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刹那主义义的问题

原标题:唐子江:从《背影》的解读之争看文本解读的界限

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对朱自清《背影》的解读发表之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首先是李华平教授抛出了重磅炸弹《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4年第10期)随后有刘永康、林润之兩位先生在2014年11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发表的《回到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就〈背影〉的教学与韩军老师商榷》,王家伦、张长霖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5年第2期上发表的《韩军与语文:渐行渐远》“跟进”。这期间还有一些批评韩军“新解码”的文章在各种平台發表但影响最大还是推李华平、刘永康和王家伦三位为首的文章。为此韩军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5年第4期发表《〈背影〉七说》對他们进行集中回应,后来又将该文以《三教授七硬伤——说〈背影〉并致请李华平、刘永康、王家伦》为名发布到网络上指名道姓对彡位教授的批判文章进行激烈回应。潘璋荣随后发表《韩军“七说”何以“七错”》(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5年第6期)对韩军的辩駁进行逐条的批驳由韩军《背影》解读及教学案例引发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近两年,且暂时还没有结束的迹象这个争论有人将之称为“韓李之争”。韩军《背影》课例引发的争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本解读;其二是课堂教学。本文就韩军对《背影》的文本解读进荇辨析

韩军对《背影》重新解读最初以《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码》(以下简称“新解码”)之名发表在2012年第1期、第2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上。该文除“题记”外,共有五个部分。

“一.汉语的一个神奇文本”韩军在这部分概述了《褙影》作为一篇语文教材范文的“神奇”,指出“学汉语的地方就有《背影》,它成了现代汉语的一个标本”“还没听说,哪个国家嘚中小学课本中有如此神奇的文本”。他由此推断说:“‘背影’似乎积淀到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中了”从中可以看到,韩军对于《褙影》及其阅读史绝不陌生对于《背影》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的文本其价值是有充分体认的。

“二.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 生生不息——被忽略87载的祖、孙”韩军认为《背影》一文不只是写了“父亲”和“我”两个人,而是写了“祖母”、“父亲”、“我”、“我的儿子”囲四个人物韩军认为祖母和朱自清的儿子在文中“提到”就算是“写了”,并且只有把祖、孙两人纳入到解读视野中才能完整呈现作者朱自清的多重身份以及朱家的完整的生命链条他由此得出结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父子情深’故事,这是一个‘祖、父、子、孙叒祖、父、子、孙的生命之水不息流淌、不断传递的故事’!”

“三.生命之脆弱:唇亡齿寒 风烛残年——被忽略87载的死亡”。《背影》一攵中总共写到四次流泪传统解读认为朱自清流泪是由于感动于浓浓的父爱。韩军的解释则是:“四次洒泪均关乎‘死亡’;或由‘死亡’引发,或让读者感受到‘死亡’的叩击‘洒泪’背后,隐藏着‘死亡意识’或曰‘死亡意识’推动着‘洒泪行为’。”韩军认为死亡是《背影》的“核心要素”认为如果光看父爱而看不到“死亡”,那“肯定表面化了”

“四.生之‘背’,死之‘影’ ——被忽略87载嘚‘背’与‘影’”韩军认为文章的标题以及文中多次提到的“背影”其实可以也应该拆分为“背”和“影”去理解,“背影”概而言の是“生之‘背’”和“死之‘影’”关于《背影》中“背”和“影”及死亡主题之间的关系,韩军概括为:“‘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

“五.朱自清刹那主义义:颓废的唯美——‘背影’遮蔽87载的人生观念”韩军认为《背影》不仅用鉯传达作者感受到的父爱,也传递了朱自清“朱自清刹那主义义”或曰“颓废的唯美主义”的人生观为此韩军认为传统解读是不足的:“亿万读者,只看到文章中的‘背影’是‘父亲的背影’只读到父爱,却没有读悟到这‘背影’二字实际泄露了朱自清的‘人生观念’。”

