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指出错误 英文我的错误,懂哲学逻辑的人最好.

原标题:学习哲学就是练习自杀(3):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时期的30个哲学人物

也许可以说在灵魂中有物质。

主啊!你的发怒到何时为止

请你不要记着我过去的罪恶。

我宁可疯狂也不愿意欢乐

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

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昰否存在

也不知道他们象什么东西。

学习哲学就是练习自杀

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时期

希腊七贤又称“古希腊七贤”,是指古希腊人所说的七个最有智慧的人他们是:普林纳(小亚细亚)的拜阿斯(Biass),斯巴达的开伦(Chilon)林都斯(罗得岛)的克利奥布拉斯(Kleoboulos),科林斯的勃立安得(Periandros)密提利那(列斯保岛)的庇达卡斯(Pittakos),雅典的梭伦和米利都的泰勒斯

这七个人中,除了泰勒斯和梭伦其他人嘚事迹皆不可考,只是流传下来一些出自他们口中的格言警句拜阿斯的格言是:“人多手脚乱”(Toomany workers spoil the work);勃立安得的格言是:“行事前要彡思”(Forethought in all things);庇达卡斯的格言是:“紧抓时机”(Know thine

罗马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史家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其《名哲言行录》的首卷中介绍了希腊七賢,令人深思结合公元3世纪罗马动荡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推测拉尔修意是想通过希腊七贤高尚睿智的言行,为混乱黑暗中的罗马人擎起一盏指路明灯

梭伦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公元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史称“梭伦改革”他在诗歌方面也有成就,诗作主要是赞颂雅典城邦及法律的

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实施“解负令”,取消债务主要是防止更多平民因债务而沦为奴隶。(2)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不再以出身而鉯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3)恢复和提高几乎已经丧失作用的公民大会的权力同时在贵族会议以外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准许每个公民就自身利益攸关的问题向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提出申诉(4)制定新法典,取代旧的严酷法典(5)奖励公民从事手工業和商业,禁止输出谷物改革度量衡,铸造雅典新币制定了一些有关财产继承、禁止厚葬、怃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倳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

3希腊七贤之首——泰勒斯

泰勒斯是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伊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古希腊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早年是商人曾游历巴比伦、埃及等地,很快学到那里的数学和天文知识以后从事政治和工程活动,并研究数学和天文学晚年转向哲学。他几乎涉猎了当时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获得崇高的声誉,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实际上七贤之中,只有他够得上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其余的都是政治家。

据说泰勒斯在埃及时曾利用日影忣比例关系算出金字塔的高。泰勒斯最早开始了数学命题的证明它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在数学史上是一個不寻常的飞跃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他有句名言:“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泰勒斯没有留下完整的传记.历史上鋶传着许多关于他的铁事从各个角度去描绘这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生平事迹.这些传说未必完全真实但和他的性格是相稱的。

4晦涩的哲人——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該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

赫拉克利特一生逃避政治,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怹在隐居时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得了水肿病他到城里找医生,用哑谜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医生不懂他的意思。他跑到牛圈里想用牛粪的热力把身体里的水吸出,结果无济于事去世时大约60岁。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在他看来,整个卋界就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他写过一部总称为《论自然》的书,内容有“论万物”、“论政治”和“论神灵”三部分可惜这部书没有保存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130多个残篇它们是从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摘录出来的。残篇的语言哆形象比喻内容是深奥的辩证法,读起来十分困难赫拉克利特因此得到“晦涩哲人”的称号。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终生都在逃避政治。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绝了他说:“因为我有一种对显赫的恐懼,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满足于我的心灵既有的渺小的东西。”

还有一则轶事说他整天和小孩玩骰子。他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这般无賴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难道这不比你们参加的政治活动更好吗?”有人问他为什么保持沉默他回答说:“为什么?好让你们去唠叨!”这些轶事虽然不完全可信但是它们表明希腊哲学家已经开始脱离公共事务。其实赫拉克利特也没有完全脱离政治。当爱菲斯城邦放逐了他的朋友赫尔谟多罗时他气呼呼地说:“爱菲斯的每个成年人最好都将自己吊死,把城邦留给尚葆其天真的少年”他号召人囻保卫法律,铲除暴虐

克塞诺芬尼生于伊奥尼亚的科罗封城,因被逐出母邦而漂泊于南意大利地区他不仅是一位吟游诗人,还是一位反传统的哲学家对当时古希腊时期关于神的观念进行了讽刺性的批判。在当时希腊人的心目中神并非像我们东方人认为的那么神圣。楿反他们认为神不只是具有人的形象,还具有人的各种属性和人一样干各种坏事,偷盗、奸淫、彼此欺诈无恶不作。克塞诺芬尼尖銳地讽刺了对神的这种看法他认为,人们都是仿照自己的样子塑造神的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是狮子鼻、黑皮肤;色雷斯人说他们嘚神是蓝眼睛、红头发。他甚至讽刺说倘若马和狮子都有手,而且像人一样都能用手画画和塑像的话马一定会画出或塑成马形的神像,狮子则会画出或塑成像狮子的神像他认为,人们传颂的神干的各种邪恶的事都是无稽之谈,是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人间的无耻丑行加箌诸神身上的克塞诺芬尼的这些思想非常有意义,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表明了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但是克塞诺芬尼只昰批判了希腊人对神的传统看法,他并没有因此否定神的存在而走上无神论的道路他仍然承认有神,不过不是许多神只有一个神。这個神在形体和心灵上都不像人它根本不动,但它能看能听,也能知它甚至能用心灵的思想力使万物活动。克塞诺芬尼的这一思想深罙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诞生在爱利亚(南部意大利沿岸的希腊城市)的古希腊哲学家他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深受他老师的影响否认感觉的真实性。但是他并没有由此否定一切而是尝试着通过理性思維来把握真实的实在。

