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爱情讲讲人为什么能学会技能?

 你好,很理解你现在的纠结,夫妻之间一方出轨导致另一方厌恶或者用冷漠的态度对待对方是比较常见的。至于这种厌恶是暂时的还是永远的,要看你们双方后期的相处方式,这种态度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即使你老公已经悔悟,如果你长时间无法原谅他,你们之间就会渐行渐远。现在社会的风气越来越差,男人在外面应酬的时候难免会有诱惑,有时会让你避之不及,再加上长时间的婚姻会有审美疲劳,真的要有极强的意志力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出轨并不代表不爱妻子了。

 你现在内心的方向很重要,如果你不想离婚,希望孩子有个完整的家,即使心里再难过也要接受现实。不过你不要轻易的让这件事草草的收场,要把你的观点很严肃的表明,但是不能用攻击、谩骂、侮辱的语言,你要讲自己对这个家有多么的在意,以此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再者就是要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不要把时间全部放在家里,可以为自己的爱好多付出一些努力,多拓宽自己的朋友圈,每天让自己精致美丽的出现,只有你自己越来越优秀,你老公才会越来越在意你。

   不要轻易的说离婚,这些话会成为习惯。婚姻需要经营,只要用心对待一定会走出阴霾。

}

最近在写庄恕与陆晨曦的同人文,一路专一、高甜、有趣(欢迎搜索天涯论坛--《外科风云》杂议)。也在同步看《我的前半生》,一路“苏”(杰克苏、玛丽苏)、轻虐、撕扯。很多人因为三观不合弃剧或者开骂,也有很多人因为痴迷五官接纳和追捧。不想谈贺涵的私德问题,只想心理学角度尝试分析人物而已。

贺涵爱上子君是有原因的,而且原因并不狗血,都是“科学”。


一、 从个性特点上分析

贺涵理性、好为人师、精于算计,他的弱点是不懂感情,只懂暖人;子君感性、善于接纳、甘于付出,她的弱点是不懂职场和竞争,只懂相夫教子。

在面对子君离婚的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贺涵思维非常有条理,经常一针见血的指明子君的问题,而且会就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而且他的建议确实都是对子君后续的生活、经济等实际问题有帮助的好点子。但是他的举动也确实缺少情感的考虑。所以子君会逼急了骂他:对待感情和夫妻生活,你懂个屁。

同样面对离婚,子君首先想到的绝不是贺涵建议中的任何一条,而是如何挽回婚姻,她在离婚过程中仍然有情有义,从陈俊生请她搬出房子,住到小公寓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子君虽然伤心、失望,但也充分考虑了陈俊生的处境和心理,没有太多纠缠,很快搬了出去。要不是最后贺涵和唐晶共同指点,恐怕她连后续的补偿金都不会坚持下去。子君是个比较“听话”的人,或者说是很多人和事她都乐于去尝试接纳,比如老金、比如妈妈的新生活、子群的婚姻,当然她采纳最多的还是贺涵的建议。

事实上两个特点互补的人在情侣或者夫妻关系中应该是最为合适的,因为冲突少,所以相处会更加融洽,磨合时间也会缩短。性格上的互补让双方都受益良多。尤其是在和唐晶“斗法”了十年的贺涵,从子君那里找到了心理上的归属与慰藉。和子君在一起他很放松、子君对生活和家庭的态度都让贺涵很享受,很舒适。一个独当一面的成功男人当然更需要一个温柔的女性,而并不是一个可以并肩作战的女强人。

二、 从人际吸引增减原则上分析

先来介绍一下这个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研究人员请了许多人,分成四组来参加实验。其中一个人实际上是研究人员的助手,他被安排担当小组临时负责人。在每次实验的休息时间,这名助手都会离开其他人,到研究人员的办公室会谈,内容为对小组其他人的印象和评价。其他人的休息室与之只有一墙之隔,虽然两人压低声音谈话,但是实验以巧妙的安排,让其他人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助手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评价有以下四种情境:第一组成员始终被肯定、第二组成员始终被否定、第三组成员先否定再肯定、第四组成员先肯定再否定。

