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朋友帮我孩子讲解一下一年级数学题,读作和写作从哪位起,孩子说只要讲一个题,剩下的她就会做了,我都忘了,麻烦朋友讲下谢谢了

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作为父母的我们更多了一份责任,为人父母,我们不仅要养育孩子茁壮成长,还要时刻加强孩子言行、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孩子年幼时作为父母的我们会比较轻松,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时关于孩子的学业并没有太大的要求。

而到了孩子上一年级时,孩子刚上一年级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不适应,面对孩子看不懂题目时却束手无策,孩子不认识字只能读给孩子听,这样做是相当错误的做法。

当孩子看不懂题目的时候,切忌不能直接读给孩子听,这样会养成孩子依赖你就算认识字也懒得看的习惯,上一年级时题目是比较简单的,你只要把题目读给孩子听,孩子很轻松的一下子就做完了,对孩子来说其难度和幼儿园、学前班差不多。如果只是这样子那这个做业布置的意义真不大,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家庭作业是需要父母帮助辅导孩子完成的,而并非直接去帮助孩子,当孩子看不懂题的时候适时的去引导,首先让孩子可以把认识的字读出来,家长可以检查分辩哪些字是孩子学习过的应该认识的字,其中有孩子本该认识却不认识的字时,和小孩一起查找课本确认孩子确实学过这些字,在翻找课本的过程中加深印象。首先一道题中已经认识了一些字了,还有少量字不认识时,可以让孩子大胆的去想这道题到底有可能会是什么意思,让孩子大胆的做,在不怕错误的情况下争取正确,当孩子做错的时候不要去指责孩子,慢慢提示孩子,引导孩子成功解题。

当孩子经过千辛万苦解答出题时,适当的鼓励孩子,孩子沉浸在自己成功的喜悦时,同时加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相信只要用心做事,一定能做好的。在孩子不会认识的字上面,多加强单字认识的训练,比如和孩子玩翻卡片识字的游戏,在简单的字中一次掺杂一些困难的字,当孩子不认识的时候认真解析给孩子听,包括字的结构,意思,组词等,最好可以以比较形象的方法让孩子加深对这些单字记忆,让孩子大声的读出来,讲过这些字在和小孩玩游戏时或日常中不断的应用,在不断玩乐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在玩的过程中寓教于乐。

准备一堆卡片,和孩子在上面画上一些图案写上各种单字。一堆单字里有几个较难的字就可以了。和孩子一起翻卡片,遇到孩子不会的字详细拆分讲解给孩子听,让孩子印象深刻。

可以在睡前故事之前玩。很有趣的,孩子非常喜欢玩,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孩子在学校学习认字中也很努力,知道认字的重要性。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如果把模糊端称为智能,那么精确端就叫技能。

我们之所以学会了用铅笔写字、画画,是我们首先记住了铅笔这个模型。

这个模型细说起来,有形状,有大小,有材质,有轻重……但是我们人记住什么是铅笔,并不需要这样来背。我们用人脑自带的一整套工具记住了什么是铅笔,记住了铅笔可以用来写字、画画。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把铅笔当成巧克力棒给吃掉,也不至于拿根小木棒去写字、画画。

细想一下,我们人脑中的这个铅笔的模型,关于形状,有精确的图案吗?关于大小,有精确的数值吗?关于材质,有精确的测量吗?没有。对。所以智能是模糊的,概念型的。

但是我们要用铅笔写出一个“人”字时,却需要精确了。我们要准确的记住,人是两笔,一笔是撇,一笔是捺,先写撇,再写捺。

当我们掌握了这些之后,我们就会写人字了。于是我们就有了写人字的技能。

还是要细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学习写这个“人”字的?

是先看了许多“人”字,认识了,然后再去学习怎么写的。我们最开始也不知道什么叫撇,什么叫捺,我们只是模仿大人的动作,如果不模仿 我们也能写出人字,但笔顺完全有可能是自创的。

这个过程,仍然是从模糊到精确。

那么,小学生能考100分,是不是很奇怪?这合乎我们人类的认知规律吗?

但事实是,小学生考100分的,比比皆是。我们人类多么的伟大啊。

可另一个事实是,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考试成绩是逐步下降的。小学要考100分才满意,大学考60分万岁。

这是因为我们学的知识越来越复杂了吗?还是因为我们学错了呢?好像是因为知识越来越复杂,所以我们考分下降了。

三头牛加两头牛是五头牛,三个苹果加两个苹果是五个苹果,三支铅笔加两支铅笔是五支铅笔。请问,他们的共性是什么?

两头牛加三头牛是五头牛,两个苹果加三个苹果是五个苹果,两支铅笔加三支铅笔是五支铅笔。请问,他们的共性是什么?

