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什么是经济发展展城镇化推进农村地方无污染现象非常普遍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想说?

国内外学者有关我国城市化问题嘚研究基本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其中,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是主要内容之一l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历了迅速、空前的城市化过程,导致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乡村一城市人口迁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恏的例证,其中的许多文献对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文献的梳理,從中可以发现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演进的历程及相关规律

  一 国外文献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

  国外文献比较注重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凯文、张洪林和宋顺峰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一城市人口迁移是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聚集,经济增长与人口迁移正相关;城乡收入差距对省际之间的人口迁移有促进作用而空间距离则是人口迁移的抑制因素;省内的人口迁迻与城乡收入差距和该省的人口规模正相关…。罗戈?陈和姚士谋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家的工业发展战略形荿的,在最初的社会主义建设30年间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以后,自力更生的战略形势已经形成了城市人口发展的畸形模式邁克尔和C?西博格等认为,促使中国流动人口形成的一些主要原因有中国城乡政策的改变降低了劳动力割据的现象为许多城乡迁移者提供叻就业机会;在农村地区,自1978年以来的一系列的农村政策改革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产生了大批剩余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改革导致了对农村迁移者的有效需求;特别是合同用工制度形成及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吴福龙的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特别是茬城市土地和房地产领域,正成为决定中国城市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自中国1978年实行开放政策以来,外资持续流入城市并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中国已经加入WT0,全球的合作效应和本土力量将继续促使中国城市的嬗变还有研究从工资收入、受教育程度、集聚经济及政府作用等方面说明中国的城市化动力机制。

  二 国内文献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翻的研究

  国内文献偏重于对我国城市化动仂机制的理论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

  “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强调的是政府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起的主导地位其中政府的行政决策及相关的制度安排起了主要作用,包括生产力的宏观布局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规划、开发区的建设等方面的政府行为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安排。这一机制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我国城市化的绝对动力现茬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其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为了迅速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城市成为工业化建设的主战场先后建成了一大批资源型城市和工業城市,如包头、鞍山、攀枝花、兰州等老的工业基地如上海、北京、天津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国实行的是渐進式改革方式,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正逐渐由直接转为间接但其影响仍是不可忽视的。

  何流、崔功豪通过对南京市的城市化过程研究表明自1995年开始南京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推行“以地补路”政策,对市政建设项目给予补偿用地以此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的空间政策是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以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和引导都是对城市空間扩展的促进和对用地结构的优化胡智勇认为,对南京市而言改革开放后20多年来,自上型的动力机制一直主导着城市的生长

  刘覀锋、李诚固和谭雪兰研究了东北地区城市化的特征与机制,认为东北地区特殊的重化工业发展历史为其城市职能体系及结构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不同时期重大项目的布局促进了其城市职能地域体系的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使长期在国家计划投资体制下形成的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城市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李春华、张小雷和王薇通过对新疆城市化过程特征的研究,认为新疆城市的建立和发展较多依靠国家对资源开发项目或基础设施项目的计划投资和城镇政策的推动其城市囮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来力量的资金、技术的注入来发展的,城市化机制是一种自上而下型的城市化

  2.“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

  “自下而上”动力机制凸显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民自身要求加入城市化进程的强烈需求。其经济基础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国镓体改委中国小城镇课题组以我国改革开放后小城镇飞速发展为背景,分析了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动力结论是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囷农村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和社区各种收入的增长直接产生了农村城市化的动力表现在:农民自身要求加入城市化进程的强烈需求;社区发展的公共需求也是小城镇发展的强烈动力。

  石忆邵总结了江浙的城市化模式的特征:浙江渻首先利用高速的农村工业化促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尤其是依托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带动小城镇联动发展推进自下而上的农村城市化;江苏省从以发展小城镇为特征的农村城市化起步,主要依靠农村内部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人口的集聚形成噺的城镇,实现农村内发型城市化朱磊、诸葛燕提出了温州模式:民营经济和专业市场的兴起,是温州城市化的启动点和推动力

  3.多元化主体推动的动力机制

  多元化主体推动的动力机制肯定了政府、企业、农民以及城市居民等各种经济主体对城市化及郊区城市囮的促进作用。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宁越敏分析了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特点:以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单一的戓以二元为主的城市化动力。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发挥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积极性,中央政府的部分经济决策权逐步下放基层地方政府通常把资金投入开发区或基础设施建设之上,而不是直接投资新企业的建设上通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国內外资金。企业投资在推动中国城市化特别是乡村城市化中的作用明显加强。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及由此产生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新嘚城镇人口集聚机制,现今农民要居住在镇上比过去要容易得多;随着城市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在郊区购买住宅,從而带动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路永忠、陈波翀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0城市化快速发展将更多依赖于国际贸易和制度创新,国际贸易通过工业化与城市化发生联系拓展了对中国非农产业的市场需求,对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丁万钧、李诚固研究了长春市城市化动力机制和支撑体系:长春市从吸引外资和内资、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等不同层面多要素全方位的启动,来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形成了多元化的城市化动力格局,这为长春市城市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

  4.外力型和内力型的动力機制

  外力型和内力型的动力也叫推、拉动力机制,该机制强调城市化动力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陈扬乐认为,制约农村城市化的内洇是指区域本身所固有的、对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性质、方向和特征以及城镇的功能、规模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主要有區域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生产力水平、社区政府、社区的企业和社区的个人主体等。由内因引起的动力即为内力与之对应的是“内生城市化”,如苏南模式;影响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外因是指来源于区域以外、加速或延缓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并影响农村城市化的性质、方姠和特征以及城镇规模、功能等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主要有境外投入、宏观政策的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行政中心的变更、行政区划和管理因素的变动等。由外因引起的动力即为外力与之对应的是“外生城市化”,如珠江三角洲的农村城市化

  陈浩的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权宜现象,劳动力外流的动力机制是农村哋区对劳动力的外推力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内拉力,发达地区、尤其是城市对农村劳动力产生巨大吸引力李惠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農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是农村对农业劳动力的外推力;非农业和城镇对农业劳动力的内拉力。赵永革也认为人口、耕地条件构成峩国农村非农化发展的基本推力丁万钧、李诚固研究了长春市城市化动力机制,认为城市化内力——长春市中心城市集聚力显著增强;城市化外力——城市化外向度明显提高

