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值青春期,能答应帮女人生孩子吗给孩子买了手机,不能失信于孩子,但又担心他会整日沉迷于手机,我吧,整天工作,也

一场“王者荣耀”引发的纠纷——当孩子沉迷游戏, 他在沉迷什么?
稿源:捣糨糊的江湖人
最近,人民日报发文指责“王者荣耀”,向社会释放负能量,影响孩子的健康。“王者荣耀”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一直以来,关于游戏和孩子的纠缠,从来没有停止过。无数家长都把矛头对准过游戏——游戏害了我的孩子,以前全班前列,现在成绩下滑,全班倒数。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游戏是毒品、是精神鸦片吗?游戏真的会严重危害孩子的未来吗?我们今天想来聊一聊游戏。当孩子沉迷游戏,他在沉迷什么?当家长过度害怕游戏,我们又在害怕什么?当父母担心游戏,我们在担心什么?游戏容易引发的现象:“失联”vs“失控”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们沉迷手机的样子,那种表情是我们一直渴望从孩子身上得到的——他们一点点都不舍得给我们。(一个学校老师的文章)为什么游戏会让父母会觉得很排斥,甚至于非常不知所措?我总结了两点,一是失联,二是失控。解读“失联”一个进不去的世界,我和孩子失去了联系”失联,意味着你开始和孩子失去联系。孩子进入了一个你不知道如何进入世界首先,玩游戏对大部分父母来说,是一个非常新的事物。是父母自己的成长过程当中,没有去经历过的一种体验。这对很多爸妈来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尽管有些比较年轻的爸妈,小时候可能还玩过,比如类似小霸王这种东西。但毕竟那些是一个需要去设置起来,才可以玩的游戏。不像现在的手机,你掏出来就可以玩,这种对于游戏的易得程度和沉浸程度都跟我们小时候不太一样。所以,这种新生事物很多时候会让人感觉非常的陌生,甚至于会本能的有一些排斥和恐惧。这是对于这个失联的这么一个解读。就是孩子进入到了完全另外一个世界,但是家长不知道怎么进去。失语:父母、孩子之间好像隔了一堵墙失联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是指现在孩子他沉迷游戏之后,整个人就像不会讲话了一样,就不太愿意去跟家长沟通、交流。尤其是青春期的小孩儿。因为青春期的小孩儿,很多本身就不太擅长和父母好好说话。或者说,他们的这个阶段的心智发展,就有这么的一个特色。但是他一玩游戏之后,对于爸爸妈妈来说,就会体验到,好像真的跟他隔了一堵墙一样,跟他讲什么好像都讲不进去,想要跟他聊些什么都没得聊。这就是这种失语的一种状态,也是我对失联的另一部分解读。宅:一种和世界的失联那么我对这个失联的第三部分的解读,就是说孩子玩游戏过度之后,他容易有这么一种很“宅”的现象。这个“宅”是打引号的,因为本身“宅”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他可以选择说我更多的和外联接,还是对内联接。但是,打游戏所制造出的这种“宅”,它往往有一个特质——非常缺乏和现实的联接。这种缺乏和现实的联接是指,比如说,他可能连被子都不叠,牙都不刷,饭都不吃,就没有办法进行一个很好的自我照顾。或者说,他可能会觉得我连出去找个工作或者完成学业这样的念头都没有。那么这一种宅,也是他失联于整个世界的这么一种状态。解读“失控”游戏给父母带来的“失控感”另外要父母很担心的一个现象就叫:失控。结交不良朋友因为现在的这种网络游戏社交属性比较强,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是否会在当中结交一些不良的朋友,这个也是很显而易见的担心。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小孩玩游戏真的会学习成绩下降。对于一个正处在比如高考前期,或者一个非常重要的这个青春期学习阶段的小孩来说,其实成绩下降还是非常让人担心的。买装备花销大现在这样一个电子游戏时代还有一个特质,就是很多小孩会花很多钱在买装备上面,花销很大。这一点也是失控的一部分。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这个是指,很多小孩他玩游戏之后,身体状况会受到影响,比如:睡懒觉,熬夜、不吃饭,不锻炼等等。包括有些人还担心说,眼睛会看坏等等,各种各样。对暴力和色情的模仿最后,也是大部分主流媒体会渲染,但其实发生得很少的:对于暴力和色情的模仿。这可能是父母非常非常担心的一种现象。但是这种情况还是少数。网络游戏,为什么会吸引孩子?我对游戏,是持一个中立的立场。有研究调查了岁的孩子,在2009年,有84%的受访学生在家里上网,1999年只有10%。同时调查表明,电子游戏也从1999年的每天26分钟,增加到了2009年的1个多小时。