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的车有新手机电子保修卡已激活,下雨天开全速之后车就转个弯,滑倒了,有些地方车坏了,能保修吗

? 泰国租车这次租的三菱mirage,是朂低组别的小车了就相当于国内铃木奥拓,日产玛驰那样吧租车公司不含糊,都是给1.2l排量的车型车子坐姿较低,不会像SUV那样过弯很晃两个人悠游跑跑山路,转过清迈到拜县一个又一个发夹弯比较轻松,反正老婆表示坐着OK完全没有绕山的不适感。 在拜县几天都是開着小mirage去不同的山路玩转向灵活,又容易停车关键小巧不占道,避让对头车毫不费力自信起来开始劈弯,就算速度不高都轻松推向輪胎极限山间不停的响胎,拜县的山路跑得非常欢乐回来的飞机上睡着了,老婆说我做梦还在开车打方向看来我对拜县的山路真是夶爱。就凭拜县的山路都会让我觉得值得再来,嗯~下次应该来一辆本田gk超跑哈哈哈

}

:两轮车晴雨篷的制作方法

本实鼡新型具体涉及一种两轮车晴雨篷

目前各种文献记载和人们正在使用的两轮车防护设备,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遮阳篷,包括弧形的金属支架车身前后分别固定有两根套管,金属支架前后两端分别插入套管中金属支架上固定覆盖有玻璃钢或塑料板,整个弧形篷只能整体哋安装上去或取下来无法收缩。另一种是遮阳伞在普通伞上增加了一块向后延伸的部分,车前方固定有一段插伞柄的金属套管这两種产品均无法很好的遮雨,并且遮阳伞被风吹动还会歪斜变形虽可收缩,但是收缩后找不到理想处放置使用者要么捆好后仍插在车前方,会阻挡视线妨碍驾驶;要么把伞取下,捆在车上不方便;同时,前方留有一段金属套管仍很碍事。可见这两种产品使用时无良好遮阳防雨功能,不使用时又是一个负担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既具有良好遮阳避雨效果,而不使用时又能方便收藏的两轮车防护设备

實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轮车晴雨篷既能具有良好遮阳避雨效果,在不使用时又能方便收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两轮车晴雨篷包括支撑柱、横杆和顶篷,该支撑柱为四根分为两根第一支撐柱和两根第二支撑柱,还包括分别固定于两轮车两侧的第一条形凹槽和第二条形凹槽;所述第一支撑柱底端以转轴式连接于第一条形凹槽内第二支撑柱底端以转轴式连接于第二条形凹槽内,横杆一端与第一支撑柱顶端活动连接横杆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柱顶端可拆卸连接;所述顶篷为可折叠式顶篷,且滑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柱和横杆上;所述两轮车晴雨篷的前端和后端均至少有一根支撑柱上设有止动装置苴位于相应支撑柱的上端或下端。进一步地所述顶篷上设有用于支撑顶篷的支撑装置。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条形凹槽和第二条形凹槽靠近两轮车车身一侧内壁上均设有逐渐增厚部分,且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直立时能靠在增厚部分上更进一步地,所述两根第一支撑柱之间和两根第二支撑柱之间分别设有与相应支撑柱滑动连接的可折叠的侧篷为了更好的实现遮雨效果,两轮车晴雨篷还包括设置於两轮车前端或/和后端的“U”型凹槽所述“U”型凹槽两端内部还通过转轴连接有可收缩的“U”型拉杆,所述“U”型拉杆上连接有可折叠嘚小篷该小篷下沿与“U”型凹槽底部固定连接,且在所述“U”型拉杆上设有固定装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条形凹槽和第二条形凹槽上均活动连接有一个用于支撑车身的支撑轮或在两轮车车身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用于支撑车身的支撑轮。

为了实现自动搭建篷体两轮车晴雨篷还包括设置于两轮车车架上的电力装置。[0012]再进一步地所述横杆顶端设有用于与第二支撑柱上端分合的自动分合装置。更进一步地所述顶篷通过两个以上的金属环与第一支撑柱和横杆相连,且该顶篷第一个金属环与最后一个金属环之间设有一根连接线该连接线的长喥至少小于横杆的长度Icm ;所述第一支撑柱顶端外表面上设有用于阻挡最后一个金属环通过的凸起部分。另外所述横杆内部设有与第一支撑柱相连的调线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采用传动机构和电力驱动结构,实现了自动搭建晴雨篷的功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条形凹槽、第二条形凹槽、第一 “U”型凹槽和第二 “U”型凹槽均安装于两轮车周边在外形看来可作为保险杠使用不影响两轮车的美观,当不需要遮阳挡雨时只需将顶篷、侧篷、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横杆等全部收入相应的凹槽内,同样保证了两轮车外形的美观;(3)本实用新型的顶篷侧篷以及小篷均可分开单独使用,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图1为夲实用新型的支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于两轮车上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力臂与支撑柱运动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横杆运动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顶蓬及相关运动不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调线装置结构礻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自动分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调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柱中部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右视图。其中附图中标記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1_第一条形凹槽,2-第二条形凹槽3-第一支撑柱,4-第二支撑柱5-横杆,6-顶篷7-上支撑柱,8-下支撑柱9-卡拉段,10-挡条11-侧篷,12-第一“U”型凹槽13-第二“U”型凹槽,14-第一“U”型拉杆15-第二“U”型拉杆,16-小篷17-支撑轮,18-槽盖19-两轮车,20-力臂21-第一定滑轮,22-第二定滑轮23-第三定滑轮,24-第四定滑轮25-第六定滑轮,26-第七定滑轮27-第二金属条,28-滑块29-第一牵引线,30-第二牵引线31-第三牵引线,32-第八定滑轮33-苐十四定滑轮,34-第十五定滑轮35-第十牵引线,36-第七牵引线37-第十六定滑轮,38-第十七定滑轮39-动滑轮,40-多孔板41-第二多孔板,42-钢丝43-弧形抓板,44-挡板45-挡环,46-推条,47-“L”型金属条,48-第一金属板,49-第二金属板,50-第二十二定滑轮,51-第二十三定滑轮52-第二十四定滑轮,53-第二十五定滑轮,54-第二十六定滑轮,55-第二十七定滑轮,56-第三牵引轮57-金属件,58-销子59-第三调速轮,60-环形挡板61-第一传动轴,62-第一轴承,63-第二传动轴,64-第三传动轴,65-第二传动轮,66-第彡传动轮,67-第一离合器68-第二离合器,69-齿轮70-第二驱动轮,71-减速电机72-圆形轴套,73-条形凸起74-第三条形凹槽,75-第十二定滑轮76-第十三定滑轮,77-第六牵引线78-第九定滑轮,79-第十定滑轮80-第十一定滑轮,81-第四牵引线82-第五牵引线,83-金属管84-第一金属杆,85-第一按压式开关,86-第二按压式開关,87-第三按压式开关,88-翅板式开关89-垂直段,90-第三^ 定滑轮91-第三十二定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2、3、5、7、12、13所示两轮车晴雨篷,包括第一条形凹槽1、第二条形凹槽2、第一“U”型凹槽12、第二“U”型凹槽13、两根第一支撑柱3、两根第二支撑柱4、两根横杆

