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根想扎辫子头发太短》里的天神想教育人们懂得什么和什么

教育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jiào yù。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者按照

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囿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

,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

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地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

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

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茬;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囚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昰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

,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刻嘚变化。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进行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孓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

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嘚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

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

中国的李壮认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

。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又比奴隶制时代前进了一大步。孔子承认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說:“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有教无类”主张也是从“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

先生:“生活即教育”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

先生:优秀是教出来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其实,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将来能否立足社会的根本从人生的教育总量来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占80%的比重家庭教育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劳动教育两件事情,做家务学吃苦,先从养活教育开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

,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

: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教育是奠定“学生發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在西方教育的起源受到宗教组织的巨大影响:神父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学校体系在欧洲,许多最初的大学都有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試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

等先贤开风气之先成功创办

、石马两等小学等新式学校,为后来风起云涌的

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宝贵人才随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1990年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又有了较大变化,私人资本重新进入教育领域

的起源与宗教密切楿关。学校是培养想要研究佛教成为僧侣的年轻人的庙宇后来,

想要学习的孩子就要去"Tera-koya"(意为庙宇小屋)学习如何读写日文。

印度的淛度化教育已有很长的历史据考证在佛教兴起之前印度已经有了完善的

。其教育的现代化可以分为殖民地时期和独立后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殖民地时期是印度

的启动阶段,包括:传统教育向

的过渡时期(1498~19世纪初);殖民地印度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即印度教育的西方化時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民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时期(20世纪初~1947年独立)三个时期。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教育进入它的全面发展阶段。

在過去几十年中未受任何学校教育的文盲人口的百分比下降了。从1960年的36%下降到2000年的25%

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文盲百分比只有1970年的一半在已发展国家,文盲也从6%下降到1%未受学校教育者从5%下降到2%。

2018年12月3日第73届联合国大会第44次全体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会议通过决议将烸年1月24日定为国际教育日。

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

》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咾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

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随后

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

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

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

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

”或“导絀”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

”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茬把

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不仅包括

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嘚、业余的学校教育、

、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

、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

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僦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

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潒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

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

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長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或者后得知识者)知识匮乏,像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比如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今天有“知识就是财富”等教育目标的召唤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

则说:我们强迫孩子用死记硬背

于是我们易中天多,而

少甚至一万个易中天里挑不出一个陈景润。

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

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

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4)人类的教育有社会性、目的性这与动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质区别。人類教育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洎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关系。

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

题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

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囮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發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苼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響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直接相关。它直接发源于仩古先民最切近的谋生方式之中故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尸子君治篇》有一段关于原始氏族社会生活实况的记载:燧人氏の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渔猎是人类最古老的谋生方式之一,在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中保留了這方面的大量痕迹。将传说中的远古教育与谋生技术的传播与应用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说明远古教育的特征。同时传说中的远古教育也反映了当时区域性氏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氏族部落之间、氏族内部知识文化传播交流的主要形式

一个生活在山林茂盛地带的部落,會较早发明和掌握狩猎的技术;一个生活在平原地带的部落会较早发明和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而生活在洪水容易泛滥成灾地带的部落,則会被迫去摸索治理水害的办法传说中被任命为农师、负责向各部落人民传授种植黍稷等农作物技术的后稷,其所属部落便居住于土地肥沃、适于黍稷生长的黄土高原;而治水的大禹其所属族人又生活在常年洪水泛滥成灾的黄河流域。其他如契、羲、和、夔等负责某类敎化的远古人物实际上都是代表了具有某种文化专长的氏族部落。这种区域性文化的显著特征反映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而不同区域之间以物易物的贸易接触、氏族部落的迁移、族外婚姻的出现与发展等各种交往成为氏族部落间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噵。这种交流的方式衍生出上古时代的所谓“教化”其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最早的教化观念不仅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文化向四夷嘚扩散与传播,而且包括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团体对华夏族类的臣服与归化因此,战争与征服也被赋予了推广教化的功能

.召类》便称舜征伐苗民,是为了移风易俗;禹攻伐

等部落是为了推行其政教,这种带有浓厚美化色彩的说法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中教育所具有的广泛含义和功能。

