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安微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想让俩孩子在江苏省江阴市上学因家庭很贫穷怎么能上小学五年一个要上初一求助

江阴人的骄傲!毛主席点赞、周总理为他亲笔题词,开国大典上他还和众多政界大咖同框!
江阴历史文化名人记忆
江阴好,人物冠古今。佛子神仙随代有,畸人侠客不须寻,行事足讴吟。江阴好,风俗最淳良,富贵缙绅崇礼让,贩夫走卒重纲常,气节更辉煌。
——胡山源《江阴好》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贤风骨/绵绵不绝
[ 心怀天地生民的大法师]
作者邬丽雅
巨赞法师(1908年一1984年)江阴贯庄人。俗姓潘,名楚桐,字琴朴。民国二十年(1931年)于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名传戒,字定慧,后改名巨赞。中国佛教协会创始人之一。曾出版佛学书刊,创办佛教学院等,佛学造诣极高,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等职。1984年圆寂于北京,世寿76岁。
潘楚桐在这个河滩边一坐,已经整整半天了。他的四周是半枯半黄的野草和半枯半黄的树木。萧杀的清风从这个忧郁的少年头顶刮过,清粼粼的河水,从这个无奈的孩子眼前汤汤流过,楚桐感到许多的凉意,眼角的泪有些风干,但他内心隐隐的酸楚丝毫也没有减弱。原野上依稀传来别家母亲呼唤孩子吃晚饭的声音,楚桐的泪又一次流了下来。他的眼前浮现出母亲慈爱的脸庞……
这个潘楚桐便是后来的巨赞法师,日出生于江阴东门外贯庄村的一户农民家庭。潘家兄弟三人,楚桐是长子。
▲江阴贯庄村修建的巨赞法师纪念馆(赞园)内的巨赞塑像
潘楚桐生活的这个贯庄,“五里隔江城”就在江阴城的东郊,这个有点历史的庄子,早在太平天国之前就已经成为“繁华小街”了。街上当铺、缝纫铺子、钱庄、酒楼、茶肆等等应有尽有。而贯庄村的四周更是溪流交错,绿树成荫,风景旖旎。五房泾、六房泾、它房泾、王苗花泾、宋家泾、姚潭泾、向水泾、葫芦泾、朝西泾,九只“泾斗”(一说,为较深的浜斗)一个方向顺朝着一个叫“高头上”的地方。这个地方便是贯庄所在的处所,有人说,这不就是九龙戏珠么?故而坊间百姓都认为贯庄是片风水宝地。
贯庄,确实是风水宝地。但在风水宝地上出生的人,并不都是快乐幸福的。
潘楚桐就是一个。楚桐的父亲潘咏霓,也并非是一个很有能耐的人,平头百姓而已。平时干干农活,稍有空闲也常去集市帮忙,帮人家做买卖的搭把手,赚几个“小费”打打油盐酱醋,以维持清贫的生计。慈祥的母亲徐氏,是靠江阴更东一点的石牌人,并无太多文化,农家主妇,除了整天忙里忙外操持家务,稍有空闲,就是烧香、拜佛、念经,为一家老小祈祷平安。
这是早年千百中国百姓过着的同样的日子,但是不幸的是,楚桐父亲喜欢上了饮酒、赌博。赌博虽然是小来来,但本来贫穷脆弱的家境,怎么经得起折腾,潘家的日子就这样一年不如一年了。
1923年,楚桐母亲在贫病交加中撒手人寰。年仅15岁的楚桐聪明敏感,内心仿佛塌下了一大片天空。失去母亲的伤心,对家庭前途的恐惧、担忧,对父亲恶习的厌恶,折磨着这个少年。母亲在,再难再苦,家还是完整的安全的,母亲一走,这日子怎么过?他的内心煎熬着,痛苦着,跟谁说去?郁闷的楚桐,有时一个人跑五六里路,到山里去仰天痛哭。有时又一个人兀坐田埂对着清风明月横吹短笛。有时候在梧桐树下,对月独酌,直至大醉酩酊。多愁善感的孩子,心里失落、害怕。然而即便如此艰难的日子,要是遇上小叫花上门乞讨,他依然会把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小银子悉数送给他们,还要替他们难过半天。看着这不如意的日子,想着母亲在世时礼佛念经时说给他的佛教知识,十四五岁的楚桐常常萌生要出家的念头。
关键时刻关键人
是巧合还是缘
楚桐先读私塾,后读贯庄小学。1924年,16岁的潘楚桐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位于江阴城内东仓弄的江阴师范学校。这时,正值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思想活跃的楚桐,与学校师生一起参与反帝反封建活动,组织排练话剧,并且还与教师谢龙升等一起议论国事,针贬时弊。不久,谢龙升被校方登报开除了教职,楚桐也受到了很大的政治压力。
▲应慈法师
1927年,楚桐从江阴师范毕业,皈依佛教的思想之火又从楚桐心头慢慢燃烧起来。他从江阴来到常州清凉寺,找到应慈法师,提出了想要出家为僧的请求,但未能如愿。接着,他又来到杭州灵隐寺,要求削发剃度,皈依佛门。这回巧得很了,中国佛学会主席太虚法师也在那里。看着眼前这位一脸稚气但眉宇间透出智慧的年轻人,太虚法师眼中流淌着一种惜爱之情。他们侃侃交谈着,一谈,便谈到深度里去了。太虚说,你想出家,不妨写一篇文章来,谈谈你出家的动机和抱负吧。楚桐点头答应。夜晚,他兴奋地从行囊里掏出随身携带的《老子》、《庄子》和《昭明文选》,决定模仿《庄子》笔法,用骈文写一篇《出家志愿书》。
阳光和佛光一起照耀着这个年轻人。当阳光初露时,一份一千多字的骈文志愿书就放在了太虚法师眼前。太虚法师拭目看去,学法弘法的真诚心愿感动。大法师赞叹不已,不禁为楚桐出众的才华、敏锐的思想,欣然提笔在评语中写道:“斯亦有志于道之士,得其师导,可臻上达。”
▲大夏校景群贤楼(今华东师大文史楼)
随后,太虚法师带着楚桐来到厦门闽南佛学院,让他在此学习和研究佛学经典。谁知,几个月后,闽南佛学院大闹学潮,这样,楚桐呆不下去了,这回出家中途夭折。折腾的年代,哪里都没有清净,楚桐折返上海,在大夏大学继续读书,并秘密参加革命活动。1928年初冬,他从上海回到了江阴家中。
