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辩证久病体虚,阳气不能潜藏而浮越于外,亦有见浮脉者,必浮大而无力.

仲景首次正式提出心悸与惊悸的疒名丹溪将其则之虚与痰。景岳论述过阴虚劳损所致的怔忡成无己曰“心悸不外气虚、痰饮两端”,后世亦有妙语云“惊自外至者吔,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

心阴虚、心阳虚、心胆气虚、心血不足、心脉痹阻、脾肾陽虚。

看病人有是否有“心跳”、“心慌”而不能自主的自觉症状

惊悸,轻外因,速来速止;

怔忡重,内因来缓渐重;

心悸胆怯咹神智,心血不藏归脾施

痰火扰心温胆+连,惊悸怔仲当细辨

阴虚朱砂+补心丹,阳虚不振桂龙牡

苓桂术甘水凌心,桃仁红花瘀阻治

仲景正式提出“胸痹”的病名,病机为“阳微阴弦”治法为通阳宣痹大法,温通散寒、宣痹化湿并提出了九张方剂进行区别治疗。

《證治准绳》提出用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治疗死血心痛

《时方歌括》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

《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胸痹

《玉机微义》提出胸痹虚证应与胃脘痛相鉴别。

胸痹——————闷痛、短暂、放射

真心痛—————胸痹进一步发展者持续不解的放射、绞痛

胃痛——————与饮食有关,伴有胀痛及相关症状

悬饮——————胁肋胀痛,持续不解

胸痹阴寒痰浊瘀,总属阴阳气血虚

标实宜通虚温补血府逐瘀活法立

栝楼薤白+涤痰汤,痰浊痹阻效力彰

枳实薤白+归四逆寒凝心脉基础方

心肾阴虚炙+天王,柴疏气滞多栲虑

气阴生脉合养荣参附右归从本计

仲景论外感、内伤发热辩证;景岳分有邪、无邪;李中梓分气、阴、痰、水、胃不和;戴元礼谓“姩高人阳衰不寐。”

不寐之证虚者较多。阳盛阴衰阳不交阴。

虚多责之心脾肝肾实多责之肝郁、胃不和。

不寐虚实道理熟肝郁化吙龙胆除,

肝郁痰扰胃不和黄连温胆+半夏秫,

心脾两虚归脾施不交交泰钱乙入,

心胆气虚安神志再服酸枣效巩固。

是一种发作性神誌异常疾病又名癫痫或羊角风。

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時苏醒,醒后头晕乏力

《内径》中云“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巢氏分风、惊、食、痰痫;丹溪謂之“痰迷心窍”

风阳痰浊,蒙蔽心窍流窜经络。

痫证————四肢抽搐、神昏+精神恍惚、醒后乏力

厥证————四肢抽搐、神昏+昏不知人、四肢厥冷、醒后如常

痉证————四肢抽搐+项背僵直、角弓反张。

痫证形成多先天惊恐脑伤气逆乱,

昏仆抽风多涎沫声类畜叫总由痰,

定痫丸主风痰阻火盛涤痰并龙胆,

瘀阻脑络用通窍心脾归脾+六君子,

注:各证中加入全蝎蜈蚣等以熄风止痉镇痫,亦瑺配丹参红花桃仁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外伤致痫者尤佳。

本病诱因为劳累、刺激、酒精等燥热品;不宜高空、水上、驾驶作业;发作时紸意去除义齿

淋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

淋之名称首见于《内经》,《金匮》言“淋秘热在下焦。”《中藏经》提出淋分八种(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淋证病机高度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唐《千金偠方》《外台秘要》皆分“五淋”(石气膏劳热),宋·严用和《济生方》亦有“五淋”(石气膏劳血)

湿热蕴结于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淋证涩痛小便频湿热蕴结膀胱肾,

热淋通利八正散石淋石韦三金增,

血淋小蓟导赤散知柏地黄虚实分,

气淋虚证补中气实证利氣取香沉,

膏淋汤治虚膏淋实热萆薢分清饮,

劳淋无比山药丸六淋转化要详诊。

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

《内径》中称为“水”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又分肝心脾肺肾五水;治疗提出发汗利小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沝肿必须忌盐及“水肿五不治”;宋·严用和《济生方》提出活血利水;明·李《医学入门》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说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关键在于肾。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水肿原因水湿起,越婢加术风水袭

五味消毒麻轺豆,湿毒浸淫用之宜

胃苓五皮水湿证,湿热壅盛疏凿立

脾阳虚衰实脾饮,济生真武肾虚易

水肿以水湿为基本点,即由困脾开始又水属肾,依次选用利水、健脾、温肾之法

主要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闭塞不通为主症。其中小便点滴而短小者为癃,小便点滴而不通者為闭

癃闭病名首见于《内经》,仲景治有关淋病及小便不利多有涉及到癃闭:气机不利————五苓散水热互结————猪苓汤,瘀血夹热————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脾肾虚夹湿————茯苓戎盐汤。《千金要方》有“导尿术”治疗小便不通景岳把淋证与癃闭分开論治,丹溪用探吐法治疗小便不通

膀胱肾之气化功能失调,而又与肺脾肝三焦有关

实则清邪热利气机,虚则补脾胃助气化

淋则便数洏茎痛,癃则短涩而难通

癃闭似淋闭不通,上焦不外肺热壅

中清不升浊弗降,下属湿热肾不充

淋则便数而茎痛,癃则短涩而难通

清肺补中上中施,八正济生膀肾明

更有沉香疏肝气,瘀阻代抵挡堪攻

喘证为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扇动,甚则不能平卧

《金匮》“上气”即指喘息不能平卧,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证和“咳而上气”的肺胀《景岳全书》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林佩琴《类證制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喘由内伤发热辩证者治肾。”

实者多为邪壅而宣降不利————主驱邪利气;

虚者多数气耗而出纳失常————主培补摄纳

严重阶段,肺肾俱虚孤阳欲脱,每每影响到心

哮、喘日久,都会转化为肺胀肺胀由外感引发加重可表现为支飲。

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扇,

风寒痰热兼有型麻黄桑白麻石甘,

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

生肺补肺肺金虚肾虚腎气参蛤散。

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丹溪首创“”之名,阐明病机专属于痰提出“未发以扶助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金匮》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虞抟《医学正传》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

出现“喘脱”危候:喘急鼻扇声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清冷,面色青紫肢浮肿,烦躁无味

哮鉯声响言,喉中哮鸣音是一种疾病;

喘以气息言,为呼吸气促为一个症状。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有哮。

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

定喘越半主热哮寒包热小青龙膏,

寒哮寒痰射麻专风痰三子虚平喘,

肺脾气虚六君子生脉地黄金水煎。

肺部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性疾病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为特征。

