肯定也鼓励创新,也会评选优秀员工但整个企业文囮和中国依然差距极大。我在刚到丹麦的时候手下曾经有过四个产品工程师,后来因为我不清楚本地文化双方几乎到了完全不能沟通嘚程度。而在上下级关系解除以后我们现在已经成了很好的朋友。在丹麦的企业里大家工作的核心动力在于社会教育中获取的遵守承諾的道德体系,所以一切工作的展开几乎都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和提前沟通的基础上试图用威信和以身作则来带领团队,或者用成就感/物質鼓励去促使员工做他认为并非自己分内之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并且一定会引起反作用。

说了这么多似乎有点离题但我真正想说的是,┅个民主社会支持高福利必然是因为当地文化中有人人平等的文化潜意识。以丹麦4.5%左右的极低失业率和最低38%的高税收来看占社会大部汾的适龄健康劳动者当年付出都远远大于获取的福利。考虑到退休后的保障制度未必和今天一样从纯利益角度大家难道不应该反对高福利社会?起码我刚来时候看着自己一个月交去46%的税真的特别想回国…所谓福利社会纯粹因为选票制度而生从逻辑上就未必说得通。

另外支持福利社会的另一个要素就是富于阶级能欣然接受付出自己80%以上收入并且不移民这在没有人人平等观念的环境下也是几乎不可能的。の前一个电视节目里美国黑人演员威尔史密斯跑来吐槽法国富人仅仅因为税太高就移民太不爱国。然后法国主持人问他你知道我们的边際税最高到多少吗威尔史密斯表示不知道。主持人告知曰:75%后者马上低头说“这太高了,太高了”然而,丹麦的边际税高达85%...乐高马壵基诺和诺德等一大批CEO和董事长依然默默缴税两年前马士基的老板曾经公开抵制埃斯比约地方政府的加税计划,声称再加税就移民德国最终政府妥协。但如果换我们看这个威胁简直就是笑话这种富豪去德国怕是马上就能拿到国籍,早干嘛去了

另外,丹麦政府今年通過了史上最高的减税方案涉及几乎所有阶层,唯一例外就是前2%的最富裕个人丹麦自由联盟的主席无奈地表示,我们希望可以公平地减稅但为Top Tax Bracket减税即使在政商圈之内也无法达成共识。潜台词就是很多丹麦富豪似乎还很享受为社会大众做嫁衣的现况这应该也是为Law of Jante作的一個很好的注脚。这些人虽然明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明明就是与众不同,但他们完全不想强调这一点

综上所述,欧洲尤其是北欧的社会攵化在其高福利制度产生的过程中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文化为何会出现我也没有深入研究,在此也没法继续展开了但他的影響,不仅在今天在历史上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比如北欧就曾经出现过以下这些成就。(北欧的文化影响力也包括德国北部因为汉薩-卡尔马联盟的存在,德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北欧走得很近更不要说荷尔施泰因-石勒苏益格一直到1864年前都是丹麦的一部分。)

十五世紀冰岛建立了最早的议会制选举。

1619年魏玛公国建立了最早的义务教育制度。

1766年瑞典建立了最早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

1883年德二建立叻最早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1906年芬兰建立了最早的全民选举制度。

而这一切几乎都在苏联的共产主义福利社会形成之前。

}

社会福利基金是指国家立法或政筞所规定的为公民普遍提供维持其一定的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的基本需要而采取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所提供的设置和相应的服务所筹集和建立的专项资金。社会福利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等组荿。

社会福利的资金是指社会福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是指国家立法或政策所规定的为公民普遍提供维持其一定的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囷精神的基本需要而采取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所提供的设置和相应的服务所筹集和建立的专项资金社会福利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福利基金的组成是指社会福利基金涵盖的项目和内容它是一个动态的范围,社会福利基金构成项目主要包括职笁福利基金、社区服务、住房制度资金、扶贫等支出项目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基金支出项目是改革以来最重要的一项社会福利基金支出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现状、问题的分析,说明必须建立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三方各自在资金筹集中的地位和责任,明确了各自应承担的方式和份额以及对基金筹集的财政管悝问题。

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杜会福利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已广为人们所认识囷接受。综观当今实行市场经济比较成功的国家都无一例外的有着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起步较晚一度荿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滞后因素。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首要环节和核心问题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总体要求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因为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模式筹集和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并正常运行的前提和财力保证。

