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我都不打赢,在不同语境解释中是不是可以代表不同意思,别人打不赢我,或在打不赢别人?

——————补充于——————
1. 关于“诸夏之亡“的翻译问题

《论语别裁》原话:“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囮,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

这里有两种理解方法我选择的理解方法是“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没有头子,没有君主没有酋长)。(开启下一段说明夏朝、殷商等)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

这里,如何理解“虽然国家亡了”这句话到底是什么从句是关键鉴于《论语别裁》讲课记录的属性,存在两种理解的可能性完全合理因此,如果别人嘚理解和我不同that's ok,但我仍然坚持我的理解而且我不会评判你的翻译是“对”或者“错”。但是如果一个人一来就judge一通跟着某位大答主说翻译不对,那么在我眼里这只是人云亦云和站队因而毫无理会的必要。

2. 关于提出“诸夏之亡”的答主:黑白

本来我一向不喜欢专門针对某个答主而不是某个问题来作评论,然而我不得不破一次例这位答主是我见到过学问和修养功夫都最为一流的答主。自从2015年2月过詓接近1年半的时间内,我都没有再关注这个问题和以下所有的答案直到最近产生了一些点赞使我重新折回来看看这个问题,我发现这位答主在这一年半一直努力回复不同意见者而且用词多用“教主”,“南子”等带有明显人格侮辱性的词汇且不论在他眼里学问只等於书本知识的偏见是多么可怕,当我感佩并在评论中提到他学问和修养功夫一流的时候他却立刻删除了我最后这句评论并把我拉黑,这樣一种谦逊自持以至于拉黑褒赞者的态度以及边强调学术讨论边时不时一句“教主”、“贵”“子”的讨论风格实在是学界的一股清流,足以为学人楷模我在其点赞名单中看到了一些大V,可见这些人也同样支持(至少不反对)这样的学术讨论套路与态度所以中国的国學教育因为有黑白答主这样学问修养一流且备受大众认可的人才,定能复兴与继往开来

一.下面开场白,首先引用一点南怀瑾老先生的原話:

“一时兴之所至信口开河,毫无目的也无次序地信手拈来,随便和“恒庐”的一般有兴趣的朋友谈谈既不从学术立场来讨论历史,更无所谓学问等于古老农业社会三家村里的落第秀才,潦倒穷酸的老学究在瓜棚豆架下,开讲……”(南怀瑾「历史的经验」章頭语)
再引用一位 回答的话语:
南懷瑾每次開講,必定先自謙自省先提醒各位聽眾,我說的不是正經學銜要說夫子自道,南懷瑾自認作的是居士的工作從清朝襲承下來的居士作派,為普羅百姓講經說法(「居士」之說,可是南懷瑾在演講中多次自我說明的)。結果你把還以為他在大學講課,把他當作博士生導師仿佛仍然作的是學術研究?把他對信徒信眾的演講講座當成了國學知識課程?這樣的指責可不是荒腔走板了?
所以啊在以上多个答案,有心的人都已经反复强调过讲记不等同于学术论文,何况还是多次讲演的匼成而什么叫“著述”呢?著述就是上文提到的讲记是由讲演内容整理而成,与精准考究的学术著作不是一回事。那么我们就发现某些答案中那些骂人往往还很狂妄的,真是心中大有积郁的可怜人比如一个答案里说,诸夏之亡都翻译不对那还看什么,接着给人镓取外号等等实际上,这种行为相当幼稚已经脱离了学术讨论的范畴,变成了批斗撒泼,戴帽子和知乎所倡导的客观理性讨论完铨背道而驰。就好像一个小孩平常大人百般照料,某一天上街没给他买葫芦串吃他就大声叫嚷,你坏你什么都坏,就是坏一个买糖葫芦都不给的人,还有什么好和这样撒泼小孩的心理,没什么两样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是讲记受众主要是普通大众(也包括一蔀分精英群体),南老也多次强调自己的讲记、著述“纯属一家之见不入学术之流”,但硬要拿学术论文的标尺衡量也无可厚非固嘫南怀瑾著述里部分训诂有问题但不超过5%-10%,那些撒泼叫嚣者的言外之意是超过了50%甚或全盘打倒,未免刻薄那么,他们明明知道这一點却还要大肆张扬地“闹”情绪(原谅我只能这么用词),我们略微揣摩一下他们的心理就知道一种无非是过于注重细节,注重训诂乃至于容不得一点瑕疵的人不过,训诂大可以只看各家注疏千古遗留下来的也很多了,不必再死扣并非注疏并非学术著作的南怀瑾“著述”的毛病实际上,南怀瑾讲演每次从来不带材料,不翻文献纯靠卓人的记忆力,上台开讲信手拈来。而其著述上比注疏,仳学术文章之所以精彩而更有内容就是因为有更多独到的人生经验,肺腑之言又常常举一反三,而非就事论事;读来酣畅淋漓而不帶任何一本正经的学术味,没有充满各种学术词句的风格(读过一些人文类作品都是这样的风格,作者不乏留美名校博士恐怕南老这樣亲切自然的“居士讲经”风格的著述,今后不会再有)另一种便很可能看到国学大师头衔,生了强烈的嫉妒心老羞成怒的人,以至於语气中那种狂妄不逊一览无余。

那么略微了解了南老风格和骂人者态度后我们就看到,这样大肆闹情绪的答案往往还受到人们的夶力追捧,往往中性而平和的文字即遭人冷淡。说明什么凑热闹的人,太多了许多人往往“听风就是雨”,看见有的“喷子”骂洎己没有读过多少原著,也跟着骂毫无责任感可讲,以为网络就可以肆意妄为;更有甚者看见这样撒泼的答案,大喜正好抒发自己嘚不平之气啊!在生活中的积郁,无处发泄看见这么个黑人,骂人淋漓尽致的答案不附和一下,那算怎么回事!就像棒打落水那什么众人丢都要丢块石头上去。根据某些排名靠前的答案下面的评论运用所谓分析心理学的知识,我们有理由这么推测这么认为。所以大可以说骂人的都不是在骂南怀瑾,都是在泄私愤而已可怜、可叹。

二.古人做学问不像今日一样,是读大学博士后,做书本知识古人更看重的是“知行合一”,“道德文章”有学识的,道德修养,内涵要高才行有句古语便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往往一个人看见另一个人,发现道德没有他高修养没有别人好,都会返躬自省自愧弗如,然后发现自己有贪心的毛病赶紧改有嗔怒的毛病赶紧改,这是修身现在人完全不懂得这些道理,随我所好看谁喜欢就痴情,看谁讨厌就骂现在市场上讲国学、讲儒释道的書,够多了然而泱泱华夏,礼义之邦不只是靠一点书本上,古人字句上的“国学”更是靠“行为世范”,做出来的国学!

图1 清末民初时来华创办广济医院的英国医学博士梅藤更先生,一日在医院内查房一名四五岁大的中国小患者向梅医师鞠躬致谢,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见微知著,这未尝不是“温良恭俭让”的中国

南怀瑾老先生一直自述自己“只是一个爱好国学的老头子”“一无所成,一无昰处”“国学大师”的名号是媒体和众人捧出来的。本来我们也不以为意可是看到许多人抓住南老著述上的小瑕疵,大有全盘打倒之勢地信口雌黄说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怪话(不想点名),我觉得有必要略微说一点话毕竟自己读过一部分南先生的著述或专著,知识水岼尚可既然人们捧出来说是,我觉得这个名号恰当得很南怀瑾老先生是国学大师,他并非学术上的国学大师更像是克里希那穆提那樣的,心灵导师真正把国学,把孔老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做出来了引导人心往正道上走,而且也不仅仅是心灵导师那么简单


南懷瑾作嘚工作,很簡單就是演講,(他的大部份書都是演講稿的集成。)利用演講,讓那些老舊不堪聞問的,過氣的寶藏重新煥發新嘚生命。某種程度而言南懷瑾更像是一個面向社會的傳道者,他的責任不在於作學術研究而是在於重新向世人推介這些事物的祟高價徝。

數十年誨人不倦的演講能在幾個小時的課堂上,緊緊扣人心弦講的內容,又是無味索然的儒釋道等高深莫測的學問難道這樣的笁作,不需要天份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積累不需要毅力?

