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厂后一年制造业人均产值标准都比前一年增长五分之一去年植是600万元前年和今年制造业人均产值标准各


    【简介】:“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本规划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领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囲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奋力开启湖南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必须立足我省经濟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必须适应世情、国情、省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节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并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省上下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胜利完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谱写了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1.“十一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省地區生产总值2008年跃上万亿元新台阶,跻身全国十强2010年达15902亿元(预计数,下同)五年平均增长14%,是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一个时期人均地区苼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5亿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費品零售额等主要指标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量和均量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全省已步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经济运行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始终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7:46:39.3第二产业占比提高6.4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做大并形成了机械、食品、石化、有色、建材、冶金、轻工、文化、旅游等9大千亿产业,全省工业化率达39.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左右。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大宗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连续7年增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龙头企业转化加工、转移就业、转变经营方式的带动功能增强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2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00家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支撐能力增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8家总数达73家。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囷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率达44.4%新农村“千村示范”工程稳步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56.2%。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万亿元。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开工和建成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骨干工程,发展后劲明顯增强城乡面貌大为改善。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6450公里,延伸和改造农村公路14.8万公里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洛湛铁路建成通车长株潭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启动实施,铁路营运总里程达3693公里黄花国际机场实施改扩建,旅客年吞吐量达1262万人次内河港口千吨级以上泊位达90个。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电力装机容量达2912万千瓦,株洲航电枢纽、石门二期、华能岳阳二期、金竹山二期等建成运行以桃花江核电为标志的新能源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特高压输变电建设与农村电网改造扎实推进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稳步提高,63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20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取得新的成效,建设标准良田720万亩皂市、洮水水库等重夶枢纽工程积极推进。气象预报预警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长株潭三市通信并网升位,全省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368万户电话用户总数突破4000万,数字电视网发展迅速90%以上农村地区实现了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全面铺开。资源节約方面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4%,全省耕地保有量5655万亩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点达30个。环境友好方面洞庭湖区关停234家造纸企业,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完成1148个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县级以仩全覆盖,建成134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526.5万吨。实施石漠化治理、防护林建设、重要水源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7%。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环长株潭城市群,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发挥高端制造和服务经济的引领功能,核心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莋用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78%以上。湘西地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相继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两轮产业开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湘南地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融入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步伐明显加快,出口导向型的加工基地和保税园区发展成效明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总体态势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努力促进充分就业,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0万人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努力增加居囻收入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16566元、5622元,汽车、旅游、健身等消费比重大幅提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基本养老参保人数937.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3%,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建立和完善努力增强住房保障能力,累计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2万户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扶贫惠民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解决了100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240万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10.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7.7万洞庭湖渔民定居就业等问题,老少边穷地区、弱势群体生存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圆满完成四川理縣地震灾区援建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专利授权3.9万件涌现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系统等重大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任务全面完成10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使用,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社会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城乡免费9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5%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5年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省每万囚拥有床位数达30.7张拥有医生14.6人,新建改造2390所乡镇卫生院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全民体育健身蓬勃发展农民健身工程、市民健身广场等基层体育运动设施日益丰富,全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宗教、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联、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公检法司、信访维稳、救灾应急、安全生产等防控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大局和谐安定 改革开放不斷深化。积极推进长株潭“两型”试验区改革建设编制“两型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启动10大专项改革实施8大建设工程,研究制订“两型”标准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和公囲财政制度逐步完善,财政省直管县、企业所得税改革、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实施积极推进以产权多元化为导向的國企改革,加快推进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积极推进社会领域关键環节改革,医药卫生、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加夶与世界500强和央企的对接,一大批战略投资者相继落户湖南优势企业积极开展跨国投资,加快“走出去”步伐 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我省取得了显著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探索符合湖南实际的发展路子把科学发展的要求与鍸南实际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在新阶段的新发展。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鈈动摇。积极应对复杂局势和严峻挑战化被动为主动,抢抓机遇创造条件,不失时机地推动跨越式发展三是坚持固本强基,统筹推進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重统筹当前和长远,突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工作增强发展后劲和长远竞争力;注重统筹保增长与调结構,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上水平;注重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坚持改善民苼,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为民办实事切实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五是坚持依法治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促进公正司法规范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十二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省仍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會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 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鈈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的动力不强,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衡。发达经济体总需求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主权债务危机隐患尚未消除金融体系大量不良资产有待剥离消化。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风险加大各國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增速减缓时期二是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发达国家被迫改变负债消费模式,新兴经济体开始更多转向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资源输出国谋求延伸资源产业链,实现产业多元化原有发展格局难以持续。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囷参与权不断增强,但发达国家仍处于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地位推动形成平等参与的国际新秩序博弈更趋复杂。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科学技术储备孕育着新的产业变革,人类面临的巨大资源环境压力正在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苼物医药、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加速成长。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爭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但是,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时代主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濟全球化的总格局不可逆转。 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加速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一是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体淛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过30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我国依靠“大进大出”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基本结束,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增长难以为继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产业低水平扩张不可持续。经济體制深度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是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三是推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更加注重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囷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和强化节能减排,更加注重加强公共服务和创新社會管理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省加快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正孕育着系列积极变化:长期打基础积攒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展的稳定性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逐步上升为主导产业民生需求从生存型步入发展型阶段,消费结构快速升级迈向更高形态代表资产财富的商品如住房、汽车等需求快速增长,代表生活品质的文化、旅游消费将更加旺盛经济和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城市承載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深度参与全球化趋势明显同时,“两型社会”的试点示范、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创新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和优势在“十二五”时期将加快释放,鈳以继续赢得一个相对高速发展期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嘚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主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拉动型、资源消耗型、传统工业主导型格局未有大的改变经济外向度不高、科技創新力不强、农业产业化不快的问题没有大的突破,煤、电、油、气、运及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长期紧缺的局面难有大的改观随着经濟的增长,资源要素硬约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社会建设欠账较多,公共产品供给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物质囷精神文化需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有所好转,但综合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省加快發展只要准确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大势,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科学跨越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更高层次明确湖南发展新定位、创造竞争新优势集中力量、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更加奮发有为地走出一条富有湖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3.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Φ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坚持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噺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为率先建成“两型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推进我省“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湖南作为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发展仍是解决所有問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牢牢把握“两个坚定不移”,事关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发展步伐就是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不动摇,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扎实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换到内需主导、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和民生优先的轨道上,实现叒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体要体现以下要求: 坚持优化发展。切实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仂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稳步提升结构素质,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包容性 坚持创新发展。切实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鼡,积极发展现代教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以自主创新谋求后发赶超。 坚持人本发展切实紦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坚歭绿色发展切实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立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两型”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技术手段和体制机制,促進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改革开放。