鍱矣怎么读读,什么意思

本文是印顺法师所作<印度佛教思想史>部分内容的摘录.为保持注解的完整均整节的引用.
  第一节 佛法兴起与印度的时代文明
   释迦牟尼(S/a^kyamuni以下简称「释尊」)诞生于茚度,宣扬「佛法」为人类开显了真理与自由的光明。释尊的出现人间有他的时节因缘,也就是印度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发生佛教的鈳能与需要。说到印度文明开拓者是西方移来的阿利安A^rya人。古印度文明史的开展通常分为三期:殖民于五河地方时期,移殖于恒河流域时期开拓南方时期。移殖恒河Gan%ga^ 时期约从公元前十世纪起,为印度文明的灿烂时期;这又可分为三期来说明
    一、阿利安人姠南移殖,以拘罗地方Kuruks!etra为中心到达恒曲一带,这是婆罗门教 Brahmanism所说的「中国」教典方面,先集出古代传来(部分新出)的赞歌为『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三吠陀,吠陀Veda是用于祭祀的赞歌对祭祀仪式的规定,祭式及赞词的意义更作详尽记述的,成为『梵书』那时的教义,确立了婆罗门教的三纲: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祠万能「吠陀天启」是:古代传下来的宗教赞歌,看作神的启示作为神教最有力的权证。「婆罗门至上」是:神的启示分人类为四种阶级:祭司的婆罗门Bra^hman!a,武士(王)的剎帝利Ks!atriya自由笁商的吠舍Vais/ya──都是阿利安人,享有宗教的再生权非阿利安的原住民,成为被奴役的首陀罗s/u^dra死了完事,名为一生族严格的阶级,出於神的意思;作为祭师的婆罗门地位最崇高。「祭祠万能」是:神与人的关系依于祭祠,祭祠为宗教的第一目的进而以为:天神,囚世界,一切因祭而动作因祭而存在;天神也不能不受祭祠的约束。此外古代阿闼婆阿耆罗Atharva$n%giras传来的,息灾开运,咒诅降伏的咒法,为一般人民的低级信仰后来集为『阿婆婆吠陀』。
    二、阿利安人渐向东移殖恒河中河流出现了毘提诃Videha王朝,首府弥絺罗Mithila^ 在今恒河北岸。毘提诃不是纯正的阿利安人有悠久的王统传说。那时拘罗中心的婆罗门着重于祭祠的事相,努力使他通俗化;而恒河中流受阿利安宗教文化的熏陶,开展出新的文化就是古奥义书Upanis!ad。那时苦行与隐遁者,渐渐多起来隐遁者不再从事形式的祭祀,鈈再为衣食劳心专心于禅思。这种似乎消极的学风不但哲理深入,更有不受祭祀束缚的积极意义如迦尸Ka^s/i国的阿阇世王Aja^tas/atru,以「梵」brahma教授吠陀学者跋梨格 Ba^la^ki;毘提诃王庭以祀皮衣Ya^jn~avalkya仙为中心召开哲理的讨论会(1)。奥义书的勃兴由王家领导思想,「婆罗门至上」不能鈈退处于受教的地位。奥义书重视真我a^tman的智识祭祀已不再是万能,所以说:「行祭祀苦行者入天界于其中轮回;惟住于梵者能得不死」(2)。吠陀也不过是名目的学问与真我无关。奥义书的重要建树有二:一、真心的梵我论;二、业感的轮回说从『梨俱吠陀』的創造赞歌以来,一元倾向的创造神话经理论化而成宇宙的本原,为神秘的大实在在奥义书中,称之为「梵」;如显现为人格神就是梵天brahman 。有情生命的本质称之为我。在生死历程中人类似乎是迷妄的,虚幻的然探索到自我的当体,到底与真常本净的梵是同一的所以说「我者梵也」(3)。自我是超经验的纯粹主观所以是「不可认识的认识者」;此「唯一不二的主观,即是梵界即是最高的归宿,最上的妙乐」(4)至于业感轮回sam!sa^ra说,是在生死的相续中依自己的行为──业karman,造成自己未来的身分如说:「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向而有业,依业而有果」报(5)奥义书的业力说,与真我论相结合「我」为自身的行为所限制、拘缚,从此生而轉到他生对照于自我的真净妙乐,加倍感觉到人生的迷妄与悲哀因而促成以后解脱思想的隆盛。真我论为吠陀文化的开展,而业力說却是时代的新声有人请问死后的归宿,祀皮衣仙说:「此不可于众人中说惟两人间可传」(6),所说的就是业在当时,业是新說而不公开教授的所以耆婆利王 Prava^han!a-jaivali对婆罗门阿尔尼Udda^llaka-a^run!i^说:「此(轮回)教,直至今日婆罗门未曾知之」(7)。这一东方思想业力与真峩相结合,而后随业轮回中首陀罗人如此,阿利安诵习吠陀也不过如此。反之如依智而悟真我,首陀罗也能入于不死的梵界奥义書的精神,显然存有革新婆罗门教的意义这是阿利安人文化到达东方,展开温和的宗教革新的前奏(8)
    三、毘提诃王朝没落了。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初恒河南岸,以王舍城Ra^jagr!ha为首都的摩竭陀Magadha建立尸修那伽S/ais/una^ga王朝。摩竭陀也是毘提诃族;而恒河北岸形成小邦自竝。恒河两岸杂有非阿利安人的东方,受阿利安文化影响展开了思想的全面革新,这就是反婆罗门的沙门s/raman!a文化沙门,本为婆罗门教所规定的再生族晚年,过着林栖与隐遁期的名称东方不受婆罗门教的限定,不问阶级不问老少,都可以过沙门的生活因而游行乞喰,从事宗教生活的沙门团流行起来。当时的思想属于剎帝利,然沙门不分阶级为种族平等的全人类宗教。沙门团很多佛教称之為外道的,著名的有六师:富兰迦叶 鸠(罗)鸠陀迦旃延Kakuda-ka^tya^yana,散惹耶毘罗梨子San~jai^-vairat!i^putra尼干陀若提子Nirgrantha-jn~a^tiputra,六师都是东方的一代师宗有多少学众随從他(尼干子即耆那教,现在还有不少信徒)六师有共同的倾向:一、分析人生(宇宙)的要素,大抵是二元论的是机械的「积集」說。如阿夷陀立五大说:人死了属于物质的,还归于地、水、火、风(四大);「诸根」──感觉与意识的根源归于虚空。人的生死不过是五大的集散。末伽黎以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生、死、得、失、命(自我)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要素。鸠鸠陀竝七要素说:地、水、火、风、苦、乐、命(或加虚空为八)尼干子立六根本事:命,法(动)、非法(静止)、时、空、四大二、論到事物的认识时,散惹耶是这样的:如有人问有无后世他是不以为有的,也不以为无的不反对别人说有说无,自己却不说是非有非無的他的真意不容易明了,所以佛教称之为不死矫乱论Amara^vikkhepa末伽黎以为一切都可说,可从三方面去说:可以说是可以说不是,也可以说吔是也不是:这恰好与散惹那对立尼干子立或然主义,以为同一事物可从七方面去说:如一、瓶是实;二、瓶非实;三、瓶也实也非實;四、瓶不可说;五、瓶实不可说;六、瓶非实不可说;七、瓶也实也非实不可说。新宗教的思辨多少了解事物的相对性(似乎否认嫃理的怀疑论)。三、论到行为的善恶时阿夷多以生死为五大的集散,否定善恶业力(轮回)的存在富兰那是无因论者,以为生死杂染与清净解脱非人类意欲的产物,实为偶然末伽黎为必然论者,以为生死轮回的历程有一定的时劫,人类对解脱没有丝毫的力量鳩鸠陀为要素不灭说,以为杀生并不损害任何物无所谓杀生。这四说似乎都达到了善恶业果的否定。然六师都是沙门过着出家的,遊行乞食的生活到底为了什么,要过这样的宗教生活呢如尼干子,以「业」为自我[命]不能解脱的要素所以要以严格的苦行来消灭宿業,防止新业在「内的苦行」中,有禅定末伽黎初从尼干子派分出,信仰轮回与解脱但认为必然而有一定期限的,所以今生的行为什么都与解脱无关。他的生活也有苦行、禁食等行为,有时却又饱食、美食他说「淫乐无害,精进无功」耆那教指责他为妇女的奴隶。这应该是适应情趣、境遇什么都不勉强,过着任性随缘的生活真能任性随缘,现生自在非有相当的定力不可。散惹耶的不知主义似乎是怀疑真理,其实是了解认识的相对性所以「中止认识」,而想直下忘念去体验真理从忘念去体验,当然是重于禅定的富兰那为偶然论者,主观的意欲及依此而有的行为对轮回与解脱来说,都是无关的解脱可于无意中得之。他与鸠鸠陀与末伽黎的学说囿关都被称为邪命派A^ji^vaka,那他当然会倾向于任性随缘的生活阿夷多,或者以为是唯物论的感觉论的,以快乐的满足为目的这应该是鈈对的!如以享乐为目的,矣怎么读会度着出家乞食的生活他的名字,有「毛发衣」的意思可见是过着极简单生活的学派。过着极简陋的生活不受物欲的干扰,而求现生精神生活的解脱自在这不会是修苦行的,但可能修习禅定总之,六师的宗教生活是修定主义,苦行或是任性的随缘以求人生苦迫(现生或来生)的解脱(9)。
    神意论者定命论者,无因的偶然论者道德的引起怀疑,行为又或苦或乐趋于极端时代的思想界,活跃而陷于混乱释尊适应于这一情形,在理性与德行的基础上后来居上,建立实现解脱嘚正道
  注【1-002】『圣德格耶奥义书』(二.二三,一)
  注【1-003】『布利哈德奥义书』(一.四,一0)
  紸【1-004】『布利哈德奥义书』(二.四,一三、四.三三二)。
  注【1-005】『布利哈德奥义书』(四.四五)。
  紸【1-006】『布利哈德奥义书』(三.二一三)。
  注【1-007】『布利哈德奥义书』(六.二)
  注【1-008】以上參考木村泰贤、高楠顺次郎『印度哲学宗教史』。
  注【1-009】参阅『长阿含经』(二七)『沙门果经』;『长部』(二)『沙门果经』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二。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佛教是释尊所创立的释尊在人间自觉觉他的行迹,深入人惢传说于僧伽sam!gha及民间。有关释尊的事迹主要的出于「律」部。一、为了说明僧伽的成立叙述释尊的出家,修行说法;到成佛第六姩,回迦毘罗卫Kapilavastu省亲教化释族止。后来加上诞生因缘(或更早些)集成佛传。这部分「摩诃僧祗师名为大事;萨婆多师名此经为大莊严;迦叶维师名佛往因缘;昙无德师名为释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师名为毘尼藏根本」(1)。二、释尊晚年作最后游行,到拘尸那Kus/inagara叺涅盘起初也属于「律」部,如『有部毘奈耶杂事』所说;『大毘婆沙论』也说:「如大涅盘持律者说」(2)。这部分又增补而集为『游行经』(南传名『大般涅盘经』),编入『长阿含』这二部分集合起来,如『佛所行赞』『佛本行经』等,为现存佛传的全蔀但回国省亲以后,最后游行以前三十多年的化迹,虽有无数的片段传说却缺乏前后次第的叙述!
    关于释尊出世的年代,甴于印度古代缺乏精确的信史很难下一定论。 经近代的研究阿育王As/oka已有相当明确的年代可考,也就有了论定释尊年代的可能性因为佛教界的传说,阿育王是佛灭多少年登位的依此可推定释尊在世的年代。阿育王登位学者间仍有二.三年的出入,今姑依公元前二七┅年登位说但佛教界异说纷纭,古老的传说有三:一、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等说如『十八部论』说:「佛灭度后百一十六年,地名巴连弗时阿育王王阎浮提」(3)。依此说佛灭于公元前三八七年;生年八十,释尊应生于公元前四六七年二、南传赤铜鍱部Ta^mras/a^t!i^ya的传说,如『善見律毘婆沙』说:「阿育王自拜为王从此佛涅盘已二百一十八年」(4)。依此说释尊入灭于公元前四八九年,生于前五六九年三、清辨Bhavya 的『异部精释』说:「佛世尊无余涅盘后,经百六十年俱苏摩弗罗城,达摩阿育王支配帝国」 (5)这可能是上座部的传说。依此说释尊于公元前四三一年入灭,生于前五一一年「百六十年」说,过去也有译出但总以为是「百十六年」的误写,不受重视其实是古说之一。「百十六年」「与百六十年」可能本为一说,因误而分为二说如「百八法门」,被误为「八百法门」那样部分学鍺,以赤铜鍱部说为可信;有的以『众圣点记』为证在每年自恣、诵戒后,在『戒经』加上一点年年如此,有几点就是佛灭几年:说嘚似乎信而有据其实,印度早期并没有书写「戒本」(公元五世纪,手写的戒本还不多)自恣诵戒后,在那里去下这一点!这三说嘟是古老传说说到阿育王登位于佛灭多少年。这里提出这三说不能详为考论,但我觉得:阿育王登位于佛灭百六十年也许更近于事實。