1929年,楚桐接任金童桥小学校长。这一阶段,他频频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并组织学校教员罢课和纱厅工人罢工,引起了反动当局的仇视。当地的土豪劣绅联名写状,向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告发潘楚桐,国民党省党部下达了通缉令,要捉拿楚桐。当时楚桐父亲因病去世,料理好父亲的后事,楚桐一刻不敢耽搁,立即乘坐一艘载运黄石的船逃离江阴。1931年,楚桐再度潜往杭州灵隐寺。经却非方丈授书,剃度出家,取法名传戒,字定彗,后改名巨赞。
▲巨赞法师
出家之后的巨赞法师,想潜心研究佛法,但国家深重的灾难时时戳痛他的心。皈依佛门的巨赞,先后来到杭州、南京、重庆、厦门等地,悉心攻读经文。他先后花了五六年时间,对佛教经典三论、般若、天台、贤首、禅、净及大小乘经论进行系统学习,前后阅读了7000多卷经书,解决了500多个问题。他每看一本书都要做好笔记,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和解答都有记录,一段时间下来便积稿盈箱,字数达数百万之多。巨赞法师还研读先秦诸子、宋明理学,并学习外语,读马克思、恩格斯、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著作。他曾在《佛教公论》杂志上发表《先自度论》、《为僧教育进一音》等文章,弘一法师评价说:“叹为稀有,不胜忭跃,求诸当代,未有匹者。”
▲弘一法师
抗战救亡是天分的注定
1937年,抗战爆发,巨赞法师先在“南岳佛学讲习所”任教,以此为掩护,加人抗战救亡行列,从事基层民运工作。
▲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召开成立大会的地方——祝圣寺说法堂
1938年,巨赞法师应湖南南岳华严研究社邀请,前往该社讲学。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大片国土沦丧,巨赞法师在研究社讲堂上激奋地说:“佛本慈悲,但当今妖孽横行,日寇逆天行道残害生灵。佛亦要作狮子吼,降魔灭邪,以正天理!”当时,田汉、冯乃超、杜宣等人也在南岳,同巨赞法师相会于南岳上封寺。经田汉等人介绍,叶剑英在南岳会见了巨赞法师。巨赞法师积极奔走呼吁,发表了著名的《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告各地救亡团体同志书》向全国佛教界发出倡议,动员南北佛道教徒立即行动起来,走出寺观,投身战斗,为抗日作贡献。他告诉人们,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更符合佛教精神。
▲《全民抗战》周刊上发表的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流动工作团宣言和团章
▲巨赞法师在《阵中日报》创办的《佛青特刊》
1939年春,南岳祝融峰顶的上封寺四周春意氤氲。这天,周恩来和叶剑英来了。他们是来给游击干部训练班作报告的。周恩来看了巨赞法师的《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告各地救亡团体同志书》后,连声称赞道:“好!你们这个举动好极了!全国数十万佛道教徒团结起来,那就‘法力无边’啦!”并当场挥毫写下“上马杀贼、下马学佛”八个大字题赠巨赞法师。
▲日,叶剑英(前排中)与参加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的中共代表团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当巨赞法师面对题词中的“杀贼”与“学佛”沉吟时,周恩来哈哈大笑,他解释说“阿罗汉的第一个汉释就是杀贼,不杀烦恼之贼,就成不了阿罗汉。我写的是杀贼不是杀人,这个‘贼’当然是指佛教中所指的不能容忍的歹徒。现在日本强贼正在大批杀戮我同胞,我们不把杀人的贼杀掉,怎么普度众生?这是善举啊。”巨赞法师十分佩服周恩来的智慧与幽默。
▲周恩来题词
周恩来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巨赞。在日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大会上,巨赞法师挥毫写成一副对联:身在佛门,愿不惹人间是非;国有大难,今显出炎黄本色。
自此以后,巨赞法师便辗转奔走于福建、香港、广东、湖南等地,积极宣传和组织佛教徒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40年,他应广西佛教会理事长道安法师之邀,到广西桂林任广西佛教协会秘书长,在此期间,他以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名义,与道安法师共同创办并主编佛教界进步刊物《狮子吼》月刊,继续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思想和佛教革新理论。
▲《狮子吼》月刊
当时,很多从全国各地转移来桂林的左翼文化人士,也常常到《狮子吼》月刊编辑部聚会。巨赞法师与夏衍、田汉、欧阳予倩、聂绀努、郭沫若、柳亚子、端木蕻良、廖沫沙等时相往来,过从甚密。巨赞法师还常常应邀参加当时颇负盛名的爱国诗社漓江雅集,与许多左翼文化人士集会议事,并互有酬唱。
阳光与佛光让他毕生幸福
