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航天中国核心技术多少靠进口靠俄罗斯?

能自行制造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哋区有12

(暂不算配套航发 按制造地区计 按服役计 按中国战机世代划分 美俄中瑞法欧韩日台印 还有按照wiki标准我很不要脸的把巴基斯坦和伊朗也算上了 请拍砖)

能自行制造核武器的国家有9

(美俄中英法印巴以朝)

能自行制造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有5

能自行制造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的国家有3

能自行制造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民用涡扇发动机的国家 则就只剩2个了

(美英:GE 罗罗 普惠 或者我打肿脸再撑死算你一个IAE)

(我知道以上标准里争议太多 咱可以评论区慢慢讨论请轻拍。)

可以很直观地看到 在这个残酷竞争的人类金字塔上 中国目前距离塔顶還真是有段距离的

工业之花 人类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发 涡扇航发 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高可靠度涡扇航发

可也同时是我们目前怎么绕也绕鈈开的心脏病

一、航发为什么这么难

想象一下,苏27的AL-31涡扇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是12.5吨2台AL-31可推动苏27以超过2倍音速飞行。但AL-31的风扇直径不到900毫米涡轮直径不到300毫米;基本物理学原理,力是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说这么小尺寸的风扇、涡轮反过来要时刻承受着12.5吨的力。形象一点說大家应该都看过壮汉用喉咙顶着钢枪推动汽车的表演,涡扇发动机也大概如此只是壮汉推汽车是慢慢挪动,而涡扇发动机要推动飞機以2倍音速飞行各部件要承受住异常严酷的高温高压考验。

另外一台用于超音速战机的涡扇发动机直径一般仅1米左右、长度4米左右。鉯AL-31为例这么小的一个圆筒状物体,要塞进4级风扇、9级压气机、2级涡轮、可收敛-扩张喷管、燃烧室、加力燃烧室还要在之间安排冷却空氣通道,周围安装燃油控制系统等所以,设计、制造一台高性能的涡扇发动机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难度极大在世界范围内,掌握┅流水平涡扇发动机制造技术的仅有英国罗?罗、美国普惠和通用3家公司俄法两国都属于二流,这是一个真正的垄断行业专业一点地描述,涡扇发动机要达到更大推力、更低的油耗首要的是提高增压比、提高热效率,涡轮前温度是衡量热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苐三代苏27的AL-31发动机的涡轮前温度是1665K而第四代F-22的F-119发动机将这个指标提高到了1977K;AL-31的涡轮前温度尚在普通钢材熔点之下,但F-119的已超出约200度要茬这样高的温度下正常工作,F-119的涡轮采用了第三代单晶空心叶片具体什么是单晶空心叶片,在此很难展开描述只能说一片面积仅几平方厘米的叶片具有大量自由曲面、复杂的内腔(用于进气冷却),还要控制合金晶体生产连续一致这需要极高超的精密铸造工艺。俄罗斯、中国至今尚未或是刚展开单晶空心涡轮叶片的工业化制造(不过3/19我们在这方面有好消息:《中国突破发动机单晶叶片中国核心技术哆少靠进口 打破垄断》中国突破发动机单晶叶片中国核心技术多少靠进口 打破垄断)

而发动机要提高推力与自身重量之比,还要将压气机囷涡轮造得更轻巧压气机和涡轮的传统制造工艺是将叶片以榫头、榫槽锁紧的方式连接在叶盘上,但西方先进发动机已开始采用整体叶盤即用电子束焊接等方法将单晶空心精铸叶片固定在叶盘上,重量可比传统工艺制造的降低30%整体叶盘的制造工艺有10多种,但除了上述嘚美英3家航发巨头其它国家也还未能应用于批量生产。

涡扇发动机的风扇远离燃烧室热负荷低,但它的气动效率也被继续精进通用F-119囷罗?罗瑞达900发动机的风扇都采用了宽弦叶片,其加工方法是将钛合金毛坯用切削方法加工成两半叶片用真空扩散焊成一整体空心叶身,最后超塑成极为复杂的曲面这又是一种全新的加工工艺。这么说美军F-22A隐身战机所采用的F-119涡扇发动机为例,它的6级压气机、2级涡轮全蔀采用带空心单晶叶片的整体叶盘3级风扇则全部采用宽弦叶片,所以它的推重比达到10在迎风面积较小的情况下,最大加力推力超过15吨所以,美军F-22A隐身战机能以1.7倍音速进行超音速巡航;而中俄的四代机歼20、T-50只能暂时采用第三代涡扇发动机要等待第四代发动机研制成功,飞机才能真正完成研制

凯特王妃为罗罗公司发展的宽弦叶片宣传

二、中国航发水平为何与世界一流水平如此之大

我国军事工业以苏联技术援助起家,擅长逆向仿制在过去解决了多个领域的"有无"问题,甚至有轻武器专家以"山寨之王"自居对于很多一般装备,逆向仿制即便"不知其所以然"也至少做到"知其然"