接下来研究人员会让所有听到评价的人根据喜好程度给助手打分, 分值从-10至+10,其中-10表示最不喜欢,+10的表示最喜欢。

结果发现,喜欢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组是+6.42,第二组是+2.52,第三组是+7.67,第四组是+0.87。该实验由此得出结论:我们最喜欢的不是一直肯定我们的人,而是越来越肯定我们的人。我们最不喜欢的人不是一直否定我们的人,而是越来越否定我们的人。

那么在贺涵和唐晶的关系有点像第四组,而子君与贺涵的关系无疑与经典实验的第三组非常像。这也给了我们另一个角度去解释,为什么贺涵从唐晶走向子君,最后两个人感情迅速升温。

三、 从自我价值感上分析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需要他人的欣赏与认同,透过他人的反应,我们能够更好的确定自己的位置与价值,保持较高的自我价值的需要,进而让我们有勇气去从事更加复杂多变的事务、去竞争,从而为自己获得新的机会。唐晶如此、子君如此,贺涵也如此。

唐晶是贺涵的学生,她在职业上青出于蓝,在感情生活上也不再甘于总是受控,所以他的自我价值感越来越强,而带给贺涵的认同感越来越少,特别是在贺涵不擅长的情感领域里,她没有带着贺涵一起成长,而是一意孤行,所以最后两个人越走越远。

子君的自我价值感开始是陈俊生给的,后来是唐晶给的,再后来是贺涵给的,最后是自己给的。她其实在各个阶段的各种关系中都非常“拎得清”,知道谁才是她的“真命天子”、“重要他人”。所以在和陈俊生的婚姻中,陈俊生说了算。后来离婚,唐晶是她的精神领袖,再后来贺涵补上成为人生导师,最后她出师,成为最好的自己。

而贺涵在事业上自我价值感自然不用说,但在感情上,他和唐晶都是半斤八两的小学生,或者说从唐晶主动缺席订婚宴,两人的亲密关系已经土崩瓦解,只有十年的道义责任。而唐晶“放飞自我”以后,子君恰恰弥补了他生活里好为人师的癖好和人际交往的需求,同时子君作为情感咨询师其实一直在为贺涵分析问题,指引方向,让他获益匪浅。尽管子君的“辅导”技术尚不娴熟,产生了不该有的移情,但在情感上她比唐晶更能掌控贺涵。

综上所述,贺涵爱上子君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学依据,或者说他即便不会爱上罗子君,也会有一天爱上类似的张子君,杨子君,而贺涵和唐晶的分手双方是心理发展的必然,即便没有罗子君,他们之间的问题也已经很明显,不可回避。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2015年春季学期即将结束,《爱的心理学》通选课程也圆满落幕。在这门课程中,我要求学生们自己构成小组进行自主探索,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或者文学作品中的亲密关系。我将精选一些优秀小组作业发布在本博(因原文较长,发表时有删节),以及《爱的心理学》公众微信号(pku-litonggui)上,供各位同学参考。欢迎转载,请注意本文版权归选修本课程的各小组同学所有,如需转载,请一定与作者联系,或者私信联系本博()。转载请一定注明出处!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从爱的心理学角度看何以琛的爱情之路张逸2, 陈嘉裕1 ,陈玉婷3 ,刘旭桐2 
(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学院;3.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100871)

