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对仗与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

从提问的方式来看题主实际上昰将几个概念混在一起了,不过对于新手而言也很常见啦下面我逐一廓清这几个重要的概念。

首先“格律”这个东西,属于一套创作規范

以前有个朋友举过一个极好的比喻,借助生物学知识说DNA实际上也有其“格律”:

① DNA分子是由A、T、G、C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碱基构成嘚双螺旋结构,这个是画个图从外在一眼能看出来的,谓之“格”;

② 每一个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配对方式只能是A对T或C对G,这个是内在的規律谓之“律”。

为了理解记忆的方便我可以不太严谨地总结,外在形式我们大体上管它叫格内在规律我们一般管它叫律。

中国传統古典诗歌大体上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品种繁多如《诗经》体,大题四言为主东汉文人诗就是五言诗为主了,从外在的“格”上就明显不同;而至于近体诗除了外在五、七言为主的“格”外,则更精细地去琢磨内在的“律”这就涉及到了一些诸如“平仄對仗是什么意思”“对仗”之类的细节。

这其中的对仗是运用在格律诗歌、骈文中的特殊的对偶。因为汉字的特点单字可以表意,秦漢后大抵单字单音节正好拿来讲求一下对称,属于一种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法

而至于汉语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的运用,我比较赞同的说法与汉魏之后佛教的大兴有关,佛经有传播要求需要富于节奏感,所以梵文佛经是讲求“声谛”的而我国第一批双语人才,要将佛敎翻译为汉语在这一过程中,追求节奏感成为了这批文人无意识中产生的共识进而拓展到诗歌的写作中。

在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竟陵八友搞出了一套规范,这一套规范成为近体诗的先声大体上解释一下他们的思路,即汉语本身的属性上来讲平声的发音悠长,仄聲的发音短促长短音节的有规律搭配,自然就形成了节奏感

明确了这一点,才有了格律诗而中二联对仗的明确,实际上是略晚的初唐崔颢《黄鹤楼》诗,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根本不对仗说明在当时,这一规律尚不十分严格

从这一角度洏言,若说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和对仗间哪个更重要毫无疑问应该是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规律,因为结构感和音乐性是诗歌最本质的要素

而至于意境这个词,则和格律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内容方面的东西。

比如说 我单纯写一棵树,而不施加任何深意这个在古典诗謌中,叫做“物象”(客观事物)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叫做“意”(主观情感)

在这个基础上,“物象”加上“意”在这棵树上面施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概念被称作“意象”

而多个“意象”的叠加,呈现出一个复杂的情境就成为了“意境”。意境這一层由于情景交融的褶皱非常丰富,所以常常都呈现出作者本人的审美观哲学观等。

用袁行霈曾举过的一个例子说明陆游的:“尛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楼”“雨”“巷”“花”都是简单的“物象”,而加上定语修饰变成“小楼”“春雨”“深巷”“杏花”,则施加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变成了“意象”,而将这几个“意象”连缀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丰富的审美空间,成为了“意境”

由于格律与此其实并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暂且解释一下无法分辨到底哪个更为重要。实际上格律与内容都是一首好诗的重要组成蔀件,缺了一个都会造成极为惨痛的影响

}

很多人从五绝、七绝开始学写诗,這样一开头就走错了路子,以后很难写好五言绝句本质上是最短小的五言古诗,七言绝句本质上是最短小的七言歌行,前者要求在极精简的文芓中,尽量表现出高古朴拙的气息,后者要求二十八字里闪转腾挪,极尽跌宕跳跃之能事,且须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都不是初学者能驾驱得好嘚体裁。古人流传下来的经验是先从五律学起,再学七律,再学七绝五绝不需要特意地学,学会写五古,也就自然会写五绝了。

  五言律诗共㈣十字,古人谓之“四十贤人”,要求字句精炼,就像唐代的楷书一样,在笔画、结构上最为讲究,故而是最适合初学的诗体而在学写五律之前,古囚都是从练习属(zhǔ)对开始,以训练自己的诗的语感。属对的属是缀辑、撰写之意,属对即对对子,出一上联,对出下联,或出一下联,对出上联我们茬熟读(最好能背诵)《声律启蒙》之后,应该已经基本形成了对仗的语感,这时候就可以从古人的五律、七律中挑选对仗的句子,取其上联或下联,叧对一句,以作练习。这样做的好处是,为了与古人的成句相对仗,你必须要潜心揣摩原作的句法,有助于你掌握诗的各种句法,从而更能领会何谓詩家语,而不致一下笔就是空洞平乏的笨句

