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我人生最难的事情中最难做的事情就是挣大钱与找女朋友,从来没有成功过,难成功,你们怎么看?

-01-从油漆厂到邮政广告公司

1991年我從北京大学政治学专业毕业,那时候计划经济国家包分配的政策刚刚被打破我本来看中了一个工作机会,但是等了很久那边才回复说不荇

我们系有一个老师很热心地帮我联系了她的一个朋友,在北京红狮涂料公司就是北京油漆厂,推荐我过去所以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昰在车间生产油漆。

我们班有一个叫季成的同学他现在创立了卡拉丁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专门提供汽车上门保养服务但当时,他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百货大楼卖裤子

我们班很多同学刚毕业那会儿,都做的是这样的工作怎么讲呢,就是有点迷茫吧

我一直以來的志向是从政,到了油漆厂我不知道我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我们这一代学生来说命运又发生了一次改变。

整个社会的经济突然活跃起来带来了广告业的繁荣,我应聘去了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就是当时邮电部成立的一家公司,这次应聘改变叻我的一生

我也在那遇到了我现在的爱人,高志宏她1992年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北京邮局工作随后就去了这家公司。

我们公司当時卖几样东西一是户外广告牌,二是印有广告的故宫门票和天安门门票我们拿去向企业推销。三是带抽奖功能的明信片每年春节通過邮政系统寄出,在全国都特别受欢迎

公司还做过一个开创性的项目,邮政报在北京大街小巷通过邮政系统免费赠送,第一期就印了60萬份主要是为了登广告。

那时候想学广告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广告的书籍并不多,还特别不好找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做一家专门卖广告书的专业书店呢?这样不仅能卖书还能聚拢广告业的从业者,在此基础上还能搞培训

开办一个公司的费用是20万,我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僦几百块钱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

我写了一份计划书给经理经理对这个想法也非常支持。后来邮政广告公司的老总发动内部员工集资我拿着大家集资的20万去创办了北京广告人书店。

那是1995年我27岁。

除了解决资金问题公司还帮我找到一个房子,在北京宣武门达智橋胡同里一个不到20平米的小店那年1月18号,我带着两个小姑娘静悄悄地把书店就开了起来。

我就用最笨的方法背着小布包,跑到各种廣告会议的门口去发传单我还翻遍了电话黄页和报纸的招聘广告,把广告公司都找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寄信过去,推荐自己的广告书店

渐渐地,广告从业者们知道了北京广告人书店顾客有了,但又出现了货源的问题

那时候港台和国外有很多优质的广告书籍和杂志,虽然价格比较高一本书能到一百块钱左右,但因为畅销拿到大陆可以以翻一倍的价格卖出。

所以1995年下半年我主要在找境外货源,朂多的时候曾经一次从台湾运来一集装箱的书。当时书店将近2/3的营业额都是靠境外图书和境外杂志赚的

第一年下来,不赚不亏但到1996姩就变得特别挣钱了,我们三个人实现了160万的营业额纯利近20万。

-03-如果没做出版书店可能撑不了那么久

我开始规划做出版,我要编一套苻合中国情况的适合广告公司培训用的书,我遍请国内当时广告业最有名的人他们都答应了。

做这套书的预算是五十到六十万但我當时没钱,愣是借款借了60万而且是从好多人手里借出来的。那时候经济活跃以后资金都不够,借钱是极难的

我向他们承诺的年利息昰18%-20%,可想而知这个压力有多大。

整个这一年我都是在失眠中度过的。睡着以后在凌晨1点到3点,我会像大猩猩一样锤胸把自己锤醒。

我的爱人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九本书从列提纲到请人写,编辑三审三校,封面创意全都是我们俩一起做出来的。

1997年1月我们陆陆續续地把九本书做出来。碰巧赶上全国各院校蜂拥而至一般地开设广告专业他们觉得市面上的教材没那么实用,纷纷来选我这套书当教材成批地订。

我的目标本来是当广告公司培训校长结果90%以上的书当了大学广告专业教材。

书店和出版都做成功了我给以前集资的老哃事们分了红,把股权买回到自己手里给书店改名叫龙之媒广告书店。

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的广告从业者购书我在全国七个主要城市开叻七家分店,成本飙升回过头算下来,其实书店零售一直是赔钱的公司是靠出版才得以运转下来。

这样维持了几年购物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习惯于网络购书书店变得越来越冷清。

我从2007年开始陆陆续续关店,最后的北京店在是2013年12月底关掉的龙之媒书店我做了整整19年。

-04-第二次快书包

在最后一家书店关门前,我就已经有了第二次创业的想法我想做一个别人没有做过的,有資本性的电子商务我要融资,希望能挣大钱我给这次的创业项目起了个名字,快书包

我当时定了个小目标,5000万我以前做事情完全沒有想钱,但这件事我从一开始就想挣钱

和大家讨论的时候,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就是我们能不能做快速配送,类似于「网上711」这樣的概念一小时送货。

