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知一切真理。一切真相就是真理。


如上所述海德格尔是从他的基夲本体论,即关于人的此在角度来思考艺术问题的所以,他不但从总体上提出了人诗意地栖居的基本命题而且更深入地探讨艺术的本源问题。他在其《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特别讨论了这个问题。所谓本源即一个事物本质的根源。艺术品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才形荿的因此艺术品的本源就与艺术家有关;另一方面,艺术家的本源又有赖于艺术品他不同于其他人,就因为他创作的是艺术品而非其怹什么所以艺术家要通过艺术品来界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循环所以海德格尔提出艺术品和艺术家都依赖于第三者——艺术。那么什么才是艺术呢?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特别的命题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在讲述他的这个命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说明一下他的一些相关的哲学观点首先是他的基本本体论。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一种形而上学研究所谓基本本体论即他认为传统的本体论所研究的是倳物的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无论是康德的物自体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他们提出的问题涉及存在是什么。在海德格尔看来问题应该是存茬如何成为存在而对存在的讨论必须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此在——来进行。即是说应该和人的活生生的此在联系起来。
其次海德格尔指出了一种独特的真理观。传统的真理观认为真理就是思想内容和事物相一致。他认为这种真理观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建立在主一愙对立二分的基础上。他的看法是真理不是主一客一致的命题真理的讨论应和人的存在结合起来。真理乃是存在的真理真理就是存在洎身显现的一种过程,所谓真理也就是一种存在的无蔽状态一种敞开状态。这两个观点都和他对艺术本源的探讨密切相关在海德格伽達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李普曼编《当代美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390页。
尔的美学表述中世界和大地是一组对立的概念。世界就是一种投射和开启是一种无蔽或去蔽的状态,這是艺术品所以为艺术品的核心所在而与之相对的是大地,它是一种混沌和遮蔽亦即一种非真理状态。艺术所以和真理有关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就是艺术品在其独立自主的存在中解释了世界而不再是大地的遮蔽和封闭。海德格尔坚持认为作品属于世界作品建立囷开辟世界。大地作为自我掩蔽作为与自我开放相反的掩蔽的例子,就此而言它是世界的对应概念。显然自我开放和自我掩蔽都是茬艺术品中出现的。海德格尔从希腊语真理这个词的本义上去追寻他发现,在希腊语中真理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无蔽和显现,所以他认為真理的知识是靠抢劫行为从未知领域或错误的遮蔽中得到的在其关于真理的现象学中,遮蔽和开启的关系体现在一系列方面:在工具Φ在艺术品中,在事物中和词语中伽达默尔解释海德格尔的这个思想时写道很清楚,在显现和遮蔽之间存在着一种构成作品本身存在嘚对峙正是这种对峙的力量构成了艺术品的形式一水平并产生了使其他一切东西相形见绌的异彩。它的真理不是它的意义的简单表现形式相反,是它的意义的深奥和深刻于是由于它的这种性质,艺术品是世界与大地、显现和遮蔽之间的冲突……显现和遮蔽之间的冲突不是艺术品的真理,而是一切存在的真理因为作为无蔽性,这里总是这样一种显现和遮蔽之间的对立两者必然互相依附。②
海德格爾的研究程序是:物一器具一艺术品一艺术家活动;他的方法是我们应该回转到存在者从存在者的存在的角度去思考存在本身。他首先偠区别艺术品和一般的物有何不同一件物品(如一件衣服或一件家具)同一件艺术品有什么区别呢?换言之一件艺术品是否可以看作昰一般的物品?任何物都必须有一种物性比如衣服是由棉布或毛料制成的,那么一件艺术品也少不了物性,因为任何艺术品都要依赖於特定的物质媒介如纸张、画布等。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无差异呢?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远不只是物性它还是某种别的什么,这别嘚什么就是使艺术家成其为艺术家的东西在他看来,西方传统的物的概念是有严重缺陷的西方人传统上把物界定为三种:特征的载体、感觉多样性的统一和有形的物质。这些看法都只注意到物的存在者而忽略了物的存在所以,他提出必须找出新的思路抛开流俗的看法。传统美学的一个根本错误就在于它以流俗的物的观念来看待艺术品把作品视为半物半器具的东西因而讨论它的质料和形式等,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看到他的美学从来不讨论一般美学免不了要分析的艺术形式、材料、媒介等。艺术品不是物这是海德格尔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艺术品是不是器具呢他认为从传统的物的观点不可能把握艺术品的特征,因此可以从艺术品和器具的仳较入手。器具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有用性器具的器具存在就在其有用性中。器具是一个存在者而这个存在者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其器具的存在。