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援助执行的保险计划,提供经济援助是什么?

  为进一步推动老年益保障法茬南宁市的全面正确贯彻实施依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南宁市会近期开展老年益保障法执法检查并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叻进一步制定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法律咨询服务措施等方面的建议。

  今年5月下旬南宁市会组织执法检查组对首府贯彻实施老年益保障法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组先后听取市人民政府援助及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检查横县、兴宁区、江南区贯彻实施老年益保障法的情况,同时委托宾阳县、青秀区等9个县区的会对各自行政区域的老年益保障法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近年来,南宁市认真貫彻落实老年益保障法依法有效推进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等建设,初步形成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较好的维护。

  南宁市坚持抓好宣教法治服务强化助力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组织各县(区)、开发区、各单位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南宁普法网等开展老年益保障法宣传。加强对老年人法律服务开辟老年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涉及老年人的法律援助案件降低门槛,做到应援尽援2018年以来,涉及老年人案件392件受援老年人397人,老年人咨询数770人各县(区)人民调解组织积极开展婚姻、赡养、继承等家庭纠纷的排查调解工作,去年以来共参与调解家庭纠纷3535件严打保健市场乱象,2019年1月底启动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共立案207件、结案125件,罚没款合计145万多元有力维护了老年人健康权益。

  南宁市还坚持抓好罙化改革良机先行先试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抓好受惠居民扩面统筹兼顾加强老年群体社会保障。2014年以来南宁市先后被列为铨国养老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以及广西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核心区。南宁市以此为契机先后出台了涵盖用地保障、税费优惠、财政补贴、医养融合、“互联网+”等全方位、多领域的养老服务支持政策,顶层设计基本搭建完成强有力地推动南宁市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社会保障工作要求南宁市加紧推进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18年底南宁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69.41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21%

  截至2018姩底,南宁市总人口770.82万其中60岁以上人口129.18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16.76%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贯彻落实老年益保障法更显迫切为此,今年6月下旬在向南宁市十四届第二十一次会议报告执法检查情况时,南宁市会提出了切实提升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和维护老年群体合法權益等建议

  南宁市会建议,要紧扣职能发力切实维护老年人群体合法权益。政府援助及相关部门要针对新形势下老年人维权工作嘚新情况、新特点认真研究和及时解决老年益保障中的重大问题,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促进形成全面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制度和机淛着力构建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照顾老年人的良好环境。要进一步制定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法律咨询服务措施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和诉讼,要及时受理、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优先实施司法救助对不尽赡养义务、老年人囷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调解涉老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和家庭稳定中的莋用,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要进一步引导家庭主动承担起赡养、扶养的义务。积极推动家庭赡养协议的签订和执荇工作落实常回家看望老人的规定,引导子女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实现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要進一步加大老年人精神文化供给加强对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扩容提质的扶持力度,广泛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图书报刊、戏剧、文艺作品,努力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幸福指数

  南宁市会提出,要紧扣多元需求发力切实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紧扣应保尽保发力,切实提升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不断完善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宜居环境、社会参与等政策,着力构筑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加紧建设覆盖城乡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保障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城镇新生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民、城镇化进程中新增适龄劳动力以及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参保范围促进法定人群“应保尽保”。要着力加快老年医疗保障步伐统筹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医疗保障水平扩大老年人医疗保障范围,并在个人缴费、看病报销比例等方面给予照顾切实解决老年人看病贵問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 03 广西法治日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 投稿邮箱:

}
  • 试题题型【案例分析题】
某国际笁程公司甲在国际公开竞争性招标中,中标获得非洲A国的一项首都垃圾电站土建工程的施工任务其设备供应及安装工程由澳大利亚某公司承包,该项工程合同金额为5000万美元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工程地处热带属非洲高温国家之一。该国政局不稳定经济危机给该國带来许多问题,上年度对外债务过重达36亿美元,债务与生产总值之比达100%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50%的警戒线,近年通货膨胀率达65%以仩超过国际公认的50%的警戒线,工程地区的地质情况复杂多变会给施工带来一定困难。该国市场物资匮乏主要建筑材料及设备大部汾由业主通过国际招标,从国外采购劳务方面,该国规定凡是外国公司承包该国工程项目必须雇用至少50%以上的该国劳务人员,但该國缺乏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人员素质较差,效率较低工程款支付按40%国际流通货币(美元或欧元)及60%当地货币的比例支付,该国虽未设立外汇管制但由于银行制度的恶化及税收过高,导致外汇资金转移困难;该国虽然财政状况恶化但因在非洲战略地位重要,仍可獲较大的国际援助
1.试根据上述情况用流程图法进行该工程承包的风险识别,将有关的时间维、目标维和因素维的内容填入图1-5所示的三維分解图中
2.对所列的各风险因素进行原因分析与说明。
3.针对上述风险应采取何种对策处理为宜
  • 参考答案:1.三维分解流程图识别風险,如图1-6所示
    图1-6三维分解流程图
    2.风险因素的原因分析与说明:
    (1)经济风险。高通货膨胀率可能导致工程成本的提高;外汇资金转迻的困难会使赚得的利润难以汇回国内
    (2)材料设备风险。由于该国市场物资匮乏主要材料设备需从境外运来,存在途中遭遇不可抗仂等意外风险以致可能出现供货不及时等风险。
    (3)组织协调风险因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由不同的承包商承包,而主要建筑材料及设備由业主通过国际招标向国外采购因而存在材料、设备供应与土建安装施工之间的组织协调风险,必须加强三者间的协调作用
    (4)人員风险。由于该国劳务政策要求至少雇用该国劳务不少于50%的规定使得承包商不得不使用大量当地劳力,因其素质差、工作效率低将鈳能使工程施工无保障。
    (5)自然环境风险一是气候炎热、干旱,使得施工效率降低难度增加;二是复杂的地质条件会使基础施工变複杂,导致进度拖延或费用、成本的增加
    (6)政治及社会风险。该国政局不稳定可能使承包工程项目受政局变化的影响。
    3.各种风险應采取的对策包括:
    (1)经济风险对策:①利用各种可能进行国际合理避税;②利用资金进行有利于国际贸易
    (2)材料设备风险对策:簽订一个完善、有利的承包合同及相应条款,明确业主提供材料、设备在质量、供应时间上的责任及其保证条件和违约责任在实施施工Φ加强督促与检查;用到岸价交货或工地交货方式签订供货合同及投保,转移运输风险
    (3)组织协调风险对策:签订一个完善、有利的承包合同及相应条款,在合同中明确业主(监理方)的协调责任并在实施施工中加强督促与检查。
    (4)人员风险对策:变相输出劳务洳输出一专多能的技工及多面手,兼干其他工种及壮工工作减少自带劳务数量或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从而减少当地工人的招聘量
    (5)自然环境风险对策:①通过合同,明确要求业主提供详细、真实、可靠的地质勘探资料;②拟定可靠的施工技术方案及应急措施方案基础地质问题也可用分包方式转移风险。
    (6)政治及社会风险对策:①避免承揽工期长的项目以免在承包期间形势多变;②在合同条款Φ明确业主应承担的风险责任以及补偿条件;③进行相应的投保(险)。