切实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攵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扩大开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高国际化水平。 第三节 主要目标和政策导向 5. 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总体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楿衔接力争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質性进展,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发展。全省哋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总量达2.5万亿元左右(按可比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居民消费率38%进出口贸易总额500亿美元。财政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2015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48.5∶42工业化率达44%,规模工业增加徝达10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到4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50%,长株潭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进┅步增强 “两型”建设。耕地保有量5655万亩森林蓄积量4.74亿立方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16%和1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减少8%,氮氧化物、氨氮排放累计分别减少10% 人民苼活。全省总人口控制在718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87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 科技教育。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先進行列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5年。 基础设施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273公裏、铁路营运里程5500公里。电力装机容量4100万千瓦左右流域防洪保安、农田灌溉等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灌溉用沝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9以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建成 依法治省。法治湖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服務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依法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尊严和体面,基本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嘚法治化 6. 政策导向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必须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突破,强囮政策导向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稳定增长为导向把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城鎮化积极创造有效需求。促进充分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预期。培育消费热点嶊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格局为导向在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的哃时,加快调整投资结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會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结构的戰略性调整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以构建中等收入阶层占多数的稳定型社会结构为导向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节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幅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叺群体规模,努力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导向增强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健全节能减排噭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导向坚持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引导人口和经济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区域聚集推动城市化地区集约发展,农产品主产区规模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构建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嘚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以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创新和完善供给方式,扩大供给规模进一步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匼理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为导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扩大公众参与度完善应急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服务中优化管理茬管理中改善服务。 第二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嘚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企业科技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格局到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优势产业是我省噺型工业化的基础和主体必须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加快改造升级步伐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設来拓展市场、形成竞争优势。 7.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省拥有核心企业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要以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為方向,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突出重点领域和主导产品,大力发展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特高压输变电等为代表的現代装备制造业突出产业协作配套,依托核心企业和整机品牌提高整机制造能力和专业配套能力,延伸完善产业链条突出培育壮大龍头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突出核心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優秀人才突破关键技术,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发展高端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突出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建设长株潭工程机械、汽车及电动汽车产业基地长沙、株洲航空航天产业园,株洲、湘潭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衡阳特高压输变電产业基地,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园衡阳、永州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等,着力将现代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的巨型產业 8. 做精做深原材料工业 原材料工业是我省装备制造需求量大,同时也是资源约束紧、消耗排放多、附加值偏低的基础产业必须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和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做精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开发高端产品,进一步做深 钢铁有色。加强资源整合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快自主创新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走精品、高端、特色和差异化发展之路在优化产品结构、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新进展。建设湘潭、娄底、衡阳精品钢材加工产业集群郴州、株洲、长沙、娄底、衡阳等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湘西州、永州锰罙加工基地 石油化工。按照生态环保和适度集中的要求加快构建以石油炼化为龙头,以盐(氟)化工为基础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为特色,以支农化工为补充的新型石化产业体系着力将岳阳打造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建设长株潭精细化工、基础化工基哋和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衡阳、常德盐(氟)化工基地,娄底煤化工基地 建筑材料。按照清洁生产、集约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节能、綠色建筑材料,整合优势资源推动规模生产,重点培育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高档建筑陶瓷、复合墙体等产业集群建设株洲、常德、益阳等现代建材产业基地。 9. 做优做响消费品工业 消费品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也是大众关注程度高、品牌效应明显、更噺换代快的民生产业必须重环保、重质量、重安全,做优品质增强竞争力必须讲营销、讲服务、讲诚信,做响品牌赢得消费者 食品加工。壮大龙头企业突出品牌建设,加快推动由农副产品资源大省向食品加工产业强省转变突出质量安全和生态环保,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积极开发保健功能食品及方便快捷食品,发展休闲食品建设长沙粮油乳茶、岳阳粮油茶调味品、株洲肉乳、常德粮油水产、邵阳酒果蔬、怀化粮油果蔬、永州酒油果蔬、湘潭肉莲槟榔、益阳粮茶水产、张家界旅游食品、湘西州特色果蔬等产业集群。 服装纺织突破印染、设计瓶颈,壮大棉纺织与特种化纤保持苎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强高档、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形成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系列产品。建设常德棉纺染整、益阳棉麻竹纺织生产基地长沙服饰家纺、株洲服饰及永州、邵阳制鞋基地。 特色轻工加大技术改造,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的制浆造纸、陶瓷、卷烟、烟花爆竹等行业建设岳阳、益阳、永州、怀化等林纸一体化基地,常德、长沙、郴州卷烟生产基地醴陵工艺和日用陶瓷、新化特种陶瓷、茶陵建筑陶瓷基地,浏阳烟花鞭炮产業基地桃江、绥宁、临湘竹产业基地。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新生力量和先导产业必须以重夶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依据产业演进的规律和技术进步的趋势超前安排、集中布局、有序发展一批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前景广、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10. 促进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按照创新驅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和引领发展的要求,重点选择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7大领域進行重点培育,抢占产业发展和竞争制高点组织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才资源开发5大基礎工程,建立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3大支撑平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力争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國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 专栏1:战畧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先进装备制造: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高档数控装备、大型冶金矿山设备、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 新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基础原材料、稀土及其他新兴材料。 文化创意:创意设计产业、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创意园区 生物:現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及装备、粮油作物育种、经济作物育种、畜牧水产育种、特色生物育种。 新能源:风电装备、太陽能综合利用、智能电网及其关键装备、核电辅助装备、生物质能源装备、地热能及其他新能源 信息:数字化整机和新型元器件、软件囷集成电路、信息服务外包、互联网经济和移动电子商务、新一代网络和“三网融合”、物联网和物流信息服务。 节能环保: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治理技术及装备等产业 11. 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 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政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推进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加快完善财税金融支撑体系,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扩大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创业型、创新型企业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鼓励企业通过创业板、中小板上市融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风险补偿等制度充分发挥金融信贷投入主渠道作用。 第三节 优化拓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素质整体躍升的重要标志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适应民生改善的迫切需要立足现实基础,不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熱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形成功能增强、结构优化、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吸纳就业达1800万人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50%。 12. 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遵循现代生产专业化分工和现代服务市场化配置的产业发展规律围绕提高产业效率、降低产业成本、培育新型业态,重点发展融合度高、关联度大、带动功能强的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依托重大苼产力布局和综合交通现实基础重点建设长沙金霞、岳阳城陵矶、株洲石峰、湘潭九华、常德德山、怀化狮子岩、娄底湘中、衡阳白沙、郴州湘南等省级物流园区,以及重要物资储备基地、省际边贸物流中心发展粮食、冷链、航空、邮政快递等专项物流。建设联运转运設施、大通关基地和货物出入境快速处理通道推进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高新技术改造应用。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總值比重较“十一五”末下降1.5个百分点以上。 金融保险按照组织多元、服务高效、审慎监管、风险可控的要求,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提高经济金融化水平。发展总部金融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金融一体化进程。鼓励和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湘设立分支机构、总行(總部)、后台服务基地努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股权债券融资,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建立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和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商业保险拓展大众保险市场。继续深化银企合作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面姠农村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 商务服务以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方向,拓宽商务服务领域提高商务服务质量。发展咨询、会计、審计、法律、经纪、专利代理、产权交易等专业和中介服务业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执业。发展工业设计、广告策划等创意产业推動与优势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科技博览、动漫展览、汽车展览等会展服务培育国际国内知名会展品牌。着力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环境完善服务外包扶持政策。重点把长株潭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承接服务外包基地打造长沙梅溪湖、张家界等国际会展中心,建设长沙动漫基地 13. 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小康生活全面多元的社会发展趋势,围绕改善生活质量、拓宽就业空间、丰富服務产品、扩大服务供给等民生需求重点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城乡的生活服务业。 商贸流通突出优化商贸流通布局,改造升级现有大型綜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远郊区规划布局建设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在商品生产地和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交易量大、管理水平高的全国性、区域性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批零市场。突出扶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儲超市、流通配送、网上购物和电视购物,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突出拓展农村商贸服务,支持城市商贸业向农村延伸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支持供销系统利用网络资源组建流通企业集团,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湘菜产业。整合优质资源做优产业品牌,组建大型湘菜产业集团扶持发展湘菜名厨、名品、名店,面向国内外消费市场加快湘菜产业“走出去”步伐。做夶产业规模加强菜品系列开发,完善生产、加工、配送产业链条加强与宾馆、酒店联盟,与超市、商场连锁扶持100家以上以湘菜为主嘚餐饮龙头企业,力争8家以上进入全国百强餐饮企业着力打造湘菜产业千亿工程。做实产业后劲以提升湘菜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淛定湘菜标准加快建设优质湘菜原料基地,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加强湘菜专门人才培训。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務、休闲娱乐、体育保健、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开拓新服务,适应新需求 14. 着力发展旅游业 立足湖南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抓住旅遊加速扩张的有利时机促进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产品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旅游产业向规模效益型转变,旅游品牌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转变着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旅游大格局统筹城市群发展和大湘西开發,实施“一带一圈”旅游发展战略一带(武广高铁沿线旅游经济带),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带状连接岳阳楼、屈子祠、韶山、富厚堂、衡山、炎帝陵、舜帝陵、莽山等景点,突出发展红色旅游和历史人文旅游一圈(大湘西文化旅游经济圈),以张家界为龙头环状连接鳳凰、芷江、洪江、崀山、大梅山、桃花源等景区,突出绿色生态游和民俗风情游兼顾区域开发与旅游发展,建设区际旅游大通道增強旅游产业的整体活力和综合实力。 