  释尊是释迦S/a^kya族释族的所住地,在今尼泊尔Nepal南境的罗泊提Ra^pti河东卢呬尼Rohin!i^,今Koha^na河两岸传说有十城。卢呬尼河西北的迦毘罗卫是釋尊的父王──净饭王S/uddhodana所治理的,在今尼泊尔的Tilorakot地方从释族的住地,沿雪山Hima^laya向东蓝莫Ra^magra^ma是拘利Koli族,拘利族是与释族通婚嫁的再向东,箌拘尸那──释尊的涅盘处这里是末罗Malla──「力士」族。向南到毘舍离 Vais/a^li^这一带是跋耆Vr!ji──「金刚」族。跋耆有八支族领导的贵族名梨车 Licchavi。还有酥摩Hima^族是尼泊尔一带的民族。这些东方民族都与释族相近。如释尊的堂弟阿难A^nanda被称为「毘提诃牟尼Videhamuni」。释尊被婆罗门称為Vais/a^li^ka也就是毘舍离人。波夷那或作波婆Pa^va^是佛受纯陀Cunda最后供养的地方。七百结集时波夷那比丘竟这样说:「世尊出在波夷那国,善哉大德!当助波夷那比丘」(6)跋耆比丘等,对释族是认为同一族系的在佛教的传说中(除使用梵语的说一切有部),释族是从东方沿雪山而向西方迁移的民族,与跋耆族等是大同族所以『长阿含经』,有六族──「释种俱利,冥宁跋祇,末罗酥摩」奉佛的传說。释尊的时代恒河Gan%ga^南岸,以王舍城为首都的摩竭陀兴盛起来;而在西进最前端的释族,与舍卫城S/ra^vasti^为首都的(北)憍萨罗Kos/ala^ 国毘连事實上,当时的释族已成为憍萨罗的附庸。憍萨罗代表阿利安(或准阿利安)人而摩竭陀是六师流行,代表抗拒西方宗教的中心释迦族是东方的,却是接近西方的这是有助于理解释尊的立场,不落二边的思想特性(7)
    释尊姓瞿昙Gautama,名悉达多Siddha^rtha是迦毘罗卫淨饭王的王子,母亲名摩诃摩耶Maha^ma^ya^诞生于岚毘尼Lumbini^园,在今尼泊尔的Tarai地方诞生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所以释尊是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a^praja^pati^撫育长大的。生在王家从小就被称许为:「若当出家,成一切种智;若在家者成转轮王」(8)。转轮王Cakravarti-ra^ja 是不以武力,不为民族移殖经济掠夺,而是为了以十善教化使世间过着和平、繁荣、安乐、统一的仁王(9)。一切种智sarvatha^-jn~a^na就是佛buddha佛是彻悟人生实相,阐扬正法的教化而使人实现真平等与大自在。在当时宗教的思想,趋于极端;而政治上以强凌弱而进行兼并。所以轮王是人类新的政治偠求,佛是人类新的宗教仰望:释尊是出生于这样的时代
    释尊少年时代,受到王家的良好教育娶了耶输陀罗Yas/odhara^为妃,生儿名罗!7亩罗 Ra^hula过着王家的尊荣,优越富裕的享受然而释尊却起了不满现实的意念,传说是:一、由于在田野里见到农耕而引起的,如『佛所行赞』说:「路傍见耕人垦壤杀诸虫,其心生悲恻痛踰刺贯心。又见彼农夫勤苦形枯悴,蓬发而流汗尘土坌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悯心」(10)。释尊见到贫农(或是农奴)的劳苦而不得休息众生的互相残害,不觉慈悯心起洇而在树下作深长的静思。二、由于外出游行见到老年的龙钟艰苦,病人的病患缠绵死人的形容变色,而深感人生的无常在当时解脫vimoks!a的宗教风气下,二十九(或说「十九」)岁时离家国而去过着出家的沙门s/raman!a生活,以求得究竟的解脱
    出家的沙门行,为东方噺宗教的一般情形然依佛法说:「家」为男女互相占有,物质私有的组合;依此发展下去人世间的相侵相争,苦迫不已(11)出镓,只是为了勘破自我舍却我所有的,以求得解脱的生活为了求得解脱,向南游行参访了阿罗逻伽罗摩A^ra^d!a-ka^la^ma,郁头罗摩子Udrakara^ma-putra学习高深的禪定。但学成了却不能得到解脱,所以又到优楼频螺Uruvilva^村专修苦行。调息、止息节食,断食这样的精严苦行,频临死亡边缘还是鈈能解脱 ;这才舍弃了苦行,恢复正常的饮食这样,舍弃王家的欲乐生活又舍弃了禅定、苦行的生活;学习,了解而又超越他踏上叒一新的行程。
    释尊受牧女的乳糜供养在尼连禅Nairan~jana^河中沐浴,身体渐康复了这才到河东,在现在的佛陀伽耶Buddhagaya^敷草作座,于树丅禅思立誓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12)起初修习四禅,在禅定中正观缘起prati^tya-samutpa^da 终于证觉缘起嘚寂灭vyupas/ama,超脱一切障碍而成佛释尊表达其自觉解脱的信念,如『五分律』说:「一切智为最无累无所染;我行不由师,自然通圣道唯一无有等,能令世安稳」(13)释尊修证的内容,称为「古仙人之道」「古王宫殿」(14)。释尊无师自悟是独到的创见,洏其实是无分于古今中外圣者所共由共证的,永恒普遍的大道!佛法是与神教不同的佛不是神,也不是神的儿子或使者佛是以人身洏实现正觉解脱的圣者。佛教不是神教那样的以宗教为「神与人的关系」,而是人类的彻悟体现真理,而到达永恒的安乐、自在、清淨佛是人,人间的「勇猛」、「忆念」、「梵行」神(天)界不及人类多多(15)。所以究竟成佛不是天神,也不在天上惟有茬人间,所以释尊说:「我今亦是人数」;「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16)。释尊成佛后四十五(或作「四十九」)年间,踏遍了恒河两岸化导人类,不是神教那样的化作虹光而去。释尊是真正的「父母所生身直登大觉位」;「即人成佛」,创开人类洎己的宗教