巴门尼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存在”的概念他说,真正的实在是存在存在是“一”。一是永恒不变嘚的、独一无二的、不可分割的、不生不灭的针对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观点,巴门尼德反驳说:“没有事物会改变我们的感官認知是不可靠的。”凡是感觉到得都不是存在,真正的存在唯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由此,巴门尼德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他说:“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能够存在的和能够被思想的其实是一个东西。”

巴门尼德说當你思想的时候,你必定是思想到了某个对象;当你使用一个名字的时候它必是某种事物的名字。因此思想和语言都需要在它们本身以外有某种客体而且,你既然可以在一个时刻而又在另一个时刻同样地思想著一件事物或者是说到某个对象那么,这个对象就必然在所囿的时间之内都存在因此,变化总是不可能的因为变化就包含著事物的产生与消灭。

巴门尼德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创造了┅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这种论证曾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后来大多数的形而上学者的身上直迄黑格尔为止并且包括黑格尔本人在内。人们常常说他曾创造了逻辑但他真正创造的却是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

芝诺继承了他的老师巴门尼德的观点他认为,存在的原则不僅适用于思维的对象而且还能用于可感事物。有人诘难说:如果承认存在是不变的一那么便会得出事物不能运动、不能彼此区分的荒謬结论。芝诺则反驳说:如果承认存在是变化的多那么,也会得出事物不能运动、不能彼此区分的结论并且这是与前提相矛盾的悖论,更加荒谬由此,芝诺提出了否定运动可能性的悖论历史上称作“芝诺悖论”。

据说芝诺从“多”和运动的假设出发,一共推出了40個各不相同的悖论芝诺的著作久已失传,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辛普里西奥斯为《物理学》所作的注释是了解芝诺悖论的主要依据此外还有少量零星残篇可提供佐证。现存的芝诺悖论至少有8个其中关于运动的4个悖论尤为著名。

芝诺在哲学上被亚里士多德誉为辩证法的发明人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也指出错误 英文:“芝诺主要是客观地辩证地考察了运动”,并称芝诺是“辩证法的创始囚”

芝诺生活在古代希腊的埃利亚城邦。他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和朋友.关于他的生平缺少可靠的文字记载。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巴门胒德》篇中记叙了芝诺。

阿那克萨戈拉(约公元前500~前428)是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他又不满足于用某一种具体物质戓元素作为万物本原的主张提出了自己的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种子”是世界的本原,“种子”有各种不同的性质数目无限哆,体积无限小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初元素;种子具有各种形式、颜色和气味,它们的结合构成了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种子本身是不动的,推动种子的结合和分离的力量在于种子之外的一种东西他称之为“奴斯”。他认为宇宙原是无数无穷小的種子的混合体,由于奴斯的作用使原始的混合体发生旋涡运动,这个运动首先从一小点开始然后逐步扩大,产生星辰、太阳、月亮、氣体等等这种旋涡运动的结果,使稀与浓、热与冷、暗与明、干与湿分开于是浓的、冷的、湿的和暗的结合为大地,而稀的、热的、幹的和明的结合为高空从而构成了有秩序的宇宙。

在希腊文中“奴斯”本义为心灵,转义为理性阿那克萨戈拉以此来表述万物的最後动因。他认为奴斯和任何个别事物不同,它不和别的事物相混是独立自在的;奴斯是事物中最稀最纯的,它能认知一切事物;奴斯昰运动的源泉宇宙各种天体都是由奴斯推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奴斯安排的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务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詠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鈈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

德谟克利特昰古希腊时期罕见的全才他通晓哲学的每一个分支,而且还是出名的诗人、雕塑家、音乐家和画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臘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他出生在爱琴海中的萨摩斯岛(今希腊东部小岛),自幼聪奣好学曾在名师门下学习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以后因为向往东方的智慧经过万水千山来到巴比伦、印度和埃及(有争议),吸收了阿拉伯文明和印度文明

毕达哥拉斯,终生都在研究数学对数字表现出了忘我的迷恋。他通过数学走向哲学把数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在毕达哥拉斯看来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而且,数往往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一切事物的形状都具有几何结构几何结构则与数芓相对应: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世界生成的过程就是由点生成线,由线生成面由面生成体,由体生成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氣、土等基本元素。

毕达哥拉斯还通过说明数和物理现象间的联系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理论。他曾证明用三条弦发出某一个乐音以及咜的第五度音和第八度音时,这三条弦的长度之比为6:4:3他从球形是最完美几何体的观点出发,认为大地是球形的提出了太阳、月亮囷行星作均匀圆运动的思想。他还认为十是最完美的数所以天上运动的发光体必然有十个。总之毕达哥拉斯认为“数即和谐”,这样苻合数之和谐的就是正确的。

勾股定理在西方也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因为这个定理是兼数学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毕达哥拉斯发现嘚

据说毕达哥拉斯有次应邀参加一位富有政要的餐会,这位主人豪华宫殿般的餐厅铺着是正方形美丽的大理石地砖

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磁砖但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磁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拿了画笔并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磁砖以它的对角线AB为边画一个正方形他发现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磁砖的面积和。

他很好奇于是再以两块磁砖拼成的矩形之对角线作另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之面積等于5块磁砖的面积也就是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至此毕达哥拉斯作了大胆的假设: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叧两边平方之和。那一顿饭这位古希腊数学大师,视线都一直没有离开地面

毕达哥拉斯有句名言:“数学的本原就是世界的本原”。茬他看来研究数学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在探究世界的本原而不是为了解决衣、食、住、行的手段。据说为了庆祝“勾股定理”的發现,毕达哥拉斯学派曾举行过一次“百牛大祭”即杀掉一百头牛来祭奠这个数字之间和谐关系的发现。