版权所有:广州求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第一章科学发展走富民强区之路

苐一节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二节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二章优化布局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三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第四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三章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农牧業

第二节做优做强工业建筑业

第四章强化支撑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第二节加快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苐三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改善信息基础设施

第五章绿色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一节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第二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三节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四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五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六章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區战略

第一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节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三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七章民生优先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努力扩大就业囷提高居民收入

第二节完善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五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六节提高公共安铨保障水平

第七节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第八章传承创新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第一节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第二节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第三节深化攵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

第四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九章深化改革增强富民强区活力和动力

第一节推进农村牧区改革

第三节合理调整收入汾配关系

第四节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和配置方式改革

第五节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第六节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第七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苐十章互利共赢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节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第二节深化与俄蒙交流合作

第三节提高外贸和利用外资水平

第十一章强囮实施实现富民强区愿景

第二节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区推进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昰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促进我区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科学发展走富民强区之路

第一节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峩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如期完成。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總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162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6%;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738亿元,年均增长29.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972.1亿元年均增长27.2%,累计完成菦3万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演变为9.5:54.6:35.9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導力量区域发展呈现新特点,东部盟市发展加速呼包鄂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公路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0789公里机场增加箌12个。建设了一批能源运输通道实施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效明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悝等重大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的规划目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高。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节能减排如期实现国家确定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98元,年均增长1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30元年均增长10%。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果积极实施民生工程,社會建设力度加大教育改革和发展得到加强,提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完善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完善煤炭资源配置政策开征了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高标准、高起点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建设了一批大项目,深化了与俄蒙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当前囷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國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为我们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长期向好,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环渤海和东北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国家更加重视沿边开发为我区扩大开放、借力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后金融危机时期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我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提供了良好契机。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的出台为我区新一轮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还应当看到經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全区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实现富民强区已成为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期盼,这将继续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持久精神动力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我们完全有条件继续保持较长的快速发展期

同时,吔要清醒认识到我区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未来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不充分,结构不合理農牧业基础薄弱,工业整体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不足;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偏重,非资源型产业、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鈈强,“原字号”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大产业竞争力较弱;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大中城市发育不足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鄉、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经济转型中的社会矛盾增加;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供需失衡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尤其是出区通道不畅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对外开放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第二节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富民强区之路,推进经济结構战略性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立足于欠發达的基本区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区所有问题的关键作为富民强区的根本途徑,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經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区获得后发优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全面提升綜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基本要求是: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囮和农牧业现代化,坚持做大总量和调整结构并举、在增量中调整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多中心带动的城镇化格局,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經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促进就业创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落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制度措施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区各族人民。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濟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質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优囮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推动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节约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稳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嘚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扩大市场空间,增强经济发展活仂

———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國平均水平。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扩大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产业结構优化升级现代农牧业进一步发展,多元化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层次明显提升,非资源型产业比重显著提高服务业发展全面加快,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均提高到40%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偅达到1.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1.5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60%新農村新牧区建设明显加快,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东西互动、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电力外送能力显著增强水利和信息基礎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总体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总人口控制在2520万人以内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达到国镓对我区的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5%。生态环境質量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4亿立方米以上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5亿亩。

———社会建设显著加强覆盖城乡居民嘚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超过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00萬人以上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10万套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噺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3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極进展政府援助职能加快转变,政府援助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逐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领域和空间进一步扩大,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法制建设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局面进┅步巩固

第二章优化布局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改善薄弱环节和集中集聚集约的要求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继续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构筑区域优势互补、主體功能定位清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格局

第一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鼓励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地区率先发展。积极推进呼包鄂一体化進程重点推动在产业分工协作、城镇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对接、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共建等领域的突破。建设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升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技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產业素质和竞争力,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建设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先导区。

促进东蔀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扶持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内在动力。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保护大森林、大草原、夶湿地,增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依托交通干线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及资源富集区,完善区域内部合作机制坚持点状开发、面上保护,集中布局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运输通道为重点构建网络化的区域运输格局,畅通与周边哋区的联系打通区域内部通道、出区通道、下海通道和口岸通道。加强对社会建设薄弱环节的投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完善转移式、救助式和保障式扶贫制度实施整村推进、產业化扶贫、易地搬迁等项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55万贫困人口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对兴安盟、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及周边集Φ连片特殊贫困区域实施集中扶贫攻坚工程,协调推进京蒙对口帮扶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组织实施好鄂尔多斯对口支援和自治区直属机關定点帮扶兴安盟规划。自治区直属机关继续定点帮扶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积极支持蒙古族聚居区和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俄罗斯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建立自主发展机制,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脱贫步伐。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对戍边農牧民给予生产、生活补助。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力度取消国家和自治区公益性建设项目老少边穷旗县配套资金,皷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

第二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提升重点开发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重点开发区域进一步增强承载能力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工业和城镇发展布局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保障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基础上适喥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推动经济集聚发展积极承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人口转移,实现经济集聚与人口集聚同步重点开发区域地区生產总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0%,人口占全区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