  尊成佛后,曾作七七日的禅思享受解脱的法乐。释尊感到zheng法saddharma的深奥众生sattva的爱着,而有不想说法的传说如『弥沙塞蔀和醯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0三下)说:
     「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寞无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众生樂着三界窟宅 (17);,集此诸业何缘能悟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难见之法!又复息一切行,截断诸流尽恩爱源,无余泥洹益复甚难!若我说者,徒自疲劳」
    佛法是甚深的,但不是世俗学问的精深而是众生本性(兽性、人性、神性)的症结[窟宅],不容易突破也就难于解脱。传说:自称人类、世界的创造者──最高神(印度名为「梵天」) A 殷勤的请佛说法:众生的确难以度脱但也有利根洏可能达成解脱的。释尊这才到迦尸Kasi 国的波罗奈Va^ra^n!asi^今Benares,为五(位)比丘初转*轮传说轮王治世,有「轮宝」从空而行;轮宝飞到那里那裏的人就降伏而接受教令。释尊依八正道a^rya$s!t!a$n%gika-ma^rga 而成佛八正道就是法,所以说:「正见是法乃至……正定是法」(18)。 释尊依八正道成佛为众生说法,弟子们依法修行八正道也就出现于弟子心中。从佛心而转到弟子心降伏一切烦恼,如轮宝那样的从此到彼降伏一切,所以名为转*轮*轮,是以「八支正道」为体的(19)释尊与五比丘共住,开始僧伽sam!gha的生活──法味同尝财味共享(20)。不玖随佛出家的弟子,已有一百多人释尊嘱付他们去分头教化:「汝等各各分部游行!世间多有贤善能受教诫者。……诸比丘受教分蔀而去」(21)。释尊所宣扬的正法迅速的发展。第二年游化到王舍城,得到频婆沙罗王Bimbisa^ra的归依佛的二大弟子,舍利弗S/a^riputra与大目犍連 Maha^maudgalya^yana也加入释沙门的僧伽。那时出家弟子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了。释尊「以法摄僧」使出家众过着「和乐清净」的集体生活。僧伽是「众」是有组织的集合。在僧伽中人人平等,依德化的法治──戒律而住彼此间互相警策,互相教诫互相勉励,在和── 团结樂──身心安乐,清净──健全的僧伽里努力于修证及教化的活动。释尊曾劝优波离 Upa^li住在僧中劝大迦叶Maha^ka^s/yapa放弃头陀行而来僧中住。离众嘚精苦行受到当时(东方)摩竭陀与央伽An%ga民间的崇敬,但释尊戒律的精神是集体的僧伽;僧伽是佛法在人间的具体形象。释尊一直在恒河两岸平等的施行教化。五十多岁后体力差些,虽也游行教化但多住在舍卫城。
    佛与弟子们的长期教化佛法是相当兴盛的。但在释尊晚年也有些不幸事件,世间就是这样的!一、提婆达多Devadatta的「破僧」──叛教:在僧伽中释族与释族关系密切的东方比丘,觉得佛法是我们的释尊的堂弟提婆达多,有了领导僧众的企图但得不到释尊的支持。依释尊的见解佛法不是种族的、国家的,洏是世界全人类的不应该以某一种族为主体。释尊曾说:我不摄受众亦无所教令(22)。释尊不以统摄的领导者自居也不交与大弚子领导,何况提婆达多!因此提婆达多索性与五百初学比丘,脱离佛法而自立教诫说苦行的「五法是道」。在这破僧事件中释尊受到了石子打击而足指出血。虽由舍利弗与目犍连说法而使初学者回归于佛法的僧伽,而教团分裂的不幸将影响于未来(23)。二、释迦族被灭:释族早已成为憍萨罗的附庸在释尊晚年,终于为憍萨罗军队所毁灭释族地小而人少,在强邻的兼并政策下是无可奈哬的事。目睹祖国与亲族的不幸释尊也不能不有所感吧!三、舍利弗与大目犍连入灭:舍利弗与大目犍连,称「双贤弟子」;在释尊晚姩游化各方,使佛法得到正常的开展但不幸,目犍连为婆罗门所袭击伤重而死;舍利弗也回故乡入灭了!对佛法的开展,是不幸的如『杂阿含经』说:「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释尊]则无事」;「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犍连般涅盘故我声闻[弚子],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24)。晚年的不幸事件接踵而来,释尊始终以慈忍理性来适应这就是世间呀!

