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三门运三脘在哪个位置的操作方法

原标题:练习笔法、笔势的二十個方法管用!

笔法、笔势是蕴含在点画书写中的规律性技法,是真、草、隶、篆、行各体都用的着的技法提炼出转、折、提、按、中鋒、侧锋、入笔、行笔、收笔等关键的笔法、笔势,有意识的、逐个的加以强化日常训练、或集中练习、反复练习对于临摹字帖、创作實践、书法评鉴都很有用处,请您在是练习中琢磨琢磨,一定有趣亦有益

一、中锋横、竖线的练习方法

当笔毫在纸上落下时.笔尖指向某一方向.当笔尖的指向与线条推移的方向正好相反时,这种运笔方式称为中锋书写中锋线条时笔尖始终在线条中央。

1、保持正确的执笔姿势在纸上书写横画.横画与桌沿平行,笔尖按下后让它始终指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直至线条均匀、平稳

2、按以上要求书写竖畫。

3、做以上练习时注意肩部的放松与配合

4、比较空中运笔和实际书写手部感觉的区别。

非垂向落笔时的藏锋笔法

所谓藏锋,指笔尖落纸时留下的痕迹(尖点)隐藏在点画内部藏锋有两种方法,这里练习的是通过控制笔尖的指向达到藏锋的目的

1、笔杆乖直,笔尖轻轻落茬纸上《轻轻地按下》以逆时针方向绕一小圈.同时继续下按,当笔尖处于运行方向的后方时笔锋下按亦正好达到线条宽度;笔锋右行,书写横向线条;收笔时笔杆上提用手腕带动笔杆顺时针绕一小圈,提笔(图a)

2、线条起、止时笔锋的绕行不应形成涨大的端部。

3、用同樣的方法书写竖向线条(图b)

手腕各个方向的灵活运动。

手部所有关节的自如配合是完成复杂笔法的关键.然而以往人们(包括一些有影响的书法家)书写时碗关节通常极少活动严重地妨碍了某些技巧(特别是转笔)的把握。

1.右手执笔不着纸,小臂不动用手腕控制笔,在空中顺时針连续旋转;肩、肘、碗关节均放松动作连贯、均匀(图a)。

2.同上逆时针连续旋转(图b)。

3.按图c所示在空中做运笔练习;手幸要有明显的旋、翻动作《旋转时手掌自然会有仰、粗的变化).各关节放松,运动轻松、连续

4.按图d所示,在空中做S形连续运笔练习

线条改变方向时中鋒的控制。

线条方向改变时应控制笔锋的指向.使它始终对准前进的逆方向(此时笔锋自然处于点画中央》。控制笔锋有两种方法:手腕控制與手指控制这里的练习严格萦止使用转动手指的方法。

1、徒手转动手腕(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反复练习.使之流畅、灵活。

2、保持中锋运筆在纸上书写弧形线条(图a);线条方向改变时.很容易失去中锋状态,这时要用手腕控制笔杆以调整笔尖的指向,让它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姠

3、改变弧度(弧度由小增大:按上述要求进行练习.

4、按上述要求书写S线.熟练后,调整弧度进行练习(图b)

五、落笔方向的控制练习方法

控制筆毫落纸时笔尖的指向与指向的调整。

落笔方向是笔法的一个基本内容单独提出训练对学习复杂的笔法有重要意义。

1、按图a所示做落笔練习注惫检查落笔方向与垂线夹角的大小;反复练习,以至准确地控制所要求的落笔角度

2、于不同方向落笔时,通过手腕控制笔杆.调整为中锋运行(图b)

3、参照图b.自己设计擞和竖的练习。

笔法、笔势是蕴含在点画书写中的规律性技法是真、草、隶、篆、行各体都用的着嘚技法,提炼出转、折、提、按、中锋、侧锋、入笔、行笔、收笔等关键的笔法、笔势有意识的、逐个的加以强化日常训练、或集中练習、反复练习,对于临摹字帖、创作实践、书法评鉴都很有用处请您在是练习中,琢磨琢磨一定有趣亦有益。

提按运笔时手臂的稳定性

1、按图a所示.中锋行笔,平稳运行一段后渐渐将笔提起,使线条逐渐变细最后离开纸面.笔杆始终保持垂直,速度亦保持不变.线条渐變段长度H可做多种选择如30, 50. 80. 100毫米等.

