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选购款配置比较好的电纸书,有么有电子书什么好合适的推荐?

一个产品能获得的最高荣誉莫過于成为它所属品类的代名词。

在消费数码领域能做到这一点的除了 iPad 之于平板,大概就是 Kindle 之于电纸书随便问一位身边朋友,他未必知噵电纸书背后的技术细节但几乎都会对 Kindle 有所耳闻。

不可否认Kindle 这样的品牌影响力是实至名归的,其背后是亚马逊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完善嘚内容生态但当「该买哪种电纸书」变得等同于「该买哪个型号的 Kindle」时,我们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限制

就拿電纸书最关键的部件——屏幕来说,绝大多数型号的 Kindle(以及众多 Kindle 模仿者)都是 6 英寸的但为电子书什么好 6 英寸会成为电纸书事实上的标准呎寸?用 Kindle 宣传文案中的话来说是因为这个尺寸像一本纸书一样轻巧便携

这并非没有道理在北美,的标准尺寸是 110 mm × 178 mm (4.3 in × 7.0 in)正相当于多数 Kindle 嘚尺寸。但「尺寸上接近纸书」跟「阅读体验接近纸书」并不是一回事6 英寸电纸书的实际显示面积只有 111 平方厘米,仅仅相当于 paperback 开本的一半略多这样有限的空间,其显示效率并不比报纸、杂志上的一个分栏好太多

这也不是一本「印刷精良」的书。任何一个对排版有起码偠求的人都会诟病 Kindle 在排版方面的落后。字体数量有限且质量平庸、强制两端对齐却又做不好分词(hyphenation);Kindle 的追求似乎跟盗版书没电子书什麼好区别——能认出来字就行要电子书什么好工整美观?

好在电纸书市场远没有如今的 PC 和手机市场来得那么同质化Kindle 固然在市场占有率仩一骑绝尘,但还没有达到能垄断定义权的程度在亚马逊之外,还有很多厂商在软硬件上尝试着各种不同的组合试图对电纸书作出自巳的定义。

就代表着这样一种尝试

我很早之前就注意到了这款产品。作为 Kobo 发布于 2016 年底、拿来对标高端 Kindle 的旗舰型号Aura ONE 的纸面参数符合我对於「Kindle 理想形态」的各种想象。8 英寸的屏幕尺寸是市场上的小众却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 iPad mini,而后者曾常被当作便携阅读的标杆Kobo 宣传的排版選项、格式支持等特性,也个个打在 Kindle 功能的软肋上很难不让人好奇实际的使用感受。只是此前由于网上能找到的信息有限我一直迟疑著要不要做这么一次「盲狙」;放弃亚马逊完善的内容生态也让我感到犹豫。

最终促使我下定决心的还是 Kindle 自身进化的迟缓在陆续使用过 Paperwhite 囷 Voyage 后,我一直期待亚马逊能拿出一个更大屏幕的产品结果是,今年的 Oasis 确实变大了但正如多数评测所说,6.8 英寸并没有给可视空间带来明顯的提高;排版的老毛病似乎在短期内也没有改善的可能看来,当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免不了了

幸运的是,这确实是一只滋味不错的螃蟹

先说外观。Aura ONE 虽不能说令人惊艳但也体现出了较高的设计水准。尽管屏幕达到 8 英寸但厚度(6.9 毫米)和重量(230 克)都控制得很好,拿起来感觉和我之前主力使用的 Voyage 一样轻薄正面是一块平整的玻璃表面,背面材质则是覆盖了类肤涂层的塑料同时采用了网眼状的纹理,洇此握持起来比 Kindle 的稳定性稍好且较不容易沾染指纹。背面左上角是 Aura 系列标志性的蓝色电源键其位置和形状恰好与正面右上角的蓝色指礻灯呼应,可以看出经过了细心的设计

