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指标的例子和总分量有什么区别么?速答

您好, 家具网欢迎您。 [] |
电子寄存柜满分厂家只在锦祥
更新时间: 18:24:17
价格:1元/套品牌:恒纳规格型号:HNCBG系列供货总量:1000起订量:1
有效期:长期
运输说明:物流
感兴趣的产品:
我想了解产品的:
能否提供样品
最小订货量
详细需求:
我对您的电子寄存柜满分厂家只在锦祥感兴趣,请发送相关资料和报价!谢谢!
拟购数量:
例:1000吨 非必填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企业名称:
同时公开向其他类似供应商询价
验 证 码:
买家还在看
价格:¥10
价格:¥面议
价格:¥面议
价格:¥10
您是不是在找: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中国化工产品网不涉及用户间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纠纷,纠纷由您自行协商解决。
防骗警示:为避免产生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夸张的描述、私人银行账户等都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采购商谨慎对待,谨防欺诈,对于任何付款行为请您慎重抉择!
温馨提示: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欢迎您致电,我们会在1个工作日内为您处理,感谢您对中国化工产品网的关注与支持!
产品索引:
Copyright chemc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系用户自行发布,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chemcp.com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8 Baidu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统计学期末考试复习试卷及其答案.doc 5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学年 第 学期期 末 考试试卷( 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4、已知物价上涨后,居民用同样多的货币购买的商品数量却少15%,则物价指数为(
5、某企业1996年产量为125,1997年比上年增长20%,1998年比1997年增长20%,则1998年比1996年增长(
6、在重复抽样下,要使抽样允许误差减少2/3,则样本单位数要(
7、在某个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调查中,随机抽取由165个家庭构成的样本,其中观看该节目的家庭有101个。用90%的置信水平构造的估计观看该节目的家庭比率的置信区间为(
(可供选择的临界值Z0.025=1.96、Z0.05=1.645 Z0.005=2.58)
8、评价估计量的标准有无偏性、有效性和(
9、编制总指数的方法有加权综合指数和(
10、某企业某年各月月末库存额资料如下(单位:万元):48,44,36,32,30,40,36,34,42,46,50,56;又知上年年末库存额为52。则全年平均库存额为(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多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题号写在题前的括号内,选择了错误答案,该小题无分,漏选正确答案,酌情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是
A数据的收集
B数据的整理
C数据的分析
D数据的分组
E以上都不对
2、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A 国民收入
B 平均工资
C 计划完成程度
E 总产量数
3、变量是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变量的数量表现是变量值,所以
A 数量标志和所有统计指标是变量
B 所有标志值和指标值是变量
C “工业企业总产值”是个变量值
D 变量不包括品质标志 E “某企业工业总产值20万元”是个变量值
4、下列项目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全面统计报表
E.定期调查
5、编制时间数列的可比性原则包括abce
A.时间方面的可比
B.总体空间范围的可比
C.统计指标内容和计算方法的可比
D.统计指标的名称和含义可比
E.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和计算价格的可比
6、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一系列样本,所以
A. 样本指标的数值不是唯一确定的
B. 所有可能样本的平均数的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
C. 总体指标是确定值,而样本指标是随机变量
D.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都是随机变量
E. 所有可能样本的标准差等于总体的标准差
7、应用移动平均法分析长期趋势,采用多少项计算移动平均数,一般考虑下列问题A 现象的变化是否有周期性
B 原数列的项数
C 原数列波动大小
D 是否需要移动平均数列的首尾数值
E是时期数列还是时点数列
8、在编制指数时,确定同度量因素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A 各指标间的经济联系
B 同度量因素的可比性
C 同度量因素固定的时期
D 实际条件和使用上的方便
E 同度量因素是否符合指数形式
9、分类抽样中的类与整群抽样中的群相比,有
A 二者相同
B 二者不一样
C 二者的划分原则相反
D 要求群内差异大,类内差异小
E 要求群内差异小,类内差异大
10、一元线形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ac
A 能说明两变量间的变动方向
B不能说明两变量间的变动方向
C 能表明两变量间的变动程度
D不能表明两变量间的变动程度
E 其数值大小受计量单位的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什么叫统计分组?简述等距式组距分组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简述测定季节变动的“趋势-循环剔除法”的基本步骤和原理。
3、什么叫标准差系数?计算它有何意义?
4、平均指标指数是总指数还是一般相对数?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三者在分析意义上有何区别,在数量上又有何联系?
5、什么叫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简述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关系。
三、计算题(共40分)(要求:写出公式及计算过程,第3、4题列表计算)
1、某地甲、乙两个农贸市场三种蔬菜价格计销售额资料如下表:
品种 单价 (元/千克) 销售额(元)
甲市场 乙市场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p&新概念是套很不错的EFL教材,英语做为外语的教材。引进时间比较久,用得比较多而已,加上辅导材料多,民间偏方多,所以拥趸者众。不过时间过于久远,有些资料,话题已经很老了。&/p&&p&其实,你把那些拥趸新概念的人的学习方法拆开,不过是:背诵+语法而已。很多人都说背了新概念,怎样怎样。你要是下决心背了别的教材,一样会达到那个效果。我大学背过自己精读课本,比如King 的“I have a dream”,肯尼迪的第二次就职演讲,丘吉尔的 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尤其是其中金句,比如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这话在美国经常被用,你跟人聊这个比聊“PUMA at large”好吧。新四选了很多还不错的文章。其实你要是读《美国语文》也能发现里面节选文章不错。&/p&&p&新概念跟口语严重脱节,您背完了,真要按它开口估计能吓着别人。人家会觉得你怎么这么严肃啊!聊个天而已,用得着吗?&/p&&p&其实,现在有很多很好的教材,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而已。&/p&&p&比如,剑桥系统的:&/p&&p&1) Unlock 这套书,教材宗旨就是Unlock your knowledge,听说读写全面覆盖,第四册上完可达英语B2,大约对应雅思6.5&/p&&p&2)English in mind 这个也是听说读写全面覆盖,可达到B1-B2水平&/p&&p&Oxford也有出EFL的教材比如Oxford Discover;Oxford还有套不是教材但是超级出名的OXFORD READING TREE和书虫系列(国内引进)。&/p&&p&美国教材更多了,比如National Geographic出版的reading explorer,close-up这两系列&/p&&p&还有美国人自己用的加州语文,加州中学。从学生用书到练习册到教师用书都有。&/p&&p&美国人还有个好东西。去某宝,花50大洋买个RAZ账号,一年有效,零基础从AA读,小学生从B读,中学生么,可以从G级开始读,大学生从Q级开始读,研究生么,从T级开始读,读到Z1-Z2;什么科学,文学,什么都有了,还有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历史,文学,地理,人文,社会,应有尽有,还每天都能看见新文章添加进来。读完还有练习做,还有vocabulary,还有录音。找卖家要配套worksheet,或者直接百度搜搜RAZ worksheet, 词汇,写作,语法,critical thinking都练习到了。&/p&&p&再说语法书,如果这些教材的语法书你觉得不够,还有剑桥英语在用语法(入门级-高级)非常好,有引进版。&/p&&p&这些网络有电子版,淘宝有祖国版,不过是大多数人懒得去研究新东西(其实也不新了,这些教材很多圈子里很流行),抱着新概念不放而已。&/p&&p&而且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原版阅读成本越来越低,很多小朋友都是走原版路线的,而且很成功,倒是大学生,刚工作的毕业生抱着老路子不放。&/p&&hr&&p&澄清概念:&/p&&p&EFL的英文全称是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不是First!不是First!&/p&&p&ESL全称为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p&
新概念是套很不错的EFL教材,英语做为外语的教材。引进时间比较久,用得比较多而已,加上辅导材料多,民间偏方多,所以拥趸者众。不过时间过于久远,有些资料,话题已经很老了。其实,你把那些拥趸新概念的人的学习方法拆开,不过是:背诵+语法而已。很多人…
&p&服务态度无限好,让鲁达完全找不到打他的理由。&/p&&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7677824&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 data-poster=&https://pic1.zhimg.com/80/v2-61d8c2eebe77e5ca9c16e8_b.jpg& data-lens-id=&7677824&&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ic1.zhimg.com/80/v2-61d8c2eebe77e5ca9c16e8_b.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www.zhihu.com/video/7677824&/span&
