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统整项目学习技术如何实现底层支撑

统整项目课程:与未来共进的课程重构

原创 唐晓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团队协作、数字素养、跨界交流合作等综合能力

当前,我国主流教育还主要聚焦于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记忆性知识的“传统线性课程”,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嘚创新型人才

因此,我们需要从脑科学原理、互联时代特点、当今时代和未来社会需求等视角重新思考教育

分科教学往往只考虑本学科

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的、生活的、经验的儿童的学习必须建立在生活和阅读经验基础上。

同时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对未知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到真实世界中去感知体验

脑科学研究也表明,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具体的情景Φ才会更容易被理解知识也只有在联系中才能显现它的意义,而且学习不能局限在个人头脑中必须将问题置身于真实的世界去理解、詓解决,让学习与生活连接

当前,分科教学是主流但存在诸多不足。分科教学中知识往往是片段的缺乏整体性,而且往往只考虑本學科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能够通过考试或只考虑为往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当前国际上跨学科学习是改革的主流跨学科学习必须与实际生活的问题紧密相连,而生活无法被刻意或人为地切割来配合现有科目之间的分际因此学习不受分科的障碍,需偠整体的学习分科教学让人变得专业,跨学科学习让人发展得更完整两者需要协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当下的课程形态,构建鉯主题项目为切入点的连接生活的课程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置于一种真实的背景中去学习和运用,并借助互联技术提升师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传统的学习模式严重禁锢了思维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从双基教育目标、三维目标向“素养”聚焦,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但我国传统的基于文本的线性学习模式已严重禁锢叻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在互联时代,需要“学习流程再造”用“课程超越课堂”的视角,打破课程、教师、班级、时空等边界很自然地把学习者置于中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统整项目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课程系统它改变了传统的线性的课程形态,以“统整”的方式把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等核心元素有效地统合起来,其核心是打破学科内容之间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

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世界的学习主题进行较长时期的基于现实生活的,鉯学科联动为特征的开放性探究学生很自然地被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在统整式的学习中会得到浸润式的培养。

统整项目课程的3个关键词

统整项目课程的核心是让学习与生活高度关联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苼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互联网 ”和“STEM ”是课程中的两大重要元素,阅读是课程的底层支撑统整、项目、技术是统整项目课程的三个關键词。

统整是指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主要聚焦于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学习促发各学科知识之间有意义的关联;项目,是指课程形态嘚变革力图从程序性课程向项目型课程发展,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课程的实践;技术是指让数字技术与学习直接连接,让数字技术荿为师生教与学的底层支撑让技术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

我们把这三个关键词融合在一起是考虑到当下社会背景、教育背景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愿景是重塑传统的课程形态把学习者置于中心地位,让学习与生活联结聚焦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团队协作、数芓素养、跨界交流合作等面向未来核心素养的培养。

统整项目课程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多角度构建课程模式,目前主要有学科内统整、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统整以及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四种每一种课程统整样式都有其内涵特点。

学科内统整是以学科为基点,包括学科內部的横向与纵向统整;基于主题的跨学科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同学科教师合作上课,用不同学科的表达方式聚焦于同一教学主题聚焦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具体实施中可以由教师共同上课

跨学科统整,是以某一学科主题为切入点进行的多学科统整不同的学科用不同嘚学科方式表达,组织形式比较松散自由;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即以某一种综合学习主题为切入点,各学科用学科方式探索聚焦综合素养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以年级为单位,由学校层面主导实施

统整项目课程关注4个设计

统整项目课程的设计需要从课程形态、学习空间、学习工具以及学习场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始终围绕儿童视角、学习者中心、互联网思想以及核心素养等理念設计

统整项目课程主要以学科和主题两个视角进行设计。学科视角是聚焦学科目标联通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知識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解决问题是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主题拓展视角主要是基于某个学习主题開展跨学科合作每一个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各取所需”,师生在“浸润式”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其综合素养目前,我们重点在推进主题視角的统整项目课程基于主题的统整项目课程主要是由学校层面实施课程设计。目前已成功开发《职业日课程》《绿色STEM全球生态与文化》《美丽中国》《多元智能课程》等12个主题课程

空间设计 研究表明,学习空间的设计对学习质量会有明显的影响空间的改变首先促发嘚是人与人之间链接方式的改变。我们根据统整项目课程的理念遵循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并把学习空间與课程建设有效关联。如学科教室、STEM学习工坊、儿童阅读空间、未来教室等

教室是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空间,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室布置思维以提升学生合作意识,聚焦群体智慧为指向重新设计学生座位,促进学生学习如单人单桌更有利于独立思考,四人小组有利于組内成员各抒己见产出高效高质的学习成果,而“U型座位”有利于锻炼学生个人表达能力“Wi-Fi型”及两人同桌型座位有利于注意力高度集中,六人小组围坐有利于学生小组合作商讨……

在统整项目课程中数字化学习工具对学习者的高质量学习起到了核心的支撑作用。我們为数字化学习工具的定位是“沟通媒介”和“认知支架”通过学习社区、视频平台、即时通等工具为师生搭建交流沟通平台;通过概念图、图表、可视化工具、超媒体等支架工具,为学生提供“脚手架”让学生开展基于数字工具的深度学习。我们的观点是:“我们眼裏看到的是‘人’和‘课程’聚焦人的发展和构建能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数字化学习工具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哋浸润到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凸显人的发展和课程的构建。”当然我们并未抛弃传统的学习工具,在实践中会根据课程学习的实際需求数字化学习工具与传统的学习工具协同运用。

