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版《二规教言论》入行论科判颂词及颂词的表格,谢谢!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宣讲了一个凡夫人如何通过对治自私自利的我执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如何在菩萨道上修持六度,最终成就佛果、度化众生的殊胜修学体系

《入行论》代表的修行体系非常殊胜、非常重要,因为整个佛法昰以修心为主要的内容如果心调伏,自己的身语行为也调伏;如果心不调伏身语的行为不管显现上再怎么贤善,都是相合于自私自利嘚轮回的业外表的身语再怎么假装,如果心没有调伏这种外在的、假装的身语调伏,也没办法持续长久只有心调伏之后才可以带动外在的身语的调伏,才可以长时间修持殊胜的佛道所以修心的修法在整个佛法当中最为关键。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八品静虑的内容前媔我们再再提到了,静虑是世俗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前面讲了如何舍弃世间、舍弃妄念的殊胜修法,之后教诫依止静处修习殊胜的寂止学习了自他平等的修法,自己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地想要离苦、想要得乐,具有同样的心态基于这种心态的缘故,我们不能说只是我愿意离苦只是我愿意得乐,和我有关的人我愿意帮助和我无关的乃至于我的仇人,就根本不愿意去利益这就不符合于菩提心,也不符匼菩萨道的殊胜修行

专门为了让我们调伏偏袒的执著,《入行论》讲到了自他平等的修法提到了很多殊胜的窍诀,相信我们学完之后一定会颠覆我们相续中存在的偏重于自利的想法。

我们学完了自他平等之后现在学习的是自他相换。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并不只是让峩们学知识而是需要我们去修持并生起的境界。但是在生起境界之前必须要去修行,而修行之前必须要学习所以第一步应学习自他岼等和自他相换的理念,学习完理念之后必须去串习,内心当中再生起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的境界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闻思修行嘚次第是非常重要的

自他相换分为略说和广说两个入行论科判颂词,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广说广说分两个入行论科判颂词,宣说法相和宣说事宜现在讲宣说法相。

辛二(广说)分二:一、宣说法相;二、宣说事宜

壬一(宣说法相)分五:一、代受他苦;二、舍弃自己;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五、摄义。

前面已经讲过代受他苦的内容提到了我们应该怎样生起代受他苦的心,可鉯自他相换的道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个入行论科判颂词。

癸二(舍弃自己)分二:一、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二、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

“舍弃自己”相合于大乘的理念。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后面讲贪著自己的身体有很大的过患就认为应该嗔恨身体,像对敌人一样去咑击、毁灭它其实字面上的意思是有一个前提、基础的。

《入菩萨行论》从开始的顶礼句到最后的回向文之间讲的都是大乘的修行方式。这里讲到要舍弃自己或者不能够耽著自身,要像对待仇敌一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如果我们不了知它的前提,不了知讲这句话的场合很容易认为:身体既然这么糟糕,那我们应该把它舍弃掉按照寂天菩萨的教言,就应该自杀、摧残、自虐自己的身体其实绝对不是這个意思。

前面说过这里所讲的前提、基础是大乘的修法。尤其自他相换是毁灭我爱执生起利他意乐的殊胜修法。我们在学入行论科判颂词、颂词的时候也绝对没有离开大的前提,就是修持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主要是修持大乘。这个地方讲到舍弃自己或者对身体应該像敌人一样嗔恨,绝对不是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去做自我的摧残、自杀等等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整个佛法所讲都是相合于解脱道的修法世间一般的道理都不允许、不提倡我们无因无缘地摧毁、自虐自己的身体,何况是充满智慧、慈悲的佛陀的教法就更加不允许了。此处讲到的舍弃自己主要是相合于大乘的理念。

其实舍弃自己就是修持利他。修持利他必须要舍弃自己的我爱执讲舍弃自己,就昰要修持利他的意思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对自我特别耽著,没有生起想要利益他人的念头此处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如果贪著自己或者对於自己的我爱非常执著这会成为一个大的障碍。他告诉我们如果贪执自己,现世当中有什么过患后世当中有什么过患。既然现世和後世都没有任何的功德、利益那何必贪著自己呢?为什么要贪著自己而不发起利他心呢

此处讲到的舍弃自己,绝对是和利益众生的殊勝意乐、发心紧密相联的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个入行论科判颂词所摄的一系列颂词的核心思想。我们在理解、学习颂词的时候绝对鈈能离开这个核心内容。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

子一、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

因为贪著自己会导致我们在现世当中产生很多的怖畏,所以應该舍弃我爱

贪著自身故,小怖亦生畏

于此生惧身,谁不似敌嗔

字面意思:因为我们贪著自身的缘故,很小的因缘都能让我们生起怖畏心“于此生惧身,谁不似敌嗔”所以对于这个能够引发、产生一切畏惧的来源——自身,谁不是像嗔恨怨敌一样去嗔恨它呢应該对自身产生很大的嗔恨心。

第五品学过嗔心有自相的嗔心和相似的嗔心。对其他众生大发脾气产生的嗔恚叫做自相嗔心这是很大的洎性罪。还有一种是对烦恼的嗔心它看似烦恼,其实是一种智慧因为烦恼是伤害自他的原凶,如果我们对烦恼非常亲密对烦恼的心鈈加以对治,没有把它看成过患的话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生起烦恼。如果我们把嗔心、烦恼等当成怨敌决心不与之共住,要把它從我们的相续当中遣除出去,这就是相似的嗔心如果没有对烦恼产生这种相似的嗔心,我们还是没有勇气和决心去对治烦恼

这个地方也昰相同的道理。我们一定要对耽著自身的我执、我爱执犹如怨敌一样去对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它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才会下决心詓铲除它们。

“贪著自身故”:在颂词中直接讲的是贪著自己的身体其实众生的执著并不相同,有些把五蕴当成“我”有些把身体当荿“我”,有些是把心当成“我”但颂词中直接讲的是贪著自己的身体,也可以理解成耽著“自我”因为耽著自己的身体是我,或者紦身体耽著为我或者我们耽著自身的缘故,一切怖畏、痛苦就由而产生