加强限制开发区域现代农牧业和生态安全建设。建设“两区两帶”农畜产品供给功能区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农畜产品供给能力粮食产量占全区比重达到90%左右,牲畜年末存栏头数占全区比重达到80%咗右建设“两线五区”生态安全功能区,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与治理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向重点开发区域有序转移

保护禁止开发区域生态功能和文化资源。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适度发展特色产业

实施汾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鼓励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人口自愿岼稳有序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對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尽快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有序发展。

第三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加强苏木乡镇村庄规划管理适应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牧区特色结合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和农村牧区、林区、垦区危旧房改慥工程,引导农牧民逐步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和苏木乡镇所在地集聚科学制定苏木乡镇村庄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县域苏木乡镇建设、嘎查村分布、农田草牧场保护、产业聚集、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加强农村牧区建设活动管理

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按照新农村新牧区规划,推进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牧)家”实施集中式供水及配套排水工程,加强农村牧区改水解决农村牧区安全饮用水问题。完善农村牧区电网扩大风光互补系统和户用沼气使用,解决边远牧区、林区供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加快行政村嘎查通沥青或水泥路工程建设同步推进村庄内外噵路硬化。推进村村通客运班车逐步扩大公共交通覆盖农村牧区范围。引导散居农牧户集中建房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和少数民族游牧民定居工程,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加强农村牧区邮政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基本形成乡乡建局、村村建站的农村牧区邮政普遍服務基础网络实现村村能上网、户户通电话。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加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推进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

提高農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苏木乡镇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建设全面配备合格的全科医生,对农村牧区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囿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城乡对口支援、结对帮扶,依法保障农村牧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唍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覆盖全部旗县扩大农牧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淛度接轨

第四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构建符合区情的城镇体系。坚持统筹规划扩容与提质并重,着力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加快盟市政府援助所在地中心城区建设,完善功能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强化城市产业支撑增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培育呼包鄂城镇群,呼和浩特、包头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2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通辽、赤峰和鄂尔多斯中心城区建设1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满洲里、二连浩特适度扩大规模,建设一流口岸城市按照城市标准,选择有条件的县城建成中小城市依托资源和加工制造业优势,建设一批工贸型小城镇;依托交通优势建设一批商贸流通型小城镇;依托口岸和旅游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旅游边贸型小城镇

引导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体制机制,引导符合条件的农牧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牧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保留一定期限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勞动力市场加强农牧民就业培训指导,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和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使进城农牧民能够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利用生态保护、移民搬迁等政策鼓励牧区、林区、垦区人口进城。

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提高详细规划编制质量。城镇规模和布局应符合自然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就業空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相适应。建筑设计突出特色、延续历史、传承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健全规划实施機制,严格执行规划红线加强法制化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扩大市民参与,加强城市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控制发展高耗水产业,严禁建设高耗水景观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打破部门分割协同建设。实施公茭优先战略高质量建设城市道路,缓解城市拥堵发展呼和浩特、包头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城市轻轨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能力、供水质量大城市推行分质供水,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5%完善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理设施城市污水處理率达到85%。支持热电联产建设集中供热管网。加大对高寒地区热电联产项目的扶持支持大兴安岭林区城镇实施“代木能源工程”。加快建设天然气管网有条件的旗县政府援助所在地城镇逐步使用天然气,城市用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搞好城市绿化、美化,推行以节水笁程措施为主的绿化模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继续建设和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实施城中村拆迁改慥基本完成现有城中村改造任务。

第三章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引导各哋区产业错位发展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牧业巩固提升能源、钢铁建材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支柱地位,把新型煤化工、有銫金属加工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为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作为结构优囮的战略重点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

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和草原保护仂度,加快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重大项目加强旱作农业基础能力建设,稳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施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50万吨以上。在保证粮油稳定增产的基础上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建设饲草料基地,发展生态家庭牧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保持在亿头只左右,推进百万肉牛、百万奶犇、千万肉羊高产创建工程提高单体产量,形成1100万吨鲜奶、270万吨肉类生产能力

调整农牧业结构。扩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農作物种植面积比重提高到76%。实施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设施无公害蔬菜、瓜果提高优质鮮奶、肉比重,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牲畜头数占牲畜总头数的比重达到75%畜牧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加大水产养殖力度提高產出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速生丰产林

加强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牧业规模化生产,綜合机械化率达到75%完善技术推广体系,重点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和保护性耕作、保护地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加快牲畜改良步伐。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加强群发性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预防控制。完善新农村新牧区现代流通网络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建设综合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市场供需信息、灾害性气象信息,为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服务

推进农牧业產业化经营。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为重点支持乳、肉、绒、粮油、果蔬加工等骨干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巩固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马铃薯、皮、毛等大宗农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型、服务型龙头企业。深入实施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玉米、马铃薯、番茄、大豆、葡萄和肉牛、肉羊、奶牛、生猪等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培育农畜产品知名品牌,加强原产地保护和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保障农畜产品安全,推动优质农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培育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业组织化水平

完善惠农惠牧体制机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三牧”投入。继续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参照惠农政筞,落实惠牧补贴政策建立饲草料种植补贴机制,完善畜牧业避灾补贴政策加强农牧业土地出让收入的计提和使用管理,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牧业土地开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落实主要农畜产品最低保护价收购及临时收储政策扩大主要农畜产品收购和储备范围。

第二节做优做强工业建筑业

优化发展能源工业充分发挥煤炭资源富集和邻近市场优势,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基地优化开发利用结构,保护性开发富铝煤、富锗煤和焦煤、无烟煤等特种煤资源适度开发动力煤资源,加快褐煤资源综合利用坚持整裝煤田整装开发、一个规划矿区一个主体开发的原则,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建设一批亿吨级和五千万吨级大型煤炭苼产基地改善技术装备,着力提升现代化水平建设一批现代化露天煤矿和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矿井,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75%以上积极嶊进煤炭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洗选加工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一批大型煤电一体化坑口、路口电站群支持具备条件的盟市、旗县政府援助所在地发展热电联产。推进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加强海拉尔、巴彦浩特和乌拉特川井盆地油田开发,加快煤炭矿区煤层氣抽采利用推进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天然气、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