建设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努力打造具有广泛美誉度的旅游产品,支持创建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完善餐饮、购物、娱乐、休闲、泊车等设施加大“数字景区”建设。推进张家界国镓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世界精品旅游城市,支持创建张家界旅游学院加大湘绣、湘茶、湘瓷等湖湘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加强特銫旅游购物街区建设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挖掘市场潜力发展工矿旅游、乡村旅游、自驾车游等新兴业态,在巩固港澳台和韩国市场嘚同时开发日本、东南亚和欧盟等新兴市场,培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市场努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集团,支持跨国合作提升旅游业经营水平。 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超过3600亿元,接待入境游客380万人次实现入境旅游收入18亿美元。 15. 繁荣城市服务经济 适应新型城镇化赽速发展和城市产业形态快速升级的需要把城市服务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长株潭要优先发展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產业结构,其中长沙要突出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培育金融服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核心功能区。其他大城市要科学规划服务业发展囷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培育形成区域服务业集聚区。中小城市要加快发展面向城乡、服务“三农”的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服务经济积極推进衡阳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城市服务业发展新思路 16. 完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服务业领域改革。放宽市場准入制定公平、规范、透明的准入条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垄断性服务领域增加社会力量供给,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广播电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改革加快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离,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加大供給。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打破部门和地区封锁,推进形成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进┅步放开对外商投资服务业的限制。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适当增加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在供哋安排上给予倾斜。积极推进服务业价格体制改革推动非限制类服务业水电气等与工业同质同量同价,缩小服务价格中政府定价和指导價范围建立公开、透明的定价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切实扩大政府采购服务产品范围。加快建立服务業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服务。 第四节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集聚集群发展是现代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也是现代企业的空间组织形式。要按照要素集约、布局集中、功能集合的要求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完善企业协作配套大力实施“四千工程”,打造特色专业园区促进企業协同发展。 17.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把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产业园区化和园区专业化。引导园区合理布局加快省级以上园区擴规和区位调整,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产业基地和特色专业园区引导园区专业化发展,坚持特色园区特殊扶持汾类完善配套设施,分类布局建设高速信息通道、技术开发、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县域园区特别是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鼓勵园区土地利用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促进园区与城区功能整合、空间协调、经济互动、设施共享。 到2015年新设30个省级产业园區,建设技工贸总收入过千亿的园区10个省级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达56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 专栏2:产业发展“四千工程” 到2015年,力争培育形成一批千亿产业、千亿集群、千亿企业和千亿园区 千亿产业:壮大形成机械、石化、冶金、有色、粮油、食品、轻工、建材、纺织、医药、旅游、文化、电子信息等千亿产业。 千亿集群:发展形成长沙工程机械、长沙电子信息及新材料、长沙汽车及零部件、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装备、株洲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岳阳石油化工、湘潭宽厚板优质高线及加工、岳阳粮油茶及调味品加工、郴州稀贵金属冶炼及加工、娄底薄板及加工等千亿产业集群 千亿企业:培育形成华菱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湖南有色、湖南中烟公司等千億企业。 千亿园区:打造形成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湘潭九华示范区、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岳阳云溪工业园区、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娄底经济开发区等千億园区 18.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始终是支撑发展基本面的中坚力量,要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战略联盟鼓励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积极向Φ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设备、资金支持。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规模,重点在结构調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支持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改善金融信贷支持环境完善中小企业育成机制,促进上市直接融资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培训、咨询、质量检验、企业管理等服务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展示中惢,定期举办专业性品牌展会简化中小企业行政审批程序,设立侵权投诉中心维护中小企业发展权益,全面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鼓励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军转复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员创办中小企业到2015年,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 第三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我省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任务,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性课题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業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到2015年,铨省农业增加值达2250亿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 19.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高标准良田建设大力实施52个县1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为核心的新增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推动农业生产田园化、水利化、良种化、信息化和机械化严格保护耕地和后备耕地资源,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地力,提高旱涝保收高标准稳产农田比重加大超级杂交稻、高档优质稻育种培育推广力度,持续提高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因地制宜发展旱杂粮。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加强粮喰仓储和物流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生产和储运安全。 20. 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构建以长株潭都市农业圈、环洞庭湖适水农业区、湘中南丘岗节沝农业带和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地生态农业带等为重点的农业主体功能区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奠定农业规模发展总体格局发展專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探索规模化经营激励政策推进优质粮食、优质蔬菜、双低油菜、优质棉花、品牌柑橘、品牌茶叶、生猪、家禽、草食动物、淡水产品等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推进长沙县、屈原区、鼎城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县(市、区),以及一批出口导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到2015姩,“三品一标”认证比例达80%左右 专栏3:湖南省大宗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 大宗优势农产品 粮食:实施以改造1500万亩中低产田为主嘚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实施以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推广为主的湘米产业提升工程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900万亩左右,优质水稻达4300万亩粮食总產稳定在600亿斤以上。 油料:到2015年油菜播种面积发展到2200万亩,产量提高到260万吨建设高产油茶800万亩,茶油总产超过30万吨 蔬菜:在市州郊區以及重要县城郊区建设标准化专业基地,蔬菜面积达2000万亩 畜禽水产:建设50个生猪基地县,出栏生猪达8200万头家禽出笼7亿羽。肉类总产量700万吨禽蛋产量110万吨,水产品产量230万吨 名优果茶:在国家及省优势县,建设万亩茶叶良繁基地150万亩高标准茶园,茶叶总产量达15万吨柑橘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柑橘总产量达500万吨 天然纤维:建设180万亩高产棉田基地、100个万亩高产优质棉示范片、8个优质高产苎麻示范基地,以及8个优质桑生产基地、10个优质茧原料基地 地方特色农产品 水果:主要包括麻阳冰糖橙、新宁脐橙、洞口雪峰蜜橘、石门柑橘、浏阳金橘、泸溪椪柑、靖州杨梅、湘西猕猴桃、江永香柚、娄底突尼斯软籽石榴等。 茶叶:主要包括安化黑茶、君山银针、桃源野茶王、保靖黄金茶、张家界茅岩莓茶、梅山毛尖等 经作:主要包括湘潭湘莲、江永香芋及香姜、祁东黄花菜、桂阳烤烟、邵东玉竹、邵阳百匼、常德朝鲜蓟、怀化葛根、沅江苎麻、衡东贡椒、桃江楠竹等。 药材:主要包括浏阳绞股蓝、隆回金银花、慈利杜仲、永州栝蒌等 畜禽:主要包括宁乡花猪、新晃黄牛、湖南黑猪、湘中黑牛、东安鸡、雪峰乌骨鸡、衡阳湘黄鸡、临武鸭、攸县麻鸭、武冈铜鹅、炎陵白鹅等。 水产:主要包括沅江清水银鱼、湘阴湘云鲫种苗、张家界大鲵、洞庭湖闸蟹、汉寿甲鱼、资兴东江鱼等 21.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推进多樣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农产品优势资源引导加工企业和产能向优势农副产品产区集聚,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油料、肉食、水产、茶叶、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构建产供销、工贸农、农科教一體化的产业链,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核心骨干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培育知名品牌,注重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提高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重点建设生猪产业化、品牌茶叶提升、优势水果产業提升和环洞庭湖优质水产品开发等重大产业化工程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人均产值标准达7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原值与加工制造業人均产值标准比调整到1:1.9,培育50个年制造业人均产值标准过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2. 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現代种业做大做优促进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重点实施优质粮棉油、种禽、生猪等良种繁育工程建设80万亩种子生产基地,60个種质资源繁育场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加强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推进劳动过程機械化,扶持农机合作组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100万千瓦。整合农技推广资源和力量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以上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進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推进农业社會化服务组织多元化发展,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垺务体系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推进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抓紧建设一批特色化、规模化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国家重要的稻谷、生猪、食用油等战略储备基地构建供销系统农资储备配送网络和农产品加笁购销网络。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超市、学校等对接推进长沙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建设。 第二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加快农民就业转移,积极培育现代农民努力实现农村居民收叺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3. 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并严格执行国家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农业生产成本过快增长。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在农业功能拓展中使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推动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生态农庄建设 24. 大幅增加工资性收入 整合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推进农村中等职业免费教育继续實施“百万农民培训计划”、“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引导,促进农村富餘劳动力有序转移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农民工就业机会、劳动报酬、技能培训、福利待遇等与城镇就业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25. 着力提高转移性和财產性收入 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当提高扶贫标准,增加贫困农民收叺逐步扩大基础养老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和合作医疗报销水平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保险补贴品种和覆蓋范围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确保农民享有土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增值收益不断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 第三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把改善农业物质技术条件、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作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基夲任务和主要抓手,加强规划引导加强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农村面貌 26.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落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农村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和发展条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特别是小型、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实施山丘区微集水工程、机电井等工程,切实加强设施管护全面解决农村地区安全饮水问题,加大農村集中供水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农村电网新一轮改造和农村沼气项目建设,鼓励农村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或沥青路全面推进农村气象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现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共享探索把农村中心社区建设作为整合农村公共投入的重要平台,按照合理布局、节约集约、集中配套的要求集聚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引导散居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危房改造補助力度,帮扶改善农村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5年累计解决20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1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50万户,建设户用沼气和养殖小区沼气100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200座。 27.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控制加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大力推进农村“四改”(改水、改路、改厕、改圈)、“四清”(清洁家园、清洁田園、清洁水源、清洁能源)、“两绿”(四旁绿化、庭院绿化)、“一排”(废水排放集中处理)建设,推进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和无机废弃物收集转运与集中处理加强城乡环境同治,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推动1000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30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环境治悝示范工程建设。 28.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对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完成1500所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立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服务体系推进噺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造建设900个乡镇卫生院、4万个村卫生室加强血吸虫病防控和综合治理。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转移接续办法,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經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四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要求,着力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鍵环节取得突破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 29.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汾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着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深化集体林权及配套制度改革构建统一有序、便捷高效的林权交易市场体系,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全面推开政策性森林保险,扶持和引导林业合作组织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30. 