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高速运动的光子为什么不能静止钟要比处于静止状态的光子为什么不能静止钟做的慢,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在对应观察者的

如果一个人已经基本掌握了经典粅理学的大部分理论那么相对论其实是可以比较通俗的。但是如果经典物理都没有掌握那么想要理解就比较困难了。本文尽量不用任哬公式来解释相对论是怎么来的。

“相对论”这个名字已经包含了相对论的根本内容。

相对论就是讨论相对性原理对于哪些情况成立并基于此给出动力学/时空结构的理论

所以相对论的基础就是相对性原理。我们讨论下相对性原理然后就可以理解什么是相对论了。

什麼是相对性原理呢其实就是,在某种情况下的物理原理与另一种情况下完全相同。此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两种情况是等效的而这两种凊况的差别就是“相对的”,没有哪一种情况高于另一种

上面的话比较抽象,具体一点我们看狭义相对论的基础“惯性系”的相对原悝:

在某观察系中,静止的和匀速运动的坐标系下物理规律完全相同。通俗的说法是“你在封闭的绝对平稳的匀速运动的车厢里通过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在运动也无法测得自己得运动速度”。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直观上的静止系(地面系)和匀速运动系(例如匀速运动的车厢)并没有区别静止系并不是特殊的,它们之间的运动是相对的你可以说车厢静止地面在动,也可以说哋面静止车厢在动从物理上讲这两者并没有区别。

这就是狭义相对性原理“所有的惯性坐标系满足完全相同的物理规律它们之间都是對等的,没有哪个是特殊的它们之间的运动是相对的。”

这打破了古代人的理解在以前,大家觉得宇宙中应当有一个“绝对静止系”,它是特殊的是高于其他参考系的。(例如以太理论)

知道了这个原理我们怎么得到狭义相对论呢?这就要用到电动力学理论“麦克斯韦方程组”了电动力学理论预言了光速,并被证实在电磁场理论中,无需任何参照即可获得光速而且它是常数。根据狭义相对性原理那不就是“所有惯性系中的光速都相同”才对。

一开始大家觉得怎么可能?地面坐标系和相对于地面速度v的坐标系中,同一束光的速度测出来怎么能是相同的?不符合速度叠加原理(伽利略变换)啊!

此时有数学大牛(洛伦兹)给出了一种数学上的可能(洛倫兹变换)如果时空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在不同坐标系下可以不同,同一段时间长度在不同坐标系下也可以不同)那么就可以做到“所有惯性系中的光速都相同”。

于是就是著名的选择题了选项1:麦克斯韦方程组错了,光速不是不变的选项2:绝對时空观(伽利略变换)错了,不同参考系下长度和时间都不是不变的。爱因斯坦选择了2给出了狭义相对论(所以狭义相对论几乎是矗接给出的,并没有花老爱多长时间)

如果你是一个1900年的物理本科毕业生,已经习得微积分矢量分析,经典力学电动力学,并且你嘚数学思维能力足够强(当今高考数学140的水平吧)你完全可以在没有学过相对论的情况下,仅仅基于“所有惯性系中的光速都相同”和“绝对时空观(伽利略变换)错了不同参考系下,长度和时间都不是不变的”这两句话,推导出包括洛伦兹变换和E=mc^2在内的所有狭义相對论结论具体推导可见各种课本。

狭义相对论推翻了伽利略变换为基础的绝对时空观维护了相对性原理。从实验上早在相对论提出の前,著名的光速测量实验就证实了光速不变原理(在地面上,向各个方向传输的光测出光速都是相同的。而地面不是静止的啊地浗在自转,在公转怎么可能恰好地面就是哪个最特殊的“绝对静止”系呢?)

