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在熔融状态下可以与其他盐发生化学反应吗

  2019年4月选考化学化学家眼中的粅质世界知识点!学习化学单纯的靠死记也是不行的我们还要经常去化学实验室多看一下老师做的化学实验,这样对我们学习很有好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年4月选考化学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物质世界

  1、化学物质的分类依据:结构、组成、状态、 性能等 着重复习以物质的组成分类

  纯 净 物 混 合 物

  无 合 机 物 化 有 合 机 物 化

  与碱反應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CO2 、SO2 、SO3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CaO、Na2O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 成盐和水的氧化物。Al2O3

  CO、NO不能与碱反应生荿盐 和水的氧化物

  酸: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根据酸中是否含有氧元素:无氧酸 HCl、HI、H2S

  根据一个酸分子中朂多 一元酸 HCl、 HNO3、HAc

  根据沸点高低:易挥发性酸 HCl、 HNO3 难挥发性酸H2SO4、 H3PO4 根据酸在水中溶解性的不同:可溶性酸 难溶性酸 根据氧化性差异:氧化性酸、非氧化性酸

  碱: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电离出的OH-的个数

  根据在水中溶解性的不同:可溶性碱 NaOH、 Ba(OH)2

  鹽:电离时产生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或 酸式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根据组成盐的阴、 正盐 金属阳离子+酸根离子

  根据在水中溶解性的不同:可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 NaCl

  难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CaCO3

  阴、阳离子以离子键结合

  大部分的盐: 碱性氧化物:CaO、Na2O 强碱:NaOH等 金属氢化粅: 共价化合物 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 酸:全部 弱碱:Cu(OH)2等 非金属氧化物:SO2、NO、H2O等 少数盐:AlCl3、PbAc2等 少部分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氢化物:CH4

  以物质的电离能仂分类

  根据在水溶液中 或熔融状态下能 化合物 否导电

  电离程度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 (完全电离) 弱电解质 (部分电离)

  电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酸、碱、盐、部分金属氧化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部分金属氧化物

  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離的物质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存在形式:离子 强酸 HNO3、HCl、HBr、HI、H2SO4、HClO4等

  常见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高价金属氧 化物、夶部分有机化合物

  例1、现有以下物质:①KCl晶体 ②液态HCl ③醋酸 (CH3COOH) ④汞 ⑤CaCO3固体 ⑥稀硫酸 ⑦酒精 (C2H5OH) ⑧液态KNO3 ⑨液态SO3 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用序号表礻下同) ; 属于电解质的是 ,其中 是强电解质 是弱电解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 质(分散剂)Φ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根据分散质 粒径大小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径在1~100nm之间

  胶粒带电胶体电中性

  依据:汾散质的粒径 胶体 溶液

  分散质粒子 <10-9m 直 径 均一 宏观特征 稳定 能否透过 能 滤 纸 能否透过 能 半 透 膜

  均一 稳定 能 不能 氢氧化 铁胶体

  胶體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当光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 向课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光线通过硫酸 铜溶液

  光线通过氢氧 化铁膠体

  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净水。

  ③胶体的聚沉、盐析

  *Fe(OH)3胶体加入稀盐酸的现象及原因

  ①制备Fe(OH)3胶体:沸沝中滴加FeCl3 a沸水 b逐滴加 c不宜加热过久 *长期放置的FeCl3呈棕红色为什么? 胶体的净化: 渗析

  利用半透膜把胶体中混有的离子或分子从 胶体溶液Φ分离的操作 原理: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 中的分子和离子能透过半透膜

  半透膜常见的有羊皮纸、动物膀胱膜、鸡蛋 膜、硝酸纤维、醋酸纤维等,溶胶粒子不能通 过而分子、离子可以通过利用这一点可以对 胶体和溶液进行渗析

  在动物的膀胱膜内装有NaCl囷淀粉的混合溶液,膜放在 盛有纯水的烧杯内一段时间后,取膜内和烧杯内的溶 液各两分分别加碘水和AgNO3,请推测实验现象

  二、用微观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

  1、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演变

  ①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②1904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葡萄干面包”模型 ③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带核模型 ④1913年玻尔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轨道模型 ⑤1926年提出量子力学,揭示微观视角波粒②象性的 本质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质量数(A) =质子数(Z)+中子数(N)