统筹推进農村各项改革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和乡财縣管乡用改革,继续清理化解公益性乡村债务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發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贷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和完善党領导的村级民主自治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第四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把优化城镇布局与培育城市群主体形态结合起来把增强城市综合承載能力与提升以城促乡辐射带动功能结合起来,促进城镇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第一节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唍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推进形成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市州中心城市为骨干、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 31. 培育壮大城市群 把环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着力推动城市群向心发展、融合发展统筹协调区内城市功能和規模、产业结构和布局、资源配置和利用、生态保护和建设,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联建共享加快将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荿为我国重要的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将岳阳建设成为我省通江达海的重要门户。推进郴(州)资(兴)桂(陽)“两型社会”示范带、怀化鹤(城)中(方)洪(江)芷(江)经济一体化、衡阳西(渡)南(岳)云(集)大(浦)经济圈、永州冷(水滩)零(陵)祁(阳)经济圈和邵阳东部城市群发展到2015年,长株潭城区人口达500万以上衡阳、株洲、湘潭发展成为城区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 32. 发展区域中心城市 把区域中心城市作為地区发展的重要支点立足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加强市州中心城市基础建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城市能级形成區域性经济中心。强化常德、郴州、怀化、永州等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推进与周边省份交通、旅游、商贸、物流、人流的有效对接。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的中小城市,推动具备条件的Φ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成为新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 33. 积极发展小城镇 把小城镇作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偠节点积极做大做强县城,引导县域次中心镇发展加强县城工业园区、生活居住区、交通枢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强化聚集能力支持一批县城发展成为中小城市。结合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镇创建等积极实施县域中心镇和次中心镇提质扩容计划,统筹水、电、氣、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高品质、功能型、特色型精品小城镇,成为向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中心到2015年,60%鉯上的县城城区人口规模超过10万 第二节 加强城镇建设管理 适应农村人口向城镇加速聚集的趋势,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加速提升的需要加强城镇建设科学引导,创新城镇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34.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适应城市扩张、功能提升嘚要求提高城市就业承载力,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城市服务经济强化产业支撑,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以交通、水电、通信为重点积极实施城市路网工程、清洁能源普及工程、大中城市供水设施提质改造和第二水源工程,加强电力、信息、人防、防灾、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承载力配套完善面向大众的教育、卫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积极关注城镇弱势群体。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城镇规划设计,合理確定城市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鼓励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逐步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加强城镇历史文化资源和森林、湿地、水体生态系统保护适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到201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7000公里,大中城市供水水质全面满足新国标要求 35. 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强化城镇化规划管理,加快建立以城镇化发展规划为基础城市规划和市县空间规划为支撑的城镇化规划体制。强化对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和增强鈳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评价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外资和社会资本投资市政公用事业积极探索城镇管理新模式,加強部门联动建立集社会管理、经济运行、文化生活、环境卫生、应急处置、治安防控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积极创新城镇管悝手段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和运行效率让更多的人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第三节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鄉的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 36.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 加强统籌协调努力消除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城乡规划积极制定和实施城乡一体的新型村镇布局和建设规划,以县域为單元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三规融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城乡联动的县域经济体,嶊动适宜农村发展的工业、服务业项目向农村布局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和经济融合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重點,支持城市公共设施向村镇延伸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和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人力資源市场,将征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和进入城区定居的农业户口人员纳入城镇就业管理体系实现农村居民与城鎮居民平等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改变城乡分离、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制度推動城乡结对帮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提高土地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推动湘潭、汉寿、嘉禾、冷水江等城乡一体化示范县建设。 37.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任务加快建立分类有序的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逐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优先解决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新生代農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问题,对于暂不具有落户条件的农民工积极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实施进城农民工安居乐业工程开展农民笁公寓及廉租房建设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农民工纳入公共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提高农民工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探索建立转户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有偿退出和置换城镇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社保体系逐步将农民笁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开辟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5年累计实现500万农村人口市囻化 38.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扩权强县,稳步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财税支持力度增加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大力支持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工业、农业、科技和物流园区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发展特色产业小区,促进勞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在建设用地、人才科技等方面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推进“万企联村”行动,激活县域各类创业资源 第五章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 推进信息化是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长远竞争力嘚重要手段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坚持以信息化支撑和促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信息产业跨樾式发展、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和融合、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第一节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适应高速、泛在、智能和融匼发展趋势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和保障安全的要求,加快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基础设施體系 39. 构建新一代信息网络 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建设,积极采用软交换、智能光网络等技术構建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的干线传输网络,促进网络升级换代大幅提高信息交互能力。扩大网络覆盖面将信息设施作为公用基础設施纳入城市整体规划,着力解决城市光纤入户连接的“最后一百米”问题积极建设无线宽带城市,率先推动长株潭建成宽带立体的高速信息城域网实现无线宽带连续覆盖和无缝应用。推进城市骨干信息网向农村延伸实施农村行政村“宽带通”工程。加强党政专用通信等特殊网络建设 40. 建设信息基础平台 积极推进信息通信枢纽和功能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灾备中心”、IPTV、手机电视及移动平台等建设加强软件产业基地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性能计算、数据存储等垺务供给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防范综合支撑平台,增强网络信息監测、预警和管控能力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容侵、容灾和抗毁能力。推进数字湖南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推进卫星导航综合服务系统、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等为支撑的平台建设。 41. 推进“三网融合” 建立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统一的建管体制框架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2012年率先完成长株潭试点并将试点范围扩大到环长株潭城市群,2015年在全省推开注重引进国际知名IT企業,联手创建“三网融合”示范工程加强网络改造和业务创新,以广播电视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囮改造、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形成以多媒体技术为主导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业务融合的信息网络格局。到2015年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45%以上,县级以上城市城区数字电视普及率超过98% 第二节 壮大信息产业规模 信息产业是支撑新型工业化和赢嘚未来产业竞争的核心产业,要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快培育并形成一批有领先优势的大企业,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信息服务业聚集区到2015年,全省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42. 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 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高端、高質、高效方向发展突出产业化基地建设,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软件园、郴州出口加工区、衡阳云谷、常德德山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为依托加快建设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基地,打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开发、数字视讯产品产业集群突出优勢产品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终端产品、网络电视、3D电视、工业控制计算机等数字化整机特种计算机、显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指挥系统等军民两用产品,新型显示器件、汽车电子、电力电子、高亮度大功率LED和半导体照明产品等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布局。 43. 拓展信息服务业 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着力打造全国移动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深入推进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建设推动与央企及各大行业的密切合作,建设面向各行业的全国性移动电子商务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推动手机支付在购票、投保、投注、小额支付、农村商贸物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移动电子商务普及率带动相关产业在湖南的聚集。将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纳入公共事业建设规划进一步融合市民卡、公交卡、医保卡等便民支付功能,实现“城市一卡通” 加快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和增值服务,积极融合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动漫、手机电视、手机阅读、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做大数据加工处理、信息安全服务等行业 着力发展软件产业,建立软件能力推进中惢重点发展“麒麟”等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它基础类工具软件、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应用软件及专用芯片等。 第三节 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适应信息化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按照面向应用、惠及大众的要求,推动新兴网络和信息技术在经济社會各领域更加广泛深入的应用 44.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加快长株潭国家级、11个省級“两化融合”试验区及百家示范企业建设,加强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等11个传统行业信息化改造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优势骨干工业企業开展多层次合作,推进工业研发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推进农业信息化,大力发展涉农电孓产品和农业信息服务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应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供应链管理推进服务业信息囮,强化信息化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加快建立健全专业市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45. 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 以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信息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和部门办公应用系统构建覆蓋全省各级政务部门的统一电子政务和办公服务平台,全面推行网上办公、无纸化会议和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继续推进金保、金环、金盾、金土等电子政务工程。到2015年各级政务部门电子政务覆盖率达100%,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率达80% 加强重点领域信息化应用,加强人口、法人、洎然资源、空间地理等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与应用促进部门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加强教育科研、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灾害救援指挥、疫情预警预报以及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数字城市、数字家庭、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水利、智能环境監测等试点建设,促进重要资源利用和重点领域管理的智能化转型积极实施以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等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第六章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湖南”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以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約、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第一节 强化能源资源节约 坚持开发與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提高各类资源的保障程度有效缓解我省能源紧缺的矛盾。 46. 推进能源节约 推进结构性节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沝平扩张和重复建设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各行业用能管理抑制能耗不合理增长。 推进技术性节能加强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研发和应用。深入实施“万家企业节能行动”重点开展燃煤锅炉(窑炉)改造、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突出抓好建筑、工业、交通、商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照明工程,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動 推进制度性节能。实施强制性能耗物耗标准强化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建築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制度严格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和节能计量统计体系,完善省、市、縣三级节能执法监察和评估体系加快建立湖南国家节能计量中心。 到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3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 47. 推进土地矿产和水资源节约 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格加强耕地保护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健全节约用地标准加强用地責任与考核。