&/a&&p&视频来源:报告老板贺岁篇第七集。&/p&
服务态度无限好,让鲁达完全找不到打他的理由。视频来源:报告老板贺岁篇第七集。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aad327b905a1fc4a326835_b.jpg& data-rawwidth=&2995& data-rawheight=&16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99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aad327b905a1fc4a326835_r.jpg&&&/figure&&p&&/p&&a class=&video-box&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227264&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true& data-name=&& data-poster=&https://pic1.zhimg.com/v2-7d264bdaea0b0b9954b41bd.jpg& data-lens-id=&227264&&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ic1.zhimg.com/v2-7d264bdaea0b0b9954b41bd.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www.zhihu.com/video/227264&/span&
&p&很多初学者,练字时候都很纠结于“顿笔”。&/p&&p&这是我总结的一个小套路,先轻松理解顿笔,再逐渐加强练习。&/p&&p&&/p&
很多初学者,练字时候都很纠结于“顿笔”。这是我总结的一个小套路,先轻松理解顿笔,再逐渐加强练习。
&h2&国考中央部委上岸申论经验&/h2&&h2&从46到82分的申论逆袭感悟&/h2&&p&各位同学,如果你觉的内容不错,就动动手指点赞并感谢下,我回答收藏量是点赞量的两倍 &/p&&p&( o?? _ o?? )&/p&&p&&b&前言:&/b&即将去中央部委就职的我,特别感激在公考路上每一位小伙伴的帮助。回想公考的漫漫长路,内心百般滋味,虽然高考650+,大学是全国前十985,但冲击部委的过程仍然伴随着失败和彷徨!但每当在深夜里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小伙伴们的分享和经验总是能帮助我鼓起勇气继续前行!我是幸运的,以笔试149.3,面试90.4,笔面均第一的成绩成功上岸。所以向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衷心的说一声谢谢!&/p&&p&为帮助公考迷路的小伙伴们找到“天空中最亮的星”,我将行测、申论、面试复习经验分享给大家。此文是申论经验,内容浓缩了申论的感悟和经验,内容为两万字,建议同学们仔细阅读,必有收获。&/p&&h2&&b&文章目录:&/b&&/h2&&ul&&li&第一部分:我的公考历程&/li&&li&第二部分:申论的复习误区&/li&&li&第三部分:申论的核心和本质&/li&&li&第四部分:申论小题做题技巧&/li&&li&第五部分:申论大作文——“52法”+“1131法”&/li&&/ul&&h2&一、我的公考历程&/h2&&p&我参加过17国考、17联考、18国考,整个过程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有付出、有汗水、有失败、有成功,希望小伙伴能从我的备考历程中,寻找到前行的动力!&/p&&p&&b&1.17年国考经历&/b&&/p&&p&17国考我报考的是国家公安部,笔试成绩为行测68、申论46、专业考试72,以笔试第3的名次进入部委面试。面试成绩是84分,最终综合排名第二败北。&/p&&p&这次考试的经历就像过山车,幸运女神让我进入面试,但却没有抓住机会。在2016年10月我决定考中央部委并着手复习,报着试试看的心态在17国考报考了公安部。&/p&&p&还来不及把申论行测教材看完,就进了2017年国考考场,导致行测完全答不完卷,申论答得倒挺快。过了一个月得知自己入围面试,因为成绩仅比最低进面分数线高0.04分,所以揣测自己第三(一共四人进面)。家人陪我练习了两个月,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班,但是坚持每天开口。最终我的面试成绩84.6,同岗位面试第一是88分,我综合成绩排名第二。&/p&&p&第一次国考败北,让我认识到公考的残酷,让我从高峰坠入崖底。其实进面的几个人笔试成绩相差不多于一分,每个人都有翻盘的机会。这个经验告诉大家要认真的对待每一次机会,即使低分进面还是有机会翻盘,千万不能放弃任何一次机会!&/p&&p&&b&2. 17年联考经历&/b&&/p&&p&17年联考我报考的是省厅职位,笔试成绩是行测62、申论82,以笔试第一顺利进入省厅面试,但是最终放弃了面试资格。&/p&&p&我的目标是考上中央部委,因为17国考申论只有42分,所以从二月份到四月份我专心研究申论两个月,想借着联考机会验证申论成果。皇天不负有心人,省考申论我打了82分。而反观行测,在省考前认真的看完了中公大本书,还做了模拟题,却只打了62分,现在回想起来,大本书没有用,还要精细化掌握考试答题知识点和技巧。144分的省考成绩让我成为所在岗位笔试第一。如果保持部委的面试水平,这次上岸的希望简直太大了。但是我还是一心向往部委的高平台,家人也希望我考取部委,于是我放弃了这次面试的机会。回想起来,可以用“破釜沉舟”来形容这次放弃,因为省厅机会难得,与我专业契合度又非常高,一旦国考失败,未来可能没有这类省厅职位,所以也是这次放弃鞭策我必须全力备考18国考!&/p&&p&&b&3.18年国考经历&/b&&/p&&p&我18年国考笔试成绩是行测78.8分、申论70.5分,笔试分第一进面,面试90.4分,最终以笔面双第一上岸。&/p&&p&放弃省厅面试资格真是断了自己的后路,除了坚定信仰向前走我别无选择。从放弃面试资格那天起我从未间断过一天学习,无论是假期还是过年。&/p&&p&我想在此鼓励一下在黑夜坚持的小伙伴们,复习过程很辛苦很难,但只要坚持住,光明就在前方!&/p&&h2&二、申论的复习误区&/h2&&p&同学们在复习申论的路上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困惑:申论为什么越复习成绩越低?难道我没有申论的天赋?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学习申论,却得不到理想的分数?我看了那么多素材,为什么分没有提高?不都说努力就能成功吗,为什么我努力的复习过申论了,却取得了这样的分数?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的语文水平不行、政务知识积累不够!&/p&&p&遥想那些奋笔疾书的夜晚和努力奋战的周末,回忆那些认真积累的名人名言和报刊片段,反观眼前的申论成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戳中了我们无处诉说的痛点。&/p&&p&我想告诉小伙伴,你是进入了申论学习的误区。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申论坑:&/p&&p&&b&1. 闷头做真题&/b&&/p&&p&他们买来申论真题,牺牲所有休息的时间,牺牲掉与闺蜜死党玩耍的时间,挑灯夜读,将真题逐套搞定,与答案一点点校对。发现自己语言与某公某图某笔答案相比惨不忍睹,于是将答案华丽的辞藻全盘背诵。&/p&&p&在考试的时候,首先回忆自己背诵过的字句和相似的话题,用尽心思写下华丽的总结句子,结果申论成绩却不尽如人意。&/p&&p&&b&2.迷信《XX宝典》&/b&&/p&&p&我记得在去年在准备公考前,咨询一个考过公考的姐姐:“申论复习买什么资料比较好啊?”姐姐说:“买《XX宝典》和《申论范文XX》啊!非常好,把里面从头到尾都看完!”&/p&&p&结果我在第一次国考前,将这两本书从头到尾全部啃完,甚至将里面的方法都做好笔记。在看一半的时候有一种感觉:为什么这么深奥,一点没看懂呢,也不知道怎么用,一定是我没看完书的原因!结果在全看完之后,又有了一种感觉:他妈的为什么还是不明白,这本书在讲什么?我在考试的时候怎么用?我认为我自己相当努力啊,把这两本书从头到尾看了两遍。&/p&&p&在国考成绩出来之后,只有46分!!!&/p&&p&&b&3.以申论教材为信条&/b&&/p&&p&我大学同学就中过教材毒。记得在2017年联考前夕,我与我小伙伴交流申论复习经验,当时我把我的复习方法都告诉他,他听过之后心生疑虑:“你这野路子行吗?我都把某公教材从头到尾看完了,你这水平我看不咋地!”说实话,我特别佩服他,他这么有毅力,中公教材很厚的,认真看一遍至少要一个月。我觉得他一定能获得好成绩!&/p&&p&结果成绩出来后,我打了82分,我同学只打了58分,都没有进面试分数线。&/p&&p&&b&4.盲目背诵素材&/b&&/p&&p&有的小伙伴手中的素材很多,真是可以与图书馆相比。譬如《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瞭望》、《半月谈》、《人民日报》等。这些努力的小伙伴看过了很多素材,记住了很多表达,考试时将背过的表达都写了上来,结果成绩却依然很低!&/p&&p&&b&5.看重大作文忽略小题&/b&&/p&&p&很多同学认为申论小题不是重点,大作文才是成败的关键。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认为小题字数少分数少,字数很容易就能写满,没有压力;另一方面在写大作文的时候,遇到了字数上的难题,语言干瘪不知所语。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对比,让同学产生了错觉,认为每次考试失败的原因正是大作文。但我想说,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p&&p&大家不妨看看申论考试的阅卷流程:考生的每一道题都会经过两个老师独立进行评阅(又称“背对背请阅”),他们都无法知道对方所给的分数。如果他们二人所给的分数分差在允许的误差区间内,那就取两者的平均值作为考生该题的最终分数;如果分差超过了误差区间,系统会自动将这份试卷交给第三人——由组长进行三评,并以组长给出的分数为准。&/p&&p&由于大作为没有标准采分点,“背对背请阅”的二人就会倾向于打平均分,所以申论大作文想要达到一类文难度是很大的!而小题有准确采分点,则相对更容易拉开差距!&/p&&p&&b&6.小题靠语感总结概括&/b&&/p&&p&有的同学在做小题时,追求的是语言的流畅华丽、文章结构完整、总分论点的归纳概括、自由发挥多……但唯独缺少对于材料内容的挖掘。这样的答案的确很“漂亮”,但客观题是有采分点的。过于自由发挥的答案分会很低。&/p&&p&&b&7.小题仅仅罗列材料要点&/b&&/p&&p&这个问题与“坑6”恰好相反。有的同学明白所有要点要从材料中挖掘,所以把全部精力都用来找要点,在书写答案的时候简单粗暴——直接把要点按照序号排列。&/p&&p&但往往有的题干要求明确“归纳概括”、“有条理”、“有层次”等等,很明显是需要同学们合理归纳概括的,而单纯罗列材料要点就会丢掉逻辑分。&/p&&p&这里我再列出几个申论坑,但由于篇幅原因不再一一展开。&/p&&p&&b&8.行测比申论提分容易&/b& &/p&&p&有人认为行测是重点,申论考的是“底子”,申论没有提高空间。这是大错特错的!!!行测再认真复习,75绝对是个瓶颈,而且大家成绩都差不多,申论才会拉开巨大分差。申论完全是客观化的,有采分点,有复习技巧,相较于行测更容易提分,而且提分相当快。否则我不会在短短两个月内从46提高到82分。&/p&&p&&b&9.