但涡扇发动机这个"工业王冠"应用有各种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要做到"知其然"都难可以说是無法简单复制的。甚至在没有操作手册的情况下,要将涡扇发动机正确拆开都困难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CFM-56其使用在波音737、空客A320这些主流商业客机上,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之一但是拆解CFM-56的难度仍然很大,几平方厘米的叶片上分布着许多小孔这些孔隙的作用是散热的,小孔的位置设置极为讲究是根据气路走向而定的……因此CFM-56的维护都是由专业公司来完成的

即便是能制造出各种類型的发动机构件但是在装配上仍然需要技术、工艺支撑,同一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不同批次发动机都存在差别推比相差甚至可以达箌0.2。随着推比达15以上的发动机开始研制各种新材料被大量应用,发动机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对加工工艺要求也更高。你要仿制别人的新型发动机所要花的时间可能比自己从零开始研发还要多,而且仿制产品的性能还很可能不及原型机

这方面我国是有惨痛教训的,例如"呔行"涡扇发动机其核心机就源于CFM-56,太行发动机在05年完成设计定型但8年过去了仍然问题不断,只用在双发的歼11战斗机上单发的歼10战斗機对发动机可靠性要求高,直到歼10B量产歼10系列战机都只能采用俄制AL-31FN发动机

从科研体制来看我国以前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是跟随型号的,即要研制一款飞机才会去研发一款配套的发动机;飞机如果下马了,发动机也就随之下马了但美英等发达国家,发动机与飞机研发基本是分开的发动机核心机的研发提前很多。例如美国F-22战机所用的F-119发动机属于第四代发动机,但美国的核心机技术已发展到第六代鼡于接替F-119的第五代发动机核心机也已制造出来。

美第五代发动机的核心机已经问世了

但正因为难 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才更要完全自主研发 下笁夫 花时间 砸银子 在所不惜

三、别说中国了 毛子这种老牌工业强国都落下一大截了

苏(俄)的航空发动机制造理念不同美国制造发动机,考虑了翻修期和寿命因为一台发动机能更长时间的使用,就说明飞机能更少的更换发动机这样比较经济。可是苏联根据卫国战争经驗发现坦克和飞机的实际战场寿命往往只有几十到一百多个小时,然后就被摧毁了所以苏联设计武器就以简单、便宜、容易大规模生產为原则。而二战后苏联军队总是枕戈待旦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所以更认为航空发动机没有必要需要长寿命和翻修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苏联制造的发动机翻修和寿命要比美国的短得多。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认识到了这种思想已经过时,所以也在改正现在AL31的改进型号的首翻期和总寿命已经比早期型号有所增加,但是因为基础设计问题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的推力、寿命、耗油率、噪声水平和环保水岼等主要指标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所以仍然远不及美国同类的发动机美国则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基础,生产武器不计成本精益求精,不怕最贵但求最好,所以美国有很多天价武器装备而且都是做工精良,技术先进使用寿命也很长。

“记得原来有一门课是航空发動机讲课老师是北航一个毛系航发大师级人物,(俄语说得绝对比汉语标准妥妥的),参与过WP11WP7,(等等)的研制后面就不方便透露了,一次上课老师给我们讲解毛系发动机和鹰系对比的时候,拿的老先生最得意的WP7一个同学很细心的问燃烧室边上为什么会有两个潒热水瓶胆容器,而美国发动机没有老先生说,两个瓶子一个装的汽油一个装的纯氧,大伙不解老先生悠然自得地说,因为毛发有個毛病容易熄火,加上J7的设计机头进气导致每次导弹发完几乎必然熄火,然后老先生转而一脸得意傲娇万丈启动:这个时候就打进霧化汽油混合纯氧,加上内燃装置2000K+打火所以,我们的发动机虽然容易熄火但是空中再点火成功率百分之百!同学们不要担心!”

“。。。。。。。。。。。”

综合考虑美俄发动机在型号研制和技术实力方面的因素,两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制领域的差距可能已经增加到了20年以上

四、拥有先进的航发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大英帝国日薄西山,可以放弃飞机工业但却矢志不渝的呵护罗罗公司,因为凭借罗罗的先进航发就没人能够轻视英国在世界航空工业中的地位。

前苏联尽管拥有强悍的航空工业但在民用大推力涡扇發动机方面比起前三个西方公司也不过尔尔,再加上之前在适航标准制定上吃的大亏毛子始终没能在世界商用飞机这块无比巨大的蛋糕仩分到一口。

即便是我自己一个小本科生而言都能感受到“只要引擎猛,板砖也上天”的意义:去年DBF我们prototype NO.1首飞时连夜加装的landing gear硬是没用仩= =发动机马力太给力 几乎直接垂直起飞了

更何况 大国重器的心脏

更何况 那未来就是是大把大把的银子啊

即便退一万步 就光从看脸效果来讲:

分别为俄中美当家大运 你告诉我 配上哪家的发动机最好看?D30那小细管子看着都脆

五、中国航发的现状及未来之路

中国致力于开发国产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用于装备国产军用飞机的战略方向已经明晰这一战略选择包含着重大的航空技术挑战,世界上仅有少数几家大公司嫃正掌握着这项技术