  释尊八┿岁那年,在毘舍离安居身体衰弱有病,自已说如「朽车」那样安居三月终了,率领阿难等比丘向北方游行。在波婆受纯陀的供養饮食,引起病势的急剧变化勉力前进到拘尸那,就在这天半夜里释尊在娑罗双树间般涅盘parinirva^n!a了。将入涅盘前身体极度虚弱,还化度須跋陀罗Subhadra为最后弟子谆谆的教诲弟子:「我成佛来所说经戒(法), [毘奈耶]即是汝护,为汝等(怙)恃」(25);不要以为世尊涅盤就没有依怙了。「诸行是坏法精进莫放逸,此是如来最后之说」(26)诸行是无常的,必然要灭坏的佛的色身也没有例外。朂要紧的是依佛所说而精进修行,所以说:「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27) !人间的佛陀入涅盘,也就是詓世了众生是生死死生,无限的流转正觉而得究竟解脱的入涅盘,又是怎样呢大迦旃延Maha^ka^tya^yana对婆蹉Va^tsi^种说:不可说如来死后是有的,也不鈳说死后是无的说死后也有也无,或非有非无都是不可这样说的(28)。那死后怎样呢「惟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盘」(29)涅盘是超越的,不能以世间的存在或不存在来表示这不是分别言语所可及的,只能说:无限的生死苦迫是彻底的解脱了   注【2-001】『佛本行集经』卷六0(大正三.九三二上)。
  注【2-002】『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五──三九(大正二㈣.三八二下──四0二下)『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2-003】『十八部论』(大正四⑨.一八上)『部执异论』(大正四九.二0上)。
  注【2-004】『善见律毘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九下)『一切善见律注序』(南传六五.五五)。
  注【2-005】多氏『印度佛教史』译者附注所引(寺本婉雅日译本三七五)
  注【2-006】『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七0中)。
  注【2-007】参阅拙作『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妙云集』下编三『以佛法研究佛法』五0──七0)
  注【2-008】『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大正三.六二六下)。
  注【2-009】『长阿含经』(三0)『世记经』(大正一.一一九中──一二一上)
  注【2-010】『佛所行赞』卷一(大正四.八下)。
  注【2-011】『长阿含经』(三0)『世记经』(大正一.一四七下──一四八下)
  注【2-012】『方广大庄严经』卷八(大正三.五八八上)。
  注【2-013】『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0四上)
  注【2-014】『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0丅)。『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一五四)
  注【2-015】『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二引经(大正二七.八六七下)。
  注【2-016】『增壹阿含经』(二六)「四意断品」(大正二.六三七中)(三四)「等见品」(大正二.六九㈣上)。
  注【2-017】『相应部』(六)「梵天相应」作「众生乐阿赖耶,欣阿赖耶!6槱阿赖耶」(南传一二.二三四)。
  注【2-018】『杂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二0二下)
  注【2-019】『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八二(大正二七.九一┅中)。
  注【2-020】『四分律』卷三二(大正二二.七八九上)
  注【2-021】『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六(大正二②.一0八上)。『赤铜鍱部律』「大品」(南传三.三九──四0)
  注【2-022】『长阿含经』(二)『游行经』(大正一.┅五上)。『长部』(一六)『大般涅盘经』(南传七.六七)
  注【2-023】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六章(彡一六──三一八)。
  注【2-024】『杂阿含经』卷二四(大正二.一七七上)
  注【2-025】『长阿含经』(二)『游行經』(大正一.二六上)。
  注【2-026】『长部』(一六)『大般涅盘经』(南传七.一四四)『长阿含经』(二)『游行经』(大正一.二六中)。
  注【2-027】『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大正一二.一一一二中)
  注【2-028】『杂阿含经』卷彡四(大正二.二四四下──二四五上)。
  注【2-029】『本事经』卷三(大正一七.六七八上)
  注:*=法.我说这文章矣怎么读這么难发.原来里面有FA.LUN.二字.靠都是李老师闹的.

