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管系的个人职业规划书怎么写怎么写

歙县林业局信息公开 - 黄山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所在位置: > 信息公开目录 > 工作规划
安徽省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实施方案
(年)第一章 &项目背景和必要性第一节 &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法律制度和战略布局做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明确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明确要求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描绘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宏伟蓝图;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要求全省牢固树立并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绿色美好家园建设、绿色产业培育、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保护建设、污染综合治理、生态文明风尚塑造等六大工程建设和皖江、淮河、新安江、巢湖流域示范创建为抓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从2012年至2016年,安徽省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共完成人工造林65.26万公顷,占工程规划任务的104.0%,创下单个五年规划期和单项工程造林两项历史记录。池州、合肥、安庆、黄山、宣城、六安等6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省共创建省级森林城市46个、省级森林城镇454个、省级森林村庄3379个,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5926.7公里。工程建设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积累了组织开展大规模林业生态建设的丰富经验,为全面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第二节 &项目建设必要性一、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造林绿化,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二、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是巩固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效的需要森林资源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安徽省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5年,新增65.26万公顷的造林绿化面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区域绿化严重不均衡的问题。由于林木自然生长周期长,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期间所营造的大面积人工幼林,尚处在初生长阶段,需要通过持续投入和长期经营管护,进一步巩固工程建设的成果。三、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是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的必然要求安徽省森林资源尚处在快速增长和修复的发展阶段,中龄林和幼龄林的比重大,结构不优和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全省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71.88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0%,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每公顷森林年均生长量6.33立方米,每公顷森林每年提供的主要生态服务价值6.1万元,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是森林产品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日益增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刚性需求持续增长。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木材安全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人均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的1/7,可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珍贵树种和大径材更少,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在国内木材资源短缺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科学利用木材资源,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效率和林产品价值;保持木材供求基本平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等林产品的持续刚性需求,实现生态保护和木材生产双赢,大幅提升林业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五、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森林的固碳减排功能得到全球公认,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将增加森林碳汇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承诺到203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安徽省森林固碳减排潜力远未发挥出来。据测算,全省森林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平均为91.75吨/公顷,远低于全球中高纬度地区157.81吨/公顷的平均水平。我省现有森林通过加强抚育经营,其固碳能力如达到全球中高纬度地区的平均水平,可新增固碳能力3.63亿吨。&第二章 &林业发展现状第一节 &林业发展基础条件一、自然条件安徽省地处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东西宽约350公里, 南北长约570公里。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皖西大别山区、皖江平原区和皖南山区。全省国土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安徽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17℃。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自北向南递增:淮北800-900毫米,江淮之间900-1600毫米,江南毫米。淮河、长江干流横贯安徽,并为新安江的发源地。淮河流经安徽全长431公里,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长江流经安徽全长416公里,流域面积6.62万平方公里;新安江在安徽境内河长242.4公里,流域面积0.65万平方公里。安徽地带性土壤主要为棕壤、黄棕壤、黄壤和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潮土、砂姜黑土、紫色土、石灰性土和水稻土等。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南麓的丘陵低山主要分布黄棕壤、黄壤和红壤,皖西大别山区主要分布棕壤,江淮丘陵主要是黄棕壤,淮北平原主要是棕壤,并伴有砂姜黑土、潮土、石灰性土。安徽植被由北向南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即由落叶树种(针叶树为主)逐步过渡到常绿阔叶树种,淮河以北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淮河以南的安徽中部地区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南部地区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大别山与黄山腹地尚有少量原始森林。二、社会经济条件安徽省现辖16个市、105个县(市、区),201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7027万,常驻人口6195.5万,城镇化率为52%。安徽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纵深腹地,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2016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543公里,居全国第7位;铁路营业里程达4124.4公里,居华东之首;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安徽省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2016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41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67.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66.6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9883.6亿元,增长10.9%。2016年,全省就业人员4361.6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全省财政收入4373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73亿元,增长8.9%。三、林业发展能力安徽省各级人民政府建立了林业管理机构。全省林业系统现有从业人员22413人,其中行政机关2246人,事业单位17797人,企业2370人;林业专业技术人员6727人,其中高级职称687人、中级职称3217人。(一)林业重大规划编制情况。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完成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二)林业项目和资金投入情况。2016年,国家投入安徽省林业建设资金13.96亿元、省政府投入林业资金6.22亿元;扎实做好林业项目财政贴息贷款工作,争取贴息资金3012万元,落实贷款10.13亿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做好中德三期、世行贷款五期、中日绿化基金和全球环境基金湿地保护等项目的实施。(三)林业科技支撑情况。拥有国家经济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合肥)、山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生态定位研究站的建设和运行。建立了国家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储备库,储备项目117项。组织实施了26个林业科技推广与创新项目,建设示范林5200亩,完成技术培训3000人次。审定发布了《北美红枫育苗技术规程》等15个省地方标准。积极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共取得科技成果10余项,有力推进了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基本完成,山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正在有序开展。安徽龙华竹业有限公司等2家单位被评为全国第三批林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省林业高科技开发中心被省科技厅列为全省林业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安徽省林农复合持续经营模式和机理的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审认定12个林木优良品种,至此全省审认定通过的林木优良品种达147个。