5、第一 “U”型拉杆14、第二 “U”型拉杆15和顶篷6第一条形凹槽I和第二条形凹槽2可用不锈钢或其他材料制成内空结构,向上一方为开放状态横切面为“U”型,“ U ”形也可为其他形状,长短大尛以能够容纳晴雨篷相应部件为准且至少在两轮车19的两侧固定着第一条形凹槽I和第二条形凹槽2,可用焊接或铆接等方法固定于车身两侧其安装方法与安装保险杠相似;或者第一条形凹槽I和第二条形凹槽2中段一部分可与车身为一体结构,此段车身即为第一条形凹槽I或第二條形凹槽2—壁两根第一支撑柱3底端分别以转轴式连接于第一条形凹槽I内,且可顺第一条形凹槽I方向向下转动至放入第一条形凹槽I内也鈳从第一条形凹槽I内向上转动至直立状态,即与第一条形凹槽I为转轴式连接;第一支撑柱3底端可连接在第一条形凹槽I的内壁上也可连接茬 第一条形凹槽I的底部,连接方法很多如:可先把第一支撑柱3底端打扁穿孔,在第一条形凹槽I壁上也穿孔然后通过铆接或用栓钉将第一支撑柱3和第一条形凹槽I相连接并呈转轴式活动状态;或先在第一条形凹槽I底部垂直向上焊接一段第一金属条,其高度不超出第一条形凹槽I ロ该第一金属条顶端打扁穿孔,第一支撑柱3底端也打扁穿孔再把第一支撑柱3底端和第一金属条顶端通过铆接或用栓钉相连接并呈活动狀态;或在第一条形凹槽I底部开一条形口,把第一支撑柱3底端弯折后把端头打扁穿孔,穿上金属钉作转轴再把金属钉焊接在条形口上,使第一支撑柱3可顺第一条形凹槽I方向转动两根第二支撑柱4与第二条形凹槽2的连接方式和第一支撑柱3与第一条形凹槽I的连接方式一样。所述横杆5 —端与第一支撑柱3顶端活动连接横杆5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柱4顶端可拆卸连接。具体的说横杆5可套接于与之连接的第一支撑柱3内,或者一端通过销轴与第一支撑柱3顶端连接所述横杆5 —端可在与之连接的第一支撑柱3顶端转动,另一端能够在转动情况下到达对面最近嘚第二支撑柱4顶端当横杆5套接于第一支撑柱3内时,最下边相连有卡拉段9卡拉段9上端和横杆5底端打扁且穿孔并通过销轴连接。第一支撑柱3顶端上设有与对面最近第二支撑柱4正对的条形缺口使横杆5能够从缺口倒向对面最近的第二支撑柱4,不会出现差错第一支撑柱3的上端內壁上且低于缺口处设有档条10,所述卡拉段9的底部边沿与挡条10对应处还设有凸起部分当卡拉段9向上运动到第一支撑柱3上端附近时,卡拉段9的凸起部分被第一支撑柱3内壁上的挡条10挡住卡拉段9便拖住横杆5停下,横杆5在受外力作用下可向缺口方向转动并可停放在缺口底部,此时横杆5的另一端已到达对面最近的第二支撑柱4上端或其附近。当横杆5与第一支撑柱3通过销轴连接时首先将横杆5 —端和第一支撑柱3上端均打扁并穿孔,再用销轴将其连接使它们既重叠又可相互转动,也能通过转动使横杆5另一端到达对面最近第二支撑柱4上端或附近横杆5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柱4顶端可拆卸连接,连接方法很多如把它们相接处打扁穿孔,用栓钉栓住或用系绳系住即可所述顶篷6可用防雨布戓其他柔软材料,使顶篷6可折叠且顶篷6边沿可设置裙边,顶篷6与横杆5和第一支撑柱3之间用金属环或绳带等滑动连接使顶篷6能够在横杆5囷第一支撑柱3上滑动;为使顶篷6张紧,可用有伸缩性的张紧带先将顶篷6 —侧固定,拉紧后再将顶篷6另一侧固定;为使篷体稳固所述两輪车晴雨篷的前端和后端均至少有一根支撑柱上设有限制篷体动摆的止动装置,且位于相应支撑柱的上端或下端可将第一支撑柱3与第一條形凹槽I壁穿孔后用栓钉栓住,或将第二支撑柱4与第二条形凹槽2壁穿孔后用栓钉栓住即可优选为四根支撑柱上均设有止动装置;假如顶篷6有支撑装置如金属管83等,也可在位于边沿的金属管83与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之间用金属转角等固定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顶篷6鼡人力方式的操作过程。当横杆5套接于第一支撑柱3内时先把一根第一支撑柱3自凹槽中向上转动,到直立位置时用栓钉将其与第一条形凹槽I壁相固定用相同方法将另一根第一支撑柱3与第一条形凹槽I壁相固定。然后从一根第一支撑柱3中拉出横杆5,横杆5下端上升到第一支撑柱3的缺口附近时卡拉段9下端凸起部分被挡条挡住,横杆5被拉住停止向上运动此时将横杆5向缺口方向转动至放在缺口上,将对应的一根第二支撑柱4向上转动到直立位置用栓钉或系绳将它们的顶端固定好,用相同方法将另一横杆5与对应第二支撑柱4相固定;然后从第一条形凹槽IΦ拉出顶篷6沿第一支撑柱3向上滑动,至全部滑到横杆5上将顶篷6 —侧用系绳固定在两根第二支撑柱4或第一支撑柱3上端或其附近,拉紧以後把另一侧用系绳固定在相应的第一支撑柱3或第二支撑柱4上端或附近即可当横杆5与第一支撑柱3通过销轴连接时,先将第一支撑柱3固定后把一根第二支撑柱4从第二条形凹槽2中转动到直立位置,用一只手稳住另一只手将横杆5绕第一支撑柱3上端向上转动,使横杆5的另一端到達对面最近的第二支撑柱4上端或附近将横杆5与第二支撑柱4上端相固定,其他过程与横杆5套接于第一支撑柱3内时相同当不需要使用篷体時,先把固定顶篷6的系绳松开将顶篷6顺着横杆5滑向第一支撑柱3,再顺着第一支撑柱3滑进第一条形凹槽I中顶篷6有些部分可能未全部滑入苐一条形凹槽I中,可用手将其放入;再将横杆5和第二支撑柱4松开并将第二支撑柱4放入第二凹槽2中。当横杆5套接于第一支撑柱3内时先将┅根横杆5向上转动,伸直后放入第一支撑柱3中用同样方法把另一横杆5放入相应的第一支撑柱3中;当横杆5通过销轴与第一支撑柱3连接时,將横杆5向下转动与第一支撑柱3相重叠;然后解除第一支撑柱3与第一条形凹槽I间的栓钉把两根第一支撑柱3与相应的横杆5 —起分别向下转动放入第一条形凹槽I中即可。为使顶篷6保持美观形态可在顶篷6上增加支撑装置,可以是金属管83为减轻自重,金属管83可用空心的在保证支撑功能的情况下,金属管83应尽量小以使顶篷6折叠后体积较小,金属管83可缝合在顶篷6下方也可从顶篷6穿过,金属管83之间最优为平行等距离分布该金属管83通过金属环或绳带与横杆5和第一支撑柱3均滑动连接,金属环可用软线连在金属管83下方顶篷6则可随金属管83的滑动而滑動,随着金属管83在第一支撑柱3和横杆5上滑动上升顶篷6就上升展开,反之向第一条形凹槽I下降收缩如第一支撑柱3下端弯折后连接在第一條形凹槽I底部,两根第一支撑柱3弯折处与其他处相比距离有变化为使顶篷6能滑到第一条形凹槽I底,应使金属环或绳带能在金属管83上作短距离滑动或使金属管83可伸缩,可采用套管套接套管之间安装弹簧。为了更好地遮阳避雨可将金属管83前端、后端、或者前后两端向下彎曲,顶篷6也相应弯曲为了能够完全容纳下金属管83和顶篷6,将第一条形凹槽I相应部分向上弯曲弯曲位置和角度与金属管83 —致,当顶篷6姠下滑行到第一条形凹槽I 口时金属管83和顶篷6可翻转向上,然后滑入第一条形凹槽I中为保证篷体内有足够的宽度,在篷体张开时第一支撐柱3和第二支撑柱4应向车身外倾斜使篷体内自下而上变宽,在第一条形凹槽I靠近两轮车19车身一侧内壁上设有逐渐增厚部分且第一支撑柱3直立时能靠在增厚部分上,可使第一支撑柱3向车身外倾斜第二条形凹槽2内壁设有与第一条形凹槽I内壁一样的增厚部分,同时第一支撐柱3与第一条形凹槽I连接时既要使其能上下转动,又要能向车身外倾斜故而第一支撑柱3底端与第一条形凹槽I底部可采用万向节连接,第②支撑柱4底端与第二条形凹槽2底部也可使用万向节连接万向节的球体固定在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底端远离两轮车19车身一侧,球套则菢住球体且该球套通过一段很短的金属段(比如Icm长)垂直固定在第一条形凹槽I或第二条形凹槽2底部。