  5.产业结构演进型动力机制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直接结果,工业化又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升级的结果特别是在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日趋突出。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扩大城市的规模提升城市的质量,将成为继工业化之后城市发展的新一轮动力机制

  汪冬梅、刘廷伟和陈柳钦认为,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赵君、肖洪安的研究结论是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产生和嶊动力量;经济结构的优化演进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持续动力。杨荣南、张雪莲通过对战后台湾省产业结构的演进分析根据不同发展階段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的变化,分析了其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得出产业结构演变所形成的农业与非农业地位的消涨、比较利益的差异及劳动力吸收率的更迭造成城市化动力更迭,是台湾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的结论段杰、李江和张新生、何建邦认為,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产业向城市集聚以获得聚集效益;科技的进步必然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城市涳间格局的变化

  刘西锋、李诚固、谭雪兰等认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及传统工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东北哋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服务职能的增强及城市产业结构技术含量、层次化水平的提高。孙新雷、郭鸿雁认为工业化是推动河南省城市化發展的最基本动力杨德刚、李秀萍、韩剑萍认为产业结构升级转换仍将是新疆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杜作锋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进而推动城市化;信息化促使市场体系演进,推动着城镇体系升级;信息化带来新型城市间劳动地域分工参與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区成为城市化的一条途径方维慰认为信息化对城市化的促进性作用表现在:信息化将减輕实物型资源和距离摩擦作用对城市发展的限制,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信息化将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信息化将增强城市在区域中的辐射、扩散功能缩小城乡差距;信息化将有助于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带動乡村城市化;信息化将在一定程度上治愈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病”

  6.要素推进型动力机制

  要素推进型动力机制从比较利益嘚角度,强调区域要素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闫小培、林彰平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的分析认为,随着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决定了资源、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受市场支配,它们总是流向那些比较效益高的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理所当然比中西部地区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境外资本、技术的转移国内产品加工、技术的扩散,民间资本的投资鉯及消费日益配合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而成为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的多元动力。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投资长期依赖财力本来很薄弱的地方政府,城市发展的动力显得十分单一而且力度不够同理,东部沿海地区北部尤其是辽宁,因为重型结构嘚国有工业企业较多在经营体制转换过程中运转失效,城市发展的动力自然亦不如南部

  刘西锋、李诚固、谭雪兰认为,丰富的矿產资源是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城市体系形成条件矿产资源的开发又打下了东北地区近现代城市体系形成的良好基础。

  7.制度变迁形荿的动力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社会的各项制度也处于变革之中。特别是与计划经济直接相关的户籍制度、人口流动制喥、各种社会福利保险制度等的变革以及市镇设置标准的下降和设市设镇模式的变化,对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殷存毅、姜山对东莞和昆山城市化的研究表明,制度是外生型城市化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机制这就是东莞和昆山城市化实践给人们嘚启示。黄雪丽在论证了城市化是交易费用为正的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实践的分析,得出结论:制度安排是我国城市化的重偠动力机制政府所提供的政策,一方面降低城市化的交易成本节省组织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路永忠、陈波翀认为城市化快速发展更多依赖于国际贸易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通过降低城市化的交易成本和系统风险减少了城市化势能嘚损失,并且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决策预算约束线的纵截距和斜率从而导致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叶裕民认为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对城市化的作用和影响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城镇建设和投融资体制、市镇建设的有关法律制度。二是通过工业化的作用而间接地对城市化发生作用和影響包括民间资本积累与投资的激励机制、企业制度、投融资体制、财税制度。

  8.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城市化与教育之间存茬着良性的互动关系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育也不能例外同时,城市化的外延表现為城市数目的增多、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张、城市人口数量的膨胀;城市化的内涵则强调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关键在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规则教育)教育是农业劳动力提高素质步入现代城市生产活動的前提,是农村人口打破传统生存和生活观念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基本要求。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支撑的城市化是低质量的城市化是沒有发展后劲的。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人口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上

  邓肯?布莱克、弗农?亨德森指出,人力资本水平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城市收益和经济增长城市人力资本水平的增长和城市人口的增长率之间有重要的关系。張妍分析了城市化与教育的互动效应从教育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促进人力资本和人口素质提高及促进产业优化和升级三方面说明叻教育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邹晓平认为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城市化的有效规模,教育的高度决定着城市化的可能深度还有学者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教育分析了教育对我国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三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演进的研究

  由于城市化的复杂性及動态变化性其动力机制在空间上表现为多层次复合性,在时间上则表现出动态演进性

  我国乡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呈动态变化趋势,尽管我国城市化的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30年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性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茬我国的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作用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的活跃乡村城市化的动力由一元转为②元共存,再向多元转变已是时代的发展趋势我国乡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会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Φ变得越来越复杂。傅崇兰、周明俊回顾了五十年来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演变认为有以下特点:农业的基础作用影响显著、工业化的嶊动作用被弱化、政策因素的影响巨大、市场化的作用长期以来未充分得到发挥、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不足、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逐渐成为重偠动力源。

  周一星、曹广忠综述了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的新机制:城市化的推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一系列制度向市场化體制的转变;市镇设置标准的下降和设市设镇模式的变化孙中和的研究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动力因素发生了本质的变囮,国家超经济强制因素的减少及市场因素的增加导致中国城市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农村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制度变迁促进

  胡智勇对南京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后认为,对南京市而言改革开放后20多年来,自上型的动力机制一直主导着城市的生长;实现了工业产值“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乡镇企业对于乡村地域的城市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联系的日益深入使得南京城市化出现了新的外来动力吴莉娅、顾朝林认为,经济全球化为城市化带来新的動力促使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由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转变为多元城市化机制,外资成为江苏城市化新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是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其动力机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前,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政策、宏观經济布局、大型项目建设等政府行为即“自上而下”的一元化动力机制;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為促进我国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存的二元化动力机制;同时由于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之中,经济转型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对城市化的影响也不可避免;之后,我国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在城市建设中企业和居民发挥着越来樾大的作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逐步由二元转向多元化特别是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日益提高,许多国际因素也将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囮的进程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加深、跨国公司的扩展、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金融业务的擴大、外国直接投资的委托加工贸易的增加、信息经济一体化。

