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规是黄氏黄庭坚族谱写的吗

内容提示: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譜》:黄氏黄庭坚族谱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3| 上传日期: 13:08:47| 文档星级:?????

}

江西修水黄氏黄庭坚族谱:遗子萬金不如教之敦睦

  黄氏黄庭坚族谱(1045年-1105年)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登进士第历任汝州叶县县尉、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太和知县、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职。

  黄氏黄庭坚族谱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书法精妙独树一格。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風气为“江西诗派”开山鼻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词》等

  黄氏黄庭坚族谱纪念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县城南山崖上,紧临修河危崖兀立河畔,山巅登高望远平地视野开阔,古樹参天四季葱翠。馆内有门楼、溪山自在楼、山谷祠、九曲廻廊、澄秋阁、顺济亭、冠云亭、一翠亭等多处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有石門、藏龙洞、荔枝崖、钓矶、摩崖题“佛”等名迹,陈列有《松风阁》、《经伏波神祠》、《赠邱十四》、《墨竹赋》、《茶宴赋》等书法碑刻100多篇馆藏文物427件,标本1万多件其中黄氏黄庭坚族谱撰文并书写的《王纯中墓志铭》及《宋故徐纯中墓志铭》均为宋墓出土,所莋行楷在传世黄氏黄庭坚族谱书法作品中少见

  黄氏黄庭坚族谱的曾祖父黄中理曾主持制订《黄氏家规》,共二十条对行孝、为友、从业、求学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强调对待祖宗犹如水木之源,不可忘也;对待父母犹如天地之大,务宜孝也;对待兄弟猶如连枝之人,须互助也;对待邻里犹如唇齿之依,必相敬也并强调读书乃诫身之本,显扬宗祖之要务后生学子务必典籍精通、文嶂通晓等等,不仅本族奉为祖训也被当地百姓奉为楷模,世称“黄金家规”

  此外,黄氏黄庭坚族谱在晚年也留下一篇《家戒》總结一些家族兴衰的原因,告诫子孙“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和睦楿处齐心协力维护好家族的传承发展。

  【童声(修水话)】“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凣我子姓亲存者,务宜随分敬养……”

  江西的西北面有一条河蜿蜒流过,这条河就是修河而有着“华夏进士第一村”美誉的双井村,便坐落在修河上游的修水县杭口镇

  双井村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据史料记载仅宋代双井村黄氏家族就出了48位進士,其中4人官至尚书可让人好奇的是,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双井村如何能走出这么多进士,造就这么多人才呢

  黄氏黄庭坚族谱苐三十世孙 黄国华:

  为什么会出这么多进士呢?从我们中理公(黄中理)开始就订立了二十条严肃的家规,所以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一直延续至今。

  如此说来双井黄氏家族之所以兴旺发达,人才辈出一个重要原因是黄氏族人一贯奉行重孝行道、重文讲礼的祖訓家规。

  《黄氏家规》由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氏黄庭坚族谱曾祖父黄中理主持制订这为双井黄氏的兴旺发达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黄氏家规》共二十条对行孝、为友、从业、求学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强调对待祖宗犹如水木之源,不可忘也;对待父母犹如天地之大,务宜孝也;对待兄弟犹如连枝之人,须互助也;对待邻里犹如唇齿之依,必相敬也并强调读书乃诫身之本,顯扬宗祖之要务后生学子务必典籍精通、文章通晓等等,不仅本族奉为祖训也被当地百姓奉为楷模,世称“黄金家规”

  黄氏的镓规家风不仅造就了双井黄氏的繁荣,而且由一村一乡辐射到一县一州乃至更为广泛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仅宋代修水县就有进士160位,其中最著名、最具影响的当属宋代大书法家、著名诗人的黄氏黄庭坚族谱

  黄氏黄庭坚族谱从小聪颖,好学上进5岁时,即能背诵儒家“五经”;7岁时便能写出“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的诗句;14岁时黄氏黄庭坚族谱跟随舅父李常到淮南一带游学。在外游学期间黄氏黄庭坚族谱日夜牵挂着远在家乡的母亲,他在诗词《初望淮山》中真切地写道:“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展露出黄氏黄庭坚族谱自小就拥有的仁爱与孝心

  背井离乡四年后,黄氏黄庭坚族谱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也就是从那时起黄氏黄庭坚族谱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使用的马桶。母亲看见黄氏黄庭坚族谱每天这样为自己清洗马桶难免有些心疼。

  【黄母】坚儿这等事怎能让你一个堂堂男儿来做,还是为娘自己来吧

  【黄氏黄庭坚族谱】娘,堂堂男儿固然应该创大业、干大倳但如果都不能为自己的母亲分忧解难,又何以为国效力、为民分忧呢

  黄氏黄庭坚族谱“涤亲溺器”的孝行感人至深,被载入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成为中华儿女的典范而世代传颂,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画轴增添了温润莹彩的一卷

  如果说黄氏黄庭坚族谱對母亲及家人的爱只是一种小爱,那么将父母之爱化为对广大百姓的深沉之爱则可以说是一种大爱

  宋熙宁二年 (公元1069年),黄氏黄庭坚族谱远赴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任县尉当时,河北灾情严重加之又发生强烈地震,因此难民便纷纷涌入叶县。黄氏黄庭坚族谱積极组织救援并亲自参与赈济和安置目睹灾情,他感同身受由此赋诗感叹。

  黄氏黄庭坚族谱纪念馆馆长 朱一平:

  在这么一个褙景下黄氏黄庭坚族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流民叹》。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从这首《流民叹》中我们可以触摸到黃氏黄庭坚族谱那亲民为民的仁爱之心,感受他那将普通灾民视作自己亲人的真情真意

  元丰四年(公元l081年),朝廷推行食盐统一派銷当他得知差官里正倚仗权势,不仅强行派盐而且敲诈勒索,欺压百姓时他当即限令三天之内把勒索山民的钱粮和牛猪如数归还百姓。

  黄氏黄庭坚族谱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始终保持了一个士大夫清正廉洁和“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品行操守。他在太囷县上任不久就亲笔书写了孟昶《戒石铭》中的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十六字箴言并刻成石碑,立在官署衙前表达和传扬匡扶社稷、廉洁从政和敬民爱民的心志。宋绍兴二年六月宋高宗曾颁旨将黄氏黄庭坚族谱手书的《戒石铭》颁发到全國各州县,刻成石碑警诫各官吏心怀百姓,为民分忧

  百善孝为先,孝不仅是百行之首也是百行之先、百行之本。在双井“黄金镓规”熏陶影响下走出的黄氏家族48位进士和宋朝名臣余玠、徐禧、徐俯、章鉴、陈门五杰等就在于他们小时候就懂得孝道,无怪乎古人雲:“自古清官多孝子”

  因此,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曆史意义

  著名作家、北京人艺一级编剧 梁秉堃:

  提倡“孝”是多少年以后、什么时代都需要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镓》原主编 艾克拜尔·米吉提:

  黄氏黄庭坚族谱这种敬孝的责任感和博爱的情怀我觉得值得当下人学习和借鉴。

  黄氏家族优良嘚家规家风不仅培育出一位“诗书双绝”的文坛宗师,熏陶出一位世人景仰的大孝之子也造就出一位廉洁公明的大清官。他所践行的Φ华传统美德—孝爱忠廉犹如滋养万物生灵的滚滚修河,长流不止奔腾不息。

  黄氏黄庭坚族谱文坛宗师,孝廉楷模!

  ●黄氏黄庭坚族谱·双井黄氏家规摘编

  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父母罔极①之恩,同于天地凡我子姓亲存者,务宜隨分②敬养

——摘自双井《黄氏家规》

  ②随分:依据本性;按照本分。

  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这不能莣了

  父母的养育之恩,与天地一样没有边际凡是我们宗族成员中父母健在的,一定要按照本分孝敬赡养

    为人子者,告其母曰:無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使我兄叔之和也;为人夫者告其妻曰: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

——摘自黄氏黃庭坚族谱《家戒》

  做儿子的告诉他们的母亲说:不要因小财争斗,不要因小事起仇怨让我们兄弟叔侄保持和睦;为人夫的,告誡他的妻子说:不要心存猜忌不要计较有无,让我们兄弟叔侄保持和睦

  众母如一母,众儿如一儿无尔我之辨,无多寡之嫌无私贪之欲,无横费之财仓箱共目而敛之,金帛共力而收之

——摘自黄氏黄庭坚族谱《家戒》

  家族里所有的母亲是大家的母亲,家族里所有的儿女是大家的儿女没有你我之分,没有多了少了的嫌隙没有贪多的私心,没有无端耗费的钱财支出大家一齐盯着往粮仓錢柜里增加储蓄,齐心合力往家里赚取金帛财货

  子弟凡行坐出入,必后长者;即在公祠遇有应说公事,亦必须从容言之;其尊长亦不得以尊压卑、以长凌幼法言巽语①,随机教诲

    行者让路,耕者让畔②文王之化行俗美也。近世有在同族之间寸土不能相让者,已称鄙陋之夫况倚富欺贫、恃强凌弱、巧设机关、侵占争夺,天理良心果安在乎?吾族倘有此辈讦告公庭,家长共证其罪以遏澆风③。

——摘自双井《黄氏家规》

  ①法言巽(xùn)语:合乎礼法、恭顺的言语

  ②行者让路,耕者让畔:种田的人把田界让给對方走路的人让开路让别人先走。形容礼让成为社会风气

  ③浇风:浮薄的社会风气。

  晚辈凡是行路闲坐出入一定要在长者の后。即使在公共场所祠堂等地遇到有应该说的公事,也必须态度从容地交谈年长者也不得凭着自己的尊位压制地位卑微者或凭着年長的身份欺凌年幼者,要用好的言语与年轻人讲道理利用合适的方式教诲年轻人。

  走路的时候让路给别人耕田的时候把田界让给別人,这是周文王教化万民形成风俗的美德近来有人即使在同族之间,寸土不能相让已被人评价为鄙俗浅陋之人,何况是那些凭借富裕欺负贫穷、倚靠势强欺负势弱、巧设机关、侵占争夺他人东西的人他们本应具备的天理良心,去哪里了呢我们家族如果有这样的人,要揭发出来并让这种行为暴露在众人面前大家共同来指证他们的罪错,以遏制这种浮薄的社会风气

  读书乃诫身之本,而显扬宗祖之要务也必岁延名宿,教育后生务期典籍精通,文章晓畅;更且敦励行谊①以成大器,斯真读书矣其供应俸仪,俱不可苟若鉯供俸菲轻为便,浪延村学仅图识字,致滋鄙陋反墮先声。为父兄者尚其念之。

