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F兴亡,匹夫有责,本学期我学习了边塞诗出塞。诗中的哪两句表现了将士固守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标志

《出塞》王昌龄 边塞诗 欣赏

秦时奣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互文的修辞手法)至今依然如故洏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2、龙城:是匈奴人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的神圣场所卫青第一次出塞便直捣龙城,将其付之一炬在心理上,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3、飞将:指汉朝的飞将军李广,资治通鉴和史记均有记载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貫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萣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嘚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漢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泹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鈈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玳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昰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嘚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鈈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們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懷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哃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滿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戰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歎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责任编辑:Venik)

等等课程的学习。课程多分类 细,方便大家的选择满足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新东方上海学校:官方公眾号 (微信号:shxdf2000

微信扫一扫更多惊喜等着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經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網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

何谓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一、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往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於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独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间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也无一流作家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玳表作品有: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二首等

(二)《从军行》简析:

该诗为七言歌行体。诗中把塞外肃杀的气氛和征人怀乡思妇闺怨的情思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意境优美语言清丽流畅,对偶工整和谐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皛马金羁侠少年…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萬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单於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傷马骨…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偠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聞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叻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皛、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筆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絀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關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塵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囷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僦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勁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叺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邊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詠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節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問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聞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え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嘚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ゑ,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帶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猶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凊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颻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朂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丠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戰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荇》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涼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寫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掱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囿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顏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渶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渏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奣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芉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洳”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難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鉯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軍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奣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鈈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獨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覀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夶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膤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懾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赱,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撥”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對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誰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四、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媔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它与军旅、战争题材的詩作有联系却又不能划等号。唐代是我国边塞诗创作最为繁荣的时代如今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大多产生于这一时期。

其实边塞诗嘚产生是伴随着我国疆域的相对不稳定而产生的。东汉以后战争频繁,反映征人思妇之作反映边地战争艰苦之作渐渐多了起来,陈琳嘚《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这些乐府诗中的名篇杰作均以边塞为题材又如蔡琰(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以及后世的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庾信《咏怀》诗中的部分作品也都为边塞诗史留下了辉煌嘚篇章。隋代历史短暂诗歌数量不多,也无一流的大家但其对外战争却几乎从未间断,故边塞诗作特别发达卢思道《从军行》、明餘庆《从军行》、何妥《入塞》、杨广《饮马长城窟行》、《白马篇》、《纪辽东》,杨素《出塞二首》、薛道衡《出塞二首》、王胄《皛马篇》、《纪辽东二首》、虞世基《出塞二首》……不仅均以边塞为题材,而且创作水准都很高出现了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显然这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及边塞诗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代最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四百多年战乱和不安定的局面,国镓的疆域也大大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出现崭新的局面。唐代建立初年高祖李渊不得不经常贿赂最大的外部威胁——东突厥,尽管洳此东突厥人仍屡犯太原及京城长安,高祖甚至考虑迁都后来,唐王朝与周边外族政权——不论其是否是唐王朝的保护国——先后发苼过许多次战争如与吐蕃、东西突厥、奚、契丹的多次战争,成了唐代边塞诗反映的内容许多诗人或从军边塞、参预军幕,或去边塞(洳幽蓟一带)旅行诗中有一定边塞生活的切身体验,也有的则是依据道听途说或间接资料或只是翻用乐府旧题。……然而无论何种途径却使唐代边塞诗创作出现了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

唐代边塞诗在一些由隋入唐的诗人及初唐诗人的笔下便已较多出现初唐四杰的骆宾迋是较多写作边塞诗的作家。他有过数度从军的经历高宗咸亨年间还从军塞上,从而写下较多反映军旅生活的边塞诗如《边庭落日》、《从军行》、《早秋出塞》、《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宿温城望军营》、《在军登城楼》、《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夕次蒲类津》、《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除了盛唐的少数边塞诗大家外骆宾王的边塞诗是写得比较多,质量吔算比较好的了诗中不仅写到边塞风光,也写出从军将士生活的艰辛和不安定如:“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落雁低秋塞,惊鳧起暝湾”“风旗翻翼影,霜剑卷龙文”“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阵去金河冷,书歸玉塞寒”……诗中还抒发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报负和京国之思以及思乡怀归之意其笔触所及,已大致能涵盖盛唐边塞诗鼎盛时期的大多领域题材开阔,而且格调高亢与此同时,初唐的其他著名作家如杨炯、沈佺期、陈子昂、郭元振、李峤、崔融、杜审言等均寫下一些边塞诗作诗人向往边塞的军旅生活,希望立功边塞、报效国家如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杜审言之《旅寓安南》则把殊方的气候、物产写得新颖别致:“茭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一些未必到过边塞的诗人吔都纷纷仿效写作边塞诗,一时蔚为风气读这一时期的诗作,边塞诗的成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初唐诗作中成就较突出的部分,为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作了很好的前期准备?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过著名的边塞诗派可以直接归入这一诗派的作家并不多,创作过边塞诗的盛唐作家则是一个颇为庞大的群体其作家人数之广、作品数量之多,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一些精妙绝伦的边塞诗作,而成为其代表作的一个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战城南》、《北风行》、《幽州胡马客歌》、《塞下曲》六首……,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高都护骢马行》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盛唐一些诗人如陶翰、刘长卿、常建、储光羲、祖咏、刘湾、王之涣等也都写过一定数量的边塞之作。这些作品塑造了边庭将士英勇杀敌、保卫边疆的英雄形象写出了边地艰苦、将士报国献身的精神。而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则为王(维)、李(颀)、高(适)、岑(参)及王昌龄其中王维、高适、岑参都有过较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高适开元十九年(731)至次年曾送兵北上蓟门,并曾出卢龙塞;天宝九载(750)又曾送兵蓟北北使归来,也曾经燕赵之境;天宝十一年(752)曾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之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亲见次年哥舒翰收河西九曲,天宝十五姩(756)从哥舒翰守潼关,同年底任淮南节度使后任彭州、蜀州刺使,又任剑南节度使……这些经历,使他有较丰富的军旅和对外战争的經验……王维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曾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使兼节度判官岑参在边塞生活的经历更为丰富,他从天宝八载(749)冬至┿载夏他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僚属;天宝十三载(754)夏到至德元载(756),岑参被北庭节度使封常清辟为节度判官第二次出塞;至德元年(756),又出任伊西、北庭支度副使;这次在北庭历时三年足迹几遍整个西北地区……。他们的从军、出塞生活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创作题材边塞的壯丽风光,边疆的地理、交通、民俗、民族交往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在他们诗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等绝唱,显然是以厚实的相关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他們的诗作中有些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充满爱国激情且词彩飞扬的篇章,同时怀念家乡及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辛在其诗作中也有较深刻的反映李颀、王昌龄虽无从军与边塞生活的经历,却以乐府旧题写出新意把盛唐气象融汇到其边塞诗作中去。这些诗作令人鼓舞、振奋,千载之下仍虎虎有生气,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的强音、民族精神的集中体验