手机游戏的比重也在一直增加。这说明,游戏其实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我觉得家长需要先了解游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再来谈论怎么办的。游戏为什么会吸引孩子?我总结了六个点:很强的回应性,满足孩子的内心渴望几乎所有的游戏,哪怕是低龄游戏,都有很强的回应性。——不管你做任何的操作,它总是有反应的。这一点,就跟现在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现一种疏离的状态,有那么一点关系。你想象一下,比如说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儿玩汤姆猫(就是很久以前流行的那个APP,你跟它讲个话它会模仿出来的那种)。他不管跟这个游戏讲什么,这个游戏永远都是会去重复他和回应他。这种状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渴望的状态,如果他在自己的家中得不到这种感觉,游戏恰恰能满足他。但是,这一点也非常悲哀——孩子要从游戏当中去体验这种回应感,而家庭无法给予他。很多父母沉浸在自己的手机里,当一些孩子试图跟父母沟通,但得不到回应。而游戏这种虚拟世界,不管他做什么都是能得到一个回应的感觉,会让他感觉很好。这一点非常吸引孩子。体验掌控感和控制感对于孩子来说,玩游戏时,他能体验到一种掌控感和控制感。很多小孩儿自己的家庭当中,是被父母严严的控制住的,换句话说他没有能够有足够多的自由,或者说足够多的能力去影响一些事情。但是,在游戏当中你看只要你练级练得厉害,装备买得强,组的战队厉害,你始终是有办法去让自己体验到一种很成功的感觉。这种,因为我做了一些什么,而取得某种成就的掌控感对于孩子来说也很诱惑。如果一个孩子,他在现实生活当中没有其他的渠道去体验这样的一种掌控感,比如,有的孩子到了很大,连每天穿什么衣服都不能做主;或者说他每天在家里面,总是被告诉说,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在一些很基本的事情上都是父母来做主的话,那这种掌控感跟容易把孩子吸引到游戏当中去。得到成就感,弥补现实的失落更显而易见的,就是孩子可以从游戏中得到成就感。成就感是指,练级练到一定的程度,或者通关了、或者得分高了、或者说你把一个人物养成到某个阶段了,这一种成就感可能是对一些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少得到的。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一些,就是在学校里面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特色的孩子往往是非常容易迷恋游戏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如果在现实社会当中很难体验到那种自我成就感的话,在游戏当中经常可以对这一部分去进行一个弥补。但是这种弥补背后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代价的。找到归属感,心理上的安慰剂归属感主要是指现在游戏的一种社交属性,它能帮助你和一群非常认同共同一个东西的人走到一起。比如说很多年前那个《魔兽》非常流行的时候,这种《魔兽》的很多部落,或者说《魔兽》的很多玩家群体,帮助很多“宅男”其实是建立起了一些线下的友谊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时候这种现实和线下的东西是会打通的。他们中一些,可能平时在社交上面有困难的人,在游戏当中可能能够更好与他人产生一种虚拟的联结。而这种虚拟的联结至少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剂。同时,因为玩游戏很大一个群体都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属性,本身就是在琢磨这个“我是谁”这个问题,所以像同伴去认同,是这个青春期很重要的一种心理发展的过程。——比如说你在的班级里面大部分人都染发,你可能想说我是不是应该也去染个头发。那么当一个班级里面,大部分人都在谈论一款游戏的时候,这种同伴的压力和来自于对于同伴认同的渴望,可能会很容易驱使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去做这么一个选择。释放现实中,压抑的攻击性这一点,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就是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去释放那些对现实的不满,去释放攻击性。