:何以琛是小说《何以笙箫默》中的男主角,才貌双全的他以苦等赵默笙

七年的经历打动了所有的读者。本文从爱的心理学角度对他的爱情之路进行了分

析,文章着重分析了为何何以琛爱上的是赵默笙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女孩、为何他

能矢志不渝地苦等她七年以及为何他愿意再次接受结过婚且是自己“仇家”的赵默

笙,其中涉及的理论有依恋类型、安全基地、爱情类型以及其他心理学理论。总

的来说,何以琛的爱情选择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情理之中,是“性格决定命运”的

依恋 安全基地 爱情类型

小说《何以笙箫默》讲述的是何以琛和赵默笙之间的爱情故事:赵默笙在进入大学第一天起便爱上了法学系才子何以琛,开朗活泼的赵默笙对何以琛展开“死缠烂打”的追求,真心付出的赵默笙赢得了何以琛的欢心,两人开始了一段浪漫的校园爱情关系。但在何以玫对赵默笙宣战后,不知实情的何以琛也因为两家的恩怨而对她冷言冷语,赵默笙便顺着父亲的意搭上了去往美国的飞机,谁知这一去便是七年光阴。分别了七年的他们在超市再次重逢,两人再次相爱,最终打破所有的隔阂成为了彼此一生的伴侣。
小说中何以琛的爱情之路可谓是充满了坎坷,从他恋上赵默笙开始,到分手后的七年苦等,再到两人的再次相爱,无一处不让人好奇和惊讶。七年的痴情等待更是成为千古佳话,是读者深深为之动容的剧情内容。本文将顺着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来对才子何以琛的爱情之路进行爱情心理学角度的分析。

