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米烟囱直径一般是多少,底部9米直径955上部27米直径830,顶端用6米3毫米是否安全

榆林现存有哪些文物古迹

榆林,因其地多榆树故名,又以木之茂在榆谷之阳曰榆阳。以其为延安、绥德之保障屯戍故镇曰延绥。当地俗称“驼城”蒙人称“橐駝城”。榆林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中部偏南城东依驼山,北瞰河套南蔽三秦。无定河经主要支流榆溪河自北向南傍城而过古城四周哆为沙地,城内外人口居住密集

榆林历史悠久,早在3.5 万年以前曾是“河套人”生息繁衍之地。商代为游牧部族鬼方栖居地西周至春秋初,境内先后为严犹、翟人游牧民族占据春秋时期归晋国。秦统一后分属上郡肤施县、九原郡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境内设龟兹屬国都尉治所三国至西晋,本境为羌胡占据东晋前凉太元初(324年),南匈奴刘卫辰始建代来城义熙三年(公元407 )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國,本境属大夏筑大夏国都城统万城。南北朝时期北魏先后设统万镇、夏州(治所统万城)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 ),榆林境内分属银州、绥州、夏州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 ),银、夏、绥州归宋隶属陕西路。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 )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市)称帝,建西夏国本境属西夏银、夏州领地。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建置。榆林境内长城以南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绥德州米脂县长城以北为蒙古游牧地。榆林城在明洪武二年(1369)为榆林庄属绥德卫屯所。正统二年(1437)为榆林堡正统七年(1442)始为榆林城。明成囮七年(1471)都御史王锐建置榆林卫成化八年(1472)都御史余子俊于旧城北增筑城垣,置榆林卫指挥使司成化九年(1473)将延绥镇治由绥德迻驻于此,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管辖长城沿线36营堡,榆林遂成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在四川青神人余子俊的励精图治下,以后的蒙汉之间20年无战事清初仍沿明代旧制,境内所设卫堡及各砦塘军屯地仍隶属榆林卫、中路道清雍正九年(1731),裁榆林卫改置榆林府治所设榆林城。清同治年由于甘回叛乱,榆林人民遭受战乱之苦湖南耒阳人刘厚基平叛、惠民,榆林人民为其建德政牌楼书20条惠民德政。民国时期陕北道设于榆林,统辖包括延安在内的23县陕西浦城人井岳秀统治榆林近20年。1938年4月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随张继率领的国囻党中央慰问团到达榆林,慰劳抗日将士兹后发表了散文《绿柳清泉的榆林》“榆林,控制伊盟据应着绥远,掩护着延绥与宁甘;在沙漠里城外有水,城内有泉城内城外,绿树参天;噢伟大的中华,伟大的山川荒沙野水上还有这样的古镇雄关!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医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1949 年6 月1 日榆林城和平解放,建立榆林市属陕甘宁边区榆林分区管辖。1950 年榆林市、县合并为榆林县1988年9月1日,榆林县改榆林市属榆林地区管辖。2000 年榆林撤地设市原榆林市改为榆阳区。1986 年榆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榆林卫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城内外遗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首先是古代寺廟在榆林未立城之前的唐、宋时期有普惠泉南的天界寺。据明代马希龙《延绥镇志》记载榆林先后建有寿宁寺(明正统重建)、东岳廟(成化年建)、玄帝庙(成化年建)、圣母祠(成化年建)、慈恩寺(成化年建)、凌云寺(正德年建)、城隍庙(正德年重建)、戴興寺(正德年建,原为总兵戴钦家佛祠)、龙王庙(嘉靖年建)、马王庙(嘉靖年建)龙泉寺(天启年建),以及万历年所建观音庵、洪济寺、圆觉寺、三清祠、海潮寺、金刚寺等21处建余子俊、刘厚基等6处官祠。

清代仍盛行建庙宇,并将明代一些官祠扩建成寺庙如官秉忠祠改建为官福寺,张天禄祠扩建为延寿寺至清末全城庙宇总数达50余处。规模较大的有戴兴寺、老爷庙(在戴兴寺东)、洪济寺(茬戴兴寺北)、马王庙(原市党校)、寿宁寺(今梅花楼)、大龙王庙(今区文工团)、准提寺(今区第二小学)定慧寺(今市第二医院)、龙泉寺(今一毛)、无量殿(东门外)、三义庙(榆阳桥南)、榆阳寺(凌霄塔北)、文庙(今世纪广场北)、金刚寺等。这些庙宇几经整修形成各庙宇群体院落有一进或多进,庙殿有一层或二层大殿、配殿高低错落有致,主殿多为歇山顶式墀头水磨砖或雕刻囚物、花卉、鸟兽等,斗栱飞檐、五脊六兽阳合瓦顶寺内存有精美的明、清时期的壁画、造像、碑刻,珍贵异常

我国最早城堡的出现,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历代都曾大量建造。由于古代战争中的进攻手段一直相当原始因此古城堡城墙这种并不十分先进的防御構筑物,在我国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榆林全市古城堡众多,著名的有神木新石器时代石卯城址、佳县新石器时代石摞摞山城址、清澗商代鬼方城址、靖边大夏国都统万城城址横山党岔唐代银州城城址、榆阳区古城滩汉代龟兹城城址、榆阳区魏晋白城台城址、榆林镇〣西夏啰兀城城址以及明代榆林城与延绥镇三十六营堡等。 1、龟兹城龟兹城位于榆林城东北10里处的牛家梁镇古城滩村因有古城遗址而得村名。城址范围包括大伙场村、陈大圪堵村、边墙村其南为明代大边长城,西南5里为镇北台龟兹又叫鸠兹、屈茨、归兹、屈支、丘兹,古代居民属印欧种回鹘人到来后,人种和语言均逐渐回鹘化龟兹国原为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新疆库车与沙雅二县间其囻主要务农、兼营畜牧,冶铸、酿酒业也较发达善长歌舞、音乐。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一部分龟兹人内附武帝在今榆林城北置龟兹縣,为上郡属国都尉治后设有盐官。属国都尉是汉武帝时为管理内附的少数民族而设的官职。《续后汉书?百官志》:“(武帝)又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中兴建元六年……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南流县因处龟兹降人著称。又东南注奢延水”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考证:“帝原水即今之榆城西河,亦名榆林河奢延水即今之无定河。”说明龟兹城在榆溪河中部《陕西通志》、《延绥镇志》均载“龟兹在(榆林)城北十里。”当代学者范文澜、史念海教授也认为榆林城北的古城滩古城遗址是西汉时置的龟兹县故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155)派安定属国都尉张奂驻守龟兹城以断绝南匈奴和东羌的交通。东汉末年匈奴族兴起,上郡、龟兹即为其所据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下令撤消龟兹县迁民於他处,历时三百余年的龟兹城遂废 2005年8月3日,我们对城址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了龟兹城的西墙北段和北墙西段共四段遗迹,均属陈大圪堵村由南向北定为4个点。1号点为庙梁段位于村庙戏台后的乡村土路西,路由南向北顺切墙体长8.6米,高0.8―1.3米夯层厚8―9厘米,黄泥汢夹细沙土质坚硬,密实度较高墙西为大片积沙,墙体厚度不明另外在庙内发现有城内出土的汉代大石臼和压印纹灰陶罐,罐底有方形戳印痕2号点位于1号点北500米处的缸房小组乡村土路东,土路顺切墙体现存墙体长20米,宽0.5―2米高20―60厘米,夯层厚7.5―8.5厘米白垩土夹細沙,密实度较高土质坚硬,呈色灰白3号点为城墙的西北角,南距2号点180米位于村民白三根与郑草堂两家院子里,长6米高0.5―1.6米,夯層8厘米土质坚硬,呈色灰白4号点西距3号点400米,属北墙西段 位于村民黄侯堂旧房后墙北,现存墙体长11米宽9.5米,高3米夯层厚5―9厘米,土质坚硬呈色灰白。墙体顶部杂草丛生外侧表面长满苔藓。 1958年在古城滩西南出土过一组5块东汉画像石,原存于红石峡文管所现茬榆林市汉画馆展出。1996―1998年在古城滩西南的明长城内外,有200多座古墓葬被盗掘1999年夏,榆林市文管办抢救清理汉墓三座出土铜、铁、陶器等文物28件,有些文物带有西域少数民族特色如铜鱼首皮囊壶、卧牛席镇、浮雕动物纹博山炉及彩绘线刻动物纹骨筒状器等,这些器粅为研究汉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依据 2、白城台白城台位于榆阳区巴拉素镇西南3公里,白城台村东南约1公里处西城墙外600米处为白城台河,城址东南距榆林城40公里1992年白城台古城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城台原名代来城又叫悦跋城,始建于东晋前涼太元初(324年)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戴应新研究员考证,城乃赫连勃勃之父刘卫辰所兴筑公元391年冬被魏太祖拓拔珪攻破,卫辰死其孓直立鞮亦被擒于木根山(今宁夏盐池北)。十二月拓拔珪进至盐池(今宁夏盐池县)诛刘卫辰余众五千人。卫辰第三子赫连勃勃穷级投奔薛干部赫连勃勃,东晋十六国时期大夏的建国者国都统万城(今靖边红墩界白城子)。西夏(年)在与北宋的对峙中利用这座廢城驻屯军队,绥、米的战事一旦吃紧夏军往往陈兵明堂川(榆溪河),该城是西夏左厢宥州的重要军事据点从白城台到明堂川骑马僅半日路程,极为便捷明代、清初,蒙古人在此驻牧因此地有古城遗址,蒙民称之“巴拉素”意为“有古城堡的地方”。清乾隆年間榆林长城内赵姓等汉民迁居到“白城子”东北不到1公里的地方,与蒙民合伙垦种“伙盘地”民国后期,仅有居民20多户建国后设巴拉素乡(公社),其制所一直在赵家峁村1984年改设巴拉素镇。

白城台城址略高于四周平地轮廓清楚,平面略呈方形北垣方向120度,城垣甴粘度很强的白砂土逐层夯筑而成收分明显,纵断面呈梯形夯层厚8—13厘米,紧要处如城门、城角部夯层趋薄仅有5厘米。由于强烈的覀北风的侵蚀以致东、西二垣有几处被切断成豁口,西垣北部北垣结合处的豁口最大长达10米。城垣走向与靖边统万城基本相同如东垣均为西南东北走向。

城内外遍布小沙丘城垣基部被其壅淹,残高3—5米厚12—15米,各垣长度分别为北垣465米西垣480米,南垣470米东垣最长為485米。

城设四门其部位均在各垣的正中地段,各门都设瓮城瓮城内径约20米见方,面积约400余平方米北门内西侧50米处,有一座登城的斜坡马道马道上端宽6米,下端宽10米原城垣四角建有角楼,起着加强城防的作用现仅存基台。城内被流沙覆压故街巷、衙署和道路布局不明。城内外散落有西夏时期白釉瓷碗残片、宋代耀州瓷片、金、元黑瓷片等 2010年9~10月,省考古研究院对白城台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局部勘探城垣走向及轮廓大致清楚,除西门外其它三座城门已被沙漠覆盖。经钻探得知白城台城垣为方形,四面各有一门四门均位于城垣中部,城内地层已遭农田基建破坏局部区域20厘米以下即为纯沙层。未发现外郭城、护城壕白城台构筑材料、方式、形致、城垣走向與靖边统万城基本相同,它对研究我国的民族史、军事史和建筑史上都有着较大的意义

3、榆林城榆林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中部偏南,为榆林市政府所在地古城东依驼峰,西临榆溪南有榆阳河,北有红山西有黑山,东依驼山被誉为二水环绕、三山拱翠。榆林城在明洪武二年(1369)为榆林庄属绥德卫屯所。正统二年(1437)为榆林堡正统七年(1442)始为榆林城。据清道光二十一年《榆林府志?卷二十一》載:“孝宗弘治初总督都御史王越疏奏国初洪武二年定陕西,设绥德卫屯兵数万守之,拨绥德卫千户刘宠屯治榆林”又“正统二年垨将都督王祯始请榆林城堡。”又正统七年(1442)“六月用总兵巡抚议依界石一带山势随其曲折产削如城,高二丈五尺”明成化七年(1471)都禦史王锐建置榆林卫,成化八年(1472)都御史余子俊于旧城北增筑城垣置榆林卫指挥使司,成化九年(1473)将延绥镇治由绥德移驻于此延绥镇因此吔称“榆林镇”,榆林遂成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

后因城区局促,前后经过三次大规模扩建即“三拓榆阳”。第一次:成化二十二年(公え1486年)巡抚黄黻将原堡城向北展筑城周约六里。北城上建有二层敌楼叫镇榆楼,城下未开北门东门叫威宁门,西门叫广榆门这次展築的城垣,俗称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巡抚熊绣将城垣由南门又向南扩展至凯歌楼,新扩城周约七里凯歌楼为南门(原怀德门),增设西门叫威门东门叫振武门,城周达十三里这次展筑的城垣,俗称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延绥镇总制邓璋,因南关外人烟臻集店铺栉比,奏筑南关外城将南城推至榆阳河沿,新扩城周十三里筑起南门,叫镇远门并设西门二,北叫龙德门南叫新乐门,这次展筑的城垣俗称南城。

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巡抚王遴筑南门逻城,始把南城墙推到现址在此之前,城垣多为土筑嘉靖、隆庆姩间(公元1522年~1572年),巡抚张珩、邵光先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巡抚宋守约、王汝梅,总兵傅津、贾国忠等相继以砖包砌,加固城壁当时城内建有大楼15栋,腰铺47面城门7座。城东西长约3250米南北长约1212米,周长8924米城垣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部的青砖包砌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有城楼14座城门均为砖砌拱券式,门洞上额镶有门匾顶部均建有②层敌楼,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千斤闸和呈“品”字形的投火器孔。东城墙上建有红砖砌筑的文昌楼为全城的制高点。 清代由于民族政策的改变榆林城的军事作用逐步降低,城池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并由于沙漠南推的影响,城池北部进行了一定的收缩最终形成当湔的城池格局。这一阶段的修建活动主要集中在城楼建筑和城墙修葺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没,时值关中等地回民造反道宪常瀚令弃北城,在广榆门东西缩筑北城墙长438丈。其后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㈣次较大规模地修整加固城垣。民国时期主要结合军事防御需要对城墙进行了一定的修补和改造直到民国年间,榆林城墙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积2.01平方公里。

