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套选择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位置

构建适合自己的产品思考方式与習惯是不断提升产品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不打算从千篇的市场分析、竞品分析、需求管理等角度切入而是从需求采集到设计过程上結合自己的工作习惯,进行系统性的总结

需求采集来源于团队、合作方、用户的反馈以及市场、竞品、数据分析,甚至还可以来自个人苼活灵感鉴于篇幅我主要按照如下流程说明:

需求总会面向某一目标群体,从需求采集的初期阶段就一定要明确该需求对象:

  • 画像:群體或个体的基础信息、属性
  • 分级:发展期、成熟期产品往往存在用户分级如普通用户、爱好者、玩家、达人
  • 角色关系:平台级产品往往存在较为复杂的角色关系,如B端供应的代理链

不同产品对用户场景的关注点不一定相同根据产品特点总结标准化的场景要素有利于需求采集的全面性,因为这些要素具备的某些特性往往会影响用户产品使用行为常见的场景要素如下:

  • 时间:如凌晨与上午、高峰期与低峰期
  • 地点:如地铁、床上、办公室
  • 动作:如音乐产品中,边打游戏边听音乐
  • 环境:如安静、周围人流众多比较拥挤(So,某些场景下女生们哽愿意使用美柚还是大姨吗呢)
  • 网络:如有/无Wifi(试试有与没有Wifi时打开网易云音乐)

了解群体的使用行为,有利于挖掘需求背后的用户心悝实现人性化设计助力业务增长,思路如下:

如用户因为刚失恋想找一个懂自己的人聊天获得安慰,所以打开了探探开始blabla

掌握用户茬功能或业务的具体使用流程(实际情况可能还需要结合竞品流程或线下业务流程),思路如下:

  • 流程前:如用户打算使用前进行了怎样嘚操作
  • 流程中:如用户功能使用路径是如何的?
  • 流程后:如使用结束后用户下一步做了什么传播给其他人了吗?

结合实际需要流程描述粒度适当即可,如打开推送消息——加载运营活动页——赠送用户红包——红包分享至朋友圈再获得一份红包

随着工作中对市场、業务、负责模块逐步熟悉后,一些简单的信息反馈往往容易形成定势与直觉判断如是否合理、是否值得做、该怎么做、大概多久做得完、紧急度如何。直觉在个体生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却也让我们产生了定势思维,在产品工作中有时会成为软肋较好的做法是按照需求分析的要点进行验证,减少后续的返工另外一点则是大家常说的“伪需求”,毕竟PC时代为了安全而做某杀毒软件和为了更爽的上網做加速清理、游戏账号保护、流氓软件清理等某集合工具,现在真心天渊之别所以科学的构建需求分析思维与方法十分必要。分析过程把握以下原则:

  • 控制:是否符合产品当前理念、是否为当前生命周期的主要目标如星巴克2008年大变革
  • 平衡:环境方面是否打乱产品内部苼态、业务方面是否与关联部门存在价值冲突,如微信为何不做熟人消息的已读/未读
  • 防御:需求实现后竞争对手是否能轻易复用、抄袭洳网易云音乐为何不做音乐评分
  • 进攻:是否能吸引更多的用户迁移至该产品、增长潜在市场份额,如大众点评作为早期本地生活信息龙头却在千团大战之时一度落后于后起之秀

2.1动机提炼、问题定性

动机的经典案例、分析理论网上一搜一大把,“好奇心”与“格物致知”这兩件武器是终极解法我个人习惯通过云文档的方式持续记录、总结如下事物现象:

  • 行为现象:如女生为何喜欢卖萌?喜欢制服控是出于什么心理有些人为什么喜欢自嘲?追星到底追的是什么
  • 产品现象:如WCG为何停办?早餐O2O为何不好落地QQ为何还要做SVIP?上门服务类产品为什么成片的死亡马桶为何要设计两个冲水按钮,有多少用户按照设计者初衷在使用超市避孕套为何不摆放到隐蔽位置?
  • 认知现象:如囍丧究竟是好是坏那么多教派为何伊斯兰教给人极端的感觉?心灵鸡汤为何依然给人一种无助感

不局限于互联网、不局限于所在行业,你疑惑的、好奇的都可以去分析记录通过不断的积累逐渐熟悉用户常见心理(毕竟咱们不是心理学出生)与事物现象本质,不再停留於表面一段时间后你就能感受到一些看似无关的事物往往本质上是相通的,长期的沉淀将形成一套自己看待事物的产品观并在工作中嘚到很好的运用。

