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龙r7和i7 2700x和i7 8700k选哪个

   Ryzen系列的问世着实令英特尔阵腳大乱从第一代酷睿延续下来的四核八线程规格自i7-8700K的到来被打破了。AMD的步伐并未停止于初代Ryzen的成功而是在经过一年的时间站稳脚跟后馬上又发布了第二代消费级Ryzen处理器,虽然当前最高规格仍旧维持在8核16线程但在主频、核心间延迟以及对高频内存的支持等方面都有了新嘚进步。那么R7-2700X与i7-8700K之间孰强孰弱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狭路相逢谁是勇者吧。

  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两款处理器的参数

}

大家好我是余生。对于一个游戲爱好者来说一台高性能的电脑主机,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一款好的CPU将直接影响游戏体验,在追求高画质特效全开的同时电脑主机的性价比也是要考虑的。

对于目前来讲比较主流的游戏玩家所选购的CPU,基本徘徊在英特尔I7-8700K与AMD锐龙r7和i7-2700X之间当然使用发烧级英特尔I9系列以及AMD線程撕裂者之类的土豪玩家也不在少数。

从目前市场来看英特尔I7-8700K的价格以及上涨了近千元,相对于同级别的AMD锐龙r7和i7-2700X锐龙系列性价比高叻不少。那么在选购AMD锐龙7系列CPU的同时很多玩家不禁会问:R7-2700与2700X该怎么选?哪个性价比比较高

从参数规格上不难看出这两款CPU的共同之处,仈核十六线程制作工艺为12nm,16MB三级缓存而不同之处在于2700的基础频率为3.2GHz,最高频率为4.1GHz最高睿频为3.5GHz,2700X的基础频率为3.7GHz最高频率为4.3GHz,最高睿頻为3.9GHz2700的功耗为65W,而2700X的功耗105W价格方面,二者相差200元

两百元的差价对于预算充足的玩家来说虽然并不是很多,但是对于部分预算紧张的玩家来讲这两百元的差价,可以用在提升显卡比如GTX1060 3G、1060 5G、1060 6G这三款同一品牌系列之间,价格也相差200元左右

那么这两款CPU的性能到底相差多夶呢?在相同平台下大型主流单机网游之间性能差距不是很明显,而在《GTA 5》与《文明 6》这两款游戏测试中高主频的CPU占据明显的优势。

總结:这两款CPU的规格上相差不大,仅仅是频率相差几百GHz性能上差距并不是很大,大约在百分之十左右而这两款CPU均可以超频,2700相对于2700X來讲超频设置略微麻烦一点,对于小白玩家来说2700X是最好的选择。但考虑到两百元的差价仅仅百分之十左右的性能差距,对于预算紧張的玩家2600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以上就是小编对这两款CPU的简单对比,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各位看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想说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呢?欢迎文章下方评论点赞哟!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评论都是对小编的鼓励与肯定尛编将会继续带来更多的精彩内容,希望大家不要错过哟!谢谢大家!

}

不再是PPT这一次AMD非常准时地为玩镓们带来了CPU的更新换代,第一代锐龙已经凭借自己的优秀产品力重获高端玩家认可而这一次换代,CPU工艺从14nm进化到12nm架构从Zen进化到Zen+,双重優化下第二代AMD锐龙处理器的产品力进一步提高实际测试、体验后给我的印象相当深刻,尤其是性能与功耗、发热的平衡……

我并不知道渶特尔会有何回击但我清楚,单就当前的8代酷睿来说真的难以阻挡二代AMD锐龙在高端市场的攻城略地。

AMD首发的第二代锐龙有 4款分别是R7系列的2700X、2700,以及R5系列的2600X、2600R7都是8核心16线程规格,R5则是6核心12线程

从规格对比图可以看出,带X的型号默认频率和加速频率都更高相应的性能会更强。要注意散热搭配不带X的二代锐龙依旧保持了65W的TDP功耗设计,但带X的明显更高R5 2600X来到95W,和上代R5 1600X持平而R7 2700X的TDP更是高达105W。

说到散热這一代盒装的锐龙处理器依旧会有配有官方设计的风扇,其中2700X更是搭配了幽灵Prism(LED)散热器不仅有4热管直触设计,还有可玩性极高的官方信仰燈

当然,在赞许官方越来越厚道的同时这侧给了我一个R7 2700X散热压力会非常大的猜测,但很有趣的是其实2代锐龙在测试中的表现很“冷”静。后面会结合数据给大家详细分析

Zen+到底“+”了些什么?

在正式开始测试前我曾有过疑惑,2代锐龙使用的Zen+架构和 1代的Zen究竟有多大不哃12nm工艺能比之前的14nm提高多少?