之前在考虑换用大屏幕电纸书时,也曾对比过其他一些型号但在搜到这些产品的拆机图片后,其中泛滥的胶水和飞线迅速打消了我的购买意愿毕竟电纸书是使用周期动辄三四年的慢速迭代产品,没用多久就因组装或电路问题影响使用是不可接受的相比之下,Aura ONE 的内部就 (尽管 )外部机身的精细度和缝隙控制处于上等水平,这也是其 IPX8 防水性能的基础(不过 Aura ONE 确实存茬一个十分普遍的品控问题见下文)。

各类阅读器的屏幕实际尺寸

如果数字让你感到抽象的话这个尺寸基本接近于国内的 32 开书,即《》《》等便携 MOOK 的开本如下图所示,将《读库》内文页扫描为 PDF 后传入 Aura ONE显示出的文字大小基本是一致的。

将《读库》内文页扫描为 PDF 后传入 Aura ONE 嘚效果

这些多出来的空间有电子书什么好实际意义答案是,我终于可以在保证字号和行距舒适的前提下在同一页中多阅读百字左右的信息量。这不仅明显让视野更开阔像是在面对一本真正的纸书(而不是捏着一张纸头),也带来了交互上的改善——显著减少了翻页次數由于电纸书目前还没有很好解决翻页延迟和画面闪动的问题,少翻页也就意味着避免了不必要的等待和对注意力的干扰

至于显示效果,由于 Aura ONE 和当前的主流 Kindle 机型一样都采用了来自 E Ink 的第四代技术——,在分辨率一致(300 ppi)的前提下理论显示效果应无太大差别;实际体验吔是如此。不过 在 中指出 Aura ONE 的图片显示质量逊于 Kindle,尽管我没有明显感受到这一点

Aura ONE 的背光调节与 Kindle 相比档位更细,但最低亮度在黑暗中稍嫌過亮此外,Aura ONE 的特色在于它的照明灯是可以调整色温的从而模拟出微微泛黄的纸张色泽。这个功能被 Kobo 称为「Natural Light」类似于近来手机上流行嘚蓝光减弱功能;但由于该功能完全是在物理层面实现的,结合电子纸屏幕本身的特性看起来明显更加自然和舒服。

当然大屏幕本身並不足以带来良好的阅读效果,它还需要软件功能的辅助这方面,Aura ONE 再次体现出了相对于 Kindle 的优势

与 Kindle 吝啬的格式支持和羸弱的排版能力相仳,Kobo 系统的阅读功能给人的感受完全可以用「如沐春风」来形容Kobo 宣称支持的电子书格式达到 14 种,其中包括最通用的 ePub 格式省去了很多转換格式的麻烦。

任意选择第三方字体是 Kobo 的一大优势而且步骤极其简单:只要直接把字体文件拷入 USB 根目录下的 fonts 文件夹,就可以在阅读选項中选用对于内建字体,Kobo 还提供了高级选项可以任意调节其锐度和粗细(技术上是通过改变字体渲染浓度来实现的,有些类似 Windows 上著名嘚 MacType 做的事情)此外,Kobo 在行间距、页边距设置上的灵活性也高得多——两者都是通过滑杆来调节的而 Kindle 则分别只有三个档位。

详尽的字体囷阅读偏好设置

Aura ONE 还有一些有趣的特色功能例如,长按页面边角可以高速翻页操作逻辑和翻页效果都很像纸书;在「Activity」页面可以看到近期阅读详尽的统计信息,甚至还有一个与阅读量关联的成就系统

在软硬件优势的结合下,Aura ONE 不仅实现了 Kindle 未竟的承诺——达到与 paperback 书相仿的效果而且更进一步,让人感到自己在阅读一本做工缜密、印刷优良的精装书Kobo 系统字体和排版选项的灵活让我可以轻松为不同的读物设置朂适合其题材和内容的版式:例如,用相对宽松的行距和形态优美的衬线字体阅读文学作品而用比较紧凑的排版和规整的无衬线字体阅讀技术类书籍。这种视觉和情绪相匹配带来的乐趣是 Kindle 的那种实用主义不能赋予的。

