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车服延保是什么意思送的那个车载智能硬件好用吗?

『导读』不限行、免税、充电服务费下调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下,国内新能源车销量今年前9个月为2.8万辆。数据的背后,说明充电桩建设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基础设施中的基础,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不限行、免税、充电服务费下调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下,国内新能源车销量今年前9个月为2.8万辆。数据的背后,说明充电桩建设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基础设施中的基础,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破解充电难题,进入9月以来,充电桩行业获得了国家高层以及相关政策的持续关注,充电桩行业利好政策持续密集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也在逐步推进,成为了风口上的“猪”。与之相对应的是,需要这些政策的切实落地,才能使国内新能源车发展真正步入发展快车道,并实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我国充电桩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

现状多因素制约充电桩建设

电动汽车作为清洁新能源交通工具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响应。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先后推出了免征车购税、开放电动乘用车准入、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振了汽车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心。

即便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下,国内新能源车销量今年前9个月为2.8万辆。

在电动汽车真正意义上大面积进入私人消费选项之前,是应该先有充电桩。然而,即便在一线城市广州,与星罗棋布的加油站相比,充电桩建设的数量远远滞后。

记者调查发现,截至2015年9月,广州市供电局在番禺、天河、花都共建立了52个交流充电桩,接受了85户客户充电桩报装申请,目前全广州仍堪称满城难找充电桩。“广州推广新能源车最大的困难在于充电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这似乎已成为业内一个共识。

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广重点示范城市深圳略有规模。目前已经建设快速充电站100多座,慢速充电桩3000多个。其中,深圳聚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运营有600个充电桩。该公司创始人贾雪峰介绍,一个交流充电桩的建设投资成本依据位置的远近,约为5000—10000元。直流充电桩则要贵出数倍,其优势在于能够快速补给,其电压更高、电流更大。

充电桩建设滞后的背后,有观点认为目前的困境主要在于充电标准不完善、充电桩建设落地审批流程及手续复杂、充电服务费收取困难等。

譬如,在国标出台前,目前市场上的充电接口标准很多,国内外加起来大约5种,目前我国大部分自主品牌纯电动车都采用GB/T20234—2011的标准。但中国GB仅针对插座、接口等比较初级的方面有规定,在电动车关键部位的技术参数,如电压、功率等方面并没有统一标准。这就导致了即使接口统一,插上去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充电。

不过,深圳聚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充电桩,可以为特斯拉、宝马、比亚迪、日产、腾势、北汽、江淮的所有在售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成为其最大的竞争力,快速在全国投资运营了2000多个充电桩。

车主动力不足也是原因之一。记者调查发现,“申请一个充电桩,要跑物业、规划、街道等很多部门去盖章,交了资料还得等,批下来都不知什么时候了,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的前提是你得有个车位,不能是租的或者临停。”繁琐的申请手续一度令想购买电动汽车的崔小姐夫妇感到金钱、精力成本太高,只能放弃。

发展如何落实规划建设要求

破解充电难题,有信心看到这些困境在未来二年左右获得解决。随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充电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各地纷纷推出具体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市场环境将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比如,广州新建的住宅小区、社会停车场,应按不少于规划停车位数18%的比例预留充电桩建设条件;新建的商务、商场、酒店等商业服务业设施,应按不少于规划停车位数18%的比例预留充电桩建设条件,已建、在建的住宅小区、社会停车场和商务、商场、酒店等商业服务业设施,应结合实际需求和场地建设条件建设充电桩。

同时应双管齐下。广东省按照国家购车补助标准的一定比例和实际推广应用数量对各市分类给予购车综合补助。按照城市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各城市被分成四类地区,广州市为一类地区。广州与惠州新能源汽车补贴不退坡,即按照2013年国家新能源补贴标准,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进行1∶1的配套补贴。

新政之下,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走到了风口。

目前,南方电网在广州、深圳、南宁、昆明、海口、贵阳等14座城市投资1.7亿元建成充换电站13座、体验中心1座、直流充电桩90台、交流充电桩2963台。累计充换电353万车次,充换电电量9804万千瓦时。另外,南网正在投资建设的充换电站有海南(2个移动换电站)和广州(花都充电站)。在服务公交车、出租车、私人电动车的同时,南网也在系统内部分单位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广州供电局现在正在做充电设施建设的规划和统计,想抢先占领充电设施需求大的区域,计划在商业地产、大型社区、公交站场、出租车公司甚至供电营业厅进行投资建设。据悉,广州供电局接下来计划在供电区域建设100个充电桩,在住宅小区争取1000个充电桩建设份额,配合公交车公司做好30个公交站场的大巴车充电设施建设。“并计划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特别是广深、京珠高速相关路段的充电设施进行规划。

