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小米港交所上市哪个板块

腾讯科技讯 7月9日凌晨消息,香港首支同股不同权的新股小米(01810-HK)将于今天上午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交易。8点30分开始,腾讯科技对此将进行全程视频、图文直播报道。

7月6日,小米公布了IPO配售结果,小米公告称共收到1,034,986,800股认购申请,相当于超额认购约9.5倍。如按17港元发售价计算,此次小米上市可净筹资约239.75亿港元,而上市估值可达到540亿美元。

此外,小米还对外公布了7位基石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国开装备产业投资基金认购3047万股发售股份、天海投资有限公司认购1385万股发售股份、中国移动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认购4616万股发售股份、中投中财(CICFH)认购8824万股发售股份、 招商局旗下CMC Concord认购1294万股发售股份、保利集团旗下Grantwell Fund

另据业内人士称,小米上市后或将在10个交易日后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创下港股史上最快纪录。

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说明了资本市场和恒生指数公司对小米的认可。此前就有消息证实,李嘉诚斥资3000万美元认购小米股票,马云也将以个人名义认购。在国际市场上,以做空闻名的金融大鳄索罗斯,旗下基金也参与了小米港股认购。

小米加入恒生综合指数,也将利好境内的普通投资者。恒生综合指数为沪港通合资格港股指标,今后普通投资者有望方便地在境内参与投资小米。

}

首先不是融资1000亿美元,是定价1000亿美元,融资的规模大概在100亿美元以上……

我只听到说,小米要争取做第一批上5G的厂商,不是说小米要融资来研发5G,这不现实。另一方面,5G能带来多大的换机动力还很难说。比如支持5G你手机就能看4K吗?网速是够了,但是没啥卵用。因为手机2K的屏幕比1080的提升就已经很小了,甚至很多手机720P都还没毛病的用着。

要发挥出手机5G的优势,需要在移动视频、移动音频、智能家居、VRAR等等方面都要同步跟上,短期来看,他们的发展是落后于5G的。所以第一批上5G并不能带来多大的竞争优势。小米想要上市的理由非常单纯,就是缺钱。有钱才能突破现在小米的供货瓶颈,有钱才能押宝未来技术,有钱才能招揽顶级人才,有钱才能开拓线下渠道。


雷军在2016年的时候还说过“五年内不上市”这样的话。但是根据消息称,从去年开始,小米就有积极上市的想法了。这种思路变化是值得玩味的,但我们现在回顾小米从16年到17年的变化,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首先就是小米对线下渠道的开拓,小米之家去年底开到了300家左右。

别和我说什么小米之家坪效比高,开店总是要钱的。这种固定投资和坪效比是没有啥关系的。其次是国际化进程加快,不断开拓新的市场。还有小米的滂湃芯片,据说研发遇到了瓶颈,搭上了去年一年的利润。开始在营销上舍得花钱干事了,请了吴亦凡这种流量明星。总之,小米终不似以前那样的偏执:我就是线上品牌,所以线下可以不做。我粉丝营销吊炸天,可以不花钱就能做营销。核心技术的研发,未必和想象的花钱。等等…被市场好好教育了一番,知道没钱是万万不行的。

也找到了一些新方法来重新获得增长,但同时这些方法都是需要花钱的。以及以前小米说不上市的理由之一,就是公司上市之后,公司领导层对公司的掌控力下降。那港股的同股不同权给的机会简直不要太好啊。其次前几天雷军在X的发布会上,放出的5%的宣言。也有人把它解读成上市之前对投资人的喊话,让他们正确理解:我小米真的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当然,上市有钱之后的小米会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如何看待小米在港交所提交IPO招股书?

-雷军需要更多的资本壮大小米

上市对小米产生哪些影响?

-资金有了保障,研发投入会更优越,烧钱生态链可能会爆发

对小米员工会有什么影响?

-持股的员工可以实现财务自由

不买华为不是中国人!!!

上市公司股东为了提高身价,有更多的钱去享受(比如买跑车,豪车,豪宅,私人飞机,美女,模特),就要尽可能的提升股价,提高公司市值,尽可能的控制企业成本,就要尽可能的把财务报表做到最好看,
这样一来,举个体现到员工工资上的现象就是:
假如能给8000就能招到的人,绝对不会给10000,这就么简单

对普通员工有害而无益。


如果有达到一定数额的原始股就要另当别论了

公司上市前后为了让财报更好看,会做一些很短视的,大跃进式的决定。这些决定大多数会对公司业务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切身利益产生负面影响,却能让公司卖个好价钱。即便上市以后,也面临来自股东和各种分析机构的压力而不得不全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第一个牺牲的就是员工福利。所以看硬性指标的话上市弊大于利,当然公司名气大了之类的软性指标就说不清楚了。