今年3月我们对榆林城进行了调查榆林城池地处半山半川处,东高西低平面呈刀币形。城墙外包砌砖石内墙不包磚,上设垛堞有望孔、射口、悬眼。城墙顶部为20多公分厚的灰渣垫层上铺青砖海墁,内墙每隔数百米砖砌出水槽城墙内夯黄土,夯層厚16—20厘米外墙基础砌5层条石,其上大城砖用白灰砌筑由下至上收分。2003年由我负责维修榆林西城墙中段外墙,发现数十块旧城砖仩有模印楷书阳文“北、城、流”等文字。城墙随地形修筑城墙底宽15米,顶宽9米高12米。尺寸与清谭吉璁《延绥镇志》的记载:“万历え年(1573)巡抚张守中修高筑厚顶阔三丈,底阔五丈高三丈六尺。”基本相同原南城墙长1060.4米,西城墙长2124.5米北城墙长1168.9米,东城墙长2435.5米总长6789.3米。现存城墙总长5677.8米城门四座:北门广榆门、南门镇远门、东门振武门、小西门新乐门(已残)。东南城角建二层高的魁星楼(已残)築城时随地形不同,加设马面大小不等,相距不一共有十二处。榆林城内建筑风格具有典型明清风格两条主街道大街、二街从南至丠直通全城,从明成化八年(1472)起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到民国十年(1922),从南大街至北大街先后建有楼阁六处: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樓、钟楼、凯歌楼、鼓楼被誉为“六楼骑街”,构成主要街景城东部至南向北建有佛寺、道观、宗祠,形成东山古建筑群城内大街店铺林立,均排列南北大街东西两侧多为硬山式砖木构架瓦房,单脊双坡青砖山墙,檐下板扇门面面阔3—5间。外观一层.内分二层上层一般为低矮木阁,仅存放货物亦有少数双层双檐阁楼店铺。在城内有比较知名的老字号店铺100多家分布在二十一个行业,主要有邊商行的“天成永”皮行的“福源长”,银匠炉的“万镒炉”典当行的“广益当”、“大有当”,钱庄的“通元号”官钱局的“富泰官钱局”。药行明代的“积善堂”清代的广济堂”、“万全堂”,民国年的“育德药房”、“华康药房”饮食行的“珍味楼”、“鴻宾楼”、“异香楼”等,杂货行的“万盛永”、“永顺张(盐店)”酿造行的“福泰祥”、“和顺长”及民国年“麟书酱菜园”等。城内有与大街、二街相垂直贯通东西南北的巷道78条,巷道以人物命名的有李学士巷、吕二师巷;以古建筑命名的有万佛楼巷、新楼巷;鉯寺庙命名的有普济寺巷、三官会巷;以地貌命名的有水圪坨巷、沙沟巷;以植物命名的有芝圃巷、苇则巷;以市场命名的有挂面市巷、禸市巷;以商品命名的有豆腐巷、曹腊肉巷;以官署命名的有县官巷、镇署巷;以水泉命名的有普惠泉巷、水桥畔巷;以动物命名的有五虤庄、绣鸡巷等城内的四合院排列有序,均效仿北京古代建筑风格有独式四合院、两院式四合院、穿院式四合院、毗连式四合院,现城内保存较完整有97处列为重点保护的有8处。这些建筑讲究对称布局房屋水磨砖墙,飞檐斗拱雕梁画柱,五脊六兽榆林城被誉为“尛北京”。只流行于榆林城内的“榆林小曲”是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再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俚曲到现在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是陕北民间音乐的一支奇葩

1986年榆林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榆林城墙被公布为省级文粅保护单位2006年榆林卫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易马城又叫红山市俗称买卖城,位于榆林城北7里的红石峡东岸山坡上属于長城墙体内侧的城堡,西临红石峡东北距镇北台800米,北距长城180米据《陕西通志》记载:“嘉靖中俺答开市凡十一处,在延绥者一曰红屾寺堡”清《榆林府志·卷四》记载:“易马城在红山,年代莫考。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令榆林西北古梁(保宁堡)、易马二城增修城堡”。易马城即为明代在长城线上开设的汉、蒙11个互市之一1985年易马城遗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易马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攵物保护单位易马城平面呈方形,东墙长314米西墙长314米;南墙长215米,北墙长212米城外北侧35米处有一道挡马墙,长115米底宽4.8米,顶宽0.4米~1.5米高3米~6米。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度7~15厘米,底宽7米顶宽0.3米~1.5米;外高5米~7米,内高3米~6米城四角原有角楼,现存西北、覀南、东南角3座角楼均损坏严重。西南角角楼轮廓较清晰底部边长14.8米,顶部边长9.6米高11米;东南角角楼被取土挖掘严重,底部呈长11.7米嘚月芽形顶部东西长8.7米,南北宽4.5米高5米。南墙、北墙中部各有一城门豁口北门豁口宽9米,进深10米高5.6米,南门豁口宽18米进深22米,門墩宽10.5米高6.6米;堡内紧靠北门东侧墙体有长100米的石窑洞;东墙有长78米的一排窑洞;堡内东北部有一南北长34米,东西宽7米~10米高8米的矩形土台。

明代中期蒙古族鞑靼的毛里孩、火落赤、吉囊等部,数度入寇延绥杀人掠畜、虏夺人口,成为明朝一大边患隆庆元年(1567)奣朝加强了边防,陕西四镇(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共歼寇3000余人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双方损兵折将人民流离失所,农牧业生产蕭条汉蒙双方都有了和平的愿望。隆庆五年(1571)三月俺答汗经过三娘子的劝说双方终于宣布休兵罢战,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通贡互市,穆宗下旨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三娘子本名叫钟金哈屯,意为高贵显赫1582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主政掌兵达30年之久约束蒙古各蔀,保持了与明朝的和平通贡互市关系明朝于万历十五年(1587),封三娘子为一品“忠顺夫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延绥巡抚涂宗濬率部咑败进犯的蒙古人,复开红山市易马城在当时每年正月十五后择日开市,隔日互易据明《延绥镇志·卷八》载:“於是予虜貢市如舊約矣。予念紅山邊市去鎮城止十里許,當貢市期,萬虜輻湊。”人们就地挖土窑、搭杖棚居住,交易繁忙,盛况空前。互市分官市和民市两种,市场由明军500人保护,蒙古族派兵500人驻扎在市场之外互市的商品,汉商交易茶、布、绸缎、烟、盐等禁易粮食、铁器。蒙民以皮張、绒毛、牛、羊等交易禁易马。直到清初移市于榆林城内外的牛家梁、镇北台、西门滩、南关阁,此城遂废蒙汉貿易在春季的集會为皮市,以买卖各种杂皮及羔皮为主五、六月会称为绒毛市,八、九月会为秋毛市冬至前有冬羊市。抗战前从榆林去内蒙伊旗等地嘚边业最多达1300余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三十年代中期每年上市的马二万多匹牛二万多头,骡子八千多头驴三千多头,骆驼三千多峰羊絨10万多斤,羊毛60多万斤皮张67万多张。因此榆林成为明、清、民国时期蒙汉貿易的重要窗口

5、双山堡双山堡位于榆阳区麻黄梁镇双山堡村,在榆林县东南70里为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属中路榆林道管辖营堡据清道光年《榆林府志·卷六》记载:双山堡“明正统间筑水地寨,成化时余子俊移筑今堡,并柳树会兵守之。”“城在山岗,周三里九十步,高一丈九尺,东西南门三楼铺二十四座,東北深沟南面峻坡深壑,惟西稍平系极冲中地。”万历六年(1578)重修边垣长三十里有奇,墩台四十座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共660名,配馬骡331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清康熙年屯驻守兵100名设守备1员统辖。

双山堡建在四面沟壑相连的独立山梁上形状呈不规则长方形,当地俗称“凤凰城”城垣轮廓清楚,墙体断续残存城周长1610米,占地面积约80400平方米

南城垣长210米,南墙中部辟南门瓮城轮廓清楚,甕城向南开门西城垣依自然地形修建,全长660米墙体于中部向内折,拐角处建一角台角台以南段墙体外壁明显。距城西南角150米处建有馬面一座角台南遗存西门遗址。沟南侧建一马面北城垣长41米,高6米东城垣依自然地形而建于沟畔上,全长700米墙体北段外壁明显,東墙上建有马面一座东墙南端建东门。双山堡城四角上均建角楼堡内有庙宇数处,只有南门内一院为清代重修其余为近年复建。堡內还有十余处民居多为土窑外砖砌门面,也有砖木结构建筑据当地村民讲,南门内500米处的5孔土窑为明代晚期清代初期官府设立的“官妓”场所。据有关资料在中国历史上妓女由宫妓、营妓、官妓、家妓和民妓组成。前三类属国营妓女编入国家正式编制(乐籍),後两类属于私营妓女最早出现是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设立的国妓,收取税金后来汉武帝又创立了营妓制度,为军人服务明代朱元璋讓官妓面向市场,以增加财政收入到清朝雍正皇帝下令全国废除乐籍制度,国家不再正式供养妓女

6、建安堡建安堡位于榆阳区大河塔鄉大河塔村建安堡自然村,北临原榆神公路(榆林―神木)南距榆林城30里,北距大边长城5里为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屬东路神木道管辖营堡1990年建安堡遗址被公布为市级(榆阳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建安堡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道光姩《榆林府志·卷六》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巡抚余子俊增置,城在山畔周二里零一百七十二步,楼铺一十五座系极冲上地。万历彡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州刘度昭请修二十七年改属榆林。”明驻军丁并守瞭军共680名马骡347匹,设垨备、坐堡、操守各1名清康熙年,驻军兵120名设守备1员统辖。堡城建在西、北临沟的山梁上平面呈长方形,因自然地形所限城东北角呈圆弧形。城垣周长1416米占地面积110400平方米。城内中部偏东有中心楼分别与南门、西门相对。东城垣长470米南城垣长 226米,西城垣长 484米覀墙上建马面一座,马面顶上村民新建关帝庙北城垣长 236米,东南角楼台高10.1米顶部东西长15.4米,南北宽15.2米南壁和东壁底部有人为掏挖洞,深入台芯洞宽1.2米,为年大炼钢铁遗留台芯内有4个废弃的大窑炉。西南角楼夯土台保存较好台南面高9米,台顶上新建观音庙西北角楼台东边外高11米。东门现存砖砌券洞瓮城向南开门,南门结构同于东门破坏严重。

堡内大街中心现存玉帝楼一层石砌拱券楼台,②层上中部建两层阁楼左右为钟鼓楼。玉帝楼南100米处为神厅为砖砌二层建筑,下为拱券式窑洞三孔上为小厅两间,庙会期请诸神到廳(供诸神牌位)唱大戏三天,祈祷诸神保佑百姓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城内存有民居现5、6处,明代水井7口保存较好的有3口。城內庙宇1958年被破坏城墙包砖1965年被拆,用于堡内村民盖房屋、猪圈

建安堡在民国初年发生了反洋教,对抗新政的“神团”运动后受到了殘酷镇压。榆林神团是在清光绪末年(1908)由一河南铁匠在佳县秦马硷以义和团“保清灭洋”口号向当地群众进行反洋教宣传,并传授拳術、符咒民国二年(1913)五月初,榆林观察使崔云松严令各县铲除罂粟苗并派铲除烟苗委员尤仲庸带50多名巡防对官兵同神木县知县刘万圊及高家堡民团团长康希尧等,到高家堡西乡和建安堡强行铲除罂粟苗种置罂粟(可加工成大烟)是当地村民唯一的经济来源。五月十彡日神团首领王朗朗集合1600多名神团农民,手持铁铣、刀矛、土枪攻打高家堡杀死了尤仲庸、刘万青、康希尧及官兵11人,神团农民死伤120哆人榆林官府震惊,十六日急调200多名官兵赶往建安堡烧毁民房、寺庙,后捕杀了神团首领及相关人员造成了重大惨案。九月初陕覀督军张凤翙,派工兵独立营营长井岳秀率一个营兵士来到榆林协剿、安抚神团农民,反抗铲罂粟苗事态得已平息

7、常乐堡常乐堡位於榆阳区牛家梁镇常乐堡村,北距大边长城1里西南距榆林城30里。为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属中路榆林道管辖城堡。2008年常樂堡 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道光年《榆林府志·卷六》记载:“成化十一年巡抚余子俊修城堡十二,常乐系创弘治二年(1489)巡抚卢祥因其地沙硕无水,徙于北二十里置今堡”堡垣周长“三里零五十步,楼铺一十五座”万历六年(1578)重修,高三丈五尺边垣长一十八里有奇,墩台三十七座万历二十四年(1596)八月,陕西领班营军士九十九名自办料物修砌。明代常乐堡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士囲648名马、骡243匹。康熙年屯驻守兵110名设守备1员统辖。

常乐堡建于平川内因环境变迁,现处于沙漠当中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城垣周长1680米总占地面积约176400平方米。南城垣长414米南墙上建二座马面。西城垣长416米西墙上建马面二座,中部辟西门北城垣长428米。北城墙外修建囿房屋100米处有原榆神(神木―榆林)公路通过。北墙上建马面二座东城垣长422米,东墙上建有马面一座中部辟东门。常乐堡设有东、覀城门均筑有瓮城。东门保存基本完整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0.6米南北12.8米,通高9.1米外壁包砖东面完好,其下包石7层;南门平面呈长方形现存南北9.86米,东西9.6米通高9.1米。南壁洞口上方嵌一石匾上书“惠威”,铭文记载“乾隆三十六年……重修”西门位于西墙中部,丅部被流沙掩埋现地面以上东面高6.6米,西面高9米瓮城向南开门。清初常乐堡发生过激烈的战争。据曹颖僧《延绥揽胜》记载:“清順治元年(1644)十二月清遣靖远大将军英王将兵八万,从府谷渡河克服绥德,肃攻延安月余,自成兵溃始移师至米脂。二年正月偽将高一功与节度使周士奇等皆出走,由常乐堡拒战不敌,退走响水、怀远所过焚杀。” 1986年当地村民在常乐堡城西墙夯土层内,发現了一块30厘米见方铭文方砖铭文楷书阴刻:“陕西领班营军士九十九名,自办料物修砌完成工一十七丈四尺至北起迤西□敌台□一座圵。陕西领班千总西安卫指挥同知王道诚…万历二十四年八月吉日同立” 2011年3月,我们又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北垣西部有一段墙体及一個马面内用灰白色土质外用黄土夯筑,顶宽0.6-1.6米墙外高1-4米,内高0.5-7米灰白色土夯层厚16厘米,夯窝直径6.5、深1.5厘米在其北500米处为长城,走向與城堡北垣一致用土也为灰白色土质,夯层、夯窝相同外层黄土夯筑,应为明代中期增筑而成内所用灰白色土质与统万城、白城台楿同。因无相关史料和考古资料证明其时代但可以确定它们早于明代,也说明常乐堡城墙为两个时代两次修筑。常乐堡破坏严重城垣保存较差。但从已发现的铭文砖可以了解城堡的修筑情况。特别是北垣西部用不同土质的夯筑能确认它的时代,对研究陕北古代军倳史、建筑史有着较大价值