模式用互联网+充电桩吸引资本进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充电桩建设徘徊不前的情况下,深圳聚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逆势成长,快速在全国建设运营了2000多个充电桩,其模式值得倾听与深思。

聚电公司创始人贾雪峰介绍,他们从2014年起在全国铺设电动汽车充电点和充电站,并依托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将这些充电点连成全方位立体网络。正在全国所有的城市发起充电桩众筹行动,计划建设2万多个充电桩,聚集民间力量共同解决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的瓶颈。

譬如,针对不同品牌充电桩与不同汽车企业推出的电动车不匹配问题,注定要影响用户的便捷性问题,聚电公司借助互联网技术与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融合,为广大电动汽车运营商提供了充电运营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产品覆盖充电桩后台监控系统、桩主管理软件、聚电桩App和适配国标和欧美标准的交直流充电桩,同时还有可以实现道路救援的智能充电车,解决车主的旅程焦虑和突发电量不足问题。重新定义了充电桩这个传统的电力产品,使其成为一个能够实现与人、与手机及其它充电桩和移动服务终端互动的智能硬件。具体而言,比亚迪充电桩只有充电功能,而他们的充电桩的功能更加多样,可以支持手机App,也支持第三方支付,包括微信、支付宝等等。运营就这么简单。

无独有偶。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之下,充电桩建设所能产生的资金回报想象,正吸引着资本和创业团队涌入。上个周末,又一家城市智能充电网络运营服务平台——星星充电正式进驻北京。

对此,国家电网预计,按照力争到2020年基本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到2020年,我国充电桩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

来源:南方日报(广州)

}

互联网促使产业形态由链条转化为生态系统,同时,企业的战略思维由资源掠夺变成了系统开放和共享,甚至是跨业合作与开发。一方面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也激发和衍生了新形态下的新服务模式。其中包括汽车后市场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的——车延保。

车延保市场的价值潜力到底有多大?

汽车后市场归根到底是一个服务的市场,但中国的车主们在汽车消费一直被4s店挟持着,高昂的服务费和保养让本身产品的性价比大打折扣。说起车延保,常常有人问,车延保到底是什么?其实车延保更偏向于汽车本身内部的一种延长保险,它提供超过厂家保修范围的维修服务,是一种对汽车更理性的投资,与一般车险的保车辆外部及第三方责任是不同的。

那车延保到底价值有多大? 调研显示,现在车主对爱车的保养非常重视,通常选择专业的4S店保养。值得关注的是,有八成车主在购买新车时会购买相应的车延保服务,即使是购买二手车,也有77%的车主愿意购买汽车延保服务。可见,养大于修是现在车主对于汽车的一个态度。举个例子:我们按一辆私家车平均使用5年时间计算,如果车主所购车型保修期为3年/6万公里或更长,在车辆的使用期中,会有一大半的时间处于保修期内。如果再购买一款延保产品,就会让车辆一直处于保修期内,这样车主既省心又省钱。并且,车辆如果在延保期限内进行置换或转手,延保服务也可以随着转让,在二手车交易过程中也能提高车辆的转手价格。

买了延保服务能减少汽车过了保修期之后的维修费用和麻烦,还能为车主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车主李先生是2011年前后购买的汽车,现阶段行驶车辆已经有6年多了,随着公里数越来越高,也担心汽车内部出现问题,打算马上购买车延保,一直在多种平台上寻找性价比高的车延保产品。

汽车后市场服务中,延保对于汽车的经销商和受众在未来都是一个汽车行业的价值导向,尤其面临大量二手车交易的场所,一份有价值的保单会更加强行驶的信任度。

目前全国有过亿的汽车保有量,以件均2000元的车延保费用来计算,这将是一个总量过千亿的“大蛋糕”。

互联网+延保新态度,用大数据细分车主

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第一梯队企业营业额占比只有0.1%左右,全年营业额只有5亿元人民币。美国汽车后市场的领先者AutoZone年营业额占据美国后市场份额的3.7%,达到86%美元。数据表明国内的汽车后市场是存在很大的机遇的。