在与AMD的技术沟通中我获得了更多信息,分享给同样有疑惑的玩家若你对此不感兴趣,可以跳过此段直接看对比实测了

从硬件规格来看,2代R7、R5相比1代并没有明显变化无论是核心数量还是缓存规格、接口等等都是一致的,表面上看就是提高了频率其实不然,Zen+中的“+”代表的是明显优化而且还不止一方面,至少有三大优化点:

12nm工艺其实是14nm工艺的优化版本算不上大幅变革。但饶是如此12nm工艺的晶体管性能依旧在14nm的基础上提高了10~15%(一般工艺大换代会提高30~50%)。这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我们看到的频率提升而苴是保持TDP不变甚至功耗还更低前提下的频率提升。

按照AMD官方的说法在同频率对比中,2代的功耗比1代降低11%左右或者在同TDP对比中,2代锐龙嘚性能要比1代 锐龙强16%左右

IPC(每时钟周期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这主要得益于内核延迟的优化,尤其是缓存、内存延迟的降低以及支持频率哽高的DDR4 2993内存,以下是一组官方数据:

L1缓存延迟减少约13%

L2缓存延迟减少约34%

L3缓存延迟减少约16%

这里需要注意并不是在任意搭配下都能支持箌最高的DDR4 2933规格,具体配置相见下表双通道下最高其实只到2667。

借这些内核优化锐龙2代的单核心IPC相比1代提高了3%。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同频单核心性能提升了大约3%而后面的测试数据也验证了官方的说法非虚。

Boost自动超频技术升级到0

这块其实在我们评测锐龙R5 2400G的时候已经提到过灵活的算法加上更精细的功耗管理机制,能够让2代锐龙工作在更高的加速频率上比如用OCCT让CPPU满载时,1代的锐龙r7和i7 1800X只能让最多2个线程工作在4GHz以仩其它不超过3.7GHz;对比起来2代锐龙r7和i7 2700X则可以将所有线程工作在4GHz以上,最高的可以达到4.3GHz!高频率自然带来更好性能

而且Boost 2.0的算法支持XFR扩展,讓发烧玩家搭建的高端散热器更具价值因为它会根据当前系统的散热能力,智能优化加速上限优秀的散热系统加持下,同一款处理器能获得比平常状态高7%的额外性能……

实测:没有花哨只有看得见的提升!

先说说我测试和体验第二代AMD锐龙处理器后的整体感觉,值得一提的主要有2个方面:

1.锐龙逐渐提高的IPC和酷睿一贯抠门的核心规格已经成为当前玩家放弃英特尔平台的最大理由。

2.数据上看2代锐龙的最夶加速不如8代酷睿,但抛开那些特意针对单线程设计的测试你会发现在实际应用中2代锐龙的真实频率表现比酷睿更好。这让那些“玩游戲就是要酷睿因为单核性能更好”的言论不攻自破了……

先说第一点,在一开始我机械性地跑测试记录数据的时候我看到的结果如下圖。因为习惯性对比价格相当的产品所以我一直在看R7 2700X对比i7 8700K的表现,第一感觉是2代锐龙的单核IPC性能依然明显落后8代酷睿主要依靠核心规格优势在多核心测试中扳回一城。

但随后我发现这么对比是有失偏颇的因为i7 8700K的最大加速频率高达4.7GHz,而R7 2700X只有4.3GHz单核心是没问题,但显然不昰同频率IPC没有直接参考。这个时候如果把目光放到最大加速频率都是4.3GHz的R7 2700X和i5 8600K上你会发现这两者的单线程测试表现无论在那个项目中都相當接近。

还记得在几个月前一个发布会上几个媒体老司机聚在一起聊天讨论,虽说都觉得锐龙表现不俗开始AMD的崛起,但也不得不承认1玳锐龙的同频单核性能依旧比8代酷睿低5%~8%现在,结合官方说的2代锐龙比1代大约提升3%的IPC来看倒是和R7 2700X对比i5 8600K的观察很一致。2代锐龙在同频单核性能上已经和8代酷睿没有明显差距了锐龙最后的短板终于渐渐抹平……

至于多线程整体性能,更是没有什么好说的按照价格对位对仳,你会发现相对还要便宜200元的2代锐龙也能把8代酷睿按在地上摩擦比如R7 2700X以8C16T的规格对比贵200元但规格只有6C12T的i7 8700K时,几乎所有的项目中都是R7 2700X明显領先在我测试的7个理论性能测试中,R7 2700X的平均领先幅度达到了17%部分项目领先30%以上。

同样的情况在R5 2600X与i5 8600K的对比中更明显前者保持了所有项目的前面压制,平均领先幅度优势扩大到26%部分项目(比如加密测试中)R5 2600X更是比i5 8600K强50%,相当抢眼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我的第二个感受怎么来的。

洳我一开是所说我还是习惯性地对比R7 2700X和i7 8700K之间的表现,单核心测试中i7 8700K的表现还是要强势不少。有了R7 2700X和i5 8600K的大致同频对比我们已经能知道這主要是受到加速频率影响,i7 8700K确实有不小的频率优势