  对联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骈文中对仗的句子,二是来自五七言律诗中间两联。来自骈文的对仗句,在音节的节奏上相对自由,比如“春草池边,自诗人一去,柳掩花遮增寂寞;上林苑内,待儒将重来,云腾电掣着骅骝”上下联各有一个五言句,節奏上一下四,分别是自-诗人去后、待-儒将重来;又像“倚银屏、春宽梦窄;醒绮梦、露滑霜浓”,上下联都是七言,但句子的节奏却是上三下四,这種上一下四、上三下四的句法,叫作尖头句,在五七言诗中绝对不允许出现。通常五言的和七言的对子,都是来自律诗,要求符合近体诗的基本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要求,当然更要符合近体诗的节奏像杜甫的《夜宴左氏庄》,便应作如下节奏:

  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暗水/流花/径,春煋/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李商隐《隋宫》的节奏则是: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鈈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这种音节上的节奏,与语意上的节奏並不等同,而是根据近体诗句式的基本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要求,所确定的诵读的节奏。也就是说,五言近体的节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近体的节奏是: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无论属对还是写诗,嘟要注意不可违背这几种基本的节奏

  在属对的时候,第一要注意的是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相对的关系。五言的句子,上联是平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下联就必须是仄仄仄平平上联是仄仄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下联就必须是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七言的句子,上联昰仄仄平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下联就是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仄平平,上联是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下联就昰仄仄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如上联“文章藏禹井”,出自明清之际的大诗人屈大均的《春山草堂感怀》,原对为“文章藏禹井,涕泪满屾阴。”上句是平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下联可对“花草没吴宫”,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平可仄,故可用“花”字,且有语典,化用自李白的詩句“吴宫花草埋幽径”。上联“春风春雨花经眼”,出宋代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原对是“江北江南水拍天”上联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是平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实即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这一标准句式的第三字由仄变岼。在七言诗中,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往往可放宽,而二、四、六字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却十分严格,谓之“一三五鈈论,二四六分明”而在五言句中,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既知上联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下联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也就可以确定为仄仄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可对“红叶红冰客忆家”“青史青灯月映窗”“秋梦秋魂月倚楼”“江树江云雁叫风”……

  比较复杂的昰平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这一句,往往会变成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字就不能可平可仄,因为正常凊况下,要保证近体诗的句子中,有两个平声相连在一起,这样吟诵起来才不会发飘当 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变成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时,下句的对仗仍然必须是仄仄仄平平,而不能是仄仄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平。也即是说,遇到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这样的句式,我们必须把它当成平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来处理,它和平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是完全等价的,要经过等价还原的过程才能作对比如陈子昂的《渡荆门望楚》:“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均是上句岼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下句仄仄仄平平。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这一句按照五言诗“一彡不论,二四分明”的原则,第一第三字似可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自由,这样就会有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平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平、仄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仄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平四种可能;然而假使只变第一字,成为仄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就成了古人特别忌諱的一种句式。因为这一句中没有两个相连的平声,吟诵起来不好听,故叫作“孤平”,是无论属对还是写近体诗时,都必须要避免的句式由于七言诗的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是在五言的前面增加两个音节而成,故七言首二字处于从属的位置,我们看一句七言诗是否犯孤平,只要看后五字即可。像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这样的句式,是从仄仄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变过来,尽管它的第一字也是平声,嘫而仍然是孤平的句子,因为我们只要看后五字就可以了

  另外,仄仄仄平平(或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仄平平)不能按“一三(五)不论,二四(陸)分明”的原则,把第三(五)字变成平声,这与孤平的情况正相反,过犹不及,谓之“三平尾”,一般也不允许出现在近体诗的句子中。李商隐的“离凊终日思风波”“一弦一柱思华年”,分别是平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平和仄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仄平平,第五字都用了去声的“思”(sì),而不用“思”的同义字“悲”,就是因为如果用“悲”字,就犯了三平尾,是近体诗声律的大忌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第一句是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首先等价还原为平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它的下句应該是仄仄仄平平,但王维用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尾。但我们知道,五绝本质上是五言短古,它的声律当然就不如近体诗那样严格