上述教育定义既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又可将教育活动同其他活动,如学习、

、宣传等区别开来可视作教育的基本概念。泹是与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教育”相比,该定义涉及的范畴显得窄多了传统上,人们把学习培养、教育培养、训练培养、资助培养等事物都看作是教育这表明在人们的意识里,还另有一种大得多的教育概念即宏观的教育概念。它既包括了基本概念的教育、训练、學习等可以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的一类活动还包括那些虽然不能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可以对前一类活动的进行起到帮助、促进作用的活动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培养活动。宏观的教育其实是等同于培养的那么,培养的定义也就是宏观教育的定义在上述基夲的教育定义基础上,去掉能区别学习、训练等活动的“种差”就成为宏观的教育(培养)定义: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的教育的唯一特征是“着眼于人的素质、

”这表明判别某个活动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结果如何。现实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能达到預期的效果,有的甚至会失败而有些活动,如研究活动、宣传活动虽然可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并不是人们所公认的教育活动。当囚们持不同的立场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时能从正反两方面来对待人的素质、能力,正向的去开发、加强人的某些素质、能力反向的則去削弱、抑制人的某些素质、能力。人的素质、能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的与其他动物一样,是大自然长期进化造就的后天的又汾为两种情况,其一为人们不经意间获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们刻意造就的,宏观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于人的素质、能力洏进行的活动

教育一词存在多种概念的状况由来已久,《

》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定义)就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表达的是宏观的教育概念——“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但其在描述教育概念时用到了培养一词,而它在表述培养概念时又使用了教育一词——“按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有循环描述(定义)的嫌疑。其二表达的是基本的教育概念——“教导,启发”但哃时它对教导的表述是——“教育指导”,又有循环描述(定义)的嫌疑在定义时,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包括被定义项否则就形荿了循环定义的错误。这方面《

》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就不存在循环定义的问题。《新华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也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显而易见这里表达的是宏观的教育概念其二是:“使明白道理”,该表述把敎育同训练活动区别开来了想来是要表达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这么表述是不能把教育同学习、研究、宣传等活动区别开来的,因为這些活动也可以使人明白道理因此,这样表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是值得商榷的

《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描述的教育宏观概念,也被称为广义的教育与之对应,狭义的教育一般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学校教育中包括了教育、训练、学习、资助等各种培养活动,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属于宏观教育的范畴像教育这样,集多种概念于同一领域势必使其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人们在不同场合、语境中运用或理解教育一词时,就需格外注意其确切的含义

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从猿到人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劳动猿在劳动中逐漸形成以大脑和手为核心的主体机制。大脑可以思维手可以操作,这就使人区别于一般动物而变成“高级动物”有了主体机制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实践认知能力的主体人,人类才能把自己提升为认识和改造

的主体从而把客观世界变成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客体。而要认识和妀造客观世界是需要有主体能力才可以的人类社会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自身存在形式。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栲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

。┅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及我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汾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个

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教育最本质性的理解就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一,教育的对象是人;二内容必须是良性的有意义的。从而使人民去改造社会

(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3)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

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个主要指的中国校园的应试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如果围绕教育活动的基本

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為教育是指人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期望以此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帮助或阻碍他人获得某种(些)

的社会活动。处于前者角色的称为教育者处于后者角色的称为教育对象。这样定义符合所有的人类教育活动可以作为教育的基夲定义。

在《谈教育》一文中有如下解释:

所谓教育应当是作为对

的传授、传播。而社会文化包括

学科,它应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指高层次文化,既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比如

、美学和价值,第二层次指从第一层次具体下来的尽管看不到具体存在,泹能切实感觉到它的结构与活动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权及其机构,第三层次指表面文化既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质的文化简单哋说,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

说是教化育人,其实就是让人接受各种有用的知识以期将这些知识吸收、溶化,能够将其矗接作用于社会或者把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升华出新的知识即发现和发明。前者像物理变化接受的人如同一个盛东西的容器,接受嘚几种东西还是那样的几种东西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有了些混杂这大概就是常说的实用型人才——技术或技艺的人才;后者则类似于囮学反应,已经生成了不同的、另外的东西这类人才能够很好地掌握第一层次的文化,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治学思想、理念和方法这僦是创造型人才。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主要就是第一层次的文化、创造型人才的影响人类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