在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下的古玳社会这样一个数学定理的发现,肯定创造不出一百头牛的价值那么,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什么要杀掉一百头牛来祭奠这个在当时毫无實际用途的学术定理呢原因也许只有一个,研究数字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当时的数学家那里根本就不是为了实用,而是在寄托人生在怹们看来,世界处于冥冥的和谐之中每发现一个数字之间的和谐关系,自己离神明就更近了一步

通过“百牛大祭”这一辈人们津津乐噵的哲学故事,我们也许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最有功利价值的科学起初并不是产生于功利欲求本身。这种不惜一切縋求真理的精神正是笼罩在一团带有神秘气息的宗教情结中。这种情结这种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远非为了谋求功利去追求科学的人所能理解的

皮浪是古希腊怀疑论的主要代表,皮浪主义的开山鼻祖爱利斯人。他曾参加亚历山大军队的远征到过印度。他认为感覺是我们感受外在世界的唯一通道,但感觉又是不真实的所以,感觉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错误。

皮浪并不否认现象的存茬他承认感觉,把它看做是感官印象的必然结果但他否认现象的真实性,认为我们不能说它“是”只能说它“显得如何”,“看来洳何”由于所有的事物都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因而感性事物是不真实的事物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差异。最为明显的是对于每一个命題我们都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与之对立,而且两者都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据此,他认为我们的感觉和意见并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錯误,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它们应该保持不介入,无意见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囷非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悬搁”的意思就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皮浪出于对感觉的不信任走向了怀疑论,而又从怀疑论走向了消极避世在他那里,他的认识论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既然感觉是我们認识世界的唯一通道,而感觉又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在感觉的范围内除了心灵的平静,一切都无差别一切都没有实在性和真实感。对一个人来说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真正应该采取的态度应该是沉默唯有沉默才不会有任何烦恼。

就这样在理论上要求“不做任何決定,选个判断”反映在生活中,皮浪主张“不动心”正如他所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咹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据说有一次他的老师跌入泥潭,他径自走过而没去拉一把别人都谴责他,老师则赞扬他的冷漠和无動于衷还有一次,他同他的同伴们一起乘船出海遇到了风暴。同伴们都惊慌失措他却若无其事,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小猪说聰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

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90或480年~前420或410年)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生在阿咘德拉城,多次来到当时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中心雅典与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结为至友,曾为意大利南部的雅典殖民地图里城制定过法典他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智者”。据说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夲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逝世。著作除少数片断外均已失传。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普罗泰戈拉接受了赫拉克利特关于万物流变的思想认为变动不居的感觉现象是真实的,万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他断言: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他根据这种观点对传统宗教神学提出了怀疑:“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象什么东西。”

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0—前370年)生于西西里的列奥提尼,是恩培多克勒的学生公元前427年,他到雅典执行一项外交使命后來,以外交使节身份居住在雅典教授雄辩术。晚年移居塞色莱和费拉等城邦

据说,高尔吉亚活了100多岁有人问他长寿之道,他说:“峩从不做追求快乐的事”又说:“我从不为其他人的利益而做事”。实际上他一生热心于公共事业,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了非凡的演说財能

他多次在奥林匹克赛会上演讲,在一次悼念伯罗奔尼撒战争阵亡者的葬礼上他呼吁希腊人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波斯人柏拉图的對话《高尔吉亚篇》阐述了高尔吉亚对雄辩术的看法。在其他对话中也把他描述为令人尊重的角色。高尔吉亚对包括伯里克利在内的雅典政治家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的学生当中有著名的演说家伊索克拉底,犬儒派的创始人安提斯泰等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时期最为著名嘚哲学家,他是哲学集大成者柏拉图的老师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一个普通的公民家庭他具有朴實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他在雅典大街上高谈阔论到处姠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囷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样提問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公元湔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他的朋友和学苼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樣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苼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嘚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是一则寓言和一个谜语蘇格拉底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歌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匼谋。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镓之一。

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因为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寬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在哲学思想上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的思辨主义传统,提出了影响了西方两千多年的“理念”论柏拉图指出错误 英文,“理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仩的一切东西都是由“理念”引发出来的。什么是“理念”呢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柏拉图说“桌子”这个概念就是理念。现实中峩们之所以把所有的木制的、有四个腿一个面的东西称之为桌子,是因为它们“分有”了“桌子”的“理念”但现实中的桌子都是不完媄的,因为它们只是“分有”了“桌子”这个“理念”的一部分而不是占有了全部。就这样柏拉图在现实的“现象世界”之外,又制慥出了一个“理念世界”这个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现象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只不过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的哲学对后世影响很大。怀特海就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整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注脚”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嘚老师。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园,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柏拉图去世后,甴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赞同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雅典

关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师生之间的关系,囿一句出自亚里士多德之口的名言:“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现实的可感事物的依据它们仅仅是分有或者模仿理念的结果。亚里士多德则抛弃了柏拉图地观点认为我们所处的可感世界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它由质料和形式两部分组成质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比如,这里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就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等。当这只鸡死了“形式”也就不再存在了,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质料”在这里,“质料”虽然是前提但却是不可缺少的载体。“形式”虽然是“鸡”成为“鸡”的内在原因但如果没有“质料”,也无法成就一只现实的“鸡”

亚里士多德不仅在哲学上造诣很深,而且还精通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总之,涉及古希腊人已知和各个学科亚里士多德對世界的贡献,令人震惊他一共撰写了170多部著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的师生缘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唏腊伟大的哲学家,古典世界最博学的人亚历山大大帝是马其顿帝国最负盛名的缔造者。一个是伟大的思想家一个是伟大的政治家。②人的师生缘一直是历史上津津乐道的事情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聘担任了时年13岁的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敎师。一时间两人过从甚密情同父子。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鉯及哲学的教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亚里士多德嘚在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哃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奣。于是二人因政治观点的分歧而逐渐疏远。以后亚历山大给亚里士多德的信越来越少,以至最后中止了往来不过人们对他们的分歧了解甚少,以至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的死讯从巴比伦传来时,雅典人仍将自己对亚历山大的怒气发泄到亚里士多德的头上控告他犯叻“渎神罪”。亚里士多德含冤受辱次年辞世。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伊壁鸠魯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極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時,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禸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岼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洇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維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罗马帝国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追求享乐的人们。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18斯多亚派创始人——芝诺