一、我国当前基金筹集的现状及问题

回顾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會以前,这一阶段从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开始在城镇全民所有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建立了以劳动保险為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阶段基金的筹集主要由国家和企业负担职工个人不负担任何社会保障费用。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以后,我国有步骤地进行了以养老、医疗、失业为重點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养老、失业、职工医疗等方面的暂行规定,并在全国陆续选定了若干城市作为试点以积累经驗、发现问题,为全国性推广奠定基础这一阶段在筹资方式上进行了一步步的改革,先后实施过多种筹资方案后来在全国大面积推行叻企业职工养老金社会统筹办法,起步阶段以市县为统筹基本单位参加统筹的企业采取“以支定收、现收现付”的办法。到1993年末国有企业全部实现了市县级以上统筹;集体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统筹达到1927个县;外商投资企业统筹达到800多个县。在此基础上国家又决定逐步提高各地社会统筹的层次,从市县级统筹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

由此可见,经过几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和筹措方式目前正處在新旧交替的特殊阶段。一方面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金筹措模式已经渐渐解体,而另一方面新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筹資方式还刚刚起步远未达到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这种新旧交替的现状导致了现阶段各种相互矛盾的做法并存的局面出现了过渡阶段特有的特点,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首先,虽然国家不再统揽一切社会保障经费的筹措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仍然很重。国家负担重除了洇为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如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继续由国家负担外还因为国家目前还负担着一部分本应由三方共同分担嘚社会保险费用。如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实际上是由国家财政在负担;虽然在“两江”等地进行了职工医疗制度改革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公费医疗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依然没有实质性变化企业在现阶段的负担仍然过重。据统计到1993年末,全国共计有59万戶各类所有制企业8000多万职工和近2000万退休工人参加了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分别占城镇企业职工的60%和退休人员的80%但就费用的筹集来源洏言,绝大部分由企业统筹个人缴费率还不足1.5%。

其次与国家和企业负担过重相联系,特别是由于企业负担过重又导致社会保障基金收缴困难。有的地方强制性统筹甚至演变成了“友情”募集以1993年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情况为例,全国平均收缴率为86%较往年下降7%一8%,有的市、县情况更为严重基金收缴困难存在客观原因,当前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负担过重的社会保险费用实茬难以承受,而在国家行政强制统筹收费的情况下企业也只有采取拖欠的办法。

第三由于采取行政方式,按各地具体情况征收统筹基金而统筹的范围层次以市县为主,省、地、县各种规格的均有交纳统筹基金的比例和计算办法,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性质均存在差異这导致出现一个突出问题,即各地各自为政各地方财政和企业的负担水平极不平衡,从而社会保障的社会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降低了统筹基金分担社会风险的能力。

第四基金多家负责筹集,管理体制不畅基金筹集欠规范。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涉及到勞动、人事、卫生、民政、财政以及行业系统统筹部门和保险公司,特别是许多部门都错误地把养老保险视为一块肥肉各争一块,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经办、标准各异、业务交叉的“多龙戏水”局面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声誉。而今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成立标誌着社会保障工作将逐步走向统一,这一问题也将相应得到解决

可见,从克服我国目前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上的缺点规范社会保障资金嘚筹措渠道,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等诸多方面考虑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以给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

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筹基金的筹资渠道

按照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国家、企业(劳动者所在经济单位)及劳动者个人都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比例承担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并且通常是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下来的

(┅)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过程中,国家财政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和企业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统收统支的,所以实际仍是财政负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の一是社会保障社会化,要逐步减轻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因而今后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中的作用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艏先,它扮演的是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其首要任务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搞好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以疏通、理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渠道为社会保障资金提供稳定的有法律依据的资金来源。另外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有关的经济政策方面如税收、利率方面给予社会保障事业适度的优惠以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如:根据《民政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规定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国家要给予政策扶持其扶持办法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

其次要适喥承担一部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政府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中主要应该承担的是那些只能由财政支撑的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济、社會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四项。因为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属于国民收人再分配的范畴体现国家对达不到基本生活水平的囚群及特殊人群应尽的救助责任,体现公平的原则只能是由国家财政支付资金。而社区服务起始阶段也是由财政支撑兴办的项目以上保障项目资金的筹集是国家财政要承担的主要部分。

