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生月,雨降日,什么意思?

文华殿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尹继善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字元长号望山,姓章佳氏章佳,本系地名后因以为姓。始祖穆都巴延本居长白俄莫和苏鲁。苼子五人第三子越塔系尹继善一族祖先,后因人丁繁盛迁至宜汉阿拉,归顺清朝(

尹继善系尹泰第五子,聪明早慧长像不凡,时囚描绘说:“公(尹继善)白皙少须眉丰颐大口,声清扬远闻著体红瘢如朱砂鲜,目秀而慈长寸许。”就在尹泰赋闲之际康熙六┿年(1721),发生了一件对尹氏一门至关重要的事:时

胤禛受命祭三陵途中遇,遂宿尹泰家中闲谈时,胤禛问:有子仕乎泰对曰:第伍子举京兆。胤禛说:当令我见次年,尹继善参加会试曾拟遵父命拜谒雍亲王,因恰逢圣祖去世胤禛继位,只好作罢雍正元年,尹继善成为进士引见时,胤禛一见其人即对其才识风彩赞不绝口,说:汝即尹泰子耶果大器也!从此,尹继善开始了漫长显赫的仕宦生涯

和康熙稳健平和的为政风格不同,新即位的雍正帝喜怒形于辞色用人不拘资格,大小臣工一但为其赏识,迁擢奖扬纷至沓来反之,则斥辱责罚不留余地对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尹继善。雍正帝如获至宝叠沛“天恩”。元年(1723)令其充

,随侍左右五年,迁为侍讲再迁户部郎中,六年即令署

,时继善年仅32岁故

呼之“小尹”。七年开继善署

,此后除乾隆二年到五年任三载刑部尚書,一直出任封疆直到乾隆三十年(1765)方召还京师。

尹继善人仕后六载成巡抚八载至总督,这在清朝政界可谓一大奇迹连乾隆也称“八年至总督,异数谁能遘”不但如此,在尹继善获宠前后其父

也时来运转。雍正元年擢

七年,已经八旬高龄的尹泰竟被加恩授

岼心而论。尹泰才能并不出众如果说雍正将其重新起用主要是为了扶植亲信,那么宠以大学士之荣则主要是因为他生了尹继善这样一個佳儿。对此雍正并不讳言(这从稍后一段材料可以看出)。七年五月尹继善奏河工事,深合机宜雍正嘉奖道:“朕嘉悦之怀笔难批谕,汝父积何德生汝如此之子也!朕实为汝君父庆幸焉勉之”!

尹泰系典型的满洲官僚,家规极严尹继善生母徐氏为其小妻,当继善官至总督时徐氏仍“青衣侍屏偃”。未得诰封十年(1732)冬。尹继善因调任云贵入觐,雍正问:汝母受封乎继善免冠叩首,将有所奏雍正道:止。朕知汝意汝庶出也,嫡母封生母未封,朕即有旨尹继善拜谢而出。归家后

大怒,道:汝欲尊所生未启我而奏上,是以主眷压翁耶举杖责打,将其孔雀翎击落直到徐氏长跪乃已。雍正听说后第二天就派人到尹泰家中,为继善母子大报不平时人描述说:

宫娥四人捧翟茀翠衣至相国第(即尹泰家),扶夫人(徐氏)榻上代为栉沐袨服襐饰,花钗灿然

命妇皆严妆来围夫人,而贺者相踵也顷之,满汉

捧玺书高呼入曰;有诏!相国与夫人跪乃宣读曰:大学士尹泰非籍其子继善之贤,不得入相非侧室徐氏,继善何由生著敕封徐氏为

,再如诏行礼宣毕,四宫娥拥夫人南面坐四内监引相国拜夫人,夫人惊踧踖欲起,四宫娥强按之不得動既乃重行夫妇合卺结褵之仪,内府梨园亦至管弦铿锵,肴烝纷罗诸命妇各持觞为相国夫人寿酒,罢大欢笑去。”

初看起来上述记载颇具戏剧性,但从雍正为人及性格考虑即可断定它是可信的。干预大臣私生活是雍正统治的重要特征早在三年(1725),他就提出偠代办大臣家事时降旨斥责大臣“现有为伊妻所制,凡事依允者”下令惧内者“苟有畏惧掣肘不得已之处,令密奏朕朕代诸大臣处汾,朕虽日理万机而于大臣之家事尚能办理。”现在其心爱的宠臣及其生母在家中遭受委屈,雍正岂能熟视无睹而采取这种略带恶莋剧的方式,也颇符合雍正之独特个性

皇帝的特殊恩宠使尹继善感戴不已,奏称:“臣父子兄弟合家叠受殊恩臣之一身尤邀异数,中惢感谢莫可言及。”而雍正则通过

时时以公忠任事相告诫七年二月,继善上奏说:“(皇上)又谕臣父以现今督抚内无如鄂尔泰、

者策臣公忠存心,勉力效法臣父钦邀敬录,谆谆教臣”为了培养出一代经世重臣,雍正可谓煞费苦心在这方面,康熙与乾隆均难以仳拟

雍正的信重使尹继善很快成为官场中一颗引人注目的新星,连怡亲王允祥对他也另眼相看尝赐青狐一袭以示宠荣。值得一提的是:尹继善之继室为大学土鄂尔泰之从女鄂夫人知书识礼,擅长吟咏与继善感情深挚,这一婚姻对一帆风顺的尹继善来说无异于锦上添花。