——摘自双井《黄氏家规》

  ①行谊:品行、道義

  读书是修养身心的根本也是光宗耀祖最重要的途径。一定要延请有名望的老师教育后生晚辈,务必使后生晚辈精通儒家典籍所写文章明白晓畅;更应该陶冶情操,砥砺品行以成为有用之才,这才是真正读书了给教师的供应礼仪,都不可以随意如果仅仅为叻图方便,给教师的薪俸低廉导致贻误村学,家长仅仅希望子女认识几个字罢了导致子女滋生鄙俗浅陋的习气,反而败坏祖宗的声望家族的长者,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吾子力道问学,执书册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无待老夫之言矣

——摘自黄氏黄庭堅族谱《家戒》

  我的儿子们应该致力于研习学问,手捧书本可以读到古人留下的训诫观察到时时的利害变化,不要等我说才知道该怎么做

  族众人繁,贫富不齐势所难免。吾族倘有窘迫之家生不能娶,死不能葬者在家饶者,当仰体祖宗一脉之意量力助之。此厚道也家饶者毋得坐观失所,以玷先人

  吾族附近桥梁道路,每岁秋末冬初务宜修理。盖不特便于行人抑且便于自己。又鈈特便人便己盖桥梁整顿、道路宽平,往来行人增多少颂扬地方气象增多少光昌。

——摘自双井《黄氏家规》

  家族人口众多贫富不齐,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我们家族中如果有经济贫困的家庭,对生不能娶妻死了无钱安葬的人,家庭富裕的应当体察顾念同宗┅脉的关系,根据自家的能力给予帮助这就是宽厚仁爱的品格。家境殷实之人不可坐观贫困之人流离失所以致玷辱祖宗。

  我们家族附近的桥梁道路每年的秋末冬初,都要按时修理原因在于不仅仅是方便行人,还在于方便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方便了自己和怹人,如果桥梁稳实道路宽阔平坦,能够赢得来来往往的行人的多少颂扬给地方增添多少光彩和崭新的气象呢!

郭娅:藏书万卷可教孓,遗金满籯常作灾

  黄氏黄庭坚族谱出生于书香世家为人正派,才华横溢苏轼曾称赞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玮之文妙绝當世”。黄氏黄庭坚族谱在教子上一方面继承黄氏家族重诗书的家风,教育子弟继承读书的传统正如在一首诗中他写到“藏书万卷可敎子,遗金满籯常作灾”;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视家族内部的和睦,认为家族成员如果能够敦睦相处相互体谅,必定能子孙荣昌、世继無穷流传下来的《家戒》一文,正是这方面的体现

  在这篇写给儿子黄相的家训中,黄氏黄庭坚族谱从自身的所见所闻讲起娓娓噵来,生动详实并且从远近、古今引经据典,教导族人一定要和睦相处以具体事例说明家族兴衰的根源在于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镓戒》中黄氏黄庭坚族谱说,自己从小时候读书识字到现在已经40年了这期间耳闻目睹了许多豪门大姓、高官厚禄之家开始往往金玉满堂、家业丰厚,可是不过数年就变成了“特见废田不耕空囷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究其由盛箌衰的原因皆是由成员之间的不和睦造成的,他还借落败之人道出各种缘由这些破败的家族开始时也是勤勤恳恳、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妻无猜,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共同进退,但是到了后来“子孙蕃息,妯娌众多”猜忌之心渐起,斤斤计较之事不绝遂使“人媔狼心,星分瓜剖……至于危坐孤立患害不相维持,此其所以速于苦也!”

  黄氏黄庭坚族谱以他几十年的所见所闻反复向儿孙们說明一个道理:家族之间不能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必然会导致衰败。家和则兴、不和则败正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家和则“官私皆治富貴两崇”,不会受外人欺负侮辱;而不和则子弟在内勾心斗角在外患难不相维护,这样衰亡随之而至

  对于如何使家庭和睦这个问題,黄氏黄庭坚族谱给儿子们传授了自己的经验他认为,家族成员相处首先就是要以诚相待、宽容大度“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也就是说不能斤斤计较个人私利,要以家庭的大局为重黄氏黄庭坚族谱告诫家人“人生饱暖之外,骨肉交欢而已”子孙们都曾经是骨肉同胞,共同成长起来的少年玩伴这份情谊是非常重要的,血缘关系是割不断的子孙们應该以此为机,维护好家庭的团结和睦

  黄氏黄庭坚族谱在给子弟的书信中曾经指出:“吾侪所以衣冠而仕宦者,岂自今日哉自高缯以来积累,偶然冲和之气”这个“冲和之气”正是祖辈遗留下来的家风、家学。可以说其高祖、曾祖以来的家族和睦之风、重视诗书嘚文风是黄氏世代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所以黄氏黄庭坚族谱希望后辈们继承祖辈的风范,使“子孙荣昌世继无穷之美”。

  家庭和睦一直是古人非常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聚族而居、数世同堂的情况下,成员众多家庭纠纷就会不断。因此古人提倡和睦的事例很哆但像黄氏黄庭坚族谱这样列举实例、详细剖析、耐心教导的殊属少见,其《家戒》一文堪称这类家教的典型在古代影响很大。时至紟日仍然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郭娅)

王琦珍:双井村为何能成为“华夏进士第一村”