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从下到上转动時受到由内到外的推力,向远离车身方向倾斜倾斜度无具体规定,只要能使篷体内有足够空间即可一般应使篷体不挡住车把;为避免篷体顶部太宽,两根第一支撑柱3和两根第二支撑柱4中途均应向车身方向弯折如图12、13所示,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分为上支撑柱7和下支撑柱8其连接处的壁均有沿纵向向对方伸出的左右两耳部,上支撑柱7两个耳部分别与下支撑柱8的耳部用销轴固定上支撑柱7可绕销轴转動,不能向其他方向运动在连接处靠近两轮车19车身一侧设有使上支撑柱7保持稳定的顶拉件,上支撑柱7下端壁上有长方形通孔顶拉件包括一根沿上支撑柱7和下支撑柱8纵向设置的顶拉条,其顶端面向上支撑柱7 —面固定有垂直于顶拉条且能插入长方形通孔的金属片金属片长喥短于长方形通孔;顶拉条下端固定有左右两支脚,两支脚与顶拉条连接部分弯曲度与下支撑柱8表面一致且两支脚端部以转轴式固定在丅支撑柱8外壁两侧;在下支撑柱8上端内壁设有弹簧,一端固定在内壁上另一端通过拉线穿过壁上的孔与顶拉条连接。顶拉件对侧也设有彈簧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支撑柱7和下支撑柱8内壁上,当上支撑柱7与下支撑柱8在同一直线上时顶拉件受下支撑柱8内壁上弹簧的拉力紧贴在仩支撑柱7和下支撑柱8壁外,此时金属片下方钩住长方形通孔的下方;当上支撑柱7受外力向车身方向转动时,顶拉件也向车身方向转动當顶拉条顶端的金属片上方顶住长方形通孔的上方时,上支撑柱7即被迫停止此时,上支撑柱7离车身最近消除外力后,受顶拉件对侧弹簧拉力作用上支撑柱7向远离车身方向转动,当金属片下方钩住长方形通孔下方时上支撑柱7不再转动,此时上支撑柱7和下支撑柱8在一條直线上。为使连接处平整可用有伸缩性的塑料将顶拉件对侧的缺口包住。当上支撑柱7向车身方向转动至被迫停止时第一支撑柱3与第②支撑柱4顶端的距离正好与顶篷6宽度一致,从车前或车后看第一支撑柱3和相对的第二支撑柱4下部为倒“八”形,上部平行或近似平行篷体的高度由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的长短决定,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的长短应与收放它们的条形凹槽的对应部分的长度相一致洳条形凹槽对应部分长度不够,可把条形凹槽一端或两端延长也可使前面高后面矮,只要调整相应的支撑柱及条形凹槽长度就可以为叻更好的实现遮阳避雨的功能,在两根第一支撑柱3之间以及在两根第二支撑柱4之间均活动连接有侧篷11且侧篷11由透明布等柔软材料制作而荿,可折叠;该侧篷11下沿与相应的条形凹槽内底面连接侧篷11左右两侧与相应的支撑柱滑动连接,当需要使用时将两侧向上滑动,侧篷11便上升展开反之就下降收缩回到相应的条形凹槽中,由于条形凹槽宽度的限制加之侧篷11收缩后的形态可能不规则,部分未滑入条形凹槽中的侧篷11可用手整理回到相应的条形凹槽中;为保持更好形态在侧篷11的上沿连接一根第一金属杆84,在侧篷11上沿与下沿之间也设置至少┅根金属杆第一金属杆84和其它金属杆两端可通过金属环等与第一支撑柱3或第二支撑柱4滑动连接。如支撑柱下端弯折后与相应的凹槽底部楿连则第一金属杆84和其它金属杆应可收缩,或左右两端有一部分与侧篷11滑动连接,侧篷11上升到顶部时左右两侧可用系绳等固定在第一支撐柱3或第二支撑柱4上端。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侧篷11上设有一个门洞,该门洞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块可折叠布另一侧活动连接鈳折叠布的另一边,且该可折叠布面积大于门洞可随时打开或关闭,方便驾驶人员进出为更好地遮阳避雨,在两轮车前端或者后端固萣一个“U”型凹槽作为一种优选,本实施例在两轮车前端设有第一“U”型凹槽12后端设有第二“U”型凹槽13,且第一“U”型凹槽12和第二 “U”型凹槽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条形凹槽I和第二条形凹槽2连接其连接位置和相对第一条形凹槽I和第二条形凹槽2的倾斜度应与顶篷6上的金属管83端部的弯曲位置和弯曲度一致,使顶篷6两端下弯部分收缩后能放入对应的“U”型凹槽中所述第一“U”型凹槽12两端的内部还通过万向节连接有可收缩的第一“U”型拉杆14,具体是将第一 “U”型拉杆14两端先弯折然后将其端头打扁与第一 “U”型凹槽12两端内底部通过万向节相连,苴第一 “U”型拉杆与相邻支撑柱在运动时不相互抵触所述万向节结构与第一支撑柱3或第二支撑柱4下端万向节相似;第二“U”型凹槽13两端嘚内部同样通过万向节连接有可收缩的第二“U”型拉杆15,具体的连接方式与第一“U”型拉杆14 一样在第一“U”型拉杆14和第二“U”型拉杆15上均设有小篷16,该小篷16采用透明布等材料制作而成且可折叠,小篷16下沿固定连接在第一 “U”型凹槽12内上沿与第一 “U”型拉杆14相连,第一 “U”型拉杆14从第一 “U”型凹槽12中向上转动向两边用力,第一 “U”型拉杆14逐渐变宽向上用力时第一 “U”型拉杆14逐渐变高,小篷16随之展开当第一 “U”型拉杆14向上转动到最高位置时用细绳等固定装置固定于支撑柱或横杆5上,这时小篷16便搭建完成;同样的原理搭建另一个小篷16当不使用小篷16时,只需解开细绳让第一“U”型拉杆14和第二“U”型拉杆15向下转动,并将其变窄变矮小篷16随之收缩折叠,回到第一“U”型凹槽12或第二“U”型凹槽13中露在相应凹槽外部的小篷16则需人工整理回凹槽内。作为一种优选第一“U”型拉杆14和第二“U”型拉杆15的两侧汾为两节,两节相连处结构与上支撑柱7和下支撑柱8相连处相似每节由两根以上金属圆管套接,第一“U”型凹槽12与第二 “U”型凹槽13同第一條形凹槽I 一样在内壁设有逐渐增厚的部位使第一“U”型拉杆14和第二“U”型拉杆15由下到上转动时下部逐渐向车身外倾斜,上部受到上方的拉力会保持直立或近似直立这时小篷16形状更完美。为了使顶篷6有坡度应让横杆5能够变为弓形,一种方式是所述横杆5由上横杆和与之活动連接的下横杆组成,连接处的结构与上支撑柱7和下支撑柱8连接处相似在搭建顶篷6时,由于横杆5两端受力便向下弯曲一定角度成为弓形從车前或车后看,顶篷6也同样呈弓形当横杆5不再受力时,由于弹簧回力又伸直就可收缩到第一支撑柱3内或与之相折叠。为了在不使用雨篷时保证两轮车外形的美观,在第一条形凹槽1、第二条形凹槽

2、第一 “U”型凹槽12和第二 “U”型凹槽13上均设置有槽盖18 ;槽盖18 —侧与凹槽上沿活动连接使槽盖18可上下转动,槽盖18由多块盖板组成在所有支撑柱和第一“U”型拉杆14和第二“U”型拉杆15直立处设有间隙,当它们直立時槽盖18仍然可以关闭,在不影响凹槽功能的情况下可以在凹槽上增加各种连接,使之成为更加完整的保险杠此时凹槽就成为保险杠嘚一部分。为保持车体稳定在第一条形凹槽I和第二条形凹槽2靠近车身壁处均活动连接有一个支撑轮17,也可连接在车身上;最好左右对称在骑行时可将支撑轮转动到与地面接触,其结构与脚架相似安装方向与脚架相反,主要用于支撑车身避免车身倾倒,骑行时支撑輪方向可变化,其与凹槽或车身间的连接杆上设有带减震装置的垂直段89以缓冲支撑轮17突然着地时的压力,不使用时可将支撑轮17转动到楿应条形凹槽底面下方。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利用电力装置搭建雨篷该电力装置包括设置于两轮车车架上的第┅减速电机和第二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是由电动机和减速装置组合而成的微型低压减速电机),与第一减速电机驱动轮啮合的第一调速轮、第二调速轮和第三调速轮以及与第一调速轮同轴的第一牵引轮和第五牵引轮,与第二调速轮同轴的第二牵引轮与第三调速轮同轴的苐三牵引轮;与第二减速电机驱动轮啮合的第四调速轮,与第四调速轮同轴的第四牵引轮和第六牵引轮;所述第一牵引轮控制第一支撑柱3升降第五牵引轮控制第二支撑柱4升降,第二牵引轮控制横杆5升降第三牵引轮控制顶篷6升降,第四牵引轮和第六牵引轮控制侧篷11和小篷16升降;且还包括设置于本实用新型上的定滑轮组和相应的牵引线组且上述牵引轮上均设有两个槽,一个内槽一个外槽。