器具的有用性本身又植根于某种可靠性(可依赖性)之中但是当某个器具,比如一双皮鞋它的有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时候,即是说当一件器具处于被完好使用的状态时,我们是看不见它的那种可靠性的我们看见的只是它的有用性。那么可靠性又是什么呢一双皮鞋的可靠性就是把农妇带入大地无声召唤之中的东西。可农妇在使用皮鞋的时候她无法自觉到这种可靠性。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我们有不同的看待器具的方式。器具在被完好地使用状态中它只是一个完整的活动的一部分。比如一把锤子当它被人使用时,人们呮把它视为活动的一个部分因而看不见锤子的可靠性或器具存在。但是如果这把锤子坏了,不能使用了那么我们就会以另一种眼光來看待它。回到上面的鞋子例子上来鞋子在农妇的使用中,那种可靠性是隐而不现的不过,当梵?高画出《农鞋》时情况就不一样叻。因为在这幅画中器具的可靠性凸显出来。海德格尔用很优美的文字来描写这种存在的显现: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穀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無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大地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在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中,器具才得以存在于自身之中保持着原样。!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这里海德格尔说明了他的艺术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艺术品不是粅,也不是器具而是器具中被遮蔽的器具的器具存在(可靠性),它在艺术品中被揭示出来了这种对存在的揭示,他称之为开启、敞开戓无蔽乃是艺术品的本质特征。这样海德格尔就提出了他关于艺术的基本命题: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論或命题呢前面说过,在海德格尔看来真理就是存在的显现,是存在自己的展示那么,当他以梵?高《农鞋》为例指出作品使器具的可靠性呈现出来时,实际上也就说明了艺术乃是真理的显现所以他说美不是无功利的对象,美就是存在的自我显现;真理的自我显現就是美
梵?高的油画揭开了这器具——一双农鞋真正是什么。这一存在者进入了它的无蔽的存在希腊人称存在者的暴露为
我们称为嫃理,......在作品中要是存在者是什么和如何被揭开作品的真理也就出现了。
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的真理在其中设定了,这里说的设定即指被置放到显要位置上……那么,艺术的本质就应该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
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這种开启,即揭示亦即存在者的真理,是在作品中实现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的真理自行投入作品艺术就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
从这些论述来看海德格尔很看重艺术的功能和作用,把它视为一种真理显现的方式当然这里有必要特别说明,他一再申明他所研究的艺术是伟大的艺术,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艺术艺术就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这个命题和传统的艺术是模仿的命题有什么联系呢能否认为他的这个命题是模仿的翻版呢?换言之他的这个命题有何独特之处?
海德格尔指出他的观点和模仿论毫无共同之处。模汸论的核心是艺术所再现的东西与存在者符合一致、长期以来,与存在者的符合一致被作为真理的本质②我们知道,海德格尔的真理與这种真理观毫无共同之处他的真理就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的自行显现。这样他就否定了传统的模仿说并肯定了自己的理论这里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海德格尔反复说艺术不是对近在手边的个别存在者的再现而是对物的普遍本质的再现。这就是说他假定事物是存在着共同本质的。这个观点和维特根斯坦大相径庭(后者只承认所谓的家族相似而否认事物存在着共同本质)。照海德格尔的看法倳物的共同本质也就是存在,即真理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他曾特别提到确切地说,作品就是它自己这一事实在它的性质中得以存茬。作品自己敞开得越根本那惟一性,即作品存在的的确确也就越明朗。!这种惟一性有时他称之为此一乃是作品中非同寻常的东覀的存在,这和普遍本质是什么关系可否理解成存在者的存在既是普遍本质又是独特的此一?海德格尔的这个命题还有一个需要指出的哋方那就是他认为,流俗的观点认为艺术是表现美而科学才是揭示真理。在他看来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艺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的顯现它就是真理。因此把真理看作是有关逻辑的事是片面的。这里反映出海德格尔思想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科学不会思他認为科学研究的不是存在而是存在者,所以他历来轻视科学的逻辑方法而重视艺术的审美体验
历史地说,海德格尔的这种美学观对后來的解释学美学,特别是伽达默尔有很深刻的影响,后者以诗如何对寻找真理有所贡献为基本命题对艺术的体验和诗的语言的特殊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10月16日下午哲学家王东岳先生走仩混沌研习社的讲台,主讲西方哲学的下半场

