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古代长度计量单位位雉的计算方法

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更新于& 21:46
《圣经》中有大量的以色列度量衡单位,它们以奇特的方式验证了不同文明间的血缘关系。出现频率最高的有:重量单位&&他连得、舍客勒、季拉;长度单位&&肘、虎口、掌;容量单位&&升、斗、歌珥等。长度单位: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参照物。《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一个成年男子的身高被定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说。以色列的&肘&(cubit、cubitum、elbow)就是一个身体单位。肘尺,又叫腕尺。自肘至中指端,约长18至22英寸。1英寸约为2.54厘米,&1肘&约为46-56厘米。腕尺这一长度单位,在不同的地区会有所变化和调整。比如,高身材的白种人和相对较矮的黄种人的尺度就有所不同。很可能:1以色列&肘&&=2(战国)尺= 46厘米。但由于年代久远和&肘&本身的不确定性,现已无法获得准确的数据了。《圣经》里还有一个从人身体发展出来的长度单位&&&虎口&,英语叫&span&。这就是中国人通常说的&拃&,即手掌全部打开后拇指尖与中指尖之间的最大距离。在西方,&虎口&是个有具体固定尺寸的度量单位:1&虎口(span&)= 23厘米。中国的1(战国)尺 恰好也是23厘米!所以,1以色列&虎口&(&span)=1(战国)尺。换言之:1以色列肘= 2以色列虎口=2(战国)尺。古代中国长度单位与古代以色列长度单位竟如此之相同。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吾深疑之。在古代中东地区,还有另外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即&掌宽&(hand、hand breadth),约7.7厘米。中国商代的1尺恰好为15.8厘米。也就是说,2(以色列)掌宽= 1(商代)尺。中国的度量衡单位与国际通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多为整数,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全人类源自同一个文明体系。 现在的米制来自法国,&一米等於光在真空中1/秒所通过的距离&。换句话说,光速=米/秒。之所以称为&米&,是因为meter的缘故。中国的三尺恰好等于一米。英国长度单位是&foot&(脚),即英尺。很明显,这最初是一个自然尺度,即一个成年男子脚的长度。英寸也是一个&自然&度量单位:来源于三个大麦粒的长度,约合2.54厘米。英国还有个叫做&码&(yard)的长度单位,1码= 0.914米=2(中国清朝)&步&。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1&庹&大约折合今天的5&市尺&。中国还有一个长度单位叫做&墨&,也折合5市尺。1墨即等于1庹。或许由于方言的原因,古人对同一长度单位却有着不同的叫法。中国的度量衡多出现在商代之后,战国时比较纷繁,秦通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步&的标准不尽一致,&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1(中国)&寻&= 8尺=1.6米。万里之外的英国也有一个长度单位叫做&英寻&(fath)。1英寻= 2码= 1.8米。英寻与中国寻之间仅差0.2米!他们或许出自同一个起源。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7尺=东汉末的5尺6寸。1中国&引&= 1.8米= 1英国&寻&。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称作&轨&。古制,八尺一轨。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迹。中国的&步&是个动态长度,而英国的英尺(foot)则是个静态长度,即成年男子一脚的距离。中国1步= 1寻= 2跬。&倍寻为常&。所以,1&常&=2&寻&。古人在度量衡方面明显有&2进位&的倾向,依次为&5进位&、&8进位&和&10进位&。无独有偶,以色列度量衡单位的进位习惯也同样如此。这可被视为全球出于同一文化起源的另一佐证。古人之所以偏爱&2进位&,是因为它最简单;之所以选择&5进位&,则因为人手有五指,乃最为便利的计算工具。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之说。1&扶&实际上就是四指并拢的宽度。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面提及的一个以色列单位:&掌宽&。他们是完全一致的。同时,1 span(掌宽)又等于&4英寸。换言之:不仅1(中国)&扶&=1(以色列)&掌宽&,而且1(中国)&指宽&还等于1(英国)&英寸&。1(以色列)掌宽= 7.7厘米;1(商代)尺= 15.8厘米;1英尺= 30.5厘米。也就是说:1英尺= 2(商代)尺= 4(以色列)掌宽。