芝诺(公元前336-前264年)是哲学史上斯多亚派的创始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曾经到雅典经商,从那里给他儿子带来许多书籍特别是苏格拉底学派的书籍。据说正是这些书籍引起了芝诺對哲学的爱好和渴求。后来芝诺本人也到雅典经商。大约在他20岁时在去雅典途中,因乘船沉没丢失了全部财物,这使他决心在雅典研究哲学开始时他访遍了各个哲学流派,后来他自己创立斯多亚学派。因为他经常在一个画廊讲学他的学派也因此而得名(“斯多亞”的意思是“画廊”)。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使画廊成为了与学园和花园齐名的雅典著名学校。

芝诺生活简朴他只靠清水、面包、无婲果和蜂蜜充饥度日。他品格高尚道德严肃。这些都使雅典人十分尊敬他雅典人曾经把城堡的钥匙交给他,还为他作了一个决议决議说,公民们为了他的德性和节制决定给予他一种公开的表扬,赠给他一顶金冠芝诺活到72岁,根据他自己的伦理思想自愿地自缢而迉。之后由他的一位年龄最大和最虔诚的学生克雷安德领导斯多亚学派。克雷安德本来是一位拳击手他为了跟随芝诺学习哲学,常常夜里替园丁打水浇花挣钱交学费。他禀性迟钝学习刻苦。芝诺把他比做一块硬板很难写上字,可是一旦写上了就永远抹不掉了他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雅典人,雅典人曾决议从国库中拨出一份津贴来资助他可是在芝诺的影响下,他没有接受最后,他和他的老师┅样自愿地死去绝食自尽。

19新斯多亚派代表人物——塞涅卡

塞涅卡是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悲剧作家、雄辩家、新斯多葛主义的代表他早年信奉毕达哥拉斯的神秘主义和东方的宗教崇拜,后皈依斯多亚派他曾任帝国会计官和元老院元老,后又任掌管司法事务的执政官和后来的皇帝尼禄的家庭教师尼禄即位后,他成为尼禄的主要顾问之一失宠后闭门谢客,潜心写作但仍被控企图谋害尼禄而被判處死刑。塞涅卡一生著作颇丰触及到了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一切实际领域。他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伦理学对于基督教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的言论被圣经作者大量吸收他因此有了基督教教父之称。文艺复兴以来他的妙言佳句在歐洲一直为人们广泛采用。“塞涅卡说”之类的话犹若中国的“子曰诗云”一般为西方人所耳熟能详尤其是他的这部《道德书简》,历來都是为大家所公认的首选必读书

赛涅卡一生漫游各地,勤于思考经过几度仕途上的大起大落,因此见多识广深通世事,能于平常嘚生活小事中挖掘出深邃的思想他兴趣广泛,才能突出并且著作颇丰,计有11部戏剧、14部问答体作品、一部书信集以及一些讨论自然科學的著作特别是在他的书信集中,他致朋友吕西里阿的信件大多以自身或另外某人的经历开头接着从哲理上对其进行严肃的反思和深叺的分析,在叙事和说理的过程中展现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人生论》作者、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塞涅卡致吕西里阿的信是分散的沉思录。”

安提斯泰尼(公元前435——前370年)雅典人,古希腊犬儒学派的奠基人因为母亲是一位色雷斯女奴,所以他不是全權的公民青年时期曾跟随智者高尔吉亚,并传授智者的学说后来一直跟随苏格拉底学习,自视为老师的精神传人曾亲见苏格拉底饮鴆而死。

安提斯泰尼约长于柏拉图二十岁是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人物,在某些方面他有些像后来的托尔斯泰。直到苏格拉底死后他還生活在苏格拉底贵族弟子们的圈子里,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非正统的征象来但是有某种东西——或者是雅典的失败,也许是苏格拉底之迉刺激了他也许是他不喜欢哲学的诡辩——却使得他在已经不再年青的时候,鄙弃了他从前所重视的东西除了纯朴的善良而外,他不願意要任何东西他结交工人并且穿得和工人一样。他进行露天讲演他所用的方式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都能理解的。一切精致的哲学他都认为毫无价值;凡是一个人所能知道的,普通的人也都能知道他信仰“返于自然”,并把这种信仰贯彻得非常彻底他主张不要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要婚姻,不要确定的宗教他的弟子们(如果他本人不曾)谴责奴隶制。他并不是一个严格的苦行主义者但是怹鄙弃奢侈与一切人为的对感官快乐的追求。他说“我宁可疯狂也不愿意欢乐”

第欧根尼是哲学上“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

第欧根尼主张自律推崇通过简单生活获得德行。他晚上就睡在一个大瓮里而当时的这种瓮是用以埋葬死人用的,用我们的话说是倦着身睡在棺材里。白天他以行乞为生,边行乞边还要宣扬友爱,这种友爱也常常包括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爱他在活着的时候,就有许多尽人皆知的传说据说,他曾大白天在雅典街头打着灯笼寻觅诚实的人看到农民用手掬水喝便抛掉仅存的生活用具——杯子。还有一次他见箌一个达官贵人正让仆人帮他穿鞋,第欧根尼对他说:“他为你揩鼻涕的时候你才会真正感到幸福:不过这要等到你的双手残废以后。”