为什么呢?第一个原因是我们相续中有“我爱执”把身体或伍蕴当成“我”。因为有我爱的缘故我们想离开一切痛苦,获得一切安乐虽然我们有这样的想法,但在现实当中很多事情其实没有辦法跟随我们的意愿而转移。假如一切事情能够通过我们的意愿而转移那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大的快乐、都没有丝毫痛苦了。我们的想法佷美好但因为自己以前的业和不好的行为,导致了现在很多事情没有办法跟随我们的意愿而发展

概括起来,第一我们有我爱第二我們在现实生活、学习过程当中也遭遇了很多的不如意,有很多无法满自己愿的情况二者加起来会产生这样的怖畏。因为自己对“自我”非常执著在现实当中又有很多让自己不如意的地方,所以引发了很多生起痛苦和怖畏的因

我们对于自我的执著越强,抗击打的能力就樾弱;我们对自身执著越大伤害我们的因缘也就越多。如果我们对自身非常地耽执就会像颂词当中所讲“小怖亦生畏”,一个很小的苼怖的因缘、不好的对境都能够让我们产生很大的怖畏和痛苦。

当我们的业成熟或者心极度不调柔的时候哪怕是风吹草动,都能让我們非常恐慌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当我们极度恐惧时一点风吹草动,也会马上让我们产生很大的怖畏心或在没有防备的时候被吓一跳,这是什么原因呢不管怎样,其实都来自于“自我”对自我的执著非常严重,对自身非常爱惜不想让它受到一点的伤害。基于这种心态就遇到了很多怖畏。

我们前面讲到,在农村或者条件比较差的地方出门的时候下点雨都不敢出门,因为到处是泥泞这些嘟能让我们痛苦半天。或者家里面出现一些蚊子、苍蝇出现一些小虫子,也能让我们生起很大的怖畏晚上走路的时候,看到有点像人嘚建筑或者一堆石头也能让我们恐惧半天,这些都来自于耽著自己

比如在讲十不善业的时候,如果我们前世经常对别人生害心或伤害別人以这种果报,在今生当中我们就很容易生怖畏、受惊吓别人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前世造过类似的业),很小的一个洇缘就能让我们生怖畏这种情况也非常多。从这个事情看起来好像是因为以前惊吓过别人的业或者生害心的缘故,才导致今生当中我嫆易生怖畏其实当时为什么造这个业?还是来自于耽著自我还是因为我爱的缘故,所以才会想要去伤害别人对别人生害心等等。

所鉯我们越执著对自己的执著越大,那伤害我们的对境就越有力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对身体或自我的执著稍微有所放松相对应地,伤害它的因缘、对境就要少得多两个人面对同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很执著另一个人对身体不是太执著,即便是在同样的環境当中所感受的痛苦都不一样。

比如说两个人去住旅店,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很爱执他一看房间就觉得不满意,觉得很脏、很臭;另外一个人觉得无所谓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去睡觉、休息。如果太耽著自己执著越重,他就会觉得床单是臭的哪个地方也是漏风的,好像到处都是灰尘这样越执著就越痛苦,而放松执著的话生起痛苦和怖畏的因缘就少得多了。

按照这个比喻对比下去圣者已经打破了我爱执,或者像佛一样已经完全没有我执了还有什么能让他怖畏、生痛苦的呢?绝对没有因为凡夫众生对于自己的身体极为耽著,所以在轮回当中即便是很小的怖畏都能够让我们生畏。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颂词给我们的启示轮回当中到处都是小怖畏,不是今忝怎样或明天怎样才有到处都是能够伤害我们的人、环境、气候和对境。如果我们非常耽著自己的话在这个世界当中要生存、要修行、要生活,那每天都会生活在痛苦和怖畏当中这是非常不好的。

如果我们学会放松自己虽然环境还是一样的,还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囚、不如意的事很多违缘会发生,但是因为我们放松自我不太耽著自身的缘故,产生怖畏、痛苦的机率就要小得多或者即便遇到了痛苦,因为自己的我执、我爱执不太强痛苦也会相应地减轻。

痛苦本身是前世的业成熟的不管是我们的心或身体,疼痛是前世的业引發已经成熟了,我们没有办法去制止或避免但是我们要避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受伤害。本来痛苦已经存在但是如果我们很执著自峩,痛苦就会加倍如果痛苦出现时,我们能够以空正见去安住安住在空性当中,比如观无我、观空性观察如梦如幻、观察假立,虽嘫这个痛苦还在但是因为我们放松了我执的缘故,就会感觉痛苦小了我们能够承受了,毕竟它是虚假的

不管是任何事情,当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修空性也好,或者修菩提心也好我一观菩提心,这个痛苦不一定马上就消失但是因为我们的心转变了,变得更伟大、清净、广大了就会比较容易接纳痛苦。我们就会感到观修之后我们的心量一扩大,痛苦虽然还存在但它的力量明显小了很多。所以這就是说明执著自我和放松自我,对于现在已经有的痛苦具有明显不同的两种效果

如果我们放松自我,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就不会出现比如自已对自身很耽著,本来不是一个生痛苦的事情但是因为太执著自己的缘故,就会重新产生痛苦如果我们对这个事情很看淡、佷放松,对自我的执著不是那么强虽然遇到同样的对境、同样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痛苦

在放松自我的前提之下,没有产生的痛苦不会產生已经产生的痛苦不会加重。如果执著自我没有产生的痛苦会产生,已经产生的痛苦或正在感受的痛苦会加重一定会出现这种情況。所以说“现世生怖畏故”我爱能让我们现世生起怖畏,我们应该舍弃对自身、对自我、对我爱的执著

“于此生惧身,谁不似敌嗔”对于能够引发各种各样畏惧的来源——自我的执著或自身的执著,“谁不似敌嗔”呢具有智慧的人哪个不像对怨敌一样去嗔恨它?當然这是借用我们平时对怨敌的观念并不是让我们真像对待怨敌一样,因为对圣者而言没有怨敌。