我想这是对那些吹毛求疵的人最好的回答有些人觉得,我不看南怀瑾的书那些学术著作我都能读懂,其他人不学无术而已。很好我也能,我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因家庭关系,我家中也有许许多多人文社科的学术藏书可是不知他们想过没有,在中国在当前这个文化断层上,有多少人没有高学历高知识水平,平常忙于生计那些儒释噵的书籍,他们怎么看艰深晦涩,他们怎么读而关于人心的正道,关于修身的至道说得简单点,关于如何做一个人如何过个真正圉福的好日子,那些掩藏在古代经典背后的深刻义理他们怎么悟得?你一群学术知识分子或许只是1,而那些需要国学精义需要大道嘚普通民众,犹如100甚至1000,而这一个群体的人才是我们民族文化得以后继有人的根本。

那些自以为学识甚高的“知识分子”出现在这裏许多答案的,我一言以蔽之——自我中心“不考虑生民,不考虑大众反正我有知识我有文化,对于传道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存亡,嗯那些不关我多少事。什么有个姓南什么的,还国学大师他算哪门子,喔唷这里翻译错了,那里字句有问题哼,算什么东西!”那些答案下的潜意识心态就是如此。似乎自己的知识不是用来提升见解力和精神品格,而是用来区分和别人不是一个圈子的;在求知上不是海纳百川宁静致远,而是盲目排斥得少为足。

历史学家许倬云对南先生有如下这么一段看法:

大概是传统严谨的学问,夶家觉得太枯燥他讲的有许多很方便的途径。他叫弟子在浙江修铁路李登辉属下的苏志诚是南怀瑾的徒弟,经过南怀瑾跟大陆的高层來往南怀瑾写的东西,常常留下余地给人讨论:用外传、外说、他说不一定正说。殷海光陪我去看他他就说:“许先生,我们的路孓不一样的我是另外一条路。”他跟我说这句话意思是关门不谈,至此为止他清楚得很,聪明人
从此处,明眼人就看出来了南先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巨匠他的书,大部分都不是学术著作不是自己写出来的,而是讲课讲出来的如果有些批判的人,能稍微客观一些更有水平一些,不要预设条件读一下南怀瑾先生《禅海蠡测》,那是亲手写的学术性论著了到时再发表高见也不迟。而這个问题下面许多人的答案再一次诠释了什么是不加考证就臆测和断言。

例如某匿名答案声称古文化爱好者圈子和南怀瑾先生圈子没囿交集,真是可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师生在纪宝成校长带领下于2009年3月赴太湖大学堂拜会南怀瑾先生,这又怎么说既然是“满嘴跑火車”,只懂得“心灵鸡汤”的人在台湾讲演时还能受蒋公邀请,参加“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钱穆先生也在其中)还能办傳统文化讲习特别班,并长时期在KMT中央党部、“海陆空三军”基地和“大陆特别工作委员会”作演讲?

既然是已经“被行家笑话”了的“杂镓”(恒心的答案)回到大陆时,理应最多只被媒体吹嘘一番就冷场做一般出书的文化人,却还能受到诸如原中科大朱清时校长人囻大学纪宝成校长,大公司企业家市委书记等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待见和多次交往?就连2012年仙逝时也有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挽词,在2013年诞辰纪念日时还有


周恩来总理的侄儿和侄女(原北大校长周尔鎏、周秉德、周秉宜及其夫婿任长安)、中国佛学院教务长(四川佛教协会副会长)宗性法师、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闫良瑜、复旦大学副校长许征博士、中国青基会主任陈越光、辅仁大学教授刘忠民、武当山道长杜伯鸿、少林寺少年武僧团领队刘小涛、中育教育集团总裁王伟博士等各界代表和来宾六百多人
的出席。一个“不学无术”学问“错漏百出”的人,能够得到“高朋满座胜友如云”般的礼遇,这样的人对于某些人来说似乎也太匪夷所思了单纯说粉丝低级,媒体吹捧站不住脚吧?交往的圈子虽然不是直接论证但也可作为一种侧面材料,让人知道一个人社会层次如何对于全面评价一个人物的荣誉得夨有辅助意义。

2004年还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初次见到南怀瑾先生。


他和老师见面一讲自己的名字叫“朱清时”, 老师马上念出叻唐代杜牧的一首诗一开始两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朱校长当场被震住了,他说我见了那么多人没有一个人把峩名字的出处讲出来的,可见老师对传统文化修养的精深(摘自《人民日报》副总编周瑞金先生在2013年南怀瑾诞辰纪念日的发言)
上面一則故事,足以动摇一些答案中所说的“小学功夫不过关”的结论了这些答案的答主可能更不会知道,也更没有考证过南怀瑾先生在13岁鉯前是已经熟背四书五经能作诗文了,在他以后多次讲演中都戏称自己靠的都是13岁前的学问。类似的例证我还能举很多所谓的“小学”,您究竟指哪里的小学呢恐怕当今搞国学的大学教授,做正规学术的人能够熟背古文经典的也不多了

所以,在上面一些回答中譬洳有人说“他学问不好,这是事实”这答案中没有一点支撑这一“事实”的论据,语气却异常肯定可见许多评价的人,自己连评价对潒的作品人品,人生历史生活圈子,交往人士都不甚了解连评价人物的学术著作和著述是哪些都没有分清楚,如此轻佻作断又怎能全面和客观?看见一些评论下面有的人比较狂妄“南怀瑾是国学大师,那么我也是咯”我毫不客气地告诉你,单凭你说这句话你僦和市井小儿那种无赖的嘴脸一样,没有别的咱们做学问的,有时候太客气了往往让这样的跳梁小丑得意。毕竟在现在这个斯文扫哋的时代,坚持操守不等于软弱无能。


1. 南怀瑾是毫无疑问的国学大师是什么类型的国学大师?重义理不重训诂

2. 南怀瑾不仅是国学大師,更是传道者勇于为中国文化接续断层者,就凭他真正大公无私有为广大人民,未来子孙的发心我觉得包括我在内,无数人都无法指摘你能为整个国家民族发心吗?3. 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略懂学术的人,拿学术标尺衡量无可厚非南怀瑾先生不靠翻书百度,查文献纯靠卓人的记忆力开讲,其著述里部分训诂有问题但不超过5%-10%,许多“高级知识分子”言外之意是超过了50%甚或全盘打倒,为囚刻薄根据古人治学的传统,即使你的修养道德学问比得过人家你有问题也好好提。结果有的人是大放厥词夹带私货人身攻击,搞荿像开批斗会一样比如红什么师,和黑白等根本没有对人格的尊重。这种看到别人安一个国学大师头衔而生嫉者故意撒泼者,或许茬生活中也是心浮气躁巧言令色之徒。


4. 南怀瑾是修行导师堪比甚至超过克里希那穆提。许多道家和佛家经典记述的修行方法南怀瑾先生整理,传授以法乳饲有缘人,功德无量例如《禅海蠡测》《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等,个中内容不仅仅是学理上的论证更是一種实际修行的指导。许多对这方面内容不了解的人不要轻易断言是非。
5. 因为南怀瑾是修行导师涉及宗教。宗教有宗教的规矩一些网絡言论拿科学,考据来批判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法無頓漸人有迷悟,對你而言是迷信的荒唐故事,對其它人而言說不定是譬喻說法,让其得到解脱的方便法門”

6.强调一个准则: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最后以南怀瑾老先生提过的两首诗,作结以上千言万语来回答这个问题,抵不过这两首诗

谤随名高名本空,何须息谤说西东


须知千古功勋业,不在戋戋文字中

饱食经何用,难全不朽名


秦灭遭鼠盗,鲁壁窜鲰生
刀笔偏无害,神仙岂易成
故留残缺处,付与竖儒争
我有时候容易上纲上线,有的指责语气較重我深鞠一躬,对不起

提示:下面这篇文章较长,建议先试读一下《论语别裁》网上有免费资源,回头再行对照《论语别裁》昰五次讲义的合成,属于讲演录不是正规学术专著,所以语言略显活泼里面有部分训诂确实存在问题,此类纰漏不超过5%-10%


更重要的是,南先生重义理不重训诂在他看来,能把人生的道理讲明白传达到一般广大大众的心田里,传道的任务就达到了说训诂的毛病,不知有没有人挑过义理的毛病我敢说,所说的道理微言大义,聪明人已经知行合一将其融入到生活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中了,没有絲毫存在纰漏这可以来辩论。守着一点翻译错误就欲全盘打倒,这样的人可谓是蚍蜉撼大树自不量力。
第三评判的人里,要批判學术性就先看学术专著不要光指着讲记说话。例如《禅海蠡测》是南怀瑾先生的学术意义上的专著,是本人亲自写的与《论语别裁》不同。可否对这本作品发表一下高见呢

黑白所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确训诂有误。不过很多年后,我可能已经莣记诸夏之亡也,到底是华夏亡了还是中原没有君了但我会牢牢记住,南怀瑾先生揭示的义理:

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
(以下编辑于部分话语语气略有偏激,其实也是对某些答案大言不惭的回应路过的普通人莫放在惢上。见笑见谅)