2、按图b所示.做中锋线条渐变练习,笔杆垂直匀速行笔.渐变段长度的选取同上。

七、提笔位置的控制练習方法

控制提笔时笔尖所到达的位置

提按是基本笔法之一,按的关键是轻重的控制提的关键是提起后笔尖位里的控制。当然未必所囿提笔都提至笔尖着纸为止.但这种提笔的训练,同时训练了各种不同 高度提笔所需要的控制能力

1、中锋匀速行笔,至预定位置后提笔使笔尖停留在规定的不同位置上(图a),

2、笔杆垂直,动作轻松、准确.中锋行笔与提笔应连续而熟练中间不得有停顿。

3、观察图b各笔画.判断其彎折和结束时提笔应到达的位置用铅笔做出标记。临写如形状不准确,检查对提笔位置的判断和控制重临。

八、出锋笔法的基本操莋

笔画起止处不是藏锋就是出锋.出锋运用很频策这里只是结合提按笔法,练习处理出锋的一种方法

笔杆向右平移时,逐渐按下线条結束时匀速缓慢上提,直至离开纸面(图a)按上述要求书写竖向线条。按上述要求书写弧形线条(图b, c)

九、侧锋的基本控制方法

笔锋位于点画側边处的笔法称为侧锋。

1、斜向落笔直接向右运行,即为侧锋线条宽度保持均匀(图a)。

2、按图b所示书写各种线条。

3、临写图c所示点画

十、折笔的控制练习方法

折笔的实质是书写时着纸的锥面发生了突然的改变。通常是由一面转为相对的另一面锥面变换时笔杆一般不仩提,动作由手腕控制迅速、利索,不能停顿.只有使用弹性较好的笔才能出现典型的折笔线条

1、取一枝干澡的狼毫笔,将笔杆垂直按丅停住,体察笔毫对手部的反作用力(图a)不提笔杆,按箭头所示方向移动笔杆(笔杆基本保持垂直)让笔毫变成图b所示位登.体察这一变囮中手部的感觉。

2、按图c所示继续做各种位置的折笔练习。

3、薛里在纸上做上述练习。

4、用不同硬度的笔做一比较

笔法、笔势是蕴含在点画书写中的规律性技法,是真、草、隶、篆、行各体都用的着的技法提炼出转、折、提、按、中锋、侧锋、入笔、行笔、收笔等關键的笔法、笔势,有意识的、逐个的加以强化日常训练、或集中练习、反复练习对于临摹字帖、创作实践、书法评鉴都很有用处,请您在是练习中琢磨琢磨,一定有趣亦有益

十一、摆动笔法练习方法与运用

1、以下各项练习均使用狼毫笔。

2、小臂不动依靠手腕自左姠右的摆动,写出图a所示线条.要求腕关节放松动作灵活。

3、要求同上自上至下,写出图b所示的线条

4、增加线条长度,小臂配合动作(岼移)

5、如图c所示,自上至下完成竖线后笔不离纸,接着向右上方摆出

6、在大臂、小臂的配合下,笔不离纸连续完成图d所示线条。運动连贯而均匀

各种碑帖中的转笔看来千变万化,实际上它们都可归纳为右上、右下、左下、左上四个部位控制每一部位转笔运行的原则和对腕部的动作要求都是相同的。许多书写者都有某个部位的不适如单独抽出练习.问题不难解决。

1、临写图示点画线条粗细均匀.鼡手腕控制笔尖的指向,保持中锋.转弯处行笔速度不变.手腕动作明显而灵活

十三、连续转笔练习方法

连续性转笔的均匀、稳定和节奏感。

S线练习中使用的已经是连续转笔实际书写时,线条形状更富有变化但只要牢牢把握手腕动作与笔锋指向的关系,书写不会有任何困難开始可做匀速练习,熟练后速度加快稳定一段时间后,再去琢磨运行中节奏的微妙变化

1、观察图a各笔画.判断书写时手腕各自相应嘚动作.徒手练习这些动作。

3.临写图b各笔画注意保持线条的流畅,不考虑字结构的准确性

4.临写图c各笔画,注意提按、摆动因素的加入

┿四、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

转笔时手腕与手臂的简单配合。

前面大部分练习中手腕和手臂都围绕一种单纯的运动而运行,比较容易达到協调但这一练习中手腕和手臂各自进行一种动作,由两种运动的复合而书写出形状较为复杂的线条

1.临写图a点画,笔的转动严格由手腕控制.手腕转动的同时手臂控制笔向右平移,两种运动融为一体不得互相千扰,运动流畅笔画长度不小于10厘米。

2.如书写有困难持笔莋空中运笔练习,熟练后才在纸上书写

3.把范本及所临线条与练习1一3, 1一17中的线条进行比较。

十五、转笔与折笔的融合练习方法

折笔的本质昰所使用的笔毫锥面发生突然的改变(翻动)而笔毫锥面的转动是绞转的特征。笔毫着纸而铺开后并非所有笔毫始终按统一的要求而运动,由于种种原因.当一部分笔毫进行翻动而另一部分笔毫进行转动时便出现不完全折笔。不完全折笔的特征是折笔处外圆内方或外方内圓。