抗战胜利后,巨赞法师回杭州灵隐寺,任浙江省及杭州市佛教协会秘书。翌年,他创办武林佛学院,担任院长,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重新致力佛教的教育事业。他的教学,注重开放式和启发式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勤于读佛书,而且应读文史哲等学科的书,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世间法”,才能更深人地了解出世间的佛法。他还要求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经常阅读报纸新闻。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参与筹备、成立中国佛学院的工作。中国佛学院成立后,曾任副院长,并亲自授课。他曾提出,佛学院的学生应当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工、农、商、学、医学等各行业的知识和职业技能;寺庙管理和接待业务的知识;文史哲等基础知识;较高的佛学水平。
巨赞法师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是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在佛学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他既是宗教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他博闻强记,敏而好学,明于经、优于史、妙于文、工于诗,不仅汉语言文学造诣很深,还通晓英、日、德、俄、法等多种外语。他不仅多次应邀赴台湾、澳门、香港等地讲学,还发表了大量水准极高的佛学论文。他的佛教学术成果在现代佛教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巨赞法师的佛学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一、印度佛教的研究;二、中国佛教的研究;三、佛教现代化的研究;四、佛学问题的争鸣;五、佛教实践的研究。其诸多文章由朱哲居士编集了三大册《巨赞法师文集》。
▲《巨赞法师全集》
1949年,巨赞法师从香港抵京,与北京佛教界人士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和讨论,以北京佛教同人的名义,为改革全国佛教,上书毛泽东主席和各民主党派。大意是: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五千年历史最光辉最伟大的一页。对此,佛教同人欢喜赞叹,踊跃爱戴。佛教将从此站出来,建立他自己生龙活虎的新生命。佛教的本质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提出“生产化”、“学术化”两个口号,作为改革佛教一切制度的目标。
▲油画《共铸乾坤》,以1949年9月国旗小组为建国定旗的史实,描绘中国共产党与各民族党派、各界人士共商国是的和谐情景。右侧着僧衣者为巨赞法师
9月,巨赞法师作为宗教界民主人士代表之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10月1日,巨赞法师和赵朴初一起,作为佛教界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上世纪五十年代 巨赞法师(左三)与赵朴初(右三)等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以后,巨赞法师定居北京,爱国爱教,努力工作。他参与发起成立现代佛学社,并且任《现代佛学》主编。1952年,巨赞法师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的发起和筹备工作。协会成立以后担任副秘书长和副会长。中国佛学院成立后,他担任副院长。在收回广济寺、筹备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佛学院等问题上,巨赞法师多次上书党中央有关领导,并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亲笔复信。
▲1953年,巨赞参与筹建的中国佛教协会成立
在反右斗争中,巨赞法师受到不应有的审查,但他忍辱负重,坚持信念。在十年动乱期间,巨赞法师因莫须有的罪名,身陷囹圄整整七年,身心备受折磨。1975年,巨赞法师出狱后,泰然处置过往物事,全身心投人佛教界工作,显示出一代大师磊落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
1981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巨赞法师继续当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1983年6月,他当选为政协全国第六届委员会常委。年逾古稀的巨赞法师老骥伏枥,兢兢业业,致力于佛教宣传和学术工作。他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佛教部分的编审工作,还主编佛教刊物《法音》。他多次出国访问,还频繁接待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使者来访,增进了中国佛教界和世界佛教界的交流和合作。
▲《法音》
日,巨赞法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讣告发出后,海内外各地寺院、佛教组织纷纷发来唁电、唁函,悼念这位中国佛教界的杰出人物。巨赞法师骨灰安放在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
▲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为了缅怀一代宗师,1994年春,由彭冲、觉光、夏衍、朱穆之、明旸、饶宗颐、关山月等180多位知名人士发起在巨赞法师故乡江阴筹建纪念堂。1994年10月,巨赞纪念堂在江阴君山建成开放。1998年,江阴贯庄村重修巨赞法师故居。2008年,江阴在贯庄修建了以巨赞故居、纪念馆和佛教文化公园三位一体的赞园。