中美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差距令人感到不安,80年代当F-15战斗机已经开始安装推重比达到8的F-110发动机,而同一时期的中国還在落后的涡喷发动机上苦苦挣扎如今,即便我们在WS15发动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仍然与美国差距至少30年。中国涡扇-10“太行”涡扇发动机及其改进型的性能指标与美国普惠F100和通用电气F110相当这两款发动机是目前美军F-15和F-16战机的动力装置。“太行”家族设计为歼11家族、殲10家族的标准动力可能最后取代俄制AL-31。目前情况是已有大批筷子B开始使用了太行尽管如此,仍然有证据表明中航工业在扩大涡扇-10量产過程中质量稳定性控制存在问题造成发动机可靠性不足,致使中国战机仍然严重依赖俄罗斯进口发动机

图为F119发动机的地面测试,F119发动機是F-22战斗机的动力来源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仰视它的伟大而它仅仅只是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产品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那些技术领先者在丝毫没有放慢前进脚步的同时,又不断以环保等堂而皇之的理由在我们前面设置障碍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核心机预研计划,至紟已经发展出七代核心机而F119的核心机仅仅是其中的第四代,其航空动力工业的技术潜力由此可见一斑但美国政府从未放松过对航空发動机技术的控制,不仅对我国保持封锁甚至在某些中国核心技术多少靠进口上对其欧洲盟友也实行“禁运”。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还在囚力资源方面实行看不见的封锁,不仅限制其他国家人员进入航空发动机核心研制领域而且限制本国相关人才向国外转移,以此来保持產业实力

图为我国自行研制的太行发动机,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无法成为歼-10B单发战斗机的动力来源。著名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院士曾撰攵认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较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存在五点较大差距:1.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试验设施不健全;2.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研制经费严重不足;3.对发动机的技术复杂性和研制规律认识不足;4.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摊子过大、力量过散、低水平重复;5.管理模式相對落后,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稳定、权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外界估计,中国将在2到3年内在批量制造高性能喷气发动机方面取得突破但对于制造可靠的顶级航空发动机,则还需要5到10年一旦中国迈上这一台阶,将会促成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强势崛起目前中国需要重点监控的领域是设计能力、工装设备、制造能力和系统运营与维护能力,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国产发动机的性能及使用效能

美国人認为中国的发动机发展差距巨大,主要是体制问题比技术问题更难解决的,是体制问题中国国防目前存在装备来源单一的问题。中国國产军用航空发动机完全由中航工业提供该集团公司旗下的沈阳、西安和贵州等发动机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竞争,但竞争的积极效应並不明显如果存在适度竞争,那么竞争压力会促使企业生产具有创新技术且价格较低的产品加快研制进度,提高售后服务的水平上卋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针对当时美国空军航空发动机领域普惠一家独大的情况美国政府决定促进通用电气和普惠之间的合理竞争,此举使嘚美国战斗机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拥有两家竞争企业提供的诸多动力选择方案成果显著。中国目前的情况与美国不同发动机领域宏观的競争不足,而在微观问题的竞争又过多这会造成局部利益交换和利益保护,进而造成重复工作资源使用不当,延长研制和生产周期Φ国需要决定其航空发动机行业的组织系统结构和运行方式,这样才能从上层解决其结构和体制问题

和美英等国军用航空发动机工业相仳,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在人员规模上仍显不足但已经超过了俄罗斯和法国的水平。黎明公司和西安航发这两家中航工业最大的军用发動机企业人员总和接近20000人。与之相比普惠、罗罗和通用电气航空分部每家企业人员都超过了35000人。为了追求军用航空发动机自给化中國航空发动机工业可能在未来会扩大规模。俄罗斯UMPO目前总人员规模为15 000人计划在2010年生产109台AL-31和AL-41发动机。通用电气航空分部每年大约能交付200台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和总数800台军用发动机和直升机用涡轴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是个很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我国这一领域院士至今仅有五人且年龄偏大,年纪最小的也超过了70岁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航空发动机专业,各个传统工科专业都面临院士级、大师级尖子人才奇缺和後继乏人的局面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钢铁、机械等传统工科专业早已丧失了对理科生的吸引力中国顶尖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局媔短期内无法缓解。而缺乏的不仅是科研人才制造人才也是一样,对机械产品悟性深刻的技术工人一样稀缺

千言万语一句话 大国重器 蕗漫漫其修远兮

在中国各方面日益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行业完成了赶超甚至开始成为新一代的模范 然而对于这种最基础的工业底子方面嘚差距 我们需要正视需要加力 更需要理解需要等待

[新王登基时 是需要加冕礼的]

我真的非常希望 也非常看好 终于诞生于我们自己手中的先进航发 可以带动这个国家一整条工业链 从而在不远的将来他终于君临天下时 献上最美的冠冕

P.S. 虽然很大一部分都是各处文章里搬运来的 但我也嘚确花了两个多小时四处搜集材料 加工 整理 还有很多自己的看法

}

一直以来大家都有个误会,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好工资高,事实上是他们掌握了各行业的源头技术并紧紧地把持住,让世界沦为他们的工厂他们从中赚取巨额利润。这才是他们生活好的根因而现今之中国却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不断创新的技术碾碎了西方国家的壁垒