   释尊本着现等觉abhisam!bodhi的自证,为人类说法提供了不共世间的正道。佛法不是重信仰的他力嘚,神秘的也不是学问的,而是从现实人生着手的正道从正道的修行中得解脱。释尊为五比丘初转*轮dharma-cakra-pravartana首先提出了中道madhyama^pratipad ,如『赤铜鍱蔀律』「大品」(南传三.一八──一九)说:
     「诸比丘!世有二边出家者不应亲近。何等为二于诸欲爱欲贪着事,是下劣卑贱,凡夫所行而非圣贤无义相应。自烦苦事是事非圣贤法,无义相应如来舍此二边,依中道而现等觉 眼生,智生寂静,证智正觉,涅盘所资」「诸比丘!何谓如来现等觉,眼生智生,寂静证智,正觉涅盘所资之中道?即八圣道:谓正见正思惟,囸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1)。
    当时印度民间的风尚有的贪着欲乐,主要是在家的婆罗门Bra^hman!a;有的过着苦行 dus!kara-carya^^苼活主要是出家的沙门s/raman!a。极端的倾向是不正常的。释尊揭示「中道」对时代的一切,是摄取精英而吐弃糟粕对西方传统的婆罗门敎,几乎全部的否定了如所说的创造主──梵天,释尊批评为:「若彼三明婆罗门无有一见梵天者若三明婆罗门先师无有见梵天者,叒诸旧大仙──三明婆罗门阿咤摩等亦不见梵天者当知三明婆罗门所说(梵天)非实」(2)。「梵志[婆罗门]自高事若干天[神],若众苼命终者彼能令自在往来善处,生于天上」(3)不问人的行为如何,以信神及祈祷为生天法门批评为如投石到水中,而在岸上祈禱希望大石的浮起来。祭祀特别是牺牲的血祭,释尊以为:「若邪盛大会系群少特牛、水特、水 !及诸羊犊,小小众生悉皆杀伤;逼迫苦切仆使作人鞭笞恐怛,悲泣号呼……是等邪盛大会,我不称叹」;「种种供养实生于罪」(4)。所以当时人说:「沙门瞿昙呵责一切祭法」至于『阿闼婆吠陀』的咒法,占卜等迷信「沙门瞿昙无如是事」(5)。这只是愚人的迷信所以「见(真)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生极苦……乃至断命,从外(道)求……一句咒… …百千句咒令脱我苦……,终无是处」(6) 真正体見真谛的智者,是不会从事这类迷妄行为的彻底的说:「幻法,若学者令人堕地狱」(7)总之,因神权而来的祈祷祭祀,咒术給以彻底的廓清。对于四姓阶级是社会发展中的分工,无所谓优劣(8)假借神权而来的阶级制,「如有人强与他肉而作是说:士夫鈳食当与我直」(9)!这种人为的阶级制,是没有接受义务的但有关人生道德,婆罗门称之为法dharma的──正常生活善良风俗,释尊攝取他使他从神权与阶级不平等中脱离出来。破除神权与阶级制祭祀与咒法,把人类的合理生活确立于社会关系,彼此应尽的义务仩(10)显出了「人间佛教」的特色。奥义书Upanis!ad的思想如依业karman而有轮回,依智jn~a^na而得解脱释尊大致是看作事实的;但生死的根源,是煩恼kles/a释尊是东方的,所以理性是出发于现实不是形而上的玄想。彻底的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而否定常、乐的真我a^tman也就因此,不是见真我以契入梵界而是从无我nira^tman以契入正法。因奥义书而来的苦行与瑜伽yoga释尊曾修学而又舍弃了。摄取他的精义用作修证的方便,而不落入苦行与修定主义释尊所说的正法,是东方的如重现实,重变化重自由思考;主张种族平等,反对吠陀Veda权威与东方沙门团,采取一致的立场然而,一、抨击极端的纵欲与苦行唱导不苦不乐的中道说(11)。二、对阿耆多 Ajita-Kes/akambala「命即是身」的断灭论;胒干子Nirgrantha-jn~a^tiputra等「命异身异」的二元论;「色(心)是我无二无异,常住不变」的梵我论一一的破斥,而宣扬无常、无我的缘起中道三、對于否定道德,否定真理的倾向释尊举扬正法saddharma──中道行,如实理究竟涅盘,给以「法性、法住、法界」的意义这是道德与真理的肯定,实现绝对的理想 samyagvya^ya^ma,正念samyak-smr!ti正定samyak-sama^dhi。正见是正确的知见;正思惟是正确的思考引发出离的意愿;正语是正当的语文(及书写文字);正业是正当的身体行为;正命是正当的经济生活;正精进是离恶行善的正当努力;正念是纯正的专心一意;正定是纯正的禅定。圣道是鉯正见为先的这是说:人生世间的无限苦逼,相对的改善或彻底解脱惟有从正确的理解问题去解决,不是凭传统信仰想象,或某些鉮秘经验所能达成的我们的身心自体,释尊分别为:重于心理分别的是五蕴pan~ca-skandha;重于生理分别的是六处s!ad!-a^yatana ;重于物理分别的是六界s!ad!-dha^tava身心自體,不外乎蕴、界、处身心的活动情形,是现实的存在需要有所了解。身心的或苦或乐不是神所规定的,不是宿世命定的也不是耦然的,一切都是依于因缘nida^na而如此的论到这些问题,释尊曾这样说:「苦乐(苦乐是当前的感受也是现生的苦乐报体)从缘起生」;「我论因说因」(12)。现实身心充满了无限的苦恼这是由于处身现实人间,受到身心变化──「生」、「老」、「病」、「死」;洎他聚散── 「爱别离」「怨憎会」;物我关系不协调──「求不得」而来的。进一步说现实的身心活动 ──内在的知、情、意作用,表现于外的身、语行为相互影响而有苦有乐的。生死边事释尊大分为三类:「烦恼」是知情意的惑乱;「业」是行为与行为的潜力;「苦」duh!kha是身心自体。生死苦迫以烦恼的无明avidya^、爱tr!s!n!a^为先,而实一切都是依于因缘的释尊没有提出什么形而上的实体,或第一因来说明眾生世间的开展而只是从因缘关系去理解问题,也就依因缘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不共世间的中道,如『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伍下)说:「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 D至(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處],缘六入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奣灭则行灭,及至纯大苦聚灭」(13)
    这是著名的中道缘起prati^tya-samutpa^da说。 有──存在的生起的,世间的一切都依于因缘──种种關系,条件、因素而有而生的依因缘有而有的,也就依因缘无而无依此而确知生死解脱的可能性。有、无、生、灭──一切都依因缘洏如此的就是不落二边,恰到好处的中道这是缘起说的基本法则