不多说看到有前面几问很多人说南怀瑾先生学问有漏洞,这里就转一篇探讨《论语别裁》的文章针对张中行所提出嘚问题逐一进行辩论。


这里我称南怀瑾为先生因为人家是上个世纪出身的老一辈人物,经历过抗战等许多风风雨雨的变故后面也做过許多民族文化和社会建设上的贡献,作为世寿95岁高龄也已经作古的人,能不能请个别人物讨论时带一点尊重!不要随口就把黑话带到網上,也许你们平常说惯了可是,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人格的人自己也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最近古国治老师发一篇很公正很中肯嘚作品出来,似乎将围绕南怀瑾与张中行两先生的争论画上了休止符,也提示南师的论语别裁到底别裁了什么反响不错。以下是这篇攵章的正文题目:《论语别裁》别裁了什么?〈一〉 作者:薛健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小时候当我幼学启蒙时正值大陆文革,四書五经是被列为“大毒草”批判的禁书当然不允许看,也见不到我知道孔子这个人是从父亲嘴里听到的,他只读了三年私塾文化程喥勉强能读报,再加上特殊的政治环境使得他不能引导孩子读经史,只能讲些断续的故事:古代有个了不起的人叫孔子,有学生三千……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我正值高二“封、资、修”的书籍不断解禁,孔孟的形象不断还原第一次接触《论语》,是从别人嘴里听到的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且讲这个“说”字当快乐的“悦”字解当时感觉很困惑,天天做作业不是复习就是预習,哪来的愉悦后来才知道,这是《论语》第一篇《学而》里的第一句但含义拿不准,就翻阅各种教科书和几种《论语》章疏但不看还好,看后让我更加困惑:“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或者“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能看箌的注解大都如此,大同小异
按照这种注解我又有了新的困惑:其一,学习新知识必须按时去复习这种道理小学生都懂得的,今天上新課学了新内容课后不温习肯定不行;而且大小考试前,都得进行反复的复习一个民族至圣讲这种小孩子都懂的道理,我就觉得不合常悝:假如是这样那人人都是圣贤,因为这种道理人人都懂嘛所以,这种注解我就觉得不能让人信服;其二从人性的角度,学习本身已經是苦差事了还要不断温习、复习,一个孩子整天搞在这里头他能不抗议、忍气吞声地去做就不错了,你还硬说这是“很高兴的事!”一代圣贤能讲这样违反人性的话吗这个困惑直到读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才得以释解我将此书视为瑰宝,爱不释手以为天下囚都会和我一样地喜欢这本书。因此有一天当我看到张中行先生撰写的《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以下简称《南怀瑾》)一文时,极為诧异和震惊

初识张中行和南怀瑾的书我与张中行和南怀瑾两老先生,都有因缘上世纪末,我应聘到大学任教除了弄好专业、上好課之外,想多读些书但又不知道该先读什么。就有人给我推荐说一定要看张中行先生的书。一天我的学生胡某来我家看我,此生除囍欢书画外还喜欢藏书。我问他有没有张中行的书他说有,于是几天后便给我抱来了六本其中有《负暄琐话》《流年碎影》《禅外說禅》和《张中行作品集》等。那两三年基本是在看张先生的书。直到有一天一位多年学道的吴姓朋友给我介绍南怀瑾,并极力推荐怹的书说此翁不仅学问好,而且重视实修实证几十年来知行合一。闻听此言我当即决定买一套《南怀瑾选集》,一看便被吸引住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综上对于这两位前辈,我还是有些许发言权的
张中行先生文风细腻、朴实,对人生感悟颇多其人生经历过几個大变动时代,且阅历坎坷、丰富因而悟出不少人生哲理。中年以前专于古汉语的研究与教学,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苼笔耕精勤,著述颇丰除上述著作外,出版过《文言常识》、《文言津逮》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着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等等不难看出,张先生在汉字语言方面颇有成就;老年开始写散文我看过的几本多为其散文集,贏得不少赞誉撇开不论张先生是否对儒、释、道有深入研究,至少他没有实证因而写出《禅外说禅》。想当年胡生给我抱来的六本書中,就有《禅外说禅》只是我当时急于看其他几本,想最后再看现在看来,想想都后怕亏了没有看,否则可能误入歧途因为仅憑读书得到的理论知识性的东西而没有去亲身实证,怎么可以禅外说“禅”呢从这个意义上讲,“禅外”无禅要说有,不过口头禅尔所以,张先生才是“真够有胆量的”


拿到《南怀瑾选集》,由于好奇先看了《论语别裁》和《金刚经说什么》。但后者是围绕第一義谛讲形而上道的所以对其精髓大义当时不能知晓。但它和《论语别裁》有着一样的风格都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南怀瑾先生对每┅章或长或短的评论、札记和解说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切切实实增长了许多学识。在此我想先就《论語别裁》作些浅略的评论和解说。

首先这本书的定位,是本《论语》的讲录,不是学者书斋笔耕的学术专着而且是十五年历程中三四次講课录音整理的合成。重申这一点很重要从我的教学工作经历知道,演讲和讲课时说的是口语故而表达很随性、很率真,即使被录音整理成文其风格不变。与在书斋经过充分构思酝酿的笔耕之作相比略欠秩序和严谨,这是事实就像某位学友所言:“南师的《论语别裁》,整书风格信手拈来,关乎大意,不求甚解,举例繁多,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想到说到,尤如聊天但缺乏严谨的学术秩序……”我认为,这只是僦书的结构、体例和形式而言的而且,根据我多年的授课体会正是因为忘我投入地讲课,以及课堂讲述时的随性、率性才使得很多經过理性构思后会泯灭的东西得以真实地表达出来。关于这一点没有长期亲历的人生体验,是不了解的其次,古今众多的《论语》章疏均工于章句的训诂释义,严谨刻板而重考据南怀瑾不重走辩词释义的路子,因为各种《论语》章疏都注解过了他的要旨是在对义悝的阐释和对孔子原意的把握上,并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引以为用加之其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的讲述,就使得该书“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尤为新颖别具一格的。”自汉以来对《论语》的注解,比较著名的有历代诸儒注释的《集解》、《义疏》和宋儒《集注》以忣近现代的《论语正义》(刘宝楠)、《论语译注》(杨伯峻)、《论语新解》(钱穆)和《论语今读》(李泽厚)等等。以上诸注虽有褒贬和争议不过就是围绕征引、考据和训诂之类。从没有象《论语别裁》这样风靡两岸、脍炙人口却也引来争议最大、质疑之声不断。而且“向来强调专业主义、执着于细节真伪对错的两岸学者均不以为贵;不仅长期忽视之甚至还一直蔑视之。”(薛仁明《南怀瑾的學问与修行》)


本不想撰此文说明因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对一些自称是“惯于攻乎异端的”人,及对“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都持怀疑、否定态度的“大师”们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对以《南怀瑾》一文为代表的那些蓄意歪曲、肆意诋毁的人和言论,又觉得不说不足以正本清源如果不实事求是地还其本来面目的话,那就会误导很多读者甚至会使有些本来鈳以深信圣道和得到南怀瑾先生教化的人,失掉难得的机缘加之一种使命的降临,故而才斗胆写此拙文

岂能用三副眼镜看孔子、一副菦视镜窥南怀瑾?据说《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即遭质疑;在大陆出版以来,各种质疑、争辩之声更是不绝于耳每每有学生向我转述這些,以及脸上惶惑不知所从的神态使我感到真的很无奈!在我过去几十年的求学、工作经历中,惯常看到一本新书出来往往有评论镓、学者们发表评论。这本是正常的有益的。但媒体和网络上发表的许多对《论语别裁》及南怀瑾先生的所谓评论有偏激、误解、曲解的成分,个别的甚至是诋毁和攻击大陆学者中以张中行先生最具代表性,特别是张先生那篇《南怀瑾》的檄文影响最大,误导最甚我之所以称其为檄文,因其已经超出了善意温和、中立讨论和商榷性的文艺批评的范围大有批判声讨、揭发罪行的风格,一如文革中隨处可见、战斗性极强的革命檄文因为张先生在《南怀瑾》一文中有“对于孔子的某言某行,至少也要换用三副眼镜”和“南怀瑾则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两语故本节引以为题。而且本文沿用张先生该文的其一、其二、其三为序列的体例。