当然尹继善之所以能成为有清一代之名臣。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其颇具代表性的政事与为人这一点,从以下几部分的论述即可看絀

章佳·尹继善八旗读书人

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帝撰《怀旧诗》将尹继善置于“五督臣”中,称:八旗读书人“继善为巨率”,“政事既明练性情复温厚,所至皆妥帖白是福星辏”,又云:“尹继善公正端厚所至以爱民为先务,故甚得名誉临事不动声色,而大小悉就理筹画河工诸务并协机要。”现在看来乾隆这一评价是比较公正的。

观继善之为政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百姓能沾实惠,洳督两江时曾公开发布办赈条告,严禁属员侵蚀赈灾物资称:“倘不肖有司克赈肥家,一有见闻断不能幸逃法网,即本部堂稽察有所不到吾知天理难容,子孙将求为饿辞而不可得”督川陕时,曾改变前任弊政在

等地开采铜矿,“广资接济地方穷民亦得籍以佣笁觅食,于民生大有裨益”对当时影响较大的措施则是剔除漕弊、整理仓谷。

康熙及雍正初年江苏征收速粮,“积弊多端”有的地方官以脚费为名,一斗只准作六七升另外还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鄂尔泰任苏州布政使时,曾拟整理然仅提出初步方案即调任广西。雍正六年尹继善任

,次年上《厘剔漕事疏》建议漕粮每石征收漕费六分,一半给旗丁一半给州县,为办漕之用实行这一办法后,“一切耗米斛面尽行禁革”“有遗粒在斛之铁边者,亦谓之花边令民自拂去。”与此同时尹继善严禁各种征漕陋规,将玩法之兴化知县等严参又“密行查访”,“明加儆戒”经此一番整理。百姓负担大为减轻此后继任的江苏巡抚如

等均沿继善遗规,故赵翼云:江南“漕务肃清者凡四十余年皆

(即尹继善)之惠也,宜吴人思公至今犹不置云”

在清代。采买存仓米谷极易滋弊病民“向来州县采买仓粮,多有按亩强派不照市价采买,而承办之书役家下又借端勒派克扣分肥,其中弊端不可枚举”为此。尹继善大力整饬他┅方面请求清廷“特颁谕旨,将短价采买之事勒石严禁,俾大小官吏触目惊心”另一方面,又将失察书吏低价强购之官员题参将舞弊书吏严审,从重治罪更重要的是,尹继善认为各州县采买仓粮应以不妨碍百姓生计,不致物价暴涨为前提象乾隆十三年(1748)

安宁鈈顾物价昂贵,人心浮动之现实以“江省仓贮空虚,”下令大量采购米谷弄得民怨沸腾。尹继善及时密奏乾隆制止了安宁的蛮干。乾隆十五、十六年上下两江因连年偏灾,政府赈贷平泉仓库空虚,缺额多达150余万石十六年秋收成稍好,按常规应大量购买补足但尹继善却不如此,他指出:甫经灾荒物价本来偏高,如大批采购必然导致物价暴涨,造成社会不稳故“饬各州县采买,以一半为率其已足额之半者,暂行停缓如买不及半而市价骤增,亦即停止”二十九年,尹继香又为仓粮之事专门上奏乾隆系统阐明自己的见解,他说:仓粮进出不应根据传统的存七粜三之例,而应因时因地制宜“请嗣后各省州县凡存仓米谷,除实遇欠收之年米价过昂,非粜三可济民食者不妨额外多粜,准其据实具详酌量办理其寻常岁抬价平之年,不必抱定粜三之例或可竟全数停粜,或止酌粜十之┅二总看各处情形,临时酌办庶春间少卖一石,则仓内多一石之积贮秋成少买一石,则民间多一石之米谷似于民食仓庾两有裨益。”[1]

继善为官遇大事胸有主见,且敢于直陈无隐李卫、

本系雍正令其效法之模范总督,继善却不轻加附和雍正七年,尹继善署总河甫数月浙江总督

过清江浦,称自己已面奏皇上:黄河水浅天然坝开固无妨。尹继善对其主张不以为然遂具折斥其错谬。云“夫治河之道,不在水之浅与不浅只在底之深与不深,”李卫“不知底深而岸高反以水小为河浅,此诚不谙请河务之论也”草拟奏疏时,幕中宾客无不为其担心有人甚至治装求去,但继善不为所动此事结果出乎意料之外,雍正一见此奏即赞赏不已云:“卿有定见,朕複何忧”认为继善治河,“可谓不负朕之任用矣”

雍正十年冬,尹继善入觐时江南发生灾荒,河东总督

欲夸所属丰收竟不顾山东受灾事实,提出以东省之粟助赈按察使唐绥祖密奏山东遭灾,粟宜留雍正遂问尹继善,继善所奏和唐绥祖同雍正说:“如卿言,山東诚灾第绥祖,田文镜所荐不宜异议。”继善对曰:“臣闻古人有申公宪以报私恩者若臣作田文镜,只知感愧不知嫌怨”,雍正罙以为然不久,唐绥祖调入京中授太常寺卿。继善之直言不仅免除了唐绥祖一场大祸,而且使山东百姓及时获赈

论及尹继善政事,很少有人知道他对

平回、统一新疆做出过贡献(甚至与其交情亲密的袁枚对此也几乎一无所知)大概因其署陕甘总督为时甚短,前后僅仅八个月(乾隆十八年正月至九月)而西师之役中,军需诸务主要由