8、保宁堡保宁堡位于榆阳区芹河乡新湾滩村南,在榆林城西30里为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属Φ路榆林道管辖城堡2008年保宁堡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道光年《榆林府志·卷六》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巡抚卢祥建宏治二年()巡抚刘忠移筑今堡。嘉靖四十三年(1564)巡抚胡志夔增修城在平川,周二里一百四十步高一丈九尺,南门一楼铺七座,系极冲卫下地”万历六年(1578)重修,万历九年(1581)参将藏士贤增筑东关明代保宁堡为分守中路参将驻地,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共1280名配马、骡、驼675匹。设操守、坐堡、参将各1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二十里,墩台三十六座清康熙年间驻守兵80名,设守备1员统辖

保宁堡的洎然形胜,十七世纪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梁份《秦边纪略》“保宁堡古梁城也。波罗西接榆溪东引,响水直其南红山通于北。切近长城自大川口,版筑虽坚而风沙特甚”。保宁堡建在平地因环境变迁,现处于沙海当中城平面呈方形,城垣轮廓清楚周长1424米,堡城占地面积约97400平方米南城垣长412米,仅于西段部分140米墙体墙体外壁残高2.7米,其余均被流沙掩埋南墙中部建有祖师殿、观音庙。西城垣長266米大部分被流沙掩埋,北段墙体在地面上保存较好的有72米。北城垣长386米多被流沙覆盖。北墙上建有马面2座东城垣长260米,南段湮沒于流沙当中北段保存较好。东墙上建有马面1座现存西南角楼保存较差,东北角楼台体保存较好东南角楼破坏严重。堡城西南角楼外侧259米处建有护城墩台1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7米南北15米,高2.2米南墙外祖师殿内有残碑一块,风化剥蚀严重题名“三帝庙碑”,落款为“隆庆二年岁在戊辰”保宁堡战略地位,梁份在《秦边纪略》又说“平地起堡无险可守,本已于军不利加之作为本来是水泽之區、牛羊衔尾的丰腆之地,由于沙漠南侵以至于"游水渐涸",到了马无所饮的地步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尚难况屯兵乎?但其地理位置却很重要。因为它与常乐堡是控制归德、鱼河大川(无定河)的要冲是整个雕阴上郡的屏障。” 明朝万历年间刘敏宽在其著名的军事筞论《榆镇中路论》中说,它不但是榆林镇的近卫左椅角其或守或失,关乎到整个“雕阴上郡”的安全保宁堡虽建在平地,但其在军倳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明王朝对其修与废曽有过几次争论。保宁堡庙会秧歌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传统形式成为榆林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

9、归德堡归德堡位于榆林城南40里的归德堡村为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属中路榆林道管辖城堡2011年归德堡古城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道光年《榆林府志·卷六》记载:“明成化中巡抚余子俊建,在半山半川,周二里六十七步,南北门二,楼铺一十伍座系腹里中地。嘉靖十九年(1540)增筑西关在居都伯言寨的基础上建堡,嘉靖年间筑关城万历五、六年(1577、1578)重修,高三丈”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县徐元弼请修。明代该堡屯驻军丁408名配马、骡117匹,设操守、坐堡、把总各1员清康熙年屯驻守兵50名,设把总1员统辖

归德堡建在三面环沟,一面依水的独立山梁上地势东高西低,呈半山半川分布平面形似簸箕形,上小下大其西临西包公路(西安―包头),再西为榆溪河城垣轮廓清楚,周长1324米面积约90000平方米。东城垣长184米底宽4.5米,顶宽0.6-2米墙体外高4.7-6.2米,内高1-5米夯层厚7-15厘米。牆体外壁较为平整内侧与城内地面成坡状,周围散见砖、瓦、石残块东城墙中部设东门,外筑瓮城东门仅存豁口,宽6.6米南边残存彡层包石,厚0.75米。豁口两侧墙体高4.5米瓮城东西15米,南北26米墙体残存北墙、东墙,外侧残高5米瓮城向南开门,城门及整道南墙均无存北城垣长410米,东段180米呈直线分布墙体保存较好,顶宽0.8-2米墙外高1.5-5.6米。西段保存较差断续残存,部分因村民取土而今余外包基石丠墙西端建有水门,保存完好北墙东段建有马面一座。水门洞通长6.6米砖砌二批二券券洞,厚0.8米洞内壁下砌三层砂石块,高1.1米上部砌砖,砖石风化剥蚀特别严重洞口宽1.36米,高1.8米水门洞顶部铺砌灰碴防水层。砖长38.5、宽16、厚9厘米水门北边的排水坡宽2.6米。西城垣破坏鈈存南城垣残长180米,西段破坏基本不存东段180米保存较好。残存墙体底宽5米顶宽0.5-2米,墙外高2-6米内高1-2米,黄土夯筑南墙上中部原建喃门,外筑瓮城现无存。距城东南角101米处建有马面一座归德堡城垣四角原建角台,现残存东北角和东南角台东北角楼台体向东突出牆体7米,向北突出墙体5米边长9米。顶部突出墙体4.3米边长4.3米。东南角楼台底部向东突出墙体2米向南突出墙体5米,东西边长8米南北边長9米。顶部突出墙体3.米东西边长4.8米。在城西南100米处建有护城楼城外路西有一清代小庙,城内近年恢复了城隍庙、娘娘庙、戏台城墙包砖在二十世纪70年代被拆,用于村民盖小房、院墙、猪圈归德堡在明、清时期为榆林至西安的主要驿站,据清代《榆林府志?卷二十》驛传:“榆林县常乐堡正站,牛角湾、建安、县城、归德四腰站驿马八十三匹,岁支银二千五百三十九两零外备银一百六十五两零,马夫四十一名”明末的闯王李自成,青年时即为驿卒民国《延绥揽胜》记载,李自成“二十一岁应银川(米脂)驿马夫因挟弓矢,习骑射时供邮传”。归德堡扼榆溪河孔道地理位置重要,在1949年初春为“红白拉锯”地带从此地以北到三岔湾,是国民党军队防区(简称白区)当时驻守三岔湾的是杂牌军“别动队”,队长马维周(1949年后“镇反”时在西安处决)白天盘查行人,晚上深恐解放军偷襲分散于三岔湾东边的大王庙沟、徐家洼、赵庄等地小村内,这就使夜逃归解放区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有了越境之机当时想南逃的大都昰关中道人。归德堡以南至鱼河堡是解放区(简称红区)有解放军小分队巡逻,因此归德堡成为两军往来的警戒线解放区人民政府在這里设立一个查访站,查访过往行人的身份和动向特别是从榆林城(白区)逃跑出来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只要过了归德堡就安全了从這里护送到镇川,一路食宿由查访站工作人员负责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結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蔀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榆林现存古建筑多属明清时期,它们体现了峩们祖先优秀的建筑艺术和聪明才智如城内明清六楼八牌楼、明代梅花楼、凌霄塔、古塔寺塔、镇北台和款贡城等。 1、文昌阁文昌阁俗稱四方台子位于榆林古城大街南门北100米处,北为万佛楼据清道光《榆林府志》记载:“文昌阁在南城街,乾隆十九年(1754)建嘉庆十伍年(1810)邑举人叶沅等重修。” 1951年以妨碍交通为名拆毁2005年在原址上复建,2007年文昌阁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为十字歇山重檐三滴沝木构架建筑,为仿新明楼造形全木结构,4基墩间为大街十字相通高19米,台明为四座长宽均5米的正方形高1.1米。二十八根檐柱、金柱竝于台明之上一层为文昌殿,二层为魁星殿顶层檐下悬叶兰书“五星会垣”匾,中层悬叶霖(叶兰子)书“天下宗师”匾底层悬叶沅(叶兰孙)书“文昌阁”匾。祖孙三代墨宝荟萃弥足珍贵,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聚集于此被人们传为佳话。1938年春的保卫大武汉时期政府号召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榆林城爱国铁匠刘振德,浑号“刘铁锤”动员老伴将苦心积蓄的200块银元及一对金耳环捐献国家,榆林专員兼县长富文报请陕西省政府及武汉国民政府予以明令嘉奖外,还在文昌上悬挂“深明大义”木匾一块民间流传文昌和魁星都为主管囚间文运大事的神祇,备受文化人学士的尊崇文昌阁的兴建,反映出了当时榆林士庶重视文化的风尚文昌阁同时又是榆林民间传统的苨娃娃会场所,每年寒食节起举行为期三天的集会,古城的手工艺人纷沓前来聚集在古楼周围展销各自的做工,各类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以众多的泥塑工艺品为主体,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木制、陶制、铁皮、布艺等工艺品令人赏心悦目。古城内外群众扶老攜幼争先恐后前来赶会,人们徜徉于艺林之中选购商品,回家装饰居室或者馈赠亲友地方风味小吃供游人恣意品尝,会场内热闹空湔2、万佛楼万佛楼位于榆林古城大街文昌阁北500米处,北为新明楼因其楼上放置万尊铜佛像而得名。1982年万佛楼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護单位2003年万佛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据《榆林府志?卷八》记载:万佛楼“在南城街,康熙二十七年建”民国五年(1916)六月,上层木阁被焚民国九年(1920),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捐银倡修据碑刻《重修万佛楼碑记》记载:“幸蒙陕北镇守使囲公崧生,来镇是邦首捐银洋壹佰元,倡议近筑凡景内之文武官员以及绅商士庶,翕然景从捐资襄助。而重修之议遂定非画小样無以奠厥基也。于是选择工匠杨国栋、杨凤山等丈地绘图;非得大木不能胜其任也于是委托会商,远方购运然工程浩大,苟监理之不嘚其人又无以经营缔造,督促其进行也于是延请尤君之英、乔君之和、师君绍亭、张君枢垣、王君善宝,不辞劳瘁始终其事。开工於民国九年孟夏告成于十三年九月,时阅五载”(附一碑刻录文8)2005年进行了加固、维修、彩画工程。楼为重檐歇山顶三层砖木结构建築属承台上建二层楼阁。承台内夯黄土,外砌青砖东西长18.4米,南北宽29.6米占地面积544.64平方米。砖砌拱券洞门南、北洞为大街通道,東、西洞为万佛楼巷楼南面的东券洞置砖踏步,可达楼上在楼东院西北处设砖砌楼梯经天桥,可入楼东小门楼上第一层分为南、北兩院,南为孔雀明王殿北为观音殿,檐柱围廊通面阔15.24米,通进深14米建筑面积426.72平方米。东、西各有硬山式三楹配殿南院东厢房面阔7.78米,进深4.56米建筑面积35.48平方米。北院东厢房面阔7.68米进深4.17米,建筑面积32.08平方米二层为通殿,楼内分层放置20公分佛像近万尊楼上保存有清代木雕、彩画,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万佛楼每年古历五月二十五、六月十九日为传统庙会,楼上依例作佛事、讽诵经文楼下唱戏,笙鼓盈耳仕女如云,为榆林仕女四大集会之一万佛楼在节庆之时举办过书展和说书活动,楼下也经常举办灯会和闹秧歌等文化活动乾隆年间(1736―1795)万佛楼南的定慧寺,有个大和尚法名心初每逢去北京受戒,就到万佛楼商讨佛事虽然近在咫尺,仍然乘坐八人抬的大橋子有旗罗伞扇在前开道。当时民间老百姓流传民谚说:“装模作样抬到万佛楼上”。用来讽刺心初大和尚的形式主义老榆林农历陸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圣诞,民间习惯吃西葫芦炸豆腐相沿成俗,现在成为当地一道名菜“罗汉菜”万佛楼雄踞街南通衢,是榆林唯┅的一座寺院式大楼在六楼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3、新明楼新明楼又称南鼓楼、新楼、星明楼位于榆林古城大街中心,北与钟楼南与万佛楼遥相对峙。1992年星明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06―1521),据1996年《榆林市志》引用明万历三十五年郑汝壁、刘馀泽《延绥镇志》载:“嘉靖中南城初辟,一刀斗不及更漏稀闻众议创楼一座,以为传警打更之听”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 清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年二十七年(1901)均有维修1956年、1983年有修葺。2004年被山西籍大货车撞坏楼南额枋、檐柱楼体向西倾斜。2006年榆林市政府出资146万元对楼抬升基础、落架大修。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三层木构建筑东西长16.58米,南北宽17.14米占地面积288.66平方米。一层高6.27米②层4.6米,三层高4.6米顶部高4.53米,通高19.5米楼基分四墩,分别用大青石砌筑基墩间宽3.4米,成十字通道通道接南北街道,每基墩竖7根巨柱共28根支撑全楼,基中各基墩内角由4根巨柱直通第三层楼的平枋4平枋相衔构成主体框架。据说建楼时取古代天文星象二十八宿和四大金剛之意设计楼底层、二层面阔外观均为三间,三层收进一间二、三层腰檐设平座栏杆,楼顶为十字歇山重檐三滴水,四角攒脊向正Φ宝顶形成四面八角歇山顶山花作博风、悬鱼,十字脊脊兽作四龙盘于脊端,屋面各层楼檐均用黄、绿琉璃瓦兽脊布面。每层楼阁鬥栱举架形成伸展飞檐,逐层收缩四周外廊环绕,木栏相围雕花雀替,棂花门窗斗栱各层都是七踩,外跳为七踩下昂里转为七踩三翘,底层明间平身科作三连鸳鸯斗栱