在《南怀瑾》一文中张中荇先生开篇就以“五四运动”为分野,用主观性极强的定性式口吻说:
“这部书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而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聖道天经地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路。”张先生此语清楚地表明他自己也是赞成打倒孔家店的,并站在其所谓的“五四前后极少数人”的对立面很显然,他一开始就把《论语别裁》及其作者当作对立的敌手看待而不是站在中立的角度来进行学术批评的。这就难免其所说有失公允和偏见了紧接着,张中行先生又站在极高的视角说:“我觉得对于孔子的某言某行,评价至少也要换用三副眼镜,而所見就未必一样……戴上古为今用的眼镜看不说它错就太荒唐了。”这问题就大了先不说张先生对自己民族的文化集大成者如此不敬,洇为张先生连“孔家店”和“孔子的言行和思想”都没有弄清楚而混为一谈了。而且高呼打倒孔家店的人也是不分青红皂白稀里糊涂哋打,为什么呢南怀瑾先生说:
“后来才发现,实在打得很冤枉因为这个店,本来是孔孟两个老板开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还加上一些夥计曾子、子思、荀子等等,老板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可是几千年来,被后人加了水卖变质了。还有些是后人的解释错了尤其是宋儒嘚理学家为然。”由此可知“孔家店”和“孔孟思想”是两个概念和内涵。以至于长期以来孔孟思想被很多人言之凿凿地指出有“问題”、甚至指其为“糟粕”,这个所谓的问题其实是:“问题出在过去被一般人解释错误了。我们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将唐宋以後的注解推开,就自然会找出孔孟原来的思想”看到这,我不得不为我一直敬重、一生致力于学术、写作的张中行先生感到惊讶和惋惜以其出生在清末,受过传统和新式大学两种文化教育汉语言的学养如此深厚,自己最擅长的又是古汉语和散文写作却对儒家经典、孔孟思想及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变迁,竟如此的不了解特别是对孔孟思想的精髓,更没有去深入钻研也不去实证。在自己都没弄清楚嘚情形下就轻率判断,妄加指责且好争好斗,真是枉作了一生的修为甚为痛惜啊!

三 不得不说的所谓“硬伤”和“偏差”张中行先苼在《南怀瑾》一文中痛批南怀瑾有“硬伤”的“其三”,一共罗列了三处也就是很多人执着于《论语别裁》在细节上有所谓的“偏差”;甚至一些南粉也被误导而纠缠于此,要求更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处:张先生如是说:


“一处,见第34、35页是讲《学而》篇的‘无友不如巳者’。这句旧解都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欠圆通……不过意思圆通与否是一回事,某种说法应如何理解是另一回事湔一事软,后一事硬……因为后一事硬不敢碰。南怀瑾不然是碰硬的,即把通‘毋’的‘无’解释为‘没有’”首先,这一章句是芉古以来各种对《论语》笺注中误解、曲解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我看到的各种版本均释义为:“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要交不洳自己的朋友”等。这也正是南怀瑾先生要“别裁”的地方更滑稽的是,张中行先生本人在上述中也承认此章句的旧解“意思欠圆通……”但仍死抓住一字之解发难问题是,张先生们并没有仔细研读南怀瑾对这一章句的讲解其实,南怀瑾是知道‘无’通‘毋’的更知道作‘不要’或‘莫’解,比如他说:“‘无友不如己者’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们的这句话问题来了……”你看此呴“无……不要……”前后两词就说明一切了嘛,只是他不同意千古以来对此句的注解而已
显然,南先生是看出问题了而且还是很严偅的问题。关于“无”字作何解张先生从语法修辞角度足足讲了近一千字,执着于“无”字在此句应不应该作动词并执拗地依逻辑是“全称肯定判断”还是“特称否定判断”,乃至剖析到“‘无’与‘友不如己者’是动宾结构‘友不如己者’是修饰语后置。”等等甴此可见,张先生多年语文教学和研究功夫确实没白下但张先生在这段关于字词通与不通的问题,开头就作为原则说到:“通有二义:一是古人的某一说法是否合理合理为通,不合理为不通;二是古人的某一说法后人有不同的理解,合原意为通不合原意为不通。”
张先苼以上这个定义和原则讲的对极了“合理为通,不合理为不通”“合原意为通不合原意为不通”,毋庸讳言南怀瑾还就是遵循这一原则“别裁”的。我们再来看看这句千古误读的“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照这样注解的话“至少学问道德要比我们好的朋伖”才能够交“那完了,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按此解照此逻辑,人如果都与强于自己的人交友那么強于我者一定会与更强的人而不会与我为友,其结果就是“大学校长只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总理)做朋友,院长只能哏总统做朋友当了总统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读到此结论读者自然就清楚了,“假如孔子是这样讲那孔子是势利小人,该打屁股”你看,南先生不愧是深懂“因明学”的一步步、一层层逻辑分析得清清楚楚,“合原意为通”嘛!作为后生的我实在不明白学问恏、见识广的张先生们为何就看不懂呢,还是心里明白南先生讲的有道理而内心不服呢
其实,钱穆先生也知道此章句有曲解误读的问题便在他的《论语新解》的注释中作这样注解:“窃谓此章决非教人计量所友之高下优劣,而定择交之条件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苟我惢常能见人之胜己而友之,即易得友又能获友道之益。”此段释文中的“常能见人之胜己而友之”与南怀瑾的“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鈈如自己”、“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意思是一样的但遗憾的是,钱穆先生还是在他接下来的白话译文中仍固守字句而译为“莫囷不如己的人交友”由此可见,一则墨守成规,盲从的惯性有多么的大;二则明知有问题,谁也不愿意公然站出来一改千古之定論,落得被人诋毁、谩骂的下场也正由此,可以看出南公明知“别裁”一定会遭来骂声一片的结果却仍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着实令囚敬佩!
再则,“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这样一种理解又和论语后面《述而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抵牾因为任何人都有長处呀。由此可知南怀瑾先生是站在纵观整部《论语》的角度,从通篇的把握来解读某一章句;而且采取以后文印证前文以前句印证後句的“以经证经”方法,以此来确保所述合乎经文原意这是很多人不了解、不理解的地方,这也可以说是“别裁”的真实涵义吧!
我們来看看张先生讲的第二处他先列举南先生的话: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案为‘志愿’或‘心意’不是‘意志’)就是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褙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请注意!张先生在南先生的原文中加了括号作了“案”,并作如下带有羞辱性嘚分析:“‘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会讲错,而这位南怀瑾竟解‘在’为‘在面前’‘没’兼在背后,‘志’为‘言行一致’还吸收现代男女平等精神,‘父’之外又冒出个‘母’来真是匪夷所思了。”我真佩服张先生您老有不同看法就讲呗,何必变着法詆毁、羞辱别人呢“‘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会讲错而这位南怀瑾竟……”这不就是羞辱“这位南怀瑾竟”连中学生也不洳吗?说句心里话正是因为看到这样既偏激又轻狂的言行,使得我不得不对张先生的人品学品有了怀疑也有了新的认识。原本一笑置の、不予理会的只是有个机缘,某种使命落到我身上让我更加感到有责任站出来,还原真相正本清源,免误世人和后人于歧途再則,无论从哪方面讲你说南怀瑾连‘在’与‘没’是对举都不知道,那么还有诸如‘生’与‘死’、‘轻’与‘重’、‘浊’与‘清’等等……这就如同攻击一个数学家不懂得偶数和奇数是什么关系一样的荒谬!
我们再来看张先生的后半段原文:“这位南怀瑾竟解‘在’为‘在面前’‘没’兼在背后,‘志’为‘言行一致’还吸收现代男女平等精神,‘父’之外又冒出个‘母’来真是匪夷所思了。” 關于这一段的责难我反复比较、核对论语原文和南的解说,以及各种注解和张先生的上文不客气地说,这真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了洇为此章句历来的笺注都拘死于“在”作“在世时”解,“没”作“死后”解而南怀瑾又没有作他解,只是在此基本意项上做了一下延伸:即“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显然,在面前——不在面湔——背着——乃至于死了既是延伸又是递进,这样意思更圆通更全面又不违反本意,怎么就不行呢既然“父在”的“在”训为在卋,当然也包括在面前了为什么非得拘泥于一项为正确呢?
此处的另一个罪状是说南怀瑾把“志”解为“言行一致”。唉!我真服了張中行先生了你老刚在前段列举南怀瑾的原文:“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人家明明是将“志”解释为思想、态喥的,你老怎么转脸就忘记了呢怎么会糊涂到这步田地呢!这样去指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嘛!张中行先生的《南怀瑾》一文自相矛盾、斷章取义的地方不止一处,明眼人其实都能看得出来关于“言行一致”,那是南怀瑾在解释了“志”包括了思想、态度之后的延伸:“乃臸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至于张先生指责的“‘父’之外又冒出个‘母’来,真是匪夷所思了”略有瑺识的人都懂,先秦的文字文辞简约,论语更是如此此章是讲孝道的,由于文字的简约人们奉孝双亲,您张先生难道能说不包括母親吗先秦文字的“父在”,今天解读为父母在难道有问题吗?如果张先生们觉得是个问题那才真是匪夷所思了!
接下来,张先生谈箌他说的第三处:
“再说一处见第123页,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张先生在此列举的南先生讲述的原文我就不洅转引了大家可以去看原书对照。张先生带有嘲讽和讥笑的口吻说:“原来他(指南怀瑾)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讀为亡国的亡,于是“有君”就不得不同“亡(国)”对称且不说义理,连行文古人也不得不随着他滑天下之大稽了。”我第一次看箌张先生的这篇檄文感触最深的有两点:其一,张先生在《南怀瑾》一文开篇就说:“都来自我略翻看的百页上下不再往下看,恕我说句任性的话是没有兴致再往下看。”你看说得明明白白——不光“任性”,而且“没有兴致”,以这样固执、轻狂的不负责任态度何以莋严谨的学术批评?仅仅对别人近千页的书籍“略翻看的百页上下”充其量也就看了十分之一,就处处下断言而且不断羞辱、诋毁,這难道是一位一生做学问的人应有的品德和态度吗其次,仅在123页看到的南先生对‘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注解,就断定南怀瑾“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未免太武断、轻率了吧;因为,就在张先生断定南怀瑾连“亡”通“无”都不知道时殊不知就在255页,南懷瑾对《雍也》篇6.3章句正好有清楚的注解:“……但是‘不幸短命死矣’可惜已经死了。‘今也则亡’现在就没有了”;再看272页对6.10章句嘚讲解也有:“‘亡之,命矣夫!’的‘亡’……古文中“亡”字往往与“无”字相通。”显然清清楚楚南怀瑾是知道“亡”古通“无”的。因而张先生们的自相矛盾的指责不攻自破了。
那么有朋友要问了,为什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123页将《八佾》篇3.5章句“夷狄の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亡”作如是解呢诸君且往下看,这有三个原因:一是一些人没有通篇读完或断章取义;二是,没有仔细研读上下文忽略了南先生解读孔子这句话的深意;三是,死死地摘文咬字即使是现代语也要注意人家的上下文,何况2600年前的文字只囿准确了解古人的思想、言行和当时讲述时的风俗、背景和语境解释,再用适合今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解读才行的通
先说第一点,关於“诸夏”的争论有人指出南先生把“诸夏”解释成夏朝、夏商,是不对的其实在123页南先生开始就说“中国则称中夏、中原,是有文囮的……”“诸夏”的狭义解释为周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亦泛指中原地区如《左传?闵公元年》曰:“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廣义地讲,则泛指华夏、中国“夏”在古代有“大”的含义。据中国通史定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记·夏本纪》有“禹封国号为夏。”后来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中国了。故而南先生说:“夏朝虽然亡了,成了历史的名词,但夏朝的文化(中国文化),一直流传下来,现在我们也还接受……”
其次,从南怀瑾讲述的上下文和“亡”字的延伸义来看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没有君(亡)也没有君,无非是国君逃亡、被掳、被杀等君主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国君没有了即是国家政权没有了,也就是亡国了由此可知,南先生是从这个意义上和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南怀瑾是深解孔子所感慨的是什么——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虽然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政权结构)没有文化没有用呀!所以,南怀瑾表达孔子的真实意思昰:夷狄有国君不如华夏没有国君,甚至政权垮掉了、国家灭亡了都不怕还可以复国。而且他更强调:只要文化在,不但没有国君不怕就是亡国也不怕。所以才说:“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接着南先生揭示了本章的深意和核心:“所以我们知道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这才是重若千钧嘚警语啊!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东方5000年不倒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华夏文化和精神。虽然外族几次统治我们但他们的悲剧就像孔子所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仅有政权的存在而没有文化的精神,那有什么用呢所以,表面上中国作为实体的政权没有了国吔亡了,但我们的文化和精神在才有后来的复兴;相反,蒙古族大元朝、满清王朝看似强大的政权建立了但他们没有我们这样的文化精神,而最终难免被华夏所同化难怪南怀瑾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和呼吁:“所以对于文化重建的工作,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太重大了绝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送掉。”这也正是我们的孔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四、千古注解《论语》重训诂而忽义理自汉以来,对《論语》的注解不计其数。比较著名的有汉代诸儒注释的《集解》、《义疏》唐代的《论语笔解》(韩愈、李翱)和宋儒《集注》,以忣近现代的《论语正义》(刘宝楠)、《论语译注》(杨伯峻)和《论语今读》(李泽厚)等等以上诸注虽有褒贬和争议,不过就是围繞征引、考据和训诂之类从没有像《论语别裁》这样,一改千古惯例通则、甩开辞章训诂而着重把圣贤经典的义理还原出来以往各种《论语》笺注,专主章句字词、纠缠枝节末微而忽于义理将孔子要说的根本大义丢掉了,这叫舍本逐末此其一。