当时已90高龄的觉光法师参观了巨赞法师纪念馆后,颇为感慨,他说:“巨赞法师是一位博通三藏的佛学大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的开拓者。他爱国爱教,光明磊落,敦气节,重言诺,律己严,诲人勤,平易近人。他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2018年是巨赞法师诞辰110周年
巨赞法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爱国高僧
在时代的大潮中
巨赞法师的路,走得坚定而从容
他一生致力于国家复兴和佛教事业
其爱国爱教之深、改革佛教之早
教学弘法之勤
这些可贵品质
今天依然值得景仰学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编辑:Arale
本文参考了《澄江净如练》、江阴史志办等资料
感谢江阴市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局、江阴市佛教协会对本文的审核
图片来源:中国民族报、衡阳日报、大象佛学图书馆、上海玉佛禅寺、厦大人、禅林网、凤凰网江苏频道、江阴纪事、乡愁江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华西天地: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采访纪实
日17:03&&&&来源:
原标题:华西天地: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采访纪实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采访纪实
本刊记者 单庆 郭慧 武淳
  50多年前,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只是一个只有0.96平方公里的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全村最大的财富只有9头水牛。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人走上了发展集体经济、艰苦创业之路,创造了快速发展、共同富裕的传奇,华西村被称为“天下第一村”。如今,漫步华西,村中别墅错落有致,周边厂房鳞次栉比,酒店、公园、医院、文体活动中心……让人俨然置身于现代化都市。建设“百年企业、百年村庄”是华西村现任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提出的“华西梦”。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华西村能否续写传奇?在新的赶考路上,华西人能否交出满意答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华西,进行了深入采访。
有信仰的华西人
  “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
  写在《华西村歌》里的歌词,道出了华西村人的坚定信仰。
  华西人的信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实践。
  老书记吴仁宝坚信“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上世纪60年代,他带领群众埋头苦干,平整土地、改土造田;后又发展工业,办起了锻造厂、带钢厂、铝材厂……
  靠党富民的好政策,靠领头创业的好班子,靠艰苦奋斗的好作风,华西人过上了红火好日子。人均存款超百万元,家家有别墅,人人有工作。在共同富裕之路上,华西人收获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坚定了爱党信党跟党走的信念。
  华西人的信仰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落在行动上。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吴仁宝坚持做到“三不”: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吴仁宝把组织上给他的1.3亿元奖金,全部留给了集体。老书记的一言一行,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华西人。
  华西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昌,是江阴市陆桥镇朱蒋巷村人。来华西之前,他是小有名气的私营企业老板。1997年,杨永昌到华西村寻求合作商机。在和华西人的接触中,华西村像磁石一样把他吸引过来。磁力源于老书记的人格魅力,集体经济的生命力,共同富裕的向心力。杨永昌毅然卖掉了自己的企业,放弃“老板”身份,跑到华西“打工”。他说:“虽然钱挣得少了,可生命的意义大了,做人的境界高了。”
  村民有信仰,村庄有力量。
  在华西村,人们习惯地把吴仁宝叫“老书记”,把吴协恩叫“新书记”。吴协恩说:“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仰,是干不成大事的,就算能做点事,也只是小事。”坚定的信仰是华西人安身的根,是华西村发展的魂。村党委始终坚持思想教育没有“淡季”“旺季”,几十年如一日地抓。村两委和各企业负责人每月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每月召开村民会议,每季度召开党员会议,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理论热点。