临阵换根好笔,说练字,但迟迟未动&/b&&/p&&p&大家都知道字重要,但是在复习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同学忽略了练习字。与其说忽略,不如说是放弃,因为他们认为练字不如练题。但我想说,练字至少能让申论提高5分以上。&/p&&p&&b&10.考试作答我要留1个半小时写作文&/b&&/p&&p&有的同学第一次参加申论考试的时候,留下1个小时写大作文,但是犹犹豫豫没有写完。再次参加考试的时候,前面题目草草做完,留下一个半小时写作文。但这么做的代价是彻底放弃了小题,这样做得不偿失!&/p&&p&&b&11.作文通篇抄材料,通篇用心写&/b&&/p&&p&有的同学大作文没有一个小时绝对写不完,他们把大作文每一个字看的都非常重,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例子都用心琢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写大作文一步一个砍,写到最后精疲力竭,甚至可能写不完。&/p&&p&还有的同学通篇从材料中摘抄,总分论点和例子都来自于原文,语言也没有做转换。&/p&&p&这两种方法很明显都是不对的,第一类同学不了解考官批卷子的特点,开头第一段和分论点才是重点,别的相对次要。第二类同学更是犯了大忌,一旦发现大片的原文,会直接打入4类文。&/p&&p&&b&12.看题直接作答,忽略提示语&/b&&/p&&p&这类同学着急阅读材料、做题,但是他们却忽略了题目中特别重要的提示语,例如“对象明确”、“有条理”、“有层次”、“以……、……为对象”……这样的提示语看似平淡,但却是考官的要求。忽略的结果就是偏题、跑题、没有逻辑,最终导致严重失分。&/p&&p&小伙伴们要认真查找自己是否掉到了坑里,及时更正复习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加倍努力!&/p&&h2&三、申论的核心和本质&/h2&&p&为了引导同学们有效避免申论的复习误区,我将阐述申论的核心内容与本质要求,具体从“题目”、“材料”、“层次”、“练习方法”、“字迹”、“作文与小题的关系”六个部分展开说明。&/p&&h2&1.题目的秘密&/h2&&p&为了让同学们深入的体会题目的内涵,我在这里举两个例子:&/p&&blockquote&例子1:“给定资料2”中心理援助专家团提议开展“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假定在某次救灾工作中,救灾指挥部决定采纳这个提议,请你结合“给定资料2”,以专家团的名义给参与救灾的各界人士写一份倡议书。(15分)(2014国考地市级申论)&br&要求:(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2)语言生动,有感染力;(3)不超过400字。&/blockquote&&p&题目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多层次格式题”。同学们往往纠结具体写哪些格式,这是考试时候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但题干已经告诉我们,只是大家没有察觉到。题干的关键要素非常多,具体包括:&/p&&p&A.材料范围:给定资料2;&/p&&p&B.起草文章主体:心理援助专家团;&/p&&p&C.文体:倡议书;&/p&&p&D.“以专家团的名义”说明要求书写落款;&/p&&p&E.“内容具体”要求抄写材料具体措施和内容;&/p&&p&F.“指向明确”提示我们要书写抬头对象;&/p&&p&G.“语言生动、有感染力”要求抄写材料时,保留感性的材料内容;&/p&&p&H.400字表面看起来很多,但其实减掉100字的格式,只有300字。&/p&&p&由此可知,题干已经给出文章格式的要求,完全不用日常的积累,具体如下所示:&/p&&blockquote&
关于开展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的倡议书&br&参与救灾的各界人士:&br&……&br&
心理援助专家团 &br&
**年**月**日
&/blockquote&&p&以上的要求同学们看出几条?&/p&&blockquote&例子2:阅读给定资料4,谈谈你从中国高铁、中兴通讯和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能分别获得哪些启示?(20分)(2015国考省部级申论)&br&要求:(1)紧扣材料,重点突出;(2)观点明确,表述有理;(3)不超过500字。&/blockquote&&p&题目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启示题”,属于一种“多层次题”。题目要求是500字,但会发现写不满500字,这并不是考官给我们的格子过多,而是咱们没有品味出题目的深层次含义。题干的关键要素非常多,具体包括:&/p&&p&A.材料范围:给定资料2;&/p&&p&B.“分别获得”,要求答案必须按照3个主体分别论述启示;&/p&&p&C.“获得的启示”,说明所有的主体和对策需要进行启示性改编,不能包含过于细致的对策;&/p&&p&D.“观点明确”要求必须写出明确的观点段落;&/p&&p&E.“表述有理”,说明除了找对策层次,还要找积极意义层次,从而使启示更加有理论支撑,所以答案要书写对策和积极意义两个层次,500字绝对不多!&/p&&p&通过这两个例题,是不是发现题目的秘密非常多!我建议在考试的时候至少花费5分钟时间阅读题目,将所有细枝末节的问题弄懂,磨刀不误砍柴工。否则,题目都没搞懂,又何谈正确。&/p&&p&&b&2.材料的指引&/b&&/p&&p&如果题目告诉“写什么”,那材料则告诉“怎么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p&&p&我在第二部分列出“迷信《XX宝典》”、“盲目背诵素材”、“小题靠预感总结概括”等申论误区,凸显出的问题就是脱离材料谈申论!而根本原因就是对于材料的阅读技巧不熟练。因此,我们要熟练应用各种阅读技巧,具体包括“总分关系”、“逻辑词”、“并列关系”、“事例”、“总结法”等各种方法。只有透过阅读技巧看到材料的逻辑本质,才能够找出最有效的要点,紧密结合题干材料要求,写出正确答案。&/p&&p&下面我就简要介绍几种阅读技巧。&/p&&p&&b&一是准确寻找总分关系。&/b&先看例子,寻找此段对策的核心句子。&/p&&blockquote&例子1: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年)》,规划确定了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建立渤海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面源点源治防联动,建立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系统;全面实施节水治污战略,建立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与整治系统等五大主要建设任务,体现了渤海环境保护任务的综合性、战略性与长期性,并强调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应用,确保引进项目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企业和产品,促进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blockquote&&p&这段总分关系比较隐蔽。如果不能很好的找出总分关系,则在找对策的时候会无从下手,感觉整个段落都是对策,在字数较少时就不能够有效抄写采分点。国务院的《……对策》往往不写,因为政策不是具体对策,政策的内容才是具体的对策。“规划确定了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才是核心对策,简化后变为“加强保护与防治”,其后是“保护与防治的二级对策”,五大建设任务是完全并列的关系,均不抄写。“并强调……”与“保护与防治”形成对应,其总结句是“可持续利用”,前面是具体的方法。所以这段的核心是“加强保护与防治”、“可持续利用”。&/p&&p&可见总分关系对于理解文章结构的作用很大,所以是重要的阅读技巧。&/p&&p&&b&二是善于发现逻辑连接词。&/b&在言语理解中,我们常谈到“四大关系”,即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在申论中,这四大关系对于理解文章结构和摘抄要点也十分重要。下面我举一个例子:&/p&&blockquote&题目:给定资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20分)&br&要求:(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3)不超过400字。&br&资料4&br&T市晚报刊发了一批“市民来信”,集中反映了城市市民出行中遇到的问题。&br&市民甲:8月下旬的一天早上,我送朋友去赵家口长途汽车站,发现这里是一个Y字形路段,行驶的车辆由两条机动车道汇聚到一条机动车道上。引人注目的是,在两条分支机动车道中的一条上缓缓行驶着大量公交车,一辆接一辆,车队一直排到Y形车道汇流口。刘公铺桥西这一站点设置在两条机动车道之间,我和朋友便是在这一站下的车。这里下车的乘客很多,从公交站牌看,至少有15条不同路线的公交车要在这一站停靠。这就使得上下车的乘客特别多,疏散时间增加,公交车停靠的时间也就相应增加,而之后需要进站的公交车排队进站的时间也被延长。我看到排队等候进站的公交车一直都保持在5辆以上,使得路面拥挤不堪。我从刘公铺桥西站下来后沿着公交站绕了一圈,发现并没有能够穿过马路的人行横道。乘客如果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开外对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几百米去绕行赵家口天桥。这对于在上班时间急着换乘车辆的人来说太费时间,所以我看到绝大部分下车的乘客都径直走到站点与绿化带之间的空隙处,在大量的机动车流之间惊险地穿过马路。这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与登上天桥再下来相比显得方便快捷许多。&/blockquote&&p&这道题是“对策提出题”,属于“多层次题”中的一类。我们需要找到“问题层次”、“原因层次”、“对策层次”。上面这一段文字主要是“问题层次”。很多小伙伴找问题的时候发现问题非常多,远远超过了字数的承载能力,问题就是出现在了不能准确区分“问题层次”与“危害层次”,而根本问题是不能识别“逻辑连接词”。&/p&&blockquote&例如:刘公铺桥西这一站点设置在两条机动车道之间,我和朋友便是在这一站下的车。这里下车的乘客很多,从公交站牌看,至少有15条不同路线的公交车要在这一站停靠。这就使得上下车的乘客特别多,疏散时间增加,公交车停靠的时间也就相应增加,而之后需要进站的公交车排队进站的时间也被延长。我看到排队等候进站的公交车一直都保持在5辆以上,使得路面拥挤不堪。&/blockquote&&p&这两句话暗含因果关系,通过“这就使得”这个逻辑连接词串联,所以前面一句话是问题,可以凝练成“站点设置不合理,多辆公交车停靠”。后面一句话都是这个问题的消息危害,统统不是问题层次。同时在危害之中还隐含着并列层次,通过“而之后”这个词连接,如果是并列关系,那么就是地位相等的,如果抄写就都要抄写,试问哪里有这么多格子。&/p&&blockquote&又例如:我从刘公铺桥西站下来后沿着公交站绕了一圈,发现并没有能够穿过马路的人行横道。乘客如果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开外对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几百米去绕行赵家口天桥。这对于在上班时间急着换乘车辆的人来说太费时间,所以我看到绝大部分下车的乘客都径直走到站点与绿化带之间的空隙处,在大量的机动车流之间惊险地穿过马路。