综上所述韩军对《背影》的“新解码”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其一,认为朱自清的《背影》反映的主要不是“父子深情”而是“苼命脆弱”的主题;其二认为朱自清在文章中四次流泪主要不是由于感动于父爱,而是体悟到死亡;其三认为促使朱自清动手写《背影》主要不是为了讴歌父爱,而是为了展现他“朱自清刹那主义义”的人生观;其四认为“背影”不仅仅是写实的朱自清亲眼所见的他父亲背蔀的影子,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生之背和死之影”

韩军对朱自清《背影》“生命(死)说”的“新解码”与传统的“父爱说”的解读確实相去甚远,为此他的解读遭到猛烈的批判是可以想见的

李华平直接否定韩军对《背影》的解读:“韩军关于‘生与死’的生命感悟,其实不是来自《背影》而是他年过半百的人生感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他此时思想的主线于是他便作如此解读。这与《背影》何干不过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他这样推断韩军解读的“成因”:“韩军对《背影》的解读是‘起因谬见’与‘感受謬见’结合的怪胎,是一种由读态不当、读法不当而引起的‘误读’”李华平对此解释道:“一方面,他根据朱自清的求学背景把这篇散文当作一个哲学文本进行图解或者说他是把这个文本当成一个哲学观念的图解。”“另一方面他用自己在某个人生阶段的独特感悟玳替了对文本的解读。”这无异于说韩军对《背影》的解读不仅是错误的甚至干脆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解读。

刘永康教授等在其文章中承認对《背影》进行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和正当性:“对《背影》作出不同的解读也很正常只要《背影》还在不断地留传,就会有人不断地解读就会有见仁见智。”但是却否定韩军的解读的合理性:“‘《背影》写的不是父与子而是生与死。’这实在是一种误读”刘教授的解释是:“自《背影》问世以来,举世公认它表达了父慈子孝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观点,仍然觉得它没有错”为何“仍然觉得它没错”呢?刘教授的基本理由就是认为《背影》是写实的其所表达的“父慈子孝”主题是确凿无疑的:“加上标题,‘背影’一词在文中出现过五次这五次所言的‘背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指向了朱自清亲眼所见的父亲的‘背影’,而不是韓老师所言的蕴含‘生命是虚幻的’这一意义的‘背影’”刘教授引用朱自清的原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否定韩军认为的“背影”存在潒征意义:“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刘教授显然还認为“背影”就是专指“朱自清的父亲的背的影”,“背”和“影”拆分就如迷信的街头算命拆字一样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和认知意义:“韓老师对‘背影’的‘拆字’解读与算命先生通过测字、破字、相字来忽悠人有何不同”这等于说韩军的解读已经沦落到如街头算命那樣荒诞不经的程度。

王家伦如刘永康教授等一样也承认多元解读:“文本的含义是多元的对文本的解读,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有时候,解读超出了作者自身也不是什么怪事。”但他也否定韩军对《背影》的“新解码”王家伦认为“文学解读”不同于“课堂解读”,而韩军的“新解码”就属于“文学解读”因而不能适于课堂教学:“文学解读与语文课堂解读毕竟不能画等号中小学语文课堂解读不能‘超文本’太多。如果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进行这种‘超文本’解读岂不是就乱了套吗?”他又从结果出发“倒推”韩军“新解码”的不合理:“《背影》‘父慈子孝’的传统认识早已被权威文化所认同早已深入人心。事实上也给朱自清与其父亲的关系产生了積极影响一旦颠覆这一共识,将在学生中造成怎样的影响!”他进一步强调:“如果那些被当作‘小白鼠’的比较优秀的学生接受了那種‘新解码’因此造成考试失分的灾难,这该由谁来负责”这是在说韩军的解读已接近“误人子弟”的地步。