对于车延保,大多数人了解到的业务以及购买都是在4S店内。但4S店本身产品就具有价格的硬伤,更无法细化某个领域,综合下来后,对于车延保本身能够发挥的价值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而互联网车延保产品往往能够对症下药,真正获得车延保所能带来超值力量。

一方面,在价格和保修模式上会贴近消费者,价格往往是4S店的三分之一,保修流程也更方便快捷,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通过一个车延保产品更能辐射其他自己的汽车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累积消费群体以及大数据定位,对于车主行驶习惯、汽车消费统计等方面会让车主更明白自己的驾驶习惯,加深自己与汽车本身的连接度和参与度,从一种被动的接受到一种主动的了解。真正实现在行驶过程碎片化的管理和深层次的沟通交流。

在现阶段汽车互联网延保的发展当中,企业确实对用户的数据把控更加的重视,更看重自己所在的平台能够利用数据化的细分和产品的互动能够辐射到怎样的维度。例如车娃娃在做的车延保业务,是车延保+GID(行车检测系统的智能硬件)一种相互联合的服务模式,通过汽车本身的保障,再利用每天检测自己行驶习惯和行车轨迹的计量,能够让用户参与到平台中来,用户通过一份车延保,深层次是改变了自己的驾驶习惯,让汽车通过自己的数据真正实现防大于修的变革。

服务叠加:车延保为基础,福利无上限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汽车保险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价格比较,同样的一份车险或者车延保,价格的差别是来源于业务本身保证的范围大小而制定的,与车主本人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打个比方,一个刚刚开车的小女孩和一个十年熟路的老司机所交的险额是一致的,其实这本身并不合理。

基于这种情况,如何能准确划分人群,将价格的细分做到真正的极致也是近两年许多汽车企业所考虑的。在这一点上,车娃娃的车延保已经做到。车娃娃与太平洋保险通过异业合作,把车延保和车险进行了一种叠加折扣,通过车娃娃延保中附赠的GID监测,车主本身会对自己驾驶习惯进行监测,在几个月后判断自己是否列入“好车主”行列当中,如果是,那在第二年缴纳车险的时候将会得到不同等级的返利。这样一来,车险和车延保在互动性上就有了一个有力的联合。通过一份保单,还能进行其他服务的价钱细分,所有车延保所散发的福利,实在是一块令人垂涎的“鲜肉”。

面对汽车后市场服务的远景观望,互联网的车延保产品将让消费者与车辆本身,周边服务进行更深密切的联系。整体的汽车服务领域,将会是一个产品的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汽车服务体系。针对于车延保的服务领域,我相信它会延伸出更利于车主本身的利益点和需求点,通过一份车延保,得到了自己真正的行驶价值。

}

什么叫造车?拥有工厂,还是具备技术?今年8月初,苹果市值达到1万亿美元,成为美国上市公司中估值最高企业后,有关苹果公司要造车的新闻再一次刷爆眼球,甚至一度传出“苹果汽车8月底小批量送样”的消息。然而转眼8月过、9月至,我们依然未能一睹苹果汽车的“真容”,也没有准确证据证明苹果想要造一台完整的车。不过9月12日,今年的苹果秋季发布会即将到来,在发布新iPad Pro等产品的同时,不知苹果是否会透露更多汽车相关的消息。让我们在这场IT界盛会到来之际,盘点一下苹果近年在造车领域动作,尽可能的了解苹果造车路。


  ●从2014年Apple Titan(泰坦)项目正式获批,到2018年,苹果一直没有停止在汽车相关领域研发;
  ●利用苹果地图和CarPlay、自动驾驶系统,苹果试图打造智能出行生态系统;
  ●苹果不断被传出在动力电池领域布局,以及各项专利的申请,说明其造车之心未死;
  ●短期来看,苹果还不会进入汽车生产和销售领域,但拥有软硬件技术的苹果,想要进入造车领域,或只是迟早和方式的问题。

几经波折,汽车领域布局决心不变

  苹果造车的野心最早或在2007年就已可窥探。当年,乔布斯将公司名称从Apple Computer更名为Apple,开始其业务扩展之路,彼时乔布斯对汽车行业已经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曾表示“我们(苹果)有平台去设计好一辆车”。然而直至2011年乔老爷子去世,苹果的汽车项目也没有能够上线。

  三年后的2014年,Apple Titan(泰坦)项目正式成立,苹果汽车业务开始。苹果汽车研究实验室位于美国库比蒂诺苹果公司总部附近,并开始大规模招募软件工程师、汽车工程师甚至火箭科学家等,有“苹果工业设计灵魂”之称的Jonathan Ive也加入其中,负责把控车辆审美,团队一度超过1000名员工。