这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与登上天桥再下来相比显得方便快捷许多。&/blockquote&&p&这四句话显然是因果关系,通过指代词“这对于”以及因果关系词“所以”连接。指代词指代前面的问题,也就是“人行横道、过街天桥设置不合理”,前两句话又暗含着并列关系。指代词“这”之后是问题所造成的危害,因果连接词“所以”更明显是因果关系。&/p&&p&综上所述,准确识别逻辑连接词对于梳理文章层次和结构、排除干扰素材很有帮助。&/p&&p&&b&3.层次的关系&/b&&/p&&p&众所周知,申论无论是看还是写都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宏观维度,但是同学们对于怎么细分、层次如何在阅读题干和材料中应用、如何写答案等问题却没有深入的理解。&/p&&p&我通过大量的练题,认为的给材料划分为6个层次,分别是“含义层次”、“原因层次”、“问题层次”、“危害层次”、“积极意义层次”、“对策层次”。“是什么”层次等同于“含义层次”;“为什么”层次包括“原因层次”、“问题层次”、“危害层次”、“积极意义层次”;“怎么办”层次等同于“对策层次”。&/p&&p&那么如何应用这六个层次呢?首先,要清楚的指导题干问的是哪几个层次的内容。其次,要将材料的大部分内容分清层次,就像是将各种蔬菜分类装到篮子中。最后,按照层次的分类进行概括和归纳。&/p&&p&为了让同学们深入的体会层次的关系,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p&&blockquote&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br&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br&据某网站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时下跟风程度“非常严重”,表明随大流、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跟风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专家认为,跟风现象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br&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如果说跟风来自于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那么,不难想见,这种“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的一种“预先失败”的窘况。文章中引用了英国学者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的相关阐述,试图把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blockquote&&p&这道题目是解释词语题,需要找出所有问题、原因、危害层次,并且将各层次的内容准确的写到答案之中。而这篇材料恰恰在区分3个层次的时候很有难度。我带同学们认真的分析一下。&/p&&p&先看第二段前两句:“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如果说跟风来自于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那么,不难想象,这种“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的一种“预先失败”的窘况。”“预先失败”是题干的问题。“凸显”这个逻辑连接词很关键,它的作用是“等同于”,“依赖”等同于“预先失败”,所以“对各类专家的依赖”也是问题层次。第一句“来自于”是因果关系,所以“跟风”是“对各类专家的依赖”的危害。第二段剩下的部分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不再讨论。&/p&&p&再看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折射了”也是等同的关系,所以“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都是危害。第一段第一句是社会现象,不是重点。&/p&&p&上面这个例子来自于《2014国考省部级申论》第二题,对于研究清楚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帮助,大家可以做一下。&/p&&p&上面展示的仅仅是问题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启示层次之间的难点还有很多,例如对策与效果的区别、原因与问题的区别、主要对策与对策的区别等。但究其根本都是准确把握层次,从而夯实阅读材料的基础。&/p&&p&&b&4.练习方法&/b&&/p&&p&在谈申论联系方法之前,我们先探讨下申论与行测的区别与联系。二者的相同点在于言语理解与申论对于阅读方法和技巧要求都很高,而二者的不同则在于言语理解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出较为简单的文章结构,申论要求在较长的时间内看出更为复杂的结构层次。申论文章难度更大、层次更多。&/p&&p&所以,行测言语重在训练快速反应对应结构,申论重在训练精细化阅读能力。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悟,精细化阅读正是需要这样的反复阅读练习。&/p&&p&谈到这里,我们便得出了申论的练习方法——求精不求多。如果复习国考,我建议同学们买好11年至18年地市级及省部级共16套真题,每套题目至少做3遍以上。如果复习联考,则购买本省及国考地市级真题,也要做3遍以上。&/p&&p&&b&5.字迹的重要性&/b&&/p&&p&字迹对申论成绩的影响较大,往往和分数呈正相关趋势。&/p&&p&第一,字迹清晰是王道。很多考生对申论考试有误区,认为申论高分必须配有一手“好字&。但是实际考场上,我们的卷面需要做到的应当是清晰,而非优美。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字迹清楚,便于阅卷人判分。&/p&&p&第二,考场不是书法比赛。“好字”是个目标,但是也存在误区。好字在申论中强调的是清晰可辨识,在这一基础上,所谓的好字才能为之锦上添花。很多同学习惯于书写连笔字,即便写的一手“好字”,也不能带来高分。&/p&&p&第三,要在清晰与时间之间寻求平衡。申论时间非常紧,要是想写的清晰自然要一笔一划,但是时间并不允许,所以我们要寻找平衡。同时,还要在不重要的地方适当放宽字迹要求,例如大作文的最后两个分论点的书写上,这里考官往往不会看太仔细,所以我们要加快书写时间。&/p&&p&因此,基于上述问题,给大家三点建议:&/p&&p&一.平时训练一定要使用申论格子纸,养成申论考场上的书写习惯;&/p&&p&二.如果学习周期足够长,每天坚持半小时练字,必定大有裨益。练字时更加建议正楷,而非行楷;&/p&&p&三.在清晰辨识的基础上,注意书写速度。申论答题书写量大,一味求“美&而忽略书写速度则易出现不能按时完成答题的状况。所以需要大家在平时练字的过程中,除了注意框架结构,也要注意书写速度,以期更符合考场实际要求。&/p&&p&&b&6.作文与小题的关系&/b&&/p&&p&二者的关系我在第二部分详细阐述过,这里不再赘述。&/p&&h2&四、申论小题做题技巧&/h2&&p&第三部分已经将层次、总分关系等本质逐一阐述,这部分我将讲解制定合理答案的方法。&/p&&p&申论为主观题目,因此答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市场上培训机构的答案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一旦答案指导错误,我们练习就会事倍功半。&/p&&p&基于以上问题,我建议同学们采用下面的方法制定正确答案。&/p&&p&第一步:首先自己充分阅读材料,反复书写答案,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p&&p&第二步:找到至少三家机构的答案,详细分析。具体分析:哪里是文章原词原句有出处;哪里是答案编造的词句;哪里是答案有,自己却没有的部分(是原词原句,不包含自己yy的词句);哪里是答案虽出自原文,但自己认为没必要的部分。 要分析以上四个方面。&/p&&p&第三步:通过以上分析,在原文画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字词,得出自己答案缺失或多余的部分,从而得出完整的要点。&/p&&p&第四步:要点全了之后,再根据自己和答案的理解,来梳理逻辑思路。&/p&&p&为了正好的帮助大家理解小题做题方法,我举一个例子。&/p&&blockquote&例题:“给定资料3”中划线句子写道“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这句话内涵丰富。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br&要求:(1)准确、全面,逻辑清晰;(2)不超过300字。&br&资料3&br&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br&“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br&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耐。”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的“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br&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br&向,借助于水的“至柔”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br&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br&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我们从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它可以涝排洪、旱蓄水,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对水加以调节。&/blockquote&&p&第一步——形成自己答案:
&/p&&p&这句话意思是通过水能形象具体理解柔的含义。一儒之柔的含义:1.是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中国的弹性、固有的柔顺性,不是软弱无力、废弃一切作为,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2.中国人等待忍耐的品格。3.塑造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侵略性。二水的特性:1.柔是水突出特性。2.以水喻道有古老传统,弱者道之用是水的柔弱,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3.水不定形正是道的品格。因此,水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意义是双关的,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向,让人们由此及彼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p&&p&第二步——参考答案:&/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4f8d4edf5e5ae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15& data-rawheight=&705&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4.zhimg.com/50/v2-f551a7fee636cb62a60acf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4f8d4edf5e5ae2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b8ddf6fc8c818ea06bd89ffc01c4537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6& data-rawheight=&510&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3.zhimg.com/50/v2-f20ec99e6c74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b8ddf6fc8c818ea06bd89ffc01c4537f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4f5aa3acf5a39a91dddd649f537ea30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9& data-rawheight=&433&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1.zhimg.com/50/v2-2f7d37debf451f1cdf11ea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4f5aa3acf5a39a91dddd649f537ea304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5b64a8673efca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9& data-rawheight=&384&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2.zhimg.com/50/v2-f0f7d79f37fa479dbfc5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5b64a8673efcac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ea9cf572fee93d987eb2a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89& data-rawheight=&557&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4.zhimg.com/50/v2-da0acfa179feddac918ba9ef19f399a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ea9cf572fee93d987eb2ac_r.jpg&&&/figure&&p&先一句话解释一下,再说儒之柔含义,再说水的含义,最后说用水比喻儒之柔的作用和好处。当然,我的答案也未必对,但同学们要找到自己认为最佳的答案。&/p&&p&大家也可以按照这个顺序做自己答案,小题基本就可以了。&/p&&h2&五、申论大作文——“52法”+“1131法”&/h2&&p&&b&1.大作文段位与阶段&/b&&/p&&p&申论大作文在同学们眼里非常难,那么我就分析下大家为何对这个大作文头疼不已。我把写大作文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天真小白人、狡猾的狐狸、老司机。&/p&&p&&b&一是天真小白人。&/b&他们经常把申论大作文当做以前的高考作文,在复习的时候会抱着半月谈、人民日报学习,在写作的时候追求华丽的语言。但是由于申论题目往往是倾向于社会实际,亦或是特别空的意识形态类问题,与高考社会类的作文显然差距很大。&/p&&p&所以小白人在写作文的时候特别容易词穷,而且在各个段落之间出现很多论述语言的重复。小白人缺少整体思维的引领,在写作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卡顿的情况,导致考试很容易写不完作文,即使剩余1个小时,还是在最后5分钟面临200字空缺的巨大压力。&/p&&p&在构思总分论点的时候,小白兔可谓是天马行空,大象蚂蚁无所不抱,甚至都能扯到经济发展、人民幸福上来,但唯独不能结合材料的内容书写。开头结尾仅仅能用模式化的语言书写,分论点论述不得不摘抄非常多的原文,否则真的是没话说。&/p&&p&在天真小白人眼中,大作文是申论考试最难的部分!&/p&&p&其实这些同学真的非常可惜,像我当初自己考成42分那样,根本明白申论的实际,还洋洋得意的以为考得不错。&/p&&p&&b&二是狡猾的狐狸。&/b&他们已经能够明白申论大作文的一部分技巧了,可以清楚的把大作文分为政论文与策论文。能够明白总分论点来自于文章之中。但他们的心中更愿意写策论文,因为在材料中可以找到很多的对策,加上自己的发挥,很容易凑够1000字。同时加上平时背诵的开头结尾,简直是完美了。&/p&&p&但是在遇到类似于2017年国考“以水为师”这样题目的时候,突然****一紧,想爆一句粗口“what the f***”。这样的题目让我怎么写对策?难不成全篇谈宣传、落实?一下子想起了高中的积累和例子,东拼西凑的写了800字,可是最后400字怎么写?只能把前面的东西重新搬出来再说一次。&/p&&p&但是残酷的现实就是,现在这样的大作文题目越来越多了,出题者的目的就是不希望考生写太多对策,因为单纯对策无法看出考生真实水平,无法拉开差距。所以狡猾狐狸的方法越来越不奏效了,在目前考试之中也很容易跑题偏题。&/p&&p&&b&三是老司机。&/b&老司机不但能够清楚地在原文中找出总分论点,保证作文不下二类文,还能够将政论文与策论文的技巧完好的融合在一起,写任何文章都能够先论述再提对策,所以遇到“以水为师”这样题目的时候也能够应对得当,先论述重要性,再提出必要的对策。&/p&&p&而面对字数不够的问题,他们更不会感到焦虑,担心的反而是字数不够、时间不够。因为只要把“转折、因果、对比、递进”随意拉出来用上几个,分论点分分钟写300字,稍微没控制住就奔着400字去了,所以最后整篇文章很容易写到1200字。&/p&&p&而开头结尾更能够把以往背诵的模板与四大关系以及题目背景相结合,层次丰富、语言精炼,这样的作文在考场上保底是二类中,完全有能力冲击一类文。&/p&&p&&b&2.申论大作文高分秘诀1——两大关系五大层次叙述法&/b&&/p&&p&在行测言语中我曾经在以往的帖子中讲过四大关系,具体指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这四大关系在行测言语题目中有很多的应用,可以快速提高秒杀速度和正确率。申论与行测言语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p&&p&四大关系在申论小题和大作文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大作文中转折关系和并列关系用的格外多,我将它们两个称为两大关系。而五大层次是我在申论小题帖子中已经讲过的定义了,就是指原因、问题、危害、意义、对策。下面我具体展开说明一下。&/p&&p&&b&转折关系在申论大作文中的应用&/b&&/p&&p&转折关系可以用在开头论述与分论点论述之中,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具体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对比论证、反面论述。在首段由于篇幅限制多是用转折关系,而分论点论述这两种方法都能用,尤其是用来码字简直是百试不爽啊。&/p&&p&举个例子,以国考13年省部级申论大作文《平衡》这个恶心的作文为例给大家说明转折关系的妙用。这里主要解释一下转折关系在分论点中怎么应用。&/p&&blockquote&例子:实现快慢平衡,个人应积极调整心态、体会人生意义,放稳社会发展“压舱石”。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如果细胞不健康,就会危及社会这个有机整体的发展。而在当下,人们依赖互联网快速通信,出行越来越便捷却仍然嫌慢,为了赚钱不惜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究其原因……。因此……。&/blockquote&&p&转折关系分析:这里是转折关系中的反面论述。我在提出分论点之后,先正面论证了一下分论点的重要性,紧接着引出了社会的问题,这属于宏观上的转折关系应用。这样做好处有很多,一方面是可以有效引入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论述反面问题,字数简直太容易堆砌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没有话能写!&/p&&p&同样,在文章的开头也能应用转折关系论述。&/p&&blockquote&例子:平稳恬静的心态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成事之要。但反观当下,“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的思想深入人心,各种速成教育、超前教育受人追捧,公司则追求短平快的发展路径。这些失衡不仅极大影响个人情绪,更影响……&/blockquote&&p&转折关系分析:这里是转折关系中的反面论述。开头应用背景分析,紧接着就提出社会反面问题,用“但”这个连接词进行串联,有效引入资料中的例子,非常容易上手。&/p&&p&转折关系的应用还很多,可以是宏观上的转折,也可以是句子之间的转折,大家可以自己多体会体会。对比论证的方法我先不讲,大家可以自行体会下。&/p&&p&&b&并列关系在申论大作文中的应用&/b&&/p&&p&并列关系是指多个主体或者方面的并列,多数同学都会用正向并列,但是我们要知道并列还可以将多个问题并列,甚至可以将多个正反关系的内容一起并列。学会了这种并列,可以充分调用起递进转折关系,让论述逻辑更丰富、更有层次和深度,而且在寻求并列内容时也会更容易,不会出现词穷的现象。&/p&&p&宏观上的并列用法——分论点语言排布&/p&&p&例子:&/p&&p&实现快慢平衡,个人应积极调整心态、体会人生意义,放稳社会发展“压舱石”。&/p&&p&实现快与慢的平衡,企业应实现创新驱动、规划前进速度,装好社会发展“助推器”。&/p&&p&实现快与慢的平衡,政府应健全制度保障、合理定位城市,树好社会发展“风向标”。&/p&&p&并列关系分析:这里是大家经常用的方法,就是想办法让分论点形成并列。其实结构非常简单:总论点+分论点+比喻修辞,是不是非常好操作!&/p&&p&微观上的并列用法——正反对比并列&/p&&blockquote&例子:&br&实现快与慢的平衡,政府应健全制度保障、合理定位城市,树好社会发展“风向标”。政府是社会发展的根基,所以在快与慢的平衡上,一定要稳稳牵住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牛鼻子”。一方面,如果政策持续稳定,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市氛围轻松,那么人们就有更宽松的干事创业环境;另一方面,如果过于注重短期效益,追求单纯的政绩观,则求快的发展理念可能会深入人心。所以,政府要着力建立健全社会保证体系,畅通人才发展通道,把“健康闲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让社会更加成熟自信,努力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blockquote&&p&并列关系分析:这里不同于最常用的正向并列,而是采用了正反并列,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并列论述。