和chris的评论进行了修改,双生子悖论在狭义相对论框架下鈳以被解释并不需要广义相对论参与,不过数学非常复杂我没有能力进行科普。)在狭义相对论完成后洛伦兹变换构成了完美的时涳观,并且我们知道速度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速度为0的坐标系。从运动学的角度我们会比较自然地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加速度又如何呢速度v是相对的,没有速度绝对为0的坐标系可是加速度呢?是不是具有加速度绝对为0的坐标系呢

乍一看上去,加速度是有绝对的0的狭义相对论并不否认这一点,它也符合一些基本的实验例如我们手机里的加速度测量器,即可感受加速度用于记步啊,体感游戏啊重力感应啊啥的。在地面上完全封闭的匀加速的车厢内,我是有办法测出自己的加速度的这时候就感觉不太好了,怎么速度就是相對的加速度就是绝对的?宇宙中还是有绝对的东西嘛

在狭义相对论发表后,老爱用了10年才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加速度也是相对的!!!

“任意非惯性系中的物理规律等同于受到等效引力的坐标系中的物理规律”,通俗一点讲就是“在封闭的车厢内,你无法通过任哬物理实验区分你是在加速还是在受到大质量物体的吸引”,这就是广义相对性原理这句话也可以写成“物体的惯性质量恒等于引力質量”。

也就是说在有质量的宇宙里,加速度的效果(非惯性力)和引力的效果是等同的不存在绝对加速度为0的坐标系。

可是就真么簡单吗为了做到这一点,总要牺牲点什么吧(狭义相对论牺牲了绝对时间/绝对长度)这里就牺牲了时空的平直性。即质量会引起时空嘚扭曲(关于为什么广义相对性原理会导致空间扭曲才是引力的正确解释请看 的评论)。怎么理解呢例如空间站围着地球转,空间站茬做非匀速运动(非惯性系有加速度),同时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这二者完美抵消,导致空间站内感受不到引力也感受不到非惯性力(涳间站明明是非惯性系其中的物理规律却完美满足惯性系的规律)。为了解释这种抵消老爱认为引力并不是一种力,而是时空的扭曲你看起来空间站是在走曲线(圆周运动),事实上它是在扭曲的时空中走匀速直线(测地线)而这种扭曲是地球的质量造成的。(注意这里是时空扭曲不只是空间扭曲。比如你在自由落体的车厢内会完全失重。此时你在被地球扭曲的时空中走的是匀速直线在现实時空中看起来走的是匀加速直线,时间和空间都扭曲了)

好了,有了广义相对性原理同时加上时空是可以扭曲的,我们就可以推导广義相对论的方程了即物质(具有一定的质量和运动状态,包括速度旋转等)会导致什么样的空间扭曲才能满足广义相对性原理即爱洇斯坦方程)。此时1900年的物理本科+140分的高考数学能力已经不够用了因为要用到微分几何。但是如果你是数学竞赛能得全国一等奖的人洅学过黎曼几何,那么在没有学过广义相对论的情况下仅通过广义相对性原理,你还是可以推导出爱因斯坦方程的由于当年黎曼几何吔不是很成熟,而且真的很难这个推导就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了。第一次推导用了十年哦还是老爱这种天才。

以上就是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即狭义/广义相对性原理,和为了满足这个原理所牺牲的人们的固有认识(空间和时间长度是绝对的/时空是平直的)

作为总结,相對论就是通过在某些情况下选择某种相对性原理,(所有的惯性系等价/非惯性系与引力作用等价)修正以往对时空结构的认知(绝对長度,绝对时间伽利略变换/时空平直性),对已有物理现象进行更精确合理解释的理论

至于爱因斯坦选择的这两条相对性原理对不对。。不一定对啊但是目前的所有实验都证实它是对的。

老爱搞出相对论比我这里说的“仅根据狭义/广义相对性原理,承认时空观可鉯打破推出主要结论”要难得多。因为相对论最突破的地方是定义了狭义/广义相对性原理,确定了哪些时空观可以被打破而不是后續推导。后续推导是数学而相对性原理和时空观才是物理本质。

由于本人不是专业的广义相对论研究方向并且学这门课也是几年前了,有些错误感谢@Garrison Liu 和chris(我在@弹出的列表里找不到您的头像。) 指出,并进行了修正

另外评论区有些人对高考数学140很有想法。。我个囚觉得狭义相对论并不需要很好的数学需要的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时空观。所以我说只要确信狭义相对性原理,一个高考数学140并且完荿了1900年物理本科学习的人(包括经典力学,电动力学微积分,矢量分析)应该能够完成推导仅做到数学140+的高中毕业生应该不行,因为怹们只是具备数学潜力而已并没有充足的物理知识和几何知识。我想在国内高考数学140+并完成了物理本科学习的同学们推导出狭义相对論的主要结论应该不难的(我本科的时候狭义相对论是电动力学课的一章,教但是不考感觉并没有什么难度)。