  按照规划,苹果最初目标是从零开始,像当初设计开发iPhone一样,打造出一辆能够颠覆汽车行业的产品,包括实现车门的自动化,彻底反思汽车内饰应该包含哪些设计、不包含哪些东西等。例如,怎么实现静音车门,没有方向盘和油门的情况下内饰怎么设计,怎么把AR/VR设备放到车里,甚至还准备重新设计一款更美观的激光雷达等,当时计划新车于2019年亮相。

  然而项目起步不久就遇到了阻碍,2015年底苹果团队内部出现不和,在整体理念、基础零部件设计和制造上都存在许多问题。苹果前汽车项目负责人史蒂夫?扎德斯基团队想要开发一辆半自动驾驶汽车,就像支持Autopilot自动驾驶功能的特斯拉汽车一样,但是苹果首席设计官乔纳森?艾维领导的另一阵营极力推崇全自动驾驶平台。此外,汽车操作系统“CarOS”是苹果内部存在争执的另外一个话题。一些人想要使用苹果自主编程语言Swift开发CarOS,而另外一些人想要使用C++。随着两大阵营分歧难以弥合,该项目开始从内部瓦解。


  随后苹果资深高管鲍勃?曼斯菲尔德掌管“泰坦”项目,并将团队缩减,重新专注于开发软件和支持解决方案。苹果CEO蒂姆?库克在接受采访时也证实称:“我们目前聚焦在自动驾驶系统上,这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他表示:“苹果将会更多地专注在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上,而不是生产贴有苹果标识的汽车。”

  尽管如此,苹果并没有放弃造车的消息还是不断传出,那么这些年苹果在造车领域到底已经有哪些动作?

车载/地图,或是苹果自动驾驶领域法宝

  苹果已经在车辆软件领域布局研发是无可争议的,主要表现在CarPlay车载服务、苹果地图,以及自动驾驶系统研发等。

  苹果最初希望通过发布CarPlay车载系统,抢占传统汽车智能化的市场,进军车联网行业。CarPlay车载系统在2014年发布,它能够实现把iPhone上的信息转移到汽车前置屏幕上。凭借与奔驰、宝马、沃尔沃等各大汽车制造商合作,以及自身图标大、交互流畅等优势,CarPlay车载系统市场普及度不断扩大。


  实现将iOS设备与车载显示屏实现无缝连接的CarPlay,被视为苹果公司进军车联网行业的前端。可以预见,在车联网时代,汽车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苹果也不会放弃在这一领域的开发。

  此外,在车联网领域苹果公司还有另外一大法宝:地图。虽然苹果将会在今年秋季发布iOS 12的Carplay中开放更多第三方地图和应用,但苹果同样会推出其重新打造的Apple Maps地图服务。在过去的四年里,苹果一直在“从头开始”建设其地图绘制技术,地图数据收集也选择派出配备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车,来往于多个城市收集地图,而不依赖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这也是苹果地图自2012年推出以来最大的“改革”,据苹果高级副总裁Eddy Cue介绍,相比此前公司将从几个方面对苹果地图加以改善:一是提高准确性;二是提高时效性,而不是等待用户告知更新信息。

  对无人驾驶车来说,除了车身零件、雷达、摄像头外,驾驶系统和高精度地图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苹果在车载系统和地图领域布局,为其自动驾驶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使其能够进行更加精确的测验。


  相比深耕该领域十年的Waymo等来说,苹果在自动驾驶领域还属于“新兵”。该项目第一次在公众视野出现是在2016年年末,当时苹果递交给美国交通管理部门一封信,试图说服管理部门放松对自动驾驶测试的限制,信中首度公开承认其正在研发自动驾驶汽车。

  2017年,苹果获得了美国加州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许可,并发布了首份自动驾驶汽车研究成果――一套能更轻松探知路上行人的软件系统。目前苹果公司有60多辆测试车在加州测试,仅次于通用汽车旗下的无人驾驶子公司Cruise,该公司拥有104辆无人驾驶测试车。已知的是,苹果60多辆测试车中有三辆2015年款雷克萨斯RX450h,共有6名测试人员全天候待命,不仅是样车制作以及自动驾驶,苹果在车载系统CarPlay、驾驶员体征测试系统,以及车窗全屏HUD抬头显示等多个领域,也在不断进行研发,并申请专利。有分析师称,苹果的自动驾驶系统,最早将会在3年至5年内完成。