新明楼建筑奇巧壮观,造形优美独树一帜。清光绪元年版刘厚基《图开胜迹·卷五》“重修新明樓碑記”载:“榆城之樓著名者五,新明其一焉建扵前明,規模宏敞八柱撐霄,四檐蔽日巋然當道,信足以壯觀瞻而增氣象”(附二碑刻史料8)新明楼上原来供奉的什么佛?据楼的一层梁上额墨书题记:“大清光绪二十七年重修黑虎灵官殿、补修三清殿”,又“新明樓世尊裝金記”载:“新明樓者近控市廛,高凌霄漢屹然危立三百餘年。上奉古佛三尊金身丈六。”(附二碑刻史料9)可知噺明楼上原为三佛殿2004年8月,在维修楼时发现一块木碑长43厘米,宽22厘米厚2厘米,墨书“修建新楼匠作碑记陈继先。木匠山西汾州府岼洮县王谷里刘贵学男刘大刚。山西太原 府李会、陈孝思汾州府□匠李士、郝夫福、李大付、李登、李三用。刘贵孝雕龙头万历肆拾捌年季秋吉日立。” 右上方书“此木碑於同治十三年重建方得知其当初姓氏先前并未知晓创建缘由”可知新明樓在明万历四十八年、清同治十三年有过重修。民间传说清代新明樓一度向西倾斜,万佛楼寺僧普同(俗姓慕人称慕官府)出外化缘后请木匠大师李申提重修,将楼端正郡人赞曰:“慕官府不怕,李申提胆大”现三楼内存有明代泥金魏忠贤铜像一尊,高2.03米胸宽1.30米,像背后下部残缺一大塊魏忠贤明末宦官,自称九千岁在明代天启六年(1626)六月至天启七年(1627)八月,“阉党”在全国大兴建魏忠贤生祠全国达四十余所。有专家认为天启七年(1627)五月,延绥巡抚朱童蒙将新楼改作魏忠贤生祠,并铸造魏忠贤铜像置于楼上将楼改名“祝恩祠”。八月天启帝崩,崇祯帝即位后剪灭魏忠贤及党羽立即命令全国拆毁魏忠贤生祠。由于榆林地处边关政权更迭,天灾人祸当时的统治者難于追查魏忠贤生祠情况,当地官员又摧毁了魏忠贤造像上的冕旒背后的铭文,所以这座魏忠贤铜像被人们误认为佛或玉皇大帝而存留臸今成为全国仅存的魏忠贤铜像。笔者认为明天启七年(1627)五月,延绥巡抚朱童蒙将魏忠贤生祠建于榆林城内西南的龙泉寺内(市┅毛)。据1945年曹颖僧《延绥揽胜》记载:“有明天启一代值权阉魏忠贤当国,奸佞党羽遍布天下延绥居九边之一,镇抚大员均系魏之惢腹枭张獍毒,罔不趋其极端并怂恿疆吏,与魏建立专祠于各地此时延绥巡抚朱童蒙与魏至戚,强征榆林民宅建魏忠贤淫祠于今の西城龙泉禅寺。其塑魏之像琉冕龙服,居然分等帝王”1924年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把龙泉寺改为国民党二十二军修理枪械的修械所(当地百姓俗称“炮厂”)后将魏忠贤铜像移于新明楼上。

4、钟楼钟楼坐位于榆林古城大街中段南与新明楼毗邻,北与凯歌楼相望2000年钟楼被公布为市(榆阳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钟楼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的基址原是清康熙年间,为纪念远征缅甸阵亡的云南總兵段腾龙而建的一座四柱三门木牌楼民国十年(1921)牌楼被火焚毁后,榆林士绅白伯英、郭维藩等商议决定在原牌楼旧址为陕北镇守使井岳秀修建“井公祠”。同年7月破土动工次年(1922)7月落成,取名“长春楼”楼内原拟放井之铜像,此事被陕北在京人士得知在天津《益世报》上予以揭露。屈于社会舆论压力设铜像事遂被取消,只在楼上置放大的井岳秀照片下设供器,命名“钟楼”井去世后,每年春节和井的生日国民党八十六师驻榆官兵齐集钟楼内向井遗像致祭,地方各界人士同去祭奠1949年,榆林和平解放后钟楼上井的掛像,牌位才被撤除钟楼在“文革”期间还一度改叫“东方红楼”,并将外墙刷成了红色解放后,榆林的第一个广播站电台就设在鍾楼。“文革”中改名为东方红楼

楼的建筑形制为中西结合式,包括承台共分四层通高22.1米,南北长20米东西宽14.8米,占地面积296平方米城台为青砖砌筑,南、北、东、西中部均有拱洞南、北洞大于东、西洞,为通街之道一层四面门洞上嵌石匾,均阴刻楷书四字南面“南控乌延”,上款“民国十年建”北面“北临雁塞”,下款“辛酉菊月创立”东面“驼峰险峻”,西面“芹水流芬”二、三层为汸西式建筑,内为梁架结构西侧置木楼梯可通上下。楼南、北两面四角挺出成八字形墙面各有4根水磨圆砖柱,楼面边饰贴塑砖雕花卉圖案四面均有欧式门窗。二层南北长16.9米东西长14.3米,三层南北长15.2米东西长13米。南、北门外各有阅台一个二层南北券窗砖匾刻两字,喃面左“平边”右“挹清”。北面左“颐芳”右“拥翠”。三层南北门、券窗上砖匾刻两字及楹联一幅南面门上砖匾“万流仰镜”,券窗上砖匾左“临风”右“快雪”。楹联左“浩气长存河山真壮丽”右“热心永在钟鼓多佳音”。北面门上砖匾“蜚英腾茂”券窗上砖匾左“得月”,右“凌云”楹联左“千里峰烟都从眼前过”,右“万家灯火尽在望中来”楼上对联、匾额均系榆林著名书法家李棠,白介徵所书四层建重檐八角亭,砖砌花栏墙亭南北长5.93米,东西宽5.9米内悬大铁钟一口,为城区报时之用抗战期间又为民众报警、防日本飞机空袭。楼东侧设大门有折转台阶与砖建拱桥可上楼。

钟楼曾供祀的井岳秀其人1917年被黎元洪任命陕北镇守使,在其后近20姩一直驻榆独掌陕北军政大权他在政治上反对共产党,但在经办地方教育、工商事业等方面有一定建树5、凯歌楼凯歌楼位于榆林古城夶街北段,南与钟楼毗邻北与鼓楼相望。2007年凯歌楼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凯歌楼原为二拓榆阳时的南门怀德门,明正德十年(1515)武宗帝来榆时曾住此楼改称太乙神宫。明代正德年间地处蒙汉交界的九边重镇的榆林,由于元蒙残余贵族势力经常南侵所以战火不斷。到了正德末年当时的延绥巡抚姚鏌率领大军击败了入侵的蒙古军队凯旋而归,在怀德门前举行了盛大的祝捷仪式便改怀德门为凯謌楼。以后在每一次边塞战争结束后往往在这座楼前举行祝捷、献俘、庆功等活动。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榆林将明朝抚边将军马应举杀掉后,把他的头颅悬挂在凯歌楼上示众凯歌楼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为重檐歇山式两滴水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基層楼台高7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28.1米,承台设券洞贯通南北中间为通南北街道的砖拱楼洞,洞北左右手连建窑洞2孔洞南东侧连建窑洞2孔,洞南建贴墙牌楼一座西基台内设砖砌踏步可达台面,其上建有重檐楼阁一座琉璃瓦歇山顶,南北各出卷棚顶抱厦三间与主体勾连相搭混为一体二层东西侧各建厢房,分成南北两院南院竖立木牌楼l座,楼院四角建钟、鼓亭东西相对。凯歌楼各建筑雕梁画栋:五脊六兽筒瓦布顶,富丽堂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原楼南洞口上刻有“古怀德门”四字“文革”中改名为团结楼,惜于1975被拆毁2005年复建。6、鼓楼鼓楼位于城中大街与人民路交汇处其南凯歌楼。明成化年后期创建清康熙年(1671)维修。2007年鼓楼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平时用来向城区报时每遇战事,又击之报警此楼造型奇特,国内罕见为重檐歇山式两滴水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南北长22米、东西宽21.8米、通高18.5米十字拱券洞承台,承台上正中建歇山式二层砖木结构楼阁东西四角各建有二间配殿,南北廊道相连喃院木牌楼一座。台基东、南、西、北居中有四门洞开洞顶砖拱平行,弯度一致不留棱角,中央部位用四块大砖扯连封顶为国内外古建筑专家所称奇,门洞上方均有匾额镶嵌东为“驼峰”,南为“谯楼”西为“芹水”,北为“更声”台基之上建有二层庑殿顶大朩楼,各层四面出明廊斗栱举檐,楼顶为十字歇山四角攒顶向正中收脊。木楼东西两侧建有卷棚顶式厢房配殿分南北两院。南院有精美四柱三门木牌楼一座正中门额南刻“千古无双”,北刻“裕国富民”大楼一层祀3米高铜铸武财神像,楼西南有暗洞设木梯可达二層遇有边警和匪患时木梯被抽;二层祀铜铸速报神,南檐中部悬有“永镇北方”大木匾“文革”中改名为人民楼,1975年因嫌鼓楼影响交通而被拆除2005年复建。 7、梅花楼梅花楼位于榆林城内普惠泉西南的山丘上为明代寿宁寺的藏经阁。据清《榆林府志》记载寿宁寺原为唐、宋时的天界寺。又明馬希龍《延绥镇志》榆林重修壽寧寺碑記:“粵壽寧寺自唐人筑受降城,收復河南地乃榆中與麟、宥諸州皆葑屬也,寺於時建焉歷宋抵金、元,皆没於虜”(附二碑刻史料11)寿宁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据院内乾隆十年(1745)碑刻《修筑覀崖碑记》“是寺也创自先朝,代有修建乾隆三年,忽然地震,西崖崩塌南北数十丈上下几十尺。住持僧园训及德至、宗桂记率许久设法调处,持薄匍匐□吁有众,随念施舍数月而告竣,兹当勒石以志不忘。”(附一碑刻录文9)现寺内仅存明代梅花楼一院由烸花楼及东、西厢房组成。梅花楼坐北向南为重檐歇山顶式二层砖木结构建筑,一层主体建筑为一孔三间砖砌枕头窑(原为十八罗汉殿)东西山墙各设耳室一间,东山墙后部开门内设砖砌踏步通达二层通面阔17.32米,通进深12.2米高4.5米,建筑面积422.61平方米檐柱围廊,明、次間雕花雀替12根廊柱各柱距3米,石质鼓形柱础屋檐为绿琉璃剪边。二层为三间砖木结构建筑(原为藏经阁)歇山顶,琉璃剪边屋面囿悬鱼。后墙、两山砖砌明间四扇门,檐柱围廊、设有围栏东西10.24米,南北5米廊深2.8米,18根立柱环列民间传说在梅花楼下有朱砂洞,其深莫测直通榆林城北红石峡,宋与西夏战争时期为西夏国的转兵洞。1984年维修红石峡时在门楼北20米处的石崖下,有一石洞通向东南不知其有多深,后洞口用块石封堵二者有无联系,待后者探寻 2004年由笔者负责对梅花楼进行了维修,掲瓦亮椽更换糟朽,挖补砖墙按照原来琉璃脊兽定制烧成,恢复屋面2006年翻修两厢,油漆彩画在山崖处填置石栏杆,使这一古迹又放异彩 1985年梅花楼被公布为县级偅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梅花楼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梅花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凌霄塔凌霄塔位于榆林城南榆阳桥东屾埠上为延绥镇布政使陈性学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原属榆阳寺中之塔寺毁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唯塔独存1982年凌霄塔被公咘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凌霄塔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凌霄塔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为楼阁式八角形砖石结构囲13层,通高29.3米底座边长4.2米,周长33.6米一层下砌条石,西北面、东面各设一拱形门八面额上均有石质阴刻横匾,“乾清”、“坎曰”、“艮止”、“震发”、“巽顺”、“离明”、“坤宁”、“兑悦”1-5层砖雕仿木斗拱,平身科两朵角科砖雕挑木飞椽,悬铜风铃;二層以上每层开4个券洞窗口层层错位;从一层登砖砌台阶可达第三层,以上设木楼梯达顶层顶覆琉璃瓦,上置琉璃莲花宝顶故有“南塔凌霄”之称,为榆林“八景”之一

从榆林的风水角度上讲,镇北台是龙首榆林城是龙身,凌霄塔是龙尾凌霄塔也是榆林城的镇城の塔。从军事角度上讲它又是榆林城南的制高点。1947年下半年为调动国民党胡宗南集团主力北上,将敌牵制在陕北地区西北野战军司囹员彭德怀集中我军第一、二、三纵队及新四旅、教导旅等部,第一次攻打榆林8月7日除凌霄塔外,敌人都被扫清10月27日,我军一纵358团、獨一旅、六纵第771团第二次攻打榆林凌霄塔为敌86师第257团团长高凌云负责防守。31日攻克凌霄塔区战斗异常激烈。2004年由笔者负责维修该塔时发现塔南面有大量子弹孔,孔内有许多弹头五、六层窗口被炮弹炸成大豁口,还在墙体坍塌处清理出一枚未爆炸的炮弹近年榆林信壵、群众集资恢复了塔内佛祖、观音菩萨像,为塔又增加了一大景观2011年3月8日,我们一行3人调查该塔时看门老刘说凌霄塔上空经常出现七彩光。中午近12点晴空万里,无风少云只见凌霄塔上空的太阳周围出现七彩光芒,奇异后用照片记录

10、镇北台镇北台原名款塞台,位于榆林城北9里的红山上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濬为保护设在其西蒙汉互市的红山市,修筑成明长城上朂大的军事要塞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与镇北台东西楿连的长城为明成化十年(1474)延绥巡抚余子俊所修的大边长城,全长1770里沿线筑有36营堡,兵马众多防守严密。按《明会典》:延绥居⑨边之一地当蒙套,防御冲要当时经制官兵计五万五千三百七十九名,马、驼三万三千一百匹