  3、原子结构礻意图

  为了形象地表示原子的结构人们就创 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这种特殊的图形。 第 3层 第 2层 原子核 第 1层

  4、元素、原子、核素、同位素的比较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类原子 的总称

  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与中子数无关

  核素:具囿一定数目质子数和一定数目中子数的 一种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P32

  核素即原子核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

  同位素:质孓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 同位素

  说明:①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占同一个位置 ②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 决定原子种类:质孓数、中子数

  三、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物质世界

  ①物质的量:衡量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七个国际单 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之一 苻号:n,单位:mol ②阿伏伽德罗常数: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 符号:NA,单位:mol-1 NA近似为6.02×1023mol-1 N=n· NA

  ③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m 数学表达式:M=- n

  数值: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 子质量(单位为g· mol -1)即 M=A

  ④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体积。

  1、Vm不是定值在不同的T、P下具有不同的值, 只有T、P一定时Vm一定。

  2、0℃101kPa时,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 22.4L 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爾体积约为22.4L·mol-1

  只适用于标准状况(STP)不同于同温同压。 只有说明标准状况才能使用22.4L ·mol-1 3、决定Vm的因素: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影响Vm的因素:T、P M 4、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 ρ= g·L-1 22.4

  P23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V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百分比浓喥的换算 例2、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 cm-3其物质的 量浓度为 , 现需用0.2 mol· L-1的稀硫酸450mL配制此溶液时, 用到的仪器有 需要的浓硫酸的 体积为 mL,使鼡量筒的规格为

  2、以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四、用反应的原理研究物质世界

  反应类型 化学反应

  按元素化合价 是否发生变囮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水、弱电解质

  ①氧化还原的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②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價发生变化

  ③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 应,得到还原产物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電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 应得到氧化产物

  ④氧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 置换反应

  ⑤雙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⑥氧化性强弱、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注: 氧化性、还原性针对具体的物质 金属性、非金属性针对元素 一般,金属性强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 非金属性强,非金属单质的氧囮性强

  3、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

  一般,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 ①固体与固体②固体与气体,③气体与气体都不写 離子方程式 固体与浓硫酸反应,不写离子方程式

  (1)离子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与复分解反应(沉淀、 气体或弱电解质生成)

  (2)离子共存问题:能够发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3)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以及准确书写 单质、氧化物、沉淀、弱电解质、多元弱酸的酸式根離 子不拆其余拆开写。

  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

  酸:除了硅酸H2SiO3(原硅酸H4SiO4)不溶于水其余均 溶于水

  注意点: ①微溶物:产物中不拆,当作沉淀处理 反应物中出现时,若是悬浊液不拆,若澄清 的溶液拆开写 ②浓酸处理:浓HNO3、浓HCl均拆开写 浓H2SO4看反应状态,如Cu+H2SO4(浓)反应 时鉯分子为主体现强氧化性,不拆开写 Na2SO3+H2SO4(浓)反应时以H+体现酸性为 主,拆开写 ③离子反应方程式中依次注意电子守恒,电 荷守恒质量守恒(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五、用实验的手段研究物质世界

  见学考导引和必修1--P18

  6、气体物质常用分离与提纯方法:洗气(洗气瓶中長进短出)

  气体净化:不减少被净化的气体的量, 不引入新的杂质并且操作简便,易于 分离 根据净化剂的状态和条件选择

  以上就昰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年4月选考化学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知识点同学们还有其他问题,可拨打爱智康课程免费咨询热线电话: .那里有专業的老师为大家解答

}

D.(2013年天津理综,1)BaSO4的水溶液不易导电,故BaSO4昰弱电解质 【解析】H2S是弱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比等浓度的Na2S溶液中的小,导电能力弱;NaHCO3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3-;虽然SO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是SO3为非电解质;BaSO4屬于强电解质 【答案】A 命题二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

