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紫癜的症状图片减少吃中药能够调理不,哪一种效果好一点

各位大哥门有什么好的方子吗 我好像还有点肾不好怕寒 以前手淫过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以哪些好的中药治疗

1.呼吸不是很顺,有时需狠狠地吸一口气再呼出;
2.背上、手上胳膊、腋下时不时会出现红点,特别是睡觉时手若放了不好第二天手臂就会起好多红点,密密麻麻,过一两天自然消失;
3.曾在公明人民医院住过院,做过全身体检;
住院主要打了维C,还有其他的我记不得了;血小板由40多升到60多,脱离了危险,全身检查结果:肝脏等都没有问题。至今还查不出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病,而且目前还没有什么特效药。随诊至今,此类病情反反复复,该怎么办才好?
请医生您为我们推荐一些有疗效的中药,并说明煎熬和服用方法

}

  中医认为,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人体气血不和、脏腑失调有关。《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说人是物质,是靠天地之气而生养。《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及自生”,就更说明了人的生命活动也是以气为物质基础。中医所说的气,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物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二是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两者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功能系统。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中医的血症,血症是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出于前后二阴,或外渗于肌肤的一类疾患。一般是指非外伤引起的出血,临床上有时只见一种出血,也有同时并见几种出血者,有的出血势缓量微,也有的势猛量多,此时可危及生命! 

  祖国医学对学的认识,早在《内经》就有记载,《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又曰“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筋骨,利关节也。”这些记载说明了血为水谷精微变化而成,其生化于脾,藏受于肝,总统于心,运行于脉中,环周不息,营养全身皮肉筋骨,脏腑,孔窍,四肢百骸。血的生成是以水谷精微,营气和精髓为物质基础,通过脾、胃、肺、心脉、肾、肝等脏器功能活动而完成! 

  血流的运行是在心、肺、肝、脾等内脏相互配合下进行的,所以其中任何一个功能失调,都可能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多由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和久病肺肾阴亏、虚大妄动、络伤血溢而形成,所以在治疗上,主要以调理气血、脏腑,补气补血,兼滋阴泻火,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中医认为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中医认为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可概括为外感和内伤、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为邪热,或内伤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能导致本病的发生。 可概括为外感邪热,血热妄行;或脾气虚损,气不摄血;或脾肾阳虚,统摄无权;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有关论述散见于“血证”、“发斑”、“葡萄疫”等范畴。

  (1)肝肾阴虚型: 证候:紫癜呈暗红色,下肢多见。经期提前,量多色暗红,鼻、齿龈出血,便血,尿血,出血量大而猛,色暗红,可伴见手足心热,盗汗,口干、便干,舌红蜂少苔或光苔,脉细数 或弦细数,因常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激素合并症,故可伴见肝肾阴虚阳亢表现,如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腿软、梦遗、急躁、多梦等。 

  证候分析:本型病位在肝和肾,肝藏血,血养肝,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肾阴虚,可生内热,血随火动而溢出于脉络外,可见各种出血表现。手足心热、盗汗、口干、便干,舌红绛少苔或光苔,脉细数或弦细数,均为肝肾阴虚之象,阴虚阳亢者还可见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腿软、梦遗、急躁、多梦等症状。 

  (2)气血两虚型:主证:起病徐缓,紫癜色淡红而稀疏,时隐时现,月经后延,龈衄多见,出血量少,色浅而渗血不止,伴见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型病位在心脾,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心脾两虚,统摄无权,血不循经而走失不归,则见各种出血表现。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亡血伤气,可见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等各种气血虚损表现,苔脉均为一派气血亏损之象。 

  (3)血热妄行型:主证:起病急骤,出血量大而猛,紫癜色鲜红而密集,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有力。无气、血、阴、阳虚损见症,常可伴见畏寒、发热、咽痛等外感症状。 

  证候分析:本病基本病因病机为火热毒邪内伏营血,或阳明胃热炽盛,复感六淫外邪,以致化火动血,灼伤络脉,血热迫血妄行,络伤血溢,故可见紫癜色鲜红而密集,出血量大而猛,病为实热证,故脉数有力,舌红,苔黄,若兼湿邪,则可见苔黄腻。 

  (4)脾肾阳虚型:主证:临床表现在气血两虚型基础上伴见畏寒怕冷,面色晄白,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迟,还可见腹胀、便溏、浮肿、腰酸等脾肾阳虚表现。 

  证候分析:脾虚不能统血可导致血行障碍而错行脉外可见各种出血表现。脾肾阳虚,命门火衰,则畏寒怕冷,面色晄白;水湿不化则见腹胀、便溏、浮肿,腰为肾之府,失其所养可见腰酸,苔脉均为脾肾阳虚表现。 