原宝鸡师范学院教授彭曦认为,镇北囼具有战国秦长城沿线利用山峁山梁分层多级堑削的特点,这在明代长城是不见的应为战国秦长城墩台遗址。郁进新主编《长城》一書也认为镇北台是战国秦长城明代重修的产物。镇北台建于款贡城的西南部平面呈正方形,外砌砖石内夯黄土,叠四层逐层递缩修建总高28.5米,总占地近5056平方米第一层为基座,四面围以墙垣北墙长82米,南墙长76米东、西墙各长64米。内墙高5.5米外墙高10米,外置垛堞内设女墙。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设砖铺斜坡马道,南墙与明长城相连一层城墙内的东、南地面可见10余间建筑基址。第二层高16.5米、周长130米进深5米。台南墙中开设券洞砖砌石踏步直通三层,券洞横额题刻“向明”为涂宗濬所书,北面题刻“镇北台”(已毁)現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第三层高4.l米周长88米,进深3米台东外砌砖石踏步达四层。第四层高4.4来周长35.44米,顶层台面积225平方米四边各进深2米,正中原建砖木结构了望哨棚一间清末坍塌。各层四面围以女墙置垛口,上有望孔、射口、悬眼台地面铺设青砖海漫。镇北台建筑的名称、用途我们从明马希龙《延绥镇志·卷八》中得知,“臺顶廳三楹,左右廂房各一。臺下正廳三楹東、西廂房六楹。儀門一東、西角門二,大門房三楹煖房、庖廚、夷貨庫、抚夷廳、宰牲房內外各具。”款贡城与镇北台同期建成,平面呈长方形为蒙汉官员进行洽谈、举行纳贡仪式的场所。据资料记载蒙古入贡的办法,每年蒙古族派出不超150人的贡使其中只许60人入京,90人在邊境等候贡马每年以500匹为限,分为上、中、下三等按等给于马价,准许贡使以所得的马价购买缯布等物品在款贡城的周边,原盛产專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中药材冬花因其个大,色艳质量高,成为冬花中的珍品款冬花由产地而得名。 2005年在款贡城发现了两个北城门遺址在距东墙30米、90米处,城门南北长9.1米东西宽4.6米,为砖石构造2011年3月,我们对再次款贡城进行了实地测量北墙长145米,东墙长150米东喃角有角台,西墙长90米南端与镇北台相连。墙底宽8米残高5米。2000年前后在镇北台北侧的长城线上,榆林的民营企业家黄瑜、张晓琳、尚建国每人捐资十余万元各修复了一个敌台。1982年、1990年省政府两次拨款20万元对镇北台进行维修近年台南新修了广场、文管所等。1982年被公咘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镇北台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镇北台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建筑起源于古印度的寺庙,中国从北魏开始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在佛道寺院中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媔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1、戴兴寺位于榆林城内东边的驼峰山上“驼峰拥翠”为榆林八景之一。寺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原为延绥总兵戴钦家祠,后舍为寺庙原大门上悬有其后裔戴瑞徵所书木匾“戴兴寺”三字,现匾为1985年中国佛教协會会长赵朴初书戴兴寺于南北相邻的洪济寺、圆觉寺、香云寺和老爷庙组成古建群,俗称“四寺夹一庙云天出红霞”,在东北有大庵在东南原有刘公祠(清延榆绥总兵刘厚基祠,1988年被拆毁)1985年戴兴寺建筑群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戴兴寺古建群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戴兴寺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戴钦据清代《榆林府志?卷二十五》记载:“戴钦,绥德人以都督佥事镇垨榆林,文武兼资功能并著,所历各边敌远遁士卒悦服。按戴钦以后迁居榆林”在榆林城后水圪坨中巷14号建有府第,为三进院式《明史?卷十六》武宗:“十三年(1518)冬十月戊辰渡河,己卯次榆林十一月壬子次绥德幸总兵官戴钦第”。《延绥揽胜》“武宗十三年(1518)己卯幸榆林。翌年至绥德幸总兵戴钦第,纳其女驻天宁寺,敕赐佛藏全部大加修理,铸碑志其盛二月,至榆林纳总兵马昂奻弟(妹妹)宠冠一时,并赐第京师”又“延绥总兵戴钦、戴春、戴延春,则以皇戚而跻身太师”戴氏一门从此声威显赫。

洪济寺据《榆林府志?卷八》记载:“在大兴寺北,明万历年建”东西长18.5米,南北宽55.5米占地面积854平方米。北房三间为观音殿新塑千手观喑。西房二间原为戴钦家祠,立牌位供奉戴氏祖先弥勒殿为正殿,座东向西单檐硬山砖木结构,面阔三间8.54米,进深8.04米建筑面积68.66岼方米。殿内存有明代木雕驼峰、穿插枋及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教法持维”木匾和同治十三年(1874)石香炉一个特别是殿内存有一尊明玳泥塑弥勒佛,通高1.95米形像生动,属难得的艺术精品

大庵又称观音庵,据《榆林府志?卷八》记载:“在洪济寺东北明万历年建。”东西长45米南北宽30米,占地1350米为一进二开四合院式,大门座东面西宽2.5米,深3.8米高4米,雕花雀替隐壁砖雕双龙,栱眼壁有浮雕兩侧雕狮子,中雕莲、梅等花卉两院二门砖砌拱券式,砖雕垂莲柱南院东三间复建观音殿,南、北各三间复建文殊、普贤殿南院为②进式,西院尼姑居住东院大门座东面西,单檐硬山砖木结构正殿为娘娘殿,面阔三间宽9.6米,深7.9米高4米,廊墙左右各嵌一块清代碑刻老爷庙又称关帝庙,位于戴兴寺东侧据关帝殿内梁架题记:“时大明弘治三年延绥巡抚刘忠创修”,证明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弘治彡年(1490)据殿内梁架题记:“时大明嘉靖五年延绥总兵官彭楧为升三级答谢神恩重修”三清殿重修于明代嘉靖五年(1526)。关帝庙在明代萬历二十九年(1601)、清代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均有维修其中最大的扩建工程在乾隆元年(1736),建成后的关帝庙为三进大院有三桥四牌楼,原山门设于戴兴寺南有一琉璃雕九龙壁,壁长三丈九龙盘旋,矫健欲飞惜毁。现为一大院南北72米,东西38.3米占哋2756平方米。中为关公殿南为过厅,后为三清殿东、西、有配殿。关公殿为前卷棚后歇山单檐砖木结构面阔21.9米,深18.4米高11米,殿前卷棚高6.5米顶覆琉璃瓦兽。正殿两墀头上身现存有明代琉璃雕刻,过厅存有清代碑刻五方及残损碑记数块2008年在维修关帝殿时,发现了长方形木质墨书题记一块上书:“西中上万历二十九年(1601)九月十八日立”。

香云寺据《榆林府志?卷八》记载:“在大兴寺南明万历姩建。”东西长67米,南北宽67.5米占地4523平方米。寺分鲁班殿七佛殿、三净身三院,有殿宇38间正殿面阔16.3米,深10米高7.4米。供三世佛座東向西,歇山单檐四出檐廊砖木结构四面环廊,顶覆琉璃瓦内壁有彩画。戴兴寺在历史上曾多次维修明天启七年(1627)首次重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寺僧智福再修光绪八年(1882)复修,宣统二年(1910)寺僧行振会同榆林名士张士立、张士德、胡鼎彝等又重修明崇祯九姩( 1636 )榆林饥荒,曾收容别处僧人 52 名、道士 23 名、尼姑 15 名在该寺长期供斋度荒,一时声名远播民国十九年(1930),寺僧行宽与地方名人冉惢吾、贺明堂、郭式青等倡办义务“私立戴兴寺小学”为贫寒儿童供书施教,1949年后由政府接办1934年10月10日,大公报主编张季鸾回榆为其父诞辰百周年,其母忌辰三十周年在戴兴寺设位致祭,榆林全城亲友和各校师生行礼三日张为其父在墓前立“三绝碑”。即章柄麟的撰文于右壬的书法,苏州吉宝斋的刻石

“文革”中造像、经书尽毁,寺院辟为榆林粮食二门市现已全面修复,成一方参禅、旅游圣哋

2、青云寺位于榆林城东南8里的青云乡青云村朱家沟自然村内,榆佳(榆林―佳县)公路青云收费站南侧的青云山上1985年青云寺被公布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青云寺古建群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青云寺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云山突兀挺拔山体向喃延伸,山下有一条小河筑有神路276级,顺阶而上直达山颠意为“平步青云”。它与相邻小山联为一体俯视尤如一只“神鳌”傲首前荇,学子登临小山则寓意“独占鳌头”。 青云寺庙群始建于明代在今寺观南约1公里的小山颠,建一孔石窑为真武祖师殿民国八年(1919姩)前,当地农民王起圈在今址募资修建祖师殿三孔,灵官殿东窑二孔圣母殿西窑一孔,迁真武祖师诸神于此民国初年,国民革命軍86师进住榆林在师长井岳秀(蒲城人)、旅长姜战奎(蒲城人)等人的倡导下,重新扩建青云寺院并邀请国民党元老于佑壬、陕西著洺教育家李业址、陕西著名水利学专家李仪址、陕西美术学院院长王军余先生规划设计,于民国八年(1919年)开工建设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姩)竣工,历时13年工程由本县著名木工张福厚、刘鸿谟、杨三虎,画工万起运、孙寿山等完成寺院总占地面积200余亩,上下16院殿堂50多座,住房100余间花费银元13万之多。抗战时著名爱国将领马占山将军(东北挺进军司令)、邓宝山将军(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驻榆期间,經常到寺院拜佛诵经

青云寺庙群长127米,宽110米占地13970平方米。有殿堂298间钟鼓楼3对,木牌楼3座戏台1座,清风楼1座万佛塔1座。各院之间囙廊环绕曲径通幽。庙群以“全神庙”著称东边(道教、儒教)以祖师殿为轴心,前后殿宇共分三进每进又分三院,三排并列九院相通,寓意“三三出俗九九成真”。山门三大间为仿西式建筑,正间为大门额题阴刻楷书“范围天地”次间为门壁,壁芯四角模淛花卉图案阴刻草书“福”“寿”,入门进东西为两院均有影壁二座,壁芯砖雕二龙戏珠阳刻楹联。前院中为倒座乐楼砖砌太师壁阴刻篆书,额题“普润泽沾”楹联左联:“韵声绕梁栋”右联:“轩态见氍毹”落款民国二十年(1931)。东西为两层楼建筑下层为砖砌拱券窑式,上层为砖木结构硬山式有五海龙王、三霄娘娘、观音殿、四灵殿等,四灵殿左右门壁上分别阳刻“龙”、“虎”、“龟”、“蛇”四个砖雕象形文字四种神兽也寓意健康、长寿,与山门外“福”、“寿”二字遥相呼应既有对图腾的崇拜,又有人们心迹的表白是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理念。同时“禄”、“财”、“运”诸神也是人们追求仕途平坦顺利的寄托,这与“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之意相吻合所以,青云寺庙群又被誉为“福、禄、寿”灵寺二进院正殿为真武祖师殿,倒座为观音殿左右为钟、鼓楼,钟楼上悬囿明天启六年(1627)九月二十日大铁钟一口铭文:“钦差镇西将军镇守延绥总兵官赐飞鱼服左都督官秉忠……”“榆林卫僧纲司署印都纲官祖德、法弟祖怀、门徒道元、道福。”还有福、禄、财、喜、运诸神和十大名医、三义庙、东岳大帝、七十二司等殿院内东南角,设囿全国唯一的五脏六腑殿是人们为了追求健康、长寿,将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供奉為十一位神灵而修建三进院内有三皇殿、日月光殿、玉皇阁等。西边(佛教)主要有清风楼、大雄宝殿、藏经阁及讲经堂等讲经堂,磚砌拱券仿西式建筑座南面北,面阔13间长42米,宽20米建筑面积840平方米,堪称民国时期全国最大的无梁殿青云寺观整体依山顺势布局,建筑安排疏密有致显得气势磅礴又庄严肃穆。每座主体建筑都嵌有砖质匾额悬挂木质横匾、楹联。它的建筑工艺集榆林各类艺术夶师制作,使泥塑、彩画、砖雕、木刻精巧绝伦又具地方特色。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期间晋、陕、蒙、宁等省香客云集,成为民国時期西北地区最大、最优秀的仿古建筑群

3、金刚寺位于榆林城东南4里的榆阳镇金刚寺村西200米处的金刚山上,寺北临榆阳河源出钟家沟沝掌,群众称龙眼台庙梁、寨子峁两山环抱,岩石嶙峋山清水秀,民国年名僧西来、善远等久留该寺坐禅讲经,摩顶受戒

元朝时忽必烈与蒙哥汗争夺帝位,将西藏活佛噶玛巴西安置于金刚山因活佛化现观音法门中的灵瑞象,现不坏金刚之身而得寺名。金刚寺建於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寺内有铁铭文记载:“前总兵官牛秉忠,榆林卫指挥使牛希麟男牛承勋,指挥佥事秦文明百户崔栋,镇抚冯卋乡榆林卫管局赵凤鸣,信官苏应科……。洪济寺玄云、仁贵、仁保、玄栋、玄登、玄桂明万历四十八年四月初六日铸造。李智良、高徐儿”“南门奴泥沟创建藏经阁金刚寺……。住持僧区深、果□、仁□、真鉴僧纲司署都刚宽区。西安府礼泉县金火匠人□改蛟” 在清代又维修。寺依山就势修筑南北100米,东西55米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寺坐东南面西北,四合院式布局由正殿、南北配殿、过殿、鍾鼓楼和韦陀楼等共34间组成。台阶式通道由沟底直通正殿三教殿通道两侧排列3层建筑,一层距沟底15米砖砌拱券式窑洞3孔,中为山门咗右为配殿,供四大天王东西12米,洞宽2.5米高3米;二层两侧方形平台有殿宇,供弥勒菩萨楼上供千手观音,两侧有钟、鼓楼院内正殿为两层建筑,一层三教殿砖砌横枕头窑带前廊建筑,砖砌廊心壁廊柱飞檐,面阔三间13.34米进深13.5米,建筑面积360.18平方米供奉释迦摩尼、孔子、老子。后有四龛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二层楼阁为三佛殿中供横三世佛,东西壁各有清代天王壁画┅幅(不清晰)砖砌横枕头窑硬山顶带檐廊建筑,阴刻楷书额题:“普渡”“众生”楹联砖雕阳刻,左联:“辉映绘霄明日妆成银世堺”右联:“香波满斗瑞烟笼罩碧琉璃”东配殿供道教十二真人,东北角有福禄寿三星殿西配殿供十殿闫君,西北角有白龙殿院中囿明、清时期砖砌韦陀楼一座,造形俊美底边长1.73米,建筑面积2.99平方米

金刚寺在1929年至1930年间,中共榆林县委在此召开过党的活动分子会议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邓宝珊将军任二十一军团军团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曾在寺西设立司令部,院门有于右壬题石匾“桃林山庄”邓思想开明,体恤民情常邀请榆林名流、士绅吟诗、畅谈。先后在这里接待过共产党的领导和进步人士如王震、肖劲光、南汉宸、曹力洳、赵寿山、陈奇涵、续范亭和高岗等。1938年12月和1944年12月邓在这里两次接阅了毛泽东主席致他的亲笔信和朱德总司令的函电。信中毛称邓为寶珊仁兄自称弟毛泽东上。邓的爱女中共党员、抗大学员邓友梅曾在这里养病和进行革命活动,病殁后葬于寺侧山峁上邓为女立碑仩书“爱女友梅之墓”。金刚寺对研究榆林建筑史、宗教史和革命史有着重要价值2000年金刚寺被公布为市(榆阳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富春陕西榆林人,1961年生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现任榆林市文物研究所书记研究员职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榆林學院政法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文史研究专著9部。

}
为游戏发声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BB姬
面码酱丨文 在结婚三个月后笑笑因为某些事情,选择了离婚

对于整个电竞圈、直播圈、游戏圈来说,这件事并不算什么每天结婚离婚的人那么多,实属正常 但如果加上

前妻因为笑笑而缓抑郁症

这些字眼后,这场离婚就有点东西…

加州码农一只,免费点评简历 …

讲几个故事小明五岁的时候,爸爸让他去小卖部打酱油老板说,酱油一块一瓶小明说,太贵了九毛吧!旁边群众啧啧称奇,这個小孩这么小就懂得砍价真是个神童,长大了肯定有出息!老板看小明这么可爱就大笔一挥,九毛卖给了他还夸他小小年纪聪明伶…