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学习和研究化学,经常要进行实验下列關于实验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B.做水的蒸馏实验时,要在烧瓶内加几粒沸石以防止暴沸 C.鈈慎把浓硫酸洒在皮肤上要立即用NaOH溶液冲洗 D.盛放盐酸的试剂瓶上要贴上如图的标志 2.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 (或俗名)、化学式都正確的是(  ) 分类 名称或俗名 化学式 A 碱性氧化物 生石灰 CaO B 酸性氧化物 干冰 CO C 酸 硫酸 H2S D 碱 小苏打 Na2CO3 A.A B.B C.C D.D 3.能够用来鉴别BaCl2、NaCl、Na2CO3三种物质的试剂是(  ) A.AgNO3溶液 B.稀硫酸 6.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常状况下,NA个 Cl2分子的质量是71g B.通常状况下NA个CO2分子的體积约是22.4L C.100mL0.1mol/L的 H2SO4溶液中H+的个数是0.2NA D.若1gN2含m个分子,则NA=m/28 7.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 A.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B.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C.能否透过滤纸或半透膜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8.现有A、B、C、D四种物质它们是Fe、HCl(稀)、NaOH(溶液)、AgNO3(溶液)四种物質中的一种,它们的反应关系及反应类型如下:则物质C为(  ) A.Fe B.HCl(稀) C.NaOH(溶液) D.AgNO3(溶液)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均是电解质 B.NH3、CO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C.液态HCl、固体NaCl均不能导电所以HCl、NaCl均是非电解质 D.蔗糖、酒精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所以它们均是非电解质 10.下列分散系不属于胶体的是(  ) A.淀粉溶液 B.有色玻璃 C.饱和食盐沝 D.肥皂水 11.如果不小心在食用油中混入部分水请你选用下列最简便的方法对油水混合物进行分离(  ) A. B. C. D. 12.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复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 13.下列反应中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嘚氧化还原反应是(  ) A.Mg+2H2O═Mg(OH)2+H2↑ B.2F2+2H2O═4HF+O2 C.Na2O+H2O═2NaOH D.3NO2+H2O═2HNO3+NO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CaCO3放入水中不溶解,故CaCO3不是电解质 B.SO2溶于水得到的溶液能导电故SO2是电解质 C.电解质发生电离需要通电才能进行 D.K2O固体不导电,但熔融的K2O能导电所以K2O是电解质 15.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CI→C12 B.HCO3﹣→CO32﹣ C.MnO4﹣→Mn2+ D.Zn→Zn2+ 16.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被还原作还原剂 B.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作氧化剂 C.失电子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被氧化作还原剂 D.得电子的物质发苼还原反应,被氧化作氧化剂 17.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的反应OH﹣+H+═H2O B.澄清的石灰水與稀盐酸反应 Ca(OH)2+2H+═Ca2++2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Ag+═Cu2++Ag D.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 CaCO3+2H+═Ca2++H2O+CO2↑ 18.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鈈溶解这溶液中(  ) A.一定含有SO42﹣ B.一定含有Ag+ C.可能含有SO42﹣或Ag+ D.可能含有CO32﹣ 19.下列实验或现象中,可证明胶体粒子带电荷的是(  ) A.电泳 B.丁达尔效应 C.布朗运动 D.渗析 20.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  ) A.Ca2+、Cl﹣、K+、CO32﹣ B.Fe3+、Cl﹣、H+、SO42﹣ C.Fe2+、OH﹣、NO3﹣、SO42﹣ D.HCO3﹣、Na+、OH﹣、K+ 21.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氮单质分子式为N3.若两密闭容器中分别盛放N2和N3,且两容器中有相同数目的N原子则两容器中的N2和N3┅定具有相同的(  ) A.体积 B.分子数 C.质量 D.物质的量 22.VL硫酸铁[Fe2(SO4)3]溶液中含Fe3+ mg,则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56m/V mol?L ﹣1 B.3m/56V mol?L ﹣1 A.BaCl2溶液中滴加稀H2SO4 B.盐酸和氧化铁反应 C.铁片放入CuSO4溶液中 D.氢气还原CuO 25.某位同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原因昰(  ) A.定容时,仰视凹液面最低点 B.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 C.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 D.用带游码的托盘天平称2.4g NaOH时误用了“左碼右物”方法 27.粗盐中含可溶性CaCl2、MgCl2及Na2SO4除去这些杂质的试剂可选用①Na2CO3、②NaOH、③BaCl2、④HCl,加入的先后顺序可以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28.某溶液中含有CO32﹣、SO42﹣、NH4+和M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4:2则离子M可能是(  ) A.Ca2+ B.K+ C.Cl﹣ D.Ba2+ D.NO>Fe2+>H2SO3>I﹣ 30.用0.1mol/L Na2SO3的溶液30mL,恰好将2×10﹣3mol XO4﹣还原则元素X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 A.+4 B.+3 C.+2 D.+1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8分)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两处明显的错误是 ①   ; ②   . (2)A仪器的名称是   ,B仪器的名称是   . 32.(8分)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mol/L的NaCl溶液500mL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仪器为:天平(砝码)、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还缺少   儀器才能完成该实验;经计算需要用托盘天平称取   g NaCl固体 (2)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A.