是两个加数不分先后,结果一样。我们管这个叫加法交换律。

从“三头牛……”到“3+2=5”这是第一步。从“3+2=5、2+3=5……”这是第二步。这两步性质是否相似?难度是否相近?

这两步是相似的,都是找共性。区别是两种共性的内容不同。前者是关于数量关系,后者是关于运算次序。

第二步更难。更难不是因为难度本身上升了,而是因为我偷工减料了,实际上不能这么教学生。

现在我要提一个问题:如果你的脑中并没有次序这个概念,你能解决第二步吗?你连次序的概念都没有,你怎么可能发现共性呢?对你而言,次序是不存在的。你只能看到2、3、5,+,=重复出现,但是你不懂这是次序问题。

好比说,你没有次序概念,我跟你说,请注意,他们的位置不同。你会说:“嗯,是位置不同,然后呢?”

你在给学生上课时,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可是你还不知道,这是因为学生脑中没有对应的概念。你不断的暗示、明示,你急得跳脚,但学生却一脸茫然。对吗?

你脑海中会出现什么?如果你压根就不知道分数和小数,负数,你一年级。你会出现什么?

你只能想到整数,并且你还不知道整数这个概念。你只能想起1、2、3……

现在我假定你是一年级学生。

然后我继续说:这个数小于2。

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想到1,但你不会想到0。为什么?你没有见过吗?你有见过,但是你对0没有概念。所以0对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我假定你就是不知道0的。所以我最后问你:这个数是多少?你回答:1。

从模糊到精确。从一个数,到小于2,到1。逐步精确。

当我说一个数时,你想到的1、2、3、……

当我说小于2时,你想到1;

但是如果我现在假定你初中一年级,我还是这个问题,

你会想到什么?还是1、2、3吗?不是,还有分数、小数、负数……

你觉得我得赶紧说下一步,为什么?范围太广。

我继续说:这个数小于2……

你想到了什么?这下你的范围变小了。一切小于2的整数、分数、小数、负数、0。

可是范围还是很大,你希望我继续往下。

我接着说:这个数大于-1……

这里我要稍微打断一下。如果我刚刚说这个数小于2时,你没有想到负数,那么当我说第三句,这个数大于-1时,你会是什么反应?两种,一种认为我在说废话,一种意识到自己刚刚漏了负数。所以如果学生脑中的负数概念不强,你跟他说大于-1,他是没反应的,还觉得你很奇怪。

好,我假设你是知道负数的。

第四句:这个数不等于0……

情况和刚刚一样,如果你脑中0不强,你又觉得我在说废话。如果你强,你就知道是大于-1,小于2,排除0。更精确了,是不是?

如果我第五句是,这个数是个负数……

我要跟你说小于2干嘛呢?不是多余吗?

所以我们从模糊到精确,它不是个定数。怎么过来,要看具体情况。

你有意识到这个“从模糊到精确是不定数”的问题吗?没有。那你为什么我一说你就懂呢?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你脑中有一个关于“不定、灵活”的概念。对吗?它不是只限于数学的,可以说是全局式的。所以我一说,你就有反应了。

学生,要跟老师学习,首先要装进一堆概念。没有概念,很难开展学习。老师知道 的概念,学生没有,老师就是白教。

这就是为什么说,学习一开始一定是模糊的。我脑中要建很多概念,要花很长时间。

如果我脑中没有劳动的概念,我怎么可能去思考和劳动有关的事呢?如果我脑中建立的关于劳动的概念是诸如能不干就不干、好可怕、好厌恶,我怎么可能热爱劳动呢?起码最开始不会。

这种概念如何测试呢?就像咱们刚才那样。我一说,你就懂。对吗?

现在的试卷是这样吗?不是。那是怎么样的呢?

就是你刚刚说的,那个孩子会啊。他不会,他只会抄袭。

你以为他会,他其实不会。他压根就不知道这个叫次序。所以你稍微一变形,他就不知道了。因为他没有概念,概念是一种共性。他怎么可能去演绎它呢?对吗?

你现在知道你的学生怎么回事了吗?

一开始的考试 方法就不对。老师不知道学生到底会不会。也不知道学生会到了哪一级。所以一年级你还发现不了,二年级你也体察不到,到初中,就完全暴露了。

不是因为学习的难度 上升了,而是你一开始就不会,你一直只会简单复制,我管这个叫抄袭。抄袭你只能一对一的抄,你不可能去模仿它,因为模仿需要知道概念。

但是我这个话说出来,很多家长不高兴的。老师也不高兴。因为我相当于把他们全否定了。所以他们要打倒我。证明我是错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级数学题,读作和写作从哪位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