1、用硬毫笔临写图示各字中的不完全折笔.临写时可反复调整手部动作以逐渐接近这些点画的形状。

2、如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效果.换一枝毛笔做上述练习亦可调整墨汁的浓度和更换较为光洁的纸张。

笔法、笔势是蕴含在点画书写中的规律性技法是真、草、隶、篆、行各体都用的着的技法,提炼出转、折、提、按、中锋、侧锋、入笔、行笔、收笔等关键的笔法、笔势有意识的、逐个的加以强化日常训練、或集中练习、反复练习,对于临摹字帖、创作实践、书法评鉴都很有用处请您在是练习中,琢磨琢磨一定有趣亦有益。

十六、转筆与折笔的交替使用练习方法

弯曲频繁的线条通常都是转、折间替.以避免节奏的单调转、折如何配合,不同书法家有各自的特点深人某种风格时可留心观察、归纳。

1、临写图a所示线条用手碗控制线条方向的转换.转笔、折笔处应保持各自明显的特征.运笔流畅,无停顿

2、按上述要求临写图b各笔画。

十七、笔锋进出点画的位置和方向

对笔锋进人、离开点画时位置、方向的观察与控制

如按钢笔字书写习惯詓写毛笔字,笔尖落下的方向通常与笔画的走向重合但毛笔字落笔与点画行进的方向经常不一致。笔尖离开点画的方向对于准确临写對于接续下一点画,都有重要意义笔尖进出点画的位置与落笔方向有关,且对此后的行笔影响很大是临习时观察的重要之点。

1、仔细觀察下图中各字笔锋进人、离开点画的位置与方向

2、将各点画分开临写,以至能熟练、轻松地控制笔锋进、出的位置和方向

3、仔细观察,分析各点画中笔锋进、出的位置和方向不明确时,参照前后笔画和形状相近的笔画做出判断

十八、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练习方法

控制笔锋在点画内的运动轨迹。

书写出某种形状的点画取决于笔锋运动的路径。各种字体、各种风格点画形状千变万化但它们的共同偠领是笔锋必须在线条方向、尺度发生变化时到达规定的位置,否则便称做“信笔”这些“规定的位置’与“规定的路径”同为准确书寫的必要条件。

笔锋压下时笔毫铺开,毫尖并非集中于一点因此它们“规定的位置”也可能是若千“点”—或某条边线.不过,有时某┅点最为重要我们便以这一点来代表整个笔毫的端点。

1、仔细观察图a手腕动作和笔尖轨迹的示意图徒手操演。

2、临写图a所示笔画

3、臨写图b所示笔画,毫尖必须到达各笔画的终极位置

4、分析图c所示笔画中笔毫锋端所到达的位置,临写

十九、点画连接时笔锋正确的运動路线

点画连接时笔锋正确的运动路线。

书写是连续、完整的运动在各断开的笔画之间,笔锋仍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运行;某些字凭借游丝而透阵出运行的轨迹但在更多的时候,这些点画之间的运动都消失在空中这种运动路线与点画内部笔锋的运行密切相关—它们夲来就是一个运动的整体,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点画内部运动都不易观察,这给点画间运动轨迹的判断带来了困难

合理的空中运动蕗线,保证了点画准确书写时的方便、快捷.

1、按图a所示书写粗细均匀的线条保证中锋。基本符合要求后速度逐渐加快。

2、临写图b注意连接点画的线条与点画的区别。

3、临写图c点画断开,但笔锋仍按图a所示行进

4、用钢笔模仿图a画出图d中各字笔锋运动轨迹图,徒手操演熟练临写图d各字。

二十、判断、控制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

通常书法训练中总是强调“指力”、“腕力,不适当地使用力A只会使运动徝化、线条呆滞我们强调学习初期以动作的协调性为主要目标,强调各部位的放松.灵活.在达到协调、灵活的目标以后再体会适度增加仂A的效果。实际书写时指、臂确实需要用力但它必须适度,而自如地控制所使用的力盘成为技术训练的要点之一。不同的字体、风格對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要求不一样

1、书写长横线,线条平直、均匀指、腕、臂尽可能放松。

2、继续书写若干条长横线依次逐渐增加祐手指、臂所使用的力量.直到无法再增大为止.使用较大力盆时.应有自己为自己制造阻力的感觉。

3、将写出的线条与图示线条比较找出自巳所写的线条中与线条c最接近的一条。回忆自己书写这条线时的感觉.反复练习以至能自如地把握线条中的这种感觉。

4、按照所找到的对仂盘的感觉.书写竖线、S线与自由线.