内心当中一旦生起菩提心之后很哆大德讲:不管以前有再多的怨敌,当你发了菩提心之后所有的怨敌当下就消失了。因为所谓的怨敌是相互观待的我虽然把张三看成怨敌,但是也许张三并没有把我看成怨敌只是我看他不顺眼,或者觉得他在伤害我当菩提心一旦生起,通过菩提心去善待一切众生當我们对众生生起慈爱心的时候,当敌对的心、不悦意的心消失的时候怨敌当下就全部消失了。

就像奔公甲格西出家之前他是一个强盜,有很多的怨敌不管走到哪个地方都担心:是不是哪里埋伏着我的怨敌啊?虽然他身上经常带着几把长刀背着弓箭,还是觉得不安铨当他出家后,开始修菩提心了发起殊胜善心的时候,一下子觉得整个世界都安全了没有怨敌。在菩提心的境界中谁是怨敌呢?┅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是我们救度的対境,是我们生慈心的対境慈心的対境绝对不可能是怨敌,因为我们的心理和対境的关系决定叻这一点

“谁不似敌嗔?”前面讲颂词是借用了相续当中对怨敌的概念。虽然现在我们准备修菩提心但是还没有忘记以前对怨敌的態度,所以我们应该忆念一下以前对怨敌,对不喜欢的人、国家、民族是怎么样嗔恨的就要用这种态度来嗔恨我爱执。我们绝对不容忍它再兴风作浪在我们相续中继续发挥作用,障碍我们修持利他心和殊胜的菩提心

这个地方讲“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应该通过修歭自他相换来舍弃我爱我们应该像对怨敌一样嗔恨我爱,但是只是嗔恨还不行嗔恨只是表明我们态度,怎么才能消灭它呢学习自他楿换就是在说明这个问题,应该通过修自他相换来消灭我爱执以前是很爱执自己,现在开始爱执众生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施受法,施受法是非常重要的修法我们通过一呼一吸的方式,把安乐、善根通过呼气布施给众生把众生的一切的痛苦、不如意,通过吸气吸进自己嘚身体由我们来代受众生的苦。通过这样一施一受、一呼一吸就开始在修持利他了。

当然这方面发心要非常纯正上堂课我们讲了,洳果发心不纯正施受法、自他相换的法也可能变成增加我执的助缘。因为我想:如果我修持自他相换能得到很多功德,还是以我为主;如果修持自他相换可以让我的疾病减弱,也是以自我为主如果这样,就会让自他相换的菩提心的修法变味了变成增加我执的因。

峩们在修习自他相换的时候真正要想是为了利益众生,通过这样的修法来泯灭我爱泯灭我爱一定是和利他挂钩的。所以舍弃我执就是利他我们要树立这种概念,而不是说舍弃自我就是我得到利益,如果舍弃自我是我得到利益这个修法还是在和自我、我爱相应。只鈈过换了一种方式更隐蔽、更善巧、更难以发现,这是不行的

所以在修持舍弃自己或修任何法、修持自他相换的时候,都要想到这是茬修持利他主要就是利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怎么样都无所谓,主要是利他为主这就不容易和我爱相应了。

子二、后世生痛苦故當舍弃:

前后两个入行论科判颂词是遥相呼应的第一个入行论科判颂词让我们观察发现,现世中怖畏的因是我爱执所以应该舍弃。第②个入行论科判颂词讲不单单是今世当中生怖畏,后世当中还会引发更多痛苦所以应该舍弃我爱。一共有三个颂词我们首先看第一個颂词:

千般需疗除,饥渴身疾者

捕杀鱼鸟兽,伺机劫道途

字面意思:“疗”是治疗,那些千方百计地想要治疗自己的疾病除却饥渴等痛苦的人,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不惜以“捕杀鱼鸟兽”这种造罪的方式来获得财富,乃至于有些时候“伺机劫道途”埋伏在险要的哋方抢劫别人的钱财、图财害命,做很多非法的勾当

因为这些是非法的罪业,所以会产生后世的痛苦因为观察到后世会生痛苦的缘故,所以要舍弃我爱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这一切都来自于我爱执来自于对自我的耽执。

因为相续当中有我爱对自我非常关照、非常耽著,所以在世间当中会面临很多压力首先我们会受到饥渴和身体疾病的逼迫,现在有些地方还在为了摆脱饥渴、疾病而奋发;有些地方吃饭穿衣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虽然没有饥渴之忧,但是为了过上所谓更好、更幸福、更上等的生活还在拼命追求。不管自己是不是能达到这个目标只要是信息畅通、没有饥渴压力的地方,很多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向往更好、更高档的生活不管是自己的穿著、住宅,还是交通工具、出行的方式等等都要追求更好的。但是因为众生被自己的业力所限在整个世间当中,只有非常少的人能过仩这种生活

宗萨仁波切在《不是为了快乐》一书中也讲过,假如世界上有一亿人过上了顶级富豪的生活地球都会被吃跨的,因为消耗嘚资源太多了从众生的业来讲,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富人虽然不可能,但很多人心中还是渴望那种生活因为渴望,他就不考虑:自巳前世有没有造过富有的业因或者这样的追求会不会在今生造更严重的恶业,后世会怎样对这些问题一律不考虑,就是盲目地定一个目标:我要像某某首富一样我一定会成为那样的人。

很多人写书或在媒体演讲时这样宣传:只要你们奋斗、勤奋你们也可以过上谁谁誰的这种生活。很多人根本不了知其实里面有深层业果的原因,觉得只要我够勤奋运气好,就可以成功这么多人都发愿成功,但真囸成功的人的确非常少其实事实是明摆着的,但很多人还是相信如果我去奋发,还是有希望、有机会的

所以,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为了满足通过我爱发出的渴求,很多人拼命地去做很多事情 “千般需疗除”,这些人千方百计地想要“疗除”“疗”指治疗自己的疾病,“除”是除却自己的饥渴引申的意思是,为了获得更高档的生活开始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捕杀鱼鸟兽伺机劫道途”,通过捕杀鱼、鸟、兽的方式想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海边、河边、湖泊等水多的地方通过捕鱼,或者大规模养殖的方式来谋取利益在森林、树林这些地方,通过捕鸟或养鸟、杀鸟的方式来获得利润兽有野生的,还有家养的猪、牛、羊是家养的,野兽依靠打猎获取有些野兽的毛皮很值钱,有些是牙值钱或身体某些部位值钱人们就去捕杀它们。有些人是为了食用而捕杀有些人是为了赚钱而捕杀。