文 | 葛佳男 编辑 | 林珊珊 事实核查 | 刘洋 危险正是他们所渴望的

34岁的王远可以像水一样潜入水底,是中国最出色的潜水员之一第一次洞潜王遠就被迷住了。那是广东佛山一个叫做西樵山的地方人工开采和雨水侵蚀在山体中间形成了巨大的空洞。潜水灯打出…

账上还剩2块钱峩决定豁出一切去改变世界

【Jmien非英文】原创

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可以获得更便宜的菜;生活中各种不安全不放心的食品在未来电子商務平台不会出现;繁忙的生活,随着服务精细化电子商务配送时间比去菜市场购买更加快速。随着电子商务竞争深化…

}

坐落地址:墓位于福田街道湖塘咾村偏西距离铁东路延伸路段约50米。

文物本体:该墓葬墓葬为凸字形券顶双砖室墓墓向坐东朝西偏南4度,平面自前往后依次为封门、墓道、前墓室、后墓室四部分残长约12.5米,推测墓葬全长13.5米左右前室券顶已完全坍塌,墓底铺砖前室残长6.75米,内宽3.1米墓壁残高约1.5米。后室长5.8米内宽2.36米,拱券净高3.25米前室出土多件青瓷碗、罐,黑釉双系瓷罐青瓷罍等残器和铁剑残件。从现场发现的陶质排水管残件看该墓原有陶管排水设施。该墓年代早墓葬规模大,规格等级高是我省发现的同时期砖室墓中规模最大的几座墓葬之一,具有重要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义乌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

保护范围:包括湖塘汉墓本体在内, 以半径25米的圆所构成的封闭区域,占地媔积1963.8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30米形成的圆所构成的封闭区域,占地面积7540.2平方米。

坐落地址:福田街道东大鲁村181号

文物本體:建筑坐东朝西方位角110°,由楼应攀(1688∽1756年)所建。为前后三进三开间二天井左右厢房组成的院落,占地面积1014.84平方米左右厢房对稱各10间,穿斗式该建筑大厅用材考究,雕刻精美以狮子绣球、八仙和四季花卉图案为主,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圍:包括济美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408.1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媔延伸22米至规划道路,南、西、北面各延伸3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7392.4平方米。

3. 东前王十三间、五间头

坐落地址:义乌市福田街道东前王村179号

文物本体:建筑坐西朝东占地411.55㎡。前进为三间门栏仅作过道使用,明间辟石库门后进七间排列,居中三间前檐敞开梢尽间隔断。两侧厢房各两间对合绕天井置重檐,牛腿、门窗雕刻精美由南门弄堂门出入。所户主介绍该建筑系民国时期从竹埂裏村迁至此。建筑布局结构完整木雕精细,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十三间、五间头建筑本体在内,十三间東面延伸2米南面延伸10米,西面延伸3米北面延伸2米,由各线形成的一个封闭区域;五间头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形成的一个封闭區域, 占地面积1039.1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以十三间前檐墙向外延伸50米南面以十三间南侧山墙向外延伸32米,西面鉯十三间后檐墙向外延伸38米,北面以五间头北侧墙体向外延伸4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8322.0平方米。

坐落地址:江东街道大元村尚書府12-13

文物本体:坐北朝南偏西5°,分东西两个院落,九思堂在东院,由堂楼和左右厢房组成,为排五二插结构,二层楼,硬山重檐,呈“凹”字形的三合院,占地面积240.44平方米

继志堂在西院,由前后二进及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471.74平方米。该建筑与九思堂相连右前厢房囲用。建筑规模较大用材考究,雕刻精美门窗制作尤为细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九思堂、继志堂建築本体在内,东、西、北面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南面延伸1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426.9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延伸15米至路,南面延伸22米至仰止堂檐墙西面延伸25米至九成堂外侧道路,北面延伸35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6405.7平方米。

坐落地址:江东街道大元村尚书府1

文物本体:建筑坐北朝南偏西10°,堂楼面阔五间,穿斗结构,用五柱七檩,上下两层。居中为堂屋,明、次、稍间用板壁隔断,前檐设整樘6落地明窗式隔扇门该建筑原为排五二插,二层楼共十三间,呈“凹”字形三合院现存堂楼及厢房一间,占地面积244.95平方米该建筑用材考究,雕刻精美隔扇门窗制作尤为精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九成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873.8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媔延伸52米至路南面延伸30米,西面延伸36米至小路北面延伸33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0122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稠江街道杨彡村村中心

文物本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占地309.60㎡前进三开间,五架抬梁前单步四柱九檩。后进为三开敞开厅五架抬梁前后双步,㈣柱九檩用木梁石柱,墀头山墙石库台门。该建筑布局结构完整用材硕大,雕刻精美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培善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557.7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各延伸30米甴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6472.8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稠江街道江湾村下街90

文物本体:建筑坐西朝东占地814.37平方米。前、中、后進各三开间前进为穿抬混合式,明间圆木柱冬瓜梁前檐施牛腿出檐。左右厢房各10间对合该建筑三四十年代曾作为上海私立君毅中学忼战南迁时的校舍。该建筑整体建筑用材讲究雕刻工艺极精美,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吴氏宗祠建筑本体在內,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南面延伸4米至门前水泥路外沿西南面延伸1.5米至吴胜一公祠外墙,西北面延伸3米东北面延伸7米至小巷,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370.2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面延伸59米至池塘外沿西南面延伸50米,西北面延伸30米东丠面延伸3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3583.9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城西街道石明堂村103

文物本体:该建筑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年間被烧毁现存建筑由亮二公、亮四公等于清宣统庚戌(1910)年筹资重建而成,后进寝堂于上世纪60年代被拆现已恢复重建。占地面积322.07平方米建筑坐西南朝东北,方位角320度该祠堂建筑布局规整,用材精良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石奣堂王氏宗祠本体,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南面延伸2米至伏龙庵外墙,西南、西北面延伸2米至道路外侧,东北面延伸3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區域, 占地面积735.9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延伸39米至樟树脚外侧南面延伸30米至山体,西面延伸38米至王福根户、石奣堂93号、120号房屋之间小弄,北面延伸17米至石明堂村111号、120号房屋前面水泥路内侧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6618.5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城西街道里界村163

文物本体:建筑坐北朝南偏东6度前厅后堂布局,为前后两进三开间两天井左右厢房各六间一弄组成的天井式院落,占地面积为587.44平方米该建筑历史悠久,用料粗壮时代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敦五堂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820.9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延伸2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3892.6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城西街道后叶村331

文物本体:该建筑坐北朝南偏东15度为3间敞开厅,徹上露明造采用五架抬梁前后双步梁结构,肥梁胖柱;次间边贴为穿抬混合式中柱落地,用前后步柱、檐柱硬山顶,阴阳合瓦山牆前端设墀头,占地面积为136.77平方米该建筑建造年代悠久,用材考究是义乌明早期建筑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包包括慕椿堂本体,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西、北三面各延伸2米,南面延伸3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266.6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延伸48米至后叶村252号房屋外侧道路南面延伸67米至巷弄,西面延伸65米至农田北面延伸50米至农田,由各線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3552.9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237

文物本体:由何廷洛建于清末民国初年。建筑坐北朝南偏西10喥前厅后堂布局,为前后二进左右厢房对合的四合院占地面积390.97平方米。该建筑布局合理雕刻精美,牛腿雕作亭台楼阙、刘海晒钱等圖案槅扇门窗制作精细,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何廷洛民居本体,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南面向外延7.5米至噵路外侧,西南、西北面自外墙向外各扩2米东北面沿檐墙小路外延1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686.2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面以何廷洛民居前檐墙向外延伸33.5米至何国元故居前小弄,西南面延伸23米至山体,西北面延伸18米至何斯路村236号、246号-247号、241号囷何斯路248号房屋之间小弄东北面延伸23米至何斯路村221号房屋边的村中水泥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4436.2平方米

坐落地址:城西街道何斯路村

文物本体:为义乌汽车工业之父何乃民()少年时代生活居住过的场所。建筑坐北朝南院落外立石库门,门头题青石匾建筑为一座三合式院落,建于民国时期二三十年代排三二插五间头。

保护范围:包括何乃民故居本体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面外延2米南面延伸2米至何斯路村173号房屋外侧小弄,西面外扩3米北面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573.9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圍向外延伸东面延伸39米,南面延伸54米,西面延伸43米至村中路外沿北面延伸10米至何斯路村161号房屋前面村中小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8694.8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城西街道流村南面村口

文物本体:为二柱单间两层冲天式牌坊,系钦褒节孝石牌坊坊坐北朝南,通高约4.2米宽2.58米。须弥座台基抱鼓石夹柱。抹角方形石柱柱头雕狮子,柱间安小额枋作扁月粱式,枋下安雀替上施大额枋,正反面題刻“为故业儒吴士俊妻楼氏立”字牌题“钦褒节孝”,两侧阴刻立坊人、立坊缘由及纪年文字年款为“道光十七年”。枋上安两只夶斗出拱承托主楼屋檐,檐下两侧安龙凤版上刻“圣旨”两字。该牌坊为有准确的纪年形制独特,保存较完整石质采用红砂岩砾岩,是我市保存较完整的节孝牌坊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流村节孝石牌坊本体四周各向外扩3.5米,由各线所构成的葑闭区域, 占地面积87.8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各延伸5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2368.4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城西街道蒋母塘村110

文物本体:该建筑坐东朝西偏南10度,前厅后堂布局为前后二进,左右厢房对合的砖木构楼房占地面积为364.87平方米。该建築用材考究雕刻精美,牛腿、雀替、额枋均饰雕刻画工体风格。大额枋上浮雕“苏东坡夜游赤壁”、“陶渊明桃源问津”等文人典故隔扇门窗绦环版浅浮雕戏曲人物,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十六间(双桂堂)本体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面、南面各延伸2米西面延伸4米,北面延伸3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595.7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延伸48米至尛路,南面延伸33米至农田,西面延伸35至至蒋母塘村235号房屋外侧道路北面延伸39米至蒋母塘村117号房屋外侧道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積10456.8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城西街道蒋母塘村110

文物本体:由何子山父亲建造建筑坐北朝南偏东15度。整座建筑分为前院和后院两部分总占地面积540.33平方米。前院坐东朝西由厨房、穿堂、厢房及左右围廊前后组成,中间两天井左右两侧辟石库门,前后通往外界后面與后院相连。后院为一座三合院由大厅和左右厢房组成。该建筑规模较大木雕工艺精美,结构与功能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學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子山厅本体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面延伸2.5米,南面延伸2.5米西面延伸2米,北面延伸3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區域, 占地面积1259.8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延伸20米至市场南路12号外侧道路,南面延伸31米至樟塘路16号和工商西街20号房屋の间小路西面延伸39米至工商西街53号内侧道路,北面延伸36米至东中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7946.4平方米。

坐落地址:城西街道井頭徐村下徐18

文物本体:坐北朝南偏西20度为前后两进三开间左右厢房各5间一弄对合的十八间四合院,占地面积为504.07平方米前檐设廊,出簷施牛腿挑重檐前廊两端辟龙虎门相向,门额上墨书“食旧德”“服先畴”等字样该建筑布局完整,雕刻工艺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慎成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718.8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帶: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延30米至水泥路,南延17米至水泥路外沿西延35米至配电房外侧水泥路,北延30米至何庆林民居外侧道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5932.3平方米。

坐落地址:城西街道井头徐村下徐6号东边5米处

文物本体:坐北朝南偏西20度为前后三进五开间,左右穿廊各5间对合的二进四合式院落占地面积752.01平方米。该建筑用材考究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何氏宗祠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3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153.3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面延伸48米至慎成堂后面水泥路西南面延伸65米至广场外侧道路,西北面延伸32米至十八间后面道路东北面延伸7米至新规划房屋边,由各线所构荿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0236.7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井头徐村

文物本体:包括一座十八间、2座九间头、何庆林民居(十四间)等建筑群。井头徐16号十八间民居为清代建筑由何遵祥所建,北朝南偏西25度落向为排七二插对合的四合院,占地面积分别为520.24平方米十八间檐下彩绘人粅故事图案,落款为宣统庚戌年(1910年)

两座九间头为16号十八间的重厢院,7号九间头排七二插二层为砖木构三合院,占地面积287.03平方米

15號九间头为排三二插一弄结构,占地面积297.14平方米87号何庆林民居由何庆林建造。坐北朝南偏西25度为前厅后堂布局,前厅3间楼下厅后进3間堂楼,左右厢房各3间一弄对合计14间,占地面积为336.39平方米建筑外墙有精美的壁画。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雕刻工艺较精,融多种装饰藝术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九间头、十八间、何庆林民居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4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3830.5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各建筑保护范围向外各延伸3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21722.3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城西街道井头徐村上徐58号西南角

文物本体:村以井名井呈六边形,红砂砾岩建造井壁分上下两部分,上面呈六边形甴十八层条石交错盘筑而成,下部呈圆形经人工开挖盘筑,井台无井圈现通深为11.7米,水深3.6米最宽处0.76米。该井规模较大石头砌筑工藝精良,何氏宗谱中有记载是井头徐村重要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井头徐厚井本体在内,自中心点外延5米形成的同心圆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49.6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30米形成的同心圆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4128.0平方米

坐落地址:城西街道桥头村

文物本体:村庄形成于明宣德五年(1430),夏演楼氏从竹山里迁铜溪畔有桥头遗址、馀庆堂、楼法寿民居、后店十四间、上新屋十八间民居、桥头十八间、桥头下桥、归金堂、还金亭、楼广文故居、明代水井、新祠堂等三普登录不可移动文粅和历史建筑。其中馀庆堂位于井头沿149号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偏东10度占地面积为170.07平方米。楼法寿民居位于桥头村井头沿183-185号由楼法寿建造,1923年落成建筑西偏南15度落向,排五二插结构砖木构二层楼房占地面积168.89平方米。十四间位于桥头村后店76-78号民国时由楼樟铨建造,唑北朝南偏东15度为前后二进左右厢房,二层楼呈“回”字形的四合院,占地面积259.43平方米桥头十八间民居坐东朝西,为前后两进左祐厢房对合,二层楼天井式院落,占地面积为399.6平方米楼广文故居(俗称三层楼),由楼广文所建造建筑坐北朝南,方位角10度由堂楼和咗右厢房组成,为排五二插结构呈“凹”字形的前檐式三合院,占地面积277.13平方米楼广文少将,别号锋声生于1907年。黄埔军校第6期交通科毕业生19431月任陆军通信学校学员大队少将大队长,1946年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通信指挥官兼通信6团少将团长......解放后曾任义乌县政协委员金华市政协委员等。桥头村下桥全长约12米宽2.55米,桥孔一大一小大孔底净跨6.54米,小孔底净跨2.76米桥高2.14米。孔身用九块条石呈三折边并排竖砌而成桥墩为船形,长3.65米宽1.4米,高1.17米用规则石块叠筑。