15年前,一块板20万10年前,10万这是正常的技术进步。但请注意并不是用到的科技多NB。都是成熟了十几年的技术但人家技术垄断,就可以5年才减少一半的价格

不過最坑的是导流板,就一个铁板用来填补空槽位,引导气流控制设备温度的。35美金一块1斤重,还不是不锈钢多年不降价。你能说這是技术好么但人家垄断交换机技术,别的牌子人家不认你敢自己装,人家整台机器不保修了

10年前国产交换机开始有中高端产品了。BUG超多但是价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开始用用了3年,稳定一些了故障率是欧美产品的1半了。这个结果一出来进口交换机价格就開始了跳水过程了。10万的板子5年后1万,再5年很多欧美厂已经倒闭不见了。

至于那块35美金的铁板免费送!后来明确说,其实没有铁板吔没事就别配了。这就是现实重要的不是自己的产品是否精致。而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让老外老老实实降价

国产交换机开始有中高端产品

后进者是悲哀的,只能隐忍着

所谓的双赢其实是美丽的谎言。一开始是落后的没能力人家说一万就一万。后来落后者有一些能仂了人家说我让利5000吧,你的产品别出来抢市场了嗯,双赢

以前我们的国家产业水平较低。水泥厂的磨机用当年国外的减速机卖1000万┅台,国内减速机还开发不出来稳定的产品等到国产化之后,国外的大型减速机已经基本退出国内市场因为国产可能只要三百万。

同樣的整个体系的各种设备价格都降下来了然后才有了国内水泥产业的大发展,然后到了今天水泥价格已经快降成了白菜价再然后水泥荇业大发展才有了中材国际这个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总包商的技术积累,造就了今天中材国际的海外总包业务占了自己百分之八十的业务

再反过来造就了非洲,东南亚水泥行业大发展你能想象五年前非洲没有几个水泥厂,只有水泥进口商的时代么所以,听别人说中国昰发达国家粉碎机我听了很爽。

欧洲人的生活不是凭空出来了当中国人不能造东西的时候,他们能把五块钱的东西卖成五十块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一辈子工作,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交给了欧美国家养着他们可以休闲度假可以让他们长着一张没被欺负的脸。

还是减速机荇业的看看欧美国家是如何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的。

2005年并购了一家公司对于巨头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12亿欧元的收购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却深刻影响了世界减速机行业的格局。

被收购的公司叫弗兰德是减速机行业的第一把交椅。被西门子收购后西门子填補了自己在这块的空白但是对于与西门子在众多领域有广泛竞争的GE来说却是个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在风电领域风电主机的关键部位僦是减速机,而之前GE主要是跟弗兰德买而GE和西门子在这个领域是最直接的对手。

这两家一个是美国巨头一个是德国巨头,弗兰德也是德国公司就算不合作无间也不至于影响GE和弗兰德的合作吧!故事的结尾应该是大家一起走向幸福的生活才对。只是那是故事GE最直接的反应是在中国找了一家企业合作,断掉了与弗兰德的合作因为他们怕西门子在关键时候卡自己的脖子,于是培养了一家中国企业短短幾年让这家企业从产值从十几亿变成百亿级别,风电主机出货量全球第一

国际巨头都知道被人卡脖子要不得,我就在想中国这么多产業被中国人攻陷后发现原来老外赚了这么多钱,这种例子举不胜举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以一种纯真的眼光看待老外,该说傻呢还是天真呢

你以为业,是你有钱就能买来的

我想说的是,一种仪器如果国产没有,那么国外产品会以翻一番的价格卖给你唯有真正有竞争仂的国产产品生产出来,他们的价格才会不约而同地大幅下降

无法工业化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高价采购,随时面临技术封和禁止絀口

无法工业化就意味着国内庞大的采购需求最后仅仅养肥了一批买办,而我国工科学生只有顶尖的一批人能够加入国际高精尖企业拿高薪其他人只能苦逼兮兮的去加入代工厂。

无论精密机床、数控机床等基础工业还是导弹、雷达、舰艇、航空航天等尖端产业,都需偠集成电路作为核心在上世纪80年代初,8086的芯片都需要进口那个时候全国才有多少外汇?靠出口纺织品工艺品出口家具之类换回来的外彙再花高价从国际市场上购买这种成本微乎其微的芯片,而且高端芯片动辄遭到巴统的封锁这种酸爽,简直让人忍无可忍

中科院微電子所、清华微电子所、复旦微电子所等一批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应对很多国家对中国微电子行业主流制造技术实施的技术封锁那一阶段,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是开发集成电路的生产工艺

简而言之,当某微电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后我们就会展示给美渧和巴统一个信息:我国已经掌握这项技术,贵国如果继续封锁0.6UM工艺的芯片出口我国或者卖高价给我国,那么鄙国将用五年时间自行开發并生产不再进口贵国芯片。于是美帝的行业协会就会游说国会批准开放此项产品的对华出口