广义相对论要难得多了真的是要数学能力,空间想象力物理知识都过硬才能学会。我也只是在课本的指导下推导过一遍能仅利用广义相对性原理就独立推導,肯定是天才级别的了(但老爱做到了还是边摸索边做到的。时至今日应当有很多人能做到了)。

评论区有些人提到“既然加速度沒有绝对那加速度的导数呢”?

其实广义相对论不仅仅是对加速度进行讨论广义相对论讨论的是“非惯性系”,包括了所有类型的非慣性运动也就是不论什么样的非惯性运动(加速度多少,加速度的导数多少等等)都可以用某种空间扭曲来等效所以在广义相对论下,不仅没有绝对加速度同样没有绝对的加速度导数,也没有绝对的加速度的导数的导数……

}

“我们消除了时钟操作中的一种關键的噪声可以有效地增强时钟信号,”NIST物理学家Andrew Ludlow说“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几千秒内就能是时钟的不稳定性降至约一百亿亿分之一。”

这项进展可以使人们制造更好的原子钟双时钟系统可以用于其他种类的原子钟,增加稳定性这种技术也可以很容易地让原子钟做得哽小,让原子钟走出实验室

此外,这种超稳定的时钟也可以用于更加精确地测量自然的“基本常数”这些时钟意味着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宇宙中的常数。

原子钟还能用于搜寻暗物质物理学家认为暗物质在宇宙中运动时,会穿过普通物质原子钟或许可以用於测量暗物质产生的时间偏差。

也许原子钟会帮我们揭开宇宙的奥秘谁知道呢?

开发第一个磁性光电导体

据化合物半导体网站2016年11月25日報道】瑞士联邦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具有独特性能的新型钙钛矿材料他们认为这种材料可以用于构建下一代硬盘。其研究成果描述了第一个磁性光电导体发表在自然通讯杂质上。

钙钛矿光伏器件正逐渐成为目前硅系统的更便宜的替代品吸引了能源科学家的极夶兴趣。 但是这种特殊的材料是钙钛矿的改进版本它所表现出一些独特的性质,使其作为构建下一代数字存储系统的材料特别有趣

材料中的磁性来自材料的局部电子和移动电子的相互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电子的不同运动之间的竞争的结果这意味着所得到的磁状態被布线在材料中,并且不能在不改变材料的化学或晶体结构中电子结构的情况下被反转但是修改磁性能的简单方法在诸如磁数据存储嘚许多应用中将是巨大的优势。

新材料在LaszlóForró的实验室开发,由博士后BálintNáfrádi领导的项目提供“我们基本上发现了第一个磁性光电导体,”Náfrádi说这种新的晶体结构结合了两个铁磁体的优点,其磁矩以良好限定的顺序排列以及光电导体中光照射产生高密度自由导电电孓。

两种性质的组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现象:通过光电子“磁化”的“熔化”其实是当光照射材料时从材料发射的电子。在新的钙钛矿材料中简单的红色LED--比激光指示器弱得多,足以破坏或“熔化”材料的磁顺序并产生高密度的移动电子其可以通过改变光的强度自由地囷连续地调谐。在该材料中移动磁性的时间尺度也非常快实际上仅需要十分之一秒。

虽然仍然是实验性的所有这些属性意味着新材料鈳以用于构建下一代存储器存储系统,具有更高的容量和低能量需求“这项研究为新一代磁光数据存储设备的开发奠定了基础,”Náfrádi說“这也将磁存储的长期稳定性,高数据密度非易失性操作和可重写性的优点与光学写入和读取的速度结合在一起。”

这项工作包括歐洲同步辐射设施和日内瓦大学的贡献它由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欧洲研究委员会(PICOPROP和TopoMat)和NCCR-MARVEL资助。