  富裕起来的华西村第二代、第三代,没有体验过艰苦的日子。为了让华西好作风延续下去,让年轻人坚定理想信念,村党委连续3年选派150多名年轻人到贫困地区――贵州省开阳县禾丰乡穿洞村锻炼,让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品味生活,启迪人生。
  出生于1988年的华西村人孙惠强,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回到华西村计算机公司工作。见到他时,他刚刚参加完镇上统一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考试。谈到在穿洞村的锻炼,他感触很多:“我所在的那户人家住在山上,只有老两口,条件恶劣,生活清苦。我第一天下地干活,手上就起了水泡。但正是这次经历,让我对上一辈创业的艰辛感同身受,更加懂得努力的意义。”
  在华西村,像孙惠强一样,绝大多数年轻人都积极靠拢党组织。目前,村党委下设43个支部,共有2271名党员,35周岁以下的青年党员占36.9%。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每一位华西人身上都充满着一股精气神,充满一种理想信念,充满一种信仰的力量。
有头脑的华西人
  华西人精明,精明就精明在他们深谙与时俱进。
  “新常态就是要有新理念,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做现在的事,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面对新一轮调整,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如是说。
吴协恩(右二)在华西工厂与一线工人交流
  2015年年底,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落实好中央政策,在经过多次调研、反复向村民征集意见之后,华西村党委把2016年定为“改革年”,开始实施制度、用人、股份三大改革。
  实际上,早在2003年吴协恩担任村党委书记后,他就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两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从量到质的转变,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把产品做专做精,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近年来,华西村先后关闭了染料化工厂、电缆厂、线材厂等9家高耗能企业,同时,对一些传统产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升级。杨永昌介绍说,这些年来,华西一直在去产能,并先后投入了11.6亿元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改造升级后,不仅排放环保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而且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他们不断拓展新领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矿产资源、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形成了传统产业、服务业“两条腿、同步走”的新格局。涉足典当、担保、咨询、创投、小额贷款等多个金融业务;在莫桑比克开采花岗岩,“莫桑比克黑”成功打入海外市场;引进日本技术种植大米,获得“江苏好大米”金奖;跻身电竞市场,集团下属的上海耀宇文化公司连续多年举办国际性电竞比赛,去年9月正式登陆新三板;投资美国斯坦福团队研发芯片,研发的高频率芯片性能居世界领先水平。
  2016年,华西已拥有遍布世界和全国各地的企业254家,资产总额达534亿元,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利润贡献率占65%,实现可用资金30.3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75%,上缴税收13.2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9.68%。
  第二个转变是从体力向脑力的转变。吴协恩说,“一流的企业善于投资人才”。在用人上,打破地域局限,海纳百川、五湖四海,树立起“服务于华西就是华西人”的大理念。“借用外脑”和“内部培养”相结合,让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
  华西化纤厂副总经理汪方能,是华西于2003年引进的高端人才。在谈到是什么原因让他留下来时,汪方能告诉记者:“一是吴协恩书记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决策者,跟着他干有奔头。二是华西有向心力,对员工非常信任和包容,在这里干得踏实。”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华西广纳人才,唯才是用。现在,华西的企业高管中39%是外来的,中层干部中57%是外来的,员工队伍中超过92%是外来的。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一系列改革显示了华西人立足长远的大格局和清醒担当的大智慧。吴协恩说:“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让华西有更好的未来。我们既要下好‘先手棋’,还要打好‘持久战’。”