  (5)阴阳两虚型:主证:病势较急,出血部位广泛而严重,既可见畏寒、便溏,可见五心烦热盗汗、多表现为上热下寒,阳虚阴虚症状杂见。均为久治不愈患者。 

  证候分析:本型基本病因病机为:五脏虚损,阴阳两虚,阴虚火旺,迫血妄行;阳虚不摄,血溢脉外,气随血脱,阴阳离绝。 

  中医血小板减少辩证论治 

  (1)肝肾阴虚型: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滋阴清热之功,知母、黄柏加强滋阴降火之力,现代药理证实可制约大剂量激素治疗所引起的副作用。加用滋阴补血止血,当归、丹参活血化瘀以止血,白芍酸敛收涩亦可敛阴补血,平肝柔肝;补骨脂佐之,取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意,本身可收敛止血,现代药理学证实有抑制抗体作用。 加减法:出血严重者可酌加白茅根20g、藕节20g、鹤草30g、土大黄15g,肝肾阴虚阳亢盛者去补骨脂加煅龙牡30g(先煎)、川芎10g、龟板20g(先煎)。 

  (2)气血两虚型:治法:益气健脾,摄血止血。 方中重用炙黄芪和党参为君药,补气健脾,辅以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营,用白术、木香以健脾理气,使补而不滞,茯神、远志、枣仁以养心安神,使以甘草、生姜、大枣和胃健脾,以资生化,气旺则血充而归经矣。加用淮山药补气养阴,收敛止血,炒白芍补血敛阴止血调经,阿胶滋阴补血止血,共奏益气健脾、摄血止血之功。 加减法:月经淋漓不止者可加山萸肉10~20g,五味子10g,以养肝收涩止血,龈衄者可加五倍子10g配藕节20~30g,能收涩止血不留瘀,肌衄者可加仙鹤草30g、紫草10g以补虚止血。 

  (3)血热妄行型: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中以水牛角代犀角,配合生地清热凉血,解血分热毒,生地尚可养阴,防热甚伤阴,赤药、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加生军泻肺胃实火、凉血止血;白茅根加强凉血止血之力,板蓝根、土大黄、贯众加强清热解毒抗病毒之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生军、土大黄均有提升血小板及止血之功。 加减:鼻衄者加黄芩10g、牛膝6~10g、丹皮10~20g清肺热以引火下行,齿衄者加生石膏先煎20~30g、黄连6~10g以清胃热以止血;便血加槐角10~15g、地榆10g清热利湿止血,尿血加大小蓟10~20g、藕节30g以清热利尿,凉血止血,剧烈头痛、呕吐,口腔大血泡,往往是脑出血先兆,为本病危症,需立即抢救,紧急切脾或输血小板、静点免疫球蛋白、大剂量激素冲击。 

  (4)脾肾阳虚型:治法:温补脾肾,填精补血。 方中附子、肉桂温肾阳、暖下元,亦可对长期服用激素ITP患者撤除激素后所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进行纠正;鹿角胶、菟丝子、杜仲补肾益精血;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淮山药、当归滋肾阴、养肝血;加用锁阳、巴戟天、补骨脂加强温补脾肾之力,现代药理证实锁阳有升提血小板功能;加减:若血崩有寒者加艾叶10g、炮姜10g、血余炭10g、五味子10g以温中止血;伴面色晄白、头晕、乏力者可加炙黄芪10~20g、党参10~20g以加强补气健脾之力;便黑可加伏龙肝30~60g、白芨粉3g分冲以收涩止血。 