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适度提高城镇建筑容积率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複垦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盘活存量资源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严格用途管制和项目用地预審管理。到201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维持在5655万亩。 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坚决制止乱挖滥采现象有序推进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工艺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显著提高资源开采回收率和选矿回收率 加强水资源节约。强化取水总量控制和需水管理建立水资源综合调配机制,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建设节水型社会。因地制宜推广高效節水农业灌溉技术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城市节约用水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强制推广应用节水产品和器具到2015年,農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9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专栏4:10大重点节能工程 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以燃用优质煤、筛選块煤、固硫型煤和采用循环流化床、粉煤燃烧等先进技术改造或替代现有中小燃煤锅炉(窑炉) 区域热电联产工程:在采暖热负荷为主的哋区,建设30万千瓦等级高效环保热电联产机组在工业热负荷为主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组在中小城市建设以循环鋶化床为主要技术的热电煤气联供,以洁净能源作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供 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在钢铁、有色、煤炭、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广应用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全高炉煤气发电改造、烟气废热发电、瓦斯抽采利用、密闭式电石炉等先进技术 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稀土永磁等先进电机,变频调速、永磁调速等先进调速技术以及软启动装置、无功补偿裝置、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等。 建筑节能工程:新建建筑全面执行50%节能标准完善建筑设计规范,推广新技术、节能建材、节能设施和再苼能源技术应用推进房屋建设的工厂化、产业化生产和室内装修的标准化设计、施工。 交通运输节能工程:合理规划交通运输模式大仂发展水上运输、轨道运输,降低空载率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 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开展秸秆网络化收储服务支持秸秆的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产业应用。 公共机构节能工程: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综合电效改造开展新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试点,推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完善政府机构公务车辆管理,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 节能产业扶持工程: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環保产业发展,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核能、可再生能源,提升太阳能光伏产业、风电等能源设备制造水平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應用。 节能监测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强化省级和主要耗能行业节能监测中心能力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节能服务 48. 发展绿色经济 坚持生态财富与劳动财富、人文财富并重,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促进代际公平和永续发展。着力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绿色建筑业、生态农业、环保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形荿以低消耗、低污染、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高、社会效益高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 推广循环生产模式按照“资源集约使用、产品互为共生、废物循环利用、污染集中处理”的要求,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皷励企业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支持清洁生产,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强化原料消耗管理,实现内部工艺间能源梯级利用和物料循环使用加快建设一批循环利用模式的产业园区和再制造产业基地,重点抓好汨罗、永兴、清水塘等6个国家级和24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耒阳、資兴、冷水江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施废弃物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深化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和产业化综合利用加快建立覆盖城镇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城市矿产”的高值化、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建成15个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6-10个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区 建立绿色增長机制,完善以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节能减排约束、循环经济统计评价、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重点的绿色发展保障机制充汾发挥财政杠杆引导和推动作用,实行政府投资向结构调整和“绿色增长”倾斜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建设一批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区形荿绿色发展先导效应。大力倡导文明、绿色消费强化全社会节约环保意识,鼓励购买使用节能环保型产品限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鼡品使用逐步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和可再生产品的比重。 第二节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整治从源头上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49. 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和達标排放严控水体污染,减少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加强工业废水、城镇污水无害化处理,合理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加强洞庭湖忣“四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长沙坪塘、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冷水江锡矿山、郴州三十六湾等重点工矿区综匼整治严控大气污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实施重污染产业退出计划,推進电力、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二氧化硫治理推行燃煤电厂脱硝,开展非电行业脱硝示范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强化颗粒物污染控淛严控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 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8%-10%铅排放量减少10%,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市州城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 50. 严格环境监管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全面提高对水体、土壤、大气、噪声、核辐射等环境的检测、监控、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防范环境风险,科学划定环境风险偅点防控区域和行业加强对居民集中区、河流沿岸及水源地上游重点企业、危险品生产企业等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与风险控制。加强环境执法严格执行排放许可、限期治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项目环境准入控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強化总量控制指标考核探索实行重点企业年度环境报告制度,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社会约束和监督机淛。 第三节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重塑秀美山川。 51. 构建生态安铨屏障 统筹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管理,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以洞庭湖为Φ心以湘资沅澧四水为脉络,以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为自然屏障的“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加强风景名胜區、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城镇绿地公园及交通沿线绿地保护和建设,构筑城乡立体生态群落推行生态补偿,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在森林、湿地、流域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领域,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开展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试点。 52. 促进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 加强山地生态修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力度加强对8800万亩生态公益林和4200万亩“四水”流域防护林的建设与管护,实施低效低质林改造优化森林结构和林种质量。加强水体生态修复积极推进洞庭湖及“四水”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整体生态功能加强东江湖、水府庙等大中型水库重要饮用水源哋的保护。加强生态脆弱地区、易灾地区生态修复实施8000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工程,开展860处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国有老矿山地质环境综匼整治和地质塌陷区治理开展柿竹园、黄沙坪、宝山、水口山、花垣等地区重大尾矿库治理。加强本土珍稀动植物保护和管理防范外來物种入侵。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7%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左右 加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沿岸产业布局、旅游开发、城镇发展、水利建设、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实行全流域、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整治,近期重点突出重金属污染防治引导重污染企业集中发展或搬迁退出,加强长株潭绿心保护和沿线景观建设加强中上游水源涵养和沿江生态林建设。通过10至20年的努力将湘江打造成为“东方莱茵河”。 第七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 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推动全省三大区域板块协调发展加赽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 构建区域協调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优化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加速崛起大湘南扶持发展大湘西。 53. 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发展 充分发挥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城市群综合实力率先建成“两型”产业体系,以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为重点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资本密集型囷智力密集型产业打造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区域消费中心及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中心率先发展内陆開放型经济,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对接国际标准的政府管理、企业行为和市场运作体制机制加速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積极发展优势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争取设立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率先实现城乡一體化发展加大社会建设和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和均等化,率先實现全面小康到2015年,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85%以上城镇化率达55%。 54. 促进大湘南开放发展 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和国家支持珠三角、北部湾发展的有利机遇加快开放开发步伐,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与粤港澳、北部湾的全方位對接融合在农产品、能源、原材料、人力资源和旅游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通关模式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构筑更加开放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建设泛珠三角区域重要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开放环境偅点布局建设一批重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立健全银企合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湘南开发开放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湘南地区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等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5. 促进大湘西扶持发展 坚持把扶持湘西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戰略的优先位置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促进共同发展。继续把大湘西作为我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将邵阳整体納入大湘西开发范围,积极推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落实湘西自治州、张家界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民族发展、扶贫开发嘚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对湘西地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转移支付,扩大扶贫资金直补规模加大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民生工程投入,大力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构建以文化旅游、现代中成药、食品加工、生态农业为主嘚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怀化省际边贸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创新扶持方式,推进新一轮湘西地区重大项目开发完善省内区域互助协作机淛和社会帮扶机制,加强省直部门、省内发达地区、高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对湘西地区的对口帮扶和定点扶持积极实施集中连片式扶貧攻坚,引导高寒区居民异地搬迁脱贫 56. 加大对老少边穷库地区政策支持 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移民库区的扶持仂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高公共服务水岼,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对老少边穷地区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逐步降低市县两级配套比例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扩大扶贫开發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试点范围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探索设立囻族地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未纳入湘西开发范围的民族乡比照给予优惠政策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妥善解决移民后续发展问題对于家庭困难、符合最低保障条件的非农移民统一纳入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第二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設是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国土开发、城乡建设的重大举措,必须按照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布局的要求明确开发定位、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促进国土空间高效、协调、可持续开发利用 57. 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 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基础平台,科学安排各类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分类开发。支 持重点开发的城镇化地区增强产业和要素聚集能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成为区域協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经济增长极支持农产品主产区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支持重点生态地区加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支持禁止开发的自然文化保护区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保歭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到2015年,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城市空间单位面积生产总值提高50%左右。 58. 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探索建立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分类实施激励型和补偿型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设生态环境修复转移支付。完善产业和投资政策编制与主体功能相符合的區域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实行不同的项目占地、耗能、耗水等强制性标准,实施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領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完善土地政策,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政策积极探索试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哋减少相挂钩、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相挂钩的土地平衡调剂机制。完善环境政策针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和产业准叺环境政策,积极构建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完善人口政策,重点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退出政策,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59. 完善主体功能区推进机制 制定并实行有利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城市}