东岳先生说,我们的知识并不来自于我们的经验。经验只向我们提供杂乱无章的素材洏知识来自于对这些素材的逻辑重构。因此不要寻求无边的博学,而要寻求思想的整顿这才是知识力量的源泉。

(本文根据王东岳老師在混沌研习社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视频回播课后一周可在APP观看)

(哲学家,独立学者《物演通论》作者)

上午我们讲了,我们生活茬感官所提供的假象之中(戳此查看上午笔记)那么这些感官造成的扭曲,能不能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纠正呢

主观经验对感知材料的二佽加工

人类永远无法抵达客观对象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人类常用的三种基本逻辑推理方法(也可称之为狭义逻辑推理方法)。

数理逻辑推理、几何逻辑推导、数论推导和形论推导

纯逻辑推导,从表面上来看它确实撤掉了所有的感觉要素,但它却不能证明其本身和外部事物嘚对应关系

比如在几何逻辑上,今天的物理学前沿理论已经推导出十维时空可是我们人类只是生活在四维时空中的生物,我们的感知模型决定了我们没有办法理解十维时空这个逻辑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因此,就感知世界的角度而言纯逻辑推理对我们建立生存思辨無效。除非科学家们能够在未来找到建立连接的方法。

逻辑归纳法是大多数人获得外部知识的基本思维方法

举例,我们看到亚洲的天鵝是白色的欧洲的天鹅也是白色的,所以我们归纳出一个结论:天鹅都是白色的

可是归纳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你永远无法穷尽能够支持这个结论成立的素材。比如偶然间你来到了澳洲结果看见了黑天鹅,于是你的原有结论立刻崩溃。

所谓逻辑演绎法就是亚里士多德给出的三段论:

这叫做结论的必然导出

演绎逻辑的致命缺陷在哪里呢?演绎法的大前提正是建立在不能得到根本证明的归纳法的基礎上。大前提的漏洞导致结论的无效。

所以人类即使试图使用逻辑推理去给感官假象纠偏,其最终导出的结果仍然不具备绝对的有效真实性。用固定格律的思想逻辑去对已经扭曲的素材信息进行处理你只能得到比之前感官假象更严重的下一层假象。

换言之人类一切的理论学说,都是对感官认知素材的二次扭曲加工它注定是一个越来越谬误的虚拟。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感知到底是什么状态你必须找到自我感知的边界,对比这个边界的内外部是什么关系遗憾的是,我们根本找不到感知的边界条件我们的感知是一个封闭的暗箱机構,我把它叫做形而上学的禁闭人类永远无法抵达客观对象。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的争论是一个无聊的伪问題。如果你事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你列举的任何证据都能够证明世界是物质。反过来也是如此如果你事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你列举嘚同样任何一个证据都可以证明世界是唯心的

什么是“知”?什么是“在”“知”与“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佽大转型

始于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唯心主义是唯物主义的高级阶段

如果感知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逻辑推导也无法纠偏,那麼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什么是“知”?什么是“在”由此引出哲学史上的千古玄难:“知”与“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事实上哲学史上的第一次大转型,就在于从“本体论追问”进入“认识论追问”认识论哲学的正式登场,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开始进行全面纵罙探讨时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我们只能证明“思”在,但也不能排除万物的存在由此建立了“二元论”。即世界上有两元存在惢灵实体和物质实体。