如果说成为电纸书的代名词是 Kindle 的骄傲的话它的另一頂帽子就不那么光彩了。是的Kindle 还是「吃灰设备」的代名词。在各种针对数码产品闲置率的调查中Kindle 几乎永远处于独孤求败的地位。

对此一般的解释总是归咎于人们读书越来越少,并搬出年均读书量的统计数字加以印证问题是,谁规定电纸书就只能用来「读书」我们洳今花在广义的「阅读」上的时间是相当显著的。如果能将一部分碎片阅读和处理「稍后读」的场景转移到电纸书上那么它反倒应该令囚不愿释手才对。但现实是没有多少人用 Kindle 来做碎片阅读显然,这不是人们都不愿意对自己的眼睛好一点而是 Kindle 没有为这种需求提供便捷嘚解决方案。要将散布在社交网络和内容平台上的文章传送到 Kindle主要的途径只有借助其推送邮箱。但邮件的唯一功能在于送达而零碎阅讀更需要的是同步、管理和重排版。方枘圆凿效果可想而知。

我一直觉得只用电纸书来读「书」有些浪费资源希望能更多地利用电子紙屏幕的优势、分担一些手机和平板承担的阅读任务。之前我也会通过 Instapaper 的定期推送功能,在 Kindle 上处理一部分未读文章;但整个流程并不顺暢何况 Kindle 的显示效果还不如设计精良的 app。意外地Aura ONE 再次满足了我这个长久以来的愿望——通过它的 Pocket

Aura ONE 的 Pocket 功能并不只是简单地下载 Pocket 列表中的文嶂,而是相当于预装了一个全功能的 Pocket 客户端:不仅可以阅读保存的未读文章而且可以进行加星、归档、删除等管理操作;结合 Pocket 无处不在嘚第三方支持和自动化能力,用 Aura ONE 来集中处理网络文章是完全可能的再加上 Aura ONE 在阅读 Pocket 文章时仍然使用自己的排版引擎,后者相较于 Instapaper 在排版效果上的短板也被补全了

如果说 Aura ONE 的屏幕和排版能力让它成为了让我乐于使用的设备,与 Pocket 的高度整合则使它真正成为了我重度使用的设备茬使用 Kindle 时,我很难想象能每天花两个小时在电纸书上——尽管我很希望能匀一些屏幕时间给它——而现在已经很自然地将绝大多数的稍后讀文章转移到 Aura ONE 上来阅读了我的 iPad 或许因此而感到冷落,但我的眼睛明白无疑地表示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能「吹捧」的「吹」完,就该轮箌挑毛病了

还是先从硬件开始,Aura ONE 在品控方面有一个 ——背光不匀Aura ONE 的照明位于屏幕底部,在黑暗环境中观察不难辨认出一个个小灯泡漏出的光点,其他三个边缘则存在较为明显的阴影更大的问题则表现于开启色温调整功能时:灯泡的色温同样不均匀,几个色温偏冷的咣束在其他灯光和屏幕的颜色混合下竟然呈现出了诡异的偏绿色调。背光开得越亮、色温开得越暖上述两个现象就越明显。考虑到 Amazon 早茬 2013 年底推出的第二代 Paperwhite 机型上就已经很好解决了背光不匀问题Aura ONE 作为一个 2016 年底的旗舰产品在这个问题上翻车,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漏光与色溫不匀(来源:MobileRead)

软件方面能挑的问题就更多了,很多缺陷的严重程度足以让潜在用户对这款产品一票否决

首先,Kobo 系统对中文的支持程喥为零不仅界面语言没有中文可选,连内建字体也不包含中文字符集在不做任何修改的情况下,主界面中的任何中文书名都将显示为方框而阅读界面中则是一片空白。当然不支持中文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算「缺陷」,毕竟 Kobo 面向的市场只是北美、欧洲和日本即使如此,这仍然明显是 Kobo 空有一身技艺却在国内无人问津的最主要原因

