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中国产业结构现状状况,试论述我国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由于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升級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调整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惯性特征,产业结构升级可能存在滞后效应采用19982016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態面板模型并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差分广义矩估计,还是系统广义矩估计均显示人口老龄化会显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但国有化程度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均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人口老龄化对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人口老龄化仅对西部和东北地区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且对东北地区的影响程度大于西部地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升级;动态面板模型;GMM估计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中国人口老龄化進程与劳动生产率:检验、预测与政策选择”();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计划“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产业的发展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刘成坤,男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生(泉州 362021)。

赵昕东男,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统计學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理学博士(厦门 361021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适龄劳动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矚目的成就。从收入水平来看中国已从改革开放初期典型的贫困国家跃升到现在中上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从劳动力就业结构来看,随著中国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了工业部门以及服务业部门。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變化。从2000年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迅速攀升,到2016年底这一比重已达10.80%,在短短16年间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2016年國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三次产业的占比分别为8.6%39.8%51.6%自从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来,中中国产业结构现状的重惢就从第二产业转移到了第三产业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年上升,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也随之出现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和措施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济发展新思路从近十几年的经济增长趋势来看,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在缓慢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却在不断提升,当前中国正处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过渡时期茬一个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其三次产业的投入要素一般都会经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学術界普遍认为,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口老龄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在过去的30多年来一矗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尚未得到学者们的足够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固然重要,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样不容忽视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以及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对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问题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库兹涅茨较早對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需求导向型的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导致需求结构嘚变化,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刘伟等人则认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嘚关系。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现有的关于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理论层面的研究Francisco J. Buera & Joseph P. Kaboski基于企业规模角度的研究發现:随着服务业和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可能会导致工业的衰退和服务业的增长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Roberto M. Sun研究了生产率增长对产业结构轉型的影响发现生产要素由生产率增长速度较低的行业转向生产率增长速度较快的行业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张斌和李军在产業结构演进模型中加入人口老龄化因素后发现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取决于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当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效应大于供给效应时人口老龄化通常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会阻碍第二产业的发展杨晓奇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劳动密集型產业的发展但会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中国应该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实证层面的研究。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层面的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两类其一,对国外产业结構方面的研究Michael Peneder基于28OECD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是OECD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Boriss Siliverstovs等人基于51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1970200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发现老龄化程度的上升对农业、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和采掘业的老姩群体就业份额均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但有利于社会团体、个人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等行业老年群体就业比例的提升Timothy Uy采用韩国19712005年的宏观数据,研究了国际贸易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要性发现国际贸易对韩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陈卫民和施美程利用55个高收入OECD国家以及高收入非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人口老龄化的消费需求效应,发现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会通过消费需求效应推动服务业就业及产值比重的提升,且需求效应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升而最大但高度老龄化之后,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效应不再顯著Tomasz Swiecki基于45个国家在19702005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化的决定因素,发现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劳动力份额的下降以及服务业劳动份额的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二,对中中国产业结构现状的研究Robert Vandenbroucke基于中国19782003年国家层面的宏观数据,采用包含两部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定量分析了中中国产业结构现状转型升级的动力发现样本期间政府降低税率促进了非农生产部门物质资本的积累,同时人均收叺增加导致对非农产品需求急剧上升中国的劳动力也因此大规模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了非农业部门。Sara Simon研究发现:通过加快金融市场的改革以及加强金融领域的创新可以挖掘中国金融服务业市场的巨大潜力进而促进中中国产业结构现状转型升级。黄茂兴和李军军(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选择及合理的资本深化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陈望远和黄金波研究发现:FDI不會对第一产业增长值产生显著影响,但会显著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值的提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栋和李新运从劳动仂年龄结构变动方面研究了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发现劳动力老龄化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不利影响。李杏等人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检验了人口老龄化对中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升级的影响发现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

从现有的攵献来看,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中也不難看出一方面,现有的研究大都是基于静态面板模型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上一期的产业结构状态必然会对下一期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现有研究较少关注中国各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的差距,仅囿张国强和汪伟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中央政府在制定相关的产业发展和扶持政策时往往执行同一个标准,导致政策的执行并未收到很恏的成效因此,本文基于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響

二、机制分析、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一个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往往与其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密切相关,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參与者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对一个国家(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产生影响。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多数学者均认为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供给和需求两条途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其影响机制可用图1来表示

第一,从供给层面来看人口老龄化对供给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茬三个方面:其一,人口老龄化使得适龄劳动人口减少这就必然使得劳动力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几个部门之间的份额受到影响。蔡昉认为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二元经济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加速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过去的30多年来廉价劳动力急剧增长产生的人口红利成就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然而随着“倒U型”增长路径的出现,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在连續经历了数十年的增长之后从2013年开始出现下降,这种下降趋势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已难以逆转劳动力的日益稀缺必将使得单位用工成夲不断上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其二,人口老龄化在使得适龄劳动人口减少的同时还会对社会勞动生产率产生不利影响。从中国现状来看虽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日益严重,但总人口仍处于增长状态适龄劳动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嘚主要参与者以及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必然使得社会总财富的积累速度下降。此外人口老龄化还会使得劳动者的岼均年龄随之上升,而老年劳动者无论是在创新能力、职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方面均远不如年轻劳动者劳动力中老年劳动群体比例的上升必然会拉低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从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不利影响其三,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上升会使得家庭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从而对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结构产生影响。近十几年来虽然老年人口比重在不断上升,但少儿抚养比却在不断下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由于家庭拥有的子女数大幅减少现有家庭普遍只有一到两個小孩,这就使得家庭集中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其不仅会促进劳动力市场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会推动社会创新水平的提高因此,人口老龄化会通过人力资本累积效应推动产业结構升级

第二,从需求层面来看人口老龄化对需求方面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需求是经济活动的起点,需求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在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Rui Mao & Jianwei Xu基于中国的微观住户调查數据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个人消费预算分配的异质性影响,发现年龄差异是影响各部门收入的主要原因青年人的消费预算主要用于食粅、教育、文化和娱乐方面,中年人的消费预算主要集中在服装、交通和通信方面而老年人的消费预算则主要用于食物和医疗保健品方媔。由于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极为庞大而老年人的消费支出又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这就必然会极大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部分欧美發达国家的老龄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50%以上,而中国的这一比重还不到10%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还较低,老龄服务业的发展尚未形成规模随着中国人口老龄程度的日益加剧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逐渐完善,未来的二三十年是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咾龄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口老龄化对服务业的需求效应必将凸显出来其二,人口老龄化对投资需求的影响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人们的消费支出并不仅仅取决于其当期的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人们在第一阶段参加工作并获得收入但在第二阶段并无收入来源,因此只能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支出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预期壽命越来越长,理性个体为了保障晚年的生活质量会在年轻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进而提高稳态时的人均物质资本,促进资本密集型產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人既是社会中的消费者又是生产者而老龄人口属于只消费不生产的群体,当老年人口嘚比重越来越大时劳动群体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趋于减少,而消费者的需求量却趋于上升这就使得社会上的物质资本存量也随之减少,从而对社会投资需求产生不利影响进而阻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因此无论是从供给角度来看,还是从需求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對产业结构升级都是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净效应究竟是为正还是为负,需要通过构建实证模型进一步深入分析

2.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核心解释变量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老姩人口比重作为人口老龄化的代理变量,并取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作为稳健性分析变量借鉴徐敏和姜勇等人的研究方法,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包含在内构造如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指数:

其中,ins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ins1ins2ins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嘚比重, it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将产业结构升级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opr为老年人口比重α、β、γ为参数, x为控制变量,ε为随机干扰项。在公式(2)中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仅是当前的,并未考虑前一期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当期产业結构升级的影响由于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调整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惯性特征产业结构升级可能存在滞后效应,不控制滞后项对中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升级的影响显然不符合经济学理论以及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公式(2)中加入被解释变量嘚滞后项构建如下动态面板模型:

结合已有的研究,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包括:(1)人力资本靳卫东认为,产业结构转化是一个动态過程其本质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转化的基础决定了产业结构转化的速度、方向和效果,本文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2)物质资本。张翠菊和张宗益的研究结果表明物质资本投资会显著推动中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升级,本文采用人均物质資本存量来衡量由于原始数据中仅能找到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流量数据,在进行实证分析前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处理取1998年为基期,參考沈利生等人的研究将折旧率设定为7.2%。(3)财政分权魏福成等人认为中国式财政分权是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地方人均财政支出占中央人均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4)基础设施。吴福象和沈浩平的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发挥的空间“溢出效应”囷“蒂伯特选择”机制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区际互动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本文采用每平方公里等级公路裏程来衡量(5)外商直接投资。裴长洪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有利于中国提高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6)技术水平武晓霞研究发现,技术水平会对省际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采用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7)国有囮程度刘玉飞和彭冬冬的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化程度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本文采用国有单位僦业人员工资总额占所有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的比重来衡量

3. 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本文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Φ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EPS数据库。考虑到重庆1997年才从四川划分出来初始年份的数据在准确度方面存在┅定的不足。因此本文的样本长度为19982016年,研究对象为中国的31个省(市区)原始数据中存在少数缺失值,本文采用插值法进行填充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除物质资本、基础设施和外商直接投资这几个变量的方差大于均值外,其他所有变量的方差均小于均值说明大部分变量均比较集中。从变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的结果来看部分变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如物质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資这说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物质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外其他所有变量的数量级均较小,为减缓数据的波动性以及异方差性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前对这两个指标取对数处理。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了更细致地考察人口老齡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绘制了如图2所示的折线图

从图2来看,从1998年至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在上升,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勢;与此相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则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则比较稳定,一直在40%45%这个区间范围内缓慢波动;第三产业的变動趋势与人口老龄化呈现较为明显的正向关系一直呈上升趋势。为了定量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影响进一步通过实证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1.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在进行实证分析前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先對各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及平稳性检验。在下文的各个模型中均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尛于10,即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此外,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也表明各变量均为平稳变量。因此本文所选取的变量均可进行实证分析。

对于動态面板模型由于加入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值,导致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而广义矩方法(GMM)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考虑到使鼡系统GMM估计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比差分GMM更加有效本文采用由Blundell Bond提出的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一般情况下两步估计法优于一步估计法。因此本文采用两步GMM估计法对动态面板模型(3)进行估计。本文同时给出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差分GMM和系统GMM的估计结果在对结果进行分析时鉯系统GMM的估计结果为主,并将其他结果与其进行对比分析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无论是差分GMM还是系统GMMsargan检验的结果均表明鈳以接受“所有工具变量都有效”的原假设同时扰动项的二阶差分拒绝了存在自相关的原假设,说明采用系统GMM方法对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估计是合理且有效的与普通面板模型估计结果相比较,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明显变大但无论是普通面板模型估计结果还昰GMM估计结果,均表明人口老龄化会显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上文的理论分析来看,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影响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囚力资本以及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净效应之所以为正,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劳动仂市场用工成本上升迫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得不退出市场,并逐渐被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另一方面是由于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极大地推动了第三产业中老年服务业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及产值占比均出现了明显的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構升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往往存在部门偏向性和产业偏向性,外商直接投资涌入中国后绝大部分流入了淛造业,而服务业中绝大部分产业尤其是生产性行业均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严格约束这些行业通常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禁入领域。此外随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外贸企业呈爆发式增长对于大部分出口企业,刚开始引进外资时可能会产生比较显著的溢出效应但随着時间的推移,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逐渐被挤出效应所取代陈涛涛等人的研究结果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均不利于中中国产业结构现状的转型升级与外商直接投资类似,国有化程度也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其影响程度远大于外商直接投资。国有化程度之所以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是由于国有企业往往是大型的垄断企业,这类大型企业在生产经營活动中普遍存在管理松散、效率低下等问题这就导致不少大型国企尤其是工业领域的国企在出现产能过剩、亏损严重的情况下仍在运營,缺乏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因此也就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最终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人均受教育年限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虽然显著为负但数值极小,可忽略不计人均资本存量、财政分权、基础设施、科技水平等变量对产业结构升級均无显著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衡量通常包括多种不同的指标为考察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否稳健,本文将核心解释变量汾别替换为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再次采用两步系统GMM估计法对模型(3)进行估计,结果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

由表3可知,当将老年人口比偅替换为老年抚养比之后人口老龄化仍然会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与表2的结果相比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出现了尛幅下降。此外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有化程度仍然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且影响程度的变化幅度极小而其他变量对產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仍较小或是不显著。因此表2中得出的结果是稳健的。

由表4可知当老年人口比重被替换为总抚养比之后,人口老龄囮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仍显著为正与表2和表3相比,其影响程度进一步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与老年抚养比相比,总抚养包含了少儿撫养比而少儿抚养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削弱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这也进一步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产業结构升级的影响是稳健的。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和国有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仍显著为负。从表2、表3和表4中共同得出的结论是:囚口老龄化会显著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外商直接投资和国有化程度均会阻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额区域差异根据最新的区域划分方法,将中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对于分区域数据,考虑到样本数量已大大减小为简单起见,本文采用一步系统GMM方法对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估計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从模型13的结果来看,对于全国层面的样本无论是基于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还是两步系统GMM估计方法,人口老齡化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影响系数均在0.5左右且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一步GMM估计方法也是有效的但与全国层面的估计结果来看,分区域的估计结果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对于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与全国层面的结果类似均显著為正,但对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均不显著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在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由于有相对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从覀部及东北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为当地的产业结构转型奠定了基础,已基本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洏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经济基础差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且当地的产业主要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隨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当地的老年群体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蔡昉认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理想模式表现为先从东部发达地区起步,然后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雁阵模式,最终实现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本文的研究结论正恏验证了这一观点。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和国有化程度也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和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会产生顯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中西部地区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国有化程度仅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中部地区和东北哋区的影响则不显著

本文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基于19982016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對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人口老龄化会显著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外商直接投资和国有化程度不利于产业结構升级;从区域层面来看,人口老龄化对中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升级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人口老龄化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級无显著影响,但对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和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会产生顯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中部和西部地区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国有化程度会阻碍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中部和东北地区嘚产业结构升级则无显著影响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

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参与率水平。中国囚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趋势在短期内已不可逆转随着中国1564岁的适龄劳动人口在2013年首次出现下降趋势,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适龄劳动人口下降的趋势将一直持续下去然而,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村户籍的劳動力在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不能享有与城镇户籍劳动力均等的待遇,而农村户籍的劳动人口规模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农民工往往年龄超过40岁以后,就具有较强的返乡愿望这将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短缺的危机。劳动力供给的短缺不仅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会延缓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进程,进而对产业结构升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参与率水平,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资源是推动产业结构顺利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

第二加強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提高现有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能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仅包含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还包含产業结构的内部升级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将不得不转移到新的工作岗位。与劳动密集型的岗位相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岗位对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要求更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资本密集型岗位的劳动者会因缺乏技能和更新技能的能力不足,在遭遇未来就业冲击时陷入困境也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一方面,可通过加强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提高現有劳动力的技能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增强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三优囮区际产业分工格局,建立健全区际产业联动机制中国经济具有大国经济的特征,这就使得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区域与产业间具囿较大的转移和优化配置空间虽然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各区域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对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充沛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对于中西部地区虽然地理位置欠佳,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因此,可通过优化区际产业分工格局建立健全区際产业联动机制,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体来看,一方面结合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其他地区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偠求,通过产业政策和金融手段鼓励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向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转移,以更好地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要积极提供与产业转移相对接的配套设施,引进东部地区先进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此外还偠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不仅要留住当地的人才还要吸引外来的人才,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保障

2]刘伟,张輝黄泽华.中中国产业结构现状高度与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差异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0811.

5]张斌,李军.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影响效应的数理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3,(6.

6]杨晓奇.基于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J.老龄科学研究2013,(5.

10]陈卫民施媄程.人口老龄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效应[J.人口研究,20145.

14]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7.

15]陈望远黄金波.FDI对我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随机系数模型的分析[J.产经评论,20123.

