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2018年浙江省有多少考生的物理考生,能告诉我有什么好的试卷,适合新高考选考的

“浙江新高考考生集体弃考物理”谣言背后的真相

9月21-23日,是浙江省新高考下半年学考选考报名工作的现场报名时间。

已经完成了网上报名的考生,须在这三天的规定时间内,持身份证到现场确认点核对网上报名信息,采集指纹,办理报考相关的确认手续。

而一则谣言却让他们这次选考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从9月20日左右开始,一份不明来历的报考数据在部分高中家长群及网络迅速流传。

这条传言声称“2016级全省高二学生报名参加11月份选考共30万考生,其中选考物理的考生从以往的7-8万余人骤降至1.2万人”。

我们实际上不难发现这种说法的漏洞:它显然搞混了两个完全不同口径的数据:

8万人指的是官方公布已经结束的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选考了物理的总人数;

1.2万则指的是11月这次考试中选考物理的人数,官方并未公布这一数字,完全属于道听途说。

事实上,不同来路的传言人数差别极大,从1.2万到3万什么说法都有。

浙江的选考是一共可以考两次,把其中某一次考试的选择人数和去年的总人数加以比较,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9月27日下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通过官微“@浙江考试”进行了辟谣,表示1.2万人的网传数字不实,目前尚无最终确定的选考科目人数。

《辟谣 | 高二学生下半年物理选考1.2万人报名?经核查:传言不实》

但问题是,不少这次需要参加选考的浙江考生,学业已经受到了这则谣言的影响。

浙江全省多所著名高中的不少老师受谣言的影响,21-23号紧急通知之前在网上报名阶段选考物理的学生,赶在确认前放弃物理选考改为报名学考(类似于以前高中的“会考)。

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网

《关于做好2017年下半年学考选考报名工作的通知》

按照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关于做好2017年下半年学考选考报名工作的通知》,这些学生已经错过了更改报名的最终期限,即使看到这则辟谣,也已经没法回头了。

而他们在高二报名选考还是会考,就已经明确了自己高考的科目,确定以后就再也没有更改的机会。

依然坚持报名物理选考的同学,也需要承受选考人数减少带来的平均分数提高,得到高赋分难度明显加大的后果。

想要理解这个谣言出现的真正原因,就不得不科普一下浙江省目前实行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

对于其他还未有计划实行新高考改革省份的同学,以及对高考的回忆已经是多年前往事的人来说,这个复杂的方案确实理解起来需要费点脑子。

(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网)

以上这张图是浙江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平台 @教育之江当时为了帮助考生、家长和教师理解新高考规则,制作的一系列图解中的一张。

事实上,这些个人利益与前途和与高考规则息息相关的人群,很多也是花了好一段功夫才搞明白,“7选3”到底是咋回事;“等级赋分制”和以往高考的给分方法有啥不同;“三位一体”招生又是怎么搞的。

(来源:@浙江嘉兴王甫荣的博客)

2017年参加高考届的近30万浙江考生,作为第一届全面实施新高考制度的“试验品”,显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都能理解了这些复杂的规则,以及与之配套的“80个平行志愿”填报规则。

否则也就不会冒出考生考了985的分数,却误报了独立学院或专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的新闻了。

(详情见:《浙江部分考生高考985分数上三本,这件事你怎么看?》)

在网络上关于此事的讨论中,不少科学工作者都在强调物理对于整个理工科学习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痛心疾首地指责学生、家长、学校太功利,甚至把调门提高到学生不报物理会危害国家民族未来的高度上。

还有意见认为,学生弃考物理是因为物理太难了,应该大幅降低物理考试的难度。

也有人提出,因为选考物理的人数太少,而物理又如此重要,所以就应该把物理也加进语数外的必考清单里。

在陈大夫看来,这些意见都是会错了意打错了靶,学生弃考物理完全是为了高考拿高分,本来他们就对物理没什么偏见。

指责中国高考考生对物理和自然科学不够重视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

大学声曾经针对参加2017年高考的考生做过调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理工类专业,比例占总数的30%,超出了排名二三的经管类、文史类之和。

而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美国高中生对于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范畴与中文语境下的“理工科”大体相同)类专业感兴趣的比例仅有16%。