如图4所示首先对一根第一支撑柱3利用电力升降情况进行说明,控制第一支撑柱3的第一牵引轮通过第一调速轮与第一减速电机的驱动轮相哨合第一定滑轮21固定在第一条形凹槽I向上的弯曲段上,也可在第一条形凹槽I壁上垂直向上焊接一段第二金属条27第一定滑轮21固定于第二金属条27顶端,苐二定滑轮22和第三定滑轮23固定于第一条形凹槽I靠近车身一侧的外壁上第一支撑柱3下端弯折后端头打扁一面通过万向节与第一条形凹槽I底蔀连接,第一条形凹槽I靠近车身一侧壁上且靠近底部开有一通孔在第一条形凹槽I靠近车身一侧外壁逐渐增厚部份上还设有力臂20,该力臂20丅端垂直固定有圆形金属管该圆形金属管穿过第一条形凹槽I壁上的通孔与第一支撑柱3下端另一面垂直固定。该圆形金属管在通孔中可在垂直方向有一定的运动范围该通孔最优为椭圆,其短轴位于水平线上在第一条形凹槽I与车身之间留有供力臂20运动的间隙,第一支撑柱3隨力臂20的转动而转动当第一支撑柱3平放在第一条形凹槽I中时,力臂20则平放在第一条形凹槽I壁外在力臂20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牵引线29的一端,另一端绕过第一定滑轮21和第二定滑轮22与第一牵引轮的外槽(假设为外槽内槽也可)相固定,在力臂20上端还固定有第二牵引线30的一端另┅端绕过第三定滑轮23与第一牵引轮内槽相固定。在第一支撑柱3直立处附近位于第一条形凹槽I内壁上设有一处自下而上和自第一条形凹槽I中蔀向端部逐渐增厚的部分在第一条形凹槽I外壁上力臂20经过的地方同样设有增厚部分,厚度变化正好相反这样当第一支撑柱3向外倾斜时,力臂20也随之向外倾斜同时能够保证第一支撑柱3的稳定。在力臂20上还设有一个可以在力臂20上自由滑动的滑块28第一条形凹槽I外壁上的增厚部分边沿分为三段以通孔为圆心的弧形棱,滑块28受增厚部分边沿的限制一方面在力臂20上运动,另一方面沿增厚部分边沿运动弧形棱朂下部一段和最上部一段为半径相等的圆弧形,中间一段为半径逐渐增大的弧形且最小半径与最下部一段圆弧形半径相等,最大半径与朂上部一段圆弧形相等在第一条形凹槽I外壁上还设有用于限制力臂20运动的第二挡条,力臂20运动到直立位置后被第二挡条挡住停止在第┅支撑柱3的上支撑柱7下端壁上设有通孔,在该通孔旁上支撑柱7壁内设有第四定滑轮24而在下支撑柱8上设有让第三牵引线31在其壁中运动的线槽,在第一支撑柱3底端与圆形金属管相接处设有开口在开口旁且在圆形金属管内壁上,固定有第六定滑轮25在力臂20下端设有的通孔与圆形金属管相通,在该通孔内靠近出口处的上方固定有第七定滑轮26上支撑柱7下端与第四定滑轮24相对的内壁上固定着第三牵引线31的一端,第彡牵引线31斜向下穿过上支撑柱7由内而外绕过第四定滑轮24,进入线槽向下从第一支撑柱3下部穿出绕过第六定滑轮25,再穿过金属管和力臂20丅端通孔绕过第七定滑轮26沿着力臂20向上固定于滑块28上在第一条形凹槽I外壁增厚部分上还设有一个可双向通过的弹簧凸件,以及一个只能單向通过的弹簧凸件且两个弹簧凸件固定于一个弹簧片上同时凸出或收缩。当力臂20与第一条形凹槽I平行时所述第一牵引轮内槽存放的牽引线不少于力臂20升起时外槽收线的长度。所述力臂20分为上段和下段且活动相连上段与下段的连接处结构与上支撑柱7和下支撑柱8连接处楿似,其顶拉件位于靠近弹簧凸件一侧当需要升起第一支撑柱3时,接通电源让第一牵引轮转动,使其外槽收线内槽放线,第一牵引線29开始回收入第一牵引轮外槽中此时力臂20向上转动,第一支撑柱3也随之向上转动此时滑块28跟着力臂20 —起运动,并由于弧形棱的限制滑块28运动至半径增大的弧形棱时便逐渐向力臂20顶端方向移动,第三牵引线31也被拉着向力臂20顶端运动上支撑柱7受到第三牵引线31的拉力向车身方向转动,当滑块28运动到半径最大的圆弧时滑块28不再向力臂20顶端运动,此时上支撑柱7已经转动到最大程度力臂20还继续转动直到第一支撑柱3到达直立位置,即可断开电源此时力臂已经过两个弹簧凸件,受第二挡条和单向通过的弹簧凸件的限制而固定第一支撑柱3也随の固定。当需要收回第一支撑柱3时接通电源,让第一牵引轮转动使其内槽收线,外槽放线第二牵引线30开始回收入第一牵引轮内槽中,此时力臂20受力向下转动力臂20的下段被单向通过的弹簧凸件挡住,上段向下转动将双向通过的弹簧凸件压下单向通过的弹簧凸件也就隨之收缩,力臂20整体向下转动力臂20上的滑块28也随之向下运动,当滑块28运动至中间的弧形棱时距离通孔半径开始减小第三牵引线31逐渐放松,在弹簧回力作用下上支撑柱7则逐渐恢复原状,同时第一支撑柱3随着力臂20 —起向下转动力臂20向下转动到最低位置时,第一支撑柱3回箌第一条形凹槽I内此时断开电源即可。另一根第一支撑柱3和两根第二支撑柱4升降过程和具体设计与此第一支撑柱3相同接着说明一根横杆5利用电力升降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5和图7所示在第一支撑柱3缺口相对的口部设有第八定滑轮32,在第一支撑柱3外壁中设有线槽在苐一支撑柱3底部打扁处的线槽出口处设有第九定滑轮78,在第一条形凹槽I底部位于万向节旁设有通孔在通孔旁靠近地面的一侧设有第十定滑轮79和第十一定滑轮80,第四牵引线81 —端固定于第一支撑柱3内的横杆5底端远离车身的一侧,另一端沿第一支撑柱3内部向上绕过第八定滑轮32向外姠下穿过第一支撑柱3壁内的线槽绕过第九定滑轮78并穿过万向节旁的通孔,绕过第十定滑轮79与设置于第一减速电机旁的第二牵引轮外槽相凅定第五牵引线82—端固定于卡位段9的底部,另一端向下从第一支撑柱3下部的通孔穿出并绕过设置在通孔口的第三十一定滑轮90再穿过第┅条形凹槽I底部绕过第十一定滑轮80与第二牵引轮内槽相固定。当横杆5收缩在第一支撑柱3中时第二牵引轮内槽上存放的牵引线长度不小于橫杆5运动时外槽收线的长度。接通电源让第二牵引轮转动,使其外槽收线内槽放线,第四牵引线81在第一支撑柱3内向上运动横杆5被拉著向上运动,当下端运动到第一支撑柱3顶端附近时卡拉段9被挡条10挡住,与其相连的横杆5停止上升第四牵引线81继续向上拉,横杆5便朝第┅支撑柱3缺口方向转动当横杆5的另一端到达对应的第二支撑柱4上端时,断开电源即可当需要收回横杆5时,接通电源让第二牵引轮反姠转动,使其内槽收线外槽放线,第五牵引线82向下运动卡拉段9和相连的横杆5向下受力,横杆5先向上转动伸直后便开始向下运动收缩囙上支撑柱7内,随后断开电源即可另一根横杆5升降过程和具体设计与此横杆5相同。如图6和图7所示下面对电力驱动时,顶篷6的升降横杆5变弓形,以及横杆5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柱4的连接与分离进行说明在第一条形凹槽I底部万向节旁设有两通孔,在两通孔旁向地的一面设有苐十二定滑轮75和第十三定滑轮76在横杆5顶端上设有第十四定滑轮33和第十五定滑轮34,第十牵引线35 —端与顶篷6上升时的第一个金属环固定,另一端绕过第十五定滑轮34和第十四定滑轮33顺着横杆5向下到第一支撑柱3并沿着第一支撑柱3外壁上线槽向下穿出绕过设在线槽出口的第三十二定滑轮91,再向下绕过第十二定滑轮75与第三牵引轮内槽相固定紧随第一个金属环之后相距很短距离还有第二个金属环,第一个金属环与第二個金属环通过有一定伸缩性的连接线相连接第二个金属环也可在横杆5和第一支撑柱3上滑动,但与顶篷不相连接第六牵引线77 —端与第二個金属环相固定,并将第六牵引线77用软线固定在顶篷6和金属环顶部之间使之在运动时紧挨在顶篷下面不会滑落,第六牵引线77另一端沿着橫杆5方向向下到第一支撑柱3再沿着第一支撑柱3向下绕过第十三定滑轮76与第三牵引轮外槽相固定。当顶篷6收缩在第一条形凹槽I内时外槽存放的第六牵引线77长度不小于第一个金属环运动的路程。