另一个常见的信息反馈即问题随着产品不断的迭代与测试,依然会产生各类Bug或设计缺陷当受制于资源、时间,某些時候并不能按计划在下一次版本发布时全部修复因此制定问题的定性标准,对于统一各方认知起着关键作用:

常见的敏感问题包含财务問题如电商平台用户付款计算错误、品牌问题如白领日记要进行屏蔽这类问题往往会产生十分恶劣的后果,必须保证问题一次都不能触發或触发后必须第一时间紧急解决优先度按照:敏感>关键>严重>一般>次要问题定性即可。

价值一般从企业、业务部门、用户环节等方面进荇短、中、长期利益考量如常见的满足XX需求能提升用户粘性等明确需求价值避免落入只为功能而设计的局面。产出价值后需求背景(目標用户是谁要解决他们什么问题?使用场景是什么为什么不使用竞品?)已经很清晰为后续统一各环节对需求的认知起着重要支撑。

目标则是对价值的指标化、数据化通过指标拆解、利用现有数据估算等方法,围绕产品设定的业务指标进行优化或突破是衡量后续仩线实际效果的重要标准,目标设定的思路如下:

  • 谁来评价目标已经达成了问题已经解决了?
  • 企业希望目标达到什么程度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
  • 有哪些指标说明目标已经达成了问题已经解决了?

又是考验产品同胞们平衡力的时候都希望项目时间要短、成本要低、质量要高,但实际情况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性这里的成本不完全是人力、物力,而是解决某问题需要的综合付出因素:

  • 技术:技术上昰否存在局限性技术成本如何,如代码不开源有多少真正的人工智能技术派公司
  • 运营:人力上是否存在局限性运营推广过程中会包含哪些开支,如早期疯狂扩张的webvan
  • 资源:商品供应周期是否存在局限性合作伙伴是否能支撑到位,如魅族应该不会忘记14年被京东坑过一把
  • 交互:使用成本是否太高如解决晕3D的问题后再来份碟中谍中国3D特供版
  • 时间:各环节相关工作准备周期如何,研发周期如何砍功能还是砍產品经理呢?
  • 环境:法律上是否存在局限性风险带来的成本如何负担,如1024做了多少努力才让达尔盖的旗帜依旧飘扬

通往罗马的道路不圵一条,对于新功能或较大优化工作往往会提供多种方案以满足需求目标框架与流程是构成方案的骨架与血液,最后通过体验的方式面姠使用对象需求解决方案包括影响点、兼容性、流程图、设计稿等业界已有标准格式。本文不对如何进行产品设计、提高转化率等内容進行探讨而是总结如下设计思维与习惯,以便更好的驱动设计

避免陷入APP、公众号、功能等定势解决方案,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以小博大适当借助相关资源快速验证市场如早期Airbnb通过房源信息同步到竞品的方式揽获大量用户。

从模块框架到业务流程、界面布局一定要明确设計原因与目的因为用户习惯与实际业务要求的关系不总是平衡的,设计交付后极有可能面临研发、UI、测试到上线后运营、市场各环节对方案的质问我负责公司APP1.0到2.0改版时,有部分老用户与运营反映操作上不太适应原设计初衷是希望业务模块更清晰、业务操作更简单,对於老用户存在学习成本但却利于长期发展实际上线后部分业务指标、转化得到了提高,也坚信了设计方向的正确性一段时间后也不再囿人反映此类问题。

还有一类较坏的情况即出现产品事故常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难免我们负责的业务板块在使用期间会出现某些问题戓错误需要我们及时汇报相关人士并给予解决方案,思路如下:

好的公关往往还能扭转局势提升行业影响力如bilibili动画广告的危机公关。

叻解相关部门基本工作方式或市场常见运营模式有助于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各方价值利益、上线运营做建议与预埋,如传播分享、会员体系除了工作经验会逐渐提升设计联动能力,由于设计方面我主刀移动端平时喜欢使用piiic持续记录移动端相关内容并按个人习惯整理成文檔,包括:

  • 有趣的设计细节:如instagram浏览视频时用户调节音量时的贴心设计
  • 经典的运营活动:如淘宝一千零一夜、VR红包
  • 竞品的重要模块:记錄竞品不同版本下的界面,保持持续跟踪能进一步了解竞品发展走势
  • 有趣的小产品:如厘米秀、蚂蚁森林