中国3市尺恰好等于1公尺,这一点很是耐人寻味。中国2华里等于1公里,也显得有些过于巧合。在所有度量衡中,长度单位使用得最早,也最为广泛,然后才是&量&和&衡&。古人最起码在5000年前就已经有比较固定的长度单位了。因为那时金字塔已经出现,没有精确的长度单位是难以想象的。重量单位:&他连得&(talent,又译做&塔兰特&),是古代以色列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重量单位。1&他连得&约合30公斤,等于3000&舍客勒&(shekels)。以色列的&他连得&,似乎与中国古代的&石&(念dan)有着某种对应关系。战国时期,1石= 30公斤。也就是说,1(战国)&石&&等于,甚至就是,1(以色列)&他连得&。二者的重量都在30,000克上下。它们的发音也很接近。中国的&石&,一般情况下念做&shi&,但偏偏在表示重量时读做&dan&。这或许因为,如此重的分量在古代不大可能用珍贵的金属做砝码,只能用常见而容易得到的石头来代替。但由于它最初的以色列发音为&talent&,所以按照中国人把外语名词最前面或最后面的一个音节作为简称的习惯,便称其为&石&(dan)了。其实把&talent&这个词连读时,其发音还真的同&dan&有些近似。&舍客勒&(shekels或shekalim),又译做&谢克尔&,乃古以色列、巴比伦等地的重量或货币单位。1舍客勒&约为半盎司&,即2舍客勒= 1盎司。1盎司等于31克。战国时期楚国的1&两&等于15.6克,所以1(以色列)舍克勒=1(战国)两。&两&字的发音,很可能是&shekalim&最后一个音节&lim&的简称或变异。在古代语言不确定时期,由&林&转换为&两&是很容易理解的。1(战国)&釿&(31.5克)= 2(战国)&两&。所以,1(英国)盎司=1(战国)&釿&!对于度量衡这种世界范围内的近似,甚至等同,绝不可等闲视之。这是人类远古共同文化渊源的重要信息,几乎可与人种基因等恒定因素等量齐观。假如不是文化传承使然,怎么可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约而同?另外,它们几乎全部出现于&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历史必须改写,应该承认至少从商朝开始,中国已经与中东以色列等国有着广泛的文化联系了。中国学术界目前已经承认,有一条&玉石之路&从中原大地一直通到新疆西域。&玉门&便因此而得名。其开通时间大约在商朝。1以色列&季拉&(gerahs),约合0.78克。中国战国前后的1两= 15.6克。也就是说,2(以色列)&季拉&=1/10(中国)两。实际上,1以色列&季拉&就相当于中国1&钱&的分量。因为1两= 10钱。但问题在于,目前尚未看到战国时期已经有&钱&这个重量单位的记载。战国时期的1斤=今天的1市斤。1公斤=&今天的2市斤。1(东周)&寽&= 1(战国)&斤&= 2(东周)&冢&= 250克。中国古代斤两之间最常见的是8进位,如半斤= 8两,1两= 3 x 8(楚国)&铢&等。其实还有一个重量单位叫做&釿&,本身就是&8两&的意思。古代中国16两为1斤,因此1斤= 2釿= 2 x 8两。10进位的整数也不乏其例:1镒(魏、韩) = 10釿(魏、韩)。容量单位:1(以色列)&歌铒&(measure)= 0.5&品脱&。《圣经》里有&二万歌珥&之说。也就是说:20000(以色列)歌珥=10000(英国)品脱。换言之,1(英国)品脱= 2(以色列)歌铒,1品脱= 0.5683L(公升)。1公升&= 2品脱&= 2 x 2&歌珥&。中国周制1斗= 2公升。也就是说:1(中国周制)斗= 2 X 2(英国)品脱= 2 X 2 X 2&歌珥&。1公升&= 5(周制)升。1(周制)斗= 10(周制)升。这样一个对应令人感到惊奇。1市斗= 10市升= 10L(公升)!这种&恰好相等&让人感到迷惑。考虑到古代计量工具的不严格,对比时一般不计算小数点之后的单位。《圣经》中提到的20000以色列歌珥= 10000英国品脱= 5000L(公升) = 1000(周制)升= 100(周制)斗!罢特(baths)是古代以色列的一种容量单位,今天约旦人仍在使用,一般翻译为&巴思&。它体现了古代计量单位的原始性:或许是一次洗澡水的容量。1罢特约为37-40.546公升。1(战国)&斛&= 20公升。很可能,1罢特=2(战国)斛。还发现一个整数:1楚国&筲&=今天的1公升!明清时期的1&合&= 100cc(毫升)。对应关系很是整齐。1东周斗= 1 Seir。&Seir&是个《圣经》里经常出现的地名,作为容量和重量单位如今仍被印度保留和使用着。窃以为这个计量单位一定首先出现于中东,然后才流传到印度,最后便成了中国的量衡单位&斗&。
TA共获得:
评分共:10 条
使用(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热门推荐:
&19楼百事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
举报邮箱:您的位置: &
古代城墙的面积单位——雉、堵、板