这样论述充分,语言对账,最关键就是码字非常快!&/p&&p&常规的并列关系我在这里就不再多说啦,感兴趣的可以与我沟通。&/p&&p&&b&原因写作法待更新……&/b&&/p&&p&&b&问题写作法待更新……&/b&&/p&&p&&b&危害写作法待更新……&/b&&/p&&p&&b&意义写作法待更新……&/b&&/p&&p&&b&对策写作法待更新……&/b&&/p&&p&&b&3.申论大作文高分秘诀2——“1131大法”&/b&&/p&&p&是不是面对大作文不知道怎么样引入话题?&/p&&p&是不是写出文章段落间长短不一?&/p&&p&是不是前后经常出现重复?&/p&&p&是不是不知道怎样谋篇布局?&/p&&p&“1131大法”均能解决大作文的上述问题!如果说“两大关系五大层次叙述法”是一阳指、七伤拳,那“1131大法”就更像是“吸星大法”,它能够将一阳指、七伤拳这些武功吸收进来,而后灵活运用。所以,“两大关系五大层次叙述法”主要针对的是微观部分的书写,高分秘诀2是针对作文宏观的布局。我在联考中使用过这种布局,获得82的高分,亲测有效。&/p&&p&&b&“1131大法”具体含义&/b&&/p&&p&“1131大法”是指总起段+过渡段+3个分论点+总结段&/p&&p&这里我拿国考1200字的字数要求,给各位考友具体讲一下如何分布字数,怎么灵活应用“1131大法”与“两大关系五大层次叙述法”来书写大作文中的各个段落。&/p&&p&准备联考的小伙伴也不用着急,1000字的要求只不过在字数上有一定的变化,其本质是完全相同哒。&/p&&p&&b&“1131大法”之1——总论点段书写&/b&&/p&&p&总论点段主要的目的是联系题干,得出观点。因此要求书写必须简短干练,迅速的提出总论点。首段控制在100字以内(答题卡控制在4行以内)。主要应用“是什么”(25字)+“意义写作法”(50字)+总论点(25字)的形式。力求“简单直接,迅速进入高潮”!切莫追求前戏!因为阅卷老师只有2分钟时间,她才懒得和咱们搞前戏呢。&/p&&p&&b&“1131大法”之第二个1——过渡段书写&/b&&/p&&p&过渡段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进一步阐述总论点的重要意义,为总论点段增强论证。二是将3个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建立桥梁,不至于总论点与分论点之间产生断裂。&/p&&p&过渡段控制在100字以内(答题卡控制在4行以内)。主要应用“转折关系”、“并列关系”、“问题分析法”、“危害分析法”。理论论述部分字数在70字左右,过渡句子控制在30字左右。力求达到论述深刻、语言对仗、过渡柔顺,兼具力度与美感。&/p&&p&过渡段与总论点段遥相呼应,就像是樱花与刀的关系。总论点段就像是刀子,直插题目心脏,短平快!过渡段就像是樱花,绵柔温存,用柔蓄的语言深入论述,平滑过渡。&/p&&p&&b&“1131大法”之3——分论点段书写&/b&&/p&&p&分论点段可谓是公考大作文篇幅最大的部分,也是考生最头疼的部分。经常写作的时候出现卡顿,勉强凑字数等情况。大家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问题吗?&/p&&p&答案很有意思!就是很多同学不了解政论文与策论文的本质区别。这里带来了两个问题。什么策论文?什么是政论文?但还有一个问题更需要大家思考。策论文和政论文有什么联系?&/p&&p&有的同学认为策论文就是简单的写对策,总论点就是总的对策,分论点就是3个分对策,里面写具体应该怎么办。这样写的弊端十分明显。针对题目的对策是十分有限的,非常容易大面积抄原文,而且对策之间内容重复,干瘪。所以,显然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p&&p&还有的同学认为政论文就是单纯理论论证,而理论论证又不能具体细化为从什么层次和方面论证,所以他们认为政论文非常难,不敢去写政论文。而少部分题目不得不写政论文是,仅能论述问题、重要性等,而且论述间缺乏呼应。&/p&&p&对于第三个问题,可能思考的同学就很少了吧!&/p&&p&好了,我也不卖关子了,我说说我对于政论文、策论文的认识和体会。&/p&&p&我认为政论文与策论文是不分家的!往往任何对策的提出都不能缺少理论支撑和过渡,而任何论证的结尾都能提出适当的对策,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我的体系中,重来不会出现这两个词语,只有一个词汇“大作文”!&/p&&p&我们思考好这个问题,“1131大法”之3就很容易操作和应用了。分论点结尾是“对策写作法”,前面将“原因写作法”、“意义写作法”、“问题写作法”、“危害写作法”综合选取使用,而并列关系和转折关系要结合5大层次写作法融会贯通。&/p&&p&例如常用的一种写作模式:&/p&&p&分论点——意义——问题——危害——对策。&/p&&p&“意义”与“问题、危害”之间形成转折关系。&/p&&p&这种脉络非常易于操作。&/p&&blockquote&例子:&br&放慢生活脚步,政府应承担主体责任,营造心理健康大环境。想要扭转“加急时代”的大环境,固然每个人都需要调整心态、提高效率,但更需要政府的硬招法硬措施。一方面,若能形成鲜明的政策舆论导向,就可以从宏观上纠正一味求快的错误之风,防止社会矛盾进一步恶化;否则,即使一些人想追求慢生活,也会受到他人的职责和公司的不公平对待。通过对比可知,政府要意识到快生活问题的严重性,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科学性、连续性和社会影响,减少对于民众造成的刺激与挑战,建立政府公信力。&/blockquote&&p&大家要仔细分析这个分论点段中每一句话的层次和作用。注意论证与对策要紧密结合。&/p&&p&上面这个例子仅仅是抛砖引玉,“1131大法”和“两大关系五大层次叙述法”还有多种组合方式,小伙伴要灵活应用。&/p&&p&&b&4.大作文总分论点查找方法&/b&&/p&&p&以2013年省部级真题为例,给大家讲解一下大作文总分论点的查找方法。做过真题的同学一定知道,这个大作文主要是以材料6为背景的,所以我只详细分析下材料6。&/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0f70f7b3c703b2d00bc0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1& data-rawheight=&601&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2.zhimg.com/50/v2-5d01bb3c0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0f70f7b3c703b2d00bc0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670ee958cae28bc683d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87& data-rawheight=&341&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bb1c66ed04e46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670ee958cae28bc683d7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3d5bea66bf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2& data-rawheight=&421&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ff3d3efcf05fc599d1b9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e3d5bea66bf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53366fbe6c106f45486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89& data-rawheight=&475&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3.zhimg.com/50/v2-80e80dc605bff0feaef672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53366fbe6c106f45486f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7d30cbcd2a0f923eb67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86& data-rawheight=&567&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c450eafaafe3f8cf9c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7d30cbcd2a0f923eb674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0c2ad4e00c6da2e2c9694f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3& data-rawheight=&393&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4.zhimg.com/50/v2-e21ddea9a1e13c979f065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0c2ad4e00c6da2e2c9694f5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befda18b76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1& data-rawheight=&515&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1.zhimg.com/50/v2-a6147fcd411f4ed158b1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befda18b765_r.jpg&&&/figure&&p&说明:这段我画红的部分不同于前面对策,这几句是说明文化的重要性。&/p&&p&&b&上面已经把材料划清楚了,下面就把我画红的几个部分拿出来单独看看,怎么样分别放到不同的分论点里。&/b&&/p&&p&1.保护文化必须投入资金,宁夏文化首先考虑的是做精做细,只有文化做精,才有强大的可能。&/p&&p&2.坚守民族的特性,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显得尤为重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保护其本身蕴含的精神。&/p&&p&3.实际上文化遗产更需要“申遗”之后的保护,F提出了两个观念,第一是不应该只是政府保护或专家保护,因为文化是属于全民的,只有全民行动才能保护好,全民保护是个关键。还有一点就是科学保护。&/p&&p&4.在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去粗取精、批判继承的问题。&/p&&p&5.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要把握现在,走向未来,必须先理解过去。文化遗产为人类连接过去和现在建设了桥梁。也为从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p&&p&明显2和5可以放到一起,总结成一个分论点,专门阐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b&分论点: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延续民族血脉,更有利于为走向明天提供精神食粮。&/b&&/p&&p&剩下1和4说的是一回事,也就是去粗取精。&b&分论点:保护文化遗产,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去粗取精、批判继承。&/b&&/p&&p&剩下3这块可以拆成两个,一个是全民保护,另一个是科学保护。分论点:保护文化遗产,应该倡导全民保护。&b&分论点:保护文化遗产,应该科学保护。&/b&&/p&&p&最后总论点非常好写了,&b&我们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b&具体措辞,可以再考虑,但基本是这些内容,而我画的绿色和蓝色内容,则可以作为例子,放到每一个分论点里。是不是四分之三的大作文已经出来了,材料5则可以当做例子放里面的。&/p&&p&总结:分论点完全在材料里总结出来就行,而且大多数例子、问题也是能在材料里找到的,千万不要自己yy啊。&/p&&p&最后说一句,想跟我学习申论和面试的小伙伴可以找我,我愿意把我公考的所有经验毫无保留的交给需要的同学。&/p&&p&我还有一些积累的公考资料,需要的也可以找我,这部分资料是完全公益免费的哦。&/p&