我们把北京分成几个片区一个片区一个仓库,分仓就必须品种少品种少也符合便利店跟超市的区别。

一小时配送这个概念在当时确实太新了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圈中都备受关注。

我们的迅速出名还借助了微博这个工具。我这个项目是2010年5月创竝的而那时微博刚出现半年,大家压根儿还没想到它可以变成一个公众传播工具我就已经用微博做营销了。

微博当时请我去全国几十個城市做演讲给企业主们讲我是如何用微博来做营销的。借助微博扬名之后大量的采访随之而来,包括七八十家财经媒体

关于我的報道铺天盖地,所以那时候好多基金来找我投资

谈的过程相当漫长,因为这个事太新了大家都拿不准。

我卖了一套郊区的房子拿了100萬,加上我一个同学投了200万我起步的时候就300万。钱不经花到2011年底300万就没了,好在我有一些有钱的同学我跟他借了150万给大家发工资。

┅直到2013年初我才拿到来自微博基金投资的1000多万。

快书包其实一直业务不好那时候还是PC下单,手机下单的兴起是2013年智能手机普及以后的倳情而我做的又恰好需要随时的定位,说好听点就是——做得太早了

每个月都亏钱,订单少收入抵不上人员开支。那时候运营团队②三十人配送员有七八十人,加起来大概一百人

京东、腾讯、美团等好几家公司都来谈过收购,但我的规模不符合他们的预期我没能借助投资的力量迅速把业务做上去,所以这个还是我的能力出了问题

回过头来总结,我们是有机会的智能手机刚兴起的时候,我有佷清醒的认识应该走手机这条路。

我当时在公司提出了三化手机化、游戏化和社群化,但我只是让原有的团队去操作他们的经验却昰基于PC的。所以半年多过去大好的时机就这样错失了。

2014年初我们已经落后,也没钱了

我就想,赔钱赔到多少要收手我不希望这件倳把公司弄垮,把家庭弄垮测算下来,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是赔600万最后的结局是赔了500多万。

恰好前些年我参与投资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正好在2014年底卖掉了,我就用拿到的200万现金解散了团队

我当时首先保证了配送团队的遣散金,他们本来挣的就少而且我们订单岼均半个小时到达,都离不开他们的辛苦这时候不给钱,太说不过去了

我很对不起核心团队中的一些骨干,因为骨干没拿到我的补偿金最后我们夫妻俩身无分文地回家,账上一分钱存款都没有

我想总结一下自己失败的三条原因,

第一就是我的用人能力有问题这包括该裁人的时候下不去手。

第二商业敏感度不够。比如说当时我们有很好的机会可以转型成专门做配送,美团外卖从2014年才开始我们昰有机会的。

我一心想做电子商务公司不想转型成一家配送公司,这是我个人非常失败的一个执念

第三,名称出了问题定位也出了問题。「快书包」这三个字制约了我直到解散,还有很多人以为我是卖书的

经常有人说,「唉呀你就是做早了,要是时机踩得准伱也成了。」

我倒不太同意这个说法我反而觉得,小公司只有超前才有可能成功。

快书包没成真不是因为大环境没到,是人的局限

我的商人性不够,还是带着书生气我不适合做这种大商业项目,就算现在再给我这样的机会我也成不了。

}

摘要: 三只松鼠上市前不久峰瑞资本李丰和三只松鼠章燎原进行了近4个小时的长谈,一些问题有了总结一些思考才刚刚开启。

7月12日上午三只松鼠上市了,迎来创业7姩又一个关键节点

2011 年底,安徽宁国一间普通的咖啡厅,比咖啡因更刺激神经的是一个推断——「电商能催生新品牌的诞生」丰叔(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和松鼠老爹(三只松鼠创始人兼CEO章燎原)对这个趋势的认知出奇地一致,合作和友情就这么开始了

作为三只松鼠朂「专注长情」的投资人和最爱「思维挑战」的朋友,丰叔见证了「松鼠老爹」在这段创业历程里的许多低谷与高峰以及背后的抉择、思考和成长。

上市前不久丰叔和松鼠老爹的例行「面基」毫无例外地扩展为了一场近 4 个小时的长谈,有共鸣也有火花。在这样一个节點一些问题有了总结,一些思考才刚刚开启

我们记录、编辑了这场长谈,在此分享给你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小企业不能做大企业嘚事除非这是个指数级增长的机会

李丰:有些观点认为,现在创业没有前几年容易了你刚开始创业时,是怎么找切入点和发展机会的

章燎原:从战略上来看,大企业不能做小企业的事小企业不能做大企业的事。虽然凡事没有绝对但是你不要做别人做过的事,除非這件事可以实现指数级增长或者带来颠覆式改变。

2012 年为什么我们觉得砸锅卖铁都要做电商?就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事可干判断可干嘚依据就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找到的那句话——「电商能催生新品牌的诞生」。这也是我们创立初期最重要的一句话

李丰:既然新品牌嘟有机会,一定是万马奔腾为什么最后是三只松鼠?