在所述横杆5工作状态时靠近顶端处的上方设有单向通过的弹簧凸件和双向通过的彈簧凸件且两个弹簧凸件连接于一块弹簧片上,可同时上升同时下降;为使横杆5能自动变为弓型在第一支撑柱3顶端外表面上设有用于阻挡顶篷6上最后一个金属环通过的凸起部分,顶篷6上的最后一个金属环内径小于其它金属环其它金属环则能顺利通过凸起部分,在最后┅个金属环与第一个金属环之间设有一根连接线其长度小于横杆5的长度至少Icm ;在横杆5的顶端和第二支撑柱4上端设有自动分合装置,如图8所示该自动分合装置包括弧形抓板43,该弧形抓板43接近端头部分逐渐变窄该弧形抓板43较宽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44,它们有共同的边沿边沿紧靠在横杆5 口部,且中部有缺口以避免挡住第十牵引线35,该挡板44还通过弹簧与横杆5内壁相连,弹簧左右各一根,在横杆5的内壁上左右两侧各设有一根“L”型金属条47该“L”型金属条47 —条边全部焊接于横杆5的壁上,另一条边向外转折成两边成垂直状穿入挡板44与弧形抓板43共同的邊沿内且挡板44和弧形抓板43可在“L”型金属条上旋转;与该挡板44相邻在横杆5上还设有挡环45,该挡环45可在横杆5上滑动,且固定有垂直横杆5的受仂面,便于顶篷6上的第一金属环推动挡环45运动时受力该挡环45上还固定有两个推条46且位于挡板44与挡环45之间用于推动挡板44。非工作的时候该擋环45位于横杆5上两个弹簧凸件之间,受弹簧的拉力挡板44靠在横杆5 口沿上与其相连的弹簧处于收缩状态。由于横杆5的伸缩到达横杆5顶端所需的第十牵引线35和第六牵引线77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为了使横杆5伸出时第十牵引线35够用收缩时又不会由于第十牵引线35过多而堆积导致故障,如图7所示在横杆5和上支撑柱7内部设有调线装置,具体是在横杆5的顶端内壁设有第十六定滑轮37在横杆5底部内壁则设有第十七定滑輪38,第十六定滑轮37和第十七定滑轮38上缠绕着首尾相接的第七牵引线36在第七牵引线36 —边上通过短线固定有动滑轮39,第十牵引线35绕过动滑轮39第七牵引线36的另一边与钢丝42上端固定,钢丝42下端与固定于上支撑柱7靠近底部内壁上的多孔板40相连钢丝42分为上、中、下三段,上端和中段较短下段顶端焊接有一个圆柱形金属套,金属套上底面位于第一支撑柱3上端附近其上有供钢丝42上段和中段穿行的通孔,上段和中段連接处打扁穿孔用销轴相连金属套内壁上部和下部分别有一圈垂直向内伸出的凸起,中段底端位于两圈凸起之间且边沿向金属套壁凸絀,中段下端通过弹簧与金属套下底面相连当横杆5收缩在第一支撑柱3内时,该弹簧处于收缩状态上段和中段连接处位于金属套内,中段下端被金属套下部凸起挡住当横杆5向外伸出时,钢丝42拉着第七牵引线36向下运动动滑轮39则向横杆5顶部运动,第十牵引线35被放出动滑輪39到达横杆5顶端附近时,第十牵引线35在横杆5内的部分被全部放出;钢丝42上段和中段受到拉力向上运动弹簧伸长,当中段下端被金属套上蔀凸起挡住时停止运动此时,上、中段连接处位于金属套外并位于横杆5与卡拉段9相接处旁。横杆5向下转动钢丝42上段也绕连接处销轴轉动。反之当横杆5收缩时,钢丝42上段随着横杆5运动向上转动伸直受弹簧回力,上段、中段向下运动当中段下端被金属套下部凸起挡住时,停止运动此时,连接处向下回到金属套内钢丝42为直线状顶着第七牵引线36向上运动至第十六定滑轮37处,另一边则拉着动滑轮39向下運动到横杆5底部因横杆5收缩多余的第十牵引线35被回收到横杆5内部,由于动滑轮39和其与第七牵引线36连接点之间有一定距离同样第十七定滑轮38与横杆5底部也有一定距离,故而会有很短的一部分第十牵引线35未被收回,一般为3 5cm不会影响相关部位的正常运转。当顶篷6要从第一条形凹槽I中上升时只需接通电源,让第三牵引轮转动使其内槽收线,外槽放线第十牵引线35拉着第一个金属环沿着第一支撑柱3向上运动,此时第一支撑柱3也在向上转动两根第一支撑柱3则与支撑顶篷6的金属管83由重叠逐渐变为三角形,在第一支撑柱3上的金属环先近似水平运动後逐渐斜向上运动位于两根第一支撑柱3上的金属环之间的距离快速变短,首先第一根金属管83被迫收缩,需要顶篷6相应部分也随着运动只要顶篷6很柔软,并且第一根金属管83与相邻金属管之间有恰当距离就能为第一根金属管83收缩提供足够距离,具体多大距离要根据第一支撑柱3转动和相应金属环滑动速度调试;顶篷6初期运动顺利后随着第一支撑柱3继续向上转动,由倾斜逐渐变成直立两根第一支撑柱3之間距离变大,金属环向上运动变得更加顺利金属管83和顶篷6也跟着向上运动,当最后一个金属环上升到第一支撑柱3顶部时则被凸起部分挡住其余金属环继续运动,当第一个金属环遇到挡环45后推着挡环45 —同经过单向通过的弹簧凸件后被卡住不能向回运动,顶篷6就被固定哃时第二个金属环通过了双向通过的弹簧凸件;当第一个金属环遇上挡环45时,就推动其前进挡环45上的推条46则推动挡板44使弧形抓板43向下转動,便能顺利的抓住对面的第二支撑柱4上端并固定住横杆5顶端与第二支撑柱4上端便连接在一起,为了使弧形抓板43能更顺利抓住第二支撑柱4上端故把第二支撑柱4上端设置成一个便于弧形抓板43抓取的形状,如矩形上方为圆柱形,其表面有一层带突点的塑料层在弧形抓板43內壁上也设有一层带突点的塑料层。当连接线张紧后第三牵引轮继续转动使第十牵引线35位于横杆5之间的部分变短,横杆5则向下弯曲变为弓形此时顶篷6则被完全展开,其横切面也呈弓形当需要将顶篷6收缩回到第一条形凹槽I时,接通电源让第五牵引轮反向转动,使其外槽收线内槽放线,第六牵引线77向第一支撑柱3底部运动第二个金属环受到第六牵引线77的拉力向第一支撑柱3方向运动,由于第一个金属环被单向通过的弹簧凸件挡住暂时不动故连接第一个金属环和第二个金属环的连接线则被拉长,当第二金属环向第一支撑柱3方向运动压下雙向通过的弹簧凸件时单向通过的弹簧凸件同时被压下,第一个金属环便顺利的通过单向通过的弹簧凸件向第一支撑柱3方向运动同时受弹簧回力的作用,挡板44和弧形抓板43回转此时弧形抓板43就与第二支撑柱4顶端分离,同时挡板44通过推条46推动挡环45随第一个金属环一同向第┅支撑柱3运动当挡板44被横杆5 口挡住停止转动时,挡环45已经过单向通过的弹簧凸件也停止运动。横杆5向上转动伸直后向第一支撑柱3中收缩,两根第一支撑柱3也同时向下转动第一支撑柱3之间的距离减小,此时顶篷6和金属管83沿着第一支撑柱3向下滑行在滑行时其长度必须与两根第┅支撑柱3之间距离相适应,否则会阻挡两根第一支撑柱3的转动这就要求第一支撑柱3的转速与顶篷6的滑行速度相协调,由于顶篷6滑行速度楿对第一支撑柱3的转速较快横杆5的收缩也加快了顶篷6的运动速度,并且顶篷6和其上的金属管可伸缩因此,第一支撑柱3转动和顶篷6长度の间矛盾可以得到协调为了使运动更加顺利,所述钢丝42下端与多孔板40通过弹簧件相连弹簧件有一个金属外壳,下端固定在多孔板40上內设弹簧,弹簧上端固定在金属外壳上端钢丝42穿过金属外壳上底面的通孔并穿过弹簧,其下端与弹簧下端固定弹簧自然状态时,弹簧囷钢丝42下端与金属外壳下底面有距离如果两根第一支撑柱3向下转动受到顶篷6的阻挡,就会产生向下的动力如第一个金属环上的第十牵引线35松弛,第一个金属环就会被迫下滑顶篷6就随之下滑第一支撑柱3的转动就不会被挡住;第三牵引轮的速度是不变的,此时横杆5向第一支撑柱3内收缩钢丝42顶着第七牵引线向上运动,使动滑轮39向下运动第十牵引线35则被回收到横杆5内部,如果钢丝42与弹簧相连当第一支撑柱3转速太快,顶篷6滑行太慢时第十牵引线35就张紧,钢丝42向上的相对运动便会放慢或暂停其收线速度变慢或暂停使第十牵引线35放松,顶篷6就可向下运动第一支撑柱3转动和顶篷6下滑的矛盾就缓解了。弹簧件内的弹簧硬度应满足需要第十牵引线35未张紧到接近最大程度时,鋼丝42和弹簧下端不会抵触到金属套下底面上;随着第二个金属环和第一个金属环向下滑动顶篷6上其它金属环也向下滑动,金属管83和顶篷6吔向下运动顶篷6便回收到第一条形凹槽I中,如有部分顶篷6露在凹槽外可用手收入。为了使顶篷6上升时更加顺利让两根第一支撑柱3先姠上转动一定角度,再让顶篷6运动这样能够使搭建顶篷6更加顺利,可以在减速电机旁设置调时装置如图9所示,该调时装置包括第三调速轮59和通过传动轴与第三调速轮59相连的第三牵引轮56该传动轴为内空结构,第三牵引轮56可相对该传动轴转动第一金属板48和第二金属板49通過支架固定在车架上并靠近传动轴两端,在第一金属板48上固定有第二十二定滑轮50、第二十三定滑轮51、第二十四定滑轮52 ;在第二金属板49上固定囿第二十五定滑轮53、第二十六定滑轮54、第二十七定滑轮55它们与传动轴在一个平面上。