首先,作为高管,有可能分到原始股。这个就不说了。
其次,公司上市是为了融资开拓新业务,业务机会也会变多。
再次,在资源有限需要分配的公司中,上市简直太给力了,很多部门和人不会为了争那点儿资源浪费时间撕逼。
最后,评价体系会相对变得公平。
最后的最后,方便跳槽啊。上市公司的中层去新公司当高管再搞上市妥妥的走向人生巅峰啦~

最直接的好处是心理上的好处:

1. 公司听起来更牛了。

2. 心理上感觉工作更稳定了。

3. 感觉自己更有前途了。

4. 上市的时候肯定有庆祝吧,happy了一把。

5. 感觉公司会给员工更好的待遇了吧。

7. 给别人讲工作的时候更有底气了。

其实,真相就是几个高管被造福,中层员工能够捞个首付,底层员工基本没啥关系。

对于公司上市这件事我满怀期待,但是在这条陪伴公司上市的几年里,我发现了几个问题,我27岁外地人,毕业后在公司上班一直到现在,不说我没日没夜的工作吧,但是至少公司需要我没日没夜的时候我也没含糊,拼了这么多年终于混了个小“领导”,总觉得大BOSS对我的认可度也挺高的,但是最近两年在上市的这个事情上我看出来了,是我想太多,公司上市我们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缜密,需要处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但是似乎上市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从新三板到正式挂牌,员工们只是在公司报纸和宣传栏看到了新闻,觉得有些可笑,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在公司看来是天机,永远不可共乐乐,至于原始股,更和我们这种没血缘(我们公司是家族企业),没人脉、没背景的人挂不上一点边了,都是家族人员全部瓜分了吧,最后总结一下,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公司上市跟我们这些底层员工真的没什么关系,如果有,都是自己想出来骗自己的。

作为高管和中层,好处当然是钱了,作为没有原始股或原始股很少的员工,你在网上看到的那些好处,比如公司更规范了,不用担心拖欠工资了,有更大上升空间了,这些东西要么不靠谱,要么和你没什么关系,最大的好处其实是跳槽时价格会更高了,而且不管跳槽几次,这个工作经历依然可以帮不少忙,还有一点好处是,在亲戚面前面子会大一些,不然可能年薪百万(这个毕竟不能跟亲戚直说是不)在他们面前还不如腾讯基层员工就算了,不如创维,不如美的,不如富士康的小白领估计你以后和他们就没什么言语了。

作为基层员工经历过两家互联网公司的IPO,好处分别是一个数码相框和一个纪念银币。

上市后觉得自己更有前途,朋友问起觉得有面子那都是P,都是虚荣心,太过年轻的人还好,但大部分人就早没这么幼稚的想法了,多赚点钱才是真的,领导们藏着掖着不小心露了一点出来的腐败也是让我们这些员工很眼红的。

再说股份,公司上市有些有一官半职的人都分不到股份更别说员工了,只有高管能分到一些再有就是那些幕后大股东了,例如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其幕后的大老板还是中央,所以建行行长说自己是弱势群体的时候总理笑了,但银行的基层员工们却笑不出来,毕竟基层确实弱但说那句话的建行行长可不弱!

再说工资透明加班费,这里要明确的是工作会是比以前累,但工资不会透明,工资是密薪制,谁都不知道谁挣多少钱,在你签订劳动合同时会明确含有保密协议对本企业的一切保密,包括你自己的工资。加班都是义务没有加班费,给加班费的都是外企,国企上市要是给加班费说明你们的领导人品好!

再说最重要的吧,上市后内控管理加强了,更规范了,活比以前多,比以前累,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价值也提升了呢,不,那是你的错觉。提升的是企业的价值而非你个人的,加强管理请问怎么加强还能压缩成本提高利润呢,上市后的管理革新是必然的,以前你所在部门的工作是领导给安排任务具体做什么工作,改革后会把基层所有的业务分门别类成具体的每个人或小组,你每天就是只负责一摊活重复劳动即可,部门里的其他工作由其他人各自负责,大家各司其职各干各的只要管理不出问题就没问题,而且你是不是还觉得这样更好,效率更高!从企业角度看当然是好的,从个人看就不见得了,因为企业的基层业务部门是地基,地基不能动但把你变成了地基里的一根钉子就简单了,换钉子很便宜!接下来压缩用人成本,提高利润就容易多了。年终奖福利等等全指望领导人品去吧,赏你点就感恩戴德一分不给也是应该的,什么?你不服气,那好,反正上市了,你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滚蛋,反正找不到工作的人有的是,你的工作也不复杂,来个人教教就会了,毕竟你只是钉子不再是地基了,你的岗位没那么多技术含量了。因为你常年不再接触部门里的其他业务,所以你自己负责的非常熟练不是你负责的你基本上都忘了,跳出去也就是简历填个大国企好看点,但面试时问的有些问题你只能说那些工作不是我负责,我负责的是什么什么,所以您的问题我不知道。就算人家录用你了,你还是需要自己重新学习。对于有人说年终奖稳步上升那都是没股份的管理岗,有股份的管理岗看分红,基层员工看命!在此特提一句有股份的高管总是觉得员工的福利太多了,要是员工出事故摔倒了,要企业花钱了瞬间觉得员工太对不起他了。