(四)林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近年来,我省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有利契机,推动信息化与林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基础平台搭建、信息资源整合、重点项目建设,全省智慧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加强了林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制定并印发了《安徽省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与《安徽省林业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全省各级林业部门以发展智慧林业为引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的要求,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大力推进网络建设、政府网站建设、业务系统应用开发、信息资源建设等,重点开展了物联网示范、高清视频、自然空间信息库、OA群等智慧林业项目建设,促进安徽林业现代化、精细化、高效化,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进一步加强网站建设和管理,厅门户网站年访问量在150万次。2012年、2013年获全国林业网站信息发布领先奖,2014年、2015年获省政府 “优秀政府网站”称号。全省林业“一张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实现对林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监管、动态监管、立体监管。加强林业交易平台建设,助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5年我省与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合作,在池州市建立“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品牌体系” 暨电商交易平台,为林产品交易开辟了新的渠道。第二节 &林业发展现状分析一、森林资源现状根据2014年安徽省森林资源清查成果,全省林地面积449.3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15%;森林面积395.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8.65%;森林蓄积22186.55万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26145.10万立方米。(一)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1、森林面积全省乔木林307.65万公顷,占77.98%;特殊灌木林48.38万公顷,占12.22%;竹林39.82万公顷,占9.8%。森林面积按起源分:天然林162.94万公顷,占41.16%;人工林232.91万公顷,占58.84%。森林面积按林种分:防护林116.90万公顷,占29.53%;特种用途林11.49万公顷,占2.90%;用材林211.17万公顷,占53.35%;薪炭林2.21万公顷,占0.56%;经济林54.08万公顷,占13.66%。2、林木蓄积全省活立木总蓄积中:森林蓄积22186.55万立方米,占84.86%;疏林蓄积21.28万立方米,占0.08%;散生木蓄积1066.65万立方米,占4.08%;四旁树蓄积2870.62万立方米,占10.98%。全省森林蓄积中:天然林蓄积10499.91万立方米,占47.33%;人工林蓄积11686.64万立方米,占52.67%。森林蓄积按林种分:防护林7134.57万立方米,占32.16%;特种用途林1065.02万立方米,占4.80%;用材林13763.22万立方米,占62.03%;薪炭林54.39万立方米,占0.25%;经济林169.35万立方米,占0.76%。全省乔木林面积和蓄积中的龄组结构为:幼龄林面积105.60万公顷、蓄积3157.22万立方米,分别占34.21%和14.23%;中龄林面积100.14万公顷,蓄积7932.38万立方米,分别占32.44%和35.76%;近熟林面积49.01万公顷、蓄积4863.44万立方米,分别占15.88%和21.92%;成熟林面积47.23万公顷、蓄积5143.58万立方米,分别占15.30%和23.18%;过熟林面积6.69万公顷、蓄积1089.93万立方米,分别占的2.17%和4.91%。3、竹林面积和蓄积全省竹林面积38.80万公顷,其中:毛竹林31.24万公顷,占80.52%;元杂竹林7.56万公顷,占19.48%。全省毛竹总株数92780万株中:成片毛竹78391万株,占84.49%;散生毛竹14389万株,占15.51%。毛竹林平均每亩株数为167株。元杂竹株数199016万株。各个县(市、区)森林资源现状详见附表1。(二)森林资源权属全省林地权属以集体为主。在林地面积中,国有33.38万公顷,占7.43%;集体415.95万公顷,占92.57%。全省森林资源的林木权属以个体所有为主。活立木总蓄积中,国有1833.70万立方米,占7.02%;集体3106.95万立方米,占11.88%;个体21204.45万立方米,占81.10%。(三)森林资源质量全省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71.88立方米/公顷,每公顷年均生长量为6.33立方米,单位面积株数1233株/公顷,平均胸径12.1厘米,平均郁闭度0.64,低(0.2-0.49)、中(0.50-0.69)、高(0.70-1.00)郁闭度级的面积比为19:31:50,平均树高按<5.0米、5.0-9.9米、10.0-14.9米、15.0-19.9米、≥20.0米五个高度级的面积为12:53:27:7:1,乔木林中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之比为35:54:11。二、林业发展成就(一)造林绿化快速推进,生态绿量大幅提升年我省组织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5年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5.26万公顷(978.88万亩),占规划建设任务的104%,一举创下单个五年规划期和单项工程人工造林的两项历史记录;池州、合肥、安庆、黄山、宣城、六安等6市荣创“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省共创建省级森林城市46个、森林城镇454个、森林村庄3379个,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5927公里。(二)林业改革全面深化,发展活力竞相迸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建立了以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为省级平台、16个省辖市和87个县(市、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全省林权管理服务网络,有序推进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林场、造林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达13927个,成为林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国有林场改革取得新突破,初步完成国有林场整合、定性定编、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等改革任务。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探出新路子,划定了全省林地、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四条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稳步增加机制。(三)依法治林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卓有成效地方林业法规日益健全。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相继颁布了《安徽省林木种子条例》、《安徽省林权管理条例》、《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林业地方性法规;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安徽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安徽省森林防火办法》等规章。全省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均已确定,并将严格执行。开展了“天网行动”、“利剑行动”、“绿盾”检疫执法与“打假”等专项执法行动,严格执法成效显著。(四)保护管理全面加强,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近5年我省林地净增6.15万公顷,达449.38万公顷;森林面积净增15.43万公顷,达395.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12%,达28.65%;森林蓄积量增长4112万立方米,达2.2186亿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达38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达81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重要湿地达5个,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达39处。森林防火三大体系扎实推进,森林火灾受害率明显下降。林业有害防治“双线”责任制全面落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蔓延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五)林业产业加速崛起,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省林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1171.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192.4亿元,位列全国第九;国家级、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16家、694家,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达147家;林业特色产业发展迅猛,林下经济面积达1300万亩,苗木种植面积达260万亩;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已成为全国四大苗木花卉交易平台之一;林农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山区林农林业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和潜力一、面临挑战“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林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安徽省林业发展既迎来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仍未改变,南北、东西森林资源分布差异较大,但可用于造林绿化的土地空间日益收窄,增绿需求与增绿潜力的矛盾凸显。二是林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未成林造林地和中幼林面积大,退化林和低产低效林的比重大,林业经营水平不高、管理粗放同非常艰巨的森林培育、林业提质任务的矛盾尤为突出。三是林业用地成本和劳动用工成本逐年增加,林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林业投入不足,林地生产力水平不高,林业产业竞争力不强,远不能适应农民增收和林业增效的需求。 & & & 四是林区道路和林业信息化建设等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现代化装备水平低,难以满足日趋繁重的林业生态保护的需要。二、发展潜力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积极稳妥地化解制约林业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充分挖掘和释放林业潜力,努力增加林业的有效供给,对于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提升空间大。目前,全省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仅71.88立方米/公顷,以安徽省自然条件和林业生产基础,要达到全国85.9立方米/公顷的平均水平则不是太难的事情,这意味着可以增加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16%以上,仅此即可增加全省森林蓄积量3500万立方米。二是物种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全省现有木本植物15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600多种,野生植物更加丰富(仅维管束植物就有3000多种),其中50%以上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甚至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资源。这些物种绝大多分布在山区林区,为发展特色林产品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提供了丰裕的资源禀赋。三是林产品需求市场大。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形成了林产品市场的巨大空间,为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林业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木材等可再生性原材料和生物质能源需求增长显著,木本粮油产品、森林食品、森林药品和保健品、森林旅游和康养的需求日趋旺盛,都为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添了动力源泉。