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下a7与索尼a7r2最新价格之间画质区别大吗,不算像素

第二章  全新的操作习惯

        我拍摄的题材是以人像为主,所以以眼控对焦为主,再辅以中心点对焦构图平移方式。而且拍摄过程中,无需频繁的变动对焦模式,只需要两个自定义快捷键,即可满足需求。

由于微单所见即所得的特性,AEL曝光锁定功能再无用武之地,而且这个按键的位置特别适合拇指对焦、中指快门的操作,绝对是A7R2上最顺手的操作方式,所以将AEL键替换成更实用的黑科技:眼部对焦(眼控AF,是相机直接对焦到眼睛的功能)。而中央键则是设置成中心点对焦,也就是所谓的标准(明明是中心点对焦,为何要叫标准,…)

        AEL键实现眼部对焦,中央键实现中心对焦。一些原先习惯半按快门对焦的用户,则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种全新的操作习惯了。至于好处?眼部对焦绝对是索尼目前最实用的黑科技。

        眼部对焦,相机会自动识别人眼所在的位置进行对焦,从而省去选择对焦点的繁琐操作,专心构图拍摄。但A7只支持单次对焦,基本只能摆拍的时候用一下,意义不大。但A7R2可不同,支持连续对焦模式,瞬间让眼部对焦功能从一个非主流鸡肋,提升成为我的主力对焦手段。

        拍摄这张示例图时,我还在使用相机默认的中央键进行眼部对焦,真的很不顺手。但是改成AEL键控制眼部对焦之后,世界瞬间美好了。也许这么一张摆拍的样片无法体现眼部对焦的牛逼之处,所以我再给个示例图。

      这张图则是抓拍一个拉着妈妈的手撒娇的小女孩,在孩子抬头望向相机的一瞬间抓拍。眼部对焦自始自终都牢牢抓着眼睛,静候我找到按下快门的时机。

      如何胜任多人同框的情形?也许有人要问,你给的照片都是单人的拍摄,多人同框时该怎么办?眼部对焦到处乱飘到路人甲的眼睛怎么办?不要紧,A7R2也有解决方案:人脸登记。你可以事先登记你优先拍摄对象的人脸,这样无论你画面中同时出现多少个人,也会优先寻找被登记的目标进行眼部对焦。

      眼部对焦的局限性。当然眼部对焦也并非万能,很多时候眼部对焦是无法作业的。眼部对焦的工作原理是先识别脸部,再识别眼睛。所以当脸部眼睛、鼻子、或者嘴巴等重要特征被遮挡事,则无法识别脸部,进而无法识别眼睛完成对焦。又或者脸部占画面的比例太小时,五官特征不明显时,也无法识别眼睛。再或者是背对的镜头,只有后脑勺时,眼部对焦也没法工作。

    其实除了上述几种情形之外,还有一种情形也不太适用,那就是迎面飞奔而来的拍摄。物距变化太快,眼部识别跟不上。不过这更多的是因为受限于相机对焦性能,而不是眼部识别这个功能本身,所以思来想去,还是不把这条列入受限范围。

       这个方法大家就太熟悉了,至今还有大量的用户保持这种操作方式。A7R2可以为中心点对焦设置专门的快捷键:中央键。操作时候无需频繁的进菜单变更对焦区域位置,而是直接按中央键即可实现。

      中心对焦,平移构图可以作为眼部对焦很好的补充,弥补眼部对焦的不足。(示例图中的情形同样适合眼部对焦,只是笔者为了省事,随手找来的一张图作为中心对焦平移构图的示范。)最重要的是,中心对焦是A7R2上最简单的从眼部对焦切换到中心点对焦的方式。就是前面所说自定义设置中,AEL控制眼部对焦,中央键控制中心对焦。

      中心对焦的局限性。没有任何对焦方式是完美的, 所以中心对焦也有局限性。最著名的就是余弦误差,拍摄大光圈大头照特写时,中心对焦到眼睛,再平移构图,眼睛绝对都是模糊的。因为平移构图的过程中,导致焦距误差,也就是所谓的余弦误差。