『今年7月,苹果把涉嫌盗取商业机密的前华人员工张小浪(后入职小鹏汽车)告上法庭。』

  苹果在自动领域布局一直较为神秘,除了上述信息外,外界很难了解进一步消息。但今年7月,由于把涉嫌盗取商业机密的华人员工张小浪告上法庭,苹果被动披露了更多新进展。报告中显示,在苹果13.5万名员工中,大约有5000人(约3.7%)为苹果自动驾驶项目工作,其中2700名为核心雇员;苹果自动驾驶项目有软件和硬件两个不同的实验室并已经有了实体电路板。

  5000人团队、软件硬件同时研发,苹果自动驾驶布局不可小觑。库克曾介绍称,苹果最大的目标是让产品慢慢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或可以理解为,通过CarPlay、自动驾驶系统打造苹果智能出行生态系统。

专利/挖人,硬件领域苹果并没有放弃

  一辆车不能只靠软件,硬件领域其实苹果也有动作。

  造车要先有人,苹果公司今年8月初宣布,7月刚刚卸任特斯拉公司工程高级副总裁的道格?菲尔德将重返公司,这也是此次苹果造车传闻再次喧嚣尘上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近日来到苹果的并非道格?菲尔德一人,前特斯拉汽车工程前副总裁克里斯?波利特、机械工程经理大卫尼尔森、高级动力总成测试工程师约翰爱尔兰等相继加入苹果公司。此外,苹果从特斯拉招到的员工还包括Autopilot、QA、传动系统、机械设计、固件等领域的工程师。大批汽车硬件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苹果只是想研发自动驾驶?


  此外,在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领域,苹果也是消息频频。最早在2015年初,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 Systems诉讼苹果大举挖角该公司的员工;2016年8月,有消息称苹果已与一家韩国电池公司签署保密协议,致力于动力电池研发,其开发的圆柱形锂离子电池采用了空芯专利技术(因为化学反应,电池内部会生成大量热量,大量电池单元的堆放排列会导致电池中部热量剧增,空芯电池则利用中空特点改善电池内部的空气流通,从而解决内部散热问题),中空尺寸达2英寸(约5cm),并且可以在无需焊接的情况下进行串联或者并联;2017年又有消息指出,苹果与宁德时代正在动力电池领域进行合作。动力电池方面消息不断,也是外界猜测苹果在造车的原因之一。

  此外,苹果造车还有多项专利佐证。近日,苹果被曝光两项关于汽车方面专利。第一项专利名为“带有非线性轨道的可移动顶盖”,它描述了一个使用多条轨道来滑动车顶顶盖的天窗系统;第二项专利是“动态座椅系统的触觉反馈”,它探索了车辆通过座椅来向乘客提供事件通知的方式,苹果建议利用座椅本身来向用户发出诸如防止偏离车道的提醒,而不是通过哔哔声和视觉提示来提醒,此前也有一些车企在这些方面进行过尝试,比如凯迪拉克的ESS主动安全系统就带有座椅震动预警功能。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苹果的触觉反馈系统会更加的智能。


『苹果公司在汽车领域相关专利』

  从上述信息来看,苹果在汽车领域绝不仅仅只是想要开发一套系统,而是希望全方位去重新定义汽车。

  从2014年左右启动开始,苹果造车项目起起伏伏,已经走过4年左右时间,处于合理的新车研发周期,这也是近日频频有关于苹果汽车送样消息传出的原因,不过截至目前我们没有看到汽车样貌,也没有更多苹果汽车工厂消息。

  有观点认为,苹果汽车或选择iPhone生产模式,即通过其他工厂组装造车,贴上苹果标签即可,但与手机不同的是,汽车上非感知的部分极其复杂,感知和非感知之间的集成也非常难,苹果想要通过该方式风险不小;另有观点认为,苹果或选择将设计开发的汽车生态系统授权给其他汽车公司生产,毕竟现在这种模式并不少见,这或是苹果汽车最快速与大家见面的方式。

  这么看起来,或许短时间内,苹果确实还不会进入汽车生产和销售领域,毕竟特斯拉这样的头号新势力车企还未能实现盈利,苹果断不会匆匆进入,但拥有软硬件研发的苹果公司,想要造一辆完整的车看起来也并非难事,可能只是迟早问题。(文/汽车之家 章涟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延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