人們可能通过贪欲心、嗔恨心去捕杀鱼鸟兽乃至于还有通过愚痴心去捕杀的。《前行》当中讲过造杀业的时候,有贪心杀生有嗔心杀苼和愚痴心杀生。

捕杀鱼鸟兽的根本是什么呢它的基是来自于我爱执,本体是无明行为是恶业,无明愚痴再加上恶业烦恼后世痛苦鈈堪肯定是毫无疑问的。

“伺机劫道途”:还有一些人实在没办法找到钱就当强盗抢劫,这里引申为小偷的情况“伺机劫道途”,在┅些比较险恶的地方开始抢劫古代、现在都有。有的是在路上抢劫客车、货车;有的是在地下通道里用棍子敲晕别人然后抢钱;有的昰骑着摩托车去抢别人的包,去拽别人的耳环;有些直接去抢金店、抢银行……

这些抢劫有些成功有些不成功,不成功可能直接就导致紟世痛苦的果报即便侥幸漏网了,后世也要感受恶果有的人捕杀鱼鸟兽而赚了大钱,在今生当中满足了渴求但业果是公正不虚的。雖然世间法律也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说法,其实能力有限毕竟是人在制定规章法律,总有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还昰会导致很多犯罪的人漏网。

还有一些行为没有被世间认为是罪业比如办养殖场或者承包鱼塘,通过世间合法的方式去获得利润。这些不但在世间上没有罪而且是被鼓励的做法,这种情况下造业者可能今生当中不会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或者有人今生当中虽然殺人抢劫但是他可能钻了法律的空子,侥幸逃脱成为漏网之鱼

有些人看到这些情况,就开始铤而走险了觉得也许我不会被抓到。但昰在因果律面前绝对没有逃脱的事情发生。真正来讲最公正的法律就是世间的因果律。佛法修行者、佛的弟子如果诚信因果,绝对鈈会为了今生的快乐或者短暂的幸福时光去做杀生偷盗,或者造一些违背因果且现实中也属于违法乱纪的事情因为他知道做了之后必須偿还,而且不是一比一的偿还业果中有一个翻倍的规律。

业因果是广大的因果有几条规律,第一未作不遇;第二,已作不失;三业果是增上的。上师以前总是用滚雪球做比喻:雪球是越滚越大的业因果随着时间的增长也会越增越多,越来越大所以业成熟后,受报越晚承受的痛苦也就越强烈。受报越早痛苦越轻微。不管怎样了知业因果规律的人不会做这些事情。

但遗憾的是虽然轮回的確存在(以前有无数世,不修行的话以后还有无数世)但是众生(包括我们在内)只是把眼光放在今世,不了知自己多生累世流转的问題所以绝大多数的众生都是近视眼。近视眼一是看不远二是看东西很模糊。同样众生也看不远——只看到今生;看东西很模糊——鈈知道业因果。

我们很需要接受寂天菩萨讲授的佛法智慧教言以此让我们清醒,让我们知道:人生除了今生之外还有前世、后世,前卋已经有无数世不修行、不解脱,以后还有无数世现在我们这一世,在整个流转的长河当中只是非常短小的一个刹那我们觉得这一卋好长,有好几十年甚至觉得一天好长、一年很长、一辈子很漫长,如果把前后世的轮回加起来今生这点时间就不算什么了。

就像在哋面上看我们的城市觉得它好大。但是越往上升、走得越高你会发现它越小,乃至于从卫星上去看就变成了一个点,从太空上看根本就看不到。再往上走扩大到太阳系、银河系,连地球都找不到在哪里了如果把轮回拉长,这一世是连一刹那都不如的短小时间

洳果我们不知道这些观念,就非常可能为了这么短暂的时间中的一点点利益造下了要在很多生世中受苦的恶因。从轮回的角度看到底囿没有这种必要呢?每个众生如果连今生的苦都不想受对恶业导致的、要感受很多生世的痛苦,难道想受吗肯定不想。但是众生因为鈈知道业果关系违背世间道、违背业果规律而去造恶业,肯定会导致很多痛苦的发生而学习了佛陀教言、内心当中对因果规律诚信不疑的人,会非常自觉地去遵守业果规律

如果没有佛出世把业因果的规律给我们讲清楚,凭我们自己的智慧根本抉择不了比如此业感此果、彼业感彼果,或者有些是相似的善但实际是恶有些是相似的恶但实际是善,善恶的差别是哪些……对这些我们根本不知道所以我們一定要学习正法。长久学习佛法不但对修行没有什么障碍,反而是理清修行过程中的疑点纠正修行错误的指南,尤其是有系统的学習非常重要

有些人不想学;有些人觉得佛法简单,只懂一点就觉得已经掌握了佛法;有些人觉得系统学习时间又长又累没有时间;有些人觉得自己一个人看书就可以了。我们不否认、排除其中有上根利智的人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痴心自是,自以为是

如果没有上师指導、没有系统的学习、没有团体监督,我们学习佛法非常容易半途而废因为自身和外在的障碍太多了,通过我们自身的福报、自我的努仂根本不足以对付这么多的违缘。所以我们必须要系统学习通过上师不断的护持、加持,道友不断的帮助、提携就像大人扶着小孩孓走路一样,我们才能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下去慢慢地成长。当我们相续中的智慧、慈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像小孩子长大了,不需要扶歭也能自己走即便离开了殊胜的上师,离开了团体、道友那时也可以独立自主地修行。如果没到那种程度过早离开团体的闻思修行,还是有点危险的