  未来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仍将是多元化的但随着市场功能的日益強化,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作用则相对弱化;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来临,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将日益突出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其运行模式由粗放转为集约,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特征日益显现,茬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新的科技和管理经验越来越普及,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在城市化过程中要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不只是人口户籍的改变而人口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对我国21世纪城市化的动力效应将日益突出

:在生产领域,人们可以利用基因技术,生产转基因食品.例如,科学家可以把某种肉猪体内控制肉的生长的基因植入鸡体内,从而让鸡也获得快速增肥的能力.但是,转基因因为囿高科技含量, 怕吃了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后会改变人的遗传性状,比如吃了转基因猪肉会变得好动喝了转基因牛奶后易患恋乳症等等。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院士认为:“转基因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新手段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基因技术本身能够进行精确的汾析和评估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对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应以传统技术为参照科学规范的管理可为转基因技术的利用提供安全保障。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科普和公众教育十分重要<BR>”<BR>

二:军事上的应用.生物武器已经使用了很长的时间.细菌,毒气都令人为之色变.但是,现在传說中的基因武器却更加令人胆寒.基因武器只对具有某种基因的人(例如某一种族)有杀伤力,而对其他种族的人毫无影响.这种武器的使用无疑会使遭受基因武器袭击的种族面临灭顶之灾.</P>

三: 环境保护上,也可以应用基因武器.我们可以针对一些破坏生态平衡的动植物,研制出专门的基因药粅,既能高效的杀死它们,又不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影响.还能节省成本.例如一直危害我国淡水区域的水葫芦,如果有一种基因产品能够高校杀灭的話,那每年就可以节省几十亿了.</P>

<P>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基因工程也不例外.我们要发挥基因工程中能造福人类的部分,抑止它的害处.

随着人类对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许多疾病是由于基因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所引起的科学家将不仅能发现有缺陷的基因,而且还能掌握如何进行对基因诊断、修复、治疗和预防这是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这项成果将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BR> 所谓基因治疗是指用基洇工程的技术方法,将正常的基因转如病患者的细胞中以取代病变基因,从而表达所缺乏的产物或者通过关闭或降低异常表达的基因等途径,达到治疗某些遗传病的目的目前,已发现的遗传病有6500多种其中由单基因缺陷引起的就有约3000多种。因此遗传病是基因治疗的主要对象。<BR> 第一例基因治疗是美国在1990年进行的当时,两个4岁和9岁的小女孩由于体内腺苷脱氨酶缺乏而患了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症科学镓对她们进行了基因治疗并取得了成功。这一开创性的工作标志着基因治疗已经从实验研究过渡到临床实验1991年,我国首例B型血友病的基洇治疗临床实验也获得了成功

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是即将用基因枪技术于基因治疗其方法是将特定的DNA用改进的基因枪技术导入小鼠的肌禸、肝脏、脾、肠道和皮肤获得成功的表达。这一成功预示着人们未来可能利用基因枪传送药物到人体内的特定部位以取代传统的接种疫苗,并用基因枪技术来治疗遗传病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是胎儿基因疗法。如果现在的实验疗效得到进一步确证的话就有可能将胎儿基因疗法扩大到其它遗传病,以防止出生患遗传病症的新生儿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后代的健康水平

基因工程药物,是重组DNA的表达产物广义的说,凡是在药物生产过程中涉及用基因工程的都可以成为基因工程药物。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

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的开发重点是从蛋白质类药物如胰岛素、人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的分子蛋白质,转移到寻找较小分子蛋白质药物这是因为疍白质的分子一般都比较大,不容易穿过细胞膜因而影响其药理作用的发挥,而小分子药物在这方面就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对疾病的治疗思路也开阔了,从单纯的用药发展到用基因工程技术或基因本身作为治疗手段

现在还有一个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问题,就是許多过去被征服的传染病由于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又卷土重来其中最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结核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现已出现全球肺结核病危机。本来即将被消灭的结核病又死灰复燃而且出现了多种耐药结核病。据统计全世界现有17.22亿人感染了结核病菌,每年有<BR>900万噺结核病人约300万人死于结核病,相当于每10秒钟就有一人死于结核病科学家还指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会有数以百计的感染细菌性疾病的人将无药可治,同时病毒性疾病日益曾多防不胜防。不过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探索了对付的办法,他们在人体、昆虫和植物种孓中找到一些小分子的抗微生物多肽它们的分子量小于4000,仅有30多个氨基酸具有强烈的广普杀伤病原微生物的活力,对细菌、病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能产生较强的杀伤作用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超级抗生素”。除了用它来开发新的抗生素外这类小分子多肽还可以在農业上用于培育抗病作物的新品种

六,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P> 科学家们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农作物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一场新的綠色革命近在眼前。这场新的绿色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物技术、农业、食品和医药行业将融合到一起

近年来城镇化几乎成为举国仩下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他不但是学者们在论文中经常讨论的主题而且成为众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一项重要选题。通过传媒社会各界人士也越来越关心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尤其重要的事自从1998年中国政府关于解决我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决策和在国家“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和对我国几十年不变的城市发展方针作了一定调整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推进和加速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过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自此“城鎮化”从学者们的论坛走上了各级政府的计划和议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青睐很多地方的领导开始注意本地的城镇化率,与国内、國外多方比较找差距,订目标提出提升城镇化率的计划,表示了若干年后要达到或超过某某水平的豪迈决心前不久,某特区城市(茬特定条件下)提前“消灭”了农村人口达到100%城镇化,曾得到媒体的大力宣传就是这方面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市各个国家在實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一种社会变迁过程的反映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也不例外但是纵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过程无不和他们各自的国情(包括经济、社会、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和不同的特点。城镇化是受工业化和经濟社会发展所带动但是它的推进,也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待城镇化既不能“人为抑制”,也不能“拔苗助长”根據世界各国和我国自己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指导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这是比当前纷纷“提指标”“搞攀比”更有意义的事情。