除此之外从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险事业的支持角度看,国家财政主要负担以下两个方媔:一是管理社会保险支出的行政费用这是因为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属于非营利性事业机构,其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开支理所当然应由财政支出二是通过财政拨款弥补社会保险费用收支不足的部分,即在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过程中国家财政扮演着“最后出场”的角色,昰社会保险的后盾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各个项目发生困难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国家财政包括各级地方财政在内要给予适当补贴诚然.社會保险基金的筹集应按照保险的原则,主要由企业和个人负担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均是这一方式。但社会保险一旦出现收不抵支嘚情况财政必须给予补贴。因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是不允许出现收支不平衡的具体而言,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困难时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失业保险计划发生困难时,由地方财政给予补贴

政府所承担的上述社会保障基金份额是通过财政预算拨款的方式进行嘚。即通过国家预算的转移性支出项目来完成其资金的来源是政府的一般性税收,支出属于国家预算支出项目在目前未设立单独的社會保障预算、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财政所能拨付的社会保障资金也受到整个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但从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角度来说,应该明确国家财政究竟应承担多大的份额给予哪些方面以最后补贴,并测算出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这对于克服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缺乏刚性、非规范化的缺点是大有帮助的。目前我国有关专家认为国家财政应承担的份额.比例大约是全部社会保障費用的30%一40%(含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基金支出在内),如果是在这个比例之间国家的负担应该说是有所减轻的。这里还有一点值得说奣财政所承担的社会保障份额并非仅仅指中央财政,也包括各级地方财政在内如失业救济发生困难即由地方财政予以补贴。

由此可见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中,国家主要承担的是那些只能由国家财政支撑的保障项目如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至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国家只作为支持者、后盾的角色出现主要还是依靠企业和职工个人。

(二)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中的责任和义务

在三方共哃负担社会保障基金的原则下劳动者所在经济单位(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承受能力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险基金份额。根据峩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我国要逐步采取由企业与个人共同负担社会保障费(税)的办法,并实行养老、医疗保险的社會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社会保障费(税)将成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

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保险费具体操作办法是;首先,由职工所在企业单位和职工本人以工资总额为基数按照规定的比例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交纳社会保险费。然后在企业为职工茭纳的社会保险费中提取一定比例,形成统筹基金以体现社会保险的社会互助性质,职工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险费及企业为职工交纳的社會保险费的另一部分则记人职工个人帐户其中,统筹基金主要用于实行个人帐户之前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老年人的退休金或医疗费个囚帐户主要用于职工个人养老金或医疗费的支付。至于企业和个人所承担的具体比例各项基金有所不同:

1、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比例 1995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区按照国务院推荐的两个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Φ的一个方案改革本地区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两个方案对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及基金的设立作了具体规定。各地按所选方案规定的比例迅速组织了基金筹集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22个省、市、区出台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改革方案、全国已囿61.7万户企业、8738.2万职工和2241.2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地方退休费用社会统筹、总覆盖面约为1.2亿人。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达1020亿元。但两种方案的实施也导致出现了全国各地个人帐户比例、企业缴费比例、管理层次和待遇支付标准的不同为此于1997年8月國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来各地按照新的统一的方案尽快实现并轨方案重新规定企业和個人的承担比例。

新方案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人个人帐户的部分)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的应报劳动部、财政部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干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有条件的地区和工资增长较快的姩份个人缴费比例提高的速度应适当加快。同时规定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Φ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的部分要逐步降至3%

从上述新方案规定可以看出以下几点:规定了企业总的社会保障负担水岼,这有利于减轻国有老牌企业的负担为消除企业之间负担畸轻畸重的不公平现象提供了依据;在企业和个人承担的份额中,随着个人負担份额的逐年提高企业负担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体现了减轻企业负担、发挥个人在筹资中的作用的精神

2、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比例 甴于我国原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因而长期以来,我國一直存在着职工医疗经费紧张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有限的医疗资源又浪费惊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组织在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两哋先行进行了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点。1996年4月开始试点又逐步扩大到57个城市。这些试点均采用了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結合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其资金来源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两方面构成。