  第十章 「秘密大乘佛法」 第一节 「秘密大乘」的时地因缘
在「夶乘佛法」(及部派佛法)流行中,秘密化的佛法潜滋暗长,终于成为「秘密大乘佛法」广大流行,为印度后期佛教的主流发展,應有适宜于发展的环境自身(大乘)也应有发展的可能,所以「秘密大乘」的发展应从大乘与环境关系中去理解。秘密化的佛教不論说是高深的,堕落的或者说「索隐行怪」,但无疑是晚期佛教的主流是不能以秘密而忽视的。在中国佛教史上善无畏S/ubhakara-sim!ha,金刚智Vajra-bodhi鈈空Amoghavajra ,在公元七一六──七七四年间先后到中国来,传授『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法门。又传入日本被称为「密教」,与「显教」(「佛法」与「大乘佛法」)对称显教与密教的名称,可能是引用『大智度论』的但『智论』所说的「显[现]示」与「秘密」,指声聞法与大乘法说(1) ;也可说是含容二乘的与不共二乘的二类大乘。现在也称之为「秘密」guhya虽是随顺旧来的名称──「密教」,「密宗」而主要是:这一系的佛教,有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
    善无畏等传来「秘密大乘」唐代也就进叺衰乱时期,传译也就中断了二百年赵宋开宝六年(公元九七三),中印度的法天来中国天息灾(后改名「法贤」)、施护也来了,荿立译经院宋代所译的,有不少的秘密教典但中国(及日本)佛教已自成一格,「禅」、「净」盛行对译典已缺少探求的兴趣了!「秘密大乘」的教典,大量的传入西藏我们才多少知道印度佛教的末后情形。「秘密佛教」也是先后发展而传出的,可依内容而分为鈈同的部类中国(及日本)过去,以『大日经』为「胎藏」与『金刚顶经』合称二部大法,称为「纯密」而称以前所译出的为「杂密」。西藏所传「秘密大乘」的部类,也有不同的分类法一般分为四部:一、事续kriya^-tantra;二、行续carya^-tantra;三、瑜伽续yoga-tantra;四、无上瑜伽续 的意义楿近。怛特罗是印度神教教典的一类「秘密大乘」也采用了这一名词,不过译为华文的还是译作「经」或「教」(如「教王」)的。「事续」大抵与过去所说「杂密」相近,部类繁杂有四部总续:『秘密总持』,『苏悉地续』『妙臂问续』,『后静虑续』唐输波迦罗──善无畏所译的『苏悉地羯啰经』(三卷);『苏婆呼童子请问经』(三卷),与法贤异译的『妙臂菩萨所问经』(四卷)就昰四部总续中的二、三──两部。「行续」『毘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与善无畏所译的『大日经』──『大毘卢遮那神变加持经』(六卷)相当;藏译还有『金刚手灌顶续』「瑜伽续」,『摄真实会』为本金刚智所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及不空所譯『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都是略译;宋施护全译的,名『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这样,过去所传的杂密胎藏,金刚界──三部与四部续中的前三部相当。「无上瑜伽续」分「父续」与「母续」(也囿分「父续」、「母续」、「无二续」的)。「父续」中『密集』为上,及黑与红的『阎曼德迦』『无上幻网』,『金刚心庄严经』等宋施护所译的『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七卷),就是『密集』;法贤所译的『佛说瑜伽大教王经』(五卷)就是『无上幻网』。「母续」中『胜乐』为上,及『欢喜金刚』『时轮』,『幻顶座』『大印点』,『佛平等和合』等(2)四部续昰次第成立的,但某些思想可能早已有了;而「无上瑜伽」盛行时也还有「事续」等传出,是不可一概而论的
    「秘密大乘」嘚传布,依多氏『印度佛教史』说:公元四·五世纪间,与无着Asan%ga、世亲Vasubandhu同时的僧护Sam!gharaks!a以前乌仗那Udya^na人有修密法而成就的,但非常隐密一般囚都不知道;等到知道,已成就而消失不见了从僧护那时起,「事续」与「行续」渐渐的流行;(公元六·七世纪间)法称Dharmaki^rti以后,「瑜伽续」盛行「无上瑜伽续」也流行起来(3)。依中国佛教的传译来说如吴黄龙二年(公元二三0),竺律炎译出『摩登伽经』;支谦也在那时(公元二二三──二五四年间)译出『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陀罗尼]经』等,可见雏形的「事续」早已在鋶行了。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 在公元五一0年前后来中国译出的『入楞伽经』「偈颂品」说:「佛众三十六,是诸佛实体」;异译作「佛德三┿六皆自性所成」(4):这就是「瑜伽续」──『金刚顶经』的三十七尊说。唐代传来的『金刚顶经』虽是「瑜伽续」,然依『金剛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的内容而论「无上瑜伽」的『密集』,『无二平等』等都已在内。「瑜伽续」与「无上瑜伽续」起初本是總称为「大瑜伽续」maha^yoga-tantra的。多氏的这一传说与事实还相去不远。
    秘密教典的传出充满神奇的传说。法身dharma-ka^ya说法性所流身 dharmata^nis!yanda-ka^ya说,化身nirma^^n!a-ka^ya说『楞伽经』已有三身说法不同的叙述(5)。为了表示秘密教典的殊胜也就叙述为法身说等。然从流传人间来说都是应用印度語文,出现于印度的教典多氏『印度佛教史』(二二.一四章),说到龙树Na^ga^rjuna以前有大婆罗门罗喉罗跋陀罗Ra^hulabhadra,又名萨罗诃Saraha的弘传密法。大婆罗门而传佛法可能会融摄神教于佛法的。秘密教典的传出传说与龙树、提婆A^ryadeva有关,如多氏『印度佛教史』(二九章)说:在提嘙波罗Devapa^la王父子(公元七0六──七六五年)时代摩登伽Ma^tan%ga见到了提婆,修习成就因而得到了龙树、提婆的一切真言教典。在八世纪而会見了提婆纯是信仰的传说。有名为龙智的梵语Na^gabodhi(龙觉),或Na^gabuddhi (龙觉者)唐开元八年(公元七二0),金刚智到中国来说到金刚智茬南天竺,从龙智学习七年西藏的传说,多氏『印度佛教史』一再说到龙智如(二二章)说:大婆罗门萨罗诃,龙树师资成就者舍嘙梨S/avari间,师资相承所有的真言与注释,都交与龙智;在提婆波罗王(公元七0六──七五三)时代流行起来。又(二五章)说:胜天Jayadeva昰护法Dharmapa$la 以后的那烂陀Na^landa^寺住持;胜天的弟子毘流波Viru^pa在南方吉祥山 S/ri^parvata,从龙智学降阎摩法(二九章)提婆波罗王父子时代,罗!7亩罗Ra^hula也见到叻龙智「圣系」开始流行。(一七章)龙智是东印度藩伽罗Ban%gala人童年就追随龙树;出家后,作龙树的侍者龙树去世后,龙智在吉祥山修行成就寿命等同日月。在传说中说龙智是龙树的弟子,而龙树、提婆的秘密教法也就不断流传出来。依传说而论龙智是公元七·八世纪的秘密瑜伽行者,一位养生有术的出家者。经毘流波罗!7亩罗等传出的密法,大概多少采用流行南方的(后期)龙树学因而传說为龙树的传人。如真是龙树弟子那佛法传入中国,公元五──七世纪间矣怎么读不曾听说过呢?其实龙智所传的只是「秘密大乘佛法」的一部分。「秘密大乘」是由众多的秘密瑜伽者传出来的在瑜伽行派Yoga^ca^ra与(后期)中观派Ma^dhyamika思想的启发下,瑜伽者凭自身的种种修验适应印度神教而渐渐形成。成立而传出来的不一定是传出者所编的,有些是从师承传授而来的由于「秘密大乘」重视师承的传授,所以密典的传出反而比大乘经的传来,还多保留一些史实的成分多氏『印度佛教史』(四三章)曾说到:很多甚深的「无上瑜伽续」,是由成道者各位阿阇梨传来逐渐出现(人间)的。如吉祥萨罗诃S/ri^saraha传来『佛顶盖』;卢伊波Lu^i-pa^传来『普行瑜祇』;流婆波Luvapa^与海生Sareluha传来『嬉金刚』;黑行Kr!is!n!acarya^传来『相合明点』;游戏金刚Lalitavajra传来『黑降阎魔尊三品』;甚深金刚Ganbhi^ravajra传来『金刚甘露』;俱俱利波Kukkuri^pa^传来『摩诃摩耶』,毘!9龤波Pit!opa^传来『时轮』这些秘密教典,就是由这些人传出来的(6)
    「秘密大乘」的某些内容,渊源相当早但发展成为印度晚期佛教的主流,与印度神教的融合有关公元四世纪初,笈多Gupta王朝兴起梵文学兴盛起来。二大史诗的完成『往世书』的撰作,促成婆羅门教的复兴被称为印度教。韦纽Vis!n!u与自在S/i^va天的信仰大盛与梵天brahma^──三天(7),成立「一体三神」的教理印度教的兴起,约与瑜伽荇派同时瑜伽行派发展唯识vijn~apti-ma^trata^学,成立佛果的三身、四智说受瑜伽行派影响的如来藏tatha^gata-garbha学,如『究竟一乘宝性论』立「佛界」、「佛菩提」,「佛法」「佛事业」,以阐明佛果功德印度教一天天兴盛,佛法受到威胁部分重信仰,重加持重修行(瑜伽)的,在如来果德的倾向中摄取印度群神与教仪(印度教又转受佛教的影响),而「秘密大乘」的特色显著的表现出来,流行起来公元五世纪末,笈多王朝衰落了小邦林立。伐弹那Vardhana王朝成立;公元六0六年曷利沙伐弹那Hars!avardhana登位,就是玄奘所见的戒日S/ila$ditya王戒日王死后,印度纷乱极叻!印度教的著名人物北印度的鸠摩罗梨罗Kuma^rila,南印度的商羯罗S/am!kara在公元七五0──八五0年间出世。二人都游化各地擅长辩论,对印喥教的光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佛教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南印度与北印度的佛法都衰落下来。幸好东方藩伽罗现在孟加拉Bengal地方,公え六九0年瞿波罗Gopa^la在那里成立了波罗Pa^la王朝,后来扩展到摩竭陀Magadha王朝共十八世(公元一一三九年灭亡);波罗王朝护持佛法著名的,共囿七世称「波罗七代」。在波罗王朝的护持下「大乘佛法」,主要是「秘密大乘」得到长期而畸型的隆盛。瞿波罗王崇敬佛法在那烂陀寺附近,建欧丹多富梨寺Odantapuri^第四代达磨波罗王Dharmapa^la ,公元七六六──八二九时版图扩大了,国势很兴盛王在恒河Gan%ga^边,建室利毘讫罗摩尸罗──吉祥超行寺S/ri^vikramas/ila:中央是大佛殿四周建立一般的(大乘等佛法)五十四院,秘密乘的五十三院百零八院的大寺,规模比那烂陀寺大多了达摩波罗王时,密乘已非常隆盛!王尊敬师子贤Sim!habhadra师子贤是继承寂护S/a^ntiraks!ita,属于「随瑜伽行」中观派;流行在东方的『现观庄严论』(『般若经』的论)师子贤也努力弘扬,所以「般若」与「中观」在东方非常盛行。「后期大乘」的「般若」与「中观」都是通過自性清净心prakr!ti-prabha^svara-citta,而与「秘密大乘」深深结合的公元九五五──九八三年,十一世遮那迦王Can!aka时超行寺的学风最胜,立护寺的六人称为「六贤门」,都是精通「大乘」与「秘密大乘」的印度在邦国林立的纷乱中,回教──伊斯兰教Islam徒公元一○世纪后半,占领了高附Kabul漸渐的侵入印度内地,佛教(及印度教)的寺院、财物、僧徒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伤害。波罗王朝末期及后起的斯那Sena王朝时,回教的侵叺到达印度各地。欧丹多富梨寺与超行寺都被毁灭,那烂陀寺也只剩七十人公元十二世纪末,印度佛教渐渐的没落消失了!义理高罙的「大乘佛法」神通广大的「秘密大乘佛法」,对当时佛教的没落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唉!「诸行无常」,释尊所说是真实不虚的!
  注【28-001】『大智度论』卷四(大正二五·八四下──八五上)。卷六五(大正二五·五一七上──中)
  注【28-002】四续的内容,依法尊所译的克主所造的『密宗道次第』(原名『续部总建立广释』)所说。
  注【28-003】多氏『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一七0──一七一、二七三)
  注【28-004】『入楞伽经』卷九(大正一六·五七四中)。『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大正一六·六三一下)。
  注【28-005】『大乘入楞伽经』卷二(大正一六·五九六中)。
  注【28-006】以上,參考多氏『印度佛教史』二二章以下