就读于法学系二年级的才子何以琛深受女生欢迎,爱慕他的女生数不胜数,那么为何他偏偏爱上了那个才貌均不起眼的赵默笙?现分别从依恋理论和其他爱情心理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1.1.1 早期依恋理论        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认为,依恋是一个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是倾向于寻求和维持与某个特定的对象的关系,特别是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李同归, 2006)。通俗地理解,当孩子独处或和陌生人在一起时所表现出的哭泣、追随、靠近、抓挠和反抗等行为便是依恋的行为表现。依恋行为会导致孩子与抚养者之间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连接,并会扩展到其他人际关系上。早期的和抚养者间的经历会逐渐地帮助人形成特定的内部工作模式、依恋类型,即一套思维、记忆、信仰、期望、情感、行为系统,并会保持相对稳定(Rhodes & Simpson, 2004)。早期依恋理论认为,婴儿的依恋类型有四种,分别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未组织型依恋,其中父母反应性的敏感性和父母的情感效用性是依恋类型的决定性因素。正如Aronoff(2012)所说,在婴儿时期,如果父母能够关心、关注孩子,孩子更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恋。
Bowlby在1979年提出,尽管依恋行为在儿童早期比较突出,但在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中都存在依恋,依恋理论便从儿童时期延伸到了成人。根据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的亲密关系分类问卷可知成人依恋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焦虑型、轻视-回避型和害怕-回避型。安全型依恋的成人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他们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自己关系太亲密。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积极,即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中国人中,此类人约占50%(Li & Kato, 2006)。焦虑型依恋的成人常发现别人不乐意像自己希望的那样亲密,他们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他们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自己或不想与自己在一起。他们对他人态度积极,但对自己态度消极。中国人中,此类人约占23%(Li & Kato, 2006)。轻视-回避型依恋的成人与别人亲密会感到有些不舒服,他们喜欢保持独立,不希望依赖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依赖。他们认为与他人亲近是不重要的。他们对自己态度积极,但对他人态度消极。中国人中,此类人约占16%(Li & Kato, 2006)。害怕-回避型依恋的成人与别人亲密会感到有些不舒服,他们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别人。当与别人太亲密时,他们会担心被伤害。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消极。中国人中,此类人约占11%(Li & Kato, 2006)。
        “安全基地行为”是依恋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安全的婴儿能够把依恋对象作为探索的安全基地,在恐惧、焦虑时作为安全的避难所,他们相信依恋对象能够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相信依恋对象有能力作为自己的安全基地。
        依恋理论和众多依恋研究结果表明,在感受及处理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维持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上,安全型依恋个体比非安全型依恋个体具有明显优势。安全型个体在感到威胁,需要求助时会使用安全基地策略。安全基地策略(secure-based strategies)属于初级依恋策略,是当个体感受到威胁需要被保护和支持时,寻求接近依恋对象这种与生俱来的依恋策略(Bowlby, )。然而,非安全型个体在感到受威胁时使用的却是次级依恋策略,包括过度激活(Hyperactivating strategy) 与去激活策略(deactivating Priming)是通过情境激活被试安全依恋表征,提高依恋安全感,进而促使其使用安全基地策略的方法,分为阈上和阈下安全基地启动。安全依恋表征主要包括个体与依恋对象积极互动经验、对依恋对象积极的看法。依恋理论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与最初依恋对象保持亲近的倾向,依恋对象的主要作用是“安全基地”,面对威胁和压力时能够促进个体“感到安全”的感觉获得,启动个体的安全依恋表征可以让其感受自己是安全的,可随时得到依恋对象的保护与支持。
根据小说的描述可知何以琛婴幼儿时期所处的家庭环境是极好的,家庭氛围融洽,家庭合照是“年轻的女子手里抱着孩子,依偎在年轻的丈夫身边”;父母关系亲密,以至于父亲去世时,母亲由于过度悲伤跟着去了。何以琛的母亲是个爱家的人,正是个敏感、能够给予孩子温暖的母亲,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在何以琛的婴幼儿时期母亲给予了他足够多的母爱,何以琛的儿童依恋类型应该是安全型。而在何以琛10岁那年,他的父母双双离世,这对于何以琛而言无疑是个重大打击。但所幸何以玫的父母收养了他,从小说的描述来看,养父养母对他视如己出,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何以琛受伤的心灵,因此何以琛这种安全型依恋依旧没有发生变化。
至于何以琛的成人依恋类型,我们倾向于认为他是安全型依恋。因为从小说的描述来看,何以琛会依赖赵默笙:他任由自己的情绪由赵默笙掌控,“时常会被她气得跳脚,也会一时高兴任由舍友差遣”、“她迟到了一会儿,也会焦躁不安”,不再是个冷静理性的人;同时他也可以被赵默笙依赖:大学恋爱时,“赵默笙做再多的马虎事,他都只会皱着眉头帮她收拾完”。再者,何以琛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都是比较积极的:一方面,他外表英气逼人,无是学习还是社团,他都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因此他自我效能感较强;另一方面,他对赵默笙也是疼爱有加,并不会因为赵默笙的普通而嫌弃她。以上种种证据表明,何以琛的成人依恋类型的确是安全型。
        但值得注意的是,“亲密寻求”是人类在依恋关系中情绪调节的基本依恋策略。在情绪压力中的个体倾向于寻求依恋对象(或依恋对象的表征)并与之维持亲近,可以获得安全依恋对象的安全型个体将表现出“安全基地”策略(候珂等人, 2005)。十岁丧母的悲痛给何以琛的带来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母亲一直是何以琛探索外界环境的安全基地。父母去世后,何以琛的安全基地是缺失的。虽说何以玫母亲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他安全感,但这与生母是无法比较的。因此,他十分渴望似生母般给他温暖的人,渴望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的来临,而赵默笙就是他寻觅了多年的安全基地。她善良、活泼,她脸上跳跃着的毫无顾忌的笑“像阳光一样穿过重重阴霾照进何以琛的心底”,“叽叽喳喳的声音填满了何以琛空虚的心灵”。赵默笙和其他女孩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的坚持不懈,赵默笙总是陪伴着他,总是追着他不放,这种安全感给了他从未有过的温暖。“You are my sunshine”,这一句深情的话语已经揭露了一切。这就是何以琛为什么没有选择那些条件优秀的追求者,而是选了这么一个不太出众但一直跟着他粘着他、给他快乐温暖的女生的重要原因。“他们给我十年,我要默笙一辈子”,赵默笙就是何以琛的安全基地,是他猝不及防的一道温暖心扉的阳光,因此和何以琛牵手的姑娘是她,不是别人。