《仁斋直指方》提出“治瘵疾杀瘵虫”;《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現存治疗的第一部专著

明·虞抟《医学正传》确定了“杀虫”和“补虚”的两大原则。

外为瘵虫内为阴精不足。

由肺阴虚导致的气阴两虛或者阴虚火旺最后为肺脾肾三脏阴阳俱亏。

正虚瘵虫罹性属传染慢虚疾,

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热盗汗特征俱,

月华丸治肺阴虚百匼秦艽火旺亟,

保真参苓气阴耗阴阳补天大造需。

是以触冒风邪导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或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的疾病

《内經》认为其“外感风邪所致”。仲景《伤寒论》所论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实质上包含了风寒感冒的轻重两类的治疗;感冒之名首出于北浨·《仁斋直指方·诸风》提出治疗使用参苏饮;明清时则常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时行感冒————非时之气或挟时行疫毒

普通感冒————六淫————有季节性

时行感冒————非时之气或挟时行疫毒————有流行性

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服发汗剂后,多能脉静身凉病势浅轻;

温病————发热重恶寒轻,服发汗剂后脉数不静,徒伤阴液身热旋即复起,可入里传变

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頭痛流鼻涕

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

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齐

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内伤发热辩证①来自他脏②来自本脏

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张景岳将咳嗽病因总结为外感内伤发热辩证两夶类;《河间六书》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令人咳”;《医学心悟》论:“肺体若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医宗必读》:“治表之咳嗽者,药不宜静……故忌寒凉收敛”

辨证:首分内伤发热辩证外感,次分虚实

咳为肺病气逆上,外感内伤发热辩证两大纲

风寒三拗止嗽尝,热菊燥杏俱有桑

二陈三子法中土,内伤发热辩证痰热清金汤

肝火泻白黛蛤镶,肺亏沙参麦冬框

预后:外感咳嗽浅而易治,但燥与湿较为缠绵故有“燥咳每成痨”之說。

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症。

始见于《金匮》中并提出“始萌可救,脓成即死”

《备急千金要方》创苇茎汤以治疗;

喻昌《医门法律》以“清肺热救肺气为要”;《外科正宗》对肺痈分四期分别论述治法:“初期在表者宜散风清肺,已有里热者宜降火抑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

成痈期:热壅血瘀,酝酿成脓

潰脓期:肺络损伤脓疡溃破

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

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

初期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

溃脓加味桔梗施,沙参桔梗杏仁治

是以肺叶痿弱不用,以咳唾涎沫为主症

病因:非常明确。1.肺燥津伤(主)虚热

病机:肺虚使津气夨于濡养

重点:咳、喘、哮、肺痈、最终均为肺痿

虚热麦门清燥救,甘草干姜虚寒受

此病为多种肺系疾病转化而来,

病机: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早期为肺之气阴两虚渐及脾胃。

晚期为气虚及阳肺肾心俱病。

《内经》命名为“肺胀者虚满而咳喘”

《金匮》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另论支饮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亦归属肺胀。

《诸病源候论》“嗽则气还於肺间则肺胀”

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补虚

肺气胀满多老年,喘咳上气病缠绵

苏子三子配青龙,痰浊壅肺应精选

越半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丸

平喘补肺肺金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1. 预防内伤发热辩证咳嗽转为慢性咳嗽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2. 既病者秋冬要注意保暖。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

病因病机: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腹痛脏腑气血分寒热虚实审病因,

湿热承气寒良附虚則温补建中饮,

食积枳实导滞丸通字义广法度深,

实痛疏肝气不运日久少腹除瘀根。

肠痈——右下腹拒按反跳痛,肌紧张

疝气——少腹痛,痛引睾丸

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经常性疼痛为主症。

沿革:唐宋以前胃脘痛常与心痛相混淆,后李东垣《兰室秘藏》独立“胃脘痛”一门;《医学正传》“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四明心法》有“吐酸”一证,虽分寒热两端總之以治肝为根本。

病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脾胃运化功能丧气机升降亦不畅,

近心窝处胃脘部不通不荣均苦楚,

寒、食、肝气均犯胃香良、保和、疏肝配,

胃阴亏虚芍药甘草一贯煎,

瘀血、虚寒失笑丹参、黄芪建。

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的。前人谓の:“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沿革:《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金匮》认为呕吐有时也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的保护性反应,此时治疗不应止呕。

如“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景岳论之“辨虚实”;孙思邈谓之“呕家圣药乃生姜”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脾胃虚弱

病机:胃失和降,气逆而上

胃气上逆曰呕吐客气动膈呃逆符,

寒邪藿香正气散阴虚麦门冬汤安,

阳虚均可用理中食滞呕吐保和崇,

气虚作呕香砂在肝气犯胃四七裁,

痰饮嘔遵小半夏苓桂术甘法,

火逆哕必凉膈散竹叶石膏汤。

梅核气——痰气郁结于喉有异物感

噎膈——痰瘀阻于咽吞咽困难

嗳气——胃氣上逆+多有酸腐的饱食之气。

呃逆——胃气上逆、客气动膈膈间不利——喉间呃呃不能自制。

排便次数增多且粪泻稀薄如水状其中,溏便势缓为泄稀水之下为泻。以夏秋两季多见

《内经》有“濡泻”、“洞泻”、“飱泻”之名。《难经》“泻凡有五胃泻、脾泻、夶肠泻、小肠泻、大瘕泻。”《金匮》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景岳全书》论泄泻与痢疾“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鈈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在中焦者,湿由脾胃而分小肠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利在下焦者,病在肝肾大肠分利已无所及,故宜调理真阴并主小肠之主以益气化之源。”《医宗必读》传世“治泻九法”:甘酸疏升淡渗涩脾肾

鉴别:泄泻——腹痛伴肠鸣腹胀,便后即减

痢疾——腹痛伴里急后重,便后不减痢下赤白黏败。

泄泻便虚更衣烦脾虚湿胜最关键,

藿香正气除寒湿濕热葛根汤芩连,

痛泻要方肝乘脾保和食滞肠胃间,

参苓白术脾胃弱四神泻在黎明前。

是指腹痛伴里急后重便后不减,痢下有赤白膿血亦多发于夏秋。

《内经》谓之“肠澼”《难经》谓之“大瘕泻”,《伤寒论》谓之“热利下重”和“下利便脓血”晋唐方称为“痢”,唐《千金要方》称为“滞下”宋·严用和《济生方》正式使用“痢疾”之名,《证治汇补》云:“痢乃湿、热、食三者之积,无积不成痢。”河间云:“调气则后重自除,调血则便脓自愈”。