如果酷睿能将这个优势保持到实际应用中,比如玩游戏时也能有高加速频率那么峩还是愿意支持那些为了游戏而选择酷睿的观点。然而实际情况有些特别……

i7 8700K的频率在实际的游戏中已经不再是单核心、短时间的计算環境。较高负载下尤其是温度上升后,i7 8700K的降频非常明显多数核心大多频率也就在4GHz左右。同时2代锐龙的睿频2.0技术却带来了R7 2700X同比条件下哽优的频率表现,不再像R7 1800X时代只有1、2个线程工作在4GHz,而是多数核心都工作在4GHz甚至跟高频率

这番此消彼长下,结果就很有意思了首先3DMark悝论测试中,所有CPU相关项目自然是核心规格更高的R7 2700X压制i7 8700K

接下来实际的4款游戏体验中,酷睿也没能展现出长期以来引以为傲的游戏计算优勢几款游戏的1080p分辨率体验中两者搭配同一张显卡时,帧率都是旗鼓相当的而分辨率来到2K超高清后,R7 2700X平台还有2款游戏的平均帧率逆袭!

類似的情况也在R5 2600X对比i5 8600K的较量中上演唯一不同的是,理论测试中R5 2600X相比i5 8600K的领先幅度更大一些

这样的结果一开始还是颇让我意外,但是当我仔细对比两个平台的功耗和CPU带载温度表现之后却又觉得坦然了。因为无论AMD还是英特尔任何CPU加速技术都要考虑CPU的实际带载情况,综合功耗、发热量、温度等参数数据给出一个相对最优的频率解而在功耗、温度控制上,2代锐龙明显更胜一筹尤其是R7 2700X的OCCT CPU满载测试,温度竟然低至45度让我一度觉得测试出现了问题,反复多次测试后才确认了这个结果这也侧面印证了R7 2700X搭配的幽灵Prism(LED)绝非样子货!

然而与OCCT的结果不同,实际游戏中几款处理器的温度表现显然更加真实(针对OCCT等测试软件,处理器很可能设定了功耗墙)锐龙的温度同比升高,而酷睿的温度卻同比下降但饶是如此,2代锐龙和8代酷睿之间的差距也依旧巨大R7 2700X的最高游戏温度在59度左右,而对位的i7 8700K轻松来到87度(原装散热器)R5 2600X最高63度,而i5 8600K已经是75度以上

而且参数上看,i7 8700K的TDP仅95W貌似比R72700X的105W节能不少。但实测结果却完全相反在搭配同样显卡,玩同一款游戏时前者的平台功耗却高出了大约60W,一样的玩法大约多消耗17.5%的电量!

对比起来,2代锐龙在性能获得提升的同时同比1代产品在功耗和发热上还略微降低。虽说降低幅度上达不到官方宣称的11%但考虑到平台有芯片组、显卡等各种耗电源影响,能明显看出功耗降低已属难得

处理器体验告一段落,加速福利敬请期待

体验到此新处理器的性能已经没有悬念,综合处理器的性能、功耗和价格因素我帮大家做了一个直观的性价仳、能耗比对比指数,以此方便的说明为什么文章一开始我要说只有8代酷睿的话英特尔将难以阻挡第二代AMD锐龙处理器在高端DIY市场攻城略哋的速度。因为这两个指数可以理解为产品力的直观表现如果不大幅调整售价或者尽快推出新产品,现有酷睿产品的产品力显然难以和2玳锐龙抗衡……

性价比=性能测试成绩总和/(价格*10)能耗比=性能测试成绩总和/CPU满载功耗。

其原本我还想在此为大家介绍一个伴随2代锐龙而来的存储加速福利但是受限于时间和测试的一些问题,我只能暂时给大家做个预告

在发布前的AMD媒体沟通会上,我们获知了与2代锐龙搭配的铨新一代主板X470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性——StoreMI存储加速技术你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分层存储算法。

老玩家们应该很容易联想到混合硬盘在我看来原理上是差不多的,但是分成算法的囊括度更广以往混合硬盘只负责HDD和少量的SSD空间,而StoreMI则可以管理整个HDD+SSD的空间而苴还会额外加入2GB的内存空间用于超高速存储中继。最终将用户系统中的所有存储容量都打造成媲美SSD的高速空间。有兴趣的读者敬请关注峩们接下来的相关评测和解析

你认为第二代AMD锐龙处理器将会:

相比1代提升有限相比1代提升明显对比后还是选酷睿喜欢2代锐龙的功耗表现囍欢2代锐龙的温度表现不看好2代锐龙的市场表现看好2代锐龙的市场表现下一台主机就是2代锐龙了1代锐龙飘过,没动力升级1代锐龙表示很想換2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锐龙r7和i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