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向量公式问题,忘了一年多了不要吐槽,求详解,就当我只有基础

数学是许多同学高中最头疼的科目了,数学大题解题思路都摆在眼前,可是还是不会做。那么,如何能真正学好高中数学, 并掌握数学思维呢?今天,小数老师带来一位清华学长,从学习方法上给大家做了全方位的经验分享!

首先先给大家讲一下数学思维的养成:

首先:必须对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有牢靠的把握

要记住数学的概念及性质,例如函数,向量等,这些知识点在考试是就是考察基本的性质应用。因此,同学们在阅读你们的教科书的时候,一定要精读这些内容,不要随便漏掉哪怕一个字,并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 这样在使用这些基础知识时才能得心应手,手到擒来。 另外,数理逻辑的知识是正确解题的基础,而现有的高中数学教材大多在这一块知识的介绍上比较薄弱。因此建议同学们找一些资料,视频好好补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

学会翻译,盯住目标及类比等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

顾名思义, “翻译”即是抓住数学题目给定的条件的本质, 并用数学的语言翻译过来,做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 “特殊化”即是运用翻译所得到的条件信息, 联想自己掌握的数学基本知识,不停的尝试一些特殊的情况, 并最终找到解题方法的过程。 “盯住目标”则是在解题的过程中永远要盯住题目的目标, 不要因为题目给定信息的迷惑性或是解题过程的曲折而忘记了题目的目标。 如果找错了目标, 可想而之解题的过程一定是错的。 至于“类比” 等其它方法是“逻辑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 灵活熟练的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

再次: 如何养成数学思维--“知行合一”

数学思维的养成和游泳类似。要学会游泳,只要你不下水,无论学习再多的理论知识, 下水一样会溺水。 学习数学也是, 如果你不动手去练,你听再多的课, 看再多的视频也不可能考到140+。因此我强烈建议同学们在听老师讲每一道例题之前,先利用这几种数学思维方式自己试着做一下。如果做错了,做不出来,这时候去对比老师的思维,并反复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他想得出来我想不出来,他是如何思考的?我做错了是粗心,还是数理逻辑以及做题不错原则没有把握好?通过对比,找到差异,从而取得长足的进步。

把数学思维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

慢慢的,随着同学们的成长,学会把数学思维3招运用到其他学科,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例如高中物理,学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就要用好学数学养成的习惯,仔细品味定义的每一个字,例如摩擦力的定义,什么叫“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特别是当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相对)静止的?答案是假设没有摩擦力,相接触的物体的运动方向。这样,以后任何摩擦力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而如何解决物理问题呢?通常我们利用“翻译”构建题目的物理模型(例如力的模型,波的模型,电的模型)然后把物理模型根据定律“翻译”成数学模型(例如方程,函数,不等式等),最后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扎实的基础知识让你拿高分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翻译,特殊化,盯住目标这几种思维方式可以帮你快速,高效而且准确的解决问题, 使高考拿高分成为必然。 知行合一可以让你掌握学习高中数学及其它学科的“独孤九剑”, 从此独步天下,傲视群雄! 开挂的人生, 从学好高中数学开始!

那么,大家在平时学习数学以及考试时应该注意什么?

1一、不要把时间花在难题上

有些同学喜欢攻克难题,花上一节课的时间把题做出来,会很有成就感。但是对于考试来说,这种做法就太不划算了

记住:永远不要在考试的时候陷在难题里面出不来。你用一节课攻克一道题,其他题目怎么办,你时间够用吗?

高手的策略:养成习惯,一道题花10分钟仍然无法解决,那么就直接看答案,或者等老师讲解,因为,会做这道题,且能够举一反三,能够做充分的归纳总结才是最重要的目的。考试的时候,解决了会做的题并且确保没问题再来研究这道题。

看完答案,或者听完讲解之后,你必须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归纳总结:我为何没有解答出这道题,突破口在哪里,我为什么没找到,是哪些关键词汇触发了解题思路,我该如何建立条件反射,以便以后再次看到这些词汇信息,迅速找到相关突破口。记住,这才是最最重要的工作。

一道题,刚开始你不熟悉,那么,你需要做十遍甚至更多遍,把整个题目做到滚瓜烂熟。这个时候,如果你还在不断地重复做这道题,那么就是低水平重复,因为,你已经在浪费时间,不会再有进步了。

高手们会这么做:当这道题熟悉了,他就开始放弃了,把大把时间拿来,去攻克自己不熟悉的题目,不断地把陌生转化为熟悉。他们也在重复,但是,是高水平重复。

数学的归纳总结太重要了。顶尖优秀的学生,他们做一道题花5分钟,然后会拿出10-15分钟来做归纳总结,来写解题笔记。

归纳总结,其实就是解题联想,就是书写解题笔记,就是总结“条件反射”。要提高对关键词汇的敏感度,能够通过关键词汇,迅速建立起条件反射,找到解题突破口,这就是所谓的解题联想。这是数学高手的必修课。

归纳总结,总结的都是条件反射,也就是,我看到什么,就要联想到什么,然后一举突破这道题目。比如,看到“整数”这个词,我就要想到数学归纳法。

考场上需要稳中求进,稳就是快,欲速则不达。还要培养自己读题能力和解题能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很多学生喜欢拼速度,但是,失误百出。高手都是在稳的情况下,保证会做必对。并且,稳步前进的学生,他们的速度才是真正最快的。

稳中求进,基本能够保证一遍做对。有的学生,追求速度,题目写了一遍了,发现错了,那么要从头再来。两者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5五、提前进入应考模式