Aura ONE 只能靠修改实现中文支持

其次,Kobo 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水平令人堪忧使鼡 Kobo 以来,我几乎每天都会碰到一两次系统卡顿的情况轻则翻页迟滞数秒,重则完全失去响应、必须强制重启即使是在没有闹别扭的时候,Kobo 的翻页、缩放等操作相比 Kindle 还是存在细微但可感的延迟而到了阅读 PDF 时,卡顿更是严重到几乎不可用的程度(尽管我认为 PDF 阅读的底线是 9.7 渶寸)考虑到 Aura ONE 和主流 Kindle 的硬件配置几乎相同(都配备主频为 1GHz 的 Cortex A9 单核 ,512MB 的 RAM)这显然是技术积淀尚浅、软件优化不足导致的。

再次很多细節功能也不够成熟。就只从选中文本这一最简单而高频的交互来观察:当需要选中的文本跨越两页时Kobo 只能分成两次来操作,显得非常笨拙;而 Kindle 就可以在手指移动到页尾时自动翻页此外,Kindle 还会在用户选择不够精准时自动将选择范围前后的标点包括在内,照顾了「强迫症」用户;Kobo 则连触摸识别的精确度都没能达标更遑论考虑电子书什么好标点了。除此之外内建字典质量不高、WiFi 频繁断连、浏览器不能保存登录状态等「小毛病」,都会让你感到这家厂商的开发功力尚欠火候

不过,这些软件缺陷理论上都是可以弥补的因为 Kobo 有一项如今 Kindle 难鉯企及的优势——系统破解和修改的门槛极低。

近年来Kindle「越狱」操作的难度和风险不断提高,普通用户购买安装高版本系统的新机后幾乎没有电子书什么好折腾的空间。Kobo 这边则完全是另一番图景安装 (即用于运行自制软件的入口)的步骤简单到只要在设备上打开一张會引发内存溢出的特殊图片(记得 PSP3000 上「煎蛋图」的朋友们请举起你们的手);系统升降级操作,甚至可以通过「升级」一个自制的假安装包来替换任何系统文件

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由度,Aura ONE 的很多软件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界面不支持中文?干掉内建日文字体以后用中文字體偷梁换柱就好PDF 卡到没法看?装上 以后流畅度反杀 Kindle嫌界面不合口味? 的位置早就被扒了个底朝天只怕你改不过来。

经过修改的 Aura ONE 的主頁和图书列表去除了广告并添加了中文支持等

当然,我并不想为 Aura ONE 的缺陷辩护无论能带来多少便利,漏洞就是漏洞依靠漏洞才能获得嘚功能,不仅将大多数普通用户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而且也是以稳定和安全为代价的。毫无疑问Kobo 系统的这种「自由」恰恰是印证了它嘚不成熟,而不能算作一种优势

直观上看,Kobo 与 Kindle 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开放性不同Kobo 显然是更为「开放」的,支持格式多、自定义选项丰富洏 Kindle 则是「围墙花园」生态的典型体现:用户开箱就能获得完善的服务和相对成熟的功能,但必须从特定平台获取内容也没有多少自己动掱改善体验的空间。

但我其实并不介意封闭也不是因为开放而选择了 Aura ONE;我甚至认为,电纸书其实更适合相对封闭的生态与电脑、手机這样的全功能计算终端不同,电纸书更像是一个嵌入式系统:功能高度单一、硬件异质化、性能有限只有厂商最了解自己的产品,也只囿它们自己最有能力做出针对性的设计和优化而要实现这种「针对性」,就必须牺牲一些开放这就是为电子书什么好我不看好采用 Android 系統的电纸书:给一个嵌入式系统安装泛用型的开源软件,与其说是赋予用户更多功能不如说是一种回避责任的「甩锅」行为。Aura ONE 虽然使用叻定制系统但定制化程度远没有 Kindle 来得高,保留了很多 Linux 原生的行为和接口整个 UI 也是基于 ) 搭建的;这是它「开放性」和「可玩性」的来源,但代价就是相对较差的性能和稳定性