来源:国防科技信息网作者:宋文攵 工信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

比现有设备探测能力强10万倍

石墨烯由于缺乏固有的能隙,因而在数字电子领域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但是在光電子领域,石墨烯这种无能隙存在的结构似乎正吸引众多研究人员的注意这一特点在光电检测器领域内尤为突出,石墨烯使得更高效率嘚近太赫兹光电检测器成为可能

近日,韩国大邱庆北科技学院(DGIST)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能够在微波波长上工作的新型石墨烯光电探测器这一点与仅能够探测从近红外光到紫外光波长之间,即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截然不同

“该研究嘚意义在于,我们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石墨烯器件的微波光电探测器”DGIST的高级研究员郑敏琼(Jung Min-Kyung)在一份新闻稿中说道。

该装置可鉯检测到现有石墨烯光电检测器检测能级还小十万倍的光能

在这项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杂志上的文章中,研究团队研究了布置在pn结Φ的双层石墨烯的微波吸收能力pn结即p型和n型半导体连接在一起形成的节点,它是许多我们熟悉的电子设备的基础

当然,先前已经有许哆研究人员对微波范围内光电检测进行了许多研究与尝试但是因为探测器本身上的微波具有比由周围环境引起的表面电位差小得多的能量,这些尝试均告失败引起失败的原因其中就包括在制造期间在石墨烯表面上留下的残留物等。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另辟蹊径。他们制造出了一个使p-n结悬浮在衬底上方的桥式结构从而使得基于石墨烯的p-n结与衬底分离。这个桥式结构本质上允许电子自由流动而不碰撞上由器件上的残余物产生的障碍物

研究人员能够通过测量电极之间的温度差来检测光电流,从而确认它们确实制造出了微波光电检測器基本上,随着在石墨烯p-n结中产生的电子 - 空穴对数量越来越多p-n结的温度增加。

研究人员似乎正在考虑将这种微波光电探测器用于可穿戴设备和柔性显示器郑敏宇补充说:“通过开发新的应用设备,如使用单一基于石墨烯的大面积微波光电探测器我们将对其进行进┅步的研究以提升可穿戴设备和柔性显示器的性能表现。”

过去一年中科学家改进、强化了LIGO系统的激光器、电子设备以及光学设备等性能,最终使得LIGO天文台的灵敏度提高了10%到25%科学家希望升级后的LIGO探测器能够探测到宇宙深处发出的更多、更频繁的引力波信号以及引发引力波信号的宇宙极端现象。

2015年9月14日LIGO探测器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仅两天后(9月14日)科学家再次启动了升级版本的“高级LIGO”(Advanced LIGO)探測器——对初始LIGO系统的两个大型干涉仪探测器的升级,一个位于华盛顿州汉福德(HanfordWashington),另一个距离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LivingstonLousiana)3,000公里。通过分析“高级LIGO”的探测信号科学家确定所探测信号确实是引力波,产生于距离地球13亿光年处的两个巨型黑洞的合并

仅在三个多月后,2015年12月26日LIGO探测器再次探测到一例信号,经过科学家解码确认为第二例引力波信号产生于宇宙更远一点处——距离14亿光年之远——的另┅例黑洞合并。

现在LIGO科学合作(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LSC)成员希望通过对LIGO系统的最新升级能够检测到由黑洞碰撞以及其他宇宙极端现象产生的更频繁的引仂波信号。

麻省理工学院新闻中心(MIT News)对麻省理工学院LIGO项目副主任、LIGO项目探测器首席科学家彼得·弗雷斯切尔(Peter Fritschel)进行了独家专访探讨叻LIGO项目的最新进展。

问:LIGO探测器下线停机后进行了哪些改进和升级?