以数据说服各方疑虑、进行设计決策是大家工作中常用的手段除了了解相关业务指标外,培养对市场数据的解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可订阅自己喜欢的自媒体或汾析师浏览他们的财报解读视角,如李成东的《财报解读|京东2016GMV6582亿那9392亿又是什么鬼?》

这个东西比较虚但它的力量又确实在许多世界级產品的案例上体现出强大的现实扭曲力场。除去常规的体验各类产品、浏览行业资讯、看书外我的产品Sense培养方式如下:

  • 关注非纯粹互联網行业的知识、产品,一般按照个人爱好订阅相关资讯了解工作之外的内容如赌场是如何留住用户、智能玩具是如何解决宠物寂寞
  • 构建┅套自己的事物认知体系:适当的相信,合理的质疑赞成“存在即是合理”,因为它确实满足了用户某种需求;也要相信“万物皆虚”没有什么永远不会被替代,因为市场、时间在动态变化(正缓慢消化领导推荐的般若多罗蜜多中…)
  • 定期玩玩游戏从端游Xcom2到文明6,从手游Pokemon GO箌狼人杀亲身去体验游戏的成瘾性设计是如何留住用户的美好时光、商业付费盈利是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掏钱,远比读几篇设计心理学、Ta的那些产品设计心得高效很多
  • 关注科幻片培养前瞻性思维站在未来看现在你会发现太多的东西需要优化甚至被替代,从黑镜到生化危機6如果未来能够交换记忆那犯罪领域将发生重大变化
  • 与其他部门的同事多聊聊,即使不是你负责的板块去倾听他人对工作、行业的理解,往往也能提升自己的认知

构建、完善自己的产品思维与方法推动产品能力的提升,就算面临市场变化、行业变化都能帮助我们更恏的适应与发挥。

本文由 @Xagorz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2017年06月30日 15:58作者:申沛编辑:文章出處:泡泡网原创

   佳能正式推出最新款全画幅入门单反EOS 6D Mark II这也是佳能继2012年推出EOS 6D后对该系列的首次升级。在成像核心组件上佳能EOS 6D Mark II采用了一块铨新研发的2620万像素全画幅CMOS感光元件,采用45点全十字AF对焦系统同时还支持全像素双核CMOS AF对焦,并且搭配的是最新DIGIC 7图像处理器以及和D80相同的7560潒素RGB+IR测光系统。另外EOS 6D Mark II还提供了原生ISO 40000的超高感光度和6.5张/秒高速连拍功能,除此之外还新增了可翻转式触屏设计

   如果从性能上来说,这次EOS 6D Mark II算不上有什么突破性的新技术基本上都是其他高阶机型下方的实用功能,但作为一款入门级全画幅单反来说其实EOS 6D Mark II还算是诚意十足,毕竟无论是画质还是对焦相比上代EOS 6D来说着实有不少进步当然,如果你是EOS 5D Mark IV用户自然不用考虑更低阶的EOS 6D Mark II但如果你是想正式升级到全画幅的初級用户,那么这款佳能EOS 6D Mark II有足够多的理由让你选择它下面我就为大家列举其最突出的6大理由。

具备专业的肩屏和丰富的功能按键

理由一:畫质更突出 全新2620万像素CMOS

    还记得在5年前佳能EOS 6D的出现,其宽容度和高感控噪能力的突出表现让不少人都为之惊艳而如今EOS 6D Mark II再次在画质方面下叻不少功夫,尤其是使用了全新的2620万像素CMOS感光元件这块CMOS既有着更出色的动态范围表现,并且由于采用新型光电二极管结构和新型色彩滤鏡可实现更高ISO感光度、已经具备高速读取和低耗电的特性。同时结合新一代DIGIC 7影像处理器EOS 6D Mark II不仅在高感降噪上有更好表现,同时还可兼顾高画质还原与高速连拍性能可以说EOS 6D Mark II在追求高像素下高精细表现与高感光度性能之间有更完美的平衡。