    上面这张示例图就是为了说明余弦误差,画的比较粗糙,希望大家能看得懂。此外运动抓拍也不适合中心对焦平移构图,因为运动的物体焦距在不停的变化,对焦都很困难,更别说平移构图的时间了。

      眼部+中心这种对焦方式,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分题材的拍摄。特别是笔者平时主要拍摄人像题材,眼部对焦简直有毒,用过之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当然眼部对焦也有无法胜任的时候,所以搭配中心对焦平移构图使用,近乎完美。为何说近乎,因为即便这两种方式配合,也有力有不逮的情形,所以才需要自由对焦点选择。

2、超级广阔的对焦区域选择

      前面缺点时说过,没有触摸屏支持时,399个对焦点的选择坚持崩溃。不过无论如何崩溃,当拍摄需要时,再麻烦也得切换到自由对焦点。好在A7R2的对焦点也并非仅仅是数量多而已,更重要的是他的对焦点覆盖区域更广,也许是目前全画幅相机中对焦点覆盖区域最广的相机。当然也许我孤陋寡闻,希望大家指正。

      找了一张官网宣传视频的截图,可以很清楚的了解A7R2强大的对焦区域。其中绿色小方框代表399个相位对焦点,25个蓝色方框则代表对比检测对焦点。通俗一点说,就是在绿色区域内对焦非常快而且非常准;绿色区域之外蓝色区域之内,对焦慢,但是非常准;蓝色区域之外,则对不上焦。

 虽然很多人对焦点的覆盖区域并不关心,但是在实际拍摄时,其实经常潜移默化受限于相机的对焦点覆盖区域。也就是说拍摄时构图经常不自觉的受限于相机的对焦点覆盖区域内。一个最明显的案例,就是当你去观察佳能5D2、6D用户时,你会发现他们拍摄的照片中有大量的中心构图。因为他们太依赖中心点对焦,从而导致构图思维惯性而不自知。虽然可以通过中心点平移构图,但又担心余弦误差。因此潜意识里经常不自觉直接使用中心构图了。当然中心构图并无不妥,只是摄影应该可以更加无拘无束。所以更广阔的对焦点覆盖区域,意味着更灵活的构图空间。例如图示这种夸张的边缘构图,A7R2的自由对焦点则有了更好的发挥空间。

        A7R2的自由对焦点选择,有大、中、小三档可选。对焦点越小,对焦越精准。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对焦速度下降,所以通常情况下,只要对焦区域允许,我都尽量选择“大”的这一档。

 诚然在对焦速度上,A7R2不算顶级。但是在抓拍的易用性上,A7R2绝对是顶级。智能对焦,一旦对焦点锁定目标,就能牢牢抓住不放。399相位+25对比个对焦点一个接着一个,牢牢的抓住目标,毫无技术难度。虽然别的机器也有类似的智能对焦技术,但一般才几十个对焦点,密度不够,很容易跟丢目标。所以这些机型在抓拍时需要手动保持对焦点尽量不要脱离目标,技术难度就提高了很多。

截取了一段来自官网宣传视频的截图。虽然A7R2没有所谓4D对焦技术,但实际拍摄下来依然非常给力。至少根据我的实拍经验,我感觉比A6000的4D对焦成功率还要高,仅仅比A6300的4D对焦弱一点点。所以E口机器中,A6300最牛,A7R2次之,但也不会差距太大。当然缺少专业仪器测试,个人主观感觉并不准确,所以我的这个结论,仅供参考。