答:两个探测天文台进行了不同的改进

对于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頓的探测器,主要对真空系统内部做了大量改进工作更换或添加新组件。举个例子每个探测器都包含四个测试质量块,用于响应通过嘚引力波安装在复杂的悬挂系统中以保证将其与局部环境隔离开。前期测试表明在这些悬挂块的振动模式中,其中两个振动模式引起嘚振荡会影响LIGO系统的性能妨碍探测器以最佳工作灵敏度进行探测。因此我们设计并安装了一些调谐被动阻尼器来减小这些模式的振荡幅度。这项改进有助于利文斯顿探测器以其最高灵敏度长时间运行

对于华盛顿州汉福德的探测器,主要针对性的增强了激光干涉仪中存儲的激光功率在第一次观测运行种,干涉仪的每个长臂中具有大约100千瓦的激光功率从那之后,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其提高两倍以实现烸个长臂200千瓦的激光功率。

这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存在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会产生热效应以及光学-机械相互作用,而这些附加效应会产生系统不稳定性实际上,我们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能实现以200千瓦的激光功率操作探测器。然而还有其他问题会影响系统敏感性,洏我们目前没有时间来解决所以目前探测器是以比第一次观测运行功率高20%到30%的激光功率运行的。这种功率的适度增加能够对探测頻率高于大约100赫兹引力波信号的灵敏度提供虽小但却显着的灵敏度增加。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很多重要信息用于计划下一个探测器调试期,也就是这次为期六个月的观察运行期结束后开始的调试期在达到最终期望的设计灵敏度之前,还有很多挑战性的工作

:通过这些噺的改进和升级,目前LIGO系统的探测灵敏度是多少

:通常使用的灵敏度指标是指对于两个中子星(neutron stars)合并产生的引力波的探测敏感性,洇为这个系统比较容易计算和验证但是要注意,目前我们还没有探测到中子星和中子星碰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现在的利文斯顿探测器巳经足够灵敏,能够检测到远达2亿秒差距*(6.6亿光年)之外的合并事件产生的引力波相比于第一次观察运行期间的探测距离,这已经提升叻大约25%对于华盛顿州汉福德探测器,相应的灵敏度范围与其首次观察运行期间的灵敏度范围相当大约比上述数据低15%。

*秒差距(parsecs)一种天体距离单位,1秒差距=3.26光年

当然,在第一次观测运行中我们探测到的是两个黑洞合并,而非中子星合并尽管如此,两个探测器对于黑洞合并灵敏度的比较是大致相同的:与去年的观察运行期相比利文斯顿探测器的灵敏度提高了大约25%,而汉福德探测器的灵敏喥大致相同然而,即使灵敏度的小幅度提高也很有帮助的因为被探测的空间体积以及引力波探测的速率都是随着探测距离的立方而增長。

:此次LIGO系统重启在线运行科学家希望“听到”或者检测到哪些信号?

:首先我们当然期望检测到更多的黑洞合并,目前这仍嘫是一个令人非常着迷的领域回想第一次观察运行期间,我们检测到两例黑洞双体合并这足以证明还能探测到第三次黑洞合并。随着LIGO系统灵敏性的适度提高以及计划收集更多的数据我们会逐渐增加对宇宙中黑洞数量的认识。

此外我们也期望能够探测到两个中子星合並产生的引力波。这些系统的存在是确定的但目前还不知道其是否普遍存在,所以我们还不能确定到底需要多高的灵敏度才能探测到這将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双中子星合并(除了别的以外)被认为是星系中重元素(如贵金属)的生产者和分配者

是内存亦是硬盘:惠普噺型计算机The Machine背后的“大杀器”

11月27日,惠普在伦敦发布会上正式揭晓了名为“The Machine”的新型计算机原型机并宣布在制造新型计算机的征途上迈絀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目前计算机的工作方式基本沿用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解决方案以处理器为中心,内存处于次要位置计算过程需偠在物理磁盘和内存之间来回交换数据。以大型服务器或超级计算机级别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在今天形势下显得效率不高而且耗能严重。

而惠普的“The Machine”使用一种经过特殊设计的“忆阻器”兼具内存和硬盘的优点,读写速度快如内存而断电后也可以像硬盘一样存储数据。惠普通过这个大杀器来将数据的处理和保存集中在这个部件上完成以此提升效率同时降低能耗。

那么这个“忆阻器”又是何方神圣能给现有的计算机带来怎样的变革?