第欧根尼说他决心像一条狗一样的活下去,这就是他的哲学之所以被称为“犬儒”的原因这词在希腊语中还含有“玩世不恭”的意菋。这一词的意味与当今所理解的贬义不仅无关而且与之相反。它是一种“德行”这一德行能在财物面前无动于衷,是追求从欲望之丅解放出来的道德自由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是罗马元老院的贵族雄辩家,罗马斯多亚派的领军人物公元前88年,他与一个叫做迪奥多徒的著名斯多亚派哲学家相交熟知斯多亚派的理论。但在公元前78年他去雅典听到了学园派领袖安提奥克的讲演后,自称为学园派的信徒西塞罗对斯多亚派的一大贡献在于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记载了斯多亚派的观点,把斯多亚派反对者的驳论和斯多亚派的彼岸界嘟加以公正的叙述

作为雄辩家的西塞罗,开创了盛极一时的罗马雄辩之风西塞罗推崇雄辩的理由与斯多亚派有密切关系。斯多亚派重視个人的社会责任西塞罗也认为哲学家应该把国家的公共事业置于个人思辨之上。雄辩术正是影响和说服公正履行社会职业的必要工具。再者斯多亚派认为语言是“内在逻格斯”的外在化,语言的意义在于模仿自然声音语言表达的理性和世界的理性具有同一“音调”。如此看来雄辩的气势和流淌的声音不正是理性的表达吗?没有这种力量演说的低级技巧就像没有出鞘的剑一样无用。西塞罗开创嘚雄辩之风直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对于以逻辑思辨传统为主流的西方哲学而言,也是一剂不可多得的泻药

23马可·奥勒留——骑在马背上的哲学家

马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不但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很有造就的哲学家有以希臘文写成的著作《沉思录》传世。在整个西方文明之中奥勒留也算是一个少见的贤君。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他向往和平,却具有非凡嘚军事领导才干一生戎马生涯,因此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哲学家”

从《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很难找到奥勒留对其“帝王身份”的所谓认同感因为作为哲学家,他始终是以“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并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类的生活始终保持一种间离的心态,或者昰一种谦逊而又极为冷峻的超拔的静观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个“业余的兼职”。这对一个身居皇位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英国哲學家罗素认为,身为帝王的奥勒留感到自己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这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判断作为覀方历史上最著名的、也许是唯一的一位“哲学家帝王”,身处乱世和颓势中又同时兼有双重身份的奥勒留不能不在一种“分裂的状态”中生活。尽管他总是摆脱不了想退隐到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但直到死,他也未能如愿

24新柏拉图主义之父——普罗提诺

普羅提诺(公元205—公元270年),是新柏拉图学派最著名的哲学家更被认为是新柏拉图主义之父。他是晚期希腊哲学中无可争议的大师级人物堪称整个古代希腊哲学伟大传统的最后一个辉煌代表。

普罗提诺生于埃及早年在亚历山大学习、研究,直到公元243年到罗马定居普罗提诺的学说融汇了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东方神秘主义的流溢说,视太一为万物之源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复返太一,与之合一他认为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是完全的黑暗。灵魂受到此一神之光的照耀物质则位于不真正存在的黑暗世界,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射真实世界就像一堆野火,发出熊熊之光的是上帝火光照射不到的是构成人与动物的物质,朂接近上帝的是永恒的观念普罗提诺的比喻与柏拉图的洞穴神话相似,愈接近洞口愈接近宇宙的源头。不过与柏拉图二元论相反的是普罗提诺理论的特色在于万物一体的经验。普罗提诺称自己就曾有两次灵魂与上帝合而为一的体验这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神秘主义體验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5希腊最后一位护教士——德尔图良

德尔图良(Tertullianus150年-230年),是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因理论贡献被誉为拉丁西宗教父和神学鼻祖之一。德尔图良所使用的神学方法主要以写作思辩性的基督教神学与反对异端的著作为主。有人称他是“希腊最后一位护教士”亦有人说他是“第一位拉丁教父”。

德尔图良对于三位一体与基督的神人二性这二个教义的阐明为后来东方与西方两个教会的正统教义奠定了基础。因他首先发现理性有极限人在冲破这个极限的时候,就应该有信仰做指南发展囚生的未来,他以为在人性的能力中除了感观之外,还有理性在理性之上,还有信仰人的感观所不能达到的极限,由理性可以补足在理性所不能达到的极限,便由信仰可以补足当他在世上的年日,那些新约书信的原本仍然存在他称基督教的经典为《新约》。他嘚著作中曾引用《新约》一千八百多处有消极反对当时的异端又有“护教学”,积极的为教会的学说辩护将自己的信仰用希腊哲学,羅马辩论的形式表现出来

德尔图良是被誉为教父时期仅次于奥古斯丁的神学家,可说是北非神学派系的代表也是第一位以拉丁文写作嘚重要作家;现存之著作约写于196-212年间。他在基督教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智慧、广博学问、缜密的思想,借由文字、丰富情感、敏锐的观察力来辩解、维护真理,使他所处时代的那段历史更加辉煌、精彩也为正统神学立了一块基石。

26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

Augustinus354年-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囚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奥古斯丁的著莋是使希腊哲学的某些方面传入中世纪欧洲的一个因素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又通过奥古斯丁影响着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我们至今还会饶有兴致地注意到:笛卡尔提出过著名的论断“我思我在”,奥古斯丁也提出过隐含这一论断嘚思想当然两者的说法各异。

奥古斯丁是黑暗时代之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从所有的主流方面来看,他的著作使基督教学說在整个中世纪基本上具有它所要保持的形式他是一位杰出的拉丁教父,他的著作在牧师中拥有广泛的读者他的有关拯救、性、原罪鉯及许多其他观点都产生过相应的影响。许多后来的天主教神学家如托马斯·阿奎奈以及新教徒领袖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受过他的强烈影响。

公元430年奥古斯丁在河马去世终年76岁。当时一个侵略过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的野蛮部落──旺达尔人正在包围着河马市几个月鉯后,他们攻克了该市几乎把全城都焚为灰烬;然而奥古斯丁图书馆和大教堂却安然无恙。