A7R2抓拍时,一般使用广域对焦+AF-C+打开or关闭人脸识别。被拍摄的对象运动速度不是很快时,打开人脸识别无妨,因为这样对焦更加精准。但是被拍摄的对象运动速度太快时,最好还是关闭人脸识别。因为这种时候,人脸识别经常跟不上,导致无法合焦。但是关闭人脸识别时,又无法保证对焦能够对到脸部,更别说对焦到眼睛了。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缩小光圈,让对焦点无论打在身体哪一点,都能保证景深足够覆盖整体。经过这样的处理后,运动抓拍的成功率几乎可以提高到100%。

以上两张抓拍,都是我缩小了一定量的光圈,来保证足够的景深范围覆盖全身。这时候,即便我关闭了人脸识别,智能对焦点无论选择身体的哪个地方都无关紧要,只要保证在身体上就可以了。当然,相机是死的,A7R2有时候也会选错对焦点,所以运动抓拍最关键性的窍门就在这里。当对焦点选择错误时,松开快门,再重新半按快门,让相机重新选择一次对焦目标,直到正确为止。一旦对焦点选择正确,就半按快门锁定目标,相机会牢牢的抓住目标,然后再开始拍摄。这个要点特别关键,很多人虽然拥有A7R2,但抓拍成功率一直不高,这是一个很大原因。一定要对焦点先锁定目标之后,再开始拍摄。

 “请问,这张照片你用的是什么测光模式?” 这大概是摄影初哥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好像大家都喜欢问“这张照片你用什么相机,什么镜头,什么参数拍摄?”。由此可见,“测光模式”这个问题,至少困扰了很大一部分用户。什么样的拍摄环境,用什么样的测光模式,应该给多少的曝光补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是一个摄影人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所谓的曝光准确,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一个需要大量拍摄经验、日积月累的沉淀,才能掌握的一门基本功。但是A7R2不需要,“所见即所得”,白减黑加,看着EVF来调整照片的明暗即可。所以A7R2的用户,我强烈推荐你们使用M档。也许以前你一直停留在A档,或是别的什么档位。也许之前M档对你来说有点难,无法一次就将光圈、快门、ISO设置准确,需要试拍几次之后才能找到合适的曝光参数。拥有了A7R2之后,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太简单,看着EVF里面的明暗来调整光圈、快门、ISO,保证一次到位,曝光精准。如果以后再有人问你用什么测光模式时,你可以自豪的说,我用人眼测光。

在“所见即所得”的支持下,无论多么复杂的环境曝光,都能做到精准曝光。事实上,如今在拍摄时,我的思路不是停留在如何把人物拍亮,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在考虑高光和阴影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之内,能够满足A7R2的后期修图需求。简单的说,就是拍摄时我如何取到一个高光和阴影的中间值进行曝光,以便于我后期能够充分利用RAW的宽容度来找回这些细节。

 景深是代表相机能够拍清楚的距离。影响景深大小的三个要素,物距、焦段、光圈。虽然传统的单反也有景深预览的功能,但并不如“所见即所得”来的方便。比如我用55镜头,竖拍1.60m的妹纸微微侧头的半身照时,需要多大的光圈才能让景深正好覆盖模特的双眼,而不会导致一只眼睛实,一只眼睛虚。在以往,这需要依靠大量的实拍经验进行判断,但A7R2不需要。“所见即所得”,看着EVF调整光圈直到你觉得模特两眼同时清晰为止。

      这张照片中,妹纸微微侧头,两只眼睛不是处于同一个焦平面。所以缩小光圈到F2,让景深刚好足够覆盖两只眼睛。而F2光圈,基本是两只眼睛都拍实的零界值光圈。仔细看,可以发现右眼其实已经有一部分开始游离在景深之外了。而这一切微妙的景深范围变化,在A7R2“所见即所得”的支持下,都变得异常简单。

       “所见即所得”不仅影响曝光、景深,同样还影响白平衡。所以前期对白平衡控制同样变得简单,能够瞬间提升原片质量。尽量把色彩控制在前期通过白平衡调整来定色调。而后期,仅仅是做一些简单的修复。