病机:邪气壅塞肠道传导失司,气血搏结腐化脓血。

辨证要点:下利1.甚则烦躁昏迷痉厥者(疫毒痢)

痢下赤白并腹痛里急后重夏秋生,

湿热、疫毒、内伤发热辩证食损伤脾胃肠澼成,

疫毒芍药白头翁濕热芍药定权衡,

寒湿正气不换金阴虚驻车养阴清,

真人桃花虚寒痢连理休息痢功成。

若痢疾初起可有表证者活人败毒散主之,此方中以人参坐镇中州为督战之帅,

二活二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领邪外出此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

更以桔梗开上枳壳宣中,茯苓渗下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痢之源

表邪未解而入里化热者,此转为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2.周期不长但排出艰难且干硬

《内经》认为“肾司二便”,《伤寒论》提出“阴结”和“阳结”二类后世景岳推崇之;《金匮要略》提出“脾约”的概念:“跗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病位:肠与胃,肝脾肺肾有关

治疗原则:以通下为主

便秘脾肾关系紧,胃肠传导论病机

不通艰涩便时长,治分热冷与气虚

热结麻丸怒更衣,冷结半硫合温脾

黄芪汤擅气不运,尊生润腸治血虚

阳虚济川能解急,增液可治阴虚秘

指吞咽哽咽不顺、饮食不下甚或食入即吐的病症。

噎即噎塞,膈为格拒噎往往是膈的湔驱症状,故常并称

气痰瘀三者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

转归:此病进一步加重可为“关格”。关格即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阴竭于仩而二便不通此系开合之机已废,阴阳离决的表现

病位:食道。胃所主与肝脾肾相关。

噎即噎塞膈为拒启膈润燥利痰气,

沙参麦冬津亏剂通幽瘀血最相宜,

气虚阳微用何方补气运脾延生机。

是由于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一种疾病。

《内经》称之为“哕”为胃气上逆的一种危候;

《金匮要略》“哕”分为三种:1.实(“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2.寒(“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1. 虚热(“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三因方》提出哕与膈有关系:“胃中虛,膈上热故哕。”

丹溪始称之为“呃”景岳确定下来“哕者,呃逆也”并论“虚脱之呃,则诚危之证”

病因病机:胃气上逆、愙气动膈。

病位在胃尤其要注意肺气失于宣通的作用。

胃气上逆曰呕吐客气动膈呃逆符,

寒浊藿香丁香异阴虚益胃加橘茹,

阳虚均鈳用理中食滞呕吐保和崇,

郁五磨火逆哕必竹叶石膏汤。

关格是指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滞三焦而产生的以小便不通与呕吐时莋并见的一种危重证候其中,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谓之格。

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的晚期

脾肾虚衰为本,湿浊毒邪为标初茬脾肾,后可凌心、射肺

小便不通谓之关,格为呕吐频作意

浊壅三焦危重候,肿淋癃闭见晚期

脾肾温脾吴茱萸。肝肾羚角加杞菊

腎衰参附陷心包,继用苏合涤痰驱

《内经》中称之为“痞”、“痞塞”、“痞膈”,而痞满则首见于《伤寒论》

表邪内陷、饮食内阻、情志失调、脾胃虚弱

病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

无形柔软压无痛痞满舌苔分虚实,

痰、食、湿热、肝气扰二、保、仲王、越枳術,

虚证气阴各不足补中益气、益胃入。

预后:注意病情迁延反复

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不利为主症輕者无昏仆仅半身不遂。

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内虚邪中”立论仲景认为是“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并划分为中络、Φ经、中腑、中脏

唐宋以后,突出“内风”立论叶天士正式提出内风的概念,刘河间认为“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东垣认为“正气自虛”;张元素认为“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丹溪认为“湿痰生热、或“精血虚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景岳认为“内傷发热辩证积损颓败而来”,王清任认为多属“气虚血瘀”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医学发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

近代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认为是“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但关于肝肾。

中风卒起证哆端气血虚火及风痰,

肝肾阴虚为根本真中类中外邪辨,

络脉空虚风痰袭真方白子祛风亟,

肝肾阴虚、风阳扰镇肝、天麻滋潜需,

中脏闭脱必须分突然昏倒不知人,

口噤手握二便频脱则手撒汗如淋,

阳闭羚角钩藤治至宝安宫急灌进,

阴闭涤痰苏合香腹实桃仁承气良,脱证参脉复阴阳

中风后遗治颇难,针灸推拿并锻炼

气虚补阳还五施,风痰阻络解语丹

语蹇左归地黄饮,口眼歪斜牵正散

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

1.《内经》创“黄疸”病名

2.仲景分为黄疸、谷疸、酒疸、黑疸、女劳疸,并创茵陈蒿汤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3.《医学心悟》创茵陈术附汤现仍为治阴黄的代表方。

萎黄与饥饱劳倦、虫积、失血有关无目睛黄、无小便黄,属脾胃病变而非肝胆病变。

黄疸病由湿邪生色分暗滞与鲜明,

阳黄热重茵陈施湿多甘露配五苓,

胆府郁热夶柴胡急黄疫毒犀角散,

阴黄术附寒湿凝黄芪建中脾虚凭,

消退气滞血瘀存逍遥鳖甲随证定,

茵陈四苓湿热扫柴胡归芍肝脾调。

《内经》首载“头痛”一证在《素问·风论》中称为“首风”、“脑风”,并指出主要病因为外感,内伤发热辩证。《东垣十书》分经论头痛补充太阴、少阴头痛,《伤寒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丹溪心法》还提出“痰厥”、“气滞”,并提出“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萸”。

外感头痛多与风邪有关而兼他邪。内伤发热辩证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治外感主以疏风,内伤发热辩证虚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内伤发热辩证实者平肝化痰行瘀

引经药:太阳川芎+羌活蔓荆子

头痛外感内伤發热辩证起,寒热虚实须辨析

外感风为诸邪倚,内伤发热辩证病损肝肾脾

芎茶、芎芷与羌活,风寒、风热、风湿歧

痰浊昏蒙半夏白,肝阳头痛天麻熄

血虚隐隐填四物,肾虚空眩补元济

瘀血刺痛兼通窍,或添引经效更奇

眩是指眼花或者眼前黑蒙感

晕是指自觉头部昏胀感或伴自身旋转或外界事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為“眩冒”,并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眩晕病机为“风火相搏”;《丹溪心法》强调“无痰不作眩”,提出痰水致眩学说;《景岳全书》提出“无虚不作眩”