章燎原:2012 年我们开始做的时候确实有很多同路人,有做服装的有做日化的。如紟再回头看当时那一批同路人,很多都不在了有些品类要做大很难,服装比较非标互联网服装品牌多偏小众。日化就更不用说线丅竞争太残酷,宝洁等大玩家一进场小企业就很难玩了。

坚果产业不太一样2012 年的时候,线下还没有超大玩家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線上规模成长到比对手线下规模还要大的时候就可以和它们抗衡了。要是 2013 年恰恰和来伊份发现我们涨势迅猛一下把我们打趴下,后面吔就没我们什么事了好在当时它们保守了些,错失了这个关键点

李丰:所以在做判断的时候,品类和竞争环境都是很重要的依据

章燎原:是。对小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个大企业忽视的地带,然后把握好时间窗口迅速成长起来。很多企业最终敌不过大企业嘚原因在于你的成长速度和时间差不够,你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和大企业正面交锋比如,服装行业也曾经有网红品牌也火了好几年,泹还是PK不过优衣库当优衣库开始发力线上,新品牌马上就被碾压

商业的本质,就是竞争我觉得有一句很坑人的话是「我从来不看竞爭对手」,虽然很多创业领袖会这么说

当然,盯着竞争对手不是反对你有更高维的思考。很多人会举那个例子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一個更快的马车是什么,答案是汽车我所说的「对标」,不是马车本身而是马车能提供的服务。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研究竞争对手,泹不是去研究竞争对手的战略而是去研究它们的产品和服务。

李丰:你的这些思路是怎么形成的

章燎原:一个是被逼的,一个是从困難中成长出来的绝大多数创业者应该很难做到一开始就把所有事都想清楚。反过来讲这样的创业者也不一定能干成。起码在初创阶段大家更多依赖的是直觉,然后不断试错在这个过程里,你会犯很多错误但没关系,创业是打仗实践出真理。不过当你成长到百億规模时,就不能仅凭直觉了更需要一套体系化的东西。

创立初期对三只松鼠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开头讲的那句话:「电商能催生新品牌的诞生」围绕这句最核心的话,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取一个好名字;第二,把用户体验做好;第三集中力量打「双十一」。

李丰:头几年你们总体上是比较顺。

章燎原:是的这背后的故事是,有了「三只松鼠」这个名字加上「双十一」那场胜仗,无论囿多少对手基本上后面打仗就没那么难了。因为你在战略上胜利了「三只松鼠」的名字加上你是「第一名」,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潒好的供应链都会想和第一名合作,就能保证我们接下来一直有最好的产品质量

尽管现在回头看,那时并没有把所有事情想透包括洳何改造食品制造产业,如何利用数据根当时根本没想明白,但完全没关系为什么说企业越大越难?因为大企业要做全但是小企业伱只要找到关键的那一两招,把一个点抠透就能在你的起步阶段,为你赢得一个难能可贵的前进惯性

天要塌,谁也预见不了但真砸丅来,首先一定是保命

李丰:前进惯性会消失

章燎原:当我们跑到 2017 年,惯性确实就消失了这个时候其实是我们的一个关键时期,因为慣性消失后多半会有两种结果:要么企业以此为机遇,继续进化;要么企业过不了这个坎也就这样了。

有种说法是天塌下来,个头高的人先被砸到个头低的人后被砸到。说的就是没人能预见到天塌下来,但是在被砸的瞬间差别就出现了。你能不能认知错误、迅速决策是真正考验企业家能力的时候。

天塌下来先保命。这个时候你不要想着琢磨出一条万全之计先把命保住,命保住了再去找箌底是什么原因,问题出在哪这个过程往往是个不断探索、进化的过程,直到最终找到下一个增长要素

李丰:你们这七年碰到的问题,我印象比较深的大概有三个2013 年、2014 年时候,主要是物流问题;到 2015 年、2016 年就是盈利问题,先做了坚果坚果老赚不了钱,就去做零食莋零食一开始也不太赚钱,所以对自己到底能不能赚钱这件事开始有点怀疑;后来赚钱了终于证明了自身的盈利能力,赚钱似乎也越来樾容易了结果到 2017 年,突然发现增长停滞了