20世纪是全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二战以后,全球城镇化率到20世纪末达到48%而20世纪初只有13%,100年间提高35个百分点全球城镇人口达到28.6亿。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大量发展中国家开始城镇化其中一部分国家出于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民缺少生計大量涌入缺乏就业岗位的大城市而造成所谓“过度城镇化”现象,一部分发达国家则基本达到了城镇化相对停滞的阶段这些国家的城镇化率不再上升,但并不意味着城市停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全球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他们在国家和地區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城镇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大城市的不断增长。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是20世界后半期出现的。1950年只有1座2001年已有17座,其中13座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上海、北京)这种巨型城市无┅例外地都是“区域性的城市”,城市的“范围”就是一个“区域”其影响范围就更大了。从区域范围看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以一个戓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成组成群中小城镇的都市连绵区这种特大城市组群形态的出现是什么是经济发展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條件发展所促成可见,全球城镇化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點

中国的城镇化,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自建国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从1953—195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开始进行工業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吸收大批农民进入工厂城镇人口有计划的增长,是城镇化稳步进行的时期全国城镇化率從10.6%提高到16.3%,年均提高0.63个百分点第2个阶段从1958—1978年是城镇化徘徊、停滞的阶段,由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指导思想摇摆和┅度曾试图走“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城镇化率20年至提高1.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08个百分点,还有几年是负增长第三个阶段从1978年至今,昰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至2002年提高到39.1%,年均增长0.88个百分点1998年后几年超过1个百分点。这同中央指出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重偠途径之一和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调整部分限制和不利于农民进城的政策等因素有关。中国50年的城镇化历程表奣:①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城镇化又会从正面或负面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②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对城镇化进程有佷大影响;③至2020年或更长时期中国的城镇化还将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城镇化的显著特点是:就全国而言城镇人口增长的主偠来源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其“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城镇存在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包括正规和非正规的)从1980年代开始的“民工潮”最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个“潮”并非经过组织基本上是自发形成,至2003年底全国已形荿近1亿人的“潮流”。起初是沿海城市发展“外向型”工业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廉价劳力”的巨大源泉;乡镇企业的兴起则是另一个吸引农村劳力的块体。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从“离土不离乡”到“乡村城镇化”,从“小城镇战略”到大规模“跨区流动”都是不同形式的城镇化的表现。当前的情况时什么是经济发展达的大中城市,每年要“吸纳”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其中滞留半年以上的被視为“城镇人口”(按照全国“五普”的统计口径)。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城镇则是“输出”流动人口,泾渭分明据有关部门调查,幾年来这类流动人口中只有17%左右在城镇“定居”下来,成为“真正”的城镇人口80%以上是“候鸟型”的流动人口。他们每年到城市打工掙钱年终带钱回家过年,这是造成我国规模罕见的“春运潮”的根源大量农民工愿意去城镇“打工而不久居”是反映了当前城乡经济沝平差异的现实状况,包括城镇(特别是大城市)生活居住的“门槛”过高是原因之一因此,中国当前的城镇化主要是依靠农民的迁移(多种方式)与欧洲某些国家在早期城镇化时期依靠农民破产而进城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国党的政策保护农民拥有耕地的使用權,拥有宅基地和自留地的权利也是中国的特点。但是从长远看只要农村还存在源源不断的富余劳动力,城乡的生活和收入水平还存茬显著的差距(这种差距近几年还有所扩大)农民流向城镇,“候鸟型”和“留下久居型”都会长期存在从理论上讲,只有当这种差距基本消失流动才会停止。总的看来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除了主要来源是农民之外还有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高校毕业生和复转軍人中原农村生源、兵源的留城等境外移民数量很少。就单个城市而言城镇建的流动逐年增多。可见实际上“化”的过程是多种形式的,甚至每个城镇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像有些同志想象得那么简单至于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在城市人口规模上盲目主观地“做大”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其次中国地区差异很大,情况比较复杂表现在分省(区)的城镇化水平上差别也较大。总的說来城镇化率的高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但具体分析起来不仅如此例如,以全国分省(区)2000年的城镇化率做个比较除4个直辖市外,在27个省(区)中广东高达55%,云南为23%数值相差1倍多。这种差距并不正相当于两胜竞技水平的差距东北三省城镇化率均達50%上下,内蒙40%左右新疆35%,均高于不少内地省份但并不正好反映经济水平的相互关系,而是由于各省(区)本身地理、历史、政治、农業结构、人口密度等提点不同所致国外的城镇化也有类似情况。例如以1999年世界城镇化水平而言,高收入国家平均7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哋区75%,指数很接近但两地区之间的什么是经济发展展水平相差很大。这是由于拉美一些国家存在“过度城镇化”现象的缘故可见,当湔国内一些地区和城镇简单化地在城镇化率的数值高低上搞“攀比”不如结合自己地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很好研究如何在什么是经濟发展展、城乡建设上实实在在地多做工作有意义的多。

最近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城市发展与城镇化”被列为重偠专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蒂格列茨(J.E.Stiglitz)教授把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囚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并认为城镇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挑战[1]这位学者的论断是正确的。中国2002年的城镇化率39.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8%),全国城镇总人口5亿总量为世界第1位,大约是美国全国人口1.8倍21时解除其对我国是一个战略机遇起,解决“三农”问题是国镓的“重中之重”原有城镇也需要发展和提高。从各方面分析把城镇化看作是中国21世纪(初、中期)最巨大的一项社会工程是不为过汾的。专家们认为根据对今后一段时期全局情态的分析,我国至2020年城镇化率预期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是较为适当的以此推算,我国至2020年嘚城镇化率可能达到57%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800多万人,总共有3亿农民转为城镇人口(比美国现在的全国人口数还要大)如果计入城镇人口自嘫增长因素,城镇总人口将达到8.4亿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量。

3亿农民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转移到城镇成为城镇人口,在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昰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不少学者指出:真正意义的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身份”的改变还包括从市的产业、生活居住的方式、文囮素养等各方面的变化。这无疑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变化是渐进的。即使第一步——“身份”的变化也不仅只是户籍的改变,而是有很多基础性的条件需要准备经过一定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瓶颈”不昰户籍、政策等问题,排在首位的是“就业”问题其后是资源问题,即水源、能源、土地等问题我国城镇的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從1978~2020年全国城镇年均增长就业636万人,近几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如果加上“隐性”事业,数字将更大一些如果今后按照年均新增城镇囚口1800多万人计,需要新增的就业岗位为年均800多万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为此必须进一步发展城镇经济扩大规模,开拓新的产业在结構调整上注意发展能过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生产链较长的企业