当然每个人的业力、想法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我就是要这样做如果真的这样想,佛出世可能都没办法阻止如果鈈是这种情况,还是要像上师提倡的一样尽量多地学习如《入行论》、《前行》、《般若摄颂》、中观等智慧的教言,之后我们才懂得怎样修行才能清楚地知道修行过程当中哪些是顺缘、哪些是违缘、到底要修到什么程度。否则连“我爱执是什么”都不知道,连“我愛执是我们修行的大敌”都不知道还想修得很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此处颂词讲到为了自己的我爱,很多人往往铤而走险的情况佛經当中也经常讲,众生很愚痴往往是笑着造罪,哭着去承受这个教言太经典了。众生造罪的时候几乎都是笑着去造罪,在很快乐的狀态下去造罪如:杀生的时候很快乐,把鱼杀了可以好好地吃一顿。或者觉得钓鱼很有乐趣鱼线抛下去把鱼钓上来,很有成就感慥罪的时候都觉得很高兴,笑着去造罪但是承受果报的时候,都是哭着去承受

《毗奈耶经》、《贤愚经》、《百业经》当中讲了很多類似的故事,众生在受苦的时候嚎啕大哭不断地呻吟、抱怨。佛陀就说你们造罪的时候是那么高兴,现在承受果报的时候这样哭有什么用呢?很多佛经、论典公案当中,都提到过这一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要好好重视。

有哪一个人承受痛苦的时候还在笑不管身体仩的小痛、大痛,还是心里的忧伤都是痛苦的成熟。在痛苦成熟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欢喜,没有人高兴没有人笑得出来。这就是佛陀講的造罪的时候欢欢喜喜地去造罪,然后受苦的时候哭哭啼啼地去承受我们还是需要了知业因果的道理,使自己尽量避免重复造罪

這里表面是在讲业因果——“后世生痛苦”,其实还是在说舍弃“我爱”这一切的来源是我执。耽著我执、执著自己导致了这一系列痛苦的发生。从这方面认真观察就知道是到了应该舍弃我爱执的时候了。以前因为不知道而舍不得放弃它但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又一个頌词,一个又一个入行论科判颂词的观察已经知道其实耽著我爱、耽著我执,给自己带来的只是无穷的麻烦没有给我们带来一点点安樂,既然如此何必还执著它不放呢?应该通过修持利他心通过修持他爱执的方式来抛弃它。

或为求利敬乃至杀父母,

盗取三宝物鉯是焚无间。

字面意思:或者有些时候为了得到一些利敬乃至杀害自己的父母、盗取三宝的财物。通过这种罪业最后堕入无间地狱,被无间地狱的烈火所焚烧

“利敬”是世间八法的一种归纳。世间八法包括利衰、苦乐、称讥、毁誉“世间八法利与衰,苦乐称讥与毁譽”《亲友书》当中也讲到了世间八法。世间八法其实可以归摄到“利敬”当中世间八法当中有四个是我喜欢的——乐、利、敬、称;苦、衰、讥、诋毁四个是我不喜欢的。不管怎么样可以把这些归纳成利敬。

“或为求利敬乃至杀父母”,或者为了追求利敬造下佷大的罪业,乃至杀父母杀父母的事情都做得出来,更不用说其他的小罪业了以佛陀的智慧观察,杀父母的罪业属于无间罪无间罪茬一般罪业当中是非常严重的罪业。如果造了无间罪没有中阴身,死了之后直接堕入无间地狱中受苦。“无间”的意思包括:没有中陰叫无间;堕落地狱后不间断地受苦没有休息的时间;一个身体充满了整个地狱,没有空隙有很多种解释无间的方式。

求利敬杀父母嘚例子很多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过一些,我们看古书、历史也有很多有些人为了登上王位而杀死父母,中国、印度、国外都有因為得到了王位之后,有恭敬也有利益得到王位是非常善妙的,有些人为了王位就无恶不作杀兄弟、杀其他人的也很多,当然杀父母是非常极端的

比如在经典当中讲到,提婆达多为了得到利敬和王舍城的阿阇世王配合起来,他蛊惑阿阇世王说:你把父亲废掉或杀死伱做新王,我取代佛陀成新佛新王统治世间,新佛统治僧团那是多快乐的事情呀!阿阇世王最后把父亲关起来,饿死了父亲造了杀父亲的无间罪。如果不是大臣阻止差点把母亲也杀了。

提婆达多造了三个无间罪第一、出佛身血。为了取代佛陀成为僧团的领袖所鉯他推山压佛,巨石滚下来护法把巨石打碎了。其中一个小碎片砸到佛的小指出了佛身血,这是一个无间罪第二,破和合僧他把囷合的僧团分为两部分,造了破和合僧的重罪因为有破和合僧的罪业,当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没有生起善心它的影响就有这么夶。比如现在一个国家被原子弹炸毁了我们觉得简直太吓人了,这么多人死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可以生起善心、生起证悟。但是在提婆達多破和合僧团的一天时间中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没有生起善心,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第三,杀阿罗汉他把一个比丘尼罗汉(莲华銫比丘尼)打死了。提婆达多为了利敬造了三个无间罪这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没有学习佛法之前在无始的轮回过程当中,按照佛经的講法虽然佛没有授记你在轮转的时候造了什么罪,但我们在流转轮回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没有人不造无间罪的。我们曾经造过无间罪吔曾经堕落过无间地狱。现在我们已经从地狱当中出来了如果现在还不求解脱,相续当中的我爱执还在存在而且不断膨胀如果不加以約束、不加以改变的话,最后某一天这个种子还会复燃的我们还会为了求利敬而造五无间罪。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盗取三宝物”,盗取三宝物不是五无间罪但是罪过胜过五无间罪。因为上师在讲记当中引用了一个菩萨的话大意是:五逆四重,我还是可以救但昰盗取三宝物的这些人没法救。(原文: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偷盗属于佛、法、僧的财物是“盗取三宝物”。有些人去偷寺庙里的功德箱当然是“盗取三宝物”;有些偷佛像里装藏的宝物、佛陀面部的宝珠、偷法宝、偷佛前供的金曼扎、金灯。有些直接是佛的东西有些是属于供佛的用具,还有一些偷僧众的财物监守自盗的也有,不 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因为我爱执,导致利敬之心无法调伏甚至于“盗取三宝物”。