问题的真正症结出在浙江新高考的政策核心:科目自由选考+等级赋分制。这种政策组合天生具有严重的漏洞,极易遭遇系统性风险。

日本“高考”的“偏差值”制度

等级赋分制这种做法借鉴自国外,在日本“高考”和美国的SAT考试中都有类似的做法。其初衷是用来解决自由选考科目一定会产生的不同科目判分宽严不一问题,维护高考制度的公平。

按照等级赋分制,考生选考的各科成绩都按卷面分在当次考试中排名的比例赋分。

例如,如果有100人参加物理考试,100人参加生物考试,无论大家的卷面分数是多少,两科的前10名(10%)最终都可赋分为91分及以上,这样就避免了物理难生物容易导致的不公平。

这种制度虽然在美国和日本运行多年行之有效,但日本的“高考”是分两轮的,第一轮不分文理科大家都需要参加,第二轮由大学自行组织体现差异性;SAT考试也只是学生申请大学的依据之一,成绩高低本身并不能决定是否被录取。

而浙江新高考的政策思路则是还在形式上维持一个统一的高考分数体现公平。要把日本人分两轮完成的事情在一轮里解决了,

制定政策时目标越复杂,容错空间就越小,出现漏洞的可能性就越大。浙江新高考的政策制定者似乎并没有考虑到,假如有人打算利用自由选考投机怎么办。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次恐慌事件是在有限的信息公开环境下,家长相对焦虑的情绪被舆论影响,因此出现了博弈或者是更功利的倾向。

事实上,2014年浙江新高考规则一公布,省内部分高中就开始集中力量组织研究,寻找规则中的漏洞,凭借规划正确的选考策略得到了远超其本来水平的分数。

某些私立学校第一时间采取了极为激进的选考策略,在高一的一整年里学生就只学选考三门,把语数外放在一边。

而公立学校限于船大难掉头,显然没法跟进,于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私立高中2015年选考考出了远超本校历史记录的成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来源:上海交大官网)

某些之前高考成绩很一般,每届上不了几个本科的非重点高中,在选考时故意和重点高中的节奏错开,几家合谋全员出动集中选同样的某三门。

依靠较大的人口基数,强行拉低这几门科目参考考生的平均水平,让参与的学校部分成绩较好的“尖子生”能取得比他们实际水平高得多的选考赋分。

这就像自己长得不够高,就踩在小伙伴的肩膀上搭人梯翻过高墙一样,自然是占尽先机。

(来源:贵阳互动传媒)

虽然并不违反硬性规则,而且使用的伎俩都只适用于制度刚推行的两三年,以后就不好使了,但都显然属于钻政策空子的投机行为。

这些现象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组织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相关的消息被小心地掩盖了起来。

教育主管部门也并没有堵住制度漏洞,使得高考科目选考阶段的投机倾向日趋加剧。

学得好不如选的巧,这种想法一旦深植于学生和家长的心中,更大规模的问题就难以避免。

恐慌的真正原因是不信任

文章开始描述的现象,本质上和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福岛大地震后超市食盐被抢购一空的生成机理基本一致,本质上都是恐慌的产物。

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形势很不好,通货膨胀率达到了两位数,金融机构呆账坏账三角帐痼疾难治,甚至一批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信用社遭遇挤兑并因此倒闭。

金融机构遭遇挤兑的事情,

在某些地方近年来依然存在

那个恐慌的年代可能现在的大学生都没经历过,动不动街面上流传的一句谣言,银行门口就可能排几条街的队伍取钱,大家都疯狂地想把存折上的存款提成现金买成实物,生怕“钱毛了”。

于是,有的人在家囤了几十箱肥皂,有的人囤了能吃到世界末日的食用油,还有人托关系批条子,借钱搞了几车皮的盘条(一种建筑用钢材)待价而沽,这玩意既不能吃也不能用,鬼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后来靠一系列的金融组合拳,在一两年内恢复了全国金融体制稳定性,他们囤积的东西全都砸在了手里。

我那位囤几十箱肥皂的远房亲戚,一直到零几年大家都用洗衣机洗衣粉了,她家还在用华光肥皂手洗衣服。

这种恐慌的逻辑往往非理性思考能够解释,参与者往往事后自己想起来也觉得可笑。

群起抢购肥皂和盘条,挤兑银行把自己的存折上的存款全部提空,本质上并不是真的担心明天市场上就没肥皂可卖,而是用钱投票,表达对于当时政府维护金融秩序能力的不信任;