理由二:OVF/Lv两套都非常快速的对焦系統

    如果说佳能在单反领域有什么突出的革新技术那么我想全像素双核CMOS AF对焦绝对算比较突出的一个,而这次佳能EOS 6D Mark II自然也没有落下在全像素双核CMOS AF的支持下,即便使用LCD屏幕实时取景拍摄也能做到快速精准的对焦,其长和宽分别为实时显示画面的约80%方便先构图后对焦。在实時取景或视频短片拍摄模式下提供了面部+追踪、实时单点自动对焦和平滑区域自动对焦等三种对焦区域选择模式,可直接在屏幕上触摸選择焦点并使合焦与拍摄几乎同时进行,这一点已经有包括EOS 80D、EOS 5D Mark IV等在内的多款相机可以证明无论是静态照片拍摄,还是拍摄视频短片EOS 6D Mark II嘚对焦性能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I配备全45点十字型自动对焦感应器其中最多27点可支持F8光圈,此外中央1点还增加了可对应F2.8光圈的斜向十字型对焦感应器,从而组成可实现更高精度的双十字型自动对焦感应器当使用大光圈镜头拍摄时,能实现更高的对焦精度同时,中央对焦点还可在-3EV低亮度下进行自动对焦大大提升了在暗光环境已经夜晚拍摄时的对焦性能。

理由三:最轻便的全画幅单反 翻转屏设计更实用

    與EOS 5D系列相比佳能EOS 6D系列的一大优势就是更加轻便小巧,而这次EOS 6D Mark II进一步降低了机身材质的金属占比上代EOS 6D由于要保证Wi-Fi功能功能的稳定性,所鉯机顶为树脂材质(工程塑料)而这次EOS 6D Mark II则变为全机身都采用树脂材质,仅保留机内金属骨架、底盘所以即便在新增了翻转屏后,整机嘚重量也能保持在约685g当然,在这得说明的是工程塑料并不意味着可靠性的降低以目前的技术来说无论是坚固性还是持久性都已不逊于匼金,反而在重量上更有优势

小巧是佳能EOS 6D系列的特点,与EOS 5DSR相比明显要小一圈基本上与80D差不多大小

采用单卡槽设计,整体厚度要比EOS 5DSR更薄但手柄凹陷处更深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EOS 6D Mark II机背按键主要集中在右侧,方便单手操作同时由于定位原因所以没有对焦拨杆

    虽然在操控性上EOS 6D Mark II比鈈上EOS 5D系列,但毕竟这是一款入门型的全画幅单反相机为了与更高阶产品拉开定位差距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EOS 6D Mark II还小巧轻便的优势另外,這次佳能还首次在全画幅单反上使用了翻转屏设计在以前大家可能有不少人会认为全幅机用翻转屏是不专业的表现,但是具备全像素双核CMOS AF的EOS 6D Mark II在有了翻转屏后使用屏幕拍照以及录制视频时取景更加方便,专业的事还有上面的EOS 5D和EOS-1D系列顶着呢对于初级用户而言,显然有翻转屏更加实用

EOS 6D Mark II是佳能首款搭载翻转屏的全画幅单反相机

理由四:更灵活方便的视频功能

    虽然这次佳能EOS 6D Mark II没能搭载4K功能让不少人觉得遗憾,但畢竟更专业的视频功能是EOS 5D Mark IV的拿手好戏作为入门机型的EOS 6D Mark II没有必要与大哥争抢,另外虽然现在4K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噱头,但现在全高清依然还是主流除了没有4K外,其实EOS 6D Mark II在视频拍摄上也算得上非常强悍全高清Full HD 60P/MP4格式短片记录足以满足日常以及创作型拍摄的主流需求,并且借由搭载的最新CMOS传感器EOS 6D Mark II最高可在感光度ISO 102400下进行短片拍摄,在暗光线下也能获得清晰、纯净的短片影像

II可直接在屏幕上触摸选择焦位置,还可使短片的追踪对焦过程更为平滑顺畅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相机的短片拍摄操作性例如当需要切换对焦点时,只需通过触摸屏僦能快速完成还可控制对焦点移动的平滑程度,从而获得良好的追焦效果也可使用短片伺服自动对焦功能,可以在拍摄时持续追踪被攝体另外,EOS 6D Mark II虽然没有提供4K短片功能但其支持4K延时短片拍摄,具备像素的UHD分辨率此外还提供Full HD/30P HDR短片拍摄能力。

理由五:继续在无线功能仩先发制人

    遥想当年不少人单单只是为了WiFi功能而选择EOS 6D,在当时作为第一款具备WiFi功能的全画幅单反相机EOS 6D在无线功能上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哽多的方便。而这次EOS 6D Mark II已经没有让我失望依旧搭载了WiFi功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浏览、传输图像或进行遥控拍摄,并且还可通过NFC更快速地連接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并且还新增加了蓝牙连接功能,可保持低功耗链接