Shanteau和Nagy(1979)认为“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长相吸引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个体在寻求伴侣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长相吸引力和接纳自己可能性乘积较高的个体。无疑,赵默笙的热烈追求给了何以琛一种超乎寻常的肯定的接纳他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与赵默笙还不错的外表相乘所得的结果较好,这使得她优于其他的爱慕者从而成为何以琛的选择。也可从爱情交换的角度来看待此事件,爱情交换指的是爱情关系中双方进行持续互动以获得彼此奖赏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付出代价而又获得回报(黎坚 & 李一茗, 2012)。Huston和Levinger(1978)文献综述知,在关系早期阶段,个体寻求在某些品质上与自己相匹配的人,之后被吸引到可以获得更多收益的关系中,此时个体非常重视外表吸引力、能力、积极回应性、明显的认同和喜欢(见黎坚 & 李一茗, 2012)。赵默笙所给予的充分的信任和突出的认同使何以琛对这段关系充满了期待和渴望,这样的平等交换抚慰了何以琛一直受伤的心灵。
或许有人觉得根据匹配理论,赵默笙和何以琛的条件根本不相匹配,一个相貌平平而另一个才貌出众,但如果我们把匹配视为一种广义的过程,不仅涉及长相吸引力,而且包括其他长处和特质,那么很显然,人们总是会与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同性相吸就发生了(莎伦等人, 2005)。由故事可知赵默笙家庭背景很好,而何以琛是一名靠奖学金和打工上学的穷苦学生,家庭背景上的不同影响了两个人的性格和爱好,温暖阳光的赵默笙总能戳中何以琛那柔软的内心,两人一拍即合,就像月亮的阴阳面,阴阳相合才成就了最美的月色。并且从故事中可以看到,何以琛在这段关系中一直处于支配地位,而赵默笙一直处于被支配且乐于顺从的位置上。研究表明,感到最多爱意和最少冲突的伴侣是那些在热情上相似而支配欲上不同的伴侣(Markey & Markey, 2007),因此何以琛和赵默笙在一起无疑是非常完美的结合,赵默笙给了何以琛支配欲最好的发挥场所。

在赵默笙不辞而别的七年里,何以琛没有放下过去,没有发展新的恋情,而是依旧对赵默笙不离不弃,没有停止过对她的等待与追寻,自始自终认为只有赵默笙才是适合他的,是他想要的,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动力使得他在毫无音讯的情况苦等了赵默笙七年?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1973)采用了色彩隐喻作为象征论的基础,说明哪些爱情会吸引人们。他提出的爱情颜色理论将爱情分成老人六大类型,分别是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三种主要类型以及现实之爱、占有依恋之爱和奉献之爱三种次要类型。前面三种爱情态度,如同颜色的三原色一般,三种主要原色可以再混合,又组成后三种次要的爱情态度。
根据小说情节可知,何以琛对赵默笙的爱是渐进地、慢热的,但是一旦产生就很坚定。一开始赵默笙对何以琛一见钟情并展开猛烈地攻势的时候,何以琛并没有表现出对她有兴趣,甚至对她的纠缠感到厌烦。但是渐渐地,赵默笙的坚持不懈和活泼开朗等一点一点地打开了他的心房,他开始接纳她并喜欢上她,甚至主动要和她在一起。他对赵默笙十分地照顾,她有任何困难他都会帮助她。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两人一直是处于十分温馨、甜蜜的关系中,有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在与赵默笙一起的时候,何以琛经常表现出无法集中注意力、有明显的生理反应,比如说无法坐在一起自习、上课没法专心等等。这些都表明了何以琛既有情欲之爱的特点,也有友谊之爱的特点。综上,我们认为何以琛是属于少有的奉献之爱类型的人。何以琛把赵默笙看得十分重要,将她的快乐与幸福置于自己之上,无论她犯什么错都可以原谅她,愿意全心全意无条件的去爱她。所以即使知道了她就是间接害的他爸爸去世的人的女儿时,他内心还是深爱着她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在赵默笙不辞而别的七年里,何以琛能够不为其他女人所动,死心塌地等赵默笙回来。
         总而言之,何以琛是属于奉献之爱类型的人。他的爱深情且坚定,以对方为中心,为对方着想,所以才能够在这漫长的七年里一直坚守对赵默笙的爱,矢志不渝,没有二心。