高中教师听说物理选考人数降低就赶紧拉着学生改科目,学生本来热爱物理却因为老师的一个电话就放弃选考,本质上也并不是真的觉得物理没用,而是用脚投票,对于教育主管部门维护高考公平能力表达不信任。

我完全反对把物理加进必考清单、降低物理考试难度之类换汤不换药的建议,因为它们完全不可能解决问题。

选考名单里没了物理,过不了多久还会有化学,或者历史,其他的科目会遭遇相似的“挤兑”。

国内多地发生聚众哄抢食盐

熊丙奇教授表示:“现在只进行了科目改革,没有进行录取改革,这就导致了科目改革中很多的设计的初衷很多在改革中违背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用更深入彻底的改革才能解决。

浙江省“新高考”制度,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末曾经实施的”价格双轨制“,本质上是想在不废除高考制度的前提下,打破几乎一成不变数十年的传统高考制度,逐渐向更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申请录取制靠拢,带有明显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痕迹。

改革的中间态是最不稳定的。制度设计中既带有部分“计划经济”的残留,又有很多“市场经济”的新成分,两者之间难以完全兼容。

想维持制度的稳定平稳地完成过渡,就需要有一种全新的工作态度和思路,思考和决策的节奏要能跟得上社会现实。

@浙江考试 27日下午发布的辟谣通知完全应该在23日之前就发出来,足足迟到了四天,为什么谣言传得沸沸扬扬,考生惶惶不安的时候,没有人站出来及时的辟谣?

目前浙江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真正问题,是重建前几年里被透支的信誉,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把视角停留在物理科目本身做文章。

重建信心的第一步是更充分的信息公开。

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在呼吁,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尽快统计并公布下半年各学科选考人数的具体数据,以平复社会上流传的恐慌和不满情绪。

同时已经开始进行的征集完善新高考改革办法的工作需要加速,尽快给社会一个初步的方案,让学生和家长吃一颗定心丸。

“完善学考选考工作调研问卷”

(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网)

如果仔细分析恐慌的传递途径,你会发现其中的关键一环是高中教师。

正是他们才让一则小圈子内并无根据的传言在更大范围内广泛传播,造成了全省数万考生的疑惧。

这些老师的本意实际上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害怕学生无意中掉坑。但世界上更多可怕的大事件,一开始也是出于好心。

这些高中教师对于新高考的理解并不一定非常全面,有些可能都只是道听途说,但地方上很多高中整个学校里,根本就没有一个真正把新高考考试规则和报考规则摸透了的人。

所以,我们要重申之前曾经提出过的建议:国内高中应该尽快设置专门的学业规划顾问。

其工作职责就是研究本省的高考报考政策动向,各主要高校及大学各专业的情况;

给高一到高三的学生开设介绍高考政策,介绍大学专业及学校基本情况的课程;

为学生提供学业规划、选课、志愿选择,乃至财务支持等方面的指导,以及与教育管理部门、与大学的招办进行紧密联系,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和准确。

经历了这次信任危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意识到这个角色存在的必要性,并不亚于学校设置心理课和学生心理顾问。

美国很多高中都设置有全职的升学顾问,

一对一帮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业规划

让负责学生管理的班主任就专注于管好学生,课程任课教师就专注于教好课,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让学生不要继续被那些貌似权威,但实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报考建议误导,能够有力地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

当年国家重塑金融秩序,靠的是四大行不良资产剥离的开创性新办法,是朱镕基总理铁拳反腐的“一百口棺材”,是岐山书记奉命处理“广国投”危机时的雷霆手段。

重建考生对于高考公平的信心,需要的知识和手段非常广泛,这个千头万绪的命题恐怕不比90年代重建金融秩序要简单。

尽管指出制度的问题所在,但陈大夫还是要表示对于浙江新高考的支持态度。

我完全理解改革者必将面对的复杂局面,改革有风光也有风险,你干好了有人会说“早该如此”,干错了有人会说“早知如此”。

鲁迅先生曾说:“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以为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

我们不是在别人担风险背锅时,在一边冷言冷语等着打秋风的那种人,我们希望建言献策,帮助浙江的高考改革能够做的更好。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与现在一样,新高考改革后,学生要学的科目变化不大,一共是13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包括美术和音乐)、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学生在学完所有13门课程之后,都要参加一个叫做“合格性考试”的测试,可以理解为之前的会考。