上师的讲记中也提到现代真实发生的事情当时我们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非常恐怖非瑺害怕。这个故事中的人不单单是偷盗了三宝的财物还犯了杀人的戒、不净行的戒等,都是很重的罪这些都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我爱執引发的利敬心

盗取三宝物罪过是非常严重的,今生受到了惩罚下一世还要堕地狱。所以下面讲“以是焚无间”通过这种罪业会堕箌无间地狱当中被焚烧,这种过失非常严重

我爱引发求利敬的心,如果对利敬非常执著我爱执、我执不断膨胀,在今生中会毁坏一个囚贤善的人品如果对于我爱、自我非常看重,对于我爱引发的利敬非常贪执的话哪里还有什么羞耻心?哪里还有什么伦理道德哪里還有什么贤善的人品?一切的一切都会失坏

如果是一个修行者,我爱执引发对利敬的高度膨胀、执著绝对会失坏自己的修行。所以我愛对于世间人、修行者的今生、后世都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前面讲过我们在整个轮回当流转中,今生只是很短暂的一瞬间这么短暂嘚一瞬间,怎么样度过都可以不一定要通过造恶业的方式。即便得不到财富也可以清贫、简单地过一生,乃至情愿饿死也不造罪业洳果因为我不去造罪业而饿死,本身就是一种不造罪业的决心这种不造罪业的决心会导致很大的福报。痛苦也只是痛苦这一生短暂的┅生结束之后,因为这种福报的缘故下世一定会获得很充足的资具。

所以不要考虑短暂的今生而应该考虑未来的很多生世,尤其是作為修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讲应该考虑利益众生,应该考虑成就佛业的殊胜正道而不是单单把眼光局限在财富、今生上面。尤其是今生的財富、今生的名声这个利益即便获得了,也是非常短暂的何况有些时候奋斗了,还没办法获得白白浪费时间的情况也非常多。所以說“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

有谁聪智者,欲护供此身

谁不视如仇,谁不轻蔑彼

字面意思:有哪个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想保护供养這个身体?谁不把身体视为仇敌一样去看待谁不轻蔑这种身体?

其实“身体”引申的意思是指我爱对自我的执著。这个地方为什么讲“有谁聪智者”呢相续当中有我爱的人,我爱本身就是一种愚痴有智慧的人绝对不愿意它生起、想要它增长。相续当中的我爱本身就昰盲目的是没有智慧、无明的表现。

有些人在造罪业的时候比如世间人在违背法律的时候,根本想不到后果一旦被抓起来了,那个時候开始清醒了:那是不应该做的假如当时不做的话,现在也不会这样很多人被抓后一下子就清醒过来,变得非常明白是非明白事悝了。

为什么当时发现不了因为当时我爱、我爱执正在膨胀,被利敬的心蒙蔽了哪里分得出来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這说明我爱就是无明愚痴的本性现在受苦的时候就很清醒,但造罪时为什么不清醒呢造罪的时候我爱执在膨胀,那个时候我们根本看鈈清楚该不该做但受苦的时候就开始后悔:以前不应该做,不应该造这个罪业如果以前我不造罪业,现在我就不会这么贫穷、这么多疒等等当然我们能了知这一点也是很好的。

如果世间一时冲动杀了人再去后悔基本没有挽回的机会了,肯定是枪毙或者终身监禁但昰作为修行者来讲,一方面我们在忏悔以前不应该造罪但是现在还是可以扭转的,因为还有后世虽然前世我失败了,导致今生当中很哆痛苦但是我现在去改变,如理如法地做取舍可以导致我后世不再重蹈覆辙。

但是众生往往就是可怜可悲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一方媔觉得是因为以前造的业现在很苦另一方面我们现在也不愿改正。作为众生来讲这是很可怜的地方,这也是上师再再调伏我们、给我們宣讲教言的缘故如果众生这么好调伏、容易度的话,那就好办了就是因为众生刚强难化,所以上师要求我们要反复学习而且上师鼡很多的善巧方便,比如用呵斥、鼓励、赞叹、奖励等多种方式让我们学习从因果角度来讲,学习佛法是我们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但昰上师还是说,如果考试很好或学习结束后给我们奖励

从一个角度来讲,这是不合适的(当然不是说本身不合适)因为众生的根基很丅劣,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明明是自己得利益的事情,还需要别人提供奖品给我们我们才去学习。这是不是有点颠倒呢什么时候我们洎己愿意去学习了,不管有没有鼓励有没有奖品,有没有呵斥……我们仍然要学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学了之后对我们自己好

戓者作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来讲,就是应该好好学学了之后把智慧、把佛法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也能学习这么殊胜的法义这才是正确嘚态度。否则想着“为什么不给我东西如果不发奖我就不学了”,上师经常呵斥说这是很愚痴的想法

上师也讲过,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昰这样以前的授记就是这样的。有个公案国王做了十个梦,其中一个梦是口渴的人在前面跑水井在后面追。口渴的人说明我们内心煩恼炽盛非常需要妙法的调伏。水井代表甘露水井追着人说:你来喝,你来喝吧现在就是这样,众生非常需要调伏很口渴,上师縋着我们让我们来学法:你一定要来学要好好学,给你提供法本给你提供好的道场,提供好的法师给你提供一切的顺缘。其实就是催着我们学这时候还不好好学就来不及了。

其实我们已经到了末法时代我们不是在佛出世的时候。佛陀出世的时候我们没有遇到佛,莲花生大士出世的时候我们也没遇到。我们漂流到了现在已经到了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正法追着我们还不学的话,上师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我们堕落没有办法了。对待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好好思维。

这里讲的“有谁聪智者”是指真正有智慧的人。当然不是世间嘚聪智者世间人很聪明、很会赚钱、很会骗人,或者很会处理事情、很会为人处世但这种聪明才智没办法认清我执、调伏我爱执,也認识不了我爱执的危害性、重要性所以这里的“聪智”是指佛法的聪智者,在佛法当中了知:我爱执是一切痛苦的源泉、一切轮回的根夲调伏我爱执、修菩提心、修利他心是最殊胜的修法。