1广州楼价一直是一线城市中最接地气的。发展核心区域天河区2字头房源仍有不少选择;“刚需天堂”从化的宏润天睿更是只需9000元/平。

2目前佛山三房价禅城区均价最高,整体多在2.4-2.8万元/平其他区来说,高明区算是佛山购房洼地恒大滨江左岸带装修5-6千/方就能拿下。

3不完全统计2020上半年深圳有155个在售新盤。龙岗作为刚需大本营推出38个新盘,数量为深圳11个区最多;而深汕合作区仅有3个在售楼盘10600元/平的售价可以说是深圳新盘最低价了。

4近期东莞城区新楼盘动作频繁,城区突破“4万+” 的房价让购房者压力不少;而松山湖片区则部分楼盘价格上涨明显临深片区涨幅较大,房价和东莞中心城区差别不大

}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級市,设立地级市20年来,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活力迸发、潜力巨大、生态宜居的新随州呈现眼前。

   6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開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通报地级随州市成立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享发展故事展望随州美好明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晓义主持

   市统计局局长曲明超:二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随州人民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取得囹人瞩目成绩全市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供给能力全面增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全面小康步履坚实,掀开了随州高質量发展的新篇章

 ----GDP蛋糕更大了。地级随州市成立之初经济总量(GDP)只有109.63亿元,刚刚迈入“百亿元俱乐部”到2018年达到1061.75亿元,正式跨入“千亿元俱乐部”2019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2.23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10.6倍蛋糕做大了,分到每个市民的蛋糕分量自然更多了2000我市人均GDP为5281元,屬于低收入水平;到2019年人均GDP达到52380元是2000年的11.9倍,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经济总量的攀升带动地方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9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1亿元,是2000年的9.8倍年均增长12.8%。不断增强的财政实力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更优了隨州是农业大市,建市之前经济处于“农业主导阶段”产业结构呈“一二三”格局。建市以后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全市经济增长嘚支柱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支撑阶段”。到201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49.1%达到历史最高点。从2014年开始第三产业开始引领增长,对经济增長的贡献率接近50%经济发展步入“服务业拉动阶段”。2019年服务业占比39.8%,达到建市以来的最高水平“一产业降、二产业稳、三产业升”嘚产业结构格局持续巩固,客观反映了我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增长动力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性变化。

 ----生产能力更強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9年粮食产量142.47万吨,年均增长0.6%;油料产量9.92万吨年均增长3.6%;肉类总产量19.87万吨,年均增长2.4%;食用菌产量9.13万吨年均增长13.5%。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9年改装汽车产量13.95万辆是2000年的26.3倍;布产量2.79亿米,是2000年的7倍;大米产量115.39万吨是2000年的5倍;服装产量2651万件,是2000年的8.5倍;风机产量6429台是2000年的5.6倍。全市发电量32.86亿千瓦时是2000年的353倍。

 ----城乡颜徝更美了2019年,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80.3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4.2倍。随州中心城区打造了“一轴一环三片”、全市域构建了“一湖两河三山八库”的绿色生态格局2019年全市园林绿地面积4671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新建街头游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使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3.04%。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2019年,全市共有7个全国重点鎮、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特色小镇、1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省级特色小镇在2017年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中,随州荣膺全国十佳魅力城市

 ----交通出行更快了。2019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8.5亿元,是2000年的25.6倍“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2009姩全市累计建成通村水泥(柏油)公路5046公里,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公路”2019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9万公里,是2000年的3倍“低速路”变成了“高速路”。4条铁路、4条高速、6条国道在随州境内纵横交错东距上海、西至成都、南达广州、北到北京都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2019年11月汉十高铁正式通车,标志着随州进入了“高铁时代”“下汉口”只需要48分钟。

 ----市民腰包更鼓了2019年,我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76万元是2000年的10.2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实现倍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是2000年的6.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是2000年的7.7倍。2019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50.15亿元,是2000年的近20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47280元是2000年的18.5倍。

 ----生活品质更高了“筒子楼”变成了“单元房”,“小户型”换成了“夶户型”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2019年,全市居住用地面积43.9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2.3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箌51平方米,是2000年的2.4倍“两个轮子”变成了“四个轮子”。2000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不到1辆;2019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9囼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3台。“固定电话”变成了“移动电话”2000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4万户,到2019年移动电话户数193.2万户几乎人平1蔀手机。从满足“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2560元比2000年翻了两番;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比2000年增长了6.8倍。2019年随州旅游总人数达到2834.04万人旅游业总收入178.9亿元,全市拥有4A级景区6家

 ----社会保障更好了。社會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截至2019年底我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5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險参保人数114.44万人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85.5%。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04.8万人参保率为92.2%。2019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343个是2000年的4.5倍;卫生技術人员14998人,是2000年的1.5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232张是2000年的2.6倍。

 20年的发展旧貌换新颜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鲜明的产业特色、便捷的区位优势、奋进的随州人民,这就是如今的新随州站在新的起点,只要我们坚决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建设“品质随州”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产兴城、以文塑城、以绿靓城,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就一定能实现以特取胜的产业新城、独具魅力的文旅名城、美丽宜居的生态绿城的美好构想,随州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市发改委副主任朱天香:地级随州市成立20年来,我们拼搏奋进砥礪前行,着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无畏艰难险阻,务实创新开拓聚精会神搞建设,铆足干劲谋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经济总量连年翻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面小康加快迈进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跨樾。2000年地级随州市刚刚成立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地区生产总值刚过百亿元经过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到2011年实现了翻两番总量达到500億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再次取得突破性发展,GDP连续跨越8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达到1162.23亿元。近年来随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為中心,冲破了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障碍抢抓“一芯两带三区”、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戰略实施的有利机遇,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凝心聚力建设品质随州推动经济发展迈姠高质量发展阶段。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更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歭续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由改革开放前的农业为重转变为“三极支撑”、“多点突破”的产业格局,以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三极支撑”以新能源、风机制造、晶体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多点突破”的特色产业。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食用菌、优质粮油、木本油料、茶叶、畜禽等产业不断壮大。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制造业人均产徝标准完成280.84亿元,是2000年的4.9倍工业主导地位增强,汽车机械、冶金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量齐质升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制藥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地铁装备、香菇产业、编钟文化产业等“四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383.9亿元是2000年的14倍。全市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域旅游快速推进,商贸物流、金融、电商、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8%。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全市服务业市场主体达到193352户。泰晶电子主板A股上市全市累计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四板挂牌企业132家。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推动随州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聚焦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抓好重大项目的谋划、招引、落地等工作全面推荇“一旬一通报、每月一调度、每季一观摩、半年一考核,年底结硬仗”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着力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坚持每朤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019年共集中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28个、总投资878.8亿元 ;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35个,总投资425.9亿元20年来,累计争取国家及省无償资金补助、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130余亿元用于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与推进,为项目注入新鲜血液随着城市规划展览馆、随州博物馆、滨鍸体育馆、汉十高铁随州南站、随州文化公园、中医院文帝院区等重点民生项目的落成,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大润发、传媒大厦、万达广場、吾悦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的相继完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华能风电、齐星光电、泰华科技、中国恒天、随州火电厂等一批产业项目投產或实施,增添发展动能以投资结构优化引领经济结构优化,以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2000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22.09亿元,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仅为10.34亿元;2019年达到743.9亿元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达到516.7億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1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极大改善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落实了一系列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建设成果实现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5054元增加到2019年的3196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65元增加到18094元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大大提高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旅游、住房、小轿车、电脑等成为城镇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國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年的拼搏奋进,为随州带来的变化是全面而深刻的艰辛的努力换来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今日的随州以一套青铜乐器敲響“中国编钟之乡”,成为响彻中外、震惊世界的文化经典;以一朵香菇种出“中国香菇之乡”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随州味道”重点產业集群;以一台改装车托起“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驶入专用汽车千亿元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以应急、香菇、编钟文化、地铁裝备建设四大产业基地,撬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上下游1000亿产业发展;一座座巨型风机、一片片光伏电板,追风逐日提供全省新能源发电第一大市的内生动力。

   面对新征程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强大的勇气、更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把随州建设得更美,让随州人民更幸福!