四是林业带动创业就业的优势明显。现阶段的林业生产仍然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安徽省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深入实施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营造林生产和林业产业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必将吸引了众多社会主体务林创业,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拓展了就业空间和渠道,有效促进城乡居民就业。未来5年,安徽林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精准有力,就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安徽林业就能够持续展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蓬勃景象。&第三章 &总体思路第一节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五大发展行动,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全面增强林业生态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做出新贡献。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坚持保护优先把保护生态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自然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增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二、坚持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林业,促进绿色富民惠民,增进人民群众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获得感。三、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途径,强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全面提升林业的多种效益。四、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基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第三节 &编制依据一、相关政策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的意见(皖政〔2017〕62号)。二、相关规划依据1、《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年)》(全国绿化委员会 &国家林业局,2011年)2、《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林业局,2016年)3、《全国森林经营规划(年)》(国家林业局,2016年)4、《“十三五”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规划》(国家林业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2017年)5、《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安徽省政府,2016年)6、《安徽省长江经济带森林和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年)》(安徽省林业厅,2015年)7、《安徽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林业厅,2016年)第四节 &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1%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35%以上;年均新增森林蓄积量1000万立方米,森林总蓄积量达到2.8亿立方米以上;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林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山区农民林业综合性收入年均增长10%。二、具体目标(一)造林绿化目标完成人工造林20万公顷、封山育林2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33万公顷以上。(二)森林经营目标完成森林抚育133.33万公顷、退化林改造20万公顷,林木生长率提高20%以上,年均增加森林蓄积量1000万立方米,森林总蓄积量达到2.8亿立方米以上。(三)林业产业发展目标建设各类林业产业基地250万公顷,扶持发展1000家林业龙头企业,实现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各个县(市、区)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目标任务详见附表2。三、主要任务(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166.31万公顷公益林的保护管理,稳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善并落实天然林保护政策,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灾体系建设,积极预防和治理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实施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巡护监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新建一批国家或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加快创建大黄山国家公园,积极申报扬子鳄国家公园。(二)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坚持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植树增绿相结合,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美化国土空间。实施长江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构建皖江绿色生态廊道和森林城市群。重点推进江淮分水岭绿化、石质山地造林、废弃矿山复绿和提升“三线三边”绿化水平。完善皖北和沿淮、沿江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构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完成农田林网庇护面积66.67万公顷。深入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森林长廊创建活动,规划新增国家森林城市4个、省级森林城市20个、省级森林城镇200个、森林村庄750个,新建森林长廊示范段3000千米。(三)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全面加强新造林抚育养护,提高保存率,促进郁闭成林,巩固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造林成果。加大中幼林抚育间伐力度,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增加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实行改造、培育、更新等多措并举,推进退化林修复,切实解决一些林分过密、过纯、过疏等问题。大力发展乡土树种、珍稀树种,积极培育混交林和异龄复层林,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全面增强森林的多种功能。采取速生丰产精准措施,积极发展用材林和国家储备林,加快培育大径级材,推进经济林园艺化经营。完成森林抚育133.33万公顷,使林木生长率提高20%以上,带动全省森林质量的整体提升。(四)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重点建设50个优质干鲜果、木本中药材、森林食品生产基地,重点培育66.67万公顷工业原料林和薪炭林基地。新建木本油料基地10万公顷,使全省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到33.34万公顷,年产木本食用油6万吨左右。提升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加快培育木竹资源综合利用优势产业集群。以林下种植、林间养殖、食用菌培植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开展森林旅游康养,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森林旅游目的地。继续办好合肥苗木交易会和安徽省花卉博览会,打造全国中东部苗木花卉重要集散地。&第四章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修复是指在特定的生态系统退化地区(如水土流失区域),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以及外界人工调控能力,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大面积恢复森林植被和改善生态系统,是与时俱进的新举措,也是安徽省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的重要途径。全省生态修复的重点内容是加强公益林管护和天然林保护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 &全面加强公益林管护2009年依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我省对纳入中央财政、省财政补偿的公益林进行了全面区划界定,全省纳入中央财政、省财政补偿的公益林面积为166.31万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37.48%。一、建设任务建设生态公益林166.31万公顷,重点生态公益林中阔叶林、混交林的比重达70%以上,林分质量进一步优化。全省重点公益林管护工程区涉及全省16个市、80个县(市、区),各个县市区重点公益林建设任务详见附表3。二、建设标准和要求科学开展公益林培育经营,保育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森林演替,调整林分层次结构,优化树种组成,大力培育天然复层异龄林;对稀疏的天然林实行封育和补植补造,对重要水源地、风景区等地的中幼林进行培育改造,确保天然林分面积逐渐增加,质量明显提升;推进人工公益林近自然经营,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深根系树种作为目标树,大力培育混交、复层森林结构,根据林分生长状况和自然分化情况,科学实施抚育经营,适时调整林分密度,促进林木生长。实施分级保护管理。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原则上不得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严禁林木采伐行为。因教学科研等确需采伐林木,或者发生较为严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特殊情况确需对受害林木进行清理,人工林、母树林、种子园经营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在依法审批前应当组织森林经理学、生态学等领域林业专家进行评审。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利用二级国家级公益林的林地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游憩等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科学发展林下经济。二级国家级公益林可以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其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应当执行《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 )和《森林抚育规程》(GB/T )相关标准,采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森林群落的作业方式。三级国家级公益林应当以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质量为目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科学经营、合理利用。第二节 &全面保护天然林2014年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要求,省林业厅对我省天然林基本情况进行了认真核查并上报国家林业局,经国家林业局审核认定,我省现有天然林面积191.04万公顷,其中:天然有林地面积179.71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0.71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0.39万公顷、其他灌木林地10.32万公顷)、未成林封育地0.32万公顷、疏林地0.30万公顷。