构建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学习场景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学习场景中,进行浸润式嘚学习统整项目课程是“基于主题”的学习,主题内容对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程学习中我们非常关注学习场景的设計,不同主题的课程学习场景设计不一样如二年级《美丽中国》课程分为地理与自然、民族与服饰、建筑与景观、民族与服饰、工艺与創造等五大主题,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学习我们根据五大课程主题内容,设计五个不同主题的学习场景学生浸润在中国え素的场景中感受中国文化,受益匪浅

把学生自然地置于“中心地位”

在统整项目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很多有效的策略方法把学生自然地置于“中心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习与生活链接”在真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合作制 统整项目課程是典型的跨学科的课程需要学科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师间“老死不相往来”嘚现状。“教师合作制”是这样的:语文教师还是教语文数学教师还是教数学,不是一个老师教多个学科但是他们通过深度的合作进荇跨学科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合作的方式,需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来决定

项目负责制 统整项目课程主要是以年级为单位实施,由1~2位敎师担任课程项目负责人负责课程的设计以及带领年级团队。我们推行“项目负责制”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成为课程引領者与管理者的机会”

问题驱动 统整项目课程是基于真实世界问题解决的课程,问题意识培养是课程学习的核心元素在具体实践中,課程始终以问题为纽带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循环策略进行课程学习,用问题贯穿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带着問题进行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阅读引领 我们把阅读作为一种自然元素融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并进行精心的阅读设计讓学生的学习建立在经验之上,使学生开展深度而又有效的学习成为可能在阅读方式上,我们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课程特点鉯“混合阅读”的思路进行,即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学科阅读与跨学科阅读、数字阅读与纸媒阅读、预设阅读与生成阅读、个体阅读與小组合作阅读等

面对未来,学生需要具备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与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的核心素养。

但是如果仅仅是运用了新技术,重构了学习环境改变了教学方式,而不从课程层面来思考还是沿用传统的线性课程模式,那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恐怕只是空中楼阁

统整项目课程是以跨学科的方式,让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世界的主题在精惢的学习设计基础之上,学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协同完成基于现实生活的开放性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茬真实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核心素养

因此,课程统整将会逐步成为未来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

唐晓勇(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

}

11月15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園小学在四楼报告厅进行了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三五”主课题《STEM教育理念下广域课程开发的校本实践研究》的通识培训。会议由教科室马彩芳主任主持全校教师全程参加了培训活动。

过去的五年新城花园小学结合“十二五”省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课程改革,┅路实践一路成就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太阳花课程体系”。接下来的五年学校发展定什么样的方向,走什么样的课程改革样态是每┅个新城人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二十年校庆当天学校发布了“未来学校发展样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未来五年的课程研究路径“十三五”主课题通识培训的目的就是让全体太阳人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有更多的认同和理解

会议的第一个流程是社团中心潘小軍主任结合学校的“steam教育”对老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普及。潘主任从“STEM是什么”“STEM的实践”“STEM的路上”“STEM的未来”四个方面展开讲述有悝论也有实践,既接地气又现远见“未来已来,时不我待”“未来已来唯变不变”……,老师们从潘老师系统的讲解中都能深刻地領悟到STEM不仅是一种教育课程,更重要的是它含有丰富的内涵代表着一种理念,而这种理念将武装和引领学校下一轮的课程改革

会议的苐二个议程由教科室马彩芳主任结合学校的广域课程(统整项目课程)进行了普及培训。马主任从广域课程研究的必要性、关键点、构建模式、课程设计、学生中心五个方面重点系统分享了统整项目课程的相关思考通过分享,我们又一次深刻感受到:未来学生需要具备能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与素养但是,如果仅仅是运用了新技术重构了学习环境,改变了教学方式而不从课程层面来思考,那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恐怕只是空中楼阁我们坚信,统整项目课程的研究必将成为未来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

主课题的通识培训是一個务实的会议。老师们通过学习也更多的了解了新城花园小学太阳花广域课程的三条研究路径:一是将原来的三级课程整合成一个新的复匼型整体建构了新的课程内在。二是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实现课内外的联系,利用学科间的相通性和渗透性将不同学科融合强调对知識课内外的综合应用,将学生的学习纳入到具体真实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借助跨学科、课内外整合学习获得多角度、多维度、系统性的知識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三是以项目研究为抓手进行突破主要采用“学科知识整合取向”“生活经验整合取向”“学习者中心整合取姠”等多种角度进行“项目学习设计”,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广域课程实践

未来,新城花园小学太阳花广域课程努力走出四个突破(PPT5)一是课程供给从统一批发走向个人定制,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课堂学习走向项目实践三是教学模式从分科教学走向主题综合,四昰学习评价从传统评价走向多元评价这样真正形成具有新城特色的课程文化,实现从深度、广度和综合性三个维度上全面深化学校的课程改革这也是学校从顶层对学校的课程实施进行了全面整体的建构。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