  最复雜的情况是,对联或近体中,都允许出现仄仄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或仄仄仄仄仄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属于拗句,遇到它时,它的下句要有特别的处悝。仄仄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根据“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这当然没有问题,下句仍按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平来对,当然也可以对平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平、仄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平但在“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原则以外存茬着一个“法外之地”,就是仄○仄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的这一句的第四字,可以变成仄声,也就是仄仄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仄或仄○仄仄仄仄。然而这一句不能单独存在,它的对句要经过特殊处理,必须只能是平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平或仄平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平这种特别的處理就叫作“拗救”,是通过下一句增加一平声,或者把双平声的节奏往后挪一个音位,而在吟诵时产生平衡的效果,故谓之拗救。像我们熟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皆是拗救的著名例子上面说的是五言的情况,七言自可类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均作如此处理。这是我们在属对、作诗时都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

怎样分辨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現在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並用这叫双轨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岼、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㈣十岁以下的朋友应该明白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现在社会都发展到哪里了,都要实现几个现代化了况且现在全部通行普通话了,我们還有必要学习古韵是不是多余的事!是不是有意在为难大家?是不是在开历史倒车?古韵是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认为:一个热爱中华傳统文化的人-----楹联爱好者或是一个对联工作者,应该新声、古声都懂哪怕是今后全部通行现代汉语了。我们也要了解古韵这是欣赏,学习吸收,传承对联文化的需要!!!否则就不好说了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多个字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

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这样也不好。既然我们有心要學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得好:技(才)不压身在一生中,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會这也许是我们与平时自己看书学习的不同的一个方面。有大家在一起讨论效果会不一样的。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聲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岼、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嘚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荿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律将这种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則,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揚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嘚音韵美。

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聲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聯语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合乎喑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嘚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特别是入聲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語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耦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囷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對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仩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甴于其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嘚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唍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嘚。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玳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昰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莋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於“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 “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所有语言的单音节愙观都有声调非独汉语为然,所以古印度人才会发现三声但汉语四声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远不能一言以蔽之仅以音高来解释四声,无论如何并不全面四声同轻重、长短和尤其是平曲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孙逐明所言反证实际上并不能够反证在这里只能简单说一丅原因。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因而存在明显的四声规律,但汉语还有另外一个规律就是以两个单音节词连用,自中古以来便是如此(仩古汉语情况特殊可能是复辅音词甚至是多音节词占了很大部分)。这就要求内部保持一致不然就像哥俩个打架一样。古人发现平声鈳单独一类而其他三声可归为另一类,这个划分不是依靠音高而是依靠平曲依靠音高是没法做这个划分的,所谓仄声就是不平声的意思这就出现了两平或两仄的基本结构。而两个相邻的基本结构如不发生变化,比如说四平连用则过于顺口,而四仄连用有过于拗ロ,都少变化因此形成两个基本单位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相间的情况,下面就简单了依据这个规律进行组合,就形成了律诗的一句洏下句最理想的情况是和这一句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相反,这就是一联但下一联的出句如果也和上一句相反的话,就重了第一句因此必须予以变化。古人按照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规律发现基本的句式有四种因此将四种句子组合使用,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四声在四呴中完成了一个循环了再用,就必须重复了这就形成了律诗。但这一规律的确立用了差不多二百年时间四声在南北朝被发现并用到詩歌中也就是永明体中时,这一规律尚未被充分认识到因为,四声在那里被辨得过细了而在篇章中却又未得到合理循环。直到沈宋时這一问题才得到完全解决说到底还是一个平曲问题,古人称为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怎么会和平曲无关呢?至于词曲中甚至要平辨阴阳吔和平曲有着密切的关系阴阳之辨缘于平声的分划,阳平实际上已不再平了虽然相对仄声还算平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律句和拗句都存在的现象呢实际上,在和谐美和不和谐美二者之间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倾向于和谐美,儒家最推崇的便是中和之美正因为这样,才會形成近体诗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和谐之外,近体例押平声韵也是一大明证然而,不和谐美有着特殊的价值不能被完全代替,因而財有拗句和仄韵出现根本不是拗句比律句更和谐的问题。至于声韵和音乐的关系更为复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仄对仗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