优质期刊推荐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几个问题.1.城墙的雉到底是怎样一种单位,怎样计算城墙的面积.这个字作为计量单位出自何因?2.为何题目称“伯”便是对庄公的讽刺?3.“出奔”是何意?为何《春秋》中不便称共叔段是“出奔”?4.能简要概述下春秋初期郑国的发展吗?5.“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出自何篇?结句用这句话是何用意?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中说,“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过百雉.”古代城墙的高度都按照城市的大小有不同的规定,超过了所应有的规格就是“失礼”的行为,这里是隐射共叔段有使自己封地取郑国都城而代之的野心. 2、孔子春秋原文为“郑伯克段于鄢”,伯是大哥,这里是反讽,本是兄长,却没有履行好对弟弟教育的责任. 3、出奔是逃跑,逃到外国(即“共”)避难.原文“不言出奔,难之也”说得是,孔子不说共叔段是逃亡到他国,是在责难郑庄公(“难”是责难),隐射郑庄公逼走共叔段. 4、郑国,别名奠国,国君姓姬,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根据百科原文,我概括一下就是,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个国君.第一个国君郑桓公是周宣王封的,然后在桓公三三年看出西周将亡,于是举国搬迁至东虢国和郐之间.(原本郑桓公搬迁后郑国首都在“京”,就是共叔段的封地.)后来郑桓公灭掉了不少邻国包括东虢国(“虢叔死焉”的虢叔就是东虢国的国君),将都城迁往溱洧,称为新郑.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那个)死后,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郑武公之后就是郑庄公了.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礼让三分,曾跟随郑国讨伐宋国,甚至求助于郑国.郑庄公时代的郑国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注:累死我了,括号里都是我自己联系原文的内容…… 5、《诗》,就是《诗经》,具体引自《诗经·大雅·既醉》,至于目的,大概是升华主题吧,歌颂纯孝之人,倡导孝道,毕竟这篇《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未尽教育职责,共叔段没有尊重顺从兄长,武姜又偏袒自私,虽有之前祭仲子封等忠心为主,但终归不是很……积极向上?(好吧最后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确定……只是自己理解的.)我真的打了很久啊……没有多少复制粘贴,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写的.我买的是凤凰出版社的古文观止注评版本,很多注释都是借鉴的这个上面.我们上学期才学的这一篇左传,所以还算熟悉啦!求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广东地市:
古代城墙的面积单位——雉、堵、板
  “雉”(zhi)是古代测量都城、宫室的专用单位。《礼记·坊记》载:“都城不过百雉”。《考工记》:“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制雉,城隅之制九雉”。西周时,天子与诸侯国、诸侯国与士大夫的城墙和宫室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决不允许僭(jian)越。为保证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周天子在一段时间还要到各地区巡视。
  “百雉”之过
  《左传》中有一则关于“百雉”的故事:郑武公的妻子姜氏,生了两位公子,长子就是后来的郑庄公。因生庄公时难产,所以姜氏厌恶他而偏爱次子共叔段,曾请求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可是武公不允许。后来庄公继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封地,庄公只好把“京城”这块肥地分给他。共叔段在母亲的怂恿下屡有夺权之心,自从得到京城之后,便擅自扩大城属范围,加强防卫。郑国大臣祭(zhai)仲看到后,非常担心,对庄公说:都城的大小,先王早有规定……士大夫的都城如果超过百雉,将是国家的隐患,现在京城这个地方,城墙早已超过规定范围,必然会发生叛乱。庄公对祭仲的警告表面上置之不理,暗中却早作好了准备。不久,共叔段果然在其母的内应下,发动了叛乱。胸有成竹的庄公很快就将叛乱平息了。共叔段也被赶出了国境。这个故事说明,在先秦都市的等级是用城墙规模来衡量的。
  “百堵皆兴”之歌
  古代筑墙用两块木板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就是墙的厚度,板外用绳系紧,在夹板间填满土、夯实。《诗经》中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西周时兴修宫室的盛大劳动场面:“束板以载,作庙翼翼。捄(jiu)之陾陾(reng)。度(duo)之薨(hong),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大意是说:用绳把板紧紧地束起来吧,以作宗庙(宫室)。把土聚起来吧,快快地夯实,快快地测量。板满筑迄,上下相承载,修整好墙面,成百堵的墙就立了起来呀!