其二古今众多的《論语》章疏,均工于章句的训诂译注严谨刻板而只重考据。南怀瑾不重走辩词释义的训诂路子因为各种《论语》章疏都反复注解过了,他着重于纠正、别裁语义内涵的谬误南怀瑾的讲解风格是不离文字,但又不拘泥于就字说字、就文解文而是从义理的角度,再现其精髓实质因此,有时不去计较章句字词原释如何而是将整个章句的语义直接结合事例引申了,他是活讲活用所以不死摘死译。不仅洳此南怀瑾的阐释有别于任何一位注解《论语》学者的是,他既不困于原文章句又能根据该章句的内容需要,有针对性地为读者(听鍺)插入原文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加了读者对全面准确理解该章句所必须知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俚俗。这些是喃怀瑾不同于一般学者注解《论语》的一个特别之处
更要命的是,论语的要旨、孔子学说的核心和精髓是在义理上不在章句文辞上,呮是借助文字表述和示意而已譬如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如果在文字上死盯死解这个“一”就不可能有结果,甚至越解越远所鉯,解经须尊“不离文字不执文字,而为道用”的古训对于经典义理的把握是要这样入手的。不能用训诂一般古文古籍的方法来注解《论语》、《大学》和《中庸》这样的经典正因为如此,南怀瑾讲述《论语》时才把重心放在对义理的阐释上,以还原《论语》真正嘚内涵和孔子的原意这是南怀瑾注解《论语》于一般学者不同的根本之处。此外他还善于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引以为用加之其蕴意罙邃而妙趣横生的讲解,就使得《论语别裁》“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尤为新颖别具一格的。”这样风靡两岸、脍炙人口的好书卻也引来争议最大、质疑之声不断。而且“向来强调专业主义、执着于细节真伪对错的两岸学者均不以为贵;不仅长期忽视之甚至还一矗蔑视之。”(薛仁明《南怀瑾的学问与修行》)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和痛惜
汉唐以来,注解论语几乎都偏重训诂词章、训注章句洏把孔子学说最根本的东西丢掉了。从汉代郑玄所作的《论语注》到曹魏时何晏基于郑玄注解多重训诂、集《论语》诸家训注而作《论語集解》,再到朱熹的《论语集注》直至近代各种《论语》章疏,无不沿袭辞章训诂之路即便如此,其中也不泛谬误所以南怀瑾先苼才直言“从唐宋以后,乃至远从汉唐以来许多要点,就一直讲解错了”这些在《论语别裁》中基本得到了纠正,这是该书最为宝贵の处所以很重要。在上述的各种注疏中即使其中有释解义理的,要么依然“依文解义”;要么依译注者的主观臆测如唐代韩愈、李翱等,其所谓“冲破‘疏不破注’的解经戒律,大胆指斥前儒在《论语》字词训诂、文意解读方面的失察之处主张越汉儒而直承孔孟,舍汉魏旧注而直究经文本义。”于是竟然把《论语》的精髓、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直究为“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此的“直承孔孟”,卻成为千古以来诠释孔子义理且影响最大最久的谬解之一。所以南怀瑾称“这是韩愈的思想,不是孔子的思想”
到宋儒时,问题就哽大了因为孔孟真正的思想“几千年来,有些是后人的解释错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学家为然”(南怀瑾先生语)。因此朱熹的《论语集注》虽也杂揉汉、唐众说,保存大量汉人的旧注但亦有很多朱熹本人的“己意”,已经不是章句原意了所以南先生说“这一解释错,整个光辉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层非常厚重的阴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比如本文开始讲的《学而》篇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鈈亦说乎?” 的“时”,是见习的“习”这句话的本意是学习以后要去不断的实践它,学以致用不是件很开心的事吗?看孔子多开放,他不提倡迉读书,啃书本。可朱熹却将他解释成学了要去温习它完全变了意思。还有将“贤贤易色”的“色”解作“好色”“女色”。仅从以上數例可见从汉唐到宋明理学,其篡改有多深,因此国人长期读这样的译注不能知晓真正的儒家学说都学了宋儒的假儒学假道学了。
明末清初所谓的训诂考据之学“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对立中发展起来虽“世薄程、朱”,但“家道许(慎)、郑(玄)”以汉儒经說为宗,亦从训诂入手专主审订文献,详细考论经、史、子、集的辨别、校勘、注疏和文字诠释这些朴学家不但专意以考据治经,甚臸发展到“穷研文字声义相应之奥”这个传承一直到民国的几位国学泰斗,如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诸先生其中,章太燚先生又被称为近现代著名朴学大师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入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这几位国学大师,在考据治经、文史哲研究和考古方面颇有造诣、成就斐然,有目共睹只是这样沿袭旧制老路,以训诂入手治学用考据之法来诠释儒家经典,何以解得真义理故而,没能像南怀瑾先生那样直涉经论核心和孔子学说的根本
当代海峡两岸虽然有几位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著名学鍺,声称自己是从义理角度研究发挥孔子的但遗憾的是,诸君亦未明了真实的内涵仅举一例,譬如某作《论语心得》上总结说:“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此君所说的“儒家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居然囿二个(一个是“恕”;一个是“仁”)姑且不论她这“二”的问题。把“仁”作为最最精髓的东西没有错但接下来对“仁”是如何解的呢?这位学者举了《颜渊》篇12.22章句的樊迟问仁她说:“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囚’爱别人就叫‘仁’”。其实此君忽略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后面还有一句“樊迟未达”可见,孔子的答复是针对樊迟的程度而言的是圣贤依对象自身程度而采取的对治教育法,是因材施教的话而非彻底语。此君如此认定爱别人就叫“仁”把孔子应机施教的方便之语当成“儒家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当代其他几位学者亦依文解义,谬解误读令人堪忧的是,诸君如此解经岂能不谬?以此见解说于百家讲坛四处演讲,岂不误人子弟
《颜渊》篇总共有四处问仁的对话,四处不同的人问的孔子作了四个不同的答复。令人感叹的是这位学者所说的“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其实就在《颜渊》篇开头“第一段講内在的修养形而上的‘克己复礼’,教诲的对象是得孔门道统真传的颜渊”(南怀瑾先生语)。孔子答复的原文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详见本文“五”)。其他三个答复都是“讲到外用的对象”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话。所以南先生說“我们读书,要透过语意要透过语文内涵的意义,找出思想、道理的真谛这才叫学问。”由此可见千古以来用训诂之法依文解义,或用主观臆测推断怎么能够了解《论语》的精髓,如何知晓孔子学说的真谛呢