国考中央部委上岸申论经验从46到82分的申论逆袭感悟各位同学,如果你觉的内容不错,就动动手指点赞并感谢下,我回答收藏量是点赞量的两倍 ( o?? _ o?? )前言:即将去中央部委就职的我,特别感激在公考路上每一位小伙伴的帮助。回想公…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eeccdc2a1ebb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eeccdc2a1ebb_r.jpg&&&/figure&&p&&b&全文字数|8.6千&/b&&br&&b&阅读时间|40分钟&/b&&br&&b&图片来源|网络&/b&&/p&&p&1.多种复杂情况的难题——层析法&/p&&p&2.例题1:根据限制确定不等式的要求&/p&&p&3.例题2:2018国考最难的题&/p&&p&4.例题3:元素较少就要逐个列出&/p&&p&5.例题4:带有「上下坡」的路程题特点&/p&&p&6.例题5:最有效避开「钟表题」的陷阱&/p&&p&7.例题6:较小的数据尽量不用公式&/p&&p&8.例题7:逐圈排除与拟值反推法&/p&&p&9.例题8:注意「爬楼梯」题目的陷阱&/p&&p&10.例题9:工程类「思维定势」的陷阱&/p&&p&11.例题10:耐心列出所有的可能性&/p&&p&12.例题11:分析「水流」对速度的影响&/p&&p&13.例题12:速度类题目需拆开分步计算&/p&&p&14.例题13:复杂排列组合题的分类&/p&&p&15.例题14:「极限」题的潜台词要求&br&&br&思路复杂、计算量较大的「数量关系」题往往难度非常高,这是由行测时间紧张的性质决定的。&br&&/p&&hr&&h2&&b&一、多种复杂情况的难题——层析法&/b&&/h2&&p&「数量关系」中有一类题目的题干中含有多种不同的情况,较为复杂,例如:&/p&&p&路程→往返的速度不同、中途变速&br&工程量→中间增加工作效率&br&钟表→时分针在不同时间的夹角&br&商业题→售价变化、销售策略变化&/p&&p&此类题目基本都是难题,即使有些题看着非常简单,其正确率往往也不高。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行测的时间非常紧张,如果在「数量关系」上花费大量时间,那很可能导致行测无法完成。而包含多种情况的题目由于思路复杂、计算量大,成为考生最优先放弃的对象,因此此类题目正确率很低。&/p&&p&在此,借用化学的「层析」概念,简单说说这类题目应当如何解析。&/p&&p&如果将题目视作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其难度必然很高;但是,如果将题目分层解析,步步为营,则每一步的难度其实并不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数量关系」题,甚至所有的行测题使用的都是「层析法」,但包含多种情况的「数量关系」题分层更明确,使用这种方法更有必要性。&/p&&p&严格来说,「层析法」是一种解题思路,并不是具体的技巧。各位小伙伴可以通过做这些思路复杂、计算量大的题目,了解自己的解题能力,测试自己在实际考试中有没有做完「数量关系」的能力。&/p&&p&此类题目必须多学多练,因为做出这些题目花多少时间往往比能不能做出来很重要。如果一道题花了3分钟以上的时间做出来,那可能导致必须在其他地方来找时间补,从而得不偿失。&/p&&h2&&b&二、例题1:根据限制确定不等式的要求&/b&&/h2&&p&【2018国考地市级卷69题/ 省级卷73题】新能源汽车企业计划在A、B、C、D四个城市建设72个充电站,其中在B市建设的充电站数量占总数的1/3,在C市建设的充电站数量比A市多6,在D市建设的充电站数量少于其他任一城市。&/p&&p&至少要在C市建设多少个充电站?&br&(A)20
&br&(B)18
&br&(C)22
&br&(D)21&/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8cd53f2951bbfadee5b38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8cd53f2951bbfadee5b38_r.jpg&&&/figure&&p&至少要在C市建设多少个充电站?&br&(A)20
&br&(B)18
&br&(C)22
&br&&b&(D)21&/b&&/p&&p&&b&正确率25%,易错项B&/b&&/p&&hr&&p&&b&列出题干数据关系:&/b&&br&&b&①ABCD共有72个&/b&&br&&b&②B占1/3&/b&&br&&b&③C比A多6个&/b&&br&&b&④D比ABC都少&/b&&br&&b&⑤求C至少多少个&/b&&br&&br&本题条件极为复杂,还加入了「不等式」这个关系较复杂的考查点,难度很高。&/p&&p&根据①②可知:&br&A+B+C+D=72,且B=1/3×72&br&即B=24,A+C+D=48&/p&&p&根据③可知C-A=6,即A=C-6,代入上文,可得:&br&(C-6)+C+D=48,&br&→2C+D=54&br&→D=54-2C&/p&&p&根据④可知D比ABC都小,即:&br&D<A=C-6&br&D<B=24&br&D<C&/p&&p&由于A+C+D=48=2B,即:&br&A+(A+6)+D=2B&br&→A+3+D/2=B,即A<B&/p&&p&即ABC中A最小,因此需要求出D<A的范围,即:&br&D<A&br&→D<C-6&br&→54-2C<C-6&br&→60<3C&br&→C>20&/p&&p&由于充电站数量必须为整数,因此C至少为21,D选项正确。&/p&&p&本题易错项为B,考生需要注意不能把不等式D<C-6直接带入2C+D=54中,得出3C<60后认为C比20小,因此误选B,这个关系正好和原题是相反的。如果考生能够掌握不等式的解题要点,那么本题难度并不高,但对于不熟悉不等式的考生来说,这道题可能就会花费较多时间了。&/p&&p&严格来说,本题每一步都不是特别难,但想要在运算速度快的前提下做到所有步骤都不出错,难度就很高了。有的考生因为时间紧张等原因没有解出答案,这是非常可惜的。&/p&&h2&&b&三、例题2:2018国考最难的题&/b&&/h2&&p&【2018国考地市级卷70题/ 省级卷75题】某公司按1︰3︰4的比例订购了一批红色、蓝色、黑色的签字笔,实际使用时发现三种颜色的笔消耗比例为1︰4︰5。当某种颜色的签字笔用完时,发现另两种颜色的签字笔共剩下100盒。此时又购进三种颜色签字笔总共900盒,从而使三种颜色的签字笔可以同时用完。&/p&&p&新购进黑色签字笔多少盒?&br&(A)450
&br&(B)425
&br&(C)500
&br&(D)475&/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ac1dc6a32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ac1dc6a321_r.jpg&&&/figure&&p&新购进黑色签字笔多少盒?&br&&b&(A)450
&/b&&br&(B)425
&br&(C)500
&br&(D)475&/p&&p&&b&正确率19%,易错项B&/b&&/p&&hr&&p&&b&列出题干数据关系:&/b&&br&&b&①红蓝黑采购量1:3:4&/b&&br&&b&②红蓝黑消耗量1:4:5&/b&&br&&b&③某颜色用完,另两种剩100&/b&&br&&b&④再购进900,使其能同时用完&/b&&br&&b&⑤求新购黑数量&/b&&br&&br&本题是2018年国考最难的题目,但是本题的难只体现在计算量上面,解题思路是非常简明的。&/p&&p&由采购量1:3:4但消耗量1:4:5的描述,可设「采购基础单位」为3、4、5的最小公倍数3×4×5=60,即采购量为60:180:240。&br&&b&(注:此类题目设为最小公倍数的目的是保证运算中不会出现分数,方便化简。)&/b&&/p&&p&由题意可知,每次消耗量为1:4:5,想要消耗完3种笔所需的次数分别为&br&红笔→60:1=60次&br&蓝笔→180:4=45次&br&黑笔→240:5=48次&/p&&p&蓝笔需要消耗完次数最小,因此蓝笔消耗最快。蓝笔消耗完时:&br&红笔剩60-1×45=15支&br&黑笔剩240-5×45=15支&/p&&p&假设的「采购基础单位」为60支时,总共剩30支,而实际剩100支,为30的10/3倍,即实际「采购基础单位」也和假设「采购基础单位」呈相应比例关系,即:&br&实际「采购基础单位」=假设「采购基础单位」×10/3=60×10/3=200支&br&实际红、黑笔各剩15×10/3=50支&/p&&p&根据题目叙述,后来又采购了900支笔,即总共有900+50+50=1000支。按照“同时用完”的要求,此时红笔:蓝笔:黑笔=1:4:5,很容易看出最后红、蓝、黑三种笔数量分别为100支、400支和500支。&/p&&p&因此,黑笔新购进量=黑笔最后数量-开始时剩下的数量=500-50=450支,A选项正确。&/p&&p&如果考生找不到「3×4×5=60」这个基础单位,或者没有意识到通过「假设一个数量,用最后剩下笔的数量和100去比较,即可求得实际采购量」这样一个原理,那么本题即使能通过其他的方法做出来,也会花费非常长的时间,长到根本不值得去做这道题。&/p&&p&例如,考生如果不设「采购基础单位」为60而是1的话,就会涉及到很多分数运算,且最后还是要和100盒笔对照,白白增加计算难度。&/p&&p&如果能够做出该题,就可以从这个题目上战胜80%的考生,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p&&h2&&b&四、例题3:元素较少就要逐个列出&/b&&/h2&&p&【2017国考地市级卷64题/ 省级卷65题】某次知识竞猜试卷包括3道每题10分的甲类题,2道每题20分的乙类题以及1道30分的丙类题。参赛者赵某随机选择其中的部分试题作答并全部答对,最终得分为70分。&/p&&p&赵某未选择丙类题的概率为多少?&br&(A)1/3&br&(B)1/5&br&(C)1/7&br&(D)1/8&/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ac1dc6a32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ac1dc6a321_r.jpg&&&/figure&&p&赵某未选择丙类题的概率为多少?&br&(A)1/3&br&(B)1/5&br&(C)1/7&br&&b&(D)1/8&/b&&/p&&p&&b&正确率17%,易错项B&/b&&/p&&hr&&p&&b&列出题干数据关系:&/b&&br&&b&①甲10分,3道&/b&&br&&b&②乙20分,2道&/b&&br&&b&③丙30分,1道&/b&&br&&b&④全答对共70分,求未选择丙的概率&/b&&br&&br&本题属于多种组合下的概率题,难度较高,解题关键是理解得分的具体情况。