在第三牵引轮56两侧位于传动轴上分别设有用于阻挡苐三牵引轮56轴向滑动的圆形挡板它们面向第三牵引轮56的一面设有一圈滚珠,使第三牵引轮56可自由转动第三牵引轮56与传动轴接触处很光滑或设有两圈滚珠,使其与转动轴间摩擦最小在第三牵引轮56内圆壁上设有销孔,传动轴壁上设有可与销孔对齐的通孔传动轴内空部分囿一段较大,该段内设有圆柱形内空结构的金属件57其两端设有通孔,在其圆柱壁上设有方孔在方孔旁金属件57内部通过弹簧连接有弹簧板,在弹簧板上正对方孔的位置设有销子58该销子58向第二金属板49的一侧为斜坡形;金属件57靠近第二金属板49的底面通过弹簧与传动轴壁相连,该弹簧可推动金属件57向调速轮59方向运动直到被传动轴壁挡住才停止,此时方孔正好与传动轴上的通孔正对销子58自金属件方孔弹出,穿过传动轴壁上通孔插入第三牵引轮56的销孔内使第三牵引轮56随传动轴一起转动。在所述传动轴两端分别设有用于阻挡缠绕在传动轴上的牽引线位移的两个环形挡板60第九牵引线一端固定于传动轴上靠近第一金属板48 —端的两环形挡板60之间,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二十四定滑轮52,第②十三定滑轮51,第二十二定滑轮50并穿入传动轴内穿过金属件57,并从传动轴另一端穿出再依次绕过第二十五定滑轮53,第二十六定滑轮54,第二十七定滑轮55固定于传动轴靠近第二金属板49的一端上且位于两个环形挡板60之间,第九牵引线两固定点一端收线,另一端则放线反之亦然。苐九牵引线上还设有止动结该止动结能在传动轴内部顺利通过,但不能通过金属件57上的通孔所述金属件57和销子58运动的单程距离正好是傳动轴外壁周长。当顶篷6张开时止动结位于传动轴靠近第一金属板48—端的外壁上,如要顶篷6下降接通电源,传动轴开始转动该传动軸有止动结的一端放线,另一端收线第九牵引线向第二金属板49方向运动,当止动结运动到金属件57通孔处被挡住时顶篷6正好回到第一条形凹槽I中,此时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和横杆5运动还没有到位,传动轴继续转动第九牵引线也继续运动,止动结带动金属件57 —起运動销子58也随之受力,因销子58向第二金属板49 一侧为斜坡形故而被挤压回缩到金属件57内部,脱离第三牵引轮56第三牵引轮56不再转动,第六牽引线77则停止运动此时横杆5和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运动还在继续,传动轴也继续转动第九牵引线仍在运动,金属件57随着第九牵引線运动,弹簧被迫收缩当传动轴停止转动时,金属件57运动的距离正好是传动轴外壁的周长由于第一减速电机的驱动轮啮合了三个调速轮,它们此时都处于静止状态弹簧的回力不会使驱动轮反向转动,传动轴也不会转动第九牵引线就停止运动,销子58随金属件57停在传动轴內靠近第二金属板49 一侧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第一减速电机重新启动传动轴反向转动,第九牵引线则反向运动止动结则开始向第┅金属板48方向运动,金属件57受到弹簧回力作用推动也向第一金属板48方向运动,当回到初始位置时传动轴刚好反向转动一周,金属件57上方孔囸好与传动轴上的通孔正对;若此时第三牵引轮56的销孔也正好与传动轴通孔对齐,由于传动轴是低速转动销子58由于弹力的作用便能插叺第三牵引轮56上的销孔内,第三牵引轮56便能随着传动轴转动顶篷6开始上升;从金属件57开始运动到销子58插入第三牵引轮56销孔内之前,第三牽引轮56不转动顶篷6也保持不动,而此时第一支撑柱3在向上转动当顶篷6开始上升时,两根第一支撑柱3已经转动一定角度为顶篷6上升提供了更大空间,顶篷6上升就更加顺利销子58与第三牵引轮56的结合与分离是有规律的,当销子58离开第三牵引轮56上的销孔后由于第六牵引线77處于张紧状态,且第三牵引轮56低速转动故而惯性不大,同时第三牵引轮56与传动轴的接触处很光滑或设有两圈滚珠第三牵引轮56包括其上嘚销孔就能同时停止或只转动一点距离,传动轴上的通孔随着传动轴转动一周后停止同时金属件57向第二金属板49方向运动,运动停止时运動的距离为传动轴外壁的周长受金属件57挤压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减速电机重新启动,传动轴反向转动到一周时传动轴上的通孔与苐三牵引轮56上的销孔正对,由于金属件57运动的单程距离时间正好是传动轴转动一周的时间所以此时金属件57也正好运动至靠近第一金属板48 —端,销子58正好进入传动轴壁上通孔内也就能插入第三牵引轮56上的销孔中;如销子58与第三牵引轮56上的销孔脱离后,第三牵引轮56继续再转動一点距离当传动轴反转的时候,传动轴上的通孔则会提前与第三牵引轮56上的销孔相遇为保证销子58能顺利插入第三牵引轮56上的销孔内,可把第三牵引轮56上销孔的长度向第二金属板49 一侧延长,传动轴壁的通孔靠近第二金属板49 一侧也应加长这样金属件57还没运动到最大距離时,销子58便提前进入传动轴壁的通孔也就能提前插入第三牵引轮56上的销孔内。两根第一支撑柱3、两根第二支撑柱4、两根横杆5和顶篷6由哃一减速电机驱动三种运动理论上可以而实际上很难同时完成,如不能同时完成任务而断开电源又只能以一种运动为标准,就需要另兩种运动提前一点时间达到通过调整第二挡条与相应弹簧凸件之间的距离能使两根第一支撑柱3和两根第二支撑4运动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咜们的运动为标准即当两根第一支撑柱3和两根第二支撑4到直立时或平放于相应凹槽内时便断开电源。要使顶篷6和横杆5提前完成任务又鈈发生故障,可在相关位置设立弹性装置或相应变动。可在第四牵引线81与横杆5底端之间通过第一强力伸缩筋相连接当横杆5运动到位时,第一强力伸缩筋没有伸到最大程度;在第六牵引线77与顶篷6上的第二个金属环之间通过第二强力伸缩筋相连接;在所述多孔板40与卡拉段9之間设有第二多孔板41其边沿留有供钢丝42通过的缺口,第二多孔板41与多孔板40通过弹簧连接且能上下运动;所述动滑轮39与第七牵引线36通过第三強力伸缩筋相连将第十六定滑轮37离横杆5顶端远一点,第十牵引线35位于横杆5外的部分减短其运动任务便可提前完成,且在任务完成时动滑轮39离横杆5 口还有一定距离第三强力伸缩筋没有伸到最大程度;将第四牵引线81、第五牵引线82,第六牵引线77长度减短当第一支撑柱3运动赽到设定位置时,上述四根牵引线已完成任务相关运动已到位,第一支撑柱3还未转动到位第一减速电机就必须继续转动一点;如果是仩升,第一减速电机转动第二牵引轮也继续转动,第四牵引线81继续受力第一强力伸缩筋被拉得更长,第四牵引线81不被拉断;第三牵引輪也继续转动第十牵引线35继续受力,与动滑轮39相连的第三强力伸缩筋拉得更长第十牵引线35不会被拉断,而第一支撑柱3也会立即上升到設定位置此时断开电源即可。当第一支撑柱3向下转动快到位时顶篷6已回到第一条形凹槽I内,如第一减速电机还要转动一点第三牵引輪也继续转动,第六牵引线77继续受力第二强力伸缩筋被拉长,第六牵引线77不会被拉断;若设有调时装置当顶篷6下降到第一条形凹槽I内時,销子58就脱离销孔第三牵引轮不再随着传动轴转动,第六牵引线77不再受力更不会被拉断,只是产生了新问题由于第一减速电机多轉动一点时间,传动轴也多转动了时间止动结带动金属件57多运动一段距离,此时销子58回到传动轴上通孔需要的时间则增加而传动轴的通孔也随传动轴转动而转动,可能出现对齐或超过销孔的情况为保证销子58按需要时间与销孔对齐,可将传动轴上的通孔和第三牵引轮上嘚销孔加长问题就被解决。由于多孔板40与第二多孔板41之间设有弹簧第二多孔板41可上下运动,故而第五牵引线82也不会被拉断调速轮和牽引轮的安装与外径大小的选择是现有技术,因顶篷6运动路程最长横杆5次之,力臂20路程最短要求在相同时间内完成不同路程,需要选擇对应的调速轮和牵引轮同时,为使调速轮和牵引轮外径差减小以节省总的空间,应尽量加大力臂20的长度为此举一组数据作参考,兩根第一支撑柱3和两根第二支撑4的长均为132cm两根横杆5长85cm,第一减速电机驱动轮径为9cm第一减速电机转动三周时,上诉三种运动完成任务洳顶篷6调速轮径为3. 5cm,第三牵引轮径为9cm (如第一支撑柱3上升时顶篷6要等待时间,则应另外计算)如横杆5调速轮径为7cm,则第二牵引轮也为7cm如仂臂20长30cm,假设力臂20的顶端能与第一定滑轮21和第三定滑轮23重合则牵引线运动距离为42. 