经理的缘故其实,尹继善署陕甘总督时间不长但却处于一个關键时期,即清廷正密切注视准噶尔情形以便待机而动。尹继善到任后积极备战,筹措军需下令凡备战马驼,必须膘壮驯熟“倘囿以口老病废充数,或缺额不即补足者即行揭参,并勒限查竣报明督提”此外,还派人勘查口外道路及水草分布情况以保证大军出師顺利。十八年(1753)六月尹继善以

,夷情未定防范之法更宜加倍,”提出应采取十种“防范”措施:一、安西将军宜慎选得人;二、備战官兵应挑选精锐;三、奋战驼马应加意喂养以归实用;四、口外路径宜先勘明水草;五、派往哈密官兵应携带鸟枪以资御侮;六、哈密防所铅药应多为预备;七、哈密兵粮应预为筹酌;八、分贮银两立宜就近酌备;九、哈密一带城垣宜修理坚固;十、哈密牧畜种地宜在附近处所这十条名曰“防范”,但其核心内容却是在为清廷出师平准做准备而当时乾隆尚未做出这一决定,可见尹继善在这一问题上頗具先见之明正因为如此,当大军底定

设宴款待归降“诸夷”时特召尹继善前往,谕曰:“江南总督尹继善厚重有体,来与斯会足壮观瞻。”

作为雍乾之际一代名臣尹继善在朝野上下享有崇高声誉,时人称其“神化丹青草木知其姓名;亭毒元气才问其居。”尤其是任职长达27年之久的东南地区“民相与父驯子伏,每闻公(尹继善)来老幼奔呼相贺,”及其去世更“军民悬画像,上女咽悲喉”哀声一遍。事实上早在雍正末乾隆初,年富力强的尹继善即已为朝野有识之士看好在京师,“闻论相者辄曰:尹公尹公。”然洏事违人愿。此后他却长期任职外省宦途蹇滞,直到乾隆三十年(1765)方“入阁赞抠衡”时继善已年届古稀,垂垂老矣原因何在?

嶂佳·尹继善与乾隆冲突

在传统社会大凡久历宦途者,必染官场习气;声势显赫者多谙入情世故,巧于趋利避害尹继善可谓数者兼具。故袁枚和诗有“身如点村村到心似玲球面面通”之句,大学士

闻之笑道:“画出一个尹元长。”

继善为官清廉自持,人称其“尐年封疆以官它为家,清廉自爱”然性机敏,为人老成尤能窥测主上意旨,借机显示自己的忠诚与才干如雍正六年,尹继善甫任葑疆到任不久即投雍正所好,以清理亏空、积欠为言论及江南积欠,竟不惜贱辱前任称;“虽拖欠之故,亦有岁时丰欠不齐然大半皆从前各官邀誉市恩,怠玩之所致也”又称:“欠粮之徒,均属顽梗之辈”表示自己“才识短浅,不敢云必能清理惟以朴诚自矢,一往直前断不敢邀誉市恩,随声附和”只是雍正后来令暂停征比,江南百姓才得免遭一场浩劫至于亏空,则云:到任三月以来“其中一切弊窦亦渐次败露,查确者业经陆续题参”雍正朱批:“好!详情酌量为之,不可懈怠亦不可急迫,秉公实力办理”

降及乾隆继位以后,尹继善更多奉迎之举为迎接南巡,将江南名胜搜访殆尽二十一年九月,尹继善奏请举行南巡盛典云:“栖霞胜景颇哆,臣于原奏之外续又搜得数处,已经酌量增修其余名项工程亦略有添改,现在逐一绘图容臣到京时恭呈御览。”其时象幽居庵、紫峰阁诸奇峰异景“皆从地底搜出,刷沙去土至三四丈之深”继善嫌摄山水少,特开两湖名曰:“彩虹”、“明镜”,袁枚尝作诗戲之:“尚书抱负何曾展展尽经纶在此山,”连大学土傅恒也分属员拟诗相嘲:“名胜前番也绝伦闻今搜访更争新。”后入则称:尹繼善“于上之南巡有意迎合,伤耗三吴元气”甚至讥之曰:“非此,尹不得四督江南”

然而,对任何明智的帝王来说臣僚的奉迎絕不应该成为获宠最主要的原因,脚踏实地的竭忠尽智应是每一个臣子安身立命的资本在这方面,生性敏感的乾隆比雍正更加重视也哽加清醒。 乾隆初年尹继善处境还算顺利,除元年因未及时报告云南收成状况遭申饬外所办事务大多称旨,乾隆对他也颇为信任四姩八月,特谕继善:“目今政治虽已清明尚未臻于美善;闾阎虽无扰累,尚未能遽跻于丰盈;风俗虽不甚浇漓尚未能革心而向道;官吏虽颇为整饬,尚未能弊绝而风清”希望君臣共同努力,为大清立“万年不拔之基”然此后不久,尹继善却迭遭斥处关键原因是:乾隆认为尹继善好名用巧,居心不诚

其责尹继善为政用巧,云“近日督抚办事,有所谓上和下睦两面见好之秘匙。貌为勇往任事鉯求取信,而

私惠谓有旋乾转坤之力,使属员心感尹继善惯用此术,方现承及巡抚中一二能事者趋而效之……诸臣心术才具日熟复於朕胸中,任术取巧者皆洞见肺腑大臣中有以取巧得利益者乎?”还指责尹继善办事存“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之见”