最后说一下晋升吧,中国社会拼爹,爹拼不了就拼亲属,亲属拼不了拼的就是命了,(这里说的可不是不要命的命吖)。无论上市与否都这样,不会因为上市会有什么变化,只要你还在大陆境内都一样。

我在这里说一下我自身感受吧,我没有牛逼的关系帮助但也跳出去应聘主管成功了,出去后压力大,不比国企混日子完全没压力,但收入也算对得起自己。我在国企没混日子该学习的学习,该考国家认证的就考,该进修学历的就进修,千万别年纪轻轻的就混日子了,它会磨平你,让你体制化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一样,让你依赖上国企的混日子,等你年纪大了就发现你除了它无处可去,你已经没有了去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一次写,自己感受而已!如有不妥望见谅!

说实话,如果没有员工持股,那企业上市对员工没有任何好处,还有很大坏处

因为企业上市,股价溢价和分红都是股东的收益,员工没有持股的情况下,不仅享受不到分红,而且原先企业用来发福利的利润,还会被上市之后增加的股东分享去。

举个简单的例子,正因为华为没上市,才可能发出那么高的工资和分红,要是那天上市了,除了原先就持有公司股份的老员工之外,新来的员工都抓瞎了,高工资高分红肯定是没有了,只剩下给股东当苦力了。
(阿里巴巴也是同理,发财的都是来的早的,级别低没持股的,以及上市之后才进来的都白忙活。)
(上述两个例子还都是员工有持股的,在很多国企里面,绝大多数员工都没有持股的情况下,上市对普通员工就是更大的剥削而已。)

上市是企业融资的手段,当企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资金的时候,可以通过上市的方式向社会募资,扩充公司资本。但很多现金流充裕,短期内没有融资以扩大再生产需求的企业,上市纯粹就为了圈钱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东方,上市之后,几个创始人发财了(还有人套现散伙了),而企业如今明显没有曾经独霸外语辅导届的地位了。

至于什么员工的到锻炼,知名度之类的,都比较虚的东西,对绝大多数员工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一个上市公司满街跑的年代里,你在上市公司(尤其是创业板小公司)工作过的资历,除了吹牛逼用之外,对你跳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当然如果你亲身参与了上市的筹划工作那就另当别论了)。

其实当时没有接受雷军的投资,不然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小米了。

也许没有三星苹果的内外兼修小米会止步不前,没有华为的拍照和麒麟芯片小米也不会有mix2s的突破和澎湃的诞生,没有OV的营销和强力渠道小米之家可能也不会诞生,雷总也没有必要去请一个歌唱实力不如他的加拿大炮王来唱666。

虽然这些只是抖个机灵,但是真的想说小米走到今天不容易,很大程度上是对手的强大和激烈的竞争才造就了今天的小米。

个人认为小米要上市融资的最主要原因是智能家居和线下新零售的布局太大,导致真的是不上市融不到足够的资金。由此也能看到雷总的野心了。

小米在香港上市估值一千亿美金。对于网上的一片叫好,我唯一的想法是,幸亏小米没有在A股上市。否则又得坑害多少散户啊。小米只是一个生产商。不管如何鼓吹,他也只是一个手机生产商,或者说难听一点,只是一个组装厂而已。和拥有所有核心技术的苹果根本上没有可比性。中国的小散们,你们应该庆幸他不是在A股上市。

五一刚过,小米正式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招股书,无数米粉期待的那一刻终于即将来到了——小米成为港股改革后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


不管其他厂商愿不愿意承认,小米早已不是以前那家简单的硬件公司了,而且还能难给小米公司一个准确的定位。现在小米到底市值几何?版本不少,从此前可信度比较高的媒体和评估机构来看,小米目前的人估值在700亿美元到1000亿美元之间。

根据小米公布的招股书显示,小米公司在 2017 年的营业收入高达1146.2 亿元人民币,其中经营利润为122.15 亿元,年度亏损 438.9 亿元。

一位接近小米 IPO 中介方的人士向媒体透露,根据这个势头,小米在上市后短期内市值极有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这样一来,小米极有可能成为今年一来全球最大的科技新股!