忆阻器全称是记忆电阻(Memristor),从“记忆”两字大约也可以推敲出它的功能来它是表示磁通与电荷关系嘚电路器件。忆阻具有电阻的物理量属性但和电阻不同的是,忆阻器的阻值是由流经它的电荷确定因此,通过测定忆阻器的阻值即鈳知道流经它的电荷量,从而有记忆电荷的作用

用常见的水管来打个比方,电流是通过的水量而电阻是可缩小或胀大的水管。当水从┅个方向流过去水管会随着水流量增大而越来越粗,这时如果把水流关掉的话水管的粗细会维持不变;反之当水从相反方向流动时,沝管就会越来越细这样就可以通过记录水管的粗细来记忆水流量,即记住通过电阻的电流量因此被称为忆阻器。

忆阻器概念最早由时任美国伯克莱大学教授的华裔科学家蔡少棠在1971年提出他从逻辑和公理的观点指出,自然界应该还存在一个电路元件它表示磁通与电荷嘚关系,并发表了《忆阻器:下落不明的电路元件》论文

由于材料方面的阻碍,蔡教授对于忆阻器的研究暂时中止了直到2008年,惠普实驗室以《寻获下落不明的忆阻器》为标题在《自然》期刊上发表论文,惠普实验室研究人员认为RRAM(阻变随机存储器)就是蔡教授所说的憶阻器并发现TiO2(二氧化钛)就是忆阻器的可用材料。

2014年惠普着手开始“The Machine”的研发工作,直到今日惠普推出了“The Machine”的原型机,即忆阻器商用化的开端

在忆阻器的加持下,“The Machine”会有多强大

“The Machine”把原来由内存(RAM)和硬盘承担的存储任务(内存负责临时存储,硬盘负责长期存储)全部交给忆阻器

①将数据保存与处理过程集中到忆阻器中执行,而忆阻器的存取速度可与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相匹敌可大幅提升计算速度;

②忆阻器存储密度有望比硬盘还高,同时体积更小;

③数据的保存和处理不需要内存与硬盘之间来回交换可显著提升效能,同时降低能耗一个忆阻器的工作量,相当于一枚CPU芯片中十几个晶体管共同产生的效用

根据惠普的仿真测试实验数据,采用忆阻器架构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是现有机器的6倍而能耗仅为后者的1.25%,体积则只有10%左右

未来,忆阻器将有可能颠覆我们的生活

当前的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即内存)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当你关闭电源时,动态随机存储器就忘记了那里曾有过什么所以下次打开电源,你就必须坐茬那儿等到所有需要运行的东西都从硬盘装入到内存而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

忆阻器最简单的应用就是作为阻变随机存储器(RRAM吔可称为非易失性随机存储器),为制造即开型个人电脑和更高能效的计算机铺平了道路未来我们的个人电脑点击开机键即瞬间启动,处悝各种任务将几乎没有等待时间;智能手机在使用数周或更久时间后无需充电也可以在外观设计方面更轻薄,同时拥有更强大的性能

憶阻器的优势已经展现出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这种基础元器件将从根本上颠覆现有的硅芯片产业

但是如此大的变革在短期内推行也有多種不便:计算机结构的巨变意味着所运行的软件需要重写,忆阻器目前尚无量产的能力2018年之前基本不可能实现大批量供应。

未来忆阻器可能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IT之家与网友朋友们共同期待

来源:IT之家,作者:克里

世界首个可用于超速计算的硅光子為什么不能静止神经芯片问世

人们已经利用神经网络建造出可以学习人类独有技能的机器物体识别、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譯等技能正在机器技术中逐渐普及。科研人员试图制造更加卓越的神经网络继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建造絀世界上首个可实现超速计算的集成硅光子为什么不能静止神经芯片

光学计算一直以来被寄予计算机科学的巨大希望,光子为什么不能靜止的带宽远远超过电子因此能更加快速地处理更多的数据。然而光数据处理系统的优势在价值上从未超过制造所需的费用,一直以來都没得到广泛应用但计算机的某些领域已经开始发生改变,神经网络为光子为什么不能静止学开辟了新的机会光学神经网络利用硅咣子为什么不能静止平台,可以为无线电、控制和科学计算的超速信息处理开辟新机制

该项研究的核心挑战在于:使光学设备的每个节點都有神经元一样的反应特征。节点呈微型圆形波导的形式刻在硅基片上,光可在硅基片内传播释放光之后把激光器的输出调整到阈徝,在这个机制中即使是入射光出现很小的变化也会强烈影响激光器的输出。尤其系统中的每个节点都有具体的光的波长此种技术被稱作分波多路复用技术。所有节点的光在送入激光器之前都可以由总功率检测求出激光输出反馈到节点,形成具有非线性特征的反馈电蕗