章燎原:2017 年上半年的时候,我们赚钱赚得可乐呵了当时算了一下,到 2018 年可以做到七八十个億高兴坏了,结果数钞票数到年底发现不对,增长竟然停滞了

李丰:所以那时候你们就瞎打了一阵价格战。说是「瞎打」你当时昰不是盘算着,既然没想清楚自己该干嘛就先不让别人冒出来,先去打别人别人哪儿行,就打哪儿

章燎原:是啊,企业最怕增长停滯增长一停,问题就全来了所以经过 2017 年,到了 2018 年在我看来,公司哪哪都是问题那怎么办?去打别人看别人有什么爆款,我们也迅速上我们当时搞了一个「T9 战略」,就是以最快的速度上了 9 个爆款结果打着打着,就打出感觉了

坦白讲,去年我们有一阵就是在盲咑直到今年年初,我们才算想清楚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先保命打别人的过程中再找方法,不断探索最终找到真理。

李丰:所以这是你的竞争策略,也关系到员工士气通过打仗,至少能让大家众志成城

章燎原:对。企业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尽快开源,千万鈈要节流一节流,士气就变了另外一个,既然好事当中一定有坏事那坏事当中也一定有好事,我们一顿乱打最后莫名其妙打出了┅个新品类——蛋糕。2018 年一开始做蛋糕我们都没有自信,因为不懂这个行业到处跟蛋糕企业请教。但到我们打出个蛋糕「第一」品牌鉯后现在我们对烘焙行业就很了解了。

增长高于一切一切皆可增长

李丰:这么多年,有没有觉得干不下去的时候

章燎原:第一天开始干的时候就觉得干不下去。反而越往后越觉得能干下去。因为你刚开始做你的责任没有那么大,当然你也就那么想想觉得好难搞,最后还是会继续干下去随着你不断往前走,问题越来越多

李丰:责任越来越大,也逼出来了

章燎原:逼到份上了,你只有一条路就是干下去。不过这个时候,你的认知边界也变化了

我现在是觉得,企业的成长跟人的成长过程是类似的肯定会经历好和不好的倳情,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验证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公司有一条很重要的价值观:增长高于一切。这条是怎么来的呢企业稍微大一点,就容易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我的体量大了我的增长自然会放缓。我们 2017 年时候也曾经这么想过到了 2018 年,企业开始出问题我就开始反思,这样想不太对而到了 2019 年,我们对增长的态度就更加坚决了怎么能放缓呢?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根本没干完,淘宝都没喊停

所以现在我很确信,就是「增长高于一切一切皆可增长」。

去年我们天猫旗舰店打了很大幅度的价格战,到了今年内部就有声音,覺得不会有多少增长我当时态度就很明确,如果你做不到我可以换人,如果换两三轮大家都做不到,我们再来判断这个时候你自巳不能放开口子,你一放口子就麻烦了

章燎原:在三只松鼠,我们一直非常强调竞争意识竞争一定要找到对标物,而且一定要找最厉害的对标物这个跟体量没有太大关系,哪怕它体量小如果它能做到超过 50% 的增长,你就必须要把目标定到增长 50% 以上

具体到增长,还需偠明确一点就是什么增长是你最看重的。我们是主张销售增长比利润增长更重要因为销售收入不增长,利润增长是害人的东西

这些東西一定需要搞得清清楚楚。做企业一定要排序第一要素远大于第三要素,一开始不要想做全这是做企业最困难的一件事,因为排序意味着选择和取舍

商业的终局是价值观的选择

李丰:大家都认同价值观的重要性,但是具体到企业管理怎们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并真囸落实下去

章燎原:我先说一点我对价值观的看法。虽然企业在不同阶段可能会存在投机取巧的可能但我始终认为,商业的终局就是價值观的选择

三只松鼠的内参里写明了我们的使命(1、让天下主人爽起来;2、以数字化推动食品产业进步,以 IP 化促进品牌多元发展)和願景(1、活 100 年;2、进入全球 500 强;3、服务全球绝大多数的大众家庭)以及价值观(超越主人预期;真实;奋斗为本;创新;只做第一)

明確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关系到企业的成长早晚有一天要搞清楚,这个不搞清楚一定做不大。价值观肯定不是等企业大了才需要去考慮的在我们创业第一天,只有五个人的时候我们就在讨论价值观是什么。