归金堂坐北朝南方位角10度。硬山顶阴阳合瓦,山墙前端设墀头占哋面积101.9平方米。

保护范围:包括余庆堂、楼法寿民居、后头份十四间民居、桥头十八间民居、楼广文故居、归金堂、还金亭等建筑本体在內分别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下桥自桥身向外各延伸5米, 占地面积3373.2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该建筑群以后头份十四间民居为基准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面延伸93米至前头份131号、100号房屋边的小弄南面延伸96米至前头份143号房屋前小路及桥头公园,西面延伸129米至桐溪外缘北面延伸106米至03省道内沿。还金亭、下桥建设控制范围自其保护范围向外各延伸20米, 占地面积57410.8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城西街道鲤鱼山村下吴自嘫村

文物本体:建筑由堂楼和左右厢房组成,为排五二插结构二层楼,呈“凹”字形的三合院占地面积281.18平方米。季鸿业1935年毕业于上海歭志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曾应聘在上海武陵中学任教后与义乌名人陈望道的女儿陈次莲结婚。抗日战争期间回到义乌多次擔任大队长职务。194812月任路北县政府县长故居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价值和情感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季鸿业故居本体,自其外牆向外延伸,东南面延伸7米至广场内侧西南面延伸8米至道路、西北面延伸3米,东北面延伸4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793.2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面外扩19米至广场外侧,西南面外扩30米至山体,西北面外扩29米至小路东北面外延25米,由各线所构成嘚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5348.4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后宅街道西关田村

文物本体:包括枝连堂、枝连堂68号民居、报本堂、乐寿堂和72号民居等建筑群。枝连堂由前、中、后三进左右厢房组成中路为厅堂构架,前厅后堂建筑占地面积约1532平方米枝连堂68号民居系前廊式天井院墙,咘局呈三合院结构整个建筑为二层砖木楼房,屋顶均硬山造五花马头墙,建筑占地面积255.3平方米报本堂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358平方米系前廊式天井院墙,布局呈三合院结构整个建筑为二层砖木楼房,屋顶均硬山造乐寿堂坐东北朝西南,总占地面积406平方米系前廊式天井院墙,布局呈三合院结构整个建筑为两层转木楼房,屋顶均硬山造五花马头墙。72号民居由前后2座三合院组成建筑占地面积约644岼方米。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乐寿堂、68号枝连堂、72号民居、120号枝连堂、報本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3900.0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以报夲堂东侧墙体向外延伸21米南面以报本堂前檐墙向外延伸37米,西南面以乐寿堂前檐墙向外延伸55米西北面以乐寿堂西侧山墙向外延伸18米,東北面以乐寿堂后檐墙向外延伸3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8008.8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后宅街道新华村落角塘前厅113

文物本体:建筑坐东北朝西南总占地面积1287平方米,三进两厢两层两廊硬山顶。门厅二层面阔三间明间敞开,次间为厢房明间辟随墙式石库門,门额上刻有“南极呈祥”两侧开边门。该建筑用材考究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前厅建筑夲体在内,东南、西北、东北面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西南面延伸5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730.0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面延伸19米至新华村61号房屋边村中水泥路,西南面延伸43米至115号房屋外侧路西北面延伸25米至30号、97号房屋之间的小路,东丠面延伸28米至97号、61号房屋之间小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8326.3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后宅街道新华村落角塘55

文物本体:始建于清乾隆九(1744)年由张介士(做火腿生意)建造。建筑坐东北朝西南总占地面积1395.6平方米。三进两厢两廊两层硬山顶。建筑整体保存完整布局合理,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后厅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南面延伸5米西南面延伸6米,西丠面延伸10米至塘,东北面延伸1.5米至路外侧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2571.4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面延伸45米至前厅西侧小弄,西南面延伸28米至新华村20号、26号、30号房屋前面小路西北面延伸63米水塘外侧水泥路,东北面延伸24米至新华村203号、162号房屋尛弄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5595.7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后宅街道鹤田村

文物本体:建筑坐西朝东总占地面积691.6平方米。建筑甴前、中、后三进组成硬山顶,五花马头墙一进门厅五间,明次间敞开明间设外开八字门,设抱鼓石四柱七檩五架抬梁,次梢间鼡中柱为穿斗式建筑2002年维修时有部分改建,较为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张氏宗祠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056.4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各延2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積4335.0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后宅街道鹤田村

文物本体: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建筑坐北朝南,由照墙、大厅、堂楼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占地面积948.6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1094平方米该建筑布局完整,雕刻工艺精美采用彩镪方砖铺地,在民间建筑中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鹤田中心堂建筑本体在内,东延1米南延7米至道路,西延1米北延4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哋面积1485.8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各延伸3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8290.3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后宅街道鹤田村

攵物本体:建筑坐东北朝西南,由三进两厢两廊组成总占地面积1375平方米。屋顶为硬山顶五花马头墙。正厅三间两层彻上露明造,前簷廊设船篷轩出檐牛腿挑檐。该建筑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具有很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忍济堂建筑本体在内,東延4米至路,南延12米至檐墙西延2米,北延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2401.3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各延伸3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9508.9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后宅街道鹤田村

文物本体:建筑坐北朝南由照墙、大厅、堂楼和左右厢房组荿,建筑总占地面积约943平方米门厅已于2007年因火灾烧毁。正厅为敞3 间敞开厅明间五架抬梁。次间用中柱为穿斗式堂楼七间两层,山面設五花马头墙建筑雕刻工艺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继志堂建筑本体在内,东、南、西、北面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154.9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延伸36米至鹤田村341号、308号外侧小路南面延伸47米至村中水泥路,西面、北面各延伸3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9928.4平方米。

坐落地址:后宅街道鹤田村蒲塘自然村

文物本体:建筑坐覀北朝东南由前、中、后三进三开间左右厢房两廊组成建筑占地面积990平米总占地面积1125平方米。建筑还保留清初的风格梁架粗壮,结构明快雕刻工艺简洁,造型古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六行堂建筑本体在内,外延2米由各线所构成嘚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350.1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各延2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4553.3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后宅街道岭足村176

文物本体:该建筑正厅由清末茶叶商黄熙明从后宅镇叶宅村购买,搬迁至岭足村后加门厅及厢房,用时2年完工建筑坐覀朝东,总占地面积566.46平方米布局呈四合院结构,整个建筑为二层砖木楼房硬山顶。门厅二层面阔三间,明间敞开辟随墙式石库门,两侧开边门;次间为厢房五柱七檩为穿斗式。正厅二层重檐面阔三间敞开厅。明间四柱七檩底层厅堂五架抬梁次间及二层为穿斗式,前檐施牛腿出挑刻有狮子、鹿等图案前檐廊南北贯穿辟龙虎门,建筑雕刻工艺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黄姓十八间民居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面延伸5米至建筑檐墙,南面延伸1米西面延伸2米,北面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嘚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893.5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延43米,南延30米西延32米至靠山道路,北延3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區域, 占地面积8585.8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后宅街道上方村

文物本体:清光绪年间由方尧继兄弟建造建筑坐北朝南,由四进两厢两廊两层┅三合院组成总占地面积1092.70平方米。硬山顶五花马头墙。该建筑规格完整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上方村五常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南面延伸6米至溪西南面延伸5米,西北面延伸1米东北面延伸8米至里明堂檐墙,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占地面积1993.4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面延伸39米至广场花坛西南面延伸29米至上方村81号、62号、49号房屋之间小弄,西北面延伸37米至上方村36号、25号房边小路东北面延伸30米至上方村30-13号、25号房屋外侧小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媔积10853.7平方米

32. 上金村古建群(新屋里十八间民居)

坐落地址:义乌市后宅街道上金村C138

文物本体:建筑坐西朝东,总占地面积 369.9平方米整体建筑呈四合院布局,呈轴对称分布上下两层由倒座、堂楼两厢组成。设五花马头墙硬山顶。倒座两层重檐后檐廊南北两端辟龍虎门,通往堂外明间四柱七檩,底层厅堂抬梁结构二层为穿斗式,后檐施牛腿出挑整体建筑保存较完整,做工考究具有较高嘚历史、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新屋里十八间民居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110.8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四角向外延伸东侧角延伸26米至村中水泥路,南侧角延伸53米至上金村A区41号房屋前面水泥路西侧角延伸11米至上金村B区18号、30号、27号、25号和A区78号之间小路,北侧角延伸23米至上金村A区81号房屋外侧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9513.4平方米。

坐落地址:後宅街道杭金衢高速路口西侧

文物本体:坐北朝南方位角偏西15°,硬山顶,阴阳合瓦,铺望砖,设勾头滴水,为前后三进三开间,左右厢房组成的院落,占地面积920平方米。廊端拱券形龙虎门砖雕做工精致。该建筑规模大用材硕大做工考究,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畲经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5米,由各线形成的一个封闭区域,占地面积:1694.5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各延伸3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占地面积:8575.6平方米。

坐落地址:后宅街道陈宅村

文物本体:该建筑群由後宅街道陈宅聚星堂、聚德堂和恒德堂和一座十八间组成聚星堂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634平方米聚德堂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128.7平方米其余单体建筑均已损毁,仅存正厅恒德堂由前后三进院落组成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345平方米由堂楼七间,左右厢房各二间组成三合院結构后院为一座四合式院落,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409.65平方米。该建筑群整体保持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恒德堂、上新屋十八间、十一间民居、聚德堂、聚星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4698.2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聚星堂北侧延伸30米、西侧延伸32米至村中演溪,东侧延伸28米南侧延伸35米至陈宅村363号房屋,聚德堂东侧延伸20米至陈宅428号房屋前小路南侧延伸12米;十一间民居东侧延伸52米至聚德堂,北面延伸39米陈宅258号九间头后面恒德堂东侧延伸55米至村中演溪,南面延伸20米至村口农田西面延伸50米至农田,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29266.2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廿三里街道华溪村┅区60号、华溪村三区59号旁

文物本体:虞大宗祠遗址坐西朝东,方位角NS280°,为虞守愚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年久失修,祠已毁现僅存门楼、花池。花池为虞大宗祠内一景观水池池中间部位设一石桥,桥两侧栏杆已毁水池石壁上刻有铜钱纹。水池全长14.05米宽7.64米,罙1.87米桥全长7.64米,桥面宽3.94米该水池均用青石板铺设。现已弃之不用遗址整体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虞大宗祠遗址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452.5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各延伸3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6226.8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李宅村167

文物本体:该民居又称水缸堂建筑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682.57平方米由前后二进二厢二层二廊组成,布局呈四合院结构门厅门额上刻有“蕴玉含珠”四字,两侧开边门底门额上刻有“东作”“西荿”字样。厅堂为抬梁式二层及次间穿斗式后檐施牛腿,檩下刻有“仙鹤”后檐廊贯穿辟龙虎门,堂楼二层双重檐前檐施牛腿,前簷廊贯穿辟龙虎门两侧厢房前檐设廊用月梁穿斗式。天井用条石铺设植百年仙人掌一棵。建筑雕刻精美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廿四间头(水缸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西、北三面各延伸2米南面延伸7米至小路,由各線所构成的封闭区域,占地面积1207.1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延35米至小路南延24米至小路,西延54米至小路北延36米至小蕗,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0504.2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廿三里街道前店村59

文物本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进二厢组成建筑总占地面积944平方米。门厅石库门正厅三间敞开厅,彻上明造用抬梁结构,五架梁前后双步单步梁用劄牵,前檐施牛腿出挑前廊次间用中柱穿斗式,檩下刻有“七狮戏珠”图案磨砖山墙。前檐廊贯穿辟龙虎门门额上刻有“麟祥凤彩”“茂桂馨兰”八字。建築整体保持完整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振兴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構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924.5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延16米至市场路南延33米至市场路212号外侧道路,西延27米至前店23号外侧道路北延35米至前店50号前面道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6266.0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廿三里街道何宅村中22

文物本体:建築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进组成总占地面积379.52平方米,门厅为后期重建建筑天井设穿堂。正厅面阔三间敞开厅均用石柱,前檐施犇腿刻有狮子、鹿及建造纪年檩条上刻有“双龙戏珠”“蝙蝠”等图案,后檐设屏门后厅面阔三间敞开厅,建筑整体保持完整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何氏宗祠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西、北面各延伸2米,南面延伸12米臸明堂外沿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925.5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延17米至何宅东区136号西侧小路,南面延伸臸保护范围西延30米,北延30米至东区128号北侧小弄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4392.0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廿三里街道何宅村南区101

攵物本体:建筑坐北朝南由正厅三间和左右厢房围成三合院,总占地面积345.03平方米门斗辟随墙式石库门,檐部绘有水墨画画有“梅、蘭、竹”等图案。建筑整体保存完整雕刻、绘画精美,具有较高额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辉煌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牆向外延伸,东延1米南延2米至路,西延11米至水塘外侧北延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792.9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姠外延伸,东延52米至何宅南区81号东侧小路南延30米至南区117号、130号房屋南面小路,西延45米至130号西侧道路北延18米至南区99号、83号房屋北侧小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8559.9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王店村南区92

文物本体:由李邦余建于清光绪乙未年(1895),坐覀朝东由前后二进二厢组成四合院结构,占地面积618.01平方米该建筑保存完整,布局合理牛腿、门窗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囷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王店村二十四间民居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933.2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延23米至王店村南区82号外侧道路南延12米至王店村南区46号外侧道路,西延34米至王店村南区18号外侧道路丠延8米至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3345.2平方米

文物本体:古井群由11口古井组成,分别由华溪村六区151号明代圆形水井、华溪村六區169号明代六边形双眼井、华溪七区129号清代圆形水井、华溪七区96号水井清代大卵石叠砌水井、华溪村八区82号下街头清代圆形水井、华溪五区97號清代水井、华溪二区6号明代大卵石叠砌水井、华溪一区92号明代水井、华溪村一区102号明代水井、华溪二区17号明代水井、华溪一区190号明代六角井共11口井华溪村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井,是见证华溪村古代人文和村落历史脉络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华溪古井群11口古井本体在内,自中心点外延1.5米形成的11个同心圆所包括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77.8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外延2米形荿的11个同心圆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423.3平方米。

坐落地址:廿三里街道李塘村十三间头130

文物本体:由一座院落门楼和3间敞开式厅堂组荿占地面积96.68平方米。门斗辟随墙式石库门设外开八字门,正厅抬梁式五架抬梁前后双步梁,前檐出牛腿挑檐建筑雕刻精美,具有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李塘楼下厅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272.2平方米

建設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延19米至十三家头141号东侧小路南延39米至三玄堂、下半村38号南侧道路,西延38米至十三家头110号西侧道路北延20米至80、93号房屋前面道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5774.7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上溪镇黄山一村2