  当时筑墙的方法,是把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木板用绳子束紧,填上土,夯实。一板一板地从下往上摞。根据“都城不过百雉”等记载,历代许多经学家都作了注释。郑玄注:雉,度名也,高一丈,长二(三丈)为雉;杜预在注解《左传》时说:方丈曰堵,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孔颖达说:一丈为板,板广二尺,五板为堵,一堵之墙长丈、高丈;三堵为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总览各种文献和注释,可以总结如下:一板是高二尺,长一丈;五板加起来的高度为一“堵”;“三堵”为一雉;“一雉”即高一丈长三丈。在郑州商城的断垣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板一板往上摞的痕迹。
  “板”和“雉”这两个单位似乎早已不用了,可是这种筑墙的方式却一直被我国北方农村延续下来。“堵”作为一种民间惯用的单位,也被保留下来了。
  “士弥牟”之谋
  板、堵、雉测量单位的制定,一方面被统治阶级用来维护他们的封建秩序;另一方面在建筑单位的运用中,也促进了大型工程更进一步的发展。这里我们不妨说说士弥牟的故事。
  西周后期,周天子已名存实亡。春秋时周敬王为了避免叛乱,于四年(前516年)派使臣到晋国,请求帮助修建成周,晋侯会同各诸侯商定人力、物力的摊派,共同为周天子修筑都城,并令士弥牟任总工程师。士弥牟“计丈数,揣(chuai,测量)高卑(bi,位置,与高相对),度厚薄,仞(ren,测量深度)沟洫,物土方,议运迩(er,近),量事期,计途庸,虑材用,书堠(hou,路程)粮,以令役于诸侯”。我们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动工前,士弥牟首先认真地测量了即将建的王城的长度、高度和宽度,并且规划出城内沟洫的位置和流经地区的里程,计算出整个工程需要多少人工、材料和土石方,甚至连各国劳动力的往返里程,要吃的干粮数量,都作了认真地计算和规划。真是做到了运筹帷幄、高屋建瓴了。可见在两千多年前,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不但建立了简单、实用的度量衡制和各种测量工具,而且由于计量和测量的需要,还促进了各种运算。作者: 丘光明
更多相关内容
  南方农村报    南方都市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几个问题.
问题描述:
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几个问题.1.城墙的雉到底是怎样一种单位,怎样计算城墙的面积.这个字作为计量单位出自何因?2.为何题目称“伯”便是对庄公的讽刺?3.“出奔”是何意?为何《春秋》中不便称共叔段是“出奔”?4.能简要概述下春秋初期郑国的发展吗?5.“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出自何篇?结句用这句话是何用意?
问题解答:
1、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中说,“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过百雉.”古代城墙的高度都按照城市的大小有不同的规定,超过了所应有的规格就是“失礼”的行为,这里是隐射共叔段有使自己封地取郑国都城而代之的野心. 2、孔子春秋原文为“郑伯克段于鄢”,伯是大哥,这里是反讽,本是兄长,却没有履行好对弟弟教育的责任. 3、出奔是逃跑,逃到外国(即“共”)避难.原文“不言出奔,难之也”说得是,孔子不说共叔段是逃亡到他国,是在责难郑庄公(“难”是责难),隐射郑庄公逼走共叔段. 4、郑国,别名奠国,国君姓姬,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根据百科原文,我概括一下就是,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个国君.第一个国君郑桓公是周宣王封的,然后在桓公三三年看出西周将亡,于是举国搬迁至东虢国和郐之间.(原本郑桓公搬迁后郑国首都在“京”,就是共叔段的封地.)后来郑桓公灭掉了不少邻国包括东虢国(“虢叔死焉”的虢叔就是东虢国的国君),将都城迁往溱洧,称为新郑.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那个)死后,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郑武公之后就是郑庄公了.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礼让三分,曾跟随郑国讨伐宋国,甚至求助于郑国.郑庄公时代的郑国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注:累死我了,括号里都是我自己联系原文的内容…… 5、《诗》,就是《诗经》,具体引自《诗经·大雅·既醉》,至于目的,大概是升华主题吧,歌颂纯孝之人,倡导孝道,毕竟这篇《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未尽教育职责,共叔段没有尊重顺从兄长,武姜又偏袒自私,虽有之前祭仲子封等忠心为主,但终归不是很……积极向上?(好吧最后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确定……只是自己理解的.)我真的打了很久啊……没有多少复制粘贴,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写的.我买的是凤凰出版社的古文观止注评版本,很多注释都是借鉴的这个上面.我们上学期才学的这一篇左传,所以还算熟悉啦!求采纳!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百度 再答: 要不我给你复制?再问: 麻烦帮我复制一下! 再答: OK 再答: & 再答: & 再答: & 再答: & 再答: & 再答: & 再答: & 再答: & 再答: &
