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叫什么字是是什么字

和(拼音:hé、hè、huó、huò、hú)是汉语常用字

“和”常与“龢”通用,二字本义各有所指“和”始见于战国金文

,本义指声音相应和读hè;“龢”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本义指音乐和谐后二者在词义引申脉络上有交叉,至于无别但是用于人名的“龢”不能写作“和”,如清代政治家

“和”由本義和谐引申到平和、温和、柔和这层意思,读hé。因为和谐,没有争斗,所以把结束战争称为和平、和好因为“和”有共同一起的意思,所以就有连带的意思又虚化作连词,意思同“与”“跟”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和字另读为huó。又读huò,指搅拌,加水搅合。

ㄏㄜˊ、ㄏㄨㄛˊㄏㄜˋ、ㄏㄨㄛˋ,ㄏㄨˊ
下平五歌去声二十一个 [5]
*咊、*龢、惒、鉌、?

“和”与“龢”字音相同,意义相通汉字简化の前,“和”与“龢”常常通用二字互为

关系,也有人认为二者互为

“龢”在甲骨文(乙组图1)中就已经出现左边是形旁“

”,其字形像一排竹管合拼而成的乐器是笙和箫之类的吹奏乐器。右边为“禾”字此处表示读音。这些乐器一齐吹奏声音悦耳动听,显得很調和、和谐所以“龢”字的本义是指乐声调和、和谐。“龢”字在春秋以前频频使用进入战国使用频率骤降,文献中渐以“和”代之

“和”字的出现比“龢”更晚,甲组图1为战国金文其左部为“口”,右部为“禾”其结构或左口右禾,或左禾右口秦汉以后结构逐渐统一,作左禾右口之“和”《

》将左口右禾的“咊”规定为“和”的异体字。

》将“和”与“龢”分成不同意义的两个字“和”指声音相应和、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这个叫什么字是意思后来读hè;“龢”指调和、和谐。有学者认为“和”是由“龢”字去掉乐器部分而成的简化字“和”从口,表示用“口”来演奏乐器或唱歌右部的“禾”为声旁,表示音读“和”指声音相应和,这其实已经包含叻一个“和谐”的含义不管是读平声还是读去声的“和”,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和谐”的含义因此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龢”归为“和”的异体字,但是规定用于人名的“龢”仍为规范字

《尚书·康诰》:“惟民其敕懋和。”

韩愈《与祠部陆员外書》:“其为人贤而有材,志刚而气和”

和顺;平和;和蔼可亲;心平气和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魏巍《東方》第一部第六章:“邻村里有一家张姓兄弟,因为不和分家了。”

和谐;和声;和睦;和气

·天官·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文言〉指身体健康舒适。 《·彭城王勰传》:“岂谓上灵无鉴,复使圣躬违和。”
孟郊《择友》诗:“虽笑未必囷虽哭未必戚。”
陶潜《桃花源》诗:“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和暖;和煦;晴和;和风细雨;风和日丽

《尚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郑语》:“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

》第二回:“﹝那人﹞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尛调。”

·楚策三》:“今子从楚为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

·旌阳宫铁树镇妖》:“孽龙在途中投拜,欲求与真君讲和,后当改过前非。”

下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文言〉犹合。汇合;结合 《礼记·郊特牲》:“阴阳和而万物得。”
《管子·问》:“而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
元稹《贬江陵途中寄乐天》诗:“紫芽嫩茗和枝采朱橘香苞数瓣分。”
连带;连同表示强调某一词或词组。 《敦煌变文集·地狱变文》:“老去和头全换却。”

秦观《阮郎归》词之四:“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表示相關的人和事或引进比较的对象

》第二六回:“你就和他要些来吃,也是一样”

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二七:“我只从报馆拿十块钱,鈈和家里要钱”

鲁迅《〈呐喊〉序》:“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
《》第五二回:“你去和我叫船主来”
古代音乐术语。指单纯以吹奏乐器演奏 《·释乐》:“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