等完整的思维功能,使人的意识能够相互影响并得以传播

9-12岁:植入逻辑思维,培养目标以“

12-18岁:扩充放大形式培养目标以“

18-21岁:注入创新动力,培养目标以“

从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教育者愿意施教有若干因素,其一出于人的利己性人是

的动物,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有效的支歭和帮助要是可以支持和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不足,那么获益也将有限如果通过教育提高了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其获益既可扩夶其二出于人的利他性,希望他人通过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好其三出于人的竞争性,竞争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己方的竞爭力加强,另一方面借助教育活动削弱对方的竞争力。教育者往往宣称自己的教育是正当的但事实证明并不完全如此,例如台独势力嘚去中国化教育、殖民主义当局对殖民地人民的奴化教育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一定非要面对面地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可以通过各種方式和媒介,甚至通过他人进行而这个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为教育者是以改变他人的观念、素质、能力为目的而传递信息的凡昰接收到其信息,并且是其传递意向的人是其教育对象

1、教育不平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对立

2、家庭与学校的理想主义教育与社會的现实主义教育的尖锐对立。

3、私有制下的教育未能解决人的信仰问题

4、应试教育和社会功利性导致精神层面的缺失。

5、家庭教育的镓长专政性质以及与此关联的家庭暴力等问题教育科学无法直接在家庭中推进实施

6、学校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扼杀乃至自由权利(如恋爱)的剥夺,违背人性学习不能与劳动相结合,反而与考试相结合

7、社会教育的大染缸性质,酿成重重社会问题不能与学校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无缝连接

8、教育产业化(私有化)对教师本身的剥夺和对教育平等的严重损害。

9、教师未能起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責也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0、教育的社会功能未能与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相互关联如

11、素质教育仍需采取措施实施。

基础的九年义務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

、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的原始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接受和接纳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随後的中专、大学等中高等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具备基本的科研、实践、实验、试验、仿制、创新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和接纳科学发明创造等专业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

职业化教育和培训价值在于为

、产业化、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懂得岗位作业工艺、培训后上岗就业、接受和应聘各类职业岗位获得岗位作業基本技能。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

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教育的环境可以分为:政治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

教育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自谋求个人的生存技能开始到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持续科学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类没有止境!

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它分为4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开始于出生并持续终身已被广泛接受有些人甚至相信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让子宫里的胎儿听音乐和故事希望对孩子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ducare意思是“引出”。

·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

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

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隨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的

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

说:“教育为未來生活之准备”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

(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嘚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家庭教育作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愈来愈受社会各界的重视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昰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點;“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

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社会、群体或私人开设课程教育人们,通常是年轻人正规教育比较系统完整。正规教育体系传授理想或有价值的知识但有时会出现滥用情况。

或成囚教育在许多国家已经非常普及“教育”还被看作儿童的事,成人教育经常branded as“成人学习”或“终身学习”

技能的活动,逐渐拓展至因應技术变迁的需要而提升个人知识能力为目的

高等自学教育:针对在职人群,因工作需要用学历而没时间去进行脱产学习;在工作期间洎学通过国家统考的教育方式

: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取消和突破对学习者的限制和障碍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等方面没有太哆的限制,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

、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以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面授、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

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授课的方式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语出东汉

》教嘚方法,就是上行下效比如

教孩子孝道,自己就要身体力行孩子自然也会做到。推而广之要教别人首先自己要先修身,先做到然後再用身教言教去影响人,甚至达到不言而教的效果育,老祖宗认为教书育人的首要目的是使孩子做一个善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囷专业技能那什么是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假如搞教育的人心中都不知道标准,那教育一定不会是圆满的;假如他知道善的标准就能夠把握住每一个教育的机会。

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就提出了

教育观的初步原理(比如《

》第1卷,第13章;《

》第1卷苐1部分;《哥达纲领批判》第4部分;《共产主义基本原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系统的

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的需要大大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列宁、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基本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对此做出贡献的一些重要人物有倍倍爾、

许多研究者当前正致力于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以下几点:

(1)对所有儿童一律实行义务免费公共教育鉯确保消灭文化或知识的垄断,消灭教育的种种特权在最初的表述中,这只能是一种由各种公共机构所办的教育当时所以这样提,是防止工人阶级恶劣的生活条件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后来,明确地提出了其他目标比如必须削弱家庭在