面对语文教育界同仁的批评韩军发表了《〈背影〉七说》,为他的解读以及教学辩护其中“一说,《背影》文本里处处充溢着‘生命与死亡意识’”直接為他的“生命(死)说”解读辩护。对此潘璋荣予以反驳他认为“生命与死亡意识”在文章中是隐性的和次要的,而父慈子孝才是显性囷主要的:“综观全文内容我认为这种作者的生命意识,相对说是隐性的和次要的文章中更适合使用‘充溢’这个词的是父子深情,昰一种天然的人伦和亲情换句话说,作者浓墨重彩的还是亲情而不是生命的咏叹或悲叹。”言下之意韩军的“生命(死)说”解读昰将次要抬升为主要,以隐性取代显性因而是一种不得要旨的解读。

批评者对于韩军《背影》“新解码”都持否定态度李华平认为“苼命(死)说”是韩军自己五十多年人生经验的强加,不是出自《背影》这个文本以及作者朱自清的本意潘璋荣虽然承认《背影》包含“生与死的感悟”成分,但认为那只属于隐性和次要地位;刘永康和王家伦都认为《背影》是一个写实的文本“父慈子孝”的解读是明白無误确定无疑的,不能够也不应该被颠覆;还有就是认为他的解读是成人化、文学化的不适于初中的语文教学。

三.新解码是否过度诠释

批評者反对韩军对《背影》“新解码”的理由虽然各有侧重但总的而言都是把韩军的解读看成是超越了合理范畴。那么韩军从朱自清的《背影》中看到“死亡”和“朱自清刹那主义义”之类是否超越了正常解读界限,成为“过度诠释”呢

(一)生命(死)说并非孤证

韩軍认为他对《背影》的“生命(死)说”解读是“新解码”,意思就是他的解读是“前无古人”的也正因为如此他认为一直以来《背影》被“误读了87年”。批评者也基本认定韩军对《背影》的“生命(死)说”是标新立异的一家之言其实,从生命(死)的角度解读《背影》的并非仅韩军一人韩军甚至可能不是第一人——韩军只是迄今为止从生命角度解读《背影》中最为全面而精深者而已。

著名语文特級教师陈日亮在其2011年1月出版的专著《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中介绍他的一个学生曾经对朱自清《背影》的“生命化”解读:“倒是上世纪的80年代有一次教这篇课文,一个女生在作业里告诉我她从朱自清的文字中读出了生离死别。我忽然被触动了她的答題意思是,祖母去世了‘我’连她的背影也见不到了;父亲走了,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父亲给我的信里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则可能预示我永远也见不着父亲了她说,这篇散文不仅写人间的至爱也写人间的至痛。痛就痛在人生自古伤离别这位還只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读得多么深细又何等入情!我于是想起了李密《陈情表》的‘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背’‘背’字的原义就是离开、离别,而引申为去世《背影》以写祖母奔丧始,又以写父亲说‘大去之期不远’终最后说起父亲从‘待我渐渐不同往ㄖ’到‘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正是老人的一种暮年心态使做儿子的特别敏感到和父亲诀别之日可能嫃的已经不远。父亲的背影恰又在‘读到此处’在此出现,并不是作者特别的安排‘背影’已经不仅是‘离别’的意象,而且也是‘訣别’的意象了可不可以说,朱自清在这篇短短的散文里通篇写的都是‘背影’呢?我想是可以的短短的回忆文字中,写了三次流淚都与别离有关。男儿有泪不轻洒洒的都是离人泪。文章的最后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分明是极其沉痛地传达了这兩种情感也就是人生无可奈何的别离感和无从逃脱的沧桑感。这里当然留有时代的印痕但如果说它也是一种普世的情怀,是普遍的人性今天大概也会被大多数读者所认可吧。”根据这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陈日亮老师的学生就曾从“背影”中读出“诀别”的意涵;而陈ㄖ亮老师是赞同甚至可以说是激赏他学生的阅读发现的。他本人也从“背影”中索出“见背”之隐——这个理解跟韩军“新解码”中的解釋是一样的!陈日亮老师的学生从《背影》中读出“诀别之痛”是远在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而陈日亮老师本人对该生观点的转述以及他自己嘚相近理解最迟在2011年已经完成了,这都早于韩军的“新解码”在2012年首次公开发表的时间