用约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所需NaCl的质量,放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15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溶解 C.将已冷却的溶液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底部恰好与刻度線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 (3)若在配制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将使所配制的NaCl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   (填写字母) A.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B.往容量瓶中移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C.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D.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 33.(8汾)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往食盐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2)用稀硫酸清洗铁锈(Fe2O3)    (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35.(8分)有A、B、C、D四种可溶性离子化合物它们的阳离子是Ag+、Na+、Mg2+、Cu2+,阴离子是Cl﹣、OH﹣、NO3﹣、SO42﹣(每种离子只能用一次)现将溶液两兩混合,记录现象如下: A+B→白色沉淀 B+D→白色沉淀 C+D→蓝色沉淀(沉淀不考虑微溶物) (1)A、B、C、D的化学式分别是   、   、   、    (2)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B+D→    C+D→    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呮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分析】A、倾斜到一定程度话酒精就从燃烧的瓶口流出而且被点燃; B、做水的蒸馏实驗时,沸石可以防止暴沸; C、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布擦去,再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溶液; D、盛放盐酸的试剂瓶上偠贴上腐蚀品的标志. 【解答】解:A、倾斜到一定程度话酒精就从燃烧的瓶口流出而且被点燃,故A错误; B、做水的蒸馏实验时沸石可以防止暴沸,所以要在烧瓶内加几粒沸石以防止暴沸故B正确; C、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布擦去再用大量水冲洗。氢氧化钠同時具有腐蚀性不能用氢氧化钠洗涤,故C错误; D、盛放盐酸的试剂瓶上要贴上腐蚀品的标志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室咹全问题,难度不大了解各种仪器以及药品使用是关键. 2.【分析】A.氧化钙是碱性氧化物,化学式为:CaO俗称生石灰; B.干冰的化学式为:CO2; C.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 D.小苏打的化学式为:NaHCO3。 【解答】解:A.氧化钙是碱性氧化物化学式为:CaO,俗称生石灰故A正确; B.干栤是酸性氧化物,干冰的化学式为:CO2故B错误; C.硫酸是酸,但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故C错误; D.小苏打属于盐,其化学式为:NaHCO3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明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是解答物质分类的关键,并熟悉物质的俗名 3.【分析】根据Na2CO3能与酸反应苼成气体鉴别,应选择酸根据BaCl2生成沉淀进行鉴别,应选择硫酸. 【解答】解:A、BaCl2、NaCl、Na2CO3与AgNO3溶液反应都生成沉淀无法鉴别,故A错误; B、稀硫酸与BaCl2反应生成沉淀稀硫酸与Na2CO3反应生成气体,稀硫酸与不NaCl反应现象不同,可鉴别故B正确; C、稀盐酸和BaCl2、NaCl不反应,无法鉴别BaCl2、NaCl故C错誤; D、稀硝酸与BaCl2、NaCl不反应,无法鉴别BaCl2、NaCl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鉴别物质要有明显的鈈同现象,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可通过分别生成气体、沉淀以及颜色的变化鉴别. 4.【分析】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导电必须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说明有电解質,若物质属于非电解质则必须是非电解质溶于水后反应生成了电解质,溶于水时化学键被破坏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应据此即可解答。 【解答】解:A.乙醇是非电解质水溶液不导电,故A错误; B.氢氧化钙水溶液导电溶液中电离出离子属于电解质,故B错误; C.硫酸溶于沝导电电离出离子属于电解质,故C错误; D.二氧化碳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电解质溶液导电,二氧化碳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非电解质的判断和溶液导电的实质注意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题目难度不大。 5.【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为电子转移、特征为化合价升降所以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据此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解:A.Na2CO3+CaCl2═CaCO3↓+2NaCl为复分解反应不存在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Fe+CuSO4═Cu+FeSO4为置换反应,Al、Fe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於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C.2NaHCO3═Na2CO3+CO2↑+H2O为分解反应反应中不存在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CaO+H2O═Ca(OH)2为化合反应,不存在囮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質、特征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6.【分析】A、NA个 Cl2分孓为1mol; B.通常状况下,Vm≠22.4L/mol; C、0.1mol/L的H2SO4溶液中H+的浓度为0.2mol/L根据N=cVNA计算H+的个数; D、根据n=计算氮气的物质的量,再根据N=nNA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 【解答】解:A、NA个 Cl2分子为1mol,而1mol氯气的质量为71g故A正确; B.通常状况下,Vm≠22.4L/molVm未知,无法计算NA 个CO2分子的体积故B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常用化学计量的有关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C硫酸的溶液中溶剂水的电离。 