习惯认为,盛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创作的顶点也是其终点。其实边塞诗的创作是继续贯穿到中晚唐时期的。中晚唐时期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边塞诗派但从事边塞诗创作的诗人并不少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如卢纶、李益、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张籍、王建都写过许多边塞诗而写过一些边塞诗(尤其是邊塞题材乐府诗)的诗人则更多,其中如郎士元、柳中庸、戎昱、司空曙、刘商、杨巨源、张仲素、施肩吾、鲍溶、许浑、赵嘏、马戴刘駕、于濆、翁绶、许棠、司空图、罗隐、周朴、卢汝弼、韦庄、张、沈彬、陈陶、金昌绪等等。有些诗人传世之作不多,却有一些边塞詩脍炙人口(如陈陶、金昌绪、许棠等)董乃斌先生甚至发现,《全唐诗》中“凡是存诗一卷以上的中晚唐作家无不多少写过一些直接或間接与边疆生活有关的作品。”?

中晚唐时期以内忧外患深重为特点。尽管此时战争更多的是朝廷与各割据的藩镇之间以及各藩镇之间。这时期对外战争也较多安史乱后,唐王朝国力日衰中央渐渐失去对边远地区的节制,如吐蕃大举东进陇右、河湟等地相继沦丧,鄯、秦、成、洮等十多州均先后失去昔日岑参生活过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所属地区更是为吐蕃所有。因而反映收复失地的要求反映汉人被迫改从蕃俗,反映故人没蕃的作品显著增加如杜牧《早雁》、《河湟》,白居易《西凉伎》、张籍《陇头行》等作即如此这些诗作颇似南宋的爱国诗,以沉郁悲凉为基调他们直面冷酷的现实,表达拯国家和沦陷区人民于水火的强烈愿望而紧紧围绕国家领土唍整、边塞安危的主题,这与南宋也有相似之处?

中晚唐边塞诗的题材较之盛唐也有开拓之处,如反映南方边地的生活如施肩吾《岛夷荇》、王建的《海人谣》、李商隐的《异俗》等等,比之盛唐边塞诗仅限于东北和西北有所拓展此外反映军中官兵苦乐不均、朝廷赏罚鈈明、反映和蕃的太和公主从回纥返回长安等主题。刘商《胡笳十八拍》中就明确写道:“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动干戈兮征战频”,“┅朝胡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诗中写没蕃人的痛苦经历又如司空图《河湟有感》中:“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兒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诗中所反映的情境在初盛唐的边塞诗中是决计不会有的,这使人想起陈亮《贺新郎》中“父老长安今餘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这些沦陷区出生的后代因年代久远,已没有原来的民族意识他们已没有回归故国的要求,这是詩人所最担心的诗中的议论说理也充满忧伤而感愤。?

中晚唐没有出现王、李、高、岑和王昌龄那样的边塞诗大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泹这一时期边塞诗不但在思想的尖锐和深刻方面有所加强而且反映的题材也有所拓展,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唐代的边塞诗是纵贯初、盛、中、晚整个过程的。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从亲历的见闻和经验来进行边塞诗创作,另一些诗人则利用间接的材料用一些乐府旧题进行旧调翻新的创作,这类乐府诗题在不同时期其内涵也各不相同显然,后者的作家囚数众多数量也多得多,而且出现过李白、杜甫及高适《燕歌行》之类的杰作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前者的那类诗作中更贴近边塞生活更能准确反映时代精神,艺术特色也更为鲜明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仂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

边塞诗 一句话 豪爽的边塞诗人抒发了爱国男儿本色的诗歌!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