      简单的挥一挥手,就能触发相机快门。在需要三脚架的慢快门拍摄时,这个功能足以替代快门线,让相机真正做到零振动。

众所周知,延时摄影是需要拍摄大量的照片,并且通过后期制作成动态录像的一个过程。所以延时摄影的拍摄中就涉及到快门线的运用,以及大量的经验积累,来判断自己的拍摄题材需要间隔几秒拍摄。但有了延时拍摄APP之后,这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APP中预设集中常用主题,还支持自定义设置,并最终机内直接合成动态录像,让一切都变得简单。

      以日出为例,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后,打开延时拍摄APP,主题模式设置日出,直接按快门即可,系统会自动输出日出动态录像,就是这么简单。

      日出模式下,相机默认间隔9秒拍摄一张,共拍摄24张,每秒播放24张。曝光不锁定,就是可以根据光线强弱的变化而自动改变曝光参数。以本次拍摄为例,拍摄第九张时曝光组合是1/125s、F8、ISO100。十分钟后阳光强度更高,所以曝光组合降低为1/320S、F8、ISO100。

附上该日出拍摄视频链接:

      用于取代ND的慢快门摄影。通常在白天如果想要拍出湖面犹如镜面一般的慢快门风景照,是需要配合ND降低光线。但有了平滑反射之后则不需要ND,也可以拍出慢快门的效果。工作原理就是通过拍摄大量的照片,通过软件算法叠加成为镜面效果。

      平滑反射APP中同样预设几个常用主题,包含夜景反射、水流、静默、烟雾、单色、自定义等模式。

      以静默为例,当选择平滑模式级别为最高HI时(LO、MID、HI三个级别可选。),相机默认拍摄128张(自定义模式最高可设置256张),曝光锁定来合成。

      传统的多重曝光模式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为拍摄者很难直观的看见结果,需要依靠大量的拍摄经验去想象。但是有了多重曝光这个APP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相机除了预设集中常用多重曝光的主题之外,更是可以直接预览到最终的输出结果。这就大幅度的降低了多重曝光的难度,可以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多重曝光预设主题包含天空、镜像、纹理、柔焦、旋转、镜像和手动等滤镜。

      天空滤镜。以天空为背景,以人物为主体,先后拍摄两张照片,APP后台自动叠加成一张照片。

第一张对准天空拍摄,APP会根据预设自动给出合适的曝光值。第二张对准人物拍摄,APP同样自动识别给出0.3的曝光补偿,而拍摄过程则可以调整光圈值获得合适的景深。特别是拍摄第二张时应该尤其注意,因为在取景器上可以实时预览最终输出的效果,所以想要得到理想的效果就应该在这里注意人像防止的位置。本案例中就则是刻意避免面部和白云叠加,以免影响面部的展示。

      剪影滤镜。拍摄第一张照片是APP会自动降低曝光补偿以获得严重欠爆的剪影,而第二张照片则是正常曝光,两张照片叠加而成一张梦幻的剪影。

      A7R2的PLAY MEMORIES CAMERA APPS远远不止这四款APP,还有其他更多。而这正是A7R2的一大魅力所在,不仅仅可以简化很多传统摄影技法,还可以实现很多有新奇好玩的创意。这些APP只要是索尼相机,不管任何型号基本都能用哦。

      前面大量的篇幅主要介绍了A7R2为摄影所带来的全新操作习惯,例如眼控配合中心,完成大部分的拍摄需求;宽广的对焦区域所带来的边缘构图体验;超级简单又可靠的智能抓拍;所即所得支持下最容易入手的M档;以及相机APP所带来的无限可能。而这些操作习惯的改变,无论对资深摄影人,还是普通用户来说,都是极大的福音。