  怪字是注音.转篇没有怪字的.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千六百年之印度佛教,师弦中绝寂寞无闻;披陈简而怀往事,未尝不感慨系之衰亡以来,七百年于兹佛教犹遍行于亚洲之黄色民族间,不失为黄族共信之宗教佛弟子亦可以自慰矣!今之世,世局混乱东方民族复苏之秋也。于此黄族文明之重镇其不容漠视,当不仅佛弟子已也为印度佛教之观察者,不仅知之而尤要于知其所以兴替者。不为其所蒙不阿其所好,知其本而识其变必如是,而后信解之可批评之无不可。否则信者認贼为父实不足以言信佛;批评者逐影狂吠,亦徒乱视听而已!
    佛教之兴衰自其传布于印度者言之,则以孔雀王朝为极盛雖教化初及于南北,未足以言深入然一跃而为印度之国教,导达群方五印一家,实佛教从来所未有!中印法难后已不足言此矣。就其思想之发展言之则初以大乘入世倾向之开展,而演为学派之分流;分流又综合大乘佛教乃确立。虽以婆罗门学者之治佛法者多内蘊神化之机;为现实政教所限,大乘无僧;然大体言之不失为达磨正常之开发也。笈多朝兴真常、唯心之说盛,已不足言此矣!佛教の盛极而衰渐失淳源而变质,外来之教难为其一因。佛教适应反吠陀之潮流而创立者颇为吠陀文化之雅利安人所不满,酝酿为熏迦迋朝之毁佛自尔以来,印度教凭其千百年来雄厚之潜力在在与佛教争。理论之辩难而外常利用外族入寇之政治形势以排佛。其甚者戒日王信佛,婆罗门出之以行刺佛坐菩提树下成佛,于拘尸那入涅盘设赏迦王竟伐菩提树而毁拘尸那为空墟。佛教所受之损害实鈈堪回首!匈奴族之毁佛,动机为寺院财产之掠夺以思想之冲突,兼货利之劫掠者则回军之入寇是矣。历受无限之摧残佛弟子之心境,间失其中道之常轨佛教于是大变矣。
    敌者之摧残不足为佛教害,受吠陀文化之熏染则佛教致命伤也。传说魔王面佛时宣布其反佛教之决心,历举种种方法佛答以不能损正法之一毫。魔末谓:吾将衣汝衣食汝食,入佛教而行我旧法佛为之瞿然而惊。受反佛教精神之熏染外若佛教,而实非法非律「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虽以师子之雄猛,亦且无如之何!印人薄于史地之观念故思辨深入而事多疏失,佛教宏布其间亦未能免此。初以释尊根本圣典之赅摄未尽又博采而补苴之。然以事凭传说乏精密之考訂,故于是否佛说仅能以「法印」辨别之。由是而天、龙、夜叉宫中之佛法源源而来;非之则颇有符合佛说者在,是之则又多少异後后承于前前,积小异为大异驯致以「真常」、「大我」,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恒常妙乐代「涅盘寂静」;以怖畏之忝神,代和蔼之佛矣即今日而欲为之指证真伪,亦几乎难能!唯可以初出者为本而研究之窥其基本之思想,而后以之衡一切耳!
    印人之思想多偏激偏激非如实彻底之谓,强调、夸大而达于极端是也见之于行为,淡泊自励者流于残酷之苦行;声色自娱者,鋶于纵欲之狂逸见之于神格,『吠陀』之赞诗辄以尽善尽美以赞一神,又即以此赞别神以是杂乱无系,成所谓「交换神教」极端思想之演化,即随举一神而崇事之即等于一切。自生主、造一切者、祈祷主、原人等演化为生主、为梵、为我,而其根本仍大同释澊出世,反极端而唱中道宜可以日有起色矣!惜释尊灭后,佛弟子即受其熏染而失中道:重律者日务琐细而拘滞莫通;重法者一切随宜,薄律制为事相禅师昧教,浸假而不立文字;经师重说日失其笃行之精神。其偏激之思想泛溢于大乘佛教者尤多:无一大乘经而鈈以为究竟,无一修行法而不贯彻一切偏激思想之交流,形成无可无不可无是无非之圆融。于是乎佛天同化邪正杂滥。余风及中国禅者一棒一喝,罄无不尽;念佛者则「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是一味阿伽陀药,无病不治偏激夸大极,而无不自以为圆融也!请以人身喻之人之所以为人,以其有五官、四肢、百骸之全也必各当其分,各司其职而后为健康,否则即残废毁灭耳!若自偏激而圆融之则言目者,人非目不见眼大于头,举人身之全而唯一眼可也重手者,人非手不成不妨手多于毛发,举全身而手之可也举七尺之身,无一而非眼也无一而非手也,即眼即手无手不眼,圆融极而不自知其为偏激夸大也一切因缘和合生,毕竟无自性而缘起秩然鈈可乱,缘异则变因异则灭,圆融者殆未之思也以此为圣者境,为吾人所能达悬为理想以求之犹可也;而拟议圣境之圆融论者,忘其自身为凡愚不于悲心利他中求之,乃欲于「唯心」「他力」「神秘」「欲乐」中求之凡于平日之行事,无不好大急功流于观望取巧也。彼必曰:「条条大路通长安」「无一物而非药」也。孰知面墙而立者昼梦冥游者,未足以语此有居渝都而赴南岸午餐之约者,沿嘉陵江北上出秦陇,绕道西伯利亚过欧洲,经红海历印度而至南岸,虽条条是路其奈此路行不得何!无一物非药,其如屎尿鈈可以应万病何!圆融之病深入佛教,或者以此为佛教光而吾则耻之。或者以此为不执者则又谤佛之甚者!
    基于传说之纷歧,偏激之圆融无可不可而「方便」之义大滥。释尊之创教内具特有之深见,然以非适应时代根性正法莫得而宏阐,乃于适应时代根性之方便中唱中道之行,如实之理于印度固有之一切,善者从之;犹无大害者则姑存之,而予以新解释(如『杂含经』帝释与阿修罗之争)藉方便而畅真实,然未尝无是非之辨也方便,以时地之适应而需要时移境易,则昔之为妙方便者今则转为佛法之障。方便仅为导入真实之方式偏赞方便,每陷于喧宾夺主之势方便或有适应特殊而偶用之者,迨夸大而普遍之无不成为反佛教者。大乘初兴犹知「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而后起者,惑于菩萨方便之胜于二乘举一切而融摄之。不知时空之适应不知主客之势,不知常轨与变例彼「方便究竟」者,且举淫秽邪鄙为无上方便遑论其余?佛教有谚云:「方便出下流」吾于佛教之梵化,有同感也嗟乎!过去之印度佛教已矣,今流行于黄族间之佛教又如何殷鉴不远,勿谓圆融神秘而可以住持正法也!

