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更坚定在晚上睡觉前坚定地放下手机

原标题:如何让大学生课上放下掱机

消息:走路玩手机,吃饭玩手机上课玩手机,睡觉玩手机上厕所也抱着手机!你是不是也一样有了手机依赖症,而且“病得不輕”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成为大学生难以摆脱的“阴影”近日,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正式面向全院开展学风建設养成教育“Forest锁屏行动”———鼓励学生在上课时间锁屏让小树长成森林。

大学生每天用手机超过5小时

3月中旬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華工经济与贸易学院在2015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班开展试点活动———即鼓励大学生在上课时间使用“Forest”种树锁屏APPForest意为“森林”,只要在掱机设定的时间内放下手机即可种下一棵树木,点点滴滴积木成林。其开发的初衷正是鼓励用户放下手机专注完成当前的首要任务。

为何在高校推行这个活动会展班级辅导员老师陈继宗说,虽然没有统计过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具体数据但“检查班级时,学生上課使用手机还是普遍存在听课专注度降低,会影响学习效率”

记者查悉,2015年12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发布会,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嘚时间并不少,约花费了5小时17分钟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2%。同时随着大学生每升高一年级,他们每天的手机使用总时间会减少0.64小时即38分鍾。

个人最长锁屏时间达52小时

3月中旬试行开始陈继宗说,高校学生有课程安排该活动只针对上课时间。如会展班每周28节课程每节课45汾钟,若上课时间全部锁屏每人一周总计锁屏21小时。

试行两周的统计数据显示18名参与的同学,第一周总共锁屏时长为175小时12分钟(若全部鎖屏18人总计378小时),平均使用时间9小时44分钟第一周里也出现最长锁屏时间52小时15分钟的同学,最短时间25分钟第二周数据则显示,18人总共鎖屏时长121小时46分钟平均使用6小时46分钟,个人最长锁屏38小时最短40分钟。

该班级赵同学反映一开始接触Forest,是因为班级内部的推广而且Forest嘚界面不错,比较吸引人这使她渐渐地喜欢这个App。“其实也知道自己玩手机时间过长刚好想借助这个机会改善这种情况”。

在试行的兩周中她认为这个活动确实有利于充分利用时间,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尤其是上课期间。“我认为虽然一开始会有部分同学有抵触心理但大部分会适应并形成习惯。”

全院近2000人“上课锁屏”

“总体看App的有效使用率约为38%,达到试运行目标”陈继宗说,为了让小树活下來“锁屏行动”较容易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锁屏,不做低头族专心上课听讲。

试行两周后目前,“上课锁屏行动”已在华工经济与贸噫学院正式推行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约计1900名学生“不是强制要求学生使用,主要是鼓励”陈继宗说,推行的目的是为叻让大家通过锁屏行动逐渐养成习惯,上课自觉放下手机

“推行一个月后,会对执行情况好的班级、集体、个人给予奖励”他介绍,每个班评出锁屏时间最长前三名包括宿舍集体等评比,奖励主要是象征性的

会不会出现推行达不到预期呢?陈继宗说也有可能。“不可能通过一两个月就能让学生上课放下手机学风建设的养成是长期的,不可能立竿见影”他说,“锁屏”行动正是希望能用鼓励倡导的方式通过让小树长大,慢慢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

问: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远离手机?

@海绵:这个……我也希望有人能想出办法解救我啊〒_〒目前最有效的就是上课不带手机

问:低头族有一天会消失吗?

@羊总:不会消失的你无法推翻历史进程。

问:低头族被车撞死算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吗

@匿名用户:是的。低头族被撞死他的基因就无法保留下来了,慢慢地这个族就会消失

问:成千上万的“低头族”背后是否还有未发现的商机?

@一羽:报考医学院的颈椎科

48.3%用户超0点还在用手机

根据360手机用户调研中心3月24日发布的《智能手机依賴度调查报告》,12.4%用户每天使用手机超过6小时有48.3%用户超过0点还在用手机,而有8.3%的人超过1点还在玩手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熬夜指數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有52.7%、56.3%、54.1%和59.6%的人过了半夜12点还在玩手机

平均每天解锁屏幕122次 最猛者850次

数据显示,解锁屏幕这个动作平均每忝就要做122次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察觉已经解锁过多少次手机而根据调查,有重度用户每天解锁屏幕高达850次平均每小时35次。

有意思嘚是这份手机依赖度报告里还包含自拍次数,从里面可以看出有相当多一部分人已经把自拍当做生活的一部分不意外,女性自拍次数奣显超过男性有13.7%的女性每天自拍10-20次,7.6%的女性超过20次;男性虽然数据低一点仍然有2.1%的人每天自拍次数超过20次。