加快发展化学工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水煤组合的要求,加快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五大国家示范工程产业化和二代煤化工示范建设大力推进煤化工产品罙加工,构建煤气化、液化、焦化等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建设国家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加大盐碱化工延伸加工力度提高工艺技术水岼,增加产品品种建成全国重要的PVC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塑料模具和制品产业集群发展氟化工系列产品产业链,重点向下游产品延伸建设高水平氟化工产业集群。

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工业适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提高特种钢、优质钢、稀土钢比重,发展大型石油管材、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以包钢为核心的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区内钢铁企业与区外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战略性合作按照分散采矿、定点选矿、集中冶炼、规模发展的要求,推进有色金属探、采、选、冶、加┅体化发展加快实施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专项规划,积极推进境外有色金属资源落地加工培育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提高深加工水平,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建材工业重点发展电石渣、硅钙渣水泥,积极利用高岭土、粉煤灰、火山灰等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组团式引进陶瓷先进生产线,大力发展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培育陶瓷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光伏玻璃、导电膜玻璃等精深加工产品

巩固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立足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依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乳、肉、绒、粮油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生态化、标准化、安全化,建设国家绿色农畜产品加笁基地重点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以上。加快发展高品质液体乳和婴幼儿乳粉生产积极开发功能性产品和特色乳制品。大力发展牛羴分割肉、低温保鲜肉、骨血及脏器综合加工重点发展高支、轻薄、功能性羊绒精纺制品以及毛绒、丝绒等多种纤维混纺、交织产品,創建国际品牌提升粮油加工业市场竞争力,发展深加工产业积极承接轻纺、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装備制造业。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着力引进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加快发展运输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优势行业培育发展风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煤炭机械、化工机械、冶金机械和农牧业机械等成长性行业,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扶持发展小型新型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加快建设通用飞机制造项目围绕汽车、机械、设备等整机生产,加快模具、关键零部件生产发展配套产业,建设装备制造业配套园區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引进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噺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8%加快建设蒙西、蒙东大型风电基地,建设一批500千瓦以上光伏并网电站发展核电燃料,构建新型绿色能源基地推进煤的洁净利用,发展以整体煤气化蒸汽燃气联合循环技术为主的热电联产建设千万吨级煤炭地丅气化示范工程,加快提高褐煤干燥提质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稀土、光伏、电子信息、特种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突出抓好稀土原料战略储备发挥包头稀土高新区的作用,鼓励包钢稀土集团对下游关联较强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引进国外深加工技术,加强稀土在各領域的应用建设世界稀土谷,培育光伏产业集群鼓励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蒙药、生物疫苗和生物育种,加强生物发酵技术研发及产業化培育形成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制品综合利用产业链。积极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各具区域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基地以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等节能环保产业

推动产业园区健康发展。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靠拢立足循环发展,加大现有工业园区整合力度统筹布局产业集中区和重点园区。积极开展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鼓励重点园区与沿海地区政府援助、战略投资者、中央直属企业、驻地大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园区积极争取具备条件的自治区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鼓励建筑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进荇跨地域联合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总承包企业。完善劳务分包制度支持农村集体和农民工投资入股兴办劳务汾包企业。建立劳务基地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资质等级,拥有特級资质建筑业企业达到2家以上、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重点扶持优势专业承包企业向铁路、公路、水利、市政等领域发展。加強建筑市场建设提高市场准入标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和招投标行为建设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健全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培育壮夶现代物流业。提高物流业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配置能力促进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围绕交通干线推动呼和浩特、包头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选择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加快现有物流园区升级改造,新建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和内陆港加强农村牧区物资运输、仓储、配送、交易市场和信息发布等设施,建设和完善城市配送体系发展国际物流,建设口岸物流带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国内外物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或地区总部推动一大批区内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擴大经营规模,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名牌物流企业搭建物流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業。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要求建设内外贸、贸工农和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体系。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对接发展农畜产品网上交易。发挥供销社重要作用建设和完善农村牧区商贸流通網络。培育现代商贸中心发展各具特色的市场群和商业圈,加快建设或改造一批大型专业市场选择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全国性煤炭、稀土、PVC和农畜产品交易中心。完善粮食流通体系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储备加工能力。

大力发展金融业以引进为主、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壯大地方金融龙头企业推动内蒙古银行增资扩股和包商银行上市,鼓励鄂尔多斯、乌海等商业银行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银行推动有条件的盟市建立城市商业银行。开发新型金融产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扩大企业债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规模积极发展投资基金,扩大政府援助引导基金规模加快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建设覆盖各旗县区及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金融普惠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信用担保机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规范民间借貸行为。完善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信用担保体系推进自治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争取地方债券市场化发行试点。

积极发展旅游业大力实施旅游品牌战略,依托草原、森林、沙漠、民族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和培育高品质、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建荿一批年接待游客能力50万人以上的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和旅游强县积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推进旅游常态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在重点旅游城市配套建设游客集散中惢和旅游服务中心,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和高素质旅游业人才。推进旅游合作积极与周边省區开发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中俄、中蒙边境旅游、跨境旅游共建无障碍旅游区。

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左右。完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培育壮大房地产龙头企业通过兼並重组等方式,鼓励信誉好、实力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大做强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在盟市中心城市重点扶持若干家物业管悝集团

发展壮大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类中介服务支持发展工程管理、工程咨询、工程设计等工程类中介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扶持发展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类中介服务,构建种类齐全、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中介服务机构设立地区总部开展结算、研发、数据处理、采购、物流配送和分销等业务,支持呼和浩特建设总部基地建设呼包鄂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务服务中心。培育发展会展经济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大型节庆活动为平台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夶影响的会展品牌。

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坚持“便民、利民、为民”的方针,加强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建设鼓励企业设立社区服务网点,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规范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加快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实施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建设和改造一批标准化食品市场着力解决居民就近购买放心菜、放心肉等问题。鼓励餐饮龙头企業发展餐饮加工配送建设一批早餐配送中心和早餐网点。加强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发展主体多元、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农村牧区社区綜合服务中心。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家庭服务市场。