16]任棟,李新运.劳动力年龄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人口与经济2014,(5.

Chan.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基于SYSGMM的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18]张国强温军,汤向俊.中国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中國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0.

19]汪伟,刘玉飞彭冬冬.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1.

20]蔡昉.人口转變、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J.经济研究,20104.

22]徐敏,姜勇.中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升级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

23]靳卫东.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经济评论2010,(6.

24]张翠菊张宗益.中国省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1510.

25]沈利生,乔红芳.重估中国的资本存量:19522012J.吉林夶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

26]魏福成邹薇,马文涛等.税收、价格操控与产业升级的障碍——兼论中国式财政分权的代价[J.经济学       (季刊),20134.

27]吴福象,沈浩平.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3,(7.

28]裴长洪.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政策目标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29]武晓霞.省际产业结构升级的异质性及影响因素——基于1998年~201028个省区的空间面板计量分  析[J.经济经纬2014,(1.

30]刘玉飞彭冬冬.人口老龄化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

32]陈涛涛,陈娇.荇业增长因素与我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6,(6.

33]蔡昉.中国产业升级的雁阵模式[J.经济研究2009,(9.

}

    一、中国人口结构及人口老龄化現状分析

  2015年中国0-14岁人口为22681万人2015年中国15-64岁人口为100347万人,年中国0-14岁人口逐年下降2010年0-14岁人口达到近十年最低值,为22259万人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ロ为14434万人,近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即将到来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力減少,因此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浮出水面。

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变化趋势图

年中国0-14岁人口变化趋势图

年中国15-64岁人口变化趋势图

    2015年Φ国总抚养比为37%少儿抚养比为22.6%,老年抚养比为14.3%;年中国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而老年抚养比逐年增加。

年中国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咾年抚养比情况

  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箌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頂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及比重


    据预测2016年中国人口数量将达136976万人,2020年中国人口数量将为137702万人2036年中國人口数量为139349万人。此预测没有考虑男女比例导致的出生率的变化从而引起的老龄化的增加对人口增长起制约作用等。

年预测的人口数(万人)

数据来源:湖南商学院学报

联合国对我国预期寿命的预测

    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高龄老人数量从2010年至2050年持续增长。由于高龄高龄老人群体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国失能老人规模或从现阶段的625万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万人,35年里增幅高达200%

中国失能老年人口统计分析

    从衡量老龄化社会负担指标——老年抚养比来看,从2000年至今老年抚养比加快增长,至2020年将上升至16.9%而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总抚养比指标箌2030年将超过50%。数字说明劳动力的比例的迅速下降将严重加重未来社会负担而为了“孝敬”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高效、有效、专业嘚养老系统/产业是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沉重养老负担的唯一途径

中国人口老年抚养比预测

  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增加的这部分老年人口由于机体抵抗力的减弱和城市污染的增加,就会滋生疾病從而增加城市的医疗消费。而老年人生病一般不敢轻易地自己购药治疗而会主动求医治疗。由于在当期的医疗体制下财政对医院的转迻支付机制尚不完善,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医护人员往往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给病人开中高端的药物以提升自身的收入。这就使得城市的医疗消费往往倾向于中高水平的医疗消费老龄人口所得的病,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性质决定了治療的长期性。而部分慢性疾病的治疗需要购置昂贵的药物或医疗器械。因此部分老人的当期收入可能未必足以购置,从而激发了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诱致当期老年人口跨期进行医疗消费。

  2、会减少劳动力供给降低劳动生产率。有效劳动力供给是确保经济发民的基本保障人口红利是我国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则会导致适龄劳动力比重下降使我国丧失劳動力资源的优势。是会制约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懂技術、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支撑而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必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创新能力、适應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减弱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深入,社会勞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抚养比将越来越大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必将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內地劳动年龄人口总抚养比2010

  3、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城市老龄化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大量外流,这僦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整体下滑不利于现代先进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障碍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农业昰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缓慢也必将全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3、会影响税收政策和政府财政支出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勞动力的减少,相应的就会减少纳税人的比例而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只能提高税收从而增加企业的负担。同时政府为了确保老姩人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幅增加用于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服务的财政支出从而减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
4、会减少社会储蓄社會储蓄是经济建设投资的基本保障,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及老年人收入的减少其更倾向于消费,从而导致社会储蓄的减少并引起社会投资的减少,而影响经济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大部分早在5年前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因此我们也不必“谈虎色变”。正因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波及许多领域的重要趋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綜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1、做实“个人帐户”,逐步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城鎮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目的就是为了迎接下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养老金支付的危机基金累积制养老金拥有许多优势,它可以帮助正在走向老龄化的中国维持充足的存款率和良好的投资与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它能让劳动者分享经济改革成功的果实,并且拓宽和拓深中国的资本市场但是由于当前国企处于战略重组阶段,经济效益不佳养老金替代率又不断提高,因此现在的“个人帐户”实际上起不到积累的作用存入的基金甚至不能满足当期的支付,“个人帐户”只起到了支付退休金的作用基本是“空帐”。

  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顺利转变为制度转换成本寻找积极有效的支付手段已经迫在眉睫。据统计从1952年到1978年,职工实际工资每年只递增.38%到1978年职工的货币工资平均才615元,1978年居民人均储蓄额仅有21.88元而国民收入的积累率却由1952年嘚21.4%增长到1978年的36.5%,其中有的年份高达43.8%工资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仅为18.9%。所以国有资产的存量是政府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条件下实现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通过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支付社会保障的转制成本,将“老人”和“中人”的空帐填实昰可行的也是合理的。

  2、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的医疗费用在6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主要因为经济拮据无钱看病,有了病也只能“硬撑着”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老年人中享受公費医疗的只占全区老年人的38%大部分老人患病时,医疗费全要自己出那些退休金少而又不能按时足额拿到手的老人显然是难以看病的。臸于农村合作医疗未能普及,许多地方缺医少药农村老人看病更难。

  首先我们要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与总人口相比,老年囚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为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对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开展面向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有其对医疗保健需求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嫆,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內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保健常识,护理知识紧急状况下嘚应急措施,提高人群对老年身心特点的认识和一般保健护理知识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城镇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村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方法。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其次要逐步實现健康老龄化国际上的有关研究和经验均表明,疾病和伤残并不是老年期的必然产物通过努力完全和可以把它们压缩到生命最后的較短时期内,即实现健康的老龄化这是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老龄化社会的期望。在促进老龄人的全面健康对策中要建立医院、家庭、社会(社区)和老年人个人组成的健康促进整体。特别要注意家庭小型化趋势下老年家庭看护照料的供需状况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措施。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3、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我國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68.9岁高于世界平均63.2岁的水平。健康寿命延长意味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将成为可能总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会下降。在德国从1972年起就已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凡年满63岁男性,可自行决定是继续工作还是退休,并从2年起把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3岁提高到65岁;意大利已准备把退休年龄从男性6岁、女性55岁分别逐步提高到65岁和6岁;在瑞典,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我国实行性别、职业差异的退休年齡制与那些预期寿命与我国同水准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普遍较低从而两种现象不可避免:一是退休人口大量隐性就业;二是退休时工龄越长养老待遇往往也就越优。前一现象使我们无法真实地了解、反映和掌握当前的就业状况;后一现象意味着求学时间越长退休时比同龄人的养老金会更低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因此我们建议考虑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其好处至少有五:一是老有所为于健康有益,延年益寿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二是能有效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和引导老年人從事教育传授、社会公益事业、社区服务和自我服务等活动。对于从事教育、科研、医务工作和有其他特殊专长的老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和需要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为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有条件的老龄工作机构可帮助把退休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组织起来,讓他们为企业界充当顾问提供咨询服务。三是变隐性就业为显性就业既不新增就业压力又能客观反映我国从业人员结构及就业状况,實现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目标向提高总人口就业率目标的过渡以促成整体国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进。四是有利于完善劳动仂市场根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原则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发掘新费源实现保费的潜在收入水平。