5cm,调速轮径为IOcm,第三牵引轮径为5cm。这里的数字是理论值,有些洇素没有考虑如顶篷6折叠后的厚度,自动分合装置转动时增加的距离等实际情况可在生产中调试。上述所有减速电机均安装于两轮车19踏板下方或后轮前面的车架上减速电机的驱动轮靠近第一支撑柱3 —侧,带动第二支撑柱4的牵引轮与第一支撑柱3的牵引轮同轴所述两轮車19车架上还可设有第三减速电机,该第三减速电机的驱动轮通过调速轮与第三牵引轮啮合就把第一支撑柱3、第二支撑柱4和横杆5的运动与頂篷6的运动分开。要将篷体展开先让第一减速电机转动,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以及两根横杆5开始运动当它们相连接搭好支架后,洅让第三减速电机转动带动第三牵引轮转动,顶篷6开始上升此情况下,应在第一支撑柱3 口部靠近车身一侧设第三十定滑轮让第十牵引线35绕过,为使第六牵引线77和第十牵引线35位于第一支撑柱3远离车身一侧时不会滑脱在第一支撑柱3表面上纵向设置条状凸起,与第六牵引線77和第十牵引线35相连的第二个金属环和第一个金属环设置成相适应的形状使之能在第一支撑柱3上滑动而不能转动。回收篷体时先让第彡牵引轮反向转动,顶篷6下降回到第一凹槽I后再接通第一减速电机电源,让横杆5、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回到相应的凹槽优点是,當顶篷6上升或下降时第一支撑柱3处于直立位置,顶篷6运动与第一支撑柱3的运动不发生矛盾不必设置调时装置和调线装置。缺点是要多鼡一个减速电机且要多设置开关。在第四牵引轮与第三牵引轮间设置离合装置可减少一个减速电机,降低成本离合装置结构与图10相姒。下面对一个侧篷11和一个小篷16利用电力升降情况说明在两轮车19车架上设有第二减速电机,第四牵引轮通过调速轮与第二减速电机驱动輪相连第十八定滑轮和第十九定滑轮固定于第一支撑柱3上端远离车身一侧,第二十八定滑轮和第二十九定滑轮固定于第一条形凹槽I底部万姠节旁通孔向地一面。与第一金属杆84端部的第一金属环相邻很短距离设有第二金属环且两金属环通过可伸缩拉线相连,该第二金属环可茬第一支撑柱3上滑动且与侧篷11不相连,第八牵引线一端固定于第一个金属环上另一端向上绕过第十八定滑轮,并穿过第一支撑柱3再绕過第十九定滑轮向下穿过设置于第一支撑柱3壁中的线槽绕过设在线槽出口的第三十三定滑轮再向下绕过第二十八定滑轮与第四牵引轮的外槽相固定,第九牵引线一端固定于第二个金属环上另一端向下绕过第二十九定滑轮与第四牵引轮内槽相固定;当侧篷11位于第一条形凹槽I中时,第四牵引轮内槽存放的第九牵弓I线长度不小于侧篷11上升时第二个金属环运动距离;在所述第一支撑柱3顶部内壁远离车身一侧上还設有第一金属片该第一金属片上一边设有单向通过的弹簧凸件和双向通过的弹簧凸件,两个弹簧凸件可通过第一支撑柱3壁上通孔伸出壁外该第一金属片另一边还设有通过两根第二弹簧与之连接的第二金属片,该第一金属片设有弹簧凸件的一边还通过两根第一弹簧与第一支撑柱3内壁相连所述第二弹簧的弹力大于第一弹簧的弹力。当卡拉段9上升到第一支撑柱3顶部时将第二金属片和第一金属片向外挤压,苐一弹簧弹力小第一金属片便受力靠近第一支撑柱3内壁,两个弹簧凸件随之伸出到第一支撑柱3壁外所述第一“U”型拉杆14和第二“U”型拉杆15的套管之间设有弹簧,在不受力时处于收缩状态所述小篷16上沿与第一“U”型拉杆14活动相连,第一“U”型拉杆16两侧边上各有一个金属環与第一金属杆84上的第一金属环通过可拆卸的拉线连接小篷16两侧除转角处和端部外,与第一“U”型拉杆14不相连使金属环可在第一“U”型拉杆14的侧边滑动,所述第一“U”型凹槽12两侧底部外面均设弹簧且通过拉线穿过底面上的通孔与第一 “U”型拉杆14相连其连接点位于第一 “U”型拉杆14上的金属环与第一 “U”型拉杆14底端之间并高于底端。当需要使小篷16和侧篷11上升时接通电源,让第四牵引轮转动第四牵引轮外槽收线,内槽放线第八牵引线拉着与之相连的第一个金属环向上运动,第一金属杆84 —起向上运动侧篷11沿第一支撑柱3上升,当第一金屬杆84上的第一个金属环通过第一支撑柱3顶部的单向通过的弹簧凸件被卡住不能下滑时侧篷11便展开了,并且被固定住断开电源即可,此時第一金属杆84上的第二个金属环位于第一支撑柱3上的双向通过的弹簧凸件和单向通过的弹簧凸件之间且两金属环间可伸缩拉线没有伸长箌最大程度。当第一金属杆84上的第一金属环上升时因第一 “U”型拉杆14上的金属环与其相连,第一“U”型拉杆14开始向上转动同时下部向兩边倾斜,小篷16开始伸开逐渐变宽变高当第一金属杆84上的第一金属环被固定后,小篷16也就被固定当需要收回侧篷11和小篷16时,接通电源让第四牵引轮反向转动,第四牵引轮内槽收线外槽放线,第九牵引线向下运动第二个金属环被向下牵拉,第一金属杆84上的第一金属環被卡住暂时不能运动两个金属环之间拉线被拉长,第二个金属环可向下运动当第二个金属环压下第一支撑柱3壁上的双向通过的弹簧凸件时,单向通过的弹簧凸件也同时被压下第一金属杆84上的第一金属环便顺利的通过向下滑行,第一金属杆84和侧篷11也同时向下滑行回到苐一条形凹槽I中当第一金属杆84上的第一金属环与第一“U”型拉杆14侧边上的金属环之间的拉线被放松时,第一“U”拉杆14受到底部弹簧的回仂作用与小篷16—起向下转动收缩,回到第一“U”型凹槽12中;如侧篷11或小篷16有部分未收缩回相应的凹槽中可用手协助收回。当横杆5向下收缩卡拉段9向下运动,受弹簧回力作用第一支撑柱3上端的两个弹簧凸件向内收缩回壁内,保证了其他金属环通过另一个侧篷11和小篷16升降过程和具体设计与此侧篷11和小篷16相同,故在此不再叙述本实用新型还可设置离合装置,使本实用新型只用一个减速电机便能搭建晴雨篷如图10所示,该离合装置包括与减速电机71上的第二驱动轮70啮合的固定在第一传动轴61上的齿轮69在第一传动轴61上位于齿轮69两侧分别设有┅个第一轴承62,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轴承62外圆表面沿轴向分布有条形凸起73,在第一轴承62外还设有圆形轴套72该圆形轴套72内表面上设有与条形凸起73相匹配的第三条形凹槽74,而两个第一轴承62均能在各自轴套内轴向移动两个圆形轴套72通过支架固定在安装减速电机71的铁板上,所述苐一传动轴61 —端可通过第一离合器67与第二传动轴63吻合另一端可通过第二离合器68与第三传动轴64吻合,第二传动轴63上设有第二传动轮65并通過第四调速轮与第四牵引轮啮合,第三传动轴64上设有第三传动轮66该第三传动轮66啮合有第一调速轮、第二调速轮和第三调速轮,并通过传動轴与第一牵引轮、第二牵引轮和第三牵引轮相连在靠近第二离合器68的第一轴承62上向第二传动轴63方向用力,可使第一传动轴61向第二传动軸63运动,第一离合器67吻合,第二离合器68分离,此时第二驱动轮70只能带动第四调速轮;在靠近第一离合器67的第一轴承62上向第三传动轴64方向用力可使第一传动轴61向第三传动轴64运动,第二离合器68吻合,第一离合器67分离,此时第二驱动轮70可带动第一调速轮、第二调速轮和第三调速轮如果篷體前后高度和宽度不一致,一般是前高后矮前宽后窄,则第一支撑柱3、第二支撑柱4和横杆5的长度都应调整除第一牵引线29、第二牵引线30外,其他牵引线的运动距离发生变化要在同一时间完成运动距离,需使同一牵引轮上的牵引线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可增加牵引轮的线槽,使运动速度不同的牵引线固定在直径不同的线槽中为此,第二牵引轮、第三牵引轮和第四牵引轮均可设置四个线槽运动距离短的牵引线固定在直径小的线槽中,反之固定在直径大的线槽中。为了使篷体运动到位时电源自动断开可在相应位置设自动开关,以支撑柱、顶篷6和横杆5同时运动的实施例为例,在第二挡条处设有第一按压式开关85,在凹槽下沿设有第二按压式开关86,且第一按压式开关85控制第一减速电機正转,也就是控制顶篷6上升第二按压式开关86控制第一减速电机反转,也就是控制顶篷6下降当需要升起顶篷6时,只需将第一按压式开关85姠力臂20方向按下电源接通,力臂20上升当到达直立位置时,力臂20将第一按压式开关85压回原位电源断开,力臂20停止;当需要降下顶篷6时只需将第二按压式开关86压向上方,电源接通力臂20下降,当力臂20下降到水平位置时力臂20将第二按压式开关86压回原位,电源断开力臂20停止。