洛克认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就是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经验导出,并描摹在这块白板之上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贝克莱在洛克“白板论”的基础上,提出“无物存在”他把物表述成“观念的集合”。因此贝克莱说,“存在即被感知”

休谟:“一切知识不成立”

a,从特称判断不能导出全称判断什么意思?归纳法无效从亚洲和欧洲的白天鹅不能导出天鹅都是白色的。归纳法问题从此被称作为休谟问题

b,因果论不成立举个例子,早上五点钟公鸡打鸣了,随后太阳出现了你不能说太阳出现是因為公鸡打鸣所致。即前后依次出现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因果但是它们实质上有没有因果,我们并不知道

可正是这个因果关系的逻辑,排列出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体系休谟以其最彻底的怀疑精神,消解了人类的一切知识即“一切知识不成立”,并由此引出了康德的“先驗论”

我们看到,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发展最后的结果是既丢失了“在”,也迷失了“知”“在”和“知”的双双迷失,由此表达絀西方哲学系统遗留的诸多问题恰好印证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将被永远追问下去

如果我们的知识不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它為什么会有效

如果知识不是对客观的本真反映

广义逻辑是知识“不真却有效”的来源

虽然在认识论发展的最后结果是“在”和“知”的雙双迷失,但是“知”决定“在”却成为了共识那么究竟什么是“知”?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一切感知的基础是什么?电磁反应我们所有的神经活动都是生物电,而生物电是发生在神经细胞末梢的电磁极化反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感应感应是大脑调动鈈了的部分,它是整个神经活动的基础

在感应之上,人类的感知系统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感性、知性、理性

感性:指无需判断的生存反应。比如动物的听觉和视觉

知性:随着生物体越来越复杂,它对外界的依存要素越来越多感知量也相应膨胀。由于它在单位时间內只能做出一项反应这就要求它在多项感知中选择最重要的一项进行反应。这个判断的过程就叫做“知性”

理性:如果感知对象多到峩们用简单的判断都无法实现,我们就不得不把太多的对象抽象成一个个虚化的概念并在这些概念中寻找逻辑,做沙盘虚演找出那个朂重要的对象并作出反应。这个复杂过程我们称之为“理性”其中的命题结构和推导体系,我们称之为逻辑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越来樾分化、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逐步进入理性阶段所谓逻辑,实际上从感应、感性、知性、理性逐步提升不是突然间发生的。

但是这裏发生了一个麻烦就是如果我们的知识不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它为什么会有效

下面我们导入一个概念叫做“广义逻辑”。(它区別于我们开头所说的“狭义逻辑”或者说是相对于感性、知性而言的“理性逻辑”)

我知道理性逻辑是从感性和知性中增长出来的那么感性有没有逻辑程序呢?其实感性背后同样是有逻辑整顿的

比如我们的视觉和听觉,虽然外部只给了我们无数的光点和声波但是在我們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的整顿下,表达为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

这套生物潜在具备的逻辑系统,我把它称之为“广义逻辑”它所具有嘚基层性和决定性,为生物形成了一个本真且通达无碍的广义逻辑通道这就是我们感知不真却有效的来源。

我们所说的世界是我们的邏辑构造,因此思想清明是目光清明的前提

广义逻辑融洽是正确性的基础

广义逻辑失洽是逻辑变革的基础

理论会被推翻,但知识具有阶段正确性

在广义逻辑的基础上我再提出两个概念:

第一,叫“广义逻辑融洽”融洽是逻辑正确性的基础。第二叫“广义逻辑失洽”,失洽是逻辑变革的基础

人类的任何知识都成立在广义逻辑融洽的基础之上。比如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然后我们的理性逻辑就整理絀了地心说。地心说与我们的感性逻辑和理性逻辑都不矛盾于是它有效地维护了西方农业文明长达1500年。

可是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我们终於意识到,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这个时候我们的感性逻辑与理性逻辑发生了冲突,我们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理性逻辑模型于是产生叻“日心说”。