有担当的华西人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这是老书记吴仁宝的情怀,也是华西人的自觉与担当。从2001年6月开始,华西村先后合并周边20个村,组成了面积超过35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5万人的大华西。合并后,华西村是中心村,其他村整合为一村、二村……目前已编号至十三村。
  曾几何时,由于地形条件不好,水洼成片,田块高低错落,华西村是数一数二的穷村。“当时我们的日子比他们好过哩!”76岁的华西一村村民吴根扬回忆道。那时,老书记带着华西人没日没夜地干,被周边村的村民戏谑为“做煞(吴语,做死)大队”。华西村悄无声息地赶上、超前。后来,与华西村一同发展成了许多周边村的心愿。
  沈玉平是华西七村的村委会主任。1995年,沈玉平当上了这个县级贫困村的村干部。由于村集体收入捉襟见肘,他经常要去村民家“讨钱”。“干群之间、邻里之间矛盾特别多,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沈玉平说,“实在是干不下去了,2000年我去了县里一家企业。”2004年并村之际,有人请沈玉平回村当主任。他用玩笑话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如果不是并入华西村,直升机拉我,我都不回去”,“并村后,从讨钱变成发钱,这个村干部好当了”。沈玉平要发的钱,是给大华西村民发放的粮食补贴、老年人保养金等各项福利。2015年以来,华西村每年为周边村支出9600多万元。
  距离华西中心村不到3公里的华西一村本名马桥村,是第一批并入华西的周边村。吴根扬一家是这里的老村民。2012年,他的两个孙子各自购买了华西村统一建的面积375平方米二层别墅。吴根扬的女儿吴静珠用夹杂吴腔的普通话讲道,“修了这么好的房子,我们高兴死了呀!”
  并村还给大华西解决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直接解决就业近4000人,间接带动就业近万人。吴静珠夫妇从前在马桥村村办工厂上班,因为工厂效益不济,时常拿不到工资。并入大华西后,一家10口人除了老幼,都在华西企业上班,收入稳定。“我们这里的人都不愿意到外面去打工,在家有事做,有保障,很踏实。全村没有一个‘五保户’,没有一位‘空巢老人’。”村主任赵红义笃定地说。事实上,这也是整个大华西的常态。
  华西人有担当,把大华西建设好是一个“小目标”,他们还要把光和热辐射到全国,使共富之路惠及更多人。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黑龙江、宁夏、安徽、贵州、新疆、西藏……到处留下了华西人的扶贫足迹。
  华西人扶贫不局限于派干部、给资金、给项目。“扶贫重在扶智,扶贫不能只关注口袋而忽略了脑袋。”吴协恩感慨道。自2006年起,华西村为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培训基层干部近40万人。来自各地的干部免费在这里吃住,不仅学到了华西的思路和做法,而且领会了华西的精神和理念。
吴仁宝故居
  “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是老书记生前一直教育华西人的“富了‘三不忘’”。华西人秉承他的精神,正在拓展一条精准精确、扶智扶人、产业驱动、合作共赢的扶贫新路。“十三五”期间,华西村将通过精准帮扶,让全国20万人受益。
有涵养的华西人
  华西村史馆后面,一栋简陋的“火车头房子”静静伫立。这是华西村上世纪70年代典型的民居样式,也是老书记吴仁宝的故居。庭院里,一棵榉树枝繁叶茂,吴仁宝夫妇的塑像面部流淌着慈爱的微笑。居室墙上,一幅幅温馨的家庭照让人恍惚觉得,屋内还交织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个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家训言犹在耳。“父母对于家训最关键的就是身体力行,到我们逐步懂事以后,父亲经常跟我们开家庭会议,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吴协恩说。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老书记吴仁宝的言传身教下,华西的家家户户都充满了和谐煦风。村里坚持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评选“好婆媳”“好妯娌”“好邻里”等创建活动,弘扬勤俭持家、富而思进,孝老敬亲、邻里和谐的家庭美德已成为华西人的自觉追求。
  贡祥龙一家是华西“五好文明家庭”。贡祥龙的父母早在1988年他结婚时就相继去世,妻子赵建芬一天三顿烧好了端给奶奶赵二妹,为她洗衣、洗澡、搞卫生。平时夫妻俩上班时也开着大门,方便邻居过来陪奶奶聊天。在夫妻俩的悉心照料下,老人活到了百岁。
  在日常生活中,贡祥龙夫妇不慕新潮、不摆阔气,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经常是一菜一汤,教育子女一切东西来之不易。在夫妇俩的影响下,全家人衣着朴素、大方得体,生活精打细算、用之有度。“我们过日子也要学老书记算算账的呀!”赵建芬说。村里集体搬迁时,贡祥龙就利用专长义务帮别人家排线装灯。他说要像父亲一样有古道热肠,并且把好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华西人有涵养,得益于华西多年来坚持以文化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构建起共同的精神家园。