对比小米一直在模仿从未超越的苹果。苹果在2017财年实现营收2292亿美元,净利润达到了483.5亿美元,市值目前为8972亿美元。

而小米2017年的收入仅180亿美元,净利润不足9亿美金,分别不及苹果1/10和近1/60,但估值却要达到苹果的1/8左右。

所以,雷军必须说:“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因为只有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其市盈率才能像腾讯那样达到40倍以上,而非苹果的不到20倍,由此做大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的市场认可。

但事实上,2017年出货量达到9141万台,不仅再创新高,而且,这部分收入占比还高达70.3%,互联网服务收入才占8.6%,而且雷军还总强调IDC等机构的销量数据,今早还为小米进入全球第四“鼓与呼”。从这些角度说,怎么说,小米整体还得算一个硬件公司。

它要真正摆脱“硬件公司”的标签,就得用巨大的硬件铺货量布局,不断坚持市场保有量,然后通过MIUI的操作系统,统合硬件、APP、游戏的分发渠道,从而打造小米的移动互联生态,然后向用户、产业上下游收取增值服务费、广告费,扩张真正的“互联网”面的收益,压缩硬件营收比例,这样才算真的转型成功。

不过,在小郝子看来,即便一切顺利,目前的小米至少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实现“互联网化”的理想,因此,在2018年,小米要用“互联网”概念撑住1000亿美元的市值,实在很困难。

要知道,上市市值略低,像阿里那样由低向上,更好走,而上市初始市值定得太高,很容易遭遇做空狙击,这个坎儿,小米得用心地过。祝它好运。

小米在香港上市意义重大。因为就在不到一周之前,港交所才刚刚做出25年来最大的变革:允许同股不同权结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创新产业企业赴港上市。所有人都知道,港交所“变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港交所的官网,赫然写着五个红色大字:开启新时代。

第一,首个尝鲜“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这也许可以稍许弥补港股当年“顽固不化”,错过阿里巴巴的遗憾。

第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IPO。爆料称小米此次预计筹资至少100亿美元,估值将达千亿美元,有望成为今年全球最大型的科技新股。

第三,有可能引发钱荒!因为小米至少100亿美元的筹资额,因其筹资巨大,将会锁定大批投资者申购资金,进而吸走香港5.6万亿美元的股票市场的现金,香港将迎来一次大钱荒。

雷军做小米的时候,思路完全是很清晰的,当时苹果三星驰骋国内市场,世人皆曰不可以为之敌也。

但雷军发现,国内经过多年制造业发展,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产业链,能够凑够一台的所有零部件。那么只要搞出一套不错的操作系统,加上国内生产的价格优势,就能够占到成本优势。

这个思路今天看来很简单,但当年一票国产手机人却都还想着怎么差异化拼营销搞品牌。从没想过这个思路。于是最终价格低廉,性价比爆炸的横空出世横扫市场。产品有竞争力,自然就能建立起品牌区分度。

到了今天,堆硬件报参数比性价比已经成为了国产手机行业的看家本领,并且靠着这个优良传统反攻海外市场,在印度和非洲大杀四方。之后做小米生态各种电子产品也是一样的,许多人表示小米怎么杂货店一样什么都卖的,但稍微深入了解一点的人就能知道,中国制造业究竟有多厉害,许多国外的创业模式,就是自己设计好产品,然后找中国工厂生产。中国缺的其实是高端设计和营销部分,基础部分是全方位碾压的。

小米公司上市之后,可能就不能像以前那么任性了,包括产品的策略,以及产品的定价策略,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

原标题:雷军:小米上市是我第二次来港交所

上市稳了!小米通过港交所聆讯

PingWest品玩7月9日报道,今日雷军发布朋友圈称,今天第二次来到港交所,见证小米集团挂牌上市。雷军在朋友圈表示,“十一年前,第一次到港交所去敲锣。2007年10月9日,金山软件(3888.hk)在香港主板上市。今天是我第二次来到港交所,小米集团(1810.hk)挂牌上市!”

据了解,这次上市仪式仅小米员工据说就超过200人,再加上小米集团从内地带来的庞大媒体观光团以及嘉宾等,此次参加小米挂牌仪式的人数预计超过700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港交所上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