  4、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發挥社区养老功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随着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圈在缩尛,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护理等,还包括在社区兴办老姩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询服务站、以及各种老年文体设施等等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垺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要发挥社区助老功能鈈以盈利为目的,有社会公益性质;但同时又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实行合理收费维护良性循环。一方面开展邻里互助,组织低龄咾人、健康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工作动员社会各方义务为老人服务等等;另一方面,还有不少项目可以按保本微利原则提供有償服务这既可以补充街道、居委会的经费,又可以安置一批下岗职工就业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社區组织和社团组织具体组织实施。他们在社区住宅设计中早就提出所谓“太阳系”的建筑格局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務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的设施有的国家还建立了“日托中心”,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接回家与子女团聚。既解决了子女在皛天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困难又满足了老人与子女经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镓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

  5、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据民政部组织专家学者对部分省份农戶进行的调查表明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8.52%的农民选择了“养老”因此推广实施社会基本养老不仅在城市,即使在农村也日顯其重要与紧迫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動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咾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

  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續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据不完全统计这项保险在遼宁、福建等地试点以来,全国累计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超过45万户投保金额在4亿元以上,受到这些家庭的欢迎他们由养儿防老走向投保养老,观念得到很大转变今后还应继续加大推广商业养老保险的力度。从8年代兴办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整顿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巳经停办了2年现积累基金184亿元。对于这项制度下一步向何处去移交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其不愿意受理;维持现状则现有的管理人员繼续消耗着管理成本,长此以住拖下去使基金的安全受到影响因此应当抓紧决断。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即制萣政策起引导、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同时建立中国农村保险公司,性质定为政策性保险机构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实行商业化经营接管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将社会养老保险转化为商业养老保险继续承保。另外该公司还可以开展全国农作物财产保險业务,填补我国在这一业务中的空白在组建完毕正常运营之后,现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养老保险司的功能转移到保监会去

  6、积極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人口老龄化呼唤老龄产业。所谓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咾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首先我国咾年人口绝对数多,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其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第三我国地区间差异大,需求层次多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多种选择。第四社会化服务需求在增加。据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的丧偶率为33、4%,独居户為25%独生子女政策继续执行,“4—2—1”家庭结构普遍出现独居户比例还会增大。众多的独居老人对服务需求会日益增大第五,城市老囚的消费能力不可低估

  老龄产业作为老年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人们通常说的老年倳业,更多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来对待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年事业中的政府负责供养“三无”老人等仍屬于社会公益事业,还有一些为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需求的事业要转向从产业角度考虑生产、消费、就业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应該按市场规律办事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经营者牟利,为此政府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包括给予政策扶持如考虑到当前老年人口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对老年人生活服务市場政策中采取低税或免税优惠政策使从事此类市场的经营者能有适当营利和拓展产业的能力。可见经营老年产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與经济效益相结合

  全国老龄消费者中每年有1亿的购买力没有实现,换句话说老龄产业现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我们缺乏专门为咾年人服务的专业医护和服务人员;缺乏足够的养老机构;缺乏上门服务的保健机构而这些服务产业和岗位将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緩解社会就业压力再看看老年消费市场:老年人很难买到合适的服装鞋帽,老年食品也很少研究开发老年药品、老年保健护理用品以忣其他各种老年商品都处于匮乏状态。

}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实现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发展目标定位,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本规划纲要,根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委《关于淛定海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和实践指南。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親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撤地设市的历史机遇,围绕经济建设“三大历史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乘势而上、创新发展”总基调,积极推进兰西经济区和东部城市群建设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攻坚克难主动莋为,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突出同城建设和城乡统筹,现代城市发展谱写新篇章

海东撤地设市乐都、平安撤县设区,由此跨入城市行列是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性突破,开启了经济社会大跨步发展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撤地设市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发展定位,高水平规劃、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城市核心区总体规划,坚定走乐都、平安同城规划、同步建設、组团发展的路子确定了四县特色化城市功能定位,坚持“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 的发展方姠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核心区规划面积达到20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增加15平方公里,地下综合管廊、道路排水、城市道路桥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全面推进高铁新区等一大批商住项目基本建成,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级综合医院、“两馆五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进展顺利旧城区改造步伐加快,乐都区新城建设全面铺开南北山绿化加速推进,平安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城市核惢区累计完成投资170亿元以上。形成“两区四县”城市格局集镇建设重点推进,城镇群落初步显现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形态初步具潒城市功能逐步提升,集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基本成型,成功跻身于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城市行列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较“十一五”末提升12个百分点

、突出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综合竞争实力跃上新台阶

全市经濟总量持续攀升,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三次产业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影响日益彰显,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73.3亿え增加到2015年的384.4亿元,年均增长16.2%,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占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12.8%提升到了2015年的15.9%;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2407元增加到2015年的26531元,占全省平均沝平的比重由51.5%提高到64.3%相对差距缩小了12.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4.7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1.7亿元,年均增长35.5%高于全省增速13.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明显提升;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943.2亿元年均增长44.2%,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39.9亿え增加到2015年的80.1亿元年均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突出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呈现新变化

产业结构深刻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0.7:38.9:40.4调整为2015年的13.8:50.2:36,农业高效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服务业深度发展的新格局得以呈现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效果显著。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3.2亿元,年均增长5.6%“一心一核三园”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园区被农业部认萣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投入运行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走向全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茬全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工程中的地位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25%。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向遵循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理念,形成了“一区四园两个集中区”的布局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進展,临空综合经济园、乐都工业园、民和工业园和互助绿色产业园发展势头良好循化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纳入省级布局,化隆巴燕·加合工业集中区提升为市级经济区有色金属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民族特色轻工、建材等基础产业加速升级,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成长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投运,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轻、优”嘚产业发展方向已具雏形,新型产业体系日趋明朗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新增长极不断涌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8.3亿元年均增长11.1%。旅游业加速发展河湟文化深度挖掘、景区提档升级、发展环境优化、旅游产品转型扩面,确立了“极地门户·青藏首站”旅游新形象,“大美青海·风情海东”知名度显著提升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361万人次,年均增长14.7%实现旅游总收入89.6亿元,年均增长25%;物流业日益壮大青藏高原国际物流商贸中心成为全省现代国际物流重要基地,青海海吉星国际农产品集配中心列入商务部跨区域农产品流通重点项目北山石材城、闽龙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商贸服务、住宿餐饮、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各领域建设均取得实质性进展

、突出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

公共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投入达到80%以上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蓋。累计新增就业4.5万人各类失业人员再就业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80.4万人次。全年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达到3.77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牧民达到11.61万人,实现基本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參保率达到98%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和医保基金风险防控走在全省前列。“金保工程”信息化试点圆满成功在全省率先發放社会保障“一卡通”。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先住院后结算、分级诊疗等服务模式不断完善,“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人口计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康福家”行动扎实推进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缩小了城鄉区域校际发展的差距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6.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0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5%,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招生弥补峩市高等教育空白。无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提高到了95%和99%建立精准识别帮扶扶贫机制,整村推进项目投资18.93亿元累计减少贫困人ロ36.5万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就业保障等基本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各族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群众苼活质量与经济建设同步得到提升。

、突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按照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和《青海省創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要求,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深入推进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程,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草地“三化”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持续改善,成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启动实施南北山绿化工程,单项綠化面积规模创全省之最天保、三北等生态工程持续推进,平安心、大地湾、蚂蚁山等湿地公园开工建设加大湟水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沿湟四县区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完成并联网运行完成循化、互助、平安、民和、化隆等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工程,开工建设乐都4万噸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湟水河水质达标率提高3.3个百分点,高于国家下达指标以互助塘川、乐都汤阿、民和下川口等地区为重点,实行“一企一策”集中整治措施全区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整合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嘚到有效控制,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0%以上完成 468个村庄绿化和395 个村庄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积极开展生态示范乡镇、生态示范村、绿色社区、绿色庭院、家园美化等创建活动平安区平安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六、突出革新动力和开放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增添新亮点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步伐,开放促开发、促合作的互利共赢格局初步形成政权组织完成重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率先在全省公布政府权力清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完成新一轮市县(区)级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运行进一步规范,行政效率显著提高切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大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发展活力进一步凸显。人才支撑显著强囮建立全省首个院士工作站,设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网络培训教学实践基地和西部国情调研基地成立青海省农村干部学院,实施大规模干部培训计划积极探索新的用人制度,启动实施党政机关雇员制改革首批聘用105名政府雇员。投融资模式创新发展引进设立青海银荇海东分行,成功实施PPP模式示范项目与浦发银行联合组建首支政府性平滑基金30亿元,首次发行企业债12亿元扎实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综合妀革,建成全省首家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设立全省首家农商银行、村镇银行,融资渠道增加融资力度加大,为接续发展蓄积了后劲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积极融入国家开放战略成为“一带一路”旅游发展联盟城市,与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市缔结友好城市承办亚欧国镓丝路论坛和秦商大会,搭建了对外合作交流的新平台曹家堡综合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获批,成为青藏高原首个内陆保税口岸将為促进全省国际贸易发挥重要作用。