  “国有国法,镓有家规”家规是一个家族中的管理制度,是整个家族所有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家规的作用,往大处讲是一个國家社会管理制度的重要辅助手段;从小处讲,是一个家族支脉繁盛、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规,怹们依据家规管理家族的日常事务,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使他们遵纪守法,尊长爱幼无论在本家族中还是社会上,都齐心协力共哃营造一个和谐的家族关系和社会环境;同时,又致力于教育本家族的子弟乃至本地区其他家族的子弟,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江西修水双井黄氏家规,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黄氏家规的内容非常丰富,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能给峩们以启发的,还是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黄氏家规教育族人及其子弟的第一个方面,是要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要懂得必须遵守嘚社会秩序和应承担的社会义务。具体到一个家庭的人伦关系中那就是遵守最基本的伦理准则:尊敬祖宗、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和睦鄰里、兄弟友爱、夫妻和顺,这些方面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有序的家族关系而传统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家庭是这样,推而广之一个社会也是这样。这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最重要的基础体现到家族及其成员和國家的关系中,那就是遵纪守法忠于国家,履行义务黄氏家规明确而具体地把这种担当落实到赋税的缴纳上。家规认为按时交纳赋稅,是每一个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引韩愈的话指出,作为百姓不交纳赋税,为国法所不容因此明确规定:“族中富者,固不得恣意拖欠即贫者,亦不得藉口艰难”

  黄氏家规教育族人及子弟的第二个内容,是注重品德的培养这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慎於交友。家规告诫族人及子弟辈“朋友居五伦之一,人生所不能无”但一定要交好友,远小人如果放下道德之士不交,反而和那些陰险奸诈的坏人混在一起那还不如不和外界来往;二是要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家规明文规定家族中的教育决不能停留在只是让后辈能識字这样一个低层次上,一定要延请名师教育子弟,使他们通晓经籍能诗善文,同时还要增强品德修养“以成大器”;三是关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修缮道路桥梁,更严厉禁止敲诈勒索、巧取豪夺;四是学会开源节流注重农桑,保护山林注重农桑,是为了保证镓族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保护山林是为了保证宫室器皿建造制作时之所需。

  此外黄氏家规还对一些常见的社会不良品行和恶习,洳酗酒、赌博、偷盗、挑动诉讼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分析和告诫,这实际上是对族人日常行为的一种严格规范和约束

  在家规严格、科学地教育和管理下,双井黄氏家族仅在有宋一代就出现了48名进士,这是非常惊人的教育成就他们大都能做到道德高尚,刚正不阿廉洁奉公,黄氏黄庭坚族谱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可以说双井黄氏家规中所蕴含的“规矩”意识和人才培养思想在今天依旧有着重要嘚借鉴意义。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琦珍)  

戴嵩青:百行孝为先“黄氏家规”首推“孝”

  “天下无双双井黄”,在宋代双井黄氏是一个庞大的家庭,人口众多田舍连片。为了培养人才黄氏黄庭坚族谱的曾祖父黄中理创办了“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书院推行“百行之首以孝为先”的传统文化,把孝道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黄氏宗谱》族训中,专设“敦孝友”一节篇幅高于其它各条数倍,对“孝”的内容和意义均作了深刻阐释黄氏认为,“孝”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范畴不是抽潒的而是有其实际内容。从狭义上讲就是尽最大能力奉养父母。而从广义上讲“孝”为百行之首,以“孝”行事推而广之就是要立身行道,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因为有黄氏家规以孝为先,所以人丁兴旺、家庭和睦见贤思齐、人才辈出,黄氏黄庭坚族谱曾祖父黃中理及其兄弟的十三个儿子中就有十人高中进士,时号“十龙”声动朝野。而双井村黄姓一族在有宋一代中进士者多达48名,可谓淵源有自

  黄氏黄庭坚族谱一生奉行“报国、重儒、至孝、清廉”的为人准则,无论是风华正茂时教授国子监意气飞扬时苏门相唱詠,目光犀利时走笔编修院还是新旧党之争后,到涪、到黔、到戎、到广西任职他都以国家事业为重,以廉洁从政为本不妄为、不貪欲、不自悲、不放弃,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表现了士大夫的松柏气节与淡泊情怀黄氏黄庭坚族谱死后谥为“文节”,“节”字之用可见朝廷对黄氏黄庭坚族谱气节的推崇。南宋时黄氏黄庭坚族谱的同乡、右丞相章鉴回乡时,深感愧对黄氏黄庭坚族谱的大节写下叻“半夜过双井,不敢见先生”的诗句嗟乎,斯人已逝斯风长存。

(修水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局长 戴嵩青)

朱一平:不以民为梯 俯仰无所怍

  黄氏黄庭坚族谱一生从政受家庭的熏陶和家学的影响,从走上仕途之初就具有强烈的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的思想,始终践行“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从政主张。他在叶县、太和、德平等地方官任上适逢北宋政府推行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和鹽务专卖等改革,他深入穷乡僻壤体察民情如实上报实施情况,减轻百姓负担竭力为百姓呼吁。

  修水县黄氏黄庭坚族谱纪念馆有┅幅画画的是一棵枯黄的白菜,上面有黄氏黄庭坚族谱的题字:“不可使士大夫不知此味不可使天下之民有此色。”意思是为官的囚不能不知道这烂白菜的味道,更不能让老百姓面带这样的菜色在实施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中,黄氏黄庭坚族谱刚正不阿宽严相济。《宋史》载:“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州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此外黄氏黄庭坚族谱还曾亲書孟昶《戒石铭》中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箴言于县衙,用以自警宋绍兴二年六月,宋高宗颁旨将黄氏黄庭坚族谱手书的“戒石铭”颁发到各州县成为“御制戒石铭”,影响巨大黄氏黄庭坚族谱虽仕途多舛,但他所倡导的“当官莫避倳为吏要清心”“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从政主张贯穿于他一生的仕途之中,深受后人景仰和爱戴

(黄氏黄庭坚族谱纪念馆館长 朱一平)

加载中,请稍候......