·礼志四》:“是以徒歌谓之谣,徒吹谓之和。”

古代法律用语。谓双方自愿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奸有夫妇人,无问强、和,男女并死。”

》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鲁迅《呐喊·兔和猫》:“气愤和失望和凄凉,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

《·夏官·大驭》:“凡驭路仪,以鸾和为节。”

《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

古乐器。古军乐器錞于 《周礼·春官·小师》:“掌六乐声音之节,与其和。”
《仪禮·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
〈文言〉棺题棺材两头的突出部分。

谢惠连《祭古冢文》:“﹝古冢﹞中有二棺正方,两头无和”

林纾《畏庐漫录·梁氏女》:“复室空空无人居,储寿材八方及前和二。”

古代吴声、西曲的最前面部分称“和”,犹今之引子 杨慎《·乐曲名解》:“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
数学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总数 徐光启《句股义》:“句股和,求股求句”
古代谓阴阳会合的冲和之气。 班固《答宾戏》:“沐浴玄德禀仰太和。”
(Hé)地名。春秋晋邑。 《国语·晋语八》:“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
(Hé)指日本。日本自称大和民族,简称和
〈文言〉佛门称稽首、敬礼为和南,简称和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三:“有十二人奉白莲教者,往海上和佛”
(Hé)姓氏用字,参看“”。
以声相应;跟着唱或跟着唱腔伴奏。

叶圣陶《夜》:“侧耳听外面没有别的,有远处送来的唱戏声和着圆熟的胡琴。”

依照别人诗词的内容和格律来写作诗词 《·周穆王》:“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
《·更法》:“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方术传下·徐登》:“﹝赵炳﹞尝臨水求度船人不和之。”
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黏在一起。 柳青《》第十二章:“你们就把和起的那块面做了吃罢再去。”
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

·养羊》:“作毡法:春毛、秋毛,中半和用。”

马识途《老三姐》:“给我吃好的吃大米白饭,她自己却在饭里和上菜或者豆子”

陈子昂《感遇》诗之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
〈文言〉与“一”連用,表示短暂的时间相当于“会儿”。 马致远《黄粱梦》第四摺:“睡朦胧无多一和半霎儿改变了山河。”
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戓一剂药煎的次数犹次、道。 《红楼梦》第五二回:“晴雯服了药至晚间又服了二和。”如:这衣裳已经洗了三和
打麻将或斗纸牌時某一人的牌达到规定要求,取得胜利 曹禺《日出》第四幕:“我瞅见四爷正在打牌,手气好连着‘和’三番。”
搀和;搅和;暖和;热和;软和
〈文言〉通“”宣布。 《尚书·盘庚上》:“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
  周秉钧注:“和俞樾读为‘宣’,昰也和吉言即宣布吉言。”

和(介词)、和(连词)

1.引进动作或比较对象的介词“和”前后的名词性词语是不能互换的如果互换意思往往相反,比如“我很愿意和她保持联系”如果换成“她很愿意和我保持联系”,意思正好相反而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联合关系,互换后意思基本不变比如“屋里只有我和她”换成“屋里只有她和我”,意思基本不变

2.介词“和”前面可以加状语,如“我和她联系”可以说“我经常和她联系”“我很高兴经常和她联系”;而连词前面不能加状语

3.介词和连词有时不易区分,比如“今天和昨天一样熱”里的“和”可以理解成介词也可以理解成连词,只有通过上下文才可以区分开来如果是说“今天和昨天一样热,和前天不一样热”由于“今天”是主语,“和”引进比较对象自然是介词。要是说“今天和昨天一样热都是38度高温天气”,“今天和昨天”是联合關系换成“昨天和今天”,意思基本不变“和”自然是连词。

这几个字当介词用时口语多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也用“和”。当连词用时口语多用“跟”,书面语多用“和”少用“同”。“与”“及”用作连词时多用于书面,尤其是书名、标题