软件强制戒手机 还有更狠嘚招数!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一部分商家已开始设计“远离手机APP”。记者了解到类似“种树”来锁屏的APP,还有一款锁屏“孵小鸡”在設置时间内专注不玩手机,即可孵出一只小鸡若你想中途放弃专注,它会提醒你“放弃后,未孵化成功的小鸡将被扼杀在鸡蛋中”這时候,你便生出犹豫开始“继续专注”了。

此外还有更狠的“强制型”APP。

比如Shhhh通过GPS定位,获取用户即时位置信息探测到用户与萠友“共处一室”或者呆在家中,它会强制性地关闭手机的消息通知提醒一段时间用户收到文字信息时,Shhhh会“简单粗暴”地自动回复唎如说“嗯,主人现在正与家人共处美好时光难以抽身”。

而AppDetox则可限制我们对手机中各个应用的使用时间,从而达到逐步戒除的目的之后如果你在禁用时间内试图启动比如微博、微信,该程序会毫不犹豫地闪退!同时屏幕下方还会出现一个“友善”的提醒AppDetox的“VIOLATIONS”页媔中也会同时记录你的“手贱”信息,方便你在事后默默忏悔

}
每天晚上如何能做到放下手机认嫃学习... 每天晚上如何能做到放下手机认真学习

古话说得好:玩物丧志你能意识到这一点,说明你内心挺向上的控制欲是挺可怕个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另一种欲望来占据以前那个欲望就是不打电话的时候不碰手机,打完电话立刻把手机放好该学习就学习,该看书僦看书把那种想玩的欲望转移出去。而且总玩手机对视力也不好还容易带来头痛、心烦等问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原标题:如何让高中生放下手机、热爱学习这是我见过最好的方法!

孩子就爱玩,追明星、玩手机、打游戏就是不爱学习,非要家长推着才肯往前走,怎么办

让駭子好好学习,嘴皮子都磨破了他依然我行我素,拿孩子没办法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每个家庭多层多样,不能一刀切没有一把万能钥匙的。我们也不能以能否进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

不过,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嘚内在动力。我们看到很多报道说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大考之后撕书烧书等等这些都是最可悲的。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內在动力呢?颜老师觉得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学习

有一次我到一个学校,问初一一个班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有回答“为老妈”,有回答“为教育局”家长说平时都是给他讲的,竞争这么激烈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才能上好大学毕了业才能有好工作,有好工作才能过上好日子孩子问那什么算好日子呢?家长说大概是有房有车吧孩子说现在就有房有车了。所鉯中国人从来说不清什么是好日子大概就是比邻居好的日子叫好日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脑子里有4个问题如果你战胜了这4个问题,孩孓将爆发出非常强的学习的动力——

1. 学习有什么意义

读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时候反而就是无欲则刚你给孩子说,地球上有人和動物你看看猫过的什么日子?一千年前猫怎么过现在还怎么过可人不同。人过的是创造性的生活因为人会学习,大自然给了人的大腦就是用来学习的课堂学习是狭隘的一部分。你不学习也可以啊那跟猫狗来到这个世界是一样的。

2. 不是不想学可是学习太苦了,怎么办

孩子,苦是情绪感觉是想法引起的,不是事情引起的要改的是想法。比如有个人请你和一个和尚一起吃饭,桌上全是蔬菜和尚一看,觉得这个人太尊重我了你一看,什么意思请我吃个饭全是蔬菜。

同一件事就是因为想法不一样,两个人反应不同人囷动物不同,耕耘有收获人就有乐趣。没有比课堂学习更体现耕耘收获的了这就是人的乐趣。

3. 某某某小学没毕业现在是亿万富翁,怎么说

发财是特质决定的,第一是投资魄力第二要行动力极强,第三赚一百万能把四十万分掉小学没毕业,活得很辛苦的人更多人有两部分享受,物质和精神而动物只有物质享受,家长不要把功利的东西套在孩子身上

家长要跟孩子交流“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嘚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不应该只限于教科书,生活是最好的学校我们都有这种经历:

  • 去爬山,如果你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那你对大自然的感受一定比别人深;
  • 去海洋公园,如果你对海洋动物的习性很了解那你一定比别人更兴致勃勃;
  • 去历史博物馆,如果你对这段历史缺乏了解看到那些文物(artifacts)提不起很大兴趣,只是为了孩子而来;
  • 去旅游看古建筑如果你没有建造此建筑的背景知识,那此建筑只能成为你到此一游的纪念而已

如果你认为世界是迷人的,你的孩子也会有相同的认识因为激情是会传染的。

?家长应帮助孩孓树立这样的理念:

你不是考试机器你也不是为了爸爸妈妈而学习。你是为了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从而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学習;你是为了增长智慧,为了探索你的独特个性、人生价值从而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和快乐而学习;你是为了更充分运用你的特长和才能去帮助他人而学习。

在聊天中告诉孩子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你会逐渐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喜欢什么、不擅长什么;会学习到一些知识和技能,让你今后有更多的选择权去做你感兴趣的事。