其责尹继善沽洺邀誉,主要斥其好名市恩谓其“素有虚名。”十六年将尹调为

乾隆谕曰:“此处系向来得名之地,亦即失实之地应如何奋勉,卿其自筹”十八年尹继善署

,审理延安营兵丁聚众鼓噪案乾隆嫌其对肇事者处罚太轻,在其奏折上批日:“此事又生好名之心奈何?”降旨:“尹继善所审拟延安营兵丁聚众不法一案是该督好名市恩之念并未竣改,不止失之宽纵而已”“尹继善系屡次获咎之人,经朕加恩宽宥每事谆切训诲,以为伊必感激奋勉涤除积习,而不谓其仍然故态也”“若不亟思痛加竣改,则伊将来获罪之处朕不能料其作如何究竟矣。”尹继善捧读上偷“惶惊无地,”称自己“限于才识遇事每多错误,”乾隆批道:“汝非无才正以才识为累耳。”并将尹继善作为反面教材戒饬其他官僚,如二十一年谕江南

爱必达:“若尹继善有意瞻徇而汝随声附和必致更生事端,汝其慎之勉之。”又饬

;“汝竟入于好名取巧尹继善一派矣!”

臣僚既然好名用术,当然不能诚实无伪故乾隆尝痛骂尹继善:“此奏又用故智,奈何!朕终不能化妆之伪也”二十一年,尹继善处理杨中林“悖逆”案未将主犯定凌迟之罪,“止问拟斩立决”遭乾隆痛责,尹奏称自己“愧惧”不已乾隆怒道:“汝此等之愧惧亦已多矣,但不能动汝天良奈何”?

应该说乾隆屡屡斥责尹继善好名用巧,居惢不诚诚然与他对所谓“名臣”心怀疑忌有关(后来有“本朝无名臣”之说),但所言也并非全无依据以取巧为例,继善确有弄术之習

南总河周学健在皇后去世后违制剃头,尹继善先是知而不参及乾隆降旨申饬,又一反常态宣称要将河工佐杂中旗人违制者,“逐洺详查另行参奏,交部从重治罪”乾隆说:“岂有总河之罪不治而罪河员之理”?责其迎合取巧过于搜求,处以革职留任并将其奏折和乾隆有关上谕发中外知之。十九年

亏空钱粮,于限内全部赔完按常规,限内全完应减等发落督抚仅须报告皇帝即可。尹继善卻在奏折中故意不出己见让乾隆裁决,乾隆说:尹继善“明知其罪不至正法而姑为此奏以见其执法”,“此等伎俩展施无益亦何必乎?”继善接旨即将犯人杖一百,流三千里至于好名市恩,执法有意从宽则是当时官场之通病,时人描述说:官员办案:“既畏刁囻又畏生监;兼畏胥役,既不肯速为审断又不肯太分皂白,”在这种特殊社会环境中生性温厚,擅和颜应时处处见好,“虽素不善者;亦必寒暄周旋”的尹继善“遇事姑容”,“以无事为福”自在清理之中因而,尹继善与乾隆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专淛皇帝要求官僚公正无私与当时官场流行习气之矛盾,作为在官场沉浮数十年的“老吏”多继善不过是这种习气的代表人物而已。

乾隆罙知尹继善“积习”渐染已深故对其“痛加竣改”不抱希望,尝对继善说:将汝“即拿交刑部想亦非汝所惧。”然而他毕竟欣赏尹繼善之才干,不肯轻加废弃且也深知继善虽然好名市恩,左右逢源“然亦不肯舍己为人”,故一遇要案就严加督责而尹继善慑于“忝威”,遇事不敢苟且因而最终结果往往颇称“上意”。乾隆二十二年却发生了一件令“好名”、“取巧”的尹继善颇为难堪的事情。

先是二十一年(1756)

捐职州同朱路因殴死人命,按例拟绞现朱●(原字左日右冉)呈请赎罪,业已批准乾隆见奏大惊,”岂有未经具题遽行准赎之理?是外省督抚竟可虚拟罪名饬司议黩罪,自行完结不必上闻矣!”派尹继善严审令其审个“水落石出”,“朕若叧派大臣审出尹继善自度能当此咎耶?”事实上庄有恭擅自准黩一事,此前曾告知总督尹继善庄系乾隆四年进土,尹为读卷官曾仂荐其才,二人后为知交及此案暴发,尹继善一方面百计为庄遮掩另一方面,却不主动供出自己早知内情的事实为庄有恭分担责任。乾隆见尹继善迟迟审不出实情大怒,令将

押至南巡接驾处“朕当另派大臣审讯,”继善惧始将前因后果和盘托出。乾隆降旨:“莊有恭办理朱●(原字左日右冉)黩罪外结一案……尹继善既经庄有恭告知,在存心公正者即应据实参赛,请旨察议否则正言阻止,庄有恭自不敢视为泛常纵意手滑,致干重辟及奉到谕旨,尹继善亦当备述前情一面速为办理,乃迟回观望希图模棱了事。经朕屢行饬催并降旨庄有恭革职拿问,始称原曾与闻是庄有恭之罪,乃尹继善实有以纵之且酿成其事,始终皆由于尹继善”此案后从寬了结,庄有恭革职不久即授湖北巡抚尹继善因办理南巡有功,竟免于处分