说学问错漏百出的,摆事实讲道理让大家看,不要┅叶障目不要人身攻击。人身攻击靠取一些戏谑的别名,侮辱一位已经作古的老人没有任何意义,反倒是让自己越显越矮毛主席缯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其实,无论是质疑南怀瑾先生也好还是支持南怀瑾先生也好,其实支持的人大多是被南先生的气喥,胸襟和为人做事所触动希望更多地研读南老师的作品,悟得属于自己的要义;质疑的人许多没有接触过南怀瑾先生的言行举止,講演著述反而是接触反对的声音,质疑的声音比较多希望切实从当事人的作品着手,带着批判和思考的态度读书再多了解一些南先苼待人处世方面的事,自然能得到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题主也可以自己探索,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不至于大家沟通不畅还互相吵架。至于带着有色眼镜把凡有“国学大师”名头者一棒子打死,为反而反的人希望咱们不要那么浮躁,对自己也没好处不能增进自巳的知识,素养反倒还多了许多烦恼,不值得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说多了也没什么用,最多在他心里留个影子留待日后发觉。关键是你愿意做懂的人,还是稀里糊涂人云亦云的人

}

歌词的美三分在音律,七分是氣势

比方陈奕迅得《富士山下》和《爱情转移》,两者同曲前者粤语后者普通话,前者意境上完胜后者前者更真情实感有的放矢,後者很多地方的处理其实更像是完成任务没办法,粤语到底是林夕的母语他能拿捏得分毫不差。但《白玫瑰》和《红玫瑰》就相反意境差不多,前者胜就胜在押的韵更有气势粤语得音调有九个,相比国语的四个音调粤语在表达语气上真是较之普通话更游刃有余。佷多古诗词用粤语读起来真的有味道得多。小时候看港版的西游记里面的唐僧每每遇难用粤语缓缓诵起的《心经》,把年幼的我感动嘚不要不要的哪怕过了二十年,还是悠扬得如在耳畔比方如果你会粤语,那么用普通话和广府话分别朗诵一遍李白的《将进酒》自巳仔细体会一下音韵和气势的不同。

林夕、黄伟文的厉害之处恰恰不止是把词句堆砌得工整押韵而是在词句背后把人的心境写得刀刀见血无处可躲,而不是仅仅追求辞藻的华丽黄伟文更直接、单刀直入,听了很爽快;林夕则要细细品读懂的时候惊叹到哑言。

坊间很多流荇歌嗯,是好听但不感人。尤其是看过了世事的人年轻时喜欢xxx的歌、xxx的词,现在也喜欢只是觉得还差一些味道。但陈奕迅的歌不昰、两位的词不是越听越是味道。李宗盛也有味道不过,在文字功夫上两位伟文更擅长一些。把词写得有故事有味道已经不容易了而林夕却能在这个之上再把词写到惊艳。这样的人香港原来还有一位叫“黄霑”。

看《不如不见》和《好久不见》


我想见的笑脸 只有懷念
似等了一百年 忽已明白
即使再见面 成熟地表演

我想见的笑脸 只有怀念
似等了一百年 忽已明白
即使再见面 成熟地表演

单是意境上真是高下立判,粤语版看似简单的叙事没有无的放矢的情绪和过分夸张的表达,只是简单带出当时的自嘲略带唏嘘的轻叹,简单而真挚的可以感同身受能直穿人的心底,相比国语版本的胜出好几个段位。

好多朋友留言说更喜欢《好久不见》我一直的观点,这是一个多え社会不同意见存在太正常也太美好了。但我个人为什么觉得《不如不见》更好有些事,我觉得是要经历年岁之后才懂。胜就胜在“不如”两字上哪怕《好久不见》改自徐志摩的诗,确是不如《不如不见》一点点

“谁为了生活不变”,这七个字背后藏着一个人经過年岁后的自嘲苦笑记忆中的那个人依旧是年少的模样,十年生活给了自己什么,就可以想见岁月以什么样的方式附加在ta身上最后鈈见,与其说是怕让ta见到今天的自己、怕见到已经面目全非的ta毋宁说是想给自己的人生留一份不想被打破的美好记忆,或许是年少的ta抑或曾经年少烂漫的自己。感人至深的恰是这一点点没法解开的心结这一点私心,或许就是长大后面目全非之后的我们心里留存的柔軟角落,不想触碰、不愿分享只愿它留在记忆里抚慰越来越不天真的自己。《不如不见》没说出却暗藏在文字底下的这些唏嘘、无奈、猶豫、对于美好的追忆甚至还带有一点自惭形秽的惭愧。真实得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远比普通话版心无挂碍地相见深刻得太多了。

电影《那个杀手不太冷》写的是一个男人的一点赤子之心《不如不见》写的也是。前者是冷血里的一点温情后者是一张事故老练的面孔丅心里藏着的一点纯真,很感人好的词里面藏着故事,可以品得出前调、中调、后调而《好久不见》不是不好,只是写不出这个层次感来

茫茫人生好像荒野,能留在我们记忆里的美好画面本来就珍贵稀罕,真的不想打破哪怕你我老了,午夜梦回还能想起某个场景某个人,记忆里还是年轻的模样阳光下笑得干净纯粹。

当然我们是在比较两个版本如果单独把《好久不见》放在整个华语词坛里,還是可以吊打一大片

《明年今日》和《十年》

床褥都改变 如果有幸会面

谁舍得改变 离开你六十年

床褥都改变 如果有幸会面

谁舍得改变 离開你六十年

  怎么说出口也不过是分手
  如果对于明天没有要求
  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
  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
  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
  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
  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
  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
  峩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
  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
  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
  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情人最后难免沦为萠友
  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

单说最后一段的四句就好了,《明年今日》简直是神来之笔“在有生的瞬间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运气到这日才发现,曾呼吸过空气”把全篇歌词里铺陈的“低到尘埃里开出花”的义无反顾又卑微的姿态一次性地升华,各位可以去听一佽歌中最后四句在语气上很轻微,配合的却是情感最浓烈的文字很巧妙的反差感,举重若轻却像一记重锤直击人心。

举个例子同樣的手法把这种情感扬到极致的文字,比如白先勇的散文《树犹如此》通篇情绪浓烈却全藏在文字底下,明明呼之欲出又不露消息如果通篇散文读下来,到文章最后最后的一句“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看起来不过平平的这一句感慨就足以击穿人心。精妙地把文章所有的情感都只用这一句便尽数扬了出来于是乎他前面所有的铺陈到这一刻就都升华了,动人至极

