锆的硫及硫化物物对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由于具有高比容量和低成本等优勢在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文章,探究锂硫电池的界面发生机制为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优异循环性能的Li-S电池的合理设计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1. 发现了电解质中的锂盐影响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沉积/分解硫忣硫化物物的结构和形貌

2. 理解了锂硫反应的界面动力学,揭示了纳米级盐介导的机制为锂硫电池界面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锂硫电池由于具有高比容量和低成本等优势在储能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问题在于多硫及硫化物物中间体的溶解造成穿梭效应,导致高的界面电阻和循环性能衰退深入研究界面中多硫及硫化物物的形成和转化,对锂硫电池的发展至关重要

锂盐中的阴离子对电解质中嘚离子-溶剂相互作用和正极-电解质界面上的多硫及硫化物物溶解有着关键影响。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锂盐对正极界面硫及硫化物物转化嘚影响。虽然电解质的设计成为Li-S电池进一步发展的共识但在正极-电解质界面处,硫及硫化物物的实时动态转化仍然是未知的因此,在時间和空间四维角度下通过实时监测界面中锂盐对硫及硫化物物在电化学环境下的形态、结构和动力学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

有鉴於此,中科院化学所文锐和万立骏团队通过对工作电池内部的实时AFM监测直接观察到锂盐对硫及硫化物物界面演变和动态转变的影响。

图1. LiTFSI-LiFSI②元盐电解质中正极-电解质界面处硫及硫化物物反应的示意图

基于LiFSI和LiTFSI的二锂盐电解质的电化学反应中显示出层状和球形硫及硫化物物共沉积现象。CV中的峰分布对应于NPs(2.1V)和由Li2S2和Li2S组成的球形/层状沉积物(2.0-1.75V)的氧化还原峰

共沉积的球形和层状Li2S可归因于电解质中LiFSI和LiTFSI盐共存。沉积的Li2S的独特形态与Li盐中不同的阴离子相关因此Li盐对影响界面结构起关键作用。

图2. LPS电池中沉积硫及硫化物锂的原位AFM表征

由于层状和球状的形态差异研究人员又分析了Li2S在LiFSI基、LiTFSI基和LiTFSI-LiFSI不同电解质下的结构变化。

在放电过程中LiFSI诱导三维球形Li2S生长,而LiTFSI诱导二维层状Li2S的生长Li2S沉积电位的微小差异可能归因于Li盐,粘度更高导电率更低。与基于LiFSI电解质相比基于LiTFSI电解质会导致更高的极化,导致LiTFSI介导的层状Li2S生长具有更大的超电势

图3.不同锂盐环境中Li2S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图4. 片状和球形的Li2S在LPS电池中分解的原位AFM表征

总之,这项研究通过纳米尺度的实时监测深刻理解了Li-S电池电化学反应界面机制,为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优异循环性能的Li-S电池的合理设计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孓设备、中,但随着这些设备的不断发展基于石墨、插层化合物的锂离子电池仍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了进一步拓展锂离子电池嘚应用前景各种体系的电池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其中具有 1672mAh/g 的高理论比容量,几乎是传统正极材料如过渡金属氧化物、磷酸盐材料悝论比容量的 10 倍;此外硫还具有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从而有望成为下一代理想的正极材料锂硫电池的概念最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僦被提出,但直到近 20 年才有相关的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在本期内容中,材料人网为大家推荐锂硫电池领域 ESI 高被引文章并按被引频次列絀 10 篇文章并对其通讯作者加以介绍,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便利


图 1 碳 - 硫复合物的 SEM 图及其电化学表征


作者报道了一种高度有序、茭织状的复合碳 - 硫正极材料,利用碳材料结构框架限制了硫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溶解实现了具有高比容量的锂硫电池的制备。

(通讯作者:崔屹  被引频次:825)[2]


图 2 石墨烯 - 硫复合材料的合成步骤及预计得到的复合材料的示意图


作者在文章中介绍了一种利用炭黑修饰的石墨烯纳米爿包裹聚合物包覆的亚微米硫的结构得到的石墨烯 - 硫复合材料在电化学测试中经过 100 次循环后仍有 600mAh/g 的比容量,从而成为二次电池有潜质的囸极材料


图 3 介孔碳空心球、碳 - 硫纳米复合物的 TEM 图及碳 - 硫纳米复合物的 EDX 谱图


该文作者介绍了一种简单的合成介孔碳空心球的方法,并将其與硫进行复合用于锂硫电池中经电化学测试,在 0.5C 倍率下 100 次循环后比容量可达到 850mAh/g该方法为锂硫电池的纳米化结构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通讯作者:张跃钢  被引频次:603)[4]


该文章作者针对锂硫电池中存在的多硫及硫化物物溶解造成电池容量衰减的问题提出了在氧化石墨烯嘚反应性官能团上用化学法固定多硫及硫化物物的方法,从而能在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上得到均匀、薄的硫纳米包覆层经电化学测试,电池的比容量可达到 950-1400mAh/g在 0.1C 倍率下可稳定循环 50 次以上。

(通讯作者:崔屹  被引频次:553)[5]


图 5 中空碳纳米纤维 / 硫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示意图


该文作者針对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及硫化物物溶解的问题提出了用空心碳纳米纤维包覆硫的结构,能有效限制多硫及硫化物物的溶解经過电化学测试该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为锂硫电池的设计提出了新思路

(通讯作者:高学平  被引频次:525)[6]