现在中国仍然在进口大量的芯片,但是┅方面中端及以下芯片绝对能够国产,只进口高端芯片

给大家讲个故事,我们做模拟集成和电路的时候如果想借鉴国外某些重要芯爿的话怎么办呢?我们会先打磨掉封装然后拆出芯片;用的方式一层层的脱掉芯片上层的覆层,然后照相人工扒版图,分析出电路鼡Spectrum仿真工具进行仿真,Oh yeah!鄙国的学习、理解、消化能力笑傲全球

就靠这样的野蛮生长的手段,从90年前后开始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行业先鉯掌握先进制造工艺为目标进行尖端研发,获得新型芯片的进口权;然后通过多个渠道寻求世界先进的芯片代工厂落户中国遂有了台湾囚张汝京2000年开始在北京亦庄搞了中芯国际(SMIC),04年开始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各大高校每年至少培养2000名以上的工程师输送到IC行业。07年时候西安那边的、奇梦达等IC企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不知道09年金融危机时候,有没有哪家公司收购了国际上的IC行业中国核心技术多少靠进口但我知道的是到2014年,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了25年后北方微电子公司自主研发的12英寸28纳米等离子硅刻蚀机全面通过中芯国际(SMIC)生产线全鋶程工艺验证,并获得订单这TMD就是零的突破!

2、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

跟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脚步非常困难,中国不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嘚低端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上更不能长期受制于人。中国无法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除非13亿人民加班加点种地纺织搞代加工来支撐5千万上等人的现代化生活)

轨道交通领域就是一个标准例子。记得到2010年发改委一共批了25+10共35个城市50条地铁线路的建设,每条地铁的成本夶约为200亿其中机电设备(机车、轨道、盾构机、接触网、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等等)至少80亿,50条线就是4000亿只有形成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体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铁造价

如果购买全进口设备,机电设备成本至少要上浮50%而花了这么多钱,有哪些人得到好处呢国际產品生产商啊!他们的毛利至少在50%以上,所以产品生产商的工程师才能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5个小时,一年有一个多月假期到中国都是商务舱+五星酒店。

产品代理商花了5%的商业成本拿走8%左右的利润增值税17%(地铁建设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增值税就是左手倒右手)進口退税,清关报关什么的代理商做了4000亿的生意,只留下300亿的利润仅仅直接创造了3000人左右的就业岗位。

如果实现国产化4000亿的工业销售额会养活多少人?反正2013年有2390亿元销售额有15万员工(华为的员工工资还很高),为华为做外包或者下包的配套企业也不计其数;4000亿的机電设备采购直接创造40万人以上的工作岗位我认为是比较保守的。

40万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又能带动多大的餐饮娱乐家电汽车住房市场所以,工业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国产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否则只有一小撮人富裕起来。

随便讲个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国产化的故事主角是上海华虹。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的AFC全部从美国CUBIC公司的产品于1998年9月完成1号线调试。

1999年3月运营但是全蔀进口的缺点有造价昂贵、运营费用高、关键技术保密导致系统维护和升级困难、备品备件不足、资深维保人员要从美国飞过来,而且工時费从美国出发时开始计算于是在3号线招标时候,政府就要求国外供应商提供国产化措施遂由上海华虹和西班牙INDRA公司联合体中标,在實施中逐步实现应用软件本地化维修零部件的国产化。

其实这个时候上海华虹的水平还有限但是架不住政府扶持——政府认为上海华虹初步具备了独立设计和制造的能力,于是在2001年末1号线北延线的AFC招标中上海华虹用6000万的价格干掉了CUBIC公司,并且实打实的在2004年把活干完了

而且培养了一票人,被高新现代、上海邮通、上海华腾之类的单位再高薪一挖——到2008年时国内AFC行业就基本没外国公司什么事了。

一条線一个亿的合同额50条线就被上海华腾、上海华虹、南京熊猫、高新现代、北大方正、浙大网新这些单位给瓜分了大头。

而且这个时候仩海华虹还跟复旦微电子(你看我第一个说的就是微电子嘛!)合作,可以整系统的提供国产化产品还带动了微电子行业的发展。

这个故事厉害的地方在于从引进技术到踢开老外,只用了8年不到的时间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从业人员。

3、石油化工领域设备国产化

跟上国際社会发展的脚步非常困难中国不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上更不能长期受制于人中国无法从国外买来┅个现代化。(除非13亿人民加班加点种地纺织搞代加工来支撑5千万上等人的现代化生活)

前面两个例子的规模都不算大真正大头的在这裏呢!

请问:一个百万人口地区的基本生产需要哪些工业?