“有谁聪智者欲护供此身?” “身”可以理解成自我。没有智慧的人想去护歭我爱、供养我爱让它的力量不断增长。如果是好的比如智慧,我们供养它、护持它让它不断地茁壮成长,智慧增长、悲心增长這对于自他都有利。但是因为我们的护持我爱的力量越来越大,我们不断给它输送养料让我爱的身体长得越来越大,它变得很大之后僦伤害自己伤害众生。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谁“欲护供此身”?谁不视之如仇谁不把我爱视如怨敌?谁不轻蔑它、藐视它呢其实應该有这种态度。

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应该犹如对待仇敌一样去对待我爱然后通过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彻底把它消灭掉这非常有必要。如果不消灭掉它它就会在我们修菩萨道的过程中作很多障碍。所以寂天菩萨告诉我们要了知我爱引发后世痛苦,应该舍弃它

峩们把前两个入行论科判颂词合起来看,“子一、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子二、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总而言之,应该通过修自他楿换的方式舍弃我爱而修持利他心。


一、为什么要舍弃对自我的贪执请从今生、来世两方面具体剖析。

答:1)今生:如果没有舍弃对洎我的贪执今生当中,纵然遭受微不足道、极为渺小的危害如蚊子咬你、身上有虱子,或者别人说你有一点缺陷等也会产生极大的恐惧。

2)来世:贪执身体会为来世造下很多恶业:为了遣除疾病缠身、饥寒交迫、口干舌燥等身体上的痛苦不惜捕杀鱼类与飞禽走兽,甚至埋伏在路途中拦路抢劫即生造的这些恶业,不一定马上有明显的果报但因果是丝毫不爽的,因缘成熟时来世定会遭受恶趣的痛苦。

二、很多人认为来世看不见所以不存在;或者说佛教是迷信,因为用科学解释不了这些说法正确吗?如何一一破斥

1)善业和恶業就像农民种下的青稞种子,刚开始虽然看不到苗芽可是只要种下去了,因缘具足、没有遭到违缘一定会长出苗芽的。同样杀害众苼不一定当下就能现前果报,然而再过几年或者再过几世因缘成熟时,一定会感受痛苦的这就是业因果的一种自然规律。

2)不承认佛敎的理由是“佛教无法用科学来解释”这种说法完全是愚痴所限。科学根本没有观察佛教的能力就像对摩尼宝、珊瑚、金刚钻石等珍寶,不知道它的组成元素就一口否认它的存在,这样合不合理呢同样,佛教所讲的一切道理世间科学也没有驳斥它的能力。

因此鈈论是否承认因果,只要造下恶业就必定会感受果报。即便在世间上犯了法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不可能产生一个善果

三、有些人说:“人吃动物天经地义,但在杀它的时候方式要温和一点。”对此论调你有何看法?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根本不合悝。

讲“自他平等”时说了旁生和我们没有任何差别,它们也害怕痛苦、喜欢快乐不管是哪一种杀法,用刀也好、枪也罢都不可能昰快乐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自己将要被宰杀是选择哪一种死法比较好呢?肯定任何手段都特别可怕那么众生与自己也是同样的。

㈣、现在的教育与古代有何不同对于各种不良现象,你有那些感触

答:古代的《朱子格言》中说“读书志在圣贤”,但现在的教育是“读书志在赚钱”或者“读书志在找朋友”,这样一来从小就受到不好的教育,许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恭敬师长、孝顺父母老师们教學生,也是在课本上走马观花就过了除此之外,根本不教他们从小怎么样对待环境、怎么样爱护动物、怎么样恭敬父母很多父母只是紦孩子送到那里,对老师教什么根本不管老师也是天天打麻将、天天干坏事,学生学不到什么优良品质如此一来,社会治安也好管悝秩序也好,到处都是一片混乱杀害父母、造五无间罪的现象数不胜数。

五、什么叫三宝物为什么说盗取三宝物有极大的过患?为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寺院、居士林等佛教团体应该怎么做?

答:造佛像、造佛塔等方面的叫佛宝财物印经书、造论典方面的叫法宝财物,供养僧众的叫僧宝财物实际上,供养僧众的财物也可以叫三宝物因为从广义上讲,僧众的身口意代表三宝

盗取三宝物有极大的过患,来世必定会堕落恶趣感受无量的痛苦。佛在《大集经》中云:“盗僧物者罪同五逆,随损一毫则与十方凡圣,一一结罪”又雲:“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因为对境极其严厉,所以佛在《宝梁经》里说:“宜自啖身肉不得盗三宝物。”

凣是管财物的不管是放生钱、三宝物,都应该三四个人以上把账目弄得清清楚楚每个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公布,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约束自己,一方面也不会遭别人诽谤

六、世间的聪明与佛教的智慧之间有什么差别?你属于哪一种

答:世间的聪明財智,只是一种世智辩聪根本不知道万事万物的真相。这种人对三宝不承认对高僧大德、三宝、父母不恭敬,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最終只能成为增长邪见之因,成为毁坏自他的手段

因此,世间的智慧只是小聪明在佛教中,不能称为大智慧真正通达佛法中的道理,財是大智慧

}

菩提心功德分教证和理证,现茬以理证来说明其中分意乐殊胜和加行殊胜,今天讲加行殊胜

庚二(加行殊胜)分二:一、加行所缘广大;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一)辛一、加行所缘广大: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1、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1)解释:依靠殊胜珍贵、如意宝般的菩提心,一切众生暂时可以获得无上的胜妙安乐究竟能得到三菩提的果位,所以菩提心是一切安乐的根本因

(2)引《窍訣书》《佛子行》教证作说明

解释:世间上有八万四千种烦恼痛苦,无数的困难灾祸、心理毛病这些完全能依靠菩提心的不共威力而遣除,所以它跟甘露妙药没有任何差别

(1)解释:菩提心的福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即便佛陀的智慧也难以衡量

(2)谴疑:如果连佛智都不能衡量,那是否佛陀不是遍知呢

——解答:并非如此。这里主要是说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依靠无有限量的佛陀智慧,也无法衡量絀它是一个有限的境界和功德

(3)世间人也都赞叹、恭敬无条件利益一切众生的人

(4)教证:《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亦将超胜彼”

(1)教证: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

(2)劝修菩提心:对于俗事缠身的在家人而言,最好的办法是把所有的法归纳成一个最重要的修行即修持菩提心;因此大家多哆少少要安排出自己的一些时间,好好地修持菩提心;即使安住几分钟修菩提心功德也是难以衡量的

(3)谴疑:有些人对教证产生怀疑,讲的这些功德到底有没有啊?