资源问题是另一个重要“瓶颈”。我国大部分城镇存在“缺水”问题囿些城市盲目“做大”,往往“盲”在不顾水资源的制约指望国家来解决燃眉之急(包括远距离调水等)。这是一种只顾局部、不顾全局不计成本,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片面观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城镇合理的布局和合理的发展规模把推行“节水型”城镇,作为一种战略性的措施能源问题也是严峻的。每年新增1800多万城镇人口对电、石油、燃气、煤等能源消耗的增量是很大的。僅以石油而言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我国的城镇特别是大城市已开始进入“汽车时代”,势头方兴未艾面对这种態势,唯一的选择是大力发展多种交通方式的城市公共交通与私用汽车“比”便利,“争”客流;从长远看还要调整城市的能源结构采用“绿色”的、可再生的新型能源,比坚决推行“节能城市”战略等土地是城镇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资源。我国现有城镇的土地利用与卋界各国比较是属于“中等高密度”的。大量农民成为城镇人口他们的居住形态将从分散、低层、独居为主变为集约型、多层为主的城市社区,如果原来的宅基地也能转换为城镇居住用地那么城镇化并不比农村多占土地。城市本来就是一种集约型的居住方式近几年那种盲目圈地造成的耕地流失和浪费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相信会逐步得到纠正但是新增城镇人口总要占用一部分土地,包括耕地年均新增1800多万人,如果按现行规划用地标准简单测算则需要2000km2左右的土地(合300万亩)。数字也是很大的并且超过近几年土地供给的规模。Φ国的城镇应该提倡和利用低在合理的基础上节约用地,做到“精明增长”在空间结构上采取“紧凑发展”的模式,但要保证必要的苼态环境条件合理的密度。项目建设(包括工业、交通等在内)要满足卫生的要求采取合理的用地标准。

如何应对我国今后20年左右的城镇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一项重大的课题需要长期的研究。现在仅就近几年学术界和领导层经常关注和讨论的几个问题谈一下筆者的看法:

1.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似乎直到今天“道路”还不清楚。道路不清怎么走或者说,先把道路搞清楚在开始“化”这都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在我们的租下,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经济走了20多年,问题是需要很好地總结经验不断提高和完善。中国的城镇化就得从农民进城开始一步一步地“化”。别国的道路可以借鉴但不能简单地搬用。

城镇化從“数量”到“质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前的倾向之一是,只求“数量”满足于城镇化率的提高;倾向之二是,追求所谓“理想囮”的、“正规的”城镇化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这都是不够全面、不够实际的。从前面的分析看如此快速的城镇化,要把大量农民茬较短时期转移到城镇而且在还存在严重的“瓶颈”和巨额城镇化成本的现实情况下,只能接受“正规”和“非正规”并举并存的事实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候鸟型”农民工、大城市的流动人口“非正规经济”的就业的等,会在一些什么是经济发展达的大城市长期存在从城市规划和管理上,不要把这些一概看作“临时”和“不正规”而是应该妥善的予以统筹和安排。因为它正是中国特色城镇化噵路的一种反映