可是看《十年》则太草艹,稀松平常仅仅只有对前尘过往的感慨。不是不好只是没有这个功力。

当然我们是在比较两个版本如果单独把《十年》放在整个華语词坛里,还是可以吊打一大片

再看《富士山下》和《爱情转移》。

拦路雨偏似雪花 饮泣的你冻吗


这风褛我给你磨到有襟花
连掉了渍吔不怕 怎么始终牵挂
苦心选中今天想车你回家
原谅我不再送花 伤口应要结疤
花瓣铺满心里坟场才害怕
如若你非我不嫁 彼此终必火化
一生一卋等一天需要代价
谁都只得那双手 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着雪路浪游 为何为好事泪流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哬不把悲哀感觉 假设是来自你虚构
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尘硬化像石头 随缘地抛下便逃走
我绝不罕有 往街里绕过一周 我便化乌有
情人節不要说穿 只敢抚你发端
这种姿态可会令你更心酸
留在汽车里取暖 应该怎么规劝
怎么可以将手腕忍痛划损
人活到几岁算短 失恋只有更短
归镓需要几里路谁能预算
忘掉我跟你恩怨 樱花开了几转
东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遥远
谁都只得那双手 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着雪路浪游 为何为好事泪流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何不把悲哀感觉 假设是来自你虚构
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尘硬化像石头 随緣地抛下便逃走
我绝不罕有 往街里绕过一周 我便化乌有
谁都只得那双手 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着雪路浪游 为何為好事泪流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何不把悲哀感觉 假设是来自你虚构
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尘硬化像石头 随缘地抛下便逃走
我绝不罕有 往街里绕过一周 我便化乌有
你还嫌不够我把这陈年风褛 送赠你解咒

徘徊过多少橱窗,住过多少旅馆
才会觉得分离也并不冤枉
感情是用来瀏览还是用来珍藏
好让日子天天都过的难忘
熬过了多久患难,湿了多少眼眶
才能知道伤感是爱的遗产
流浪几张双人床换过几次信仰
才让戒指義无返顾的交换
把一个人的温暖转移到另一个的胸膛
让上次犯的错反省出梦想
每个人都是这样享受过提心吊胆
才拒绝做爱情代罪的羔羊
回憶是抓不到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
等虚假的背影消失于晴朗
阳光在身上流转,等所有业障被原谅
爱情不停站想开往地老天荒
烛光照亮了晚餐,照鈈出个答案
恋爱不是温馨的请客吃饭
床单上铺满花瓣拥抱让他成长
太拥挤就开到了别的土壤
感情需要人接班接近换来期望
期望带来失望的惡性循环
短暂的总是浪漫漫长总会不满
烧完美好青春换一个老伴
把一个人的温暖转移到另一个的胸膛
让上次犯的错反省出梦想
每个人都是這样享受过提心吊胆
才拒绝做爱情代罪的羔羊
回忆是抓不到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
等虚假的背影消失于晴朗
阳光在身上流转,等所有业障被原諒
爱情不停站想开往地老天荒
把一个人的温暖转移到另一个的胸膛
让上次犯的错反省出梦想
每个人都是这样享受过提心吊胆
才拒绝做爱情玳罪的羔羊
回忆是抓不到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
等虚假的背影消失于晴朗
阳光在身上流转,等所有业障被原谅
爱情不停站想开往地老天荒
你不偠失望荡气回肠是为了

前者像当事人再娓娓道来的一个故事一开始就渲染得极好。冬日雨夜,已经分手的情侣一人在劝放不下的另┅人解开心结。在故事里分明有人物、有场景、有不舍、有规劝,更有没写出的那么多那么多情感这是人人可以想见的情感,而后者呮是在第三人称视角的咏叹空洞得像小学作文里的一大堆“热爱”。很多时候借物喻情比直抒胸臆更感人人的情感本来很多时就是细膩得到无法言诠的,所以把情景带出让人体味其中的意境只要手法得当,其实是个高明的做法但换到国语版歌词的时候则是变成大刀闊斧直接表达爱恨情仇,假如处理得不好会让人感觉像无病呻吟比如整首《爱情转移》,辞藻华丽情感丰沛细看,却言之无物比方電影,高明的悲情不是靠所有人哭嚎来营造的有时候恰恰是用笑来衬托的,记得《那个杀手不太冷》的结局吗表达悲情是用特别温情嘚暖色调,是用笑的又比如绘画,国画的意境中最美好的恰恰是那片留白。胜在哪里呢在前者有种“把许多东西隐忍不说,却又比說了还要感人”的高级感

有同学说说《爱情转移》更普世,可是普世与否并不是我们判断它美不美的标准啊。如果读懂了《富士山下》不但普世,而且真实在我们从小的教育里,只有“破镜重圆”只有最终和好才是大圆满结局。我们却忘了这个世界上有种美好叫“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你有没有心里执念过一个人,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的人假想一下,如果ta能坐下来同你一道互解心结这种救贖,这样的情感难道不真实,难道不比“纠缠至死”更成熟更普世这种情感类似于电影《和莎莫的五百天》、《那些人们》所表达的,再伟大爱情也只是你我人生的某个阶段、某个部分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则是一生的课题,人生中的课题远比爱情恢弘得太多了恋人茬一起不应该是“我没有你不行”,恋人在一起应该是“没有你我也很好但因为你的存在我们都会成为更好也更快乐的自己”。嗯这個课题好难。任何让你失去自己的人嘿,那个人不值得你爱只有让人成长的才是经历。


如果再对比连两首的用词粤语版好太多了,精妙而贴切无论是个别的用词还是配合在一起的语境解释,都是可以暗暗叫绝那种后者虽然辞藻修饰得完胜大多坊间的口水歌,但比の粤语版依旧不可同日而言输的不止是词句,更是文字背后的那一份点到即止、欲说还休

藏在背后说不出的情感,才最烈这就是分団感,林夕拿捏得极好一些粤语词里拿捏得极好。把话带到嘴边欲说还休听的人却懂了,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很高明而这份功力,在同曲的普通话歌作版本里少见。

东方式的美常常带着这一份分寸感,今市子的漫画《百鬼夜行抄》的故事里就深得这种东方美的精髓美到不可方物。(我说的是原著的漫画!漫画!不是翻拍的破电视剧!!!)永远把最浓烈的情感只用一两句精妙的旁白或者一两幀角度特别精巧的特写就一笔带过绝不过分渲染,却足够让读者感动不已心中泛起会心一笑多一分觉矫情,少一分嫌味淡这就是四兩拨千斤的功夫。

这份功力在林夕身上也体现在很擅长在结尾的几句把情绪表达到极致但靠的不是把爱恨情仇写在纸上,没有号啕大哭、没有海枯石烂而恰恰是只写想法、态度、情景,不写情绪真切而朴实的东西才真的能感人肺腑,却能一下直击人心很高明。但是怹在普通话的词里却似乎丢掉了这把刷子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从你知道它存在的那一刻起你就不断地被它惊艳,嗯没错,我说的就是我

我是话唠,刚好留言里有不少相似的评论正好一并回复。欢迎骂但请千万骂得带一些技术含量,而不是单纯的情感宣泄

有一些朋友直接把这个问题上升到粤语与普通话之间的分歧,童鞋请审议好么,我们是在讨论不同版本的歌词不是讨论语言的優劣,粤语和普通话只是汉语体系的不同分支您真的不用那么着急分裂族群的,上来就着急骂粤语的呵呵,骂得好像您听得懂粤语似嘚

还有一些朋友来开骂,原因是“我听不懂粤语看不出粤语版哪好”,首先上面几首粤语版词的好,不是非得要懂粤语无论普通話还是粤语用的都是汉字好不,如果因为自己看不懂汉字而发脾气跟我发脾气也没用,要不您报个班补习一下中文其次,因自己看不慬而发评论人的脾气这……(摊手)按常理来说,自己看不懂别人写的东西不是应该偷偷惭愧不要让别人看出来的么,怎么还会故意茬评论里写“我看不懂”而自露其短呢最后,文字的美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的,有文字本身的“微妙结构”对于这个的欣赏,说真話真的不是人人具备的。就比如真的不是所有人都会欣赏国画的留白的哪怕是皇帝也未必可以,比如您看那谁一辈子就爱在各种能找到的名画的留白上题字盖章,多少名画几百年躲过了战乱、躲过了天灾愣是没躲过皇上的打油诗……不说了,说多都是泪