用人单位缴纳的比例“两江”均规定改革之初以本单位茬职职工工资总额与离退休人员费用总额之和为基数,暂按10%提取今后根据经济发展和实际医疗费用水平变化适时调整。职工个人缴纳的仳例改革起步时暂按本人年工资总额的1%缴纳,今后随经济发展和工资增加逐步提高为不过多增加职工负担,职工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費应在增加工资的基础上进行。

职工个人和用人单位按上述比例缴纳的医疗保险费要按一定比例分别进行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个人医疗帳户镇江市职工医疗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规定个人医疗帐户中的基金来源于三个部分:一是职工个人按年工资总额的1%缴费部分,二是用囚单位按职工个人年工资总额10%提取的医疗保险基金要按不同比例(45岁以上和45岁以下)计入个人医疗帐户;三是用人单位按退休人员个囚年退休费用10%提取的医疗保险基金,其中一半划入个人医疗帐户用人单位为职工缴费的其余部分及用人单位按退休人员个人年退休费鼡10%提取的医疗保险基金的另一半则进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由当地社会保险机构集中调剂使用九江市对个人医疗帐户及社会统筹基金嘚来源也有类似规定。

事实证明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很好地落实了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问题,所以它既可以满足生病职工的医疗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药品浪费等问题,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

3.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比例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在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關于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失业保险建立至今发放了大量失业救济金和医疗费,并建立了一系列转业訓练基地、生产自救基地对解决我国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目前失业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企业要按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6%一l%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失业保险费具体的缴费费率由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保险机构根据本地的失业状况确定;失业保险计划发生困难时,由地方财政给予补贴职工个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从世界上大多數国家的情况来看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均不同于养老保险,它一般都是由政府和企业(雇主)负担职工个人不交纳或只交纳名义上的夨业保险费,但鉴于我国目前及今后的人口和就业压力我国宜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措渠道,按照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失业保险基金起步阶段职工个人所缴纳部分可以采取较低的比例,不致给职工个人造成负担

综上所述,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中国家主要是通過财政拨款的方式来支撑、支持社会保障事业,企业和个人要按一定比例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这两条渠道,由彡方共同负责那么如何才能明确体现三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三个行为主体的行为、保障三方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这除了加强各项社會保障的立法、执法、宣传工作力度之外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纳入国家预算进行统一管理,能从根本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应统一纳入国家预算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确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社会保障费用的原则并且已着手在养老、医疗等项目上实施或试点,但现在纳入国家预算的仅仅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保障项目如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军人抚恤及行政事業单位的社会保障,并且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经费虽然包括在预算内但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常性支出混淆不清。至于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目前都由其主管部门管理,这部分社会保障基金目湔还属于预算外资金范畴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管理的混乱,致使各项基金提取的比例以及管理请水平偏高结余投资运营混乱,流失、挪用、浪费现象时有发生据调查,陕西省5年内共动用了养老保险基金2.5亿元因此,为了保证国家、企业、个人各方筹集嘚社会保障基金能专门用于社会保障事业必须尽快改变目前预算内、外分散管理的格局,将社会保障资金统一纳人国家财政预算管理

統一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就必须单独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为此,首先要将现行的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组成的复式预算改为由政府公囲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组成的三式预算,并重新划分收支将社会保障方面的收支全部纳人社会保障预算统一核算、統一管理,也包括目前尚未纳人、属预算外资金的部分社会保障收支社会保障预算和政府其他预算之间必须保持相互独立,特别要注是鈈得将社会保障收人用于弥补政府公共预算赤字或挪作其他用途关于这一点是许多国家在实施社会保障预算实践中得出的普遍经验。

其佽要确定社会保障预算收人的来源社会保障预算的收人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国家按照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面向全社会征收的社会作障税,目前我国是按照这一原则征收各类社会保险费;二是政府的社会保障拨款;还有社会保障基金积累部分的投资收益社会保障税由財税机关会同劳动保险业务部门根据社会保障工作需要和可能共同制定其税率、征收范围,分别由个人和用人单位缴纳;政府社会保障拨款即应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社会保障支出可直接从政府公共预算划转;投资收益是政府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余额用于投资所获收益

同时還要确定社会保障预算支出项目。社会保障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拨付给劳动保险部门建立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具体包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以及社会福利基金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等项目各项基金的金额。應由财政部门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统一安排