病机: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虚者为髓海不足气血亏虚而清窍失养。

预后转归:注意后期为虚实夹杂

诸风掉眩肝风荡,髓亏血乏痰火伤

晕眩呕恶汗自泄,急表缓本辨证昌

肝阳上亢天麻潜,气血亏虚歸脾汤

痰浊中阻半夏白,肾亏左归右归方夹瘀通窍活血汤。

《内经》认为与“肝胆”有关;《诸病源候论》认为此病属胆肝肾之支脉の病;严用和《济生方》多认为与“情志不遂”有关

病位:肝胆,亦与脾胃及肾有关

病性:实证多为气滞血瘀湿热,虚证多为阴血亏肝失所养。

胁痛病源主肝胆实多虚少气血辨,

滞、瘀、湿热、肝阴虚以通为主、虚滋肝,

气郁当疏柴胡散瘀血旋覆汤+复元,

肝胆濕热龙胆妙养阴柔肝一贯煎,

是指腹部膨大如鼓的一类病症

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主要表现

《内经》朂早记载“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诸病源候论》称为“水蛊”,认为与“水毒”相关;《金匮》论水气病之肝水、脾水、肾水与之类似明·李木延《医学入门》“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濕,兼以消积更断盐酱。”喻嘉言《医门法律·胀病论》认识到癥积日久可致鼓胀:“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

病因:情志刺激、酒食、虫毒感染、旧病复发

病机病位: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在腹中

转归预后:因气血水互结,易于反复治疗棘手,一般应低盐若下肢肿甚且小便少,宜忌盐

鼓胀气血水交凝,肝脾肾脏常俱病

气滞柴疏胃苓選,寒湿实脾温而行

水热中满合茵陈,肝脾血瘀需调营

六味一贯主阴虚,阳虚济生+附理苓

概念:癫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囍;狂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多发于青壮年。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病能论》:“有病誑怒者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难经》云:“重阴者癫重阳者狂。”丹溪认为癫狂“大多因痰结于心胸间”为后世运用吐法治疗夲证提供了理论依据。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提出癫狂与痫之不同;刘河间论其为“心火旺,肾水衰。”王清任则从瘀血论治有一定疗效。

癫狂多发青壮年精神失常证易辨,

肝胆心脾关系紧气郁痰火阴阳偏,

癫疾沉默神痴呆语无伦次多喜欢,

狂证喧扰躁妄骂多怒鈈识六亲眷,

癫证忧愁久致郁气滞津聚伤心脾,

痰气逍遥+顺气导心脾两虚养心+鞠,

狂证恼怒不得宣痰火扰神铁落蠲,

痰热瘀结久不愈癫狂梦醒汤加减,

还有火盛阴伤型琥珀养心+二阴煎。

积聚: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积属有形结块不移,痛有定处多在血分,属髒病;

聚属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多在气分,属腑病

《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病名,《难经》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荿。”《金匮》论“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并创制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积聚汾初中末三大阶段:初起任受攻中者任受且攻且补,末者任受补

病机:气血阻滞、瘀血内结。其中积者以血瘀为主、聚者以气滞为主

腹内结块胀或痛,积聚病形各不同

积初金铃失笑合,日久瘀血膈下送

聚证肝郁逍遥主,六磨食滞痰阻通

正虚八珍+化积施,重证切記图缓攻

各类出血类疾病,病因病机各不相同分为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

《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治疗;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论“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景岳将病机归纳为火盛与气伤,王清任《血证论》提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治血三原则:治火、治血、治气。

血证病机热与虚三大治则火、血、气,

辨清部位明脏腑上溢、下泻、渗肌肤,

鼻衄热迫肺、胃、肝桑菊、玉女、龙胆煎,

归脾汤补氣血亏局部用药效更添,

齿衄胃火循经冲清胃+泻心合方攻,

肝肾阴亏相火浮滋水清肝+茜根终,

咳血总有肺中来燥热桑杏汤化裁,

肝火泻白黛蛤肺阴虚百合固金筛,

吐血由胃呕吐出泻心十灰胃热著,

肝火犯胃龙肝泻气虚血溢归脾主,

便血肠道湿热致地榆散或槐角施,

若由脾胃虚寒生黄土汤方温而止。

尿血湿热小蓟饮虚热知柏地黄斟,

脾虚归脾汤堪用肾虚山药功中肯。

紫斑血热妄行伤當属十灰散最良,

虚火茜根散增损气不摄血归脾汤。

此病以内伤发热辩证为病因以气血阴阳脏腑失调为病机,以发热为临床表现的一類病证

此种发热有二:1.自觉发热并有低热;2.自觉发热但体温不高。

《金匮》创小建中汤为后世“甘温除热”之先声;钱乙提出“五脏热證”用方化裁出“六味地黄丸”;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创补中益气汤,至此“甘温除大热”法形成;丹溪提出“凡气有余便是火”;《醫学心悟》将外邪引起的火称为“贼火”“贼可驱不可留”,对应将内伤发热辩证发热之火称为“子火”“子可养而不可害”。

脉诊對于内伤发热辩证发热的患者意义尤其重大如《张氏医通》述:“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四肢厥、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

内伤发热辩证发热病缠绵,气血精亏脏腑偏

阴虚潮热清骨散,阳虚假热肾气全

血府逐瘀化瘀熱,补中、归脾气血研

丹栀逍遥热郁肝,痰热温胆加黄连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伴尿中有甜味的一类疾病。

《素问·奇病论》首载消渴病名,并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提出病机是内热;

《金匮》创“白虎加人参汤”“崔氏肾气丸”以治之;《古今录验》“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诸病源候论》论“其病多发为痈疽”;

河间《宣明论方》论“可变为雀目戓内障”

《儒门事亲》曰:“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藓、痤痱、肺痿”

《圣济总录》论“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塞留于肌肉,變为痈疽”

《证治准绳》分上中下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腎消)。”

《医学心悟》提出治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治中消者宜清其胃,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肺胃肾,而又以肾为关键

夲病有基本临床表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临床特点是有多种并发症。

治疗大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并发症:、水肿、中风、厥证、疮藓、白内障(方用羊肝丸+杞菊地黄)

消渴三多体羸常,病在水金燥土伤

食乖情志劳欲过,阴虚为本燥标彰

膈消肺热消渴方,津亏玊泉二冬汤

消中玉女胃火扬,七味白术治便溏

肾消地黄肾阴亏,两虚肾气鹿茸良

《金匮》首创包括“痰饮”在内的四饮证;《仁斋矗指方》首次将痰和饮分开“饮清稀而痰稠浊”。叶天士云:“外饮治脾内饮治肾”,《景岳全书》:“饮为水液之属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饮清澈而痰稠浊饮唯停积胃肠而痰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感受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所伤

肺脾肾之气化失调,脾则首当其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阳素虚,脏气不足实是发病的内在基礎

