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妈妈总是骂女儿的心理上小学的心理影响

看到这个话题时,瞬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我的母亲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母亲从小生活在农村,家庭条件较差,所以母亲没读完中学就辍学了。母亲的姐姐,也就是我大姨,一路读到了大学,在那个年代,大学本科就是铁饭碗和无上的荣耀。全家人都为了供大姨上学而工作的工作、务农的务农。

母亲从小体弱多病,饥饿来袭时,她总是抢不到食物的那个,所以长得瘦瘦小小的,差点就没能存活下来。其实母亲是个极其聪明的人,脑袋转的很快,记忆力也超棒。

外婆的偏心是我在长大之后一点一点观察到的。我在家中也是排行老二,人家都说,亲大的,爱小的,就是不疼中间的。我就是那中间的,和母亲一样。但不同的是,母亲就是因为自己遭受过忽视,所以格外的疼我。母亲有时会和我抱怨外婆当初是如何偏心的,是如何对她视若惘闻的,我的认知也一点点的被重塑和更正。

母亲结婚很早,也就是我们上大学的年龄,第二年就生了姐姐。她没有恋爱过,结婚也是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婆不顾母亲的反对与反抗,让她嫁给了我的父亲。母亲告诉我,结婚前一天她还躲在家里放粮食的窑洞里哭了一夜。

后来,我们都长成了大孩子,我慢慢注意到家里对母亲的一些不公。每年的正月初二我们全家都会去外婆家聚会。母亲总是优雅的张罗着一切,和面、做凉菜、包饺子,但她们却总说母亲懒,什么都不做。外婆生病和外出旅游,都是母亲在张罗和付钱,但外婆还总念不到母亲的好,记着的,只有我的大姨。

母亲是一个要强又有能力的人,在我心中,没人能比得上。她幽默、美丽、大方、关心家人。家里人事事都找她,却也总看不到她的付出。

在父母偏心这一块,也看到过很多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是家中的女儿,还有一个小四岁的弟弟。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虽然也爱我,只是太过偏心了。

我出生在农村,不是偏远地区,父母在工厂工作。每年年底时妈妈工厂都会发水果,父母的那两份每次都会给弟弟。弟弟嘴巴甜,会逗父母开心,有时母亲下班晚他会下楼端菜盛饭,而我功课很重,经常学习到深夜。母亲就总记着弟弟盛饭的事夸弟弟孝顺。

后来我上了大学,去城市生活,弟弟从小就被宠坏,中专没读完就不上了,后来开始赌博。他从我们这里一点点的骗钱,在父母面前撒谎说是去上班,其实就是去赌博了。后来被我发现后不给他钱,他就从母亲那里去骗、抢、偷。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给、给、给。

我工作之后每次都会给家里寄钱,还会买一大堆东西,母亲虽然会推辞,但最后都会收下。弟弟从来没给家里添补过什么家用,相反,他每次都会把家里的积蓄败光。现在他为了躲债,已经好几年没回过家了。到头来,母亲还是觉得弟弟比我孝顺。

父亲一直是好吃懒做的,加上母亲对我的洗脑,我真的对父亲没什么感情。母亲经常会加班加到很晚,偶尔会下大雨,但父亲是从来都不会给母亲送伞的。有一次我在家里写作业,父亲和弟弟在看电视,我让父亲去送伞 ,他不愿意还骂我,让弟弟去他也不愿意。我只能自己去,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一个女孩子大晚上出去实在是危险,还好雨下得不太大,也没有什么危险,我就在工厂等母亲下班然后一起回来。可这些母亲都不记得,她只记得弟弟小时候给她盛过饭。

关于二胎的故事。在小学的家长会上,老师鼓励孩子们说出二胎给自己的感觉,有一个男孩上台去发言:我就是家里的二胎,我上面有个大十几岁的姐姐,但已经好多年没见面了。在我的记忆中,姐姐就不喜欢我,家里爷爷奶奶都喜欢我,有好吃的都给我吃,不给姐姐吃,爸爸妈妈也总是训斥姐姐。我不懂事还欺负过姐姐,妈妈也只是骂姐姐不懂得让着我。姐姐中学毕业后,被爸爸狠狠打了一顿就跑出去打工了,再没回来过。家里有时给她打电话,她总说很忙,后来妈妈生病了,很严重,爸爸给姐姐打电话,姐姐还是说很忙,后来妈妈就去世了,我给姐姐打电话,哭着说“姐姐,妈妈没了”,但是姐姐还是说“我很忙,没空回去”,就挂了电话。

小男孩说完之后就开始哭,所有的孩子和家长都开始哭,最后他哭着说“妈妈走了,姐姐都没原谅她,姐姐也不原谅我,求求你们这些大人,对你们的大孩子好一点,这样小孩子也会多一个人喜欢”。