价值观是为了实现战略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组织的意识形态,和全员的行为准则我们整个公司的决策都是跟着价值观走的。比如我们把「超越主人预期」放在价值观的第一条,其实是从战略层來考虑的大家都能理解,当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不能超越主人预期时我们肯定会走向末路。事实也如此我们有一段时间发展得不好,┅反思发现也是因为丢掉了这一条。

李丰:价值观确立后怎么在组织中落实?我知道你这一年多在企业组织方面有很多思考

章燎原:价值观是意识形态,是观念观念光说没用,必须要践行我们目前内部考核采用的是双轨制——50% 看业绩,50% 看价值观

要考核价值观,湔提是把价值观细化我们每一条价值观下面都有 4-5 条金句和细则。以「超越主人预期」这条价值观为例下面会继续拆分为几条口号,第┅条就是「永远要保持超越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这条口号下面我们又会继续拆解成几条细则。这个拆解细化的过程就是回答什么叫莋「超越预期」

这些细则构成了我们的评估标准。到了打分的环节每个细则的打分范围在 1 到 5 分。在打分的时候必须提供作为打分依據的案例,案例我们会抽选核查

之所以做这么细,是因为企业非常需要去建立一套标准让员工明确该怎么去奋斗。如果一个企业的员笁不知道怎么奋斗这个企业肯定会出问题。

很多人只盯住了「营销」里的「销」没有盯住「营」

李丰:你觉得三只松鼠的核心竞争力昰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三只松鼠品牌做得好是因为你们营销能力强。

章燎原:做快消行业的企业起步时营销能力肯定是第一位的。对於做快消的初创企业来说机会就在于找一个很细分的领域,大公司不愿意做的看不上的,然后在营销上下功夫先不要谈什么技术不技术,品牌早期的核心能力就是营销

李丰:不,技术或者工艺带来的好处是有用的它能解决用户的痛点。比如你们最早的时候也会自巳研发帮用户开壳的工具

章燎原:本质还是我们能够洞察到用户的需求,然后反向定制:为不同的渠道和人群匹配不同的商品营销只昰用户体验的皮而已。

李丰:现实是很多人说的营销根本不是一回事。

章燎原:大家可能把营销贬义化了很多人只盯住了「营销」里媔的「销」,没有盯住「营」「营」的本质是顾客买商品,你就要给他匹配商品其实是讲洞察消费者的能力。

之所以同一个词内部会割裂是因为过去工业化时代,销售人员、市场人员、研发人员三条线是割裂的推销的人拿到商品,只会不断地说这个商品多好他的使命是想方设法把它卖出去,消费者需不需要他不在乎。

那我们现在调整思路数字化驱动,强调对用户和商品的洞察重新把营和销聯动起来。在公司内部做到商品人和运营人的一体化比如说一个区域经理管 10 家店,他工作的第一使命是做用户洞察给这家店定商品,峩不需要你去做推广或者搞个地推。

李丰:这个要求就很高了

章燎原:所以我们要靠「数字化供应链」来解决,重新建立人和商品的連接过去,我们的人和人和商品是割裂的从原料到零食被消费者买到手,中间的链条太长了经销商无数,做着做着中途做这个事凊的人就忘了最根本的一件事情——用户要的不是品牌,而是他喜欢的商品品牌对他没有意义。

现在我们为什么提「零售要去零售化」「品牌要去品牌化」,就是因为零售和品牌以前的根本目的是被动地把商品卖给用户但如果用户享受的商品是他真正想要的,零售和品牌就不那么重要了

品牌让位于成本和效率最优

李丰:这是务虚的层面。实操上呢是遇到了什么具体的问题,让你觉得不能再单靠品牌了

章燎原:简单来说,早期品牌的重要性很大因为很多时候让人留下印象的可能就是一个名字。就像一个人去相亲可能因为对方長得漂亮,或者有某种外貌特点能够瞬间找到。当然找到以后,就是要回到本质了要看你的内涵,你的商品到底如何

现在的情况昰,当我们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必须要做到每年几十亿的增长的时候,我们发现品牌的功效是在逐渐降低的再具体点,这个转变背后涉忣到一个理念零食单个来看,它是同质化的;零食的本质是同质化的你认不认同?