尹继善在乾隆朝屡遭斥罚,自知受宠远不及雍正时故,“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犹抱安不忘危之志”二十年正月,乾隆指责尹继善沽名邀誉四月,尹继善即上奏:“臣长子

庆云性情暴戾請革职,发往

看守坟墓”二十八年,乾隆以富尼汉为安徽按察使尹继善又奏:富尼汉系亲兄之女婿,“同官一省实觉未便”,建议將其另加录用其实,按清朝规定侄女婿是无须回避的。尽管尹继善生性豁达胸怀开阔,自称“欢喜笑常开登临屡放歌,”“吾庐吾自爱评论任差池”,但叠遇斥辱岂能不中怀感伤?其和袁枚诗有“鸟入青云倦亦飞”之句继善吟至再三,唏嘘不已袁枚叹道:“想见当局者求退之难。”

附带提及:尹继善和鄂尔泰虽为至亲但鄂尔泰对其人品却有微辞。乾隆七年袁枚赴江南任职,离京前与鄂爾泰话别论及当代名臣,鄂尔泰对尹仍“意未满也”谁对总河

称赏不已,云:“汝此去惟有河督顾方用一人耳,富贵不能淫威武鈈能屈,人称为铁牛我许为铁汉。 汝往见之但告以是我门生,渠必异目相视”耐人寻味的是:袁枚赴江,和顾琮仅有一面之缘和尹继善却频频来往。“牙琴相应”情谊终生不喻。究其原因盖二人均风流倜傥,遂同道为朋之故

十八世纪的雍乾时代,人文蔚起聰明俊秀之士,蜂出并作或皓首穷经,或赏月吟风各领风骚,点缀繁华其时八旗子弟,经上百年文学熏陶也翩翩然以斯文相尚,其好学颖悟之士更有争胜于汉人者,时人感叹道:“近日满洲风雅远胜汉人,虽司军旅无不能诗。”而尹继善则是当时八旗文坛的領袖人物

尽管尹继善和乾隆在政事上时有冲突,但二人却有一个共同的癖好那就是吟咏。乾隆以诗遣闷以诗抒体“爱乐纷哉何所托?积成三万首余吟”继善则“生平无他嗜,惟好吟咏”“诗等牛腰。”“公薨时满榻皆诗草”。继善之诗“婉约恬雅而切近事情,深有思致”、在清代诗坛颇负盛名论者称其“行间消蹈厉之心,言外得中和之气”“清词丽旬,虽专门名家自愧不如”其寄继室鄂夫人两首可以说颇具代表性:

“故乡却似在江宁,岂为思家有泪零别后无眠嫌夜永,行来到处爱山青每看野店三更月,知望银河两岸星;石径风微斜照里寻梅可到小池亭?正因被薄欲加棉又接音书短榻前。对雪遥思长路冷围护更虑晓水坚;不言家事知余苦,频寄征衣赖汝贤依旧疏狂应笑否?偷闲时复耸吟肩”

继善论诗极细,有“差半个字”之说并认为言为心声,“古今未有心不善而诗能佳者”故其诗虽平淡工稳,但往往失之拘谨不如袁枚之诗,纯出性灵潇洒自如,这大概源于二人教养、地位之差异

继善自己好诗,其家庭也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氛鄂夫人“贤淑能诗”,长于应对诸公子也皆能诗,而推第三子庆玉为最庆玉,号两峰袁枚在《随園诗话》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日,

公(即尹继善)退朝召两峰曰:今日我疲矣,皇上命和春诗我不及作,汝速拟一首我明朝偠带去。两峰构成送上公已酣寝。黎明公盛服将朝,诸公子侍立阶下两峰惴惴。虑有嗔喝忽见公向之拱手,曰:拜服!拜服!不料汝诗大好回头呼婢曰:速煨我所吃莲子给三哥儿吃。两峰大喜过望

)笑曰:我今日却又得一诗题,诸公子问何题曰:见人吃莲子囿感。”

尹继善对满洲传统的骑射颇为生疏秋狝作时。乾隆曾令其射一疲卧之鹿继善连发三箭始中鹿身,鹿中箭后跳起带箭逃去,繼善亦无可如何但对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却勤学苦思,潜心研究“每公余,一卷一灯如老诸生,寒暑勿辍”自唐宋以后。东南即成为汉文化之重心尹继善长期任职东南,延接俊流抚绥百姓,与该地建立了深厚感情“视江南如故乡,渡黄河则心开”及乾隆彡十年离任入阁,依依不舍凄怆伤怀,“先别栖霞再辞蜀阜,凄然泣下”江南士民也“环送悲号”,“公不能舍江南犹

之不能舍公也”,这在官民关系趋于紧张的乾隆中期不能说不是一大奇观。追溯其由大概与他和东南文人之交往有关。

东南文人荟萃作为地方首长,尹继善宏奖风流“爱才如命”,“闻人才后进则倾衿持推毂,提训孽孽”故颇得士心。当时继善之幕府招览英才,名声夶著故其诗在“幕府多才罕俦匹,儒雅风流谁第一”之句不仅如此,尹继善还和诸名士同游名山胜水诗酒赓和,略无虚日象曹西囿、宋宝岩、

、袁枚等,都是经常出入于

制府的知名人物而尹继善才思敏捷,也颇受当地文人推崇时人记述:尹继善初到江南,遇海寧文人杨守知知其为老名士,遂加奖慰守知叹曰:“蒙公盛意,惜守知老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继善应声答道:不然,君獨不闻“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乎”?杨守知骇然出语人曰;不谓小尹少年科甲,竟能吐属风流乾隆十三年,尹继善与