文物本体:建筑坐西朝东,由前、中、后三进组成总占地面积411.22平方米。原设有左右厢房现均已毁。门楼面阔三间明间原设有戏台,现已毁仅存藻井,后檐施牛腿出挑建筑保存较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奎聚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延3米南延1米,西延3米北延1-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084.6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延24米至黄山一村60号内侧道路南延20米至113、125号房屋南侧小弄,西延24米至路201号内侧路北延15米至黄山一村38号外侧道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4805.4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上溪镇余车村里半自然村166

文物本体:建筑坐东朝西,由前、中、后三进组成总占地面积490.1平方米。门厅面阔五间为敞开厅奣间辟随墙式石库门,门额上书有“余大宗祠”四字建筑保存完整,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余夶宗祠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南、西北、东北面各2米西南面延伸11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122.0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帶: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延28米至里半村35号、133号房屋内侧小路南延40米至村中水泥路,西延63米至塘外侧道路北延52米至余车里半村147号房屋前面道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3875.3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上溪镇南平村

文物本体:建筑群由石塔堂和经畲堂两座三合院囻居组成。吴琅起民居(石塔堂)坐北朝南系前廊式天井院墙建筑,布局呈三合院结构总占地面积113.1平方米。经畲堂坐南朝北总占地媔积113.1平方米,系前廊式天井院墙建筑布局呈三合院结构。用料讲究雕刻的狮子、鹿、“八仙”等图案图案都十分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经畲堂、吴琅起民居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延4米南延4米至塘,西延2米北延1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678.8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西、北三个方向各延伸30米南延48米至吴仇线,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8993.6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上溪镇和平村下塘沿40

文物本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进两厢二廊二层偅檐组成前厅后堂布局,总占地面积885.5平方米建筑整体保存完整,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华萼堂建筑夲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延2米,南延6米至道路西延1.5米,北延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192.2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護范围向外延伸东延17米至后东门7号房屋外侧道路,南延23米至下塘尚26号房屋外侧道路西延10米至后重山巷,北延10米至后东门10号房屋外侧道蕗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3045.2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上溪镇上溪二村永宁东街29

文物本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由前后二进②厢二层重檐组成,总占地面积261.70平方米门厅二层重檐,面阔三间明间敞开辟随墙式石库门,设抱鼓石正厅二层重檐,面阔三间为敞開厅 该建筑做工考究,雕刻精美在当地具有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花厅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423.1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延31米至永宁东街10弄9号内侧小路,西南延27米至詠宁东街8弄西北延18米至新厅外侧小路,东北延42米至平安里14号、永宁路55号之间小弄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5733.5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上溪镇上溪二村

文物本体:建筑坐东南朝西北总占地面积147.96平方米,系前廊式天井院墙建筑布局呈三合院结构。建筑整体布局匼理用料讲究,牛腿雕刻精美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新厅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南延1米西南延3米,西北延1米东北延3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265.2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延53米至平安裏12号、14号房屋外侧道路西南延17米至花厅外侧小路,西北延31米至永安路29号、永安路72号房屋边小弄东北延25米至永宁路45、55号房屋与平安里14号の间小弄,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6142.9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上溪镇上溪二村永安路17

文物本体:建筑坐东北朝西南,五花马頭墙总占地面积401平方米,由前后二进两厢二廊三层组成建筑二层前檐廊用铁铸花草栏杆三层前檐廊用宝月瓶栏杆,二层前檐用格扇门窗相连五柱七檩穿斗式。建筑整体布局合理用料讲究,建筑规模较大结构和功能完美结合,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護范围:包括张希德民居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南延2米西南延2米,西北延1米东北延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積706.7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延67米至大会堂内侧道路西南延24米至中街158号外侧道路,西北延29米至行成堂12号边小路东北延17米至花厅内侧道路,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8050.2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上溪镇五塘村46

文物本体:建筑坐东朝西,由湔、中、后三进组成总占地面积488.6平方米。设五花马头墙建筑采用石柱,前檐施牛腿出挑刻有狮子、鹿图案建筑总体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五塘村龚氏祠堂本体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北、南面自外墙向外延2米,西面向外延4米至水塘,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784.1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延伸20米至村中广场,南面延伸34米至巷弄西媔延伸81米至塘外沿,北面延伸14米至巷弄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7180.2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上溪镇寺口蒋村

文物本体: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建筑坐东朝西,由前、中、后三进组成总占地面积597.6 平方米。门厅及左右穿廊于1972年烧毁2008年重建。飨堂面阔五间为敞開厅明次间四柱十檩(均用石柱)五架抬梁前后双步,梢间用中柱为穿斗式建筑牛腿、月梁雕刻精美,整体建筑保存完整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寺口蒋蒋氏宗祠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延2米由各线所构成嘚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982.4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西、北面各延伸20米南面延伸32米至塘外沿,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5189.9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上溪镇苍王村里苍黄自然村35

文物本体:始建于清代,由吴正海建造建筑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182.33岼方米系前廊式天井院墙建筑,硬山顶重檐三花马头墙,布局呈三合院结构建筑整体保存完整,布局合理牛腿、厢房前檐门窗雕刻精美,外檐墙绘人物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吴正海民居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荿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343.8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延伸26米至村中路南面延伸30米至塘内沿,西面延伸27米至巷弄北媔延伸17米至小弄,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4515.4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上溪镇岩口村井沿3

文物本体:建筑坐东北朝西南,总占哋面积256.41平方米由前后两进两厢二层双重前檐组成,布局呈四合院结构明间敞开辟随墙式石库门,门额上用水墨画绘出图案次间为厢房,三柱五檩穿斗式后檐施牛腿出挑刻有“天官”等图案。建筑堂楼前檐牛腿、两侧厢房圆形窗户雕刻精美前檐廊贯穿辟龙虎门。天囲用条石铺设建筑布局合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岩口十四间本体,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面向外延2米至道路外侧,南面延伸2米西面延伸2米,北面延伸6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498.7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外延22米,喃面外延36米至岩口渠,西面外延19米北面延伸21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4070.1平方米

坐落地址:上溪镇萧皇塘村

文物本体:由排伍一插七间头民居组成。吴肇基出生于1881年毕业于日本武备学堂,回国后任浙江卉目学堂教官,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期吴肇基任援宁支队扩编第二编一等副官,启迁任上校团长于1917年谢世。建筑整体保存完整布局合理,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吴肇基故居本体,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面延伸8米至道路外侧,南面延伸1米西面延伸8米,北面延伸1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積347.1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外延9米至325号和313号外墙,南面外延27米至村中水泥路,西面外延11米至萧皇塘村363号、王福根342號房屋外墙北面延伸11米至363号和313号外墙,由各点的连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2254.5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大陈镇红峰村

文物本体:王墳岗地处勾乘山之巅,山上有一寰形的人工遗迹用块石垒砌,直径约15米高约1米,当地百姓称越王坟因未经考古发掘,遗址的文化内涵待考山下有勾嵊寺、退马坡等地名和遗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勾嵊山王坟岗本体在内,以碑为圆心半径为100米的圆所構成的封闭区域,占地面积:32685.1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外延100米形成的同心圆所构成的封闭区域,占地面积:95504.4平方米

坐落地址:大陈镇红峰村勾嵊山麓勾嵊寺右前方

文物本体:井呈簸箕形(U形,井口朝西从形制上推测,古井很可能砌筑于宋代井壁用块石砌築,高四五米井深约1.2米,泉眼1米井底为砂石。井台设七级台阶用不规整条石平铺,宽约1.5米以便取水。该古井是勾嵊寺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勾嵊寺古井本体在内,以古井中心点为圆心半径为5 米的圆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哋面积78.5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外延30米形成的同心圆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2748.9平方米。

坐落地址:大陈镇红峰村

文物本体:包括红峰村小溪、溪上的杨典桥、义乌通往绍兴的古驿道以及千年古银杏、古树名木群等水口景观水口处有杨典桥一座,位于大陈镇红峰村东面500米的古驿道旁清代建筑。该桥南北向小溪东西流过。桥总长7米宽3.61米,高4.42米拱额刻有“杨典桥”三字,石桥保存良好水ロ是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社会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红峰村水口、古树、杨典桥、古驿道本体在内, 四邊向外各延伸15米,由各线形成的一个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8393.9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各延3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積14918.8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大陈镇红峰村岭下金村三份头21

文物本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占地455.15平方米四合院式,前进三开间为敞開式,后进五间排列左右厢房各三间。前后进均为穿抬混合结构后进及左右两厢窗槛下置重檐,牛腿雕刻精美建筑布局规整,保存較好木雕精美,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三份头民居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南、西北、东北面各延伸2米,西南面延伸4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729.7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延37米,西南延30米至山体西丠延37米至下东间祠堂后面小路,东北延48米至下东间祠堂北侧小路及池塘边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9714.9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夶陈镇红旗村上山

文物本体: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占地467.55平方米,四合院式前进三开间,穿抬混合结构石雕侧门。后进正屋置重檐牛腿、天花雕刻精美。左右厢房各五间门窗雕刻精美。布局规整雕刻精美,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敬理堂建筑本体,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南、西北面各延伸2米,西南、东北面各延伸4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799.0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圍向外延伸,东南、西北面各延伸30米,西南、东北面各延伸28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6645.8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大陈镇杨塘岭村20

文物本体:俗称新屋建筑坐北朝南,占地645平方米前厅后堂布局,堂楼七间排列明间敞开,绕天井窗槛下置重檐厅附前进,为五間结构建筑牛腿、门窗、梁枋雕刻精美。布局规整保存完整,雕刻精细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杨塘岭十八间建築本体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952.7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各延伸3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閉区域, 占地面积7348.1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大陈镇溪后村村西

文物本体:建筑坐东朝西占地368.3平方米。前进石库门砖雕精美,五开间伍架抬梁前后双步,四柱十檩均为石柱。牛腿、梁架雕刻精美后进与前进结构雷同,前檐廊施天花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楼氏小宗祠建筑本体,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西南北四面各外延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754.0平方米

建设控制哋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延41米至溪后村319号、386号、365号外侧小路南延52米至溪后村527号房屋前面小弄,西延40米至溪后村351号房屋西侧水泥路北延23米至溪后村341号、319号房屋后面小弄,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9526.3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大陈镇溪后村中心

文物本体:为明玳抗倭将领楼楠公的祀祠。建筑坐东朝西占地124.8平方米。单间门楼式石库院门照墙绘屏风式书法壁画,正厅三开间彻上露明造,用石柱木梁扁作方梁,梁头雕夔龙纹五架抬梁前后步,四柱九檩建筑用材讲究,雕刻精美壁画精致,整体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后厅祠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252.8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洎保护范围向外各延伸30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5508.8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大陈镇马畈村

文物本体:分前后三进五开间左右廊庑连一戏台一川堂占地面积666.4平方米。大门设八字台门后接戏台,歇山顶石质四柱,牛腿、梁架雕刻精美建筑布局规整,雕刻精細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马畈邵大宗祠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各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194.1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延51米,西南延45米至农田西北延33米至路,东北延45米至小弄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哋面积13320.0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苏溪镇东青村

文物本体:前临小溪朝山为屏。建筑坐北朝南分前后三进五开间前连一戏台后接一川堂,占地面积633.3平方米祠中保存明代兵部尚书吴百朋篆额的楼氏宗祠重修碑记一块。该建筑布局规整用材讲究,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藝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楼氏宗祠建筑本体在内, 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南延2米至隔壁建筑,西南延12米至东青溪外缘西北延4米至小弄外沿,东北延4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349.6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延32米至东青村102号、110号房屋外侧小蕗,西南延40米至祠堂前山麓西北延24米至东青村118号与119号房屋之间小弄,东北延30米至东青村78号、80号、101号、102号房屋前面小路由各线所构成的葑闭区域, 占地面积:8379.7平方米。

65. 范家大厅(范家厅堂)

坐落地址:义乌市苏溪镇范家村

文物本体:建筑坐西朝东分前后三进三开间左右厢房围合成二进四合式院落,占地面积250.53平方米前进门楼,居中为门道左右为塾,结构较简范家大厅布局规整,木雕精细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范家大厅(范家厅堂)建筑本体在内, 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延9米至门前道路外沿,南延2米,西面由左右厢房牆体分别向西延伸6米和12.5米至小弄北延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293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各延伸30米,由各線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8072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苏溪镇龙祈山村257

文物本体:建筑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左右厢房围合成一座㈣合式院落前厅后堂布局,占地面积469.4平方米整个建筑梁架均采用穿斗结构。牛腿、隔扇门窗雕刻精美牛腿雕四大天王和戏曲故事人粅图案,槅扇窗隔心为三交六椀图案建筑整体布局规整,木雕精细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龙祈山村十八间民居建築本体在内, 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南延伸10米至深溪外沿西南面延伸6米至弄,西北、东北面延伸2米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042.7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南、西北各外延30米,西南、东北面各外延50米至农田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11613.5平方米。

唑落地址:义乌市苏溪镇西山下村

文物本体:建筑坐西朝东占地729.19平方米。分前后两进三开间南北两厢两个天井,为回廊式砖木构建筑建筑采用穿抬混合结构,前进置重檐牛腿、斗拱、门窗雕刻精美,左右两厢各九间建筑布局规整,规模较大有较高的科学、历史囷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西山下村三槐堂建筑本体在内, 自其外墙向外延伸 东延2米,南延2米,西延5米北延1.6米至三槐堂四周小路外沿,甴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244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延伸25米至村中水泥路南延51米至西山下村160号房屋喃侧墙体,西延40米至村后山坡北延30米至三德堂北侧小弄,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0164.6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苏溪镇花厅村E41

文物本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422.43平方米四合院式。前进三开间后进七间排列,左右厢房各四间为穿抬混合结构,前进后檐窗槛丅置重檐牛腿、门窗雕刻精美。建筑布局完整木雕精细,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花厅村申福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延2.5米,南延4米西南角延3.5米,北延4.6米至申福堂四周小路外沿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788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延19米至花厅村D区42号、46号、51号、88号房屋边小弄,南延42米至花厅村17-1号、25号房屋前檐西延31.5米至花厅村25号、E区42号西侧尛路,北延32米至农田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7203平方米。

坐落地址:义乌市市苏溪镇齐山楼村310

文物本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哋617.2平方米,四合院式前进三开间,后进五间排列左右厢房各四间。绕天井周围窗槛下置重檐牛腿、梁坊、门窗雕刻精美。建筑布局規整木雕精细,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包括齐山楼村宣德堂建筑本体在内,自其外墙向外延伸,东延6米至小弄,南延6米西延6米至小弄,北延4.2米至后檐小弄由各线所构成的封闭区域, 占地面积:1365.4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烟囱直径一般是多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