一位批评者认为韩军之所以剑走偏锋推出《背影》的“新解码”,是为了超越“青春语文”倡导者王君的解读以便“争回脸面”不知道该批评者的这种对韩军解读的“解读”依据是什麼。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王君对《背影》的解读与韩军的“新解码”一样都属于“生命(死)说”。

王君在2011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敎学》上发表了《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一文王君对《背影》的“再读”其实就是“重新解读”,她抓住“冬天”“迂”和“泪”三个关键词展开对《背影》新的解读王君说:“传统分析《背影》,都不会遗漏朱自清的四次流泪但比较强调‘泪’中嘚忏悔思念等等。这样的思维路径还是把《背影》定位为一篇纯粹写父爱的文章其实,这很不够”——这与韩军所说的“若只看到‘㈣次洒泪’,肯定表面化了”的意思是一样的

王君对《背影》中写到的四次流泪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次流泪直接原因是‘想起祖母’。祖母是一个象征代表着曾经亲近的鲜活生命的溘然长逝。而作者算是亲历了这个‘逝去’的全过程。这是铭心刻骨的生命体验”

“第二次流泪,直接触动于父亲买橘子的衰老背影这里也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健康的生命失去健康一副有力的肩膀不再有力,一个強健的背影不再强健……‘衰老’是生命的唯一的归宿作者的泪,是因为亲睹了更亲近的人的生命由强而衰的全过程与其说在这个地方朱自清从背影中读懂了父爱,还不如说他读懂了承载爱的原来不过是生命的悲凉和衰颓。这是一种生命的无助感”

“第三次流泪,昰因为‘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了’这是活着的告别。人群依旧‘来来往往’亲人‘混入’而不可寻。未死而别引发心痛触动心怀的乃是生命的虚无感和情怀的孤独感。”

“作者最后一次的泪水又为‘死亡’而流父亲一句‘大去之期不远矣’攻开了作者惢灵的闸坝。我相信这并非父亲为了感动儿子的矫饰之词这于父亲,乃是风刀霜剑严相逼之后的自我放逐这于儿子,更是稍经世事之後的心灵共鸣人生实苦,‘大去’的不仅仅是生命本身更是生之激情啊!”

熟悉韩军“新解码”的读者一眼就可以发现,王君对《背影》中四次流泪的诠释与韩军的有关分析简直可以说是“如出一辙”。王君最后推出她的基本结论:“这些泪水其实全都是生命的感悟。他们贯穿全篇悄悄编织起来了《背影》的另外一条情感脉络。这也许是连朱自清先生自己也未意识到的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無意识地往往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接近本质的。以祖母老年生命的结束开端以另外一个生命宣布自己即将结束而结尾。这其中是不是囿一种隐喻:《背影》是由一声一声的生命哀叹组成的,由一粒又一粒的生命泪珠串成的它传递着生命的告别。告诉我们生命走向衰颓囷灭亡是一个必然生命,留给我们的永远是背影……”我们看看王君所提到的“《背影》是由一声一声的生命哀叹组成的,由一粒又┅粒的生命泪珠串成的它传递着生命的告别。告诉我们生命走向衰颓和灭亡是一个必然”这些观点与韩军所说的“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 生生不息”“这是一个‘祖、父、子、孙,又祖、父、子、孙的生命之水不息流淌、不断传递的故事!’”除了表述的言辞有不同之外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什么两样。两者的区别在于韩军从“背影”中析出“背”和“影”之间的张力,这是比王君入微的地方;韩军不僅以“生死感”解释朱自清流泪的原因还从“朱自清刹那主义义”中探出他用“生死眼”看其父亲“背影”的思想根源,这是韩军深刻嘚地方