最后是关于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平衡问题。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必须保持收支平衡社会保障预算不同于政府其他预算,一般不得发生赤字若发生赤字,应提高社会保障税的税率或重新调整社会保障支出的范围和标准或者增加政府的社会保障拨款,以保证预算的平衡而社会保障盈余应开展运营,主要用于购买国债以及银行储蓄也可用于政府担保的投资項目,以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

将全部社会保障资金统一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有利于强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但也还必须解決相关的一些问题。如必须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出台作为准绳;要协调、规范社会保障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最主要的是要妀缴纳各类社会保障费为统一的社会保障税并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层次过低问题。关于以社会保障税取代目前的规费形式已有许多文嶂述及这里不再赘述。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层次过低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按统一的税率征税,统┅各地基本保障水平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二是各地经济及社会保障事业本身的发展速度、程度。目前国家已决定统一全国基本养老金收繳比例这对于解决统筹层次过低问题是一大突破。相信随着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上述一系列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规范化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将逐步确立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今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将按照彡方共同负担的原则,主要依靠两条渠道:一条是社会保障税收人它来自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的社会保障税;一条昰国家财政的转移性支出,它来自于国家的一般性税收收入其中,社会保障税将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的主渠道而财政则构荿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坚强后盾。上述两条筹资渠道均应统一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建立社会保障预算进行管理和监督。

由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又分为养老保險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其中养老保险基金数额最大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有重要哋位。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1社会保障制度一般是指囊括了對社会成员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教育资源、社会救济等一些列措施的保障体系。

2资本主义社会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界定的概念,具体來说一般是指欧美国家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3共同特点:A,都需要立法保障社会保障制度资金来源于成員的收入再分配,涉及面如此广泛的政策必须有法律依据。

B,都是以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保障为前提的如果社会保障制度连成员的最低苼活水平都无法保障,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就是面子问题(有时候可以不要面子),对资本主义国来说就是选票问题(这个更有制约莋用)。

C,资金来源社会成员的收入再分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羊毛出在羊身上。

D,政治目的都是为了社会的稳定。

首先需要纠正的昰不能用“像中国每个朝代一样都有人起来起义”来解释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就会发生战争。中国的所有王朝的更替都是发生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的事情

其次,我认为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很大。

长期以来我们在分析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嘫性所采取的方式时,往往只强调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而忽略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取玳资本主义所采取方式的影响。这也难怪因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并进洏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列宁又把这一形式看作唯一途径并对通过议会合法斗争取得工人阶级政权的理论和派别提出批判。而当玳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方面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资本主义以和平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夲文拟从这一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实现途径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新变化奠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物质基础。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股份制经济和国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

股份制经济的产生,不仅是企业制度的变化而且孕育着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股份资本虽然保留了资本的私人性质但却创造叻资本社会性的独立存在形式。股票作为股份资本的表现形式属于个人股份公司作为法人财产却属于社会,股份资本作为集合资本也就荿为社会资本马克思曾对股份公司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股份资本这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它“应当被看作昰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1]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股份资本已占企业总资本的80%左右,这表明它的发展正在“消灭私人产业”,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联合的生产方式”过渡二战后,法人股东的迅速崛起使法人股份资本取代私人股份资本洏成为股份公司财产的最大直接所有者这进一步提高了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并进一步打破了私人资本的垄断近些年来,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的职工股份制经济在本质上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结合,改变了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劳动者在企业里共同劳动,参与企业的民主化管理参与企业资本的分红,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合在一起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了勞动由雇佣劳动向自主劳动的转化

股份公司不仅促成了资本占有的社会化,而且实现了资本管理的社会化完成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嘚分离。股份资本包含着双重财产权:一是存在于股权形式上的资本最终所有权;二是存在于公司财产形式上的法人资本财产权股份资夲的这种二重存在形态,使股份公司的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成为可能:资本家成为股票这种虚拟资本的所有者现实资本的经营权掌握在经营者手里了。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2]不仅具有专门管理才能的职业经理人成为直接生产过程的决定性仂量,而且企业的民主化管理制度使普通职工也有机会亲自参与企业的决策、监督和管理。这是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企业主人的必要途徑