因为游戏最早在日本兴起的时候,是日本的经济大箫条时期。当时的很多孩子,或者说年轻人,对一些现状非常的不满意,但是自己有无力去改变它。他们就想退缩回一个游戏时间,退缩回一个虚拟时间,自己跟自己玩儿的感觉一样。通过游戏,释放了很多对于比如说社会的一些不满,这种不满包括了对家庭,对学校这种。假如说,你看到一些小孩,他在游戏当中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特别强悍或者霸气的昵称,但其实他在生活当中,是一个非常文质彬彬,甚至弱小的人。还有一些孩子,我知道在玩儿游戏的时候,会把那些自己要去打的敌人假想成是自己身边很讨厌的人——可能是某个欺负他的同学,可能是某个特别不好的老师,或者某一个特别控制他的家长。所以,你可以看到这种游戏当中去释放对于这种现实的不满,包括对于攻击性的这一部分,也是非常强烈的。低成本的自娱自乐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很多时候游戏在金钱这部分,它的入门的门槛很低。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吸引的一点:我不需要从爸妈这里要太多的钱,我就能让自己很开心。以上我所说的这些吸引孩子的点,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都可能是优点。比如说:低成本,回应感、掌控感、成就感、归属感,包括对于现实的不满,攻击性的释放,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我觉得对于他们的身心好像也是一件好事儿。但是这种好事儿背后,我们也得看到它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只是一点时间内的一个安慰剂。、当父母对游戏感到焦虑——你焦虑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很多家长对游戏感到焦虑,一百个家长可能有一百种焦虑的点。家长在自己对游戏感到很不舒服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在担心什么,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自己的临床观察上主要总结了五种共性:父母感觉被抛弃首先,我可以体验到一种非常深层次的东西,大部分家长对于游戏很抵触,或者说和孩子因为游戏结下“梁子”的家长,都会有一种被抛弃感。这种被抛弃感,一部分是我们刚才讲到的那种失联的感觉。因为游戏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好像父母被留在了一个和孩子没关系的地方,。就像我被抛弃在了一个和孩子无关的旧时代。这种被抛弃感,意味着一种心理上的分离,它有点类似于像孩子出去读大学了,找工作了,搬出去住了。这时父母都需要面对一种内心的失落感。所以,当孩子开始很熟练地操作一款流行游戏时,虽然难以言说,但是我相信很多父母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内心都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羞耻感另一种感觉是羞耻感。这主要和主流媒体的宣传关系很大,因为大部分媒体在谈论到游戏的时候,都是抱着一种非常敌意的态度,以至于会给父母造成一种印象:玩游戏的孩子一定有问题,或者父母一定有过错。其实,玩游戏有时是一个青春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并不一定和爸爸妈妈做什么有那么大的关系。而且,大多主流媒体的报道,并未分清孩子玩游戏中和孩子沉迷于游戏间的距离。大部分父母好像只要看到孩子玩游戏,就觉得他已经上瘾了。但其实从玩到上瘾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大部分孩子真的只是因为好奇而去尝鲜一下,有的小孩他可能玩儿几天就放下了,而有的小孩儿他就想玩儿很久,但这种孩子也是有自制力、自控力的。所以,我觉得这需要区别对待,而不是只要看到孩子玩游戏,就有一种羞耻感、内疚感。失控感这个失控感是指,比如有些孩子晚上偷偷的玩手机,或者有些孩子因为玩游戏不去学校,不好好做作业,或者不好好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感觉到自己的一种控制权受到了威胁。这种感觉就像,这个孩子从小都是听我的话,但现在为了一款游戏,我说什么都不管用了。恐惧感还有一种很共同的感觉就是恐惧感。这个恐惧感和我们之前讲的,就是游戏容易引发的那些失联和失控的现象,是联系在一起的。我想,那些现象如果发展到一个极致的话,都会让父母非常的恐惧。