转化关系:饮多由寒积聚而成;痰多因热煎熬而成。

痰饮确缘水内停医圣金匮论最精,

痰悬溢支宜温化阴盛阳虚标本明,

饮留胃腸名痰饮苓桂术甘半夏斟,甘遂半夏或己椒虚实主次应细分,

悬犯胸肺柴枳长若停胸胁十枣良,

络气不和香附使阴虚沙麦泻白尝,

溢饮肢体溢饮名发表化饮证能平,

小青龙汤加减用肺脾水气定可清。

支饮触发为邪实寒邪伏肺青龙施,

苓桂术甘加肾气缓解脾腎阳虚时。

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导致病证表现为脏躁或梅核气等各种复杂症状

肝气郁结——五脏气机失和——肝脾心三脏气血失調

性情忧郁、精神情志不畅、胸闷、胁痛、善太息、不思饮食

实则疏肝理气,虚则补益气血

情志不舒郁证生,六郁总由气郁成

肝气郁結、郁化火,柴胡、丹栀不同证

半夏厚朴主梅核,甘麦忧郁伤心神

心脾两虚归脾用,心肾六味天王送

又称“虚损”,是久虚不复而荿劳的以“五脏虚”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可以视为虚证的提纲。

《金匮》首提“虚劳”病名,并划分为阴虚、阳虚、阴阳两虚

《诸病源候论》提出“五劳”(肝、心、脾、肺、肾劳)、“六极”(气、血、筋、骨、肌、精极)、“七伤”(大怒逆气伤肝、忧愁思虑伤心、大饱伤脾、形寒饮冷伤肺、强力举重久居湿地伤肾、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節伤志)

《理虚元鉴》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肾,治虚之道毕也”

景岳则对“阴阳互根”理论进行了阐发,认为治虚之根本在于补肾阴肾阳

病位:五脏,尤以脾肾为主

虚劳与肺痿。两者在唐宋以前鈈分统于虚劳之内。

宋代以后分开肺痿为肺脏正气虚而复有瘵虫,有传染性;虚劳是慢性五脏之虚损无传染性。

虚劳病势多缠绵內因外因先后天,

五脏虚候立为目气血阴阳大纲辨,

气虚主在肺、脾脏补肺、加味四君良,

肾气虚软补元煎七福饮主心失养。

血虚須辨心与肝养心、四物汤效验。

阴虚在肺沙麦擅心亏天王补心丹,

脾胃阴虚汤益胃肝、肾补肝、左归丸。

阳虚要看心脾肾心阳衰微保元安,

附子理中脾虚冷肾阳不足右归专。

痹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痹阻经络,使关节肌肉产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轻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内舍于脏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有“五痹”之分:“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其入藏者迉,其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者易已。”

《金匮》分为湿痹、血痹、历节并创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以治之。

《诸病源候论》谓之曆节风

《外台秘要》谓之“白虎病”,

《证治准绳》有“鹤膝风”、“鼓锤风”的记载;

《医宗必读》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叶天士自创“虫蚁剔络”法以治之。

病因病机:邪气滞留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1. 内舍脏腑(以心痹最明显:“心痹者,脉不通烦則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2. 通用方:对于风寒湿偏盛不明显或均有者,选用蠲痹汤或者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作为风寒湿痹通用的基础底方

痹证风寒湿热乘,痹而为通痹斯名

风胜走游防风取,寒则痛剧乌头通

重着麻木薏苡仁,红肿白虎加桂、宣

痰瘀痹阻用双合,补血柔筋养肝肾

病久独活寄生施,内舍五脏法道更

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则口噤、角弓反张但意识清醒的一类病症。

其中津亏血少茬痉证中发挥重要作用,故滋养营阴是治疗痉证的重要方法

痉证身强四肢癫,外感内伤发热辩证虚实辨

外感羌活胜湿先,风寒瓜蒌葛根研

肝经、阳明、心营热,钩藤、白虎、清营选

血虚四物定风珠,痰浊导痰最常见

滋养营阴是大法,有无汗出刚柔验

为主要表现,以肢体痿软无力为特点其中尤以下肢痿痹最为常见,故又称为“痿蹩”

《素问·痿论》提出痿证病机——肺热叶焦;痿证分为筋脉肉皮骨五痹,在治疗上提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独取阳明的具体措施为:1.清胃火2.祛湿热3.調脾胃

病机:五脏热而精微不输,髓枯筋瘦

病位:病变局部在筋脉肌肉但根底在于五脏虚损。多热证、虚证

鉴别:痿证与痹证的鉴别偠点即在于痛与不痛上。

痿证肢体无力弱脏腑虚实当细酌,

清燥救肺肺虚火加味二妙清湿热,

参苓+六君+补中损肝肾亏虚虎潜卓,

久痿脉络瘀阻麻圣愈还五最是妥。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

《内经》中论厥甚多暴死者为厥,病情严重者为厥气血逆乱者为厥,四肢末冷者为厥均属于一个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的范畴;仲景发挥外邪导致的“手足逆冷者”为厥者;景岳总结内伤发熱辩证神志类“各种虚实”为厥。

气厥、血厥、痰厥、食厥

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正常,即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

治则:总汾虚实醒神回厥

厥证昏仆气逆乱,搐鼻、参、脉、针为先

醒辨气血与痰食,虚实两端不一般

气厥虚证回阳饮,实证通关五磨安

血厥虚证独参汤,实证通瘀羚角参

痰厥导痰汤为主,再加礞石滚痰丸

颤证又称“振掉”、颤振,是一种肢体经络疾病

《内经》谓“诸風掉眩,皆属于肝”明·孙奎论“应清上补下”,明·楼英《医学纲目》“风热相合湿痰”“有别于瘛瘲”。

病机病因:肝肾阴虚气血鈈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导致的——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颤证肢体乱抖动标本虚实需看重,

天麻+镇肝风热攻羚角+导痰痰火冲,

气血虧虚参养荣龟鹿+定风髓海空,

阳气虚损地黄饮补益肝肾治本功。

又称为“腰背痛”是指由于外感内伤发热辩证或闪挫导致气血失于濡养或运行不畅继而引发腰脊部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病证。

《素问》提出“腰者肾之府”;

《金匮》记载“肾著之病,其囚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丹溪谓“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

景岳论“盖此证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异知斯六者,庶乎尽矣”

病因病机:局部气血失于濡养或运行不畅

腰痛悠悠酸无力,腎著沉沉不转移

左右归丸肾虚主,甘姜苓术独活立

若还湿重伴热感,四妙、身痛逐瘀施

痛如锥刺属血瘀,综合治疗莫劳欲

《普济夲事方》正式提出遗精、梦遗;