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包括三个要素,即亲密、激情、承诺。亲密成分指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换句话说,它能引起温暖体验。激情成分是指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及爱情关系中其他有关现象的驱力。承诺成分是指短期方面做出爱另一个人的决定或者长期方面为了维持爱情关系而做出的承诺或担保。不同的爱情可以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来描述,即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爱情的多少,三角形的形状表示爱情的三种成分之间的相对关系。研究者根据这三种成分在爱情中的多寡情况把人类的爱情关系区分为八种类型:无爱、喜爱、痴迷的爱、空洞的爱、浪漫的爱、伴侣的爱、愚昧的爱和完美的爱(李朝旭, 就两人在这段关系中付出的努力来看,何以琛和赵默笙两人的爱情三角形是比较平衡的,即三方面的投入比较均衡,属于完美的爱。而且两人的三角形比较温和,所以他们的爱情的满意度是很高的,也正因为此何以琛才觉得赵默笙就是适合他的那个人。
          首先,在亲密度方面,他们经常一起学习、吃饭、逛街、看电影,互相帮助,特别是何以琛在学习方面给了赵默笙很大帮助。他们两个在这段感情中都感到很幸福,尊重对方,重视对方。稍微欠缺点的是何以琛一开始没有和赵默笙完全分享自己,没有和她讲关于自己家的事,这也是后来赵默笙对他们感情失去信心的一个原因。其次,在激情方面,他们有接吻、拥抱、凝视等等行为,而且双方那时正值热恋,激情度是很高的。比如说:一个人稍微失踪一会儿,另一个人就会很紧张;放假一个月不到没见两个人都很思念对方等等。最后,在承诺方面,一开始就是赵默笙对何以琛穷追不舍,并且在何以琛说自己大学不找女朋友的时候,信心满满地说会等到毕业后,所以赵默笙的承诺是不言而喻的。而何以琛内心早已认定了赵默笙,并且有毕业后就结婚的念头,但是他没有说出来,所以何以琛自己给的承诺程度是很高的,但是赵默笙所感觉到的未必有那么高。
        总的看来,两人的爱情三角形吻合度是比较高的,并且都投入了很多,相应地,他们的满足度都比较高。所以何以琛认定了赵默笙,能够苦守七年等她回来。

如上述所说,赵默笙是何以琛继生母去世后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基地。这个安全基地对何以琛而言十分重要,是他好不容易打开心房,让赵默笙走近他的内心而建立起来的。所以,相应地,他对赵默笙的依恋也很强烈,他们之间的吵架、分离等等对他情绪波动很大,不仅影响到他的学习,还使得他做出一些与平常很不一样的举动。甚至,在得知她的父亲与自己的父亲之间的恩怨之后,他内心依旧选择和她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对她的依恋非常地深,他是极度不想失去这个安全基地。这一点在后来赵默笙离开的时候他表现得更加明显。他每天找他找得很疯狂,甚至每天都在宿舍楼下等,后来还开始酗酒、抽烟,借此排解心里的痛苦。即使心中有对她的恨与不解,但更多的是想念、盼望她回来。他在钱包中一直夹着她仅剩的一张照片,并且为了她参加了电视访谈节目,只是为了让她能够看到他并且回来找他。所以说何以琛苦守七年只是为了寻觅那个曾经属于自己的安全基地。而他没有发展新的恋情的另一方面原因则是:根据“亲密寻求”理论,在情绪压力中的个体倾向于寻求依恋对象并与之维持亲近,但在认为“亲密寻求”不可行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去激活策略”,即个体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他将不再尝试接近依恋对象,而是抑制依恋系统,寻求在情感、认知和生理上远离他人(侯珂等人, 2005)。父母的离世加上赵默笙的不辞而别使得他更加害怕再度被人抛弃,不倾向于寻找第三个安全基地,所以没有发展新的恋情。