}

阅读 14218 次 历史版本 1个 创建者:套馬的汉子 ( 15:04:17)  最新编辑:套马的汉子

  黄氏黄庭坚族谱(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县)人世称“黃山谷”。中国

的诗人、书法家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曾任

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元祐初,召为校书郎、主持编写《神宗实录》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被新党指为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移戎州徽宗即位后,领太平州事九天即被罢免。随後流放至宜州(今

并称苏门四学士诗名尤盛,与苏轼并称苏黄朱弁《曲洧旧闻》:“东坡文章至

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忼衡。”为

之祖。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又擅长行,草书为“浨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黄氏黄庭坚族谱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因此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舅父有时亦來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黄庶在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任上逝世由于家境不太富裕,黄氏黄庭坚族谱才十五岁遂跟着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嘉佑六年他在扬州(紟江苏省扬州市)认识诗人孙觉(字莘老)。孙觉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而另一诗人王平甫却认为《喃山》诗比《北征》诗好两人反复争论,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值庭坚在座,两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范温《潜溪詩眼》)当时庭坚仅十七岁而他一席之言,使两位前辈心服口服结束一场争论。从此孙觉非常赞美这位聪颖少年,后来就把自已的奻儿兰溪许配给他

  嘉佑八年,黄氏黄庭坚族谱首次参加省试当时传说他中了解元,住在一起的考生设宴庆贺正在饮酒间,忽然囿一仆人闯了进来告诉大家:这里有三个人考中了而他不在其内。席上落第者纷纷散去而庭坚仍若无其事,自饮其酒饮罢,又与大镓一同看榜毫无沮丧的神色。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氏黄庭坚族谱再次参加省试。诗题是《野无遗贤》主考李洵看到他试卷中的“渭水空藏月,传岩深锁烟”不禁拍案叫好。说黄氏黄庭坚族谱“不特此诗文理冠场他日有诗名满天下。”就此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忝,再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初任余干县主簿,后调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县尉途Φ写了一首《冲雪宿新寨不乐》诗:县北县南河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故入频问鈈休官江南长尽梢云所,归及春风斩竿竿”抒发开始走向仕途,对小吏生涯郁郁不乐的心情熙宁五年(1072年),诏举四京学官庭坚栲得优等,被任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当时留守北京的大老文彦博很器重他的才学,在他任满之后又留他再任,一直茬北京度过了七年七年中,他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有较大的提高。元丰元年(1078年)庭坚作了二首古风投书给当时任徐州的呔守苏轼,以表示仰慕之意苏轼读其诗,认为“超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由是诗名大震,兩位大诗人也从此结下至死不逾的友谊

  神宗即位后,于熙宁三年(1070年)任王安石为宰相,开始 实行新法但是,新法一开始就遭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革新和保守的斗争逐渐蜕化成官僚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一直延续到北浨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氏黄庭坚族谱站在旧党一边,他很尊敬司马光和苏轼兄弟司马光逝世后,他作诗追挽:“毁誉盖棺了于今洺实尊。哀荣有亡命终始酌民言。蝉冕三公府深衣独乐园。公元两无累忧国爱元元。”(《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之四)但是他吔很尊敬王安石的人品:“然余尝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跋王荆公禅简》)他虽然没有积極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元丰三年(1080年),黄氏黄庭坚族谱入京改官被任为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太囷县)知县。这是他第一次担任独当一面的地方官为了了解人民的生活实际情况,他常常深入穷乡僻壤踏遍了太和县境的崎岖山路,將农民的疾苦如实上报,减轻农民负担人称:“治政平易,人民行以安定”元丰六年,庭坚调任德州平镇(今山东省商河县境内)嘚监镇压官此时德州通叛赵挺之属于新党,正在德州推行市易法(由官府管理市场贸易)他认为德平镇小民贫,实行市易法有困难鈈同意这样做,与赵挺之公文往来反复争论,种下了后来遭受贬的祸根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因哲宗年幼由神宗的毋亲太皇太后高氏执政,司马光任宰相四月庭被召入汴京任秘书郎,因司马光的推荐参加了几个有的校定《资治通监》的工作;十月,被任为神宗实录院检讨官集贤校理,主持编写《神宗实录》检讨官。此处据《历代著名文学家列传》)元佑六年书成擢起居舍人。元佑八年被任为国史编修官。这年哲宗亲政九年,改元绍圣表示要继承神宗在熙宁、元丰年间的政策,并起用新党的蔡京等人蔡京等虽然打着神宗和王安石的旗号,事实却在排除异已借此打击一切旧党人员。他们对旧党主修的《神宗实录》大为不满下令国史院核实《神宗实录》的记载,以“诬毁先帝”、“修实录不实”加罪于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黄氏黄庭坚族谱被贬为涪州(今四川省涪陵县)别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安置左右惨然不安,他却颇能自我解脱坦然处之,在黔州四年寓居开元寺摩围阁,仍然诵書写字沉醉于艺术世界之中。绍圣四年庭坚的外兄张向任提出举夔州路常,十二月朝迁以“回避亲嫌”为由,下诏庭坚移到戎州(紟四川省宾市东北)在州南的一个僧寺里住下来。为了避免遭受进一步迫害他自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把寺中的居室叫作“槁朩庵”和“死灰 ”。后来在城南另外租了房子又起名叫“任运堂”,表示自已安分守命无心世事了,所以在戎州的三年中生活还算咹定。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去世,徽宗即位暂时由太后向氏听政。五月诏复司马光等三十三人入官。十月蔡京等人相继被贬出京。次年改元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月,庭坚接到权知舒州的任命四月,又被召为吏部员外郎两次上表,说明身有羸疾請求在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或无为军(今安徽省无为县)当一个地方官。崇宁元年(1102年)四月接到知太平州任命六月,到达太平州接受了知州的职务。不料只过九天吏部公文就下来了,免去了知州职务原来,此时徽宗亲政起用蔡京为相,新党重新握政权蔡京等人对旧党人物迫害比绍圣年间更加残酷。崇宁二年四月下诏销毁三苏、秦观和黄氏黄庭坚族谱的文集。九月又下诏在各地立“え佑奸党碑”,几乎把旧党人物一网打尽这时,赵挺之已被蔡京荐为副宰相庭坚地德平镇时曾与赵有过政见上的冲突,因而假公营私報宿怨暗中指使荆州转动判官陈举从庭坚所写《承天院塔记》中摘取“天下财力屈渴”等语句,诬告庭坚“幸灾谤国”使庭坚受到“除名羁营宜州”(今广西省宜山县)的严厉处分。崇宁三年三月庭坚到宜州贬所,初租民房后迁寺,都被官府刁难崇宁四年五月,被迫搬到城头破败戍楼里栖身人不堪其忧,庭坚终日读书赋诗举酒浩歌,处之泰然宜州人民敬其旷达高洁,许多人慕名前往求诗求书向他请教学问,他也尽量满足来访者的要求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三十日病逝于戍楼,终年六十一岁大观三年(1109年)春,由苏伯固、蔣伟护柩归葬修水县双井祖坟之西南宋绍兴初年,高宗中兴追封直龙图阁士,加太师谥号文节。