故事中的姐姐不知道得有多受伤才会连母亲去世都不回来看一眼,小小年纪的她是在受到多大的屈辱和失望之后才离家打工的。父母给她的伤害,大概会伴随她的一生吧。

研究生时候的老师,40+,已婚,心理学教授。她说家里有3个女儿,她是中间的那个,从小就不受重视。明明学历最高,工作最好,从小学习就好,可父母却很少表扬她,对她基本就处于一种情感忽视状态。成年后,家里的年夜饭、年货什么的从来都是她张罗,却从来没落过好。有一年她有事就没预定年夜饭,她爸还骂了她一顿。她还讲到,自己在考博士的那年,为了节省时间在家里蒸了一锅包子。刚好父母逛街路过她住的地方,看到她在蒸包子,就说妹夫不在家,妹妹懒得做饭,拿点包子给妹妹送过去吧。她说她还没吃呢,她爸当时就火了,说拿你几个包子怎么了,就自己拿了半锅包子气呼呼的走了。她说当时她就哭了,父母谁也不关心她吃没吃饭、复习累不累。

父母偏心会带来什么心理影响?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专家·彼莱玛研究发现,为人子女,无论是妈妈的掌上明珠,还是她眼中的害群之马,常常感到妈妈偏心--对一个孩子好过另外一个孩子,他们长大以后一直到了中年,都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遭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研究人员调查了275名60~80岁的妈妈,她们有两个或以上的成年子女,发现70%的妈妈会有一个感觉关系最亲密的孩子,而她们的孩子之中仅有15%认为妈妈是不偏心的。与之类似,92%的孩子和73%的妈妈反映妈妈和某一个孩子常常发生冲突。最后,研究人员当着孩子的面问妈妈:“当你生病的时候,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你指望哪个子女来照顾你呢?”当妈妈们指出一个会照顾自己的孩子后,所有孩子都出现了抑郁症状。

父母偏心对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孩子心里会萌生很多偏差想法:“既然生下了我,你们为什么又这样对待我?”这样的心态将会造成往后在为人处世上很多的行为偏差,例如:低落的自信心、反社会人格、较没安全感等。

这种伤害又是十分长久的,很多孩子在十几岁能够离开家里的时候,就早早离开了家里,试图从外界寻找自信心或是认同感,万一交上了不好的朋友还可能会误入歧途。

另外,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受冷落的孩子会潜意识地认为正是兄弟姐妹的存在,或是责怪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父母才会不喜欢自己、对自己不公平。久而久之,容易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与社群相处的意愿,并容易产生手足之间的纷争,长大之后也不容易跟他人合作。

对于被偏爱的孩子,则有可能会在这个家慢慢的恃宠生娇起来,这个时候的他可能开始会变得自私自利,甚至是蛮不讲理,很多时候做事都不考虑他人的想法,只想着满足自己的私欲。

不被偏爱的孩子,内心总是充斥一种不满,而被偏爱的孩子又不懂得关爱他人,这样两个人之间无形就成了敌人,会让这个家慢慢的变得不和乐起来,而且严重一点的话,还可能会让整个家庭变得畸形起来。

用“赞美”代替“责备”

当其中一个孩子因为觉得被冷落而表现出反常行为时,与其去关注和责备他的反常,倒不如把注意力放在他最优秀的地方,用赞美他更好的一面来赶走他的不安全感。行为分析学家认为:父母应将关注点放在孩子表现出色的方面,而对他们错误的行为采取中立态度。孩子很有可能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用大量时间训斥反而进一步证实做错事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比如如果妹妹能乖乖听完哥哥的大提琴独奏会,那么父母就该赞扬她的表现,告诉她:“宝贝今天耐心的看完了哥哥的表演,真出色,作为奖励,今晚就由你来决定我们看什么电影吧”,这样不仅会鼓励她举止得当,还能让她意识到自己在家里也有发言权。

用“个体差异”代替“横向比较”

兄弟姐妹之间难免竞争,对孩子们的比较和褒贬越少越好。如果其中一个孩子不停的得到夸奖,这可能就会加剧他们之间的竞争。如果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手足擅长每一件事,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擅长。所以父母要避免做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你表扬孩子的优点,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减少竞争。告诉每个孩子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并耐心的解释原因。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独特之处,比如幽默感或者同理心。

让每个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鼓励孩子参加只属于他的活动,能帮助他走出兄弟姐妹的阴影。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独有的爱好,就帮助他找到他擅长的方面,如果他喜欢动来动去,就可以给他报名一些攀岩课程。比如对于厌倦了成长在哥哥压力下的小女孩而言,不妨给她报名一个舞蹈课程,最好没有哥哥参与。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妈妈总是骂女儿的心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