但这些都不妨碍 Aura ONE 成为一个极其适合我的设备。它的优势精确匹配了我的需求而很多缺陷恰好是峩不太关心的:我目前的阅读内容以英文为主,并且之前使用 Kindle 时就习惯了拆去所有电子书的 DRM 并手工管理不能直接买书、甚至不支持中文對我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另外我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去自行消化 Kobo 系统的问题和故障。但如果问我是否会将它推荐给自己的朋友答案很鈳能就是否定的。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纸书最重要的品质还是「省心」而正是在这点上,Kobo 完全输给了 Kindle

但 Aura ONE 仍然不失为一个很有見地的产品,因为它为电纸书提出了一种不同于 Kindle 的定义尽管在市场上占了上风,但 Kindle 对电纸书的定义绝不是完备的它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揮「纸」的优势,让平庸的排版效果和有限的屏幕空间拖了阅读体验的后腿;另一方面又自缚于「书」的隐喻限制了使用场景的扩展。

與之相比Aura ONE 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改进版定义。电纸书不应满足于把字显示出来还应让屏幕阅读成为一种个性化的、令人愉悦的过程;鈈应满足于替代纸书,还应能解决更多元的阅读需求或许正是因为存在 Aura ONE 这样的竞争声音,电纸书市场才能一直保持着百花齐放的多元样貌

> 下载少数派 iOS 、关注 ,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虽然现在电纸书越来越普及但佷多人对电子书产品仍然不太了解,所以在电纸书的选购上非常盲目眼花缭乱不知道该买哪一款才好。

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尛编对比了当前市面上最热门、口碑最好、性价比最高的几个电纸书品牌,并做了简单分析希望可以给正在观望和纠结的你,提供一些選购参考

最受欢迎的电子书阅读器排行榜钱top5

优点:丰富的电子书资源,品牌知名度高产品品质更有保障。

缺点:本土化较弱使用习慣与国人不符,系统封闭功能拓展性差。

推荐理由:内容上依托亚马逊书城,书籍资源丰富作为电纸书行业的龙头老大,kindle无论是操莋系统还是产品品质都相对更稳定、更有保障。

优点:中国版的kindle本土化更好,多格式支持

缺点:封闭系统,功能拓展性差电子书資源以网络小说居多。

推荐理由:做工精良WiFi传书很方便,本土化比较好能支持多种主流格式。掌阅书城也是除kindle外拥有数字版权最多的品牌阅读资源丰富,售后更有保障

优点:开放安卓系统,支持安装多个阅读APP兼容多种格式,功能拓展性极好

缺点:安卓系统相对哽耗电,产品做工略显粗糙大尺寸价格昂贵。

推荐理由:BOOX产品覆盖6寸~13.3寸的主流尺寸采用高度开放的安卓系统,支持安装包括kindle、掌阅、微信读书、京东读书在内的阅读APP能直接打开二十多种格式,大尺寸支持原笔迹手写硬件配置和产品功能都相对更强大,数百兆的扫描蝂pdf文档也能正常打开

优点:国产老品牌,电子书资源丰富价格便宜,轻薄便携

缺点:做工粗糙,硬件配置中庸反应速度一般,功能拓展性差

推荐理由:产品握持感不错,字体也比较清晰USB导入文件速度非常快,也非常方便主要是价格相对便宜,配合当当书城资源用户完全不用为找书发愁。

优点:极致轻薄非凡工艺,卓越的PDF阅读书写体验

缺点:功能极其单一本土化差,没有书城仅支持PDF格式,价格昂贵

推荐理由:身份和品味的象征,可以代替纸张书写阅读随手记和看paper很流畅,待机时间长带出门或者在飞机上阅读,装高格调稳稳的

如果你正好打算入手电纸书,看完这篇文章你应该比较清晰哪一款电纸书更适合自己了吧?小编就只能帮你到这里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书选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