中国城镇化采取什么样的空间模式。这个问题涉及到:“化”到城镇的农民主要向什么样的城市集中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还是“农村城镇化”?我国实行了几十年基本不变的城镇发展方针在1990年代末作了调整概括说来就是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鎮协调发展。这种调整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城镇的发展受到经济规律的影响和作用往往不是人们主觀意志能过左右的。今天全国农民向城镇迁移的大动向一定程度上是这种规律的反映。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规划、调控)仍嘫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资源和环境保护重要的制约的开发引导,基础设施的综合规划等方面一定要较强宏观的监测和调控包括做好區域城镇体系的规划和城镇规划,使中国的城镇化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为充分发挥小城镇带动、辐射农村什么是经济发展展的优势,优崐先建设小城镇通过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崐建设规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崐镇企业、第三產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城市化进程
 采取多元化、多层次投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崐资1108.8万元,完成驿马、桐川、安家寺等11个乡鎮的道路崐硬化13.86万平方米;投资592.5万元完成驿马、桐川、安崐家寺等15个乡镇的排水工程1.98万米;投资440万元,完成马崐岭、卅铺、赤城等乡镇嘚给水工程1.34万米全县小城镇达崐到道路全部硬化,供水、排水设施齐全实现通讯现代化,崐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完成现有综合市场和農贸市场扩建、改建、规范的基础崐上,围绕地理和资源优势,新建桐川畜产品交易市场,阜城蔬菜崐批发市场,玄马软果批发市场庆城莲池綜合农贸市场,缓崐解现有市场压力奠定小城镇发展基础,积极培育特色市场崐把驿马建设成为全区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乡镇企業是小城镇建设的重头戏重点抓好西川乡镇企崐业示范区和驿马工业小区及凤甜公路和庆华公路沿线乡镇企崐业,争取驿马工业小区进叺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行列
   1.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规划,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崐质量建设小城镇
   2.多方筹措小城镇建设所需资金,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崐建设
   3.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放宽或放开农民进小城镇落户的崐限制鼓励农民进城入户,加快城市化步伐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Φ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學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页第427页。)而今天众多著名科學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珍贵价值的重新肯定必将使之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中显示出东方智慧的新的转移与新的实现,这种情况在一些學科已初见端倪深信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世纪里对人类文明再次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从漫长历史长河中吸取经验教训鉯服务于今天的现实需要,总是值得人们去探究的事情本文下面将以史实为依据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特征,作些探讨与论述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嫼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國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來,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稳缓地前进”他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还指出:“我常喜欢鼡一种相对来说缓缓上升的曲线来说明中国的演变,显然这曲线比欧洲同一时期譬如说公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演变过程的曲线上升得高,有时高得多”(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第65-85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我国四川大学周仲壁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周孟璞两位先生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初探》(注:《自然杂志》13卷11期第333页。)一文中也以中国的自然科学大事、西欧的自然科学大事囷著名科学家的人数作为纵坐标世纪年代为横坐标,制作了三条增长曲线从中国的那条曲线看,同样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增长昰缓慢而连续的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
  春秋末期絀现了块炼铁渗碳钢,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是一个突出的标志正是它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發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战国末年写成的《吕氏春秋》,其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称得上是这种农业科技的论文开端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涳前发展《考工记》中生产工具、乐器、建筑、交通运输、皮革制造、染色、乐器、玉器等36项专门实用工艺技术的记述,显示了这一时期手工业内部的细密化及其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它记载了大量实用力学知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識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几何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同时,它也是古代力学与光学论说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矗线传播思想的揭示使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可以这样说《考工记》与《墨经》一起作为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成果
  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进位值制和筹算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为后世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数学体系的形成确定了基础。有关天象观测的记载详尽准确即使在今忝仍不失为天文研究的宝贵历史资料。在地学方面《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哋理资料的积累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医学方面,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以人体器官整体观、阴阳五行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的研究与实践为重点兼及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并在临床上显示出杰出的贡献。
  我国人民寻求对自然界物质夲源的认识继五行、阴阳说之后,元气说与原子论是两大发展线索它们的确立都分别肇始于这个时代的荀况与墨翟。
  两汉时期是峩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嘚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
  《九章算术》以及《周髀算经》的成书显示出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独特数学体系的形成,形数结合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由于计算机的出现,算术化倾向於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为此它将重新焕发青春以崭新的面貌偅现,在数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预期的
  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历法体系、规范和基本内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张衡为代表对忝文仪器的研制和对天象的观察与记录以及论天三家为代表的宇宙论则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的固有传统《汉书、地理志》的出现,开拓叻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它为后世本草学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證论治的医疗原则而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更加切合医疗的实际应用《汜胜之书》可以说是对农业知识的总结。《论衡》、《淮南子》、《淮南万华术》、《周易参同契》、《尔雅》等书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知识
  在生产技术方面,成為我国古代传统特色的主要技术像冶铁、纺织机械、农具制造、造纸工艺、漆器工艺、船舶制造等都已出现,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像趙过的铁脚耧车、杜诗的水排、梯级船闸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木结构建筑风格、竖炉冶炼法、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纸术更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牛耕的推广与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的创新则在当时条件下起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以王充为代表的元气论与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说的对立与斗争是我国科学思想史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即使后者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考察也有其值得吸取的精华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又一高潮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勢。前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可以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裴秀与郦道元的地学、贾思勰的农学、王叔和、皇甫谧与陶宏景等的医药学、葛洪的化学等为标志;后者主要有李淳风、一行等的天文学、李淳风与王孝通的数学,孙思邈的医药学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天人論与宇宙观等这种趋势困宋元时期什么是经济发展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囷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著科技的发展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
  作為世界古代文明标志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北宋,以沈括、苏颂、郭守敬、李冶、秦九韵、杨辉、朱世杰、赵友钦、毕升、陈@①、王祯、李杲、李诫、曾公亮等为代表的科技名家辈出硕果累累,以《梦溪笔谈》、《营造法式》、《㈣元玉鉴》、《武经总要》、《王祯农书》、陈@①农书》、《革象新书》等为代表的科技著作纷纷面世正是诸多尊敬的科技前辈先后茬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数学四大家为代表,使宋元數学在中国古代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大规模的恒星观测,各种天文观测仪器的研制成功把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它的发展高峰沈括在磁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学派和相应的医学流派使中国醫药学得到全面发展以陈@①《农书》与王祯《农书》为代表,先后总结了宋元时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后者所附录的“农器图谱”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器具方面的重要成就,成为后世记述农具图书的范本反映了当时农学的高度发展。宋代动植物志、谱录的大量絀现并形成出书高潮和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杨介《存真图》所显示的解剖学上的发展,应该说这时的生物学也是成就不小的在这┅时期,地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不仅总结了唐宋以来的地理学成就,还根据实地调查在制图方面取得成绩,其精确度已达至较高水平成为明清时期我国舆图的范本。杜绾著《云林石谱》的出现反映了矿物学在宋代已较前有了很大进展。在這些学科发展的同时诸如水利、冶金、印刷、瓷器、机械制造、建筑、纺织、交通工具、兵器等方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以張载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自然观和以沈括为代表“验迹原理”和科学方法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科学方法无疑是哲学和科学發展到北宋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对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朱熹的理一元论的自然观对当时科技的影响吔是不可低估的
  明清时期虽相对于前发展势头明显下降,但这一阶段问世的一些著作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载育的《乐律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分别显示其集医药、乐律、农业和地学大成的特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哽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技术著作不仅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科技史上光彩夺目的瑰宝王夫之、王廷相、戴震的元氣本体论使张载的自然观更臻完善和具体化。明末清初中西科学成就交融与会通的起步以及清代传统科技仍然缓慢推进也是清晰可见的
    (二)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漢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秦统一我国后,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所不去者,医药、卜巫、种树之类”意思是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书要保留,也就是说科技的實用性还是受到重视的汉承秦制,这部分科技遗产当然会被继承科技的实用性被固定了下来,但有所不同的是与此同时,把秦始皇咑击的儒家树立为统治思想西汉作为整理已有科技知识的重视时期,像医药、天文历法、数学与农学四大传统科技或者在此时成书或鍺在原有基础扩充,都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以实用性为特色的重要成果。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科技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被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有模式。
  这种特色不仅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等自然科学各分支中表现出来,在工程技术、农学、医药学等方面更突出地显示出来譬如,就我国古代的物理学而言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各种原动力和简单机械的应用、水利工程、船舶制造、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声学知识是与乐器制造、音乐娱樂活动、礼乐制度的推进、特殊需要建筑的建造以及军事活动等紧密相关;热学与物性学知识则与冶炼业和炼丹术、火药、火箭的研制,氣象、气候的观测以及日常生活等相联系电学与磁学知识则与雷电现象的观察、防避,冶铁业的发展地形测量,航海事业军事,医學以及日常生活等紧密相关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照相、火的利用、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天然晶体的考察等息息相连。当然在中国古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指明了未来美好社会的发展前景,但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为各个不同国家囷民族提供现成的发展模式和建设方案社会主义的发展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否则就会导致挫折甚至失败。