最后一点是,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玩游戏时,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是指,我好像觉得有点问题,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如果你太过强势的,比如说,把孩子手机给扔了,或者说禁止他玩儿,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通过厌学来抗议。有的小孩可能会想尽办法去玩游戏,甚至于通过网上的一些借贷,去自己偷偷买个手机玩。这样的一种“结梁子”的状态,好像反而会导致更多麻烦的产生。但什么都不做也不行。在做和不做之间又有很多中间路线,但很多父母却想不出来到底该怎么做。很多父母甚至会说,觉得孩子在在玩儿游戏的时候,就像吸鸦片一样。那种,我明知道这个东西对他不好,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把这个东西从他的生活当中拿走,好像是一种很普遍的困惑。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家长,在焦虑背后所存在的一些感觉,但是每个人又很不同。怎样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游戏上瘾?游戏其实只是这个时代很正常的一个存在。就好像现在的日本大坂,你会发现,即使你去一个银行里边办理业务,里面的广告牌、提示,都是动漫化的。我感觉,这种“二次元化”是新时代的人群,就像游戏,是必然会进化到的一个程度。以前我们讲邓丽君是“靡靡之音”,那个时候觉得很正确。但是你隔了20年,你回头看,觉得那根本就不是个事儿。游戏也是这么一个过程,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必然要承担很多情绪上的压力。一个孩子,只是在玩游戏,还是过度沉迷游戏。我个人会从以下这四个点去判断,如果这四个点都没有出现的话,我还是会觉得家长不用过度干涉。社会功能是否受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这个孩子的功能性有没有受损。这是指,一个孩子玩游戏,但是他学习还是很好,社交功能还是很好,包括身体功能也很好。他还是在锻炼身体,按时吃饭,按时睡觉。那这种情况你根本不用太担心。就好像,如果比尔盖茨天天玩游戏,开发游戏卖给全世界的话,没有人会说他玩游戏是有病的。大家只会觉得这真的是他一个爱好,或者他喜欢的东西。所以,社会功能性是否受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如果一个孩子他玩游戏,即使看上去玩得比较多,但是功能性没有太大受损的话,父母暂时可以不用太担心。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要重点观察,孩子在玩游戏之后,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是否是和谐的?这个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和家长之间的,他和同学之间的,还有他和老师之间的。也许有些孩子的功能性没有受损,但是你会发现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他开始变得非常得暴躁、易怒,或者他开始变得很不耐心,开始变得特别得忤逆,不过这些也是青春期的本身的一些特质。但是,也需要区分,究竟这些是游戏带来的,还是因为青春期他本身的特质。如果围绕着游戏这个过程本身,产生了很多冲突的话,说明某种程度上,游戏成为了家庭或者其他关系中,张力和冲突的载体。这个时候就是去审视这些关系的时候。是否发展了不良癖好第三个判断标准就是,是否因为玩游戏发展出了一些不良的癖好。这个主要是指,比如说有的小孩,他因为玩游戏而开始熬夜,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或者有的小孩,他因为玩游戏发展出了偷钱买装备的习惯。这些不良的癖好的产生,也是一种非常糟糕,需要被注意的状态。作息或性情突变第四点就是,孩子是否出现了一种作息、还有性情上的一个突变的状态。比如,孩子是不是现在早上起不来,饭都不吃,包括性情大变,讲话很不耐烦,或者说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很沉默的状态去进行回应。这些都是需要被注意的状态。游戏为什么会造成孩子性情大变?我其实可以举一个婴幼儿的例子。很小的小孩儿在看电视的时,你如果不跟他打招呼就突然把这个电视关掉,大部分孩子会很崩溃的。这种崩溃的程度,远高于拿走他的积木、书,或者正在画的画。其中的原因在于,当一个人在面对电子屏幕的时候,这种声、光、电的刺激会高度调动起大脑的活跃性。