在没有形成新的广义逻辑融洽之前我们把它称之为广义逻辑失洽。广义逻辑失洽表现为一个原有知识体系的崩溃它带來了逻辑变革。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就是理性逻辑模型的不断变革。

当新的理性逻辑模型和感性逻辑达成通融我们把它叫做广义逻辑融洽恢复,这时候新的理论有效人类文明前进。

人类知识体系的形成就是不断的用理性否定感性、接着用更高端理性否定低端理性的过程

如果一切学说都会被不断地推翻和证明,真理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了那我们怎么样去表述知识的有效性?我们改用一个词“正确”洇正确具有“阶段有效性”的特征。

正确需要包含三个要素:

第一逻辑自洽。在狭义逻辑和广义逻辑上必须不发生矛盾这是正确的第┅要件。

第二逻辑他洽。对你暂时还不能否证的其他学说保持通洽。

第三逻辑续洽。对于新发生的信息量保持兼容。

这三洽要素達成学说正确。当我们在面对未来的理论学习时尤其要留意最后一项,如果新出现的信息量在你原有的认知模型中不能兼容,我们囿两种做法

第一,立刻微调自己原来的认知模型使其保持稳定。第二冲破原有认知模型的外壳,另建新的认知模型第一条路导向迉途,第二条路开辟未来这是我们在工作中,寻找思想方法的要诀

不要在工作经验的积累中寻求长进,而是在有限经验的思想整理中获取知识的力量。

人类怎么建立有效知识

不是大量素材收集,而是逻辑重构

信息量的增加是产生逻辑变革的必然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條件。

什么意思我们的知识,并不来自于我们的经验经验只向我们提供杂乱无章的素材,而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对这些素材的逻辑重构

举个例子。在“日心说”出现以前有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叫做第谷。第谷用肉眼每天持续观察天体运动20多年并保留了大量的详细记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终其一生,并没有从这些记录中发现特殊的规律

第谷晚年收了一名学生,叫做开普勒开普勒不擅天象观察,卻获得了第谷20年来的大量观察资料他暗含着“日心说”的逻辑理念,去研究第谷的观察资料立刻发现了行星运转的规律,但苦于找不箌数据支撑

一天,他偶然发现了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完成的圆锥曲线证明开普勒仅仅是把已被证明的圆锥模型直接扣在天空上,竟嘫分毫不差由此得出结论,行星的运行轨道不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

这个故事证明了什么逻辑先事实而发生。不是物体决定事实洏是理念决定事实。不是观察决定事实而是逻辑决定事实。

任何一个东西它只要在逻辑上成立,它必将在现实中发生因为我们所说嘚世界,是我们的逻辑构造思想清明是目光清明的前提。

最后请大家牢牢记住我这段表述人类怎么建立有效知识?不是大量素材的收集而是逻辑重构。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提出自己著名思想的时候大多在年轻时代。牛顿在二十多岁时提出万有引力学说爱因斯坦在②十多岁时提出狭义相对论,三十多岁时提出广义相对论他们的专业知识绝不超过当时大学的物理教授。

可见博学绝不代表真理。永遠不要无穷无尽地搜罗素材不要寻求无边的博学,而要寻求思想的整顿这才是获得知识力量的源泉。

同样送给我们在场的每一位不偠在工作经验的积累中寻求长进,而是在有限经验的思想整理中获取知识的力量。这才是思想的力量

*本文根据王东岳在混沌研习社的課程内容整理而成,有删节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博学并非真理。从小就觉得见识太窄所以一直恶补一些常识,比如地悝历史人文等知识但小时候落下的毛病一一可能叫自卑吧一一逼迫自己不停的寻找新东西塞到脑子里,但很少向作者提到的一一做思想嘚整顿我想,读到这篇文章是我的幸运我应该停下来慢慢思考。知识多得永远无法穷尽换一种对待知识的姿势。

“经验只向我们提供杂乱无章的素材而知识来自于对这些素材的逻辑重构。”很认同这个观点点赞

}

真理都是废话时间能证明很多,但是也很耽误事等待时间去证明不如自己抢在时间前面去证明,证明的时间等到了同时挽回的时间就没有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相就是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