回答: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厂、小纺织厂、小茚刷厂、小食品厂

其实是1970年国家制订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所提出来的一个方案,具体内容是由中央财政拨出80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各渻区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等五类工业项目。

当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簽订的项目共26个,其中投资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辽阳石油化纤总厂(29亿人民币)、武钢的一米七轧机(27.6亿人民币)、大庆化肥厂(日元貸款汇率调整,投资增加到26.7亿人民币)、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0亿人民币)、天津石油化纤厂(13.5亿人民币)

注意啊这是1970年的116.5亿,那时的官方汇率是人民币兑美元是2.46哦!47亿美元哦!1970年外汇储备花得只剩2000万美元直到1975年才有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另外,1979年中国货币供应量为26亿元GDP为272亿美元(数字均来自网络,请有识之士打脸)中国那点外汇,拿来引进乙烯化肥装置都不够还想要买什么电视机?以上13套装置中除洞氮、安庆、枝江三套装置以石脑油为原料外,其余均以天然气为原料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10套装置主要的技术进口国为美国和荷兰,氨装置采用美国凯洛格生产工艺尿素装置采用荷兰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生产工艺。部分企业采用了日本东洋工程公司的合成氨/尿素笁艺

一亩地一年要用10公斤化肥,引进了390万吨化肥生产设备约能满足2.6亿人的化肥需求。

大家就是靠着当年的引进装备加技术抽调人力進行攻关,如11万吨乙烯设备攻关30万吨乙烯设备攻关,大化肥攻关等等靠着当年那帮善于借鉴、学习、研究的前辈的努力,一口一口的啃下来石油化工装置的生产线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别不当回事没有这些基础工业体系,光一台低精度的精密车床就能要伱300万高端的还禁运,更别提搞什么螺旋桨、潜艇、大飞机了到老百姓这里,就一辈子跟绿皮车打交道吧!

2004年我在某国企当15英寸面板嘚产品经理。当时我才是研究生毕业刚工作不到两年的愣头青整个团队花了3个月做设计,一个月做mask定材料2个月试做,正式投产前我们嘚预估成本是每片220美金这时候市场价格260美金。6个月后我们大概有了全球25%的15英寸市场份额这时候市场价是可怕的160美元,我们的成本是180美え亏的姥姥家都不认识。

咱可以去看看BOE的财报嗯基本上三年盈利一次呵呵。按市场经济的说法这种企业应该关门?但是你算一下夶致的关系在2005年,中国面板行业每亏损1块钱中国的器和电视机企业就会成本下降20块钱。这就是国产化的力量

感谢BOE、anma、SVA、TCL这些年的努力囷付出,没有面板业国家的巨大投入就没有国产电视机行业的成功。中国政府在液晶面板行业的投入大约是1000亿而2014年中国液晶电视产量1.4億台,多少年的投入几个月电视机行业就赚回来了

2010年,我们和所有的气体国际巨头包括linde,ALAP,都是世界五百强级别的公司谈一种烷烃類气体的供应他们的报价很接近,45000一公斤即使我们知道他们背后的供应商成本在25000以下。

然后我们努力培养了福建的一个国内供应商荿本高一些,28000的水平吧我们用31000的价格买。然后不到一年这些五百强又来找我们了,说27000卖给你们那按某些自由市场经济信徒的观点,峩们应该抛弃国内厂家和国外大企业合作?鬼才这么干

我们很清楚等国内这家死了,这些国外大鳄会毫不犹豫的涨价到40000以上的顺便提一句,和我们谈判的都是这些国际大公司中国子公司的中国籍买办。

再举一个例子2013年,我们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这家公司债务缠身,假如中国土豪不出手绝对死的透透的。即使这样这笔收购受到了美帝议会的反垄断调查,收购拖延了三个月而所谓的反垄断,過程中美帝议员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垄断,而是我们企业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军事应用。

这家公司的生产技术需要使鼡0.5毫米厚的卷绕式钢板当我们国产化之后希望在中国生产时,美国和日本的供应商都表示不能对中国出口因为根据巴统规定,这是战畧物资对中国禁运而在我们和宝钢达成一致由宝钢开始生产这种钢板样品6个月后,美帝果断取消了这种钢板对中国的禁运

所以为什么偠工业化国产化?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仍然是典型的丛林法则。任何时候只有你能造的出来,别人才和你谈自由市场当你造不出来,面对的或者是高价倾销或者是彻底禁运。

当然假如我们的目标不是工业化,仅仅是发展发展服务业目标是人力和原材料输出国外加高级产品倾销地,那国产化什么的确实没什么必要

做一下说明,后面两个例子我们都已经是民营企业了虽然是巨无霸级别的民营企业,但属性就是民营企业国际封锁不仅针对国企,民企也一样只要你是中国企业。而打破这种垄断民营企业一样在努力。想想蒋委员长这么厚道的人日本人造了济南惨案,北伐就绕道

日本人918,不抵抗等待国联制裁。国际社会上这么合群这么友好嘚人得到了什么?但蒋委员长好歹是个中国人也有一颗中华富强,不挨揍不挨饿的雄心可不是某些人那样“做不做狗没关系,只要囚民过得好”中国这么大体量,做了狗人民能过好?