换句话讲,为了让自己待在游戏这种高强度刺激当中,一个人需要行使出非常高强度的自我调节能力才可以。就像一个人,他跑八百米跑累了,会一下子瘫下来。这种神经高度集中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突然掐断的时候,他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应付不过来。然后当自我调节能力应付不过来的时候,孩子就会出现一种非常暴躁的沟通方式。就像一个小孩儿被突然关了电视一样。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解读。面对游戏,父母可以做些什么?要谈的第一点就是小孩儿沉迷于游戏,很多时候家长会归因于游戏本身。但是没有看到,玩游戏可能是一个结果。游戏可能只是个“替罪羔羊”有些时候游戏本身是一个“替罪羔羊”,它反映的是亲子关系当中,本身就结下的一些“梁子”。就好像现在有好多人说,二胎家庭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我说二胎家庭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如果造成了问题那一定是这个家庭本身有问题。我们通过游戏能看到,孩子在关系当中所承受的,都是怎样在虚拟世界当中被满足。所以当家长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我认为第一点是要关起门去反思一下,在自己和孩子的这种亲子关系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压力或者状况是需要去面对的。我在这里要强调的不是说,孩子玩儿游戏就要去反思。这个语境是说,当孩子已经沉迷于游戏,或者说成瘾于游戏的时候,父母要去思考的一点。如果孩子只是玩儿,但是不符合刚才讲的那些上瘾的标准,我觉得父母大可不必太过焦虑。抓住孩子对“够酷”的需求第二点,我会建议父母适当的去了解一些游戏行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一些语境。因为青春期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态,就是我得做一些和爸妈和老师不一样的事情,不允许的事情才够酷,对不对?那换句话说,从一个稍微狡猾一点的角度,如果一件事情爸妈跟老师自己也做得挺来劲的,一个小孩儿他可能就觉得没兴趣了。他就觉得这个不够酷,好像连我爸妈都做的事情,我就觉得很没劲。所以,当一个爸妈对于游戏持一个比较中立、温和的态度,而不是把他当敌人的话,有些小孩儿他自动就觉得这事儿也就这样。但如果说,你非常严肃的去反对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他反而就像找到了一个青春期叛逆的抓手一样,开始死死的抱住游戏不放。所以最好去了解一下,游戏的行业发展和年轻人的语境。包括如何去帮助孩子去选择相对适合的一些游戏。其实,网络游戏也分很多种,这个网上可能有几百万款游戏。有些游戏非常益智,而有些游戏除了宣扬暴力和色情,骗装备的钱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处。怎么帮助孩子去鉴别这些游戏,也是父母去做的一个功课。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需要把制定规则的权利去交给孩子,然后把监督执行的功能去留给自己。这个是指,有些孩子玩游戏,爸妈难免会担心说孩子沉溺。我觉得与其把担心闷在心里,不如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跟孩子聊的姿态,可以是:你玩游戏我并不会反对,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个规则,去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来说,他怎么玩游戏。比如,有的小孩儿说每天做完作业,可以玩儿半个小时,有的小孩儿说我每天睡觉之前可以玩20分钟。但是,这个规则需要让孩子自己去制定。不然他就变成了父母的一种高压政策。自我管理的感觉,是给予孩子一种自我效能感和自律的感觉。这种自由度是不一样的。监督执行也是父母需要去看到的一个边界。就是,当这些规则被制定出来之后,去监督他从始到终的执行,这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认识游戏背后的东西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这个是指,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学者或者文章在讨论说,游戏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成瘾,或者说设计游戏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我觉得,父母和孩子完全可以去讨论这些内容。