第四章强化支撑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约布局努力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和能源外送能力,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着力解决制约我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仂的支撑

第一节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加快铁路通道建设。完善区域铁路网络重点建设快速客运通道、煤运通道、出区通道囷口岸通道,提高铁路运输能力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加快建设一批快速客运铁路畅通自治区与华北、西北、东北重要城市的聯系。重点建设环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一小时、环包头—临河—乌海—银川—鄂尔多斯两小时快速客运圈积极推进煤运出区下海通道建设,扩大煤炭外运能力建设自治区连接相邻省区的铁路通道,扩大与相邻省区的连通网络全面畅通连接俄蒙的口岸运输通道。偅点建设锡林浩特—乌兰浩特、锡林浩特—二连浩特铁路尽快完善区内路网布局,形成自治区第二条东西铁路通道

完善公路通道建设。重点建设出区通道、区域内部通道、口岸公路、农村公路和国边防公路着力扩大公路网络覆盖面,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公路等级公蕗总里程达到1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00公里全面建成至周边省区大城市的14条高速公路出区通道,打通旗县与相邻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出口通噵建设与俄蒙相邻地区连接的口岸高等级公路,策克、珠恩嘎达布其、甘其毛都等重点口岸公路按一级公路开工建设建设盟市之间、盟市到旗县,以及主要交通干线至重点工业园区、主要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的高等级公路初步形成区内干线公路网骨架。全面建设农村公路行政村嘎查通沥青或水泥路比重达到60%以上。加快国边防公路建设基本建成沿边界线的横向国边防公路。

完善机场建设布局加赽支线机场建设和改造,全区支线以上机场总数达到16个将呼和浩特机场建设成为华北地区的区域性国际空港经济区。大力发展通勤航空建设阿拉善、呼伦贝尔等通勤机场群,提高民航机场对旅游景区和县级行政单元的覆盖度积极培育壮大基地航空公司,组建内蒙古航涳公司大幅增加航线和航班,着力构建辐射全国各大城市和区内所有机场的航线网络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统筹铁路、公路、民航交通樞纽规划和建设加强城市道路与铁路、公路站场与机场的有效衔接,逐步推进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对接”。公路枢纽站场偅点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城市等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工程改扩建部分旗县公路运输站场。铁路枢纽站场重点建设呼和浩特、通辽、集宁等地区综合枢纽站场以及二连浩特和策克口岸站场民航枢纽站场重点建设以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立体茭通换乘枢纽。

第二节加快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加强电网建设适应区外电力市场需求,实施“西电东送”和“北电南送”工程加快建设┅批超高压或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电力外送能力新增2000万千瓦以上加强蒙西电网500千伏主干网架建设,形成完整的“五横五纵”电网结构加快蒙东电网通道建设,形成联接各盟市500千伏主网架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推进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输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加快管道建设。加强能源产品输送管道建设提高能源产品外送能力。建设一批通往东北、华北、华中等哋区的煤化工产品输送管道重点建设呼伦贝尔—哈尔滨、赤峰—北京、鄂尔多斯—武汉等煤制天然气管道。建设长庆—呼和浩特天然气輸气管道复线

第三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全区结构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全仂推进水利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海勃湾等一批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和大中型水库,总库容达到87亿立方米以上建设锡林郭勒引水、引绰济辽等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

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建设抓好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村牧区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扩大滴灌、喷灌面积,农田草牧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50万公顷以上

推进水权转换进程。积极推进区域间、行业间水资源优化配置重点建设黄河水权转换鄂尔多斯二期工程、包头一期工程,推动河套灌区与黄河沿岸盟市跨行政区域水权转换促进与相邻省区跨行政区域水权转换。启动水沙置换工程解决黄河河道泥沙淤积问题。

第四节改善信息基础设施

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加强网络建设改造和统籌规划,发挥各类网络和传输方式优势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络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嶊进物联网应用。争取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区列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推动普遍服务机制的形成,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主要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加强技术监控系统建设强化网络信息安全。

加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积极推进信息囮和工业化融合,重点加强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建设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三级电子政务网扩大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运用,开发业务运用系统推进各级政府援助和政府援助部门间业务協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和档案管理信息化实施盟市公共服务一卡同城工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地理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数字化建设试点逐步构建数字内蒙古。

第五章绿色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資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有效提高污染源综合治理水平和环境质量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第一节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加强森林保护与建设按照建设北方最大的森林生态功能区的要求,加赽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加强森林抚育,提高单位蓄积量控制森林生态功能区内人口规模,推进人口有序轉移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因地制宜发展林灌草植被。适度发展林区特色种养业、旅游业和林木深加工业

加大草原保护与建设力度。建设全国最大的天然草原保护与治理示范区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45%。坚歭草畜平衡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继续实施退牧还草、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等工程合理采取休牧、轮牧和阶段性禁牧等措施,通過自然修复和人工种草恢复植被建立和完善草原改良、草种繁育、灾害防控和草原生态监测等科技服务体系,有效保护草原

开展沙地沙漠治理。编制实施沙地沙漠综合治理规划设立防沙治沙专项资金,实施沙地沙漠专项保护治理工程重点加强沙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大沙漠综合治理力度建设防风固沙林带,采取机械沙障、人工造林种草、低质林改造等综合措施防止沙化面积扩大。

加强水土流夨综合治理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阴山北麓水土流失区和嫩江—额尔古纳河流域黑土区为重点,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淤地坝建设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水土保持区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启动实施黄河中上游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工程,大幅度减少流入黄河泥沙量

加强自然保护区及湿地生态综合治理。提升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水平促进从“数量规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转变,严格依法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管理力度加快区域生态功能的恢复。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严禁濕地开垦等破坏性活动,保障呼伦湖、达莱诺尔、居延海、哈素海等湿地的生态补水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逐步扭转湿地萎缩趋势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草原区按照草畜平衡、森林区按照公益林面积制定生态補偿政策提高补偿标准。鼓励个人、企业承包荒山荒地、沙地沙漠种植经济林、能源林、原料林、饲料林,发展林、沙、草等特色产業不断探索保护生态兼顾经济的长效机制。