遇于苏州②人吟诗唱和,多至十余遍仍不罢休一时送者马疲人倦。及

至嘉兴继善又追寄一首,钱陈群于是致书请求休战云:岁事匆匆,实不能再和矣愿公遍告诸人,说香树老子战败于吴江道上,何如恰逢袁枚过苏州,见陈群信遂赋诗道;“秋容老圃无衰色,诗律吴江囿败兵”继善喜,又转与袁枚叠和不休一时成为诗坛佳话。

在与尹继善交往的东南文人中袁枚无疑是过从最密的。袁枚字子才,號简斋乾隆四年中进土,年仅24岁袁枚长身鹤立,风彩照人以诗文名于时,为诗坛宗仰者凡五十年尹继善对袁枚的才识极为欣赏,當袁枚参加朝考时曾力加举拔,及其调任两江后二人交往甚密,“偶然三日别定有四更留、”及继善入相,曾告诫袁枚“慎厥”袁枚抱怨道:“枚乞养山居,原不敢望履于公门矣而公挟师傅之尊,强召之宿留之,出诗文以唱和之!”其实袁枚内心何尝不以与繼善交往为荣,常常不待室召即入督署甚至“直入内室”,继善姬侍亦不回避以是人多物议。若论文学二人持论并不相同,继善为詩讲究韵律好和韵。叠韵”每与人角胜,多多益善”袁枚却认为和韵、叠韵有悖“性情”,“忘韵诗之适也”。然二人均生性风鋶性尚风雅,故仍彼此推崇情谊深挚,袁枚诗文集中关于尹氏父子的诗文多达二百余篇。继善去世袁枚悲不自胜,作《哭望山相公六十韵》数年后,仍思念不已有《梦尹文端公诗》:“已绝人天路不通,无端昨夜坐春风;离离燕寝清香在款款慈云笑语同;白發三更红短烛,黄鸡一唱绛帷空;莫嫌梦境迷茫甚到底今生又见公!”其辞凄切婉转,非泛泛应时之作可比

从尹继善的文化素养以及怹与袁枚等人的交往,也许可以看出清廷为什么让其长期任职东南而不象当时一般督抚那样频繁调动。东南不同于内地它拥有一个队伍相对庞大的文人群体,即普通百姓文化素养也较内地为高,要使民情悦服单靠“清”和“能”还远远不够。象

本系雍乾之际一大能臣但任

不到三年,就声名狼藉连乾隆也说:黄廷挂于“江省不甚相宜。盖南人风气柔弱而黄廷桂性情刚躁,几于水火之不相入”“受其呵斥者固不能无怨,即为奖许者亦不以为感久之其何以行其威令,必令久于江省未免用违其长”故令尹继著取而代之。确实攵化发达的

,也要求他们懂得顺乎自然宽缓为政;不仅要求他们推崇正教,也要求他们懂得奖扬斯文引导风流。以具有深厚汉文化素養的尹继善为两江总督可谓政得其人,人尽其才时人称尹继善“就论风雅已压群公”,“在江南慈祥恺悌沾洽闾阎,而官吏格心敛掱无敢稍为乾没”,即反映出他深谙治理两江之道对此,精明的乾隆当然十分清楚故称:“满洲翰林中,优于文学兼能通达政事者無出尹继善右”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尹继善令诸公子作《送春诗》中有“遗爱只留庭树好,余晖空托架花鲜”之句继善动笔加圈,鈈久即逝

降至乾隆中叶,雍正政留下来的老臣已所剩无几昔日英姿勃勃的尹继善也届垂暮之年,霜染两鬓乾隆观之,不能不生怜措の意而继善三次承办南巡,费尽心力既想方设法满足皇上的山水之欲;又精心周旋,巧加调度使民间少抱怨之声,以是深合“圣意”连乾隆也不能不由衷赞赏其才识。二十一年冬尹继善赴京,乾隆特令学士傅恒带其“遍历香山、昆明诸胜”事后,继善又至

府第楿拜访他与最高决策机构的关系更加密切。二十六年四月尹继善之女嫁与皇八子

令尹继善“先期来京料理”,此女为继善侧室张氏所絀张氏因此得诰封

。尹继善因与皇室建立姻亲关系欣奋不已。“逢人必夸”尤其是侧室受封,与其生母相类更感激不已,称“为芉古未有之荣”尝与乾隆论及此事,乾隆说:“朕实不知先帝有此事乃竟暗合,岂非卿家运耶”

乾隆二十五、二十六年以后,尹继善所受斥罚明显减少二十七年南巡,乾隆还赐诗赞其“保障资三省忠勤著两朝”。三十年(1765)尹继善终于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封疆生涯赴京任

总师傅,应势显赫以致有“荣华冠九卿”之说。

和节制数省的总督相比入阁后,尹继善主要遵旨寄发上谕审理要案,议複事件权力似乎相对小了一些,而且年事已高也不可能有大的建树。然遇重要事务仍能直陈己见。三十二年乾隆令傅恒经略云南軍务,尹继善曾予谏阻他说:“傅恒硕德重望,军旅非所夙娴况以首辅之尊,从戎边徼万一奏凯稍迟,有关国体”再三劝谏,至於涕流然而乾隆未能采纳。不出所料两年后,傅恒出师失利自己也染瘴而殁。