就相当于你去解剖这个游戏的过程,也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说不定,以后他长大真的会去变成一个游戏设计师呢。我知道,有很多高中的孩子,现在需要做研究性的课题。我觉得,这些对于游戏背后运行机制的探究,其实也是一个孩子去认知世界的一部分。可能也是他们这一代人,将来会需要去思考的一些问题。家长完全可以在有引导的状况下,和孩子一起去看这些。用一个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于游戏更加健康的态度。这就再次回归到刚才讲的,游戏行业它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就和流行音乐会在八十年代的时候进入中国一样,这是在一定的时代必然会出现的一个产物。既然不可逆转,我觉得去认识它、了解它可能是更好的一种方式。从游戏中学习做一个有趣的人第五点就是家长可以从游戏当中学到什么。现在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公司在进行游戏化的管理。比如说,员工打卡不再需要考勤机,而是用积分或者说像那种玩游戏的方式,来进行。那么,在一个家庭当中进行这种游戏化的思考,我觉得也是父母可以去学习和借鉴的。比如说,当一个希望孩子他在学业上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你怎样通过一种游戏化的设置能让他感觉到更多的成就感,或者说在你们的一个沟通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游戏化的元素,让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依旧觉得你是一个有趣的人。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些非常好的思考方向。当孩子游戏成瘾时,请正确对待Ta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如果孩子已经对游戏成瘾,有必要的话要求助专业人士,比如说一些家庭治疗师,或者一些个人的心理咨询师。而不是像杨永信这样,通过电击或者非常粗暴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网瘾治疗。回到刚才讲的第一点,玩游戏未必是一个归因,它可能是一个结果。它反映的是这个家庭当中,本身就需要被处理的一些情结,一些动力。所以这一部分家长的即使求助对于孩子和整个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6岁开始,我随时担心爸爸会死掉”有种伤害,在悄悄摧毁孩子的人生
作者:☆积木育儿☆ 来源:☆积木育儿☆08-16
01一个朋友最近在为她的婚姻烦恼。事情的起因是,前阵子她老公感冒了,却还不注意休息,她就多说了两句。争吵中,她老公负气把没吃完的一小板感冒药都吞了下去'...
01 一个朋友最近在为她的婚姻烦恼。 事情的起因是,前阵子她老公感冒了,却还不注意休息,她就多说了两句。 争吵中,她老公负气把没吃完的一小板感冒药都吞了下去。 这吓坏了她,赶紧催着去医院洗胃。幸好只是虚惊一场,没有大问题。 但是回家后,他老公开始指责她:
无论怎么看,这个男人的行为都很滑稽,他的指责更是毫无道理。 然而,我的这位朋友却对丈夫的话深信不疑。她认为,所有的错都是她造成的。 我很诧异,问她为何这么想?这才知道了她和爸爸的故事。 她说,
小孩子怎么看得懂这些呢? 我的朋友从她爸爸的话里听到的都是指责:万一爸爸死了,一定是我的错。 这太可怕了。 对一个孩子而言,家庭就是全部。父母中任何一方死掉,都意味孩子的整个世界面临毁灭。 于是,无端被爸爸迁怒的经历,在朋友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她必须对爸爸好、顺从,如果不这样,爸爸就会死掉。 哪怕成了年,结了婚,她依旧看不到爱人言行的不合理之处,相反,她潜意识里头要求自己对对方的行为和感受负责,并且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了最后。 想一想,真心疼。