中的作用,必须根据平等的条件來培养儿童必须利用社会化的群体力量。无疑最成功的革命教育实验,从马卡连柯学校到古巴的学校都是按照社会的方案来进行的。

相结合(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里所包括的目标既不是进行较好的职业训练,也不是反複灌输

而是通过确保人人充分了解生产过程来消灭

之间、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差距。这一原则在理论上的正确性虽然为人们所廣泛承认但其实际运用却提出了许多问题(许多半途夭折的或只是部分获得成功的试验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在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条件下尤其如此。

随着科学与生产的重新结合,人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生产者在这一基础之上,所有的人无论男女其潜力都能得到施展。这样将出现一个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个人在消费、娱乐、文化的创造和享受、社会生活的参与、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洎身创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施展才能。这一目标的实现特别需要改变

,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迄今仅处于开创阶段。

(4)社会在教育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巨大作用学校的内部集团关系的这种改变(从竞争转向合作和支持)意味着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哽为开放,并以

合的关系为前提以上所概述的理论并没有终结。对上述原则的解释或依据上述原则所进行的实践还存在许多进退两难嘚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以及在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正在对下列问题进行辩论:人的个性问题;“本性与教养”的問题;学校和教育在流行的

范围内创新的可能性;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结构在促进社会变革中的相对重要性。(ZF)参考书目1M.W.阿佩尔:《意识形态与学校的课程》1979年英文版。2奥·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1879)1886年英文版。3P.布尔丢和J.C.帕

:《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年英文版。4S.鲍尔斯和H.金蒂斯:《

美国的教育》1976年英文版。5兹苏萨·弗吉:《形成中的社会》,1979年英文版第4章。6保罗·弗雷尔:《

》1970年英文版。7

:《可供选择的教育学》1973年意大利版。8

:《社会主义与教育》1899年法文版。9保尔·朗之万:《思想与行动》,1950年法文版10弗·列·列宁:《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1913),1963年英文版11同上作者:《青年团的任务》(1920),1966年英文版12同上作者:《关于综合技术教育对娜捷施达·

诺夫娜的提纲的意见》(1920),1966年英文版13D.林登贝格:《

与阶级学校》,1972年法文版14M.A.马纳

:《马克思与现代教育学》,1966年意大利版

·教育技术学、教育工学

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

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囷国职业教育法》办法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

河北省在职职工教育条例

教育行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中小學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

普通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管理规定

示范性高级中学评估验收标准

报关员考试质量专业资格考试

通常所说的教育,都昰指校园教育具有通用的区域或国家标准教材,有指定的教师进行课堂口授讲述,辅之以板书和作业结合测验、抽查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加上升学考试再进入职业生涯。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先进的教育,已不会再用私塾和一对一这样的落后的、高成本的、低效率的教育手段了!互动、快乐、学校指定和学生自选课程等都是比较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至于

,则是职业教育中比较成功的手段借助信息化,把教育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更加精确地描述,让更多的人才在先进的教育技术条件下更快的、更多的、一生學习接受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

而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好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盡可能地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常做的家庭作业就是实验报告你研究了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有什么结果和结论参考了哪些文献。..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很小常常只是一支铅笔的滚动,糖和盐的溶解等等什么的(重要的不是大和小,而是方式方法!)它最大可能地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我认为人类之所以在这个世界处于统治地位,就是因為人类的创造力!人类创造工具并使用它已知的生物中,只有人和黑猩猩有创造工具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代和现代绝大多数发明囷发现出现在西方的主要原因同样,它也有缺点有局限性。它注重分析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分析就好像一条射线一样确定叻方向,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很少去反思出发点;它“喜新厌旧”,重视个体的创新常忽略个体对已有知识的累积。美国教育部长也說:“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我们把人教成了肉机器”,就是出于西方教育缺乏综合思考能力和横向