第一题:共叔段野心太大,自寻死路郑庄公一忍再忍,最终爆发姜氏偏心偏向,不考虑整体只平自己的喜好决定问题,典型的毫无政治头脑形象,她对于叛乱是有责任的,很大责任以上就是作者的态度第二题:逐渐渲染政治斗争的气氛,在外围描写几位主角的形象和内心世界,也让人思考前因后果引以为戒第三题: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你找了,自己看看把,很
1)苏秦以口舌说服别人,光明正大的借助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算是阳谋.共叔段凭借母亲的力量,阴谋规划,最后动用武力.苏秦成功了,共叔段没成功.2)郑王后欲以少子代长子立为太子.给少子的封地超出规格,共叔段的封地的城墙起的超出规格.郑庄公不友爱兄弟,纵容他走到最后一步,不及早规劝.
1、因为不想背上坏名声,凡是要做到师出有名.共叔段要与母亲里应外合推翻郑伯.2、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最后兵戎相见、骨肉相残,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
主题:通过讲述郑庄公与弟弟京叔段的斗争以及郑庄公与母亲的矛盾,批判了郑庄公故意放纵弟弟的奸邪与京叔段的对兄长的不敬,同时宣扬了应该孝敬父母的美好品德.
多行不义必自毙.庄公寤生,春秋初霸者也!左传原话是《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对话是写共叔段扩张势力范围,公子吕(子封)请求庄公断然除掉他;庄公则相信“不义不昵,厚将崩”,静待时机成熟.祭仲和公子吕都忠于君主,他们一个充分说理提醒,一个慷慨陈词激将,相比之下,庄公的回答就显得十分冷静自信.侧面衬托出郑庄公的以守为攻、冷静沉着、坐待时机,有勇有谋.
设法对付.图的意思古代和现代差不多吧!康熙字典  〔古文〕𡈖𡇴《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同都切,音徒.《说文》计画难也.从囗啚.啚,难意也.《徐锴曰》图画必先规画之也,故从囗.啚者吝啬难之意也. 又《尔雅·释诂》谋也.《书·太甲》愼乃俭德,惟怀永图.又《君牙》思其
《左传》是春秋的注释,而其文笔也力求简练明白.韩愈说:“春秋谨严,左传浮夸.”应是指左传的叙事中有捏造之嫌.比如,祭仲与庄公的对话,过于详细,而且字句皆清楚无误.很难相信左丘明是根据百余年前的史料写出的.此外,左传的微言大义体现的很突出.比如庄公之母“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不仅在
通过此文,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也正是《春秋》一书所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我们所说的郑庄公阴险狡诈、姜氏偏心溺爱、共叔段贪得无厌,并非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的叙事体作品,作者的倾向
读“太叔.”
其,在这里作语气副词没有错,可译为:大概、也许.而你对“之”的词性判断也是正确的,你发觉有关对“之”的两种解读方式,很正常,这是同一问题的两种表述罢了.只是对前一种有关“之”的表述,应该是“之”指代“是”构成复指短语,做宾语前置.其实“之”做复指,也没得实际意义.所以这句原文的大意是:大概说的就是颖考叔这样的情况吧.
都可以直接搜到【原文】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1).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2),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3), 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 司空季子(4). 狄人伐唐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刘(6)以叔隗妻
“当初,郑武公的妻子是从申国娶来的”“等到庄公承袭了君位”.我觉得都没用啥修辞手法啊…… 貌似就是普通的叙述嘛!
贰:二的大写,在这里表示贰属于自己.全句意为: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贰,两属,属二主.
认为《左传》中的'大叔完聚'的 '完聚'是准备好粮草的意思,而不是象传统解释的那样.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 ,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⑦,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公曰:“制,岩邑 也⑨, 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计量单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