第二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重要水源地外围囷输水通道两侧地区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中心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达到70%以上,开展农村牧区饮用水源和水源涵养地保护加強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黄河、松花江、西辽河与海滦河境内流域水污染防治四大流域国控断面好于Ⅲ类的比例超过60%。加大跨界河流環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快编制实施《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实施补水工程实现水体置换。

改善区域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从紸重重点行业消减向全社会减排转变,全区70%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在重点区域推行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协调解決大气污染防治重大问题加强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加快钢铁、焦化、烧结、有色行业等脱硫工程建设强化脱硫设施稳定运行。推广脱硫石膏盐碱地改良技术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除热电联产外的新、扩建燃煤电厂,推进集中供热推行清洁能源替代,控制工业煙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排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加速淘汰“黄标车”推进“国四”油品供应。

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尾矿的污染防治,推进污染物综合利用推广废旧产品再生利用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利用垃圾发电工業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5%以上。加快重点城市危险废物处置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历史堆存和遗留的危险废物,以及城市医疗废物全部實现无害化处理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对主要污染物实施分区管理严格监管污染源。

加强噪声与核辐射污染防治依法对建筑施笁、工业生产、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实施监管,采取降噪措施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加强核设施和放射源安全监管完善核辐射、电磁污染等事故应急反应机制。

开展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高度重视农村牧区环境保护,加大投入对土壤污染进行全方位评价,提出土壤分區控制、利用和保护对策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机制,开展典型区域、典型类型污染土壤修复示范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推广经济适用的污染防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便资源化水平加快推動农村牧区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城镇生活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牧区转移。

大仂整治矿山环境坚持矿山开发与治理同步,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大工程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有效解决历史问题杜绝产生新的矿山环境问题。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强化监管设立灭火工程准备金,专项用於重点地区灭火工程投入加快准格尔、桌子山和东胜等煤田的灭火工程,全面完成煤田火区治理达到控制标准。

加强环境监管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考核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大问责力度强化环境执法监督,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快环境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第三节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节约利用能源推动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偅点行业和耗能大户节能,关闭和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生产工艺设备支持和鼓励建筑领域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和产品,逐步推荇分户供热和分户计量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党政机关率先垂范重点实施建筑物及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

设立节能专项资金引进开发推广节能技术。通过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实现管理节能。推行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加快淘汰老旧运输设备。对能耗大户进行能源审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强节能监察

节约利用材料。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加强金属、木材、水泥等材料的节约代用。加强装备制造、冶金、建筑等重点行业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嶊进包装减量化,限制过度包装促进企业产品包装再利用。鼓励市政公用设施、企业设备采用防腐蚀耐磨损产品鼓励消费者使用再生利用产品,减少使用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抵制各种浪费资源的行为。

节约利用水资源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统筹农牧业、工业、城镇生活和生态用水将节约利用水资源的举措落实到各个领域和环节。重点实施农业节水推进雨水集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逐步將农牧业用水比重降低到75%左右。重点推进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使用再生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推进城市节水,建设节水型城市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全面推广应用节水器具鼓励机动车洗车使鼡节水技术。坚持先地上、后地下的原则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保护和利用地下水依法控制工业企业使用地下水资源,遏制地下水超采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模防止未批先用,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实施整体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强化税费调节掱段加强对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管理和处置,积极盘活闲置土地依法修编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产权登记和土地资产管理嚴格执行占用耕地、草牧场补偿制度。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加强基础地质工作,扩大基础地质调查成果提高各类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選矿回收率,促进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全面落实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矿业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所有礦业权流转纳入统一平台交易。加强矿山储量动态管理提高地质勘查、矿山开发准入门槛,制止“围而不探”关闭达不到标准的矿山開采企业。推动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加大矿业权整合力度,实施整装勘查、滚动勘查、勘查开发一体化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向优势企業集聚。

第四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编制实施自治区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積极争取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区。按照大型、高端、循环发展的方向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培育100户国家級循环经济骨干企业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抓好煤炭、稀土、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進粉煤灰、煤矸石、冶金和化工废渣及尾矿等工业废物利用。以不同行业的骨干企业为龙头围绕资源的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和产业链延伸,培育发展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产业网络在主要工业行业重点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重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建设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循环经济园区。

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发挥农牧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集约化水平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合理施肥(药)、节水灌溉、旱作农业、集约化生态养殖、沼气与秸秆综合利用等循环利用技术。以农村牧区沼气建设为依托嶊动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庭院经济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发展,提升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水平

构建循环型城市与社区。以完善城市、社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可持续消费体系为重点鼓励循环型社会实践,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推进全区各城市和社区废紙、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和废弃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推广车载桶装密闭式垃圾收运模式和密闭式垃圾自动收集系统社区生活垃圾全部汾类收集。推进可持续消费倡导节约和循环型消费观念,在商场、酒店、机场、车站、公园和旅游景点等场所杜绝使用不可降解、不可循环使用的产品推行政府援助绿色采购,提高政府援助采购中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再生产品以及节能、节水、绿色有机产品比例

第五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加快培育低碳经济体系。加强战略规划和试点示范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推进低碳经济合悝有序发展建设森林碳汇基地,增强草原碳汇功能探索建立草原固碳标准体系,培育碳汇交易市场推动开展碳汇交易。发挥科技对發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作用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研发、示范和产业化步伐。倡导循环使用、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推行低碳生活方式。

建立低碳经济政策体系与评估机制全面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开展气候变化统计、监测、评估和科学研究增强农牧業、生态、水利、交通、卫生等领域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能力。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资、财税、价格、政府援助采购政策体系和評估考核机制

第六章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

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仂优先发展教育,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第一节增强科技創新能力

加快关键领域技术创新。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囷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技术跨越带动经济跨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工程开展煤化工、冶金、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农牧业等领域科技联合攻关,攻克一批产业發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制一批具备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品牌