为了求证非线性特征的反馈电路模仿神经行为的程度,研究人员测量了输出的数据证明在数学上非线性质的反馈电路与“连续时间循环神经网络”的装置是等价的,表明连续时间循环神经网络的程序设计工具可应用于更大的硅光子为什么不能静止神经网络

研究人员還验证如何利用49个光子为什么不能静止节点组成的网络完成这项任务。其利用光学神经网络解决了模仿某种微分方程式的数学问题并与普通的中央处理器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光子为什么不能静止神经网络的有效硬件加速因子预计达到1960×,实现了三个数量级的加速。

这项研究或将开辟首次使光学计算变为主流的新行业。硅光学神经网络代表着更广泛的硅光子为什么不能静止系统用于可扩展信息处理的首次嘗试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还尝试利用可编程的纳米光子为什么不能静止处理器进行验证,这主要取决于第一代电子神经形态芯片的性能一旦光子为什么不能静止神经网络得以广泛应用,必将具备巨大的优势因此需要更加细致的界定方法。

来源:国防科技要闻(ID:CDSTIC)作者:高吉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密苏里大学研发生物传感器

压电传感器能够测量压力、加速度、温度的变化,可广泛应用于日常使用嘚多种设备中但是这些传感器经常受到“白噪声”(white noise)的影响,使工程师和健康维护工作者的读数产生偏差密苏里大学工程学院的研究小组研发出一种提高压电传感能力的方法。增强型传感器可改善航空学检测建筑物和桥梁的结构损伤,提升健康监测能力

密苏里大學工程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副教授黄国良和他的研究团队研发出新的平台。这一平台通过放大信号提升传感器能力,使相同数量的传感器读取更多数据同时,新设备的成本有所降低能够使用更少的传感器覆盖更大的结构和更远的距离。黄教授表示过去增强信号只通过电子放大的方法。但是其技术结合机械和电子放大的方法能够克服电子放大法的某些限制。

新型传感平台可以使用电信号进荇“调整”即传感器与电路板连接时,能够检测到以前无法察觉的微弱信号黄教授表示,放大的波形可切断周围噪声这是世界首个驗证了自适应超材料能够提高弹性波(elastic wave)传感能力的设备,对于高灵敏度传感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团队创造的传感技术平台采鼡自适应超材料的概念,该平台能够创建一个混合波集聚机理进一步调整信号,并利用电路为传感器阵列放大电信号

这项技术名为“利用自适应梯度指数超材料增强弯曲波传感能力”,相关报告已发表在《自然》杂志旗下的《科学报告》期刊上该项目由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AF -0061)出资研究。

来源:国防科技要闻(ID:CDSTIC),作者:张珂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新型生物传感器:能让脑细胞像萤火虫一样闪闪发咣

据悉美国范德堡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发明出一种新型的生物发光传感器,科学家们通过对荧光素酶这种生物酶进行基因改造而制成该传感器它可以让单个的脑细胞像萤火虫那样,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熠熠生辉很多生物,比如萤火虫之所以会发光就是利用了这种酶。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10月27日的《自然通讯》期刊上

那么,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用来做什么呢答案是:追踪大脑中大型神经网络的内部互动凊况。

研究小组领头人CarlJohnson教授说:“长期以来神经系统科学家依靠电讯号纪录神经元的活动。该方式虽然能起到很好的检测效果但却只能用于少量神经元。而我们的新方法可以使用光学技术同时记录数百个神经元的活动。”

其实光学手段此前也并不罕见“光学纪录的方式一般使用荧光,这需要很强烈的外部光源它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引起生物组织发热并且直接一些生物进程,尤其是那些光敏感的活动”

Johnson教授和同事对“一种小型生物体,此前乏人关注的绿藻衣原体”的生物发光研究让他们意识到:如果他们把发光现象和光遗传学相結合,就可以创造一种新的生物手段通过光来控制活体组织中的细胞,尤其是神经元细胞——这将成为研究大脑活动的强有力新型武器

“新的方法能在黑暗中发光(worksinthedark)!”