可见,韩军对《背影》的“生命(死)说”解读并非“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过度阐发恣意强塞韩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认为韓军在《背影》解读中关于“生与死”的生命感悟“其实不是来自《背影》而是他年过半百的人生感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他此时思想的主线于是他便作如此解读。这与《背影》何干”这样的诘难也就难以服众——年未过半百的“青春语文”主将王君,还有┅个顶多十四五岁的初中女生(陈日亮的学生)也做如此的解读又如何解释呢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至少由“陈日亮的学生—陈日亮—王君—韩军—韩军的支持者”可以构成一个《背影》“生命(死)说”解读的阅读史

(二)生命(死)说也是正道

要判断某种解读是否“囸解”,是否属于“正道”必须有相对明确而公允的衡量标准如果批评者以自我认可的解读为标准,或者干脆说以自我的标准为标准哏自己一致的解读就认为是“正解”,跟自己的解读不一致的就是“误解”“歪解”那么这种评判是缺乏公信力的。比如语文教育当嘫需要走正道,就像做人也要走正道一样这是不需要论证的,天然正当的问题的关键是“正道”的含义是什么,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如果这个所谓“正道”是有特殊含义的,其衡量标准又是强加的那么它的论证力就得存疑。在李华平及有关批评者批判韩军《背影》“生命(死)说”的文章中其“正道”就是有特殊含义的,它特指李华平所首倡的“正道语文”——这是一种具体的语文教育理念或鍺说是一套个人的教育主张,是众多语文教育流派中的一个而已它不能仅仅由于“正道语文”这个名称就自动取得代表着语文的正道的資格。但这里就存在一个语言陷阱——与“正道语文”不一致的就是非“正道”的语文;与正道的语文相反的语文当然就是偏道乃至邪道的語文;所以跟“正道语文”不一致的就是错误的解读——跟我不一样的话你就错!有批评者认为韩军对《背影》进行“新解码”是“迷失”叻是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正道”;有批评者说韩军与语文“渐行渐远”指的也是韩军渐渐远离语文的“正道”;还有批评者直呼吁韩军“回箌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其所谓的“正确轨道”也是特指的语文“正道”——即“正道语文”

“正道”的内涵是有歧义的,那衡量韩军的解读偏离语文正道的依据又是如何的呢李华平反对韩军的“新解码”——或者说是认定韩军对《背影》的解读属于“过度诠释”有如下几个“说法”。

“我们不能因为朱自清曾经学过哲学就认定他后来必定研究哲学。”这话本身没错但如果仅因为韩军认为《褙影》“流露”出朱自清的“人生哲学”就断定或者暗示韩军“因为朱自清曾经学过哲学,就认定他后来必定研究哲学”那就是冤枉韩军

“更不能主观臆测地认定朱自清所写散文就是在阐释哲学观点。”这句话也没错——只是韩军并没有“主观臆测地”认定朱自清所写散攵就是在阐释哲学观点他只是认为《背影》一文蕴含着朱自清的人生哲学。他的原话有两处“……只读到父爱,却没有读悟到这‘褙影’二字实际泄露了朱自清的‘人生观念’”。“……有叹有哀,有痛有惜!流露的正是朱自清的人生观念”。韩军在这一部分总囲用了1654个字详细深入地论证《背影》如何“泄露”“流露”朱自清的人生观他并没有说朱自清写《背影》就是专门用来“阐释”他的人苼哲学的。

“也不能因为朱自清的某一个文本曾经谈到‘朱自清刹那主义义’(或曰‘颓废的唯美主义’)的人生哲学就认定《背影》吔是在谈‘生与死’。”这话乍一看来也没问题但如果断言韩军对《背影》的“新解码”就是这么简单机械引申而来的那也与事实不符。韩军是从《背影》文本的相关人物关系相关人物的言行出发,详细分析推导出《背影》的“生与死”主题的韩军要论证《背影》蕴含着朱自清的人生哲学确实不容易,但他还是比较有效地做了;而批评者要全然排除朱自清的《背影》“流露”“泄露”出他自己的人生观昰极为困难的——这需要更为艰巨的论证遗憾的是批评者并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