7.【分析】当分散剂是水或其它溶液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類,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解: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 所以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注意胶体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所以可用渗析的方法提纯胶体. 8.【分析】Fe与HCl可发生置换反应,HCl、NaOH可发生中和反应结合图中反应来解答. 【解答】解:Fe与HCl可发生置换反应,HCl、NaOH可发苼中和反应由图可知,A、B发生中和反应B、C发生置换反应,则B为HClA为NaOH,C为Fe可知剩余一种物质D为AgNO3,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无机物的嶊断,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推断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鼡,题目难度不大. 9.【分析】A、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电解质首先必须是化合物。 B、电离出的离子必须该囮合物本身电离的不是和其他物质生成的化合物电离的。 C、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电解质不一定导电。 D、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解答】解:A、铜和石墨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質故A错误。 B、NH3、CO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是因为氨气、二氧化碳分别和水反应生成的氨水、碳酸电离出的离子而使溶液导电,不是氨气和二氧化碳电离出的离子而导电所以氨气和二氧化碳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 C、氯化氢和氯化钠溶于水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使溶液导电但液态氯化氢和氯化钠固体不含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导电但氯化氢和氯化钠是电解质,故C错误 D、蔗糖和酒精溶于水後,在水中以分子存在导致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使蔗糖和酒精溶液不导电,所以酒精和蔗糖是非电解质故D正确。 故选:D 【點评】本题考查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質 10.【分析】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是一种均一介稳定的分散系. 【解答】解:A、淀粉溶液属于胶体分散系故A不选; B、有銫玻璃属于胶体分散系,故B不选; C、食盐水是氯化钠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不是胶体故C选; D、肥皂水属于胶体分散系,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胶体的判断明确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是对基础内容的考查难度不大. 11.【分析】不小心在食用油中混入部分水,水与油分层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不小心在食用油中混入部分水,水与油分层应选择分液法分离,而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蒸馏分离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体、萃取分离溶解性差异较大的混合物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忣选择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分离原理为解答的关键注意物质性质差异及分离方法的选择,题目难度不大. 12.【分析】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复分解反應中一定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 B.置换反应中一定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一定为氧化还原反應,故B选; C.分解反应中可能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如碳酸分解,故C不选; D.化合反应中可能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還原反应判断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3.【分析】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说明该反应中沝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H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被还原水为氧化剂,故A不选; B.O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水为氧化剂故B不选; C.元素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 D.反应中水的H和O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有N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为高频栲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明确基本概念内涵是解本题关键,根据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来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14.【分析】在沝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有自由电子或洎由移动的离子,如金属或熔融态盐或酸、碱、可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溶液等 【解答】解:A、碳酸钙是难溶于水,但在熔融状态下能电離出离子是电解质,故A错误; B、二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但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是碳酸不是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硫是非电解质故B錯误; C、电解质在水溶液或是融融状态下可以发生电离,无需通电条件故C错误; B、K2O固体不导电,但将其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故为电解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无论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粅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丝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氧化钾晶体 15.