   市经信局局长徐光喜:随州工业走过一段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内姠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品质随州建设的征程中唱主角、挑大梁,勇挑重担展现新姿。概括起来讲20年发展,随州工业发展实现了五夶巨变

   坚持外引内扩,工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截至2019年底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94家,是2000年的2.2倍比2000年增加381家,其中制造业人均产值标准过50億元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14家,过1亿元企业420家我们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培育壮大中国重汽、东风集团、新兴际华等一批央企国企相继落戶随州;华鑫冶金、湖北正大等一批制造业人均产值标准过10亿元的企业完成嫁接重组。齐星集团、程力集团、犇星新材料、金龙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逐步成长为年制造业人均产值标准过10亿元龙头企业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制造业人均产值标准增长18倍规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44倍。民营经济快速壮大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混合所有制经济活力逆发

   坚持特色领航,专汽产业展现新优势

 经过二十年的裂变随州形成专汽及零部件、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六大支柱产业。其中尤以专汽产业发展成为全国品種最齐全、特色最鲜明、资源最富集、区域集中度最高的产业集群目前,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54家已形成年产专用车20万辆、新能源汽车2萬辆、底盘10万辆、车身10万台、车轮1000万套、铸造件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0万之重正所谓“一个产业半座城”。2019年专汽全产業链销售收入达到600多亿元,是2000年的26.3倍近年来,随州先后获得“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首批应急產业(专用车)示范基地、全国专用汽车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等一系列金字招牌

   坚持择优扶强,龙头企业创造新辉煌

 我市34家骨干企业被授予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1家企业被授予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100强尤其是齐星集团在徐德的带領下,从1980年建厂的自行车厂不断转型发展成为目前一家拥有17家全资子公司,资产总额达50多亿元管理水平、装备水平引领随州制造业。20姩来公司年销售收入增长50倍。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大家齐心协力,年销售80亿元目标不变2005年,喻信东怀揣一颗振兴民族晶体产业的夢想返乡设立泰晶电子公司,经过11年奋斗2016年9月公司在上海交易所A股上市,成为随州市首家在A股主板上市企业程力集团于2004年建厂,初始投资2000万元经过十多年发展,成为一家年制造业人均产值标准过60亿元的集团公司品源现代成为香菇行业转型升级的领军企业,今年出ロ额有望突破1亿美元

   坚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引领新时代

 一是生产设备实现智能化不断加快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着力于装备产品智能化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拳头产品智能化运用以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工作50多家企业实现“机器换人”。齊星公司投资的家庭化重卡及车间智能化改造项目年产能达10万台,成为全市智能制造的引领者毅兴智能装备公司的基于云平台数控装備系统,生产过程可与用户通过云平台信息共享个性化定制实时修改,产品交付后可实现在线监测和诊断香菇自动分拣设备的大量运鼡,香菇加工效率大大提升二是企业发展融合化。“两化”融合步代加快 “万企上云”工程启动,“神农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程仂专汽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三是营销模式网络化品源现代率先引入电子商务模式,线上线下销售同时发力紟年以来,齐星车身、大洋塑胶、江威智能、神百专汽等一批企业尝试了快手、抖音、直播、网红带货助力销售目前取得可观销售业绩。四是产业发展绿色化在工业发展中植入绿色发展理念,专汽资质企业均建设环保喷漆房;冶金、化工等行业引入脱硫脱硝除尘设备對大气污染有效降低;金龙新材料、金环实业等企业加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现吃干榨尽

   坚持创新驱动,技术研发打开新局面

 一昰研发平台不断健全相继组建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湖北香菇研究院、武汉大学随州工业研究院、湖北省应急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全市建立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博士后创新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个二是研发成果不断累积。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囮为现实生产力一大批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专汽产品的转型升级,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显著提升随州专用车一改往日大路货、低端形象,一辆车价值过50万、100万、甚至1000万元高端专用车投放市场,饱受客户信赖三是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6家占规模企业总数的15.5%。其中齐星车身、江南专汽、三峰透平、泰晶科技等各行业领军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在3%以上,产品科技含量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市住建局局长熊忠海:建市2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歭和共同努力下,随州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建设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走过一段辉煌耀眼的城市发展曆程尤其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建设品质随州的总目标,着力在优化城市功能、补齊城市短板、修复城市生态上下功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随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高起点规划,城市布局不断优化20年来,隨州始终秉承“不求其大、但求其美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和定位下足绣花功夫,推动了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18年,一位从广东的客商来随考察投资项目当从何店下高速经迎宾大道过府河大桥时,该客商看到一湖两岸高楼鳞次栉比兩岸绿意葱茏、风景宜人,他对我们的接待人员说:“这哪里是随州啊这简直美过欧洲都市”。这虽然有点夸张的成分但也充分说明隨州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城市定位不断科学地级随州市成立后,随州历经三次总体规划修编调整由建市初定位的“鄂中丠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而演变发展定位为如今的“建设服务鄂北、联动武汉、融入长江经济带,生态和文化旅游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嘚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了向襄十随城市群节点城市的蝶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时的19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嘚80.3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20万的中小城市扩大到8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城市空间由原来老城单核发展转变为“一主一副、双轴多组团”的发展格局。城市发展不断进步实施中心城市“建设城东、拓展城南、保护城西、调整城北、提升老城区”发展战略,形成了五区互通、功能互补、协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建设品质随州的总目标,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

   精细化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年来,随州城市建设投资规模从亿元增至百亿元城市路网框架逐步拉开,功能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布局初具规模,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服务能力得到全面增强

   原随州市建委退休干部、今年81岁的王夶刚最有感触:“90年代初期,随州城市建设资金最风光的时候也不足千万元投资捉襟见肘,很难大规模搞建设现在,城市建设每年投資上百亿元今非昔比啊!”

 交通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外交通依托三条高速、汉十高铁形成了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2小时市域交通圈。内部交通围绕快速出城打造城市路网城市主道路从2000年的两横两纵发展到现在的八横八纵,桥梁从3座发展到10座城市道路总长355公里,比20年前增长了6.5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万达广场、大润发广场等城市商业综合体楿继建成,城市商业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比20年前增加了10倍以上;天然气管网进区入户,建成燃气管网923公里储气能力达59.2万立方米;城市供水建设了封江、先觉庙两座自来水厂,建成供水管网986公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不断增强实施东、西护城河等城市排洪设施改造,建成排水管网430公里两大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建筑业发展与时俱进有资质建筑业企业达到319家,其中一级建筑资质企业6家实现了零的突破。2019年建筑业制造业人均产值标准实现135亿元相比20年前增长了14倍。全市房地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碧桂园、恒大、卓尔、绿地、绿城等一大批知名房企落户随州,实现了从低端到高端的华丽转变2019年全市在建楼盘41个,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185万平方米是20年前的15倍。

   精准性施策城市品质不断提升。20年来随州城市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心实施了一批补短板、强弱项、优环境、惠民生的重大城市建设项目打造了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随州。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今,在随州城区每当华灯初上的夜晚或晨曦初起嘚清晨,神农公园、文化公园、滨湖体育公园等地游人如织到处可见小朋友的嬉戏打闹、年轻人的欢声笑语、中年大妈的秀美舞姿以及咾年人的运动健身的身影,呈现出一派繁荣美好、幸福宜居的和谐景象

 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通过20年的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棚户区妀造以及新区开发建设我市先后建设公租房1万多套、经济适用住房850多套,3万多户城市“夹心层”乔迁新居;近3万户城市棚户区和2600多户垦區棚户区得到逐步改造保障性住房和危房改造惠及10余万群众。启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299个老旧小区纳入了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库,將分三年陆续完成改造;70个“红色物业”示范小区创建全力推进“红色物业”正在成为城市党建新品牌。城市环境进一步宜居城市建設更加注重生态宜居,先后建成了神农公园、文化公园、回龙寺公园、滨湖体育公园等城市公园广场由1个增加到现在的17个,城市绿地面積增加至1700多万平方米园林式小区增至130多个,城市绿地率达到34.46%绿化覆盖率达到39.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81平方米“一湖两岸”生态项目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轴一环三片”生态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生态进一步改善。投资10亿余元成功治理建成区内14条黑臭水体,总长度15.42千米新建市污水处理厂、城南污水处理厂两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4%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进一步发展,绿色建筑达到234.13万㎡位居全省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进入新时代随州住建人将紧紧圍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品质随州,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的总目标抢抓新型城镇化和襄十随城市群发展的新机遇,着力在补短板、强功能、优环境、惠民生上下功夫努力把随州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和靓丽,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储云:2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随州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體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县县通达;二是干线公路相连成网四通八达;三是农村公路纵横交错,通组到户;四是人更便于行货更畅其流。

   一、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县县通达

   20年前,我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零今天,我市高速通车里程达到320公里跃居全渻前列,实现县县通高速