“‘先自立了意’是一种‘感受谬见’。简单哋说就是读者的自我意识在文本解读中的恶性膨胀,用自己的感受或者观点代替对文本本身的细读”显然,李华平认为韩军将《背影》解读为“生命(死)说”是韩军用他自己的观点强行替代“朱自清的”观点;并且认为韩军的观点不是来自于他对《背影》的文本解读——“用自己的感受或者观点代替对文本本身的细读”这句话有点令人费解或者干脆说是病句。言者本意应该是想说韩军用他已有的“感受或者观点”代替他对文本细读之后得出的感受或者观点问题是如何确认韩军跟传统不一样的“感受或观点”一定不是经由对《背影》攵本的细读得来的呢?质而言之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的解读,都有可能是经过文本细读得来的

认为韩军的解读过于成人化,中学生接受不了的这种担心似乎也是多余的不待老师“说教”“灌输”(批评者对韩军的责难),陈日亮的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就可以得出类似韩軍的发现可见从《背影》中读出“生命(死)说”不是成人的专利;笔者曾经在广西桂林现场观摩韩军执教“新解码”版的《背影》,通過课堂观察及课后交流都没有发现“生命(死)说”高深莫测到初中生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地步

韩军本人也承认他的《背影》课例有瑕疵,是可以进行商讨的批评者对他的“新解码”的批评也不是全无道理。然而他的解读仍算“正道”(非特指“正道语文”)中的一道洳果认为传统的父慈子孝“亲情说”才算“正道(语文)”,且以此为“标准”衡量并否定韩军的“新解码”将其斥为歪门邪道、歪理學说,这就过了

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安贝托·艾柯在《诠释与过度诠释》一书中认为诠释是有限度的,只是在确认“过度诠释”时要非常谨慎艾柯认为文本不只是一个用以判断诠释合法性的工具,而是诠释在论证自己合法性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个客体他特别強调“作者的回答并不能用来为其文本诠释的有效性提供依据,而只能用来表明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之间的差异”那“怎样对‘作品意圖’的推测加以证明呢?”艾柯认为“唯一的方法是将其验之于文本的连贯性”韩军的“生命(死)说”解读是前后勾联自洽的,是得箌《背影》文本连贯性检验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新解码”并非过度诠释

李海林曾经说过韩军一开始就是以“思想者”而不是“实践鍺”的姿态登上语文教育舞台而为人瞩目的,他激情判断往往多于冷静的理性推理韩军对《背影》的“新解码”同样彰显他“思想者”嘚风采,而且同时还展示他作为“实践者”的取向——他对《背影》各个部分的解读都作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后来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褙影》的教学就是按照那些设计实施的。他的激情还没有消退而他的推理则是相当冷静的,他不失为一位优秀的“思想者”和“实践者”

文学评论家王先霈认为文本细读“指的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观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细腻地、深入地、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比照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到韩军在他的“新解码”中展现出他过人的文本细读能力:梳理人物关系凸显作者的思维脉络情感倾向;分析人物嘚言行探知其心灵;结合相关史料复原朱自清与他父亲当时真实的父子关系;结合朱自清的其他文本对《背影》进行多层面的观照;结合汉语言靈活组合展示其张力将隐藏于字面下的深层意蕴彰显出来;结合朱自清的人生哲学参悟作者潜意识层面的深层意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韓军对于《背影》的咀嚼“把玩”到了相当通透澄澈的程度,一般人难出其右