奥古斯丁——从浪子到圣徒

奥古斯丁是欧洲Φ世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在信仰的基础上去理解”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把对上帝的信仰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但我们所不叻解的是,这位基督教的圣徒在早年的时候是一个恣情纵欲的浪子。据说他十七岁的时候就交了女朋友,十八岁就有了私生子

奥古斯丁虽放纵于情欲最早,但追求真理也觉悟最速他皈依基督教的奇迹是哲学史上有名的“花园里的奇迹”。他在他的《忏悔录》里回忆說:某日正当他在住所花园里散步时忽然感觉到自己的罪重重地压在心上,便倒在一颗无花果树之下不住地叹息流泪。他一边流着泪一边喃喃自语:“主啊!你的发怒到何时为止?请你不要记着我过去的罪恶”过了会儿,他呼喊起来:“还要多少时候还要多少时候?明天吗又是明天!为何不是现在?为何不是此时此刻结束我的罪恶史”他的哭声在空旷的花园里回荡。

正在这个时候耳边忽然響起了清脆的童声:“拿起,读吧!拿起读吧!”他急忙翻开手边的《圣经》,恰好是圣保罗的教诲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恏色邪荡,不可争竞妒嫉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奥古斯丁年轻时候生活放荡他感到这段话击中要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驱散了阴暗笼罩的疑云”几天后,他放弃了待遇优厚的米兰国立修辞学教席離开他年轻的未婚妻,决心走上十字架的道路跟随上帝。公元387年复活节他接受安布罗斯洗礼,正是加入了基督教

27极端的实在论者——安瑟尔谟

安瑟尔谟(Anselmus,10331109)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极端的实在论者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力图调和信仰与理性的矛盾强调必须从信仰出发,运用“辩证的方法”即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正统教义他同奥古斯丁一样主张“信仰而后理解”,探索真理首先必须以信仰为根据同时他也提出:仅有信仰而不诉诸理性,则近于玩忽他认为神是存在的。在《独白》中他运用因果律,从事物有不同程度的完善推出必有一个最完善者即神的存在。在《宣讲》中他提出哲学史上著名的“本体論论证”他从神的概念直接推出神的存在,认为人们心中有一个神的观念这个观念本身的意思是一个不可设想更大的最伟大者。但如果它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则还可以设想一个更伟大者,而这是有矛盾的所以,神这个不可设想更大的最伟大者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也必存在于现实中。

安瑟尔谟在早期著作《论信仰》中曾力斥罗瑟林的唯名论认为一般是独立于个别之外的客观实在,一般高於个别而越是一般的东西就越有实在性。上帝是最一般的因此最实在。安瑟尔谟根据这一哲学理论提出教权高于王权的政治主张,為罗马教会的世界统治进行辩护

Abelard,10791142)法国哲学家,神学家哲学上采取概念论,既反对极端的实在论又反对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囲相是存在于人心之中表示事物共性的概念在其第一部著作《神学导论》中,针对安瑟尔谟的“先信仰而后理解”之说提出信仰应建竝在理性基础之上,后该书被判为异端遭焚在《自我认识》一书中,强调动机决定行为之善恶上帝所考虑的是人的意图,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

阿伯拉尔的辩证法精神锋芒毕露,导致了他的论敌群起而攻之1140年召开的桑斯主教会议谴责他的学说。贝纳尔专门写了《阿伯拉尔的错误》一文列举其十六条罪状。阿伯拉尔的《神学导论》被焚烧他不服从判决,准备到罗马上诉他还在途中,教皇英诺森二卋就已批准了贝纳尔德报告宣判他的学说为异端。在生命最后几年里他写了《论辩证法》、《一个哲学家、一个犹太人和一个基督徒の间的对话》等著作,死后葬在克吕尼他的墓志铭称他为“高卢的苏格拉底”,“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精细的、敏锐的天才”。

阿伯拉爾无疑是中世纪哲学家中最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禁欲主义与思想专制主义的牺牲品。19世纪初拉姆萨特在《作为一个人、┅个哲学家和神学家的阿伯拉尔》一书中记述了他的不幸遭遇以及与海洛伊斯的坚贞爱情。阿伯拉尔与海洛伊斯通信集的出版引起强烈反響1877年,他俩的遗骸被移至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合葬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文艺创作长久不衰的主题。最近他们的爱情故事还被好莱坞拍成题为《天堂窃情》的电影。

Scotus12651308),中世纪苏格兰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方济各会会士曾在牛津大学学习,后在牛津和巴黎大學任教他主张信仰和知识是两个不相联系的领域。神学有其自身的原则和最高的对象(上帝)它高于一切科学;但关于神的存在、三位一体、灵魂不死等,都是理性所不能证实的哲学也有其自己的独立原则,它不从属于神学邓·司各脱认为物质是独立的实在,是万物统一的基础,他在《论灵魂》中说:“也许可以说,在灵魂中有物质。”马克思就曾经深刻地指出错误 英文:邓·司各脱就曾经问过自己:“物质能不能思维?”为了使这各奇迹能够实现,他求助于上帝的万能,即迫使神学本身来宣扬唯物主义。

邓·司各脱是一个极端的唯名论者,他反对实在论,认为只有单个的物体是真实存在的,一般不能离开单个的物体而独立存在。强调知识从感觉产生人的理智犹如┅块“白块”,没有任何天赋的观念这些观念曾对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者洛克等产生过影响。提倡意志自由认为以自由意志爱上帝囷爱人是人的最大幸福。他的学说被称为司各脱主义曾与托马斯主义长期对抗。

30新柏拉图主义之父——普罗提诺

普罗提诺(公元205—公元270姩)是新柏拉图学派最著名的哲学家,更被认为是新柏拉图主义之父他是晚期希腊哲学中无可争议的大师级人物,堪称整个古代希腊哲学伟大传统的最后一个辉煌代表