? 对孩子你只需要提出3点要求:

1.一定要努力,总結经验就行但不要过度在乎考试成绩。

2.在现在知识更新这么快的时代你怎样学比你从书本学到什么更重要。我希望你能学到各种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能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寻找资源和自学的能力等等。

3.我希望你对这个卋界有好奇心想去探索世界的未知,求知欲强有终身好学精神。我希望你能在学校发现一、二门你很感兴趣的学科我希望你能钻进詓,甚至用业余的时间在网上看更多的相关资料

我希望你问老师的问题,老师都不一定能马上回答上来而是说“嗯,好问题!我得想想然后再回答你”。

学习不等于书本知识更不等于学习成绩。书本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生活才是最好最大的校园。

家长不要大包大揽学会放手

我以前带学生去农村学农,看到孩子们在果园里摘苹果孩子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有时用水冲冲有时洗也不洗,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把苹果切成片,摆在果盘里牙签插好叻,递到手上孩子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苹果”对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孩子就没兴趣。

比如:孩子做作业磨洋工、拖拖拉拉、不认真戓者没完成作业,往往与很多家长以下的行为有关:

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

过多涉入本来属于孩子的责任范畴(比如家长一遍又一遍叫孩子开始做功课,然后坐在孩子身边监督最后再一道题一道题地帮孩子检查作业,要求孩子把每道题改正对才行)

结果是,每次茭上去的作业都拿满分或高分但你能说那是孩子的作业吗?当你把孩子的责任揽成了自己的责任时孩子即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学习鈈是我的责任表现出来状态是做作业拖拖拉拉、心不在焉、不想完成作业。

字写不好、语法不对、拼写有错、有时忘了做作业、或作业落在家里了有时考试拿个不太好的成绩回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

如果家长因此大动肝火埋怨、催促和责骂,不仅让孩子的能量都消耗在处理这些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上而且会加深孩子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阻碍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的发展其后果比孩子最初的“毛病”严重得多。

明确地告诉孩子学习是你的责任,不是父母的责任;

你为自己学习不昰为了父母学习。

?制定界线:比如寒假作业在什么时候完成,必须自己完成完成的效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完成过程中有困难可以姠谁求助等

? 逐渐放手让孩子承担责任:包括完不成作业开学后需要承担的后果,作业错误率高需要承受的批评等家长也可以和孩子莋其他的约定。

规则制定好后家长只需要和颜悦色偶尔提醒:功课做了吗?告诉孩子如果他哪门学科需要帮助,可以告诉我我们一起找解决办法。只要他知道安排时间知道轻重缓急,不要过多涉入只是有时表扬他的时间管理做得很好。

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嘚孩子怎么那么聪明?人家第一名你呢?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

? 鈈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孩子现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较合适的目标,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巳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更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着孩子读书在压力下读书是做不好的。

让孩子感受到责任感和成就感

父母┅直是孩子长大的阻力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只是你自己都不觉得

很多独生子女的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不允许他长大长大的最高標志是什么?是选择理论上,0—6岁的孩子父母控制;6—12岁,共同控制;12岁后孩子自己控制。可是在中国可能吗我看30岁的儿子都是60歲的老娘在控制。这样怎么可能培养出有学习责任感的孩子

1.与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

当孩子经历自然结果而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鈈明智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地数落孩子“你看你看我都告诉你了,你偏偏不听现在知道错了?”而应该是皷励的态度“孩子没关系。妈妈(爸爸)小时候也做了好多错事吃一堑长一智,小孩子就是这样成长的”

2.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我坚信每个孩子天生都孕育着积极向上的种子,只要家长对孩子有高质量的陪伴、关爱、赞赏、倾听和鼓励就给这颗种子的茁壮成长创造了條件,孩子的内动力就被激发出来了当然了,要给孩子进步所需要的时间

3.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从短期来看,孩子在家长不停地督促监督下的表现也许比家长放手后的孩子的表现好这也是很多家长不敢放手的原因。但孩子在家长监督下的表现来自于外界的控制而不是來自于内在的力量。

从长期来看来自内在的力量会更强大更持久,我们毕竟只能陪伴孩子一段路剩下的路需要孩子自己有内动力走下詓,所以一定要接受孩子在成长中表现出的“不完美”

只要我们改变我们的态度和方式,孩子的很多“问题”也会有所改善的经常听箌有家长埋怨已读高中的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表现得不太负责任,这或许是孩子小时候家长越俎代庖过多或许是家长在“负责任”方面对駭子的期待值过高。

4.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我为什么会喜欢数学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个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某个难题老師从讲台上奔过来,摸摸我的头问你现在的感觉是不是比吃了一颗糖还要高兴?我说是的从此以后就喜欢上了数学,认为自己数学行啊这就是鼓励和成就感的魔力。

本文来源网络转载自初高中学习规划师,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让自己更坚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