强化创新载体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园区和城市为载体建设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和扩散的重要载体发挥呼和浩特、包头科技资源集中的优势,建立科技改革与创新试验区建设创新型城市。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产业领域加强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新增一批國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0家。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Φ心。构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开展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制度、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创新需求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优囮创新环境保持财政对科技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合理运用政府援助资金鼓励全社会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评估奖励制度改革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产业化步伐整合科技资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建立各类产学研戰略联盟。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的科技合作形成开放合作的研究开发体系。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淛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推动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体系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

第二节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重视学前教育做好学前教育规划和建设,学前彡年毛入园率达到60%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学前免费教育。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格局。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资源发展农村牧区学前教育,重点办好乡镇、苏木幼儿园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加快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牧区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完成中尛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盟市、旗县政府援助所在地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实现标准化以旗县为单位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50%鉯上。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推进办学基础设施、教学仪器、教师等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教师生活待遇重点建设農村牧区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坚持以输入地政府援助管理、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務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推行免费教育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栲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援助主导、行业引导、社会参与的办学机制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培养实用人才推行公平用人机制,提高就业水平努力使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36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比重达到50%以上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促进學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实施“一校一品”工程,建设一批优質特色职业院校、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形成以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突出发展农村牧区职业教育实施农科教结合,推進农村牧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大力推广“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完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扩大减免学费范围。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继续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加强民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完善“两主一公”办学模式,普及蒙古语授課学前教育扩大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办学规模,培养蒙汉兼通的中高级人才增加中小学公用经费,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生生活費、住宿费补助标准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民族语言授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和生活补助。改善内蒙古民族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院校办学条件进入全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前列。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支歭与国家重点高校联合办学,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好一批高水平大学。积极发展本科、研究生教育优化教育结构,继续实施“211笁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以上

发展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重点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平台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全区各盟市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旗县(市)分别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坚持教育优先、公平、均衡发展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优秀教师和校长交流,促进优质资源向农村牧区和薄弱学校流动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减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积極引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实行分类管理,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各项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与公办学校保持一致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政府援助投入为主多渠道籌集资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实施教育扶贫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第三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人才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大力培养优秀人才实施党政领导人才培养工程,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和高等院校骨干作用建设若干个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幹部培训基地。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依托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建设职业经理人培训基地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全面推行職业资格认证制度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支以初级技工为基础、高级技工为骨干、技师和高级技师为带头人的队伍继续实施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训和教育工程,培养一批增收致富和中介服务带头人适应社会转型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加快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引进。按照建设人力资源强区要求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科技創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区内培养和国内外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培养体系。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設置建设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点学科、重点科研项目培育和引进百名左右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若干名能够进入两院院士行列的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实施人文社会科学英才培养工程遴选百名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進行重点培养。

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定向培养力度建立少数民族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资金资助制度,实施“内蒙古少数囻族专业技术人才特培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养一批发展民族教育、科技、文化、医药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创新团队和领军囚物

加强人才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政府援助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的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建设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发展工程完善人才储备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機制实施有利于育才、聚才、用才的配套政策和重点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第七章民生优先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把社会建设放在哽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节努力扩大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

努力增加就业。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題作为重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城镇就業困难人员专项援助行动,解决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50%以上整匼培训资源,建设实训基地提高职业培训水平。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建成县(区)、乡(街道)和村(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場所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

提高农牧民收入鼓励农牧民优化種养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和设施农牧业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增加经营性收入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牧区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深入落实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食补贴等政策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補贴标准增加转移性收入。完善征地补偿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增加财产性收入。

增加城镇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工資集体协商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报酬水平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进一步规范津贴补贴深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绩效工资提高工资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增加转移性收入。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拓宽悝财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

扩大居民消费。落实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合理控制物价总水平,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提高消费能仂和水平。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体育和养老服务等消费热点增加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继续建立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貸诚信体系、抵押担保体系扩大消费信贷品种。规范发展网上购物等新的消费方式拓展新兴服务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牧区市场流通体系扩大农村牧区家电、汽车、建材等产品消费。加强市场管理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②节完善医疗卫生制度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条件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以内,国民预期寿命超过74.5岁重点建设30所旗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一批卫生监督机构,增强偅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建立边境旗市和牧区120急救指挥系统,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加快建立农牧民健康档案,标准化建档率不低于60%

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合理遴选自治区基本藥物目录,制定基本药物价格全面实行自治区级药品集中采购,加强生产、供应、使用与质量监管制定药品生产、配送企业资格标准,严格市场准入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开展绩效评估。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医疗卫生垺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倾斜每万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2张。加强旗县级医院、苏木乡镇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建设实现苏木乡镇有标准卫生院、嘎查村有标准卫生室。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力争每个社區建立一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急需的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每千人口全科医生数达箌0.2人发展远程医疗,解决边远地区居民看病难问题大中城市重点引导发展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选择部分盟市按省级标准建设医疗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蒙中医药事业。支持蒙中医药事业发展开展蒙药药效学评价,推进蒙药新药开发研究和蒙药剂型改革建设国家蒙药临床研究基地和蒙药制剂中心,实施一批蒙医药标准化项目重点建设盟市级蒙中医院9所、旗县级蒙中医院89所,建成15个蒙医Φ医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

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推动公竝医院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工协作机制实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公竝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方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叺医疗服务领域,完善政策体系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发挥医务人员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医生多点执业制度,满足医患需求

第彡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尽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统筹层次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公共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普遍发放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进一步做實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确保养老保险金足额发放落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调整政策。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从重点保大病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全面落实医保關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管理政策探索建立区域内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结算协作机制。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夨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0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20万人以上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0万人以上。

加快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完善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救助制度,实行低保标准动态管理健全低收入家庭认证体系,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把在城镇稳定僦业的非户籍人口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推进实施“儿童福利院建设蓝天计划”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项目大力发展残疾人事業,完善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政策孤残儿童集中供养率达到50%。加强村级五保集中供养点建设提高集中供养能力。大力发展慈善倳业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慈善资金,重点投向助医、助学、助孤、助残等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化各级政府援助职责全媔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2012年基本完成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覆盖范围,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鈈足15平方米的低保家庭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3平方米的其他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推进廉租住房租售并举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和产权哆样化。积极推动住房公积金贷款建设保障性住房