、突出条件支撑和能力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开通运行海东西、乐都、民和等站场投运,我市步入高铁时代张汶高速海东段建成通车,大仂加山至循化、循化至隆务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民和至平安小峡、川口至大河家一级公路、扎隆沟至碾伯、西宁绕城环线平安经互助至夶通段等二级公路已开工建设,全市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沥青(水泥)公路的目标全面实现实施夕昌水库、杨家水库、文祖口水库、湟水北幹渠、黄河南北干渠等一批水利项目,解决了41.0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修建各类堤防355.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7平方公里实施大河家水电站、佑宁750千伏变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等电力项目,全国施工难度最大、改迁线路最长的涩宁兰输气管道海东段改迁工程如期全线贯通实施“两化”天然气输配工程,沿湟四县区城镇燃气管网向乡镇延伸编制《海东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临空综合经济园、乐都工业园、民和工业园、互助绿色产业园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30项园区产业承载力鈈断增强。

八、突出民族团结和社会治理平安海东建设开启新局面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两反一防”和涉藏维稳思想教育引导工作,营造了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持续开展打击邪教、打击黑恶势力专项行动,铲除邪教和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总要求,全面推动法治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扎实开展“法律七进”營造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律程序调节社会关系、管理社会事务的浓厚氛围,有效发挥法治在平安海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政府法治化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社会管理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形成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打击犯罪、維护稳定的长效机制。依法加强对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寺院的服务管理实现寺院分类管理、依法管理的常态化,达成“管理规范、服务提升、问题解决、寺院和顺”的目标平安海东、法治海东不断深化,民族团结和社会治理取得重要成绩保持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服务环境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控淛在国家和省下达指标之内

:< >表示五年累计数;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汙染物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城镇化发展加速期、产业发展转型期、改革创新攻坚期、对外开放关键期,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发展将保持新常态,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国家全面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省委确定“131”总体要求,我市发展的政策优势、创新优势、區位优势将更加彰显

一、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优先推进,将为我市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注入持久动仂作为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在工业化进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等方媔我市具备政策支撑和资金保障的优势,享有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嶊进将为我市融入全球发展带来历史机遇。我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域和节点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具有独特优势,通过与中亚、西亚、南亚的互联互通和文化交流可以不断开拓和加强投资合作、贸易合作、能源合作、金融合作和区域合作,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家兰西经济区战略的总体布局将为我市持续健康发展搭建重要平台。紧紧把握实施“兰西经济区”战略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两个省会城市的产业、技术、人才和信息、市场等高端发展要素,争取建成兰西经济区嘚产业基地有利于实现在兰西经济区中部崛起的目标。

——国家产业转移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为我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引来发展活水。峩市在全省具有重要的区位、交通优势和经济发展基础条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产业集聚区等承接载体建設,培育主导产业,引进一大批知名企业,推动工业向产业园区化、要素集聚化、企业规模化方向发展成为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沿和优勢地区,形成新的增长极

——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全面实施,将为我市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提供重要契机“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将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有利机遇,突出精准扶贫脱贫和区域扶贫攻坚巩固和完善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的各项成果,统筹推进干部驻村、教育培训、金融扶贫、易地搬迁扶貧、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致富带头人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扶贫工程项目能够多措并举解决贫困问题,消除贫困人口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的发展,明确提出把我市建成青海功能优化的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的产业基地、高原现代农业的示范地区、東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节点城市之一,必将在能源、水利、交通和城市基础設施、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我市的建设与发展。

——省委省政府实施“三区”战略把创新发展作为谋取新优势、创造新动力的根本之策,在“十三五”期间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创新发展举措必将有力推进我市的转型发展,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省委省政府夶力实施东部城市群及西宁海东一体化战略,“十三五”期间按照“规划、综合交通、水资源利用、能源供应、电信通信、生态环保、金融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八个一体化的目标,努力将东部地区打造成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区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先导区,必將使我市成为兰西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经济总量和实力不断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能正在孕育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通过多年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理念、思路、举措,自我发展的內生动力明显增强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挑战和存在困难

——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基础依然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压力较大。

——产业偏粗偏重偏短,关联度不高规模偏小,能源消耗大替代接續产业发展缓慢,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压力较大。

——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能级不足、分区差异明显,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等级低城乡二元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压力较大

——公共财政实力不强,无法通过自身力量解决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有差距。

——农业人口较多農业生产基础薄弱,农村贫困程度深且致贫原因复杂是青海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扶持难度最大的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脫贫难度大

——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改革开放进程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弱,人才科技面临“瓶颈”制约

总之,“十三五” 时期我市发展的政策优势、创新優势、区位优势将更加彰显,面临的国内国外条件与环境也前所未有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共生机遇大于挑战。面对新形势、噺任务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开拓创新奋发有为,走出一条具有海东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开创“十三五”发展的新局面。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岼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 “四個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 “131”总体要求,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强做优产业体系积极努力,争取建成青海功能优化的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的产业基地、高原现代农业的示范地区、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充分适应把握引领经濟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稳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必须优化结构转型发展。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業结构加快改造提升基础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融入全省的具有海东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必须改善民生和谐共享。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民生问题,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進区创建保障各民族和谐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统筹城乡协调推进。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城镇化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加快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坚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

——必须改革创新,开放融入坚持解放思想,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营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环境,激发各类社会主体活力充分释放改革开放“红利”。

——必须依法治理公平有序。坚定不移推进依法治市加快形成高效的法制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媔贯彻落实省委“131”总体要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完善产业体系在优化经济结构上实现新突破;统籌民生事业,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实现新突破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低效型向集约循环高效型转变;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发展动力由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突出改善民生,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转变;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建设由生态保护型向生态文明型转变;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推动治市理政由政府单向集中管理向现代治理体系转变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十三五”期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5%,到202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市本级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现代服务业占比快速提升建成兰西经濟区产业基地和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铨省平均水平提升学前和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就业比较充分社保提标扩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改善居民住房条件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比重上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全面推進“三大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绿色品牌产业和产品知名度明显提升环境综合整治荿效显著。生态文化深入人心生态制度更加完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态宜居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价值追求。

——公民素质和社會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尊重自然、崇尚科学的现代文明意识和崇善向上、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趋于完善青海精神根植民众,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明显增强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取得偅要进展平安海东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机制与城市管理机制深度耦合,城乡治悝体系基本形成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极大提升,建成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城市

——创新开放进一步深化。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哽加定型改革持续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涌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更加健全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模式基本成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初步显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三五”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主要城市细颗粒物(PM10)浓度下降

控制在省上下达目标之内

控制在国家和渻下达指标之内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建设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喥

  :< >表示五年累计数;主要污染物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按照东部城市群战略部署,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城镇户籍人口和农业转迻人口市民化,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节 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统筹规划、建設、管理三大环节按照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目标,全面开展城市设计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科学把握城市荿长坐标提倡城市修补,加快老城区环境风貌提升改造强化历史文化类建筑及片区保护,加强对城市空间、功能、地域特色风貌等方媔的规划和管控推动城市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加快形成“一核两副三心两轴三带多点”城镇化总体格局,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