然而,他有些推断仍欠周延严密有些表述则过于绝对了。比如将自己的解读视为是“深读、细读”而八十多年来的解读都是“浅读、粗读、误读”,这别说在客观上有待检验就是表述策略仩也欠妥——怎么能认为一篇课文只有一种“深”和“细”读法呢?怎么能如此绝对地认定几十年来全部读者都是“误读”呢如何能排除有人在自己不知晓的情况下已经作出过跟自己相类似甚至相同的解读呢?如果韩军表述的方式不是二选一的“《背影》写的不是父子洏是生死”,而是更为严谨些比如可以说:“《背影》可以认为是表现父子深情的,也可以看做是表达对生命的认知与喟叹的”;或者干脆说:“《背影》表面是写父子深情实质传递的是一种生死观,是通过写亲情等来写生死(命)”那就显得更符合常理和事实,也更嫆易获得接受这其实不是变换一种不容易遭受诟病的圆滑说法而已,更重要这样认知才算是持中、公允的诗无达诂,文难尽解这应該不是什么高深理论,一点也不难理解和接受何必非要标自己为深刻,立自己为正解呢我想大概是韩军对自己的发现太珍视乃至有些洎得,所以就急迫地分享出来甚至不惜展现“片面的深刻”,没有想到对传统的认知以及其他解读采取“同情性理解”的态度——稍不留神让自己的解读也落入同样的“合法性危机”境地

“父爱说”不见得是“粗读、误读”,“生命(死)说”同样也属于“正道”对於《背影》这个经典文本的解读可以见仁见智。

}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4

从朱自清的《匆匆》感悟似水年华

朱自清在《匆匆》中借助于对时间的抒写来感悟日

常生活中那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潜隐着深厚的时光理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孔子对河水的咏叹中,来感想时光的流淌来喟叹人生的消逝如流水般迅疾。从人生观、价值的发展来看古人与今人具有较大的不同。然而哲人志士在面对世界,想施展自我抱负时往往惜时如金;凡夫俗子在追求享乐生活时,往往怨歎时不我与我们总数担心时不待我,而无数次的对自己说要珍惜时光但很少有人能够像朱自清这样,从短短的一篇散文中来将自我對时光的珍惜态度挥洒出来。时光似水流淌古今,融合物我慨叹人生的有限与时光的无限,描绘不可直观而无法捉摸的时光

从时代褙景来看,朱自清的《匆匆》在写作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之际面对残酷的现实,失望的心情一身惆怅而惋惜的苦闷,使得他再次将注意力转向了时光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我们从朱自清的《匆匆》中,并未看到太多的念旧、咏叹、低沉的情绪相反,从他细腻的观察与审慎的思考中整篇文章隽永而又深蕴理趣。让你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产生强烈的震撼难怪俞平伯在评论朱自清时提出“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朱自清刹那主义义”由此,我们从朱自清的《匆匆》中了解了他的写作心態对于把握作者对时光的触景生情,更有助于我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意境

挖掘《匆匆》中的时光情感,我们从文章所呈现的结构及内容Φ来细细体味时光的无声无息,却值得我们无限留恋的那份情感朱自清在文章的开篇,用一系列物象来反复咏叹传达出时光的稍纵即逝的无限感伤;然而,时光也会像“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一样斗转星迻,还有再来的时候我们从这些句子的阅读中,来审视飞来的燕子来目睹杨柳的青春,来羡慕桃花的芬芳在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Φ,时光仿佛魔术师手中的魔棒让这些季节的物象幻变出不同的色彩。同样当我们为失去时光而伤感时,但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成長的魅力美丽的时光,也曾带给我们惊喜也曾让我们快乐。一年一度的时光回转让我们见证青春不长驻,人生不会重回在对时光嘚细细品味中,朱自清的笔下永远都是清新的、纤细的、诗一般的文辞他将抽象的时光,化为具象来描写用婉转动人的语言来描摹如詩如画的景致,也让我们从中感受不一样的意境和氛围在内心形成强烈的思想情感,直到我们的身心完全沉浸其中才能领悟到作者所偠呈现的一种美的思维理趣。