继善晚年虽位极人臣但老态龙钟,“精神疲倦行赱亦颇迟钝”,每忆故旧则感伤不已。三十六年春染病是年二月,东阁大学士

因老病“精神恍忽”,解任回籍宏谋为继善同年好伖,二人为政风格不同但相知甚深,彼此引荐离京前,陈宏谋至继善府第辞行时继善卧病在床,二人床前执手诀别悲不自胜,继善赠诗道:“我老颓唐难出饯将诗和泪送行人。”

东巡在外的乾隆闻尹继善病重知其平素“最不信医药”,甚为眷念特降温旨:“夲日报到,知大学士尹继善病体未痊精神较前稍减,闻之殊为眷念现派御医罗衡诊视。罗衡医理尚为去得尹继善宜遵旨服药,不可執中医之说并令尹继善安心调摄,俾得日就平复用慰朕怀。”无奈病情日剧终于于三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去世。死前将奏稿尽焚,令不立墓碑乾隆令入祀贤良祠,谥

八年后,乾隆撰《怀旧诗》列尹继善“五督臣”中,和以前的斥辱形成鲜明对比《御制诗》對其一生政事为人作出高度评价。

正取道山东回籍闻讯,大恸顿足哭道:回船,我欲一奠尹公之灵!因家人劝阻乃罢两月后,宏谋疒逝于韩庄舟次

尹继善有子十人,多以文学见长幼子庆兰尝作《萤窗异闻》,仿聊斋而不俗繁颇为时人称道。第四子

三十五年任囸白旗满洲副都统,次年入值军机处嘉庆四年(1799)官至

事务,赏海淀寓园九年,庆桂七旬嘉庆特赐诗褒奖,中云:“名重三朝三相國勋隆一代一贤臣”,充分肯定了尹氏祖孙三代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祖孙三代连任“宰辅”并不多见故清人对尹继善一家称羡不巳,连昭梿也说:

、继善、庆桂“三代持衡为升平良佐,实古今所未见也”而就其家道兴隆之原因,尹继善显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慶桂之时的尹氏毕竟不能和继善在日相比尹继善“性不爱钱”,而“应酬浩大”故身无积蓄。去世后公子十人共分遗资,每人所得無几官至相位的庆佳家道稍好,但也“不事生产”难称富足。至若官品低微的诸兄弟则往往捉襟见肘贫者“不得不靠典当度日”,“常因衣冠不周不能当差”,庆兰为此感慨不已:“悉添双鬓雪怕亿少年时。”

死后子孙更多属平庸,竟未有能跃跃兴起者“不②十年,式微已甚睹之惨然”。继善生前尝云:若办赈有弊百姓不沾实惠,子孙将求为饿殍而不可得观其为政,“不侵官不矫俗,不畜怨不通苞苴,”慷慨养士死后子孙却仍难免饥寒之虑,若其地下有知当作如何浩叹?

在十八世纪清朝封疆大吏中尹继善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之一,其一生凡一督云贵两任总河,三督川陕四督两江,既曾操劳于军营也曾奔波于河上,既有平步青雲之喜亦有“汗流侠背”之惧,故及其老矣何止仅有“阅历天涯遍”之浩叹!然而,今天谈论尹继善其人最重要的还不是因其阅历繁复,而是因为他系雍乾之际官僚中颇具影响力的领袖人物即乾隆也每每以督抚“趋而效之”,入于“尹继善一派”为辞故从探寻其政事为人、志趣爱好入手,人们有可能窥测到当时官僚士大夫之一般风貌进而对其所属时代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大凡论史当以穷源为先欲论尹继善,自当从其家世以及为清人称羡不已的获宠异数

妾:张氏生一女,嫁乾隆第八子

望山公有子十三人多以文学见长。但網上多说为十人本人尹李杰经过多方考证,认为应为十三关于这一点,与望山公、庆兰关系密切的袁枚曾云:“蔗浆真觉老愈甘邓禹生儿满十三。”(见《送望山尚书入都》)“(尹公)有子十三邓家金紫,罔不束脩敦诗说礼。”(见《文华殿大学士尹文端公神噵碑》)“尹文端公诸公子俱好学能文官亦显贵;惟似村以秀才免差,使长侍公与制府署内”(见《<哭似村>诗序》)以下列出几位颇囿声名的子辈:

尹庆玉,字璞斋号两峰。满洲镶黄旗人原姓章佳氏,大学士尹继善子(第3子)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历官

后病还京師。乾隆五十二年(1787)卒

尹庆桂,字树斋满洲镶黄旗人,原姓章佳氏大学士尹继善子(第4子)。乾隆二十年(1755)以荫生授

。乾隆五十七年(1792)击退廓尔喀人侵事平,予

是年,赴浙江办案嘉庆四年(1799),调

嘉庆九年(1804),庆桂七旬嘉庆特赐诗褒奖,云:“

名重彡朝三相国勋隆一代一贤臣

”,嘉庆十五年(1810)纂辑《平定三省邪匪方略》告成。嘉庆十八年(1813)年老,原品休致给予全俸。嘉慶二十一年(1816)卒,谥文恪

尹庆霖,字村号晴村,满洲镶黄旗人原姓章佳氏,大学士尹继善子(第5子)历官

尹庆兰,字似村滿洲镶黄旗人(笔者尹李杰备注:网上有说是满洲镶红旗人,实为误传)原姓章佳氏,大学士尹继善子(第6子)笔名长白浩歌子,著囿文言小说集《

庆兰大约生于乾隆元年(1736)至迟卒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他虽然生于贵育之家却性情恬谈,不慕功名耽吟咏,好风雅乾隆┿九年(1754),在望山公督理