02 我的这个朋友,她到底承受了什么?她遇到的,其实是情感勒索。 何为情感勒索? 它是一种操控他人的方式,最常发生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里。和我们亲近的人,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我们:如果我们不顺从他们,他们就会惩罚我们。 我的那位朋友,他的父亲就是通过迁怒和恐吓的方式,企图操控女儿,让她更听话、更省心。 不过,情感勒索可不止这一种表现形式。 我的朋友小D,他的妈妈使用的方式,不是迁怒,而是比较。 小D读高中的时候,他爸爸就去世了。 小D的妈妈一直被爸爸照顾得很好。爸爸走了,妈妈转而依靠小D。 在妈妈的要求下,小D考取了家门口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在距离家不远的地方找了工作。 可是小D越来越发现,他得花大量的时间去陪妈妈,帮妈妈做很多很多事——那些事情,原本妈妈可以自己做的。 关键是,小D做了这一切,换来的不是感激和认可,而是埋怨。 他曾经对我说,“我妈太难取悦了,她真的很会装可怜,让我马上掉进她的圈套里。” 看我不明白,他又解释说:
我理解他。 很多父母常说这样的话:“你看看别人家谁谁谁,怎么就能做到……”这种句式带有很大的张力,很容易引发孩子的自我怀疑和恐惧之心。 与那个比较对象相比,我们好像浑身都是缺点。 因为感到焦虑和恐惧,我们可能会拼命努力,以证明自己没父母说的那么糟糕。 过分的嫉妒心也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若父母总是这样做,孩子还很容易变得自暴自弃,因为他们会发现,自己如何努力,都不可能真正让父母满意。
03 当然,中国父母最常使用的情感勒索,是苦情。 我们的媒体也常爱渲染“苦情”。比如常会见到这样的新闻: 家里没钱,为了孩子上学,父母省吃俭用、砸锅卖铁; 怕孩子学坏了,家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苦劝;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宁愿隐瞒病情; 为了孩子出国,父母不远千里陪读…… 这些新闻传递一个信息:做父母,永远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他们的选择和决定不容拒绝、否定和质疑,谁拒绝了它,就是大逆不道。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很辛苦了。 一位网友这样分享过:
最扎心的是最后这一句。 是啊,我们如何能够对妈妈愤怒?那是辛辛苦苦为我们付出的妈妈。 苦情父母养出的孩子,多半会质疑自己到底有没有权利感受到负面情绪。 他们会将情绪内化,转成自我攻击,或者将事情合理化,以压抑自己感到愤怒的事实。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以及严重的身心疾病。
04 情感勒索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隐蔽形式。 但不管哪种形式,但凡是发生在亲子关系中的勒索,都是关系的本末倒置,是父母在要求孩子体贴、照顾自己,企图通过让孩子更听话,以缓解自己内心藏着的焦虑和恐惧。 要避免情感勒索对孩子的侵害,我们的建议是: 第一,保持必要的亲子界限。 前面那个随意迁怒孩子的父亲,那个随意拿孩子跟他人比较的母亲,其实都犯了这个错。 很多中国父母最常犯的错,是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对待;抑或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面子,自己意志的延续,进行一系列的干预,要求孩子绝对听话。 这些父母都缺乏基本的界限感,以及对孩子起码的尊重。他们最需要明白的是,孩子从来都是独立于我们的存在。 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世上,是为了经历属于他们的独特生命体验,而绝不是为了听话,或让我们满意。 第二,别太看重孩子,而太看轻自己。 苦情的父母们最常犯这个错。当父母为了满足孩子,却一次次忽略自己,其实会让孩子承担太多,因为这时,爱会变成吞噬。 我们常常见到父母在孩子身上花了过多心血后,反过来指责孩子不够努力,不够听话,不够优秀…… 这类父母需要学会给自己一份宽容、慈悲和爱。因为还没有好好对待自己,是很难真正去尊重和爱孩子的。 总之,请一定一定先对自己好点。 如果你早已习惯了付出、牺牲, 或者忍不住拿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再又对待自己的孩子, 只要你感到力不从心, 那么建议寻求心理帮助,或向亲密的人寻求支持。 你当然不必立刻做到转变,而是要用自己的步调前进。 相信我,一切的努力都将是值得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连叫几声都不答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