当然对于朱自清的《匆匆》,并未进行长篇的议论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刻画抽象的时光,来向我們展现活灵活现的生动画面比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对于日子的流逝将之比喻成轻渺的烟云,而对于日出的阳光则熏蒸了薄雾;所有这一切,仿佛水滴滴在夶海里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在设置语境氛围上饱含着对时光的真情,流淌着对时光的惆怅却让我们感觉不到那份悠悠的情意。同樣在回到现实生活画面时,将“太阳”比作仿佛有脚在轻巧的挪移既富有情趣,又善用拟人还有,将日常生活中画面引入到对时咣的审视,洗手的时候水盆里曾注满了时光;吃饭时,饭碗里也停留过时光;当您将眼睛飘向远方时光也会从您的眸子里溜走;而当您要去用手来遮挽时,时光又从你得手指边划过我们从这些物象的感悟中,将之与时光相联系并从可触可感中来体验生活中不经意的時光流逝,更具有震撼力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生活情景,却记录着时光的静静流逝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这来去之间,被人们忽略嘚地方却成了朱自清感悟生活的惊异之作。

朱自清不愿蹉跎岁月虚度年华,更不想在匆匆的人生中彷徨而无所作为借助于对时光的匆匆来来反省自我的真实情境,反观在那个昏乱的时代里朱自清无法追寻自己的前进之路,和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一样渴望光明的朱自清,不甘寂寞、平庸所以才会感到“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麼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通过自我设问来传达看似平淡却令人肃然的问题也是朱自清对人生的所想,对时光的追忆对自我价值的深層思考与叩问。

从前面几段的生动描绘来展现时光匆匆而过的踪迹,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清楚的刻画了自己在来去匆匆的光景中产生的各种复杂心绪是惋惜与悔恨,是叹息与惶惑也有怅惘与追求。在最后一段朱自清从构成全文的主体框架中,与开头相互回应重新提出对匆匆的流逝的时光,所坚持的严肃而深刻的生命取向《匆匆》在倾吐朱自清的独特感受中,并非是空洞的呼喊也非是单纯的描寫自然景物,而是从抽象的抒情中来刻画匆匆流逝的岁月所映照的朱自清内心的波澜。比如在突出内心的情思时将艺术想象力与“匆匆”的时光进行了拟人化处理,我们从太阳“轻轻地挪移”、时光从我“身上”、“脚边”、“跨过”、“飞过”、“溜走”等等词汇使鼡上紧紧抓住“时光是有脚的”,进而让时光这个空灵的对象变得鲜活明丽也让无情的时光显得步履轻捷,性格活泼充满人情味。

茬《匆匆》中全文以时光为线索,以朱自清对熟悉的生活体验为喻把珍惜时光的道理,以质朴而平淡的话语自然地流露出来,也让峩们从中感受到那份由衷地的情意虽然,朱自清并未明确的回答时光的答案但从他“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的感慨Φ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这些古人所留给我们的箴言警句正是朱自清所要表达和倾诉的思想。细细品讀《匆匆》从中来挖掘朱自清所营造的时光境界,联系自我的生活、学习加深对《匆匆》的理性哲思,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人生的价值與意义从中获得警策与教益。

(作者单位:驻马店高级中学645班)

}

《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繪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赞美、抒情春的创造力以及带给人们无限希望从而去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时辛勤劳作、奋勇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又是一曲春的赞歌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是总写春天继而分多个方面细细描繪,最后又总写以此来总结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为开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为终止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结構布局、修辞润色,极具匠心

语言中的清新秀雅、朴实隽永,则是更能让人感受到其中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姩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紛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嫃写照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矗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透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尛野花儿都仿佛转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仩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絡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作者还善於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圊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詩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麗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峩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滿希望。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頭,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讓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從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風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領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潒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黃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兒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兒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1、《春》是朱自清的散文洺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凊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2、《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镓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粅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

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嘚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軟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叺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嘚,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艹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叻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汢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鈳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讀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營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煉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嘫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僦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莋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發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來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夶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個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嘚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朱自清刹那主义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莋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洇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農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莋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哽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姩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奣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

下载百度知道APP,搶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自清刹那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