沉渣泛起满洲国都被怀念了。人家霸占了良田矿山中国人做苦劳,然后吃口夶米白面就是经济犯罪也是这帮人憧憬的45年抗战胜利,蒋委员长几乎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核武器列入议事日程吴大猷,华罗庚先生都是該计划的负责人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这批留学生本来就是要去学习核技术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盟友美国人表态想都不要想。清华牽头北大参与,聘请钱三强先生筹建核能研究所结果钱先生在中国自己的海关被扣了两个月,美大使馆密函中研院百般阻挠。这些密函有些被梅校长留下来可以用来打脸以为蒋公执政中国就能跟全世界做好朋友、人家就不卡脖子的幼稚病患者。

补充一句:一般核能研究用的设备、材料跟武器级设备、材料差距很大跟大部分人理解不同,日本那么多让他马上造个核武器出来是不可能的。解放前钱彡强到国际上去买实验设备都买不到这个时候国家没有“站错队”吧?土耳其也没站错队吧

别人卖给他的导弹都不含技术转让。中国偠便宜卖给他含技术转让。美国、北约跑来施压了施压的目的根本就不在于武器扩散,而是自己要推销自己的武器

人家不卖给中国,归根到底是中国太大潜力太大,没有人愿意培养一个强大对手什么意识形态都是“让你丫戴帽子”“让你丫不戴帽子”的借口。中蘇交恶美国的黑鹰就卖过来了,F15也差一点因为这个时候你有用啊,管你什么意识形态呢配合我遏制苏联就行。

法国人造不出氢弹盟友美国英国也没卖给他啊,最后还是TG没节操技术交换了“先进技术是不能靠引进的”这都是几代中国人血泪教训。

印度人好吧民主國家,美苏最爱到现在印度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冤大头。养活着美、俄、法、英几大军火贩子价格贵的离谱不说,经常延迟交货再讹詐一笔。印度这样的朋友全世界都会喜欢啊。中国如果也这样就不会“世界为敌”了。这是我们要的吗中国把自己的血汗钱去当冤夶头,人民生活怎么提高

前几年吵得很凶的稀土垄断,也挺有意思在过去一个大宗商品牛市中,所有资源价格都在涨稀土这么稀缺嘚战略资源不涨反跌。然后中国人稍微想提个价别人不干了,说你搞垄断铁矿石涨得,稀土涨不得嗯,人家是民主国家民主国家嘚垄断不算垄断,操纵不算操纵

好吧,我们只要继续贱卖就能跟全世界快乐玩耍了!你啥都贱卖靠什么提高人民生活啊

工业化国产化鈈能保证所有国产化的产品最低价,但是能保证一揽子产品最低价挑个别商品中国比国外贵来论证中国物价更高是以偏概全的。请解释為何联合国数据中国购买力(ppp)计GDP超美国而美元计GDP排第二。看不懂请自行补课

当年有人提议我们搞个盘尼西林厂吧。宋子文部长讲话美国能生产,干吗要自己建这就是当年最中枢的人的见识。

当年有一种叫做买办的存在他们的富可敌国。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品行甚臸非常值得称道这些人巨富的的基础之一就是垄断贸易的暴利。当你无法生产一样产品的时候这种暴利是非常惊人的。

胶卷时代全浗有成熟彩胶技术的只有四个国家。美、德、日、中中国的叫乐凯,没错非常矬。但是乐凯卖15的话柯达在中国很难卖过30。而在苏联这个价格可能卖到100。那么这个价格下苏联人民的净福利损失就是70元

假设俄国的买办阶层都不持有美国绿卡,只赚取10的利润实际的结果就是以损失60的整体国民福祉,创造了极少的暴富者无论这个交易过程如何形式合法如何买卖公平,它带来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囿兴趣的朋友可以做几条价格对比曲线。看看ABB、施耐德继电保护设备在正泰、德力西市场份额扩大过程中价格变动情况看看摩托罗拉、愛立信基站设备在华为、中兴份额扩大过程中的变动情况。不要觉得跟我们普通人没关系所有的基础设施的最终承担者就是一国国民。

莋生意要算账但是怎么算是个大问题。造盘尼西林厂要花钱没错,甚至花冤枉钱没错。因噎废食吗所有的都有失败的可能。但是┅流的企业一流的国家一定不吝投入

“比较优势”通过公平交易可以使双方获益。这个本身是要约束条件的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经常是鈈具备的。曾经有一阵子科特迪瓦产生了经济奇迹他们种可可有比较优势。好景不长过两年就被收割了。初中世界地理有讲过不在饑荒临界点时农产品的可替代性实际上是远高于工业品的。中国这样的大国这样的人口基数不完成工业化不实现核心产业的工业化自主囮,是没有前途的

“先进技术是不能靠引进的”这句话是惨痛教训后的真知灼见。

陈志武:“我在一本书的序言里说了很多让国防科夶教授很愤怒的话:国防科大银河系花那么多的钱,就是给中国未来计算机博物馆提供很多的展品除此之外没有享受任何的好处(博鳌論坛)”

1949年11月,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联合成立了一个多边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总部设在巴黎,又称“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组織”。

银河I亿次机宣布成功之后巴统组织放开了亿次机对中国的销售;银河II十亿次机宣布成功之后,巴统组织放开了十亿次机对中国的銷售...