所谓合格性考试,顾名思义,就是检查高中是否合格了,合格了就证明满足了高中毕业的基本条件,可以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了。

如果说高中期间没有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也可以在离校2年之内,再参加合格性考试,考试合格,其他各方面条件也满足的情况下,是可以补发毕业证的。

合格性考试的分数并不呈现具体成绩,而是以“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方式呈现。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六门课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语文、数学和外语都是100分为满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如果参加统一高考,而且高考分数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可以直接认定合格性考试合格,这样就可以省去一次考试。

为了不影响高考,占用学生过多精力,合格性考试采用随教、随考、随清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学完之后,会尽快安排考试,考过了就没心思了,能拿更多精力准备高考。

每年会统一组织两次考试(以浙江省为例,是放在1月和6月),放在每个学期期末,学生最早可以在高一第二学期末参加。

除了以上以“考试”形式结课的科目之外,体育与健康,是放在高三第二学期,考核方式是考察;艺术类(包括音乐与美术),放在高三第一学期末,方式也是考察。具体的时间安排,请参考届时的政策发布。

考试新形式:等级性考试

除了合格性考试之外,还有一种叫做“等级性考试”的考试。

它是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课中,根据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由选取3门作为自己的科目参加考试。(浙江省还加入了“技术”学科,所以是“7选3”,不排除在今后有些省份将采用浙江的模式。)

因为新高考改革之后,学生的高考成绩,除了统一考试中全部考生都必须参加的语文、数学、外语之外,还要加上等级性考试的成绩。

于是,到这里,我们就能发现新高考与原有高考的本质差异了。

01.科目组成组成变化

之前高中是要文理分科的,学生只有两种固定的搭配可以选择,要么理科学习物理、化学、生物,要么文科学习政治、历史、地理,只要选择某一类,就要学规定好的科目,未改革前的高考,很像是固定的套餐一样。

高考旧套餐:文理两种选择

而如今新高考则大不一样。

不再分文理了,语数外之外,学生可以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或7门)课中自由选择3门,此时,新高考改革后,高考科目更像是自助餐,任君挑选。

新高考自助餐:更自由丰富的选择

除了科目的变革外,部分统一性考试科目中(即通常讲的主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因为现在没有了文理,所以数学科目不再分开命题,所有学生使用同一套试卷。

外语不再是一次性考试,新高考改革后,外语一年有两次考试机会,可以取其中最高成绩。(请注意甄别两次机会是指听力两次,还是指笔试两次。从目前来看,大多省份都是听力两次机会,而笔试只有最终的一次。)

虽然高考的主科并没有变化,还是语文、数学和外语,但是由于考试科目的变革,造成三门主科的考试趋势有一定的变化。

02.语文、数学、外语的命题趋势变化

国家如今越来越重视我们自己的母语和传统文化,对语文的重视将成为长期的政策倾向,所以在高考中,语文的重要性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未来高考中,阅读能力将成为语文考试的核心,阅读的能力、阅读量将会提高,阅读材料的涉及面扩大,阅读题将更加注重考生的思辨性,形式也将更为复杂。

此外,写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创作多种体裁形式文学作品的能力,将成为考核的方向。而且,对于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观点的考查,也会逐步走进语文的命题中。

由于取消了文理分科,改为统一命题,所以数学的难度相对来说将会有所下降。

现在,数学将会着重考查所有考生一般性的、共同的数学素养与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可能会将数学与文化交融起来,例如将史料与考题结合,考查数学的文化价值。

注重数学思想的发掘,在综合问题的解决中,要找出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例如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特殊与一般、化归与转化、有限与无限、或然与必然。

此外,数学将会重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入探究活动、数学建模活动,以及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实际应用。

在新高考的改革中,可以看出听力是单独考试,在未来还要加入口语的测试,听力与口语的比重将会不断提高(例如北京将会听力和口语将会提高到50分,也就是说卷面成绩只有100分了)。

所以,要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卷面考试中,阅读能力的考查是不断加强的,同时写作与翻译也会增大比例。

但总体来看,高考的长期趋势,是降低外语的重要性和难度。

了解完了新高考的科目之后,让我们再具体了解一下等级性考试。

考试时间上,新高考是放在高三的第二学期,统一组织,每个考生只有一次机会。(具体安排,各省稍有差别,各省都会有具体政策。)