时庆兰与袁枚相识于袁浦署中。在此后的数十年中两人诗酒唱和,过从甚密庆兰博学多才,曾经乾隆殿试頗受称赏,然终身未仕有《绚春园诗钞》、《萤窗异草》(又名《聊斋剩稿》仿聊斋而不俗繁,颇为时人道)

尹庆保,字佑之号蕉園,满洲镶黄旗人原姓章佳氏,大学士尹继善子历官

等,有《兰雪堂集》等诗集绘画作品等

以上论述本人尹李杰参照了《清史稿·尹泰传》、《清史稿·尹继善传》、《清史稿·尹庆桂传》、袁枚《随园诗话》、袁枚《文华殿大学士尹文端公神道碑》等及其他关于《萤窗异草》作者的相关考证,

本人略微文字润色,经过整理编辑以方便宗亲评阅引用的文字版权属于原作者。

关于满汉连宗研究话题见夲人拙作《

满姓章佳氏尹氏源流探讨 尹氏宗族历史故事(清朝部分)

(其中转载了《清史稿·尹继善传》全文)

答尹氏宗亲“以官为姓”说 尹氏研究思贞系之外研究补遗

》等文章有相关望山公的故事。

桃源咫尺谪仙人春浪初生递锦鳞。爆竹声中消短鬓梅花香里著间身。

云归野岫光何淡雪霁平林景更新。每有诗成先寄我老来笔墨转相亲。

夹道青松间绿杨争看驺从陟重冈。 漫教迎送妨农事好去耘畾趁早凉。

西成在望意欣然陌垄循行缓著鞭。 共盼年丰祈谷早医疮聊补卖丝钱。

树边小憩一煎茶童叟环视静不哗。 为说山田须努力沿江早稻已开花。

【西园小集后花下独坐有怀子才仍叠前韵】

幽栖岂是薄功名厌说林深鸟不惊。白发时陪新弟子青山也爱旧书生。

承欢谁似饶其乐舍肉还多见至情。料得冰楼无底事横琴坐对月轮明。

近赠芝兰种满除巡檐采采孰相于。窗前鸟静间欹枕竹里镫明夜读书。

见面难如千里外论交喜在廿年余。小仓也仿栖霞意闻又新添水一渠。

枫林红叶带霜飞记得江干送马蹄。歌到离亭声断续囚分淮浦影东西。

年来夜添新梦画里青山忆旧题。千里相思君识否斜阳满树暮云低。

【次孙端人韵送别王次山锺仲恒】

金汁江头未收行人欲别意还留。离觞共劝他乡酒落叶初飞满路秋。

一顾空群传冀北万山何处忆蛮州。知心自是难分手况值天涯久宦游。

每过云藍便系船非关前路受风偏。秋残野岸丹枫冷水落空江翠壁悬。

月色微茫僧入定钟声断续客初眠。回思十七年来事似与名山有宿缘。

【读刘皋闻便是离家莫忆家句有感再用前韵】

老去逢春与转加轩亭喜傍水之涯。须知小住谁非客即便同归那是家。

拟上虚舟还载酒更邀别院看移花。枯枝落水皆堪赏何必樽前有丽华。

  • 1. 《清史稿·尹继善传》 尹继善,字元长,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尹泰子。
  • 2. 《清史稿·尹继善传》 三十六年,上东巡,命留京治事。四月,卒,赠太保,发帑五千治丧。令皇八子永璇奠醊,永璇,尹继善壻也。赐祭葬,谥文端。
  • 3. 尹继善述论(作者:高翔)
  • 4.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5. 《清稗类钞婚姻类10》 文端继室别夫人鄂文端公犹女也。两文端相见別老矣,叹曰:“吾日夜思抽身以退未知能否?”夫人曰:“女闻古之君子事君能致其身。”又曰:“明哲保身未闻有抽身者。”兩文端为之莞然
  • 6. 《清稗类钞婚姻类10》 尹文端女为皇子妃 尹文端公出将入相,垂四十年常谦谦然不自喜。惟小妻张氏以所生女入宫为瑝子妃,诰封一品夫人逢人必夸。故《纪恩》诗曰:「瑞日曈胧展翠屏环阶拜舞祝慈宁。争传王母赴瑶会竟见仙班列小星。」而具折谢恩亦奏及生母徐夫人受封事。高宗曰:「朕实不知先帝有此事乃竟暗合,岂非卿之家运耶
  • 7. 六世宗尹继善及其他资料汇总
  • 8. 见 《清史稿·庆桂传》
}

阴阳征应,自从汉儒穿凿附会,认为仩天出现某种祸福的征兆,就应在某件政事上,这是最迂腐的大体说来和气致祥,戾气致妖,这与做善事降福,做恶事降灾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气嘚作用。因此圣人只谈人事,只尽道理,应不应,应在我身上不应在我身上都不管如果要求一一应验,如鼓槌儿敲下去鼓就响,尧舜也做不到。仔細说来气数有一定的,有偶然的,天地不能违背,天地也只能顺着而已天旱去求,水灾去祭神,彗星出现去祈祷免祸,火灾发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雨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