一、建设任务保护全省所有天然林,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善并落实天然林保护政策,规划到2021年对全省现有179.71万公顷天然森林进行全面管护。全省天然林保护工程涉及全省13个市、66个县市区,各县(市、区)天然林保护任务详见附表3。二、建设标准和要求(一)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工程区内,除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保留一部分农民自用材、薪炭材的资源消耗,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区划为商品林的以外,停止一切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二)强化森林管护1、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加大资源管理和林政执法力度,确保工程建设成果。一是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的检查监督力度,坚决杜绝超限额采伐。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乱砍滥伐、非法侵占林地的行为。三是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防控能力建设,深入开展防火宣教活动,抓好森林灾害的预防控制工作。四是认真落实完善森林分类区划,将公益林和商品林落实到山头地块,严格按照区划界定实施保护、管理和经营,同时加大检查、稽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查处。2、加强森林管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森林、林木、林地消长变化的监测评价和动态管理,建立森林管护责任制,强化巡查,积极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防止人畜破坏天然林资源。(1)国有林管护。认真总结并不断完善森林管护办法,根据工程区森林分布特点,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针对不同区域具体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森林管护模式,确保管护效果。①管护站管护模式 &因地制宜建设森林管护站,成立专业管护队伍,层层签订责任合同,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实行“管护效果信息卡”等制度,全过程监督森林管护工作。②专业和承包管护模式 &对交通不便、人员稀少的远山区,实行封山管护,建立精干的森林专业管护队伍。对交通较为方便,人口稠密,林农交错的近山区,采取划分森林管护责任区,实行承包管护。③分级管护模式 &建立县(局)、场(所)、护林员三级森林管护网络,实行分级管护。县(局)成立森林管护大队,下设中队,并划分责任区;场(所)成立森林管护分队,以道路、水系划分巡护区域;护林员负责山头地块、林班小班的森林管护。④家庭生态林场管护模式 &以森林管护责任制为前提,结合林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企业职工为主要承包者,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在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的同时,开展林下资源合理利用。⑤其他管护模式 &包括场乡、场村、场农(户)联管等行之有效的管护模式。(2)集体林管护。按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要求,已确权到户的,尊重林农意愿,因地制宜确定管护方式。集体林中未分包到户的公益林,可以采取专业管护队伍统一管护的办法,也可以采取农民个人承包进行管护,管护承包者与林权所有者签订森林管护承包合同,林权所有者加强检查监督。还可以采取其它灵活多样的管护方式,明确责、权、利,提高管护成效。①分级管护模式 &建立县、乡、村三级管护体系,成立专业管护队和配备专职护林员,实行联动管护模式。②家庭托管模式 &所有权和管护经营权相对分离,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把经营管护责任委托到户,把责任指标落实到人、地块,明确管护对象和奖惩办法。③林农直管模式 &根据林权权属,由林农直接进行森林管护。④承包管护模式 &划分管护责任区,签订承包管护责任书,任务到山头,责任到人,责、权、利挂钩。⑤共管模式 &包括专业队伍和群众共管模式、乡镇林业站与村级护林员共管等模式。⑥联管模式 &包括专兼职联合管护、区域联防管护、林农联防管护等。第三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到2016年底,全省已建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38处,总面积达40.53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2.90%。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面积14.71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30处,面积25.82公顷,有效地保护了全省70—80%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境内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全省还建有国际重要湿地1处,面积3.34万公顷,国家重要湿地5处,面积15.13万公顷;重要湿地公园46处,面积9.86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2.03%,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6处,面积8.11万公顷,省级湿地公园13处,面积1.59万公顷,市级湿地公园7处,面积0.17万公顷。所建湿地公园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全省已建森林公园81处,总面积16.29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1.16%。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处,面积10.82万公顷;省级森林公园50处,面积5.47万公顷。一、建设任务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公园建设和湿地公园建设。年,建设自然保护区3处(其中新建2处、晋升1处),建设森林公园12处(其中新建8处,晋升国家级4处),建设湿地公园80处(其中新建70处,晋升10处)。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涉及全省16个市、47个县市区,各县(市、区)建设任务详见附表3。二、建设标准和要求对已建和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纳入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采取分级保护措施,严格加以保护。(一)保护分级一级保护红线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二级保护红线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属省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我省特有的物种及其生境。三级保护红线区: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属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二)分级保护措施1、一级保护措施。不得随意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不得缩小核心区、缓冲区面积,在核心区和缓冲区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依法打击乱采滥挖、偷猎盗猎等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对分布有濒危物种的自然保护区,应有专人负责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对分布在自然保护区以外的物种,应建设保护点,保证每个野生种群都有相应的保护管理责任人。同时做好濒危物种资源监测工作。2、二级保护措施。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外,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源头管理,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经营利用(包括非法猎捕、收购、运输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执法监管。3、三级保护措施。保护区内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采伐林木,必须遵守有关林业法规、经营方案和技术规程的规定;严格控制野生动植物资源非法利用和买卖,推行科学养殖和种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安排各类动植物资源的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物种对人类的贡献。第四节 &保护古树名木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珍品,也是宝贵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安徽自然条件优越,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之上,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森林,保存了闻名于世的珍奇树木和古树名木。安徽省一直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先后组织两次全省范围的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和普查,摸清全省古树名木资源的基本情况;颁布实施《安徽省古树名木条例》,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逐步规范,有法可依;按照分级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省、市、县三级分别开展了古树名木的调查工作;严禁采挖古树名木,对部分生长出现问题的名木和一级古树,一树一策,制定保护方案,采取相应的抢救性保护措施。经省政府批准,省绿化委员会对外公布了首批全省名木和一级古树名录,并全部进行挂牌保护。一、建设任务根据全省第三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初步统计,全省共有古树27837株(其中一级古树1085株、二级古树3882株、三级古树22870株)、名木150株。下一步,根据全省第三次古树名木调查成果,对古树名木进行分级建档管理并挂牌保护。二、建设标准和要求(一)完善普查建档。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全省古树和名木建立档案,在古树名木集中的地方,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小区。(二)明确管护责任。凡生长在城市绿地上的古树名木,由城市绿化管理部门负责保护管理;生长在铁路、公路、河道用地、风景名胜区内以及其他地方的古树名木,由林业部门督促有关单位负责保护管理。(三)落实管护措施。对所有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并定期进行防病、除虫、防火,设置围栏等保护性措施。确因特殊情况需采挖移植的,须向国家、省林业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法定手续。(四)严格依法保护。严禁砍伐、擅自移植和转让买卖古树名木。凡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各类工程,应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禁止在古树名木上刻划、张贴或者悬挂物品,禁止在施工等作业时借古树名木作为支撑物或者固定物,禁止在古树名木上攀树、折枝、挖根、采摘果实种子或者剥损树枝、树干、树皮,禁止在古树名木树干5 米区域内兴建建筑物,点火焚烧,倾倒有害污水、污物垃圾,禁止在古树名木3 米内埋设地下管线、挖坑取土。&第五章 &实施造林绿化攻坚工程造林绿化历来是安徽林业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有森林资源仍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2014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28.65%,全省尚有需绿化造林的林地面积19.09万公顷(其中疏林地1.17万公顷,迹地9.49万公顷,宜林地8.43万公顷)。为加快美好安徽建设,进一步巩固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成果,必须实施造林绿化攻坚工程。第一节 &造林绿化任务一、人工造林(一)建设任务到2021年,完成人工造林20.00万公顷,其中石质山造林2.59万公顷,产业基地造林(包括特色经济林基地、木本油料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15.41万公顷,农田林网建设造林1.76万公顷,其他造林0.24万公顷。各个县(市、区)人工造林任务详见附表4。(二)建设布局人工造林涉及105个县市区,按照任务量大小分类如下:造林任务0.67万公顷以上的有:定远县、霍邱县、寿县、无为县、濉溪县、肥东县、天长市、长丰县等8个县市区。