参考:上海的等级性考试时间(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考改革后,与之前大不相同的是,等级性考试成绩将不再是简单的卷面分数了。

此时,将会采用一种叫做“等级赋分”的方式。

学生考试时会有一个原始的卷面分数,根据这一分数,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出A、B、C、D、E五个等级,再把等级转化为具体的分数(浙江和上海在试点中已经有精确的方案,截止目前北京等部分省份还没有出台具体的细则)。

为什么要采用等级赋分制呢?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看似不太正式,但很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起:

小明,某次数学考试考了95分,回到家父母一看,哇,成绩很好,于是给他做了一顿大餐以作奖励。后一次还是数学考试,小明只考了75分,父母一看觉得他考的太差了,气不打一处来,训斥一顿以示惩戒。对于唯分数论的父母来说,分数的高低是判断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然而,事实却是,在第一次考试中,题目非常容易,全班的平均分是97分,小明的95分只排在全班倒数第十;而第二次考试中,题目难度非常大,全班的平均分是70分,小明的75分已经排到了全班正数第十名。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来,考试的难度不同,使得分数的高低比较,变得没有实际意义,这也是新高考引入“等级赋分”方式的初衷!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同科目的比较。

假设在新高考中,小刚和小丽高考都选考了物理和化学,而且在高考中两个人的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的成绩之和相同;小丽另外选考了生物,成绩是90分,最终以优异成绩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但小刚另外选考的地理只考了65分,最终只能进入一个独立学院。如果按照这种传统的记分方式,可以看到,因为选考科目不同,二人的命运走向完全不同。然而事实却是,在这次高考中,生物试卷的难度很小,小丽考的90分只排在全省50%的名次,而地理试卷的难度很大,小刚考的65分却能排在全省前10%的名次。按照传统记分的话,公平吗?很明显,一点儿也不公平。

因此,在新高考下,不同的人选考科目不同了,倘若只是按照各自选考科目的原始分数进行加和而得出高考分数,选考科目容易就能取得高分,选难了就得不了高分,显然是十分不公平的。

此时,受考试难度和科目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分数已经是不同质的了,不能进行简单的加和操作,只有转换为同质性的标准分数,才能进行科学的比较与求和。

从前面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只有通过排名的方式,才能比单纯的分数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真实的水平。

而通过各科的排名,我们就能在各科目之间进行分数的比较,这便符合了统计学原理。

而且,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它的目的是在一群水平不同的人中间选出优秀的人才,单纯的分数对高考来说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等级排名也更加符合高考的初衷。

那等级赋分怎么操作呢?

每年的考生那么多,动辄上万甚至十万、百万,只是个排名,那肯定不行。百分制等级就能简化这种排名。

按照所有考生成绩从高到低,按照百分制去排位次,前3%就代表只被3%的考生超过,即全体考生的前3%;50%就代表被一半的人超过,以此类推。

只有百分等级,也不行,因为最后成绩出来了,告诉你物理成绩是5%,很奇怪,统计成绩和录取等也会不方便。

所以,还要将百分等级再转化为分数。此时的分数就与最开始的卷面分数完全不同了,因为已经通过排名给标准化了,各个科目之间也可以直接比较与加和了。

新高考改革后,在录取方式上也有新的改变。

高考录取将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原则。

可以看到,与以往很明显的变化是,不再只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而是加入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文件要求,以后的高考将不断完善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很多同学以为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一个辅助参考的因素,所以就放松了“警惕”。

但实际上,它还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

像是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学业水平”,目前浙江就做了规定,高校可以定自己的录取要求,如低于C就不予录取。

因此,新高考改革以后,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会越来越规范,从而会打破只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局面。

在新高考以前,是文理分科制,志愿填报是文理分开、各自为营的。

而现在,不再分文理科,转而是学生自主选择科目,所以在志愿填报时,高校的专业,会根据本校特色对选考科目提出要求和限制。

近期教育部对此下达了新的文件,详细分析,请参考本号前几天发表一篇《关于新高考选科要求,教育部有了新精神与新举措》。(具体要求,高校会提前公布,考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相关信息)