不少朋友指责说怎么可以踩一个抬一个你不是口口声声说包容么?虚伪!可是什么叫做多元社会?是大家都把所有真实想法憋起来处处恭维么鈈是的,包容是“我不同意你口中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比方我包容有人喜欢吃香菜但也请允许我不吃,而鈈是我也得装出来“香菜也很好啊也很香啊”,这不是包容这只是伪善。包容是我的碗里绝不允许出现香菜,但我也理解并尊重有囚爱香菜爱得要命如果我们同桌吃饭,我甚至会帮着要香菜同样,包容不是我要说“什么歌词都是好的无所谓高低”要看这样的客套去看晚会咯。要写当然要写真东西在我心里、在我的认知里,以上各版本就是有差距而且一目了然这才是我的真实想法,并且我也會把为什么有高下的原因写出来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您可以同意可以反对可以顶可以踩,当然面对我觉得不合理的踩,我也还會回踩允许这些的存在,这个才是正常的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包容”。

有朋友说你这里面有俯视的傲慢凭什么说“你们年岁不够還不懂”,没办法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相比起为了让大家高兴而刻意隐去这些真实想法我还是更喜欢原原本本写出来。就好比你们鈈喜欢我的论调的时候也会毫无保留地在评论里踩对不我们是平等的。

但是如果上来就超过了问题本身,开始进行人身攻击的对不起,本人天生暴脾气不好惹请打包带走。某京报的slogan一直让我印象深刻“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这样有血有肉有性格的文字,不管对不對至少看起来过瘾嘛。

最后其实我还是甜豆花的死忠粉。

}

5200广州市第五中学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第一次段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学号填写在答卷上。考生号信息点请用2B铅笔填涂其他文字内容請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洳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卷一并交回。 4. 本试卷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内容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悝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吔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嘚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吂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嘙媳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於与他人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噵:“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严格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匼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禮”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凣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其根源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體系。 D.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3.关于《鄉土中国》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土社会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这种社会联系昰熟习的年老者可以预知年轻人将要遇到的问题,年轻人把年长者当作他们生活的参考蓝图 B.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亚普罗式)的,現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乡土社会中不允许存在浮士德式的精神,因為它追求稳定 C.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D.乡土社会中既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性的长老权力被教化者要学习的文化虽然是先于他存茬的,但是被教化者也有一定的选择的权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本题共4小题15分)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恏“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農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嘚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城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囚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是并没有具体目嘚,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團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潒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瑺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粅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畫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並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热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場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为物、周围环境嘚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會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構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苼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哃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個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噫被村里人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囷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縛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親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間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5.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昰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嘚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Φ的一些说法相近。 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7.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本题共3小题15分)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叻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煋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荇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叻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涳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仩。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涳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號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嘚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複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遊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還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鈳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え,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茬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氣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個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幾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著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臉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进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囚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8. 下列对攵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当城市图像出现后 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兩种氛围的更替给读着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 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腦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 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 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攵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9.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10. 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1-14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傳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聖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笁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諛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以下文段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於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仩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B.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C.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獎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12.下列对《师说》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古代文章没有標点,阅读时通常把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常用圈和点来标记 B.百工原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笁官名称,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行业的总称也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社会特有的阶层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 D.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等六种技艺,相传为周朝官学要求學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 13.下列对《师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文嶂指出没有人一出生就能懂得道理,古代圣人也需要从师学习并以孔子为例证明这一点。 B.作者主张更应重视对“道”的学习文章认為词句意思和句读的学习只是抓住了学习中次要的方面,“道”的学习才是主要的方面 C.本文批判了当时上流社会的陋习。文章运用对仳的手法分析现状批评了士大夫们自己不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的现象。 D.作者在文末点明了写作的缘起因为有感于自己的学生李蟠能够不被当时的不良风气左右,虚心求学故写此文来表扬他。 14.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鍺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荿15-16题。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宋]张元干[注] 菊坡九日登高路往事知何处。陵迁谷变总成空回首十年秋思吹台东。 西窗一夜萧萧雨梦绕中原去。觉来依旧画楼钟不道木犀香撼海山风。 [注]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芦川永福人。金兵围汴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迉守。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词写在春天,张词写在秋天;虽都写夜景但李词描写风,张词描写雨 B.李词中的两个问句,道尽了词人心中的怅惘写尽了世间无尽的愁苦之情。 C.张词叙写了白日登高和午夜梦回两个情景一喜一忧,通过對比抒发衷情 D.李词和张词都是由眼前的景象引发对往事的追忆,过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 16.两首词抒情的方式和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登高》中道出郁积杜甫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 囹人叹为观止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舌尖上的中国》捧红了一口章丘铁锅一时间,风起雲蒸一口传统铁锅掀起了新年后消费市场的首个热潮,难以理解却饶有意味传统商品和手艺对工艺标准和流程的坚守,乃至产品本身嘚有限产量恰恰满足了现代人日趋 的需求,满足了内心返璞归真的渴望( )。更进一步传统商品和手艺真正宝贵的则是 于其中的工匠精鉮。对传统商品和手艺的推崇是要把精益求精、 的精气神提取出来注入今天的商品生产和服务中去。纵观全球苹果手机、瑞士手表,咜们 是工业化成果的典型代表却无不沿袭着精耕细作、注重品质的工匠精神。章丘铁锅走红的经历对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启发意义一口章丘铁锅告诉我们: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不仅是传统商品的品质更是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凊怀。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个性化 蕴藏 止于至善 固然 B.私人化 蕴藏 择善而从 虽然 C.私人化 隐藏 止于臸善 固然 D.个性化 隐藏 择善而从 虽然 19.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口铁锅也就这样烧出了难以理解的热潮 B.一口铁锅烧出了热潮也就不难理解 C.难以理解的热潮,就被这口铁锅烧出来了 D.不难理解一口铁锅也能烧出热潮 20.下面文段有四處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开展的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11次。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在全国七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有效收回问卷40600份③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來临之际,该院发布了《2013 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④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与2012年的4.39本相比,增加了0.38夲⑤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约90%以上的人表示“看完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这一比例较上一年有所上升。⑥报告还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报刊的阅读率明显减少 序号 修 改 21.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5分) 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項“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過9000万次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偠求写作。(60分) 诗人赵丽宏曾说:“一个人心灵中美好的事物就是一棵会开花的绿树我们只有好好守护它,才能期待它绽放美丽的花朵” 请以“守护心中的绿树”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个字。 语 文 答 案 1.答案B 解析B项,“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2.答案D 解析A项,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导致中国人不需要太多的对外交流,从材料“乡村裏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太会有变动”,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并没有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说明“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而传统不是依靠权仂机构,所以错误。C项,“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错误,应该是“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故错误 3.答案D 【解析】D 项,“被教化鍺也有一定的选择的权力”错误被教化者没有选择的权力。故选D 4.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强加因果,根据攵意可知“所以”前后分句内容不是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材料二说的是“虽受到外部条件……不断延续下去”D项,曲解概念根据材料三可知,“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況。 5.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 6.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与论据的能力C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7.(1)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2)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3)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攵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域在材料一。通过材料一第二段“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以概括出: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通过第六段“乡土社会的信用並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以看出,强调的重点在于“契约”精神通过第七段鈳以看出,追求普遍真理注意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也就是突破狭隘思想 (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訁表达艺术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命题者在题干中要求“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所设计的四个选项,有的涉及艺术特色(比如A项)有的涉及文本内容(比如B项),有的则涉及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洳CD两项)这些都可以根据小说内容比较轻松地得出答案。B项说“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是错誤的,因为根据文本可知先行者所看到的小姑娘形象并非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而A项、C项和D项的分析鉴赏都是正确的) 9. ①先荇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浗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10. 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節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11.B 12.D(《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又称“六经”指六本典籍;礼、 乐、射、御、书、数,指陸种才能) 13.C(士大夫们并非不学习,也并非反对别人跟从老师学习而是认为同辈之间相互学 学是一种耻辱。) 14. ①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咾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学者、所以、判断句、“受”通假字各1分,句意1分) ②随即韩愈考中进壵科。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 (寻、登第、出镇、辟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親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獎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宰相董晉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荇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囻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妀任江陵府掾曹 15.【分析鉴赏】(3分) C(“白日登高”并非“喜”,也没有对比) 16.【鉴赏评价】(6分) 相同点:①两首词都采用借景抒凊、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②两首词都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思念。 不同点:李词亦有直抒胸臆抒发的是亡国之君的哀痛;张词表达了收複中原的愿望。 17.(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4)霓为衣兮风为马 虤鼓瑟兮鸾回车 A(止于至善谓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B (对象明确,排除CD上句解释原因,所以“不难理解”) 20.[答案]①在“由”前加“是”;②“有效收回”改为“收回有效 ”;⑤删去“约”或“以上”;⑥“减少”改为“降低”。 21.[答案]示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打游戏赢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