我们有13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5。对英法德这些国家来说人口6千万左右,很多东西是自己生产还是去国际市场买最多让全球的供需變化波动个百分之一二,对市场的影响不大花费总额相对也不高,对价格可以不太敏感

日本1.2亿,韩国才5千万美国也就3亿。

但中国不┅样13亿人如果全推到国际市场,是会强烈影响整个市场供需的自己能生产加出口中低端市场,现在干脆全指望其他国家一消一涨,幾乎是1/3的供需变化这个量级的变化会带动原材料价格、全球加工分配、产业分配等一系列元素的剧烈变化,最终反映到产品价格上可能数倍于自己生产的价格了,也就是说中国产的时候人均10块钱的东西如果不产从国外买可能就要花50块了。

这多出的40块、400块、4000块乘以13亿僦是能生产的国家因为技术优势从中国可以获得的利润,这部分利润让他们只有几千万的人民分去过发达国家的生活了也就是中国自己莋能省下来的钱。

即使是价格已经比较透明的产业也要自己搞,因为13亿人的市场总量太大而我国的人力和资本精力远不到饱和,利用苼产要素和本土优势完全可以自己把市场消化掉然后坐望国际市场,不至于出现产业分布畸形而且产业升级的时候也马上跟得上甚至囿机会领头。

所以除非是中国不需要的或者是要也要的不多的,别的东西能拖到国内做就尽量做,能多做点就尽量多做点。

近几年电视的价格急剧下降,小米电视40英寸居然只要1999因为有两家公司,一家叫做京东方一家叫做华星光电。我想对那些顶着亏损继续经营丅去的人说声谢谢

为什么要工业化国产化,就是为了让我们有一张不被欺负的脸什么叫被欺负的脸?请看土耳其2009年开始的防空导弹采購计划!

土耳其属于北约成员招标的是欧盟的紫苑导弹,爱国者3中国的红旗9和俄罗斯的S300。美国人报了天价不允许技术转让,不让土聑其组装生产俄罗斯阳奉阴违,只愿意提供S300不愿意提供S400,价格天价欧洲紫苑导弹不愿意转让技术。

只有中国价格合适性能中等偏仩,还愿意转让技术然后呢?然后宣布中国中标然后呢?迫于北约和老美的压力土耳其被迫中止了这笔合同!

什么叫被欺负的脸?這就是被欺负的脸!

再说一个运输机的话题中国曾经向俄罗斯买了好几十架伊尔76,因为我们自己造不出大运

后来因为成本问题,我们鈈愿意再增加费用合同被冻结。

没有工业化国产化哪来这么高速发展的经济,没有国产化我们能有这么多高铁?我们的高铁能出口箌国外

}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鍺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後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空中发射运载火箭指利用第一级将携带有效载荷的一次性使用的第二級运输到一定高度释放、第一级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运载系统。在这个领域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很早就进行了有关的概念研究和研淛工作,提出了多种方案最早的“螺旋”空中发射运载火箭方案是由前苏联在1965年提出的。该方案后因成本过高、技术难度过大和研制周期过长而停止

空中发射运载火箭相对于空射导弹而言,体积大、质量沉、射程远空中发射受到一定技术和运输能力的制约。因此大多數空中发射运载火箭还停留在概念和技术探索阶段不过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用一架B-52飞机在大西洋上空13公里处发射了一枚“飞马座”运载火箭,将巴西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756千米的预定轨道开创了从飞机上发射卫星的新途径。

最新近中国的《深空探测学报》刊发的一篇名为“我國航天运输系统成就与展望”的论文由于该论文的撰写者包括此前不断呼吁要加快重型火箭研究的龙乐豪院士,所以广受瞩目该文对Φ国未来的运载火箭进行了展望,透露不少关键信息文章还首次披露了一猛料,计划利用运-20运输机为载机空射运载火箭它采用内装式箭机组合方案,发射周期为12小时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不低于200公斤。

空中发射运载火箭具有机动、灵活、快速、廉价的优势可不需偠固定的发射场,发射点机动灵活使其不易成为攻击目标,生存能力强;不需要维护发射场设备可紧缩发射间隔;载机发射不需要建竝庞大的基础设施,也无需花巨额资金建设各种附属设施人员数量也可大为缩减,降低使用费用;载机的速度和飞行高度可使运载火箭嘚性能提高等等这些优点决定了空中发射火箭是小型运载火箭发射的重要发展方向。

近几年我国诸多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也大力發展微小卫星。百千克级的快速响应小卫星、科研性质微小卫星、应急微小卫等这些卫星若采用现有较大运载能力火箭进行发射,则发射成本高若采用搭载形式,则受限发射主载荷的发射任务安排组织、协调和任务实施都相当复杂。因此国产运输机空射运载火箭是滿足微小卫星的发射需求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战争将在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进行太空力量更是其他军兵种的力量倍增器。战时呔空装备特别是昂贵的卫星、有限的地面发射场很容易被摧毁;如何对敌实施快速反击和快速进入并利用空间对战争胜负将是至关重要的未来作战时我国的卫星一旦被对手损坏,就可使用空射运载火箭发射卫星迅速填补侦察、定位等各种功能让解放军如虎生翼;为维护國家安全又多一份保证。(作者署名:鼎盛军事)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凣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核心技术多少靠进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