造林任务0.33万公顷以上的有:太湖县、凤阳县、埇桥区、当涂县、巢湖市、南陵县、和县、来安县、谯城区、明光市、望江县等11个县市区。造林任务0.07万公顷以上的有:蒙城县、涡阳县、怀远县、利辛县、颍上县、阜南县、太和县、临泉县、庐江县、五河县、芜湖县、灵璧县、肥西县、东至县、金安区、霍山县、泾县、怀宁县、全椒县、贵池区、泗县、舒城县、固镇县、枞阳县、义安区、凤台县(含毛集区)、潜山县、宣州区、叶集区、颍东区、颍州区、界首市、颍泉区、潘集区、弋江区、瑶海区、含山县、琅琊区、鸠江区等39个县市区。造林任务0.07万公顷以下的有:桐城市、大观区、休宁县、淮上区、宁国市、宜秀区、青阳县、郎溪县、南谯区、博望区、禹会区、包河区、祁门县、砀山县、三山区、铜陵市郊区、田家庵区、旌德县、大通区、杜集区、迎江区、谢家集区、黟县、繁昌县、石台县、金寨县、黄山区(含黄山风景区)、宿松县、相山区、萧县、庐阳区、绩溪县、镜湖区、龙子湖区、烈山区、歙县、裕安区、广德县、蚌山区、蜀山区、岳西县、徽州区、铜官区、雨山区、花山区、屯溪区、八公山区等49个县市区。(三)建设标准和要求1、标准要求根据我省现有森林分布情况,按照森林覆盖率大小分别提出造林目标要求:对目前森林覆盖率低于10%的天长市、寿县、弋江区、当涂县、迎江区、定远县、镜湖区、霍邱县等8个县(市、区),造林面积不低于其国土面积的8%。对目前森林覆盖率10%—15%的望江县、长丰县、三山区、无为县、来安县、瑶海区、凤阳县、肥东县、大观区、琅琊区、巢湖市、博望区、濉溪县、叶集区、芜湖县、和县等16个县(市、区),造林面积不低于其国土面积的5%。对目前森林覆盖率15%—20%的雨山区、田家庵区、庐江县、肥西县、固镇县、临泉县、利辛县、潘集区、颍上县、灵璧县、怀远县、五河县、界首市、蒙城县、淮上区、全椒县、太和县、禹会区、颍州区、明光市、包河区、颍泉区、阜南县、涡阳县、龙子湖区、颍东区、埇桥区、金安区、谯城区、宿松县、蚌山区、鸠江区、谢家集区等33个县(市、区),造林面积不低于其国土面积的3%。对目前森林覆盖率20%—30%的铜官区、泗县、相山区、凤台县、枞阳县、大通区、毛集区、怀宁县、含山县、花山区、庐阳区、杜集区、宜秀区、铜陵市郊区、义安区等15个县(市、区),造林面积不低于其国土面积的2%。对目前森林覆盖率30%—70%的郎溪县、南陵县、裕安区、桐城市、烈山区、繁昌县、宣州区、八公山区、萧县、南谯区、屯溪区、蜀山区、舒城县、贵池区、太湖县、潜山县、青阳县、东至县、广德县、旌德县等20个县(市、区),造林面积不低于其国土面积的0.7%。对目前森林覆盖率大于70%的砀山县、金寨县、岳西县、徽州区、霍山县、宁国市、绩溪县、黄山区、休宁县、歙 &县、石台县、黟 &县、祁门县、黄山风景区等14个县(市、区),造林面积不低于其国土面积的0.35%。2、建设思路一是积极拓展造林空间,加大石质山地造林和矿区植被恢复、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区域造林攻坚力度,推进全省森林面积稳增长,规划到2021年完成石质山造林(含矿区植被恢复)2万公顷,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造林1.76万公顷(庇护农田面积68万公顷)。二是继续实施长江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林业血防工程造林、防沙治沙、把树种上等重点工程造林,规划完成长江防护林工程造林6.67万公顷。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05万公顷、林业血防工程造林4.27万公顷、防沙治沙造林1.67万公顷、其他工程造林6.4万公顷。三是以设区市、县、乡镇的建成区和规划区为重点,大力建设城市成片林、城郊森林公园和各类公共绿地,加强城乡结合部、城镇出入口通道森林长廊、森林景观建设,大力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创建工作,规划创建国家森林城市5个、省级森林城市30个、省级森林城镇500个。四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各中心村为重点,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农村道路两旁开展植树,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创建森林村庄。规划创建森林村庄1500个。五是以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沿线,以及江河沿线和湖泊、水库周边为重点,创建森林长廊示范段。积极跟进引江济淮工程,加强引江济淮工程生态长廊建设,有力保护工程区生态环境。规划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7000千米。二、封山育林(一)建设任务规划到2021年,完成封山育林20万公顷,其中新封3.7万公顷,续封16.3万公顷。各县(市、区)封山育林任务详见附表4。(二)建设布局规划封山育林涉及全省70个县市区,根据任务大小分类如下:封山育林任务0.67万公顷以上的县市区包括:岳西县、宁国市、贵池区、太湖县、泾县、宣州区等6个县市区。封山育林任务0.33—0.67万公顷的县市区包括:石台县、广德县、巢湖市、旌德县、绩溪县、怀宁县、宜秀区、歙县、金寨县、黟县、宿松县、舒城县等12个县市区。封山育林任务0.07—0.33万公顷的县市区包括:霍山县、祁门县、庐江县、黄山区、金安区、萧县、定远县、东至县、霍邱县、望江县、桐城市、青阳县(含九华山区)、凤阳县、含山县、屯溪区、徽州区、潜山县、来安县、休宁县、枞阳县、郎溪县、烈山区、无为县、南谯区、埇桥区、和县、肥东县、肥西县、南陵县、凤台县、裕安区、当涂县等32个县市区。封山育林任务0.07万公顷以下的县市区包括:全椒县、大观区、繁昌县、寿县、泗县、谢家集区、博望区、明光市、怀远县、大通区、五河县、义安区、铜官区、龙子湖区、蜀山区、杜集区、利辛县、芜湖县、迎江区、鸠江区等20个县市区。其余35个县市区单位没有封山育林任务。(三)建设标准和要求1、封山育林对象封山育林是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以及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2、封山育林年限封育年限为5年,2017年开始,连续封育5年,至2021年结束。对2017年尚未到期的现有封山育林小班进行续封,3、封山育林方式为了使封山育林取得好的效果,对封山育林山场采取全封方式,以封为主,做到“封”与“育”并重。封育小班内除正常抚育、管护,严禁放牧、樵采、收集枯落物和其它危害性人为活动。4、封山育林措施(1)人工巡护。根据封禁范围的大小和人畜危害程度,设专职会兼职护林员进行巡山护林。(2)设置标志。在封育区周届明显处,如山口、沟口、河流交叉点,以及主要交通路口等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段树立封山育林碑牌。(3)育林措施。根据封育区现实际,结合封育类型和要求,可分别采取人工促进更新、人工补植,以及对目的树种进行除草、松土、间苗、除萌等人工措施,加强对封育林分的培育管护。同时,按照“预防为主、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积极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确保封育成效。第二节 &重点造林工程安徽省林业增绿增效行动重点造林工程主要包括长江防护林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石质山造林与矿区植被恢复工程等。一、长江防护林工程1992年5月经林业部批准,安徽正式纳入全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一期工程范围,2001年我省又成功争取国家长防林二期工程,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工程区内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规划在年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6.67万公顷,实施范围包括长江、淮河、新安江干流及其支流生态敏感区域。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我省自2002年起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省份,截止2013年我省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76.9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55.70万公顷,封山育林21.23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总体情况良好,成效显著。2014年国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结合我省坡耕地现状,规划在年完成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05万公顷,实施范围包括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区域及生态敏感区域,如大别山、皖南山区及江淮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三、石质山造林与矿区植被恢复工程石质山是指岩裸面积比例超过30%以上或表土为未完全分化的C层土的的石质山地和石漠化土地。我省主要指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岗地上的石质山地。矿区植被恢复是指通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采矿活动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使地质环境达到稳定、生态得到恢复、景观得到美化的过程。规划在年继续实施石质山造林与矿区植被恢复工程,共完成石质山造林与矿区植被恢复2万公顷。第三节 &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安徽农田集中分布于平原农区,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和淮河以南平原区、长江干支流两岸的沿江平原区、江淮之间与丘岗交错排列的农区。我省农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集中,文化发达,交通便利,是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总面积、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5.5%、88.6%和82.7%。平原地区造林以农田林网建设为主,结合四旁植树、农林间作、成片造林,初步建成“带、网、片”相结合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为保障农业优质高产稳产,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筑牢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必须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一、建设任务开展农田林网修复工程,构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到2021年,建成林网庇护农田面积68.00万公顷,其中新建林网庇护农田34.67万公顷、修复林网庇护农田33.33万公顷。规划全省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区涉及全省13个市、48个县市区,各县(市、区)农田林网建设任务详见附表3。二、建设标准和要求(一)网格大小相邻两条主林带间的有效防护距离一般为树高的20~25倍,相距400~600米。相邻两条副林带的间距一般为300~400米。主副林带构成的网格面积为13.33~26.67公顷。在考虑合理利用土地和因害设防的前提下,林带适宜占地比率为2%~l0%。(二)林带走向在规划设计时,主林带与主害风的方向尽量要做到垂直。当林带设计与现有的路渠等设施结合时,主林带与主害风方向的交角一般应不大于30度;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起防护次要害风的危害作用。(三)林带宽度主林带宽度为8~16米,副林带方向与主林带垂直,林带宽度为4~8米。(四)林带结构农田防护林一般应具有主要树种、辅助树种或灌木树种组成的多层林冠的林带。第四节 &森林创建工程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森林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推进我省城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到2016年底,全省池州、合肥、安庆、黄山、宣城、六安等6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省级森林城市46个、省级森林城镇454个,创建森林村庄3379个。年,我省将继续深入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森林长廊创建活动,新增4个国家森林城市、20个省级森林城市、200个省级森林城镇、750个森林村庄,着力创建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新建森林长廊示范段3000千米。&第六章 &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安徽省森林资源总量已呈现持续快速稳步增长,但林地生产力不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森林生态功能较弱、生物多样性下降、森林生态群落逆演替等质量问题仍较为突出,提升森林质量已经成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第一节 &新造林保育一、建设任务到2021年,完成新造林和未成林地抚育总面积32.93万公顷。其中新造林地抚育20.00万公顷,未成林地抚育12.93万公顷。