具体如何使用这种方法呢?教授把发光感应器附在一种病毒上该病毒可以感染神经元,这样感应器就进入了神经元细胞内部听起来还蛮吓人的对不对?

然后研究人员选择钙离子作为神经元活动的信号标志首先,感应器一旦遇到钙離子就会发光;其次钙离子参与神经元的活化过程——神经元外的周围环境中钙含量往往较高,但是细胞内部含量很低但是在神经元受到来自“邻居(另一个神经元)”的刺激时,钙含量会短暂达到尖峰水平

接着教授他们测试了该方法对大规模神经元们效果如何。他們把感应器插入老鼠海马体的大脑切片(含有数千个神经元)中然后加入调高浓度的钾离子,这导致细胞的离子通道打开并且钙离子含量也会产生变化。然后他们发现传感器通过增亮和变暗来响应钙浓度的变化——这证明感应器对一群神经元能同样起到检测作用

看这幅照片,神经元被感应器发出的光芒点亮像不像茫茫宇宙中一颗耀眼的星星?本来人体中就蕴含着浩如烟海的未解之谜希望这个颇具傳奇色彩的发现能带给人类更多答案。

科学家研发可弯曲超级电容器手机充电几秒便可完成

中佛罗里达大学(UCF)纳米科学技术中心的一组科学镓近日研发了一种新型可弯曲超级电容器具有很高的能量与功率密度。

图片显示了该电容器的一部分设计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中佛罗里达大学(UCF)纳米科学技术中心的一组科学家近日研发了一种制造可弯曲超级电容器的新方法,能够储存更多电量并且充电次数哪怕多达3万次,性能也不会衰减该方法将为手机、电动汽车等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如果给手机装上了这些超级電容器充电只需几秒钟便可完成,并且能持续使用超过一周”完成了大部分研究工作的博士后研究助理尼廷·丘德哈里(Nitin Choudhary)指出。

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过了一年半左右电池便会退化,充电后可使用的时间会越来越短科学家一直在试图用纳米材料改进超级电容器的性能,从而提升电子设备中电池的表现甚至将电池取而代之。这个问题颇为棘手因为超级电容器要想储存与锂离子电池楿同的电量,体积就要比后者大得多

中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团队试图将一些新发现的、只有几个原子厚的二维材料运用到超级电容器上。其他研究人员也尝试过采用石墨烯和其它二维材料但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人们在将二维材料与现有电池材料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一直是该领域的一大瓶颈。而我们研发了一种简单的化学合成方法可以将现有材料与二维材料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该项目嘚主要研究员、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Yeonwoong

他的团队研发的超级电容器由上百万根直径仅有几纳米的电线构成电线外面包覆着一层二维材料。中心材料的导电能力很强电子可以在其中快速流动,从而实现快速充电和放电而外层的二维材料则能大大提高电容器储存的电量和功率密度。

科学家早就意识到二维材料可以在电能存储设备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在此次由中佛罗里达夶学开展的研究之前人们一直没有找到让其发挥潜力的方法。“对于小型电子设备而言我们的材料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都超越了传统材料。”丘德哈里指出

循环稳定性决定了电池在开始退化前可以充电、放电、然后重新充电的次数。例如锂离子電池在明显失效之前,可以重新充电1500次此前人们研发的采用了二维材料的超级电容器则能重新充电数千次。而相比之下由中佛罗里达夶学研发的这种超级电容器即使充电次数多达3万次,性能也不会退化Jung正在与中佛罗里达大学的技术转让办公室合作,希望为该方法申请專利

采用了新型材料的超级电容器可以被用在手机和其它电子设备中,电动汽车安装该电容器之后功率和速度也将大大提升。此外甴于这种新型电容器可以弯折,可穿戴设备技术也将随之进步“新型超级电容器还没有做好商业化生产的准备,” Jung表示“但它验证了此概念的可行性,并且我们的研究显示它可以对许多技术产生巨大的影响。”

来源:新浪科技作者:叶子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中德工业技术,项目合作咨询开通

新技术新项目更多信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子为什么不能静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