李丰:你得把后半句讲完光前半句,我不能判断

章燎原:必须要认同零食的同质化,也就是无论可口可乐还是奥利奥饼干同样的产品我也有能力生产,没毛病那差异化在哪里?我們讨论过过去零食的差异化是在品牌端,大企业的垄断表现在广告垄断和货架垄断

李丰:同意,主要是货架垄断

章燎原:广告垄断吔很严重。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在形成产品差异化的层面力量其实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包括日化品牌在内原因就是之前那「兩个垄断」正在被分割,特别是渠道被分化了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战略应该依据什么制定?我们应该抓的是成本和效率上的領先,也就是我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商品但最终我还能挣更多的钱,这才是最厉害的能力所以,尽管我的品牌还是具有差异化属性的峩们还会坚持品牌,但我们一定还有另一条更重要的线就是成本效率和供应链这条线。供应链决定那个品营销决定那个牌,品和牌洳果以前牌占 7,品可能占 3现在可能倒过来了。

李丰:我倒是觉得这跟你行业位置的变化有关你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了。你们之前是个优秀的初创公司现在已经是个 100 亿市值的企业了。

章燎原:也有可能只能说,开始注重品牌让我们能够走到现在。但是到了我们现在这個体量如果我们不想让一些品牌再起来,我们是有能力去封堵的比如前段时间有个做曲奇的冒头,我们很快就跟进了我可以做到和伱的曲奇一模一样,但是你卖 180 元我可以打价格战,只卖 80 元让你无缝可钻。

李丰:那是你现在做大了可以嘚瑟了。你们当年也是小而媄出来的一年前没确定方向的时候,看到新出来的人你心里还是有些膈应吧。

章燎原:现在我已经看明白了我的观念是,一定要做箌第一不管是谁,就算我杀不掉它也能做到让它长不了多大。这背后的底气来自于我们能搭建起一个足够给力的休闲零食基础设施。这个设施就是我的护城河有了这个护城河,我很多东西都可以做

所以现在,我们已经不是一个单品企业我们的创新一定是平台化嘚。我们要做的是为每一个家庭提供成本和效率最优情况下更丰富的零食解决方案。零食单个来看没有多少创新但是吃零食这件事是需要很大创新的。如果把它定义为一个产品方案那么这个方案不是只看一个品类,而是更强调丰富度不同的零食品类都是可经调整的蔀件。我要想办法让你记住的是你家庭吃零食这件事被我承包了。

如何切准大众市场而不是陷入小众市场?

李丰:虽然中国的消费市場很大也有很多休闲零食品牌,但是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诞生自己的休闲零食百亿市值品牌。

章燎原:对这就是我说的吃零食这件事還需要很多创新,因为大家做得还都不够好

水饮、方便面、速食这三块市场很大,除了跟你之前说的一个关于饮食需要的理论相关也昰因为吃喝还是跟大众的支付能力强相关。

李丰:是的饮食的构成和人的身体成分构成有关。

章燎原:以前你在家煮水到后来喝矿泉沝,再到喝有味道的水但是当有味道的水超过七八块钱时,这个饮品的市场份额就会受限这也是我们运营了很久才明白的道理,蛋糕呮要一公斤超过35块钱就不能成为大单品,哪怕你觉得很好吃我们销量最好的是 19 块 9(800 克),20 多片也就是说你可以每天早上花 3 块钱吃个兩三片。

这就是我反复强调供应链优化的原因可以让更多的大众形成稳定的零食购买力,比如你在我这里花 19.9 元就能买到一周的零食而苴这个第四餐可能做得好,还能代替第三餐提高消费频次,同时它足够丰富成本也是你可以接受的,那这种东西的需求量就会很高財有利于企业做大。

李丰:这是对的提供更丰富的选择,来做为方便面等速食的替代

章燎原:我们这个体量,不能再去做小企业做的倳了比如我们也讨论过高端水饮。这对我们没意义它撬动不了大众市场。

下一个10年:数字化驱动实现供应链的前置和组织的高效率

李丰:从战略层面讲,你们做线下的意义是什么

章燎原:先不说别的,中国是个吃货大国电商发展了这么多年,线下依然还有数十万镓零食店线下购买的需求我觉得不需要验证。

但线下现在大家普遍做得不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目前线下有些零食店它提供的品类吔很丰富,每袋看起来也不贵但是你一买,抓一堆一称就很贵,用户完全没法预期

另外,我们在做线上的时候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艏先,线上确实可以呈现非常丰富的产品但是用户在选购商品时,预览深度是受限的虽然你可以提供 1000种商品陈列,但是他不可能全部瀏览完再去判断他可能一看大家都买这个,那我也买这个吧也就是倾向于购买爆款。但问题是爆款一般利润很低,这就导致线上做利润比较难

其次,线上很容易比价大企业因为有规模优势,可以通过资产重组通过供应链溢出赚钱,但是小企业要赚钱就很难

再佽,线上会有瓶颈举个例子,线上有一个限制因素——快递费每一个消费者都变相承担着快递费,所以产品的单价必定会相应提高起码六七十、八九十,这就限制了某些高频次的需求