第三章 都有哪些黑科技

2、永不跑焦的静态图像拍摄

A7R2的对焦原理是先通过相位迅速估值,再通过对比精准合焦,也就是所谓的混合对焦。理论上这种对焦方式是永远不会跑焦,指哪打哪的。但实际上依然也会经常有对不上焦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也许运动的太快了,相机对焦算法速度更不上,智能对焦预测也不准确。二是镜头本身马达驱动的速度不够快,始终很难赶上目标位置变化的速度。简而言之,动的太快,对焦跟不上。但是静态图像的拍摄则没有这个问题,绝对指哪打哪,张张精准,不存在跑焦现象。所以拍摄风光、小品、或者是摆拍为主的写真,A7R2就能如鱼得水。

      请原谅我偷懒使用了一张以前A7M2五轴防抖评测是拍摄的素材。A7R2的效果同样明显,拥有4.5档防抖水准,可以有效的降低安全快门。

而相同环境下,相同的曝光、更慢的快门速度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低的ISO,让画面变得更干净。

        一直以来,宽容度都是索尼系CMOS引以为傲的技能之一,A7R2也不例外。放一张棚拍时闪光灯来不及回电严重欠的照片作为示范。

        这张照片除了强行拉高2.8档曝光之外,并无任何操作。可以看到100%放大之后无论是暗部细节,还是高光细节都没有出现噪点。事实上,根据我的个人经验,A7R2的曝光范围在-3EV~+3.5EV之间,RAW随意拉,几乎不会出现画质下降的情况。但超过这个范围时,画质损失的就比较严重了。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像素在不断的提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高像素带来画质的提升,也是一个事实。当然一个决定一个相机画质好坏的因素有很多,像素并不是唯一值,但像素至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虽然依然有人坚守高像素无用论,但其实这些人大部分并没有真正享受到高像素的快感。

      咋一看是不是像微距镜头拍的大特写?其实这是用FE16 35的16端拍摄的,看到原图的尺寸,是不是开始惊叹4240W像素的魅力了。无与伦比的细节,以及二次构图空间的无限可能。

第四章 闪光灯解决方案

虽然A7R2的闪光灯系统落后,但其实也并不意味着无法愉快的拍摄。虽然原厂没有给予我们理想的闪光灯系统,但我们也有副厂解决方案。以笔者为例,我使用日清air1+DI700A作为热靴解决方案;使用高能K4T作为外拍灯解决方案;使用金贝和神牛600W功率棚拍灯+索尼MI口转换成佳能热靴口+佳能引闪器;我甚至还用之前佳能口遗留永诺568EXII热靴。总之,无所不用其极。

        日清AIR1+DI700A。支持TTL,支持高速同步,不支持后帘同步、频闪。这个是应该是我目前搭配A7R2使用最多的闪光灯。因为这个是第一个推出支持索尼TTL和高速同步的无线引闪方案,感觉还不错。是我的摄影包必备工具之一。

A7R2的闪光灯最高同步速度1/250s,基本上落日逆光布光时,还是很轻松可以将快门速度压低在1/250s之内的,以至于我很少用到高速同步。最重要的是,热靴这个级别的闪光灯,高速同步的输出功率堪忧,所以还是尽量把快门控制在1/250S之内反而会更好一些。而且用它来光引闪别的闪光灯构建多灯也不错。比如我用来引闪了永诺568EXII。

      此外最近发布的神牛X1S引闪器,搭配神牛的闪光灯使用应该也错。也许哪一天我也会购入一个试试看。

      这个其实反而是最简单的,因为棚拍全是手动模式,所以任何引闪器均支持索尼热靴口。哪怕是佳能口的引闪器强行插入也没问题。如果实在担心把爱机给弄坏的话,可以买个热靴转换器。

      所以我的摄影棚使用的棚拍灯依然是以前用佳能时遗留的金贝和神牛闪光灯。反正都是手动拍摄了,所以暂时没有升级欲望。下图就是金贝+神牛3灯拍摄,具体型号实在记不住了。总之很便宜的,一千左右,600W的灯就对了。