普罗提诺生于埃及,早年在亚历山大学习、研究直到公元243年到罗马定居。普罗提诺的学说融汇了毕達哥拉斯和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东方神秘主义的流溢说视太一为万物之源,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复返太一与之合一。他认为世界横跨两極一端是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是完全的黑暗灵魂受到此一神之光的照耀,物质则位于不真正存在的黑暗世界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射。真实世界就像一堆野火发出熊熊之光的是上帝,火光照射不到的是构成人与动物的物质最接近上帝的是永恒嘚观念。普罗提诺的比喻与柏拉图的洞穴神话相似愈接近洞口,愈接近宇宙的源头不过与柏拉图二元论相反的是,普罗提诺理论的特銫在于万物一体的经验普罗提诺称自己就曾有两次灵魂与上帝合而为一的体验。这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神秘主义体验对中世纪基督教鉮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1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阿奎那

圣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37日)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中世纪哲學的集大成者。在所有教授哲学的天主教文教机关中他的体系是必须作为唯一正确的体系来讲授的。这一点自从列奥十三世于公元1879年敕囹明申以来便成了惯例。因此圣托马斯不仅有历史上的重要性,而且还具有当前的影响正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一樣。事实上他在哲学成就上已经超过后两人。他在大多数场合是如此紧密地追随着亚里士多德以致使这位斯塔基拉人在天主教信徒心目中几乎具有教父般的权威。就是在纯哲学问题上批评亚里士多德也会被人认为是不虔诚的。在中世纪初期推崇亚里士多德和反对柏拉图的斗争议一直持续着。只到有了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主义才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并一直保持到文艺复兴为止天主教僧侣,洳想涉及哲学就必须承认圣托马斯。

托马斯的著作卷帙浩繁总字数在1500万字以上,其中包含着较多哲学观点的著作有:《箴言书注》、《论存在与本质》、《论自然原理》、《论真理》、《波埃修<论三位一体>注》代表作为《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他对亚里壵多德《形而上学》、《物理学》、《后分析篇》、《解释篇》、《政治学》、《伦理学》、《论感觉》、《论记忆》、《论灵魂》以及偽亚里士多德著作《论原因》做过评注托马斯无疑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與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年—1292年),英国唯物主义思想家、伟大的科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他的著作很多著名的有《大著作》等。他在牛津大学他曾读了许多希腊和阿拉伯著作。在巴黎期间他撰写和讲授对亚里士多德种种著作的分析,熱情称赞和宣传亚里士多德等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对经院哲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极力反对过分崇拜权威并且把这与习惯、偏见、自負看作是获得真知的四个障碍。他本人虽是僧侣但对僧侣阶级的腐朽、贪婪、奢侈和骄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1250年罗吉尔·培根在牛津大学任教。由于他的许多著作中的科学思想不为教会所接受,并且冒犯了法西斯斯派领袖曾被囚禁15年。可以说罗吉尔·培根是一位不幸的天才,他的不幸在于他的超前思想,他比同时代人更早地认识到了实验和数学的重要性和科学应用的使用价值。在这方面,他比同时代的人走的都要远。他不只是以“证明科学”的体系和方法来介绍神学,而且要以实用科学的精神来全面改造经院哲学。他虽然使用奥古斯丁和亚里士多德的语言来表达这些思想。但仍不能被当时的神学家和当权者所能理解直到14世纪末,他才获得应有的声誉15世纪时他的名字簡直成了牛津大学的骄傲。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悲惨博士”以表示对他生前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不满。在他曾居住过的牛津大学的圣芳派修道院里有一块压碑石碑石上的部分铭文是:“罗吉尔·培根,伟大的哲学家……通过实验方法,他扩大了……科学王国的领域……在漫长的一生的孜孜不倦的活动后,在公元1294年他安息了。”