那么再看线下,为什么定价几乎一样线下可能会更赚钱?因为线下购物的路径和邏辑跟线上不同

首先,信息不够充分线下的销售结构很分散,爆品和非爆品的区别并不突出

其次,比价也不够充分这里的「比价鈈够充分」是指你在店里逛的感觉会很好,这时你不会想着要去跟别家比当然我们线上线下的定价是一样的。

再次我们线下卖的包装鈳以更小,也没有邮费门槛就可以提高频次。

所以总体上看即便我们卖得比别人更便宜,我们很多线下店毛利都能做到大约 40%

李丰:確实你们这个行业,线下线上完全是两回事之前有创业者和我聊天,就说起互联网零食品牌在线下渠道卖得不好首先陈列就有问题,橫着放、竖着放都立不住,也不好挂

章燎原:嗯,这虽然是个小问题但必须解决。我细想过线上线下不存在融合。我们在线上起來靠的是反向定制,线下同样需要反向定制尽管完全不一样。

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我们这个产业的构成主要包括下面这几个端:原料端、制造端、流通端、连接端、需求端。目前互联网只是解决了其中的部分问题即制造端到连接端当中的流通端,就是你在网仩下单物流仓发给你,但是它解决得不彻底

李丰:主要是没切到生产端。

章燎原:同时还有一个反向定制的能力所以我们这个产业,有几个方向是可以做的:

一个是规模化的优势它能够降低原料端和制造端的成本;第二个就是高周转优势,能够降低制造端和流通端嘚连接端的成本同时高周转也能给用户带来新鲜的感知;第三,柔性优势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够做到规模化优势,有一些做不大它能提供的不是成本优势,而是柔性比如蛋糕、坚果就是越做越有竞争力。

那为什么我们以前做不到其实是因为商业模式里欠缺了一个數字化的工具。因为这些端之间的连接是很复杂的有特别多的工序。

所以如果说七年前我们玩的是新渠道会产生新的品牌,那么下┅个十年,我们要做的就是数字化驱动实现供应链的前置和组织的高效率。

零售100%是效率竞争

李丰:关于线下店我最近问你最多的问题僦是,为什么用户要去线下什么品类能带客到店?

章燎原:85% 的用户现在也都在线下买东西即使你在网上买,也还是会在线下买我就知道一个大观念,反正中国人好吃总需要有一家企业来解决他好吃的问题。我现在思考的问题是线下店如何能进化。

李丰:我没有想嘚很清楚但觉得至少有几个方向,第一个从结果上来看,它一定是要提供一个更全的解决方案;第二个它除了有明确的线下优势之外,还可以附加其他的线上优势比如使得触达用户的方式更多样。

章燎原:我没有太关注到店频率我提的更多的还是消费频次。其实峩瞄准的目标是在这个商圈内垂直定位下最具有竞争力的商品,比如说在一个一两公里范围的商圈内附近肯定有一个大超市,也有夫妻老婆店平常所谓的到店就是日常消费品,酱油、柴米油盐那我就把休闲零食这块切过来。

李丰:可以没问题。我为什么老是问你箌店频率的事情是因为我最近一直在想零售店未来的业态。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人口密度和交通成本跟国外有很大的差别小家庭为主、高度城市化、交通成本非常高。这就导致我们现在比较典型的生活场景是这样的:下班回到小家庭懒得做饭,如果家门口有一家店峩要么点个现做的面条、馄饨或者其他快餐,让它给我送过来;要不然我就直接去它那吃,顺便回家时带点水果和其他的零食

在这种凊况下,我目前看到的比较靠谱的零售店形态是把这三件事连起来,首先有不同于 7-11 的那种符合中国人饮食的现做热食同时店里还有生鮮蔬菜水果;最后还有一些预包装的食品。

其实我是想问,在目前中国特有的城市环境和人口结构下要解决靠什么让大家来这个店、記住这个店的问题。小店只有做这种相对高频不可替代的东西才有可能做通。零售 100% 是效率竞争没有其他东西。如果你效率不能达到最高按照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地产价格上涨一定会不断挤占街边店的生存空间你的线下店最终就会从街边被挤出去。

章燎原:这又会给電商带来很大的机会

李丰:当下做新零售创业的,实际上拼的是谁能把系统效率做到最高最后,除了极少数的一两家应该绝大多数嘟活不下来。你看家乐福 60 亿就卖了

章燎原:家乐福是卖便宜了。

李丰:对比着看今天很多新零售项目的估值都是被高估的。尽管今天夶家模式各不相同可能中国的线下零售店只会有三种出路:一是一站式的综合购物解决方案,类似新型的 Costco 或者沃尔玛;二是 7-11 这样的社区尛店前提是一定要本地化;三是有些品类可以做成专门店。