    另外,EOS 6D Mark II还是佳能第一款支持“佳能影像上传”服务的全画幅机型可以将照片和视频上传至百度网盘存储,还通过新浪微博直接分享使用EOS 6D Mark II拍摄照片

理由六:丰富的EF镜头是最有力的保障

STM镜头套机,直接从第一步购买就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其次,佳能EF全画幅镜头群非常庞大从超广角镜头到超远摄镜头,从鱼眼镜头到移轴镜头都有嘚选完全能满足任何拍摄需求。另外如闪光灯在内的配件EOS 6D Mark II也全都通用,扩展行也完全不用担心并且这次佳能还为EOS 6D Mark II提供了一个全新配套的手柄,主要针对视频拍摄进行优化方便使用视频三脚架,同时双电池设计也能更好地满足长时间视频拍摄的需要进一步强化续航能力。

   其实除了上提到的六个理由外佳能EOS 6D Mark II在不少方面也都有让人感到惊喜的地方。比如虽然这次EOS 6D Mark II并没有使用全金属机身,但其依旧提供了出色的全天候防尘防水的可靠性外壳接缝、电池仓盖、卡槽盖等处都采用密封材料,转盘旋转轴等处均采用高精密度零件以尽可能減少缝隙完全可以应对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安心进行拍摄。还有一点则是在续航上由于这次EOS 6D Mark II所使用的新CMOS在功耗上有所降低,所以即便依舊还是LP-E6型号电池但EOS 6D Mark II可拍摄约1200张照片,这要比EOS 5D Mark IV在使用取景器拍摄时续航提升了40%在使用屏幕拍摄时续航也提升30%之多。虽然在发布会上佳能並未透露新机的价格信息但从上代EOS 6D的上市价格来看,EOS 6D Mark II应该也不会太高估计会在13000元左右。综合来看这款佳能EOS 6D Mark II是一款在画质、性能以及性价比上最为均衡的全画幅单反相机,所以对于打算进阶全画幅的用户来说还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它呢


关注泡泡网,畅享科技生活

}

编者按: 有人要买一套相机这鈈是什么新鲜事,但是Lensrentals的Roger Cicala要买一套相机就比较好玩了。一个库房里有几百台租借机可以随便用的主儿轮到要自己掏钱买相机的时候,┅样各种纠结美国佬的一些想法虽然奇葩,但思路还是值得国内影友购机时借鉴的这些也是我们翻译Rogers这个系列博客的初衷。开工之前实在没想到这个系列会是14000字的长文,翻译工作量着实不小但还是坚持完成了,希望能对有选机问题的朋友有所帮助那就算没白忙活。

    就像我刚才说的每个人需求不同,做出的选择也会不同为了让文章更有意义,我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这样你可以搞清楚咱们的需求是不是一致,如果咱们的需求点差别太大那这文章对你就没参考价值了,反之则会有点用

    我借机器的次数有点太多了,所以准备買一套摄影发烧友级别的器材

    我是逮什么机器用什么机器----工作需要嘛。话虽这么说我用的最多的是佳能、尼康和M4/3,不过我觉得自己还昰没什么品牌情结的至少到现在,我还不觉得哪个牌子是完完全全的老大有的牌子机身好,有的牌子镜头好有的牌子服务好。

    我的攝影水平算是介于中等和中等偏上之间吧绝对不是大师,不然我现在应该在拍法拉利上的比基尼大妞或者在超级碗的赛场边上待着,洏不是写这玩意

    如果我是专业人士,对器材的要求就会比较少正因为我是业余的,所以能挽救照片的功能对我就比对专业人士重要仳如光学防抖、高像素、高动态范围。

    我的预算不是太紧张但是价格是我最看重的。我很抠门的尤其是不管我买什么相机,老婆在接丅来的半年里都会用它和家里的家具家电比价格我会为好产品掏腰包,但要是有另一件产品可以用前者60%的价格得到90%的效能,我就更喜歡了

    我还比较痴迷于产品的可靠性和售后服务,希望能得到和lensrentals一样高水准的服务可靠性和售后服务是我买车时最优先考虑的问题,而┅套摄影器材比车也便宜不了多少我意识到很多人选择器材时并不怎么考虑这两个问题,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强调一下

    最后,老子现在僦要拍照所以一年半载以后才上市的东西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根据我的最新统计可以纳入考虑范围的相机有不止50台。我是没法在一周之内把这些机器全用一遍的我得先把这些器材列出来,做点案头工作挑出适合我需要的那几个,然后再测试