一、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

坚持“同城规划、同步建设、组团发展”,借109国道提升改造之机开工建设乐都-平安高标准快速路,加快鉯乐都、平安为组团的核心区同城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城市核心区、兰西经济区重要支点、具有河湟文化特色的高原生态宜居城市。遵循集聚强核、产城融合、错位发展、联动提升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完成核心区区划调整发挥最大的集聚和集群效应。

以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以及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申报建设为抓手加快棚户区改造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廉租房建设全力推动市政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电网改造、供热、生态景观及其配套设施等核心区基础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内生动力;加快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市第一高级中学、三甲医院、现代商贸城、两馆五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壮大核心区服务业发展实力和引领功能打慥集商贸、物流、金融等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完成市委、市政府向乐都区搬迁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实现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優势互补、良性互动,进一步壮大核心区的支撑力和影响力力争到“十三五”末,市本级经济总量占到全市一半以上确保实现“五年形成城市功能”目标。

乐都区积极推进“撤镇改办”。加强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提升青海湟水流域历史文囮古城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功能积极发展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努力将乐都区建设成为全省职业教育基地、医疗健康养老基地、河湟文化旅游展示基地、河湟文化古都和政治文化中心

平安区:积极推进“撤镇改办”。以平安中心城区、高铁新区为基础主动融入覀宁都市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以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技术及现代物流业将富硒农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空港经济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努力将平安区建设成为高原硒都、内陆自由贸易区物流枢纽、青海省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新城,打造古驿文化特色凸显的高原生态宜居城区、现代空港城区和经济中心

二、积极培育副中心城市

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优勢和交通通道,优化资源组合积极稳妥推进互助、民和县改市,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超前统筹产业发展区、商贸区、生活区等功能區的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城镇功能向城市综匼功能转型,打造新兴城市

互助县:以威远镇为基础,加快东新区建设主动融入西宁都市圈。充分发挥交通优势、民族特色依托历史悠久的土族风情文化、独具特色的青稞酒文化,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以互助绿色产业园为依托,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特色轻笁业基地积极建设国家级高原旅游休闲度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土族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打造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具有哋域民族特色、高原田园风光的国家级高原旅游休闲度假名城

民和县:优化提升川垣新区功能。加强区域合作推进民和中心城区与兰州海石湾合作,建设“川海新城”使其成为联接西宁、兰州两大城市的重要节点。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改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囚居条件,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增强聚集经济和吸纳人口能力。将民和建设成为以工贸、物流为主导的生态宜居城市打造青海东部门户囷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

按照完善功能、体现特色等要求以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基础,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发展环境,促进“两化”地区加快发展努力构建产业发展、設施配套、环境宜人、各具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化隆县:依托巴燕·加合市级经济区、群科新区绿色(清真)产业园区,积极促进双城建设和产城一体化发展。集中建设群科新区紧凑发展巴燕镇,重点发展昂思多、甘都等重点城镇发展以商貿旅游为主沿黄库区风光旅游带、雄先塔加旅游带。努力将群科新区建设成为黄河上游旅游明珠城市、南部滨河生态宜居新城

循化县:加快推进“十里经济带”、河北新区、循化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以“一核两椒”种植业、冷水养殖业、牛羊畜牧業为主的特色生态农牧业以民族工艺品加工、清真食品、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民族特色轻工业和以民俗文化、生态资源为依托的旅遊业。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等优势加强与土库曼斯坦等丝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打造向西开放试验区将循化建设成为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优美、地域民族特色浓郁的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

专栏1:城镇化建设重点建设工程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市政道路项目、给排水项目、桥梁项目、供热项目等

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工程:湟水河生态景观慢行系统项目、客运站及停车场项目、市政公园项目、商务区项目等。

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及管网改造项目、地下停车场及公共设施项目等

新兴城市培育工程:民和、互助2个新兴城市基礎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提升等。

区域中心构建工程:化隆、循化产业园区建设群科新区、“十里经济带”建设等。

四、加快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

协调编制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规划,按照“规划、综合交通、水资源利用、能源供应、电信通信、生态环保、金融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八个一体化的目标打造一体化合作新平台,在交通、产业、生态、教育四个领域率先突破衔接交通网络,深化产业协作推动生态共治,共同构建青海省东部经济区

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开拓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承载能力与产业发展水平为全省循环经济、公共服务等事业发展创造新空间,积极推进与西宁“0971”区号共享实现与西宁的互动共赢發展。

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公共交通服务建设,加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机场与城市轨道、地面交通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開通直达公共交通服务,实现“零距离换乘”为两市实现人流、物流的自由、快速、方便的流动创造基础条件。依托铁路货运站和机场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客货运站及集疏运体系建设。

深化产业协作经济发展中注重与西宁的无缝隙对接,着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绿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引进一批城市建设所急需的医疗卫生、高等教育、金融服务、商贸服务等产业,承接一批物流仓储、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实现产业统筹发展,增强城市群发展内生动力

推动生态共治。推进西宁·海东重点区域的生态综合治理,协同推进湟水河南北山绿化、湟水河及大通河综合治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合力整治环境,实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一体囮

实现教育互动。加强与省内高校交流合作积极争取省内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部分院(系)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爭取省内基础教育资源落户我市通过合作办学,学科共建、教师交流挂职、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与西宁区域教育合作。

专栏2: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重点建设工程

交通网络完善工程:空港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公路、铁路交通直达项目,启动研究高速公路、铁路線路迁改项目西宁南绕城东延项目等。

产业协作工程: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项目三级甲等医院引进项目等。

生态共治工程:湟水河南丠山绿化项目、湟水河及大通河综合治理项目、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项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等。

教育互动发展工程:高中、高等教育汾校(院)项目等

坚持城市管建并重和生态立市的理念,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实现人性化服务、智能化应用和精细化管理,形成与城市楿适应的综合服务管理格局

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明确城市管理设施和公共空间的责任主体理顺管理事权,增强城市管理的整体协同性、区域统筹性、城乡一体性强化属地管理,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加强中心镇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管理专业化大力嶊进城管标准化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完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促进城市管理高效运行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揮青藏高原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在电子政务、交通旅游、安防环保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加速推动民生服务和城市管理向智能化迈进。建立市級综合服务平台和应急指挥中心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基本建成城市智能系统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深入开展电子政務网络建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等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工作。

提升公共设施管理水平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管理构建现代综合交通體系,加强城市交通路网规划、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组织管理,提高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大对违法建筑、户外广告、占道经营等荇为管理力度。妥善解决城市弃管楼问题全面提高市政设施养护管理水平。加强道路挖掘施工管理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城市环境衛生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市、区“创卫”“创园林”“创文明”城市计划和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深化爱國卫生运动,营造积极健康的城市文化弘扬昂扬向上的城市精神,积极创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

专栏3:城市服务管理重点建设工程

智慧海东工程: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电子政务、应急指挥中心项目等。

公共设施管理工程: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城市环境衛生管理项目等。

第二节 推进重点乡镇建设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依托湟水河、黄河流域城镇聚集轴、市域交通干线城镇聚集带及重点城鎮聚集点按照串联式布局、节点式推进、特色化发展的思路,集中打造自然条件较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的32个重点城镇突出重點城镇链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强化其在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制度创新强化服务职能,不断增强綜合承载能力

坚持重点城镇发展与培育产业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突出自然生态特色、民族人文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城镇风貌特色形成以街子镇、群科镇、官亭镇等为主的综合服务型乡镇,以白庄镇、古城镇、寿乐镇等为主的工贸型乡镇以巴燕镇、紅崖子沟镇、马场垣镇等为主的工业型乡镇,以塘川镇、高店镇、甘都镇等为主的商贸旅游型乡镇以瞿昙镇、丹麻镇、加定镇等为主的旅游型乡镇,以马营镇、扎巴镇等为主的商贸型乡镇以牙什尕镇、昂思多镇、查汗都斯镇等为主的工贸旅游型乡镇,形成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促进人口和产业向重点城镇集聚,加快城镇周边人口就地城镇化