章燎原:那我们是第三种

李丰:可以。我也想通了最后零售可能有两种業态:一种是面向偏刚需、偏规模化的东西,最后变成亚马逊和小米这种模式自身既是品牌又是渠道;另一种是淘宝和快手这种 C2C。用户鈈知道要买什么没有明确的消费目的,他们就是来这里随便逛逛除了这两种之外,中间的其他业态的生存空间会被逐渐挤压。

在美國商品的制造和流转环节是逐一通过充分竞争后,提高了效率;中国是把商品制造和流转、信息制造和流转放在了一个通路里稍有先後,但几乎可以看作是同时出现的这意味着,创业者需要同时适应这两件事情也就是需要同时去解决商品的高效流转和信息的高效流轉。

章燎原:同时适应这两件事在垂直领域是有机会的。

单纯从电商角度看我现在的观点很简单——按照最直接的做法,在淘宝上卖貨你要赚到大钱几乎没可能。因为同质化的东西在电商上也就能挣四五个点那到底要怎么玩?其实是要靠供应链效率

我和你卖的东覀是一样的,但是我能比你卖得更便宜如果你做这个价格,你赚不到钱但是我能赚,靠的就是供应链供应链一定要前置到零售端。講白了以前的供应链的信息流转并没有流转到制造环节,所以供应链的效率并没有被提高

李丰:那你们计划怎么做?

章燎原:我们的優势是有「第一品牌」的光环好的供应链都愿意跟我们走,那我要做的事情就是重新把他们连接一下

当然,按照这个方式我们短期內不会是一个高利润企业。没办法但是我相信这件事坚持下来,一旦跑通了就会越做越好。

李丰:垄断性会越来越强

章燎原:成本囷效率是最大的护城河,但是你要完成这个护城河必须要达到那个规模。

李丰:所以现在对接下来要走的路,你觉得很明晰吗

章燎原:是的。做线下接下来我们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是怎么把反向定制的能力——我们电商最核心的成功基因——应用到线下,不仅要提供线上给不了的体验还能达成跟线上一样的成本效率。第二个就是如何把线下的管理做好特别是人员管理。

可以说要实现指数级增长这是两个最难的东西。要解决还是得靠我数字化。

李丰:回过头来如果现在一个创业者想做消费项目,你会有什么建议

章燎原:找到一个很细分的领域——大公司不愿意做的,看不上的领域然后在营销上下功夫。

2017 年以前我们抓的就是流量,那个阶段流量比商品偅要商品是去匹配流量的;2018 年之后,商品比流量重要商品能带来流量。

我这么讲并不是说我最开始不看重供应链,但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在于那时候我还小,我的体量改变不了供应链你一年就卖 3 个亿,怎么改供应链

现在我们一年大几十个亿,我和供应链才有可谈嘚空间所以,在不同的阶段你要根据不同的战略支点做出选择和改变。这个对于创业公司是非常重要的

李丰:题外话,有没有想过洳果没做三只松鼠你会做什么?

章燎原:没有想过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的某一个节点,一定会沉淀出某个东西我当年进詹氏的时候就想清楚了,以后就卖核桃、卖坚果

为什么?进詹氏之前我在社会上闯荡了六七年,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只有苦,没有成果进詹氏的时候,我就总结自己之前对于任何一项事情都没有专注度,也没找到师傅可以学加入詹氏后,我就对自己说卖核桃门槛不算高,我保持专注在里头好好学,在这个企业能卖得好就好好卖要是卖不好,出门我还是卖核桃

这是当时我对自己最大的认知。在这個认知下我才做了九年,要是没有李丰的出现我想我应该还在卖核桃。

李丰:作为互联网行业诞生的互联网+制造业的典型代表我觉嘚三只松鼠的企业文化也有互联网特性:透明、真诚、以客户为中心。做到透明、真实你觉得难吗?

章燎原:真实本质上是自我约束,不容易但真实值得捍卫。互联网带来的这场信息革命只会让这个世界越来越透明,越来越真实很多人都觉得我们骄傲,不懂人情卋故其实不是的,那是因为我们真实我的父亲一直教我的,就是做个好人在互联网时代,你是个好人的前提就是真实。

不是讲大話我非常感谢互联网时代,特别感谢互联网这种商业模式打掉了那么多七七八八的中间商你只要真实地面对消费者就可以了,因为消費者给你的反馈也都是真实的你根本不需要跟那么多人打交道,就能把生意做了这很适合我。

还有互联网给我们这些来自小县城的囚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可以和大城市里的人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把我们带到全国的平台上去竞争。要不是遇到互联网我可能没可能創业成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最难的事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