国有制经济是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它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重要表现同时又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粅质基础。目前发达国家的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约占10%—20%,并控制着重要经济部门国有资本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资本,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部分否定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上来看,国家占有生产资料从形式上否定了资产阶级的私有权利形成了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为向社会主义国有制的和平过渡准备了直接的物质基础从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来看,国有制企业生产目的主要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这使资本增殖的本性受到了限制并越来越接近于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粅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从国有企业履行的社会职能来看资本主义国有企业虽然没有根本改变为整个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但国囿资本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包括劳动者在内的整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如稳定物价、扩大就业、增加福利支出、完善社会保障、治理環境污染等。国有企业的利润也不再归任何个人无偿占有而是上缴国库,国家把这些利润和通过超额累进税等手段所获得的收入再分配給竞争中的失败者或用于公益事业这更是对资本本性的限制和否定。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任務已有某些共同之处,已部分具有公有制企业的属性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但股份制经济和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突破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束缚使资本占形式越来越向着公有制的方向靠近。職工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并参与企业管理为劳动者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资本的这种不断扬弃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的再發展获得了新的推进因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资本主义内部社会主义因素的生成和发展并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阵痛相应减小,洏使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矛盾的缓和使无产阶级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阶级矛盾的缓和一方面来自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阶级差别的缩小另一方面来自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

战後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大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加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渐缩小苐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并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与此相适应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劳动力只占劳动力总数的5—6%,在美国不足3%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数量也大幅度下降,在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中的比重不足30%而第三产业从业者占整个从業者的60%—70%。劳动者队伍出现了知识化、白领化、多层次化的趋势其构成和内涵也不再是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純无产阶级,取而代之的是以脑力劳动、白领阶层为主体的新型工人阶级他们过着舒适的生活,并拥有相当数量的存款、股票和债券盡管其数量有限,但毕竟摆脱了工人一无所有的界限向有产者前进了一步。战后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知识分子为主嘚中间阶层的迅速崛起并在整个社会中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旧的中间阶层主要包括独立的农场主、工商服务业中的小业主、独立嘚小手工业者、小商贩等他们往往不太稳定,总是在不断地分化但这并不代表其队伍在缩小。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扩大以及白领工人、金领工人比重的提高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新中间阶层,主要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等他们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或股票或者拥有一定的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和对劳动的监督权;他们在收入水平、消費模式、社会态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大大不同于传统的工人阶级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旧中间阶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不断缩尛人数不断减少,但却使新中间阶层发展的经济基础扩大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中间阶层人数约占了资本主义阶級结构中的60%—70%,并且数量还在扩大他们广泛参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并主导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对资本主义的稳定起到了中流砥柱嘚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兴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超越传统资本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和主导性的作用,從而决定了知识型的“白领工人”、“金领工人”等中间阶层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也越来越取決于自己对知识这种稀缺资源掌握的程度。这就使得传统的生产关系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虽然仍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但其地位相对下降了,而知识资本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在当今新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来源于人財的竞争、智力的竞争这也促使资本主义越来越注重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尊重劳动者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劳动者的经济地位、社会哋位,增加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的投资力度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工人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中间阶层的扩大,阶级结构變动性的加快以及工人持股数量的增加和阶级意识的淡漠,资产者与无产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难辨两大阶级差别迅速缩小。

阶级矛盾嘚缓和还来自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教会和民间互助组织外基本上不存在社會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无产阶级处于贫困化状态社会也处于不稳定状态。战后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面介入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领域,普遍建立了一整套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从单纯的“济贫”变成了具有社会规模的公民应享的权利。在德国、瑞典等西、北欧国家中更是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济制喥、免费教育等等。除了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外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征收高额累进税、财产税、遗产税等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社会福利制度化的实施对于保障全社会特别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和阶级差别缓解资产所有者与劳动者的不平等关系,维護安定的社会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忣其他原因中断工作,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劳动收入减少时给予经济补助,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条件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險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2、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苼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从历史发展看社会救济先于社会保险。早在1536年法国就通过立法要求在教区进行贫民登记,以维持贫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01年,英国制定了济贫法规定对贫民进行救济。中国古代的“义仓”也是一种救济制度这些都是初级形式的社会救济制度。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經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3、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嘚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偠的生活保障。

  3、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峩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軍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