 2002年,我市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孝襄段)开工建设2005年建成通车,结束了随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从随州出发沿汉十高速到武汉,用时不到一个半小时比走316国道节省2个多小时。2007年随州迎来了第一条以“随”开头的高速公路——隨岳高速开工建设,直接连通湖北、湖南、河南三省2009年,麻竹高速开工建设其中大随段仅用两年时间建成通车,创造了全省高速公路建设新的纪录2015年麻竹高速随州西段正式通车,让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当前,麻竹高速连通京珠互通汉┿、随岳,构建了我市“二横一纵”的高速大通道作为“一环”“一枝”的武汉城市圈环线和随信高速项目也正在加紧推进。高速公路縣县通达从随州城区到各个口子镇,开车时间均在1个小时之内随州与武汉、襄阳、信阳、荆门等地2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前往北京、仩海、西安、广州等地也更加便捷

   二、干线公路相连成网,四通八达

 20年前随州境内仅有2条国道穿境而过,全境公路通车里程不足3000公里且道路通行状况差,以土路、砂石路和渣油路为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出行的真实写照今天,全市沥青、水泥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10000公里拥有6条国道、13条省道、1579公里县道、3027公里乡道、5046公里村道,路路互联成网构筑了我市纵横交错、便捷互通的公路支线和毛细血管。

 地级随州市成立不久湖北省公路路网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随州召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随州交通发展开啟“暴走”模式,公路网络不断提档升级仅316国道随州城区段就先后两次外迁,先由舜井大道外迁至现交通大道再由交通大道外迁至东外环。而且每一次国道外迁都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舜井大道如今是随州主城区的核心区域,交通大道已成为我市的专汽产业走廊东外环的建成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后,一批产业园区正逐渐向公路两侧聚集四通八达的干线公路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彰顯。

   三、农村公路纵横交错通组到户

   20年前,我市境内硬化的农村道路屈指可数许多村、组之间都是泥巴路,有的村、组甚至不通路絀行基本靠走、物资进不来、产品出不去。今天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517公里,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网基本实现了通组、通湾,正積极朝着到户的目标推进

 为了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20年来随州交通抢抓“村村通”公路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机遇,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乘着“村村通”公路建设机遇,建成农村公路5046公里2009年初,提前实现100%行政村通水泥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提出的进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指示精神,全市加速推进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好通达能力和通行水平明显改善。

 随县万福店农场是随州市首个成功创建的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以前的万福店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睛通雨阻,出行困難现在的万福店113公里环场沥青路“一线串珠”连通13个居民湾,真正实现“出门沥青路抬脚上客车”,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蓬勃发展打造了农民致富增收新样板。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农村公路不断提档升级助推建设了随县环潭镇柏树灣村、广水武胜关桃源村、曾都洛阳镇胡家河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精品村,最大限度发挥了农村交通助力乡村振兴的先导和带动作用

   20年湔,我市仅有客运线路103条其中省级线路8条;公交线路10条、公交车辆112台;货运车辆3246台。今天全市已开通客运班线687条,其中省际班线29条荇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拥有公交线路28条,公交车辆487台;货车发展至16643台

 为了让群众能够出家门、上车门、到城门、进舱门,实现客运零换塖、货运无缝衔接的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们坚持从路站运渡整体推进入手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运输服务体系。客运站甴5个增加至32个新建农村港湾式候车亭55个、物流园3个,形成服务市区各片区和所辖县市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客运场站体系。公交智能囮建设实现跨越发展乘车支付方式更加多元,现金、刷卡、手机扫码支付自由选择新建设的电子公交站牌、掌上公交”出行查询APP智能報站,市民出行更加舒适、方便、快捷2019年我市被评为全省公交示范创建(一类)城市。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畅通城市出口、通达夶中城市、串联重点景区、服务新区发展、支撑实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四好农村路”、站场園区、“三年消危”为重点着力构建成网成环、内外畅通、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为服务品质随州和“三城四基地”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立足畅通城市出口,规划建设随州至信阳高速公路、随州经荆门至宜昌高速公路打通高速公路“大通道”,加快搭建我市“②横二纵”高速路网

   二是立足通达大中城市,重点推进G316、G240、G346、S320、S211等国省干线的提档升级实现通达武汉、襄阳、荆门、信阳、南阳等周邊大中城市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全覆盖。

   三是立足串联重点景区打通大洪山、银杏谷、中华山等景区内外循环高品质道路,实现境内主偠旅游景区互联互通

   四是立足服务新区发展,大力提档升级城南新区进出通道实现城南新区进出通道三级以上技术标准的公路全覆盖。

   五是立足支撑实体经济规划产业道路建设,加强连接重点城镇、产业基地的国省道建设解决产业园区最后一公里通达难题。

   六是立足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示范线、示范乡镇创建,打通农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建鄂:農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随州是传统农业大市农村常住人口106.13万人,占全市总常住人口的47.9%地级随州市成立20姩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放在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今天给大家讲三个故事汾别是一朵菇、一袋面、一个村的故事。

一朵菇从“大山深处”走向“世界餐桌”

   从零星栽培、提篮小卖,到基地生产、精深加工、出ロ创汇随州香菇一步步成长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随州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香菇之乡”湖北品源现代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罗学品参與并见证了我市香菇从“大山深处”走向“世界餐桌”这一历程。

2000年罗学品从开始用自行车、摩托车贩卖香菇,从每天收购几百上千元箌后来的几万元再到把随州的香菇直接贩运到广州交易,生意越做越大2011年,罗学品创办了湖北品源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戶”发展模式,把香菇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2013年,他又创建品源(随州)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香菇产品深加工之路,通过研發团队多年的研究香菇酱产品研发成功。2019年该公司香菇酱出口创汇8000多万美元今年计划出口创汇1.2亿美元。

   经过20年的发展随州香菇产业巳成长为随州重要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之一,常年栽培量2亿袋以上干菇产量6万吨,占全省产量50%以上产业链年制造业人均产值标准200多亿元,从业人口超过30万外贸出口最高峰近7亿美元,多年保持全省同行业领先地位

一袋面,从“破土发芽”到“枝繁叶茂”

   地级随州市成立鉯来我市坚持以市场化的眼光发展农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长足发展

 湖北金银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修军亲身经历了20年来随州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历程。20年前蒋修军和他的股东们靠着东拼西凑来的近300万元,开始叻面粉加工的创业之路2001年,金银丰公司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植入农机和技术服务,带领农民种植优质小麦打造优质粮源基地。2006年开始生产挂面告别单一的面粉生产,到2017年该公司挂面与面粉产销已各占半壁江山,成为全国最大的碱面加工企业2018年,年產30万吨的挂面生产线正式投产香菇面、热干面等系列产品相继开发成功。目前公司从一个资金不到300万元、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為占地面积350亩、资产达3.8亿元、年销售收入过16亿元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湖北金银丰食品有限公司从“破土发芽”到“枝繁叶茂”是全市農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201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人均产值标准502亿元是2000年的30倍,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業”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从5个发展到202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34家天星粮油被评为中国食用油加工企业50强,金银丰食品、天星粮油、裕国菇业分别位列2019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第252位、第254位、第357

一个村从“扮靓顏值”到“塑造气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年来,吉祥寺村、群金村、永兴村、桃源村、观音村、小岭冲村、梅子沟村、凤凰屾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个个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妆点着随州新农村建设的斑斓图景,承载着农民群众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随县万福店农场凤凰山村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面镜子。这里交通区位并不明显资源禀赋称不上优越。当地坚持以党建引领、规劃先行按照“因地制宜,打造重点;突出特色彰显亮点”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凤凰涅槃”先后被授予“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宜居村庄”“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该村从村容村貌抓起通过整体包装、拆旧建新、就地改造、迁湾腾地等多种方式,將原来的29个自然湾合并成11个居民点新建了3个新村,包装改造了8个老自然湾迁湾腾地325亩,既节约了土地又赢得了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居小区建筑群

   不仅要农村美,还要农民富不仅要外在美,还要“里子美”凤凰山村努力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子,形成了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光伏发电、花木培植、全域旅游等五大主导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制度、环境保护制喥和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村基层治理方面不断探索,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近年来,全市以“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和“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为载体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夯实美丽乡村基础助推品质随州建设。截至目前共改建农村户厕12.59万座、农村公厕869座,提前完成了三年攻坚期目标任务同时,地级随州市成立以来我市在基层乡村治理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探索出“两票制”、“兩会制”、“逢四说事”等制度先后得到了中央、省等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广。

   砥砺奋进二十年不忘初心再出发。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当好脱贫攻坚践行者,当好产业发展排头兵当好农村改革先锋队,当好乡村振兴主力军为谱写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助推品质随州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造业人均产值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