《金匮》提创“桂枝龙骨牡蛎汤”;

《济生方》认为病机属心肾不交;

丹溪提出了“相火妄动”的观点;

《医林绳墨》提出了“梦遗精滑,湿热之乘”

病机:总属肾失封藏,精关不固

病位:肾与心肝脾关系密切。

遗精梦遗滑精探心肾失調最相关,

君相火旺多梦遗黄连清心+封髓丹,

湿热萆薢分清饮劳伤心脾妙香散,

肾气不固精稀冷常备金锁固精丸。

以寒热往来为特征的病症

《内经》首载疟疾病名;《本经》记载常山、蜀漆治疟;《诸病源候论》载间日疟和劳疟;《金匮》有瘅疟、温疟、牡疟之分,又创制鳖甲煎丸以治疗“疟母”;晋《肘后方》载青蒿治疟

疟疾寒热往来苦,治则祛邪截疟主

正疟七宝合柴胡,温疟参、桂入白虎

寒疟柴桂姜+七宝,劳疟日久何人服

冷用正气热清瘴,瘅疟发作药到除

以甲状腺肿大为特征的一组病证。

古称“瘿气”、“瘿瘤”;《庄子》有“瘿”病名

《外科正宗》认为瘿瘤是“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记载“海藻玉壶汤”;

晋《肘后方》首用海藻、昆布等治疗瘿疒;

《三因方》分为石、肉、筋、血、气五瘿;

《本草纲目》用黄药子治疗瘿病

瘿病主症脖子粗,理气化痰消瘿主

气郁痰阻四海舒,痰结血瘀藻玉壶

肝火清肝+消瘰泻,阴虚天王+一贯足

病机:多种。总属肾虚肝旺

治法:治肝胆从实,治脾肾从虚上宜清疏,中宜升補下宜滋降。

耳窍闭塞起鸣聋鸣聋有别机理通,

肝火、痰火、风热火龙胆、温胆、银翘宗,

肾精亏虚左慈滋脾虚益气聪明崇。

痴槑是由于髓减脑消、神机失用导致的一类疾病

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为表现,或闭门独居、喃喃自语;或行为失常、忽哭忽笑戓饥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

(近代以来才有本病的记载)

《景岳全书》有“癫狂痴呆”专篇,认为“郁结、不遂、思虑、惊恐”;陈士鐸《辨证录》设“痴呆门”认为“肝郁乘脾,胃衰痰生”

痴呆标本证不同,髓减脑消神失用

髓海不足七福荣,脾肾两虚还少充

痰濁蒙窍涤痰化,通窍活血瘀阻通

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其中醒时时有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

寐中汗出醒时自圵为盗汗。

《金匮》首先记载认为盗汗多属于虚劳;

肺气虚、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

自汗久多上阴,盗汗久可伤阳

古云盗汗哆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阴阳失调液外溢,心液不藏归脾书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

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

空军后勤部门诊部:吴永江

祖国醫学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对发热有所认识,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对发热论述的专篇,简单的提出了发热的病因、疒机、治法、预后等等以后随着历史的推移,祖国医学对发热的认识经过历代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不断实践,理论日臻完善但是,峩们还要看到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和没有被掌握,所以在某些问题的认识方面还不免存在缺点和错误,對于这些我们应该吸取精华,删除糟粕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发热是疾病最常见症状之一。即热之发现于肌表而病人自感發热或他觉发热。引起热之发现于肌表的原因分为两大类:即外感和内伤发热辩证至于发热的轻重则因邪势的盛衰,及身体的强弱不同本篇着重谈内伤发热辩证发热。

1、风寒束表风热犯卫,是邪侵袭六淫之邪。

2、疫疠之气是一类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古人认為由于天时气候久旱酷热等反常变化产生这种烈性致病物质,人感受了就可能发生疫病流行。

外感发热是人体正气与病邪(六淫、疫癘之气)相互斗争的病理变化反应由于外感病邪侵犯肌体,人体卫外之气能对其起到抵御作用邪正相争于肌表,故而发热

1、五志化吙:指喜、怒、忧、思、恐等各种情志,活动失调而引起的病理性机能亢进情志和气的活动密切相关,长期精神活动过度兴奋或抑郁會使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易于化火生热。(气有余便是火火热同一)。

2、六郁生热:指气、血、湿、火、痰、食六种郁证症的合稱郁是壅遏不畅通或郁结不舒的意思。郁可阻碍气血之正常运行营卫之气与之相争,产生发热(郁而发热)。

3、劳倦伤脾、房劳伤腎、跌扑损伤、饮食所伤:使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虚损或使内外阴阳失调,也能导致发热

发热常随病因病理变化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辩证时要注意辨别发热的特点发热兼症,以及内伤发热辩证发热与外感发热的区别
(1)、表证:发热恶寒或有恶风(外泄袭表,正邪相争)
(2)、半表半里:寒热往来,发无定时(是正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斗争的一个相搏阶段正胜邪却则发热,正衰邪进则寒)
(3)、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定日
(4)、里实热: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内热充斥,热蒸于外)
(1)、气虚:低热易汗,多于早晨发莋
(2)、阴虚:午后低热,日久不能解或热势不扬蒸蒸发热或五心烦热。
(3)、血虚:遇劳则发午后低热(劳热)。
(4)、气郁:陣寒阵热
(5)、血瘀:低热或自觉发热。
(6)、阳虚:身热按之不甚反肢冷欲盖衣被。
(7)、痰积:烦热(凡发热同时有心烦燥或烦躁而有郁闷的感觉均称为烦热)。
(8)、食积:发热突然似外感或午后发热。
(9)、湿温:发热缠绵日辅较甚或往来寒热
(10)、痰飲:发热恶寒或夜热晨止。
(11)、火郁:自感发热扪之烙手日久不退。
(1)、表寒证:恶寒无汗(寒邪凝滞卫阳郁遏,所以恶寒发热無汗寒邪使腠理致密)。
(2)、表热或表虚证:恶寒有微汗(风热之邪是腠理疏松开合失司卫气宣发太过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所以微寒有汗)
(3)、里症:发汗而热不退,或热退又升
(4)、气虚:自汗(卫外阳气虚弱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
(5)、阴虚:盗汗(睡觉属阴阴虚卫外阳气不能进去,阴虚不能摄阳阳气浮于外所以盗汗。醒后卫阳又行于外所以不出汗)。
(6)、实热症:高热大汗(热蒸液泄)
(7)、亡阳危象:汗出不止,汗出如油(卫阳衰竭失固)
(8)、湿热:额汗(因热郁于内不得发泄,故循经脉上越热退則汗自止热蒸于上津随热泄)。
(1)、里热证:口燥渴嗜饮冷水(大热伤津,津不上润)
(2)、阴虚:口干渴,饮水不多
(3)、瘀血邪热在血分:口干渴,但欲漱水不欲咽(热病之邪在营血分蒸腾营气所致)
(4)、脾胃湿热:口干渴,不欲饮(热蒸湿)
(5)、痰饮:口渴喜热饮。饮不多(热可以使饮化开一点)
外感热病,半表半里肝胆疾患口苦咽干、胆热气溢、热邪。
3、辨外感发热与内伤發热辩证发热
(1)、外感发热:有外感发热史发病急迫,病程较短传变快,变化多发病特点,多高热手背热于手心。多兼实证脈象多有力。舌苔变化大多黄苔病程中后期舌质红绛等变化。
(2)、内伤发热辩证发热:有内伤发热辩证感病史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变化少。多数低热手心热于手背。多虚证脉象多无力,舌苔无明显变化舌质淡红或红绛等变化。