  (5)阴阳两虚型:治则:宁络止血,固脱收涩,塞流先治其标,止血后再澄源与复旧。方剂:塞流可用十灰散加味,方中以大小蓟、白茅根、侧柏叶、荷时、茜草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涩止血;赤石脂、五味子、生牡蛎、金樱子、补骨脂固涩止血;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清热止血;生军、童便化瘀清热以止血。滋补三阴清虚热,固下元,共奏温下元、清虚火、止血安血之功。加减:大失血出现休克表现时,急回阳固脱;崩漏不止可加乌贼骨10~30g、艾叶炭10g收涩止血,便血不止可加伏龙肝25~30g、白芨粉3~6g、三七粉3g、生大黄粉3g、 化瘀止血;咳血不止可加代赭石(先煎)20g引血下行;龈衄不止者可用五倍子10~20g、炙甘草10g,煎水200ml频繁漱口。 因为瘀血是贯穿本病发展全过程的病理现象,出血与紫癜本身即属瘀血范畴,故不单列瘀血内阻一型。临证经验 ITP的病因病机有如下特点,急性型多因外感热毒或热伏营血,以致火盛动血,灼伤脉络发病,临床表现为实证,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大法,还应注意辨证施治,慢性型急性发作期则为本虚标实证,本为阴阳两虚,上热下寒,标为复感外邪,虚热动血,迫血妄行,治疗上急则治标,缓则标本兼治,往往需要中西医结合抢救,方可转危为安,重新转入慢性期。慢性型慢性期治疗应以补肝、脾、肾三脏为主,特别应注意养肝柔肝,对于长期服用激素用量来调整治疗原则,当泼尼松每日含量大于20mg时,往往有肝肾阴虚表现,可用知母、黄柏抵抗之。当泼尼松每日含量小于10mg时,往往有脾肾阳衰表现,可用附子、肉桂抵抗之。具体治疗经验可详见辨证论治各型处方及加减。

中医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六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出血性疾病。本病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数量减少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治疗重点在于改善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抑制血小板的免疫破坏,故西医激素、丙球、长春新碱、环孢素等免疫用药,见效快,部分病人经经调整用量,巩固治疗而痊愈,部分病人激素、环孢素等减量后,病情反复,甚者缠绵难愈,也有部分病人使用上述药物无效,成为难治性ITP。因此本病的中医治疗在一定范围内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病中医属“发斑”、“血证”范畴,一般病机概括为外感和内伤,可见于外感邪热,血热妄行;脾气虚损,气不摄血;脾肾阳虚,统摄无权;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淤血内阻,血不循环等。但由于中医接诊时,大部分病人已经历西医治疗,激素、丙球、长春新碱、环孢素等的应用,使病人体质被掩盖,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病证,目前的中医辨证分型已不能概括其证,按照常见中医分型治疗效果亦不甚理想,笔者在临证中根据辨证,灵活使用解毒凉血,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化湿祛湿、补肾健脾宁心,疏肝健脾诸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兹将临床病案总结归纳如下,以希对本病的治疗有所裨益。

此法用于急性ITP,以青少年人多见,身体强壮,病机为火热毒邪内伏,内热炽盛,复感六淫之邪,化火动风,灼伤脉络,络伤血溢,出血斑点鲜红,以实证为突出表现,或伴咽痛,口腔溃疡等,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有些人虽已用激素等治疗,火热症已减,出血点已消退,但仍有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化验抗血小板抗体增高,治疗依然按热毒、血热论治,治法解毒清热,凉血止血。

陕西省米脂县人,01年2月25日初诊,患者于一个月前因感冒出现咽痛、发烧等症状,而后出现周身出血点,当时查血小板为2万,经用抗感冒药、抗生素、激素治疗后,感冒愈,但血小板仍无上升,在2~3万徘徊,周身出血点时长时消,求于中医治疗,中医诊查:患者双下肢及背部可见细小出血斑点,色鲜红,咽红,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证属外感热毒,伤及营血,血热迫血妄行,络伤血溢。治以解毒凉血止血,药用:半枝莲15g、山豆根10 g、紫花地丁10 g、紫草12g、紫珠草15 g、白茅根30 g、仙鹤草20 g、茜草15 g、侧柏炭20 g、地榆炭15 g、土大黄20 g、长春花12 g、卷柏15 g、生山药15 g、生薏苡仁20 g、旱莲草15 g。14剂,水煎服。二诊,服上药后,周身出血逐渐消退,化验血小板已升至6万,咽痛等症状消除,上方减地丁、长春花,加麦冬12 g、枸杞子15 g、炒谷、麦芽各18 g,继服15付,服药后化验血小板已达11万。继用中药依法调理。共服药8个月,血小板一直在正常状态,一年后查抗血小板抗体基本恢复正常,4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此法用于急、慢性ITP,以中老年人多见,或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机为淤血内阻,血不循经,表现为暗红色出血斑点,伴口唇,舌质紫暗,脉涩等,或伴气机郁滞之症,淤血既久,可化火伤阴,出现口干,手足心热,脉细数等。此型往往血小板不是太低,但病情缠绵难愈,虽已遍用激素等西药,效果均不理想,治疗以活血化淤佐凉血清热养阴法。

[病案] 刘学品 女 64岁 北京市西城区人,04年8月24日初诊。

于01年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曾用强的松、长春新硷,丙球、巨和粒等,血小板一度上升,之后又下降,最低血小板为2万,后吃中药、维血宁等仍无确见,今日来院查血小板为//blog/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紫癜最早期症状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