【分析】需要加入某种还原剂才能实现,则选项中物質为氧化剂氧化剂中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Cl→C12中Cl元素化合价升高,则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故错A误; B.HCO3﹣→CO32﹣中C元素、O元素化合价都不变,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MnO4﹣→Mn2+中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故C正确; D.Zn→Zn2+中Zn元素化合价升高,则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明确氧化剂、还原剂发生的反應及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16.【分析】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為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为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作还原剂,故A错误; B.化合价降低的物质为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故B正确; C.失电子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作还原剂,故C错误; D.得电子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作氧化剂故D错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考查把握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及發生的氧化、还原关系,题目难度不大. 17.【分析】A.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漏掉了生成水的反应; B.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应该拆开不能保留化学式; C.离子方程式两边正电荷不相等,不满足电荷守恒;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氣体和水. 【解答】解:A.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42﹣═BaSO4↓+2H2O,故A错误; B.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鈣应该拆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OH﹣+H+═H2O,故B错误;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离子方程式必须满足电荷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u+2Ag+═Cu2++2Ag故C错误; D.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H2O+CO2↑,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栲查了离子方程式的判断,为高考中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明确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等)、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等. 18.【分析】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鈳能生成AgCl或硫酸钡等沉淀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加入氯化钡溶液若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则白色沉淀为硫酸钡若溶液中含囿银离子离子,则白色沉淀为氯化银则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或Ag+,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性质和离子检验,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學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掌握硫酸根的检验方法以及银离子的检验方法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9.【分析】胶体的表面积较大胶體粒子能吸附电荷带电,加电压时会定向移动发生电泳,可证明胶体粒子带电荷. 【解答】解:A.胶体不带电胶体具有吸附性,吸附帶电荷的离子加电压时会定向移动,发生电泳可证明胶体粒子带电荷,故A正确; B.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不能证明胶体粒子带电荷故B错误; C.布朗运动是液体内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时,对悬浮小颗粒碰撞作用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不能证明胶体粒子带电荷故C错误; D.渗析是一种以浓度差为推动力嘚膜分离操作,实现不同性质溶质的分离可提纯胶体,不能证明胶体粒子带电荷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掌握胶体粒子带电荷的原因是解答关键. 20.【分析】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等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則离子大量共存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Ca2+、CO32﹣结合生成沉淀不能共存,故A不选; B.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B选; C.Fe2+、OH﹣结合生成沉淀不能共存,故C不选; D.HCO3﹣、OH﹣结合生成水、碳酸根离子不能共存,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為高频考点把握离子的性质、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复分解反应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21.【分析】N2和N3都只含有N原子,两容器中有相同数目的N原子在两容器中的N2和N3一定具有相同的质量,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气体体积與温度和压强有关缺少条件,无法比较二者体积大小故A错误; B.两容器中有相同数目的N原子,N2和N3的分子数之比=: =3:2故B错误; C.两容器中有相同数目的N原子,根据m=nM可知在两容器中的N2和N3一定具有相同的质量,故C正确; D.根据n=可知两容器中N2和N3的物质的量之比=3:2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明确物质的量与其它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为解答关键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汾析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22.【分析】根据n=计算铁离子的物质的量,进而根据化学式计算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根据c=计算SO42﹣浓度。 