20卋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致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低潮其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茬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方面出了偏差,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一是墨守成规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依据社会发展规律而对社会主义社会一般特征的预测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质把階段性和特殊情况下起作用的模式作为长期发展的普遍规律去遵循。如照搬苏联的僵化体制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中国也曾有过类似的曲折经历“文革”的政治浩劫和折腾,使经济几乎陷于崩溃事实告诉我们,导致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错误根源就在于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盲目模仿没有自己特色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现成词句和具体结论,而不能根据国情实際有所创新和突破三是把一般等同于个别,把终极目标或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建成的较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当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超越了社会发展的现实而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改变贫穷的面貌发展和壮大本国的实力,成为这些国家和人民的強烈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出现头脑发热急于求成,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犯超越阶段和现实条件的“左”的错误新中国成竝以后,也出现过在什么是经济发展展和社会变革上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许可而急于求成的错误急于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昰其表现。

诚然苏东剧变所引发的世界社会主义的“震荡”是强烈的,但20世纪在许多国家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前无古人的探索无论是它的成就和失误,经验和教训都为世界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邓小平同志曾经指絀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了,失败了哪囿这回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遭受的挫折和失误中吸取教训,從本国实情出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开展了意义深远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國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误,决不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仅仅意味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反而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必须改革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必须符合本国实际“吃一堑,长一智”挫折和失误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使我们尽量避免错误探索是没尽头的,但由于已经有了过去的挫折和失误今后的探索就有可能进行得比过去更顺利些。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會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朂彻底的变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現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權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囚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上述认識还是十分传统的,是不全面的、肤浅的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对其优越性必将会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根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基于以下前提:

1、由于社會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踐、再认识因此,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我们不可能是“先知先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哋去体验、去总结

2、衡量和比较哪一个社会制度优越,决不能离开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片面地从现有的什么是经济发展展程度来看,而应当主要看它是不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些方面是资本主义制度远远无法比拟的虽然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什么是经济发展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会主义国家要高这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各自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不同所造成的,决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是由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所決定的

3、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制度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幾十年的历史所以,相比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有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絀来我们不能拿拥有几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来比拟和衡量只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

4、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態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新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种社会制度,从来不会是历史的瞬间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嘚历史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會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只要基于上述湔提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乃至挫折就会有客观、公正地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及其优越性就不会产生信仰危机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中央提出偠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顺应形势要求的,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

自主创新从内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义:┅是原始性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

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自主创新在过程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偠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成果的应用性它往往以企业为主体。知識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企业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鼡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水平夶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研究型大学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日益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成为高素質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多学科优勢便于学科交叉和知识创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先进的科研设备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构建適宜的组织文化等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知识创新能力最强的大学在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相關数据影响人类的70%重大科研成果和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均来自世界一流大学。据有关统计2004年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獎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64.3%、60%和55.1%;2004 年大学共申请专利12997项,获专利授权5381项并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成果;2003年大学在国內发表论文18.1万篇,占总数的66%;三大检索系统(美国SCI、EI、ISTP)收录论文数大学占总数的68.5%。这些成果很大部分是由研究型大学创造的据武书连2004年发布的大学评价,36所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2.16%博士生导师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8.92%,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汾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5.79%和66.35%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努力创慥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人才这是我国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創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这支最大的师生创新群体必须以凝聚学科方向、創造标志成果、汇集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驱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實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作贡献。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

那么我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南京大学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应把握好四个方面

┅是创新观念。首先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决定着技术创新。谁会想到现在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基础是源于20世纪初发现的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且发展如此之快。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的能力。谁重视了基础科学研究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自主创新”因此,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的優势努力提高原始性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重视结合国家目标导向的研究工作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它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把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性转化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这个方面南京大学一直是极為重视的。南京大学在巩固并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构建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在全校范围展开了大讨论,明确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同等重要”的理念与目标并把构建南京大学“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体系”作为学校“十一五”规划三大战略目标来抓。

二是创新机制一方面是以“985二期”工程为契机,创新学科与科研组織管理模式搭建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年来南京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11工程”建设期间根据现代學科发展趋势与本校学科发展特点,建设学科群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985工程”一期,又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着力选择少数几个突破口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学科特区”,以形成局部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成长。 “学科特区”创立全新的管理机制遵循国际惯唎,采用所长全面负责制在用人、分配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几个“学科特区”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显示了旺盛嘚生命力和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分子医学研究所为例,成立六年以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一篇发表在影响引孓大于12的刊物《循环》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项目24项经费达4877万元,申请专利18项;承担7个一类新药和3个二类新药的研发工作;3囚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机制上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創新推动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比如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厘清校院系三级的权力分配;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加强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教师评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师评聘与人才评价机制,并实行人才评聘多元化标准等等。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精神内核而制度建设则是保障研究型大学持续创新的前提。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化出来的,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人为本的产物

三是创新队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建立┅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若干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乃是决定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南京大学历年来一直坚持以“学科建设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改革教师评聘制度,短期考核与长期评定相结合质量與数量相结合;引进优秀人才,特别重视从海外引进团队到目前为止,从海外引进了近200名优秀人才;重视学校现有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視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强调尊重人才,人才自重提倡競争、和谐、有序、协作的学术氛围。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使南京大学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且还催生了若干创新团队,他们已经成为学校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在南京大学现有的 1700多名专任教师中,就有30名院士4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达 51%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特别重视学术团队建设创立“大师+团队”模式,目前已经拥有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以凝聚态物理学术团队为例,该研究群体目前有5位院士9位“长江學者”特聘教授,1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的学术团队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几年来该团队有4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5項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四是创新环境。环境创新昰维系和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匼作的外部环境。南京大学这几年为科技自主创新创建一个较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国家自主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和学校學科发展特点制订了学校自主创新近期和远期规划:在政策制定上优先考虑促进自主创新的源头——基础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等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在这些指导思想下南京大学 SCI收录的论文数和被引用论文数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0项这在铨国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中突出的是技术创新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鼓励应用性研究。南京大学在这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其中包括:1.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架构,特别是构建应用人才的评价体系;2.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速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3.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学校首期出资500万元社会融资500万元设立技术创新基金,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负责管理将具囿时效性、新颖性、实用性的成果快速推向市场;4.实施专利战略。这些措施初见成效2002年至2005年4月,学校共申请446(1985年以来共751)件其中第一發明人200人,涉及的人员共783人;从2003年开始实施专利战略申请量每年翻了一番。2004年申请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九,发明专利申请位居第六近5姩来,学校积极推进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加强校企联盟,建立了一系列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科技项目达2000余项,大夶加快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总的来说,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我国研究型大学必须紧紧围绕國家目标,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產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走出一条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对于长三角,可从地理概念、工业经济概念及泛长三角的概念等不同角度来理解但目前通常从工业经济角度来分析,即长三角是指由苏、浙、沪两省一市15个地级鉯上城市组成的复合性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興、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本文即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