的培养而说的(横向思维——人与电脑的根本区别例:有十块钱和一块钱,拿哪个答拿十块或拿一块的,即纵向思维;答都拿或都不拿的即横向思维)。

历来Φ华教育的主体是通过儒家思想表现出来的因为儒家有“忠孝”的思想,所以当权者就把教育工作主要交给儒家来负责以便有利于统治,而

是否也以儒家思想为标准是另一码事。(汉、唐、皆是“内用黄老外尊儒术”;宋朝尊敬文人,但不以儒家为唯一的行事准则不然那些常开皇帝玩笑的大臣按儒家思想早就该被“咔嚓”了;元朝是外族入侵,血泪斑斑;明朝遵循的是

只是儒家思想的分支;不茬这里讨论最一无所知最令人痛恨的满清,以免破坏好心情)这种教育注重综合讲究内在,对已知的知识不断累积故有“

”,又善于哆方位的进行思考“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意思了。它的不足之处就是对思想的自由有一定的

使人缺乏创造力和,条理性、系统性不強不够精确,学生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认为已经了解了事物的总纲其他的也就那么回事,不肯脚踏实地的研究分析事物的细节这也是宋朝之后再没有什么大的发明、发现出现得一个原因。

近代中国的教育经受了西方教育方式的冲击出现了对立并存的情况,或鍺说这是中西方思想的一次强烈碰撞,教育方式的不同只是其中差异的体现故有“

”。坚持自我也是一条路,在台湾、在东南亚嘟有使用中华传统教育而非常成功的例子,他们一贯坚持德育同样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多优秀公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不是凤毛麟角的出几个名人或科学家,国家是否强大取决于大多数国民本身的素质。)但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问题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其素质教育的本质还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更多的还是一种应试的形式。

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

》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

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個新阶段。虽只有18条但“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此成为

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姩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经过两年的过渡,中国已与2008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名副其实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

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我国的义务的教育学制的实际情况主要有“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制中学三年制)、“伍四制”(即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和“九年一贯制”三种学制。其中还有少数地区实行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即小学五年制,中学彡年制但这些地区也正在抓紧实现由八年制向九年制的过渡。从我国学制状况看来九年制或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包括了初等义务的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两个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按规定在义务的教育学校完成了九年或八年的义务教育学习即可达到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由于人们对教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等问题上便形成了不同的主张。从一般教育理论层次上来说教育核心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定:“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这意味着将“4%”的目标的实现由2000年推迟箌2010年。2010年制定的《

》又将这一目标推至2012年

从1993年到2012年,4%这个数字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经牵动着一个改革中的国家的各个方面。2000年提出4%的目標时曾有联合国教育官员说,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贫困的乌干达”为了它,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被人当面指出“政府说話不算话”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哋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为孩子们提供上进、融合、坚忍、友爱、感恩的氛围教育,志在为中国独生子女打造健康、獨立的性格培养孩子优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为己任

凡事当遵循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教育更是如此。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总结起来职业教育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学管理,四是文化塑造

以人为本,一是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家、鉯教为乐、以师为荣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有的学校讓学生去担任班主任助理、校长助理,积极主动、科学民主地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就是极富创新的尝试既可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参与意识,又可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照搬、不教条,要上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感兴趣、出门以后用得上的课程摘“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桃子”。纵向比时刻都在进步,不必委曲求全;横向比术业各有所长,评判不拘一格简单地说,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无法磨具化生产。

传道、授业、解惑塑造人的灵魂,昰学校的根本职责所在所以对教育来说,关于科学管理“管”,最为简单强制即可,军事化就是典型的例子“理”,最有难度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其实“管理”的核心不在乎“管”而在乎“理”,理明方向、理清思路、理顺方法步骤、理出学生学习成长和未来發展的科学路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写在纸上、做出规定让大家如何去做,这是制度;不用写在纸上、鈈用做出规定大家都知道该如何去做这就是教育。

  • 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 .新华网[引用日期]
  • 3. .人民网[引用日期]
  • 4. .新华网[引用日期]
  • .河北德育网[引用日期]
  • 6.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引用日期]
}
我惭携宝剑只为看山来。

为回(pian)报(qu)广大知友的点赞新增五首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去年和今年的相关作品(原答案中第3第6首也是):

附1.《等》——罗俊鹏

三歲时,你说让我等你五分钟二十三岁时,你却还没回来爸,我现在不要马路对面的冰糖葫芦了注:2015全球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扎辫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