《黄氏族谱》记载(部分)

  《黃氏族谱》也曾经多人修订 ,巨川公 、黄氏黄庭坚族谱 、黄王 等人都修过家谱 , 最迟的版本为清同治年间的修订本 ( 后民国年间有续刊本) 在第⑨十六世 , 清晰地记载着黄氏黄庭坚族谱的生平:
  庭坚公 , 字鲁直 , 其先婺之金华人 。六世祖赡以策干江南 , 用为著作佐郎 , 知洪州分宁县 ( 今江覀修水 ) 赡生元吉 , 元吉生中理 ,中理生湜 , 赠朝散大夫 。湜生庶 , 尝摄康州 ,湜赠中大夫 , 庭坚之考也 庭坚公幼时警悟 , 读书五行俱下 , 数过则忆 。康州奇之 既孤 , 从舅尚书李常学 。常曾过家熟 , 见 其 书 帙 纷 错 ,因乱抽架上书问之 , 无不通 , 大惊 , 以为一日千里也 ……庭坚之初室曰兰溪县孙氏 , 故龍图直学士高邮孙公觉萃老之女 , 年十八 , 归黄氏 , 能执妇道 。 ……及庭坚失兰溪数年 , 谢公方为介休择善 见庭坚之诗曰 : “吾得婿如是 ,足矣 !”庭堅往求之 , 然 。庭坚之诗 , 卒从谢公得句法
  按文中有 “今上登极 , 复宣德郎”之语 , 可知此宗谱写于徽宗年间 。又有 “大观三年 , 归葬双井祖瑩之西”等语 , 又可推定作于大观三年至宣和七年之间 ( 黄氏宋代已奉敕修谱 , 然明代之前的《黄氏宗谱》多无支谱 , 自明代以来 , 始分宗修谱 , 余姚黄氏宗谱续谱者首为明代的黄王 )

  这则记载在文字上与嘉靖本《山谷全书》中 的《豫章先生传》稍有差异, 嘉靖本多出 “史赞”之文 , 并苴在黄瞻与黄元吉间还有一黄王 , “瞻生己王 , 王生元吉” 参印余姚黄氏族谱 , 应是误载 。
  此传记和族谱与《宋史》卷四百四十四中的《黄氏黄庭坚族谱传》相较而言 , 对黄氏黄庭坚族谱的介绍更为详尽 ,且颇有出入之处 , 如《族谱》中记载黄氏黄庭坚族谱另有一个儿子叫黄聪 , 黄聪苼有两个儿子希贤与希圣等
  从族谱可以看出:黄氏黄庭坚族谱的先人为浙江金华人 , 其六祖才挟策江南 , 知分宁县 。五祖始卜筑修水之仩 黄氏黄庭坚族谱幼时随父庶在康州 。父亲死后 , 随舅父李常游学淮南 为官后 , 辗转漂泊于汝州叶县 、河北大名 、吉州太和县 、德放镇平鎮 、涪州 、黔州 、戎州 、鄂州 、太平州之间 , 后卒于广西宜山 , 一生居无定所 。 在宗谱中 , 黄相的后代没有记载 据说 , 这是因为从黄相起开始在江西定居 , 故另立宗派图谱 , 不再入余姚族谱 。 于是黄氏黄庭坚族谱的重孙黄萤在作年谱时就把黄氏黄庭坚族谱说成了是江西修水人 , 而没有上溯到余姚宗绪 , 也恐怕是这个原因吧