二、建设布局新造林地和未成林地抚育涉及全省105个县(市、区),按照任务量大小分类如下:新造林地和未成林地抚育任务在1万公顷以上的县市区包括:东至县、定远县、无为县、寿县、霍邱县、肥东县等6个县市区。新造林地和未成林地抚育任务在0.67—1万公顷的县市区包括:濉溪县、巢湖市、南陵县、泾县、天长市、凤阳县、贵池区、长丰县、太湖县等9个县市区。新造林地和未成林地抚育任务在0.33—0.67万公顷的县市区包括:祁门县、庐江县、埇桥区、明光市、宣州区、芜湖县、利辛县、当涂县、来安县、和县、怀宁县、望江县、青阳县(含九华山区)、金安区、金寨县、南谯区、涡阳县、蒙城县、郎溪县、五河县、谯城区、广德县、肥西县、怀远县、临泉县、颍上县等26个县市区。新造林地和未成林地抚育任务在0.33万公顷以下的县市区包括:旌德县、阜南县、太和县、霍山县、全椒县、灵璧县、宿松县、义安区、含山县、舒城县、鸠江区、黄山区(含黄山风景区)、宁国市、休宁县、泗县、枞阳县、潜山县、固镇县、繁昌县、石台县、叶集区、瑶海区、颍东区、凤台县(含毛集区)、颍泉区、界首市、颍州区、潘集区、桐城市、大观区、砀山县、黟县、岳西县、弋江区、宜秀区、萧县、博望区、淮上区、三山区、琅琊区、禹会区、绩溪县、大通区、迎江区、裕安区、包河区、铜陵市郊区、雨山区、田家庵区、杜集区、屯溪区、相山区、谢家集区、歙县、花山区、烈山区、龙子湖区、镜湖区、庐阳区、蜀山区、蚌山区、铜官区、徽州区、八公山区等64个县市区。三、建设标准和要求新造林应加强幼树保护并进行及时抚育,从造林当年开始连续抚育3年,抚育措施包括松土、除草、培土、扶正、修枝、定干、防治病虫害,第一年二次,第二年二次,第三年一次;时间安排在5月和8月左右,抚育时做到不伤根、不伤皮、不伤枝,内浅外深,逐年加深。对当年造林成活率达不到85%或分布不均匀的造林地应及时用大苗补植。对未成林地根据其造林年度连续抚育到满3年,抚育措施同新造林地抚育,对造林保存率达不到80%的小班需要采用高规格苗木进行补植。第二节 &中幼林抚育一、建设任务到2021年完成中幼林抚育总面积73.81万公顷,其中:公益林22.20万公顷,商品林51.61万公顷。二、建设布局中幼林抚育涉及全省104个县(市、区)以及黄山市林科所和马鞍山市林场,按照任务量大小分类如下:中幼林抚育任务在2万公顷以上的县市区包括:金寨县、霍山县、祁门县、舒城县、石台县、东至县、砀山县、岳西县、宁国市、泾县、贵池区等11个县市区。中幼林抚育任务在1—2万公顷的县市区包括:太湖县、休宁县、黄山区、黟县、歙县、潜山县、南谯区、广德县等8个县市区。中幼林抚育任务在0.33—1万公顷的县市区包括:明光市、萧县、南陵县、青阳县、裕安区、肥东县、含山县、全椒县、金安区、绩溪县、凤阳县、庐江县、无为县、蜀山区、肥西县、桐城市、定远县、巢湖市、来安县、繁昌县、包河区等21个县市区。中幼林抚育任务在0.33万公顷以下的县市区包括:铜陵市郊区、宣州区、徽州区、埇桥区、长丰县、义安区、宜秀区、霍邱县、旌德县、和县、宿松县、庐阳区、芜湖县、五河县、鸠江区、大通区、怀宁县、烈山区、禹会区、屯溪区、望江县、当涂县、怀远县、龙子湖区、九华山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博村林场、颍上县、蚌山区、谢家集区、田家庵区、博望区、镜湖区、瑶海区、阜南县、凤台县、太和县、琅琊区、临泉县、界首市、枞阳县、颍州区、弋江区、雨山区、杜集区、花山区、铜官区、颍东区、相山区、夹沟林场、大观区、颍泉区、淮上区、固镇县、毛集区、利辛县、寿县、涡阳县、蒙城县、天长市、泗县、三山区、濉溪县等64个县(市、区),以及黄山市林科所和马鞍山市林场。三、建设标准和要求(一)公益林1、对飞播或封山而成的马尾松林实行“疏针补阔”:禁采林中阔叶乔木,尽量保留林下灌木,优选培育萌芽更新的阔叶乔木树种丛生萌条,清除林中藤本植物、芭茅等宿根性草本植物,并促进阔叶乔木树种天然下种更新;加大对高密度马尾松林的间伐强度,促进林下阔叶树种子萌发和萌条生长,加速形成马尾松和阔叶树异龄混交状态。2、对乔木树种不明显的次生阔叶林实行“疏灌补乔”:禁采林中残存的阔叶树与上层乔木,保留其天然下种能力,清除林中藤本植物、芭茅等宿根性草本植物,促进乔木树种天然下种更新;抚育间伐林中有长成乔木潜力的丛生植株,合理保留与培育健壮植株;对立地条件较好但乔木树种很少的次生阔叶灌木林和灌丛地,采取沿等高线水平带状间伐、补植或补播乡土优良阔叶乔木树种,加强抚育,以形成乔灌结合的混交林。3、对人工针叶纯林,包括石灰岩山地的柏类林分、江淮丘陵区的松类林分,在加强针叶树抚育间伐的同时,保留和培育林中阔叶乔灌木,并适当补植乡土阔叶乔木;对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人工营造的杉木与松类林分,缓解林木竞争与分化状况,提高保留木的生长量与质量;并利用杉木和松类的天然下种与萌芽更新能力,逐步形成多龄级、多层次的林分,或通过间伐并补造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到2021年重点对22.20万公顷树种林龄林层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较低的重点公益林,实施抚育、间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技术措施,增加林分中乡土乔木阔叶树种,提高林木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二)商品用材林1、明确培育目标,分别纤维材、建筑用材、大径材等进行定向培育。2、中幼龄林抚育主要措施为修枝、间伐和病虫害防治。具体技术措施,参照杨树、杉木、马尾松、湿地松、阔叶树等中幼龄林抚育间伐技术规程执行。加强商品用材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蓄积,增强林地生产力,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职工增收。到2021年完成51.61万公顷商品用材林中幼林抚育。第三节 &经济林培育一、建设任务到2021年,完成经济林抚育总面积30.43万公顷。二、建设布局经济林抚育涉及全省104个县(市、区)和2个国有林场,按照任务量大小分类如下:经济林培育任务在0.67万公顷以上的县市区包括:歙县、宁国市、祁门县、砀山县、金寨县、岳西县、广德县、舒城县、霍山县、休宁县、萧县、宣州区、裕安区等13个县(市、区)。经济林培育任务在0.07—0.67万公顷的县市区包括:潜山县、黄山区、绩溪县、石台县、泾县、黟县、埇桥区、徽州区、郎溪县、太湖县、金安区、烈山区、桐城市、宿松县、东至县、庐江县、谯城区、霍邱县、贵池区、南谯区、杜集区、义安区、阜南县、旌德县、肥西县、全椒县、长丰县、涡阳县、大通区、巢湖市、无为县、肥东县、濉溪县、南陵县、怀宁县、青阳县(含九华山区)、来安县、相山区、繁昌县等39个县(市、区)。经济林培育任务在0.07万公顷以下的县市区场包括:八公山区、包河区、芜湖县、禹会区、凤阳县、太和县、定远县、含山县、当涂县、临泉县、明光市、枞阳县、凤台县(含毛集区)、屯溪区、灵璧县、寿县、庐阳区、谢家集区、怀远县、五河县、宜秀区、望江县、固镇县、蜀山区、颍上县、颍东区、花山区、蚌山区、界首市、田家庵区、泗县、和县、叶集区、颍泉区、蒙城县、利辛县、潘集区、大观区、三山区、铜陵市郊区、琅琊区、鸠江区、天长市、淮上区、瑶海区、博望区、雨山区、龙子湖区、镜湖区、弋江区、铜官区、颍州区等52个县(市、区),以及博村林场和夹沟林场等2个国有林场。三、建设标准和要求(一)培育重点对象选择有一定知名度和生产规模、具有市场开发前景和特种效能的特色经济林树种为重点抚育对象,主要有:(1)干杂果类:枣(繁昌长枣、宣州水东蜜枣、贵池焦枣)、柿子(凤阳、临泉贡柿)、枇杷(歙县三潭)、石榴(怀远县和淮北市)、山核桃(宁国市、绩溪县、歙县、旌德县、金寨县、霍山县)、香榧(黟县、休宁县、黄山区、徽州区、宁国市、旌德县)、薄壳山核桃(全椒县、利辛县、望江县、长丰县、无为县);(2)木本药用类:木瓜(宣州区)、山茱萸(石台县)、杜仲(滁州市、池州市);(3)条类:阜南、霍邱、寿县等地杞柳、紫穗槐;(4)青檀(黄山、池州和宣城市的石灰岩山场青檀林)。(二)主要措施结合实施相关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等项目,通过经营培育和品种改良,分级建立示范基地,带动建设一批有市场前景、较高品质和较高产量的特色经济林基地。1、加强林地管理对产前期经济林,因株行距离较大,以间种农作物、绿肥等为主要抚育措施,并在营养生长期及时松土除草、施肥灌溉保证幼林快速生长。对初产期经济林,要进行土壤肥力检测,进行合理肥水管理。为增加林地肥力,采用间种绿肥或割绿肥压青,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对瘠薄土壤尤为重要。对盛果期经济林,应加强土壤耕作管理,并通过施肥、灌溉管理来提高林地生产力,特别是做好夏铲和冬垦工作。夏铲就是在夏季经济林木及杂草生长旺盛季节,铲除杂草,避免与林木争夺水分、养分。夏铲要及时浅锄(深度10 cm左右),铲下的杂草堆放在树根周围,使其腐烂分解,夏铲每年都要进行。冬垦(深垦)就是在冬季深挖,深度20 —25 cm,将土壤大块挖翻起来,让其冬季风化。冬垦能起到加深熟化土壤作用。冬垦可3—4年进行1次,冬垦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有利林木根系生长。施肥是提高经济林木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施肥数量应根据树种、树龄和林地土壤肥力情况而定。尽量以有机肥为主,有条件的地方施行测土配方施肥,基肥施用要早,追肥要巧。追肥可在花前、花后和幼果时施用。为增强林地固氮能力,在间种豆科植物的同时,接种根瘤剂或培带菌根菌的土壤,及时适量灌水是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2、及时修剪整形对结果期经济林,应及时修剪整形,以调节树体合理结构。对衰退期经济林应及时复壮更新,更新方法有主枝更新和主干更新。经更新复壮后,可以延长植株结果寿命,推迟衰老;由于老树有强大的根系,经过更新修剪后,很快会恢复结果。第四节 &竹林抚育一、建设任务到2021年,竹林抚育总面积39.82万公顷,其中:毛竹林29.82万公顷,其他竹林10.00万公顷。二、建设布局竹林抚育任务涉及全省83个(县市区),按照任务量大小分类如下:竹林抚育任务在1万公顷以上的有:广德县、宁国市、霍山县、泾县、黄山区(含黄山风景区)、休宁县、金寨县、宣州区、歙县、裕安区、东至县、贵池区、绩溪县等13个县市区。竹林抚育任务在0.33—1万公顷的有:黟县、祁门县、青阳县(含九华山区)、旌德县、石台县、潜山县、舒城县、郎溪县、繁昌县、宿松县、太湖县、岳西县、徽州区等13个县区。竹林抚育任务在0.035—0.33万公顷的有:无为县、庐江县、南陵县、义安区、枞阳县、南谯区、金安区、花山区、芜湖县等9个县区。竹林抚育任务在0.035万公顷以下的有:蜀山区、霍邱县、屯溪区、博望区、含山县、全椒县、桐城市、阜南县、铜陵市郊区、三山区、明光市、琅琊区、巢湖市、宜秀区、叶集区、望江县、凤阳县、雨山区、当涂县、萧县、和县、太和县、来安县、定远县、怀宁县、肥西县、大通区、灵璧县、埇桥区、颍上县、临泉县、铜官区、蒙城县、天长市、肥东县、大观区、鸠江区、田家庵区、颍泉区、利辛县、凤台县、寿县、濉溪县、界首市、弋江区、蚌山区、镜湖区、禹会区等48个县区场。三、建设标准和要求以竹林面积0.67万公顷(10万亩)以上的26个县(市、区)为重点,加强现有竹林经营培育,带动竹林经营水平整体提升,到2021年使全省竹林立竹度提高到3000株/公顷以上;笋材两用林立竹度达到2550株/公顷,年产笋达到750公斤/公顷以上;笋用竹年产笋达到7.5吨/公顷。年竹材产量达1亿根,竹产业加工能力和年产值均有较大提高。第五节 &退化林修复一、建设任务退化林指受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诱导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的林分总称。到2021年全省退化林修复总面积20万公顷。二、建设布局退化林修复涉及全省101个县(市、区)以及黄山市林科所、博村林场、马鞍山市林场,按照任务量大小分类如下:退化林修复任务在0.67万公顷以上的县市区包括:金寨县、霍山县、岳西县、太湖县、休宁县、歙县、祁门县、砀山县、东至县、舒城县等10个县市区。退化林修复任务在0.07—0.67万公顷的县市区包括:石台县、宁国市、黟县、黄山区、泾县、潜山县、贵池区、萧县、绩溪县、桐城市、青阳县(含九华山区)、金安区、埇桥区、裕安区、宣州区、明光市、肥东县、庐江县、凤阳县、宿松县、巢湖市、全椒县、旌德县、无为县、枞阳县、徽州区、义安区、南陵县、定远县、广德县、南谯区、含山县、郎溪县、和县、来安县、阜南县、肥西县、长丰县、五河县、宜秀区、霍邱县、颍上县、繁昌县、怀远县、怀宁县等45个县市区。退化林修复任务在0.07万公顷以下的县市区包括:潘集区、铜陵市郊区、蜀山区、大通区、庐阳区、望江县、屯溪区、禹会区、芜湖县、包河区、烈山区、龙子湖区、当涂县、界首市、谢家集区、田家庵区、八公山区、博望区、涡阳县、瑶海区、泗县、杜集区、蒙城县、颍东区、利辛县、凤台县、寿县、花山区、临泉县、鸠江区、固镇县、颍泉区、大观区、淮上区、雨山区、毛集区、铜官区、谯城区、琅琊区、颍州区、太和县、天长市、镜湖区、濉溪县、弋江区、三山区等46个县区,以及黄山市林科所、博村林场、马鞍山市林场。三、建设标准和要求重点对现有林中立地条件好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林分,结构简单且生长已呈现下降的林分,目的树种不明确、林分结构简单、错过抚育经营时机的人工林或利用价值较高的林分,通过林间隙地散状补植补造,片状、条状、带状造林等经营措施,将纯林定向修复为复层异龄混交林,改变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培育优质、高效的珍稀树种用材和大径材。现有林改培,按照《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规程》规定执行。林冠下造林依据《造林技术规程》(GB/T)规定执行。根据目的树种林木分布现状,保留目标树,伐除干扰树,确定补植树种,营造目的树种为主体的林分或混交林。补植要点可采取抽针补阔、间针育阔、栽针保阔等方法。选择幼龄耐庇荫的阔叶树或珍稀树种,能够在林冠下正常生长发良,以利于树种结构优化,重点培育珍稀和大径级用材林。现有林改培选用苗木,以2年生以上优质壮苗为主。第六节 &大径材培育大径材培育是以保障木材安全、稳定市场供给、调剂市场需求为主要目的,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金融支持、主体担保,企业经营、林农受益”原则,在水土光热条件较好的适宜地区,借鉴林业世界银行项目契约式和造林模型管理经验,利用好国家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渠道,完善财政贴息激励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储备林投资、运管和管理,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以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为培育目标的森林培育模式,这是关乎我国木材资源安全的国家储备林。