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科目限制差异

在这里,需要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专业(类),不同的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也有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以目前公布的数据统计看,同为临床医学专业,上海交大要求的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南开大学要求为化学、生物,南京大学则要求物理、化学、生物。

因此,如果考生想要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如果没有选考物理、化学,而是选择了生物和其他两门,就不能报考上海交大。

所以,在学业规划中,准备选择某个专业之前,一定要在自身意向的基础上,了解各个高校的要求,做出合理的选择。

简单来说,“新”在不再是“一考定终身”,需要学生自己“个性化学习”,“改”在取消文理分科,让学生自主选择3门或4门科目计入高考成绩。新高考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也对学校的整体实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给学生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学校给什么。所以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始与时俱进,发展智慧校园,因为很多东西靠人工解决实在太麻烦了,像我们学校的走班排课、教学评价都交给校宝,减轻了老师很多的负担。新高考改革真的向全国大面积推行也是在这一年,刚刚开始可能很多学校会不适应,但是总体来说,教育是越来越接地气的,教育本质就是以学生为核心,以社会发展为驱动,所以新高考改革是必须要的。

}

按我省新高考政策,除必考的语、数、外3门课程外,考生需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选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关于“七选三”的若干思考

1、选考科目和时间安排?

高考总成绩=必考科目成绩(语数外3门)+选考科目成绩(7选3)。?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选考科目在首次报考该科目时确定,每科最多报考2次,成绩2年有效。试。外语科目2016年10月进行首次考试,第二次安排在统一高考期间进行。考试一年两次(4月和10月)。2015年10月进行首次考

2、选考的成绩怎么算?考生各科成绩按等级赋分,以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第21等级比例不超过1%。

二、“七选三”有关数据分析

浙江省高校选考科目设置统计考生选考任何3门,至少可以报考约66%的专业(类)符合1门即可报考的专业(类)选择面

三、应对“七选三”的建议

2、先解决“温饱”问题;

3、再考虑“生活品质”问题。有兴趣且擅长的科目对应专业选择偏理生数学好:选数学、物理、统计等为宜物理好:选机械、电子类、通信信息类专业化学好: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生物(包括部分医学、农学)类专业生物好:生物、医学、农学、制药类专业偏文生数学好:选社会科学类专业为宜数学一般:选文史哲类专业为宜学校设置的选考组合地理、政治、技术生物、政治、技术生物、地理、技术历史、化学、技术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从大学招生角度,喜欢什么样学生?

1、有目标:专业(就业—职业—事业)意向明确;

2、有计划:能合理大学三或四年的学业规划;

3、有技能:有一技之长,研究、管理、创新、文体均可;

4、有行动:持之以恒的去践行;今天,你为什么上大学?——why?今天,你怎么上大学?——how?明天,你大学毕业后,你要去哪里?——where

“7选3”总共有35种组合

今后的新高考是两种考试的结合
今年10月的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之所以成为2017年高考的首场考试,是因为现在高考不再是原来6月份那3天考试,而是两种考试的结合——分别是每年4月和10月的学业水平考试,以及高三那年6月的语数外考试。
今后浙江的高考成绩,满分750分。它们是这样构成的:
第一,语文、数学,毕业当年6月考试,当年当次有效,每门课满分是150分,跟传统高考一样。
第二,是外语,高中三年考两回,满分150分,成绩两年内有效,可以选一次最好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每年的开考两次,一次在10月,一次在6月。
第三,是学考中的选考,在7门学考科目里面选3门选考,每门满分100分,同样能考两回,成绩两年内有效,可选一个最好的成绩计入高考成绩,今年10月考的就是这个。
这6门里,除了外语是用全国试卷以外,其他的科目都由浙江自主命题。
学业水平考试其实有两个层次
为什么“7选3”又叫“学考中的选考”呢?
因为从10月这场考试起,浙江学业水平考试将分成两个层次——学业考试一、学业考试二。
学业考试一:一共有13门,传统的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9门,加上1门技术,再加上音、体、美3门。考试的范围就是必修模块,和以前一样,这一考试要求所有高中生都参加,作为毕业条件。
学业考试二:只有7门,理、化、生、政、史、地和技术,每个学生在7门里面选3门参加,就是我们说的“选考”科目,将记入高考总分。考试范围主要是选修加一部分必修中比较难的部分。
而且这7门课的学业考试一和学业考试二,是合在一张试卷上,同一时间开考。
比如说,10月这次学业水平考试,你选了物理作为选考科目,看到的卷子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水平一,第二部分水平二。和只考水平一的同学相比,你的考试时间会延长半个小时;而假如你没有选物理,那只要做前面一部分就可以了。