  上世纪80年代末,华西村就编写、提炼了人人耳熟能详的“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六爱精神”(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
  1988年,华西村成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负责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专抓看不见的“钱”。
  1999年,华西在原村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华西特色艺术团。艺术团自己演,演自己,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创排的音乐舞蹈剧《老书记》、大型史诗剧《华西人》、锡剧《和谐华西》等,贴近村民生活实际,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2003年,华西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立夏“诚信节”、立秋“丰收节”、立冬“孔孟节”系列节庆活动,把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其中。
  2016年,投资2.5亿多元、面积3.18万平方米的华西文体活动中心投入使用。文体活动中心内大礼堂、图书室、健身房、电影院、棋牌室一应俱全,给村民提供了学习、健身、交流的好去处。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华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有福气的华西人
  “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华西村幸福园入口处有这样一幅醒目的标语。幸福园内草木葱茏,红顶点缀。宏伟的塔群、充满历史感的风雨廊,诉说着华西栉风沐雨、砥砺前进的奋斗历程;精美的别墅群,生机勃勃的院落,是华西人幸福生活的缩影。
  但华西人的福气不止于物质上的富足。
  记者拜访了幸福园里一户朱姓人家。朱家大儿子朱孙华今年31岁,退伍后在华西安保联防大队工作,同时担任党员联户小组第62组的组长。党员联户制度是华西村为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践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机制。全村970户村民被分为97个组,选派97名骨干党员担任组长,每月召集本组村民集中开会,学习传达各级精神,倾听讨论村民诉求,研究处理大事小情。
  晚上7点,我们到达朱家时,11位小组村民正围坐一堂,观看中央电视台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报道。“下周村委会来踩点,研究分类垃圾桶摆放位置,到时请各家派一名代表参加,避免产生远近不等的问题”,“龙西湖那片刚建好的公寓开始出售了,具体政策是……”每说完一件事,朱孙华就请大家发表意见。村民们畅所欲言、毫不含糊,讨论得十分热烈。记录员马敏告诉记者:“能当场答复的就当场答复,答复不了的就提交村委会研究。”这样的联户会让村里的事村民知的同时,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
党员联户小组第62组开会中
  华西村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有事交给群众讨论”。2015年,华西村提出对实施了多年的“二八开”股份制度进行改革,取消80%奖金留村集体的做法。这项事关全体村民切身利益的改革,在经历了整整一年的全体讨论、征求意见后,终于得以通过,于2016年开始施行。
  为保障村民充分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华西实行信息公开:吴协恩的手机号码公开,干部的收入公开,党务、村务、厂务公开。凡此种种都增添了华西村民主人翁意识和满满的获得感。
  有全心全意为民的好班子、好干部,是华西人的福气。吴协恩从2013年起只拿每月3500元的基本工资,把这些年上级批给他的1亿多元奖金全部留给了集体。他说:“自己这样做不是为了装样子,而是为了做好表率,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发挥模范作用。”在他的带动下,华西村的其他主要领导也坚持“明的少拿,暗的不拿”。
  “一名党员,为民利益的一面旗帜”,镌刻在龙希广场上的这句话在华西人心中无声地回响。春华秋实60年,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以发展为目标,以为民为己任,华西才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华西人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翻开第62组的村民小组会议记录簿,上面这样记载:日,发言人缪季芳:外面越是关注华西,我们华西人越是要团结一致,把自身建设好,坚守我们的信仰,坚定我们的道路。
  这是一位普通华西村民的肺腑之言,也是全体华西人铿锵坚定的答案。
(责编:赵晶、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微省教育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