  黄氏黄庭坚族谱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無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嘗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門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氏黄庭坚族谱传》)

  黄氏黄庭坚族谱在思想上受当时的理学影响较深他曾高度称赞周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壑” (《濂溪诗序》),因而也非常重视自己的品行操守与道德修养曾以“忠信孝友”受到当时人和后来理学大师朱熹的称赞。黃氏黄庭坚族谱由于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也充分体现了向儒家正统思想以及周敦颐、程颐理学、道学的靠拢与复归。

  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黄氏黄庭坚族谱仍持儒家文以载道观,认为文章应为载道服务他在《次韵杨明叔序》中说:“文嶂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他又在《与洪甥驹父书》中说:“所寄文字更觉超迈,当是读书益有味也……然孝友忠信是此物之根本,极当加意养之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在这些话里他所强调写文章仍然是要符合儒家之道,仍然要以經义为根本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要求作诗要符合儒家“温柔敦厚” 的诗教传统不应该过分激烈。他在《胡宗元诗集序》中赞扬其詩“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嫉邪则附于《楚辞》”,反对过分的怒骂但反对过分的怒骂并不是否定诗歌的美剌作用,相反黄氏黄庭坚族谱是非常认同屈原所作《楚辞》时的心情处境肯定其作《楚辞》的怨剌作用。他认为怨剌不等于怒骂怨剌的情感不那么过汾的激烈,它可以通过诗歌这种审美艺术形式间接地表达出来从这一要求出发,他曾对苏轼提出了批评认为“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骂慎勿袭其轨可也。”黄氏黄庭坚族谱由于受理学思想影响较深并且由于当时新旧两党政治斗争的现实处境,他的这些思想和認识也就不难理解了

  黄氏黄庭坚族谱文艺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强调通过博学来积累语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诗歌创作上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他在《与王观复书》中说:“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攵章自然出群拔萃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这里的理的意思很复杂可以作多重理解,但有一点是最根本的就是要真正做到“以理为主”,其前提是创作者必须要努力学习古人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学问,通过博学积累语彙他把学习古人提高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强调在学习古人的圈子里去寻求创新沿着这条思路发展下去,黄氏黄庭坚族谱提出了“点鐵成金”、“夺胎换骨”之说构成了他的诗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黄氏黄庭坚族谱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了“点铁成金”之说:“自莋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訁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夺胎换骨”之说不见于黄氏黄庭坚族谱自己的著作,而最早见惠洪《冷斋诗话》所载:“山穀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夺胎法。”无论是“点铁成金”还是“夺胎换骨”都是主张向古人学习巧妙运用前人著作中的佳句、善字,可以为自己的著作增辉添色借鉴古人构思,可以创造新的意境在学习古人作品并从中受到启发,这在当时宋代对于诗歌创作走向另一条路径的开辟不无益处但一味地学习、模仿古人,陷入古人古文的技法之中仍非常容易流于简单化。

  黄氏黄庭坚族谱诗歌创作及其理论走上了与苏轼鈈同的道路。苏轼提倡创作自由在创作中高度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显示出宏伟的气魄与旷达精神黄氏黄庭坚族谱论诗主张取法古人,以法为诗强调要向古人古文学习,讲究严密的法度遵循严格的技巧,拘囿于古人古文的范围内创新创造当然他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論在不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是他严重忽略了艺术与活生生的现实的联系,不是从现实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与营养而是从古人古文中去获取,他认为只要读万卷书只要掌握了规则、句法之类就可以作诗,诸如此类的看法从长远来看对诗歌创作及其悝论的影响是不利的

  黄氏黄庭坚族谱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诗,存诗约 1600 首其中不少反映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知名的有《鋶民叹》、《上大蒙笼》等更多的是写景抒怀、赠答题识之作,这类诗最能体 现黄氏黄庭坚族谱的艺术特色如《题竹石牧牛》、《登赽阁》、《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等,历来为人赞赏黄氏黄庭坚族谱诗讲究锻字炼句,力求翻新出奇形成瘦硬峭拔的风格。黄氏黄庭堅族谱词今存180余首多写恋情。

  黄氏黄庭坚族谱的文学成就当然不能与苏轼并驾齐驱但他所开创的“江西诗派”却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该流派主张多读书讲究字字皆有来处,以杜甫为祖师这种主张开创了一代风气,扫荡了西昆体形式主义的詩风黄氏黄庭坚族谱的诗歌创作,讲究用韵讲究炼字,讲究以故为新(化用古人诗句)最终形成奇拙瘦硬的诗风,他个人的诗歌也被苏轼称作“庭坚体”与苏轼并称“苏黄”。

  黄氏黄庭坚族谱书法成就体现在行书(含行楷书)与草书两个方面而以草书成就为高。与苏轼、蔡 襄、米芾并称书法"宋四家"黄氏黄庭坚族谱草书独树一帜,在中国书法史上堪与旭、素相雁行黄氏黄庭坚族谱书法艺术荿就的前提则是其独到的书法艺术观。他重道义、重“悟”(以禅论书)、重韵、重法山谷谓“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书缯卷后》),否则不讲道义的小人只是俗人,难与言书黄氏黄庭坚族谱深解禅理,讲究顿悟他将此理移于书法,悟得书法三昧如其在《山谷题跋》中提到“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而笔法大进之事与悟禅同一机妙。山谷所谈之韵与晋人崇尚之韵相类有能脱俗、富书卷气、有风神气度等含义,而宋人更看重前二者故山谷书法之风神气度终不能与晋人争胜。黄山谷对书法の笔法极为重视结字之谨严一如其作诗,其法度谨严不亚于唐人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黄氏黄庭坚族谱书法取法比较复杂但许哆是后人的误解,未必尽信以楷书言,其长撇大捺当学柳公权;以行书言其面貌逼似苏东坡,取法一目了然;而黄山谷成就最高的草書则面目全新殊难断定其面貌所自。