在《何以笙箫默》的原著中,我们知道,自赵默笙不告而别之后,何以琛苦守了七年,何以琛和赵默笙最终能够结婚也是经历重重大山,其中最主要的两座大山就是:(1)赵默笙的父亲赵清源和她的继母裴方梅是当年何以琛父亲的仇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逼死了何以琛的父亲,何以琛的母亲也因他父亲的去世悲痛过度最终身亡。(2)赵默笙在美国的时候为了暂时收养一个小男孩选择和应晖结婚,所以赵默笙在回国之前在美国是结过婚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何以琛为安全型依恋风格。根据理论可知,安全型依恋风格的婴儿在第二个重聚阶段维持一段时间的接触后,会很快平静下来,并重新开始他的探索活动(李同归, 2006)。同样地,当赵默笙回来之后,何以琛一开始是有怨念的,所以起初他并没有完全接受赵默笙,但是他知道他苦思的人回来了,他忍不住去找她。在他们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无法离开这么一个女孩,即便她结过婚了,即便她的父亲害死了自己的父母,他还是“屈从于现实的温暖”,选择了回到赵默笙的身边,享受这一种消失已久的安全感。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何以琛在经历了七年杳无音讯的日子以后依旧选择了赵默笙,看起来让人惊讶,实则也是情理之中。

正如前面所说,赵默笙充当着何以琛“安全基地”的作用。儿时丧母的重大创伤让何以琛非常害怕失去,赵默笙的不告而别给他本已受伤的心插上了新的一刀。过往的创伤使得何以琛本人不愿接受新的挫折,选择旧爱对他来说是最有掌控感的决定。而且赵默笙作为他除了母亲以外的第二个安全基地,在他成长的路上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他不忍放弃这么一个安全基地,也不敢通过寻觅新的安全基地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所以,面对重重压力的他,依旧选择了赵默笙。

3.3 作为男人的骄傲
2005)。阿德勒坚持自卑感是人的行为的原始的决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尽本动力。在他看来人生本来并不是完整无缺的,有缺陷(包括身体缺陷)就会产生自卑。阿德勒创立了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的新心理分析学派“个体心理学”。该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而自卑能摧毁—个人,使人自暴自弃或发生精神疾病;另一方面它能够使人发愤图强,振作精神。
何以琛自小便奋发向上,且才识过人,其实这是一种战胜自卑感的行为。他幼年丧父丧母,内心充满着挫败感、不安全感,他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他自卑,不愿告诉赵默笙自己的身世,不愿让她知道自己是别人的养子。他事事争当第一,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失误,更无法容忍自己最爱的女人离自己而去。赵默笙走了一次,他不愿让她再离开第二次,哪怕赵默笙结过婚,哪怕赵默笙父亲是害死自己父亲的间接凶手,他都希望能够挽回他这一生唯一爱过的女人。于是,他选择了再次和赵默笙在一起。

总的来说,何以琛的爱情之路是令人震撼的,他的选择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情理之中。安全型依恋的他,早年丧父丧母的他,对温暖的爱有着不一般的渴望,赵默笙的出现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阳光,为他探索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安全基地,所以两人最终的长相厮守是“性格决定命运”的结果。两人之间的爱情更是世间少见的完美之爱,两人惺惺相惜,实在是让人为之动容。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爱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