5、利用线条a, d做上述练习

版权信息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或联系上原作者如涉及版权事宜请联系我们,感谢原作者

}

  中医执业医师第二站

  1、疒人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2、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

  3、伸舌姿势:自然地伸舌于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

  4、望舌质部位顺序:先舌尖、舌侧、舌根;

  5、望舌形、老嫩、胖大、瘦小、裂纹、齿痕、芒刺。

  2、如何朢舌下脉络?

  1、病人应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2、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

  3、伸舌姿势:病人先张口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舌体自然松弛,

  4、望形状:粗大、细小、弯曲、怒张、珠节等;

  5望颜色:淡红、紫红、青紫、暗红等

  1、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2、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

  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松软的脉枕

  3、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茬掌后高骨

  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

  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覺灵敏

  4、切脉的布指和运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搏动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

  在关前(腕側)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1)举法: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又称为“浮取”。

  (2)按法: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又称为“沉取”

  (3)寻法:寻即寻找的意思,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适当指力,戓左右推寻

  以细细体察脉象。称为“中取”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5、请演示寸口脉诊的操作

  1、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掱臂放平和心脏近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

  2、用左手按病人右手用右手按病人左手;

  3、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側定关脉,接着以食指取寸脉无名指取尺脉;

  4、三指应取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5、分轻、中、重三种力量切脉。

  6、请演示斜飞脉和反关脉的切诊位置二者是否属病脉?

  答: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反关脉:脉象出现在寸口的褙侧。

  二者是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病脉。

  1、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居病人之恻或对面;

  3、按部位:左乳下第四、伍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心尖横动处;

  4、感觉动气的强弱;

  5、感觉动气的至数和聚散。

  8、如何按手足?其内容有那些?

  1、病人取唑位或仰卧位医生居病人之对面或右侧;

  2、充分暴露病人的手足;

  3、触摸冷热,查寒热虚实及表里顺逆;

  4、比较诊法:手足心与掱足背手心与上额等;

  5、有无水肿与气肿或按小儿手指:指尖、中指。

  9、听宫、阳陵泉、气海的定位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10、胃俞、听宫、内关定位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内关:腕橫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11、孔最、至阴定位

  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団处

  至阴: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12、夹脊、丰隆、神门的定位

  夹脊: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Φ线旁开0.5寸一侧17

  穴,左右共34穴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13、定喘、外关、足三里的定位

  定喘: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苐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14、公孙、 神阙、膈腧的定位

  公孙: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膈腧: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5、天枢、 秩边、百会的定位

  天枢:脐中旁开2寸。

  秩边: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仩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16、说出太冲、神庭、足三里的穴位定位

  太冲: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17、列缺、申脉、膻中定位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

  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申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18、中脘、后溪、天枢的位置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中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后溪: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天枢:脐中旁开2寸。

  19、地机、 气海、 攒竹定位

  地机: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攒竹: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20、肾俞、风池、涌泉的定位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湧泉: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21、肩井、 阴陵泉、 十宣定位

  肩井: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線的中点。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22、鱼际神庭,地机嘚定位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地机: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23、大椎,关元商阳的定位和主治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关元:前正中线仩,脐下3寸

  商阳: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24、翳风、腰阳关、委中的定位

  翳风: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腰阳关: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委中: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25、 大肠腧、 迎香、 阳陵泉定位

  大肠腧: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26、叙述并演示手三里、膈俞、申脉定位。

  手三里: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申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27、條口、气海、外关的定位

  条口:上巨虚穴下2寸。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28、水沟、太溪、足三里定位

  水沟: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29、肾俞 、风池、少商定位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30、风池、犊鼻、十宣嘚定位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犊鼻: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叒名外膝眼。

  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31、丰隆、 神阙、中冲的定位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中冲:中指尖端的中央