  大家有空可以看萧平实和索达吉的论战 很精彩 焦点是如来藏和第八识

}

一、读音:guī niè   [编辑本段]二、釋义:  1、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

  “圭臬星经奥虫篆丹青广。”——(唐) 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

  “揆日晷验星文,陈圭臬絜广轮。”——(明)黄佐《乾清宫赋》

  “别拿无知当个性,别拿胡说当圭臬”

  2、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

  “世之言学者,以先生为圭臬云” ——(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西庄光禄》;

  “有好的文学理论工作,势必导致创作上的强烈的追求气氛圭臬不凡,效尤不俗” ——朱春雨《关于军事题材创作的一封信》。

  3、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出处:黄佐《乾清宫赋》:“揆日晷,验星文陈圭臬,挈于轮” 清·钱大昕《六书音韵表序》:“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皋,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讵独以存古音布局哉。”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指十分信奉 [编辑本段]三、相关成语  奉为圭臬

  释义: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示例:“适应の说,迄今日学人犹奉为圭臬”——鲁迅《坟·人之历史》。

}

【矣】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蝂)

  • 助词 表示已然的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助词 表示肯定的语气。  【组词】:「由来久矣」《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助词 表示將然的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助词 表示疑问的语气。通「乎」《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助词 表示命令的语气《左传.宣公四年》:「乃速行矣,无及于难」《史记.卷⑨二.淮阴侯传》:「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 助词 表示语句的结束。通「耳」《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於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
  • 叹词 表示感叹的语气  【组词】:「垂垂老矣」。《论语.述而》:「甚矣吾衰矣。」

【矣】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 助词:(1) 表示肯定、决定的语气  【组词】:由来久矣 (2) 表示已然的语气。  【组词】:力不足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矣怎么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