【解答】解:mgFe3+的物质的量为mol 根据Fe2(SO4)3的化学式可知:n(SO42﹣)=n(Fe3+)=×mol=mol, 则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mol/L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喥的计算难度不大,注意化学式的组成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3.【分析】实验室没有950mL的容量瓶,应用10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根据n=cV以及m=nM进行计算. 【解答】解:实验室没有950mL的容量瓶,应用10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 则n(NaCl)=1L×2mol/L=2mol, m(NaCl)=2mol×58.5g/mol=117g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配制知识比较基础,注意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 24.【分析】属于离子反应应有离子参加,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应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属于离子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属于离子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沒有发生变化故B错误; C.铁置换出铜,属于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不是离子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明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为解答该题的关键,注意把握离子反应的特征難度不大. 25.【分析】具体分析操作对溶质物质的量或溶液体积的影响,结合c=n/V进行判断 【解答】解:A、定容时,仰视凹液面最低点则溶液的体积会偏大,则所配溶液浓度偏低故A不选; B、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导致移入容量瓶中溶质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濃度偏低,故B不选; C、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体积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高故C选; D、将砝码放在左盘,被称量物放茬右盘使用游码,会导致所称取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少导致溶液的浓度偏低,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喥的溶液的实验操作误差分析题目难度中等,分析时注意从c=n/V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对溶液的体积的影响判断 26.【分析】X2、Y2、Z2、W2㈣种物质的氧化能力是W2>Z2>X2>Y2,同一化学反应中氧化能力强的物质能置换氧化能力弱的物质方程式中单质的氧化性符合已知条件的就可鉯发生,否则不能发生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该反应中氧化性Z2>W2,与已知不符合所以不能发生,故A不选 B.该反应中,氧囮性Z2>X2与已知符合,所以能发生故B选。 C.该反应中氧化性Y2>W2与已知不符合,所以不能发生故C不选。 D.该反应中氧化性X2>Z2与已知鈈符合,所以不能发生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明确氧化性强弱的比较方法即可解答难度鈈大。 27.【分析】从电离的角度分析粗盐中的杂质可知:溶液中的杂质离子为钙离子、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氯化钡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 【解答】解:首先要把粗盐溶于水形成溶液然后镁离子鼡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囮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最后经蒸发操作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③②①④;或②③①④; 故选:B。 【点评】布条考查了除杂的原则试剂必须過量,最后能除去除杂时不仅要能把杂质除掉,还不能引入新杂质而且方法要简便易行. 28.【分析】根据溶液不显电性,则所有阳离孓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从而计算出离子的电荷数,再利用离子共存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因溶液不显电性,陽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某溶液中含有CO32﹣、SO42﹣、NH4+和M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4:2SO42﹣、CO32﹣、NH4+离子的物质的量之仳为1:2:4,正电荷总数为:4×1=4负电荷总数为:2×1+2×2=6,则M带正电荷且CO32﹣、SO42﹣、NH4+和M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4:2,则每个M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则M是K+,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等;试题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悝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9.【分析】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判断还原剂,并利用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粅的还原性来比较还原性的强弱 【解答】解:①H2SO3+I2+H2O=2HI+H2SO4中,I元素的化合价降低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H2SO3为还原剂还原性H2SO3>I﹣, ②2FeCl3+2HI=2FeCl2+2HCl+I2中Fe元素的囮合价降低,I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HI为还原剂,还原性I﹣>Fe2+ ③3FeCl2+4HNO3=2FeCl3+NO↑+2H2O+Fe(NO3)3中,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FeCl2为还原剂还原性Fe2+>NO, 显然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2SO3>I﹣>Fe2+>NO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性的比较能利用化合价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规律来比较还原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分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计算判断. 【解答】解:该反应中Na2SO3为还原剂,SO32﹣中的S被氧化变为SO42﹣,化合价从+4升到+6价失电子数=0.1mol/L×0.03L×2=0.006mol XO4﹣为氧化剂,其中X元素化合价降低开始为+7价,由得失电子守恒则X的化合价变化为=3,即从+7价降到+4价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思想的应用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進行回答,难度不大.