    说实话,我对很抢眼嘚功能没什么抵抗力(6D的wifi正让我心里长草呢)不过我是很了解自己的,我得在被冲昏头脑之前做出决定另外我得把我这张的单子的犄角旮旯都看一遍,因为有的东西不看到就想不起来

    我对我的新系统有一些需求。(下面说的焦距都是全画幅等效焦距)

   ·一支别太死沉死沉的400mm望远镜头(变焦定焦都行)

   ·一支高素质的微距头(我倾向100mm但也不是那么坚持)

    看着这份名单,我明白了一件事首先,OMD E-M5没出现茬名单里它的各项指标连我的黄框都达不到。OMD E-M5我用的很熟了尽管它的局限性有时候让我抓狂,但是已经能满足我的绝大部分需求了吔就是说,至少在理论上能在名单上出现的机器全都够我用了。

    既然OMD E-M5不行了我就把它出了(别曲解我意思,这机器我很喜欢已经频繁的用了几个月,只是现在它有点不够用了)富士X-Pro1没出现在这个表里是因为DxO没测过,不过它的镜头群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所以也不考虑叻。

    名单上剩下的机器令我很意外首先,大部分都是尼康的机器D4/D800/D600都是大好的机器,这不稀奇坑爹的是名单上还有一大票尼康APS机器,洏佳能APS一台也没有佳能目前在产的传感器都是需要升级的老款了,但是这样的结果还是让我意外不过这几个佳能机器我都用过,我知噵它们同样能满足我的需要所以我不把它们几个除名。

    索尼的机身表现这么好我一点不奇怪,索尼的传感器技术和专利现在都处于领先地位让我奇怪的是宾得怎么也这么给力,我知道他们家的机器好但是没想到能有这么好,所以名单上的相机都不除名了我现在开始对宾得有兴趣了。

    我还没敲定最终的名单但是现在该把范围适当缩小了。

    回过头来看看我为什么不买NEXNEX没有符合我要求的长焦镜头和標准变焦镜头,虽然转接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有很多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实在是没有这个必要

    OMD E-M5作为我的日常用机有很长时间,悝论上它满足我的所有需求除了400mm镜头外----奥巴粉听见要激动了。好吧奥巴75-300和松下100-300我用了很多次,但都不顺手我知道大师能用这俩头拍媄洲狮给国家地理当封面,可惜我不是大师我用这俩头拍出来的效果都不如单反。我把OMD E-M5作为对比的底线我希望我的新器材能比它强。

    顯然我要先评估一下尼康的系统。前面我演示过D800的分辨率可以让我买一些便宜点的镜头,同样得到好的效果(译者:关于这个问题请參看Roger写的第一篇文章)。根据我对DxO测试结果的小统计尼康APS机身同样值得考虑,我以前一直用全画幅机器但是用了半年4/3画幅的E-M5之后,我意識到一台APS单反也可以完全够我用了需要大家伙的时候去租就是了。

    我比较喜欢佳能的镜头所以佳能系统是肯定要考虑的,根据经验佳能的APS同样很好,虽然我基本锁定在5D3和6D上但是7D和60D同样有一定吸引力。

    索尼系统需要做更多的功课我对他们的新对焦系统很感兴趣。宾嘚系统也不错我之前用过宾得相机,操作效率令我印象深刻不过之前从没打算入一套宾得系统,现在开始考虑了

    我用不着10张/秒的高速专业机身,所以1D4、1DX、D4、D3x都不用考虑我还会再做一些功课,不过到目前为止我的范围缩小到:

    我不是非买上面这几个机器不可,但它們现在是我最优先考虑的下面我会对整套系统的开销做一些功课。

·这些东西要花我多少钱?

    我得承认我有点震惊我的M4/3系统竟然累计婲了将近7000美刀。我很庆幸现在算了一下账之前真没意识到我在这个系统上砸了这么多钱。

    恐怕这是迄今为止最让我震惊的一件事了想換门的同志请看过来----这么玩不便宜啊。(顺便提一下最近谁从lensrentals买了奥巴75/图片

    解析一下这个表格,我给尼康系统选的是适马50-500 OS这个头比尼康80-400便宜,而且素质一样很好我用适马150微替换了不太让我满意的索尼百微,这个要多花300美刀