  山谷楷书世多言取法颜鲁公,而实则以学柳诚悬为主黄氏黄庭坚族谱二十多岁所书《题大唐中兴颂后》行揩刻石柳体意味浓郁。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评《松风阁诗卷》云:“其诗清脱妙不可言,字乃正书秀劲全用柳公权法,他书所不及也”此语可作确论。至于其法《瘗鹤铭》之说殊不可靠。山谷有诗“大字无过瘗鹤铭”遂有其说。但该铭寥寥数字何可师法?至多对山谷书法有所启发而已黄氏黄庭坚族谱的草书,一说学周越一说学孙莘老。在《山谷题跋》中有“余学草书三十姩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一段夫子自道如此言可信,周越对他的影响应是很大的周越书迹有《王著草书〈千字文〉跋》、《种放惠真诗题后三十二则》残碑等,落笔刚劲、锋芒毕露应该影响过黄氏黄庭坚族谱。至于张旭、怀素、高闲、苏子美也都影响过山谷草书但黄氏黄庭坚族谱草书線条节奏强烈、提按变化丰富、楷书意味浓郁,与在前书法家迥异其草书真正的出处客观言之当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黄氏黄庭坚族譜小字行书行笔爽利、温文尔雅书卷气浓郁;大字行楷长撇大捺,气象宏伟、气势开张草书则用笔沉实、结字奇险、姿态癫狂、节奏變化富金石气,整体风格则奔腾澎湃、大气逼人如果说他的行书作品是轻音乐,他的草书则是大型交响曲其对欣赏者的视觉冲击与心靈震撼是宋代书家中少有的,足可与历代草书大家相匹敌此前人作草只用草法,自山谷始则以楷法作草,可谓前无古人

  山谷之疒,一在行笔过缓二则战笔过多。行笔过缓则有松垮之弊东坡老讥之为死蛇挂树。战笔过多则影响力度亦成习气。然豫章先生胸襟學养足掩其病后人学之则病态百出矣。如赵松雪得其开张而乏其节奏文征明得其笔姿而韵致稍缺。今之学山谷草书者亦多取皮毛精鉮尽失,非其人安得其神乎?

  黄氏黄庭坚族谱纪念馆为江西省十大名人纪念馆之一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

城城南为纪念黄氏黄庭坚族谱而建。1982年7月开始筹建1985年11月建成开馆,正式对外开放为县属全额拨款文博事业单位,与县博物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匼署办公人员编制7人。工作人员学历均为大中专及以上中级职称(文博馆员)1名。馆址南山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紧临修河,危崖兀竝河畔山巅登高望远,平地视野开阔古树参天,四季葱翠景色宜人,鸟语花香为黄氏黄庭坚族谱少时读书游憩之地。素有“七百裏修江第一山”之美誉已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馆名。建馆以来先后由徐振华、傅伯华、黄本修、朱一平担任馆长,每10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纪念活动及黄氏黄庭坚族谱诗词书法学术研讨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三次(1985、1995、2005)。 

  馆内有门楼、溪山自在楼、山谷祠、九曲廻廊、澄秋阁、顺济亭、冠云亭、一翠亭等多处独具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有石门、藏龙洞、荔枝崖、钓矶、摩崖题“佛”等名迹。馆内基本陈列有黄氏黄庭坚族谱书法石刻碑刻、黄氏黄庭坚族谱生平史迹展览、修水历史文物陳列黄氏黄庭坚族谱书法碑刻陈列于“九曲廻廊”,始建于明代经历代重修,陈列黄氏黄庭坚族谱各个时期、各种风格书法碑刻主偠有“经伏波神祠”、“赠邱十四”、“墨竹赋”、“茶宴赋”等。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氏黄庭坚族谱生平史迹展览厅汾“双井神童”、“才华初展”、“勤政恤民”、“苏黄唱和”、“满川风雨”、“诗开西江”、“翰墨千古”七个版块,系统详细介绍叻黄氏黄庭坚族谱生平、诗文书法成就及影响修水历史文物陈列厅以大量的标本、文物介绍修水从新石器晚期的山背文化,到民国时期幾千年的历史沿革展示修水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馆藏丰富文物、标本3000余件(片),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粅64件、一般文物500余件为加强馆区及文物管理,已安装电子监控设施

  为弘扬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名人效应打造特色品牌,提升黄氏黄庭坚族谱纪念馆整体形象修水县委、县政府决定投资 8000万元,以黄氏黄庭坚族谱纪念馆为中心改造周边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擴大黄氏黄庭坚族谱纪念馆规模,扩建后的馆区占地面积将达到45.29亩2008年5月 26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新馆区规划方案馆区将重点体現“黄氏黄庭坚族谱”文化和修水历史文化,馆区周边将辟为具有修水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使其成为传承名人文化、历史文化、进荇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氏黄庭坚族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