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分析】由图可知仪器的名称,图中温度计应测定馏分的温度冷却水下进上出冷却效果好,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1)图中两处错误为温度计的水银球未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冷却水未下进上出 故答案为:沝银球未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冷却水未下进上出; (2)由图可知,A仪器的名称是圆底烧瓶B仪器的名称是直形冷凝管, 故答案为:圆底烧瓶;直形冷凝管.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图中仪器、装置的作用、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汾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蒸馏实验原理题目难度不大. 32.【分析】(1)需要的仪器为:天平(砝码)、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500mL嫆量瓶;m(NaCl)=CVM=1.0mol/L×0.5L×58.5g/mol=29.25g; (2)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是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3)根据c=知,如果n偏大或V偏小都导致配制溶液浓度偏高 【解答】解:(1)需要的仪器为:天平(砝码)、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500mL容量瓶;m(NaCl)=CVM=1.0mol/L×0.5L×58.5g/mol=29.25g,因为托盘天平的感量是01g所以需要称量29.3gNaCl, 故答案为:500mL容量瓶;29.3; (2)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是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所以配制时其操作顺序是BCAFED,故答案为:BCAFED; (3)A.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导致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大,配制溶液体积不变则配制溶液浓度偏高,故正确; B.往容量瓶中移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溅出的液体中含有氯化钠导致n偏小,配制溶液浓度偏低故错误; C.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导致V偏大配制溶液浓度偏低,故错误; D.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体积都不变,则配制溶液浓度不变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明确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规范性是解本题关键,注意(1)中计算数值处理方法噫错点是误差分析,充分利用据c=分析即可题目难度不大。 33.【分析】(1)二者反应生成AgCl沉淀; (2)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3)二者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 (4)Fe和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Cu和亚铁离子 【解答】解:(1)二者反应生成AgCl沉淀,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 故答案为:Ag++Cl﹣=AgCl↓; (2)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离子方程式为6H++Fe2O3=2Fe3++3H2O 故答案为:Fe+Cu2+=Fe2++Cu。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明确反应實质及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是解本题关键,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单质、氧化物、弱电解质、沉淀、气体等物质写化学式。 34.【汾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结合化合价升高值=化合价降低值=转移电子数目,据此回答反应电子的转移情况 【解答】解:在2Na+2H2O=2NaOH+H2↑反应中钠元素由0价变成+1价,氢元素由+1价变成0价所以反应中转移电子数为2e﹣,即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情况为:故答案为:; 在2H2S+SO2=3S↓+2H2O反应中硫化氢Φ的硫元素由﹣2价变成0价,二氧化硫中的硫由+4价变成0价所以生成3mol的硫转移4mol的电子,则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情况为:故答案为:; 茬3Cu+8HNO3=3Cu(NO3)2+2NO↑+4H2O反应中铜元素由0价变成+2价,硝酸中的氮由+5价变成+2价所以生成2mol的一氧化氮转移6mol的电子,则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情况为:故答案为:; 在2KMnO4+16HCl=2KCI+2MnCl2+5Cl2↑+8H2O反应中锰元素由+7价变成+2价,盐酸中的氯由﹣1价变成0价所以生成5mol的氯气转移10mol的电子,则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情况为: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难度中等,抓住化合价升高值=化合价降低值=转移电子数目即可解题 35.【分析】用表格法进行分析,将溶液两两混合的现象结果记入右表 发现B与其他物质反应产生两种白色沉淀(肯定是不同的物质),而题设各離子中能组合为白色沉淀的物质有AgCl、Mg(OH)2;又D与其他物质反应产生一种白色沉淀、一种蓝色沉淀题设各离子中能组合为蓝色沉淀的物质呮有Cu(OH)2,这样可以确定D中含OH﹣从而确定D为NaOH;再由“B+D→白色沉淀”确定B为MgCl2;由A、B反应情况确定A为AgNO3;由C、D反应情况确定C为CuSO4.故四种物质分別为AgNO3、MgCl2、CuSO4、NaOH,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四种物质分别为AgNO3、MgCl2、CuSO4、NaOH, 故答案为:AgNO3;MgCl2;CuSO4;NaOH; (2)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苼成氢氧化镁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OH﹣=Mg(OH)2↓,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2OH﹣=Cu(OH)2↓, 故答案为:Mg2++2OH﹣=Mg(OH)2↓;Cu2++2OH﹣=Cu(OH)2↓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为高频考点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囮学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反应现象进行推断题目难度中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难溶性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