&/p&&p&根据①②③的描述和④的限制,可列出得分公式:&br&(10×甲)+(20×乙)+(30×丙)=70。&/p&&p&其中甲乙丙都为整数且甲≤3,乙≤2,丙≤1。 那么可能的情况只有三类:&/p&&p&(1)甲=0,乙=2,丙=1&br&只有1种情况:甲未选,乙2题必选,丙1题必选。&/p&&p&(2)甲=2,乙=1,丙=1&br&甲=2有3种情况:C(3,2)=3&br&乙=1有2种情况:C(2,1)=2&br&丙=1只有1种情况:1题必选&br&总共有3×2×1=6种情况。&/p&&p&(3)甲=3,乙=2,丙=0&br&只有1种情况:甲3题必选,乙2题必选,丙不选。&/p&&p&因此赵某总共有1+6+1=8种情况,未选择丙的情况只有(3)中的一种,即丙未选的概率是1/8,D选项正确。&/p&&p&千万不要盲目套用和排列、组合、概率有关的公式,因为本题总共只有8种情况。只要逐个列出所有的可能,这道题就很容易做出来。&/p&&h2&&b&五、例题4:带有「上下坡」的路程题特点&/b&&/h2&&p&(2016国考地市级卷68题/省级卷67题)A地到B地的道路是下坡路。小周早上6︰00从A地出发匀速骑车前往B地,7︰00时到达两地正中间的C地。到达B地后,小周立即匀速骑车返回,在 10︰00时又途经C地。此后小周的速度在此前速度的基础上增加1米/秒,最后在11︰30回到A地。&/p&&p&A、B两地间的距离在以下哪个范围内?&br&(A)40~50公里&br&(B)大于50公里&br&(C)小于30公里 &br&(D)30~40公里&/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ac1dc6a32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ac1dc6a321_r.jpg&&&/figure&&p&A、B两地间的距离在以下哪个范围内?&br&&b&(A)40~50公里&/b&&br&(B)大于50公里&br&(C)小于30公里 &br&(D)30~40公里&/p&&p&&b&正确率33%,易错项C&/b&&/p&&hr&&p&在草稿纸上画出题干关系:&/p&&p&&b&(1)小周由A去B时:&/b&&br&
A————→C————→B&br&
(8:00)&/p&&p&由于C→B时小周没有变速,且C为AB中点,因此C→B「骑车时间」=A→B「骑车时间」,即小周8:00到达B。&/p&&p&&b&(2)小周由B回A时:&/b&&br&
A←————C←————B&br&
实际11:30到
8:00&br&(正常12:00到 )&/p&&p&若C→A时小周没有变速,则C→A「骑车时间」=B→C「骑车时间」,即小周正常情况下12:00到达B。由(2)中描述可知,小周回程时在「原速度」基础上增加的1m/s速度使其早到了0.5h。&/p&&p&将格式统一,即1m/s=3.6km/h,列出「AC距离」和「不同速度、时间」对应公式:&br&「AC距离」=2「小周原速度」=1.5「小周原速度+3.6」&/p&&p&即:0.5「小周原速度」=1.5×3.6=5.4,&br&解得「小周原速度」=10.8km/h&/p&&p&由(2)可知回程时「小周原速度」骑行4h可由B回到A,因此:&br&AB距离=10.8×4→「40~50km之间」,A选项正确。&/p&&p&像本题这样和上下坡、加减速有关的路程类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在草稿纸上画图的方式来解题。和路程、速度、上下坡/上下游/有关的题目很容易「熟能生巧」,一定要多想多练。&/p&&h2&&b&六、例题5:最有效避开「钟表题」的陷阱&/b&&/h2&&p&(2016国考地市级卷66题/省级卷70题)李主任在早上8点30分上班之后参加了一个会议,会议开始时发现其手表的时针和分针呈120度角,而上午会议结束时发现手表的时针和分针呈180度角。&/p&&p&在该会议举行的过程中,李主任的手表时针与分针呈90度角的情况最多可能出现几次?&br&(A)4
&br&(B)5&br&(C)6 &br&(D)7&/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ac1dc6a32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ac1dc6a321_r.jpg&&&/figure&&p&在该会议举行的过程中,李主任的手表时针与分针呈90度角的情况最多可能出现几次?&br&&b&(A)4 &/b& &br&(B)5&br&(C)6 &br&(D)7&/p&&p&&b&正确率28%,易错项B&/b&&/p&&hr&&p&「钟表题」一直以来都让很多考生头疼,经常是「花费时间长、正确率低」,然而此类题真的难度非常高吗?&/p&&p&&b&根据题目要求可知,想要使时分针夹角90°出现次数最多,则应当让李主任最早开会,最晚散会(且不得晚于12:00)。&/b&&br&&br&&br&首先要牢记一点,即钟表的每个刻度=「时针的每1小时」=「分针的每5分钟」=30°&br&&br&李主任8:30上班,此时「时分针夹角」=2个半刻度<120°,而开会时「时分针夹角」=120°,即「时分针夹角」变化为:&br&<120°→0→120°&/p&&p&9:05「时分针夹角」略小于120°,即李主任开会最早时间比9:05稍晚。&br&&br&散会时「时分针夹角」=180°(而不是0°,一定要注意),即从12:00向前拨分针,使二者位于一条直线上。&/p&&p&在拨动的过程中「时分针夹角」从0°增加,11:30时「时分针夹角」接近180°,因此「时分针夹角」在11:30~11:25之间=180°,即李主任最晚散会时间。&/p&&p&在确定开会、散会时间后,就进入解题阶段。而本题的解题方法就是「钟表题」最通用的解题方法,即:&br&&b&从整点开始,数出每个小时的「时分针夹角」=90°的次数(这样最不容易记混):&/b&&br&&br&&b&①9:05稍晚~10:00,「时分针夹角」从120°→180°→0°→60°&/b&&br&该阶段「时分针夹角」=90°的时候有1次,位于刚过9:30的时候(本题不涉及具体时间,不需要详细计算)&br&&br&&b&②10:00~11:00,「时分针夹角」从60°→180°→0°→30°。&/b&&br&该阶段「时分针夹角」=90°的时候有2次,一次位于刚过10:05的时候,另一次位于刚过10:35的时候。&br&&br&&b&③11:00~11:25左右&/b&&br&该阶段「时分针夹角」=90°的时候有1次,位于刚过11:10的时候。&br&&br&因此,「时分针夹角」=90°的情况为:&br&①阶段1次,②阶段2次,③阶段1次。即共有4次,A选项正确。&/p&&p&根据本题要求,李主任上班、开会的「时分针夹角」具体位置无需计算,从而节省时间。只要注意分针位于整点的情况,就不会数错。例如本题李主任开会时间在9:05之后,如果在9:00之前,那么九点整的「时分针夹角」也是90°,需要再算一次。&/p&&p&只要记住「钟表12个刻度,每个刻度30°」,公考的钟表题就很简单。&/p&&h2&&b&七、例题6:较小的数据尽量不用公式&/b&&/h2&&p&【2015国考省级卷72题】网管员小刘负责甲、乙、丙三个机房的巡检工作,甲、乙和丙机房分别需要每隔2天、4天和7天巡检一次。3月1日,小刘巡检了3个机房。&/p&&p&小刘在整个3月有几天不用做机房的巡检工作?&br&(A)12&br&(B)13&br&(C)14&br&(D)15&/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ac1dc6a32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ac1dc6a321_r.jpg&&&/figure&&p&小刘在整个3月有几天不用做机房的巡检工作?&br&(A)12&br&(B)13&br&&b&(C)14&/b&&br&(D)15&/p&&p&&b&正确率39%,易错项B&/b&&/p&&hr&&p&&b&列出题干数据关系:&/b&&br&&b&①甲乙丙机房分别隔2、4、7天(即每3、5、8天)巡检一次&/b&&br&&b&②3月1日3个机房一起巡检&/b&&br&&b&③求3月有几天不用做巡检&/b&&br&&br&本题一共只有1个月(31天),因此最合适的方法为:&br&(1)按照顺序逐一列出甲乙丙巡检日期&br&(2)确定三者不重复日期为总巡检天数&br&(3)用31减去总巡检天数即可&/p&&p&&b&推荐以巡检天数最多的甲为基础,填入乙丙的数据,这样最不容易看岔。&/b&&/p&&p&甲:1、4、7、10、13、16、19、22、25、28、31,&b&共11天&/b&&br&乙:1、6、11、16、21、26、31,&b&即4天和甲不重复&/b&(6、11、21、26)&br&丙:1、9、17、25,即&b&2天和甲乙不重复&/b&(9、17)&/p&&p&相加,得巡检天数为11+4+2=17,因此不巡检天数为31-17=14,C选项正确。&/p&&p&实际做题时,推荐先列出甲,然后一边写乙丙,一边排除重合的数字,这是最简明又最不容易做错的方法。&/p&&p&「一个月内有多少天」的题目不推荐列公式,因为比较容易容易看岔。&/p&&h2&&b&八、例题7:逐圈排除与拟值反推法&/b&&/h2&&p&【2014国考61题】30个人围坐在一起轮流表演节目,他们按顺序从1到3依次不重复地报数,数到3的人出来表演节目,并且表演过的人不再参加报数。&/p&&p&在仅剩一个人没有表演过节目的时候,共报数多少人次?&br&(A)87 &br&(B)117
&br&(C)57
&br&(D)77&/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ac1dc6a32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ac1dc6a321_r.jpg&&&/figure&&p&在仅剩一个人没有表演过节目的时候,共报数多少人次?&br&&b&(A)87 &/b&&br&(B)117
&br&(C)57
&br&(D)77&/p&&p&&b&正确率47%,易错项B&/b&&/p&&hr&&p&&b&列出题干数据关系:&/b&&br&&b&①30人围成圈,1~3报数&/b&&br&&b&②报数的人退出圈&/b&&br&&b&③求仅剩1人未报数时,总报数人数&/b&&br&&br&&b&方法一:逐圈排除&/b&&br&由于30这个数据不大,因此一圈圈排除报3的人数,最后将每圈人数相加即可。&/p&&p&第一圈30人,从第1人开始算(下同),报3者为:&br&3、6、9、12、15、18、21、25、27、30,共10人&/p&&p&第二圈(30-10)=20人,报3者为:&br&3、6、9、12、15、18,共6人,余2人&/p&&p&第三圈(20-6)=14人,报3者为:&br&1(因为第二圈余2人,该圈第1人就是3号,下同)、4、7、10、13,共5人,余1人&/p&&p&第四圈(14-5)=9人,报3者为:&br&2、5、8,共3人,余1人&/p&&p&第五圈(9-3)=6人,报3者为:&br&2、5,共2人,余1人&/p&&p&第六圈(6-2)=4人,报3者为:2,余2&br&第七圈(4-1)=3人,报3者为:1,余2&br&第八圈(3-1)=2人,报3者为:1此时还有1人未报数,符合题意。&b&注意第八圈只需要报1个数。&/b&&/p&&p&因此总人数为:&br&30+20+14+9+6+4+3+1=87,A选项正确。&br&&br&&b&方法二:拟值反推&/b&&br&对于这种规律非常固定的题目,可以拟一个比较小的数去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反推至题干的较大值上。本题可以从1人开始寻找「仅剩1人未报数」和「全部都已报数」的人次是否有规律。&/p&&p&当共有1人时:&br&「仅剩1人未报数」=0次&br&「全部都已报数」
=3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单量,数量,总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