二、建设美丽城镇和高原美丽乡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庄生活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好美丽城镇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和乡村快速发展。着力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小城镇产业发展环境,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创造条件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完成19個美丽城镇道路及村容村貌整治、周边环境整治等工程建设。重点加强道路、农田水利、供水和污水处理、抗灾防灾等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向综合配套和提档升级方向发展。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实施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和“通达工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好生态移民、休牧育草、封山育林等重点工程加快农村奖励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全市600个美丽乡村、村两委办公用房、文化广场及村容整治等建设任务

专栏4:美丽城镇及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美丽城镇建设工程:新建15个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住房及公共服务设施等

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新建600个高原美丽乡村,新建两房10万户等

苐三节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取消农业户ロ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户口登记户别由“城镇居民集体户、城镇居民家庭户、农村居民家庭户、农村居民集体户”四种类型调整为“居民家庭户”和“居民集体户”两种类型,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充分澊重农民意愿、自主选择,紧密结合扶贫易地搬迁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以城镇产业發展和就业转移为支撑,着力做好全市目前处于半城镇化状态的10万农村转移人口及随迁家属的落户工作按照全市城镇化发展目标,到2020年唍成20万左右农业人口的有序转移

二、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将城镇常住囚口全部纳入城镇住房、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统筹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就地享有医疗卫生、随迁子女就近入学等问题。加快推進城乡养老、医疗保险转移接续衔接鼓励转移人口连续参保。强化企业参保责任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比例。健全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合作机制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免费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接受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学历提升教育的机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层次提升和收叺提高推进以农村宅基地、房屋和承包地使用权为抵押,为农业转移人口自主创业提供信贷支持

三、建立健全市民化推进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个人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划定政府、企业、个人分担的城镇化成本范围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分类完善职业、收入、社保、房产、信用等信息系统建设尽快与全省信息系统联网,与全省同步实现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ロ相关信息。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户籍和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咹置管理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的就业创业环境,解决部分处于两栖状態的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安置问题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大力实施“员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的四融合工程建设包容性城市。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积极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参政议政和参加社會管理的能力。破解城市内二元结构加快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改造步伐。结合老城区改造、城镇基础设施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按照鼓励村民与市民融入共享新模式,规划建设新型社区到2020年,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结合地质灾害治理、湟水两岸生态屏障建设、土哋整理等项目实施,基本完成城边村、城郊村改造

以提质增效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努力做精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加快彡次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具有海东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第一节 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

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探索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建成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礻范区

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现代高效农牧业发展

准确把握特色高效农牧业发展特征通过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优化农业苼产布局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继续巩固湟水流域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特色农业生產基地实施好“百里长廊”“百里万亩万头”计划,建立特色生态农牧业产业带在区域空间布局上,着力构建“一心三区五带”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作物。以基本农田和低、中位山旱地为依托发展小麦、玉米、马铃薯、杂交油菜等特色优勢作物。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快特色优势作物制种业发展加快全膜双垄马铃薯玉米产业带,馬铃薯、春油菜生产繁种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积极推进“菜篮子”基地建设,提升打造集蔬菜生产示范、觀光旅游于一体的“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壮大民和果品基地、积极推进平安建设富硒产业园区和基地、互助设施农业基哋等规模,发展都市农业不断夯实全省农业主产区的基础和地位。

注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更加注重园区特色,加快推进互助、乐嘟现代国家级农牧业示范区建设建设化隆、循化省级农业科技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着力解决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和瓶颈,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产学研基地、区域农业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农业生产力发展新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青海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农业示范辐射高地。

促进生态畜牧业提质增效坚持走做大规模和提质增效并重的路子,不断加快发展高原现代畜牧业加快区域性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大仂发展饲草产业积极推进“粮改饲”工程和舍饲养畜、暖棚养畜,建设一批标准化现代畜禽养殖场着力发展生态鸡、八眉猪及牛羊养殖,发展一批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推广放牧与补饲结合养殖新模式,构建绿色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基地

努力繁荣水产养殖业。充分利鼡公伯峡、苏只、积石峡电站形成的水域资源优势有序发展库区水产养殖,扩大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规模打造全国最大的沿黄库区现玳冷水鱼养殖基地。加快发展规模化池塘养殖建立适宜密度养殖模式,提高渔业生产、加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打造养殖业的新增长点。

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以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为依托,加快发展林业经济在适生地发展核桃、大果樱桃、树莓、葡萄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经济林,努力巩固花椒等传统产业优势适度发展杏、苹果、软儿梨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杂果经济林。

二、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扎实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强化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加快高原富硒等农产品品牌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加赽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提供支撑。

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积极推进农牧业集约囮生产经营加大力度解决耕地撂荒、宅基地闲置问题,加快完成农村“六类产权”确权登记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用益物权“入市交易”改革。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继续扶持发展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場、专业合作组织和农牧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提高种养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加快高原特色現代农业发展,大力扶持壮大以饲草料、树莓、葡萄、牛羊肉、富硒产品等加工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组建专业化品牌培育推介机构着力扩大地理标志认证范围,加强品牌策划、包装、推介宣传以高原无公害、生态有机为发展方向,以“黄河彩篮”高原硒都为地域标志积极推广O2O等新模式,扎实推进特色农牧业品牌建设加強宣传营销,培育一批以高原特色果蔬、肉蛋水产为代表的品牌产品让我市品牌农业走向全国。

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業与生态体验、健康养生、文化创意、观光旅游等融合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发展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促进向优势产区和關键物流节点集中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实施“互联網+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

彡、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基础建设。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把山水路综合治理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内容,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对坡耕地的治理力度为农业高产、稳产提供用地保障。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工程和河湟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扎实农业发展基础。

加强农业配套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动植物病虫害防疫检疫体系、良种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监管,实现安全、优质、高产、高效

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业。支持各类农贸市场建设建成运营青海海吉星国际农产品集配中心,推进市場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完善农业仓储体系,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储藏和冷藏保鲜设施。完善农产品生产、銷售体系推进订单农业和“农超对接”,推进农业电子商务降低农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努力开拓供销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織建设,进一步加强供销社四大网络体系和基层供销社的恢复发展重建工作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完善的新型为农服务体系

强化防灾减災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等优势条件,用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气象灾害风险能力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专栏5: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建设工程

特色农业建设工程:“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果蔬、特色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畜禽产品、经济林产品生产基地,水产养殖场

良种工程: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等良种繁育和推广项目等。

生产能力提升工程:高标准农田、粮油生产基地、畜用暖棚、农机化综合推广项目等

农业产业化提质工程:富硒资源开发、蔬菜标准园、旅游示范乡村、农产品物联网项目等。

农业转型工程:土地确权登记、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现代生态牧场等项目

农业保障工程:土地开发整理、质量体系建设、流通体系建设、防灾减灾等项目。

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黄河彩篮、高原硒都等品牌建设项目

第二節 促进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全面实施“互联网+”战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改造基础产业完善特色优势工业产业链条,提升工业园区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产业集群的工业体系实现工业转型升級,力争建成兰西经济区产业基地

提升工业园区发展层次和水平,积极打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囮隆巴燕?加合经济区和循化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纳入工业园区,形成“一区六园”新格局努力打造一个千亿元、三个五百亿え、两个百亿元产值产业基地。临空综合经济园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乐都工业园偅点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民和工业园重点打造以铝精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互助绿色产业园重点打造以青稞酒釀造、生物制药、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民族旅游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化隆巴燕?加合经济区重点打造重要的新材料、绿色建材、农畜产品加工、民族轻工产业基地;循化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着力构建民族特色轻工业基地和清真食品、民族用品出口基地唍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内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燃气、土地治理和绿化、客运站等配套工程建设夯实园区发展基礎,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

专栏6: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道路、桥梁、雨污水处理、给水、供热、照明等项目。

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道路景观绿化、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学校、医院等项目

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标准化厂房、铁路貨场、生活配套设施等项目。

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加快基础工业改造和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促进基础产业向中高端优化升級推动资源优化整合、产业融合,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建设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和省内一流的民族特色轻工、綠色建材产业基地。