评价浙江高考七选三科目中包含技术

第一个问题是题目本身。

1.难度过低。通用和信息两边都有这个问题。

通用部分,三视图个人认为是不错的题,但是电控部分偏简单了。印象深刻的是人生第一次做模拟卷,当时老师电控部分课才上了三分之一左右,然而做的极其顺畅。有一种“告诉你一些性质,随便拉个成绩还可以的没选技术的同学照样可以做全对”的感觉。这就觉得这门课很,那啥了。虽然对电控这块我的了解也只限于技术课学的部分,怎样增加难度也不知道,但相信大概可以改进的吧ww。总之希望选考大题就要有其他科目那种大题的样子,不要让人扫一眼就刷刷写下来写完扔在那里补前面烂摊子去(4月自己考试时真实状态)

信息部分。全是所谓的“算法”题…难度么…也许说的可能不能代表大部分情况吧,但是真的只能说很简单。只考插入冒泡二分,不用带脑子都会背了。顺便这里谴责一下加试大题考语法的情况,虽然是少数模拟卷中出现的问题。而除此之外的部分在考什么…抱歉真的没什么印象了,做了就忘。有印象的今年两道模拟题,一道是中间偷偷用到了四进制,一道是有二分答案的思想(虽然如此,把o(n)解决的事情搞成o(n^2logn),到底应该怎么说它呢),在没有学过oi的同学的手上就会做的比较吃力且没有把握。加入一些这样的真正要用脑子转个圈的东西似乎是一个选择。(然而只是一个建议,没有好好考虑。)

2.有些题目没有意义。信息尤为严重。

想当年,在信息老师办公室里探究在flash时间轴哪里用什么指令会怎么样,在黑点和白点(抱歉我已经忘了称呼了)的关键帧上用什么指令后面出来的东西到底有什么不同之类的问题时,老师说了一句“我们可能比adobe的人对这些还清楚。”当时在心里深表认同并且强烈谴责出题人。然后老师又说了一句“是很没意义啊,那些男生可能觉得很没意义所以就不想弄懂”。嗯……其实老师我也是这样想的,在这里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只是因为你刚刚跟我说“来这道题你做一下”,毕竟是个生物也嫌记得麻烦才选技术的人。所以说到后来学技术就没有原先有动力了。听说20届要改革?上py上二叉树多媒体什么删删删?双手双脚赞成,双手双脚赞成。

至于通用…我不能自己选考选择题崩盘就说它不好。反正真是越做越不会orz不知道什么毛病。不过……考认元件,元件的用法之类,没什么话好说。还有深刻印象的技术老师上课说有的题“以前不是很清楚的,现在省里老师们都通过气了就怎么怎么做。”嗯…不觉得这题真的只是用来考试的,好没有意义好随便吗。顺便建议有些东西跟一跟时代潮流…考落伍的东西大家都没用都难受啊。

第二个问题,知识太少。在上一点多少有提到,别的答案似乎也有说,不提了。就期待期待改革,不断进步吧。

第三个问题,独特的比例造成的不公平以及乱象。我们学校以往算是偏理的,一个段大概600+的人,第二届也就是我们这一届的时候选择技术的人多少呢?十五六个吧。(第一届六七个,就不提了)。我们学校是市里(就单单市里,县里不说)生源最好的,按当年中考录取分数线再往下,大概有几十一百来个吧,再往下,段里可能大批都选技术了。甚至之前还听过某县城高中校长10月高三考完开晨会时让大家改选技术的传闻。(对刚刚提到数字和传闻不负责。反正就,我印象里好像这样)

so,最吃亏可能就是像我们学校没选技术的同学这样的人吧。然后赚的多的,我我我我,就是我,也许也有相对较弱校的一大批学生吧。就是说技术的整个考试的学生水平相对其他科目确实是要低的,所以…不把难度提上来的话就会造成…大批大批学技术的乱象啊。比如听说我们下一届200人左右选技术…上惯了小课的技术老师可能有一句mmp要讲。而大理可能比我们这届少了两个班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年浙江省有多少考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