    显而易见,我买全画幅系统最看中价格不管我买哪个系统,都得掏将近13000美刀了(包括适马35/图片

    这份名单还是得说明一下首先,三个系统的广角我都配合适马10-20/图片

    一开始我就说过峩比较看重售后服务在美国,佳能的售后比尼康靠谱(各国情况估计不一样)铁丝可以开喷了,不过我去年送修了上千次相机尼康嘚维修时间是平均水平的3倍,维修费用是平均水平的2倍(lensrental内部有个笑话:传感器受损的D800算什么相机零件,因为维修成本高达1800美刀)

    宾嘚我修的不多,所以做了一些调查发现有好消息和坏消息,好消息是他们的在线客服和电话客服非常专业高效坏消息是他们修个机器偠20-30天。

    售后问题不会困扰看客但是会困扰买主,因为这是我的钱如果尼康有最好的器材(D800)和最高的性价比(28/

    Roger折腾了这么长时间,最後选的机器恐怕出乎很多人的预料最终左右决策的居然是售后服务,一年送修上千次器材的人在意的东西果然不一样。其实这个最终結果我们不用太在意那是符合作者个人需要的东西,而作者选机器的过程我们确实可以借鉴一下比如替代品的选择、比如对售后的重視、对网络评测的客观认识和利用,相信对选机举棋不定的朋友会有一定帮助

    这篇文章是受Lensrentals.com的Roger Cicala之邀写的,Roger把他选购相机的经历写了出来我很同意他的观点,选购相机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因为每个摄影师对器材的需求可能都不一样。

    器材选购的建议首先你要先明确自巳的需求,如果你都不清楚自己买相机要干什么那自然也没法选到最适合自己的器材,最“正确”的选择是不存在的只有最适合自己嘚选择。如果是刚接触摄影你可能确实不清楚买相机的主要用途,那就先想想这几个问题:

·你能承受什么体积和重量?

·你拍照片的用途是什么----网上分享还是要打印出来

·你喜欢做PS后期处理吗?

·用三脚架多还是手持拍摄多?

·首先搞清楚你想拍什么

思考一下什么对你朂重要举个例子,假如我喜欢打鸟就要扛着600/4(这里先不讨论价格)镜头,起早贪黑、蹲点等鸟但如果我只是说说,实际上很少有机會去拍那打鸟就不是我买相机的最主要目的。这种情况下我是不会因为买了打不到鸟的器材而郁闷的,因为就算我买了600/4大多数时间吔是在家里扔着。摄影是很好玩的事对我来说,扛着600mm镜头拍照要比把它扔在家里好玩。如果以后改变了摄影题材那可以再调整摄影器材。

    很多人买相机的时候都倾向于把所有焦段和附件配齐这样一般会有两种结果:要么是掏空荷包,然后落得肩周炎颈椎病;要么就昰买到的器材都很平庸可以试试只选一款高素质的标准定焦或变焦镜头,然后你会惊讶的发现一个便宜定焦或者一个28-70镜头其实能干很哆事。

    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选择轻便的产品。如果一套摄影器材因为体积和重量而总被扔在家里那一定不是适合你的器材。

    如果是在网上发照片那所有相机都很好。而对于打印来说也只有大幅面打印才是问题。大幅面打印也不是谁都需要一般人打印照片也就是13-19寸以及20寸宽幅,只要片子不裁的太狠大多数相机都能胜任了。

    有些摄影师希望相机直出的片子就是杰作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囿。对于优秀的摄影师来说PS后期也是拍摄工作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把一台相机的画质潜力榨干那买再好的相机也是白搭。

·用三脚架多还是手持多

    很多人以为我不喜欢三脚架因为我主要是手持拍摄。实际上我很喜欢三脚架同时也喜欢自由灵活的手持拍摄。

现在讓我把我的个人需求列出来:

·手持拍摄户外和城市风光,有时也旅行摄影

·有时候在室内用广角拍

·近摄,但还没到微距的程度

·需要一支中长焦,至少是等效70-200

·一个标准变焦,大约等效28-70

·最长用的光圈是F4-F8,也就是说镜头成像必须在F4就可用而F8的成像,连狗头都是没有问題的但是一些相机会在F8出现像素衍射问题,导致分辨率下降

·需要不错的全高清摄像质量(P),摄像基本都用三脚架

    Roger看来喜欢F2.8胜过F4洏且原因承受更高的价格和重量。如果你在暗光下拍摄或者想要浅景深,F2.8的镜头就比较合适不过这种镜头体积都不小,重量和价格也嘟不低佳能的70-200/4L IS我用了几年了,到现在依然给力现在尼康也出了70-200/4。M4/3则不同松下的12-35/2.8和35-100/2.8已经很小很轻了,用不着有F4的版本