  32、神门、委中、大椎定位

  神门:腕横纹呎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委中: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33、胃俞 、三阴交、大凌定位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大凌: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34、环跳、人中、气海定位

  环跳: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人中:位于上唇人中沟正中近上方处;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35、孔最、悬钟、下关的定位

  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悬钟: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下关: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

  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36、请演示针灸时进针的一般操作方法

  一般右手持针称为“剌手”;左手辅助,称为“押手”剌手的拇、喰、中三指挟

  持针柄,其状如提毛笔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剌入皮肤,再捻转剌向深层押手主要是

  固定穴位,减少进针时疼痛以及使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37、请演示毫针剌法的操作方法

  一般右手持针,称为“剌手”;左手辅助称为“押手”。剌手的拇、食、中三指挟

  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剌入皮肤再捻转剌向深层。押手主要是

  固定穴位减少进针时疼痛,以及使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

  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

  针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夾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

  迅速刺入不施捻转。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所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

  39、提捏进针法操作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40、请演示夹持进针法操作

  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茬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

  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1、请演示指切进针法操作

  1、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输穴位置上;

  2、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快速刺入腧穴;

  3、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莋

  42、针灸的提插操作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

  操作谓之插从深層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

  43、请演示针刺刮法的操作方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

  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以增强针感。

  44、毫針震颤法操作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

  震颤的方法称震颤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45、针灸的摇法操作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称摇法其法有二:一昰直立

  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46、针灸补法的操作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尛、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

  (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47、捻转泻法操作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为捻转泻法。

  48、叙述并操作提插补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

  为主者为提插补法

  49、请演示艾条雀啄灸的操作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

  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50、请演示艾条温和灸的操作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

  感,一般每处约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喥。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

  医者可就食、中指,置于施灸部两侧以便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

  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和防止烫伤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

  左祐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52、请演示针灸中不慎针身断裂残留在患者体内如何处理

  嘱患者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可用手指

  或摄子取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便断端暴露体外用摄子取出;如针

  身完全陷入肌肉,应在X线下定位用外科手术取出。

  53、请演示并简述针灸时出现弯针现象如何处理

  如系轻微弯曲不得再行提插撚转,应慢慢地将针退出;弯曲角度过大时顺着弯曲

  方向将针退出;如因患者改变体位所致,应嘱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再行

  退针切忌强行拨针。

  54、三棱针点刺出血步骤

  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於针刺部位

  继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紧被刺

  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

  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mm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

  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点刺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

  部的攒竹、上星、太阳等穴

  55、施灸時出现局部皮肤水疱的处理。

  答:若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

  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

  伤油等,并以纱布包裹

  第二站 中医基本操作

  56、请演示常用的闪火拔罐方法

  2.用镊子夹l~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

  在应拔的部位上,然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

  2.先在罐口或欲拔部位涂一些凡士林。

  3.用镊子夹l~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洅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

  在应拔的部位上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

  4.起罐时先用左手握住火罐右手拇指在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

  58、腰部 法操作

  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腰部,肘关节微屈或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及其掌指关節

  着力于腰部肘关节伸直,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

  59、关元穴的一指禅推法

  以拇指指端、或拇指的偏峰、或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关元穴,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

  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关元穴上;或以拇指指间关节的背侧着力于关元

  穴,通过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关元穴上在操作时要求沉肩、垂肘、悬

  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60、请演示揉法的操作

  1、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手掌大鱼际或掌根附着于一定部位;

  2、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輕柔缓和的摆动;

  3、动作连贯并能持续一定时间

  1、用拇指指端附着于神门;

  2、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第二站 Φ医基本操作

  3、动作连贯并能持续一定时间。

  62、指摩法的操作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附着在治疗部位上前臂带動腕及着力部位做环旋

  活动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本法用于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63、叙述并操作摩法的操作

  1.掌摩法 以掌置于腹部,前臂带动腕及着力部位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亦称摩

  腹。在摩腹时常按如下顺序进行:胃脘部→上腹→脐→小腹→右丅腹→右上腹→左上腹

  2.指摩法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附着在治疗部位上,前臂带动腕及着力

  部位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本法用于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64、叙述并演示下肢部位掌推法

  用掌着力于治疗下肢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推动時应轻而不浮重而不

  用指着力于印堂,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速度要均匀。

  66、请演示推拿擦法

  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后小魚际附着于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磨擦。

  以指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向下按压,操作时应逐渐用力

  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捏拿治

  疗部位即捏而提起称为拿。

  以掌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向下按压,操作时应逐渐用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