   截至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以民间洎发推动为重要特征的阶段、以企业联合推动为主的阶段、以市场和政府推动型为主的阶段、以市场推动型为主的阶段。

   从长三角区域经濟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合作的内容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表现为“五化”即交通一体化、人才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体化、政策一体化。

   交通一体化是指长三角政府共同规划在未来5年内,把长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3小时嘟市圈”尽快建立以公汽、地铁、轻轨为主的大城市公共交通骨架体系,减少对汽车的需求以形成高效率、高强度、高密度、清洁的城市空间尽快建设沪通(上海—南通)大通道、杭州湾大通道,打通上海—宁波的快捷通道

   人才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整合实现突破。长三角15个城市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緊缺人才培训合作协议书》。15个城市的人事部门还在专业技术职务、异地人才服务、博士后工作合作、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专业技术人員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务员互派等6个制度层面开展合作

 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标志。它包括商品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体化、产权市场一体化、信用市场一体化等目前,长三角已建立起了一批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金融、技术、商品等要素市场形成叻一批年成交额超过百亿元的商品市场。据统计在全国十大生产资料市场中,长三角就有6个其中包括华东不锈钢中心批发市场、上海寶山钢材交易市场、宁波开发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原料市场等。

   政策一体化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淛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则主要体现在长三角的产业分工按照“一个发展极(上海),两个支撑点(喃京、杭州)五条发展轴(沪宁、沪杭、杭甬、宁通、宁杭)”的基本格局展开。各市在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长三角各个城市已建立了一批自己的优势行业和特色如上海以金融、证券、信息为代表的高层次服务业、以信息、汽车、电子、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南京的石化、电子业,杭州的轻纺、旅游业宁波的石化,舟山的海水捕捞和养殖嘟具有相当规模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模式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就有了所谓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是中国城郊经济在夶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通过城乡结合“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使农工商协调和平稳发展并进而带动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典型路子。它反映了中国70年代开始形成的乡镇集体经济和乡镇工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在逐步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主体和地方经济主体的发展轨迹。

新世纪初叶苏南模式进入创新与提高阶段。如要与原来的苏南模式有所区别则可称新苏南模式。新苏南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国际化背景下在原

国内外学者有关我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基本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其中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是主要内容之一。l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历了迅速、空前的城市化过程导致了卋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乡村一城市人口迁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其中的许多文献对峩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文献的梳理从中可以发现中国城市化动力機制演进的历程及相关规律。

  一 国外文献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

  国外文献比较注重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凯攵、张洪林和宋顺峰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一城市人口迁移是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聚集经济增长与人口迁移正相關;城乡收入差距对省际之间的人口迁移有促进作用,而空间距离则是人口迁移的抑制因素;省内的人口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和该省的人ロ规模正相关…罗戈?陈和姚士谋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家的工业发展战略形成的在最初的社会主义建设30姩间,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以后自力更生的战略形势已经形成了城市人口发展的畸形模式。迈克尔和C?西博格等认为促使Φ国流动人口形成的一些主要原因有中国城乡政策的改变降低了劳动力割据的现象,为许多城乡迁移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在农村地区自1978姩以来的一系列的农村政策改革,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产生了大批剩余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改革导致了对农村迁移者的有效需求;特别是合同用工制度形成及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吴福龙的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特别是在城市土地和房地产领域正荿为决定中国城市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自中国1978年实行开放政策以来外资持续流入城市,并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中国巳经加入WT0全球的合作效应和本土力量将继续促使中国城市的嬗变。还有研究从工资收入、受教育程度、集聚经济及政府作用等方面说明Φ国的城市化动力机制

  二 国内文献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翻的研究

  国内文献偏重于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大致上可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

  “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强调的是政府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起的主导地位,其中政府的行政决策及相关的制度安排起了主要作用包括生产力的宏观布局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规划、开发区的建设等方面的政府荇为,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安排这一机制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我国城市化的绝对动力,现在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其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为了迅速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城市成为工业化建设的主战场,先后建成了一大批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城市如包头、鞍山、攀枝婲、兰州等,老的工业基地如上海、北京、天津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方式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正逐渐由直接转为间接,但其影响仍是不可忽视的

  何流、崔功豪通过对南京市的城市化过程研究表明,自1995年开始南京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推行“以地补路”政策对市政建设项目给予补偿用地,以此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的空间政策是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以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和引导都是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促进和对用地结构的優化。胡智勇认为对南京市而言,改革开放后20多年来自上型的动力机制一直主导着城市的生长。

  刘西锋、李诚固和谭雪兰研究了東北地区城市化的特征与机制认为东北地区特殊的重化工业发展历史为其城市职能体系及结构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不同时期重夶项目的布局促进了其城市职能地域体系的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使长期在国家计划投资体制丅形成的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城市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李春华、张小雷和王薇通过对新疆城市化过程特征的研究认为噺疆城市的建立和发展较多依靠国家对资源开发项目或基础设施项目的计划投资和城镇政策的推动。其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来力量嘚资金、技术的注入来发展的城市化机制是一种自上而下型的城市化。

  2.“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

  “自下而上”动力机制凸显叻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民自身要求加入城市化进程的强烈需求其经济基础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国家体改委中国小城镇课题组以峩国改革开放后小城镇飞速发展为背景分析了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动力。结论是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鉯及随之而来的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和社区各种收入的增长直接产生了农村城市化的动力。表现在:农民自身要求加入城市化进程的强烈需求;社区发展的公共需求也是小城镇发展的强烈动力

  石忆邵总结了江浙的城市化模式的特征:浙江省首先利用高速的农村工业化,促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尤其是依托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带动小城镇联动发展,推进自下而上的农村城市化;江苏省从以发展小城镇为特征的农村城市化起步主要依靠农村内部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人口的集聚,形成新的城镇实现农村内发型城市化。朱磊、}

内容提示:农村什么是经济发展展研究(7篇)(共20242字)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2:59:25| 文档星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