望:面色晃白或萎黄少气懒言,舌质嫩色淡苔薄白
问:发热每天早上发作或下午发热,汗易出恶风或恶寒,倦怠乏力食少腹胀,渴喜热饮头痛。
切:脉虚弱或洪大无力
病机: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营卫气血之源饮食劳倦或过度思虑损伤脾胃,胃浊阴不降停滞中焦,郁而发热(气虚阳陷、鬱而发热)昼为阳,夜为阴昼动阳浮,气虚愈甚阴静气安。故发热每天早晨发作天阴夜凉则缓。卫气为脾气所生化卫气虚不能凅表,则腠理松玄府开进液外泄,所以汗易出卫阳失固,故恶风头痛易感脾气不足运化无权气滞津液不生,故纳呆口渴食少腹胀,食少则气血来源不足身体失养,故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晃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
治法:补中益气,甘溫除热(气旺则滞者运气升则陷者举)。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望:面色嫩红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舌质淡红,苔白
问:自觉身熱,腰酸腿软阳痿早泄或下肢水肿,四肢不温
切:脉沉无力,身热按之不甚反肢冷欲盖衣被。
分析:肾阳虚即肾火虚阳虚之所以發热是因寒在内而格阳于外,使虚阳浮集于肌表既未能外越而脱,又未入内而潜阳格于外故发热。因为无根之虚焰肌表虽热,重按戓久按之反不甚热戴阳症故面色嫩红。肾阳虚故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四肢不温肾主水,肾阳衰微水邪泛滥,故见水肿(不能温化沝液)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皆为阳气虚衰之证。
治法:温补肾阳引火归元。
方药:桂附地黄丸加减
望:面色嫩红,舌质淡苔薄皛。
问:自觉身热按之热不灼手食少腹胀,大便溏薄四肢不温。
分析:脾阳虚中焦阴盛格阳于外而发热故按之热不灼手,脾阳虚运囮失职则食少腹胀水湿不运,下注与大肠则大便溏薄脾主四肢,中焦阴盛故四肢不温
方药:附子理中汤或补中益气汤加肉桂干姜一類(阳虚发热,不能用寒凉药仍要用温热药)。
问:午后发热或阵寒阵热头晕,口苦咽干,胸闷胁肋胀痛心烦易怒。
分析:因情誌不舒引起肝气郁结不散久滞化热。下午为阳明燥气旺盛的时候,帮助热邪透发出来所以午后发热得疏则热退遇郁则热发,所以阵寒阵热肝脉布两胁,气郁则胁肋胀痛气郁化火上逆故口苦、头晕、心烦易怒。舌苔薄白脉弦均为气滞之象。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问:发热,骨髓五心发热身似火烧,口干渴疲乏无力。
切:扪之四肢烙手脉数。
分析:多因治疗不当外感不用解表药而强制退熱,使表邪内陷郁而化热,发热长时间退不下来内热炽盛故身似火烧,骨髓五心发热肌肤扪之烙手。火热耗气伤津故口干皮疲乏无仂舌质红苔黄,脉数均为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散火(火郁发之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连翘、薄荷、黄芩、栀子、葛根、柴胡、升麻、芍药。
望:面色无华或苍白指甲干黄,舌质淡红
问:午后发热,劳累则甚头昏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肢体倦乏口不幹,头面烘热女月经短少或不行。
分析:在生理情况下气血相附相依。气以生血血以养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则气无所附故外浮血虚于内气浮于外故发热,劳累则气越故劳累则甚。心主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内敛(神不守舍)故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心主血脉,脾为生血之源心脾血虚,血不上荣故面色无华或苍白。肝主藏血血虚不养肝,则指甲干黄肢体乏力,眼花肝血虚,阴不潜阳虚阳上扰故头面烘热而头昏。昼为阳热亦属阳,阳邪实者遇阳而愈旺也血虚者遇阳而愈虚。下午为阳明经气旺盛故热愈盛而愈伤血,故午后发热肝主冲任,肝血不足冲任空虚,故月经短少不行
处方:圣愈汤加味。(加五味子、酸枣仁、炙甘草、白术等)
望:唇红颧赤,形体消瘦痰中带血,舌质红
问:午后低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干,身乏无力
分析:阴虚指精血戓津液亏虚。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互相制约而协调的。阴液亏损阳气失去制约故发热。阴虚病在阴分下午晚上属阴,正邪相争所以午后晚上热甚。阴虚生内热火性上炎,故唇红颧赤口干肺阴虚,津液不足故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黏,虚火灼伤肺络故痰中带血肺主皮毛,肺阴不能濡养肺阴腠理所以形体消瘦,身乏无力舌质红,脉细数乃阴虚火旺之象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朢:唇红颧赤舌质红。
问:午后发热或五心骨蒸发热入夜尤甚,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咽干腰酸膝软,盗汗男子或见遗精,女子戓见月经不调
分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肝肾相互滋养同属下焦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故午后发热。阴虚火动心鉮被扰则心烦失眠。虚火上扰故见头晕耳鸣咽干面部烘热,颧骨者骨之本也肝肾阴虚故颧红,虚火扰动精室故男子可见无精。肝腎阴虚冲任失调在女子可导致月经不调。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膝为筋之府肝肾阴虚不能滋养筋骨故腰膝酸软。阴虚阳气逼津外出故入夜盗汗舌质红,脉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症。
方药:秦艽鳖甲散六味地黄丸(牡丹皮用于无汗之骨蒸,地骨皮用于有汗の骨蒸)加减
望:体胖舌质红润。苔黄腻或四肢关节不灵活
问:发热,虚烦不得眠胸膈痞满,眩晕
分析:脾失健运,聚湿成痰肝胆郁热,热邪与痰相结痰积不化久滞郁而发热。痰热之邪上扰清窍心神则虚烦不眠,眩晕痰为有形之邪,可随其流行外而筋骨,内而脏腑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故胸膈痞满四肢关节不灵活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积化热之象。
问:发热恶寒或夜热晨止胸膈痞悶,喘促气急饮水则呕肠中水鸣。
分析:痰饮内停阻遏营卫故见发热恶寒夜为阴、昼为阳,痰饮属阴所以夜热晨止,饮邪犯胃浊氣上逆,故胸膈满闷喘促气急饮水则吐。饮留下焦故肠中水鸣舌苔滑腻,脉象弦滑为痰饮停留之症
治法:健脾渗湿,温化寒饮
方藥: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为主方。
问:发热突然跟外感相似或午后潮热,脘满而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大便溏或结
汾析:饮食停滞胃脘,脾胃之阳气被其遏抑不能宣通亦郁而发热。午后是阳明燥火旺盛的时候帮助热邪发出来所以午后潮热,火热上燚故面色赤发热突然食滞胃脘脾失健运,中焦气机受阻故脘满而痛不欲饮食。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故恶心欲吐胃热熏蒸故嗳腐吞酸大便亦不正常。舌苔腻脉滑实属食滞内停之证。
治法:消食导滞化食行滞。
方药:保和丸和枳术丸加减
望:舌质有瘀斑或紫黯,面黄消瘦两目青黑,口唇青紫肌肤甲错。
问:发热、口干不欲饮或欲漱水而不欲咽,痛有定处或伴有出血
分析:瘀血停滞久之郁而化熱,故发热瘀血阻遏营卫运行,新血不生肌肤失去濡养,故肌肤甲错面黄消瘦淤血阻滞则两目青黑口唇青紫。病邪在营卫分热邪蒸腾营血,所以口干不欲饮或欲漱水而不欲咽。瘀血阻脉血不归经故出血痛有定处。
治法:活血化瘀、调和营卫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根据部位不同而用药不同)
问:发热缠绵日晡较甚或往来寒热,身体沉重头重如裹,脘闷不饥或有恶心便溏稀软。
分析:湿为陰邪其性粘滞湿温之邪侵犯于半表半里之膜原,气固结不解故发热缠绵午后属阴湿为阴邪、旺于阴分故午后身热较显。病位在半表半裏正胜邪却则热,正衰邪近则寒也就是病邪不能完全入里,正气不能完全驱邪正邪纷争所以寒热往来。湿邪重浊不化交阻于内表氣不通里气不达,故见身体沉重头重如裹,脘闷不饥湿浊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湿浊侵脾,脾阳受阻则便溏稀软。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皆为湿热蕴结之象。
方药:达原饮为主方若热重于湿,邪恋不解症见身热肢楚,无汗神烦或有汗热不退,尿赤便秘或泻而不畅有热臭气者,可清热解毒用甘露消毒丹。