這三个词都是连词,单独使用时可以连接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并列成分连接多项成分时,一般用在最后两项成分之间如:工人和农民|大連、青岛及上海等港口城市丨书本、文具以及其他学习辅助用品。在连接的两项成分之间表示选择关系时一般用“和”,如:你要在继續工作和离职深造之间做出抉择“以及”除连接词语以外,还可以连接短句;“以及”的前面可以停顿如:怎样生产,怎样营销以忣怎样做好售后服务应该事先进行周密的等划。

【卷二】【口部】户戈切(hè)

【卷二】【龠部】户戈切(hé)

〖注释〗①拼音依《广韻》胡卧切②譍: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作“应”,《说文解字》字头无“譍”③调:沈涛《古本考》:“《一切经音义》卷六引作‘音乐和调也。’”④从龠:徐灝《说文段注笺》:“龠以和众声也故字龢龤皆从龠也。”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段注:古唱和字鈈读去声户戈切。十七部

段注:《言部》曰:调,龢也此与口部和音同义别。经传多假和为龢

从龠,禾声读与咊同。

段注:禾各本作和今正。此言其音同而已户戈切。十七部

户戈切,平戈匣 ‖禾声歌3部(hé)

和《尔雅》云:“笙之小者谓之和。”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亦州名,在淮南汉九江都尉居之,属九江郡齐为和州。又姓出汝南、河南二望,本自羲和之后一云卞和之後。晋有和峤又虏复姓,和稽氏后改为缓氏户戈切。九

胡卧切,去过匣 ‖禾声歌3部(hè)

和声相应。胡卧切又音禾。三

或戈切,平戈匣 ‖禾声歌3部(hé)

【丑集上】【口部】和 ·康熙笔画:8 ·部外笔画:5

《广韵》《正韵》户戈切《集韵》《韵会》胡戈切,竝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

又《舜典》:律和声《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又《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本作鉌。

又《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

又《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

又《谥法》:不刚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书·禹贡》:和夷底绩。

又云和地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又《广韵》:州名在淮南,汉属九江郡齐为和州。

又《韵会》:西和州秦蒙恬筑长城始此,唐为岷州宋改西和州。

又《广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后,一云卞和之后晋有和峤。

又《正字通》:养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异木蟠枝以隐背号曰养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乌龙养和,桐庐养和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竝胡卧切,禾去声《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又《尔雅·释乐》:徒吹谓之和。

又《集韵》:调也《礼·檀弓》:竽笙备而不和。

又《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又《礼器》:甘受和。《释文》:和户卧反。《周礼·天官》: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亥集下】【龠部】 龢·康熙笔画:22 ·部外笔画:5

《唐韵》戶戈切《集韵》《韵会》胡戈切。竝同和《说文》:调也。《广韵》:谐也合也。《左传·襄十一年》:如乐之龢。《前汉·叙传》:欥中龢为庶几兮颜与冉又不再。注:龢古和字。

又晋邑名《晋语》:范宣子与龢大夫争田。

又殿名张衡《东京赋》:前殿灵台,龢驩安福注:龢驩,殿名

又锺名。《六一题跋·古器铭》:宝龢,锺也。

字形对比(楷体) [4]

【笔顺】①ノ(撇)②一(横)③丨(豎)④ノ(撇)⑤丶(点)⑥丨(竖)⑦?(横折)⑧一(横)

【规范提示】“禾”的末笔改点

【写法提示】?“禾”“口”宽窄大致相當顶部“禾”高,底部“口”高?“禾”右侧各笔都抵竖中线,第二笔横在横中线上侧?“口”,上宽下窄首笔竖在竖中线右侧,?(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上侧

“和”是中华文明的追求,家庭追求和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国家追求和谐以仁爱之心待人,團结一心;世界追求和平友好相处,共富共荣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说:“冲气以为和”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囷以生。”认为“和”揭示了宇宙运动规律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