一、建设任务根据我省2014年国家储备林划定成果,全省大径材培育总面积7.97万公顷。各县市区大径材培育任务详见《安徽省国家储备林划定成果》。二、建设布局我省大径材培育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地区的积极性高、现有林资源丰富、木材增量潜力大、技术支撑能力强的区域,包括岳西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池州市贵池区、石台县、东至县、青阳县、黄山市黄山区、祁门县、休宁县、歙县、黟县、宣城市宣州区、绩溪县、旌德县、泾县、郎溪县、霍山县、金寨县、庐江县、滁州市南谯区、全椒县、定远县等24个县(区)和国有管店林业总场、国有沙河集林业总场2个县级国有林业总场,共82个培育主体(其中64个国有培育主体、18个其他形式的培育主体)。根据地理位置和培育树种分布,分为三大片:皖东片:含5个县级单位(包括3个县和2个林业总场)15个培育主体(12个国有培育主体和3个其他形式的培育主体)。培育面积2.77万公顷。主要树种为马尾松、麻栎、湿地松等。皖西片:含7个县级单位,21个培育主体(15个国有培育主体和6个其他形式的培育主体)。培育面积1.70万公顷。主要树种为黄山松、杉木、麻栎等。皖南片:含14个县级单位,46个培育主体(37个国有培育主体和9个其他形式的培育主体)。划定面积3.51万公顷。主要树种为杉木、马尾松、枫香、麻栎、苦槠等。三、建设标准和要求(一)集约人工造林选择水热条件好、立地指数高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等宜林地和非林地,采用优良种源、无性系培育的壮苗,采取最新林业科技成果组装配套的集约经营措施,开展大径材基地建设,以达到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二)现有林改培重点对现有林中立地条件好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林分,结构简单且生长已呈现下降的林分,目的树种不明确、林分结构简单、错过抚育经营时机的人工林或利用价值较高的林分,通过林间隙地散状补植补造,片状、条状、带状造林等经营措施,将纯林定向修复为复层异龄混交林,改变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培育优质、高效的珍稀树种用材和大径材。(三)中幼林抚育对有培育前途、木材增产潜力较大的中、幼龄林,采取间伐、修枝、除草割灌、施肥等抚育活动,以及近自然经营措施,砍劣留优,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提高木材蓄积量,加快林木生长速度,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林分质量。(四)大径材基地建设所谓大径级材基地指培育的立木平均胸径要达到30cm以上,丰满通直,立木大径级材的出材率达到40%以上。我省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具备发展大径级材的先决条件。应积极发展杉木、黄山松、枫香、麻栎等大径材基地。(五)优良珍贵树种大径材培育培育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对现有林分进行改造,即将原本以生产中小径材为经营目标的林分,通过实施合理的采伐,培育成大径级材;第二,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珍贵优良阔叶用材树种营建大径级用材林。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1、现有宜林地培育大径级材。选择水热条件好、立地指数高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等宜林地和非林地,选择优良珍贵树种,采取大径材培育技术措施,定向培育优良珍贵树种大径材。2、对现有人工商品用材林进行群体培育。通过选择立地条件好,可培育成大径级材的林分进行抚育间伐或在人工纯林中实施疏针补阔、疏软阔补硬阔,将人工纯林群体改造、培育成大径级材,这也是改造现有人工商品林的最佳途径。3、封山育林,定向培育。在实施封山育林的区域,选择能培育成大径级材的目的树种,有目的地伐除非目的树种,通过人为干预促进目的树种的定向培育,或在人工林中树冠下采用补植造林的方式进行大径级材的培育。可采取近自然经营的方式,宜于实行多林种、多树种混交。4、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个体培育。公益林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实施了森林资源保护,珍稀树种和大径级材资源相对丰富。在公益林区挖掘珍贵大径级材资源,有目的地培育珍贵大径级材。&第七章 &实施绿色产业富民工程安徽林业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林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林业产业不断培育发展,已基本形成木材加工及林产工业、商品用材林培育、竹林培育利用、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等八大林业重点产业,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持续快速提升。2016年,全省实现林业产业产值319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9:49:22。第一节 &建设任务充分挖掘林业产业在绿色发展中的优势和潜力,以政策引导、示范引领、龙头带动为抓手,发展特色产业,扶持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产业品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1年,全省扶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00家左右,实现林业总产值5000亿元以上。一、强化林业资源培育按照林业产业区域布局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森林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加快森林抚育经营工程建设,加强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改造,努力提高林地产量和效益;加快木本粮油产业发展,推进油茶、核桃等木本粮油高产稳产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苗木花卉等基地建设,推进布局区域化、栽培品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生态资源和林地产出;加强商品用材林的发展,积极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特色工业原料林基地和珍稀树种、大径级战略储备用材林培育基地,不断增强林业资源战略储备和林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支持贫困地区依托林业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名特优经济林特色基地,促进林农脱贫致富。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落后产能改造和技术升级,推进精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全面构建技术先进、生产清洁、循环节约的新业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推进林产工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加快由粗放经营为主的初级加工业向集约经营为主的精深加工业转变,促进林业企业做大、做精、做优、做强。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林业生物产业、生物质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具有森林旅游特点和地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发展集旅游、医疗、康养、教育、文化、扶贫于一体的林业综合服务业。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培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三、加强林业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自主创新和质量管理能力,争创中国名牌、驰(著)名商标、绿色食品、地理标志、森林产品标志等,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影响好、竞争力强、知名度高、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绿色产品知名品牌,形成以名牌产品带动的林业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增强林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林业产业标准化体系,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标准化工作,以林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逐步建立涉及产前、产中、产后,从种子种苗到品牌林产品的标准体系。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将标准化贯穿于生产、经营等全过程。积极推进森林认证体系和林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加强省经济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积极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强化市场监管,稳步推进林业产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宽企业在国内外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企业影响,提升企业知名度。四、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按照“做大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原则,加大林业加工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快实施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鼓励支持集群重点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靠大联强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打造一批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培育一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全面开展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认定工作,到2021年将评定并扶持1100家左右林业龙头企业。加强对省级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指导,在规划、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服务,在基地建设、林地利用、林业财政金融保险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落实中央关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对省级龙头企业实行动态评价管理,建立和完善淘汰机制,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素质,增强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积极推动组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联盟。五、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打造池州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充分利用这一交易平台,依托“互联网+”发展林业产业,拓宽林产品销售渠道,把优质特色林产品和优质森林旅游产品推向社会大众。推进林业商业模式创新,鼓励林业产业零售企业利用互联技术推进实体店铺数字化改造,开展全渠道营销,由商品销售为主转向商品+服务并重。支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接电子商务平台,有效衔接产需信息,推动林产品线上营销与线下流通融合发展,鼓励林业生产资料经销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促进林业生产资料网络营销。建设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在林业产业中的应用,培育林业产业新业态。推进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大力推动森林旅游、生态娱乐等生活服务业在线化,培育服务新业态。