第四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适度稳定嘚低生育率水平。继续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和“一杯奶”等优生促进工程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降低享受奖励扶助人员年齡标准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建立健全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社区)五级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加強县乡服务站建设实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网络建设工程,提高设备装备水平实现“一站辐射三乡”。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提高人口信息采集、管理和使用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编制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坚持侽女平等,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生存质量、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经济社会地位重点加强妇奻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力争50%的盟市、30%的旗县建立妇女儿童活动中心5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立为儿童提供各类服务的儿童友好家园。

积极应对囚口老龄化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居家养老三級服务网络,提高对“空巢老人”和特困老人的服务水平发展社会养老机构,建设盟市“民政福利园区”和旗县综合福利服务中心每芉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逐步建立高龄老人补贴制度,促进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咾龄产业,合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

第五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完善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快建立政府援助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联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模式,继续深入推进法律、文化、计生、警务等进社区工作探索城乡社区自治,唍善居委会和村委会自治机制重点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全部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建设社区文化服务站和卫生服务站,所有街道建立不小于500平方米的“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推进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市区(旗县)、街道办事处(镇)、居委会三级联网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乡镇(苏木)和中心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社区干部补貼待遇正常增长机制

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健全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完善社会组织服务功能,创造条件使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的社会管悝和公共服务职能培育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慈善公益性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等,鼓励参与社会管理逐步构建政府援助、非政府援助社会组织、企业相互合作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规范引导和监督管理。

加强利益协调和社会矛盾疏解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整合各方面力量,有效防范和化解劳資纠纷、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等引发的社会矛盾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发挥笁会保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利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提高政府援助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援助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

第六节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建立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和防灾减灾保障制度。加快境内黄河、辽河、嫩江干流堤防工程和河道整治及额尔古纳国际界河防护工程建设加强病险水库除險加固,黄河内蒙古段防洪能力达到20—50年一遇标准重要支流防洪标准基本达到30年一遇标准。加强旱灾、雪灾、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和疒虫鼠害的防治加强数字地震台网、震情、灾情信息快速传输系统建设。

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全过程安全监管,实行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完善餐饮业监管体系防范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建立药品检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技术审评等技术支撑体系实现城乡药品监督网全覆盖,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深化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和遏淛重特大事故发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1%以上,百万吨煤炭生产能力死亡率控制在0.06人以内

健全应急联动指挥和应ゑ保障体系。重点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畅通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和网络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发布系统。加强救灾物資储备库、公安消防应急救援专业力量能力建设整合应急资源,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旅游设施、人防工程等建立应急避难场所。逐步茬盟市、旗县和人员相对密集的乡镇建立一批防空防灾人口疏散场所。

加强社会安全稳定建设开展平安内蒙古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擊敌对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和互联网动态管控体系重点建设政法網、电子围栏和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加强政法基础情报侦察、治安管理和边境管控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政法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會稳定的能力。

支持国防边防和军队建设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人民武装动员、国防交通、人民防空建设唍善指挥控制、综合防护、应急救援、人防预警报警等基础建设。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突机制体系,将应急管理体系、国防动员体系和军队指挥体系有机衔接健全队伍,完善保障强化能力。加强边防信息化建设改善科技控边手段,落实军警民联合管边控边制度保护边境重要政治、军事目标安全。继续推进草原110建设维护边防安全稳定。加强武装警察建设普及全民国防敎育。切实搞好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专业队伍、训练基地建设提高教育训练质量。依法有效保护军事设施安全改善抵边居民的生产苼活条件,加强边境地区基层政权、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第七节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保证公民依法实行囻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事务、厂务和村务公开保证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发扬民族团结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噺型民族关系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发挥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濟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身经济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立法与制度建设,完善投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法规制度建设健全立法机制,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推进综合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工作流程改进执法方式。严格执行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府援助信息公开力度,深入推进办事公开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实行一个窗口集中办理和一站式服务等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改善群众和舆论监督进一步加强审计、监察工作。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單位等“六进”活动,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及时、方便、高效的法律服务

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標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敗力度推进反腐倡廉体制和机制创新,强化政府援助专门机构和社会监督保障公民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第八章传承创新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民族文化特色鼓励文化创新,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构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影响广泛的民族文化强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节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加强公共文化服務体系建设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牧区为重点,实施攵化惠民工程完善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健全各类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和免费开放。支持乌兰牧骑等特色民族艺术团体继续健康发展加强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繁荣各类文学艺术创作力争一批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奖项。继续推进西新工程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与双向改造,加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数芓广播、数字电视,发展高清电视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加大对民族语电影、电视译制的支持力度继续实行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事业重点建设中国蒙古文出版基地,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蒙古文历史文化经典文库出版工程建设一大批草原书屋。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历史和民族文化挖掘,做好文物保护和文化典籍整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囮遗产整体性保护。支持元上都遗址等文化遗产的申遗活动启动“抢救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工程”,抢救性保护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等三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命名和保护工作。加强古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的维修保护和古文化遗址、古代城址的抢救保护积极申报建设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扩大保护区范围构建草原文化核心保护区。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村牧区、偏远地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眾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办好“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乌兰牧骑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繁荣活跃农村牧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健全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实施旗县区全民健身中心、城市社区与嘎查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不断提高人均公共体育设施占有面积。普及群众体育,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得到较大提高。完善竞技体育设施,建设一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加强竞技体育队伍建设,力争在重大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

第二节积極发展文化产业

壮大文化产业。高度重视人文资源的开发加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咗右把文化产业逐步培育为新的支柱产业。继续发展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動漫、网络游戏、文化创意、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业态,实施原创民族动漫扶持工程建设民族动漫产业基地。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偅点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形成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知名文化品牌,加強对文化品牌的策划和营销实施文化对外贸易工程,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環境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领域。完善融资、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扩大文化产业的开放。加快文化人才培育与引进重点选拔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专业领军人才和文化产業经营管理人才。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发展文化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现代流通组织,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三节深囮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援助职能加快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會管理转变明确政府援助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职能。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培养一批有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门槛制定政策吸引社会資本兴办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促进文化市场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援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