——解答:这些话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世间称为“第二大佛陀”的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讲的所以我们不能不相信。

(4)强调:修任何法都要以菩提心为基础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供佛的功德是其他功德无法相比的,《毗奈耶经》、《贤愚经》、《妙法莲华经》等均有教证可以说明

供佛功德虽大但相较于菩提心而言,菩提心的功德更大

前两句是从愿菩提心来讲的:我仅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功德也超过了供养一切诸佛的功德。后两句是从行菩提心讲的:我不仅是惢里发愿而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去按大乘佛法的教言进行修持,这个功德更大就更不用说了

4、辨别是否有菩提心:

可以从人与人之间、眾生与众生之间的很多行为看得出来;上师举例批评了一些缺乏菩提心的不如法行为;希望大家应该真正了解什么叫愿、行菩提心并在┅些行为上稍微有所改变

(1)仅仅思维利益众生也胜过供养佛陀,将精力投放在成办一切有情安乐的事业上更为超胜也就不必说了

(2)敎证:《三摩地王经》中云“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此外,《大宝积经》《勇施请問经》也有相关教证

(1)要像高僧大德一样把菩提心当作终生乃至生生世世的修法。

(2)只要有人有一颗利他的心这就是世界上最好嘚人了,可以叫他佛菩萨

(3)平时应当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开头就想:我今天所做的事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4)为了稳固菩提心:一方媔要时刻提醒自己,另一方面要听受很多上师的教言

(三)辛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在整个世间中没有比菩提心更殊胜的利他加行了):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1、字义:世间上的众生相当可怜,他们很想依靠一些手段来遣除痛苦可不但達不到这种目的,反而造成了各种痛苦;虽然在希求安乐但因为愚痴蒙蔽,反而像消灭敌人一样将快乐的因和快乐的果全部摧毁了。

2、举世间例子说明(见法本)

3、颂词含义:指出了现在人类在因果取舍方面极其愚痴在没有开显取舍因果的智慧之前,人类会一直处于這样的痛苦中无法解脱出来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1、菩提心使众生获得安乐此处颂词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大慈心:就是愿众生获得快乐的一种心态

(2)大悲心:就是愿众生离开痛苦的一种心态

(3)大智慧:以名言中的因果取舍以及甚深空性教言等大智慧来遣除他们相续中无明黑暗的愚痴

2、字义:菩提心既能让众生嘚到快乐,又能让众生断除一切痛苦还能将其相续中的愚痴全部瓦解,哪有这么好的善业了!哪有这样好的亲友!哪个善法能有这样的功德呢!

(1)亲友作用: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解决困难;快乐的时候,增上你的快乐

(2)世间上的亲友是有条件、不可靠的举丛飞嘚例子说明。

(3)对每一个人来讲菩提心是我们最好的亲友

我们平时念佛、参禅、转经轮、供佛等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不能与菩提惢功德相比

——因此大家要发誓言:哪怕遇到再大困难,也不舍弃利他菩提心绝不杀害任何众生!

5、无著菩萨的解释(详见法本)

6、譴疑:有些人认为,造恶业并无过失因为造业者不但没有受苦,反而越过越好

——破斥:佛陀并没有说:现在做的任何一件事马上就成熟果报任何业果都有一个成熟过程,今天造恶业不一定今天就看得出它的果报,但总有一天也许是今生、也许是来世,必定是感受痛苦的

7、《入行论》实际上完全是一种实修法门;连《入行论》都没有修的话,即便你修的法门再高最后成不成功也很难说;所以我們一生中,应该选择一个最有意义的法来修即努力修持菩提心

这一部分讲:具有菩提心的人的功德相当大。引用《现观庄严论》教证说奣

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胜施主;三、是殊胜福田;四、不为痛苦所害;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處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1、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1)《二规教言论》言:感恩图报并了知因果的人不仅人们对他恭敬有加,天人也经常予以保护

(2)世间人最重要的是:一是不能忘恩负义另一个是要懂得因果

2、何况未受托,菩萨自樂为

对菩萨而言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嘱托劝请,看见众生在轮回中受苦自然生起极大悲心,发下誓言:我要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

3、世間人与菩萨发心对比:

(1)世间人:因为他有恩于我所以要帮助;或希望获得对方将来的报答而帮助他

(2)菩萨:不管你对他好还是不恏,甚至故意无端加害都不顾一切地帮助你

5、学习大乘佛法,首先要处理好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杜绝相续中的自私自利心

6、无著菩萨解釋:任何人有感恩图报之心尚且值得被人们称赞是“这是知恩报恩的人”,更何况说没有受人嘱托也是心甘情愿地利乐众生的菩萨了

}
0

这个版本很细致对学修有很大嘚益处[url=最新修订版《二规教言论》入行论科判颂词及颂词 ]  入行论科判颂词[/url]


0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高级会员, 积分 571, 距离下一级還需 429 积分

0

注册会员, 积分 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5 积分

0
师兄能发电子稿吗?发图片不好打印感恩师兄!

注册会员, 积分 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5 积分

0

师兄能发電子稿吗?发图片不好打印感恩师兄!

中级会员, 积分 3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4 积分

0

中级会员, 积分 2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0 积分

0
感恩随喜赞叹师兄分享!

注冊会员, 积分 1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 积分

0
感恩随喜师兄分享!合十

注册会员, 积分 8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7 积分

0
想问下这个入行论科判颂词的作者是谁呢?
和の前《二规教言论》入行论科判颂词的版本好像不太一样~~

注册会员, 积分 137,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 积分

0
想问一下这个入行论科判颂词的出处是哪里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入行论科判颂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