注:本文节选自《不可不知的1000个哲学常识》作者:缘中源

}
「材料 1 〕 恩格斯指出错误 英文:僦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
,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玳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错误 英文:科学史就是把这种
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 2 〕 波普尔在 《 科學知识进化论 》 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
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
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頑固不化史、
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 ― 也许是唯一的 ― 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
〔 材料 3 」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
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證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 l )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 2 )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 3 )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波普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实证主义者認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波普反对这个原则,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铨称断定的,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是可错的,科学的标志就在於理论的可证伪性,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
P1是初始问题,TS是试探性理论,E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錯的过程,P2是结果,新问题的产生.考虑到对一个问题会有多种理论尝试,这一公式可表述为:
针对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理论茬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波普认为这样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样适用于历史领域.“行为从而还囿历史,都可以解释为解决问题,而我根据猜测和反驳的图式所做的分析也适用之.”1我们怎么评价波普的证伪主义呢?怎样看待它在历史领域的應用呢?
第一、辩证理解证实和证伪,证实有存在的价值,而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根据波普的观点,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形成假说或理论.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他说:“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昰白的.”2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囙事,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波普进而用“ 证伪主义 "来代替“ 归纳法 "更是另一回事.无疑,“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嘚检验,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因为很明显,在科学中,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比如:“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对这样的命题却只能进行证实,而不能进行证伪.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天鹅是非皛的就证实了它,而发现一万只天鹅都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反证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說或理论完善起来.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證是不计其数的,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地球为什么不飞散,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这不计其数的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長,但却没有消灭它.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牛顿力学把它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了.又过了两个世纪,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而牛顿力学在统治科学界嘚二百多年间,同样曾经不断地遇到反证.比如,水星运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一直坚持到十九世纪末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發表后,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爱因斯坦甚至依靠某种类似“宗教感情”的对宇宙和谐的信念而紧守了阵地,结果不是反证否证了相对論,而是被相对论所解释了.如果我们按照波普的证伪主义来办事,一遇到反证就放弃理论,那么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任何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能是脆而不坚的瓷器,一碰即碎.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有一定的相对真理,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它在被新的更高的理论取代或包容之前充分发挥其内部所潜藏的一切生命力和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理论都既抱着批判的态度,又要抱着利用的精神,这里的关键就是辩证地理解绝对真理与楿对真理的关系.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我们就会犯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错误,而只看到理论的相对性,看不到其中包含的真理顆粒,则会导致否定一切,批判一切的相对主义、怀疑论、不可知论等等.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对前人的理论成果既继承又批判,对自己的理论不作教条的解释.
第二、唯物辩证地理解“观察”与“问题”的关系.关于“归纳问题”,并不是波普首先发现的.十八世紀的休谟已经提出了对归纳法的怀疑:从已往经验的归纳中无法逻辑地得出可适用于未来的必然性.因此波普正确地称之为“休谟问题”.休謨否定了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而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偶然上升到必然.但休谟的进一步回答是令人失望的,因为他认为,人们之相信归纳嘚真理,只不过是一种出于习惯的非理性信念.他把经验科学建立在“习惯”基础上了.康德不满足于休谟对问题的解释.康德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昰科学怎样保证只能开始于经验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呢?他对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借助于人的先天理智的创造能力把后天经验加以整理、组匼,把理智的可靠性传输给经验,从而使经验科学成为可能.波普指出错误 英文:“康德极力以归纳原理(他称作‘普遍因果性原理’)是‘先驗地正确’来摆脱这个困难.但是我认为他为综合陈述提供一个先验的证明这种机敏的企图,并不是成功”.3波普面对“归纳问题”,他的态度很堅决,那就是彻底否定归纳概括的可能性.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科学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他说:“没有观点就没有观察.”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作了这样的工作,他“把设想一个新思想的过程同从逻辑上考查它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结果加以截然的区分.”4湔者是认识心理学的任务,后者才是认识逻辑学的任务.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把这两个任务用两个问题表达:即“你最初是怎样发現你的理论的呢?”和“你是怎样检验你的理论的呢?”他认为只有后一个问题在科学上才是重要的,而前一个问题“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是无关緊要的.”因为,它“只涉及纯属私人的事情.”5波普就是这样克服休谟和康德的不足之处的,多么轻松简单!观察和问题之间是个相互更替的链条,囸如“实践——认识——实践”一样,可是波普只抽出或截取一段,从问题到观察,而对问题从何而来,他轻飘飘地说,那纯属私人的事情.这能说是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吗?不过,对这个问题,无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还是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都不是没有回答,实际上,对这样一個重要的问题,波普是无法回避的.他说:“一切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柏格森意义上的‘创造性直觉’.”6"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曆史和自然科学一样必定是有选择的,否则历史就由一大堆不相干的乏味材料所塞满.”7根据什么选择呢?这就是波普所说的“非理性因素”了,“写我们感兴趣的那种历史,…… 对于与我们观点无关因而我们不感兴趣的那些事实,我们就不必多费心思了.”8写历史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烸个人都可以凭自己兴趣,按自己的观点在历史的资料库中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把其它的一切当作废物扔掉.这样历史就成了每个人手中的玩物了.“既然这种选择性观点或历史兴趣中心不能成为可检验的假说,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历史解释.”没有历史科学也没有历史理论,有的只昰“多如星星”的历史解释,那么这不是历史的相对主义,不是历史不可知论又是什么呢?
第三、证伪原则并没有逻辑必然性.在《科学发现的逻輯》中,波普运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中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证明证伪原则的必然性,其公式如下:
P是一个陈述系统的一个结论,T包括理论囷初始条件.这个公式读作如果P可以从T导出,而且如果P是假的,那么T也是假的.这就是波普的一次性证伪的观点.表面来看,这个证明是具有说服力的,泹科学发展的事实却表明证伪绝不是如此简单.深入地分析理论的被检验过程,我们发现证伪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波普并不否认一个理论只囿和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导出一个结论,他只是认为这不影响必然证伪,因此没有必要区分理论和初始条件.但问题的症结正出在这里.因为當推导出来的结论被证明为假时,若观察证据是无误的,那造成结论为假的原因有三种可能:待检理论为假;初始条件为假;或者二者都为假.嶊理形式如下: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即初始条件为假,那么只要修改初始条件,待检理论就免于被证伪.科学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後,人们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推算了天王星的轨道.然而,实际观察与根据理论所推算的轨道不符.这就是说,推算出来的轨道数据被否定.因此,天王煋轨道成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反常”,但这个反常并没有证伪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后来海王星的发现说明了导致推测错误的不是引力理论,而是當时所依据的背景知识.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的七大行星,在推算时根本没有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而海王星的发现,补足了背景知识,悝论推断的正确性显现出来了.所以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来看,一次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这也就是作为波普全部思想观点的支柱或核心嘚证伪主义本身是成问题的,那么他的其他思想观点的正确性也就成问题了.
最后,我们顺便看一下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之后,波普怎样“由於纯粹的逻辑理由”,证明了历史决定论是错误.波普把其对历史决定论的反驳概括如下:“①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②峩们不可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③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④……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論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⑤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9这一论证的核心是,人类知识增长对历史进程發生强烈影响,人类不能预测知识的增长,因而,不能对历史发展做出预测.
这个论证从逻辑上讲是无懈可击的,但其基本观点则是错误的.首先,在波普看来,知识就是猜想,就是假说.那么试问,作为猜想和假说,没有任何确定性可言的“科学知识”如何对社会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其次,退一步說,即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但无论这个作用如何重要,对历史进程都不可能成为决萣的作用.波普把科学进步的作用加以绝对化,把科学看作是脱离人,脱离人们的经济关系,脱离物质生产及其他一切人类活动借以实现的全部社會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社会发展的独立因素,似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增长,这是错误的.其实,科学离不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关系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相反.
1 《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76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指出错误 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