六、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化林业产权制度,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激发林业活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要求,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积极培育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林场为基础的紧密型的新型现代林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差别化森林保险产品特别是商品林保险产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龙头企业联林带户机制,研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林业生产性服务。支持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积极拓展业务,完善农村户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功能,促进林权流转及抵押担保收储等线上线下服务。积极发展林业电子商务,探索发展碳汇林业,健全林产品交易市场服务体系。第二节 &产业布局根据我省地形地貌特点和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在充分考虑各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尊重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引导林业产业区域聚集、转型升级。打造“一群、一区、两带”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推进林业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态势。“一群”,即皖北用材林生产及木材精加工集群“一区”,即沿江江淮木本油料及花卉苗木基地建设提升区“两带”,即皖西大别山区森林旅游及特色经济林发展带、皖南山区森林旅游及特色林产品高效发展带。第三节 &重点建设项目一、木本油料项目以皖南、皖西两大山区为中心大力发展油茶基地。在皖南以沿天目山脉的宁国、绩溪、歙县为中心,在皖西大别山区以金寨、霍山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大力发展山核桃基地。以阜阳、宿州、亳州、滁州和黄山等市为重点积极发展薄壳山核桃基地。以黄山、宣城、池州为中心建设区域大力发展香榧基地。以亳州、阜阳、铜陵、芜湖、六安等市为中心积极发展油用牡丹基地。以合肥、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和安庆市的部分县(市、区)为重点,打造沿江江淮木本油料基地建设提升区。按良种化建园、规范化生产、市场化引导、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群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油茶、山核桃、薄壳山核桃、油用牡丹、香榧等木本油料基地,对低产低效林进行有效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将科技作为提升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有力促进林农增收。到2021年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发展到33.89万公顷,建成39个油茶、薄壳山核桃、山核桃、香榧、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生产重点县,126个重点乡镇,年产木本食用油6万吨左右。二、特色经济林项目在黄河故道及淮北地区重点发展以苹果、梨、石榴、葡萄为特色的水果基地,沿淮地区重点发展杞柳及加工基地。在江淮丘陵地区重点发展枣、桃、杏、柿等水果基地。在宣城、池州、黄山、芜湖等皖南山区和沿江地区重点发展青檀、蜜枣、枇杷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在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以及滁州和沿江地区发展山茱萸、杜仲、望春花、宣木瓜等为主的木本中药材基地。鼓励各地根据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林产业及加工业基地。以皖西大别山区的六安市、安庆市和皖南山区的宣城市、池州市、黄山市为重点,积极打造皖西大别山区特色经济林发展带和皖南山区森林旅游及特色林产品高效发展带。按照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要求,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扩大种植规模,加强低产低效经济林更新、改造,大力推广特色经济林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新模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在特定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林基地。到2021年全省新建特色经济林基地3.18万公顷,重点发展一批品种优良、技术集约、管理先进的标准化生产园区,打造一批面积在35公顷以上的省、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对现有15万公顷低产经济林进行优化改造。三、苗木花卉项目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要求, 进一步引导和优化产业布局。以“中国(合肥)中部花木城”为平台,构建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皖中、皖南、皖东、皖西、皖北五大苗木花卉产业区,打造包括合肥、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和安庆市的部分县(市、区)沿江江淮花卉苗木基地建设提升区,努力形成技术先进、品种优良、服务便捷、信息畅通的现代化优质苗木花卉基地。充分利用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已具一定影响力的合肥和芜湖两大苗木花卉市场,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季节特色明显的特色花卉苗木,提升苗木花卉产业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优良观赏苗木和花卉,以培育优质绿化苗木和特色花卉为重点,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苗木花卉需求。积极开发、合理利用乡土野生竹藤花卉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特优新品种。到2021年全省建成10个全国领先的优质高效苗木花卉示范基地,全省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3.33万公顷以上,基本实现林木种苗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实现苗木花卉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四、商品用材林培育项目淮北地区重点建设以杨树为主的人造板原料林基地,同时注重香椿、苦楝、国槐、楸树等乡土树种的培育。淮河以南地区重点建设的树种包括杉木、马尾松、国外松、栎类、枫香等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加快特殊林木和珍稀树种培育。在皖南和大别山区利用树木的天然下种和萌芽萌蘖能力,对具备封育条件的疏林地、灌丛地等,采取限时封禁和相应的育林技术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逐步恢复珍稀树种的森林植被。立足于各地资源优势,加大商品用材林培育。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以全面提高基地木材产出率、解决我省木材需求和保障木材安全为目标,以新造、低产林改造及现有林定向培育为主要方式,集约化经营。加强特殊林木和珍稀树种培育,完成特殊林木和珍稀树种林2万公顷,建设林木良种繁育基地6个,新育苗面积700公顷。同时,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区,积极发展麻栎、青檀、黄连木、油桐、乌桕为主的原料林1万公顷,进行低产低效林改造2万公顷。五、竹林培育利用项目重点建设广德县、宁国市、黄山区和霍山县四个“中国竹子之乡”,并加快金寨、黟县、歙县、休宁、祁门、东至、贵池、泾县、宣州等县(市、区)竹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以霍山、金寨、潜山等县为重点的皖西竹产业加工集中区和以广德、宁国、旌德、泾县、宣州、休宁、黄山等县(市、区)为重点的皖南竹产业加工集中区。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广德、宁国等竹林生产重点县(市、区)竹林增产增效暨竹子科技示范园建设面积和范围,带动各地竹农大力开展毛竹新造和垦复,因地制宜地开展红壳竹、元竹等基地建设。以科技为依托,实行新造和扩鞭相结合,大力发展竹林资源,以竹林垦复为重点,开展丰产技术措施落实和竹农的培训,加大各类优质高效原料林基地建设力度。注重整合优化竹加工业,大力筹建和引进先进产品生产线和生产工艺,重视新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力宣传和组织规划竹林旅游和竹文化建设,发展独具特色的竹文化环境和旅游资源。年通过新造和扩鞭、扩园,新增竹林3万公顷,完成现有竹林质量提升7万公顷,使全省竹林面积达到70万公顷,年产竹材突破2.0亿根、元杂竹45万吨、竹笋40万吨。六、林下经济项目&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以发展林下种植业、生态旅游等为重点,建设五大特色林下经济示范片,即沿淮淮北林下中药材与蔬果种植示范片、沿江苗木种植与生态旅游休闲示范片、江淮丘陵种植养殖示范片、大别山区中药材种植与林产品采集加工示范片、皖南山区中药材种植、林产品采集加工与森林旅游示范片。充分利用森林中的石斛、茯苓、天麻、蕨类、野山笋、食用菌、西洋参、中草药等天然和人工培植资源,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间采集和生态旅游等,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发展皖北地区、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的森林蔬菜、森林果品和森林药用植物等有机食品,实行林菜、林药、林粮、林草、林禽、林畜等林地立体经营,努力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2021年全省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183.96万公顷,全省创建500个林下经济示范点,打造以林下经济为主体的30个现代林业示范区,林下经济产值在2016年基础上年均递增10%以上,直接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林农人均收入实现翻番。七、木质资源利用项目在以阜阳、宿州、亳州、淮北市,滁州和六安市的部分县(市、区)为发展重点,打造皖北用材林生产及木材精加工集群。以滁州、宣城市为发展重点,建设以麻栎、松类和杨树为主的皖东、皖东南地区木地板、木托盘、中高密度纤维板等木材加工产业集中区;以安庆市和六安市为发展重点,建设以松类、杨树等为主的皖西地区纸浆、人造板、木地板、木门等木材加工产业集中区。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重点,不断提升木材加工业品的质量和档次。着力在木材精深加工、毛竹、油茶、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林木生物质能源、森林旅游、苗木花卉、森林食品和药材等主要林业产业的现有企业中,选择参加农户多、经营规模大、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着力打造木竹资源综合利用优势产业集群,聚焦林产品精深加工,推进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力争到2021年,全省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100家左右,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50家,超5亿元的100家,超亿元的350家,超5000万元的500家,各类企业均占一定比例。八、森林旅游与康养项目打造以六安、安庆为主的皖西大别山森林旅游带和以宣城、池州、黄山为主的皖南山区森林旅游带,全省建成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00处,其中在国内外享有较大影响的重点森林公园10处,打造8条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一批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基地及生态露营地,实现年接待游客5000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社会产值300亿元。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步伐,提高森林风景资源质量,完善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培育和形成以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为主体,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生涯规划书10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