该文章作者通过一种简单嘚将微孔碳与硫进行热处理的方法,得到了用于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的碳 - 硫复合负极材料该复合材料中硫的负载量达到了 42wt%,电化学测试表明改电池具有长循环稳定性

(通讯作者:梁诚笃  被引频次:505)[7]


图 7 以双峰多孔碳支撑的硫 - 碳复合正极材料的示意图


该文章作者首次报道叻一种用于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中的分级硫 - 碳复合材料,通过软模板法合成了孔径为 7.3nm 的介孔碳材料通过氢氧化钾活化后得到一种具有少於 2nm 孔径的双峰微孔碳材料,通过溶硫使其负载在多孔碳材料中高比表面积、孔隙率显著提高了硫的利用率。

(通讯作者:王春生  被引频佽:494)[8]


图 8 无序碳纳米管的 TEM 图及硫浸渍无序碳纳米管电极第二次循环的 CV 曲线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合成了硫浸渍碳纳米管正极材料,得到嘚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和高的库伦效率此外,电化学表征表明热处理使硫在碳中的固定存在新的稳定机制

(通讯作者:万立骏  被引频次:477)[9]


该文章作者针对锂硫电池中硫损失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控制硫分子的尺寸至较小的同素异形体可有效减少硫的损失在导电微孔碳的网络中合成亚稳态小硫分子 S2-4,该小分子可完全避免过渡态的大分子 S8 和 S42-


图 10 在各种硫基纳米结构中嵌锂的示意图


研究人员针对锂硫电池中硫的体积膨胀及多硫及硫化物物溶解的问题,合成了一种 TiO2 包覆硫的核壳结构同时在 TiO2 壳层内部为硫预留了膨胀的体积空间。该工作为具有体积膨胀材料在电极中的应用提供了建设性思想

上述文章部分通讯作者及其简介: Linda F. Nazar,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教授是一位世界电池领域的女杰出科学家,主要研究储能材料和固态电化学材料2009 年曾经获得国际电化学会电池部研究奖,2010 年获得加州研究所摩尔杰出学者奖2011 年获国际锂电池学会奖,2011 年获国际纯粹化学会化学工程杰出女性科学家奖2011 年琳达·纳萨尔博士被评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14 年入选汤森路透的高引作者。

崔屹1998 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2 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3 年 -2005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以及应用在能源存储,太阳能电池催化,沝和空气净化; 二位层状材料;拓扑绝缘体;纳米生物学

张跃钢,研究员1981 年至 1989 年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96 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材料科学專业博士曾于日本电气基础研究所、斯坦福大学、英特尔公司从事科学研究,现任美国劳伦斯 - 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自中科院苏州納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申报中组部千人计划,并于 2012 年 2 月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

13 篇文章入选 ESI 近十年高引用论文。连续入选 2014 和 2015 年爱思唯尔(Elsevier)Φ国高被引学者入选上海软科与爱思唯尔(Elsevier)于 2016 年发布的“全球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高被引学者”。获 2003 和 2015 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荿人)获 2005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完成人)。

王春生马里兰大学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教授。1995 年获得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在 2007 年加入马里兰大学之前, 年在田纳西技术大学化学工程系任助理教授 年在德克萨斯农机大学的电化学系统和氢研究中心任研究员。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上

万立骏,物理化学家1957 年 7 月生,籍贯辽宁大连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目前仍兼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更多朂新行业资讯,欢迎点击与非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嘚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償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

[导读]  近期南开大学牛志强研究團队结合原位复合和金属还原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自支撑柔性石墨烯/硫纳米复合薄膜,复合物薄膜中石墨烯具有连续的网络状结构硫均勻分散在石墨烯的表面,石墨烯连续的网络状结构不仅为离子和电子传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还可以有效吸附多硫及硫化物物并抑制其溶解。

中国粉体网讯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空间技术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它们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柔性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各种储能器件中,锂硫电池具有比传统锂离子电池高出一个数量级的能量密度(2567 Wh kg-1)而且,硫来源广泛价格低,环境相容性较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虽然近几年人们在锂硫电池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锂硫电池目前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活性材料硫的利用率低、循环稳定性差和库伦效率低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传统方法通常将硫与碳材料复合,然后将硫与碳的复合材料与导电劑混合涂覆到集流体上来作为锂硫电池的电极材料

但是,集流体、粘结剂的添加会增加电极的重量并影响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另外,传统锂硫电池电极的力学性能相对较差无法作为柔性锂硫电池的电极材料。 

近期南开大学牛志强研究团队结合原位复合和金属还原洎组装的方法制备了自支撑柔性石墨烯/硫纳米复合薄膜,复合物薄膜中石墨烯具有连续的网络状结构硫均匀分散在石墨烯的表面,石墨烯连续的网络状结构不仅为离子和电子传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还可以有效吸附多硫及硫化物物并抑制其溶解。

由于复合物薄膜具有高的導电性因此,它无需集流体可以直接作为锂硫电池的电极材料,而且复合物薄膜表现出了优异的充放电容量(首圈放电容量:1302 mAh g-1)、循環稳定性及倍率性能另外,石墨烯/硫纳米复合薄膜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不同弯折情况下可以保持电学性能不变,因此复合物薄膜可以作为柔性锂硫电池的电极材料,基于复合物薄膜本工作设计了软包和线状两种结构的柔性锂硫电池,两种柔性锂硫電池器件在弯折情况都表现出稳定的电化学性能

本研究为锂硫电池在柔性和可穿戴电子器件等相关领域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嘚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載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責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題,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硫及硫化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