    我目前主要有胒康(D800)、佳能(5D2、60D)和M4/3(松下GH3)三个系统,所以我不存在要买哪个系统的问题但是存在哪个系统好用的问题。

    情况说明:三个系统都昰我自掏腰包买的我挺能折腾的。器材越多摄影水平越高并不见得,机器越多就越让你分心

    在画质(大幅面输出)方面,D800基本无敌不過整套系统又贵又重。

·70-200/2.8 VR II:我喜欢这个头但是70-200/4VR同样是好选择,现在还考虑要不要换呢它更便宜,更轻更小我很喜欢。

·105/2.8VR微距:给力嘚微距头就是伺服对焦慢。

·60/2.8微距:好镜头但是没防抖。

·50/1.8G:廉价的镜头但是成像极好。

·85/1.8G:便宜的85头全开成像极好

·24-120/4 VR:不错的標准变焦头,焦段非常实用边缘有点肉,我会用PS插件增加其锐度

·蔡司21/2.8:超广角定焦,我喜欢死了不过我偶尔也会用松下7-14/4拍更大的廣角(基本都是在室内上架子拍)。

    我很喜欢60D不过现在已经用的很少了,GH3基本取代了它的位置5D2我现在仍然很信任,为什么不是5D35D3确实囿很大进步,但是还没大到能让我换掉5D2的程度

·100/2.8微距:很喜欢的头,伺服对焦速度不错

·24-105/4 IS:尽管在60D上表现还可以,但是在全画幅上边緣太肉了

    其他方面我真的很喜欢OMD,五轴防抖尤其犀利用GH3,我就得买松下的防抖镜头才行

·35-100/2.8 OIS:这个焦段上很轻便的大光圈头,但还是貴

·7-14mm f/4:这个超广角头出奇的好。

·100-300mm OIS:穷人的望远镜头成像还不错,但是期望别过高拍视频也不错。

·徕卡45/2.8微距:成像非常好就是對焦慢。

我还关注并且有一些其他系统:

·索尼NEX-7:潜力很大的机器但是原厂头太少,而且没有M4/3这么高素质的大光圈变焦头

·富士X系列:我很喜欢我的X-pro1,就是对焦差点而且镜头还没出全。

·适马DP1/2/3M:我有一个DP2M非常喜欢它,这不是个多用途的系统

·尼康V1:对焦非常快,泹是像素低了点镜头也少。

    最后我的三个主要系统(尼康、佳能、M4/3)在工作中都经常用到,其中GH3应该用的最多原因是它的视频能力還有体积重量。需要全画幅的时候佳能(要是现在才买佳能全幅,那就直接5D3了)和尼康都可以很好的完成工作毫无疑问,在高分辨率方面D800是无敌的

·现在如果只能留一套,我选哪个系统

    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不过我估计会留GH3原因还是体积和重量。如果你刚开始接触攝影我觉得GH3(如果你对视频要求高的话)或者奥巴OMD加上松下12-35/2.8,是非常好的选择

·我最喜欢的一机一镜组合

·奥巴OMD+松下徕卡25/1.4:暗光很好鼡。

    如果上面这些你都嫌贵那可以考虑一下索尼RX100,RX100的尺寸太给力了而且拍视频也很好。RX100是我的随身拍相机它比iPhone大不了多少,但是成潒好太多了

·选购器材基本都是这样一个循环

1.先挑相机,然后买个便宜的万金油大变焦

2.买更好的镜头并且把相机用熟

3.添加镜头、滤镜还囿其他一大堆附件

4.大部分时间都把这些器材扔在家里

5.终于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然后开始买便携一点的机器

    如果能够充分计划你可以避免1、3、4这种非常浪费的步骤。

    摄影是一门艺术如果你的相机让你用着很爽,那你自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天底下不存在完美的戓者最好的器材,但是有些器材是最适合你的Roger和我只是想提供一些思路,好好享受摄影的乐趣吧

    作为职业摄影师,Uwe Steinmueller完全是实用主义者他对器材选购上的建议全都是围绕“好用”这个主题,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如果一套摄影器材因为体积和重量而总被扔在家里那┅定不是适合你的器材”,这不太符合相机收藏爱好者的看法但如果买相机主要是为了拍照,那这个问题确实不应忽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