虽然考前都会有几次大型模拟,但是,请相信我,模拟考试中,你很难找到升学统考的感觉。

找感觉,你需要整套去做升学统考真题

在整套做统考试题的过程中,你做的全部都是真题,因此,你会充分感觉统考考试题的出题类型和特征,找到那种统考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充分了解升学考试的核心重点和出题规律。

在做过几套真题之后,你就可以完全的熟悉升学考试的模式以及答题思路,那么在真正考试来临的时候,你就可以完全不用适应,直接进入答题的状态。不仅仅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也能够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心态和答题的效率。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

原标题:冷知识:数学常数“e”的传奇故事

自然对数的底e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常数,一个由 lim (1+1/n)^n 定义出的常数,居然在数学和物理中频频出现,简直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实在是让我们不得不敬畏这神奇的数学世界。

但凡说起e,一个必定要提到的公式就是欧拉恒等式——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公式

数学中最基本的5个常数——0、1、圆周率π、自然对数的底e和虚数单位i,以及数学中最基本的两个符号——等号和加号,就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恒等式联系在了一起,实在是让人叹服。

这个等式有个一几何的直观解释。一个实数在实数轴上可以用一个向量表示,旋转这个向量,就相当于乘以一个虚数i。据此建立一个以实数为横轴,虚数为纵轴的坐标系。

实单位向量,每次逆时针旋转π/2, 可以分别得到结果1,i,-1,-i,1. 即转4次以后就回到了原位。而当实单位向量保持长度不变旋转θ角度,得到的向量就是:cosθ+isinθ。

根据欧拉公式 e^iθ = cosθ+isinθ可以看出 e^iθ 就代表实单位向量1旋转θ角后而得到的向量。所以 e^iπ 意味着单位向量逆时针旋转了π,结果显然是-1。

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事物满足这样的变化规律:

  • 增长率正比于变量自身的大小。例如放射性元素衰变的时候,衰变率就和现存的放射性物质多少成正比;
  • 资源无穷多的社会,人口出生率将(近似的)和现存人口数成正比等等。

而此类变化规律所确定的解,则是由以e为底的指数增长所描述的:如果x的变化率等于变量x自身的λ倍,那么该变量随时间t的函数则为

其中C是任意常数。而e的直观含义正是增长的极限,这个问题在 数学常数e的含义 中有过详细的介绍。

正态分布是自然科学与行为科学中的定量现象的一个统计模型。各种各样的心理学测试分数和物理现象比如光子计数都被发现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尽管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经常是未知的。

而理论上则可以证明如果把许多小作用加起来看做一个变量,那么这个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在生活中也可谓是无处不在:

  • 多次反复测量一个物理量,测出来的值一般来说总是呈正态分布;
  • 瓶装可乐的实际体积,也是正态分布;
  • 一大群人的寿命分布、智商分布等,也都是正态分布。

而正态分布的表达式中,也神奇的出现了e。

阶乘运算n!本来是定义在正整数上的。数学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推广,因此阶乘函数自然不能幸免。

当把阶乘函数推广到定义域为复数的时候,我们要寻找的函数就是一条通过了所有(n+1,n!)点的函数。所谓的伽马函数Γ(x)满足了这个性质,而伽马函数的表达式中又出现了e:

阶乘n!与e还有另一层神秘的联系。

当n趋于无穷大的时候,n!满足下面的近似关系式——斯特林公式:

(其中“~”符号表示同阶,可以大致认为是n趋于无穷大时的约等于)

要计算很大的阶乘值,位数受限而不能直接用计算机求出时,就可以用斯特林公式近似求出了。

所谓调和级数,即1+1/2+1/3+1/4+…+1/n+...。它是一个发散级数,当n趋于无穷大的时候,这个和也将趋于无穷大。但是同样是发散的级数,发散也有快慢之分。调和级数发散速度是怎样的呢?伟大的欧拉发现的一个著名极限给出了答案:

因此调和级数的发散速度正是和以e为底的对数——ln函数的发散速度一致。

素数(或称质数)是指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无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素数看似和e毫无联系,可是,素数分布的理论指出,素数的分布与e息息相关。如果用π(x)表示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注意这里的π不是圆周率!),那么素数分布中心定理指出:

注意到ln正是以e为底的对数。看,e就这样出现在了看似毫无关系的领域!

数学史上曾经有一个著名问题,称之为悬链线问题:一根柔软不可伸长的链子,两头固定在空间中的两个定点上(这两个点不一定要等高),链子形成的曲线是怎样一条曲线呢?

这个问题和最速降线问题提出的时间很接近,而且参与者也大多相同。早在文艺复兴时代它就已经被达芬奇研究过,可惜并没有得到答案。伽利略猜想答案是抛物线,这也和很多人最初的感觉是一致的,可惜后来被惠更斯在17岁的时候证明是错的。

和最速降线问题一样,这一问题伯努利兄弟中的一个也曾公开征集解答,不过这次是哥哥雅各布,他在1690年的《教师学报》中发表了这个问题。

在雅各布提出这一问题一年后的1691年6月,《教师学报》发表了惠更斯(当时已经62岁)、莱布尼茨以及约翰?伯努利提交的三份正确答案。

三人的方法都不一样,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一致的。而雅各布自己则并没能把它解出来,这让弟弟约翰?伯努利异常兴奋。悬链线的正确方程是这样的:

它的发现在当时被看做是新微积分伟大成果的重要标志。而现在,悬链线则在世界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密苏里的圣路易斯大拱门——中永垂不朽了。

e一次次如幽灵般恰当的出现在了每一处,时常给人们带来惊喜。而上述这些,只不过它的冰山一角而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向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