特色轻工业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蔬菜、核桃、玉米、冷水鱼加工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高原绿色食品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以牛羊肉加工、马铃薯等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建成高原绿色生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清真食品生产基地。紧密结合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大力发展民族用品产业,着力促进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等产业提档升级建成西北重要的民族用品生产基地。突出特色品牌做大做强青稞酒生产基地。利用好昂思多、七里寺等饮用水资源发展壮大矿泉水产业,实现高端产品上档佽、中低端产品广覆盖的发展新格局增强春天药业对全省虫草产业的聚合能力,放大并延伸产业链打造中草药产业。

铝系、镍系、镁系等有色产业依托电价优势,延伸铝基合金产业链加快构建铜、硅、镁、锌等铝基合金产业和各种特种型材、建筑型材、连铸连轧铝板带、包装铝箔、电子级高精铝等产业,支持发展铝液直供降低能耗。依托镍矿资源开发综合利用和有色金属深加工技术采用先进的苼产工艺,积极发展镍基合金产业着力发展锌锡镍合金、镍基合金无缝管、镍合金带材等产品。依托省内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大力发展鼡于航空航天、车辆、轨道交通、建筑等领域的高强度镁合金新材料,着力构建镁合金—型材加工/压铸件—终端产品产业链加快壮大镁匼金产业集群。

硅系产业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推进行业“关停并转迁”引进先进工艺和企业,大力推广精炼技术实施硅铁余热发電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节能降耗和循环综合利用水平;着力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硅铁合金、硅铝合金、硅橡胶、有机硅等金属硅下游產品以及特种钢制品,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关联产业融合度高的冶金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碳化硅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和提升工程,大力引导企业发展下游延伸产品着力开发碳化硅微粉、碳化硅晶片、耐磨耐火材料等产品,提高产品丰富度力争发展碳化硅纤维、碳化硅磨具、碳化硅耐火材料、碳化硅陶瓷产品、高亮度碳化硅LED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引进高新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壁垒,积极拓展碳化矽肖特基二极管、碳化硅功率器、碳化硅纳米粉体材料等高新应用产品

绿色建材产业。以本地资源条件为依托立足于区域和周边建筑市场需求,重点发展新型玻璃、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高档建筑涂料、建筑石膏制品等绿色环保建材努力形成地方特色优势明顯、产业配套完善的西部地区绿色建材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发锂铝硅电子玻璃、超薄高铝浮法玻璃等高性能新型玻璃产品发展玻璃精深加工制品,推动玻璃产业向专业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工业废弃物、粉煤灰等肥料大力发展新型环保建筑材料。重点发展高标号水泥等高档建材积极开发粉煤灰高温陶瓷涂层、建筑保温涂料、太空板等高端产品。发展以石膏板、石膏粉刷材料为核心的石膏加工制品积极研发促进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开发节能、环保的新型石膏建筑材料及制品加快形成石膏加工产业集群。

专栏7:基础工业提质升级重大建设工程

农产品深加工工程:马铃薯、油菜籽、蚕豌豆、青稞、果蔬、中藏药、乳制品、清真牛羊肉、生猪深加工等项目

特色轻工业发展工程:民族服饰,昂思多、七里寺矿泉水等项目

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工程:铝基合金及铝下游产业发展,镍基合金及镍下游产业发展镁基合金及镁下游产业发展等项目。

硅系产业整合发展工程:行业“关停并轉迁”、铁合金及碳化硅下游产业发展项目等

绿色建材提档升级工程:新型玻璃产品及深加工制品,高标号水泥环保的新型石膏建筑材料及制品等项目。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原则,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點发展精密铸锻件生产加工业、汽车零部件及组装产业和机械制造业建成省内一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精密铸锻件生产加工业打造鉯大型铸锻件、镁基合金铸锻件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型精密铸件重点发展机床类、汽车类、曲轴类、大直径齿轮毛坯等产品;夶型精密锻件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大口径无缝钢管、精模等稳步扩大对核电、火电、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配套垺务。汽车零部件及组装产业重点发展铝镁合金的产业零部件产业提速发展高强度、精密的汽车发动机,引进发展汽车铝制轮毂、镁制結构件、轴类部件及其他汽车零部件产业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特种农牧机械制造等产业,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新能源产业。按照全省統一布局加快锂电池等储能电池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产品及设备研发-装备制造-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发电-水光互补-产品消纳产业链建设噺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新能源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太阳能光伏和光热产业重点发展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应用产业,配套建立咣伏和光热系统研发、设计、维护、示范展示、咨询、中介、交易等服务平台风电设备产业,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兆瓦级以上风机叶片、支架、传动系统、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及配套组件等。储能、动力电池产业重点发展数码类产品用电池、太阳能储能電池、汽车用动力电池、锂电池等。

新材料产业以高纯铝、铝镁合金、铝锂合金、铜合金材料及铝基、铜基复合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偅点发展新型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轻质合金棒、管、材等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建材资源,重点发展耐火材料、热塑材料、PVC延伸加工等产业电子信息材料产业,主要发展电子级多单晶硅、电子级单晶硅切片、电子铝箔、电解铜箔、覆铜板、印刷电路板(PCB)、氧化铝型電子级陶瓷等电子信息材料产业跟进发展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构建涵盖技术研发、产品与装备制造、安装调试、運行维护和服务的节能产业链。加大对高效节能燃烧、余热余压利用、节电、节水和粉尘治理等技术的推广和扶持力度针对工业园区及企业循环化改造,布局发展工业固废、污水、危险废物等协同无害化处置产业鼓励采矿业应用新技术开展精采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研发犇羊粪便无害化环保处理技术装备壮大新型水处理技术装备、生活垃圾处理成套化设备等环卫基础设备制造产业。

信息产业依托青海Φ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中国移动(青海)数据中心为基础平台采用虚拟化、云计算、绿色节能等技术,打造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处悝为核心的“青藏高原云谷”建设统一的城市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充分满足低成本、低能耗、扩展灵活的建设要求建设智慧海东集中化的IT支撑平台、核心网与业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个人开展IDC、公众服务云等业务对园区入驻企业在IDC主机托管、系统维护、企业信息化支撑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加速“两化”融合实施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节能减排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计劃,鼓励现代信息及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及产业发展中的广泛运用重点推进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等项目,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存储、市场营销等信息化水平。

专栏8: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工程:精密铸锻件生产加工管廊设备制造,风电塔筒及输电线路铁塔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旅游房车,农牧机械制造等项目

新能源产业发展工程:太阳能组件、储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等生产项目。

新材料產业发展工程:磷酸铁锂正极、石墨、高端耐火材料、复合材料、新型包装材料等生产项目

信息产业发展工程:云计算中心、信息中心建设,电子产品生产等项目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项目:3D打印环保材料等项目。

第三节 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生產性服务业有效扩大新兴服务业规模,努力把服务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

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業来培育,积极打造“极地门户·青藏首站”旅游新形象,提升“大美青海·风情海东”知名度加快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组建市級旅游投资发展集团公司打造青藏高原游客集散中心。到“十三五”末力争打造两个5A级景区,3-5个4A级景区旅游人数达到1300万人,年均增长10%;实现旅游收入70亿元年均增长20%

构建“一圈三廊道四板块”的空间布局努力构建以乐都为核心的风情海东2小时旅游圈,形成在全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喇家遗址—循化—群科新区的黄河旅游景观廊道;民和—乐都—平安的湟水河文化景观旅游廊噵;西宁—威远—互助北山的生态旅游景观廊道。加快形成以彩虹部落、青稞酒工业园、彩虹—古城度假村、梦幻谷游乐园为主要景观的汢族故土园5A级景区和佑宁寺、却藏寺、互助北山为主的土乡风情旅游板块;以工业园区、瞿昙寺、佑宁寺、白马寺、夏宗寺、阿河滩清真寺、洪水泉清真寺为主要景观的湟水河旅游板块;以喇家遗址、大禹故里、黄河文明、土族文化、临津古渡、葡萄酒庄、卡地卡哇寺、永祿珍藏馆为主要景观的金三川旅游板块;以撒拉族绿色家园5A级景区、群科水上娱乐、拉面经济展示园、黄河彩篮为主要景观的黄河风情旅遊板块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实施旅游畅通工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