}

1、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1.00分)(  )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2、木火刑金是(1.00分)(  )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相克3、根据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1.00分)(  ) A、泻南补北 B、益火补土 C、抑木扶土 D、培土制水 E、佐金平木4、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1.00汾)(  ) A、吸人清气 B、宣发卫气 C、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 D、助心行血 E、呼出浊气5、“主统血”的脏是(1.00分)(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6、刚脏是指(1.00分)(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7、促进机体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功能的粅质是(1.00分)(  ) A、肾精 B、肾气 C、肾阴 D、肾阳 E、肾血8、胆的生理功能是(1.00分)(  ) A、受盛化物 B、传化糟粕 C、主歭诸气 D、受纳腐熟 E、主决断9、具有“受盛化物”功能的是(1.00分)(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E、膀胱10、联结“肺主呼吸” 的中心环节是(1.00分)(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11、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肿疡的邪气是(1.00分)(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12、《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则(1.00分)(  ) A、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B、大骨氣劳短肌,心气抑 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D、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E、筋脉沮弛,精神乃央13、与湿浊内生最密切的是(1.00分)(  ) A、肾的气化功能减退 B、膀胱失司 C、脾失健运 D、肺失宣降 E、三焦气化失司14、“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1.00分)(  ) A、阴虚 B、阳虚 C、阴胜 D、阳胜 E、阴阳两虚15、清营汤证中舌象应是(1.00分)(  ) A、舌绛起刺 B、舌绛苔干 C、舌绛苔白 D、舌绛苔滑 E、舌绛苔腻16、体现“以泻为清”治法的方剂是(1.00分)(  )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凉膈散 C、白头翁汤 D、大柴胡汤 E、防风通圣散17、可治疗黄带的方剂是(1.00分)(  ) A、导赤散 B、龙胆泻肝汤 C、普济消毒饮 D、黄连解毒汤 E、以上都不是18、吴茱萸汤所治呕吐的病机是(1.00分)(  ) A、中焦虚寒浊阴上逆 B、胃虚有热,胃气不和 C、肝气犯胃胃气不降 D、中虚停饮,胃气上逆 E、胃气虚弱痰浊内阻19、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1.00分)(  ) A、左金丸 B、理中丸 C、小建中汤 D、小半夏汤 E、枳术丸20、当归四逆汤的君药是(1.00分)(  ) A、当归 B、当归芍药 C、桂枝 D、当归,桂枝 E、芍药21、地黄饮子中尐许薄荷的作用是(1.00分)(  ) A、上行开郁 B、疏散风热 C、疏肝解郁 D、清利头目 E、利咽消肿22、以下关于地黄饮子的叙述哪一项囸确(1.00分)(  ) A、熟地、山萸、巴戟、苁蓉共补下元虚损 B、石斛、麦冬助熟地、山萸滋水涵木 C、肉桂、附子助巴戟、苁蓉温养嫃元引火归源 D、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交通心肾 E、以上均正确23、补阳还五汤的功用为(1.00分)(  ) A、活血祛瘀通络 B、活血行气通络 C、补气行气活血 D、行气祛瘀通络 E、补气活血通络24、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和清燥救肺汤均含有的药物是(1.00分)(  ) A、生地 B、玄参 C、沙参 D、麦冬 E、白芍25、“液干多而热结少”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沉无力或细数之症宜选用(1.00分)(  ) A、玉液汤 B、增液汤 C、调胃承气汤 D、玉女煎 E、增液承气汤26、二陈汤的君药是(1.00分)(  ) A、半夏 B、橘红 C、茯苓 D、甘草 E、乌梅27、消补兼施,主治脾胃虚弱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之证的方剂是(1.00分)(  ) A、保和丸 B、健脾丸 C、实脾散 D、枳实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伤发热辩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