      在这里我只列举几个近期使用的镜头中,让我惊叹的一些镜头素质。

       1.4大光圈的镜头,都有一个共同的痛,那就是紫边。特别是大光比环境下,紫边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FE 50mm F1.4 ZA在追求分辨率和虚化的同时,同样兼顾了紫边的控制能力。虽说依然无法彻底消除紫边,但实拍下来紫边的表现已经非常轻微了。

        从上面各大光圈截图可以看出,即便是在1.4光圈全开的情况下,紫边现象也不算严重。属于后期可以轻易消除的程度,甚至不用后期,只要不是100%截图都很难察觉。简单的来说,就算面临高反差的场景,这是一枚让人放心拍摄的镜头。

         所谓眩光就是镜头直接对着阳光拍摄时,很容易产生白茫茫的一片。而优秀的镜头,则是可以有效抑制眩光的产生。GM系列镜头,号称索尼最高端的镜头,虽然没有蔡司T镀膜保驾护航,但抗眩光能力同样十分惊人。

         从2013年的A7发布开始,三年的时间内索尼已经拥有FE镜头18枚,平均每四个月就有一只新镜头发布,基本涵盖了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拍摄需求。而且每个镜头的素质都很赞,一定要说缺点的话,就是太贵了点。

 A7R2上市一年,消费者从质疑,到接受,身边已经越来越多影友购入这款相机。虽然A7R2的写入速度让人拍照像便秘一样难受,但却拥有目前全画幅市场上最好的画质、中上水准的对焦速度及抓拍能力、还有让人欲罢不能的眼部对焦。总的来说,A7R2带来的快感远大于遗憾,是一台值得买的经典机器。最后是放毒环节,每只镜头贴一张。

}

我是新手,不是太懂,就是如果a7配55 1.8而a7r2配50 1.8,那么它们两个拍摄同一场景下哪个画质,色彩,锐度各方面更出色。我一直不是太懂,是机身对画质影响大还是镜头。因为如果我买a7的话或者买a7m2我就可以配个好点的头,24-70 2.8g都可以考虑了,而a7r2的话,买了机身基本没钱了,只能买个50 1.8狗头先用着......求大神解惑,万分感激


}

索尼a7与a7r的区别 外观细节对比

  如果说A7的定位是索尼万元级相机的杀手,那么A7R就是索尼的2万元级相机的杀手。A7R相比相近价格的产品,优势在于更小的体积,强大的转接性能,多拨盘操作方式,优秀的3640万像素成像能力,还有更低的上市售价。

索尼a7r(左)和a7(右图)

  从性能来说,索尼A7R整体来说,是不能与成熟到自成体系的单反相比,可以说,A7R更像是一款整合出来的产品,整合了微单、准专业相机、最新高画质传感器等元素而成的产品。所以,其实A7R跟单反的关系,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两者本是河水不犯井水的。

索尼a7r(左)和a7(右图)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索尼A7R和A7却刚好卡在他们希望拥有一款小巧、便携、成像好的相机的心坎上,因此,这次A7R和A7的发布,成功引起了摄影爱好者们广泛的高度关注,更动摇了很多打算购买的单反的人,令他们重新回归到了持币状态。

索尼a7r(左)和a7(右图)

  重新回到持币状态的消费者,现在最大的犹豫,估计就是A7R/A7能不能与同价格区间的全画幅单反相比吧?毕竟作为首款全画幅微单,很多消费者对此都是陌生的。因此,本次评测虽然使用的是工程样机,但作为参考解惑,是足够的。

索尼a7r(左)和a7(右图)

  那么就由整体外观开始说吧。首先,可以肯定的是,A7R和A7在外观上,只有型号牌上的差别而已,而A7R的机身比A7采用更多的镁合金制作,但重量方面A7R只比A7重了5g。

索尼a7r(左)和a7(右图)

  值得称赞的是,在机身足够小的情况下,A7R和A7依旧能够保证握持手感足够舒适,而操作感流畅(当然,说到感受,这个绝对因人而异)。另外,在无线功能上,两者具备了相同的功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尼A7M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