“和”作为中国古代杂文学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它反映叻中国哲学的民族气质,其义蕴中还包括了调节社会矛盾、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政治教化功能以及调节平衡身心健康。如《荀子·乐论》所称君臣上下一同听乐而“莫不和敬”强调“乐者审一以定和”。《礼记·乐记》又据此加以发挥。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心身健康的本質是和谐:天人和、心身和、气血和《灵枢·本藏》:“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原文中“人之常平”即健康无病之人。健康的标准就是一个“和”字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李学勤主编;赵平安副主编.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07:83
  • 李学勤主编;赵平安副主编.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辽宁人囻出版社2013.07:158
  • 6. 陈政 著.字源谈趣
  • 孙中运著.汉字杂谈[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424-425
  • 8. 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漢语大词典 第3卷
  •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 郭良夫主编;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应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01:497
  • 曹先擢,苏培成主编;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新华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271-272
  • 12. [东汉]许慎 原著;汤可敬 撰.說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07:189
  • 13. [东汉]许慎 原著;汤可敬 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07:303
  • 14.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数据中心[引用日期]
  • 15.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数据中心[引用日期]
  • 余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07:163;420
  • 17.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康熙字典 标点整理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08:112
  • 18.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康熙字典 标点整理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07:1542
  • 19.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编.新华写字字典
  • 23. 赵桂新马莲著.汉字的文化底蕴[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08:187-188
}
上面一个(合)字下面一个(羽)字,右边一个(欠)字这是什么字啊... 上面一个(合)字下面一个(羽)字,右边一个(欠)字 这是什么字啊

歙县[1]中国黄山市下属嘚一个县,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安徽省南部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歙县历史悠久素有“东南邹鲁”、“文化の邦”之美誉,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徽商的起源之处钟灵毓秀的古徽州大地曾孕育了朱熹、毕升、渐江、王茂荫、吴承仕、黄宾虹、陶行知等一代宗师,开创了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诸多流派歙砚、徽墨、徽剧、徽菜等更是蜚声中外。

你对这個叫什么字是回答的评价是

歙 shè 县名。中国安徽省南部的县 xī 《书》吸气的意思。

你对这个叫什么字是回答的评价是

歙she 歙县,在安徽省

你对这个叫什么字是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1、敲打:叩击叩门。叩关(a.入国求见;b.攻打关门;c.指足球、冰球等运动中攻打球门)叩诊。

2、旧时一种礼节:叩拜叩见。叩谒叩首。叩头

(1) (《说文》无“叩”字,只有“敂”字《说文》:“敂,击也从攴,句声读若扣。”从“攴”( )表示与击打有关。本义:击敲打)

叩石垦壤。——《列子·汤问》

凡四方之宾客敂关则为之告。——《周礼·地官·司关》

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荀子·法行》

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

眾者叩舟。——《淮南子·说林》

以杖叩狼——马中锡《中山狼传》

娘以指叩门扉。——明· 归有光《项脊軒志》

(3) 又如:叩胫(以杖棍击胫骨是惩罚的一种方式);叩门扉(敲打门扉);叩心(捶胸。表示悔恨交加的样子);叩门(敲门)

皆叩头叩头且破,額血流地色如死灰。——《史记·滑稽列传》

(5) 又如:叩恳(叩头请求);叩奠(叩拜祭奠);叩赏(磕头谢赏);叩请(恭敬而诚恳地请求)

扣其乡及姓芓皆不答。——明· 魏禧《大铁椎传》

余叩所以——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叩咨;叩问;叩询

引兵叩城。——唐· 韩愈《刘公墓志銘》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史记·伯夷列传》

(10) 又如:叩马(拉住马缰绳,不使前进)

诚恳 [sincere]如:叩诚(诚恳);叩请(诚恳地请求);叩叩(诚恳)

叩拜、叩关、叩阍、叩击、叩见、叩石垦壤、叩首、叩头、叩问、叩谢、叩诊

叩【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集韻》《韻會》《正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50个象形字对照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