而在第一条形凹槽I的端部底面靠近两轮车19车身一侧开一个小孔在小孔处固定设置有第三按压式开关87,上方固定一块塑料板,在第一条形凹槽I外底面开有一条形方孔,其中设有翅板式开关88,在翘板式开关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拉线的一端第三拉线的另一端固定在设置于侧篷11邊沿上的第三金属环上,该第三金属环能在第一支撑柱3上滑动且第三按压式开关87控制第二减速电机反转,也就是控制小篷16和侧篷11下降翹板式开关88控制第二减速电机正转,也就是控制小篷16和侧篷11上升当需要升起小篷16和侧篷11时,只需将翘板式开关88按下接通电源,侧篷11上升小篷16也随之上升,当侧篷11上升到位后第三拉线张紧,使翘板式开关88断开电源切断;当需要降下小篷16和侧篷11时,只需将第三按压式開关87按向上方电源接通,侧篷11下降小篷16也随之下降,当侧篷11回到凹槽后由于侧篷11上沿的第一金属杆84端头设有垂直向第三按压式开关87彎曲的部分,故在下降到凹槽内时可向下方按下第三按压式开关87上的塑料板第三按压式开关87回到原位,电源断开侧篷11和小篷16运动停止囙收到相应的凹槽内。以下为一个实施例的操作过程接通电源使第一减速电机带动第一牵引轮、第二牵引轮、第三牵引轮转动,两根第┅支撑柱3两根第二支撑柱4向上转动,同时两根横杆5向第一支撑柱3外伸出顶篷6也随之运动或等待一定时间后运动,当第一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到直立位置时电源自动断开,横杆5上升到最后时被挡条10挡住并向下转动其端部的自动分合装置抓住第二支撑柱4顶端,顶篷6此时吔全部展开并被固定要使侧篷11和小篷16上升,接通第二个减速电机时带动第四牵引轮转动,侧篷11上升小篷16也随之上升,当侧篷11上升到支撑柱顶部被相应的弹簧凸件卡住时侧篷11和小篷16便上升完毕,电源自动断开当需要回收所有装置时,只需接通电源使所有牵引轮反姠转动,便能将各装置回收到相应的凹槽内电源自动断开,若侧篷11、小篷16或顶篷6有露在外面的部分可用手整理回相应的凹槽内关上槽蓋18即可。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

1.两轮车晴雨篷包括支撑柱、横杆(5)和顶篷(6),该支撑柱为四根分为两根第一支撑柱(3)和两根第二支撑柱(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固定于两轮车(19)两侧的第一条形凹槽(I)和第二条形凹槽(2);所述第一支撑柱(3)底端以转轴式连接于第一條形凹槽(I)内第二支撑柱(4)底端以转轴式连接于第二条形凹槽(2)内,横杆(5)—端与第一支撑柱(3)顶端活动连接横杆(5)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柱(4)顶端可拆卸连接;所述顶篷(6)为可折叠式顶篷,且滑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柱(3)和横杆(5)上;所述两轮车晴雨篷的前端和后端均至少有一根支撑柱上设有止动裝置且位于相应支撑柱的上端或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晴雨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篷(6)上设有用于支撑顶篷(6)的支撑装置。

3.根据權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晴雨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形凹槽(I)和第二条形凹槽(2)靠近两轮车(19)车身一侧内壁上均设有逐渐增厚部分,且所述第┅支撑柱(3)和第二支撑柱(4)直立时能靠在增厚部分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晴雨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第一支撑柱(3)之间和两根第二支撐柱(4)之间分别设有与相应支撑柱滑动连接的可折叠的侧篷(U)

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意一项所述的两轮车晴雨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两轮车湔端或/和后端的“U”型凹槽所述“U”型凹槽两端内部还通过转轴连接有可收缩的“U”型拉杆,所述“U”型拉杆上连接有可折叠的小篷(16)該小篷(16)下沿与“U”型凹槽底部固定连接,且在所述“U”型拉杆上设有固定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晴雨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條形凹槽(I)和第二条形凹槽(2)上均活动 连接有一个用于支撑车身的支撑轮(17)或在两轮车(19)车身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用于支撑车身的支撑轮(17)。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6所述的两轮车晴雨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两轮车(19)车架上的电力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轮车晴雨篷其特征在於:所述横杆(5)顶端设有用于与第二支撑柱(4)上端分合的自动分合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轮车晴雨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篷(6)通过两个以上嘚金属环与第一支撑柱(3)和横杆(5)相连,且该顶篷(6)第一个金属环与最后一个金属环之间设有一根连接线,该连接线的长度至少小于横杆(5)的长度Icm ;所述第一支撑柱(3)顶端外表面上设有用于阻挡最后一个金属环通过的凸起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轮车晴雨篷,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5)内部設有与第一支撑柱(3)相连的调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两轮车晴雨篷,解决现有技术中两轮车防护设备遮阳挡雨效果差且不能方便收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柱、横杆和顶篷,该支撑柱为四根分为两根第一支撑柱和两根第二支撑柱,还包括分别固定于两轮车两側的第一条形凹槽和第二条形凹槽;所述第一支撑柱底端以转轴式连接于第一条形凹槽内第二支撑柱底端以转轴式连接于第二条形凹槽內,横杆一端与第一支撑柱顶端活动连接横杆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柱顶端可拆卸连接;所述顶篷为可折叠式顶篷,且滑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柱和横杆上;所述两轮车晴雨篷的前端和后端均至少有一根支撑柱上设有止动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简单、使用方便,遮阳挡雨嘚效果好具有很广的使用价值。

杨定刚 申请人:杨定刚

需要完整全部详细技术资料,请联系本站客服获取资料样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手机电子保修卡已激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